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分业经营的优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2 15:16:09

分业经营的优点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1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53 — 02

一、工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确实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社会实体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市场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简单而言,优化资源配置就是为了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而做的一些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优化”,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和安排的优化,也包括社会范围内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优化,经常所说的“劳动优化组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都是属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范畴。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优化配置,经济效益会显著提高,经济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明显低下,经济发展会受到阻碍。

工行作为金融企业,其内部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机构资源、人力费用资源、营销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工行资源优化配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降本增效的原则,结合分行所辖支行的不同贡献,将内部资源进行战略性、选择性和倾斜性向经营贡献度大的重点支行配置,实现工行经营效益最大化,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工行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工行内部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工行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行经营利润最大化,是工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工行资源优化配置必须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工行属于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第三产业,在服务社会中追求自身的效益最大化,是其经营目标。社会效益原则是由工行和经济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体现的是社会、经济运行各要素之间的依存性特征,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结构特征。

2.绩效性原则。工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业绩和效果最终体现在效益上,没有效益的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只能坐以待毙,在激烈竞争中落伍,被淘汰。因此,绩效性原则是工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是工行经营的根本因素,是工行经营动力机制的核心。

3.可持续发展原则。工行的资源优化配置既不能竭泽而渔,更不能寅吃卯粮,而应该树立长远经营意识,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工行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必然选择。

4.系统性开发原则。工行的资源系统是各种资源要素以一定方式、一定组织结构组成的复合体,资金、人力、财务、信息资源等都是构成工行资源系统的基本要素。工行资源系统是多阶梯系统,它的多级阶梯结构决定了工行是复杂敏感的社会经济资源系统的功能,因此,资源优化配置时一定要注重系统性。

5.重点性原则。工行内部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在经营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已经形成比较成型的模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必须打破常规,避免面面俱到作法,要根据各支行、各部门、各项目、各产品的不同发展特点,进行资源的重点性和倾斜性配置,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三、工行实行重点支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

1.推动支行内部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支行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经营活动,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工行实行支行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使作为市场主体的支行,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提高和采用先进的应用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引导支行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经营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工行实行支行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使支行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关键之处,发挥事半功倍作用,从而取得最佳效益。市场是支行的“生命”,关系到支行经营效益的好坏和支行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经营,是支行发展的内在要求。

3.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支行从事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迫使支行在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支行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支行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工行实行支行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使支行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开发新产品,推出新服务,竞争目标客户,进而增强综合竞争力。

四、工行对重点支行实行资源优化配置措施

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约束和引导作用,着力优化支行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发展能力,从而促进经营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优化支行资源配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经营中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坚持与金融资源、价值贡献相匹配的人力资源配置导向,加大对业务发展快、人均效益高的重点支行人员投入力度。首先,有效开发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继续实施开放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系统和全局着手,通过调整激励机制等途径,积极推动员工从二线向一线、从后台向前台、从管理向营销岗位转移。其次,进一步完善支行人员配备,通过“增一线、控二线、减三线”和业务流程改造、运行管理改革、扁平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释放人力资源,将有创利能力、有创新激情的员工充实到一线从而确保全行的前台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再次,加强网点营销人员配置。以机构扁平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支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通过双向选择,促进人员,特别在营销人员在一、二级支行之间的有序流动。将取得AFP(金融理财师)资格的员工在支行辖内进行统一配置,进一步充实网点的营销力量,力促网点由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变。最后,对于新增人员进行倾斜配置,将新增人员的80%以上投入到重点支行,从而保证重点支行新增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优化结构,按照盘活人员存量、提高素质、激发活力的要求,提升支行整体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提升整体营销能力。

2.优化人力资源费用配置。完善薪酬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坚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绩定效,将管理者和员工的收入与所在行、部门的经营成果更加直接紧密的挂起钩来,实现人力资源费用向一线倾斜、向营销人员倾斜,倾斜幅度可控制在5%至20%之间,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激励支行整体提升,突出业绩贡献,提高工资投入产出效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辖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3.优化财务资源配置。适应全行经营转型和提升竞争力的要求,在经营性费用和人力资源费用的分配上突出向效益、质量等关键指标和绩效进步的支行倾斜,对某些突出的重点项目或发展较好的支行优先予以考虑,通过提高激励费用与重点产品的挂钩力度引导支行的经营行为。同时,积极完善各支行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增加同业占比、日均指标和业务增长速度等竞争力指标,引导支行以高于系统和同业平均增幅为各项业务发展的底线,将财务资源优先投入到符合政策导向和产出比最大化的业务中,争做市场的竞争强者。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2

农行要做好面向“三农”、服务县域这篇大文章,必须适应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点,充分发挥农行的网点网络优势、产品多样化优势和客户基础优势,坚持城乡联动,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紧紧抓住城乡联合、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在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拓宽利润增长空间。

一、坚持城乡联动:构建农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的有效竞争力。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犹如农行应对市场竞争的两翼,既要保持城市业务的可靠增长,也要拓展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广阔金融市场。从丰城支行业务增长的趋势看,县域商业金融具有很大的潜力,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中大有可为。

(一)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涉农业务重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城市业务在全行利润贡献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农行的优势在于拥有全国最多的营业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是农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而要变有利条件为现实利润的增长点,必须着眼于县域潜在市场、着眼于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紧跟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近年来,丰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乡镇。包括梅林镇的药湖水面开发、段潭乡的“三水”产业立体开发;已享有“中国豇豆第一镇”的袁渡镇以豇豆生产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筱塘乡主要生产“元和”皮蛋,杜市镇主要生产“子龙”冻米糖,拖船镇主要生产“三星”田螺酱,小港镇主要生产“一品斋”酱菜等,这些生产各种名优特稀农产品的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乡镇所生产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农业优势产业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是十分旺盛的,要通过积极探索有别于城市业务和传统思维的管理、授信、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全面推行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城市业务是主干。城乡联动、双层经营是农行的最大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与加快发展城市业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市场和大客户是农行重要的盈利支柱,并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和带动作用。把城市业务做好了,农行在县域的骨干支柱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只有城乡业务都活跃起来,农行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这些年,丰城支行紧紧抓住丰城以能源强市、以能源兴产业、不断地攀升新的平台的战略机遇,把城镇区作为营销主战场,深化扁平化改革,全面提高直销能力,按照批零兼顾、择优进入的原则,集约经营区域内优质法人客户业务和高端个人客户业务。通过扩大直接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手段,积极开发、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创新理财和避险产品,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资源优势和网点网络优势,做好上游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营销链接工作,把握地方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机遇,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特色业务,不断增强了城市业务经营活力,确保城市主体业务增量市场份额位居前矛。截至2007年7月底,丰城支行存款增量占当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82.87%,位居四行首位;实现贷款净投放近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是丰城电厂、华伍、金马房地产、人民医院等优质客户,城市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这为农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了条件。

