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5 16:59:41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1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灵魂与生命,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影视创作如此,动画创作亦如此。

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动画创作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的应用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与美学命题,发表若干浅见,以期引起动画人的关注与讨论。

一、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的重要意义

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是动画创作的灵魂与生命,是动画创作的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而且是动画创作的唯一艺术途径。

众所周知,动画是以非人物形象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为主的拟人化的形象,比起一般直接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影片(例如许多故事片),尤其需要超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唯其如此,才能赋予非人物形象的艺术形象以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性格、人的爱好、人的品格。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的重要意义分开来讨论。

首先说说想象力在动画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想象力是动画创作的发动机和动力线,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动画创作。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①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又与记忆的表象有所不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事物的重现,而想象表象则是人们头脑中新创造的形象,它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创作出来的新形象,这种新形象可以是世界上尚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形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其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想象或想象力,也像思维一样,属于高级认识过程,其中明显地表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如果没有想象出劳动的已成结果,就不能着手进行工作。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它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②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也早就把想象看作是形象思维的核心。黑格尔甚至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如果说,动画创作的想象力有什么特殊之处的话,即就在于动画创作的想象力更奇特多样、更丰富多彩、更“异想天开”。

其次说说创造力在动画中的重要意义。作为艺术生产过程,动画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这种精神生产活动比物质生产更需要创造性。动画创作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就在于创造与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区别,就没有动画艺术。因此,动画创作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并不断地超越自己。

关于想象力与创造力支撑起动画的艺术世界,成为动画生命与灵魂的成功例证,中外都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美国动画片《星球大战》,我国动画片《大闹天宫》,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动画形象,都以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支撑。可以说,这些动画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以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力点、亮点、看点的,也是以想象力与创造力为生命与灵魂的。

二、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应用的内容

明确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的重要意义之后,接下来就必须明确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应用的具体内容,从而全面精准地把握,生动具体地落实。

具体而言,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应用的具体内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题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题材是文艺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生命阅历、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也受到作者情感、思想、理念、艺术追求的影响和制约。题材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与前提。德国文学家歌德明确地认为:“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③

动画创作的题材,在选择、加工、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超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美国动画片《天空战记》、《花木兰》,竟然把中国传统的题材想象、创造成一种全新的题材,把中国画的技法与现代化的三维动画融为一炉,“借中国的庙,念外国的经”,使中西文化珠联璧合、水融,令人惊叹折服。

(二)主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主题是文艺作品的内容构成要素的中心,是作品中蕴含的基本思想。动画中的主题,同样需要超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美国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主题,居然通过拟人化的“众鱼”,表达了父爱这一人性化的主题,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令人羡慕。

(三)情节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情节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根据,经作家、艺术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④动画的情节,更需要运用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精心编织与重新打造。例如《海底总动员》的情节,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奇特的创造力:“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片子,而是几乎整个片子展现的都是海洋中色彩的魅力,幽蓝深邃的海洋中,橙红色的海葵宛如海底盛开的花朵,除了红色的小丑鱼尼莫、他的爸爸马林、有健忘症的深蓝色多莉之外,还点缀着紫色的、粉红的、绿色的、橙色的、银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等各种各样色彩绚烂、美丽异常的海洋生物。……”整个影片就用色彩构成情节链条,以马林寻找儿子的情节贯穿全片。其想象力之丰富生动、创造力之新颖奇绝,都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又如美国动画片《木乃伊归来》中,4个会飞会打的木乃伊、变成“魔蝎兵团”的沙子、小骼骸成为森林里的战士,以及魔幻电影《哈利・波特》中会飞的扫把等情节,也都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杰作。

(四)形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形象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动画片同样如此。动画中形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形象塑造的灵丹妙药与制胜法宝。例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莫尼和他的爸爸马林、《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等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凭借想象力与创造力塑出来,有的达到了典型化的艺术高度。

三、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应用的方法

明确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动画中的重要意义与应用的主要内容之后,还要正确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方法虽然是手段,但是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方法论则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相连、互相配套的。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2

引言

想象(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是西方文论中的两个众所周知的基本概念。在传统文论中,想象和幻想很少受到重视,而随着浪漫主义文论视野中文学主体性的充分张扬,想象和幻想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许多论述者也给它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想象与幻想这两个概念的发展,然后探讨了二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想象与幻想对于任何文学创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应该重视想象力与幻想力的培养。

