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2 15:40:42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19-02

从人才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还有一部分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型人才[1]。因此,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性教学包括校内的实训,校外的专业认识实习、生产综合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2]。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开始学专业课之前,都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电厂认识实习。火力发电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设备数量多,系统繁杂,因此火力发电厂对其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多次的实践,而通过电厂认识实习是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一环,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电厂实践的桥梁,是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电厂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火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工艺流程知识的技能课。学生通过实习熟悉电力生产管理的有关安全规程和工作制度,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进一步熟悉热力设备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和生产工艺,培养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作风,为将来在企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作者担任过多年专业基础课教学和电厂认识实习的实践指导,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以电厂化学专业为例,对如何提高电厂认识实习效果,寻找有效措施,作进一步探讨,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电厂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在当今条件下,企业把安全生产和效益放在首位,接收学生实习是属于经济效益差和安全责任重的工作,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2.对实习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抓得不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目标不够清晰,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监控不到位。学生一般是听讲座,参观电厂,大多只能走马观花,很难做到对复杂的生产工艺过程建立起整体印象和感性认识,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二、提高电厂认识实习质量的措施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号召,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2006年7月我院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了柳州教育教学区兼学生实习基地。为了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习,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提供发电厂生产实习场地条件外,还提供了同时能满足150多人学习的多个教室、住宿和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馆等场所,给学生在校外的学习、实习、生活和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改革课程目标。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现场教学下,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加以证实,并对一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期望达到一定的能力和知识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实习,能进一步熟悉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对发电厂主要发电设备、主要辅助设备和主要系统建立完整认识,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从事职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能提高阅读工程图纸和工程技术资料的能力;能掌握机组在正常运行时控制热力参数的操作以及热力参数的规定变化范围;会分析锅炉、汽轮机、电气运行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掌握相关运行岗位的岗位职责、业务范围;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方法,培养独立观察客观事物,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2)知识目标。了解电力生产管理的有关法规、厂规、安全规程及机组运行规程;了解实习电厂各热力设备的技术参数、结构特点、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基本知识;了解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热力设备系统图及运行基本知识。

3.改革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电厂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有热工理论及应用、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前者主要是学习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大模块内容。工程热力学要求掌握工质的六个状态参数(温度、压力、比体积、热力学能、焓和熵)、水蒸汽定压下的形成过程、发电厂水蒸汽动力循环,为提高电厂热力循环的热效率,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途径等;传热学则是要求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本质,热量传递过程,如何增加传热或削弱传热量等。后者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与电厂化学工作相关的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如了解电厂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设备结构、作用和工作的过程。可以看出,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电厂认识实习正是学生亲自到电厂现场了解和验证理论是否跟实际相符。

大一两个学期除了开设一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如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热工理论及应用等。大二第三学期是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开设必修课程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和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同一学期内完成,这两门课程如何安排,也即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先安排在校内完成后再安排电厂认识实习到实习基地进行,还是同时把这两门课程同时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不同的排课学习地点对学生获得知识就有不同的效果。

过去电厂认识实习安排,一般是在校内学习完专业技术基础课以后、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前,才安排一定时间到电厂认识实习。这样安排的缺点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中对有关电厂设备与系统时就感觉比较模糊和抽象,没见过的东西要学习起来比较难以掌握,如果把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一起,如电厂化学专业的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与电厂认识实习课程同时安排到实训基地教学,学生对这两门课得到的收获应该更多。就以上述两门课作为例子分析学生得到的收获。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是电厂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要求学习和掌握与电厂化学工作相关的火力发电厂的锅炉设备系统以及发电厂的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电厂认识实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在现场教学,学生亲自目睹电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要系统设备,这样更容易了解设备的结构、作用及系统工作流程,加深学生在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中所学的内容理解和记忆。眼见为实,在课堂上百说不如现场一见。

三、实习效果

授课的时间、地点应该合理的安排。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理论课每天安排在上午的基地教室授课,老师给学生讲解发电厂动力设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合电厂讲解热力系统图。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每天的下午时间,到现场由厂方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拿着电厂系统图听厂方专业人员讲解,认真做好现场记录。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到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从现场中获得实际知识,在学习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内容时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不再是抽象的东西了,这两门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每个学生都说说在现场所看到的系统设备的作用和系统的工作流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也容易掌握了,正如一个学生在认识实结中写到:到实习基地学习,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电厂很多热力系统和设备,回到教室看书中内容感觉容易理解多了,也能看懂了书中的热力系统图,在实习基地的时间里,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感到很充实,收获多多。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实习是一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3]。认识实习有区别于生产运行实习,认识实习主要是了解发电厂各种热力设备的生产过程,了解各系统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作用及设备功率、设备工作环境和运行控制参数,结合课本内容客观增加对发电厂生产系统及设备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了解本专业方面相关的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认为,电厂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电厂认识实习课都应同时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教学时间上应交叉进行,在教室教师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到了现场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解现场实际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完成两门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

[2]方舒燕,阮涛,闫玉慧.电力技术类专业认识实习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7):1.