(三)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重点在于立足全面营销,通过城乡一体化联动,辐射和带动系统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和提高经营效益是其本质属性。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正呈现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农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立足于全面营销、重点突破,加强与重点产业和市场对接,大中小并举,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和系统业务发展。在这个方面,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城乡一体联动的体系,要充分利用城市营销的有益经验和开发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坚持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一体化经营,特别是要加大资产业务营销力度,抓好小企业业务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继续实行“目录管理+特别授权”运作方式,稳步推广“成长通”小企业可循环贷款,积极营销短期信贷产品,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同时,有选择地支持有市场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骨干城镇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农民自建房工程,逐步实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

二、特色化经营: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几家大银行逐步退出部分县域市场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而要突破这一瓶颈,根本的出路在于走特色化经营的路子,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使农行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瞄准特色产业。近年来,丰城针对丰电、丰矿、兰丰水泥、兰丰塑业、港源硅业、同济丰宇、三维化纤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特点,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利用废弃物,开发中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各种相关产业,培育循环利用本地资源的新兴产业,以循环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同时,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省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三大工业经济增长极,将华伍、兰丰、润田、同宇、港源硅业、三福轧钢等一批企业项目引入工业园区,全市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电、塑业五大支柱产业。此外,在丰城市发现了大量的富硒土壤资源,初步控制面积524.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董家、泉港、梅林等8个乡镇(街道),占江西省的1/4强。丰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着手进行富硒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加快富硒农产品开发步伐,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丰城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就是县域业务拓展的重点。应通过政策激励,牢牢把握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鼓励县域业务拓展向这些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2006年丰城农行看准丰城市是江西省首屈一指的水禽养殖基地的实际,通过贷款600万元支持华阳羽绒服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转贴于

(二)发展特色业务。要充分发挥农行的规模优势,以“金钥匙、金e顺、金光道、金穗卡”产品为载体,利用农行的网络覆盖广、服务范围宽、员工网点多、业务规模大的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建设上,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工资和汇兑服务。在中间业务上,要加快中间业务和新业务多元化发展,推进个人理财、个人住房贷款、贷记卡、电子银行和外汇等业务再上新台阶。积极推广新通宝卡、民工卡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收单市场,强化用卡激励措施,扩大持卡消费;加大自助机投入和更新力度,加强银商结盟,改善用卡环境。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业务。拓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发展等。

(三)完善特色服务。要紧紧把握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圈辐射扩大和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机遇,继续巩固负债业务传统优势,加强大中型客户维护和拓展力度,制定优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办法,合理设计业务流程,有效进行网点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培育和拓展一批信誉良好、诚信度高、回报丰厚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注重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金融桥梁和纽带,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商业化原则,实行分类指导,跟踪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工农业交融发展的新趋势,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业产业化转变,起到“辐射一面、带动一片”的作用。要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健全完善以市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的三级服务架构,实施分层专业服务,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近年来,丰城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金不断地流向基础设施、农林水产业、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等各个投资领域,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在,丰城全市民营企业达到近900家,全市43.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这些为拓展农行的特色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差异化竞争:创新县域管理机制的有效措施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难点主要在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因此,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应该着眼于县域经济差异性大、需求层次多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3

国务院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原来营业税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征增值税之后还将延续。“营改增”试点力图保持现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试点行业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基本得以继续延续。并根据增值税的特点,随着“营改增”的深入而予以调整,纳入改革试点的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可按规定抵扣。

为保持现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对现行部分营业税免税政策,在改征增值税后继续予以免征。具体而言,试点期间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免征增值税项目和增值税即征即退项目。其中,免征增值税项目主要包括:个人转让著作权;残疾人个人提供应税服务;航空公司提供飞机播洒农药服务;试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提供的应税服务等。增值税即征即退项目主要包括: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国内货物运输服务、仓储服务和装卸搬运服务;安置残疾人的单位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等。此外,试点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试点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下列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如工程、矿产资源在境外的工程勘察勘探服务、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存储地点在境外的仓储服务等。

二、营改增全国扩围差额征税优惠政策基本取消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对前期试点的税收政策进行了整合,并根据前期试点中反映的情况,对部分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通知》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取消了原试点地区中对营业税差额征税的相关规定。营改增之前,营业税征收过程中采取差额征税的政策,试图在一定范围内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此前试点地区在计算销售额时,对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允许其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而《通知》中则在差额政策方面做出了调整,其他行业差额征税全部取消,仅保留融资租赁行业。

新的试点方案只保留了有形动产融资租赁的差额政策,即经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扣除由出租方承担的有形动产的贷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安装费、保险费的余额为销售额。“因为融资租赁行业还有一部分费用是支付给保险公司、银行等,这些行业还是交纳营业税的,所以保留了这部分的差额征税政策。

对一些存在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的行业的小规模企业影响较大,营改增前,其代收代垫金额,予以合理扣除计算营业税;营改增后,不能差额,又因为是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其影响程度可想而知。

三、地方营业税优惠“土政策”是否延续需重新审视

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以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政策”,包括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在税歉入库之后,财政进行“退库”,将税款返还给企业。因为某些税种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侵蚀了中央收入。

