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儿科学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3 14:48:03

儿科学的重要性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的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势,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索中。多年来我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开创有利于幼儿探索科学的育人环境。

对于在县城或大城市的幼儿园来说,不可能天天与大自然接触,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设置对幼儿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物的机会,是教育幼儿的绝好场所。

(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大自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为幼儿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它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最好课堂,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观察桃花、柳树;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捡落叶、捉虫子。在自然的沙、草、水、木、昆虫做游戏,让孩子感受乐趣的同时,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自然的兴趣。

参观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参与计划,走进大自然、触摸大自然,孩子们的心情是放松的、愉悦的,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在“种子发牙”活动中,我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种植园地中种的瓜子、大蒜等,让幼儿通过观察做好观察记录看到种子发牙的过程及慢慢长大,小朋友们都觉得十分开心。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幼儿轻松自如地进行探索和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不过分干扰和限制幼儿的行为,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被关重、被关心,从而更能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二、环境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科学教育材料。

《纲要》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在具体活动中进行的必须通过动物操作,接触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来获取知识,让孩子们通过看看、摸摸、做做、玩玩,从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我在活动室设置了饲养角和实验角,饲养角有孩子们喜爱的黄鳝鱼、螃蟹、小乌龟等,实验角有小朋友喜欢做的小实验“种子发芽”、“红薯”、“倒挂萝卜”等,有目的地让幼儿感知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

三、启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也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幼儿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的兴趣态度也不同,小免、小鸡、小鸭等无攻击性的小动物比较吸引小班小朋友;中班小朋友喜欢小蝌蚪、小蜗牛;大班小朋友经验丰富,更喜欢参与对事物的操作,如:种植、喂养记录,乐于探究事物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等。

(一)观察有趣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幼儿对饲养角的小动物感兴趣,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会不断发现细微的变化,提出许多问题:“鱼睡觉为什么不闲眼睡?”“小乌龟过冬不吃东西吗?”在我的及时肯定和鼓励下,孩子们兴趣更浓了。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个幼儿说:“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疼,晚上还能看到一点一点的亮光呢!”孩子们对此非常好奇,我就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静电”这一现象。

(二)选择不同的形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也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在一起学习能互相感染,体验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在带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使每位幼儿都能参与活动,还能与同伴互相支流,互相启发,使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影响下,对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动手探究实践。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2

哮喘病对患儿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生存与经济负担。我国一项对8 510名哮喘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1年内42.74%的患儿因病缺课在10天以上,7.99%的患儿因病缺课达2月以上,5.64%的患儿不能参加剧烈体育运动 [6]。我国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62%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1 000元以上,14%的哮喘患儿家庭用于治疗花费每年5 000元以上。

哮喘可起始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尤其以儿童时期起病为多。我国资料表明4岁以前起病者占46.6%,5~9岁起病者占21.0%,即10岁以前起病的达67.7%。有研究证实,哮喘患者早期即可发生气道重塑的病理变化,哮喘的疗效及预后与开始抗炎治疗时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早期治疗可能避免发生不可逆气道阻塞,有利于肺功能恢复从而增加完全缓解的机会。但是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哮喘儿童患病后能得到及时诊断者仅占 5.5%,发病3年诊断率不足50%。