[3]钱初洪,郭海福,李红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实习模式的改革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6,(2):1.

[4]景朝晖.热工理论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孙为民.发电厂认识实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2

电工基础作为电子、机电类等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有着典型的工科课程特点,以较系统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较多的实验贯穿着整个课程。据相关调查显示,中职学生都以复杂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来评价它。学生对它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消极学习情绪,这不仅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还造成了对后面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良后果。对其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旨在改进课堂效果是必要的。

一、了解学生,因人施教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开展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前提。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弱,尤其是面对这样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不容易接受。为了能让整体学生都能较好的接受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由浅入深。学习能力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主要掌握书本的知识,适当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小知识的难度,先易后难;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来说,提高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操作、实践来加强理解;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上述的能力培养外,还要延展知识,培养他们能够独立提出疑问、合作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他们分为“小老师”,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引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学生从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厌恶到对它产生兴趣,变得想要学习,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就得从教学方式入手,使教学不再枯燥单调,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得做好备课工作。新课标中对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对课程进行研究,从而对课堂进行设计以及选择课堂教具。比如传授电磁感应现象这堂课之前,教师就要不仅宏观掌握整个教学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也要对课堂中学生分组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做好课前预习,并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上处于一味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反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还可把自己课前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促进和同学之间更好的学习。

2.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探究式的学习,即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否认,学生是电工基础课程中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开动脑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有可无。反而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更大。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在探究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会混入很多无关课程的问题。这样,会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位于主导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巧设问题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

3.重视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电工基础的教学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加深理解。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这一步的时候应该要做到及时性。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到某一个理论知识后,教师应该立刻设置与此理论相关的课堂练习,旨在巩固知识。但是,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繁琐的重复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在练习的设置上,教师应该要做到短小而精悍。

4.引入网络教学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各中职学校也纷纷将网络用于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已经开通了数字教学平台,各专业、各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博客空间。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开立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站。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直接运用这个网站来教学,同时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探究资源,而且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后又可以形成另外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得学习资源不断地丰富。

三、把生活带入电工基础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电工学的现象。教师可把生活带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1.把生活带入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何导入一个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的电工知识,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如果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不会产生陌生感,也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整个课堂上。比如在讲解电容器这样的小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电容器的原理,可想而知学生最多只会把这样的知识转为记忆内容。相反,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动手拆开一些如MP3这样的小电器,并大胆的猜测在电路板上的哪些部件可能是电容。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思考问题,加深印象,从而可以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2.把生活带入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开展教学的方式,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一定的思考。如果教师在电工基础的课堂中,将所提的问题生活化,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比如电磁感应原理,教师可拿电磁炉为例问学生它是怎么工作的,学生进行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再一一点评,引出电磁炉是通过电流产生了磁场,形成涡流产生了热量,再通过铁制锅将热传给食物这样的原理,这样便可使学生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以生活来结尾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就意味着对知识学习的结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在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充分利用生活,比如电功率这样的知识学习之后,通过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中各个电器的铭牌,比较每个电器的额定功率。这样就打破了以往的复习作业形同虚设的状态,能更好的将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块。

总而言之,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从认识学生入手,采用探究式教育的模式,把生活中的电工知识带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探讨研究,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知识,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利红.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5月下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3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对照上述标准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应改革,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

我校按照理论课程16学时对应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学时对应1学分进行学分设置。根据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68个学分方可毕业,包括理论教学学分和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理论教学占13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占3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为98学分,人文及社会科学选修课为6学分,其它选修课为28学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学生参加上述各类活动并至少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包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

二、教学计划的修订

我校对于教学计划修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每隔4年左右就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教学计划的修改随同进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修订原则上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批准后,教学组织和实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表执行。

