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4 09:51:07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1

2、坚持以读为主——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控制师生活动时间——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全员参与,激励学生口、手、眼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重点关注中下等学生。

4、体现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教学目标集中,教学结构简明。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突出语言教学的实效性。

6、阅读与识字同步,识字写字与朗读并重。以朗读训练为明线,以识字写字教学为暗线,组织教学活动。

7、注重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减轻师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8、强化教学组织,运用高效阅读课之法规范学生行为。丰富教法,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内心。

二、基本流程

采取“三读一写”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读:读正确,初识生字

二读:读流利,熟悉生字

三读:读出情味,巩固生字

一写: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任务:

掌握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操作步骤:

(一)、课前说话训练。

(二)、激趣导入:方式:根据课文特点可采取多种方式引入,如“课题入手、图片引入、音像引入、学习目标提示、设疑激趣”等。 要求:恰当、简短、有吸引力。

(三)、初读课文、初识生字。

目标任务: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正确地朗读全文。

基本步骤: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第一遍: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第二遍: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识字。

(1)借助拼音自主拼读生字词。

(2)检查正音:借助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等媒体集中呈现本课生字生词,采用教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读音是否正确,强调和提醒容易读错的字音。

步骤:检查认读去掉拼音读去掉熟字读

(3)帮助加深: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想一想,哪些字已认识,怎么认识的?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4)与同学合作认读。可采用同桌、四人小组互考互认等方式进行。

(四)、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目标任务:读通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指读,不唱读。

基本步骤:1、读全文,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2、检查读文,反馈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读法。方法:逐段(句)朗读,并指导读法。根据段落特点(比如:生字的密集度、朗读的难易度、在文中的重要性等)可适当采用指名读、范读、赛读等方式进行,直至读得通顺连贯。3、限时自主读文,读流利。

(五)、图文对照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交流收获。

(六)、指导书写,掌握生字。(不少于10分钟)

可根据本课识字量选择二分之一要求书写生字指导书写

基本步骤:观察提示范写仿写展示评价书写。(注意指导对字形的分析)

要求: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包括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摆布、关键笔画、大小等。强调正确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先在书上描写才学的要求写的字。

(2)再在本子上抄写这些生字,每个字写1—3遍,并组词、说话。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中感悟重点词句,积累语言。

(2)巩固字音、识记字形,掌握要求书写的生字。

二、操作步骤:

(一)课前说话练习

(二)复习导入。

1、可采取开火车或者其它简单易行高效的方式抽认生字,并口头组词、扩词;听写上节课写过的字。

2、读文回顾课文内容,导课

(三)深入读文、感悟。

1、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根据短文特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图文结合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汇报自读自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重在渗透朗读方法。

(2)在反馈中根据课后习题、进行仿说、仿写重点词语和句式。

3、练读:运用指导的朗读方法自主练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进行感情朗读。

4、反馈练读效果:可采用指名读、赛读、男女对读等方式。

5、赏读: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根据课后习题积累。

2、抄写、仿写优美的句式。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9-01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素质教育与自主探究为主题,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进而以学习方法的教授为主线,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保障教学稳定开展,但由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水平的不断提升。

1.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自主教学的必要条件

文章在本节首先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开展自主教学的必要条件,进而以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为依据,为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1.1 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是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的开展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的引导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探究以及互动交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进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是自主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

1.2 有效的课堂安排是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堂是知识传播的基本平台,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对小学高年语文教学效果的发挥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通过开放式教学课堂的构建,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有效的课堂安排是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

1.3 师生交流与共同进步是自主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师生充分交流可以保障教师对于学生的有效了解,进而以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进步。同时师生充分交流也能保障学生及时的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动态,并就相关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进而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这些双方面的影响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现阶段在学生有效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在开放式课堂开展的情况下,在师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因此文章在本节,以小学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为参考,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

2.1 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为自主教学设定良好前提。高年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语文自主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开展起来有了一定的前提基础,但如果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语文基础词汇、基本语法知识的积累仍然非常的欠缺,则在开展语文自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自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前期的学习的情况,积极的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学习成果,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进而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积极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语文自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积极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学生课程参与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深度。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课堂,以问题引导、课堂讨论、小组探究等方式不断的推动学生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进而再以学生为主体推动自主教学的有效开展,保障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

以《负荆请罪》的课程教学为例,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小组探究学习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课文的内容编排剧本、制作道具、分配角色、排练话剧,进而以话剧表演比赛的形式在班级中交流自己课文学习的收获。通过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的感受课文的内容,同时还能加强自己语文写作的能力。