针对全球范围内哮喘患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以及哮喘病诊治的高额经济负担,WHO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于1995年制定出“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GINA)”,目的是让医生在哮喘诊断治疗和管理中有可遵循的指南及标准。随着哮喘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理念推动下,GINA于1998、2002及2006年被三度修订更新,不断将最新哮喘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证据纳入GINA,尤其是2006年提出了以“哮喘控制”为治疗目标的理念[7],再次让广大临床一线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哮喘病仍不能彻底治愈,需要执行长程管理方案才能达到和维持患者长期控制,确保正常生命质量。2009年5月,GINA执行委员会儿科专家组首次了 “5岁及其以下儿童哮喘诊断和管理的全球策略”[8],体现了该年龄段患儿特有的哮喘自然病程、哮喘诊断和治疗管理方面的特殊性[9]。2012年6月,来自于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院(ACAAI)以及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的专家组成了哮喘变态反应和免疫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Asthma Allergy and Immunology,ICAALL),发表了“儿童哮喘国际共识(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Pediatric Asthma,ICON)[10]”,此项共识综览迄今全球七大主流儿童哮喘指南,强调了儿童哮喘管理理念的共同点――疾病控制是哮喘治疗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将患儿及其父母的教育工作与卫生服务专业人士的教育工作共同结合起来。确认和避免哮喘的触发因素在疾病管理中相当重要,应规律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便精细调整治疗方案,大多数儿童经合理的药物治疗能控制症状和减少未来患病风险,哮喘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表型特异性治疗,也就是个体化治疗。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3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区角里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于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3]

三、与家庭、社区配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教育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是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也要灵活,或对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现象和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四、立足于对幼儿科学素养早期培养的终身价值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对生命全程(Iife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4]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是积极愉快、健康、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向前进一步延伸到婴儿教育和胎教。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5]

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激情,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为习惯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五、倡导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5]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标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4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42-02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组织。反映了教育内容从重视知识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视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视行动性知识、从重视"掌握"知识到重视"建构"知识的变化。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目标的重点是以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为主,同时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幼儿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方法。

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

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是在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前后出现,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但是目前已有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常识方面的调整、补充,追求科学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忽视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教师操纵着幼儿的操作,忽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重视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忽视非正规教育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我们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一些新的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

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摈弃了过去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再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不再将幼儿禁锢于教室和幼儿园,它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科学教育,将幼儿科学教育作为个体持续发展过程的基础与开始,成为贯穿其一生的学习乐章和序曲。因此,作为幼儿终身的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纯考察幼儿记忆了哪些科学事实和愿望,而是致力于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感和探究能力。

由此目标出发的幼儿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的物质世界及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它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它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因此,新《纲要》是分别在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奇妙的数量关系和关爱环境等五个层次上提出具体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的。换言之,幼儿科学教育旨在通过幼儿的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保护和维护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发现并培养幼儿的科学潜能,以期使幼儿从心底萌发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人生的爱。

基于这样的内涵,幼儿科学教育有以下的特点: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过程体验化、教育方法探究化、教育结果经验化。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要求科学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贴近幼儿生活,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教育过程体验化要求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与探究获得对科学的体验;教育方法探究化强调探究的实现,而不是现有科学知识的灌输;教育结果经验化强调幼儿在科学教育中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经验化认识,尤其是科学精神乃至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幼儿科学方法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组织方式

1.幼儿科学方法

为了使幼儿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很好的生存,就必须使他们掌握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幼儿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注重幼儿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长期以来,上课或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这种做法不符和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而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幼儿自发性的个别活动随时都可能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他们创设条件。例如,设置活动区和活动角,在这里,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在独立的探索中,主动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的表象和概念。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保证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想法,提高了探索的有意性,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灵活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时刻都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是在一日生活中随时进行,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在进餐和饮水时,在自选活动时候,在盟洗和户外活动都可以进行。