当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一切代价,纷纷给予外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如扩大税收优惠适用范围、提高优惠比例、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等问题。特别是有一些地方,因为招商引资等原因,在营业税的征收上制定有一些优惠的“土政策”,这部分地方税收优惠的“土政策”是否延续难以预料,需要视情而论,重新审视和调研论证。

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减免之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土政策”。现实情况是,在招商引资工作走在前头的地区正面临其他地区的强有力的竞争压力,互挖墙脚的事情屡见不鲜。鉴于此,为了吸引外资,在优惠政策制定上,各地更是花招百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可能对地方招商引资过程当中,制定的那些土政策是一个损害。比如说,我们看很多地方为了招商引资,营业税全免,说我这现在要搞一个文化产业园,我引进搞动漫的,搞文化的企业,3%的营业税全免,但是现在你不能免,你必须要进入到增值税的这个渠道里,要通过国税局征上去。当然你可能想办法把这个钱再还回去,但是这个过程就变得更困难,或者更复杂。那么以前给人家许诺出去的那样一些政策,能不能兑现?对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新的问题。广东省财政厅已经发文,以前已经执行的,还按照原来的额度进行返还,那么就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但相对而言,以后再出台类似的在招商引资当中,你要出台这样的一些优惠政策,它是个束缚,这个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招商引资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四、警惕不当延续原营业税优惠政策的税务风险

税收优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对企业来讲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存在是非常显著的,因而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一)过滥延续营业税优惠政策

试点开始前有很多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按照规定优惠政策还将延续,虽然营业税和增值税都属于流转税,但由于增值税优惠的标准和内容与营业税不同,计税依据和征税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从计税依据来看,营业税纳税人基本上按照其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取得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依照该营业税应税劳务适用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而增值税是以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的是环环征收、道道抵扣的征收方式,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项目时缴纳的增值税可以在销售应税项目时全额抵扣,只需对本环节的增加值缴纳增值税。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不同,因此,两者是不能作简单的数字比较的。营业税优惠政策究竟该如何连续?税务机关如果从严控制,一些企业可能失去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最后只能将优惠之门打开,尽量放宽准入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企业钻政策的空子,对此应当如何去防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有营业税优惠延续终止造成税负增加

“营改增”后,原有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将如何过渡,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税负高低。原营业税差额征收优惠幅度更大,相比而言,增值税税率更高,这也会使企业税负增加。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不同,因此两者是不能作简单的数字比较的。营业税优惠政策究竟该如何连续?税务机关如果从严控制,一些企业可能失去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试点地区试点纳税人已经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了营业税税收优惠,在剩余税收优惠政策期限内,符合相关规定的列举行为可享受有关增值税优惠政策。换言之,文件规定未有列举的行为不能享受有关增值税优惠政策。

(三)未经办理登记备案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原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应对照公告的有关优惠事项确认是否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继续享受优惠政策的试点纳税人,须办理税收优惠备案手续。应及时按规定提供申请资料向主管国税机关办理增值税退(免)税资格认定、减免退税审批或报备手续。增值税优惠备案类项目按纳税人享受增值税税收优惠类型,分为减免税资格备案和简易征收备案两种。纳税人享受备案类税收优惠项目,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未经税务机关办理登记备案,一律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四)放弃减免税权利导致企业多缴税

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适用免税、减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减税,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减税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减税。一经放弃免税权、减税权,其生产销售的全部增值税应税货物或劳务以及应税服务均应按照适用税率征税,不得选择某一免税项目放弃免税权,也不得根据不同的销售对象选择部分货物或劳务以及应税服务放弃免税权。因此,相关企业如果准备放弃减免税权利,应当充分认识到放弃减免税权利的法律后果,即未来三年内均按照适用税率全额征税。因而企业在做出放弃减免税权利时,应当着眼于长远,统筹企业的整体经营,并慎重的做出放弃免税权的决定。

(五)错误延续税收优惠政策

基于现有营业税优惠政策包含的政策内容及试点后的管理要求的考虑,本次“营改增”试点在增值税优惠政策设置时采用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关于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免征增值税、增值税即征即退和增值税零税率均属于税收优惠方式,都可以达到减税的效果,但是三者之间仍存在一些的差别。在此提醒相关企业,重视不同税收优惠方式给企业经营和收益带来的差别,在具体申请相关税收优惠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适用范围、条件、期限、抵扣额度、审批程序等规定。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4

(一)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涉农业务重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城市业务在全行利润贡献中占据重要位置,但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农行的优势在于拥有全国最多的营业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是农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而要变有利条件为现实利润的增长点,必须着眼于县域潜在市场、着眼于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紧跟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近年来,丰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乡镇。包括梅林镇的药湖水面开发、段潭乡的“三水”产业立体开发;已享有“中国豇豆第一镇”的袁渡镇以豇豆生产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筱塘乡主要生产“元和”皮蛋,杜市镇主要生产“子龙”冻米糖,拖船镇主要生产“三星”田螺酱,小港镇主要生产“一品斋”酱菜等,这些生产各种名优特稀农产品的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乡镇所生产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农业优势产业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是十分旺盛的,要通过积极探索有别于城市业务和传统思维的管理、授信、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全面推行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城市业务是主干。城乡联动、双层经营是农行的最大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与加快发展城市业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市场和大客户是农行重要的盈利支柱,并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和带动作用。把城市业务做好了,农行在县域的骨干支柱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只有城乡业务都活跃起来,农行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这些年,丰城支行紧紧抓住丰城以能源强市、以能源兴产业、不断地攀升新的平台的战略机遇,把城镇区作为营销主战场,深化扁平化改革,全面提高直销能力,按照批零兼顾、择优进入的原则,集约经营区域内优质法人客户业务和高端个人客户业务。通过扩大直接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手段,积极开发、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创新理财和避险产品,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资源优势和网点网络优势,做好上游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营销链接工作,把握地方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机遇,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特色业务,不断增强了城市业务经营活力,确保城市主体业务增量市场份额位居前矛。截至2007年7月底,丰城支行存款增量占当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82.87%,位居四行首位;实现贷款净投放近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是丰城电厂、华伍、金马房地产、人民医院等优质客户,城市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这为农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了条件。

