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6 15:48: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基础知识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基础知识理论

篇1

教育管理活动中,控制主要是人对人的控制过程,换言之,教育管理的控制是以活动主体(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为基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但是他们并非只是接收或者发出信息这种物质形态,而是为了传达一种意识,这里便有一个双方如何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所承载的意识的问题。理解必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于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控制过程的运作机制,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教育管理控制的基础――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障碍分析

1.信息传递模型。人们传递信息,作用之一是让信息接收者了解原来所不知道的事情。描述这种信息传递过程的是一般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源 发送机 信道接收机 接收者 。

如果重点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把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所有媒介都看作信道,则得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即:信息发出者的大脑 发信息器官(嘴手等)信道接收者的器官接收者的大脑。[1]

但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出者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影响或控制信息接收者的行为。这时,信息发出者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单纯把信息传递出去,而是要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断地调整自己所发出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使信息接收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其信息传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然而,根据我们前面对信息的理解,对于人来说,信息是与人的意识体验紧密相联的,对于信息发出者,他发出信息往往是因为其大脑中存在着某种意识;而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他接收到信息之后同样要产生一种意识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主要是对意识的传输。这里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意识传输理论。

2.意识传输模型。在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的变化运动之外什么也感知不到。所以,传输意识也就无法以裸的意识运动的方式实现,而必须借助某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即传输意识必须利用物质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信息。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以物质载体即信息的形式发出,被管理者把这些信息接收下来,把它在自己大脑中转化为的意识,据此,被管理者才能发出反馈信息(此时被管理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如图2所示:

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从上图可看出,意识的传输者和意识的接收者,所产生的意识可能并不相同,即管理者想传输的意识与被管理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体验到的意识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为,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接收者接收到信息后还需要一个把信息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即一个从信息中析出意识的过程。显然,意识的析出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信息接收者必须有与对方相对应的语言知识。假如信息的发出者用英语,信息的接收者却只懂汉语,接收者就无法从对方发出的信息中析出任何意识。其次,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就难以推出所要求的结论性意识。最后,如果没有与对方相应的专业(行业或工作)基础知识,也难以析出相应的意识内容。例如,对出纳员讲化工产品的配料如何改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信息接收者要从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中析出(客观)意识必须具备三种与对方相应的原意识:语言知识(知道如何解码和编码信息)、逻辑思维知识(知道如何推理)、对应的行业知识(为逻辑推理提高依据)。语言知识使接收者能够懂得对方所表达的语义,逻辑知识使接收者能够从前提意识推出结论意识,专业知识使接收者能够在本行业的特定活动内来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它与逻辑知识是不可分离的。[2]

二、信息传递障碍的解决途径

要解决两者意识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双方有共同的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

1.语言知识。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人在教育管理控制过程中是以语言(包括文字)为媒介来相互传达意识。语言交际是人和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化机制,语言或者说言语既是个体的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语言交际必然要受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一个民族现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民族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历史,因此其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当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个体之间形成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这种对共同语言知识基础的要求就变得更为强烈了,原因十分明显:假设,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一方使用汉语,一方使用外国语(这种情况在当前国际合作办学中会时有发生),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地方方言(这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或者双方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地区办学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又或者一方使用普通话,而一方坚持使用地方方言(这在我国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也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双方之间不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每个基本文字符号指代什么、每个基本发音和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那么他们之间是无法进行沟通的,正常的管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所谓需要有共同的语言知识,就是表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能够理解对方所使用的语音和文字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用信息学的话来说就拥有对对方发出的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的知识。这里的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知道对方所使用的语言的每个基本发音指代的是什么)、文字(知道对方所使用的每个基本文字语言指代什么)、词汇(知道每个基本发音、每个基本文章符号之间是如何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这是否表明使用同种语言的个体之间就自然地具有了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呢?也不尽然,因为语言既受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制约,又受个体表达的创造意愿的约束。个人的表达方式既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的语言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语言经验的积累。所以,每个个体即使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相互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是对共同的语言知识基础的一种要求。

2.逻辑知识。语言的任何陈述、描述或者报道都是在完成一种行为,因此除了有关陈述的真假问题之外,言语还有是否恰当等问题,这便是一个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这里,我们首先用一个事例来说明逻辑知识基础的作用:一天,秘书送一份材料给领导参考,领导看后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a)并问秘书:“你说是不是?”秘书想:统计数据是我到有关部门作过核对的,都有真凭实据,根本不存在“桌面上出世的”的估计数,何来水分?但又觉得,在领导面前说话还是婉转点好,于是作了如下回答:“我想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b)秘书的用心是不难理解的,但是,领导听了回话后,不自觉地置之一笑。领导为什么笑呢?这实质上涉及一个逻辑问题。因为(a)、(b)两种句式,在逻辑上称为“或然(可能)肯定判断”和“或然(可能)否定判断”,一般简写成:

(a)S可能是P(或然肯定判断)