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由专业负责人带头、骨干教师参与,广泛征询学生和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意见,并经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才确定。2013年在遵循学校指导原则的大前提下,结合学院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听取校外的企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审核意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彰显专业特色,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适应性与工程应用性,同时为了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细节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增加了本专业直接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几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学时:“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三门课程的课时由原方案的56学时增加为64学时,“高电压技术”课程由原方案的40学时上升为48学时;另外,适当加强了与本专业工程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由32学时调整为40学时,“电路理论A(上)”与“电机学A(上)”皆由48学时增加为56学时,并新增了一门选修课“工程力学”;为了使课程安排与衔接更为合理,将“线性代数”提前到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以便与课程“电路理论A”更好的衔接,将“发电厂动力部分”提前到第二学年春季学期,使其与“认识实习”更好的配合,将比较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提前到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以加强其教学效果;将限选课“电力电子技术A”提前到第三学年秋季学期,以便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更合理的衔接;另外考虑到原方案中所设置的高电压专业方向的应用面较窄,往届学生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很少,甚至无法开班,因此,本次方案中取消了高电压专业方向,但为了适当加强高电压技术方面的内容,增加了“高电压技术综合应用”这门选修课。

三、课程开设体系

根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其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和培养质量都以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也紧紧契合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称为“6+1”结构:由人文及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6个模块和课外教育活动模块组成,课程结构比例为: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占总学分的2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3.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2%;具体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主要课程的先修关系如图1所示。课外教育活动主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化能力培养,在课堂之外可获得的创新学分(我校普教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折算表见表2)。

四、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表1、表2和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通过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之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工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的能力;

(4)通过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通过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能正确认识电力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6)通过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04-01

现代企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使其面临挑战。要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电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在遵循这门课本身的教学规律的同时,大胆创新各种教学思想和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的“90后”。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义务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心强烈,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他们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有广泛的兴趣受好,但注意力难以集中。

职业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理论支撑。《电工电子技术》在中职学生电类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衔接专业课和后期的实习实训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学习好这门课程,意义重大。在他们的脑海中一直有“学习无用,书本理论知识无用”的思想在左右着他们。这些因素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电工电子类课程晦涩难懂,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一方面中职生入学时普遍动手欲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渺茫,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所以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对《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究

(一)夯实基础,扫除学习障碍。首先,针对学生物理基础差,电学知识概念模糊的现状,在开展《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前,需要认真找出本堂课所需要的电学基础,找出那些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必需的。在课堂上,决不吝惜时间去扫除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其次,随着课程的推进,往往后面的知识都是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的。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开展新的课程内容前,依然要不吝惜时间去巩固基础。只有在基础这个背景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之下,方可开展新的教学,否则学生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上课就是在煎熬和无奈中度过,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夯实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不只是局限于讲解,可以采取老师提问,学生自己提问,也可以把这个环节提前到课前预习,让学生制作知识卡片等形式。不吝时间去夯实基础,是开展好这门课教学的关键,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直观教学,简化学习过程。任何教学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好的教学方法上来。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更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使教学过程直观。直观教学方式有多种。

1.恰当运用挂图。运用挂图,能较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地明确文中涉及的东西和蕴涵的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在讲解一些只需静态观察和分析的问题的时候,结合挂图讲解,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2.恰当运用道具。《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电路元器件、测量仪器等获得感性认识,把这些实物或经过简单加工的模型带到课堂,结合道具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增强记忆,并为后期的实习实训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

3.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交互式系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而言,有很多动态的演绎过程,例如:讲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分析基极电流、发射极电流、集电极电流的形成时,用普通的挂图分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是微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很抽象,因此,运用多媒体和动画效果,动态的演绎这一过程,便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和动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等等。这样,就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5

职业中专的《电工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专业性以及理论性均较强,学生对《电工基础》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之后的专业课程,《电工基础》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这门课程对刚刚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而言,其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基础就是其在初中中学习的物理知识,由此进入《电工基础》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现象,中专《电工基础》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措施呢?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一)有较强的理论性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在概念多、单位制较复杂以及基础知识较多得以体现,除此之外,学习《电工基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电工基础》具有复杂、公式繁多的特点,其难题的解法也较为灵活,需要较强的电路逻辑,学好《电工基础》的一个重要性要素就是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有就是《电工基础》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以及层次性的特点,其教学课程是呈现难度逐步增加的趋势,知识逐步开展以及深化。

(二)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程属于实践环节,对学生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技能得以训练的基本部分。通过《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收获感性认识,对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验证以及巩固,使其对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定理的了解得以不同程度上的加强。通过电路实验环节,学生可以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调式的方法以及测试的方法,还可以准确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电工设备和仪器。