(三)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重点在于立足全面营销,通过城乡一体化联动,辐射和带动系统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和提高经营效益是其本质属性。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正呈现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农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立足于全面营销、重点突破,加强与重点产业和市场对接,大中小并举,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和系统业务发展。在这个方面,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城乡一体联动的体系,要充分利用城市营销的有益经验和开发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坚持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一体化经营,特别是要加大资产业务营销力度,抓好小企业业务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继续实行“目录管理+特别授权”运作方式,稳步推广“成长通”小企业可循环贷款,积极营销短期信贷产品,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同时,有选择地支持有市场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骨干城镇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农民自建房工程,逐步实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

二、特色化经营: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几家大银行逐步退出部分县域市场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而要突破这一瓶颈,根本的出路在于走特色化经营的路子,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使农行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瞄准特色产业。近年来,丰城针对丰电、丰矿、兰丰水泥、兰丰塑业、港源硅业、同济丰宇、三维化纤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特点,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利用废弃物,开发中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各种相关产业,培育循环利用本地资源的新兴产业,以循环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同时,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省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三大工业经济增长极,将华伍、兰丰、润田、同宇、港源硅业、三福轧钢等一批企业项目引入工业园区,全市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电、塑业五大支柱产业。此外,在丰城市发现了大量的富硒土壤资源,初步控制面积524.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董家、泉港、梅林等8个乡镇(街道),占江西省的1/4强。丰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着手进行富硒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加快富硒农产品开发步伐,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丰城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就是县域业务拓展的重点。应通过政策激励,牢牢把握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鼓励县域业务拓展向这些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2006年丰城农行看准丰城市是江西省首屈一指的水禽养殖基地的实际,通过贷款600万元支持华阳羽绒服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二)发展特色业务。要充分发挥农行的规模优势,以“金钥匙、金e顺、金光道、金穗卡”产品为载体,利用农行的网络覆盖广、服务范围宽、员工网点多、业务规模大的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建设上,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工资和汇兑服务。在中间业务上,要加快中间业务和新业务多元化发展,推进个人理财、个人住房贷款、贷记卡、电子银行和外汇等业务再上新台阶。积极推广新通宝卡、民工卡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收单市场,强化用卡激励措施,扩大持卡消费;加大自助机投入和更新力度,加强银商结盟,改善用卡环境。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业务。拓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发展等。

(三)完善特色服务。要紧紧把握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圈辐射扩大和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机遇,继续巩固负债业务传统优势,加强大中型客户维护和拓展力度,制定优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办法,合理设计业务流程,有效进行网点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培育和拓展一批信誉良好、诚信度高、回报丰厚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注重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金融桥梁和纽带,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商业化原则,实行分类指导,跟踪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工农业交融发展的新趋势,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业产业化转变,起到“辐射一面、带动一片”的作用。要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健全完善以市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的三级服务架构,实施分层专业服务,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近年来,丰城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金不断地流向基础设施、农林水产业、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等各个投资领域,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在,丰城全市民营企业达到近900家,全市43.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这些为拓展农行的特色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差异化竞争:创新县域管理机制的有效措施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难点主要在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因此,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应该着眼于县域经济差异性大、需求层次多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创新担保方式。据统计,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万亿元。从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看,尽快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是推进营运资金渠道多元化和确保县域贷款规模的关键。应该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对农户和县域中心企业融资提供抵押担保。同时,要创造条件发展对县域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批发业务,积极参加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政策性贷款招标,建立起具有农行特色的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5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国民收入直追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就生产率而言,则远远超越了美国。这令美国的管理学者十分震惊,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麦肯锡7S管理框架”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成果,“7S管理框架”认为,任何一种高明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并且必须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这7个变量分别是: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普遍重视结构、战略、体制等硬管理要素,日本企业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等四个软管理要素。分析表明,美国企业侧重于制度管理,日本企业则侧重于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于是兴盛起来,并迅速传入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

日本企业的经营实践似乎已经表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然而喜欢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仍然要弄清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若有,那是什么?

笔者认为,仅有实证研究是根本无法揭示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辩证关系的,必须辅以理论论证,因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过于复杂,这些因素互相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根本无法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教授合作,在1987-199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分四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写成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肯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紧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科特、赫斯克特为了验证“策略合理型理论”的正误,从原来选定的207家公司中,再挑选出22家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这22家公司分成对照的两组,一组是经营业绩好的;另一组是经营业绩差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是:

1.无论经营业绩好坏,企业文化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不容忽视的。

2.2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强弱程度基本相同,然而适应性不同,所以经营业绩就不同。

3.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变,就会损伤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分析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但是,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

第一,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的确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具体来说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经营业绩是否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第三,具有强力型、适应型的企业文化的公司为什么并不一定经营业绩良好?某些弱型企业文化的公司业绩为何反而优异?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针对科特、赫斯克特的研究结果存在的疑问,笔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思考,用以解释人们对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疑惑。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单就内部因素而言,企业文化也不能代替决策是否正确,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先进等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这样就能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优秀,但业绩却不太理想?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脆弱,但业绩良好?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黄静博士对此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黄博士认为,判断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有两个:1.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是判断文化优劣的首要准则;2.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黄博士说,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黄博士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判断文化优劣的多元标准,破除了一个迷信:经营业绩是判断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黄博士的多元标准的确定本身缺乏统一的视角,分别涉及了企业本位、社会本位以及消费者本位,同时,他没有对此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仅仅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判断企业文化优劣首先应该确定视角,本文确定的视角即为企业本位。也就是说,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而非社会的角度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企业本身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逐渐上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所以,企业的职能实际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场所,还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承担着三项职能:赢利、全面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履行社会伦理规范。

这样一来,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三个,而不是一个了,只有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文化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三个指标的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获利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如果人们已经认识到经营业绩较差的原因的确在于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人们将会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十分敏感的,因为人的特点是:改变一种外在的行为很容易,改变思想却很难。甚至,一个极端的情景是,人们宁愿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企业不是人,但却是人的集合,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一个不成熟的、混乱的市场中,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就能获得最大利益。果真这样做的企业,也果然赚了大钱,那么,它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优秀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企业,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结果惨淡经营,或者虽然也赢利,但远远不如前一类企业,甚至被前一类企业挤垮,请问:这个企业的文化是否就是劣质的文化?