一、想象与幻想概念的发展

最早有人把这两个概念归为同一个意思,直到十七世纪之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把它们定义为不同的两个概念。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虽然看到了想象与幻想之间的细微差别,但他还是认为二者如同水中的涟漪在新浪的压力下渐渐消失一样,是表述留在脑子里的意象痕迹的两个同义词。他在《利维坦》中说道:“在物体移开之后,或眼睛闭上之后,我们心里仍会留有一个所见物的映像,尽管它要比我们所见之时模糊。这就是拉丁人所说的想象,但希腊人却称之为幻想,用以指代表象,并对任何一种感官都同样适用。因此,想象就是正在消退的感觉”(拉曼・塞尔登,1988/2000:124)。华兹华斯在为《抒情歌谣》(1800)所作的一个注脚中说:想象是“简单元素所产生的印象效果”,幻想则是“意象累积与多变情况所激起的……与惊讶”,而后来,他却认为泰勒的定义把意思颠倒了。他说:“幻想并不要求其所使用的材料,由于幻想的接触而产生组织上的变化。若材料容纳修改,修改只须是轻微的、局部的与短暂的,便满足幻想的需求了。”这似乎与他原先的看法有矛盾。

此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柯勒律治也对想象与幻想进行了论述。在描述华兹华斯的诗歌时,他设想诗人的头脑是更为活跃和更有创造力的,想象力实际上是给感官观察附加了自己的“格调”和“氛围”。他还说希腊作家是幻想型诗人,而希伯莱诗人则凭想象力写作。此外,他认为幻想只是记忆的一种变化形式,如同记忆,“它必须从联想法则中获取所有的现成素材,但想象是分解、传播、消除、为的是进行再创造”(拉曼・塞尔登,1988/2000:121)。可见,从霍布斯关于想象的机械心理学到柯勒律治的有机的、整体的观念的过渡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二、想象与幻想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想象和幻想的区别。本文主要论述想象和幻想在创作中的作用的不同。

起初,幻想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到十七世纪,幻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开始处于下滑趋势。到后来,想象的地位明显比幻想的地位要优越许多。就像爱迪生所说的那样,想象焕发着一种温婉的气息,深得当时诗人的好感,幻想则被认为是一种生冷浮薄而不可信赖的心智游戏。但泰勒的说法却不同,他说:“想象越精确,画家或诗人的描绘或描写越贴切;幻想越是多姿多彩,则幻想所产生的装饰越独创而突出。”也就是说二者各有各的作用,但想象偏于复现,幻想偏于创造,后者要高于前者。

华兹华斯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想象要比幻想具有更高的创造性。但他又说:“幻想这种活跃的能力,根据它自己的规律和它自己的精神,也是一种创造的能力,难道不是同样正确的吗?幻想怎样野心勃勃地力求和想象互争短长,而想象又怎样屈身来处理幻想的素材,这从一切的、主要是我国的最有才能的作家的散文和韵文作品里都可以看出来。”(周进祥:1997)由此可见,华兹华斯并没有忽略幻想的作用。他还在“序言”(1815)中对想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证。他认为,想象不仅仅是一种回忆,也不仅仅是一种描绘不在眼前事物的能力,它意味着心灵在那些外在事物的活动,以及被某些特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创作过程或写作过程,想象是具有创造性的。此外,华兹华斯并不认为想象是纯粹的一种空想,他说:“想象力是和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仅仅作为不在眼前的外在事物的忠实摹本的意象毫无关联。它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字眼,意味着心灵在那些外在事物上的活动,以及被某些特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创作过程或写作过程”。华兹华斯将想象力视为诗人的写作过程。华兹华斯还举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诗句:

好像遥远的海上出现的一支舰队

悬挂在云端,借助赤道的风

沿着孟加拉湾、特奈岛

或者泰多岛航行,商人们从那里

采办了香料,乘风破浪,

穿过广阔的伊西奥平海,朝着好望角

航去,连夜面对着风驶向南极,

那逃走的恶魔正像这样远走高飞。(陈太胜,2008:124-125)

华兹华斯说:“在这里‘悬挂’这个字眼表现了想象力的全部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想象对于诗人来说至关重要。

柯勒律治也非常重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看来,诗人的想象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想象是诗的灵魂。他在《文学传记》(1817)中专门论及想象并将想象分为两大类:“我认为这种想象是第一性的,要么是第二性的。第一性的想象力是一切人类知觉的生命力和主要动力,是无限的‘我在’中永恒的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里的回复。第二性的想象是第一性的想象的回声,与自觉的意志共存。”(拉曼・塞尔登,1988/2000:141)由此可见,柯勒律治认为所有的知觉活动都是有想象参与的活动,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生命力和主要动力”。柯勒律治区分想象和幻想,是因为读了华兹华斯的诗歌,他认为把诗的想象看作是通过联想聚合在一起的记忆意象不能解释华兹华斯所写的上乘诗作,他便用幻想和想象来区分“才能诗”和“天才诗”,指出幻想是一种联想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过程。

