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刺激消费的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9 15:03:12

刺激消费的措施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1

0引言

为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如湖北省实施了为期四年的以家电下乡为代表的农村消费刺激措施。按照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假说理论,可以推断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出的消费刺激政策措施作用效果将非常微弱。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将基于湖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相关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

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更多的是受持久性收入的影响,暂时性收入的增加对当期消费支出只会产生微弱的影响,即Ct=(Y1t,Yst)其中Y1t表示持久性收入,Yst表示暂时l生收入。关于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对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影响,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于淑波等(2007)等人的研究甚至捕捉到了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巨大差异,从而证明了暂时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非常有限。蔡跃洲(2009)等人的研究认为虽然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只有国家财政救济费等持久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支出具有重要影响。温涛等(2013)的研究也认为,只有经营性收入等持久性收入才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重要影响。李通屏(2005)从消费制度的角度论证了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与暂时性收入相比,持久性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支出的解释能力更强。郭平等(2011)的研究表明城l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由现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张迎春等(2013)的研究也认为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持久性收入的增加有效的刺激了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基于ELES模型对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探析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现状和收入需求弹性,为政府制定政策及企业投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ELES方法简介及模型设定

1.1ELES法简介

ELES法(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是Lunch于1973提出的用来测算某一特定经济对象的基本消费需求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假定消费者只有在将收入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才会将剩余收入用于满足其他需求,从而将消费需求人为的划分成基本消费需求和非基本消费需求。若Cit、C0i、Yt分别表示消费者在第t时期在第i类商品上的总消费支出,基本消费需求以及总收入,bi表示消费者满足基本需求后用于消费其他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具体公式如下:

(1)

由于各类商品的基本消费需求是未知而固定的,因此可对式(1)中所有含有基本需求的项进行归并,经归并后,原ELES模型可化为:

(2)

(3)

1.2模型设定

除了基于ELES模型测算消费者的基本消费需求和各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之外,还要考察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在ELES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中还加入了一个表征政府消费刺激政策实施与否的虚拟变量D,即:

(4)

(5)

3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模型中的D为虚拟变量,等于1表示实施了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等于0表示未实施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由于湖北省此轮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实施时间为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故对2009-2012四个年份均赋值为1,其余年份D=0。

湖北省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各类消费支出均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2014》,《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5》。

4回归分析

为防止伪回归,需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了ADF法,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c和Y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它们的二阶差分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再进一步通过Johansen检验法,可知Johensan协整检验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农民消费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OLS法对其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并结合ELES法计算了各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和收入弹性,回归结果和测算结果如下:

从总体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总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达到了0.816,即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将会增加0.816元。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需求的作用不显著。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消费政策刺激措施对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显著的正影响,与未采取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年份相比,其边际消费倾向约提高了0.204。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消费刺激政策措施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刺激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潜在需求。

从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可以看出,交通通信的收入弹性最大,其弹性值高达2,这表明在现有收入基础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消费需求将会增加2个百分点。此外,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和衣着相对于剩余收入均富有弹性,这意味这些消费项目是未来培育农村地区消费市场需求新的增长点。相反,食品,文教娱乐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

从基本需求来看,食品、文教娱乐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基本消费需求为正,这表明文教娱乐已成为湖北省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项目。食品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文教娱乐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可以认为湖北省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2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个国家积极努力出台各种对策,以消除或削弱此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从各个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为了刺激国民的消费,针对市场较为疲软、通货出现紧缩的问题,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于11月初及时制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要实现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以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正确认识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关系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外贸拉动。去年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消费实际仅增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尚未形成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

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由于全球消费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萎缩,许多国家出口下降。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取决于消费。政府投资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政府投资和财政收入仍然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目前经济危机的关键仍然是消费。

为此,亟待通过扩大消费,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际情况也表明,我们在扩大消费方面的潜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眼下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消费券的兴起与利弊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是各国和一些地区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为促进民间消费而设的、限时的辅助货币机制。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副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至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也有两者相混,既以振兴消费为目标,实施方式又如同社会救济。

目前,全国各地发消费券的热情高涨。消费券的发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为刺激当地消费增长,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

消费券的最终目的是要刺激消费,那么首先要理清的就是消费券刺激的是哪部分消费,以及刺激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的消费?按照“百分百刺激经济”的成都消费券的成果分析,虽然在转化率上远超人们意料,但是从“消费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大米、油、调料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来看,对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的成果并不大,拉动内需恐怕就更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券的发放,真正带来市场的消费行为了吗?拿到消费券的是市场需要的消费主体吗,恐怕也不尽然。尤其是,通过摇号产生的消费券得主,真正需要这些消费券吗,而需要从实处解决生活困境,需要这些消费券以解“燃眉之急”的人们,又如何才能拿到这些“救命红包”呢?并且,在个别城市和地区,消费券在发放时遭到市民哄抢,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甚至使得消费券的发放被迫中止。总体上说,国内部分城市发放的“红包”、消费券,都可以归结为对于弱势群体的特别补助,但不同城市,是否可以权衡、反思,是否尽最大努力扶助了民生,而弱势群体能否通过能够“红包”、消费券这些东西,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是不确定的。由消费券的发放而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也需要引起深思,真正要体现理想的人人有份的发放范围,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见效。

