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12-13 10:03:04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1

可以说,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在大连理工大学几位经济学教授的推动下,让我站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理解宏观经济与战略意识的启蒙。从2017年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到去年的两会,中国的经济形势稳升中略有下行趋势。自己过去往往从新闻报道上看待经济形势问题,现在才明白经济与历史的相关性,必须从较长的时间线和较大的空间维度上面去了解、去分析。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战略,就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展望未来几年,中美经贸关系依然是我们国家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我们企业的战略是突出四电优势,做强四大业务,创新四大体系,汇聚四大要素,推进四化发展。世界的变化导致我们人生格局的变化,只有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才能明哲理、通思辨、论文化、谈时局。投资眼界才是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当务之急,要不断充实自己,做好自我定位。

二、 从国学智慧到党性修养

中华文化璀璨辉煌,国学的发展成为必然之势。以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为视角的观察,为自己带来生动的国学智慧,老师为我们解析什么是才德、什么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引经据典,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彰显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之情。从《易经》中寻求“变”之真理,时局的大动荡,时局的大改组,中国“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2.0版。认知中共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新格局、新思维。从变化中不断超越自我,我虽还不是一名党员,但一直有颗向党的心,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新时代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从六个修养方面提升自己,理论、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作风和组织纪律。其中理论的修养最为重要,指导未来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更是指导其他所有修养的基础;在此培训期间又重新拜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深谙理论的重要。更要跟随党的领导,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三、 让企业管理落地生根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经营哲学的价值观,可以理解为:在企业中做事的习惯方式。让企业文化落地,更好的将价值观进行传递,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基石。作为未来的领导者,要懂得将企业文化薪火相传,知人善用,对于年轻干部的培养更要由简入繁,由易变难。为实现企业目标与战略,要以人为核心,合理配置人身上所具备的资源,树立标杆岗位,达到人岗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要有成熟的人力资源规划并进行实施。要在企业职能架构完善的前提下,充分对被领导者进行授权,不事必躬亲。同时,也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自己身上的宝贵资源,将知识运用才能成为技能,技能的反复锤炼才成为经验。知识终将变为经验式的条件反射,最终应用到企业,成为企业的资源。提升执行力,打造高效团队,执行就是把事情做到底,提供结果才是执行。追求卓越业绩,将精益生产的“适品、适量、适时”理念注入企业管理,向优秀企业不断学习,继而不断地开拓创新。

四、 从突破自我到自我突破

通过这些天个人素质提升的课程,自己在时间管理、压力与情绪管理、法律思维构建、职场情商、职场沟通、个人形象商务礼仪、人格分析等方面,均有系统化的提升。从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后,针对性地做出定位,并进一步人岗匹配。不断加强沟通能力,接受他人观点,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认同他人的观点;不对他人进行评论;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进行换位思考。善待他人,更要善待自己,把握时间,高效利用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时刻做到遇事冷静,先暂停、再思考、最后行动。合理管理自己的压力与情绪,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绪,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及时对现象未来的发展与变化做出推断,做出预测。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洪流中,物质化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拨正航向成为了自我突破的第一道门槛。不断磨砺自己,开拓视野,提升格局,锻造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高情商、高价值展示的新一代管理型人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2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3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4