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教育评价

根据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前教育的课程包括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身体五大领域。科学部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3)理解生活中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应该关注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对幼儿的评价注重态度和能力,以及幼儿获得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教师在幼儿学习动机、提供有结构材料以及引导幼儿探究和发现来学习等方面。课程评价的形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通过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每一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另外,在学期末教师根据日常观察、主观评价和纲要基本要求进行测试性评价,对每一个幼儿进行个体评价。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1.在观念上,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幼儿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上,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幼儿对客观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科学技能的获得,对于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记住了多少科学的知识,而是正确的科学态度的获得,是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转变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在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上,应该看到,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形象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如果把适合于成人的识记方法看作幼儿的学习方法,那无异于是扼杀幼儿的探究愿望和兴趣。只有让幼儿在亲自探究中学习科学,在亲自动手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才利于保护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并激发更大的探究热忱。转变对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的认识的转变,是建立在对幼儿科学的实质的认识上的。幼儿的科学和成人的科学不同,前者带有更多的感性色彩,而后者则负载着浓厚的理性光辉。两种科学本质的不同导致了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显性的外在的结果获得,而在于隐性的内在的精神养成。这种科学精神的养成,包括科学态度的获得,是影响人的一生的内在动力。在这种价值观上建立的幼儿科学教育,将致力于幼儿长远利益的考虑,而较少涉及功利因素的纠缠。可以看到,这三个转变其实就解决了同时也改变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定位的问题。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2.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中要坚持多元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是指不仅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而且幼儿及其家长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者。而动态的、真实情景性的评价,则是指评价关注的不是静止的一个或某几个点(目标),而是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幼儿学习变化和成长的历程,是持续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要求在真实的情景下而不是人为的情景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景中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评价。要防止把评价作为设计活动的一种解释。动态的、真实情景下的科学教育评价就避免了把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评价的单一内容,而同时把幼儿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个性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发展优势等等都纳进了评价的内容里,这就兼顾了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还避免了仅仅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也成了评价的必要参考和内容。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要求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其大致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区域活动。其中科学区域活动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对启发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实践能力等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系统理论科学的观点的核心在于对近代科学以分析为主的还原主义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个反动。它注重的是: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讲究的是动手操作。系统理论背景下的科学区域活动是诱发幼儿主动的探究、参与。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粗略地谈一下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科学的氛围

大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这不仅仅需要环境氛围的衬托而且还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氛围来“引诱”幼儿积极地探索、学习。环境氛围是培养幼儿尊重科学、形成科学品质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幼儿探索的科学氛围,包括:环境氛围和心理安全氛围,以教师本人来做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后盾力量,进而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探究意图、行动、解决方式、创新思维等进行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充分挖掘每位幼儿的科学价值,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探究态度等等。如:探究植物对水和阳光需求的科学活动时,笔者以幼儿熟悉的仙人掌以及发芽的绿豆为实践素材,让幼儿种植仙人掌和绿豆,并对仙人掌和绿豆每天浇同样的水、每天晒太阳,一星期之后,让幼儿上报自己的浇灌成果,这时我们会发现,仙人掌的根部已经开始发黑,而浸泡在水里的绿豆都已经长出小芽,笔者让幼儿自主思考,是不是植物生长都是水浇的越多越好,是否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吸收大量的阳光呢?幼儿根据自己种植仙人掌和绿豆的经验,很快就会发现,不同植物对水和阳光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像仙人掌一星期浇一次水就可以,而绿豆则需要很多的水;仙人掌需要充足的阳光,要经常晒太阳,绿豆芽则不喜欢晒太阳,那样会导致绿豆芽迅速变老。这样,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幼儿能够自行地进行实践探究,进而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而为幼儿今后的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的自主形成奠定基础。

二、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

幼儿时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大部分都不是通过书本来掌握的,更多的是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得到的。我们知道,大班幼儿一般处于5、6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书本硬性的知识掌握能力欠缺,更多的是需要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因此,材料可谓是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系统理论注重科学的动态性,实践性,对此,笔者也认为教师想要确保幼儿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选取可行性较强的科学材料,为幼儿创设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探究中得到科学发展。笔者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对选取材料注重层次性和多元性,借此来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科学实践需求。如:在“打开核桃”的科学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核桃、夹子、木板、小锤子、积木、盘子、口袋、绳子、螺丝刀等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怎样才能打开核桃,你能够想出多少办法来打开核桃?有的用锤子砸、有的用木板拍、有的用螺丝刀等等,找出很多打开核桃的方法,同时在打开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在砸核桃的时候,核桃很容易跳,对此,他们将这些工具配合使用,如:夹子固定住核桃,再用锤子砸;之后在探索的过程中还针对使劲过大核桃仁砸碎的情况,

