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6 10:08:23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篇1

自1999年5月被确立为杭州地区开拓农村市场试点以来,XX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立足临安实际,坚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办好现有市场,以市场园区的模式建设好新办市场,以超前发展的眼光规划好未来市场,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健全农村商贸网络,加快了农村商品流通发展。XX市食用农产品消费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共存发展的流通格局,其中农贸市场是XX市老百姓日常食品消费的主要业态。

截止20**年底,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共有农贸市场30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登记的15个,城区就占了7个。全市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总营业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服务人口50余万人,多数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处于800米至1500米之间。20**年,农贸市场总成交额达到11.18亿元,其中市场年成交额超1000万元的有7家,上5000万元的有4家,超亿元的有5家,分别是临安天工商厦、浙皖农贸城、临安於潜集贸市场、青云竹笋市场、於潜城北竹笋市场。

二、XX市农贸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XX市农贸市场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XX市农贸市场在农村商品流通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贸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布局建设不尽合理。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农贸市场缺少,建设简陋,容量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也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建设农贸市场时不考虑实际,求大求新,重复建设,结果有场无市,市场建设效益低下,导致资源财富的严重浪费。此外,有的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加之对农贸市场建设不够重视,致使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建设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XX市很多初具规模的农贸市场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往往沿交通干线布局,以街为市线状发展,既影响了镇容街貌,阻碍了交通,也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农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建市场的优惠措施不到位。这是影响当前农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甚至于建设市场的一些优惠措施也不能到位。

3、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XX市农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着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不够到位,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市场业主对市场经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贸市场设施如何无所谓,只要市场有人来,能产生效益就可以了,没必要掏腰包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时不时会发生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不诚信经营行为,对自身的经营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三是保洁不到位。有的市场业主为了节约经营成本,减少开支,减少保洁人员,造成市场垃圾随意堆放,卫生状况极差。四是存在无序性的流动经营人员。这些经营者随意性强,往往今天到这个市场乱设摊,明天又去那个弄堂乱吆喝,今天卖蔬菜,明天卖鱼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逃费又逃税。五是存在抢生意拉客的现象。表现在个别经营户为了一笔生意采取各种手段,让顾客购买其商品,同行之间经常会发生口角,争吵不休甚至打架斗殴,导致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六是管理人员和制度不到位。认为市场内不出大事就没关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乱占道、乱设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场摊位成了仓库,货物堆放过多,又不够整齐,车辆任意停放,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七是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多数市场的情况不容乐观:自行车、三轮车、机动车随意停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市场无证摊贩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XX市农贸市场建设滞后,品位档次不高,功能不够完善,既影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从而也就有损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已经是一分非常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三、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的重要意义

农贸市场是一个地区的窗口形象,它与其它商品市场一样作为生产者与经销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其他商业设施的功能相比,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搞好城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不但可提高一个城市的品位,而且可增强市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促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商贸服务业为农业提供服务,畅通农副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副长品销售渠道,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20**年,XX市保持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的势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28.6%;农民人均收入7263元,同比增长10%。农村产业面积达到165.04万亩,总产值达到18.82亿元。“十五”以来,XX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其中20**年新培育农业企业38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4家,建成省市农业示范园区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总数已达63个,共有会员4582户,带动农户35761户,年代销农产品25603吨,农村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竹笋、山核桃营销大户已达2700余人,年销售产值11.6亿元。据统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648公顷,年产蔬菜122624吨;瓜果746公顷,年产瓜果18964吨;年产食用菌194吨;拥有茶园总面积4016公顷,年产茶叶1964吨,桑园面积2864公顷,产茧3712吨;年产山核桃7010吨;笋干(含鲜笋)17018吨,其中鲜笋外销1900万吨,产值5.6亿元;白果248吨。XX市日趋扩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规模,迫切需要建立以农贸市场为主的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同时,XX市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积余购买力、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消费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人们有到农贸市场消费的传统习惯。因此,农贸市场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它的改造提升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与小城镇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应该依托于小城镇。因为小城镇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人流、商品流、信息流的主要集散地,而且,它能够提供农贸市场发展所必须依托的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减少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能够促进人流、商品流、信息流向小城镇的更大集聚,从而带动其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提高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