2.3 构建有效的平台,推动师生课堂课后交流,保障师生探究的有效开展。现阶段由于小学教师的权威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隔阂,师生交流的缺乏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存在偏差,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有效的表达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的形式来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高年级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对于古诗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兄弟班级对接,组织古诗朗诵比赛等团体性活动,以教师为评委,对各个"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最终再以优胜奖评选的形式鼓励优秀的学生再接再厉,为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通过活动平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密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更加的准确,而同时,在自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更好的互相影响,进而促进对学习成果的不断探究,为班级总体语文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推动力。

3.结束语:

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整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自主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文章认为学生学习基础积累、有效的课堂安排、合理的师生交流是自主教学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小学语文自主教学效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学生夯实自己的语文学习基础,并积极的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小组探究,同时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保障师生的充分交流,最终推动高年级语文自主教学的有效开展,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20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组学习是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最佳途径。

中年级在小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变化最大、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抓好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小组建设,教师在之后的语文教学将事半功倍。自2012年,本人开始尝试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开展小组建设,感觉颇有收获。

一、找准小组建设的起点,明确目标

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组建学习小组之前,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现状。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小组长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语文学习经验。这样的组长才能在小组学习中,根据学习任务对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交流与总结,真正达到“学生忙,教师‘闲’”的理想课堂学习状态。否则,就得教师一手把持,累得昏天黑地,组长形同虚设,组员“群龙无首”,学习活动基本无效。而小组交流学习则简单得多了。小组中只需要推选一个组长、一个发言人就可以了。组长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小组同学把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整理出本组同学对这一问题回答的最佳答案。由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时代表本组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因此,在学习小组组建初期最好从小组交流式学习入手。

找准了起点,还要明确本阶段小组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自己教学的需要来制定的,既包括小组发展的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及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小组建设就有了方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不会出现对学习内容选择手足无措的状况。

二、细化活动步骤,规范语言表述

初建学习小组,学生如何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还不清楚,尤其是组长必须明确小组学习的流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习卡时把先学什么,怎么学,先学完的同学做什么、怎么做等细节考虑清楚,用简洁明确的文字打印在学习卡的学习内容的前面。小组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全体学生把小组学习卡方法读一读,使每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有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语言。例如,“xxx同学,我不同意你发言,请大家看语文书第x页,第x自然段……”,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有条理,从语言上开始转变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

三、简化程序,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在小组建设理论资料的搜集中,我们会发现各地的小组建设几乎都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分组、推选组长;小组内分工;制定小组运行制度;制定小组评选制度;小组文化建设。后三项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即使教师越俎代庖帮着学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教师如何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一条一条地去考核呢?小组名称、口号、标志在促进小组凝聚力方面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呢?

在语文课时被大量减少的今天,语文教师更加注重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的有效利用。因此,简化制度,在小组活动中注重培养小组凝聚力势在必行。初建学习小组,对小组活动情况评价时,课堂表现由教师通过观察每个小组的交流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和学生主要对小组纪律情况、简单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不管是对自己组还是其他组活动情况的评价,学生的评价都是缺乏权威性的,教师的评价是对小组学习活动的激励,也是对小组学习活动评价的优秀示范,是对学生评价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奖励制度最能激励学生的,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能对大多数人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方式。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要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语文知识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训练的时间。

四、关于分组的新尝试

在现有的小组学习的资料里,关于分组全部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但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习较差的学生很少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交流、讨论成了优等生的专属,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定位大多是“路人甲”和“路人乙”,抄抄优等生的讨论结果。在学习小组的竞争中,评分低的小组中学习好的同学开始嫌弃学习差的同学,有的组长则成了学习差的同学的“保姆”。这样的小组学习严重偏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后,在分组时打破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全班31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按照学习能力强弱分成三个对抗组:第一组和第二组为强强对抗组,第三和第四组为中中对抗组,第五和第六组为弱弱对抗组。对抗组之间实力相当,竞争意识更强了,学习劲头更足了。每个组除了固定一名组长外,还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本组的发言人,负责记录大家的综合意见,在全班交流时汇报本组的交流结果。而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强、中四个小组基本在组长的组织下都能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笔者就可也集中更多的精力对两个弱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三年级下学期主要以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教学目标,开展的小组交流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小组交流学习的流程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立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在交流与倾听中学生概括课文的语言越来越简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

目前,小学语文学习小组建设这项研究尚未结束,还很不完善,本人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4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追求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和思维交流意识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个性发展,思维交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思维交流意识。首先,思维交流的本质是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思维的交流是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过程,存在于知识传播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要循循诱导学生互相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短处所在,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搭建平台,让学生实践。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如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应用知识的机会。如,在学习《雷雨》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学生不但踊跃参加,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积极实践,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在课前开展不限主题的演讲活动。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竞争小组,每个小组每天由一名同学演讲,演讲的内容是积极的即可。可以不限制内容和字数,但是时间都是三分钟。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演讲内容,师生共同当评委,判断两位同学的语言层次。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5

