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宏观经济增速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5 10:39:50

宏观经济增速

宏观经济增速例1

据介绍,今年农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粮食再获大丰收,主要农产品供求偏紧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预计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8亿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油料由于面积调减,产量有所下降,畜牧业、渔业产量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一成左右。

统计表明,今年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全年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13%,产品结构有所调整,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增势平稳,产销衔接水平逐季提高。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基本适度。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2.38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2.5%。

据统计,今年商品供应丰富,市场运行平稳,外贸形势逐季好转,利用外资继续扩大。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6万亿元,比去年实际增长13%,市场总体呈现“供略大于求”的格局。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9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3%,贸易顺差约160亿美元。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超过4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外汇储备全年可超过1000亿美元。

叶震说,今年我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物价上涨率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预计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8.3%,涨幅比去年有较大回落。同时,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38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900元,实际增长8%。

叶震指出,总的看来,今年我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稳定、适度快速增跃的态势,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较薄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展望1997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趋势。

――199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延伸记忆

1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告:中国人民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组建完成这支部队于1997年7月1日零时起正式进驻香港

7月19日至8月4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上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和12枚铜牌,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列第四位。

宏观经济增速例2

一、影响交通量增长的经济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收费公路本身的一些物理参数(比如:隧道和桥梁的数量,这一地区受洪水、山崩等的倾向);二是国家的经济指标或者地区的经济指标。 Ash and Bazile 在2004年做过的相关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而Matas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交通量变化的最显著因素是地区经济变量中的失业人口。因而,本文的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总数,地区失业人口作为影响交通流量变化的经济因素。

二、交通量增长预测模型

1.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

本文利用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Yit=β0+β1iEit+μit

其中Yit表示在第t年,高速公路的第i段交通量增长的百分比。

EIt表示第t年,经济指标的增长百分比。

μit表示误差项。

回归选定的经济指标因子包括:GDP,地区人口总数,地区失业人口数,分别用这些经济指标的年变化百分比进行计算。

2.数据的选取与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

a.Predictors:(constant),X2,X1

b.Dependent Variable:Y1

a.Predictors:(Constant),X2,X1

b.Dependent Variable:Y1

a.Dependent Variable:Y1

回归的结果显示,影响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经济指标包括:地区失业人口和地区GDP,地区人口总数为不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 其中Y1表示支线交通量的增长百分比,X1代表地区失业人口变化百分比,X2表示地区GDP变化百分比。

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Ash and Bazile在2004年做过的相关研究的一种验证,与其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我国(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

3.蒙特卡罗模拟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的计算方法。它实质上是利用服从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来模拟现实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随机现象。通常使用专门的风险分析工具来进行Monte Carlo模拟分析。利用蒙特卡洛进行交通量预测的步骤如下: (2)分析确定方程中各个风险因子的概率分布模型。

(3)应用计算机软件产生各个风险变量的随机数并带入风险模型中计算出预测年度交通量增长的幅度。

(4)重复模拟100000次,求得100000个值。

(5)对这100000个值作概率统计计算出其概率分布曲线。

宏观经济增速例3

交通量是决定高速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过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交通量的预测大多数采用了神经网络预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分析影响某条高速公路所在地的国道、县道等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学者也利用影响交通量的其他因素直接对交通量的大小进行估计。分析过程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只能依靠预测者的主观猜测,因此,找到影响交通流量的宏观经济因素是十分必要的,而得出一种基于宏观数据的准确预测模型更是迫在眉睫。

一、影响交通量增长的经济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收费公路本身的一些物理参数(比如:隧道和桥梁的数量,这一地区受洪水、山崩等的倾向);二是国家的经济指标或者地区的经济指标。

Matas(2001)的研究模型是建立在1981年~1998年的72条公路的数据的基础上回归而得出的。Matas利用GDP作为国家经济指标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显示交通量变化的百分比直接受国家经济指标变化的百分比影响。与他的研究相符和的是,一些学者利用地区经济指标的变化量作为影响交通量的变量。影响交通量的地区经济指标包括: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率,工资,零售量,税收收入,CDP和人口数。

Ash and Bazile 在2004年做过的相关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而Matas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交通量变化的最显著因素是地区经济变量中的失业人口。因而,本文的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总数,地区失业人口作为影响交通流量变化的经济因素。

二、交通量增长预测模型

1.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

本文利用的回归方程模型为:

Yit=β0+β1iEIt+μit

其中Yit表示在第t年,高速公路的第i段交通量增长的百分比。

EIt表示第t年,经济指标的增长百分比。

μit表示误差项。

回归选定的经济指标因子包括:GDP,地区人口总数,地区失业人口数,分别用这些经济指标的年变化百分比进行计算。

2.数据的选取与回归结果

交通量的数据是建立在1996年~1999年西安―宝鸡高速公路的10条支线,1997年~2000年杭州―宁波(杭甬)高速公路的5条支线,2002年~2005年京津塘高速公路的38条支线的基础上。各个经济指标的数据是在分析各条支线所属市的基础上。利用的统计年鉴包括河北经济年鉴2003、河北经济年鉴2004、河北经济年鉴2005、河北经济年鉴2006、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3、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4、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5、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06、河北经济年鉴2003、河北经济年鉴2004、河北经济年鉴2005、河北经济年鉴2006、河北省2003年各市生产总值及指数统计。