实际上,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将会推导出以下无法让人接受的结论:根据利润的大小,可以给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排出明确的优劣名次。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这是目前研究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三)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从功利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企业文化则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用个体的人作个比喻,其荒谬性立即显露无疑: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都是手段,能够挣得更多金钱的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价值观。为何企业抱持这样的观点就不觉得荒谬呢?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企业不是人,没有人格,在精神上不可能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和意义的双重世界里,而企业则永远仅仅生存于现实的世界里,它无须意义的支撑。可是,如此一来,企业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异己的东西,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迫着人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人可以长期忍受这种痛苦的异化吗?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人不能允许企业成为异己的东西。随着人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他们开始争取对企业的主人地位,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企业的奴隶。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6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160-03

[作者简介] 袁明男,农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8)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原则。在全行新的市场定位下,江西分行迫切需要对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明确,尤其是如何处理好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关系、如何实现城市业务与县域业务的联动效应等。本文结合江西分行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具体措施的设想。

一、江西农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转型的主要任务

根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要求,今后几年江西农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加快有效发展不动摇;明确和细化市场定位,立足县域和“三农”,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现城乡联动;推进金融创新,构建灵活高效的双层经营体系,完善经营机制,优化业务结构;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健全风险治理机制,实现可持续经营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提升我省农行综合竞争力,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江西农行主要面临以下几项战略转型任务:一是在发展战略方面,突出县域业务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城乡两个业务领域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在组织体系方面,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调整组织架构,构建“一行两制、分账经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组织体系。三是在产品服务方面,针对城市和县域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差别,分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推动业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提升响应市场、响应客户的速度。五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六是在内部机制方面,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二、江西农行业务发展的市场定位

在新形势下的市场定位要以农行股改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总的原则,针对江西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江西农行现有业务经营基础、在同业中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细化市场,突出业务重点。

(一)区域定位

要在县域市场构建牢固的经营基础,并进一步做精做强城市业务,形成县域、城市两个市场联动发展的格局。根据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并根据不同县情,明确各类县域业务发展的侧重点。从各县域看,重点拓展县城、主要集镇、工业园、农业科技园的业务。城市业务要以全省11个设区市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农行联接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拓展各类优质法人、个人客户,大力提高城市业务竞争力。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各分支行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城市行要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形成全行利润支撑点;经济强县行要加快资产业务发展,成为全行利润增长点;特色资源区域行要结合当地优势,打造特色支行和精品支行;贫困地区县支行要重点拓展负债业务和低风险业务,实现适当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二)客户定位

根据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点,分别确定江西农行在城市、县域两个市场的差异化客户定位。在县域市场,提升对各类中高端客户群体的服务层次,并引领一般农户实现金融服务需求升级。重点拓展以下法人客户:优质中小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法人或其他承贷主体;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县域金融同业客户。重点拓展以下个人客户: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村种养大户;相对富裕的新型农民,并采取适当的形式提高对一般农户的服务覆盖率。在城市市场,要避免与其他大型银行采取完全无差异的竞争策略,集中有限资源拓展我行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客户。要积极拓展垄断性和系统性客户、竞争性行业及普通加工业中确具显著市场优势的企业、同业客户等优质法人客户群体,并大力营销和维护一批城市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发挥农行联结城乡的网络优势,做好以下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具有联接城乡特点的通讯、石化、烟草、邮政、电力等系统性客户的各级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城市为经营基地、以农村为生产基地、经营网络联结城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业务定位

在县域市场,重点加大对以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各县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对“三农”和县域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涉及的交通、电力、通讯、饮水、医疗、文化、房地产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支柱产业和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和优势地位的县域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面向“三农”、支农惠农,推出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服务的惠农卡;商铺门面房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人资产业务。同时,充分发挥县支行的人员、网点、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对县域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在城市市场,实施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拓展能发挥农行优势、具备较好市场基础的业务,主要是:与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承接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的优质企业,为其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城市中小企业业务;能充分利用我行网络网点资源的代收代付、、资金归集、汇划清算等业务;目前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银行卡、保险等中间业务。对其他优质高效的城市业务领域,也要积极参与竞争,不断提升份额。

三、对江西农行战略转型主要措施的设想

(一)构建“双层经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第一,根据“一行两制”的原则,将全省农行划分为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全省82个县域支行均纳入县域业务组织体系,各二级分行本部及所在城区支行则纳入城市业务组织体系,两大体系实行分账经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两大体系在人员、机构、账务方面进行划分,建立相互独立的城市和县域业务统计、会计报表体系,分别单独反映城市和县域业务的经营成果,但两大体系在信贷、核算、网络、统计、风险监控、银行卡等方面仍共享全国、全省农行统一的平台。各县域支行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和利润中心,独立反映经营成果,对其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条件成熟时,分别成立全省农行条线管理的城区和县域业务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双线经营。

第二,完善县域业务组织架构。一是设立省、市两级行县域业务部,实行准事业部制管理,专司县域业务的管理职能。二级分行县域业务部门实行省分行县域业务部和当地行双重管理。二是完善县域支行组织模式。县域支行领导职数、职能部门、网点等以等级行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配置。少数达到一定业务规模的县域支行可上收省分行直接管辖。三是完善和创新“三农”服务平台。部分大集镇网点授予小额个人贷款经办权和小企业贷后经营管理权,支行客户部门可视需要向大集镇网点派驻客户经理。在条件具备的县域由农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向已设立的村镇银行参股,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延伸我行服务平台。

第三,重组城市业务组织架构。加大省分行直接经营力度,将一批全省系统性、行业性客户,以及金融服务需求复杂、经营行独立营销难度大的重点客户纳入省分行直销范围或由省分行牵头营销,提升经营层次。强化二级分行前台部门配置和人员配备,积极推进前台部门准事业部制改革。