二、《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专的学生相对于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而言,前者知识掌握不是特别充分,尤其是从初中升学上来的学生。对由初中升上来的学生而言,掌握《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就是其学习了两年的物理知识,可见由简单的电路基础知识转向学习《电工基础》知识,对中专学生而言,难度是较大的;但是对于由高中转至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有三年高中时间学习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学习《电工基础》的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所以,现阶段中专《电工基础》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措施,实现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关于《电工基础》教学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职业中专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其接触实际的电子电工设备的机会是相对极少的,缺乏对电子电工设备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学生会感觉到极为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将慢慢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取得的学习效果较差。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将本章节《电工基础》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连接的方法,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成为一定的有机体。根据理论分析以及长期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希望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电路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注意在《电工基础》课堂上添加一部分动手项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电工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电工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对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的途径有很多,但是最终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为学生汲取知识提供动力。针对这种情况,中专学校或者是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采取邀请《电工基础》的学习者,而且保证《电工基础》的学习者在其从事的与电有关的事业上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的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对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采取组织与《电工基础》相关的专题讲座的措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进而产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除上述的学生被动接受之外,学校以及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工厂、在工厂中见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得以了解,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得以明确。

四、小结

综上所述,改善电工基础教学的单调性以及枯燥性,使电工基础教学的课堂变得较为活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电路基本理论知识,为其之后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本文从《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入手,进而引出对《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的详细阐述,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学生准确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6

一、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状况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机电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制冷应用技术等工科专业的课程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欠佳,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在课堂上,教师尽忠尽责,力求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加上课程本身的内容也比较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

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面对老师的“灌”知识和课程的内容繁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产生畏惧心理,对学好该课程早早丧失信心,甚至不少学生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

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状况的原因分析

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欠佳,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这个现象去寻找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同志曾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导向,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发现和研究总结,我认为出现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删减和增加不够明确。《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都是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内容繁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很多老师只看到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把课程内容一五一十的讲完,完全不顾课程内容繁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和学生自身基础薄弱等具体情况。

2、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普遍的教师把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定义为理论课程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有甚者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早就在抽象理论知识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学习意志不够坚定。中等职业技术学习的学生往往是初中阶段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对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面对内容繁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厌学的情绪。

针对上述出现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状况的原因,结合本人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的对策。

三、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的对策

(一)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是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的前提。顾名思义,这里的知己知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知己”指的是教师本人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的理解和社会对该知识的需求。首先,作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老师,必须对教材要充分地理解,做到对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因为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都模棱两可,怎么能把学生教好,又怎么能提高课堂效率呢?其次,了解社会对该知识的需求。教师应该收集多点现实生活生产的实际应用例子。例如,讲发光二极管时,我们应该收集作为当前新光源的LED的相关资料图片在课堂教学上恰当引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内容在现实中的实用性。

另一方面,“知彼”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对班上的学生整体上有所了解。中职学生是初中阶段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和缺乏对学习持之以恒精神的学生,但是“差”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自己应该对学生先“摸个底”。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找班主任了解情况,或者进行一下相关的小测试等等。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中职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实他们的脑子灵活聪明,动手能力强。如果我们对班上的学生整体上有所了解,不把《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变成“讲、听、背、写”的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堂,做到扬长避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一般把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定义为理论课程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改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为理论课程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看法与做法,必须坚持“教一会一,学一懂一”的原则和采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照明电路部分的两地控制电路教学中,第一对两地控制电路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两地控制电路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进行模拟实践:学生扮演维修电工的角色根据业主的具体要求完成楼梯间两地控制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工作。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提高《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色环法判断电阻大小时,教师拿出不同色环的电阻,引导学生用万用表测量发现不同色环的电阻其大小也不同,进而让学生结合教材弄懂电阻上的色环和电阻大小的关系,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只要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活跃课堂氛围,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也将会事半功倍。

中等职育教育以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教师应根据中等职育教育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能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少学时电工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使非电专业学生初步掌握传统电气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气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应用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但电工课程的内容广、抽象概念多,而非电专业学生接触电类课程的时间少,怎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少学时电工课程特殊性进行再认识。

1?郾少学时电工课程教学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电磁学”部分,应突出“工”字教学。