回归结果:

a.Predictors:(constant),X2,X1

b.Dependent Variable:Y1

a.Predictors:(Constant),X2,X1

b.Dependent Variable:Y1

a.Dependent Variable:Y1

回归的结果显示,影响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经济指标包括:地区失业人口和地区GDP,地区人口总数为不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

Y1=-0.023X1+0.867X2+0.086

其中Y1表示支线交通量的增长百分比,X1代表地区失业人口变化百分比,X2表示地区GDP变化百分比。

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Ash and Bazile在2004年做过的相关研究的一种验证,与其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我国(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

3.蒙特卡罗模拟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数”的计算方法。它实质上是利用服从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来模拟现实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随机现象。通常使用专门的风险分析工具来进行Monte Carlo模拟分析。利用蒙特卡洛进行交通量预测的步骤如下:

(1)确定影响交通量增长的表达式,在上节中已经回归出Y1=-0.023X1+0.867X2+0.086这一方程。

(2)分析确定方程中各个风险因子的概率分布模型。

(3)应用计算机软件产生各个风险变量的随机数并带入风险模型中计算出预测年度交通量增长的幅度。

(4)重复模拟100000次,求得100000个值。

(5)对这100000个值作概率统计计算出其概率分布曲线。

三、案例分析

1.预测参数

以福建省某条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对该项目某年的交通量增长进行预测。利用福建省1995年~2006年的失业人口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1998》、《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6(劳动就业篇)》)进行分析,确定失业人口增长百分比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分布函数为:N(0.0764,0.141)。利用福建省1952年~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地区GDP增长百分比服从正态分布,分布函数为N(12.9,4.6)。

2.分析结果

根据影响因素的概率分布,利用分析软件,得到福建省某条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曲线,见下图:

可见该条公路年交通量增长最大可能在6.22%~16.98%之间,在这个增长幅度内的概率为82%,而且这条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增长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本文通过回归首先指出了影响中国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增长的经济因素,最主要的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失业人口,长期的交通量增长近似等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进而得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预测模型,并给出了蒙特卡罗方法在交通量增长预测中的案例。试图从客观的角度和量化的角度出发,得出中国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的一般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Matas,Anna,2001,The demand elasticity on tolled motorway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1~25

宏观经济增速例4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崛起夯实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一个阐述。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隐患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增长速度10.3%,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9.2%,而从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是在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2.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本身有着很多的划分标准,本文这里借用一二三产业机构来加以分析。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大概维持在0.1:0.5:04这样一个比例,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我国在第三产业机构方面的比重偏低非常明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折射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3.经济驱动力单一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单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以及外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完全不同,而投资以及外贸驱动的经济模式弊端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产能过程、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大等问题不断涌现。

二、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可以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短期看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即宏观经济速度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是增速会明显的放缓,预测为维持在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大概会持续10年左右。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整个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这为宏观经济夯实了基础,有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依然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经济质量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济发展速度不降的压力下,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将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颠覆显然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速度将会逐年回落,预计会在10年以后稳定在5%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我国经济规模会在2050年左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经济质量方面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机构将会更趋合理,宏观经济依靠智力驱动,而不是资源驱动。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未来人力资源将会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源泉。当然长期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一方面就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我国人口数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红利将会逐渐消弭。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总需求长期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市场规模的萎缩,需求的减少将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三、宏观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要想实现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的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增速例5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18―0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作为金融市场的代表,中国股票市场自从建立以来,经历多次大起大落。上海证券综合指数曾经在2007年10月16日迎来历史最高点,随后逐渐震荡下滑且震荡频繁。一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波动较大,这意味着风险较高,而高风险需要高收益来补偿。可以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波动大、风险高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则以平稳的速度逐渐增长,那么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能否很好地解释股票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是如何相互影响?如果以系统性的角度看待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这个系统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本文以上述几个问题为线索,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

以往,许多国外学者从理论研究到经验论证,或是从实证计量到规范分析,针对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展开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通常将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代表,进而研究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问题。Fama(1990)用美国股票市场股票 1953 年~1987 年间月收益率、季度收益率以及年收益率研究了收益率和未来的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高度相关,并且从长期来看股票收益率的波动受未来的经济运行状况影响。Hamilton(1996)则提出了双变量的状态转移模型,从模型角度假设存在一个潜在的单变量(描述经济运行状态的变量),这个单变量可以决定经济增长率与股票波动性,研究结果发现总体的经济变量有助于股票市场波动性的预测。Harris(1997)根据更多数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上述关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非常弱。