消费券发放之后,商家是否会乘机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提供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呢?按照商家逐利的本性,恐怕这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所谓的“消费券”,也不过演变成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而已。

消费券即使有效,毕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是经济政策中的“兴奋剂”,不可长期反复使用。持续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本着眼点还是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花、有钱敢花。

四、刺激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现在各种形式和名目的消费券作为短期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之一,但是长远的经济复苏之路,决不是几个企业的消费券就可以力挽狂澜的,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心病解了,消费才有底气。扩大内需,先得以人为本,减轻和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上做足文章。

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由于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不同的社会成员几乎陷入同样的烦恼: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这些后顾之忧,归根结底,是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

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好扩大消费的政策“组合拳”;着重解决扩大就业、完善社保、深化相关改革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教改、医改、房改、社保改革现存的顽症积弊要在整治中动真格的,稳定和刺激支出预期。这当中,政府应有更大的作为。同时,应完善消费环境,推促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日常消费的快乐。

刺激消费,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进行适度消费。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呈现出奢侈性的特点。奢侈性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适度消费提醒我们,在消费时,必须对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符合收入状况,能够到期支付,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种合理的消费;如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没有消费能力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就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注意改善消费的质量和结构,使“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出行讲快畅”的消费时尚,逐步融入大众生活;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后代的消费支出。要防止陷入消费误区,坚决纠正和摒弃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的“欲求消费”现象,使人们养成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精神消费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要使消费结构趋向更为合理,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仅只是吃、喝、玩、乐,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积极的行为。要引导人们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统一,努力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就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俭以养德。在这样的消费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出现积累型、保守型的特征。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徘徊于较低的状态。现代消费是对传统消费的继承和扬弃。应矫正消费者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化,使人们逐渐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现代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劲松等.经济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明泉.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3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个国家积极努力出台各种对策,以消除或削弱此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从各个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为了刺激国民的消费,针对市场较为疲软、通货出现紧缩的问题,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于11月初及时制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要实现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以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正确认识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关系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外贸拉动。去年投资增长25.7%,出口增长28.4%,消费实际仅增1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尚未形成合力,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明显失调。

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出口从本质上说仍然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由于全球消费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萎缩,许多国家出口下降。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取决于消费。政府投资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政府投资和财政收入仍然与消费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目前经济危机的关键仍然是消费。

为此,亟待通过扩大消费,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实际情况也表明,我们在扩大消费方面的潜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眼下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深入研究消费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消费券的兴起与利弊

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是各国和一些地区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为促进民间消费而设的、限时的辅助货币机制。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副衰退时,政府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至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虽然消费券是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但也可作为社会救济工具之用。也有两者相混,既以振兴消费为目标,实施方式又如同社会救济。

目前,全国各地发消费券的热情高涨。消费券的发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为刺激当地消费增长,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动作用。

消费券的最终目的是要刺激消费,那么首先要理清的就是消费券刺激的是哪部分消费,以及刺激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的消费?按照“百分百刺激经济”的成都消费券的成果分析,虽然在转化率上远超人们意料,但是从“消费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大米、油、调料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来看,对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的成果并不大,拉动内需恐怕就更无从谈起。

另外,消费券的发放,真正带来市场的消费行为了吗?拿到消费券的是市场需要的消费主体吗,恐怕也不尽然。尤其是,通过摇号产生的消费券得主,真正需要这些消费券吗,而需要从实处解决生活困境,需要这些消费券以解“燃眉之急”的人们,又如何才能拿到这些“救命红包”呢?并且,在个别城市和地区,消费券在发放时遭到市民哄抢,场面一度非常混乱,甚至使得消费券的发放被迫中止。总体上说,国内部分城市发放的“红包”、消费券,都可以归结为对于弱势群体的特别补助,但不同城市,是否可以权衡、反思,是否尽最大努力扶助了民生,而弱势群体能否通过能够“红包”、消费券这些东西,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是不确定的。由消费券的发放而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也需要引起深思,真正要体现理想的人人有份的发放范围,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见效。

消费券发放之后,商家是否会乘机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提供质量不合格的商品呢?按照商家逐利的本性,恐怕这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所谓的“消费券”,也不过演变成一种变相的促销手段而已。

消费券即使有效,毕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是经济政策中的“兴奋剂”,不可长期反复使用。持续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本着眼点还是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养老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有钱花、有钱敢花。

四、刺激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现在各种形式和名目的消费券作为短期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之一,但是长远的经济复苏之路,决不是几个企业的消费券就可以力挽狂澜的,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心病解了,消费才有底气。扩大内需,先得以人为本,减轻和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意愿上做足文章。

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由于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不同的社会成员几乎陷入同样的烦恼: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这些后顾之忧,归根结底,是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

