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3 15:41:41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1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时候,笔者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同时也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的希望。

1)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打开新教材,首先看到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目录,一个小耳机,一支小话筒,一台小电脑,多好的创意啊,学生看了小脸儿笑得像花儿一样。笔者知道,他们和笔者一样,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本“新书”。

手捧着新教材去上课,笔者的心里充满渴望,因为自己是多想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快乐呀!最难忘的就是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七课的聆听曲《野蜂飞舞》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小蜜蜂是怎样唱歌的呀?”学生不约而同地“嗡嗡嗡”地模仿起来。“那你们知道吗,俄国著名的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把野蜂的歌声谱成一首动听的曲子。”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打开书看书上的插图,然后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述了萨丹王子动人的故事。音乐一开始,学生闭目聆听,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野蜂把我蜇了!”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笔者没有责怪这个学生,因为知道他已身临其境,想象到野蜂飞舞的画面。

学生在音乐声中显得越来越兴奋,终于,他们再也坐不住了,都纷纷离开座位飞舞起来,他们飞着,笑着,叫着……笔者抓住时机,及时地加以组织和引导:“孩子们,你们飞到哪儿了?”“我正在飞越大海……”笔者在体验他们快乐的同时,自己仿佛也变成一只大大的野蜂,飞舞在学生中间,为他们传递快乐的信息。紧接着笔者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他们刚才飞过的路线用线条画出来,虽然他们画出来的线条各不相同,甚至有的画成了直线,可看着他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儿,还有那小脸儿上自信的笑容,笔者为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线条竖起了大拇指。

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曾多次要求笔者重新播放《野蜂飞舞》这首曲子。笔者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好的乐曲能在无形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恰当的引导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空间无限,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随之拓展,让一首给了学生快乐的聆听曲在他们的心中扎根,也许一生都不会忘记。

2)新教材给教师带来无限的灵感。新教材不仅给了学生无尽的快乐,同时也给了笔者教学的灵感。

首先,在聆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这一环节上,以往笔者只是带着学生做拍手拍肩区分强弱的练习,时间一长,他们对此失去兴趣。而在新教材新歌曲的指引下,笔者把打拍子的动作设计得更加丰富,也更加趣味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册第六课演唱曲《洗手绢》时,笔者带着学生随录音范唱拍一下手做一个洗手绢的动作,一起从动作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教学第五课《闪烁的小星》这首演唱曲时,就一起拍一下手转动一下手腕,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去表现星星的闪烁,同是两拍子的一强一弱,可他们体验到的却是不同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根据不同的歌曲创造出拍手――睡眠状、拍手――摇绳、拍手――青蛙跳、拍手――吹号等他们自己做起来既熟练又乐此不疲的动作。由此看来,新教材不仅给了教师灵感,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源泉。

其次就是全新的歌词展示方式给笔者带来的灵感。新教材以一种十分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歌词展示出来,例如把歌词写在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画上,像把“笛儿悠悠吹”写在一支小笛子上,把“云儿轻轻飞”写在小小的云朵上,或者为每一句歌词配上相关的图画,并且用小圆点来显示歌词的先后顺序等。

这种全新的方式使笔者的头脑也变得灵活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八课的土家族民歌《乃哟乃》时,笔者把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按歌词的先后顺序及旋律的音高分别站着、蹲着、坐着。然后像体育课上的报数一样练习轻声读歌词。这样在一种既紧张又有趣的氛围中学生既了解了音有高有低,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会歌词后竟强烈要求原地不动地学唱歌曲,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太好玩儿了!”笔者不知道学生的快乐是不是笔者带给他们的,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乐趣,便是笔者最大的满足。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2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教师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打印的二维码即可安装移动APP,即使没有网络,学生也可以用U盘拷贝安装包到家中计算机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安装,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随意切入

学习工具支持教师、学生双入口,既可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具,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教具。学习过程中,可随教学和自学进程随机切换内容,克服了常规课堂一个PPT控制整个课堂的弊病。而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学生手中用得得心应手。

3.资源丰富、学科性强

移动APP可以将文字、图片、音乐、语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课上讲的则课上讲,课上讲不完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续探索。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导“一师一优课”的背景下,学校配备了未来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学系统和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在学生使用BYOD方面,笔者做过调查:全校5~9年级85%左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没有的也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完成自主学习。而在教学工具的选择方面,面对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慕课,笔者都先后尝试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移动APP作为初中音乐课的学习工具。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门槛低,不像Flash需要专业的学习,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线制作平台就可以设计自己的APP,笔者曾经尝试了多个APP在线制作平台,最后选择“APP应用公园”作为移动APP的在线制作平台。它的优势在于无须编程,直接使用图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设计;一键模式、主题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满足各类APP的应用,控件灵活组合,页面随心定义。

学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电影音乐,了解影视音乐中的主题音乐对影片起到的烘托、对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课只需要学生简单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即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未来教室下BYOD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电影音乐和画面结合的三种主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自己的生活