他们还想出了,砸开一条缝,之后用螺丝刀撬的方法等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域可行性较强,能够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促

使幼儿获取一定的知识经验,一举多得。

三、多元化的显性指导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本身的能力毕竟有限,在某些方面

还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显性指导。显性指导:在幼儿科学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以言语或者动作直接的介入到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幼儿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这里的介入并不是让教师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去,而是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而幼儿的个性差异特质决定了教师显性指导的多元化。常规性指导:引导幼儿建立一定的科学活动规则,如: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材料的整理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机性指导: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动态的,不定性的,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此时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随机性的指导,即:“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更好地为幼儿指引深入探究的方向。如:幼儿很喜欢玩不倒翁,对于不倒翁的秘密,笔者则是在幼儿玩游戏和玩具的时候随机提出的一个问题,即:这个娃娃为什么怎么弄都不倒呢?进而将幼儿的探索思维直接引导这上边,让幼儿自主的思考、探索,幼儿则会打开娃娃看里边的东西,会得出一个结论:娃娃肚子里有个重物,所以会不倒。笔者则深入随即引导:往别的东西里也装上重物怎么一推就倒了呢?幼儿会继续探索,得出结论:不仅仅是有重物,更重要的是这个重物一直固定在最下端。随机性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积累知识。此外,还有不可缺少的激励性指导:即采取一定的鼓励手段来增强幼儿探索的自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行为。对此,笔者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如:微笑、点头、、称赞的话语等等。这样,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科学探索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是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参与性、实践性等等,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行动,在动态中掌握、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同时不断地启发自我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来构建情境、选取材料,引导幼儿不断建构自身的科学经验,开阔幼儿的思维和实践范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和实践需求,确保每位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组.全国优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6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1];医学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学科,以人类疾病和健康作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儿科学专业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儿科学教育的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哲学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助于加强医学生对医学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科研创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医学教育有机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妇幼健康水平,达到203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的健康中国建设指标[2]。这对我国儿科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目前我国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201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0名儿童仅有0.4名儿科医师,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另外,儿科医师教育水平较低,32%的儿科从业者在高中毕业后只接受了3年的专科教育[3]。因此,我国儿科医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目前儿科医疗保健工作的需求。医科院校自1999年开始停止儿科学专业招生,直至2016年才陆续恢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医师数量不足的压力[4],但培养质量方面仍有很多缺陷[5]。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在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高培养质量。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正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6]。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儿科学诊疗在内的医学活动逐渐转为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导致医学行为与医学人文精神相背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活动的灵魂和旗帜,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育

2.1.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坚定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马克思指出,医疗行为就是为了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而服务的[7]。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保障儿童健康是儿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劳动能力的根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儿科工作的重要性,对儿科工作充满憧憬。马克思认为,医学的产生来自人的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儿科诊疗保健工作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儿童具有成长性,在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其特点;儿科疾病发生发展快,常常出现急危重症病例,但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因此,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就需要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诊疗技术并完成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7]。将儿科学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理论结合起来,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认识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特点,树立成为一名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坚定成为一名良医的决心[8]。2.1.2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可给予医学生更多启示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因此应该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平等原则,设身处地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7]。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很多情况下儿童的诊疗方案是由监护人决定的。诊疗过程中儿科医务工作者要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在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并维护患儿的尊严。另外,儿科医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患儿,还有对患儿恢复健康充满期待的家属,他们心怀忐忑并渴望得到医师的同情和帮助,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去维护。儿科学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能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儿科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强调高超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医学诊疗行为都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7]。但我国儿科医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很多单位没有专业的儿科医师。因此,儿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儿科专业知识,坚定为儿科医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8]。近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正在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方向发展,党的报告也明确把全民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7]。但在儿科医疗方面,基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仍不健全,基层医疗单位不但儿科医师数量少,诊疗水平也较低,要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儿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献身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志向,为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与保健方向的转变、为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提高儿科生命观教育的成效