3、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并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保障农村食品安全。XX市现有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和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农贸市场的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和服务质量,对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保障群众食品安全,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完善政策。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人们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影响下,没有把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对农贸市场的建设也不可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当前我们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贸市场地位、作用及其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并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步伐。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贸市场是小城镇地域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贸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要发展农贸市场,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农贸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道路建设的要求。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同时,要认真研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应具备的条件,加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规划引导,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不能盲目改造。各地应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商业传统、交通通讯条件和周围市场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注重长远利益,注重大中小结合,中心与地方市场配合,批发与零售市场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市场结合,合理规划和布局农贸市场。

3、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各乡镇(街道)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农贸市场有步骤、谨慎地改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农贸市场。同时,在市场建筑的设计上既要先进又要富有地方特色,满足经商居住多方面的需要,并讲究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体观时代风貌,把良好的文化环境融入市场当中。

篇2

农村集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一定地点,周边农村居民聚集进行产品交换的场所。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农村集贸市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1.商品质量不高,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粗放。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尤其是在交通要道处摆摊,严重妨碍了交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沿街设点,门面交叉重叠,杂乱无章,既不必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此类市场以“动”为市,到处喧哗叫卖,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行头骗之实,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一部分农民在集市上通过从“赶集”到固定摆摊设点、从季节经营到常年经营、从自产自销到采购经销的演化过程,慢慢地由自给自足的小农转化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引导下,集市已经成为培养农民的重要练兵阵地。同时,通过市场熏陶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价值意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有助于农民市场主体的确立,对农村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并能按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组织生产,既属本地拳头产品,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加大集市监管力度,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篇3

农村集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一定地点,周边农村居民聚集进行产品交换的场所。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农村集贸市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1.商品质量不高,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粗放。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尤其是在交通要道处摆摊,严重妨碍了交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沿街设点,门面交叉重叠,杂乱无章,既不必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此类市场以“动”为市,到处喧哗叫卖,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行头骗之实,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一部分农民在集市上通过从“赶集”到固定摆摊设点、从季节经营到常年经营、从自产自销到采购经销的演化过程,慢慢地由自给自足的小农转化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引导下,集市已经成为培养农民的重要练兵阵地。同时,通过市场熏陶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价值意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有助于农民市场主体的确立,对农村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并能按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组织生产,既属本地拳头产品,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加大集市监管力度,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篇4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XX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XX年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一、**区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西南部,辖5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32万。现具有服务农村商贸流通功能的市场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区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并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华塘、保和、月峰、永春等七个农贸交易市场,系工商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剥离出来的资产。二是XX年以来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并管理经营的市场。主要分布在鲁塘、月峰等乡镇。三是城区内由市直投资或管理的农贸市场。包括承担了我市外调农产品集散主要职能的七星市场,我区城郊及乡村农户农产品进城主通道的湘南综合大市场、下湄桥综合市场等。由于撤地建市建区等原因,我区农贸交易市场几经整合,其构成体系不尽完善,加之2009年初的长时间冰雪灾害给我区农贸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区(不含市直)共倒塌5个市场, 其余8个市场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冰灾后我区14个乡镇中,仅有半数乡镇建有三天一集的墟场,另外7个乡镇的农村物流仅能靠“赶墟”或进城交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物流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现存农贸交易市场功能也存在诸多缺陷,区市场服务中心所辖7个农贸交易市场除华塘镇市场仍显市场形态外,其余6个乡镇市场已被归类为路边市场,软硬件设施均严重缺乏,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形势的发展。几个民营市场更是受经营理念的限制,在大宗农产品的批发与集散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于是,七星大市场、湘南综合大市场就成了我区外地农产品调入、农村农产品进城的主通道,其余商贸物质流通也主要靠城区辐射。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XX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

,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XX年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篇5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在对近些年来的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经验等进行深入考虑的基础上,提出和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与策略。这些政策与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采用富有强烈系统性的思维来重新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的关系,从而在制定和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适当地向农村倾斜,在发展城市工业经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工业发展的优势来反哺农业,从而促进农村的发展,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国政府在2012年制定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与优势,到2020年要争取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竞争和城乡一体的物流流通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与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发展进程。但是当前城乡资源的不均衡,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采取措施实现农村与城市市场一体化,是当前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与因素。因此,发展和建设农村商贸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在分析当前农村商贸体系的相关理论与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的现状,并且以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培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培育体系。采取措施有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市场的一体化,是当前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对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评估。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物流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因此,很多农村都开始着手建设和完善商贸体系,加强流通主体的培育与发展。但是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鼓励农村商贸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的物流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因此当前很多农村的商贸体系流通主体的培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及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分析