国内学者展开相关研究稍晚,其中赵振全、张宇(2003)基于多元回归和 VAR 模型系统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他们的研究指出,相同时期两者具有较弱的关联,宏观经济波动解释股票市场波动的能力也较弱。与此同时,股票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测能力弱于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预测能力。而丁志卿等(2008)从非政策视角从理论上研究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进而分析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联性,并总结宏观经济向股票市场传导失败的原因。学者李政(2009)经研究认为,中国股票收益率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联性较弱,不能通过中国股票市场有效预测宏观经济发展势态。

本文将根据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选取中国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构建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参考以往学者研究方式,描绘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关联性和变迁轨迹,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MSIH(M)-VAR(p)的模型构建

在此,我们对MSIH(M)-VAR(p)模型进行简要介绍。首先考虑一个最基本的线性k维p阶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yt=v+A1yt-1+…+Apyt-p+ut(1)

其中,yt=(y1t,…ykt)′代表k维的内生变量向量,t=1,…,T,v代表截距项,ut~ND(0,)误差项,假设误差项ut服从正态分布,则ut~NID(0,)。然而,当向量yt中具有“结构性突变”的非线性特征时,方程(1)所示的线性VAR(p)模型将无法准确刻画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非线性特征。鉴于此,我们在上述线性VAR(p)模型中考虑非线性的“区制转移”特征。具体而言,假设向量yt潜在数据生成过程的各类参数依赖于不可观测的离散变量st,其中,st∈{1,…,M},即st代表M种不同的区制。并且,st服从不可约的、遍历M种区制的马尔科夫过程,其转移概率pij=Pr(st+1=j|st=i),Mj=1Pij=1,i,j∈{1,…,M}。

如果在方程(1)所涵括的截距项v以及误差项ut里的异方差中均引入区制变量st,则能够构建MSIH(M)-VAR(p)模型:

yt=v(st)+A1yt-1+…+Apyt-p+ut,ut~NID(0,(st))(2)

其中,V(st)=Vt,t∈(1,…,M),(st)=στ,τ∈{1,…,M}。在本文中,向量yt的维数2,即yt=(sci,gdpt)′,scit和gdpt分别代表股票指数和GDP增长率的时间序列。经过数据处理后,确定了模型的VAR 阶数为 1阶,根据检验选择的模型是MSIH(2)-VAR(1),即“两区制”滞后1阶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最终在该模型基础上构成了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并依据系统总体增长速度划分为“低速增长”状态(regime=1)和“高速增长”状态(regime=2)。

三、实证分析

GDP增长速度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也是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而经济增长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上比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非常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中国股票市场上并没有编制统一的能反映股市整体运行状况和总体趋势的股票价格指数。但是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很高。因此,本文基于中国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上证综合收盘指数季度数据刻画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并基于中国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数据刻画了宏观经济运行轨迹。并且得到了“股票与经济”系统的区制划分及平滑概率均值、“两区制”马尔科夫区转移概率矩阵以及区制属性和模型各参数的估计结果。

为了深入了解“股票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我们运用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了中国股票指数序列与GDP增长率序列的时间变化路径。具体表现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06年第四季度期间,GDP增长率无较大波动,保持在0.15上下至0.05左右的区间内,而2007年~2009年,GDP增长率先快速上涨,在2007年第四季度达到最大值,随后急剧下降,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最低点0.0533。少量上涨后GDP增长率在2010年和2011年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2012年~2014年则在较低的增长率水平下保持稳定。中国股票市场则在2001年~2007年间处于上下小幅度震荡。其后,在2007年~2009年,先是大幅度上涨,接着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大受打击,中国股票指数也剧烈下降。2009年后,虽然有小幅爬坡,但整体依旧呈持续走低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期间内的“股票与经济”系统基本上在“低速增长”状态与“高速增长”状态之间游弋徘徊。具体而言,在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8 年第四季度以及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的期间,系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其他时段则均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此外,我们发现无论是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还是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描绘“股票与经济”系统增长率高低的平滑概率始终较为稳定并大致保持在1.0 左右,这说明中国金融与经济总体受外部力量冲击时的预警功能相对完善。统计数据显示两个区制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股票与经济”系统维持“低速增长”状态(regime=1)的概率为0.9218, 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维持“高速增长”状态(regime=2)的概率为0.9183,略小于低速增长状态的维持概率(0.9218~0.9183)。对比两种状态下的维持概率,显然中国“股票与经济”高速增长状态较为不易维持。系统高速增长区制向低速增长区制转移的概率为0.0817、低速增长区制向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的概率为0.0782,这说明中国的整个经济金融系统更倾向于由高速增长区制向低速增长区制过渡。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参数回归结果较好。股票指数在系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时的方差(1.895899),显著低于“高速增长”状态的方差(5.016926)。而GDP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系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时GDP的方差(0.026688)显著高于“高速增长状态”的方差(0.009910)。我们可以看出,当股票指数增长率较高时,通常存在较大波动性与较大不确定性,而在股票指数增长率较低时,稳定性更好;GDP增长率较高水平下,波动性与不确定性较小,在GDP增长率较低水平下,则存在波动性较大、不确定性较大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股票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稳定性有所欠缺,相对而言中国GDP的高增长状态更加稳健。

