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9 14:51:46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1

最近几年,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和随后的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及堪称世界管理典范的通用公司接连发生的财务造假丑闻不仅震动了资本市场和会计界,也引起了人们对会计信息可信度的疑虑,尤其是投资者的高度警觉。在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郑百文等财务舞弊案。会计信息失真和造假不仅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损失,也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本文尝试从制度经济学这个角度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这个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种经济信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有八条,分别是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企业、投资者和国家等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一旦会计信息质量出现问题,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而且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失去了其真实性这一质量特征,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主体对经济单位客观活动的主观反映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它并非始于今日,可以说从会计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存在着。由于当时这些信息已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日益凸现。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曾经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过:“当发生交通事故时,人们会想到驾车人的责任。但是在同一地点接连发生多起事故时,人们还会考虑这段路的路况。”当财务丑闻层出不穷时,我们不得不质疑当今我国会计行为运行的制度环境这一“路况”。

产权制度缺失是主要根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享有财富的收益,并同时承担与这收益相关的成本的自由或所获得的许可。会计机制的运行同样需要完善、合理的产权制度作为基础,因为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给缔约当事人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目前中国企业不讲信誉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产权不清。没有确定的产权所有者,企业或契约当事人就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单方面守信也不可能从重视信誉资本中获得利益,当然就没有必要积极性讲信誉了。曾经有学者对西方29个国家的产权与契约制度的保护情况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个社会的信任程度与该社会对产权与契约的保护制度密切相关:对产权与契约的保护越有效,社会的信任程度就越高。就会计契约而言,无论是债务契约、股权契约还是经理契约等,无不需要合理、完善的产权制度作为其信誉机制的基础,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导致了会计诚信的缺失、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一)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方面

1.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建设。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虚假的会计数据就不可能产生。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2.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以及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

3.要对企业会计行为实施严格监管。需加大抽查面,以增大舞弊行为被发现的机率:对舞弊的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应给予严厉处罚,通过实施增大违规风险和成本的制度来引导、规范企业行为。

(二)在明晰产权制度建设方面

要强化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作用。产权界定不清楚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的主要根源。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军地之间以及部队内部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避免军费浪费、发挥应有的保障效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大事。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积极创新部队审计管理模式,推进部队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是摆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每位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在对部队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完成情况、资源的使用效果、管理效率等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绩效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方面来讲,经济效益审计可分为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管理效率性审计和工作效果性审计。

1.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

决策战略主要体现在年度预算和经济责任目标的设定上。对决策战略经济性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否用最少的投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或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同时考虑经济活动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当前消防部队决策战略经济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经济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全面,确定既要有保障类目标,如训练费、装备经费投入应达到指标;又要有限额控制指标,如招待费、油料费等。审查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到位,重点检查论证是否充分,目标值是否经过集体审议,目标的可行性如何,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审查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包括审查人员的编制情况和结构情况,审查各项经费筹集、安排和使用是否合理,审查财产物资的取得、使用、管理和保养情况,以及资产效用的利用程度。

2.管理效率性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查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适当和有效。管理效率性审计内容比较抽象,审查的资料基本涵盖了所有部门和所有的文件制度。当前消防部队管理效率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对机构设置是否科学进行审查,着重审查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编制要求,是否落实了部局警力下沉的原则,司、政、后、防4个部门的内部机构分工是否合理,职责和权利是否明确。对人员管理是否合理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的使用是否恰当,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和执行。审查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并发挥作用。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内控制度包括各部门的工作制度、预算制度、审批制度是否落实,财务制度是否完善等。

3.工作效果性审计

工作效果性审计内容比较具体,对工作效果性的审查,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的审查,也包括对通过这些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情况的审查。当前消防部队工作效果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审查各项工作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开展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等工作是否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整改了多少火灾隐患,抢救了多少遇险人员,保护了多少财产物资,创造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火警的出动次数,接警率、出车率、火灾扑救成功率等,并根据以上定量和定性分析数据,通过纵比、横比等方法来做出审计判断,评价支队经济效益的高低。

二、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审计质量建设事关审计发展全局, 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为了保持独立性,审计机构通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执行审计任务,但是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在本级首长的领导下组织审计工作, 人事、行政、经费供应及日常工作归本单位后勤机关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指导。这种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无法体现独立第三方的地位,审计部门作为后勤机关的组成部分去监督后勤机关, 其监督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难以体现,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各级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并列平行,横向同级监督缺乏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审计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 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2.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消防部队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

3.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时效性不强

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对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安排不科学,导致审计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出现了审计规范执行不规范、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同时,部分人员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可有可无,对单位工作作用不大,经济效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采纳,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不强,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利用的价值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削弱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地位。