(一)现代行政管理创新目标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大部制改革,面对后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开始复苏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新时期的工商工作要求工商干部是多面手,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具有现代行政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综合监管能力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确保履职尽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是新时期赋予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二)全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目标的应有之义。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不断更新“四个理念”、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特别强调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事关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能否得到贯彻落实。特别基层工商干部处在执法一线,直接与企业和工商户接触,其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工商事业的发展,而且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随着形势发展和经济一体化,以及大部制改革推进,工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部分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三)干部队伍现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较高的综合素质目标要求有较大的反差。目前全系统工商干部队伍总体是稳定的,主流是好的,然而现实情况中,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与工商工作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和工商事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快速增长,而且对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全系统现有1600余名在岗干部中,部队转业干部多,学历层次高的少,干部年龄偏大。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经济、英语、金融、财会、电子商务及现代管理专业人才。加上现有干部中传统经验型的多、现代知识型的少;单一型的多、复合型的少,造成干部思想老化现象严重,知识更新难度大,缺少创新意识,工作的灵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存在明显不足。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干部队伍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目标需要。目前虽然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履行职责不够到位、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以及干部培训内生动力不足,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在干部教育培训中,针对性不够强,培训方式还比较单一,干部培训的方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实践锻炼少、案例分析少、调查研究少,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教学质量缺少评估,加之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忽视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培训体制,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强化干部培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促进培训规模与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逐步探索建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培训目标根据经济发展和综合素养要求,既着眼于当前,又着眼于未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建立长远的规划,做出短期的安排,并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过去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教育培训中考虑当前需求的多,考虑未来发展少,仅满足于本职岗位现实要求,跟不上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近年来,有些干部对培训产生了抵触厌烦情绪,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些年龄大、文化低、基础差的同志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畏难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创新教育培训理念,制定教育培训长远规划。首先树立“工商要发展,教育需先行”的理念,既注重干部培训当前需求,又把握培训发展趋势。其次,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明确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干部基础知识培训为落点,以强化工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坚强、思想上坚定、理论上成熟、纪律上严明、作风上正派的高素质、专业化工商干部队伍。第三,对年度培训工作做出相应安排,量化细化,使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实施。避免了盲目性,逐步形成了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格局。

(二)教育培训大纲从部门制定与多方沟通相结合转变,既向上征求领导意见,又向下征求培训对象意见。过去干部教育培训大纲主要是由部门制定,强调集中学习和组织调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导致干部学习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权,不能满足干部对知识全方位、开放式需求。为此,我们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开门办学,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的转变。培训中,坚持按需选学、按需施教,结合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班次,确定教培对象、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办各类工商干部岗位业务培训班,并积极选送干部参加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举办的岗位、业务知识培训,及时研究解决当前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培训针对性、实用性,调动了全系统干部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确保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育培训容从过去注重业务重点,向既注重业务重点,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干部的学习权力,关注千部的学习需求,不断扩大干部的自主选择权。增强了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找准定位突出需求,科学设置课程。针对职能调整的新形势、监管体制的新变化,将教育培训工作重点从以前的重在学历培训、岗位知识培训向综合能力培训转变,紧密联系全市经济发展和工商管理发展的实际。设置了一些能提高干部技能的课程,使培训过程体现了形式多、特点明、内容实、专题新的特点,着力提高对一些突发性、综合性强的工作任务综合能力,优化工商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适应建设高素质、复合型干部队伍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拓宽思路,提高

学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采取专题辅导、课件教学、菜单式教学等形式进行集中培训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创新了教育培训形式。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组织学员开展了集中调研、主题班会、辩论、参观开发区、与先进模范交流座谈等教育培训活动,探索运用学分制、学时制、弹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鼓励干部开展在职学习,并与南京审计学院合作建立干部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工商专家型、专门型人才和专业能手,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教育培训方式从注重知识掌握,向注重知识运用转变。一方面注重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采取现场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增强培训的效果和吸引力,进一步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鼓励干部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矛盾进行积极思考和调查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开拓干部的创新思路,突出实践应用改变机关干部业务单一、基层干部只会唱“独角戏”的现象。近年来,我们在全系统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开展十大案件评审活动,对查办案件进行评议,组织干部分析、研究边缘、疑难、复杂案件以及一些涉及新领域的典型案例,着力提高干部的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干部的创新活力;在全系统开展岗位轮岗、挂职锻炼实践,大力培训复合型人才。对新近考录的大学生,采取先集中培训,然后再放到基层锻炼,指定专人传帮带,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全系统开展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组织全系统工商干部到部队进行封闭式强化军训,举行军训成果汇演,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五)教育培训考核,由形式认定向实质认定转变。一方面制定干部在岗学习培训考核办法和奖惩规定,进一步探索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结合实际制定考试考核办法,完善修订和重申相关等规定,建立和完善规范科学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将岗位实践锻炼、开展调研活动、工商业务竞赛及学习成果转化开展等纳入考核范畴,计人培训学习积分,把干部年度积分完成情况与年度考评挂钩,对每年的学习绩效进行积分考评,建立干部学习教育绩效档案。并将学习情况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和奖励的重要依据,激发培训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促进干部终身学习、自觉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