综合来看,基于“双阶段”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而得到的平滑概率值计算结果进一步印证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及中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股票指数序列和GDP 增长率序实发生着显著的状态变迁,中国金融与宏观经济整体在“低速增长”状态和“高速增长”状态之间不断转换。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这十余年间,回顾中国金融市场开拓历程、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每次“股票与经济”系统结构突变所处的背景以及其中的缘由。2001年~2003年,中国金融市场政策在由规范发展向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股票市场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同时经济增长也产生投资过快、通胀压力加大等系列问题。2004年伊始,伴随着银行信贷制度的逐渐完善,房地产市场以更加充沛的力量崛起,股票与经济系统增长情况好转,爬升至“高速增长状态”。而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和影响,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泥泞之中,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国宏观经济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一直到2010年第四季度,“股票与经济”系统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可见,“股票与经济”系统的区制转变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晴雨变换,证实了两者在同一系统内呈同步变化趋势,我们需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角度窥见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的关键时点,为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有力帮助。

四、结论

本文采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数据,根据非线性的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构成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该系统存在两个区制,区制一为GDP增长率与股票指数低速增长阶段,区制二为GDP增长率和股票指数高速增长阶段,基于以上内容展开了分析金融市场同宏观经济的关联性。总体上讲,“股票与经济”系统的两个增长区制在概率分布、持续期、波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具体结果如下:

1.“股票与经济”系统能够较为贴切地描绘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动态。在2001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期间,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基本上在“低速增长”状态与“高速增长”状态之间游弋徘徊。

2.无论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或是 “高速增长”状态,平滑概率始终较为稳定并大致保持在1.0 左右,这说明中国金融与经济总体受外部力量冲击时预警功能相对完善。

3.风险与波动方面,GDP增长率与股票指数所显示的情况不同,股票指数增长率较高时存在较大波动性,而GDP增长率则相反,在GDP增长率较高水平下存在较小波动性。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稳定性有所欠缺,相对而言中国GDP的高增长状态更加稳健。

4.中国“股票与经济”系统低速增区制的维持概率稍高于高速增长区制的维持概率,高速增长区制到低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高于低速增长区制到高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这说明中国“股票与经济”高速增长状态较为不易维持,并且中国的整个经济金融系统更倾向于由高速增长区制向低速增长区制过渡。

综上,保持股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非常重要,同时,中国经济环境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一方面相关监管机构应审时度势,准确判断中国股市所处的区制状态及其波动性特征,利用经济政策手段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当金融市场显露出较强的下滑趋势时,应该及时积极地采取宏观调控,缓解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

[参考文献]

[1]赵振全,张宇.中国股票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6).

[2]张强,赵继鸿.基于MS-VAR模型的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03).

宏观经济增速例6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绩效为世界所瞩目,这与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不断改善是紧密相关的。就近五年来的宏观调控来说,在新的背景下表现出许多新特点。进入2008年,宏观调控又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包括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冲击等,但全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宏观调控的“双防”基调不会改变,本轮周期尚不会结束,还不能断言经济增长率由升转降的“拐点”已经出现。

一、本轮宏观调控的新背景

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相比,面临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体制基础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了;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体制基础的这些变化,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使经济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等瓶颈明显缓解。与此同时,体制基础的变化,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也为市场化调控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2001年突破1000美元之后,2006年又突破2000美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这些因素相互推动和促进,加之上述体制基础变化使经济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都使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加快时期的情况也表明,这一时期也是产业结构变动较大、经济波动幅度较大的时期。这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近五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经济关联的广度与深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顺利度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资本账户有序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推进,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这些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同时也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经济30年来的高速增长,在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规模、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存在和积累了一些突出问题。诸如投资与消费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不少;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等等。这就要求宏观调控在实施总量调控的同时,要与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密切结合,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本轮宏观调控的新特点

宏观调控背景的新变化,引起了宏观调控操作上的新特点。

(一)宏观调控主要采用市场化手段。体制基础的变化为市场化调控创造了条件。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是以市场化调控为主,即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汇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应。同时,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工具,如在货币信贷政策中,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工具。