儿科学专业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儿科医师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儿童健康的重任,其生命观将直接影响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童生命健康以及儿科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9]。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儿童诊疗活动中也涉及很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儿科临终关怀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不仅需要对患儿提供心理关怀,更要注重对其家庭提供“完整的”关怀[10]。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对生命与生死等问题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履行好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义务[9]。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专业知识教育

3.1辩证法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实质性思维,但医学思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方法论基础[11]。3.1.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儿科临床实践中,疾病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另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临床上所能看到的不同症状。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对疾病进行分析及诊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11]。3.1.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儿科临床实践及儿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立统一规律来做指导[11]。如何处理治疗效果与不良并发症这一矛盾,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及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对立统一规律,在掌握儿科诊疗原则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临床实践,充分认识到各种治疗手段的矛盾性,以使临床诊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副作用,趋利避害,更好地为患儿服务。3.1.3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医学是最注重实践的学科。既往儿科疾病治疗更多是根据个人经验制订治疗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循证医学治疗方案和原则,为儿科诊疗水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1]。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中必须坚持实践的指导作用,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

3.2批判性思维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儿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3.2.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现有理论和观点的认识、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培养已成为塑造独立人格、成熟心智的关键[12],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缺乏,尤其是在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成人医学的儿科学领域,因受限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医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墨守成规[12]。因此,儿科专业医学生教学工作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性地对待医学观点,去伪存真,促进儿科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3.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临床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获取更接近真相的知识。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确保儿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但目前关于医学生信仰的调查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功利化趋势[13]。因此,在医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科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贴近临床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反思理论、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自我[14]。

参考文献:

[1]郭根凯,顾志峰,朱欣航,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医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7(91):1-2.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A].2019.

[3]ZHANGY,HUANGL,ZHOUX,etal.CharacteristicsandworkloadofpediatriciansinChina[J].Pediatrics,2019(1):1-13.

[4]雷明明,刘友学,郁晓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科医师紧缺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4):4871-4873.

[5]HUY,XUJ,DONGW,etal.Strategiestocorrecttheshortageofpaedia-triciansinChina[J].TheLancet,2018(5):385.

[6]陈方平,徐希进,王秋菊,等.当代人文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47-250.

[7]崔婷婷.浅析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医学伦理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6-18.

[8]沈叙庄,罗燕芬,禹金蕊,等.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专业基础与临床培训模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69-71.

[9]吴新平,张懿.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30-38.

[10]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等.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9-182.

[11]王健.哲学辩证思维在心内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65-67.

[12]许珍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39-42.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7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20-01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儿科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结合我科近年来的做法,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从入科教育着手,在实习医师入科前一天进行,具体做法包括:

一、做好岗前培训与入科教育的有序衔接

入科教育与岗前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量做好二者的有序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由课堂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平稳过渡,院临床教学部对新进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均要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要准备,是医院教学管理的中心和基础,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由临床教学部组织实施。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组织参观;介绍如何当好实习医师;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技能学习;布置实习任务及要求等等。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主要是面对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实习医师进行的,是针对儿科特点所做的教育和指导。入科教育对象仅限于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每一批次的实习医师而言。内容除了岗前培训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兴趣;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认识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师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提供在儿科实习中的教学反馈信息;明确自己的角色并处理好实习科室内各方面的关系。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首先会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各级带教老师情况以及儿科的日常工作程序等,以尽早使实习医师消除陌生感,愿意走进病区,尽快和实习环境融为一体,建立感情!

