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开发式商业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8 15:53:41

开发式商业模式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1

由于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散卖成为了商业地产的主流,但散卖之后资产如何保值增值,成为了一道难解的问题。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提出的“资产精装修”概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旧楼改造

目前,商业地产的市场供需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苏鑫告诉记者:“北京、上海等城市核心区域的写字楼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要么是国贸CBD这样的甲级写字楼,要么是已经存在10年、15年的老楼,很少有中间地带的写字楼。”

传统意义上的甲级写字楼,代表了高端、豪华、专业,但同时可能意味着细节的“僵化”。苏鑫开玩笑道,夏天你穿着西服、打着领带都觉得冷飕飕的,这就是甲级写字楼对制冷温度的要求。

4月中旬,仲量联行的2013年一季度北京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一些金融和专业服务的外资租户已缩减了租赁面积。而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统计数据,2013年1月北京甲级写字楼租赁成交的3.75万平方米写字楼中,内资企业占比达60%,而且承租大面积的客户也以内资企业为主。

“我不相信所有人都喜欢上班的地方一进去就像酒店大堂,比如做创意的白领,肯定希望工作场所有点个性和设计感。这就是机会!”苏鑫说。

高和资本在成功完成北京地区5个收购项目之后,把目光投向了旧楼改造。2012年10月,高和资本斥资7.9亿元,成功并购位于上海南京西路静安寺商圈的中华企业大厦,这是上海租金最贵的商圈,后来大厦被更名为静安高和大厦,计划今年6月改造结束后正式向外界亮相。

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也因为苏鑫看到了与上海市政府非常契合的概念――“楼宇经?济”。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着力推动“楼宇经济”,提升核心区域形象,挖掘城市核心区域价值,吸引更优质的企业落户。高和在上海静安的项目就实现了“楼宇经济”概念:改造中华企业大厦,给大厦重新定位并招商,把高品质的租客植入商办资产中。

“甲级写字楼一开始就是建给世界500强雇员的,但显然市场需求已发生了变化。甲级写字楼的租金压力大,内资企业对写字楼会有更多个性化需求。”

仲量联行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需求明显放缓,市场租金在连续三年快速上涨后首次下滑。仲量联行北京商业地产部负责人贺睿珂的观点与苏鑫不谋而合,他表示,一些租户正在重新评估办公空间需求标准,预计未来一两个季度租金继续下滑的可能性较大。

苏鑫告诉记者:“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没什么地了,新楼的机会更少,只能旧楼改造。推而广之,由于现在很多核心区域的酒店经营是亏损的,因而我们可以把酒店改成写字楼、城市综合体,盘活之后,政府税收也上来了。”

在北京三环内除了丽泽商圈外,基本上没有成片的商办土地供应,金融街已经饱和,其他区域的增量供应也非常有限。苏鑫认为,旧楼改造从政策上、操作上都没问题,关键是理念的改变和政策上的支持。

散卖+资产精装修

与“旧楼改造”机会相匹配的,是苏鑫创业之初就提出的“资产精装修”概念,苏鑫将资产精装修比喻为打磨毛石:“毛石经过打磨,变成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仲量联行研究部一位中层告诉记者,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一种是中粮集团这种自建自持模式,一种是建好后散卖的模式。由于商业地产前期投入资金量巨大,收益回报周期长,而自持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开发商一般会选择后者。

实际上,国外商业地产的退出主要靠机构投资者购买,或者以资产证券化方式退出,真正的价值是后期长期专业的运营。但在国内,这一点很难做到。

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开发商的特点,更多用的是住宅模式:建成―销售。

“绝大部分商业地产需要散卖,否则它就发展不了。”苏鑫告诉记者,现在挤进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以前80%是做住宅的,因为调控才被挤进来,或者因为机缘巧合手里有一块地,就做了商业地产。纯粹做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很少,住宅仍是房地产行业的大头,这类企业的惯性就是:生产―卖出。

另一方面,商业地产必须要有强大的金融支持,由于房地产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和信托,这些资金投资周期短,使商业地产开发商资金压力非常大,如不能解决商业地产长期资金来源问题,他们很难把精力转向项目的运营和资产管理上。

前两年,苏鑫判断资产证券化是未来商业地产融资的一大趋势,但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实现。例如业界一直看好的REITS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虽然官方一直鼓励大型商业楼宇的REITs推出,但由于税收、租金收益回报较低等多重因素的限制,短期内仍难以发展起来。

高和资本投资项目选择的也是散卖,苏鑫认为,散卖不会因为某些消极原因就不存在了,举个例子,九龙仓资产规模比SOHO大得多,但它在香港和大陆所有的写字楼都是散卖,这与它的战略有关,快速卖出,回笼资金,再进行更大规模的开发。

“关键要解决的是散卖以后,资产能否合理地保持增值。即使租金涨了,没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就是贬值。”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苏鑫从一开始就坚持四项原则,即鉴定投资者准入、统一出租管理、统一物业监管及为购买客户提供流动。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2

2010年4月“新国四条”和“新国十条”公布后,地方政府也逐步推出了调控新政。转瞬间,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政策高压的态势,尤其是住宅类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的势头暂时得到了有效遏制。就在消费者观望、地产商等待的背景下,转向商业地产的呼声日嚣尘上,商业地产此时倍受业内业外的普遍关注。事实上,房地产新政已促使部分开发商决心加快转向商业地产开发的步伐以应对当前经营利润不足的困境。可是,国内商业地产目前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广受关注的开发运营模式方面。

一、商业地产的概念及其实质

(一)商业地产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商业地产指各种非生产性、非居住性物业,包括办公楼、公寓、会议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业运营场所等。而狭义的商业地产则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运营用途的物业形式,主要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休闲设施等,其开发运营模式、融资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功能用途都明显有别于住宅、公寓、办公楼等房地产形式,这也是本文的讨论对象。

(二)商业地产的实质

商业地产是由地产、商业与投资复合而成,兼具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投资三重特性,既区别于单纯的投资(如证券)和单纯的商业,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行业(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的实质首先是商业,然后才是地产,其开发运营的难点不在于地产开发,而在于商业运营管理,尤其是开发运营模式的选择。

二、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分析

(一)从投资回收的角度划分

1、纯销售(只售不租)。由于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多是从住宅地产转变过来,对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在开发运营模式上的差异认识不足,使得他们仍沿用住宅地产的短期运营模式,而不是靠商业地产增值获得长线投资回报和长期现金流的获利方式。开发商一旦为了快速套现采取纯销售模式将商场分割出售给业主,就会给后期营运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商业地产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都被彻底分割而失去了整体性。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开发商尽快收回投资,减少商业风险。其劣势则是难以长期保证及提升商业物业的价值,不利于商业地产项目的持续运营。

2、纯出租(只租不售)。开发商在项目建成之后,通过出租运营,以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取投资回报,并通常由开发商自己拥有的商业运营公司或其委托的专业商业管理公司来对商业地产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对招商权的控制,来达到控制进场业态种类以形成自己运营特色的目标。这种模式是商业地产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欧美比较流行。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产权保留在开发商手里,可以抵押再贷款,还可在增值后出售,甚至可以将商业物业进入资本运作,而且开发商通过招商权可控制进场业态种类,实现商业规划布局。其劣势就是需要长期占用开发商大量资金并且风险集中,可能导致开发商资金链的紧张,此时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平台对于商开发商则显得尤为重要。