语文教学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语言内部结构”转向了“语言的功能”,也就是说更加注重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语用学”已近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的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实际语境与语言学习的关联,更好的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1、“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基本形式

对于小学语文“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要有两个前提。第一,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的中心,把学习的需要放在老师教学的核心位置,把语文教学的实践转变成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过程。第二,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科化”的模式,打破传统的识字教学、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三大教学体制。努力实现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和活动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重视学生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的真实体验与情境感受,通过学生们表达欲望的激发,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进行表达和交流。在这个过程里面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识字”和“阅读”的需求,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包括:活动体验,表达交流,阅读升华,这三个基本要素。通过“开放型”的课堂情境的导入以及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接下来,就以这个“学习需要”为基本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借助活动体验,表达交流,阅读升华,这三个基本要素,有效的实现识字教学,拼音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与发展,积极的构建系统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通过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激发的,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随机教学。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要适中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末,各个教学阶段的开展依据学生们的具体学习需要进行。比如说,在开放性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会有“识字”的学习需要,那么就可以进行识字和拼音教学。

2、“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几种变式

首先,“交流表达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不断递进的创设情景方式,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的引导学生们进行表达和完善。这种设计模式,主要是面向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小学生的“表达欲”,在完善多种表达方式的同时,进行随机的拼音和识字教学。在这样的模式中,进行的写作、表达交流等过程都是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表达欲”的真实流露,并不是老师硬性分派给学生的任务。同时,老师的及时引导和评议,也是学生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

其次,“拓展阅读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师生评议,表达交流,活动体验等环节之后,将“范围学习”及时导入,完善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关于“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的评述

首先,生成性特征。“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隐而显”的自然生成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因此,“生成性”就是“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的首要特征,将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了交流和表达的平台。

其次,整合性特征。“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有效的将传统的识字教学,拼音教学,阅读和作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基础上,随机产生教学的切入点,将单一的板块教学,有机的融合到系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再次,潜移性的特征。“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认为,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和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统一对立的矛盾体。在突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重视语文教学的“潜移性”。比如说,把学生们的交流和表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关注学生们的需要和内在表达。在这个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老师要更加重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老师要积极的营造惺忪、愉快的心理气氛,鼓励学生们积极的畅所欲言,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表达的大平台,二者缺一不可。摒弃传统的教授——练习的教学思路,通过学生们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另外,平异性的特征。“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直接把“评议”纳入了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改变,真正体现了教学的平等性和民主性,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讲学习的住行权还给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要求,通过:“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基本形式和“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几种变式的详细介绍,引出了关于“作文先导”教学新模式的评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6

我国的物流教育自2002年以来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37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每所院校都设有《现代物流学》或相近课程。我院是国内第一批在国家教育部批准目录外招收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现代物流学》课程开课八年,伴随着现代物流理论在我国的引入和企业实践的开展,为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每年都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改进,并且在2006年申报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中文和英语作为教学媒介,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实用技巧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现代物流学》是很多高校物流专业开展的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在五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对该课程实践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教学任务定位及教材选择

《现代物流学》是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初步了解现代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通过介绍现代物流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趋势,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及对物流职业产生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进行专业英文文献查询和阅读,以及专业国际交流的能力。

教材的选择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选择既要考虑到专业知识,又要求英语的纯正性。本课程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物流学(Contemporary Logistics)》第9版,该教材属双语教学丛书,不同于影印版教材,一方面,通过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解释,尤其是一些关键术语,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该教材为纯英文形式,可以让学生阅读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提高英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此外,每一章最后都配有相关案例,使同学们更加深入掌握物流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英文阅读兴趣。

二、教学手段及内容改革

由于现代物流学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教学,以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实验室等为载体,通过增加案例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科技活动等新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此外,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革新。在每章的教学前首先讲解专业词汇,而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要进行详细的讲授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物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注意对学生以后的相关专业课学习做一定的铺垫。本课程还特别加设一节“物流职业”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提前了解到未来职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本课程案例讨论主要安排在物流概念、供应链理论等重点知识点教学中。案例分为小案例和大案例两类,小案例以中文案例为主,英文案例为辅;大案例以英文案例为主,中文案例为辅。对于小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相关知识点将案例展示出来,并进行短暂讨论。对于大案例,教师要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提前向学生案例内容,并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充分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揭示的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应及时进行总结。

三、考核方式

该门课程为我院首批考试改革试点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创新之处在于课程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相互沟通。平时成绩中除了基本的考勤和课堂提问以外,还要求学生在开课前制订自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计划。期中考试将死板的试卷考试变为灵活的、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意识、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将学生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变为主动学习,并培养创新思维。期末考试的Presentation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研究能力、做英文报告的能力和制作PPT的能力,在学校提前锻炼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