(二)宏观调控努力把握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多次小步微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所提高,但经济波动幅度可能会加大。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努力把握好潜在经济增长率,既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不大起、不过热,又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为此,宏观调控要适时适度,采用多次小步微调方式,使市场活力得到有效保护。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正常限度被充分利用且不引发严重通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现实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如果现实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就会过热;低于潜在增长率,就会偏冷。使现实经济增长维持在潜在增长率周围而不发生大的偏离,这是对宏观调控的重要考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长达十年的“新经济”繁荣,一方面体现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了美联储所采取的适应性、多次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本轮宏观调控也是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采用多次小步微调方式,以尽可能长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至2008年5月,就货币政策而言,共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7次,每次一般是0.5个百分点。2007年内加息6次,每次一般是0.27个百分点。

(三)宏观调控开始具备开放的大视野。我国经济的内外关联更加紧密,离开开放的大视野,一些问题就难以得到很好的理解和解决。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三过”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其实都与我国总储蓄大于总投资这样一个国内经济的大格局有关。在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格局下,需要依靠外需来弥补内需的不足。而外贸顺差的大量积累,又进一步导致货币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加剧,进而形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价格上涨。因此,在宏观调控的政策操作中需要注重内外关联。比如,为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内政策方面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对外政策方面又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对资源性商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积极扩大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又有利于解决外贸顺差过大,还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

(四)宏观调控指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和积累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宏观调控中注重与政府其他经济职能相协调,做到了“四结合”,即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与体制改革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比如,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坚持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的原则。为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把一些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并具有长期意义的宏观调控措施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本轮宏观调控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2008年,本轮经济周期内的宏观调控又面临三个新挑战。

一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单防”(防止经济过热)变为“双防”,即2007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把握好抑制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促进就业之间的平衡点。

二是来自国际的外部经济冲击,诸如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上油价、粮价、原材料价格不断变动和上涨等等,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宏观经济增速例7

2012年二季度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速“破8”,此后九个季度在7.5%上下波动。近来部分经济指标再度走低。如1月-8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接近实施刺激计划以来最低值,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比7月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创2011年3月以来最低。8月出口进口增速降至2.3%,当月贸易顺差增至近500亿美元,显示内需较弱。金属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媒体“大宗商品雪崩钢价跌入无底洞”之类报道。

事实表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两层意义的下行压力。两年多来经济增速7.5%上下,与早先30多年近10%增速比较回落两个多百分点。更需重视的是,近年7.5%上下实际增速,并不完全由经济内在增长动力推动实现,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稳增长政策支持的结果。近来政府追加棚户区改造投资,增加水利和铁路投资,实施其他方面定向调控政策。没有政策层面“季度性增长保卫战”的努力,经济增速会显著低于目前实际水平。

两重意义上经济增速走低原因何在?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过紧。近两年货币信贷增速在13%-15%上下,广义融资增长率在15%-22%之间,是实际经济增速两倍上下。短期利率如一周Shibor和3月央票利率,去年6月曾短暂飙升,然而近年总体走势无过度异动。近年企业债、城投债收益率及贷款融资非利息成本有所增长,主要是失衡调整期市场风险溢价上升结果,不宜简单归结为货币政策过紧。

另一观点指出近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都在回落,由此推论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结果。作为全球最重要增量大国,中国与外部经济存在互动影响而不仅是单向作用。假如各国都用外部因素解释本国经济波动,全球范围走势难以在世界经济内部得到合理解释。在肯定外部因素重要性同时,对中国这样大国经济走势特点,还应侧重从国内环境阶段性特点方面探求根源。

近来学界讨论的视角,是把经济增速回落等方面特点归结为适应新常态的结果。新常态大体指经济运行新近呈现的趋势性和结构性变化及其派生状态。较有共识性看法认为,随着劳动力总量增长见顶、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回落、后发优势效应减弱,中国经济潜在供给增速趋于下降,目前应在接近8%水平。

潜在增速回落判断对观察目前形势有重要认识价值,不过仍不足以全面解释上述两重意义上经济增速走低现象。经济增速从两位数回落到7.5%上下大体可从潜在增速回落角度解释,问题在于目前经济内生动力难以支持7.5%实际增速。实际经济增长相对潜在增速基准偏弱,显然不便直接从“新常态条件”给出合乎逻辑解释,而需结合调整消化早先经济失衡累积矛盾的非常态因素方面寻求理解。 宏观失衡的系统成因

新世纪初年,中国经济开放景气成长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体改滞后与要素价格扭曲推动货币信用过度扩张,与基本面强劲增长力量相互激荡,为经济高速运转持续注入偏快偏热压力。倚重诸多产业-数量型工具的宽泛化宏调手段,难以根治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因素,逐步形成宏观经济失衡格局。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观察宏观失衡的形成机制。

首先是改革滞后与要素价格扭曲。例如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与汇率体制改革滞后不相适应,伴随贸易与国际收支顺差失衡急剧扩大,汇率这个开放经济基本相对价格没搞对。又如长期利率管制与调节相对呆滞导致利率扭曲,2003年-2012年间用CPI衡量大半时期是负利率,利率这个宏观经济基本价格没搞对。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工业用地价格偏低与商用土地价格偏高,土地这个关键要素价格没搞对。