3、过渡形式。开发商为了快速套现而采取纯销售模式,由于产权的过于分散难以整体协调和管理,将逐渐为开发商所摈弃。而以出租为主的纯出租模式对于融资渠道和自有资金的要求极高。所以,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更多采用的是介于纯出售和纯出租之间的“售后回租”和“租售并举”的过渡形式。

第一,售后回租。所谓“售后回租”,就是商业地产开发商将商场分割成小商铺进行销售,并承诺以一定的收益将售出的商铺从投资者手中租回,整体委托专业商业运营商进行统一运营。商铺的购买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只能收益不能运营,实行所有权和运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这就是“产权式商铺”。产权式商铺的优势:一方面,由于面积分割从而降低了投资的门槛,而且开发商回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开发商能在短期内快速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但是,开发商为了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或者对商业地产的运营风险估计不足,往往在销售时承诺较高的回报率,这可能给后续运营管理埋下隐患。

第二,租售并举。租售并举也是目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普遍采用的运营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较为灵活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开发商的利润要求。租售并举的运营模式中开发商根据前期制定的销售比例和招商情况进行调控,制定销售范围并明确运营范围;但大部分物业仍然采取出租的模式,以便在现金流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保持物业的持续运营,开发商通过产权出售和租金收益获得双重利润。最著名的就是“万达订单地产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租售比例的控制上需要谨慎。一般租售比例应该控制在73之内才能较好地维持资金回笼和持续运营。

4、其他模式。此外,还可采用不租不售,自己运营,同时获取投资开发利润和商业运营利润;或者还可与商家联营,以物业为股本,成立专业商业运营公司,合作或合伙运营;更巧妙是,与其他人共同建立商业运营公司,专门运营其开发的商业物业,并以租赁方式租用其商业物业,同时享有租赁收入、合伙运营收益、物业增值三部分利益。

(二)从运营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1、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的运营模式。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商业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从功能上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阶段,而商业地产运营是长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却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等先天优势。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但万达模式要求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运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资源。

2、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运营模式。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商业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提供保证;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三、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选择

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具体采用哪一种开发运营模式应根据自身的长期战略、运营特点以及资源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具有商业优势的企业大多以专业化商业开发为中心、以商业价值最大化或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单独开发、长期持有的方式。单独开发需要企业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以承担大量的开发资金和长线回收的压力,也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商业运营经验。目前采取单独开发并且运营良好的商业项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拥有较强的商业资源和商业整合能力,以商业为资源和优势,进行“商业+地产”复合开发,寻求整体项目最大化,如华润“万象城”和香港瑞安集团“新天地”。二是专门从事商业地产开发,形成了专业化的开发运营能力,这样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较少,如万达地产等。就一般开发商而言,目前尚未具备上述两种情形的优势条件,所以单独进行多个大体量商业项目的开发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第二,更多开发商开始从注重单纯的开发、运营、持有等环节转移到注重股权设计,以实现商业地产的快速增值与套现。很多开发商目前对商业地产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开发、持有,获取长期缓慢的现金流,而是更注重寻求该部分资产的增值与回收,主要有以下原因: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积累的商业资产较大,而其招商、运营的经验相对不足,导致很多项目的租赁、运营情况不乐观;在紧缩的政策调控下,企业资金压力大,而投资大、回收慢的商业项目积聚了一定的风险;外资不断涌入,境外资本和具有商业运作能力的资金对国内的优质商业物业态度积极,它们具备资金优势,在商业运营上又具有专业化优势,同时它们还有增值、套现的成熟方式和资产产品。目前,国内商业地产股权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层面:一是由集团层面合作,引入合作者持有集团部分股份,或者由集团引入合作者,由合作者分别入股旗下多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二是在具体项目层面,由开发商针对某些体量大、投资高的项目引入资本,合作开发。三是项目公司按照规划的业态,再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公司,分别与相对应的意向商家合资开发,降低资金压力和运营风险。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3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辉煌的,尤其是商业地产开发至今为止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上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商业地产开发也不例外。近年来,商业地产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说,招商乏力、经营不善、质量问题突出、空置率过高等等。下面,我们就对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理论上支持与帮助。

一、商业地产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商业地产开发的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地产开发能够用“起步晚,发展快”这一句话来概括。国内商业地产的开发大约起步于2000年,至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5、2006这两年我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但是,在这之后前期大规模开发的商业地产弊病渐渐显露出来,由此也标志着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开始进入相对理性的发展时期。纵观我国商业地产开发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之前国内商业地产开发主要采用了分割出售、租售结合以及只租不售和不售不租等几种主要模式。

(二)传统商地产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割出售模式致使业主产权多元化,很难实施统一的经营与管理,这种模式最主要的弊病已经为业内人士所熟识,并且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开发单位再采取这样的开发模式了。

其次,租售结合模式曾经也是商业地产开发中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比如说2003年大连万达集团在南宁建设的万达商业广场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并且它也是当时南宁经营较好的众多大型商业广场之一。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所出售的部分依然带有“商铺全零售”的弊端。

最后,不租不售开发模式,虽然是由开发商掌握了产权以及经营权,但最明显的弊端在于这种模式对开发商的商业经营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后期经营不善,就会成为开发商的一大包袱。此外,这种经营模式属于资金长线运作的模式,资金回笼的期限的较长,风险比较大,并不适于资金力量相对薄弱开发商操作。

二、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

(一)传统模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具体原因分析

在商业地产开发热的那几年,各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当地经济发展,主动降低了商业地产开发的要求与相关条件,更多开发商基于地产开发巨额利润的诱惑和资金的压力,更多采取了“分割零售”与“售后返租”等方式实施商业地产的开发。然而商业地产开发本身是一项投资期限较长、投资金额较大、风险比较高并且对于专业人才要求较高的经营项目,如果开发商仅仅是基于迅速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全然不顾开发与后期经营的相互结合,显然是不科学、不理性的;这也是当前众多商场出现招商乏力、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商业地产开发进入了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这些模式自然将不再适合商业地产开发的需求了。

(二)只租不售模式在现代商业地产开发上的优势

商业地产开发采取“只租不售”的模式将更加有利于项目的总体规划、经营管理及资源整合。从商业地产的国际开发惯例上来说,很多实力较强的开发商都是采取“只租不售”的开发模式,并在后期的经营上对产品进行统一招商、实施统一管理,主要是以持续有效的经营管理来提升整体项目的商业价值。当前,我国上海、杭州等地的诸多开发商都开始走回头路,把曾经卖出去的商铺又回购了回来,重整项目、再做运营;北京也有许多高端的商业地产项目明确表示项目采取“只租不售”的开发模式。