二、入科教育内容与临床密切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儿科教研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入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让每一位实习医师深刻认识到儿科实习是很难得的一次临床锻炼机会。首先,儿科是个朝阳学科、大有作为。孩子目前是倍受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健康和疾病问题尤其受到重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早产儿却越来越多、新生儿问题和疾病却不见减少、环境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小儿疾病逐渐增多。其次,从事儿科同样会有很大成就感。成人科室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很难治愈;儿科则不同,大多数是可以根治的。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患儿的病痛。患儿疾病得以治愈是儿科医师最大的抚慰。最后,从事儿科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会让你忘记工作的压力、事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2)了解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儿科是中医中所说的“哑科”,病人不会自己陈述病史,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困难。因此,实习医师要学会如何收集病史资料。儿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成人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婴幼儿,很多症状不典型。患儿的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对疾病的诊治需要各级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体格检查的技巧和能力,这里也包括实习医师全力参与。小儿的用药种类需要斟酌挑选,用量需要精确计算。患儿的监护人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所有这些都需要实习医师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儿科是个大炼炉,能够胜任儿科实习,对其它临床科室的实习就会更有信心。

(3)认识儿科实习的必要性。首先,儿科是和内、外科以及妇产科并重的独立的临床科室,其重要性是其它临床科室很难替代的。作为一名临床实习医师,了解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今后从事其它临床科室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普遍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先天性及感染性疾病,儿科医师包括实习医师不可或缺。第三,儿科人口众多,与之相应的儿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注重入科教育与儿科长远发展衔接

把入科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贯彻到实习医师日常工作中来,并与儿科长远发展有序衔接,以更好地组织好入科教育,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由一名热爱儿科教育的教师来组织。②入科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非常熟悉儿科的各种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③对实习医师要有足够的了解。④要有教研室和科室的支持。⑤入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灵活掌握。⑥提高实习医师参与意识。⑦坚定实习的信心。

我院儿科教研室通过耐心、细致的入科教育和指导,儿科实习带教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积极的包括入科教育在内的临床实习指导,既完善教学方法,又提高了各级老师的临床带教意识。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入科教育具体时机和教学形式的把握、入科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整改等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总之,继续探讨切实有效的入科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韦桂姬. 规范带教程序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92-93.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9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9-0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很多家庭有了较高的经济基础,对于孩子的教学前育越发的重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游戏对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幼儿园逐渐开始通过科学游戏的方式对幼儿施行启蒙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教育阶段正是幼儿智力与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通过科学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幼儿学前科学游戏活动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1、科学游戏

对于科学游戏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字面上的理解,通过一些具有科学性质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具有科学素养,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自我探索的能力。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幼儿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爱玩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具有的天性。科学游戏就是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以及爱玩好动的特点来制定出的游戏,它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因此利用科学游戏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幼儿学前科学游戏的特点

1)自我控制

幼儿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拥有完全的自利,由自己决定游戏的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幼儿可以根据个人的喜欢,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以及做游戏的时间。

2)愉悦感

只有好玩的游戏,才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其参与游戏过程。同时,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等愉悦的心理体验。

3)重复动作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所做出的各项操作动作具有明显的重复性的特点,而不是尝试性与探索性的动作。同时,幼儿在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中,将会获得满足感[3]。

二、幼儿学前科学游戏的主要作用

1、提升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在进行科学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幼儿的自主性,让其自主的选择游戏的形式、内容等。同时,幼儿在随心所欲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将会获得轻松与愉悦的满足感,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游戏中有部分需要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只有游戏者遵循规则的要求,才能够彼此融入游戏中,保障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表面上看限制幼儿的自由,无形中带给幼儿游戏的权利,也就是说,游戏规则中幼儿依然是自由的,促使幼儿在规则游戏中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获得愉觉

游戏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幼儿一个不一样的体验,而科学游戏也具有同样的道理。让幼儿在投入游戏过程中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无论是新颖的游戏形式,还是生动有趣的现象,将会激发幼儿投入游戏中的兴趣,使其在游戏活动中提升个人的动手与交往的能力,总而言之,科学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获得愉快心理体验的同时,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潜能,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与常规的教学活动相比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一般来说,幼儿的各种游戏行为以重复性的摆弄与操作为主,对于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让幼儿在重复性的操作中不断地累积经验,实际上,幼儿的重复性动作并非是单纯的重复,其中还蕴藏着幼儿部分的尝试性操作,甚至可能在不断地重复中产生探索性质的行为。

