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温室气体的含义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6 15:10:18

温室气体的含义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1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预警信号,是指由有权的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的警报信息图标。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和含义三部分构成。

预警信号分为寒潮、暴雨、雪灾、大风、沙尘暴、霜冻、高温、大雾、冰雹、道路积冰、雷雨大风十一类。

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Ⅳ,Ⅲ,Ⅱ,Ⅰ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Ⅳ)、较重(Ⅲ)、严重(Ⅱ)和特别严重(Ⅰ)。根据不同的灾种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灾种的预警分级及标准。

当同时出现或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多种预警信号。

第四条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统一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

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各级气象台站只能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的预警信号。市气象台应当加强对区(县)气象台站预警信号的技术指导,要加强上下气象台站预警信号的会商沟通,保证上级气象台与下级气象台站预警信号的一致性。

第五条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准确地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

第六条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制定预警信号制作、的具体流程,并报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批,确保制作工作规范、有序。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充分利用电视、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121电话、LCD显示屏等手段即时向社会预警信号,根据需要可在城区的显著位置建立预警信号电子显示牌。气象主管机构应主动与广播电台、电视台、信息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即时预警信号的工作机制。播发预警信号的具体办法,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同级广播电视等部门共同制定。

第八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预警信号制作与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本地的预警水平、播发质量。

第九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编印有关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防御措施的宣传手册,并采取多种手段深入进行宣传。

第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附件

**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和含义三部分构成。预警信号分为寒潮、暴雨、雪灾、大风、沙尘暴、霜冻、高温、大雾、冰雹、道路积冰、雷雨大风十一类。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Ⅳ,Ⅲ,Ⅱ,Ⅰ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根据不同的灾种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灾种的预警分级及标准。

一、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一)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农作物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

2.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寒潮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

4.要留意有关媒体报导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5.在生产上做好对寒潮大风天气的防御准备。

(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2.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防风,对农作物采取防寒防风措施;

其它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三)寒潮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可达7级以上或阵风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7级以上,或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加强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2.进一步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和大风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其它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二、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降雨量将达24.1毫米以上,或者已达24.1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家长、学生、学校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采取防御措施;

2.收盖露天晾晒物品,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工作;

3.水库做好水位监测。

(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降雨量将达24.1毫米以上,或者已达24.1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城市道路、城市排水系统做好准备;

2.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3.低洼地带居民住房注意洪水侵袭;

4.水库做好水位监测和泄洪准备;

5.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单位及住户,应时刻警惕,随时做好人员撤离准备;

其它同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三)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降雨量将达24.1毫米以上,或者已达24.1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落实应对措施;

3.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4.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其它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四)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3小时降雨量将达24.1毫米以上,或者已达24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人员应留在安全处所,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3.已有上学学生和上班人员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其它同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三、雪灾预警信号

雪灾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雪灾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影响的降雪。

防御指南:

1.相关部门做好防雪准备,采取防御措施;

2.交通部门做好道路融雪准备,户外活动注意防滑,驾驶人员放慢行车速度,注意交通安全。

(二)雪灾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影响的降雪。

防御指南:

1.农牧区要备好粮草;

2.必要时关闭高速公路;

3.驾驶人员要小心驾驶,保证安全;

其它同雪灾蓝色预警信号。

(三)雪灾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相关部门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2.驾驶人员要小心驾驶,保证安全;

3.将野外牲畜赶到圈里喂养;

其它同雪灾黄色预警信号。

(四)雪灾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

3.做好对牧区的救灾救济工作;

其它同雪灾橙色预警信号。

四、大风预警信号

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风口地区除外)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防风准备;

2.注意有关媒体报导的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

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防风状态,建议幼儿园、托儿所停课;

2.关紧门窗,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

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

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

其它同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建议中小学停课;

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3.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

其它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或者已经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

2.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其它同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五、沙尘暴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防风防沙准备,及时关闭门窗;

2.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3.把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强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用纱巾蒙住头防御风沙的行人要保证有良好的视线,注意交通安全;

2.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和老树下逗留;驾驶人员注意沙尘暴变化,小心驾驶;

3.机场、高速公路注意交通安全;

4.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

其它同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三)特强沙尘暴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人员应当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不要在户外活动;推迟上学或放学,直至特强沙尘暴结束;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3.受特强沙尘暴影响地区的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封闭或者停航;

其它同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

六、霜冻

霜冻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霜冻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48小时内最低气温降至0-2℃以下(轻度霜冻)。

防御指南:

1.轻霜出现前不要从塑料大棚或温室中往外移栽菜(瓜)苗、花卉等,做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保温覆盖;

2.对已经移栽和出苗的瓜、菜苗,在轻霜来临前用麦草、纸筒、粪土、草木灰、塑料薄膜等进行覆盖;

3.春季,对大面积的农田,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可采用霜冻出现前一天给农田灌水、最低温度出现前点燃准备好的烟幕剂和发烟材草以及实施喷灌等措施防霜。秋季,抓紧抢收将要遭受霜冻危害的作物;

4.还未播种的作物要调整适播期,并及早铺膜提高地温。

(二)霜冻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48小时内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2℃以上(中度霜冻)。

防御指南:

1.霜冻出现前不要从塑料大棚或温室中往外移栽菜(瓜)苗、花卉等,做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保温覆盖;

2.还未播种的作物要调整适播期躲过或减轻霜冻的危害,并采用膜下条播方式栽培农作物提高低温;

3.准备一定量的农作物种子,以备重播和补种之用;

其它同霜冻黄色预警信号。

(三)霜冻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降至-2℃以下(严重霜冻)。

防御指南:

1.不要从塑料大棚或温室中往外移栽菜(瓜)苗、花卉等,做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保温覆盖;