三、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众多,可以概括为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体制改革、人员素质、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1.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增强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既不附属也不受制于其他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公正、独立地行使其监督权, 确保审计质量。要增强审计部门独立性, 就需要改革消防部队审计体制编制, 可考虑在对现有审计部门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 建立垂直型审计模式, 将审计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将区域审计局从后勤部门脱离出来, 独立设置,将区域审计局与所属审计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改变为垂直领导关系, 审计处作为区域审计局的派出机构, 直接接受审计局的领导。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不涉及军事秘密的财务费用开支在系统内部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

2.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标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经济效益审计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4类:一是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预期任务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核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评价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二是综合资源类指标,如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等,通过审核和分析综合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完成项目的工作效率高低,评价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和资金的节约度;三是资金投入类指标,包括完成单位工作量资金率等,通过审计和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是否节约和有效,评价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四是实物形态类指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完成项目的验收报告,对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判断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评价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效果性。

3.坚持宏观管理与微观相结合,严格管理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既要从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从全局的高度和宏观的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结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逐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 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经济决策审计监督。要抓紧落实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可能量化审计内容、细化各项制度,突出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努力做到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审计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 在审计过程中, 对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要敢于揭露, 敢于处理, 并确保审计处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准确和统一, 做到依法行事, 依法断事, 依法处事,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经费使用效益关系到消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文八.审计学原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2]刘志强,吴敏.浅谈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应用[J].岱宗学刊,2007(2).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军地之间以及部队内部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避免军费浪费、发挥应有的保障效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大事。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积极创新部队审计管理模式,推进部队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是摆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每位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在对部队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完成情况、资源的使用效果、管理效率等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绩效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方面来讲,经济效益审计可分为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管理效率性审计和工作效果性审计。

1.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

决策战略主要体现在年度预算和经济责任目标的设定上。对决策战略经济性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否用最少的投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或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同时考虑经济活动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当前消防部队决策战略经济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经济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全面,确定既要有保障类目标,如训练费、装备经费投入应达到指标;又要有限额控制指标,如招待费、油料费等。审查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到位,重点检查论证是否充分,目标值是否经过集体审议,目标的可行性如何,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审查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包括审查人员的编制情况和结构情况,审查各项经费筹集、安排和使用是否合理,审查财产物资的取得、使用、管理和保养情况,以及资产效用的利用程度。

2.管理效率性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查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适当和有效。管理效率性审计内容比较抽象,审查的资料基本涵盖了所有部门和所有的文件制度。当前消防部队管理效率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对机构设置是否科学进行审查,着重审查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编制要求,是否落实了部局警力下沉的原则,司、政、后、防4个部门的内部机构分工是否合理,职责和权利是否明确。对人员管理是否合理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的使用是否恰当,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和执行。审查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并发挥作用。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内控制度包括各部门的工作制度、预算制度、审批制度是否落实,财务制度是否完善等。

3.工作效果性审计

工作效果性审计内容比较具体,对工作效果性的审查,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的审查,也包括对通过这些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情况的审查。当前消防部队工作效果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审查各项工作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开展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等工作是否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整改了多少火灾隐患,抢救了多少遇险人员,保护了多少财产物资,创造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火警的出动次数,接警率、出车率、火灾扑救成功率等,并根据以上定量和定性分析数据,通过纵比、横比等方法来做出审计判断,评价支队经济效益的高低。

二、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审计质量建设事关审计发展全局, 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为了保持独立性,审计机构通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执行审计任务,但是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在本级首长的领导下组织审计工作, 人事、行政、经费供应及日常工作归本单位后勤机关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指导。这种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无法体现独立第三方的地位,审计部门作为后勤机关的组成部分去监督后勤机关, 其监督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难以体现,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各级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并列平行,横向同级监督缺乏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审计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 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2.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消防部队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

3.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时效性不强

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对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安排不科学,导致审计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出现了审计规范执行不规范、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同时,部分人员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可有可无,对单位工作作用不大,经济效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采纳,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不强,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利用的价值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削弱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地位。

三、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众多,可以概括为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体制改革、人员素质、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1.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增强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既不附属也不受制于其他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公正、独立地行使其监督权, 确保审计质量。要增强审计部门独立性, 就需要改革消防部队审计体制编制, 可考虑在对现有审计部门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 建立垂直型审计模式, 将审计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将区域审计局从后勤部门脱离出来, 独立设置,将区域审计局与所属审计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改变为垂直领导关系, 审计处作为区域审计局的派出机构, 直接接受审计局的领导。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不涉及军事秘密的财务费用开支在系统内部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

2.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标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经济效益审计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4类:一是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预期任务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核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评价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二是综合资源类指标,如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等,通过审核和分析综合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完成项目的工作效率高低,评价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和资金的节约度;三是资金投入类指标,包括完成单位工作量资金率等,通过审计和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是否节约和有效,评价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四是实物形态类指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完成项目的验收报告,对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判断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评价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效果性。