(三)只租不售模式应用到现代商业地产开发上的创新与发展

只租不售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对于开发商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和盈利前景问题,这也是众多业内人士所关心的。以前地方政府在商业地产开发时,通常采取的是千人指标进行配套,并没有详尽考虑地方的实际市场需求,而有经验的投资者主要是分析商业地产所在地的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来决策是否实施项目的开发。在商业地产开发理性发展阶段,地方政府的发展要求与商业地产开发的具体要求可能不完全一致,致使地方政府不在重点扶持商业地产的开发,再加上银行银根紧缩等原因,商业地产融资确实尤为艰难。但是,从国内资本市场上的闲散资金综合状况以及投资者的趋利根本上来看,有好的项目是不愁融不到钱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商业地产开发上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同时还能解决资本市场资金闲置以及商业地产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快速、平稳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发展尚且算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并且其间所涉及到的主体也比较多,比如说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市场资本机构、开发商、当地居民等等,所以说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项目,在房地产开发越来越理性的发展阶段,综合考虑与分析各方需求,并能够确保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实现较高的经营利益,还需要我们诸多业内人士及专业研究、学习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4

Research on Special Tourism form AA to Commercial Imperative Model

WU Peiqin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Xinjiang Urumqi, 830012)

Abstract:Tourists to participate in special forms of tourism are generally small groups, often no guide, no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to provide the advanced equipment, complete system of the form of AA. The drawbacks of this form is no security, service systems are imperfect, inadequate facilities. A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 to meet the level of tourism is not only watch nature, entertainment, people like adventure, excitement seeking and more of the conquest of nature. The current special travel agencies are too simple for such a situat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needs a group of high-quality, high-level and high level of service team, to give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tourism. Therefore spe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imperative.

Keywords: AA special tourism business develop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79-02

旅游业已经不是个新鲜的字眼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如今的旅游业正在迅速成长。特种旅游这个现代化概念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发展这种旅游产品的重要性。但是特种旅游在我国发展起步晚,到目前为止高层次的特种旅游机构寥寥无几。

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中作为一颗新星必然成为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我们研究特种旅游的模式是根据市场旅游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必须对特种旅游的发展状况,形成模式,以及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做一个研究。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将特种旅游的形式规范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特种旅游发展转型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特种旅游的脚步从未停止如果先祖们的种旅游是为了发现世界,造就了今天的旅游名胜地。那么今天的特种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强身健体,满足好奇,亲近自然的必然方式。如今特种旅游已经成为了先导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旅游产品。我们研究特种旅游可以了解它的发展现状,发现它的局限性,研究特种旅游我们可以:

1.从理论上探讨特种旅游行为模式

目前我国特种旅游对市场及游客行为模式的探讨正处起步阶段以至旅游者行为的盲目性,缺乏科学论证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论性的探讨。

2.为我国特种旅游市场拓展提供科学依据

市场拓展需建立在充分,正确的市场细分基础上,我国目前的特种旅游客源市场比较零散,新的客源市场开发不够,深入地研究不同游客的行为规律及其差异性,将成为我国特种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的重要依据。

3.丰富和充实旅游资源的研究范畴

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就特种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方面欠缺很多。

4.为商业开发决策提供参考

高效的旅游管理,战略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了解旅游主体的基础上旅游商在开发旅游之前必须熟悉游客的偏好,资源可开发性,可控因素。我们研究特种旅游将成为旅游商业开发的重要科学依据。2、特种旅游的AA制发展模式

5.AA制发展模式的概念

AA是英文Acting Appointment的缩写。16~17世纪时的荷兰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贸易和早期资源共享本主义的发迹之地。终日奔波的意大利、荷兰商人们已衍生出聚时交流信息、散时各付资费的习俗来。因为商人的流动性很强,一个人请别人的客,被请的人说不定这辈子再也碰不到了,为了大家不吃亏,彼此分摊便是最好的选择了。而荷兰人因其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逐渐形成了let's go dutch(让我们做荷兰人)的俗语。而幽默的美国人将这句话引申成为“AA制”。在这里所说的AA制意为没有,没有包价,各负其责,各付其费的个人单独的旅游。

6.特种旅游AA制发展模式

特种旅游本身是一个新型产业,自身缺乏很多专业性规范,起初是由三三两两的旅游者结伴而行,如今的发展也只是简单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的服务,自理性强等特点。我们把这种运行模式称之为AA制模式。

7.产生AA制发展模式的原因

二、发展进程

我国的特种旅游起步晚,与其他发展成熟的产业相比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一个新兴产业。而现在市场上旅游者最愿意接受的旅游方式也是普遍存在的小团体、网上发帖模式。

1.产品质量过低、组织产品方式简单

我们知道市场上有很多特种旅游专业机构,如某某登山协会,某某户外用品等。但是这些机构提供的产品方式很简单甚至是一辆车,一个领队,一个目的地,仅此而已。可是车的质量如何?领队素质如何?目的地的接待如何?答案未必满意。

三、产品服务内容少

现有的特种旅游组织给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无非是把游客聚集起来,配备一个领队把人带过去。特种旅游与一般旅游不同,我们会需要特殊的设备如帐篷,户外炉灶,卫星定位器等。这些设备是现有的旅游组织不能满足的。最重要的一点,出门在外安全第一,我们很惊讶的看到很多网友发帖组织徒步者,上面注明“意外事故概不负责”的字样!我认为,安全医疗保险是特种旅游服务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

四、外延产业配套不足

现有的特种旅游组织机构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与其它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如交通业,旅游接待地,我们从利益分配可以看出,特种旅游的收入并不会分给接待地,于是接待地的服务质量低,以至于整体特种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1.特种旅游AA制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上述一些分析,AA制在特种旅游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组织质量不高必然导致安全性不高,出了事故无人承担责任而旅游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第一。其次,服务内容,服务设施,距离高水品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此是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收入的分配所有的收入都是由组织者进账,私下分配,其它相关行业毫无利益可言,导致利益分配的畸形,产业的推动和可持续以及外延产业就更不能健康发展,这是最大的局限性!

2.特种旅游的商业模式开发研究

五、商业模式的概念

商业模式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问题,通俗的讲,就是自己研究开发,调集部件,自己组装生产,然后,卖给或提供给各种销售商,然后由销售商贩卖给大众消费者。 就是在具有潜在消费者群的地方开设店铺并展示其产品或服务。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

六、商业模式的含义

1.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组成因素。它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 他合作办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所希望那个看到的旅游组织能够与它相关联的行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提高服务质量,

2.商业模式是以体现其价值为最终目标。商业模式是一种赢利性的模式。企业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和利益,开发何种产品都是商业模式所要关注的问题。商业开发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完善服务体系。为旅游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服务队伍,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创造价值。

3.从商业开发研究分析特种旅游商业开发的优势

4.特种旅游商业开发的具体内容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七、线路的设计

1.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AA制的传统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AA制模式是不具备这些丰富内容的,它没有完整的线路行程安排,所以这是商业开发的首要条件。

2.增加组织产品内容。产品内容的多少决定了该组织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产品内容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该组织是否具有竞争力。如何能让选择AA制模式的旅游者参与到商业化组织的队伍当中,从而扩大客源,吸纳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是商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是产品内容够丰富、够精彩、质量够高,旅游者的选择行就越大,可参与性越强。针对当前特种旅游机构的内容单薄,我们可以相应的增加产品的内容,比如可以一个团队配备一个设备,如穿越沙漠,商家可提供帐篷、驼峰、卫星定位器等设备,减轻旅游者的负担。再如,选择自驾车船、自行车的旅游者,而自身没有这些装备,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提供给旅游者。在产品质量方面,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如:提高车辆的质量、全程供应开水等。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危险性,我们升值可以大胆的假设,在今后的特种旅游发展中,每一个团队除了配专业领队,还可以配一名医务人员,在游客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能及时救援。这一系列产品内容在AA制模式下看不存在的。如果商家能从旅游产品入手,增加内容,提高质量,那么旅游者在AA制模式下和商业化模式中必然会选择后者。