当务之急,是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即期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让利益分配适当向普通居民和贫困地区倾斜;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好扩大消费的政策“组合拳”;着重解决扩大就业、完善社保、深化相关改革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教改、医改、房改、社保改革现存的顽症积弊要在整治中动真格的,稳定和刺激支出预期。这当中,政府应有更大的作为。同时,应完善消费环境,推促储蓄型消费转向信贷型消费,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日常消费的快乐。

刺激消费,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进行适度消费。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呈现出奢侈性的特点。奢侈性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适度消费提醒我们,在消费时,必须对自己的收入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符合收入状况,能够到期支付,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种合理的消费;如果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者明知自己没有消费能力却硬与别人盲目攀比,就会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

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注意改善消费的质量和结构,使“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出行讲快畅”的消费时尚,逐步融入大众生活;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培养后代的消费支出。要防止陷入消费误区,坚决纠正和摒弃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的“欲求消费”现象,使人们养成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精神消费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要使消费结构趋向更为合理,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仅只是吃、喝、玩、乐,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积极的行为。要引导人们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统一,努力提升精神消费的水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就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俭以养德。在这样的消费观念指导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出现积累型、保守型的特征。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徘徊于较低的状态。现代消费是对传统消费的继承和扬弃。应矫正消费者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引导个人消费行为走向理性化,使人们逐渐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现代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劲松等.经济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明泉.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4

当前我国民间市场消费力不足,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2009年2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5%,为自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大型项目。同时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实行以购物券的方法来刺激消费,而这种刺激消费的方式对居民消费有多大的影响?居民消费影响又是什么?当前我国政府如何对居民消费进行政策刺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与偏好,选择和评价消费对象的心理活动,它支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通过消费行为进行体现,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即为消费心理,又称消费者心理。消费心理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品的判定标准的改变,从而改变消费需要的指同、构成;由消费心理因素引起的消费流行(时尚)还决定着消费需要热点的转移。从公开数据来看,1995年至2007年12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增长了5.7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1.6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只有1.2倍。相应地这一阶段中居民消费所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最低时降到35%的水平。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失衡的经济结构不断恶化,直到2008年遭遇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这一问题被集中放大了。以扩大消费需求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了启动消费,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如连续下调银行利率、增收利息税、增加居民收入等,但这些措施远未达到顶期效果。居民收入仍大部分存入了银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着一定的消费心理障碍。

(二)居民收入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众所周知,形成消费行为的根本条件是消费者存在有效需求。消费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需求,它有两个条件:第一,消费者愿意消费;第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消费者的收入偏低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收入偏低就意味支付能力有限,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的第二个条件(即有支付能力)。一个收入偏低的居民,其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对必需品的选择一般以物美价廉为准则,对于商品的外观、品牌、包装等则无过多要求,更不会有对汽车、钢琴等“生活奢侈品”或外出旅游等高消费。

(三)消费预期

消费者对来来收支不乐观的预测是消费需求偏低的另一要因。预期收支不乐观将导致谨慎心理,进而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意消费。这就不能满足有效需求的第一个条件(即愿意消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作的薪金,能以股票、期货等投资回报作为重要经济收入的人还很少。因此,所在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决定着绝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破产、裁员、降薪现象也会发生,不但单位效益差的职工对未来收入预测不乐观,企业状况好的职工对预期收入也不敢一味看好,况且还要担心下岗、失业。再加上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尚不完善,住房、治病、就学等费用有增无减,致使居民增加对未来支出的预测值。在这种预期收入不保证,预期支出增加的夹攻下,居民自然而然对消费产生心理障碍,减少支出、增加储蓄成了许多居民的优先选择。

(四)房屋购买

房屋购买是当前居民消费倾向偏低产生原因中的重要因素。我国从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到货币分房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是,目前对于一般收入的居民来说,购房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房价与收入的巨差令居民只能“望房兴叹”。虽然现在有贷款购房政策,且不说贷款利息高、手续复杂而令人生畏,单就每月1200元左右的分期付款就“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实生活中,量入为出的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人愿意攒够钱再购房,而不敢也不善于花未来钱,即贷款购房。因此,未能赶上实物分房末班车的人,为了购房,免不得省吃俭用,严重阻碍了即期消费。

(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国家为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的实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互助互济来解决的。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使企业摆脱以往对退休职工生老病死的统包统揽。从而减轻企业负担;而离退休人员也可摆脱对企业的依赖,退休后收入由社会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逐步改革,但尚不完善。不管是领到了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还是在职的正在缴费的职工,仍存有顾虑:一是虽然政府出台政策将养老金额提升但现在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额总体水平还是较低,二是养老金大都由社会养老金和原企业的各种补贴构成,其中企业补贴部分纯属企业行为,得不到保障,使本就不高的养老收入再打上一个折扣。另外,每年的养老金增幅能赶上物价上涨幅度吗?因此,已退休及将退休人员都在顾虑重重下谨慎花费。至于尚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退休后收入无保障,则更为担忧。虽然自去年开始我国已经出台《劳动法》等法律规章制度要求企业必须为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企业的执行情况差异,还有相对一部分人员没有参加。所以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原因的一部分。