三、幼儿学前科学游戏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游戏选择与编制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要确保融入科学游戏的知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符合幼儿学习的认知规律,在开展游戏活动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要确保游戏的科W性,充分发挥出科学游戏的作用。教师应当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在游戏材料与规则中融人科学经验与相关概念。

比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动物的知识内容时,以往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听课的兴趣,又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此时教师可以应用猜动物的游戏方式,先将准备好的动物卡片贴在墙壁上,而后以问题的方式,逐步提示幼儿该动物的特点,如生活习性,身体特征等,在互相的问答中,逐步帮助学生找出答案。该游戏方式的应用,不仅加深对动物的学习与识记,而且让学生游戏中收获乐趣,激发对学生的兴趣。

2、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核心内容,只有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与编制游戏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幼儿容易对富有神秘色彩的内容感兴趣,类似于猜一猜与摸一摸等游戏类型,极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与注意力,满足幼儿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其次,各种操作类型的游戏,常常需要幼儿的动手操作,对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各种情景游戏以及运行性的游戏,能够让幼儿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够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四、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1、运用有层次性、隐含性的科学游戏发挥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不同,造成其学习的水平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这一点,掌握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切实的从幼儿的自身出发,设计科学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另外在,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幼儿们的认知。例如在“小蝌蚪变青蛙”的科学活动中,很多学生认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长得根本不像,怎么会是青蛙的后代呢?我将蝌蚪的演变过程制作成卡片,然后利用多媒体下载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见证蝌蚪的成长,然后给学生发卡片,让学生自由链接卡片,完成小蝌蚪演变过程,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发简单的卡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演示蝌蚪的变化过程。

2、利用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不要强制性的让其学习,可以用游戏引导其学习,根据幼儿的个性化特点,合理设计游戏性质,让游戏既有娱乐性,又不缺乏科学,进而激发幼儿学生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当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在游戏中加入新的科学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科学知识,真正的体会到快乐的学习。

3、设计可操作性、灵活性的游戏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喜欢用手去触摸物品,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设计操作性强的游戏,让幼儿自己操作,满足其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需求[1]。例如:教师在教授水的尝试时,可以让幼儿自己用手感受水流过的感受,并通过玩水的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水的特点,随后再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操作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幼儿,告诉幼儿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严禁幼儿将活动材料放在口中。不论如何,教师都应采取多种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学到科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当提高对科学游戏的重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开展科学游戏,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奠定幼儿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儿科学的重要性例10

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幼儿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是当今幼儿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当幼儿在进行亲自实践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在观察和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点、差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他们通过嗅、看、听、摸、捏、尝等方式,探索各种材料的属性,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他们利用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推断出事物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以及把事物按自己的认知模式分类,在具体探索性的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着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判断。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觉得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并将这两方面的任务渗透到科学活动中,而且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同一过程中完成。

探索技能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所需的认知能力。我觉得在教育活动中,操作是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运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材料创设情境,把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了用力大时东西动得快,用力小就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不动的道理;感知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了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经验。这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打打闹闹”中获得知识。

第二,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幼儿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幼儿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甚至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第三,有助于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致力于对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一方面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思路去分类,另一方面需要提供一些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类。

另外,还要经常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向老师 或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这样做对于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描述性的词语,如柔软的、光滑的、刺鼻的等。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指把握事物的特征、区别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或联系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训练,来形成幼儿认知事物的理性框架,即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第一,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物体的一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味道、声音、硬度、宽度以及结构等。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类金属制品、塑料制品以及有特殊气味的物体,引导幼儿认识、讨论物体一般特征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二,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存在着共性和特殊性,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岩石、瓦片、硬币、扣子、玩具、昆虫、动物卡片、花草、树叶、种子、乐器、平面几何图形等,让幼儿讨论哪些物体有相同之处,哪些物体完全不同,在同一类物体中,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