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勤于学习与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一)抓综合素质提高促使培训参与内生力明显增强。首先,提高认识,变组织要我学为自己主动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广大工商干部自觉认识到只有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才能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与专业水平,更需提高分析、研究工作中难点热点问题,从而对工商工作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化,对做好工商工作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次,正确引导工商干部将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得大家明确要学什么?学了做什么?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广泛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和能手竞赛活动,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活动。通过培训,丰富了干部的理论知识,更新了干部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特别是通过应急事件处理的模拟,使学员学会正确处理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促进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抓综合素质提高促使教育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明显提升。坚持把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益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加强培训规划,精心安排,严格培训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投入的培训资源要素发挥最大作用。同时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员管理,锻炼和培养了学员的全局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工商千部队伍。

(三)抓综合素质提高促使教育培训考核得到量化。按照“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方针,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首先,采取“学习积分制”。将学分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未达到规定学分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30%以上的干部年度学分未达到必修分值的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其次。采取上级考评与本级组织考试相结合,全面考评与不定期抽查考评相结合等形式,把机关科室和基层所的教育培训列入创优评先考核体系,把学习与 “创先争优”有效结合起来。倡导和鼓励干部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抓综合素质提高促使教育培训绩效明显提升。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估内容、测试程序及奖惩措施,严格考试测评、日常考核、年终考核,并将培训阶段学习过程,转化为能力,与绩效考核挂钩,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绩效制度的科学性、实效性。对下基层调研、完成重大任务、重要学习成果等情况进行认真登记,作为考评和奖励的基本依据。与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相结合,与干部的职级晋升挂钩,推行岗位淘汰制,对优秀干部提前晋职,对年度考评靠后、工作打不开局面和发生重大问题负有领导责任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有效地激发了干部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是各级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责任

(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着眼于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切实把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确立为全面能力培养,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对教育培训进行改革创新。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5

人才培养质量是指人才培养的结果,包括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高职人才培养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具体反映在教学质量、师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组织等方面,同时综合学校管理、教学管理,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应该是全面、综合的。

目前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培养过程所进行的考核评价。虽然涉及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等方面,但常常以知识考试为主,实践考核较少;而在实践考核中又以单项技能考核为主,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较难实现。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使评价内容更全面,不仅有客观的评价指标,也加入了对学生主观部分的评价标准,如态度、人格、道德等。但由于在对这些主观因素实施评价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载体,不能达到如同客观指标一样能够定量地进行观察考核,或者只能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察,其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削弱了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意义。同时,这样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仍以学校为主,企业无法参与也无需参与。对企业人员来说,参与的程度不够深入,评价的内容与结果就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相去甚远。这种形式的考核评价对院校人才培养的改进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并不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也未能发挥评价机制应有的效用。

基于传统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获得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进,但无法反映学生是否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也无法直观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实一体课程、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企业对人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运用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来直观地审视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与专业技能人才的供给更好对接。

二、综合实训在能力培养和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否切实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高素质职业能力,能否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在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都给予了实训课程越来越多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在培养计划中实训课程的课时大大增加,或者原来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

职业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三个阶段。从教学顺序来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课程,培养学生的单项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顶岗就业能力。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分界,一般总共为四至五个学期,第三个阶段较为明确,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这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或五个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立即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缺少校内综合实习的环节。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和实训课常与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配套安排,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验证专业知识,认识工具设备,或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这种形式的实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但这些单项操作技能的叠加并不能等同于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有的学校实施所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动手技能培训融为一体,这与传统的仅仅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相比是一大进步,但其中的“实”大多也是针对单一的岗位工作或单一的操作技能,同样难以培养学生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建立在若干岗位的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基础上的课程,忽略了实际工作任务的整体性和各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目标。

因此,基于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学生完成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后,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增加校内专业综合实训的环节。职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开设模拟现实生产完整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使学校课程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无缝衔接和平滑过渡,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使企业实习取得实效。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前两年分散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训练单项技能,到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开始专业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从校内实训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从学校实训到企业实习的过渡――校内综合实训这一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综合实训项目设计的原则

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背景的训练。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从各个方面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综合实训的任务应真实反映实际工作过程

综合实训的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就掌握了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法,掌握了基本职业能力。相较于前两年注重课程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的实训课程安排,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注重了这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并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适应社会需要做了准备,是不论学校单项实训还是企业顶岗实习都无法替代的二者之间至关重要的衔接过程。

