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学习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5 10:18:43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1

一、 忽视文本阅读的合作:合作是低效的

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让学生用五分钟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后,就开始分组讨论:“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鸟儿?丑小鸭变成天鹅有什么寓意?”学生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就能读懂文本吗?很显然,这种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无序和低效的。

二、 无教师监管的合作:合作是散乱的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提问说:“为什么那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来?请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讨论的时间为三分钟。”老师话音刚落,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无所事事,地讲台上走来走去,既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指导学生讨论。致使分组讨论的学生众鸟乱飞,天马行空,信口开河。结果课堂是活了,但也乱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三、 没有民主的合作:合作是虚设的

学生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的讨论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商量好了吗?”或“结果出来了吗?”在这种缺少民主的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2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45-04

[作者简介]陈林静(197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教师,小学高级。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谈论志向,孔子赞成曾点的想法:“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看来,人生、教育的美好境界是于天地之美中体悟自然、自由、快乐、欣赏与感受内在的价值与愉悦。课堂是师生生长的生命舞台,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面对一些语文教学模式化、概念化,寻求语文教学的课堂“真味”,是探究语文教学本质特点的教学追求。

一、教学理念:以“心中有人”为学生发展立场

是否适合人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斯宾塞说:“要想让孩子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不是对孩子‘严阵以待’,而是首先让孩子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孩子制订具体可行的目标。”教学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仅仅体现分数的教育无疑是目光短浅的,遗忘了教育的真正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建构促进学生需要的课堂,才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是真正具有发展性的课堂。从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使语文学习在发展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上变得更有效,也更有意义。

(一)获得尊重,语文课堂应适合生长

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开始真正思考学生,我们发现学生的原始特质就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他们具有自然能力,体验的勇气。思考怎样让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让笔者想到《陶校长的演讲》。陶校长让学生“每天四问”,尊重学生,就是关注他们全面的成长。尊重学生,就会像陶行知那样爱学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以“四颗糖”循循善诱。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环境又是怎样呢?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学生有权利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身的完美发展,问题只是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有益的环境。

(二)心性舒展,语文课堂应提供帮助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对于教学,教师总保留一片热心,希望教学生些什么,然而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完成,教师要做的是当“他”困难的时候,给“他”最恰当的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中,学生合作推敲“哪些细节体会出两人‘依依惜别’之情”,合作要求在人人发言基础上,推举队员总结。合作间,教师引导、启发、激励,甚至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细心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合作小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教师将对组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合起来,团队和个人的发展并进。完善的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合作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恰当的合作,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力与沟通能力。合作学习建立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合作方式上。

(三)尊重差异,语文课堂应促进学生共成长

因为学生在群体中永远具有个别差异,所以思考“怎么学”对个体发展更合适。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完成。教师应改变以往“重教轻学”的观念,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平等发展、共同发展的态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形成他们个体的最佳发展状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也是获得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才学习方式的核动力。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班上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验背景,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来动动脑筋想想该怎样学习。汇报时,鼓励队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汇报。让教学不再是教讲生学,而是以师生的交往为主线的合作、探究性教学。

二、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开放的。

(一)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要学习

激发问题,运用实践,教师巧妙提供各种“情境帮助”的语文课堂,营造出的将是一个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教师陪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在教授《黄河的主人》时,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反映的把握人物特点上存在一定困难,笔者结合年段特点和教材特点,紧紧围绕核心问题“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从黄河气势、筏子轻小、乘客神情,以及“我”的见闻和感受等方面,探究文本,感受人物的特点,领悟衬托的表达方法。艄公的形象一下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课文的点睛之笔――“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在层层对比中,在反复的映衬中,呼之欲出。这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合作、交流、汇报,教学的内容相继出现,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展示的空间,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此时,再质疑,本文课题是“黄河的主人”,选自著名散文家袁鹰的《筏子》,原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筏子”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拓展阅读,深入探究。

课堂上核心问题的讨论,有的来源于学生,有的来源于教师。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最佳动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恰恰是最有问题的。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问题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二)发展思维,让思考有力度、有创新