三、想象与幻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曾说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此,我们不去评论他的个人得失,就他所说的这句话而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也认识到想象跟幻想的重要性。本文所探讨的想象与幻想可以被看作是两种心理能力,它们都具有创造性,能够在不同的创作或同一创作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没有想象与幻想怎么会有像哈里・波特这样魔幻般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呢?想象与幻想虽然存在诸多不同点,但是,二者在文学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孰轻孰我们不能随便下定论。文学想象以创造文学形象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和主观感情为根本目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创作主体塑造典型形象的必备素质,想象力为作品创造美的意境,积极想象是诱发创作灵感的前提。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作文课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中说:“空幻始终是创造艺术和创造其他精神的重要形式。没有空幻,第二世界就会变得一片苍白。”这里的空幻大约可以被认为指的是幻想,可见幻想对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作中想象跟幻想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既要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也要培养自己的幻想能力。

参考文献: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3

一、前言

图形作为一种创造设计活动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即“以图说话”。图形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基本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图形创意设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训练课程担负着培养形式图形创造力的重任。它是一门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课程,从而减少进入专业设计课程以后的学习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加大,现代社会被称为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使得图形的信息传递功能越来越重要。图形创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构形设计方法;强化学生有意体验社会生活,发现创意元素,加深认识图形语言;促进学生善于选择科学的思维手段让图形更具内涵,并力图寻求审美的现代性。图形创意把图形当作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视觉的语言――设计师用来传递视觉信息的语言,它研究的就是这种图形语言的构造方法和技巧。

二、方法

1.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所谓想象就是人为地创造某种形象的活动。想象力是人的本能。想象孕育着创造,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从想象到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层次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图形创意的前提是图形创造,没有图形就没有创意,创意借助图形才能表现出来。所以,首先要着眼于想象力的培养,想象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东西,要教育学生敢于突破现实形象的束缚。

在图形设计及创意训练中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还不够,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想象离不开联想,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学习图形创意时,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一个设想到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设计创作出新的作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就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将联想与想象的方法传达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

2.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从某个图形中生成新的图形,从给定的图形信息中产生新的图形信息,新的图形和原有的图形具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形态的、空间的、时间的、肌理的、结构的、色彩的等等,新的图形信息和原有图形信息相关。这种关联可以是类似的、相近的、相反的等。

发散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受固定思维方向的约束,思维的主体可以从任意一个思维的起点出发,向各个方向任意发展。这个过程有很强的随机性,会不断产生新的思维方向。发散性思维有流畅性、变更性、独特性三个不同层次的特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广泛以及求异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对于一个课题,可安排较多的构思草图训练任务,着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变更性,并配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激励和发现思维中的独特创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构成能力

在现代图形创意的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要通过各种图形的创意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对图形进行创意表达,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图形创意更好的应用到各个设计领域。发散思维产生的是丰富的形象素材,这些素材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完整表达创意的形象形态,它只是与创意有关的形象元素,表达的仅仅是创意的某个侧面或与创意的个别关联。它们是发散性的形象思维在运作的过程中由思维的内在倾向引导从某一点出发向任意方向想象而生成的具有个别性、偶然性、局部性的东西,它具备与其他形象元素结合生成完整的创意形象的潜质。而生成完整创意形象就需要学生的形象构成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形象元素依据一定的构成法则和创意倾向去进行形象的再创造。

4.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和自然界学习,从中汲取灵感

自然中的各种形象对于人来讲都是具有视觉含义的,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形象,研究自然形象,从自然形象中发觉视觉含义。生活中的形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它们是人的创造,蕴涵着人的精神和感情,是能够和人进行对话的。要引导学生寻求具有事物最深层的本质意义及事和物作为图形创造联想的契机,透过对事物与它相关联、相似性,进行形与意的相互转换。图形设计的创新贵在能够从生活中、从自然中去发现,不论是宏观或微观世界都充满了形形美的造型因素,都可能点燃创作的激情。只有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提炼和积累,才能在设计中思维活跃,信手拈来。没有平时的积累,再多的方法都是无本之木。看似头脑中突如其来、妙手天成,其实是前期刻苦工作,各种元素碰撞的结果。