(二)综合实训的内容应体现综合职业技能

综合实训应有助于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全面掌握综合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形成,传统上是根据课程内容的结构,按照知识点、技能点以学科教学的进度和顺序分阶段掌握,但由于其不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系统性,所以不能够让学生对岗位群所需的各种能力有全面认识,也不能实现完整的训练。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可以模拟工作现场并进行岗位轮换,在完成任务或实施项目的工作流程中,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能力贯串起来,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就能对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有全面的了解。

(三)综合实训的实施应滋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综合实训常安排在学生已完成单项岗位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学计划的第五学期。在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教学情境下,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教学实施。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学习港湾”里自行安排工作计划,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真实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团队合作能力。

以土建施工类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为例,综合实训项目应要求学生从工程图识读开始,进行从图纸会审到工程算计量、施工方案的编制、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训练。在前两年分项操作实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施工现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四、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注意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设计有所区别,更多以岗位要求为主,并与之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评价工作的基础是通过调查培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和能力分析,研究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分析并提炼出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表述,并进行有效地整合与归纳。对比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的能力素质分析的差异,分析原因并初步确定能力或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对企业专业人员和职教专家访谈调查来制定基本的评价标准。在实训项目设计及质量评价指标确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职业能力与行业岗位群相对应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反映的是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相对应的技能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是否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评价指标要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紧密联系,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标准,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这样能够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人才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使得高职院校反思在真实职业情境下,所得的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以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学生应能依据施工方案对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架子工、混凝土工、测量放线工等工种的施工队伍和工作内容进行组织和管理,能独立承担完成以施工员为核心的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测量员、劳务员等岗位的工作,实训项目应涵盖上述岗位工作内容,涵盖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内容,涵盖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技术管理责任。

(二)评价指标与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相一致

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要适用于大多数专业,考虑到每个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有所不同,在相关的二级指标和三级观测指标中可加以详细说明。评价标准的专业通适性使得评价体系能够评价不同专业的技能人才,综合反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实力。基于工作过程的土建类综合实训课程实质就是将现实建筑工程的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施工各个阶段的主要技能要求,了解建筑施工的完整程序,体会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岗位的重要性。实训教学过程与真实施工过程基本一致,其工作内容依次为:测量放线、构造柱钢筋绑扎、墙体砌筑、搭设脚手架、支模板、圈梁及楼板结构钢筋绑扎、楼盖管线安装、隐蔽工程验收等。按照工作内容列出相应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素质要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应由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确定。主观赋权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1]在实际操作时,应先对企业人员与职教专家就评价指标权重的观点的进行访谈调查,再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最终确定。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三)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

评价标准必须是可操作实施的,所需评价的信息易收集,数据可测量。[2]评价标准内容尽可能少地避免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因其难以定量测评,并且也可能因评价者不同而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客观性的因素来间接反映主观性的因素。如工作态度等可以通过工作出勤率、工作出错率来衡量。砌体结构房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根据现实砌体结构房屋建造的施工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知识点构建教学内容,并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现实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实训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既要遵循建筑业生产施工的自身规律,又要遵循教学规律。

(四)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评价标准内容的确定应使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到客观依据,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配,这样就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另外,还需注意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应事实求是地收集数据信息,充分反映人才的真实情况,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也应严谨,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实训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进行,整个过程的重点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工作任务进行计划安排实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工作,并由《学生工作页》引导他们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学生工作页》在综合实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引导和监督学生的作用,也是评价学生实训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一个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都应配有具有针对性的《学生工作页》,细致设计包含技能要点、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等内容,使实现实训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

五、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完成一个基本真实的生产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与实际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体验现实的职业工作活动,全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受到劳动环境和职业文化的熏陶,弥补了单一岗位实训的各种弊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认识体系得以应用于完整系统的工作中,并且完成体系的再构建。这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形式,架设了连接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

基于综合实训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全方位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参考学生实训中的表现情况、施工日记和《学生工作页》进行,在专业技能和实训成果考核中,采取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的考评体系。在评价方式上,采取笔试、技能考试、学生自我评价、实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均应符合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

说明:本文为“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评价标准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6

[关键词] 大数据;培训师;评价;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4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05- 02

0 前 言

培训机构对培训师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与培训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只有对培训师个人准确的评价,才能保证培训中心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师资教育培训、教学科研政策的有效执行,才能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所以对培训师综合的素质科学评价是当前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的重要课题。培训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这样的系统完全使用定性方法因其缺乏科学性很难有说服力,而完全使用定量方法因其数据难以获得并且数据不一定合乎情理也不能被良好地接受。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大数据下培训师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