当前学界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定义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结论,本文在参考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或阶段的时候,城市与农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以城带乡和城乡互动等形式,来使得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和谐发展,并且公共资源与要素实现均衡配置的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它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城市工业经济的优势,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在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原来传统观念所建立起来的城乡对立或者城乡二元的错误结构,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城乡一体化的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其中,城乡空间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则主要是依据市场流通以及信息流通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与进程,从而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

(二)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概念及流通主体界定

商贸流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单纯地指各类交易的一个总和,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包括在进行各类交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流通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则主要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中的运动。本文所说的农村商贸流通仅仅是指狭义上的商品流通。商品的流通是当前连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有效剂。农村的商贸流通主要是指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农产品、日用品或者生产资料等物品,借助一些流通渠道或者方式来实现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区域的一个活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则主要是指实现这些涉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或活动的渠道和保障它们正常与安全流通的管理等要素构成的体系。当前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主要包括流通主体、客体、载体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具体来说,第一,农村商贸流通的客体主要是指那些涉农产品,如包括棉花、玉米、蔬菜、水产品等在内的农产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或消费需要的如家用电器和服装等的日用品,一些能够保证农产品顺利生产的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和农业机械等在内的生产资料等。第二,农村商贸流通中的载体则主要是指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各种市场与流通的渠道或者方式。市场是涉农产品进行交易与流通的重要场所,当前农村的市场主要包括批发与零售两类,而流通方式与渠道则主要是指涉农产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方式与路线等。当前农村的流通渠道与方式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其中,直接的方式就是生产者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而间接的方式则主要是利用商业中介,如物流、合作社等机构,将产品又生产地输往消费地。第三,所谓商贸流通体系中的管理体系则主要是流通过程中能够为确保商品顺利流通的一些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信息服务等相关平台以及市场监测等。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的流通主体,则主要是指在当前农村市场上,具有一定能力参与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人或物。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大多包括农户、合作社、零售便利店、运销户、龙头企业和物流商等。当前学界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流通主体具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对于哪种形式的流通方式将成为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主要流通主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主张将合作社作为主体,但是当前我国合作社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不能够有效地满足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的需求;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农村中的连锁超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涉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民的效益,从而认为可以将其作为流通主体。但是本文通过多方面对比,决定将物流商作为本文的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物流商主要是负责物流与配送两方面工作的组织。所谓物流就是指将产品或资料从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手中传到消费者手中的运动,而配送则主要是包括集货、拣货、配货等在内的活动,是当前物流活动中的一个末端环节。当前农村的物流不仅包括农村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必需品的物流,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在内的销售物流。物流商的培育与发展对当前农村商贸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很多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还非常不理想,比如进驻的物流商很少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涉农产品市场的拓展,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注重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的培育成为当前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的关键。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现状与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关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政府部门也出台很多的惠农政策以及关于促进农村流通产业发展的文件,从而使得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进程不断加快。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拥有了发展势头良好的市场,也有更多的物流商进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信息流通和农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比如,以山西省为例,在初步建立起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之后,该省农村社会消费品的消费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农村的社会消费品消费额不断上升,农村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不难推断出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额占全国的比例仍然很低。通过对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主体的培育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信息。首先,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农户个体、经销商、零售商、合作社和物流商等。这些流通主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立,在农村市场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和实现了涉农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仍然以山西省农村为例,2013年该省的农村商贸各类流通主体的数量以及创造的价值如表2所示。从表2不难看出,当前山西省的农村商贸流通主体中,数量最多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农村经纪人与合作社,而盈利情况较好的是物流商,但是进驻农村的物流商的数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其次,从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中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的培育情况来看,当前农村物流商的培育与发展和城市物流业的发展相比,仍然相对较为滞后,而且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的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将城市的物流行业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畅通的“绿色通道”,将高质量的农产品快速地运往城市,满足人们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成为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之前传统的重工轻农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呈现二元结构,从而使得物流在农村的发展很不景气。虽然进行年来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断促进和鼓励农村物流的发展,并且确实也取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物流的基础设的水平却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物流的水平。当前很多农村的物流的基础设施很薄弱,有一些偏远的地区由于公路设施等不够完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物流网络的一些配套设施难以完善,而且也没有较为先进与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来储存和保鲜农产品,从而造成了农产品的浪费与损失。此外,当前农村的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2.当前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农村的物流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没有和城市的物流进行有效地对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的情况。当前我国仍然有很多农村没有建立起互联网等设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网络信息化断层的局面。当前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大概仅在7%左右,而农村仍然有过大半的人们不懂网络知识(见表4)。因此,在农村中利用互联网进行买卖涉农产品的几率非常低。如此低的信息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上涉农产品的供需变化。比如在山西的农村,虽然有一些农村已经建立起了农业网站,但是其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的程度并不高,而且更新的速度也有待提高。而且山西有三分之二的较为偏远的农村,还没有完善相关的仓储设施和网络设施等,从而阻碍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3.农产品流通缺乏完善的体系。我国农村物流的流通方式与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对于农产品的流通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当前很多农村的物流体系仍然缺乏一些较为标准的商品准入制度与商品的检测制度,从而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而且在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方面仍然呈现出小生产大市场的趋势。据笔者查阅资料与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拥有涉农企业50万家,其中84%的企业是采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零散的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此外,当前农村很多农产品的流通仍然采用自然物流等方式,没有对产品进行保鲜处理,从而在运输过程中造成产品的极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果蔬、水产品和肉类的腐损率就分别达到了23%、17%、46%。这种缺乏有效管理的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物流商的现代化培育进程。