3.坚持宏观管理与微观相结合,严格管理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既要从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从全局的高度和宏观的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结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逐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 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经济决策审计监督。要抓紧落实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可能量化审计内容、细化各项制度,突出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努力做到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审计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 在审计过程中, 对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要敢于揭露, 敢于处理, 并确保审计处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准确和统一, 做到依法行事, 依法断事, 依法处事,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经费使用效益关系到消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文八.审计学原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2]刘志强,吴敏.浅谈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应用[j].岱宗学刊,2007(2).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4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

[8]刘其昌.经济学研究工作要自觉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J].前线,1991.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5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着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着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着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着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着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着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 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6

一、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说明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7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强化管理的必要手段,能够有效避免防腐问题的出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点,直接决定了审计的地位。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促进我国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经济工作是一个企事业单位经营的重点,是单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约束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企事业单位随意制定经济决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了投资审计、财务审计和财政审计等等,是一种针对企事业单位业务情况而做出的综合性分析。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单位管理中的财务和内部控制问题,然后,针对具体的审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追究相关的责任人员,进而促进其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准确性。

二、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一)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环节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普遍存在审前调查不够充分的问题,造成了审计方案缺乏科学性,表现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环节不到位。由于很多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并且,没有缺乏相关审计工作的经验,审前调查工作做的不好,审计方案制定比较粗糙,编写审计内容不完整,证据不充分,审计报告的撰写不够规范,无法发挥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已经建立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落实不力,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较差,没有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估和考核制度,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审计责任工作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分级督导复核和内部互查两种。由于企事业单位审计工作者人员较少,审计工作任务较重,造成了分级督导复核工作执行起来较困难,审计工作三级复核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书面形式,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切实的复核行动。内部互查方式的客观公正性较差,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最终质量。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结果运用的不理想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审计结果,实现企事业管理人员的客观评价,为审计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运用的不理想,普遍存在审计结果处理难和落实难的问题,审计结果的运用无法保证。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首先要实行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将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事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审计工作的准备、实施、终结和后续阶段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在审前调查阶段,采取走访、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分析整理审前调查资料,保证审前调查报告的精确性。同时,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强化底稿的复核,保证审计底稿的完整性,审计证据也要完整。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要严格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建立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普遍存在审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审计质量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在此基础上,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考核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估和考核审计项目,将审计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追究到个人,做到有错必纠,是一种质量责任手段。

(三)改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除了传统的分级督导复核和内部互查方式,现代单位要采取质量环节控制法和区域控制法。其中,经济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法是指将审计工作全过程划分为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总结经验这五个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经济审计责任控制的质量。审计质量的区域控制法,是指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全面监督和检查审计工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运用审计结果,客观的考核人员,保证任职人员具有较强的能力,提高企事业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将其与干部考核充分结合,综合评价工作人员的业绩。企事业单位要严格监督干部的选拨和任用,要充分利用责任审计工作结果,对优秀人员委以重任。并且,企事业单位还要监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反馈机制,有效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主要包括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环节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手段比较落后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结果运用的不理想。通过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改善审计质量控制方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8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9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计量经济学》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实践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实效性。

1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大量知识,这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学不学都无所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功利性较强,为了考试而应付,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1.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该校国际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过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由于课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以及检验推断等简单的实验内容上,只采取EViews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典线性回归这部分内容,课程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传授,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教学内容都在的过程中完成,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2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目前学校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缺乏重视的现状,需要学校及教学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选取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经济学管理软件,除了EViews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某一项目进行建模,进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实现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又是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保证在做好先导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本身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据并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结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进而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例10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标准,反应了公司等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这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国外的做了很多比较与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关联有一定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总体质质量和关键质量构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中提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内在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外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差异,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质量信息特征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

1.1主要内容的比较

《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四个方面特征,提出两项有关可靠和相关信息的约束条件: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

我国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1.2主要特征含义的比较

从以上可以看出,FASB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虽然众多,但与中国一样,都含有几项基本的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下面便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

相关性:FASB、IASC表述为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形成一种判断,从而对经济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对相关性的要求为:会计核算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满足,其主观性性较强。

可靠性:FASB与IASC对可靠性的表述基本一致,并且,FASB的可靠性还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同样,IASC的可靠性也包含了如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的内涵。中国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显得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很强。

2.产生差异的原因

2.1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的差异

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有较强的干预力度,而在会计的管理体制上,业主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对会计信息及其质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相反,在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实行自由贸易,资本市场发达,市场中有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也就造就了美国众多的民间会计组织。

2.2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质量特征是对会计目标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会计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会计质量特征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定位采用决策有用观的观点。

3.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和FASB与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完善和改进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制度的成熟是会计制度成熟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使得一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符市场的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奠定基础。

4.结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较发达的会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改革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第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与逻辑;第四,规定约束条件。(作者单位:1.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与比较》.财会天地,2010,(9).

[2]刘晶,胡百东.《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