5.要注重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任何创新都是在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群体合作的产物,个体封闭式思维只会妨碍创新。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创意命题展开讨论,合作完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往往都有较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带着问题探索,交流信息,在构思立意上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相互进行思维碰撞,个体的知识、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使知识、能力、性格各有差异的学生得到互补互进。

互动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特色,通过互动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形创意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特别需要学生的心性的自由,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互动就是最好的创造方法。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学生互动,可以课堂互动,也可以课外互动。要组织学生对优秀的图形设计展开讨论,对设计的主题、形式、手法和思想等进行自由的讨论,几个人组成一组,把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提出可能的修改意见。如果可能的话,结合一些图形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把各人的设计创意拿出来讨论,最后设计出满意的作品。作为图形设计课,一个几十号人的班级,可以出现几十种不同的创意,产生几十幅不同形式的图形设计作品,经过讨论互动,这个数量会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受益是非常可观的。

参考文献: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4

一、音乐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

创造性价值是音乐艺术自身创造性本质的必然呈现。音乐作为一种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其创造性特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必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价值。

首先,我们所听到的音乐,都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已不是原始自然的声音,而是经过仔细加工,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最终创作出来的声音。这其中还包含了创作人的灵感。因此,我们说,音乐中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是经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声音。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有许多,乐音、噪音等等。在这些声音中,也有许多听起来十分自然是声音,像影片中出现的马蹄声、流水声等,但实际上已经渗透了创造性的因素,因为作曲家是创造性的,带目的性的将它们排列在音响中的。因此,我们说,音乐中的声音是具有创造性的。

其次,不仅是音乐的声音具有创造性,它还为听众提供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大家都非常清楚,声音是表达语言和音乐的手段。在表述语言时,就如我们说话,要根据特定的约定的语义来表达。每个字,词,句都有其特定的涵义,这样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懂。而音乐中的声音就不同。它不象语言中的声音那样有特定的涵义,它是非语义性的,是不确定的。没有一个标准的理解涵义,听众可以凭借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展开充分的想象。创造性的理解、想象并享受音乐。音乐存在于一个虚幻的空间里,而音乐的这种空间感可以说主要是根据人的创造性去完成的。创造性想象赋予音乐空间更大的不确定性。音乐中的声音就是依赖于空间,与空间发生联系的。其次,人们常将音乐比做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无疑是一种空间的艺术。虽然音乐并不象建筑一样实实在在的存在,但是从文本看,一页页的乐谱,排列着整齐的各种各样的音符,这种音乐的造型的复杂性,决不亚于建筑。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创造性可以认为是音乐的基本属性。在音乐学习中,老师经常会让学生为一段旋律创作歌词,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一段歌词。学生要多次聆听乐段的旋律,根据自己理解的主题含义来加上自己认为合适的歌词。在这些创作实践中,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积极的联想与想象,创作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这些都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渗透着一种创造力。

二、音乐的功能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有利前提

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这就是说,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创造性的必然条件。

音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许多知识,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他们的文化底蕴,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智能保证。人类对于大脑科学研究,已揭示出一些重要的客观规律。演算是在大脑的左半脑中进行的,而听音乐或者欣赏图画,则是在大脑的右半球中进行的,美国学者斯佩里,对裂脑人的两个半球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发现正常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管理语言、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很强;若要两个半球完成同样的计算,左半球很容易说出答案,右半球往往一筹莫展;若要两个半球同时解决空间定位,右半球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在音乐学习中,大量的音乐演奏都需要背谱子,如钢琴演奏,乐队演出.还有需要记旋律,如视唱,舞蹈要听旋律点等等这些都与人的记忆密不可分.这种经常性的记忆力的训练无疑对提高人的记忆力有着促进作用。另外,音乐活动是属时间性的艺术,这一特性就意味着良好的音乐素质是与音乐记忆力密切相关的。音乐在瞬间由音符转化为音响,又及时暂忘前一音而投入后一音,使音符连续不断的奏出,这种瞬间记忆对锻炼思维的灵敏性有很大的好处。

想象力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明创造产生过很重要的作用.如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住院期间发现了大西洋两边的海岸线很相似,非洲西面和南美东面的海岸线如同一张撕成两半的纸的边缘,于是他借助想象力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牛顿因苹果掉落地面借助类比式的想象力,他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凭借想象力将时间与空间两个一般人认为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发明了“相对论”。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能力,是进行发明创造的根源。音乐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艺术形式。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的无穷的想象力。每当爱因斯坦研究问题遇到苦难时,他就会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来,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