少学时电工课程与物理课程“电磁学”部分衔接,但不同于物理课程中的“电磁学”部分。物理课程是一门精确的理论科学,它通过实验来建立和验证理论,同时用数学来表达理论。物理课程中的“电磁学”部分较多地涉及本质的探讨和定量的研究,更密切地依赖于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知识。而少学时电工课程主要讲授电磁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它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都应从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定性分析,减少定量计算,不必以严格地进行理论验证及数学推导。如讲授变压器原、副方之间的电压、电流变换关系及功率平衡关系,应着重定性分析三个关系式:(1)电压平衡关系式U≈E=4.44ωFφm,U=E=4.44ωFφm;(2)磁通势平衡关系式ω+ω=ω;(3)电压、电流变比关系式K==。讲清它们的物理意义和前提条件,并运用上述基本概念去分析变压器的工作状态和运行特性。因为在电工实践中,即使进行严密的计算也不一定能得到和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结果,最终还需要进行实验调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与物理课程中有关内容相衔接,同时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突出电工的“工”字,即工程应用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在“电磁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扩展。

2?郾少学时电工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扩展知识面的技术基础课程,应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度和要求。

少学时电工课程任务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其要求是:(1)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2)了解常用机电能量转换设备的构造原理、工作特性及使用常识。(3)掌握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能阅读、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4)通过实验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具有组成简单电路、使用常用电气仪表和设备的能力。(5)具有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等电能管理方面的基本常识。少学时电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电专业中各个技术的理论问题及其应用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深度和要求上,要低于电气专业的电工课程。如在讲授变压器电能传递的过程时,只需着重说明三个概念:(1)只有变化的磁场才能利用电磁感应作用传递电能,因此变压器必定是交流电器。(2)变压器在传递能量时,必须保持功率平衡,因此在传递过程中如果输出电压升高,则输出电流应下降,反之亦然。(3)由于变压器是传递能量的设备,而不是直接耗能的设备,因此变压器在电网上工作时本身只消耗极小的电功率。由于教师大都是任教电气专业,兼任非电专业,往往容易按电专业的要求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加深非电专业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郾少学时电工课程与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有差别,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主要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而少学时电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为学生毕业后学习、使用电气新技术打基础,为本专业服务。因此,少学时电工课程除了保证基本的电气技术基础知识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有选择地重点介绍某些电气应用技术。在讲授时应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专业实际,注意介绍电能的实际应用,展示实物教具,观看有关录象,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讲解各种电机和电器时,要注意进行总结对比,找出它们在基本结构上、工作原理上异同之处,认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区别,防止学生张冠李戴,混淆不清。对基本理论方面,如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要让学生在搞清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应用能提高说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练习是应用电工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往往把电工课程当成副课,学不学关系不大,因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非常必要。要劝学、帮学、互学,对学生遇到的难题,首先要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明确涉及的原理过程,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和特点作耐心细致的讲解。要设法让学生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又是怎样解决和应用的。

4?郾少学时电工课程课堂演示实验不同于学生的实验课,应注意把演示与理论讲授有机地结合,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课堂演示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直观教学原则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基本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还能增长见识,开拓思路。针对中职学校非电专业学生对电工课程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充分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手段,以弥补学生“先天不足”,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电气设备的额定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将电阻元件在超过额定电压的情况下通电,产生冒烟、烧毁等现象,可使学生对电阻元件额定值和必须在额定值范围内使用电气设备方面有深刻的印象。对于实践机会较少的非电专业学生来说,把原理图转化为实际的线路,是一个较大的飞跃,而且有一定的困难。课堂实验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这一典型线路,结合课堂讲授,逐条连接控制线路,并通电操作,演示电路功能,可使学生了解原理图与实际线路的对应关系并学习接线技巧。必须注意的是,课堂演示实验是在课堂讲授这一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同于学生的实验课。课堂演示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紧密配合理论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以获得深刻的印象,建立明确的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演示与理论讲授有机地结合,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8

关键词: 高职教育;电工基础;整体设计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overall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17-02

1 课程的定位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平台。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电路的动态过程和磁路的有关知识,具备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器的使用能力,具备基本的电工作业能力,具备低压电器选用能力,以及使用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手册的能力。

2 教学设计思路

2.1 突出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特点 根据“理论够用,技能强化,重在应用”的教学理念,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模块,设定各模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工作任务,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及学法指导,做好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职业基础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根据职业岗位和电工考证要求等设置知识点、技能点及教学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基于学生认知过程安排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讲解、练习、深化、归纳、训练等步骤,使学生真正掌握电工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设置为三个层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基本电路实训;综合实训。在项目任务设定时,选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同时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