(b)S可能非P(或然否定判断)

根据逻辑学原理,(a)(b)之间属于蕴涵关系。这就是说,当你说S可能是P时,S可能非P已经蕴涵其中,即S可能非P是S可能是P的应有之义;反之亦然。在上举实例中,当领导说“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有水分”时,也就同时寓示着“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可能没有水分”秘书以(b)作回答,除了重复领导所寓示的意义外,别无其他任何意义。也就是说,秘书反馈的有效信息量是零,这对管理者的控制活动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教育管理控制活动中要实现有效控制,关键是活动主体之间的语言理解问题。理解特别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必然需要逻辑分析和逻辑活动穿插其间,必然要深刻领会彼此的语言逻辑特征特点、规律规则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差异与共同,即是说,在理解过程中,或多或少要涉及言语的逻辑问题。这是由任何语言都有其语音、句法、逻辑等规则所决定的。理解过程中不可能不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从而逻辑知识也是不可少的。这种理解不仅是要求接收者理解原文或原话而且要求对包含的思想进行整理。这种思想的整理过程表面上是语言表达过程,深层次上就是接收者思想的逻辑处理过程,即首先感知原文的诸多零碎的思想(词义、句法、结构等,如果是外语还要考虑文化的问题。)然后将这些获得的零碎思想进行逻辑处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理解的过程也就必然要求活动主体双方有着相应的逻辑知识。而且前文我们已经提到,这种逻辑与特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这种逻辑知识不仅是形式逻辑的知识更是辩证逻辑知识,是教育逻辑学的知识。[3]

3.专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依附性的活动决定了管理者还需要有本体活动的相关知识,才能与从事本体活动的主体(被管理者)进行恰当的交流。所谓“外行”对“内行”的管理由于双方之间交流的困难终会对管理活动和本体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与本体活动相关的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专业知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也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别是学校校长。关于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相关研究者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三、解决途径的局限性

上面我们给出的意识析出具体图示依然是简化了意识析出的过程,更真实的意识析出不仅仅是三种知识基础在起作用而是信息接收者的整个主体认知图式在起作用。主体认知图式的组成部分包括:主体的观念、意志、个性、情感、动机、需要等,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主体认知图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两者的意识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经过双方相互之间信息的多次反复传递,两者的意识是有可能趋于相同的。这里我们应该遵循西蒙的满意原则,只需要两者的意识大体相同,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不必强求完全相同;但是无论怎样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提高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 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 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 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 差异性评价内容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18-03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odem Control Theory based on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PAN Juntao, LIU Fang, ZHANG Bai, WEI Haicheng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aching reform metho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curriculum of modem control theory. With idea of task-driving, the modeling,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or-

table inverted pendulum are introduc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effectively inspiring students’ pas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orkable which yields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portable inverted pendulum; modem control theory; task-

driving

1 前言

自动控制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1]。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生产、军事、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随处可见自动控制的身影。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自动控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为此,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自动化专业,以期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素质,掌握自动化学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自动控制技术人才。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制订诸多特色鲜明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指出的是,各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有一定的差别,但都会把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作为其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2-4]。

北方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委属民族院校,根据旨在服务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的,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的办学定位,针对高年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48课时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其中理论课时数为40,实验课时数为8。该课程在教学要求上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数理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依赖,并且课程中的抽象概念繁多,加之民族院校学生基础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此外,课程实践课时数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质量地完成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培养出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合格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为背景,针对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便携式倒立摆实验平台,并在该平台下提出一种以任务驱动法[5]为核心思想的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改善现有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夯实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

2 课程特c及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特点 现代控制理论是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以状态空间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一般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鉴于学校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综合考虑区域性学科发展,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的特点,将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目标定为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具备一定运用基本数理知识和MATLAB辅助设计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能力。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理论性强。控制理论类课程是一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定性、定量分析与设计一般控制系统的基本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电路原理、模拟电子基础、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等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依赖,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电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课程知识概念抽象。由于控制理论类课程是以数理知识为基础的,因此,课程所涉及的许多重要控制概念,如系统稳定性、能控性、能观性、鲁棒性等,都以数学形式给出,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课程内容上较为吃力。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薄弱。作为一所民族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来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较弱。因此,在学习控制理论类课程的时候,学生很难对该课程涉及的数理基础知识及抽象的课程概念做到基本的掌握,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难度,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

2)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能够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目前学校虽然对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类课程配套了相关的实验学时,但由于学时数少,且实验内容也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这样的实践环节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整体课程理论知识的把握,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加深理解专业理论,从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改善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具备一定工程素养的自动化技术人才,针对控制理论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3 课程教学改革

鉴于控制理论类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倒立摆系统是一种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控制模型,是一个绝对不稳定的控制系统,其高阶次、强耦合、多变量等特性,使得对它的控制极富有挑战性。目前,国内外的控制实验中心均普遍将其作为控制算法验证的实验平台。