其次是货币难管好即货币信用扩张偏快。2012年实际经济总量是十年前2003年的2.45倍,但是广义货币2012年是十年前的4.4倍,央行资产规模2012年是十年前的4.7倍,社会融资总额是十年前6倍以上,货币及负债扩张幅度是实际经济增幅2倍-3倍。数据显示,2003年-2012年间央行资产扩张近八成源自储备资产过量增长,可见央行过量增持外汇储备是货币过度扩张的主要直接推手。

再次是通胀压力表现为结构性物价上涨新特征。货币扩张偏快定义性派生通胀压力,然而在新世纪初年新经济环境下通货膨胀的物价表现呈现出新特点。CPI或GDP平减指数等常规宏观流量物价指数上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更是间歇性大幅飙升,如商品房均价不到十年增长好几倍。对比考察2003年-2012年间十余种宏观物价指数涨幅,可见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涨幅与各自供给弹性大小成反比。

最后是宏调过于宽泛化与深层改革难推动。政府宏调应对通胀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宏调主体部门过多与工具过于宽泛。梳理十年宏调史,多达十来个行政部门被赋予或自称为宏观调控部门参与宏调,几十种政策工具手段作为宏调措施采用。

宏调手段虽包含利率、财政平衡等总量和价格工具,然而实际操作过多倚重审批投资、有保有压、限贷限购等数量与产业政策工具,有时还诉诸冻结供地、价格管制、大案查处等超常行政干预措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信用总量是影响短期宏观涨落的“水龙头”,利率汇率等总量价格信号是调节引导总需求的“牛鼻子”。宏观总量价格工具利用不足,过多采用产业、数量、行政性工具调控,难以对宏观失衡达到标本兼治效果。宏调产业化与微观化倾向多年延续,形形管制派生新的设租寻租利益格局,客观上为转型期体制内一些残存非市场因素提供滋养。

就此而言,宏观失衡既是体制不完善与改革滞后的结果,同时又通过宽泛化宏调负面效应支撑体制内扭曲性因素,构成宏观失衡系统根源的因果闭合链条。 失衡调整进展与影响

经济失衡必须得到调整是经济规律客观要求。中国经济需经历一次阶段性调整,才能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调整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维持大体可接受水平基础上,通过市场出清机制和重建财金纪律调节早先累积失衡因素,并通过结构性改革再造自主增长的体制条件。

针对“4万亿”刺激伴随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形势,上届政府后期已开始对宏观失衡某些突出问题进行局部调整。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当时尚未能充分认识失衡调整必要性与紧迫性,初步调整性质措施存在被动性和局限性。

十以后新领导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审时度势和谋划全局基础上,重新定位经济与宏调政策目标优先序,中国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与主动调整失衡新阶段。与“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总思路相一致,近年中国经济政策优先目标定位于力推全面深化改革以激活经济增长微观动力。宏调政策则体现两点取向:力求保持货币与财政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的大体中性状态,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出清和调整功能化解早先宏观失衡矛盾。同时侧重采用定向调控举措实现稳增长目标。

虽然面临经济增速走低等方面困难,十以来调整失衡已在多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首先表现为“挤水分”,即消化调减早先扩张期形成的偏高产能。经济增长偏快时期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的上游行业扩张更快,如钢铁等上游部门超常扩张到2008年已面临调整压力,刺激经济时期失衡矛盾进一步加大,目前正经历艰难的产能过剩调整。近年PPI负增长与CPI正增长并存,重工业部门PPI负增长与轻工业部门PPI零增长并存,是调整上游部门失衡的相对价格表现。

其次表现为“去泡沫”,即治理房地产等部门过度扩张与价格虚高因素。2003年-2008年货币信用扩张推动房价多轮大幅上涨,大部分时间房地产投资增速高达30%。刺激经济时期房地产经历新一轮更为迅猛扩张。房地产失衡本质上是货币过度扩张现象,随着十以来货币与宏观政策定位温和中性立场,房地产部门早先潜在过量库存与风险开始水落石出。

再次表现为“控杠杆”,即规范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过度扩张。宽泛化宏调伴随“金融抑制”有增无减,影子银行与表外业务快速扩张并积累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超常增长:2007年-2010年间增长一倍多达到10.7万亿元,到2013年中进一步增至17.9万亿元。近年在防控系统性与区域性金融风险前提下限制地方债务过度扩张。在影子银行方面,从2013年3月银监会8号文到今年初国办107号文逐步改进相应监管。

最后表现为“调预期”,即引导市场转变经济增速回落时政府必然重手救市的预期。新世纪初年多年高增长使市场预期偏于乐观,“4万亿”刺激客观上增强了政策救市预期。近年宏调政策保持定力、以稳为先,既不收紧也不放松,利用市场力量稳健调减过剩产能、降低过高杠杆与调节虚高价格,允许个别金融产品违约。市场开始转变“政策是跌出来的”一度流行的预期,有利于提升硬预算约束与宏观财金纪律有效性。 调整新阶段的政策选择