2.2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关键。知识职业发展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交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力。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利用各模块的技能训练项目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实训使学生具备电工作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电工工具使用能力,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及电路图的分析能力,电路安装测试能力,以及电工综合实训等能力。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中要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职业能力就越强。能力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应用。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升华,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呈现。

3 课程教学目标

3.1 总体目标 通过《电工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电路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宽基础、强技能的基本目标。初步具备解决家庭照明电路安装和工厂供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意识。

3.2 具体目标

3.2.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基本理论;熟悉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熟悉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能对较复杂的典型电路进行分析;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认识常用的低压电器;熟悉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工作业的操作规程;能够分析计算简单的应用电路。

3.2.2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熟悉一般电路的分析测试方法;具备常用仪表和常用工具的操作能力;熟悉电路的连接方式;会设计安装家用照明电路;会操作常用电力供电系统,并能进行简单电路的检修;能应用电路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3 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培养吃苦耐劳、团体协作的职业精神。

4 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形式,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听课、思考、记忆、练习、应用等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记、怎么用的问题,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主要模块有:电路基础、直流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交流稳态电路、互感电路。内容基础实用,重点突出,叙述简单明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每个模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融合,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模块1 电路基础。工作任务:电压表、电流表量程扩大改装;导线连接;电阻的选用。知识目标: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以及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的特点以及两种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掌握电阻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了解独立源、受控源的联系和区别;熟悉万用表的使用;验证基尔霍夫定律。能力目标: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电路;能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流和电压;能识别和选用色环电阻;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分析计算电路;了解家用电路。

模块2 直流电路。工作任务:用万用表测试直流电路;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测定。知识目标:理解等效概念,熟练掌握无源网络和有源网络的等效变换方法;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特别是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熟练应用戴维南定理分析计算电路;加深理解含受控源电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计算直流电路;能够正确搭建直流电路;能够使用万用表对直流电路进行测试;能够对二端网络等效参数进行测定。

模块3 动态电路。工作任务:一阶动态电路的测量。知识目标:掌握电容和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理解换路定律;掌握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熟练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能力目标:能熟练分析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换路定律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模块4 正弦交流电路。工作任务:交流电的测量;功率因数提高与日光灯电路安装;三相电路的连接与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正弦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元件在电路中的特性和RLC电路的特点;掌握阻抗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谐振电路;了解三相电源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三相电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示波器测量交流电路;能根据要求正确设计和连接照明电路,熟悉家装;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具备分析计算交流电路的能力;能根据要求正确设计、连接三相电路;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模块5互感耦合电路。工作任务:单相变压器测试。知识目标:了解互感和互感电压;掌握同名端及其判定;掌握理想变压器、空心变压器。能力目标:能正确判断同名端;应用理想变压器解题。

5 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倾向和个性化发展。

5.1 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检验课程学习效果,同时,也是测试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依据,这就需要制定课程的理论考试大纲和实践考核大纲。理论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考点分布广泛,提出了前后递进等级四个层次要求:“了解”―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定律、原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实践考核依托项目进程分别考查学生在安全用电、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电器元件选用、实践操作、检测调试等方面的能力,借鉴职业技能鉴定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要突出过程考核,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的综合成绩按照理论与实践各占50%合成。

5.2 建立习题库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习题库。按模块划分,条目有:内容提要、基本要求和学习指导、典型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检测题。通过对课程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分析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基本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习题解答,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并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做好课程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李学锋,黄清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郭婺,周洪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9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及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学习电工专业知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基础,其理论知识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电工基础课理论性强,概念多,原理抽象,内容繁杂,公式众多,单凭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实验手段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外,还利用电化教学,所具有的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确保教学效果。现我就电化教学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线路、图表、原理、结构等问题,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这种内在需要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逐步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例如:例如在学习《电工基础》中的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原理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采用多媒体CAI课件,将电动势的内部电荷移动情况和闭合电路中电荷移动情况、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摆动情况,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后采用启发式和课堂设疑法,提出在电动势的内部正电荷是在什么力作用下移动的?方向如何?闭合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对这一节的概念掌握得很透彻,并且很想了解电动势与电压(端电压)的异同,对学习后面的内容兴趣浓厚。