发展思维应努力让思考更具有力度。换一个角度思考教学,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选择“学什么”能凸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望月》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你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什么?最喜欢谁眼中的月?还有什么疑问解不开,特别想和同学们探讨什么?”学习目标从学生处来,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做积极的发现者,碰撞激情、凝聚方法,思维欢快而真实地流动着。基于学生的学,是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了解他们的已知、未知,预测他们的能知、想知,促进学生更会学、更爱学。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学生的思维状态上,表现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与丰厚。

发展思维还要注意思辨与发散,让思维创新。传统教学常把问题分解成容易处理的碎片,然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小技巧。今天,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具有开放的思维,需要在似乎不相关联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在“《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中,教学设计里有“合作阅读”和“辩辩论论”的环节,力图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可见人的思考力、创造力对人生的价值,教师必须将21世纪的生存技能更有效地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并成为可以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来从事复杂工作的人。

(三)趣味探究,学习需要不断超越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趣味探究,使每个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影响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清平乐・村居》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式接触的第一首词。教学中,首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发现词和诗形式上三个基本不同点。“词牌名”对学生而言是完全模糊的概念,用音乐辅助感知,对比了解,让学生对词的特点初步认知,对刚刚接触词的五年级学生,这是一种有趣的探究。其次,借助团队合作,探究完成“解词义、想画面、悟情感”和“联系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深层情感”,让学生学会品读诗词的两种阅读方法。进一步以师生搜集的词拓展,点到即止,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既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又注意让课堂带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含量”。让诗词教学贴近学生的生命状态,触发他们的思想情趣,滋润学生的心灵。

三、课堂文化: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它是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自我改造,不断探索和自我反思,不断开拓和创新的学习组织。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能置身于形式、内容不尽相同的共同体之中,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受益者。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快乐成长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落实合作学习,学生不但能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共同体验互相帮助,共同争取集体荣誉,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共同探究的问题要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实践性,准确把握新知点、深入点、疑问点和发散点。把握这些“合作探究点”,需要整合思想,交流分享智慧,有深入与互补价值的合作探究才最有效。其次,强调建立合作探究的规则,注重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认识基础上的再探究。小组内有明确分工,每位承担一定角色,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达到人人锻炼、个个提高的目的。最后,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作用,甚至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合作探究伴随学习、伴随生活。学习过程的预习与复习怎样共同探究?生活中怎样互帮互助?教师需要发现亮点,以点带面地深入指导。老师做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设计者,让学生参与更多有趣的合作学习,让他们享受更多共同的乐趣。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构课堂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习共同体,让师生互教互学,学生互教互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的目的。学习最终是内化、提升的过程。课堂中,及时让学生梳理、归纳是从“装载知识”的学习变革到“提升自我”的学习,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转变。

《望月》中,作者赏月部分文字精美,教师设计可由学生在文本中的加以批注推进教学。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感受和批注,教师巡视捕捉预设点。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学生圈画批注的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半成品”,利用学生的动态生成指导其他学生提高圈画批注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成“半成品”,通过讨论加工成成品,生成性的资源成了方案性的资源,以此来推进教学。课时结束前,教师关注学生有哪些收获,并让学生在课文旁重新批注。教师发现,学生的圈点、批注也是绝妙的作品,在课堂上教师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与发现。

重视教与学,语文课的真味恰在“走进儿童,走进语文”这一标识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理想的语文课是充满个性的,但是科学、优质的语文课又是具有共性的。探寻语文之道,寻找各种融合之美,把握住儿童的需要与发展却是最“根本的”。教师应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最终走向智慧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文华,颜丙峰.对素质教育本真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3

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一)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时常常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别的;对课后作业采取应付态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做别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而且表现在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身上,尤其是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突击别的学科,等临近高考再突击也来得及。他们认为语文提分不快,不如数理化来得容易,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

(二)应付老师,被动学习。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中等生当中。这些学生学习语文,乃是迫于高考或者老师的压力,他们之所以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主要是在成绩上怕被甩得太远。但是他们学习语文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也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仅仅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他们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但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