3.加强与其它相关产业联系。旅游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行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与其他行业相互协作,通过上述AA制的局限性我们知道AA制模式是一种孤立发展的模式。它是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对此,商家可采取与相关产业合作制。如:与交通部门、户外用品专卖建立合作关系,实行租赁制。这样可有效的降低成本。其次,商家还应与旅游接待地合作。由于AA制产生的利益分配畸形,导致接待地服务质量差,商家应重视与接待低的关系。如:与接待地达成协议,拿出所的利益的一部分作为报酬分配给接待地。这样不仅能够与接待地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能够促进接待地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商家还应高度重视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旅游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保障,对于旅游者而言,没有什么比安全更为重要。AA制缺乏的恰恰是旅游者最看重的东西。因此,完善安全保障系统是商业开发最重要的一点。

4.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规律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这些也都是AA制模式无法满足的。

八、特种旅游从AA制到商业开发的必然趋势

各个行业不可能没有行业规范的孤立存在,特别是特种旅游业综合性较强,内容广泛,风险高,所需物资大,与其他行业联系密切,单靠小组织小团体是不可能达特种旅游的专业要求这就要求特种旅游的发展不可能局限于目前的团体形式,它必然会选择一种安全、专业的组织机构去发展,特种旅游从AA制到商业开发的转变是专业性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旅游者的要求,更是适应行业发展规则的要求!

总结

特种旅游的发展在全世界以及我国尚属初创时期,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确立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对开发我国极其丰富的特种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招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作用必须建立在商业开发的模式上,我们必须把废弃现有特种旅游组织机构的弊端,AA制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发展一批健康成熟,规范有序,高水准,高层次的旅游组织。AA制到商业化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5

[7](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9]Lavery K.Smart Contracting for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M].Praeger Publishers,1999:11-13.

[11]Pira International Lt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Europe’s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Final Report, Surrey, England, 20 September 2000[EB/OL].[2009-

03-20]

[15]张慧.浅谈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3,(7):21-23.

[16]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Re - use and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Public Sector Document[R].COM(2002),207.

[17](美)E ・S ・萨瓦斯.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21.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6

[分类号]D035.1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政府信息资源的丰富提升了政府信息的价值。政府信息的开发利用问题因此不容忽视。从国际上来看,通常有两种政府信息开发利用的商业模式:一种是政府部门主导型;另外一种是私营部门主导型。前者以欧盟为代表;后者的典型代表则为美国。这两种政府信息开发利用的商业模式是否有优劣之分?我国未来应该采用哪种商业模式,以便促使政府信息的最大化开发利用,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本文试图对这两类商业模式进行初步分析,供大家评介。

1 政府部门主导型

政府部门主导型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包揽型和政府部门分包型。前者是政府部门全部承担政府信息的增值性开发利用服务。后者同样还是政府部门唱主角,只不过将其中的一小部分业务交给私营部门完成,最终向社会提供成品的还是政府部门自身。这两种类型都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开发利用方面占主导地位。政府部门主导型存在于欧盟诸多国家。

1.1 政府部门主导型的主要特征

政府部门主导型的主要特征可以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的版权、政府信息开发利用领域的竞争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1.1.1 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能否公开,能否便捷公开和低成本公开等都会直接对政府信息后续的开发利用产生影响。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国家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往往会设置各种障碍,从而达到拒绝或拖延公开可供私营部门开发利用的政府信息。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就是对可供开发利用的政府信息收取超过成本之外的高额费用。欧盟2003年颁布的《公共部门信息再使用指令》第十四条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可以收取除了信息提供成本之外的一定数额的增值费用。该增值费用除了能够弥补政府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开支外,还可以给政府创造收益。

另外,政府信息公开法过度依赖依申请公开或被动公开,而不是主动公开的方式。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等都无法由政府部门主动向社会,从而导致私营部门无法得知政府部门掌握何信息以及政府信息存储于何部门等基本信息。因为政府没有主动公开的义务,所以其向社会主动公开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这大大限制了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主体的获取量和水平。

1.1.2 政府信息的版权保护政府部门主导型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府信息受到版权法的严格保护。欧盟许多国家的版权法都明确规定政府或皇家对政府信息拥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政府信息的版权保护所带来的对政府信息开发利用的消极影响就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版权许可使用合同对政府信息的再使用进行一些正当或非正当的限制,如地域范围、许可权利的专有性、许可使用的形式等。

1.1.3 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主体之间的竞争问题 政府主导型国家由于政府部门也可直接提供经加工后增值的信息产品,不可避免地产生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在提供信息产品上的竞争问题。如何确保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在提供信息产品方面的公平竞争,以及如何避免政府部门在提供信息产品上的垄断都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拥有上的垄断地位,可能造成对私营部门竞争上的不利以及信息产品使用者的利益损害等弊端。私营部门则天然地处于劣势。它们无法获取与政府部门相同质量的政府信息。政府部门还有即时获取政务资源的优势,但私营部门却没有。这无疑影响到了私营部门所提供给市场使用的政府信息增值产品的质量。

其次,政府部门可向私营部门高价收取政府信息提供费用,但其自身却只需支付小部分费用甚至不支付任何费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不区分公共信息和商业信息,对私营部门一并征收同等费用,进而增加了私营部门获取政府信息的成本。

再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许可合同,对私营部门的开发利用从地域、权利和时间等方面进行限制,以便稳固其在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市场的优势地位。所有这一切都可能造成竞争不公,也会打击私营部门进入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市场的信心以及积极性。

最后是政府信息的提供质量问题。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意味着除私营部门外,政府自身也有能力向社会提供增值产品。但是,政府并不能统揽所有增值产品的提供,也不太可能提供所有的合乎客户需求的增值产品。毕竟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能并不在此。另外,一般认为,信息公开法律只要求行政机关有提供信息的义务,但无加工、整理、创造信息的义务。这种以政府为核心的信息提供方式和私营部门以客户为核心的方式自然会影响到信息增值产品的质量。

1.2 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弊端

欧盟国家的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做法遭到各种质疑。诸多学者认为政府部门主导型是阻碍欧盟信息开发利用的绊脚石,并且也是其市场远远落后于美国的主要症结。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①政府部门主导型的做法从短期来看似乎弥补了政府部门的资金紧缺,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利于一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升。②政府部门主导型做法从帐面上来看,相关政府部门似乎有所收益,但是其中的一些收益却是来自采购信息增值产品的其他政府部门所支付的公共资金,这无异于左口袋出右口袋进,实际总额并没有增长。③政府部门主导型做法阻碍了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毫无疑问,没有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由于其功能定位和惯性思维,永远不可能向社会提供所有的客户化产品,从而满足各种客户的不同需求。