预计这轮失衡调整大体经历三个阶段。针对“4万亿”刺激后通胀卷土重来形势,当时政府初步实施了一些局部调整政策。十以来各方对调整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共识度提升,新决策层尊重调整规律,主动推进调整,引导推动调整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就。目前形势演变显示,经济运行正在向以深化调整为特征的第三阶段过渡。

调整第三阶段面临多重任务:一是要在经济减速环境下,较大程度消化上游工业部门与房地产等行业累积的过度产能与库存;二是借助市场出清机制与政策调节功能,使金融部门高杠杆与高债务风险得到控制与阶段性化解;三是推动宏调架构朝更加科学化方向转型。在大体平顺推进假设上,预计未来两三年可大体完成调整并迎来新一轮自主景气增长,届时中国将在全新基础上展开其经济追赶崛起的下半场历史进程。

为保证实现上述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明确坚持改革调整的政策取向。在调整深化阶段各种深层矛盾和风险会进一步外化,呼吁刺激与回避调整的观点诉求及其影响力会增加。应继续坚守十以来结构性改革优先目标,以涉险犯难的决断直面调整困难,保持定力,积极作为,稳健推进改革与调整。

第二,适度下调经济增速底线目标。由于消化过剩产能与调减过高杠杆等具有减速效应,失衡调整期应允许经济增速暂时低于潜在增速。依据对中国奥肯关系认识,考虑近年宏观经济走势与劳动市场数量关系现实情况,建议把增速底线目标下调到7%或略低水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变化情况,政府对经济增速目标应更多从预测性和指导性角度加以阐释,不宜特别强调其指令性或刚性效力。

第三,货币政策需适当重视运用总量工具。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近来央行采用常备借贷便利(SLF)、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多种工具维持货币适度增长。下一步需考虑采用普遍降准这样总量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普遍降准,是对早先超常存准率管制的逐步退出之举,也是利用市场化手段稳增长的自然合理之策,还有助于相对瘦身央行资产负债表,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配套条件,可谓一举多得。降准无疑应审慎,关键是保持广义货币和流动性总量动态适度增长,严防货币过度扩张与通胀卷土重来。

第四,综合施策治理金融市场失衡因素与潜在风险。失衡调整意味着预算约束硬化与重新洗牌,应允许特定影子银行产品违约,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和提升市场风险意识。同时采用破立结合、堵疏结合思路综合治理。

宏观经济增速例8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粮食总产量也是越来越多,人均收入增长最快,三大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总量扩大。然而近几年来,经济高度稳定增长,且增长波幅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不稳定因素,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加强薄弱环节,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一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促进消费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粮食增产,同时农民税收加大等,因此还需要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强化我国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仍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税收手段,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收入差距加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严格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净出口需求加大,我国工业产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充裕,工业企业利润提高,商品零售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人才供给丰富,各地发展不均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农村市场的启动,汽车等消费升级快速发展,消费呈逐步加速之势,金融体制的改革,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多,买基金、入股市投资渠道更加拓宽,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除此之外,全国新增就业人数增多,降低失业压力。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我国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走势还不错。而另一方面,因为次货危机的发生,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经济,受到影响巨大。这一切增加了我国洲经济发展的外生变数。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即使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措施,但结构失衡并未缓解,体制矛盾仍然存在,且经济运行风险继续加大。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紧缩中仍在升高,虽然关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出口增长率仍提高,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且贸易顺差扩大。同时,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信贷出现问题,甚至经济泡沫在一夜之间破裂。所以,我国的经济把应对经济危机押在宏观调控之上。

经济体内部的动力不可能是无限的,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其有它的自然规律。而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痼疾依旧。随着流动性过剩且有增无减,资产价格泡沫必将继续膨胀。在大量资本的涌动下,我国经济运行风险必将加大。人为压低要素价格或者扭曲比价关系,行政性垄断造成经济垄断,使利益和财富的逆向转移迅速加快。这些都必须通过深度的政策宏观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革加以解决。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长期与短期的压力。另外,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关键自然资源还有赖于国际贸易,而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加上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持与恢复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还有,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的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会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政治外交与国际协调结合起来。此外,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但是虚拟经济运行具有独特的规律。即使我们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仍处于探索性的学习阶段。

三、我国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强化战略

宏观经济增速例9

关键词:

资本市场;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目标;中国未来经济

资本市场是配置经济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托,也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内的宏观环境,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宏观经济运行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总体关系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转变,资本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得到提高。我国宏观经济能够迅速增长的关键在于金融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资本的积累和增长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益于提高储蓄,进而使技术创新得到推动、资本得以积累。宏观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具体如下:(1)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证券价格。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改变证券持有量,来增加或减少对证券的需求,进而影响其价格。(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支影响股价。财政支出增加,刺激经济发展,利率下降,可能促使股市上升。同时,通货膨胀与紧缩也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而资本市场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托或传导,许多财政、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的[1]。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得以推进,而这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2.1经济增长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推动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20年来,我国GDP的高增长速度引人注目,让世界震惊,近年的GDP平均增长率在9.49%左右。我国的宏观经济实力整体的提升、快速的增长、改革的深入都是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壮大与完善的因素。2011年融资融券业务的相继上市,使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与股票市场都得到发展。股票市场筹资额从1991年~2011年期间在波动中上涨。从表1中的股票交易量来看,近年间股票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且速度惊人[2]。我国股票市场中,为了使经济中的风险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削减和控制,要求我门国家金融机构通过持续改进服务和实力来适应不同的经济主体要求。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是金融总量的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地快速增长、市场地急速扩大以及产量地上涨,也会促使财富产生,这些增加的财富会成为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的重要诱因。2.2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资本市场组成成分复杂多样,股票市场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的优化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我国股票市场的筹资额缓慢平稳地增长,从199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506.22亿元,20年间增长了192倍之多,此外,GDP也涨幅巨大。多层次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更加适应我国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与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同时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提升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体规模和企业实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部分。以下将分别说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的关系。3.1资本市场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的扩展和深化,大量金融机构的建立,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造就了一批职业股民。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便于促进社会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并且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会计、律师事务所等,让这些行业对专业人才和普通职员的需求增加。这些都使得从业人员人数大幅增加。3.2资本市场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预期效应”是指资本市场价格的上涨,会使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商品与劳务的信心增强,从而使物价上涨;同时,企业投资的增加引起供给增加,物价下跌。两者综合作用,物价波动不大。“财富效应”指资本市场价格上涨使投资者获利,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引起物价变动。“替代效应”包括证券资产和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及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效应。前者指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股价的下跌、货币的需求上涨、货币供不应求、物价下降等;后者指股票市场与商品劳务市场之间的替代是正相关的,股价下跌,流入股市的资金减少,进而使商品劳务市场资金增加,其价格也随之增加。3.3资本市场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使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得到提高。(2)资本市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供给的层面,影响和推动经济。(3)在开放经济或向开放经济过渡的条件下,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也与宏观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货币、财政等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说明了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把资本市场纳入宏观经济运行中,实现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3.4资本市场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将会受到与资本主义市场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利率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资本市场价格如果下跌,“替代效应”也会相应地发生作用,资金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货币市场慢慢流出资本市场,让货币市场资金供应量上涨,进一步推动市场利率下跌。与之相对的,利率也会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假使利率下跌,会有外国资金大量流出,这不仅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也会造成资本金融账户产生逆差,进一步造成部分或全部抵减经常账户的顺差。所以得知,利率下跌会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与之相反,利率的上升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3]。

4宏观经济行情

预测2014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GDP增速维持在8%左右。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迅猛,这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得以减缓。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损耗基础上的,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中国经济市场由于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再加上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以及央行的滥发货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行势不容乐观[4]。在此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上面对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对此轮经济行情及未来短期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预测如下。(1)房地产下滑仍是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拖累,此轮下滑的主要因素在于住房市场内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虽然政府将继续出台宽松政策以应对房地产下滑,但无法扭转结构性下滑本身。(2)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16年国内GDP增速将下滑至6.8%。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显著扩张,预计经济增长放缓不会给就业带来明显压力[5]。(3)改革开放的步伐慢慢加快。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将预期进行。预计未来两年后,政府系统性大力推进“以法治国”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下滑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增长,导致改革压力又大大增加。为降低房地产下滑和一些外部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我国预计将加快推动有利于增长的服务行业改革而且大面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来促进服务行业消费和投资。

5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性建议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关系紧密,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先行和预警的作用[6],故应该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周期波动情况,以预测宏观经济趋势,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监测和预警。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如下。5.1加速实现证券市场发展模式转变严格界定政府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政府在证券市场的行政能力放于市场规则与制度约束之下,把本该由市场完成的事情交还给市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5.2尽快确定证券市场功能定位实现“筹资型”向“资源配置型”的证券市场功能定位转型,提倡证券市场制度的改革与资源配置。企业的发展潜力、职业素养是判断的标准。5.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市场联系着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其进一步发展将完善我国的直接融资手段,给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统一债券市场,使投资者以同一债券账户交易场内外各债券品种,实现投资者和交易券种的自由流动;其次,积极改革债券发行机制,让更多的一般企业能够自主地发行债券,进一步增加债券市场的供应[7]。

参考文献:

[1]许彩玲.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及政策含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2]王学坤.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

[3]王军.资本市场传导财政政策机制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02(11).

[4]管清友.2014年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解读[J].中国经济周刊,2014(29).

[5]汪涛.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2015~2016年展望[J].银行家,2015(01).

宏观经济增速例10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