(六)医疗制度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深化城镇医疗制度改革,其核心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及时、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措施滞后等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对未来的医疗制度有疑虑,目前,医疗改革的好处尚未体现,医疗费用却居高不下,“治个感冒有时竟需上百元”。对此,居民们一方面盼望医疗改革尽快完善,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就是把现有资金存入银行,以备万一。不难看出,医疗制度不健全给即期消费带来阻碍。

(七)教育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教育被国民看作消费性的公益事业,政府理所当然要对其投资、管理、控制,但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经费投入偏低,教育基础薄弱等情况抑制了教育体制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限制过多,形成了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局面。进入2000年以来,教育系统大力进行了改革,努力构建使我国束缚过多的教育模式与欧美比较放任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使我国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与欧美的分权管理模式相统一的教育新体制。目前我国教育新体制还不健全,旧体制仍起作用,在这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教育领域滋生了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教育收费问题。

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政策刺激方式

(一)减税

减税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最常用的反危机工具之一。减税不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税,还包括减免消费税;不仅针对居民家庭,也针对企业。对消费税进行减免不仅作用最直接,而且效果也最明显。因为对收入减税只是针对现期收入,而降低消费税相当于对长期收入进行减税,而且消费支出越大,所得到的税收优惠就越多。当前我国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减税工具下,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现状对消费者进行了减税的政策刺激。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短期内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反应力度,不仅刺激消费有明显增加,还有助于强化居民对收入变化持久性的判断,从而起到稳定预期、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的作用。自从我国政府出台减税政策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消费,但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刺激手段,减税对经济刺激的有效性还有待观察。

(二)降低利率

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国在刺激经济时常用的政策手段。人们一般认为,降低利率不仅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也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经济危机蔓延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息措施,从2008年9月份开始连续五次降息。然而,经过专家分析和经验检验并没有发现利率水平对消费和储蓄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进行储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预防性的,即预留出一部分钱以满足未来的消费支出或不时之需。虽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间接影响还是有的,这就是通过刺激投资需求促使经济形势好转,从而扩大就业、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

(三)发展消费信贷

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品正在成为更多普通人的消费目标,但人们的现期收入和短期积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启动家用汽车、商品房消费市场。认真解决消费信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在发展消费信贷方面的刺激政策在我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刺激效果,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例如:房贷利率七折优惠,小排量汽车补贴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一定作用,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房屋市场有了一定的回暖。因此,政府要持续坚持消费信贷的政策实施,认真解决消费信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四)对消费进行补贴

在西方国家,消费补贴大都只针对低收入者,这样也可以同时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大力推行“伟大社会”的福利计划时就包含了多项对低收入者的消费补贴措施,如住宅补贴、发放实物券等。我国各级政府在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也采取了这一方式,地震灾难所在地四川省的省会成都是最先发放购物券的城市之一。2008年12月,成都向超过37.9万的低收入居民发放了近3900万元人民币的代金券。杭州市曾向67万低收入居民发放了1亿元人民币的代金券,用于在商店和娱乐中心的消费。杭州的贫困家庭和退休人员每人得到10张20元的代金券,可以用来在购物中心购物;学生们每人得到5张20元的代金券。而且还向上海等毗邻省市的居民发放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代金券,用来在旅店、旅游胜地和餐馆消费。同期黑龙江国旅向周边市县发放了旅游券。这种经济刺激方式只在短期内起到作用,发放后只能产生一次性的刺激作用,缺乏一定的刺激政策延续性,在人们用完代金券后,有关方面需每月连续发放,这样才能保持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我国当前的最重要的是改进国民收入结构,通过少征税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国富民穷”的状况,才是拉动内需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5

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全面调节,达到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极度的大萧条。后来。这些国家基本都采用了凯恩斯提倡政府干预的财政政策,以挽救陷入困境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尤为著名。

金融危机前,我国长时间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初,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防过热、防通胀”:到2008d#7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修订为“保增长、控通胀”,在2008年11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再次修订为“保经济”。一年内多次对宏观调控目标做出修改是极为罕见的,可见经济形势转变之大。

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采用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是由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其余资金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配套完成。

4万亿元的投资领域及其比例主要包括下表反映的七大方面:

同时,由于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国家均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势必造成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且GDP超过全国总量50%的东部地区,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情况。因此,国务院同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措施和目标。

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应

根据经济学的乘数原理。中央政府的1.18万亿元投资将带动2.82万亿元的其他资金投资。虽然外部经济的恶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但“一揽子计划”的投资将再度支撑起中国经济的“脊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11月了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测:美国经济将萎缩0.7%,日本经济将萎缩0.2%,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5%。发达经济体的全面滑坡,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是,世界银行对中国2009年GDP增长的目标预测仍高达6.5%,主要就是中国采用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措施所起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曾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确实,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这次经济危机而改变,关键在于投资者和消费者能重树信心,就能较快地度过难关,重上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