2 私营部门主导型

私营部门主导型可以划分为公私部门合作型和私营部门包揽型两种:①前者基于专业上和技术上的要求等,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②后者完全由私营部门自主进行开发利用,政府部门不再介入该商业领域。私营部门主导型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政府和商业部门的职责界定明确,政府不从事与增值服务相关的活动,而只从事一些信息资源的原始积累和其他非赢利性开发利用,所有商业服务都交给私营部门完成。

2.1 私营部门主导型的主要特征

私营部门主导型与政府部门主导型相比,主要在政府信息公开、版权和竞争三方面存在区别。

2.1.1 政府信息公开 私营部门主导型国家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兼顾主动和被动公开两个方面。如美国1996年修改后的《信息公开法》第552条a款1项和2项明确要求政府部门不仅主动公开涉及其结构、职能和办事程序等信息,而且还要主动公开涉及公共利益

的信息。该法第552条a款2项还要求政府部门主动公开那些依据信息本身或已经向申请人公开过的,而且将来可能会成为其他申请人的申请对象的政府信息。实践中,就是对于那些三次以上申请都涉及同一信息的信息主动公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套信息公开机制完善了私营部门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

在政府信息提供方面,确立了成本收费原则。政府信息的定价问题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成本。美国《信息公开法》第552条a款4项和《文书工作缩减法》第3506条d款4项规定政府对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格收取不得超过提供信息的花费。这包括搜索信息、复制、打印、递送信息所直接产生的费用,从而排除了按照所提供信息的经济价值收取费用的可能。

另外还有政府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原则。美国《信息公开法》第552条a款3项将信息获取的文件格式的选择权赋予了公众。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提供信息的格式,如电子文本还是纸质文本。相对纸质文本而言,电子文本更有利于增值开发利用。

2.1.2 政府信息无版权原则 美国《版权法》第105条明确禁止任何联邦政府对其所拥有的政务资源设定版权,该项规定使得试图通过版权保护阻碍政府信息获取的企图落空。这也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形式复制政府信息并以市场价格予以出售。当然,版权豁免规定只适用于联邦政府,对于州政府并不适用。各州可对其所拥有的政务资源采取版权保护,并限制再次使用。

2.1.3 政府信息开发利用方面的竞争禁止 除了要求政府部门只能按照成本收取提供信息的费用外,美国《文书工作缩减法》第3506条d款4项还设定了其他三项政府部门信息开发利用的禁止行为。一是禁止政府部门建立任何排他的、限制性的或其他阻止公众及时和平等获取政府信息的政策安排。这项禁止是为防范政府部门可能滥用信息垄断地位而设立。二是禁止政府部门限制或管制私营机构使用、再使用或出售所获取的政府信息。三是禁止政府部门向私营机构征收再使用或销售的许可费用。这些禁止性规定是为防止政府部门在不能主张版权保护的情况下,采取其他类似版权保护的措施阻碍私营部门对可增值开发的政府信息的获取。这些规定也将政府部门从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市场上隔离出去。

2.2 私营部门主导型的优点

私营部门主导型存在诸多优越性。首先是该类型有利于公平竞争,避免政府部门垄断信息。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不计成本或模糊成本的方式达到阻碍私营部门进入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市场的目的。对政府信息的垄断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不得介入该商业领域而得以避免。

其次是该类型打消了政府部门通过版权进行的不合理限制,如限制政府信息的使用权利、范围、时间和方式等。所有意图通过版权来限制私营部门开发利用政府信息的做法都因政府部门无权对其所拥有的政府信息享有版权的规定而得以禁止。

再次是该类型可以鼓励私营部门之间在政府信息开发利用领域的竞争。政府部门不得对政府信息的再次使用进行任何限制。任何私营部门都可以不受歧视地享有获取政府信息并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这无疑给政府信息开发利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最后是该类型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从长远角度来看,私营部门主导型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国家税收。正因为此,美国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产业对美国经济贡献很大。200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欧盟整个政府信息产业的价值为68亿欧元,而同期美国政府信息产业的价值却达到7500亿欧元。如此巨大的差距唤起了欧盟对政府信息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3 我国未来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商业模式的初步设想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信息可以与其载体分离并得以低成本地广泛传播、转让和使用。政府信息的商业价值因此也日益凸显。同时,信息产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十分突出。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掌握了社会80%以上的政府信息,是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市场不可缺少的力量。为了开发利用政府信息,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政府信息开发利用的最佳机制。我国信息化战略的确立决定了我国应采用私营部门主导型。为确立私营部门主导型,我国政府应从如下四个领域规范政府信息开发利用市场。

3.1 信息公开法的出台

虽然我国已经于2007年颁布、2008年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法律,而不是行政法规,是最终立法目标。信息公开法是政府信息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信息公开法,增值开发利用的主体权利才会因为有了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的保障而不会得到不该有的歧视,收费、信息提供的方式等问题也能够有法律保障而使得增值开发利用的障碍得到消除。另外,还可以有效解决法律之间的冲突问题,从而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当然不可否认,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促进政府信息开发利用方面有一些积极作用。

3.2 版权法的修改

从短期来讲,要尽量减少版权限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应该修改《著作权法》,扩大政府信息不予版权保护的范围甚至取消政府信息的版权保护。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除了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不得有版权限制外,其他政府信息都可能成为版权保护的客体。于是,政府机构可能会出于本部门的利益考虑,行使一些版权方面的合法限制。例如,通过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限制政府信息使用的地域范围和期间、授予许可使用权的专有性以及征收高额信息提供费用等。这些规定虽然合法,但是并对政府信息增值开发利用无益。

3.3 竞争法的完善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7

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五大投行遭受重创,宣告了美国独立投行模式的终结。此次金融危机对国际投行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投行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流动性支持、高杠杆经营、结构化金融产品交易缺乏透明度等(潘永、曾宪友、宁莉,2009),这些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对国内投行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国内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以及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成立投资银行部门,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由此,中国城商行必然要做出试水投行业务的战略选择。

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不断增长的内需和不断加深的经济国际化进程三大动力,会使中国经济在未来15-20年内持续繁荣。中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起点低、基数小,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呈现典型的“需求追随”模式。而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金融服务需求和未来的高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膨胀,这无疑会成为未来投行业务发展的大平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投行业务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如Skipper(2002)和Saunders(2000)认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业务文化和风险偏好上具有很大差异;马光霞(2001)和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鄂州市分行/宜春市分行课题组(2010)探讨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背景、问题及途径;张亚斌和唐超峰(2010)通过Sujit模型研究了央行政策对于内嵌投资银行的商业银行的危机防范作用。纵观国内外投行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外投行的政策环境和组织模式与国内差异很大,而国内现有的投行研究或只是围绕大型商业银行展开,或只是从单一技术层面对整体投行业务进行的中观探讨。投行业务对于当前国内的城商行来说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如何在现有政策环境背景和资源框架下开展这项业务,既需要摸索,更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后危机时代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的组织模式选择

从整个国际投行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看,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投行的变化,结合国内的政策环境来看,中国城商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组织形式应遵循一种渐进式的组织模式,即职能制模式事业部制模式控股金融公司模式。

(一)职能制模式—投资银行部

在城商行涉足投行业务的初级阶段,设立与其他业务部室平级的投资银行部。这种设立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按照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而设定的业务内容和岗位职责;在业务人员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技能的基础上,磨合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关系,同时有利于强化专业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投行业务开展初期,有助于高层领导对该项业务和相关人员实施严格的控制;有利于建立同其他部室的业务关系和内部上级领导的业务关系。