三、音乐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在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里,它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手段。音乐来源于生活,它又高于生活,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现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想象的闸门,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进行再创造,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音乐的实践是创造的结果,实践性强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无论什么样的创造,都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音乐更是如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多,在声乐、舞蹈、器乐学习中,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实践创新。学生可以根据平时感受到的美,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去主动创造美。使他(她)们拥有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诸多方面都渗透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音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了美的想法,产生了创造美的欲望;音乐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动力,使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音乐为学生进行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智力保证,使学生在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前提下进行创造;音乐教育还为学生创造的结果提供了实践平台等等。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音乐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应紧贴素质教育的核心,同时重视音乐教育,看到音乐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达著.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刘沛著. 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64-66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5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新颖的思想或思维对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的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创造性思维在很多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如科技、人文、社会,等等。创造性思维的这种作用和意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突出。很多位钢琴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有创造性思维的存在,如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孔祥东、李云迪以及获得世界最年轻钢琴大师称号的朗朗等,在他们的身上均能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影子,也正是这一原因造就了这些钢琴家。在钢琴的演绎过程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便会使整个演奏失去激情和灵魂,这样的钢琴弹奏是空洞的。换一个角度讲,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钢琴演奏者与钢琴演奏家本质上的区别。创造性思维源自于人们的想象,只有敢于联想才能进行创造。这里的想象并非是无稽之谈的空想,而是根据触感、乐感以及声音旋律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的一种具体升华。曾经有一位钢琴家对钢琴演绎中的想象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他说在整个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音准的把握和乐律的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将自己的思维与音乐相融合,坐在钢琴前面的你并不是在演奏乐曲,而是用双手将你的所思所想以音符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想象与钢琴演奏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若是能够在钢琴教育以及钢琴演奏练习中加强一些想象锻炼,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钢琴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联系

就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其属于艺术空间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钢琴音乐演奏本身实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钢琴演奏者以情感来发掘音乐中潜在的思想和情绪,再通过音符将其中的情怀与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从而使乐谱变为一种听觉艺术。演奏者将生命的活力注入到乐曲的演奏当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别人的超越,同时也能实现对自己的超越。所以说,钢琴的整个演奏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既需要钢琴演奏者具有表达作品内在情感的演奏技巧,也需要演奏者自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敏锐的感觉。古往今来,有着不胜枚举的科学发明创造均得益于音乐教育的启发,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例,他就十分酷爱钢琴,当一些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他就会走到钢琴旁自行弹奏一曲,以便从演奏的过程中获得灵感。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我能在科学研究上获得成功,音乐的启发是功不可没的;再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专家韦纳?海森堡,其在受到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频率是基音振动频率的整数倍这一启发以后,从而完成了著名的原子跃迁实验。由此不难看出,钢琴教育与人类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三、钢琴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1.优化钢琴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整个钢琴教育过程中,钢琴课堂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境,而课堂教学模式则是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国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始终都在沿袭着传统的以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永远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形式化的味道越来越浓,从这种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很难学会创新。因此,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应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应从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新。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并掌握钢琴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练习,逐渐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现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听觉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诸多的能力上,又以学生听觉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对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效果最佳。

(1)听觉能力的培养。音乐本身是需要用听来感受的,也可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在钢琴教育中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音乐的这一特性,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聆听能力,以此来诱发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想象。如演奏《平湖秋月》这一作品时,对于其前奏部分的分解和弦要求声音必须流畅连贯,在该曲目中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犹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宁静、幽雅。实际弹奏过程中,除手指应具有良好的触感之外,必须靠耳朵去仔细认真的聆听,不然演奏效果势必会差强人意。教师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自己的演奏,借此来培养其听觉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此过程中间接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来控制自身的弹奏技能,并用听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语言,这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

(2)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想象是一种至始至终贯穿于演奏过程的思维要素。如在弹奏德彪西的《月光》这一作品时,需要想象到如勾的明月、寂寥的夜晚,要让全曲的演奏处在一种忽隐忽现、朦朦胧胧的感觉当中。如果在演奏时缺乏想象,而是按部就班的演奏,是绝对无法表现出作品中的内在寓意,也无法吸引听众,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在钢琴教育中多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6

课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给学生一点时间,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精彩纷呈的新天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通过问题创设质疑情境,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建立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的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二、创设交流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典型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创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

2.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充分发展

陶行知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创造性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创设想象情境,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创造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参考文献: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7