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总额高达5,800亿元,这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可以并应该利用这次经济危机,不失时机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呼应

相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明显的差别。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主要是救助有问题的金融机构,而我国的主要措施是刺激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内需等方法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除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外,还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首先,财政赤字在2009年的计划为9.500亿元,在GDP的比重达到了3%的历史高位(图一)。同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变化速度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图二)

然而,相对于财政刺激而言,信贷刺激的力度却更大。由于信贷刺激仅设下限,2009年的信贷规模为5万亿元以上(实际上今年前四个月就已经实现了全年的最低目标),导致了信贷规模超常增长,信贷刺激已成为整个经济刺激计划的主力。

在我国现有的财政和金融体制下。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刺激差别不大。换句话说,信贷资金是财政资金的延期支付,形同于财政向银行借贷。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以信贷工具为主刺激经济,使得财政赤字仍可保持较低的水平,政府继续出台刺激经济计划的空间较大。更重要的是,从新增贷款到出现不良贷款有一个时间差。尽管信贷刺激的不良资产将会由财政“买单”,但既为财政政策赢得了时间,也由于未来财政收入和GDP基数上升,到时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不至于太高。

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独立性较弱,模糊了财政刺激与信贷刺激的界限,但是,过分依赖信贷刺激,将在市场效率、道德风险等方面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投资驱动远大于消费拉动

经济增长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而我国长期偏重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2005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接近43.9%,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7.3%(全球平均为27%);外贸顺差在2007年攀升到占GDP的8.1%(尚未剔除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由于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国的经济严重下滑,虽然国家已上调了出口退税和下调了出口关税等鼓励出口的措施,但已没有人对增加出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抱有幻想。根据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人大提交的2009年计划执行报告,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期增长20%,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4%,这意味着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倚重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就像医生使用抗生素治病一样,在短期内有明显的积极效果。但将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后遗症,一旦投资收缩,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扩大个人消费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是无可置疑的,我国现在拥有21.8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假如部分储蓄转化为消费则是一个庞大的数额。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极不完善,人们普遍未能解除后顾之忧,从而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边际消费需求。要促进消费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解除人们对未来养老、医疗等方面不确定因素的担忧。

政府投资远大于民间投资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6

另一个重要观察点,或者说另一根红线,就是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及企业利润等在内的一组经济指标。目前,其中一部分开始好转,如投资、消费等,有不少亮点。这也是当前许多人对复苏抱有信心的依据所在。但物价走势、企业利润及出口形势还不乐观,这又是对复苏的持续性持怀疑态度的根由所在。因此,各大经济体现在对刺激政策的退出都持保留态度。 2008年,各大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相互协调,动作十分一致,在推出刺激政策时,有很强的协同性。但现在,在治理金融危机对本国或本经济体造成的伤害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目标不同,在退出的时间与方式选择上,则有明显差别。大致说来,有三种不同做法。

一种是柔性退出。所谓柔性退出,是对先前施行的强力刺激措施,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本地区的复苏情况,如投资、消费、进出口形势及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价格趋势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不同作用点的减撤,以防止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在投资品价格开始飙升之际,刺激措施如果延宕过久,有可能酿成新的经济泡沫,造成新的金融危机。比如,近期澳大利亚央行在G20中率先采取的加息举措,就是针对本国的经济情况,特别是近期投资市场情况采取的平衡举措。

一种是隐性退出。所谓隐性退出,是对前期施行的抢救性刺激措施,根据拯救对象的症状,特别是其经营回转情况,分门别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减撤其支持政策。这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次金融危机,主要肇始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发达经济体此前采取的救助手段主要也是针对这类金融机构。从目前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对这类机构实施的救助措施,正在悄悄地减撤之中。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7

因此,消费者学习,就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阅读、讲解、实践等各种方式获得消费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不断完善其消费行为的过程。

正是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消费者可以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和经验,以指导和应用于他未来有关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价值观念、消费态度等都是从前学习的结果或效果。

二、消费者学习的基本途径

1、直接学习

直接学习,是指消费者通过亲身参加消费实践,直接了解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的各种情况,以完善其消费行为的学习途径。消费者是在消费过程中学习的,得到的知识都是属于感性知识,因此,也可把直接学习称之为“过程学习”或“感性学习”。

直接学习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最受消费者信任的学习途径。只不过,有一点是最明显的,那就是直接学习的成本很大。特别是购买高档商品、知识技术结构复杂的商品和从事难以更改结果的消费活动时,一旦出现错误,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有厂商在营销过程中推出“免费试用”、“退货无商量”、“无效退款”等……种种打消消费者顾虑的促销措施,并且确实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