服务。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六大板块(如下页图1)。其目的在于通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大量影视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主题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全面地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通过分析《卧虎藏龙》中两段音乐的音画关系,领悟不同音乐对画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拓展,为视频配不同的音乐,使学习历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华;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1.为了增强课堂有效性,设置板块一“电影简介”(如图2)

上课之前,笔者做了调查,发现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学生观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用较长时间来介绍这部电影,现在通过移动APP,让学生在课前就可以以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学习“电影简介”。笔者设计了电影剧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导演介绍、配乐大师、影片评价六个方面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使学生能对电影情节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节省了教师课上的时间。在幕后花絮板块,笔者又设计了导演人选、影片酬劳等六个板块,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为学生喜欢的环节是“配乐大师”环节,笔者在介绍约翰・威廉姆斯的页面增加了其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一些经典影片的主要配乐和相关介绍(如图3、图4),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大师的创作风格,并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笔者还设计了课前自主任务单,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一板块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以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为了学习主题音乐,设置板块二“主题音乐”(如图5)

笔者利用BYOD和移动APP的优势,根据乐曲的结构“引子+ A+A+B+A+尾声”,把主题音乐的各个片段设计成可以单独欣赏的功能,避免了常规课堂教师一曲从头放到尾,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开始式暂停乐曲,对各段音乐的对比欣赏更加深刻。考虑到课前学生肯定会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深度也会有高有低,因此笔者不但设计了完整版的主题音乐,还设计了大提琴版和钢琴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环节,对主题音乐和电影内涵的呈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为了学习场景音乐,设置板块三“场景音乐”(如下页图6)

在此环节,笔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出示电影原版的场景音乐,而是让学生先欣赏没有声音的视频,然后笔者根据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红衣女孩的画面分别配了三段音乐,让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研究三种不同的音乐结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组汇报。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师必须先展示三种不同的配乐,学生再分头讨论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小组汇报的方式,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学生了解自己课上没有探究的内容,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4.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置板块四“卧虎藏龙”(如图7)

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音画关系,在此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对《卧虎藏龙》中两段场景音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音乐同步”和“音乐平行”带来的不同的艺术

魅力。

5.为了知识的内化,设置板块五“知识拓展”(如图8)

笔者选取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功夫》《指环王》,以及微视频《毕业》的无声画面,通过让学生根据音画关系为画面选择不同的音乐来配音的方式,使其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笔者利用未来教室的无线传播功能把四段视频发送到指定的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的音乐,利用“美拍”等视屏编辑APP制作微视频,再到教师的多媒体显示屏上做小组汇报用。

6.学以致用,服务生活,设置板块六“实践操作”(如图9)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让视频拍摄变得日趋容易,既然课上学习了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微电影的拍摄呢?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拍摄的校园类微视频,既然学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视频的需要,那么如何让课堂所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了。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给学生几个参考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画关系知识为自己拍摄的视频配乐,呈现不同的欣赏效果。

反思与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而不是被技术绑架,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注重音乐资源、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有些技术非常强大的工具不一定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使用。而笔者在使用移动APP授课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其便利性和实用性。本节课以未来教室和BYOD为支撑,本着智慧教育的理念,尝试了“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了,与其限制,还不如更好地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这也是笔者设计移动APP的初衷。一个会思考、与时俱进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实践证明,用了APP上课之后,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内容,到现在面对各种音乐概念玩得不亦乐乎,每次下课铃响了还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座位,这样的转变是笔者使用APP上课之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APP和未来教室的接入问题、第三方APP软件的嵌入问题、学生在BYOD模式下小组探究能力的问题,但有问题才是笔者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动力。

幕前幕后

2016年,笔者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入围决赛的选手,初次踏上NOC的舞台,虽然已经是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学校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此项赛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这样通过NOC网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参赛之路。比赛现场面对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侃侃而谈,不禁震撼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的强大,陈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笔者仅有的几张有APP截图的PPT显得是那么幼稚,但凭着自己课堂上使用的心得,凭着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热爱,笔者大胆地走上讲台,把自己一年来的想法和做法向评委教师做了陈述。评委老师对笔者设计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赞赏有加。这使笔者明白自己选择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也点燃了继续创造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丰富课堂,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其他APP软件对课堂的支撑,力求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科的创新之路。

评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届NOC活动教师赛项中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赛项”的获奖作品有不少亮点,周老师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其中很抢眼的一个。

谈及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预言,未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从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校@,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更加精准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化之一就是,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育的跨界与协同成为必然。也因此,互联网将成为更多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3