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对策

(一)统一规划城乡物流站点并不断

完善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为了提高当前农村商贸物流商这一流通主体的培育水平,要对城市和农村的物流站点进行有效统筹与规划,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其物流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将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划入到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据前期的有效控制来安排和规划好农村的各类物流网店的布局,尽量做到使其合理科学;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农村物流的培育给予支持,比如从财力和物力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培育一些较有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对将客运站改造成物流网店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对农村中一些具有发展物流市场或者是连锁超市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扶持的政策等。最后,相关政府还要在坚持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不同分工原则的立场上,对当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将站场的资源发展为物流网点。

(二)建设产销一体化的物流连锁的超市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当前农村物流行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出发,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一些兼具有物流配送服务能力的连锁超市进驻到农村来,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坚持统一配送和结算的管理原则,加强对它们的管理,从而建设起一个集物流平台与运输服务等服务为一体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主体培育工作的发展。而且在政府对城乡的物流网点进行统筹规划的背景下,物流企业也能够灵活地将一些改造过的物流网点作为自身的仓储或者中转中心,甚至可以将其建成一个连锁超市,从而不断扩大物流网点的覆盖范围。这样,农民只要将自己的农产品等货物送到就近的连锁超市,经过城市物流的加工与包装,产品就能及时地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与时间,促进产销一体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促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是培育农村商贸流通物流商主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构建和完善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才能促进农村物流业不断发展。因此,相关政府和领导要积极和交通等部门沟通联系,督促和配合他们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从而使得资源和信息实现共享。此外,相关政府也要注重帮助农村物流连锁超市和物流企业引进一些专业的人才,从而不断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做好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工作。这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流通主体等概念界定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当前我国的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现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归纳出当前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主体培育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与不足,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对流通主体的培育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对城乡的物流站点进行统一规划,并且不断完善农村物流设施的建设;第二,建设产销一体化的物流连锁的超市;第三,促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强波.江苏城乡一体化农村配送体系的构建[D].江苏大学,2010

2.吴慧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山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吴委哲.基于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研究与探讨,2014(1)

篇6

(一)建立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是提升农村商贸发展水平的需求

按照“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要求,以建设“六好家园”为总体目标,市商务局计划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支持鼓励农贸发展落后镇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特色商业街;在条件成熟的镇建设集日用品、农资及粮油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开拓农村市场,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改善市场环境,提升乡镇商贸业水平。

(二)建立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是农村现阶段的迫切要求

通过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简历,促进了商贸流通网络的现代化建设,对于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交易商贸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于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实施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商贸服务中心的建立是活跃农村贸易市场,推进农村市场的规模化建设,加快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农村市场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建立,是打破传统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变革,加快农村市场服务功能,扩展市场占有的重要的、关键性的措施和重要途径。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壳化等现象也日益明显。为避免出现农田经营主体弱化(老弱妇幼种田)、农业投入淡化、生产条件退化、农田管理粗放化、农村“369”现象突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势在必行。

二、农贸服务中心的定位与服务功能

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在农村商贸发展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功能定位。

(一)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定位

根据农村商贸发展的趋势,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定位是:大力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放心工程”是基础;以适应市场要求,提升农村商贸服务功能为目标;以扩大农村农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改善为前提;采取“三个一”,既一站式服务,一点式购货,一体化管理。