(二)事业部制模式—投资银行事业部

在职能制投行部模式运行进入平稳阶段后,进一步将其改组成投资银行事业部。投资银行事业部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既能规划其未来发展,又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这种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较职能制投行部模式有了较大的提升;投资银行事业部自成系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自主经营,责任明确。在这里,个人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能有效地进行,有利于发挥整个事业部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益。与此同时,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也可以适当扩大;投资银行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有利于建立衡量投资银行事业部及其经理工作绩效的标准,并评价具体业务对银行总利润的贡献大小;投资银行事业部有利于培养全面管理人才,为银行的未来发展储备干部。

(三)控股金融公司模式—银行全资金融子公司或控股金融子公司

随着城商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和抗风险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同步大幅提升,将运行稳定的投资银行事业部改组成银行全资金融子公司或控股金融子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对子公司的股权控制和资本调度,制定各种中长期发展规划来实现各子公司间或子公司与银行总部之间在资金、业务和技术上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城商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后危机时代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的经营模式选择

在城商行经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整体发展战略框架下,综合考虑国外投行业务发展经验、国内监管政策取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和内部资源条件等因素,国内城商行投行业务的经营模式选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化—系统化模式

首先利用城商行区位优势、地方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建立广泛的银证、银信、银保、银基合作网络,开展证券代销、基金代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产品交易、股权直接投资等专业化服务,依托银行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系统化的专业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化服务的业务协同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手段有效增加银行利润来源。

此种业务模式的选择主要基于供需两方面的原因:

1.需求方面原因。目前,客户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特征,而且时效性较强,而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必然导致投行业务呈系统化或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大客户或大项目的业务需求,不仅仅需要投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更需要投行提供综合化的解决方案,即需要投行制定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或服务的密切协同方案,这种协同的优越性首先取决于投行所提品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丰富程度。

2.供给方面原因。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金融资源和专业人才,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投行产品或服务的及时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城商行也不例外。另外,二线或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城商行,与当地的大银行分支机构相比,往往拥有更强的区位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比如在区域性的证券代销、基金代销和参与地方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业务活动中,城商行会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无疑会提高城商行投行业务的专业化或协同化程度。

(二)基于供应链的整合业务模式

国内的城商行与“五大行”和国外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抗风险能力和业务范围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国内现行的政策与竞争环境背景下,在新兴的投行业务领域,城商行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必须是兼具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基于供应链的整合服务或产品为主的模式。

在很多投行业务领域,城商行都存在诸多瓶颈因素,很难积极开展;在证券代销、基金代销领域,多数城商行没有相关的业务许可,即使有,由于业务份额很少,这一类业务很难成为城商行的一个主要盈利点;在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方面,只有一些大中型银行具有相关许可,对于城商行来说,短期内很难突破;在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方面,其收益不能满足城商行的目标收益要求。

城商行若想把投行业务切实发展成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必须充分依托自己的区位优势、地方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创新服务或产品模式,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其狭隘的顾客群体服务,从而形成区域内独特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第一,城商行通过自身的服务网络、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等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流动形式为主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规避很多政策瓶颈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金融产品或服务集成功能。这种集成功能涵盖了资金流动与融通、投资与退出、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功能,全方位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第二,对行内的重点客户或次重点客户进行沿产业链的投资价值、投资机会和金融需求分析;第三,通过与目标客户和可能的金融服务或产品提供商对接,制定并购融资退出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其中,并购指的是对目标客户沿其产业链进行纵向并购;融资包含了贷款、发债、信托、私募、上市等形式;退出指资金的回收、股份质押、出售等。在这一过程中,城商行不但可以深入地挖掘企业投资价值,而且通过基于供应链的整合服务或产品提供模式,可以实现中介费用、现金流、间接投资、协同收益等多重收益最大化。

后危机时代中国城商行投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选择

(一)低杠杆率经营

投行的高收益多数源自于其高杠杆的经营模式,经营风险很大。通常情况下,单纯的投行机构杠杆比例要远高于全能型商业银行。而此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银行控股的投行经营模式是单纯公司制投行经营模式的最终归宿。因此,作为国内的城商行如果选择投行业务作为其利润增长点,必须降低相关业务的杠杆比率,把平均杠杆率控制在13-15以下。2003-2007年,高盛、雷曼和美林三家投行的平均杠杆比为23.8,而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汇丰银行三家全能型银行的平均杠杆比率仅为13.2(潘永、曾宪友、宁莉,2009)。参照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国内城商行投行业务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范围(以传统业务为主,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很少),故将平均杠杆率上限最高设为15。

(二)设立防火墙

传统的商业银行与投行在经营策略和风险偏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商业银行一般是风险厌恶型金融机构,倾向于采用稳健的经营策略,而投行作为风险偏好型金融机构,为了博取更大利益,倾向于采用顺周期的激进的经营策略。如果把商业银行与投行有效结合,需要在二者的差异性方面进行有效的平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强大的技术和资源平台,但这恰恰是关键问题所在。投行业务的高风险往往会因为这种优势,通过在输送过程中形成的资金链和业务链传导到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中,增大商业银行的非系统性风险水平。因此,必须在投行业务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设立防火墙,即通过专门的投行业务资本约束、预算约束和损失准备制度设立立体防火墙。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间接或直接投资业务,设立全额损失准备,其他业务损失准备标准参照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标准。

(三)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建立专门的投行风险组织架构体系,从城商行投行业务的战略制定开始一直到各项投行业务的展开,进行全面的潜在风险识别和度量,强化综合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分离,确保实际风险限额符合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永,曾宪友,宁莉.基于业务视角的美国投资银行危机形成机制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09(3)

2.CS Ciccotello,HD Skipper. Issues in comprehensive personal financial[J]. 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02

3.K John,A Saunders, LW Senbet. A theor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0,13(1)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8

其二,项目运营表现出以多种文化行动为载体。城市文化导向的商业地产项目在运营阶段,通过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行动,持续不断地创造文化故事和事件,使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工程项目,更成为城市文化行动和标志的体现。城市文化依托于开发项目的经济基础和表现空间,有效展示城市的智慧和思想,显示出城市文化作为项目价值提升的经营潜能,成为项目更加重要的一种资本。

其三,开发企业表现出深层次文化竞争战略需求。城市文化导向的商业地产项目本身的品质和性能价格比已成为一种必然的素质,这已不再是竞争中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希望获得真正成功和持续成长的企业更多地关心项目本身所秉持的价值,关注他们服务的消费者所重视的价值,借助城市文化的力量创造价值和附加值,并广泛地让顾客、住户和城市共同享用。

二、城市文化导向的商业地产开发案例分析与模式比较

1 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开发模式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建筑的去留长期困扰中国城市的发展与更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更新项目保持着大拆大建的模式。随着城市发展由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向追求质量的可持续型转变,城市管理者和开发企业都逐渐意识到,建筑是城市的片段,只有当开发项目真正融入整个城市建筑文化中才能取得成功。