一、以原本性实现舞蹈教学的回归

依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本性教学原则,舞蹈教学的学习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身体意识的复活和舞蹈动作的探索,使学生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形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其运动性的最大限度,使其能够自然地进行各种舞蹈动作,融入自由的舞蹈世界,进行自由的运动快感。如在教学准备环节,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颗种子,用摇篮曲营造柔和的氛围。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想象自己是圆圆的种子,在泥土里休眠,下雨了,种子一边吮吸着甜甜的雨水,一边慢慢萌芽,树蔓开始形成,爬上篱笆在阳光中生长。此时,蝴蝶和蜜蜂都飞来了,和叶子一起舞蹈。当果实长出来的时候,那些种子则一颗一颗地爆裂开来,就像是流动的水一般。此时我提示学生,下雪了,种子们正在做梦,等待下一个季节的轮回。

以上教学环节中,我并没有使用舞蹈元素的动作来教授,不再采用整套舞蹈动作分解的方式,让学生单纯进行重复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学生身心放松,根据旋律和老师的意境提示进行自由的伸展和动作的随意性创造。既能够表现自己的个性动作,又能够使身体获得开发,课堂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而这种自然、真实的舞蹈创造,正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的真实反映。

二、以综合性显现学前专业特色

在当前高师学前专业的舞蹈课程中,其培养目标一是要提高儿童师资的专业素质,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提供保证。有鉴于此,学前教育的舞蹈教育并非单纯传授舞蹈技能,而是要多维度地提高高师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看到,当前的高师舞蹈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课程单一,学生层次缺乏,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性十分薄弱、不够系统的问题。综合性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所在。笔者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综合性原则,正是艺术课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核心和方向。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师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进行讨论和调整,建立具有操作性的综合性舞蹈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舞蹈知识,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情感表现的多样化。如将儿童特点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融合各门艺术并将其综合。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案例。针对《白雪公主》的舞蹈教学我进行了如下的安排设计:教学主题设置:将思想性作为重点,向学生灌输真、善、美的美好思想,鼓励幼儿要真诚对待他人、互帮互助,场景设置为童话小木屋、花草等。教学的实施是以独舞和群舞结合的形式,先配上欧洲古典音乐,并朗读旁白,白雪公主跳着独舞进入舞蹈中。接下来七个小矮人来到了白雪公主的身边,与她一起快乐舞蹈,表现白雪公主与小矮人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情境。此时的音乐选择活泼轻快的旋律。

旁白中有讲述: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高兴地说话,公主和他们一起跳舞,而且还帮他们整理屋子前面的花草。当转入下一个情节时,白雪公主和皇后相遇,此时我采用古怪的音乐,舞台布景出现怪异的画面,皇后手提着苹果篮子,布景上有她的黑影子,表现出一种狰狞的面目。当白雪公主在皇后的哄骗下吃掉了有毒的苹果后,皇后的动作无比狰狞可怕,大笑着离开舞台。进入第三个场景,小矮人发现了公主中毒身亡,都哭喊着,身体的动作表现出对白雪公主的深切爱恋和悲痛。有人拿来了圣水洒在她身上,将白雪公主救活了,音乐的色调也变得明亮起来,所有的灾难都随着音乐消失不见,大伙儿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在以上课例中可以看到,笔者将舞蹈教学融入了音乐、戏剧、美术、文学等多个艺术学科,学生进行了朗诵对白、道具设计和场景设置等相关的排练,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了艺术素养。

三、以创新性培养学生才能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核心要求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艺术教育领域内,教育者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训练,这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思维也是舞蹈形成的基础,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即兴创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这正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点,也是必由之路。何谓即兴创作?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来说,这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对所有受约束的思想的突破和放纵。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今艺术教育中经久不衰、最吸引人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在教学《秧歌舞袖》的舞蹈课程中,笔者采用即兴性的创作原则,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圆场时先进行秧歌十字步的练习,跳跃的大动作,学生由此感悟其中的情感。在动作时,学生一人拿着一条绸带,自己即兴发挥,随心所欲舞动各种不同的形状,表达和衬托内心的情感。然后挑选有个性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其他学生由此获得灵感,自己独立创作,采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而后教师也选用自己的动作,舞动彩绸领跳。最后一个环节则让学生采用三步一跳、前秧歌步、圆场步等,配合彩绸使用,在音乐伴奏中各自分组设计舞蹈动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表演。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笔者将动作和舞蹈的创编都放在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和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随音乐即兴创作,发展创新能力。这一环节也正能够表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下的即兴舞蹈原则,使学生勇于探索舞蹈艺术的奥妙,自主参与并创新探究,完成舞蹈创编和表演。

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教学时不规定教学空间,不仅仅按照教材设置来安排教学,而是广泛采集不同信息,丰富舞蹈内容,结合多媒体和图书等综合性人文资料,拓展学生对舞蹈的解读,完善动作设置,深化舞蹈的人文追求,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与此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舞蹈教学相关的活动,比如沙龙、舞蹈交流会等,以保证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奥尔夫教育体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世界范围内较为认可的一种音乐教育典型。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在世 界各国音乐课程中广泛应用,展现了极为实用的教学前景和推广模式。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独树一帜,自传入我国以来便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不言而喻,由于外来传入的地方差异性,再加上我国音乐教育固有的自身问题,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传播中也受到重重阻力。但这并不能妨碍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在国内艺术教学中的生长,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契机。笔者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飞跃将会让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在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绽放异彩,熠熠生辉。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4