西方“游戏说”虽然始于康德,但是它真正的提出者则是席勒。席勒认为真正的游戏即审美游戏,他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审美游戏中艺术才产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它是游戏冲动的产物。

“游”的精神却在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部分。孔子说“游于艺” ,孔子的“游”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游”侧重在对“技”掌握。“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觉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审美感” 。由此可见,孔子的“游”虽有游戏之意,却是一种附属的行为,“游”的目的不在“游”而是一种实践中的“学习”。

真正开创了“游”的先河的是庄子, “游心于无穷”“游乎天地一气”“游无何有之乡”“游刃有余”等。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之“游”与席勒的游戏说非常相近。《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 现代儿童画创作状态分析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使得许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技法、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现代儿童画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儿童画强调自己直观感受,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海德格尔认为“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现代儿童画更注重对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他们不从物体的外貌上追求形体的透视、比例,尽情夸张,却收到意外的效果。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红的就是红的,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于是,儿童在色彩未经调合的情况下,大胆地使用对比色,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取得画面响亮的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天真稚拙的、热烈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风格,与它的造型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蔡若虹曾指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同时还需要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现代儿童画是在宽松、自主的创意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尽情地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创造性地表现美。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下发展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方式,都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无一定答案,不墨守成规,也拘泥于传统方式,可以奇思异想,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在实际的教学中,材料也具有充分的自由性:纸巾筒、纸盒、一次性筷子、冷饮棒都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在从现实生活到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思,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工材料五花八门,方法也多种多样,一块布、一张纸、一个盒子……都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随意创作,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动手能力。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画家,但创意思维对孩子的终生都有益的。

创造力的培养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等各方面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在欢欢乐乐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联想和想象力。

三、游戏状态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

1.每一个课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便更好的完成学科任务。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游戏状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掌握好游戏状态的度。这种“游戏”是有着目的性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到启发,而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玩”,虚度时光,这中间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游戏状态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配合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儿童绘画本身并无好坏,这只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手段。绘画是培养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启发联想、鼓励独创。教师要摆脱习惯性的教学程式,尽量少做或不做示范,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

小结:现代儿童画不拘常规,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创意思维的培养比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美术的教学本来就以其灵动活波而引人入胜,相对来说它比别的专业更加具有趣味性,富于想象和启发。长期的紧张压抑,导致了放松的艰难和游戏感丧失。况且联想与创造虽是人性的本能,可是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回到生命的原初,以轻松的心态,在游戏之中,不断发现,不断繁衍,获得摆布形态控制画面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把握这种游戏状态的度,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的动手与动脑的相结合,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实现创意性思维。

参考文献: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G420;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05-01

语文不只是一门注重语文基本知识传授的学科,更是注重人文素养及创造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听说读写过程中,包容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而阅读和写作教学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研究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这种思维不断发展、渐趋成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不同的答案,不受现有知识与方法的束缚。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打破各种限制学生思维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活课内资源,同时增加课外资源,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提高组织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具有个性的方式解读作品,获得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促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僵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发展,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模式、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平等,改变机械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容易让学生展现个性、优点和潜力。教师需要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强化。同时,教师除了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还应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只有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熏陶学生,引导学生。

(2)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创新思维来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准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事情的不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多个方面想象,并鼓励学生将想象的事物用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想象方式,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注重质疑与求异。创造性思维注重的是个性的、求异的思维方法,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要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就要让学生不拘一格,针对问题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大胆探究,勇于质疑。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表达出来。要鼓励学生多方面、有个性地考虑问题,教师则以多方面、深层次的视角解答学生的质疑,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之后,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究,多方面寻求解决思路,以较快的速度使得创造力得到提高。

(4)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多多思考。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一些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利用已经设计好的问题,促使学生融入情境,勤于思考,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束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质疑与求异,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对中学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的批评[J].教育探索,2011(02).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9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作文题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对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数的实例证明。想象是青少年极为可贵的品质。此次全国高考作文,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讲,思维空间无限广阔,符合青少年善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辛格曾说过:“可以预料,经常处于幻想状态的人至少在观念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探索倾向,也可以在编造逸话奇闻的故事方面具有创造力。”

中央电视台1999年7月14日在“新闻30分”中报道说, 英国已决定在大学专设幻想学士学位,重点培养和造就在想象力方面的专门人才。

今年的高考试题与之不是不谋而合吗?