1 培训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对于培训师综合评价辅助决策来说,最重要的是各因素权重指标体系的确定。但是,各培训中心会随着自身定位及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对培训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个对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中心,会更注重培训师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而对一个以干部培训为主的培训中心,可能会更看重培训师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款厚度。为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不能将权重指标体系固定在系统逻辑中,而是要提供一个权重指标体系建立功能,其思路就是由决策层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并生成判断矩阵,最终将生成的权重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

在构建指标体系后,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广义的目标函数即综合评价模型,将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起来,从而可以从总体的角度来实现定量地评价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常规综合评价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本文所确定的指标之间都是低度或微弱相关的,所以采用了模糊综合评r原理来构建其评价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如下。

对于同层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判有三个要素:

因素集合,U={u1,u2,…,un},被评价对象的各项评价指标所组成的集合;

判断集合,V={v1,v2,…,vm},对被评价对象的评语构成的集合;

单因素判断,即对单个因素u1(i=1,2,…,n}的评判,得到上的模糊集(ri1,ui2,…,uim),所以它是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

f: UF(V)

ui(ri1,ui2,…,uim)

这样,由U与V中任意搭配的元素对(ri,vj)构成关于n个评价因素条件下m项评语的笛卡尔乘积集。将元素对(ui,vj)的评价因素值记为rij,称rij为评价因素ui对评价等级vj的隶属度,因此n×m个rij构成待评价项目的隶属度评价矩阵R=(rij)n×m,即

由于各因素地位未必相等,所以需要对各因素加权。用U上的模糊集A=(a1,a2,…,an)表示各因素的权重分配。进而,按照模糊逻辑评价理论,需要对与进行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最后,根据模糊逻辑推理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得出整体的模糊组合评价等级。

由上面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看出,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是模糊隶属度评价矩阵R和评价因素的权值A的确定,对于模糊评判隶属度系数rij的确定有专家评分法、经验修正法等,进而构成相应的隶属度评价矩阵R。

2 培训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因此,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价中各主要因素的权数,是进行综合评价能否成功的最关键问题。为体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准确、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保证所确定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培训中心定位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培训师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给出判断。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和程序,通过对层次分析模型各指标两两比较的方式判断重要性强度,构造判断矩阵。采用Satty九标度法来反映专家的判断结果。

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过程中,重要的一条是保持思维逻辑的一致性,即专家在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时,判断标准应协调一致,不能出现矛盾的结果。为保证一致性,需要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此进行检验。如果判断矩阵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就需要有关专家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3 培训师评价的具体过程

在对待评估培训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只能够给出一个定性的描述,例如,对待评估培训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能是优、一般或差,而这些结果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能用定量的方法给出最后的定性评价结果,引入了模糊数学的思想。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数学方法,是对不确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为此本文将待评价项目的评语集合分成5级,即评价等级域为:

V={差,较差,一般,较好,优}

在确定评价矩阵R=(rij)n×m的过程中,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打分的范围控制在1~10之间,即专家打分的分值∈[1,10];打分的原则为:专家给出的分值越高,说明待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

为了评价培训师综合素质,将判断待评估培训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层,其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为研究成果和潜力、培训教学能力和学问、为团体和培训中心的服务、个人素质和身体素质;影响研究成果和潜力的二级指标为课题与出版物;影响培训教学能力和学问的二级指标为知识和学问的深度、表达能力、教学量和积极性、指导实训能力;影响为团体和培训中心的服务的二级指标为参与学术活动、获得研究资金和资助的能力、公民的作用和责任心;影响个人素质的二级指标为组织协调能力、进取心、能动性、幽默感、谦虚谨慎;影响身体素质的二级指标为健康状况与心理测评。

4 试用情况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7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52―0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以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为重心的高职院校,同样也有开展相关素质教育的必要。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改革步伐的滞后。要想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进行全新的梳理和创新。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创新的必要性。

1 综合素质课程开设随意,效果不理想,现状不容乐观

(1)课程开设随意。应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学校设立相应的教学部门,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就业指导课、人文艺术类的欣赏课等。但部分课程开设随意性比较大,有因人开课或因需开课的嫌疑。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学院在最初设置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等四门极富特色的课程之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在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综合素质课的选课压力下,又相继开设了“书法欣赏”、“美术欣赏”、“演唱技巧”等课程内容过于专门的选修课。