第四,健全城乡联动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在资金、网络、结算方面的优势,为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建立系统内联合贷款制度、行际间利益调整制度、代收费成本分摊制度等,整合城市行和县域行的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健全和完善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加强城市行和县域行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加快有效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多元经营,优化业务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一是强化对大客户的营销,提升高价值客户比重。继续完善和更新营销项目库,择优锁定一批重点大客户,掌握基本情况,认真研究其金融服务需求,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方案,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加大对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力度,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点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推行零售业务战略,将个人业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发挥农行在同业中的网点、网络等优势,把江西分行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零售银行。要大力拓展县域个贷市场,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种养大户贷款、出国务工务农贷款等品种,抢占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场。要以卡为媒,积极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提供存款、汇兑、信贷、理财等服务,扩大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向城区和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推广个人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产品,积极营销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贷业务。三是积极拓展小企业业务,实施小企业优质客户建设工程。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利于监测的特点,为中小企业就好的项目或产品办理封闭贷款业务,加快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推广。四是适应银行收益多元化趋势,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发展高价值客户、高价值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银行卡、保险业务。要认清高端客户对中间业务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拓展现金管理、咨询顾问、证券承销、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五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有效整合客户、产品、科技等部门的产品研发力量,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开发一些具有本省特色的新产品。深入研究县域金融新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创设县域业务“金田园”系列产品品牌,满足“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

一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重建信贷制度体系。要重点改进“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相关制度。在准入和评级方面,针对县域小企业客户制订专门的评级办法;下调县域部分信贷产品的准入门槛;放宽县域个人经营性客户准入范围,简化不必要的材料要求。在授信管理方面,要结合客户有效资产情况和经营特点,采取更为科学、简捷、可行的办法核定授信额度,适当放宽授信有效期。在转授权方面,以“法人业务集中决策、个人业务分散审批;授信审批权限上收、单笔信用权限下放”为原则,完善对县级支行的信贷授权。在贷款担保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用股东个人资产抵押、企业产权质押、林产权抵押、多户联保、用益物权质押、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缓解县域信贷客户担保难的问题。二是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按照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流程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城乡双层经营、风险垂直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以流程优势拓展市场。省分行按区域派驻由专职审批官负责的贷款审查审批中心,组建专职审贷队伍。三是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要区分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分别配置信贷计划、经济资本、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等内部资源。省分行制定年度业务经营计划时,分别确定城市业务、县域业务体系各类资源分配的总盘子,再将各类内部资源直接分解配置到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资源配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虑服务“三农”需要的原则。一方面,要以等级行评价、综合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通过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高等级行优先加快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低等级县域支行、欠发达县域支行承担“三农”和县域公共金融服务职能的需要,保证其必要的信贷规模、资金、工资、费用、设施建设等。

(四)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7

直营连锁是企业总部和零售店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一种运作组织形式,总部和零售店铺之间具有垂直纵向的组织关系,零售店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资源由总部进行统一调配,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在电子商务发展大潮下,直营连锁经营日益面临高管理成本和渠道发展方面的束缚,因此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也开始寻求布局电子商务,以此来冲破线下经营的时间和地域空间局限。伴随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和各种第三方线上平台渠道数量的不断增加,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既面临机遇,同时也迎接着挑战和竞争,如何从企业自身优势出发建立高效率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

(一)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水平

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用于维持连锁经营的长期租金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而为防止经营意外而预留的库存和尾单资源则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直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门店数量和经营范围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出于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控制经营成本的考虑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相对传统线下门店零售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渠道流量优势,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因此选择参与电子商务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加快现金流转。在直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较为生疏的阶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络市场便成为首要选择。

(二)经营思想由“二八定律”转化为“长尾意识”

国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一文论述亚马逊网站和Netflix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提出了“长尾意识”(The Long Tail)概念,即新形势下的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以往被市场忽略的中低端客户群体,这些客户较之高端客户在数量和范围概率分布上更广,以往企业依据“二八定律”(企业利润来自于市场上20%的优质客户)的盈利思想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恰好是对“长尾意识”的最好诠释,如图1所示,中产阶级和低端客户形成主要消费群体(B部分),因此直营企业关注到以往这部分被忽略的市场价值,利用电子商务的综合优势而充分发掘“长尾价值”。

(三)迎合大数据经济发展时代的市场供求变化需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云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分析是微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供求变动、了解消费群体偏好和实现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对于供求分析与生产环节的处理顺序是先生产、后适应供求,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品积压、库存不足或产品功能特性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承受亏损的风险,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和获取供求信息工作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企业利用详实的互联网营销数据来充分掌控消费者需求偏好和市场容量,进而制定符合科学大数规律的产品生产计划,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规模资源优势

由于采用直营经营和网点密集布局方式,直营企业集团往往规模庞大,长期维持垂直管理经营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与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制度,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资源统筹调配基础,物流、商流、信息流等相对非直营连锁企业更为丰富,布局较为广泛的零售店面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对产品的线上与线下购买质量进行对比。在我国,直营连锁企业遍布餐饮、家纺、家居、家电、医药流通、农资以及服装等行业,并且正逐渐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渗透,巨大的产业经济网络在为电子商务提供硬件资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直营连锁经济模式。

(二)B2C潜力优势

如图2所示,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网购产品质量和渠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基于B2C平台的电子商务直营省却了大量的产品渠道成本,并且以原生产厂家为直接产品来源的网购属性使得产品质量具有较高保障,众多直营连锁企业认准形势,纷纷以厂家认证方式进驻高水平B2C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原装”和“一手渠道”的需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B2C平台消费份额为29.6%,而C2C平台消费份额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网购意愿的结构性变化趋势。

(三)物流经济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以外的网购产品自提服务,一方面,企业总部可以集中大批量进货,通过稳定的供货渠道而科学分配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分布的城市网点,消费者网购后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和便利程度而选择就近在直营连锁网点上门提货,既可以节约企业对于小、散物流的碎片化成本,又提供给消费者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所不具备的直观产品体验,在提倡消费服务差异化的今天,非直营连锁企业与不具备高规格线下实体零售店的企业都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物流渠道优势和产品体验功能。