什么是想象呢?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像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想象是以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形象思维。根据心理学给想象所下的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

如果没有想象,世界将会怎样?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其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再造想象,它可以把文字、图画、音乐等材料通过形象思维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聘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飞向智慧的乐园。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既可以再造想象,更可以创造想象,而国家考试中心更注重考生的创造想象,对那些颇具奇思妙想价值的文章可鼓励加1—5分。

因此,考生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独创性,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突破。因此,“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今年高考作文的成功之作多在于其独创性的突破。

想象应具有概括性。表现为能够恰切地把握词义并能运用词语再现客观事物或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唯此,才能摆脱具体事物的羁绊,使想象飞腾起来,在想象的过程中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概括性的想象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掌握客观世界,并通过分析组合新的形象。

想象的逻辑性。想象是跳跃的,又是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我们不能把想象看成是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想到哪儿是哪儿;想象可能沿着各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彼,因类相连。要按照一定的路子迅速想开去,适时地收回来,撒得开,收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想象缺乏连贯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形象支离破碎。想象的逻辑性,从本质上看是指能把握形象的联系、转换、分解、组合的规律,并能创造出新的精神实体本质。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例10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是动画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创作生动感人的动画角色艺术形象。笔者认为,动画专业角色造型设计不仅要重视动画角色设计表现技巧,同时设计者还应对动画角色内在的精神情感进行深入剖析与探究,从而塑造出有生命力的动画角色形象。

一、了解动画角色

什么是动画角色呢?动画角色即是动画影视作品中情节内容的表演者,它是由动画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虚拟的角色形象。动画角色不同于真人演员,它的形象塑造及其演绎的故事情节是通过动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来实现和完成的。演员是表演艺术的创造者、创作主体,没有他们便没有表演艺术的存在,他们创造了故事的角色形象,并完成了故事情节的演绎。表演动画影视作品的演员即是动画角色,但在动画影视创作中,真正的角色是动画角色形象的设计者,是他们真正演绎着动画作品内容,他们实际是动画作品真正的表演者和创造者。

二、动画角色的重要性

动画影视作品为什么能够强烈吸引众多的观赏者?除了其自身的故事情节及艺术风格因素外,主要得益于动画角色形象的塑造及其艺术魅力。例如,国产优秀动画影片《大闹天宫》中动画角色孙悟空的形象设计;美国动画片《猫与老鼠》中的Tom与Jerry形象设计;日本宫崎骏《龙猫》中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等等,都说明和印证了动画角色形象的重要性。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是一部动画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决定了整个作品艺术创作的成败。我们大家都知道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手段,任何一种造型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塑造,没有形象即没有表现艺术作品与生活内容的角色,没有好的角色形象就难以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动画作品的故事情节需要动画角色来演绎,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叙事广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动画作品的视觉效果,会影响到欣赏者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与动画角色之间的互动,得到观众的理解与认同并与其产生思想意识和审美层面的沟通交流。成功的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决定了动画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和其艺术价值的实现。生活中有时我们已经淡忘了一些动画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但是很难忘却片中那些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画角色形象,它们就像明星一样使人终身难忘,这就是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魅力。

三、分析动画角色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经过第一印象中无意识状态的感觉阶段后而进入观察分析的过程,由浅入深、由表面到实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们的创作和大部分的认识、分析都是直觉的初读后,得到的新鲜的处女的印象,较之其他更为直接、直觉。很显然,利用它们首先应当为了分析的目的。”对动画角色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是认识动画角色的重要阶段,分析、研究对动画角色形成的第一印象,其目的就是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动画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这是动画角色创造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动画角色设计者要根据剧本提供角色的各个方面素材进行能动的分析、研究,完成对动画角色的整体认知,要从动画角色的表象探寻其实质,分析动画角色的内在精神和隐藏着的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做到与动画角色在精神层面上的沟通无碍。

(一)分析动画文字剧本

为了保持动画角色形象的统一性、完整性,保持动画角色思想、感情、性格的连续性和独特的个性,要求动画角色设计者在创造角色形象之前必须深入分析、研究文字剧本,通过分析、研究、把握角色的心理、感情、性格及其发展、变化,掌握动画角色的外在形体特征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动画角色分析透彻,才能够真实、贴切地还原动画角色形象。姜文说:“演员应该是有头脑的思想家,演技只是演员的基本功,演员更应具备的是理解力和分析能力。分析剧本、人生及世界,要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观众不能从你所理解的角色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同感,你是不可能征服观众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中知道认识、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对动画角色形象创造者来说,一个思想家要比一个熟练的艺匠要有价值得多。