二、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电工基础》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各种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书本上固然有内容介绍和简单的示意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文字是生硬的、抽象的、难懂的,少许的示意图也是不够的。在互联网这个优质资源里可以找到许多教材中没有的资料,而这些东西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事物。例如《电工基础》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论知识抽象,结构复杂,直接按课本内容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上网查找一些常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资料图片,把各个组成部分的图片展现出来,并利用动画效果把各个组成部分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电动机。再将旋转磁场的产生过程、旋转磁场的旋转过程制成课件播放。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电动机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而且知道了各部分大致在电动机的哪个位置,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真正认识了三相异步电动机。

三、变静态为动态,有利于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专业课程,若简单传授、解释往往由于过程的仓促与粗略,使学生只了解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对其本质知之甚少,甚至完全停留在文字层面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图像,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掌握其内在联系和本质变化。例如在讲解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互感、串联谐振电路、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等知识时,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成录像、Flas、Powerpoint课件等电教软件,解决其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从而使静态的死板的知识动态化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学生就透彻理解知识,记忆牢固,容易理解上述电路元件或电气设备的特点及工作原理,不仅能熟识事物的表象,而且能很好地掌握其内涵。

四、变单一为多元,有利于形成声、形、色主体化的教学模式。

有关记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如果只听只能记住15%,如果只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视听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65%。可见,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参加活动能有效提高识记效率。电化教学手段能将枯燥的理论、深奥的规律变成声、形、色相结合的直观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活动,形成声、形、色主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直接简明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电工基础》中电磁感应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利用楞次定律判别感应电流方向的具体步骤,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课件,分为三步,第一步:判原磁通的方向和变化趋势;第二步:根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确定感应磁通的方向;第三步: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把红色的S极、蓝色的N极、绿色的磁感线和导体的图形、导体运动的配音等巧妙结合,利用鼠标进行控制,在放映给学生看的同时,教师边讲解边给学生做手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课程的认识例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28-02

《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是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对后续学习专业知识有很大影响。尤其是《电工基础》也是学习《电子线路》课程的基础,直接影响《电子线路》知识的学习,可以说《电工基础》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其介绍了专业课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电类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公式,电路、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定理。这些专业基础课知识掌握的多寡,直接决定学生在今后专业领域内能够取得成就的高低,所以在教授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时,教学人员、学校会用一切手段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掌握众多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打下牢固基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校实际情况,总结如下教学方法。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掌握过程,认识到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信息经过反复刺激内化的过程。从建构主义学说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个过程,教学应关注其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过程中学生因疑惑、好奇而引起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及惊奇等现象,恰好反应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投入与参与,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正是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责仅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和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电工基础》课程主要特点是内容抽象、逻辑想强、推理过程复杂,其内容是理论知识更是实践操作技能,相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电工基础》有很大难度。讲授《电工基础》课程时,如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过程的认知来开展教学时,则其教学方法将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不同点在于教师授课前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准备好课堂所需设备材料,还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和步骤,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效率时间浪费和无序现象。为了能够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1 教法分析

1.1 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法―演示实践教学法

《电工基础》在结构上可分为直流电路部分、磁路部分和交流电路部分(又分为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三个模块。

直流电路重点为两电路(简单直流电路和复杂直流电路)及其分析方法(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戴维南、叠加定理等),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方法以展示电路连接演示过程、仪表测量过程,学习方法以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受教师引导归纳整理为主,通过作业或实验报告为辅助的学习措施,促进知识掌握与技能水平提高。

磁路的重点为三个定则(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及电磁感应,教法以展示磁场、磁感应现象演示过程、动画模拟为主,学法以安排学生结合演示实例进行实践操作为主,根据教师分析和引导,自主归纳总结学习这部分知识。

单相交流电路重点是R、L、C构成的电路及分析知识。教法以演示、实验教学法为主,学法以学生实践操作及观察为主,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归纳总结为。三相交流电路重点放在三相交流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连接上,教学法以理论分析、练习计算为主,辅助实践操作。

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在制定《电工基础》教学计划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个环节,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提高贯穿教学全过程。

1.2 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教学法――实例教学

生活中家庭的家用电器性能越来越好,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从厨房、浴室、照明、娱乐等各方面看用电设备的高档化和复杂化,对线路的设计、布线工艺水平和安全防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体现出其实用性?要求教师备课内容上要结合生活中的日用电器,学生要能在教学后分析出家用电器的处于的状态,能够分析计算电器工作电流。通过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不仅在课堂上有学习目标,课后也有检验标准。