2、间接学习

间接学习,是指消费者从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或从商业信息来源处间接了解各种消费问题,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消费行为。这种学习得到的结果是理性知识。间接学习的方法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消费行为所获得的知识用以指导自己消费行为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榜样的示范行为出现。而所谓的“榜样”,并不一定得是产品方面的专家,也不一定得是名人,只要是消费者能够尊重和认可的角色即可。有时,一个普通而典型的家庭主妇就可充当。“汰渍”洗衣粉厂的广告模特就是一群典型的家庭主妇,用地地道道的家务动作(洗衣、凉衣、拨算盘、逛超市)表演、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用语,打动了成千上万个女性消费者的心,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察学习的结果就是模仿。被模仿者一般是由于其成熟、有经验、消费层次高,在消费行为上经常起着带头模范作用;模仿者会感到被模仿者的行为新奇、有益、实用,从而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当然从众心理也是使模仿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因素之一。大批消费者都模仿同一消费模式,其结果就是这种消费方式的流行,流行则形成时尚。时尚如能较长期地保存下来,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消费风俗习惯。

由此可见,观察学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是暂时的,而且也可能是长久的。对于厂商来说应当高度重视消费者的观察学习,要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消费者充分观察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消费者而言,由于观察学习简单易行,消费者往往可能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盲目模仿,因盲目性很大,很容易导致消费决策失误。

(2)向名人专家学习

由于名人的社会知名度或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使得源自于他们所发出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这是大多数消费者都持有的观点。尤其是消费者面对市场上最新推出的产品或是产品技术知识复杂的情况,他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名人的推荐、专家的介绍。因此,在营销实践中,有许多企业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人做产品广告或作为其公司的“形象大使”,医药卫生、工程机械产品则往往选用医生、工程师、教授等专家来宣传。

另外,大多数的消费者存在一种心理:即把出售某种商品的营业员、推销员或其他营销人员视为这方面的行家,并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指导和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可以预见: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推销产品和服务,更主要的是充当消费者的信息咨询顾问。

应当注意的是:名人专家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固然能够利用消费者“爱屋及乌”的心态达到一定的促销效果,但有关数据表明,这种效果只是在消费者对产品知识确实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名人专家效应是轰动性的、暂时性的。要想长期占领消费者的心理市场,还必须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高质量。

(3)接受暗示

所谓暗示,是指采用某种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主体有意无意地接受暗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暗示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暗示最大的特点是:暗示给出的信息是(或看似)无明确目的的、不明显的,这就使得主体在接受暗示信息时,并未意识到来自信息源方的任何压力,因而会不假思索地、毫无批判意识地全盘接受暗示信息。因此,暗示法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主动阅读和收集信息

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是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他们也会主动地去学习解决问题,以图控制外部环境。在这类学习中,消费为了不受外界的控制,在购物前,他会主动阅读和搜集各种有关的商品信息,再独立地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作出合乎自身动机要求的行为反应。

针对此类消费者,企业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私人信息渠道、商业信息渠道、大众信息渠道等)充分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掌握足够的商品信息,以利于正确决策。私人渠道信息是指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时和邻居等所提供的信息。大众渠道信息是指社会公众口口相传的资料、大众媒体的传播、各种社会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把满意告诉大家,把不满意告诉我们”是企业在努力试图管理私人渠道信息。“公共关系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密切企业和社会公众及各种相关社会团体的互动关系。关于商业信息渠道,企业通常总是注意广告、推销等单向式的信息,而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表现突出,他们不愿意只是被动地受刺激,而更愿意学习知识。海尔集团利用商场晚间营业休息的场所,举办“消费者大学”,免费向消费者讲授各种家用电器使用知识,讲授不仅限于海尔促销的产品,消费者所提出的关于任何品牌的电器知识都可获得解答,结果消费者不仅学习到丰富的产品知识,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的销售。

三、相关的学习理论及在营销上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仅仅知道消费者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这一事实是远远不够的,能够掌握消费者是如何学习的,对厂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准确把握消费者学习过程的发展规律、了解消费者是如何学习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去影响消费者的学习效果。

关于消费者的学习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在这里,学习被解释为形成习惯的过程。条件反射学习又可以分为感应式条件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学习;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并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更能积极主动地利用从周围世界得到的信息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1、感应条件学习

当引起反应的一种刺激(无条件刺激)与一种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总是反复同时出现,即便第一种刺激不再出现,第二种刺激也会使主体发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在条件刺激作用下,主体的行为反应和无条件刺激作用下的行为反应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主体已学习成功。

一般地,人们对美丽的景物、可爱的动物、优美的艺术、吉祥的话语等,会本能地产生愉快而温馨的感受。当厂商把本身并无任何意义的产品与上述那些事物联系起来,或是通过给产品、商标以美好寓意的命名,或是为产品作配以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的广告,或是在汽车展销会上的美女、歌手的表演,都正是利用这种条件反射的学习原理,试图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联想:既然他们是美丽的、美好的,能让我愉快,那么这种产品、品牌也会给我愉快的。