(二)了解分析动画角色背景资料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者在认识分析角色的过程中还需了解动画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资料。要将所设计的动画角色放到剧本指定的动画角色的生活中去,其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都需要通盘考虑和认知。大家都知道,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情趣、行为准则、情感性格和审美趋向都受时代、民族、环境、宗教、风俗等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就艺术而言——在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中都会产生相应的独特风格、面貌的角色艺术形象,而且这种角色艺术形象是随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而发生演变的。动画角色形象同样具有这种属性,它也是时代、民族、环境和文化等发展变革的产物。在分析动画角色背景资料的过程中设计者要明确这种意识并把握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和文化,不同宗教和风俗等因素对动画角色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行为状态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比较流行并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与角色形象表现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够真实、完整地还原动画角色和成功塑造动画角色艺术形象,经过感知和分析的阶段后,我们开始认识动画角色本身的实质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在分析的阶段是依靠理性在进行工作,但是通过理性加工所分析出来的材料大多枯燥、乏味、缺少生气,只是剧本和角色生活的规定情境的记录,而不是热情的真实,不是情感的逼真。”

由于动画角色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不同,设计者要成功地塑造动画角色形象,就需要将所获得文字材料生动化,并需借助自己的理解、想象使动画角色形象充满活力。“何为想象?”朱光潜先生说:“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何为想象?“艺术创造出来未经传达之前,只是想象。就字面说,想象就是在心中眼中见到一种意象。意象是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 何为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以塑造艺术形象为目的的一种特殊想象,是一种在过去积累的映像(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表象的心理反映过程。

艺术想象有几个特点:(1)艺术想象具有高度的思维自由性。它不受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的制约,只需要根据主题做任意的联想、幻想和推想,可以在万里长空中解放自我性灵而自由驰骋。(2)艺术想象的过程是对固有意象的整合过程。艺术想象离不开平时积累起来的表象材料,并随时对其进行分析和组合,成为新的具体的生动的意象。(3)艺术想象往往伴随着艺术情感的参与。正是这种艺术情感唤起艺术家的各种记忆,又推动着艺术想象的展开,使其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艺术想象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情感的作用下,创造出超越生活的艺术形象,情感伴随着主观体验发挥着能力的作用。艺术情感是艺术心理的一种,在心理学范畴中,情感反映的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态度体验就是艺术情感。艺术情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别是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突出表现在艺术给人带来的情感补偿和情感宣泄方面,即情感的可调节性和养生性。(1)艺术作品具有情感补偿性,艺术作品的情感补偿作用指的是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们得到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的体验,使自我感觉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满足。比如爱情的失意可以在饱含深情的爱情电影中得到暂时的补偿;事业上的挫败可以在昂扬奋进的音乐中重拾斗志和勇气,等等。艺术具有调节精神情绪的功能。(2)艺术作品的情感宣泄,当人们被充满美感的艺术所吸引时,必然经过自我内心的创造,实现情感上主客观的统一结合,在这种结合中达到了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同悲同喜,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想象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性心理活动是伴随着语言和意识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通过在记忆中感知表象的认识发挥艺术想象,依据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创造性地加工处理素材,才最终完成了艺术创作的过程。高尔基:“艺术靠想象而生存。”通过艺术想象,艺术家可以从生活出发,再创造出超越生活的理想艺术形象。所以说艺术想象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对于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动画角色艺术形象。对于普通人而言,每天生活在想象中是不切实际的表现,而对于动画艺术创造者来说缺少艺术想象是不行的。奥夫相尼柯夫拉姆内依认为:“艺术想象指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以及这一过程本身的结果。这种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是通过在过去的感触、感知、表象、感觉、印象作为广泛概括和典型化的过程,是创作活动一切阶段所持有的。”换言之,想象贯穿于动画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只有想象或演员幻想的引诱力才能够激起活生生的创作意向,激起那些来自心灵的隐秘深处的活生生的演员激情。一个角色如果没有通过演员想象的氛围,就不可能具有引诱力。演员应该善于根据任何题材去幻想。他应该根据任何规定材料在想象中创造出活生生的生活。演员应该像小孩那样能够去玩任何一种玩具,并且从这种玩耍中找到兴趣。”设计者在认知动画角色和创造动画角色的过程中,想象和想象力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者完成创造动画角色想象过程,即是动画角色形象的认知过程。

所以,现代动画专业角色造型设计不仅仅要重视动画角色设计表现技巧训练,同时还应加强对动画角色内在特质的深入分析及认识,同时提高动画角色设计者的审美素质及个人艺术创作修养,从而塑造出有生命力,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角色形象。

[参考文献]

[1][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