2.根据已出苗的农作物面积情况,准备大量的农作物种子,以备重播和补种之用;

其它同霜冻橙色预警信号。

七、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3.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

5.媒体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二)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

防御指南:

1.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2.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

3.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其它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八、大雾预警信号

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驾驶人员注意浓雾变化,小心驾驶;

2.机场、高速公路注意交通安全。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浓雾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居民需适当防护;

2.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

3.机场、高速公路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受强浓雾影响地区的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暂时封闭或者停航;

2.各类机动交通工具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安全。

九、冰雹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一)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防御指南:

1.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雹和防雷电准备;

2.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小汽车等;

3.老人、小孩不要外出,留在家中;

4.将家禽、牲畜等赶到带有顶蓬的安全场所;

5.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建筑物或大树底下,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6.做好人工消雹的作业准备并伺机进行人工消雹作业。

(二)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防御指南:

1.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其它同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十、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道路结冰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老人、小学生出门注意安全;

2.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二)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交通、公安等部门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2.驾驶人员应注意路况,安全行使;

其它同道路结冰蓝色预警信号。

(三)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行人出门注意防滑;

2.公安等部门注意指挥和疏导行驶车辆;

3.驾驶人员应采取防滑措施,听从指挥,慢速行驶;

其它同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四)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

2.必要时关闭结冰道路交通;

其它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

十一、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防风、防雷电准备;

2.注意有关媒体报导的雷雨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学生停留在安全地方;

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妥善保管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

2.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千万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

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

5.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其它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人员切勿外出,确保留在最安全的地方;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其它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2

中图分类号:TU1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75-02

1 前言

随着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建筑节能工作近几年被日益重视,相关的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也不断推出,在工程实践中,关于建筑节能的理解和实施还存在很大的讨论空间,以下几点是笔者在设计和施工服务中对建筑节能的几点体会。

2 围护结构的热阻和结露

结露是指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在其表面出现冷凝水的现象。根据传热理论,当围护结构两侧存在有温差时,热量由温度高的一侧流向温度低的一侧,温度也随之由高到低,传热量、温度差与热阻相关。

在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其中tn表示室内温度,tw表示室外温度,tnl,表示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在稳态传热的条件下,tn与tnl的差值由内表面放热系数所构成的热阻与围护结构总热阻的比例确定。对于不允许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的建筑物,只要保证tnl大于室内空气状态下的露点温度td,就可以避免结露。

由于围护结构的热阻,室内外的温度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围护结构也就是我们平常理解的墙体部位,在材料均匀、稳定传热的假定条件下,温度的变化是线性变化,保温层部分由于热阻较大,温降也较大。

3 建筑节能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建筑采取节能措施后,墙体部位的热阻增加,内外表面的温度降加大,相应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提高了,图2是假定室内18℃、室外0℃时,节能建筑和普通建筑内表面温度的对比。

由于内表面温度的提高,结露的可能性降低,室内因温度差形成的气流也小了,更重要的是人在室内活动时,人体向围护结构的辐射传热量降低了,同样的室内温度而人的舒适感提高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采取节能措施的房间里围着火炉取暖时,面朝火炉的一面很热而背后仍然是冷飕飕的令人不舒服。

冬季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的情况,在夏季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保温房间内表面温度要低于未采取保温措施的建筑,室内人员的烤热感大大降低,室内人员的舒适感加强了。

加强保温可以提高室内舒适感,但以此为理由推论出保温层越厚越好也不恰当,对于长沙这种夏热冬冷地区来说,夏季防热也是要重点考虑的,打个比方就是人穿衣服要适当,过度保温就象是夏天捂个大棉袄,室内人员活动、灯光设备的散热不易散出,室内热量需要通过空调制冷带出,反而违背了建筑节能的初衷。以长沙地区的建筑为例,适当的保温并采取通风换气的措施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4 建筑材料含水率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围护结构的热阻主要由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确定,而建筑材料的含水率对材料导热系数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根据资料介绍,一般建筑材料每增加1%,其导热系数增加约为4~8%,增加幅度随材料不同而不同,而且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其导热系数增长不一定呈线性关系。

可以推断,对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室外的风霜雨雪、室内的散湿情况都会对其材料的含水率产生影响并加大其导热系数。就算是在设计中严格按要求设计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但如果没有考虑其受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围护结构仍然有可能会出现结露。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在建筑构造上采取措施,即在保温层外设置隔汽层,防止水汽进入保温材料导致导热系数增大。对于一般的建筑,由于室内没有明显的散湿,主要是受室外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将隔汽层设在室外侧。实践表明,设置隔汽层可以有效地防止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

5 内保温与外保温

内保温还是外保温?在设计中我们常常被问到类似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内保温施工简单,费用低,常被建设单位青睐,外保温则具有对户内使用面积影响小,不存在室内装修施工破坏因素的影响等优点。如果深层次地分析,内保温由于将建筑围护结构的基体材料隔在外边,建筑蓄热能力小,温度变化快,波动也快,但相应的建筑围护结构基体材料的内外表面温差加大,温度应力增加,出现裂纹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在屋顶保温中是要求保温层外置。外保温则相反,由于蓄热能力的增加,建筑内温度变化慢,波动小,舒适性较好。