(四)营销要素优势

从直营连锁企业的产品营销角度来看,其对于目标市场定位、开发、宣传等工作的组织方式相对传统企业更能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如表1所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追求营销效率,直营连锁企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目标市场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利润增长点的营销方式既避免了“一次性营销”所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又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双向沟通通道,任何一方的反馈意见都能够及时得到采纳,进而调整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这也是直营企业B2C营销相对第三方营销的突出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一)B2B2C

B2B2C电子商务模式实质上企业直营和经销的结合体,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直营连锁企业将销售任务承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网络商家,委托其负责企业产品的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在B2B2C模式下,原直营连锁企业并没有增加新的经营部门,也不用负担自营电子商务的繁琐工作流程和管理维持费用,而只是将线上销售业务进行了对外委托,因此成为众多直营企业的首选。B2B2C的缺点在于中间商缺乏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与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调度、定价、进货、库存、物流等主动权均在企业一方,商很难做强,往往只是扮演承接企业产品尾单的角色。

(二)依赖型B2C

直营企业开展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著名的博洋家纺和骆驼户外用品都是我国依靠B2C平台发展成熟的典型企业,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一号店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代表。目前主流三方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和商家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直营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只需要将产品上架就可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网店搭建工作都较为便利。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后期维持需要企业投入专门资源来建设网络营销团队,管理费用构成长期成本,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成本的会计摊销。

(三)独立型B2C

独立型B2C电子商务是直营连锁企业摆脱B2B2C和依赖型B2C“不完全网络直营”特征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直营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第三方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大流量、专业化和品牌认知度高的平台优势,但对于进驻企业来说,长期店位租金和广告费用构成较大开支,在直营企业对依赖型B2C电子商务平台运作具备较高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程度时,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建B2C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网络对接。自建B2C平台需要付出前期建设成本和持续期管理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直营企业获取独立渠道优势和推进实体零售向网络零售发展转移的重要步骤。

(四)O2O模式

O2O是完美契合直营连锁企业经营组织特点与网络经济效率优势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理解为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商业机会的集合。O2O模式对于直营连锁电子商务作用最为显著的行业即为餐饮服务业,“团购”模式的兴起为消费者线上下单和前往密集分布的任何一家连锁实体店铺消费创造了便利,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12年中国高成长直营连锁企业Top10中,餐饮行业品牌占据前七位,其中的六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O2O电子商务模式,全部十家企业都选择发展电子商务,仅次于O2O模式应用比例的为依赖型B2C模式,餐饮行业对于B2B2C和独立B2C模式的应用比例较低,如表2所示。

结论

本文从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出发,通过列举直营连锁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B2C潜力优势、物流经济优势以及营销要素优势,分析了直营连锁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先特征,讨论了直营连锁企业契合B2B2C、依赖型B2C、独立型B2C以及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以O2O餐饮企业为突破点,对四种电子商务模式在高成长性直营连锁企业CR10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基于图表的研究,可以发现餐饮连锁企业对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偏好特征,房产家居连锁行业偏好B2B2C模式,零售连锁行业则偏好依赖型B2C与独立型B2C模式。直营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有可为,如何将直营连锁企业的传统线下优势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云数据”效率和“长尾经济”思想进行结合,值得企业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忠元.企业-渠道-客户模式下的电子商务网上创业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2.王睿.连锁经营模式下电子商务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3(8)

3.吴丹妮.浅析我国中式餐饮企业经营模式―以乡村基为例[J].现代商业,2013(5)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国民收入直追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就生产率而言,则远远超越了美国。这令美国的管理学者十分震惊,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麦肯锡7S管理框架”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成果,“7S管理框架”认为,任何一种高明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并且必须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这7个变量分别是: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普遍重视结构、战略、体制等硬管理要素,日本企业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等四个软管理要素。分析表明,美国企业侧重于制度管理,日本企业则侧重于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于是兴盛起来,并迅速传入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

日本企业的经营实践似乎已经表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然而喜欢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仍然要弄清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若有,那是什么?

笔者认为,仅有实证研究是根本无法揭示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辩证关系的,必须辅以理论论证,因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过于复杂,这些因素互相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根本无法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教授合作,在1987-199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分四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写成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肯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紧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科特、赫斯克特为了验证“策略合理型理论”的正误,从原来选定的207家公司中,再挑选出22家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这22家公司分成对照的两组,一组是经营业绩好的;另一组是经营业绩差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是:

1.无论经营业绩好坏,企业文化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不容忽视的。

2.2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强弱程度基本相同,然而适应性不同,所以经营业绩就不同。

3.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变,就会损伤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分析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但是,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

第一,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的确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具体来说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经营业绩是否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第三,具有强力型、适应型的企业文化的公司为什么并不一定经营业绩良好?某些弱型企业文化的公司业绩为何反而优异?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针对科特、赫斯克特的研究结果存在的疑问,笔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思考,用以解释人们对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疑惑。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单就内部因素而言,企业文化也不能代替决策是否正确,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先进等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这样就能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优秀,但业绩却不太理想?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脆弱,但业绩良好?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黄静博士对此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黄博士认为,判断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有两个:1.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是判断文化优劣的首要准则;2.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黄博士说,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黄博士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判断文化优劣的多元标准,破除了一个迷信:经营业绩是判断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黄博士的多元标准的确定本身缺乏统一的视角,分别涉及了企业本位、社会本位以及消费者本位,同时,他没有对此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仅仅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判断企业文化优劣首先应该确定视角,本文确定的视角即为企业本位。也就是说,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而非社会的角度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企业本身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逐渐上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所以,企业的职能实际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场所,还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承担着三项职能:赢利、全面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履行社会伦理规范。这样一来,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三个,而不是一个了,只有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文化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三个指标的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获利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如果人们已经认识到经营业绩较差的原因的确在于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人们将会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十分敏感的,因为人的特点是:改变一种外在的行为很容易,改变思想却很难。甚至,一个极端的情景是,人们宁愿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企业不是人,但却是人的集合,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一个不成熟的、混乱的市场中,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就能获得最大利益。果真这样做的企业,也果然赚了大钱,那么,它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优秀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企业,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结果惨淡经营,或者虽然也赢利,但远远不如前一类企业,甚至被前一类企业挤垮,请问:这个企业的文化是否就是劣质的文化?