(三)焦虑日深,失去信心。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底子差,学习方法不当,虽然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成绩非但不见提高反而出现倒退,渐渐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动摇了,甚至怕上语文课,焦虑日增,对语文学习不知所措。

(四)投机取巧,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有学好语文的能力,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但只是因为高考,高考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所以对语文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语文分数,而不是语文本身,见题就做,企图“巧遇”高考试题。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我聪明”、“运气好”的心理,依靠考场超常发挥。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热心的原因

(一)对语文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其对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他们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提高语文素质,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盖楼房,必须从根基打起,一点一点地向上砌,投机取巧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开语文就会寸步难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性的,较之其他学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花很大力气也不出成效是正常现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学生心理都不太成熟,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努力一番仍不见效果,就打退堂鼓,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是着眼于高考,怎么来分怎么学,是典型的投机心理。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自我调适能力差。

许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与理科相比,更抽象,不像理科那样有逻辑性,答案标准,容易形成成就感。其次,语文不如理科分数来得容易,见效慢。再次,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潜下心来学习,是个慢功夫,而高考的临近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在所难免。

三、改变学生轻视语文的态度的对策

(一)让语文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能够生成目的,目的能够推动行动,行动能够优化心态。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那么重要了,产生了“我不需要学了”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语文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办法很多,如,在讲名人名作时,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通过播放电影、纪录片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改变“黑板+课本+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使文学类课程活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难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2]崔藏金.怎样成为反思型教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豁.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2(2).

[4]李玲,陈静.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5]姜巍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径――反思性教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4

为了做好推荐市公开课例选手工作,我校语文科组在组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海选。其中,年青的王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因独具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特色而获得全体老师的一致认可,并最终获得了参加市优秀课例评选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完善。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无疑是基础教育,而小学语文更是各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虽然我们都明确了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但纵观近年教学现状,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并不顺畅。事实上,小学语文可以说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最终如何更多地取决于执教者的引导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项调查显示,发掘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在通过语文合作学习中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无论是为了能争得市课例参选资格也好,还是对小学教育负责也好,我们都必须为提高小学生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展开积极的探究才对。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深入了解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首先,要通过查看相关资料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然后可以通过基本的语文能力测试和课堂上的简单问答摸清学生的语文功底,教师要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因材施教。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感情也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巩固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效的学习。

(二)创新课堂活动,在娱乐中学习知识

每个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鼓励,教师要发掘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让学生当老师、成语接龙、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活动,在活动中自我表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多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行为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语文应用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

研究表明,假如将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那么这种心理需求会变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利用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与学生聊天的机会,都要暗示学生语文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二、加强小组合作,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是学生集思广益的表现,能够提高20%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并加深记忆。王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女孩在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们分好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这时前后左右的学生聚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嗡嗡的声音学习氛围浓烈。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虽然也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在讲话,还有的学生很少讲话做听众,但整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几分钟后,小组中选出的代表发言,“假如我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我会想看到……”“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是我应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使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大家凝聚智慧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育部课改所推荐使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意见,打开思路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给学生的自由空间较大,有的小组看是在讨论但已经偏离了话题,有的虽然讨论热烈但只有一个或两个人能发表意见其他的人都成了听众。因此,在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时候还要去除弊端。那么要怎样更好的实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呢?

(一)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必须在如下两个方面作努力。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踊跃发言。其次,可以开展小组比赛形式的课堂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都能活跃课堂氛围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师生一个愉悦的心情,老师讲得舒心,学生听得开心,对课文的理解透彻,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分工,巧妙搭配

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充分的备课,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要分好小组,小组中要有男生要有女生,因为男生和女生的逻辑思维、看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样能综合大家的意见看问题更全面。其次,要将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稍差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学习好的学生能起到带头作用。最后,还要将能言善辩的学生与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带动课堂气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激励学生,发掘优点

小学生思想单纯,表现欲望强烈,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他们就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教师要多方面的去发掘学生优秀的一面,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让每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认可。