四、教学效果

五年来,每次课程完成,学生都会参与对课程的评教。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评教都达到优秀,同学们不仅对专业知识有所认识,还增强了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真正获得专业优势、语言优势和思维优势,成为竞争优势来源之一。

五、对《现代物流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1.师资队伍的建设。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母语以外的语言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对授课老师的要求特别高,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该门课程授课老师必须是专业课教师,且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能够流利地用英文表达出现代物流的专业知识,用英文解析专业词汇。因此,要避免老师一口中式英语、混乱的语法,而误人子弟。授课老师还应该增进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联系,进行观摩与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

2.与专业英语的区别。不同于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专业英语为属于专门用途的英语,是随着新科学的不断涌现和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在科技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六、结语

总的来说,双语教学不是为了应付当前高校教学改革而设置的,而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学生。《现代物流学》双语实践中的经验,也成为其他即将开设双语专业课程的基础。当然,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也需要多层面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模式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肖扬清.关于课程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7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8

口语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人员统计,在语言的使用中,听、说能力占比75%左右,而读、写能力占比25%左右,由此可见,口语能力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迫于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能力上,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低下。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理念,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在口语教学上,一般都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没有自主发言和说话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彻底改变这样的教学格局。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个体,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科学的合作小组,通过设置情境对话的模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这对于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格局,创新语文教学的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有利于强化主体地位培养,促进自主能力提升

都说:在新形势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这里的“主角”其实就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所要求的“重视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讲,这种主体地位的重视,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的口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这种主体地位的突出,可以促使学生去交流和表达,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对策

1.科学合理分组分工,夯实合作学习基础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科学合理的分组和分工,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分组的过程中,教要根据合作学习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如教师要开展情境对话,则根据情境对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成员的组成人数,这一点则根据对话的内容来定,一般以4-6人为宜;其次,教师还需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组成方式,是按照男女搭配的方式呢,还是按照学生的能力层级以及特长等进行分配,教师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计划。从根本上讲,科学合理的分组和分工,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组织显得格外重要。

2.创设口语教学情境,促进交流表达学习

对于口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口语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词汇或者是字句的积累上并不是很多,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不同的交流表达场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和表达,最终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介绍的场景,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兴趣爱好等等;也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购物的过程。总的来讲,情境教学的方式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只需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难度,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模拟情境,最终实现良好的口语交流和表达效果。

3.加强教师监督管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过程,虽然对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本着“玩”的心态来学习,而应当本着“学”的心态。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定力不足”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表现。因此,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监督和管理作用,督促学生认真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促使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口语表达状况,对于学生发音不准的或者是语言表达不够流利的,应当在点评的环节,给学生纠正,避免学生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出错,最终将这种错误当成是一种习惯。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改革进步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进步的有效途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完善奖惩机制,以小组作为单位进行考核,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总的来讲,所有的一切考核评价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口语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认真、用心,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最终为提升学生的口语交流和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口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口语交流和表达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创新口与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为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9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0.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例10

语言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不仅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桥梁[1]。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教”与“学”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语言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2]。”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和知识性兼备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语文这种特殊的特点和地位,需要讲究教学语言特点的运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情绪化变动相对较大,更需要采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语言。确切地说,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一是语言必须标准化。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也是其他所有学科学习以及未来个人发展的基础。第二是语言必须精确化。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对所用的语言高度的凝练,言简意赅,切忌废话连篇,让学生找不到重点[3]。第三是语言必须要艺术化。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的提炼。总之,让学生听完教师的讲课后要能够回味,愿意听。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

1.语言表达要以人为本。新课改的理念提出教学改革要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改进策略首要的也要以人为本,包括教学进程中各个环节的安排,尤其是提问和课下交流的时候,更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语言运用的艺术。比如提问的时候,对于胆子很小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启发式、渐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比较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适宜采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语言方式;对于性格刚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更多采用关爱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教师每一句话都是在关心着自己。

2.语言表达要区分对象。以往很多语文教师都是跟班走的,结果是各个年级所采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不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也不区分学生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初步向抽象过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形象思维主导,尤其是一部分发育稍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直观形象,这样才更具感染力[4]。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的社会信息发达,学生们智力发育相对要快,教师需要转变语言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力增强。

3.语言要富有情感色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伟大的,但之所以有些学生不愿和教师交流,主要原因就是感觉和教师有距离,而这种距离的来源又和教师平时教学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关。不少教师感觉自己是在为学生好,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却把小错误夸大,批评多于表扬,目的在于让学生不犯第二次错误。想法是好的,但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需要更多的赞扬和带有浓郁感情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了,有话也愿意和教师说了。而当教育的交流一旦达成,课堂有效性也就容易形成了。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而且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科本身的特点加上学生年龄的特点,共同使教学语言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目前小学生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在传统教学语言基础上加以改进外,还需要注意新时期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征浅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