如果说建筑为使用时间不长、间断使用的公共建筑,采用内保温对节能较为有利,而对使用时间较长、室内人员较为稳定的建筑如住宅楼、宾馆、办公楼等,外保温较好。

6 热桥部位的形成与对策

由于建筑材料材质的不均匀或是在同一断面上采用不同材料所造成的围护结构热阻的差异称为热桥,其根本原因是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同造成的。热桥可以视为围护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它将使围护结构的热阻小于计算得出的理论热阻。热桥的存在使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结露最先是在一个局部产生,这一部位也必然是热桥部位。对于不允许外墙和顶棚内表面结露的房间,设计应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在实际工程中,热桥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雨棚、空调机搁板、遮阳板、梁柱部位均是热桥部位。一般说来对于由材质不均匀导致的热桥可以在计算中考虑对其导热系数加保险系数的方法解决;对于大面积有规律的围护结构如红砖砌体、水泥沙浆砌筑加气混凝土条形板等可以采用综合热阻来计算;对于局部土建梁、柱等引起的热桥则可局部校验并局部加强保温。

在保温施工的标准图中,对于阳台、窗套、空调机板等外挑热桥部位,是要求保温层覆盖保温,但施工中往往难以实施,大多采取保温砂浆加厚的措施,而保温砂浆在热工性能上比保温材料还是相差很大,应核算这些部位的热阻是否满足不结露要求,如不满足则建议增加局部内保温措施。

7 有效利用太阳辐射热

对于长沙地区来说,气候特点是夏热冬冷,防热要求与保温要求同等重要,而太阳辐射热的引入对冬季采暖有利,夏季空调不利,能否因势利导、有效利用成为我们经常探讨的话题。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渐渐地提高,装修设计水平也不断提升,空气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的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空气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是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检测标准之一。室内的挥发性有机物含有的成分众多,会通过呼吸道或者皮肤进入人体,长期下去,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引起癌症。所以,对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进一步研究成为现代的一个热点话题。

2 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法详析

2.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环境空气中收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吸附管浓缩取样,滤膜采集空气样本,罐取样。滤膜采集空气样本主要是在室外的大气环境中应用,室内的应用很少。罐取样的采集方法在国外比较常见,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少,因为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使罐子里空气样品保持稳定性,操作很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广泛的应用。相比而言,吸附管浓缩取样设备就比较简单了,而且操作比较方便。

(2)实验的仪器和检测的方法

2.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目前在测定过程中,我们常见并且使用的是上海科创色谱仪器有限公司的GC900型气相色谱仪,Tenax-TA吸附管,以及气体采样器。标准物质正己烷、正癸烷、苯乙烯、二甲苯、苯、正庚烷、间二甲苯、正十一烷、甲苯、醋酸正丁酯、正辛烷、正壬烷、对二甲苯均为色谱纯;CS2为分析纯,使用前纯化处理至不干扰测定。2.3 实验仪器的使用条件

石英交联的大口径毛细管色谱柱,通常规格是50m×0.5mm×3.0μm,柱温一般是每5分钟升高50℃,再以10℃/min升至250℃(5min)。热解吸条件一般是:解吸温度300℃,气流量30ml/min,解吸时间5min。

2.4 测量方法

样品采集: 先把TVOC空气采集器的流量用皂膜流量计调到0.5L/min,带到测量现场后,把热解吸吸附管和采样器连接起来,再设置采集样品的时间,一般是二十分钟。打开开关的同时,要用笔记下当前环境的温度和大气的气压,等到TVOC空气采样器停止运作之后,把吸附管拿下来,把两端用密封帽密封以便保存。这些都完成之后,就要在室外上风向的位置采集一点空白的空气样品。

2.4 工作曲线的准备

取一定量的不同的标准物质,然后以0、10、50、100、200、500mg/L混合标准溶液配置系列。吸附管和其他标准的气相色谱仪安置道连接,这样就可确定色谱条件。然后取1微升的标准溶液,用载气的气化混合标准溶液吸附管吸附吸附剂管,5分钟取出密封。

2.5 样品分析

每个样品吸附管可以按照色谱的条件和热解吸的工作曲线进行分析,用保留时间定性,以及采用甲苯的响应系数计算出来的没有鉴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来计算。2.6 结果计算

(1)V0= V×2 7 3 /(t + 2 7 3)×(P/101.3);

(2) ci=(F-B)/V0×1000;

(3) TVOC = YPLL = ∑ci

在上面的公式中:V0代表的意义是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V代表的含义是采取空气的体积(L);t代表的含义是采集空气样本时采样点现场的温度(℃);P代表的含义是采及空气样本时采样点的气压;ci代表的含义是空气样品中要测定的组分浓度(mg/m3);F代表的含义是样品管中组分的质量(μg);B代表的含义是空白样品管中组分的质量(μg);TVOC代表的含义是标准状态下空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总量。

3 实验结果及分析3.1 分离试验

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色谱柱、载气、柱温、氢气和空气流量进行了试验,首先要选择最优的色谱分离条件。然后在本色谱条件下,对混合标准下的各种样品及空气实样中的具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成分分离良好,分离度均大于1.5,峰形对称,拖尾因子T(0.95

利用色谱仪安置的另一定标气路,按工作曲线的制备方法,将采样后的吸附管连接好后,分别取50、100和150mg/L各标准溶液1μl,注入汽化室中,5min后取下吸附管,用于回收率试验。采样量为10L时,各挥发性有机物单标浓度检测限在0.1~0.2μg/ m3。13种有机物标准加入回收率为88.3%~10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7.8%(样本数=6)。3.2 方法对照试验

对某一建筑室内空气中TVOC的测定结果与南充市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所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是总挥发性有机物测定值的相对误差仅4.2%,这就说明了这样的方法测试结果四可以满足实际分析工作的需求的,也就是说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4 结束语

本方法采用吸附-热解吸-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了室内空气中13种挥发性有机物,建立了室内空气中TVOC测定方法。采样量为10L时,各有机物单标浓度检测下限为0.1~0.2μg/m3;回收率为88.3%~108.7%,RSD为2.0%~7.8%;达到了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浓度范围为0.5μg/m3~500mg/m3之间空气中TVOC的测定。本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对设备要求不高,有望在室内、环境和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研究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4