结语: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合作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认识多少汉字、对课文的理解有多透彻,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而教师的引导在这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学习形式、合理分工、亲切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的听课、透彻的理解,使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5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因为研究报告指出,只有学生自己真正了解的部分才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背诵的资料。以目前流通的评量工具,只能判定学生回答的对错,而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口说表达能力,所以将来可以朝着开发评量工具以检定此教学法的成效而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语文课程教学上,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教师主要以口述方式上课外,还有因为进行讨论时几乎都是权威式的问答,普遍具有明确而简短的答案,故学生发言的时间极少。这也造成学生回答的情况不甚热烈,常常只有少数几人回答,尤其是确认记忆型的问题。另外,还发现到在老师的班级里,多语文生响应问题的比例较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比例也较高。

2.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互动式教学缺乏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互动次数少的,属于难度简单或困难的题目,但不是所有较难或较简单的题目,都只能引发较少次的讨论,可能还会受到题目本身有不有趣和讨论过程的偶发事件所影响;难度适中的题目,能激起学生较多次的互动响应,同时,学生发言回答的时间长度也比较长。学生不需帮助即可回答;而太困难的题目视为超出可能认知水平,学生即使受到帮助亦很难回答;难度适中的问题就落在近侧发展区内,学生彼此间可以互相协助而提升实际认知水平[3]。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设计的终点,教学后的反思能够使教师发现教学设计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创设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背景环境或活动,其中蕴含着与实际问题和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

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语文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语文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语文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提高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4]。

2.设计有效提问

在进行过全班对话式课程后,都注意到全班对话式讨论所具有的功能,包含引起动机、增进思考、促进沟通、鼓励与等,同时也消除了对学生受到文化等因素影响而表达能力不佳的疑虑,从教师自认必须担任引导讨论的角色,在讨论中主导发言,到后认同学生乃是发话的中心,发觉自己应该可以逐步减少提示的次数。

3.加强教学的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管理就是指各级管理部门,监督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质量标准和要求顺利执行,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1)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提出明确要求;(2)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辅导等)提出质量标准;(3)对学生提出有关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学好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4)对学习过程的各环节(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自学、小结等)提出质量标准;(5)开展教学检查,既要分段进行,又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检查教学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6)教学检查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要和教学结合进行,发现经验时,要组织交流,发现问题时,要提出解决办法。

结论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综合把握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朱亚如.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 文学教育(中),2014,03:128.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开展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成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领悟不准确,使合作学习出现了很多表面化、形式化等不良现象和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组合缺少科学性,内容缺少实用性

合作学习,一般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生合作中,有些老师分组太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没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组合不科学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方面,现在有些教师是为了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在合作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更多,代表汇报的现象多。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另外,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三)学生间合作关系不协调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部分学生的性格独立而又自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分组,互相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性别身高等因素,按照互补、促进的原则,纵横结合,进行分组,排定座位,保证每个组内有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并根据组员实际情况确定小组长(可轮流担任)和帮扶对象。这样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使组员可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保证了各组员之间的自主活动。为达到“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标准;小组长负责、组织、监督学习全过程,小组内要团结、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小组集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内部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对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起着重大的作用。我认为在课文中选取学生“兴趣点”来提问,或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学生的兴趣肯定不浓。但是如果让他们以“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的一名推销员的身份去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并向“展示会”的商家们去介绍,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提高。

(三)培养合作意识,教会合作技能

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加上年龄特点,小学生不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几种主要的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还要注意抓住对方讲话的重点。

2、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阐述问题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使人乐意接受。

3、学会质疑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

4、学会组织管理技能

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

5、学会反思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强化评价机制,促进成员共同进步

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中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和合作成效等,以及教师的成功与不足方面。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的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全球教育展望,2006,12期.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7