这些课程和本校最初凸显综合性和职业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开课宗旨有所偏离,滑入了与普通高等学校相类似的带有普泛性的选修课的开设轨道,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开设相关的人文艺术鉴赏课程。当然,这种课程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联系不够紧密,而难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2)教学效果不理想。选修课一般以大班形式开设,每班动辄都是百人以上,课堂师生互动困难,难以采用比较适合高职学生智力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仍是基本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的演讲水平和个人魅力就成为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因素。但有如此水平的优秀教师毕竟有限,这就导致大部分综合素质课课堂效果差强人意,往往是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再则,由于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很多学生纯粹为了得学分而上课。

2 专业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课程改革两张皮,前者成果显著,后者严重滞后

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一般把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截然分开,而且重视专业课,轻视综合素质课,觉得上好专业课、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才是重中之重,综合素质课只是锦上添花,有没有、学没学好无关紧要。因此,在学校的一切教改活动中,专业课的改革是核心,而且通过近些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改变了原来本科“压缩饼干”式的课程,确立了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等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

然而,这些先进的改革理念根本没有渗透到综合素质课程的改革之中,综合素质课程仍然停留在学校单方面设立课程名目、确定讲课内容,并主要由校内教师教授的阶段。

综合素质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大模块,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开课讲课。把它和专业课程统筹起来设计,而且用一以贯之的理念全盘改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育工作者应该抓紧这有限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开设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即上岗,上岗能工作,真正实现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双主体”原则

目前,随着国家100所骨干院校的申报和建设,在高职教育领域提出了“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理念。所谓“双主体”,就是除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主体,企业、行业协会或政府作为另一个主体也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人才培养过程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环节,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建设无疑是重点,在课程体系这一重点之中,理应包括综合素质课程板块。我们必须一改以往由学校一厢情愿为学生开设综合素质课程的做法,联合企业、行业或政府,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此来确定综合素质课程。

2 综合性和职业性兼顾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文科学素质类的普泛性的课程,另一类是针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谋程。禾同门类的课程,其建设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第一类课程,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尤其是现在各院校都在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很多精力都要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加上学生选修课的学分有最低“门槛”,学生一般也不会选修太多课,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不可太专门,过于专门不利于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期间比较全面地建构知识系统。鉴于呲,在设计此类综合素质课程时应尽量将接近的科目知识融合在同一门课里。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设计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中,不同的教师分专题为学生讲授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门类的知识。第二类课程的设置要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指出,有助于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包括“善于学习”、“较强的纪律观念、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人际交往和应对能力强”、“培养团队精神”等。高职教育专家赵志群也指出;职业能力的首要部分是专业能力,其次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社会能力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作、自我调节能力等。后两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职业通用能力,是职场成功的必备素养,它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习得,但重点应在综合素质课程的

教学中予以培养。

3 灵活性原则

考虑到综合素质课程有以上所述的课程建设主体以及课程类别上的差异,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开课地点等方面都应该因课而异,灵活变通。不必硬性规定所有的课程都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或在固定的课室上课,而应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并确定相应的课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为了照顾企业教师来上课可以选择在晚上或周末,教学地点既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

三、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方法

1 调研走访

(1)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工作的适应性及企业需求。每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部门都会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类似的问卷,其调查结果对于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8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哪些能力最有利于就业后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中,“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位居前列;在“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视情况”这一条目的答案中,“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等位居前列。虽然这种问卷因为设计的科学程度不一,其结果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现状,但其指导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为了给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可以对这种问卷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或者请一些专门的调研公司来完成这一工作。

(2)走访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或咨询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各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负有招聘、培训、管理员工的职责,他们对于新近员工的工作胜任情况是最了解的,同时他们还要分阶段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对他们的走访,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他们的培训内容,以确定哪些培训可以结合学校的综合素质课程来合作开展。

(3)调研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或员工培训机构,了解他们的课程模块以及培训效果。现在,各种管理咨询公司层出不穷,一些资深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时代光华、澜海原创等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员工培训项目,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效的会议管理”、“高绩效团队的建立与运作”、“服务文化”等。近来有报道称:“东莞市还引入企业资源开展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合作开发职业素养课程”,“邀请联想集团对中职教师在人际关系‘破冰’训练、教学沟通技巧、高效团队建设、职业心态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虽然东莞市开展的是师资培训,但这些课程对于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有用。这些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些培训内容具有普适性,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讨分析