(二)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体现

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实质是一个商品的销售中心,这个销售中心经营的商品种类多、品种全,可以适应不同农村消费层次群体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它可以销售日用品、生活耐用品,也包括生活中所需的文化产品、比如音像、书籍等;同时还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料等。另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也可以提供一些公共的服务,比如可以提供信息咨询、电信服务、医疗服务等。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应当遵循“两结合”原则,既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也要体现公益性、经营性和中介。

三、建立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策略

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在农村商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从农村商贸的大发展,促进农村和农民生活需求,以及建设小康社会出发,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积极进行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根据我国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目前建立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应当从以下策略来实现。

(一)高度重视,加强规划

建设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应当立足于商贸经济的城乡统筹与发展,从减少二元结构差距,缩小城乡差别,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出发,加强各地的组织领导,重视发展的规划。应充分营造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的氛围,利用媒体加大宣传报道,提升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使大家认识到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全员动员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综合服务;应建立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机制,从组织领导、制度管理到落实实施,都要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要按照促进农村商贸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综合服务中心布局、层次、规模等方面的建设规划,促进农村商贸服务中心的协调、统筹发展,形成布点合理,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的农村商贸重大功能区。

(二)加快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同规划、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政府的沟通、衔接、交流,引导农村商贸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家具下乡”等工程,试点建设农村商贸服务中心,以点带面,提升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功能。

(三)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发展激励机制建设

应当从有利于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出发,坚持引进外部资金支持的原则,制定标准、实施准入制度,促进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投资机制;国家应采取措施,根据各地商贸发展的规模、定位、服务功能等方面,出台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的政策制约和政策扶持制度,促进农村商贸发展的优胜劣汰;应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知名商贸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实行企业联姻,提高层次,规模发展。

(四)增加投入,构建农村现代服务发展的保障机制

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本着有偿服务、公平竞争、市场运作的方法,进行投资、融资管理。要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增加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经济支持。其中,要重视政府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的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吸引外来资金投入;要加强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的商业运作、营销包装,发展多元服务体系和服务层次。

篇7

二、__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20__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20__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__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__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篇8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沿街为市,没有一个象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这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县来讲,无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无从筹措,这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根本问题。二是地理条件限制,我县县城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清水河流域内,发展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农贸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松散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形不成规模。

二、各级政府对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实施效果:

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县来讲,光给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十分困难,有限的财政资金保吃饭都相当困难,搞建设就无从谈起。2006年,通过我们申请省发改委对我县桥南苹果批发市场给予50万元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谈不到实际效果。

篇9

1 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投资实力不够,低水平建设

农贸市场的建设大多是经贸部门,建设资金有限,投资概算和布局没有充分论证,仓促上马,普遍存在“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而且是市场一建了事,在后续追加投资和设施维护、管理方面根本没有投入或是投资甚少,造成农贸市场低水平建设、档次不高,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市场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简陋

农贸市场大多在70、90年代兴建,依托在人口较多、地点便利的较大乡镇或是具有大宗农产品、特色产品的乡镇集市,或是老县城中心区,大多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设施简陋等问题。具体存在问题:一是规划没有前瞻性、没有考虑建筑容积率、车辆和农产品吞吐容量等,特别是停车场问题,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乱停放。二是安全隐患严重。大多农贸市场因陋就简,造成安全通道不畅、消防设施不齐全;虽然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允许露天经营,仍然有肉类、禽蛋、熟食出售,生鲜品、牲畜交易和易污染产品交叉摆放,没有净菜上市,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混杂;排污排水系统、公共卫生等严重滞后,存在火灾、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安全隐患;三是市场设施简陋、陈旧。因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市场大都用钢筋混凝土钢棚结构,也有部分市场是砖瓦结构、钢或木制敞开式交易大棚,电力线路、钢结构、摊位等设施老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信息化硬件也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1.3 流通模式老套滞后

大多数农贸市场沿袭固化的旧模式,只是作为产品集散地、交易地,没有创新发展,集镇农贸市场更是停留在物物交易的传统零售方式。

1.4 市场管理不规范

一是乡镇自办市场因受经济利益驱动,不仅在建设之初就没有向市场建设审批单位申请和接受审查,而且建成后管理上只重收费,轻服务,市场内消防、治安、卫生跟不上。二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违章搭建和经营的马路农贸市场脏乱差、市场内非法经营的摊位虽然归县行政执法局管,实际上行政执法局只是向摊位收取占道费,管理和服务受人员、精力限制无法到位。