上海新天地旧城更新项目是将城市建筑文化与商业地产产品融合开发的成功案例。新天地项目位于上海卢湾区东北角的太平桥地区,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和许多建于上世纪初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开发商并没有全拆全建,而是巧妙而有选择地保留原有古建筑――石库门,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修缮、整理并赋予现代元素。开发商在选择保留代表性古建筑群与文化生活原貌的前提下,从文化角度切入项目开发,挖掘、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内涵,通过成功的商业运营,达到提升城市价值与项目底蕴的目的。虽然前期项目投资巨大,但由此带动后期商业项目开发,获得了超值的项目溢价能力。至今,上海新天地已成为上海标志性高档休闲街区。

2 城市地脉文化的借鉴开发模式

地块区位限制决定了并不是任何项目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建筑文化资源,但项目地块所在城市,不管历史长短,都存在自己独特的地脉文化资源。当实力雄厚的开发项目面临地理区位、建筑文化资源和顾客群体等不利因素时,巧妙“借用”城市地脉文化资源可取得意想不到的开发效果。

广东省潮州富丽戴斯酒店项目是巧借城市地脉文化的成功案例。开发项目位于市区边缘的外环北路,是潮州市第一个五星级酒店。潮州位于粤东,经济发展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拥有丰富的地脉文化资源,是潮汕文化重要发源地。酒店建设中克服地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劣势,充分利用潮州独特的地脉文化资源,以建设潮州文化名城旅游接待中心为核心,打造旅游度假酒店、潮州菜研发推介中心、潮州工夫茶文化展示中心、潮州传统文化展示中心等一系列城市文化建设项目,在酒店建筑、住房设施、服务管理等各方面加入潮州地方特色,凸显酒店的潮州历史文化特色品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3 城市现代文化的创新开发模式

现代文化地产不仅是包含现代文化元素的地产产品,更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产业范式。它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投入大量创意因素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是多元文化理念与整个房地产的有机互动。

北京798艺术区是城市多元现代文化与商业地产结合的成功案例。798的前身是国有大型军工企业,兴建于新中国“一五”期间,衰落于上世纪80年代末,企业调整和资产重组产生了部分闲置厂房。为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开发企业将厂房陆续出租,思路是把这种空间结构都十分开放的厂房作为艺术工作室。经由建筑空间、文化产业、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城市文化地产的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示中心,和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而且已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4 多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9

近些年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是城市的“交通生命线”,还是城市“经济繁荣线”。轨道交通所聚集的巨大客流为城市带来了巨大商机。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充分开发和利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互联网上本地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和实物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O2O被看好会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下一个掘金点,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被各方看好,发展势头强劲。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共有64家O2O模式的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2011年以来,投资金额接近70亿元。

O2O模式正成为一种潮流,在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以下简称“地铁地下空间商业”)时,运用这种模式能满足轨道交通乘客消费的即时性、便利性心理,能满足乘客不同类型的需求以及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进而促进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的发展。

O2O商业模式分析

(一)O2O商业模式的起源和概念

O2O实际上是由Alex Rampell提出的。他在分析Groupon、OpenTable网站时,提出了线上到线下商务发展的一个思路,即在线上引流,在线下促进交易。2011年11月O2O的概念首先引进中国。

O2O就是从线上到线下或者从线下到线上实现这样的营销、交易和消费体验的商业行为。O2O的本质定义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服务领域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进行互动的新型商业模式。用一句话简单来讲就是虚实互动的生活消费新商业模式。O2O是“商务行为在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互动的模式”。

我们定义的O2O是商务行为在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这里的商务行为基本类型包括营销、交易和体验。

(二)O2O商业模式的类型

关于O2O商业模式的类型,张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一书中讲述了较为全面的O2O商业模式类型,因此本文也借鉴这种分类,将O2O商业模式分为四类: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由线上交易到线下消费体验商品或服务。这种模式目前很常见。团购也是线上到线下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利用网络通过线上营销团购餐饮、电影、KTV等,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进行线下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Offline to Online模式,即由线下营销到线上完成商品交易。这个模式在日本、韩国早就流行,但由于当时智能手机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这种模式也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直到这几年智能手机普及以及二维码的兴起,很多企业通过在线下做营销然后在线上实现交易。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先线下营销到线上商品交易,然后再到线下消费体验商品或服务。例如,杭州地铁1号线地下商业街中有一个叫“跑码场”的二维码移动购物中心,乘客只需要用智能手机里的二维码扫描就可以进行咨询和下单,一旦下单成功,商品就可以通过快递到家。Online to Offline to Online模式,即先在线上交易或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商品或服务,再到线上交易或营销。这个模式目前来说并不多,但确实是存在的。这种模式在网游中比较受欢迎。比如说玩家在玩某款游戏时获得一些游戏奖励道具,这些道具可以到线上获得汉堡或加油卡等,那么玩家就可以在线下拿到这些物品,然后再继续在线上玩游戏。

在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开发相融合中,笔者认为主要是运用Online to Offline模式和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这两种模式,因此在以下讨论中也是围绕这两种模式来谈的。

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O2O商业模式运用情况

(一)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O2O商业模式运用情况

以世界上城市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较为成熟和全面的城市来看,城市地铁地下空间商业业态的选择和布局仍是以实体店为主。巴黎、纽约、东京、香港等地铁地下商业空间中,主要还是设置的实体店铺。

在韩国,全球三大零售业之一乐购(Tesco)旗下的连锁超市Home Plus在首尔的汉江镇地铁站设立了第一个“虚拟超市”试点。Home Plus超市在地铁站厅的防护墙上安装了带有商品图片的显示屏,每样商品旁边除了有名称、价格外,还有一个QR码(quick response)。乘客选好商品后,只需要利用智能手机扫描商品的QR码,手机中安装的乐购购物应用程序就能直接将该商品放到电子购物车,然后乘客利用手机银行完成付款,商品就会通过快递送到乘客家中。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这间“虚拟超市”刺激线上零售额增长了130%。这种O2O的新购物模式和支付方式,真正将线上线下结合,使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目前,国内超市的线上线下融合之路已经陆续起步。国内最大的网上超市“1号店”已于2011年7月在上海地铁内推出了自己的虚拟商店,并将陆续覆盖北京CBD范围地铁、公交站点。2013年杭州地铁1号线地下商业空间中也设置了一个叫“跑码场”的二维码移动购物体验中心,它也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无论Home Plus,还是“1号店”、“跑码场”,它们都是属于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都体现了O2O模式在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的运用,展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促进了地铁地下空间商业的发展。

(二)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O2O商业模式分析

1.地铁乘客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无论是Online to Offline模式还是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地铁乘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都涉及了三个主体,即消费者、网络平台、实体店。但是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还设计线下营销平台这一主体,同时这两种模式在消费者和网络平台的使用关系上有一些差别,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图1融合了Online to Offline模式和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下乘客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在Online to Offline模式下,乘客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呈现为一个闭环。首先,乘客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平台浏览选择商品和服务并下单付款(步骤1);乘客下单后,网络平台将订单反馈给实体商店(步骤2),同时实体商店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网络平台(步骤3);然后乘客就可以去实体商店体验商品和服务(步骤4),消费后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评价(步骤5),同时实体商店对商品和服务提供售后服务(步骤6)。