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来描写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抽象学科,小学生在思维特点上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用形象直观法就是针对小学生特点而采用的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

一、乐理知识讲解时,以直观形象法激发兴趣

小学生刚刚接触音乐,对于音乐乐理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乐理知识的单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照本宣科”讲解方式的低效性,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还会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基于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在利用教具的同时还应具备生动有趣的语言。例如在对渐强和渐弱记号的认识教学时,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具有渐强或渐弱的规律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动小脑筋寻找答案,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具备这些规律的最为常见的声音,将抽象化乐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汽车的鸣笛声、风声、雷声等。从远到近的鸣笛声渐强,雷声从闪电的开始,到雷鸣再到下雨的这一时间段内的雷声则是从弱到强,在从强到弱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无形中了解这一乐理知识,并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音乐作品理解时,以直观形象法化解困惑

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与年代。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就十分有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虽然这一歌曲唱遍了中华大地,几十年来深受全国青少年儿童的青睐,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且拍摄于1955年。因而笔者在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资料后,具体讲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该歌曲是作者对当年少年儿童参与电影《祖国的花朵》拍摄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少儿生活年代的具体描述,对于处于当今幸福时代的少年具有极大的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一讲解过程采用了谈话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直观而又形象。从而为教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埋下了伏笔,而后学生满怀激情地演唱,并从活泼而又欢快的的歌声中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唱歌曲时,用形象直观法帮助学生掌握

小学音乐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多数的课时都在教学生唱歌。但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其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而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形象的动作辅助教学,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魅力。以《小小雨点》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创编动作,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的动作,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鱼池里的动作,有的创编了鱼儿张嘴巴、摇尾巴等动作,随后笔者与学生一道学唱:“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与此同时,将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张嘴巴、鱼池里鱼儿摇尾巴、田野苗儿向上拔等歌词中张嘴巴、摇尾巴、向上拔的动作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加强了对歌词大意的理解,从而绘声绘色的将歌曲演唱出来。

四、欣赏教学中,用形象直观法促进认知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欣赏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对于学生深刻领悟音乐作品中的音乐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往往好动活泼,如何使其静下心来迈入音乐欣赏之中,以更好的提高欣赏教学水平呢?并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刻感受音乐作品欣赏带来的愉悦和,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龟兔赛跑》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欣赏,笔者分别播放了三种动物单独赛跑时发出的声音乐,并分别要求学生找出每段声音中是哪种动物在赛跑,并将认为的根据说出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第一段声音沉重,而大象的腿很粗,第一段肯定是大象在赛跑,而第二段的声音很平稳,所以应该是乌龟在赛跑,第三段是声音听起来轻快而又活泼,所以应该是兔子在赛跑。但笔者随后又播放了三段不同的音乐,这三段是由多种动物组成一起赛跑声音,学生通过音乐就难以分辨,因而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结合自身实践模拟自己所模拟动物在跑步时发出的声音,虽然表现的声音不够真实,但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旋律形成的相应的音乐形象,且笔者最后加上了音色的区分,这样各种动物的赛跑声音变得更加逼真和形象。

五、综合教学中,用形象直观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主要是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主线,借助音乐材料同相关艺术门类及科学联系起来的新型课型,可以是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思想品德、音乐与文学等。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致力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综合课堂。以《G大调小步舞曲》综合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欣赏了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在欣赏同时笔者随着曲子的节拍舞动右手,引导学生听出所欣赏曲目的名称,然后对音乐之父巴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在随后的教学进行中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利用钢琴表演了音乐的上下行。随后引入级进与跳进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再在《G大调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填出《我们大家跳唱起来》的歌词,并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和笔者的以脚步的移动节奏配合音节的变化,再挑选8位学生上台,在笔者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亲身感受G大调小步舞的跳法,最后播放《我们大家跳起来》的曲子,配合G大调小步舞与学生一道跳舞,再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从《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填词、级进与跳进新知识点的学习、G大调小步舞的基本跳法以及三拍子节奏的感受等环节总结学习内容。这样,整堂课始终在教师或学生的表演下进行的,对于知识点的构成有着直观形象地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结语

总之,对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法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素养的同时还应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应用形象直观法于小学音乐常规教学、欣赏教学、综合教学等方面,着力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并为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而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5