有鉴于此,本文以“便携式倒立摆”为载体,围绕该平台,设置一系列“任务”,并将其穿插在控制理论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控制理论类课程改革新方法。

不同于传统倒立摆实验平台,便携式平台的便携性和易维护性打破了现有实验场地的空间约束,方便地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课堂,借此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的弊端。此外,其特有的USB通信方式,可使学生非常方便地利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控制设备,无形中开放了“实验室”。如此,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且易于维护。这不仅最大程度上增大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建立了学生对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兴趣,在“授之以~”的过程中“授之以渔”。

受篇幅限制,本文以系统建模为例,围绕倒立摆系统,设置“建立便携式倒立摆系统数学模型”教学任务,并将该任务贯穿于课程“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的教学中。

众所周知,系统建模是学习控制理论类课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前提条件。受学时限制,现有教学方法仅仅以简单电路系统或机械系统为例,在理想情况下说明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然而在工程实际中,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模型绝非易事,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亲历这一建模过程。

首先让学生熟悉认识便携式倒立摆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原理,然后运用“数、理、电”三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对象的机理特性,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现有知识,并辅以相关文献资料,推导出系统数学模型的“雏形”。一般而言,推导出来的数学模型往往是非线性的,这使得学生无法利用课程知识去解决其控制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课程引入线性化的理论知识,此时学生需要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控制问题的联系,如寻找倒立摆系统的平衡点,如何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从而理解局部线性化、系统平衡点等知识概念。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抓住系统数学建模的本质及核心。

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的知识概念。依据往年教学经验,学生对“动态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中的“状态”的理解一直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在建立便携式倒立摆数学建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状态”都是明确的物理量,学生对此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十分方便。此外,为进一步说明状态空间描述的不唯一性,要求学生围绕便携式倒立摆,选用不同的状态(或状态组合)建立其状态控制表达式,并以此模型,展开后续的课程学习。

同样的,在系统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MATLAB仿真设计等部分的教学中均可以“便携式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平台,设置一些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提高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控制理论类课程也受到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青睐。本文结合民族院校特色,针对北方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控制理论类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以便携式倒立摆控制系统为平台,基于任务驱动法,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邹伯敏.自动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潘双来,邢丽冬,胡寿松.信号、系统与控制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24-26.

篇4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普及后的一项新的传播媒介,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加自由,更加全面的发展。由于它的主体是人,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中的人学理论,它是依赖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我们还要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2.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以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作为重点,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教育不再是之前左右、支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真正的引导、解放学生思想的教育。进而实现让人们更加自由、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着眼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即让网络教育引导人们健康联系,并且这些理论还结合着现实中的思想教育,通过现实中的教育缺点来指导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教育的人们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网络中的主动传播者。因此必须保证他们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在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要确保他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情与法的交融,当然还要注重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被教育人们的主观性和积极性。随着网络化全球化的节奏越来越快,虚拟向实践转变将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方式,受教育者通过虚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就会自己找到困扰自己的思想顽疾,发现后经过一番努力,就会克服那些缺点,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和自由。

2.2传播学相关理论

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是靠网络来进行传播的,因此我们要用到传播学的相关的理论来进行研究网络教育,在这里主要用到的是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分为五部分:首先是传播者的研究,就是要规范传播人员的思想行为;接着是传播内容研究,这方面要求传播者事先做好网络教育的内容,必须保证传播的思想正确、健康,做好安排;然后是网络媒介的研究,这要求传播者运用网络这新型的媒体,创建出吸引人、有教育意义的网站;受众研究是第四个方面,这要求传播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最后就是效果的研究,顾名思义,即通过调查受教育者接受网络教育后的效果,这使得传播者能够实时实地的掌握到传播后的信息,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

2.3心理学注意选择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的保证,它通过研究人们的心理思想活动来探索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值得传播者们借鉴。并且心理学中很多的理论能够直接为传播者们所应用,通过心理学的各种治疗法(态度公开法、辅导干扰法)都能帮助传播者将一些规范的思想和观念更好的让受教育者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且国内学者多次对其影响性进行激烈的讨论,但是在高校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学校忽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持。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常被附属到其它思想道德或政治类课程当中,并且课程安排数量少之又少,发挥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中,部分大学生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德育方面的修养学习,从而对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参加的积极性。同时部分高校老师领导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性不足,缺乏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从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状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边缘化”状态不仅不能够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分离、措施倒挂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当保持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当各自处于自己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整体。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学生则处于客体地位,成为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这就导致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分离,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出现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难以得到发挥。

3.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简单、单一

要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受教育者自己主动选择、接受相关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与动机,再逐渐在此基础之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当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表面上教育途径与方式很多,但是其主要的渠道仍然是传统的教学讲课,且穿插与其它课程的授课当中。这种只重视理论的课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与体验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力。