关键字:空气质量 风 节能优化 室内环境

一、北方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状况

1.室内空气质量定义

室内空气质量是指在某个具体的环境内,空气中某些要素对人群工作、生活的适宜程度,是为反映人民具体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概念。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应是一个为大多数室内成员认可的舒适的热湿环境,同时也能够为室内人员提供新鲜宜人、激发活力并且对健康无负面影响的高质量空气,以满足人体舒适和健康的需要 。

近二十年来,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经历了许多变化。最初人们把室内空气质量几乎完全等价为一系列污染物浓度的指标,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这种纯客观的定义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室内空气质量的内容,于是,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在1989年室内空气质量讨论会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P.O.Fanger提出:质量反映了满足人们要求的程度,如果人们对空气满意,就是高质量;反之,就是低质量。

2.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

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苯、甲醛、氡、氨、SO、CO、NO、PM、CO2等)因其来源不同,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差别较大,对健康的影响各不相同。苯、甲醛、氡、氨等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对人的呼吸系统和黏膜产生刺激,使人的免疫力下降,这些污染物长期的综合作用可使人体的健康受到危害;当CO2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氨类化合物含量也会随之增高,CO浓度增高使室内缺氧,可导致胸闷、气短、头晕、头疼、乏力、疲劳、嗜睡,影响脑力活动能力,降低学习效率,危害健康;SO、CO、NO、PM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外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肺功能产生影响。

二、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

1.自然通风对CO2浓度的影响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简易、有效的方法,即开窗通风。通风本身不能杀 灭病菌,但是通风可以将有害气体甚至病原体通过空气的流通吹到室外,使室内有害气体或病菌的含量得到稀释和减少,所以通风换气可以间接达到空气消 毒的目的。通风换气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无残留药物,对人体也不会造成伤害, 因此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首选方法。

2.自然通风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自然风的流动一般没有规律,因此可以使人产生新鲜感,只有达到一定的风速时人才会产生爽。

环境风速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人体的热舒适:

第一,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如果皮肤潮湿而排汗的散热率低于100%,增加气流速度对排汗效率的影响大于对对流加热的影响。因此,气流速度的中间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同时,较高的气流速度可减少由于皮肤发湿而产生的主观不适感;

第二,当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气流速度的增加加大了空气的蒸发力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所以,在任何温度下,气流速度均有一个最佳值,等于此值时空气运动产生最高的散热力,低于此值就会因为排汗效率低而产生不舒适及造成增热,超过此值即造成对流加热或冷却效果。

三、促进自然通风的优化策略

1.自然通风的形式

自然通风是指利用空气温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 而进行的通风换气,它利用自然条件而不依靠设备系统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 是环境生态化的重要手段。风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能源紧缺的今天,自然通风作为被动式降温方法,其优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2.自然通风的限制条件-得热量和空气湿度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

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 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但对于室外环 境中空气温、湿度比较温和适宜的地区,该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非常成熟。

3.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的方法与措施

造成自然通风的动力因素(风压和热压)在一般情况下是同时并存的,从建筑降温的角度来看,利用风压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条件效果较为显著。为了更好地利用风压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各地区室外风环境的详细情况。

由于自然风变化的幅度较大,在不同季节,不同风速、风向的情况下,建筑可以利用可调节的门窗、百叶、遮阳板、挑檐等建筑构件作为导风板,通过精心的设计,采取合适的建筑构造形式来调节室内气流的分布。这样在夏季和过渡季就可以将室外风流引入室内,已达到降温和净化空气的目的。而在冬季也可以在保证基本换气次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通风量,以减小室内的热损失。

总结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5

目前地铁车辆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尤其缺乏车内空气参数的相关标准,给地铁车辆空调系统设计带来一定难度。这样容易造成车内温、湿度等参数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乘客的热舒适性要求。车内通风效果差、低浓度污染物长期存在以及低劣的室内空气品质,严重威胁乘客的身体健康。如不重视车内空气环境品质的综合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必然会出现与病态建筑综合症类似的严重问题。本文就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参数标准涉及的内容和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室内环境品质评价指标

1. 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热环境是对人的热损失影响的环境特性。热舒适是人对热环境满意与否的表示。热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而热舒适是人的主观感觉。

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iso 7730 以丹麦fanger 教授的pmv(predicted mean vote) 模型为基础,运用pmv -ppd ( 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指标来描述和评价热环境。WWW.133229.cOmpmv -ppd 指标综合了影响人体热感觉的6 个因素,即:空气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衣服热阻和活动强度。目前,这些指标已经成为主要的热环境评价指标。

1. 2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指标

在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 标准ashrae62 -1989r 中,首次提出了“ 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空调空间中绝大部分人(80 % 或以上) 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 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浓度达到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浓度”。

随着对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深入,室内空气的内涵不断扩展。目前,室内空气中发现所含污染物种类繁多,对空气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选取的各项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而避免重复。除新风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外,一般还推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性微粒(ip) 、二氧化硫、甲醛、室内细菌总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12 个指标。

1. 3  室内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室内气流组织是指气流的流型与分布特性。室内空气龄、新鲜空气的利用率、室内的换气效率、空气的排污效率等指标可用来反映所选择的气流组织是否恰当。

合理的气流组织,不仅可以将新鲜空气按质按量送到工作区,还可以及时将污染物排出,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由于对室内气流组织问题的重要性认识较晚,因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室内气流组织的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室内空气龄、新鲜空气的利用率、室内的换气效率和空气的排污效率、空气流速、质点空气变化率等。其中室内的换气效率、室内的排污效率是从排除污染物的角度对气流组织进行评价的指标。