2 案例描述

《我是建筑师》是一个旋律欢快、热烈的律动音乐,考虑到音乐既有休止,又有附点,于是笔者选择了韵律活动小贴士之一――节奏图谱。笔者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了休止以及附点的部分,让孩子们有个直观的经验。当第一遍音乐响起,孩子们便自觉地跟随笔者用手指着的图谱拍起手来。虽然是第一次使用图谱,但效果非常好,孩子们根据图谱一拍一下地拍起了小手。我有些诧异,怎么孩子们一下子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第一次接触的图谱。于是我趁热打铁,请他们观察图谱中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颜色的区分,我便告诉他们:红颜色的“O”是休止符,等一下这个地方可以改成跺脚来区分;紫颜色的地方是附点音符,前面的音乐拖得长一些。讲解之后,我便请幼儿根据我的要求和我一起用拍手、跺脚来打节奏。仅仅一两遍,大多数的孩子就基本上熟悉音乐的节奏了;于是我又开始采用韵律活动小贴士之二――随乐哼唱。孩子们特别喜欢节奏欢快的音乐,为了便于孩子们掌握音乐的旋律,我请幼儿跟着音乐边看图谱、边拍手跺脚,嘴巴上伴随哼唱,做到眼、手、脚、脑、嘴齐用。两遍下来,孩子们对于音乐的节奏及旋律已经有些熟练了;于是,我又开始采用韵律活动小贴士之三――图片启示。我先请幼儿欣赏了几个熟悉的著名建筑,请他们说说他们的造型特点,接下来让他们尝试着用身体动作进行造型。结果i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创想了各种造型――双脚分开站立模仿艾菲尔铁塔;海鸥展翅模仿悉尼歌剧院;双脚蹲马步,双手在头顶合掌模仿红场……于是,我立即采用韵律活动小贴士之四――简笔图示。我将孩子们创想的造型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在一张小卡片上,并贴在休止的地方。我们商量着决定,音乐开始,小朋友们学小小建筑师的样子将建筑物筑高,休止符的地方大家按照上面的简笔图示进行造型,音乐再继续后又开始模仿建筑师。于是我们在一遍一遍的音乐中,不断将我们创想的造型添加进去。瞧,孩子们的脸上铺满了神气又愉悦的神情,活动在热闹、并伴随着浓郁的成就感的氛围中结束了。我想,孩子们的创想还没有结束,他们会为律动增添新的生命色彩的!

3 分析与反思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通过律动旨在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所以律动教学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老师示范,幼儿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幼儿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着眼设计教学。韵律活动通常没有歌词,于是也许在以往的一些活动中,会有一些迷茫的感觉。怎么样给孩子一些直观的感知呢?我想,我在本次活动中运用的韵律活动小贴示,无论是节奏图谱、随乐哼唱、还是图片启示、简笔图示,都是给了孩子直观的感知经验。具体如下:

1 标识了休止符及附点音符的图谱,更直观、明了地使孩子们掌握了音乐节奏;

2 随意的哼唱使孩子们更准确地把握了音乐的旋律;

3 图片的欣赏给了孩子们直观的视觉体验,使孩子们对于律动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便于他们设想建筑物造型;

4 简笔图示巧妙地在休止处约定了建筑造型,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休止符。

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着创造的乐趣。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罗兹将音乐教育与身体各部分运动相结合,创造了“体态律动教学法”,并对体态律动下了定义:体态律动是训练身体对音乐做出反应的练习。这一学说,强调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我想,本人在这个韵律活动中使用的“小贴士”正是让他们达到了眼、耳、手、脚、脑、嘴齐用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6

一、引言

音乐科目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音乐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及技能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更好的享受生活。音乐的学习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索。

二、在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融入特定的小学音乐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课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许多教师在这部分知识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总是倾向于将其死板、单调的直接灌输给学生,尽管做到了不厌其烦、筋疲力尽,却也很难获取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效果;相反,还会致使学生产生音乐课程学习单调、乏味的错误学习观念,从而使得音乐这一原本让人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科目变成了枯燥、无聊的学科代名词。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陷入了一个僵局。对于此现象,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特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内容灵活融入其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的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并促使他们在这一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将自身短暂的学习冲动转化成为持续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如此,便会自然而然的积极、主动融入到该特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相关学习活动之中,并最终确保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的教育实践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音乐记号”的相关学习活动中,笔者都是直接将顿音记号、换气记号、反复记号的定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分别对其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日后的音乐曲谱中,即使经过了音乐记号的学习,不少学生却是经常混淆其用法、发生张冠李戴的错用现象。学习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对此,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即: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理解、记忆水平出发,将不同音乐记号的使用准则编成了一串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顿音记号:小小一个黑三角,唱时轻巧短又跳;换气记号:V形尖角头朝地,遇见它要换气……)由于简单、易记,学生们对这些音乐记号的学习积极性极为高涨,不仅借助其轻松实现了对顿音记号、换气记号等枯燥理论知识点的更好认知与掌握,同时,更为其在演唱活动中的灵活的掌握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可谓是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音乐教学效果,大大改善了以往单纯灌输音乐理论知识的尴尬局面。