四、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性思考

4.1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重要地位的确立是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中,新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原则向传统思想发起挑战,在这种道德与价值观的冲突背景之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定位是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时展相结合,借鉴优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借助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要充实和完善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加网络安全、网络信息选择等方面的内容知识,全面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在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解决参考办法,从而使大学生投身于网络文明建设,为网络秩序维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4.2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工作

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交互性与虚拟性使网络用户成为知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他们平等的享受着网络中的资源,拥有自由的言论思想表达权力。因此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受教育者的言论自由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逐渐养成健康的主体人格。

4.3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断完善教育过程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依靠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空洞乏味与高目标的弊端使得学生学习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学校要尽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校首先要改变课堂教育方法,尽量增加交流、感想之类的课程活动安排,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中的事实;其次还要努力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在各科目的学习中载入一些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生存技能,逐渐将脑海中理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化,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篇5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它们的分类和用途,同时还要清楚它们的外观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引入教学活动中,更真实更具体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平时购物时的发票,上学时的汽车票,出远门时的火车票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了解它们,以生动具体而形象的实训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2.将实际的参观穿插到课堂中

会计理论知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资产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参观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机器设备、厂房、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现金都是资产,除此之外,企业商标同样也是资产。

3.将会计工作穿插到课堂中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主动位置。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注重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填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同时还让学生做会计分录,会计明细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将真实的凭证和账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登记,帮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和体验。

4.将实践活动穿插到教学中

会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而训练基地可以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在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针对会计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另一方面,可以仿真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产生置身于企业本身的感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财会业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此外,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对成功素质教育予以了全新的界说。赵作斌教授在其《成功素质教育模式――大学理念与模式新突破》一文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它是以让学生具备与其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相一致的优秀素质即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定向培养成功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勿容置疑,随着人类社会中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成功素质己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成事、成才、成功不容忽视、不可或缺,且需人人必备的重要的素质要素。唯靠大力推行和普及成功素质教育,方能使成功素质成为现代社会人人必备的重要素养。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深入人心,方可成为人们践行的坚定理念;成功素质教育要真正发挥出更大效应,就必须由理性层面进入实践层面,建构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模式。这些都需要作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据此,本文将对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略作出考察和分析,力求从中总结出有助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深化和模式建构的基础理论与学术支撑。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系统的、整体的、实质的变革。深入研究和探讨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成功素质的心理构成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一书是西方研究成功心理素质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在该书中,他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一套智力理论,即成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而创造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分析性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以发现对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前沿思想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一开始就形成好的课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在学业上的分析性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同时,实践性智力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只有在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协调互动、平衡发展时,才能最有效地发挥成功智力的效能。

(二)成功者人格心理学理论

人格是反映个体多方面特质的总和, 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反应系统。人格对成功者目标和行为具有重大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价值。它是影响创造活动产生、维持和深入的重要动力系统,是导致创造过程智力、勇力、魄力和毅力的“力量之源”。人格是成才、成功的基石。

人格与成功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成功者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对成功者进行了人格心理分析。如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的《成功者社会心理学》,卡耐基的《成功之道》等,都对成功者的人格特征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概括。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创造成就者与无创造成就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人格特点的不同。

我国学者郑日昌、张春兴(台湾)等分别曾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有成就创造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创造性人才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个性倾向性等人格特征,如态度积极,进取心强,不畏艰难等。培养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形成和发展人格结构中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创造才能发挥的因素;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和消除那些妨碍创造才能发挥的消极因素。

人格是构成成功者素质的动力系统,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它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等多种功能,它能使人与成功相关的全部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将人的创造能量有效地转化为创造行为。

(三)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

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EPSeligman,1998)倡导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学,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健康、更富有成就的生活。他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使它得以迅速推广和发展,在本世纪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积极心理学的运动。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心理科学的使命之一即鉴别并培养具有天赋的人,并指出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

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仅使他们免于抑郁,还能增进健康,促进事业成功。所以,人们都把乐观称为“成功人生的第三个要素”。

(四)情绪管理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后,“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成为世界各国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人士广为流传和讨论的话题,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理论认为:情商是一种内涵,是学生获得成功人生的重要因素。情商可以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得到培养和造就,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的得以提高。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情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择业,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戈尔曼还强调情绪智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并不对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人的智力的两个侧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其名著《多元智能》中(1983)提出:人类的智能有多种表现领域,决不仅仅限于认知。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即言语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等。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说扩充了人们对成功“智力内涵”的理解,尤其是他划分的一些与人的成功息息相关的某些智力成分,如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控智力,不仅使人视野开阔而且对当代人的成功素质的全面开发与培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途径取向与方法指导。

二、成功素质的心理构成

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对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关键在于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建塑与培育。因此,对成功素质的心理构成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倡行成功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对成功素质教育实施方略的提出和完善。

(一)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是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分析性智力在于发现好的解决办法,创造性智力在于找对问题,帮助我们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思想;实践性智力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思想及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无疑成功智力是有助于取得成功的智力。或者说,只要一个人具备了成功智力,就具有了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积极心态