感应条件学习中的关键是重复。大量的营销事实表明,让消费者一再地接触同一信息,可以增加消费者记忆的强度,从而减缓遗忘的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于这一信息的学习效果。因此,只要经费条件许可,企业总是要尽可能地延长播放广告时间,尽量重复,切忌中断。一旦中断播放刺激,消费者的记忆就会消退,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完全遗忘。但重复不是无限制的。这是因为,一旦过分重复,很可能在消费者身上产生“心理疲劳”现象,即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注意和保持水平的下降,甚至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厌烦。在恶劣的消极情绪反应下,消费者会产生逆反行为,这对企业的促销努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不使消费者发生遗忘,又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疲劳”不良现象,企业一方面应当视具 体情况决定信息适当重复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信息重复的艺术性。

2、操作条件学习

操作条件学习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某种强化措施的反复施与,主体会改变着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也就是说,主体总是学习着去做那些能够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能够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主体愿意反复尝试某一行为,是因为它对主体是有利的――能带来奖励(肯定性强化),主体在尝试后主动放弃某一行为,则说明此行为对其是不利的――会给他带来惩罚(否定性强化)。渐渐地,在主体反复的行为尝试中,随着某种强化措施的反复施与,主体会学习到他应当采取的正确行为方式。消费者的试误行为操作是十分普遍的消费现象。

操作条件学习的关键集中在强化上。肯定性强化可使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对于企业来说,鼓励消费者重复某种购买行为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满意感就是对自己消费尝试行为的最大奖励和强化。为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企业还可以在产品促销中采取一些奖励刺激措施,如:免费赠送样品、商品内部附有赠券、数量价格折扣、有奖销售、优惠销售、优质的售后服务等。如果产品和服务确实是令人满意的,许多已经被强化了的消费者还将会继续购买这些产品,即便是在奖励措施撤消后也会如此。

而否定性的强化则可以遏止某种反应的不愉快的或消极的后果。营销人员有时也会使用否定性强化,一些唤起消费者恐惧感的广告就是例证。当然如果产品本身让消费者在消费中产生不满意,这也是一种否定性强化,则消费者肯定会终止有关的购买和消费行为。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8

个人认为,在当前经济低迷的背景之下,《规划》的出台适时给市场注入了一些信心,其中不乏亮点;但由于《规划》实施比较缓慢且受制于多重因素,建议在这一中期《规划》下,配套一些行之有效的短期刺激,双管齐下保持消费稳增长。

不乏亮点

此次《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提出要加快形成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等,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要发挥这11个商业功能区在商品集散、价格形成、消费集聚、产业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的扩内需增长极作用,且被置于《规划》任务之首。它打破了各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切割,将真正有利于商品、人才、资源在全国的竞争机制中流动起来,对于指导区域流通资源的集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功能区和以往提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或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政策必须涉及到产业空间布局,目前全国有20多个经济区,商业功能区与经济区的发展相一致,而商贸中心通过城市发展辐射并带动区域的发展,各区域之间则过产品的市场化规划所带来的流通路线和流通渠道来连接,就形成了点、线、面、流的格局,对于引导区域流通资源的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响不大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9

何为扩大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依赖于本国消费进行发展的,在我国的国内消费以及投资发展所产生的GDP在整体经济中高达90% 以上,所以说国内消费对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就有重要作用。所谓的扩大内需就是扩大经济体的内部需求,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的措施刺激本国消费来拉动国内消费。第二是通过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全球经济化程度加深,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国际不安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次,我国国情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改变,国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扩大内需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创,但是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我国适时转变发展模式,将原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转为刺激本国市场的形成。为扩大内需,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并投资多达4亿元来建立国内市场,同时加强对农业、医疗、教育等的投,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的开展使我国经济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扩大内需的过程当中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教育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的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建立国内市场的同时增加许多就业机会,解决本国人民的就业问题。

如何扩大内需的几点建议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的首要方法就是刺激本国消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的本质就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让居民有钱花,而且愿意将钱花在国内。为了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居民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继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政府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证制度,为居民的消费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农村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现在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消费倾向,所以要注重建立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消费机会,引导企业对农村市场的投资,使本国经济得到长效的发展。

调整投资结构。以前我国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上,将过多的资金投放到海外市场,这样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还会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所以我国应该分清目前经济发展形式,调整投资结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带国内建设当中。通过本国的投资不仅可以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也有利于本国的基础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 加强自主创新, 优化国内需求结构。在进行本国投资时应该不断优化投资机制,完善投资体系,使本国的投资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投资过剩的现象出现。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引领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政府要不断开展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刺激人们的消费,同时鼓励发展高新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规模化发展。第二,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经济发展迅速,过分开采地球资源,使得资源的数量难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必须寻求可替代资源,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同时也能避免环境污染。