如果说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的话,那么,“出新”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所谓“出新”就是打破“常规”,通过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更新或变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使语文课生气蓬勃,使学生津津乐学。“更新”或“变化”的角度很多,如教学形式、教学着眼点、角色等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探讨尝试的重点。如教学形式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节与节之间的形式变化,上节课重“讨论”,下节课不妨变为“质疑”。一种教学形式接连反复多次使用,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感,难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一节之间的教学形式的变化:或“导、讲、问、议”;或“查、导、议、引”;或“比较、精(略)读、讨论、质疑”。教学形式的多次转换,就容易使课堂教学多次掀起波浪,不断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又促使学生耳、目、手、脑共用,在紧张的课堂节奏中不断兴奋自己的大脑皮层,使一堂课在高效中完成。又如, 教学着眼点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开门见山”、“中心开花”、“高潮揭示”、“要点采撷”、“重点深挖”等,通过这些教学着眼点的变化能不断给学生以新意,从而使学生表现出积极性。另外,教学中师生角色变化也能让学生获得的愉悦和求知欲望。

二、教学思维要勇于求异

“求异”本文是指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应试”教学的大环境之下,教师死抱着“参考答案”,学生呆等着“标准答案”,不敢怀疑,害怕越“轨”,这种僵化的“标准答案”,说轻点,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说重点,是束缚思想,扼杀人才。如果这种评价不是夸张失实的话,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不知有多少“人才”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扼杀。

应该承认,教师拿在手里的“标准答案”(包括教参),有些还不尽科学:或陷进程式化,或落入俗套,或显得呆板。对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鉴别能力;对学生的怀疑思维,非但不能拿“标准答案”一棍子打死,而且要大力鼓励其有根据的合理思考,使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继续发挥创造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当然,这并非是提倡“怀疑一切”,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教师还须作出正确的引导并把它作为专项训练,这样才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提问

很多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全力跳也够不着”,学生“哗啦啦”地站起一大片,憋得脸红耳赤,还是不知所以;然后,教师气得满眼发黑,批得口沫四溅;学生垂头丧气,情绪低落,由于怕提问而演变为怕语文的思想从此滋长。二是“不用跳也够得着”,甚至“躺着就够得着”,由于所提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它很容易助长学生懒于思考,不愿钻研的习惯。以上两种提问方式不但不能起到鼓励督促作用,而且是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个人认为:首先应提高所问题的质量,有质量的标志是:一是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二是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梯度。让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产生一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就这样水到渠成;三是必须能体现重点、要点,不要出现“球”,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以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8

目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性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学校中,教师对“综合性”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本文主要对初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思考,旨在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

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综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教育部提出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是重要的手段和学习途径,是以小组形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语文课程内容整合、语文知识应用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语文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工具,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与能力,对学生形成自我反省、探究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在课堂中,学生会接受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体验。通过听、说、读、写的共同教学,不同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另外,综合性教学的另一项特点是改变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做”的学习模式,将学习主题转变成了学生,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性学习还具有合作性特点,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演练与人交流沟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强调团体协作与共同思考,通过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够使学生实现自我定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现状分析

1.教材设置不够科学,教学理念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使用的都是人教版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包括理论上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但教材的实践活动太过复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开展教育实践课程。这是由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材缺乏实用性,没有环境的支持和教育器材的利用,教师直接忽视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内容所造成的。同时,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处在基础教学阶段,受教学阶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呈现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难以实现,学生需要在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教师无法转变教学思想,缺乏明确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综合性学习效果不佳。

2.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室外实践活动无法展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教学效果,要以学生为主体。而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带到实践中,不仅仅要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还要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都被取消,学校没有完善的语文实践活动硬件设施和场地,有些学校甚至还在利用粉笔黑板教学,常常面临资源匮乏和室外实践活动无法展开的困扰。

3.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不到位,教师专业性教学素质能力低下

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手段放置在课上或课下,对综合性学习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方法,忽略了综合教学的规划与实施,虽然进行了综合性学习,但是并没有从综合性以及整体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不到位。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姿势只停留在语文的范围中,会直接影响综合性教学的教学效果,无法顺利地开展综合性学习。