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标志在于是否具有积极的心态。因为一个人在遇到压力、挫折、失败和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大多白手起家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积极的心态。他们运用积极的心态去支配自己的人生,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险阻,从而不断的走向成功。积极的心态就是一种进取心,能驱使一个人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三)创新素养

成才、成功都离不开创业,创业又必须以创新能力为基础。当今大学生除了获取知识,更重要就是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学生的成功素质应更注重创新品格的培养, 如创新欲望、创造信念以及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培育,为养成卓越而又扎实的成功心理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四)人格品质

一个人成功、成才与否,除外部因素外,主要是与个体的素质,尤其是与人格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成功素质教育正是侧重于健康心理、健全心智、完整人格的塑造。不少成功者就是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全力出击而一举开拓的。当然,这种自信与勇气来自于实力,或者说对个人能力、情境条件的合理把握和准确评估。对此,成功者们如是说“要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认真做事,用心做事”。

(五)情绪管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中,智商只起到大约20%的作用,而80%的因素则是情商。无数事实证明:较好的情绪控制与管理,是一个人成败的决定性条件。一个成功的人,应该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既不会因沮丧或者焦虑而意志消沉,也不会因愤怒而丧失理智。情商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更充分的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它的最大效用就是把人的智力放大,让我们更接近成功。

三、成功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正确的教育方略对于培养成功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阐述了影响成功心理素质的各种因素后,我们分析总结出来一些科学有效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一)尊重教育

我们说尊重是有层次的,但怎么去尊重,就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爱。爱是责任,也是尊重。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成熟与智慧发展,尊重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可能性,尤其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人格。我们尝试成功教育,让成功、快乐、和谐、希望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确立这一基本的理念之后,我们在实施尊重教育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人格

老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也有缺点,应时刻提醒自己在思想认识、教育方法等各方面还不够完善,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同时,批评学生的错误,也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2.尊重学生的感情

青年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如果有意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就会刺伤他们的心,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学生特别喜欢尊重他们感情的老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老师尊重学生的感情,往往会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从而变成向上的力量。

3.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个口号形象地说明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灵,都有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尊重同学的自尊心,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肯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步。

(二)理解教育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的失误和过错,耐心地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地呵护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善待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实施理解教育的时候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让学生生活在理解和爱的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青少年都有对爱的需要,在家需要父母长辈的爱,在校需要老师同学的爱。然而,更使学生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身上的缺点,积极上进。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

2.理解教育与真情实感相融合

对学生的理解要感情真挚,不能虚情假意,否则让学生觉察到了就会适得其反,会让学生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对心存误解或偏见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时间和方式。而且要能换位理解,将心比心,对学生的体验要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教育与促进优势学生发展相结合

古人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理解作为内心之德,总是以意识的形式存在,成为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力量。作为外在之行,理解意味着对他人的言行保持一种大度和宽容,或必要的“一致性”。教育者自觉深入理解教育对象,要多发现他们的优势、潜能,并尽力给予激励,使其弘扬光大。

(三)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法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人人都是可造之才”和“爱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所谓赏识就是恰当地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就,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让被教育者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感觉中,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赏识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欣赏学生眼中的世界,去理解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保护好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2.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教师的“赏识”很容易给学生在精神上的滋润,使他们产生自信,拥有积极争取成功的心态。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又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四)激励教育

教育激励,就是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激励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因此,在运用激励教育要注意目标激励和情感信任激励。

1.目标激励方式

目标激励就是用结果吸引去激励学生努力实现某目标。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远,要是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励方式有信仰目标激励和道德目标激励。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自己的理想、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信仰激励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学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激励学生为之而努力。

2.信任激励模式

信任激励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关怀等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是对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教师信任学生,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对学生的信任体现师生的平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各项工作和学习搞好。尤其是对一般学生和较落后的学生,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要让学生在赞扬声中健康成长,在鼓励之中不断前进。

(五)创新素养教育

人的成功素质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既有智能的因素,也含有非智能的因素,其中创新素养起着核心的作用。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创新人格的培育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创造欲望、创造动机、创造信念以及创造人格、创造精神等系列创新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1.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向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创新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施教的过程,学校要将创新素养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活动中去。要教育学生善于从各个侧面、多维度地去观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要从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行全面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应多充实一些要求学生多维度观察、多向度思考的课题和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研讨和探索活动,以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2.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模式,习惯于用之去解决现实问题

创造性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中惯常使用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如用公式来表示,则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再集中思维――再发散思维”,如此循环往复,就能推动创造性活动不断深入。教师应授予学生使用这一模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经常指导学生应用这一模式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决不可忽视和漏掉“发散”这一重要环节,遇事“发散”一番,形成习惯,养成“定势”,长此以往,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创新素养就能得到不断的锻炼与提高。

3.创设心理自由的环境,引发学生大胆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性活动往往需要在一定的环境烘托下产生。在心理自由、充分安全的环境衬托下,学生能产生出许多具有非凡性、独创性、奇特性的见解来。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环境,要改善教育态度,改进教育方法,主动消除妨碍、束缚学生创造性的各种抑制因素。有了心理充分自由、充分安全的良好环境,学生的大脑皮层就容易进入兴奋、活跃状态,思维就容易主动、振奋起来,大胆地产生各种遐想和联想,其创造性话动就会成为习惯化的反应方式,这将会大大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映雪.成功智力理论与创造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2).