三、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教学曲目的更好理解

受到实际年龄因素的制约,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曲目真正要表达的内涵与主旨情感难以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难真正实现带着感情的演唱、表演特定的音乐曲目。这样一来,就极大的制约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优化与提升。对此,笔者有着深刻的教学体会。如,在《军民大合唱》这首经典的音乐曲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下,很难真正对当时军民共同生产的画面形成足够直观的印象,更谈不上怀揣澎湃之心对其进行热情的演绎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意为学生补充了这首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讲解:由于反动派对共产党发动了严厉的经济封锁,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主席号召人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军民团结一心,开垦荒地、修建营房、发展生产、改善交通,大大缓解了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压力……

四、融入有效的赏识性教育,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

所谓赏识教育,即使指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学生在该学习科目中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当、有效激励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教育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赏识性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进而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态度推动下进行主动的音乐学习有着极为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恰当的赏识性教育对于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在自身的日常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给予及时、有效的赏识性教育。例如,当演唱完一首音乐曲目之后,会鼓励班上的学生“大家这次的演唱很棒,节奏把握的也很好”;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会肯定他们“这一音乐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大家对它的掌握很充足,相信将会为你们日后的长远音乐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学生在班级、校园演唱表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时,则会说“非常不错,大家这次的表演让老师倍感自豪”……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在受到赏识性教育激励下越来越感受到了音乐学习成功体验的无限魅力,因此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及热情也随之变得日渐高涨,而这些都为他们得以更加努力、认真的融入到音乐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而为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从自身的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而恰当的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此,才能在切实改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同时,真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从而为他们日后生活中能动的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奕萍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马銮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7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13-02

“音乐课的创新”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将“音乐课的创新”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具有突出的创造性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学科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的更加精彩!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给学生精心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使其音乐创新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一、音乐创新的内涵

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作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目的,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首先音乐课的创新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专业音乐教育。在音乐创造教学中,除了让“白天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应忘记那些不起眼的“丑小鸭”。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是在鼓励和赞扬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及时送上最热情的赞扬。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丑小鸭”和“白天鹅”一样的自信。其次学生音乐创作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我们不能以创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创作的依据,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孩子有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成功法宝,对音乐的创作,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功方法。因此,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音乐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惟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养出热爱音乐的种子。

二、音乐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课教学更是如此。音乐课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培养音乐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有:节奏、旋律的接龙和问答;乐句的填空和创编;为歌曲、乐曲即性伴奏和即性表演;命题作曲等。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抽象。笔者从学生内心听觉出发,制造一个由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秒针跳动声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然后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老师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实质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分别写在黑板上,从而也完成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的透、记得牢。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的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笔者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下面笔者谈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自由感受创新

在音乐课上,笔者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对学生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笔者的态度是鼓励、支持。同时,笔者也要求同学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畅所欲言。例如:在课堂上,笔者用双手抓住两个撞钟碰了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辩这是什么声音,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这是撞钟的声音。只有一个很胖的男孩子仍然把手举的高高的,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好像是打鸡蛋的声音。”他的回答使全班同学都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还说:“你就知道吃!”而笔者没有贬低这个同学,反而启发诱导其他同学,并且鼓励刚才那个男生,说:“的确,撞钟和鸡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距离是那样的遥远,但用手捂住的撞钟相撞声和打鸡蛋声是非常相似的,他能够听出来,说明这个同学具有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在听声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营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尊重、接纳他人,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也为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贴近生活创新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还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音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例如:学习2/4拍节奏时,教师紧紧把握节奏特点,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从生活出发创造性的表示上述节奏,有的同学用“洗脸”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放牙刷”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有的同学用“刷牙”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照镜子”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他们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促进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整个过程可以随时注入学生自己的灵感、自己的创造,充分展示了自我的才能和个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3、创编歌词创新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简单、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例如上小学一年级《动物说话》, 唱会歌曲后,教师启发:你们在还知道哪些动物?能不能把它编进歌词里唱一唱,并用动作表现出来?孩子们自编歌词,边唱边演。有的学生表演:小羊、小狗、小牛等歌词。根据学生的创编,师生即兴创作了六段音乐。学生们在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只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发展。

4、师生角色转换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创造实践并不是指专业性的创作实践,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地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基于这些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把比较枯燥的音乐术语和概念变得直观和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地接受、掌握他们。例如在教学生掌握顿音时,老师向学生提问:什么动物最活泼?学生们回答:小猴子、小猫、小山羊等。这时,笔者随便指出一种动物,如小猴子,让学生做出小猴子蹦跳的动作,体会它速度较快、有弹跳感的动作特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小节曲谱

2/4

1 3 3 3 ∣ 3 5 5 5 ∣

让学生用这两小节曲谱吹奏出小猴子蹦、跳的特点,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顿音的感觉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为活泼的小猫、可爱的小山羊创作短小的曲谱,学生们很快把握住了小动物的特点,全班60名学生中有58名学生都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小动物的音乐形象,并且用顿音方法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笔者深信,这样的教学定会挖掘出学生蕴藏的无穷的创造潜能,爆发出无数灿烂的思维火花,结出累累的创造硕果。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注重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愉快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所有音乐概念的获得都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自由发展的结果,这无疑是培养音乐创新能力根最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如果说,整个教育界把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更是以它本身的优越性走在前列。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尽情表现,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让播撒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开花,让创造之花开在我们的课堂,愿它能在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心中永远绽放、永远芬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3] 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 8.