三、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1.科学编写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材编写的时候,要让具有丰富教育经验、了解当地教育状况的教师参与到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来,在充分了解当地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学业水平下,根据实际需求,在相关部门和权威的监督下,讨论研究教材的内容,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组织当地教师一同研讨教材的内容方案,编写不同的教学实践内容。同时要关照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把地利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要力求适应当地条件,宣传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从而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2.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还未成熟。因此,为了推动初中语文活动实践课程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初中语文实践课,如加强语音室、影音室等建设,尽量多派几个教师在场辅助、指导,提高教学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素质,通过自身广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引导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刚开始教师可以用较为优美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教学结束后,要旁征博引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引导或总结,提升与升华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利用自由开放的氛围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分享最近看到的趣事、听到的小故事,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轻松的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提供一定的奖励。最后通过两者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态下进行语文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3.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借助学生合作,寓教于乐

综合性学习中,课堂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引导,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课上溜号的问题,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并且通过游戏式的学习,还能寓教于乐,使学生沉醉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击鼓传花答题、擂台比赛等形式。另外,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缺乏在综合性学习上的教学经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不能操之过急,要借助学生合作方法,循序渐进,过度要求教学效果,会降低教学质量,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过程。如,为了在一定的时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更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这能使学生意识到文章标题对写作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在最短的r间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9

许多老师苦于找不到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总怕让人说自己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于是便套用一些所谓的课堂时尚流行语,例如:

1.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几句或哪一段?

2.用你们最喜爱的方法朗读或学习这篇课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提出什么疑问都可以,大胆发表你的看法吧。

我们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提问设计片段为例:

师问:谁来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

学生反馈交流:

生1:我们小组想展示课文内容的学习资料。

生2:我们小组想画一幅草原美丽景色的画。

生3:我们组想分段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

师说:那好,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开始读课文吧。

这样的环节设计表面看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民主和开放,但是细细琢磨这些表面看似民主的课堂流行用语和教学环节充斥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听起来形式多,样式新,似乎已经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似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这种“华而不实,闹而不真”的课堂难道真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二、探究与思考之二:课堂教学“假民主”与“真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们不否认这些新用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的新气息,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本身就意味着教学人本的回归和学习空间的拓宽,但必须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自主性学习,仅靠形式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许多教师运用这些课堂用语是为了顺应教育潮流,博得听课专家的赞赏,只停留在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表面浮华。

“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让他们得到了自由发问的权利,可是许多教师没有教学意识或者说没有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归类探究,只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自己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开而不放、疑而不究,出现在我们课堂上这样的“质疑”不过是自主学习展示的一种道具而已。

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大多数学生未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 有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发言交流只是一些表面、浮躁的对话,体现不出对文本的个性见解。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顺应教师,他们就永远是课堂的配角,成不了学习的主人。即便是在老师的暗示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视角独特、个人见解等多元解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

三、探究与思考之三:自主性学习如何去实现?

自主学习的课堂不能搞形式主义也不需要形式主义。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驱除浮华的热闹,而回归真实的质朴”。

1.变“硬设计”为“软设计”。“硬设计”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软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常用的教案往往是线条的,缺乏弹性处理的机制。有的只是一些机械地照抄和重复,而“软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这样的教案类似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这样生成的教学目标就会散发出无穷的拓展空间。

语文学习的思考例10

一、指导思想综合化――定方向

更新观念是综合性学习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为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必须明白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的,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性便无从谈起。

二、教学目标综合化――明位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但教学中如果盲目追求综合,把握不好“度”,也极易走向极端。有位教师在执教《找春天》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读课文识字。

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

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唱歌唱春天的歌等等。

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

第五步,读古诗《春晓》。

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

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台上台下蹿动。

这节课如果是一节纯粹的综合活动课,很多地方是非常成功的。但这毕竟是一节主题单元课,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咏涵,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

语文本位的现象要改变,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任何时期都不容忘却的。语文课姓“语”,不姓“杂”与“繁”,

语文课不能上成手工课、科学课、活动课,更不能上成拼盘课。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着实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为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

三、课堂教学综合化――找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进行综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突出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精神,学什么,怎样学,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学习自主性就是综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时时处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

(二)注意综合性,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涵盖了各个学科。因此,语文学科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才能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调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如在学习口语交际《借东西》中,同桌进行合作表演;再如在课文《给予永远是快乐的》的学习中,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在合作中交流互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