[2]Sligman

E P.Building human strength 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 [J].APA monitor, 1998,(1).

[3](美)马丁•塞利格曼.学习乐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美)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

[5]吴国宏,李其维.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

[6]杜丽娉.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7]徐洁.学生成功心理培养[J].贵州心理健康教育,2005,(9).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95-01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是通过某种手段和行为激发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属于心理学范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其具体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以保证激励机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体育文化激励

体育文化激励主要是通过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各项体育传统赛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发挥体育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赛事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文化知识,以达到励志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的由来,以此激励学生向奥林匹克运动员们学习,奋发图强,超越自我,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又如,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诸如姚明、林丹、李娜等运动明星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以这些“偶像”为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体育理想激励

体育理想激励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树立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要实施体育理想激励,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对策。

例如,笔者的班上有一个身材较矮小的男生,他上篮球课时表现不积极。通过与他谈心笔者发现,这个男生并不是不喜欢打篮球,而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身高优势,不是打篮球的“料子”,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篮球练习上,还不如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上。针对他的具体情况,笔者这样激励他:“篮球打得好不好,并不是完全由身高所决定的。篮球场上也有一些身高优势不是那么突出的球员,他们往往身手敏捷,控球能力极强,承担着控球后卫的重任。你想不想像他们一样呢?”在笔者的引导下,这个男生决定将“成为一名出色的控球后卫”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篮球课上,他认真听课,刻苦练习,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篮球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三、体育目标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体育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行为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体育目标激励应具有可计量性和有形性。例如,教师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跳高高度、游泳速度、跳远长度等提出明确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为了实现体育学习目标而努力时,教师应不吝给予其语言上的鼓励,如:“你的进步真大,动作越来越标准了,争取在这节课内有所突破。”“刚才你只是用力不够,如果再加把劲就会跳得更远,加油!”通过逐步实现体育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体育学习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在体育学习中“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会有回报”,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体育表彰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表彰激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表彰激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例如,在组织体育训练时,教师可以模拟奥运会的比赛模式,设置金牌、银牌和铜牌,对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且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金牌的奖励,对基本可以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银牌的奖励,对勉强能够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铜牌的奖励,没有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这样的表彰激励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师关怀激励

篇8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不断增多,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日益与实践需求相挂钩。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听说技能的培养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中,语法考题已经逐步被其他题型代替,语法的重视程度受到削弱;英语专业虽开设了语法课程,但课时不断缩短,这就导致很多高年级的英语学习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遇到较长的复杂句会一筹莫展。长而久之,学生的语法水平无法提高,教师也无法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

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从语言层面而言,语法被磨蚀的程度比较明显,那么有效地控制语法的磨蚀现象,是从逆视角改进现有的语法教学模式。因此,基于语言磨蚀理论,分析和揭示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认知状态和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利于改善教师的语法授课方式,进而为语法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可行性。

二、调查问卷设计

此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本校外语学院的30名教师和10名其他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师。问卷共10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1)语法教学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当前语法教学的目的、时长及常用模式;(2)教师对学生语法学习情况的认知;(3)教师对语言磨蚀理论熟知程度的认知。同时,对5名本院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所教课程涉及语法、泛读和写作。

三、调查结果研究与分析

1.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目标统一,教学理念与实践存在一定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教师都认为语法教学比较重要,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语法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因此大多数语法讲解依然集中在语法规则和知识点的解析。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较一致,即力求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法教学观念上,都推崇交际教学法。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延续传统语法教学方法,即以语法翻译法与演绎法为主,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课堂互动。因此,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和实践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与中学语法教学,在认知理念上应该有着本质区别。中学语法教学以结构语法为主,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如果只是重复已学过的结构语法,对减缓语法磨蚀是无效的。因此,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更多地依据功能语法,强调语言使用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更应该体现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结构语法和功能语法、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有机统一。

2.学生语法水平在大学阶段出现倒退,语法教学效果不显著。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已学的语法知识点和结构会出现大规模的遗忘现象,语法受到磨蚀影响,教师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探索语法磨蚀的原因上,87%的教师将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1)语法课程的减少,导致了语法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阻碍了学生语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大量的中文语言环境,影响了学生英语的实际交流和使用频率;(3)学生读写能力的倒退也影响着其语法水平的提高。