在这种模式下,乘客和网络平台直接相连通。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模式与Online to Offline模式相区别的地方就在于乘客并不是直接利用网络平台,它还有一个线下营销平台,乘客是利用二维码等技术手段,通过这个线下营销平台了解商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下单和付款。

2.优缺点分析。优点。将O2O商业模式运用到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对地铁乘客、商家以及O2O服务提供商都能带来诸多好处。对于地铁乘客来说,O2O商业模式能为他们带来丰富的商品信息,能让他们便捷地订购商品和服务,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获得较线下消费更便宜的价格。对于商家来说,这种模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宣传商品的机会,能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商品;同时,在线预订的方式能让商家合理安排经营,减少浪费。而对于O2O服务提供商,他们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商家资源,还能从中收取佣金、广告费,获得收益。缺点。虽然O2O商业模式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的融合有很多好处,但这种商业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问题,因此在运用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是诚信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可能会遇到线上商品描述与实际不符、服务缩水、退换货困难、额外消费多等问题。二是商家资质问题。线下商家资源很多,拥有越多的资源就越有优势,但是在获得这些商家资源时如果降低商家资质评价标准,则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三是经营多元化问题。国内发展O2O商业模式过程中,同质化竞争太过严重,经营内容不够多元化。因此根据具体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经营策略,因此才能够共生共存,互利共赢。

O2O商业模式与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的融合

O2O商业模式应用于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主要适合于连锁加盟型的零售企业,如流行美、哎呀呀等,或者连锁类餐饮业,如真功夫,还有适合本地生活服务企业。

就Online to Offline模式来说,是将地铁地下空间商业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整合,使得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即可了解地铁地下空间的商业资源,同时进行选择和下单、付款,然后去实体店体验商品和服务。

而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这种模式,它首先是有一个线下宣传平台作为媒介,而二维码技术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地铁地下空间中有许多零散空间可以运用二维码技术进行商业宣传,如通道广告栏、站厅广告板、车内广告栏等。在进行商家资格审查的基础上配置具有二维码标识的宣传广告,能让乘客方便快捷获得商品信息,也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这种技术也可以规模化配置,在地铁地下空间空余之地集中设置带有二维码标识的商品宣传栏,类似一个商店。

另外,除了运用二维码技术外,在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还可以引进O2O模式智能销售系统,它是由汇香坊业内首创的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盈利模式,消费者只需要点击触摸屏就可以完成试验装的获取、产品的购买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同时,系统还会自动记录消费者使用和购买的信息,获得消费者的二次消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用以解决并适应地铁地下空间商业的发展。

O2O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发展潮流,将这种商业模式运用于地铁地下空间商业开发中有利于促进地铁地下空间商业的发展。但是要注意O2O商业模式本身是很强调线下体验的,因此商家利用这一模式时也要注意这一点,要注重线下消费的质量、服务态度等。同时还要注重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展业务,可以与拥有用户多的手机应用提供商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孙建昆.线下到线上:另一种O2O的思考[J].互联网周刊,2011(19)

2.张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周渝,唯奕.打造复合力量:线上线下需同步发展[J].信息与电脑,2012(10)

作者简介:

蔡苗苗(1992.3-),女,汉族,湖北钟祥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

宋平(1967.4-),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地铁项目管理、金融工程与创新。

开发式商业模式例10

发达国家轨道交通发展起步早,呈现多样化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我们应吸收国外轨道交通建设以及沿线商业圈发展的宝贵经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例如,纽约是美国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公共交通是纽约最受欢迎的交通模式。2005年,54.6%的纽约人上下班通勤乘坐的是公共交通工具。纽约的轨道交通系统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地铁网和通勤铁路网。地铁网为纽约中心城服务,覆盖范围为中心城4个区,目前共有线路25条,长度370km,运营车辆6700余辆,占全美地铁车辆的2/3,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量350万乘次。通勤铁路网络由长岛铁路,大都会北方铁路和新泽西运输铁路构成,整个系统覆盖了包括大中央车站及宾夕法尼亚车站的254个车站以及20条铁路线,总长1057km,工作日平均客流量约48万乘次。美国各州政府就出台了相关明文规定,在各大交通枢纽地段,都兴起了各种商业区,这些商业区抓住这些客人,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带动美国经济的一份力量。

而在我国,上海中山公园商圈的崛起,是上海传统带状商业格局向圈状格局转变的体现。上海传统商业布局主要是带状,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而随着申城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一个个商圈从无到有,并迅速繁荣兴旺。而且整条磁悬浮线路是高架轨道,没有平交路口,不存在交通行车干扰,其乘客的安全性就得到了保障,同时线下区域不受干扰,可以用作民用或商业用地,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区域商务往来。

而对于重庆来说,重庆本身多山的地形,严重制约了各个区域之间的往来,不利于大型商业圈的兴起。但是轨道交通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往来变的快速、方便。这对于轨道交通沿线商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一、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建设规划

目前,重庆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也带动了轨道沿线商业经济的发展。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起始于重庆西站,顺时针连接凤鸣山、天星桥、沙坪坝、玉带山、南桥寺、新街、二郎等区域,最终回到线路起点重庆西站。线路全长约51公里,采用地铁系统。作为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中最先开工的项目,环线南北段工程均已在2013年10月28日同时开工建设,计划于2017年建成通车。

本工程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为重庆西站起顺时针至上浩站,由重庆市轨道交通相关部门自建。南段为上浩站顺时针到重庆西站,由BT融资建设总承包方式交由承包方建设。

环线敷设方式:重庆西站起为地下站,地下穿行到沙正街站北侧转为高架,利用高家花园轨道交通专用桥上跨嘉陵江。过江后在江北渝北区域内地下穿行15公里,利用轨道交通专用桥上跨长江,过江后以地下方式向西接入谢家湾站后回到起点重庆西站。

二、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沿线商圈发展规划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沿线商圈发展规划环线计划穿过原有的沙坪坝商圈、冉家坝商圈、弹子石中心商务商圈,与解放碑商圈和南坪商圈毗邻。环线的建设必将带动这些商圈的发展和全新的开发,根据“长江上游购物之都”的规划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和西部消费之都的重要标志以及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商圈规划主要为:提升完善解放碑、江北观音桥、南岸南坪、沙坪坝三峡广场、九龙坡杨家坪等原有5大成熟商圈,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提升档次、优化形态,进一步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使之成为展示都市商贸繁荣繁华、汇聚传递都市现代时尚的重要窗口。

三、重庆的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特别是畅通重庆建设的提出,内陆首个保税港区的建立,重庆的区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一)体制、政策优势

重庆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7年3月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314”总体部署,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首次明确了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等五大战略定位。

(二)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

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高等院校,60多万科技人员。重庆事实上是内陆地区的一个教育高地,“这个地方有白领的供应基础,一年有17万大学生毕业;蓝领有蓝领的供应,每年有20万职业中学的毕业生。”

(三)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工业基础雄厚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市场潜力巨大

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根据重庆的规划,要达到70%的城市化率,需有8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强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凸显,届时,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消费冲击。

相信重庆在结合外部经验与自身优势的情况下,能找到自己的轨道沿线商圈独特的发展方向,并将成为全国发展的一项标杆。

参考文献:

[1] 新闻快讯[DB/OL].重庆轨道交通官方网站,2013-08-11.

[2]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