实例教学法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电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好实践动手能力。如:家用电器在正常运行时,其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线路电流、消耗功率的计算是电工中基本的计算,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即使对知识的领会,也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统一,让学生应用基本公式和方法算出家庭用电线路上电流大小、功率多少,进而确定导线的线径、电度表的容量、线路铺设、安全保护方法等。

因学习《电工基础》课程的人员都是刚刚接触新知识学生,可能还没有掌握上述中的一些内容,但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的去探究新知识。如:手机在学生中早已普遍,使用手机不可避免要给手机充电。手机充电器外形结构各异,使用中常出现接触不良造成手机电池无法充电的现象。在讲授直流电路状态时引入该现象,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理解。通过用万用表测量判断问题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所在,最后指出对触点或导线的处理方法,解决自身实际问题,既提高兴趣又提高能力,双方皆大欢喜。再如:断路是电路一种常见的运行状态,如一幢楼或一个家庭的供电线路,突然发生熔断器断开故障,教师根据断路运行时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的大小和有无等特征来判断断路点,引导学生利用此规律进行分析而找出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同时指出熔断器的作用和对其的要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与学讲解方法定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1.3 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确定教学方法――比较教学

《电工基础》课程在各专业教学模块中好像自成体系不与各专业发生直接关联,但《电工基础》课程之后的很多课程,如《电工测量》、《电气测量技术》、《电力拖动》等课程都与《电工基础》有着理论紧密联系。在讲授《电工基础》课程时,相对深层次的做知识引申,联系专业课程,既能引起学生更加重视相关内容,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知识的进步掌握。讲授《电工基础》时,有预见性地将一些后续专业课程知识提前用电工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可以分析线圈储能现象,可将正常工作中日光灯的镇流器从电路中断开,而后用万用表测量其端电压,即可判断,在这里可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以实物验证方式展现出来,降低理解难度促进知识掌握。又如:讲授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讲到具有不同性质的元件组成的各种电路,其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是不一样的,对单相异步电动机中的电容分相式电机的自行启动过程进行分析;在讲简单直流电路中串联电阻时,对串入三相异步电机定子绕组中的电阻作用进行分析,起到降压限流作用;在讲授三相交流对称负载时,结合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的线圈接线方式等。

通过这种将《电工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提醒学生关注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和所处的重要基础地位,又将本课程的知识顺利迁移到另一课程中,让学生明白基础课与专业课是一条知识链的衔接关系,加深对《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解。

1.4 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技能确定教学法――实践教学

《电工基础》课程本身是一种既有理论又有技能课程。在教学中为使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通常采用在一段时间内教学中穿插几次学生实验课,期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实践表明,因实验课持续时间较短,易造成实践教学与整体教学内容较为分散感觉。这种洒水式的实验教学较难达到通过实践来强化刺激理论,并训练出一定操水平的教育目标。特别是中因为培养出具有优秀技能水平的学生,规划课程学时数时,《电工基础》课程由于自身的知识特点,几乎在理论课时中很难再挤出实验学时,给正常教学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一矛盾,需要大力探索《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引入演示实践教学法,研究《电工基础》课程中的每一节如何利用实践环节取论教学过程,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大量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较为紧张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提升效率,培养集中精力专心解决问题的非智力因素。通过长期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操作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习惯,使之适应更高强度、难度更大的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大量的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对电工工具、电工测量仪表的使用技能,培养了学生对电工电子工艺图、线路图、原理图读图和识图能力,电气器件的安装技术及布线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技能等。

《电工基础》是一门最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在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能够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牢固的基础。

2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认为学习是一个活动,其本质是对一个活动的探究和理解。即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探究者,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电工基础》教学中,为了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将其顺利地转换成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益,向45分钟要效益,需要任课教师课前准备好课程中的实践器件,组织安排好各教学环节中的步骤、时间、操作内容和评价方式。

教学物品:工具、仪表、导线、器件、纸质资料等。

实践步骤:演示与观察、根据原理图连接电路、检查连接正确性、申请教师检测、通电观察与处理,数据测量、分析与归纳、实践结论、填写实践报告或作业。

教师评价(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表现,给予恰当评价):

智力因素:识图能力、电路连接、错误检查与排除、数据测量、分析与归纳、结果正误。

非智力因素:主动性、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安全操作、流程顺序、环境整理。

学生评价:主动性、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安全操作、流程顺序、环境整理。

实践教学的过程以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所以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教师是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参考文献

[1]杨淑芹.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