我院为三本院校,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较一本高校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中学英语语法结构的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大学英语语法课程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这一实际需求。依照语言磨蚀理论、外语学习过程中再学习的优越性,也就是重新学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时,只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激活,与新知识的学习相比具有优越性,通过复习可以有效弥补语法磨蚀。因此,在语法教学策略上,中学已学语法知识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学的语法教学模式,这样只会让语法磨蚀越来越明显。因而,此时以新的语法理念指导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激活旧知识的作用。

3.教师对语言磨蚀理论的认知还需提高。

45%的教师表示对语言磨蚀理论不太了解,略微有些了解该理念的教师占47%,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急需的是语法教学的新理念和适合学生语法水平的教学方法。语言磨蚀理论可用于改进语法教学的诸多方面,是一种全新的语法教学视角与理念,对于优化现有的语法教学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广大教师需要相关教学理念的更新,加强自主语言认知,在深知如何运用语法的同时,体会到学生在学习语法过程中的困难与挣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以及实际交际中使用语法结构和形式的敏感度。

在提升语言磨蚀理论认知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动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语言,活跃语法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教师和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法,重视语法教与学,从心理层面减少语言磨蚀的速度。同时,将语法讲解融合进入篇章之中,增加词法和句法的语篇实践学习,从而减少语言磨蚀,尤其是词法和句法的磨蚀。

四、结语

“语法是对语言结构及词和词组等语言单位组成语言句子的方式的描述”,它通常包括这些句子在各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和功能。语法不仅包括对语言结构的描述,还包括对语言功能的描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法课程主要针对语言结构的描述。学生虽然已经记住了很多语法规则,但是大多只是为了应试要求,同时缺乏足够的语言练习,所以这些规则只是停留在知识阶段,并未转换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因此,大学阶段语法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将语法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语法体系,教会学生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运用语法规则,这样才能更为深入的理解规则的含义。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调整自我的教学理念和认知状态。

综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以语言磨蚀理论为切入视角,研究分析了教师对于语言磨蚀理论在语法教学中的认知状态,力求将教师的语法教学认知与语法课堂教学实践相联系,并发现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效果是相互影响的。在本院,教师所持有的语法教学理念与实践时所使用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适度调整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认知,加以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探索、发展并完善自身教学信念,促进自身理论知识向应用理论知识转化,对语法教学改革极其有必要。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3]高强,秦俊红.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关系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篇9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5-01

1、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的机制主要体现一下方面:(1)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校、学生、家长缺乏话语权,这就造成政策与实际之间的断层,致使部分的地区资源配置的过剩和不足。(2)资源配置过分依靠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需求及教育资源趋于多样化,然而过重的受计划的影响,致使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单一的配置手段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适应新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需求。(3)过分倾向于显性资源的配置,隐性资源配置不足。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主要倾向于硬件设施的投入,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规模的扩大,重数量轻质量,而隐性的如课程、教学方法、管理理念、教师培训等环节相对薄弱。特别是课程领域,长期以来,我国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社区图书馆、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脱离农村实际。

1.2 基础教育资源总体投资不足

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资源的投资总体不足,仅从经费角度来看,大体上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的总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始终处于国际标准之下,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关于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技公告》提供的数字显示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93%,比2010年的3.65%增加了0.28个百分点。然而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事实却是2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初步的步入了4%的行列,这一数字仍然要比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的4.5%低一些,有限的教育经费使得分配到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1.3 地区间配置不公平,东西部差距大

由于中国的国情、文化观念、政策体制等历史原因,造成现阶段地区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距,并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向上的偏差,造成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越来越突出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不公平的配置所导致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失效的现象。因此,实现对教育资源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迫在眉睫。

2、人力资本理论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启示

2.1 完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本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力、提升能力的理念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尊重学生及家长话语权,保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要兼顾公平。同时,从教育实践入手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正确的认识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并重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在配置手段上,在发挥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保障基础教育“隐性资源”的合理配置。

2.2 加大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理论测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民收入中人力资本所做的贡献明显高于物力资本,而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不同教育阶段地区平均的教育收益率调查表明:基础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即外部收益最大。各类教育的世界平均收益率分别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9%。由此可以看出越是基础阶段,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越高,这说明政府所采取的普及义务教育符合了社会的利益,因此政府加大投资的必要性也越大。

篇10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回答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观念等根本性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任职教育的着眼点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也决定任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也必须以培养能力为主,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任职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我院转型任职教育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初级指挥班培训时间短的实际情况,按照“能力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作为主线,采取“按模块组织内容,以专题方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构建起了以“天”为单位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军队指挥基础理论》是该教学体系中的任职基础课程,时间为3天。相比以往学历教育“学科型”课程相比,这种“专题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对象即将担任的部队任职岗位为着眼点,以需要解决的岗位任职问题为中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学什么知识,需要解决什么能力就解决什么能力,不追求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本课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什么是指挥?装备指挥、后勤指挥和作战指挥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运用指挥规律、指挥原则?怎样建设指挥系统?指挥活动的程序、手段有哪些?如何组织指挥训练等等。