刺激消费的措施例10

二、制约旅游消费的主要税收政策原因及刺激旅游消费的主要税收政策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还没有在全国层面形成独立的和体系化的旅游税制,从优化税收政策运行环境看,决策层面需要就通过税收手段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刺激旅游消费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财税部门同其他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增强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以此优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运行环境。当前旅游相关税收制度与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全面和实质地满足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尤其是刺激旅游消费的需要。例如,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融资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业的税收负担还有下调的潜力;税收在促进旅游产业内部均衡和优化、促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增进旅游同相关行业衔接性和比较优势发挥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制度与政策优化余地,如税收政策还不充分关注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的均衡发展,对旅游新业态、旅游消费新模式缺乏应有支持,对旅游消费特区类旅游主体功能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还缺乏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在直接刺激旅游消费方面无论是对企事业单位还是对居民个人还没有直接的税收措施;对推动带薪休假、鼓励旅游新产品供给(如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等还没有相关政策;对刺激旅游购物尤其对生产和消费“旅游商品推荐名单”所列商品还缺乏税收鼓励措施;对购物退税制度已经在海南岛实施了离岛免税购物办法,免税购买额度也有所提高,但入境游客购物退税制度还没有建立,更没有从国家战略角度研究如何推出可供入境旅客消费的代表国家形象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商品。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从贯彻税收法定原则的角度系统研究促进旅游消费的税收政策措施。

1.从供给角度看

通过税收政策措施促进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以提供更吸引居民旅游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时尚化的旅游消费产品,使居民“愿”进行旅游消费。税收支持主要是不同形式的税收支出,主要是对旅游投资的刺激及对市场失灵的调节:一是要研究制定针对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购买旅游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旅游项目投资从获利年度始可以享受几年的免税政策,或者享受投资从应纳企业所得税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抵免;由于旅游产品的推广宣传具有特殊重要性,对旅游宣传费用应允许税前全额扣除;由于旅游新业态的投资风险大、效益难确定,在新业态发展初期,应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收优惠,如对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项目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二是需进一步降低中西部地区旅游企业和从事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务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限期适用优惠税率,这既是平衡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的措施,也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三是要提高旅游业应纳税额核算中人员培训、筹资融资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扣除标准,降低旅游企业税负。四是应完善旅游业并购所得税收制度,积极促进旅游企业上市和资产的并购整合,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向适度集团化和市场集中化方向发展,优化旅游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结构。五是要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如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引导形成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并重的旅游消费格局,建立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间的衔接和协同。

2.通过税收鼓励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完善购物退税制度

我国2013年境内旅游购物收入约7000亿元。国发[2014]31号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2009年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此后我国的旅游购物、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有了长足发展,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目前,全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已接近30%,但相较旅游购物发达国家和地区40%-60%的比重,还有很大差距。当我国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从现在的不到30%上升到旅游发达国家的最低点—占比40%时,消费额就能达2.2万亿元,这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税收方面对列入“旅游商品推荐名单”的商品的研发费可视同科技企业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对旅游商品的宣传费亦可据实扣除。要加快研究制定入境外国游客的购物退税制度。欧洲、澳大利亚等已经有很成熟的外国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制度。随着我国游客到欧洲旅游人数的激增和购物支出的增加,欧洲国家在方便我国游客退税方面也出台了不少“便民”措施,如提供现场退税、提供中文服务甚至直接提供退税一条龙服务等。我国的税收征管、海关管理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但由于缺乏退税制度,更缺乏有吸引力的商品,从外国游客购物方面取得的收入并不多。应尽快选择一定的商店作为免税购物的定点企业,在商店或海关设立退税柜台,确定退税流程和额度,以刺激旅游购物。

3.从提供旅游时间角度

通过一定税收措施鼓励所有单位和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闲暇时间的保证让居民“能”进行旅游消费。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要真正落实仍需要一段时间。在过渡期—比如3年内,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双倍休假期间的工资支出。对避开法定假日高峰期,实施错峰带薪休假并且享受休假的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以按职工工资总额再加计一定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角度

应完善对个人旅游消费的优惠措施,使居民“能”进行旅游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旅游消费的根本途径,从旅游业角度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一个方面,从与旅游相关支出的税收优惠看,又是另一个方面。比如,对企业为职工提供集体旅游或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旅游支出的,可以设定一定限额不计入个人应税所得范围;旅游企业为吸引旅客进行旅游券免费发放的可以加倍进行税前扣除;在逐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时可以考虑允许居民个人每年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一定额度的旅游消费支出;鼓励旅游消费信贷,对旅游消费信贷支付的利息允许在税前扣除;加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项改革,为居民旅游消费提供底气和信心。

5.建立旅游特别消费区(或称自由旅游贸易区

或将旅游特别消费区的概念直接并入自由贸易区概念),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边境旅游消费特区应视同“境内关外”,实行封闭管理,区内关税零税率,购物零税率。应制定相应的促进消费的政策,除零税率外,在消费特区推出适合的旅游新产业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尤其在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更应从入境免签证到购物管理等全方位实行优惠。也可以在内地建立类似的消费特别区,尽管全封闭较难,但也可增设免税店、完善退税程序。制定鼓励内地居民去旅游消费特区购物和消费的优惠政策,如继续提高从海南离岛购买免税物品的额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