实际上,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将会推导出以下无法让人接受的结论:根据利润的大小,可以给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排出明确的优劣名次。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这是目前研究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三)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从功利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企业文化则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用个体的人作个比喻,其荒谬性立即显露无疑: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都是手段,能够挣得更多金钱的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价值观。为何企业抱持这样的观点就不觉得荒谬呢?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企业不是人,没有人格,在精神上不可能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和意义的双重世界里,而企业则永远仅仅生存于现实的世界里,它无须意义的支撑。可是,如此一来,企业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异己的东西,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迫着人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人可以长期忍受这种痛苦的异化吗?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人不能允许企业成为异己的东西。随着人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他们开始争取对企业的主人地位,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企业的奴隶。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人是主人,企业则是工具,人既然生活在双重世界里,由人组成的企业当然也生存在双重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归宿。企业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实践自己认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食物对人类,只是简单生存的必需而已,但不是最终的意义。随着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将会从手段演变为目的,是两者完美的统一。

纯粹把企业文化看成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手段,这样的文化很难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当然也就只是少数人的文化,而不是企业文化,因为当代人的自我意识正在普遍觉醒,人们不再愿意成为少数人的工具,他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必然不甘心完全交出自己的灵魂,而让少数人随意地加以塑造。在文化面前,人同样是主体,而不是奴隶。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9

二、营销措施

(一)高度重视 坚定信心 实现目标

在目前经济下行趋势未改、信贷风险逐渐凸显、不良贷款问责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增强各级信贷人员完成信贷增量任务的信心尤为重要。为此,各级从业人员要高度重视公司信贷工作:一要强调现阶段公司贷款利息收入仍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与个人收益息息相关;二要提示公司信贷客户主要为大中型客户,虽为经济下行期,其相较于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三要说明从业人员恪尽职守,尽职履责,追责事件就会避免。要统一思想,切实把公司信贷工作摆放到首要位置,坚定信心,建立有效的营销和管理机制,推动公司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保有压 稳定优质 确保主办

一是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策略。依据客户的经营规模、所属行业、信用等级、财务状况、融资总量等信息,多维度对存量客户进行梳理,对预判前景不乐观、技术含量低、利润增长缺乏有力支撑、有潜在风险迹象的客户,实行主动、及时、果断的退出,腾挪空间用于满足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二是提高优质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扎实的基础优质客户群体是公司信贷业务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业务稳健增长的推动力。金融机构成立初期,以快速投放贷款的方式抢占区域信贷市场,普遍存在客户依存度不高的特质。随着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优质客户特别是对大客户信贷需求投放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贷款或非标方式已具备了大额资金的投放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信贷审批链条短的优势,依据客户的资金需求,合理设计适用的信贷产品,确定金融机构的信贷主办行地位,提高优质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三是依托优质客户开展延伸营销。优质客户不仅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其与上下游客户在谈判议价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集团的依附共存关系,遵循“不分大小,不分成分,只惟优劣”的原则,适时提供信用证、保理等国内外贸易融资产品,围绕核心客户和重点项目拓展其上下游目标市场,依托优质客户开展延伸营销;四是梳理优质客户结余授信。指定专门联系人梳理掌握已审批客户的结余授信情况,密切跟踪结余授信客户的资金需求,督促分支机构逐户落实营销,实现早投放早受益。

(三)细分市场 引导投向 抢占客户

分业经营的优点例10

1.2从严从重地强化信贷管理。一是严肃管理职能。构建管理信贷管理机制,逐步将一级支行综合岗转变为业务风险经营或风险管理官,实行二级分行派驻制,通过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提高对借款人及其项目、经营的了解程度;二是严格质量考评。优化绩效考核办法,量化贷后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将信贷前台的信贷管理履职过程、履职效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三是严控风险底线。建立政策引导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到期融资提示机制和融资风险处置机制,强化对信用违约客户、环保违约客户、技术装备落后客户、经营效益不佳客户、扩张过快及过度融资客户、流动资金占比过高客户、关联担保严重客户、挪用银行贷款客户等容易产生风险隐患的客户潜在风险管理,逐户逐笔制定退出计划,切实把握好退出时机、途径、力度和节奏。

1.3至精至准地深化信贷创新。一是精心创新信贷平台。按照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要求,建立重点信贷产品和客户集中专营模信贷创新是第一动力,重点解决“三精”:一是精心创新信贷平台。按照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要求,建立重点信贷产品和客户集中专营模式,如外汇、房贷、个贷、小企业;对重大项目、重要行业、重点客户,建立直销平台;打开信贷从业人员晋升通道,实行等级信贷经营制,以直接调配和公开选拔方式,把最优秀的管理型人才、最善公关的营销型人才和最能拿到项目的特色型人才充实到相应岗位,担任“行业首席经理”和“首席客户经理”,岗位定级上向部门经理看齐,绩效分配上与营销成果挂钩;建立新客户发展顾问机制,多渠道多角度优选客户,用准用好评级、授信“绿卡”,建立新客户观察期,确保新客户质量;对老客户实行“回头望”,分析其融资行为记录,准确果断地作出进退判断;二是精确创新信贷产品。信贷前台营销中要主动掌握客户需求,及时反馈给后台研发部门,及时论证、开发、推出新产品,收集客户对新产品的消费感受,提高新产品的应用水平和市场覆盖率;加大新产品营销激励力度,以合理定价引导重点新产品发展;三是精细创新信贷方式。对优质客户,逐户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组建专门服务团队,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对纳入国家经济振兴规划的大项目、大客户,实行“调评合一”、“评审合一”;对小企业实行评估、授信、贷前调查、审批“四合一”,提高投放效率,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对跨区域项目和客户营销,以组建行内银团方式,有效地将服务空间延伸到不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