2.在教学内容上要拓宽基础,削枝强干,学科交叉,能吸收2~3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主干学科服务,反映出专题教学学科交叉融合和强化应用的目的。如本课程是机务指挥、场站指挥和雷达指挥三个指挥专业的任职基础课,为突出应用的目的,在《军队指挥基础理论》基本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充实《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作战指挥学》等3个分支学科知识。

3.在教学模式上要围绕解决任职问题,要采取精讲知识点,并运用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法,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主体性体现出来,达到锻炼思维,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选“点”建“框”,科学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军队指挥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紧紧扭住岗位任职需要,加强了对三个初级指挥专业具有针对性和明确岗位指向性内容的设计。

1.通晓相关学科知识,是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

《军队指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面对3个初级指挥专业的学员,教学内容涉及到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和作战指挥学相关知识。同时作为任职基础课程,还必须考虑和专业教学搞好衔接,才能达到奠定基础,服务专业的目的。因此,教员还要了解三个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增强所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员不但要系统学习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和作战指挥学三本教材,而且还要熟悉《航空装备技术保障》、《航空兵后勤组织指挥》等相关专业教材,做到 “要给学员一杯水,教员要有一桶水”,才能为科学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2.归并学科,选择知识点,构建教学框架

经过对涉及军队指挥学及装备指挥学、后勤指挥学、作战指挥学等4本教材的精心研究,本课程整合出了3部分17个知识点,构建起了全新的教学内容框架。具体包括:

第一专题 指挥基本理论:指挥概述、指挥特点、指挥规律、指挥原理;

第二专题 指挥系统理论:指挥系统、指挥员、指挥机关、指挥机构、指挥手段、指挥体制、指挥关系、指挥环境;

第三专题 指挥活动理论:指挥活动、指挥方式、指挥对抗、指挥艺术、指挥训练。

3.精选内容,剔旧增新,填充知识点

在各知识点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上,一是注重体现任职基础教学的综合型价值观,努力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增强综合内容的比例。同时,为了突出应用性,在指挥规律、指挥原则、指挥系统和指挥活动等知识点上保持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实现综合化和专业化的辩证统一。如:讲指挥规律时,既讲作战指挥规律,又讲装备指挥规律和后勤指挥规律,这样使3个指挥专业的学员都觉得所学的知识与己有关,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二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需求,在知识点上突出最有用、最必要、最有针对性的知识点,大胆淘汰了指挥史、指挥学科体系等经典性的内容,充实完善了指挥系统和指挥活动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三、“讲、练、考” 联动,着力构建“双主”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以后,要达到以解决任职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就必须改革原来以教员为主导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因为专题教学以“天”为单位,教员不可能讲一天,学员也不可能听一天。本专题作了以下尝试:

1.破除“满堂灌”模式,实行 “讲、练、考”联动

所谓“讲、练、考”联动,指的是整个教学进程。首先,以任职指挥问题为中心,精“讲”每一个知识点;随后,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学术研究法、问题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法,让学员应用每个知识点解决现实指挥问题,达到运用理论“练”能力的目的;然后,在每天教学内容结束后给出阶段性的讨论考核题,第二天以提问问题的方式“考”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作为平时的考核评价;最后,把争论比较大和悬而未决的问题归纳为综合性研究题,交给学员去进一步研究,作为课终性考核评价。这样,教员和学员在以“天”为单位的教学时间内,不拘泥于时间限制,边讲边练,边练边考,以提高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把主要知识点和任职问题相结合,教、学、考联动,打破了学历教育按部就班,在“讲”上满堂灌,在“练”上布置课后作业,在“考”上采取试卷考试的固有模式,解决了专题教学“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的问题。

2.改变“教为主导”模式,推行“双主”教学

所谓“双主”教学模式,就是在“讲、练、考”联动教学中,教员和学员成为教学平等的主体,教员既发挥教的主动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员学的主体作用,教员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员从知识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索者,通过案例分析、学术研究、问题讨论等方式结合岗位实际让学员利用知识点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指挥理论与学员切身的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3.实行“讲、练、考”和“双主”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实行“讲、练、考”和“双主”互动教学,要求教员必须熟悉任职岗位,才能保证交流时不说外行话。因此,教员的任职经历应丰富,如果没有部队经历,就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了解部队,比如通读有关专业书籍、找学员座谈了解情况、研究有关专业书籍和论文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对部队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具备把握课堂进程和主导研究问题的信心。另外,要使学员积极发言,交流互动,就要平等的对待学员,创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教学环境。为了使学员了解课程的情况,一上课就应该介绍课程标准,不仅要让教员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个专题,目的是培养学员那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员了解为什么上这个专题,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以达到教学认同。其次,在讲、练、考过程中,教员应始终对学员报以微笑,称呼他们的部队职务,这样一方面使学员时刻觉得是处于岗位职责去解决有关任职问题,另一方面,学员受到尊重,也愿意和教员进行交流。只有这样,从培养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入手,专题教学才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将知识、方法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