[4] 金亚文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音乐教育》.

[6] 王爱萍《向快乐出发》中国音乐教育,2003 11.

[7] 印小青《学校环境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01 3.

[8] 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1 2.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89-01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应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入,从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积极渗透,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对音乐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的注解。

一、爱国文化,音乐教学永远的“根”

毋庸置疑,爱国文化不仅是音乐教学永远的“根”,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很多教师以为,爱国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根据小学生非常喜欢唱歌跳舞的特点,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曲目与主题,适时地引入爱国主义文化元素,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五年级上册《东方之珠》的教学中,笔者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把美丽香港密集高耸的建筑、神秘繁华的维多利亚港夜景、从山顶俯瞰香港全貌等影视作品中出境率很高的一些景象展现给学生,激发小学生对香港的向往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学习结束后,笔者给小学生讲解了香港的历史: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被野心勃勃的英国政府霸占百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强盛,我国终于可以和英国站在谈判桌前掰手腕,于1997年让香港回归祖国。学生们听完这段历史,不仅深入理解了这首曲目忧伤感慨的情绪,而且认识到了只有祖国强大,百姓才能获得尊严,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捍卫祖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这节课,让我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可以渗透在音乐曲目的节奏等教学细节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还有益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二、民族文化,音乐教学不变的“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在笔者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是祖国发展、壮大的“魂”,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它的力量就可以大到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瑶族舞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小学生们展示瑶族所处的山水环境、民族服饰、起居饮食、风俗习惯。小学生们对瑶族人民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体会到了瑶族人民的真善美,有了走进瑶族人民生活环境的想法。这时,笔者组织小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欣赏和学习,他们便带着真情实感嗅到了瑶族文化的美丽味道,享受到了瑶族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课堂教学结束后,不少学生纷纷走进图书馆,阅读反映瑶族文化的书籍,到网络中浏览资料,还有的购买了瑶族的民族乐器开始学习,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巨大力量。

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与情感表现,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升华小学生的精神品质大有裨益。

三、环保文化,音乐教学应有的“真”

21世纪,保护大自然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成为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有识之士指出,环境保护意识应该在每个人小时候就在心中生根发芽,这样才能成为环境保护的忠诚卫士。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入保护自然环境的话题,在学生幼小的心中根植环境保护理念。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百灵鸟的歌》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播放了一组百灵鸟的活动视频,在茂密的森林中,美丽的百灵鸟在飞翔、鸣叫、嬉戏等场景。伴随着美轮美奂的视频画面播放,小学生情不自禁地对百灵鸟产生了喜爱和怜悯之情,对本课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笔者把一些乱砍滥伐、滥排滥放的图片展现给大家,学生们目睹了小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被人为破坏,它们无处可去的惨景,环保文化自然渗透到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达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这节课上,通过两组多媒体资料的前后对比,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课下,学生们纷纷以自己的努力呼吁环境保护,有创编环保儿歌的,有绘制环保漫画的,还有在网络上发帖留言的,环保教育蔚然成风。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入,从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渗透,使小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文化与道德涵养,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基。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9