2 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的几点思考

农贸市场既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贸市场要发展,就得发挥其促进生产、引导消费、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着重突出公益性的成分,才能拉动强大的农村内需市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2.1 高关注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来关注农贸市场建设。可喜的是国家已在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累计安排37.6亿元资金,支持1200家农产品市场和企业建设了2135个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231亿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117个城市,支持近1500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推动试点城市及周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继续督促各省份加大试点县市农贸市场的建设。其次,要发挥主导调控作用。省市县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加强政府引导和总体设计,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积极性。

2.2 高起点规划

农贸市场建设规划要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大战略意义,把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作为指导方针。要抓住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县乡集贸市场建设融入城镇建设规划。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到高档次、大气大手笔,可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来规划。注重突出地方产品和文化特色、有创新。要充分考虑停车场、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等市场安全设施的设计。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级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要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如果确定了建设规划,可以分步实施,但决不能因为地方领导的改变而随意变更规划。

2.3 高标准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招引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建设农贸市场、配套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提高市场建设档次。要以服务现代流通体系的需求来建设公益性农贸市场,按照商务部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及管理设施规定进行实施建设,严格交易厅棚、地面及墙体、出入口及通道、停车场、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对档口、计量经营器具等经营设施及办公、检测等管理服务设施也按照标准规范建设。要突出配套好信息硬件系统,以信息化来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销链条稳定的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要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村商品统一配送能力,提高农村商业的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重视现有集贸市场设施的改造,引导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农贸市场经营环境、经营设施、经营管理和配套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公益农贸市场建设以社区为主,可由社区负责经营。

2.4 高效能管理。首先,推广实行“农超对接”模式,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名特优农产品产区进行产销对接,引导农贸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配送服务和网络交易,从而建立强大的生鲜配送体系和规模化的零售终端。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起职责,加强管理和服务,对市场组织管理、硬件设施配套、场内经营者行为、信用建设管理、消费维权措施等内容进行规范,按照商务部已134项农产品流通行业标准来实施,构建起专项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相协调的新型市场服务体系。实施好市场摊位经营台账和可追溯管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86-02

经过近3年时间的工程建设,2009年底,总投资近1.1亿元,在原址基础上实施菜市场改造提升的余姚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下简称农批市场)正式投入运行。改造后的市场占地面积达203亩,总建筑面积为16.98万平方米,拥有交易大棚18座,经营用房800余间,并分为粮油副食、蔬菜、水产、水果、肉禽蛋共5个交易区,设有920个经营摊位,从业人员近5000人。其中,新增交易大棚8座,新增经营用房500余间。同时,市场总建筑面积实现翻番,并配套有万余平米的停车场、装备精良的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行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交易辐射效应实现同步扩展。

目前,作为余姚市的菜篮子行业龙头企业,农批市场承担着全市60%以上的“菜篮子”供应任务。2011年,农批市场实现成交总额50.25亿元,比改造前(2009年底)增长35.33%,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和解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余姚市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着力发挥菜篮子民生保障作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近年来余姚市农贸市场建设发展现状

推进实施农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保证老百姓“菜篮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放心菜”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人口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去年,浙江省政府更是明确了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新定位,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将“三保”(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新目标,使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更放心,体现了政府对抓好这项民生工程的充分重视。因此,推进农贸市场建设不仅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任务,更是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生保障的重视与否,其基础设施的好坏、环境卫生是否优美、交易是否兴旺、秩序是否良好、消费者是否满意等,直接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社会公益责任的价值担当。

经过近年来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余姚市农副产品流通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共存与发展的体系格局,构建了以农批市场为龙头,以城乡菜市场为基础,以农村菜市点为补充的农贸市场网络,其中菜市场仍是群众日常食品消费的主要业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市经注册登记、有一定基础设施和服务规范的菜市场有70余家,其中隶属于市商务局市场管理开发中心(下简称市场中心)直管的有10家,占18.32%;乡镇或村集体投入的有50多家,占57.76%。这些菜市场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设有摊位16000多个。另有自发形成的、设在农村道路边上或相对空旷地点的菜市点不计其数。目前,城区菜市场平均摊位在280个左右,服务半径约500-1000米之间,为周边15000人到30000人提供服务。由于人口密度的关系,乡镇菜市场的服务半径比较大,但实际服务人口比城区少。2011年,单单市场中心直管的市场年商品成交额已超过65亿元,实现就业安置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