1. 4  综合评价

从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出发,不应将室内环境品质仅仅等同于一系列污染控制指标,并简单地判断这些指标是否合格;而应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室内空气环境品质进行综合分析。

2  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参数选取

过去,室内空气参数标准主要以温、湿度为指标的热舒适性为主,涉及空气品质的也只有二氧化碳含量、含尘量、新风量,对其它低浓度污染体的认识不够。随着空气品质的深入研究及对低浓度污染物认识的加深,发现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制订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参数标准时,要考虑将这些低浓度污染物控制在卫生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参数可根据建筑空调室内空气参数研究成果,从地铁车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热环境、空气品质、气流组织等三方面评价的各项指标来选取。

2. 1  热舒适性指标

(1) 温度

温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重要指标。有效温度(et3 ) 是一个等效的干球温度。et3 值把真实环境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规整为一个温度参数,使具有不同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的环境能用一个et3 值相互比较。它综合评价室内的热环境的状况。

(2) 相对湿度

对静坐者的舒适性来说,湿度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不大。虽在有效温度指标也包含了湿度的作用,但由于湿度对呼吸的健康、霉菌的生长和其它与湿度有关的现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将湿度又单独作为一个指标。

(3) 空气流速

空气流速是车内热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车内空气参数的一项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空气流速对人的热舒适感有很大的影响。气流速度增大时,会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及湿交换系数,使对流散热和水分蒸发散热随之增强,加剧人的冷感。气流速度过小,且衰减快,风吹不到地面,容易造成车内垂直温差过大,有头凉脚热的感觉。

2. 2  空气品质指标

(1) 新风量

新风量是车内空气品质的一项重要基本指标, 其作用是调节车内空气质量,使车内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保持在卫生标准所容许的浓度值以下。人们对新风的研究已从仅仅注重其“ 量”转变到更关注其“质”的问题上来,强调新风的利用效率和新鲜程度。传统观念认为,新风仅是为清除人体所产生的生物污染。而ashrae62 -1989r 中认为用以确定新风量的污染物来自人体和室内气体污染源两方面,对最小新风量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空气参数标准对新风量的要求仍不能忽视。

(2) 二氧化碳(co2)

co2 是车内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它由人呼出, 其发生量与人数及活动量有关。人们在呼出co2 的同时,身体其他部分也不断排出污染物,如汗的分解产物及其它挥发气体(异味产生的主要因素) 。在以人为主要污染源的场合,co2 浓度的高低基本上能完全反映人体污染物散发的情况。因此co2 浓度指标可以作为车内异味(主要是人体体味) 或其它有害物质的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标,也是可以反映室内通风情况的评价指标,是判断空调列车污染程度最主要的参数之一。

(3) 一氧化碳(co)

co 作为主要的燃烧产物,往往被作为室内环境烟雾的评价指标。ashrae62 -1989r 认为, 只要室内出现环境烟草烟雾( ets) ,就不能达到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据此,一旦车内有吸烟现象发生,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品质肯定达不到要求。因此将co 选为车内空气参数的目的是防止co 浓度过高而危害人的健康。

(4) 可吸入性微粒(ip)

地铁在隧道内运行,运行中因电刷、闸瓦制动产生的粉末及隧道内灰尘,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车内。人员的庞杂及其上下流动性较大,对车内尘埃浓度有很大的影响。再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烟尘微粒,使可吸入性微粒也成为车内空气品质必要的衡量指标。

(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地铁车辆为保证车体气密性及车内装饰和节能的要求,车内使用了大量的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这些材料释放的voc , 造成车内污染物的增加,影响室内空气品质。voc 的浓度过高会直接刺激人们的嗅觉和其它器官。其主要代表物质为甲醛。在空气参数标准中应将甲醛作为一项控制标准。

(6) 二氧化硫(so2)

室内空气中含有的so2 成分主要来自室外大气污染渗透和吸烟产生的烟雾之中,虽然so2 浓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其危害性较大,也将其选取为空气品质指标之一。

(7) 空气微生物

客车内空气中细菌的来源很多,必须选定一个指标来反映空气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技术一般多采用细菌总数。我国仿照日本采用层降菌法,以菌落数判断空气清洁程度。

(8) 空气负氧离子

根据人体卫生要求,在每立方米的空间负氧离子含量不少于400 个,否则人就会感到不适。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 可降低车内的漂尘、co2 含量、细菌数目等,也可消除悬浮的微生物、车内有害气体、霉菌,并抑制细菌滋生,改善车内的空气品质。考虑到空调客车人员密度极大的特殊情况,有必要将其作为衡量车内空气品质的指标之一。

2. 3  气流组织指标

换气次数是一项传统的通风设计参数。室内空气龄定量反映了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可以综合衡量车内的通风换气效果。地铁空调客车虽然车内限界低、空间狭小、人员多且站立,但车辆到站频繁、车门多且宽、开关门频繁、乘客停留时间短,因此只要保证一定换气次数就可获得较好的通风换气效果,无须具体地研究空气龄等指标。

3  地铁空调客车的特殊性

3. 1  地铁车辆与铁道车辆

地铁车辆从某种程度上可视为“ 移动的建筑物”,与地面铁路客车有许多相似之处。地面铁路客车车内空气参数标准经过长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也为地铁空调客车车内空气参数标准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但地铁车辆空调与地面铁道车辆空调在运行条件和舒适性要求方面有很大差别,因而两者的车内空气参数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3. 2  地铁车辆运行特点

地铁空调客车虽然室内空间狭小、人员密度大,但运行区间短、乘客逗留时间短、上下乘客相对多,乘客对车内温、湿度感受十分明显,但对空气品质敏感程度相对较低。可见,乘客对车内热舒适性的温、湿度的指标要求较高,对车内空气品质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因此,建议车内空气参数标准中仍然以热舒适性指标为主,而空气品质中某些指标可适当降低,其中co2 含量和含尘量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3. 3  空气流速