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资深培训师,共同研讨、梳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与专业课程需要细致的岗位任务分析相比,综合素质课程内容的确定要相对容易,大家所要商讨的,主要是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大多数职业所普遍需要的通用能力,或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在具备了专业能力之后,有效发挥专业能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垫良好基础的能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8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

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9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例10

军队院校是军队基层干部的摇篮。军队院校毕业学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员个人的成长进步,更关系到部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因此,探索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基本构成和培养规律,认清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1.学员综合素质构成要素

为了提高学员培养的针对性,学院将学员综合素质结构分解为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领导管理、专业业务、身体心理等6个要素。其中,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领导管理、身体心理等5个要素对于“合训”、“技术”两个专业的要求基本相同。专业业务要素,是两类专业区分度最大的要素。合训专业,主要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达到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水平,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后续分流教学需要,安排了必要的装备知识学习,使其具备一定的装备素养和装备技术能力;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装备保障能力、专业组训能力、科研学术能力,针对毕业学员组训能力和参谋业务偏弱的问题,加强组训能力、参谋业务的培养。

2.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基本规律

要想保证学员综合素质培养质量,必须探索军校学员培养的基本规律,把握军校学员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体来说,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规律体现在几个方面:

2.1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时间规律性

军校学员在校四年期间,其综合素质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刚入学,学员主要是完成由青年学生或普通士兵向一名合格军校学员的转变。军校学员首先是一名军人,尤其对于地方高中入学的学员来说,这一转变尤为重要和明显。在这一阶段,一般是由军事教研室对其进行军事基础科目的教学,军事教员良好的形象、素质以及对教学标准的把握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对于课下训练来说,主要组织者就是学员旅干部,因此教员和学员旅干部必须密切配合。同理,对于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政治教员的教学,也离不开学员旅干部的日常教育。进入第二学年以后,学员基本适应了军校的生活,会进入到军事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是学员军人意识和作风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引起教员和学员旅干部的注意。在第三学年,学员基本上适应了军校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对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比较熟悉,思想趋于活跃,自主意识增强,同时因为专业课程的增加,人员也更加分散。在这一阶段是打造学员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关键阶段。第四学年是学员综合素质的整合提升阶段,在前三年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军事、思想素质都应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最终达到一名合格毕业学员的标准。

2.2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内容规律性

前面已经提到,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是贯彻学员培养全程的,它在学员培养工作起统揽全局、贯穿始终的作用。从学员在校期间来看,思想政治课程贯穿始终,学员旅负责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覆盖全程。军校学员除了要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素质等方面要达到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准以外,还必须参加大量的军政学习和训练,严肃、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学员的身心素质,同时对学员身心素质的可塑性也是一个检验。军校学员虽然姓军,但是其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达到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平,同时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专业课程和军事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专业业务素质是学员的饭碗,是学员在部队发挥特色作用的必备素质,也是学员能够在本专业领域成长进步的先决条件。现在的学员是将来的干部,担负着管好部队带好兵的职责,一定的领导管理能力不可或缺。总的来说:政治思想、身体心理贯穿全程,军事基础特色鲜明,科学文化学习之基,专业业务看家本领。

2.3学员综合素质生成的主导规律性

军校学员的培养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程教学,二是课程教学以外。课程教学主要由教学系(部)负责,由教员主导;课程教学以外由学员旅负责,由学员旅管理干部主导。从我院学员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室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员的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由我院基础部负责,教授学员政治思想、军事基础、科学文化和领导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学员的专业课程教学,主要由我院的各专业系负责,教授和相应专业学员有关的武器装备操作、保养、维修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形象来说,基础部是负责锻造刀身,而专业系主要是负责磨砺刀尖。但是课程教学,传授学员的是知识和理论,要想将知识和理论转化成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学员旅的管理模式,紧贴基层、靠近部队,管理教育工作贯穿全程,这样学员在课程上学习的政治思想、领导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就会学以致用。学员旅负责学员日常的军事体能、技能的训练,又可以将军事基础知识和理论不断的巩固和提高。

3.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