互联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那么笔者就谈谈传统课堂下笔者的一些感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笔者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授课时常常有一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出彩,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收获自己知识,收获快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程在开设和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尴尬的境地,笔者就谈谈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情况。首先,部分学校从领导到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音乐课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也不参加中考,平时也不组织考试评比,即使开课也是因为相关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唯文化课为主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在很多教师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笔者曾经做个一个小的调查,在一些乡村学校,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一是不能开足音乐课,笔者甚至发现一些乡村学校,音乐教师或者美术教师已经转行教一些文化课,这实在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误解。其次,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音乐课也不是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音乐课有什么用呢?学生不可能当歌唱家或者音乐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五音不全”,根本就“不配”上音乐课,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学文化课。一些学生也找各种借口逃避上音乐课,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写作业,这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而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早把作业写完,好回家多玩一会手机。第三,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除了上文提到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教室之外,一部分学校在音乐器材的配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音乐教室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检查而设置的,教室和桌子是有了,但是专业的器材却几乎没有,音乐教师上课,只能讲授唱歌的一些技巧,进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器材训练就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自带器材,导致一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哪些有效的基本策略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兴趣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一门基本的技能。现在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孩子报某一个兴趣班,进行长期系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古筝班、舞蹈班等长期需要跟学的兴趣班,尤其是钢琴班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孩子自小学习钢琴,除了添置乐器,还有不断考级,并且需要上课,连续多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笔者发现,练习了某种乐器,或者学习了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掌握了一项技能,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都可以展露才华,让自己的技能有了展示的机会,使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发现,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能力获得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与众不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亲和力,也更加受到同学的欢迎。而这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音乐课程的开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课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训练,专业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掌握多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音乐课程的开始的意义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音乐课程终归还是一项技能,所谓的技能,不一定是学生用于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之余,进行的适当放松与娱乐。我们说“歌以咏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歌曲,不都是抒发情怀的吗?歌曲可以让我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排解压力。其次,音乐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一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助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是比较喜欢音乐的,或者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事音乐行业。而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一部分学校还有“音乐特长生”这样一种高考模式,给了爱好音乐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通过初中音乐的入门教育,一部分学生激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播放着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这些歌曲总有一些直击人内心的东西,尤其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内容,更是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发展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是没有时间学习音乐的,但是到家以后就有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抖音等平台给学生录制一些音乐技巧,甚至也可以开一些直播课程,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发掘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以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爱国歌曲的播放和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爱国歌曲有很多,笔者针对初中生还是会推荐一些相对通俗的,一方面旋律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比如爱国歌曲:《十送红军》《映山红》《东方红》《龙的传人》《东方之珠》《中国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借助音乐课程,给学生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学生可能才会理解歌曲,爱上某一首歌曲。比如网上有人一直在讨论,陈奕迅的歌曲《十年》里的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这里面说的“那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也可能会激发学生都歌曲背后故事的探索等等。我们那个时代,或者我们长辈那个时代,曾经哼唱过《一分钱》,说的是一个朋友拾到钱之后,上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歌曲中的小朋友除了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是不是也具备法治精神呢?如果“拾金昧了”,不仅有违道德,其实也是违法行为。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财物,如果拾到据为己有,同样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笔者认为,因为不单单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成为合格的公民。除了传统的音乐资源,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掘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借助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音乐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果仅仅是音乐这一种方式,就失去了更大的魅力。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或者乡土历史的素材,笔者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因为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赋予之以一种新的生命力。网络的便捷给了弘扬传统文化新的契机。笔者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有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主播,笔者认为这些主播也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上音乐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给一些喜爱音乐,在学校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兴趣拓展的学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的海量资源,也给了学生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网络有很多自发的音乐人,提供了很多优质的音乐资源,而且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普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现成的自学资源,这样又给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而很多主播的课程都非常的系统和专业,也让学生节省了很多学费,并且通过自学之后,就能够发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某项音乐项目,如果不热爱,也没有过多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也要善于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都获得相应提高,并且不要出现“玩物丧志”的情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年04期

[2]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年04期

[3]张小雪;初中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1期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例10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27-01

新《纲要》要求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的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的工具,是幼儿艺术表的必要前提。可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在有趣的环境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涂色和绘画技能并能够科学掌握正确的握笔常规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指出:“视觉能变成听觉,反过来听觉也可以变成视觉的画面。”这一句话就精辟的指出了视听两者之间的微妙转化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藏在音乐里的涂色技能,赶走涂色时的枯燥性

3、4岁的幼儿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大胆的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但涂色只处于涂鸦阶段,涂色时往往会出现不认真、涂到一半没耐心,所表现的内容也常会出现一些大小不均匀的空白,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孩子涂色的正确方法,以及握油画棒的正确姿势。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活动兴趣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一些美术技能的练习。小班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是音乐伴奏下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创编了《涂色歌》,选择幼儿熟悉、喜欢的物体――灯笼,在线内涂色,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进行横涂、竖涂或圈涂的练习并且提醒孩子尽量涂满、涂均匀,不涂到轮廓外。同时歌曲中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也是对幼儿握笔常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了良好的涂色基础,孩子的作品就会收到加倍的效果,不管多么稚嫩的勾线,加上了美丽的色彩一定会是一幅有趣的、丰富的作品。

二、藏在音乐里的绘画技能,赶走绘画时的盲目性

在小班由于幼儿的观察力、双手协调动作不完整,但幼儿创造性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千奇百怪,在绘画活动中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绝不考虑自己想的与实际情况是否相吻合,那么又怎样来提高他们绘画的技能呢??除了选择吸引孩子关注的绘画物体外,有趣的绘画指导方式更是提高绘画技能的“灵丹妙药”。 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与通感性,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幼儿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因此,课题组成员据此创编了歌曲《画小鸡》,让幼儿在歌曲《画小鸡》的歌曲旋律中提高绘画情绪,随着歌词的提示,自然习得绘画小鸡的方法和步骤,就这样,童趣盎然、气韵生动、灵动多样的小鸡形态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在孩子在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的小鸡在干什么呢?”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是滔滔不绝的,充分激发他们讲述的愿望,在讲述之后,孩子作品由单一的个体延伸到一幅幅具有情境性的画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