空气流速不仅是室内热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室内空气参数的一项重要指标。地铁客车室内限界低、空间狭小,顶高仅为2. 1 m 左右,且乘客人员多(定员为6 人/m2 ,严重超员时可达8 人/m2 ,多数人处于站立状态),因此不能直接把风送到地板上,会有头凉足热的感觉。此外,由于工作区离送风口较近,给送、回风带来一定难度:若送风的平均风速低,乘客就会感到不凉爽,且由于风速低、衰减快而排风困难,容易造成送风短路(即风刚出送风口未经人体热交换就会从回风口又回到机组);若风速过高,由于出风口温度低(仅15~20 ℃),又会使人有吹冷风的感觉。因而,地铁客车室内的空气流速指标应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与建筑空调及铁路客车标准有较大区别。道内的空气主要是通过隧道通风设备摄取的地面空气,在通风过程中可能出现二次污染,其“ 质”有所下降。

3. 4  新风问题

同时地铁运行时产生大量灰尘,也将污染受地铁车辆限界影响,制冷机组的选型受到限隧道内的空气。在地铁车辆的新风问题上,不仅要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车内新风量的摄取。新风清注重“量”,更要注重“质”的要求。特别是地铁客车洁度近年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地铁空调客车内新新风量受到各种限制时, 新风利用率更加显得重风的质量也应该引起重视。特别是地铁车辆在隧要。道内运行,客车吸入的新风是隧道内的空气。

参 考 文 献

1  ashrae standard 62 -1989r : 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 1989

2  abdou o a , losch h g. the impact of the building indoor environment on occupant productivity -recent of indoor air quality. ashrae trans , 1994 : 902

3  persily a k. evaluating building iaq and ventilation with indoor carbon dioxide. ashrae trans , 1997 : 193

4  沈晋明. 室内污染物与室内空气品质评价. 通风除尘,1995 ,24(4) :10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6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 J. 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IPCC(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1 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20世纪30年代的“尘盆(Dust Bowl)”的剧烈干旱,在10-14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10℃。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2℃/千年。

2 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CH4、N2O和CFCs。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1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CO2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190ppmv(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280ppmv。 直到业革命为止,CO2浓度一直没有超过280ppmv。当1958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CO2浓度已经到达了315ppmv,目前其浓度大约为370ppmv,并以1.5ppmv/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CO2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CO2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CO2、CH4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1978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率平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2/3的CH4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50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20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N2O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N2O的增加。能够产生N2O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200年里N2O的浓度增加了大约13%。

自1928年首次合成CFCs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CF4和SF6)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CFCs的替代产品HFCs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7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 J. 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IPCC(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1 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20世纪30年代的“尘盆(Dust Bowl)”的剧烈干旱,在10-14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10℃。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2℃/千年。

2 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CH4、N2O和CFCs。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1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CO2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190ppmv(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280ppmv。 直到业革命为止,CO2浓度一直没有超过280ppmv。当1958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CO2浓度已经到达了315ppmv,目前其浓度大约为370ppmv,并以1.5ppmv/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CO2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CO2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CO2、CH4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1978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率平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2/3的CH4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50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20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N2O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N2O的增加。能够产生N2O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200年里N2O的浓度增加了大约13%。

自1928年首次合成CFCs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CF4和SF6)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CFCs的替代产品HFCs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8

1 问题的提出

建筑节能以保证室内卫生舒适为前提,通过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来满足人们迅速增长的健康和舒适感要求,进而提高室内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建筑热环境质量标准的高低,对建筑、建筑供配电和采暖空调设备的投资、能耗、运行费用都有显著影响,需要相应的能源支撑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根据重庆地方标准[1],达到小康水平的住宅应执行舒适性热环境质量标准。而影响热感觉的六个因素是:干球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周围物体表面的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活动强度和衣服热阻,前四个是热环境因素,后两个是个体人为因素。按热舒适方程将上述六个因素综合为PMV预期平均评价和PPD预期不满意百分率,形成PMV—PPD热环境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正由于PMV是由热感觉的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同一个PMV值可由不同的六个因素组合而达到,在不同热环境参数组合下,所需能耗大小不同。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气候特征,夏季气温高,气温高于35℃的天数有15—25天,最热天气温可达41℃以上,加上湿度大,给人闷热的感觉。全年湿度大是该地区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左右,有时高达95%—100%[1]。高湿不仅影响到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感,而且影响到室内卫生条件,对人体健康和室内设备、家具的使用寿命带来不利影响。根据这一地区的气候高湿特征,夏季住宅要达到居住环境的热舒适和节能要求,就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高温高湿带来的热环境质量和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为使住宅空调除湿的能耗降到合理的水平,住宅降温除湿方式应灵活多样,对新风能耗分析也应考虑气候资源的合理调配等因素[2]。由于夏热冬冷、气候潮湿的建筑室外热环境特征,新风能耗在空调总能耗中占较大比例,例如,重庆节能住宅的各项能耗中,夏季新风冷负荷占总冷负荷的29.61%,夏季新风用电量占夏季总用电量的44.54%,在全年采暖空调除湿用电量中新风占40.24%[1]。

所以,合理地确定该地区新风冷耗的计算方法对探讨新风节能途径有着重要意义。室内设计温度高低对新风能耗的影响作者已另文讨论,本文主要分析室内相对湿度对夏热冬冷地区新风耗冷量的影响。

2 夏热冬冷地区空调期、除湿期新风耗冷量分析方法 2.1 空调期、除湿期的确定方法

实验研究表明[1],节能住宅采用间歇通风,室内日最高温度tn.max与室外日最高温度tw.max,室外日最低温度tw.min之间有如下关系:

这表明,对节能住宅,在采用间歇通风的前提下,当室内最高温度超过室内设定的热舒适温度上限值时,必须采用机械方式进行降温,即空调设备启动,进入空调期。

所以,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空调期是指采用间歇通风等无能耗或低能耗的自然或被动冷却方式不能达到室内的舒适性热环境质量要求时空调设备运行的天数。对于住宅建筑,当室内热舒适参数设定值不同时,即使在相同的室外气象条件和通风方式条件下,空调运行时间也不同。因此,对不同住宅空调期长短的比较,为建立相同的比较基础,通常按该地区舒适性热环境质量标准允许的上限温度值为室内设定温度,以此判断是否属于空调期。若设室内热环境干球温度最高允许值为tn.c,设为室外加权日平均温度,用符号tw.jp表示,则属于空调期天数的判断条件是: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室外空气湿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当室外空气日平均相对湿度超过室内空气设定相对湿度时,若不对室外空气进行处理而直接进入室内,会导致室内湿度超过热环境质量规定的上限值,影响室内热环境的热舒适性和室内空气质量。若此时室外气温不满足2-1-2,且高于采暖期室内最低温度tn.h,即在不属于空调期和采暖期的天数内,这时为保证室内环境质量需对室外空气进行除湿处理,能耗主要是新风的除湿能耗,因而我们把这样的天数单独作为除湿期天数。设Φw.p为室外空气日平均相对湿度,Φn.max为室内热环境上限相对湿度,其余符号同前定义。所以,除湿期天数的判断条件为:

所以,夏热冬冷地区除湿期是指一年中,除采暖期和空调期以外,需要对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进行除湿才能维持建筑室内所要求的热环境质量的天数之和。与空调期相比,除湿期内室外日平均气温较低,室内空气温度随室外气温波动,但从日平均温度来看,室内日平均温度与室外日平均气温比较接近,因而除湿期内室内空气温度不是定值,而是在tn.c和tn.h的范围内随室外空气温度变化的动态参数。采用当地室外逐时气象数据,可以求得室外tw.jp和Φw.p,判断是否属于除湿期,若属于除湿期,则设室内日平均温度等于室外日平均气温tw.p,再结合建筑室内允许的最大相对湿度和当地大气压力,按湿空气状态方程计算得到除湿期室内最大允许含湿量和最大允许焓值的逐日值,作为除湿期新风耗冷量计算的基础。

2.2 空调期、除湿期新风耗冷量计算基本公式

新风耗冷量是指在新风的处理过程中,需由制冷机或天然冷源提供的冷量,其大小取决于新风热湿处理过程前后的焓差和新风量。新风耗冷量不同于新风能耗,新风能耗与新风处理设备的能效比有关,在耗冷量相同时,能效比越高的新风处理设备能耗量小于能效比低的新风处理设备。空气处理设备的能效比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其大小既与设备自身性能有关,也与设备运行工况和调节方式有关。本文不涉及具体新风处理设备的能量转换效率,主要就新风耗冷量计算方法及其结果进行分析。

2.2.1 空调期新风耗冷量计算基本方法

在空调期内,新风被处理到低于室内设定空气状态焓值送入室内,此时处理单位质量的新风需消耗的冷量为室外空气焓值与新风处理后的露点焓值之差,这部分冷量除承当新风自身负荷以外还可承当部分室内显热冷负荷,相应减少了室内冷负荷的耗冷量,新风多承当的这部分室内冷负荷为显热冷负荷,数量上相当于室内空气焓值与露点焓值之差。对空调期整个空调系统或空调房间而言,新风独立处理至露点状态虽多消耗了冷量,但可作为承当室内冷负荷利用,新风降温除湿实际所需耗冷量仍然可由室内外空气焓差计算确定。空调期的新风总耗冷量为空调期每天耗冷量的总和,空调期一天中的新风耗冷量等于该日内空调运行逐时耗冷量之和。当室外空气焓值低于室内设定空气状态焓值时,该时刻新风耗冷量为零。所以,空调期内单位质量流量(kg(干)/h)新风耗冷量qc.1按下式计算:

式中

qc.1——空调期内单位质量流量的新风耗冷量,kW.h/(kg(干)/h);

iw 、iN——分别代表室外、室内空气的焓值,kJ/kg(干);

DNAC——为夏季空调期天数,天;

m——对应每个空调期天数中室外空气焓值高于室内空气焓值的小时数,h。

注:单位换算关系,1(kJ/kg(干)).h=1 kW.s/(kg(干)/h)=1/3600 kW.h/(kg(干)/h)。

2.2.2 除湿期新风耗冷量计算基本方法

在除湿期内,若采用常规的冷冻除湿,新风处理后的机器露点为室内空气允许的最大含湿量与相对湿度90%的交点。除湿期内室内冷负荷很小或为零,因而新风露点送风使室内空气温度降低。当室内空气温度已经在热舒适区域内时,这部分使室内空气降温的冷量实际上被浪费掉。从新风节能角度分析,除湿期采用冷冻除湿将新风处理至露点的耗冷量为最大理论耗冷量,简称除湿期冷冻除湿耗冷量。除湿期内采用冷冻除湿单位质量流量的新风总耗冷量为:

式中

qc.2——除湿期内单位质量流量的新风冷冻除湿耗冷量,kW.h/(kg(干)/h);

iw——除湿期室外空气焓值,逐时值,kJ/kg(干);

ik——除湿期机器露点焓值,机器露点含湿量dk=dn.max,相对湿度为90%, kJ/kg(干);

DNDH——为除湿期天数,天;

n——对应除湿期每天中室外空气焓值高于机器露点焓值的小时数,h。

新风除湿方式很多,不同除湿方式的耗冷量大小不同。除湿期内,室内空气温度随室外气温波动,且室外空气日平均温度低于室内热环境质量允许的设定温度,所以,除湿期内可不考虑新风的显热冷负荷。当新风直接处理至室内热环境质量允许的热舒适范围时,新风耗冷量取决于新风湿负荷即潜热冷负荷的大小,此时新风耗冷量最小,称为除湿期最小理论耗冷量,用符号qc.min表示。所以,除湿期最小理论耗冷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qc.min——除湿期新风最小理论耗冷量,kW.h/(kg(干)/h);

dw——除湿期室外空气含湿量值,逐时值,g/kg(干);

dk——除湿期机器露点含湿量,dk=dn.max,逐日值,g/kg(干);

rq——单位质量水在常温常压下的汽化潜热,取2440kJ/kg (对应饱和温度25℃)。

由上述分析,除湿期采用冷冻方式处理新风多消耗的冷量Δqc.2为:

式中,Δqc.2——采用不同新风除湿方式最大可节省的耗冷量,kW.h/(kg(干)/h)。

这表明,要减少新风除湿期耗冷量,降低新风能耗,应从新风除湿方式上寻求新途径。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9

1引言

与液态石油相比,天然气在水中有更高的溶解性。含气盆地的地层孔隙空间中充满了地层水,天然气自气源层形成后,经过初次运移必然要与地层水相遇,所以,地层水是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在地下温度、压力条件下,必然有部分天然气要溶解于水中,在地层水运移过程中,温度、压力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如果天然气达到过饱和,必然会有部分天然气从地层水中溢出。有关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前人进行了部分实验工作,但多集中于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的研究(McAuliffe,1963;L.Price,1976;BonhamLC.,1978),主要测定了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分析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Sultanov,1972;H.B.Висоцкий,1979;郝石生等,1989;高军,1996;付晓泰等,1996),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地层水矿化度等。也有人针对二氧化碳等非烃气在水中的溶解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Larryn,2003;Spycher,2003;Chapoy等,2004;Portier,2005和吉远辉等,2007)。在天然气组分溶解性方面,有学者探讨过气田气与气田水溶气的组分与碳同位素组成差异(ZorkingLM.,1984);也有学者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水溶作用对天然气各组分参数的影响(付晓泰等,1997;刘朝露等,2004;卢家烂等,1991;陈安定等,1994;史基安等,2005)。但从前人的实验条件来看,实验的温度和压力普遍不很高,压力多在50MPa以下,温度主要都在140℃以下。而随着天然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气藏赋存深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了解深部位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组分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和出溶特征,本文将通过高温高压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与出溶实验,分析天然气不同组分在地层水中溶解后的出溶特征,以期对深部天然气勘探有借鉴意义。

2实验条件与实验步骤

本次所用设备包括真空泵、地层水室、气样室、溶解室、恒压泵、量水筒、气量计、气相色谱和控温器,其中真空泵主要是在溶解实验前抽出系统内的空气,以确保气样不受空气影响;恒压泵主要用于体系内在一定压力时保持恒压状态;气相色谱主要用于分析天然气的组分相对含量。溶解室的容积为1500mL,允许工作压力最高为150MPa,允许工作温度最高为250℃。恒压系统中的恒速恒压泵(双缸并联)工作压力最高为150.0MPa,控制精度为0.1MPa。气相色谱仪器为美国HP-6890型色谱仪,其控温范围介于0-399.0℃,最高灵敏度为1×10A/mv。

图1天然气溶解-出溶实验工作原理简图

本次实验所用天然气样品为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马蓬3井侏罗系蓬莱镇组的天然气,其甲烷体积含量为95.19%,重烃含量低,乙烷和丙烷含量分别为1.86%和0.90%,异丁烷和正丁烷含量分别为0.20%和0.10%;异戊烷和正戊烷含量分别为0.09%和0.07%。有少量氮气,为0.64%,属于干气(表1)。

本次采用的实验压力点数据分别为20、40、60、80、100、120MPa,对应的实验温度分别为90、120、150、175、200℃。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组分相对含量。所用地层水为NaHCO型,矿化度为34567mg/L。

实验时,首先使天然气样进入装有适量地层水的溶解室内,用加压泵把气体加压至指定压力,通过升温系统(控温器)把温度升至测定温度,并恒温。使气样与地层水在指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而溶解达到平衡。然后,释放10mL左右溶解有天然气的地层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量出地层水和溶解气的体积,计算溶解度(气水比),并对出溶的水溶气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得到不同温压条件下出溶的天然气的组成数据。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分别在20MPa、90℃和60MPa、150℃条件下进行不同恒定时间的溶解度平行实验(表1)。可见,相同温度、压力下,不同恒定时间所得到的溶解度数据误差最高不超过5.2%,说明仪器的精度和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表1天然气溶解度平行实验结果对比表

压力

(MPa)

时间

(小时)

温度

(℃)

溶解度

(m //m )

压力

(MPa)

时间

(小时)

温度

(℃)

溶解度

(m //m )

20

6

90

2.33

60

4

150

5.43

20

10

90

2.21

60

8

150

5.40

20

20

90

2.23

60

温室气体的含义例10

    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而在水圈中,碳则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圈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2倍。他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存在者。植物、可见光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对稳定的。

碳循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生物和大气之间的循环、大气与海洋之间的循环以及含碳盐的形成与分解。这三种循环对于控制地球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它们对于全球碳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这几种循环都是极为稳定的。然而人类的活动极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人类在燃烧矿物燃料获得能量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1949到1969年之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每年增长4.8%。打破了自然界中原有的平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气候的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