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素质教育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02

素质教育案例

素质教育案例例1

一、案例的定义及案例教学的特征

1.案例的定义

案例教学于1870年首次被哈佛大学引入法学教育,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教学法又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从那以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生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问题,让学员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员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答案,而是依据学员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应是全体学员,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让全体学员都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促使学员刨根问底地找到最佳决策。因而,它强调全体学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主动学习。

(3)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人们会提出不同见解,它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员一步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4)高度的拟真性。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案例设计中,其问题往往是若隐若现,提供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有关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加工、推导才能直接用来进行分析。

二、案例课前准备阶段

在上案例课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前准备阶段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准备阶段,二是学生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阶段

(1)精选案例阶段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研读案例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做好案例讨论会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教师应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教师应该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只有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对如何引导讨论做好准备。

2.学生准备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不仅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案例时可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主要是审读案例文本,把握案例事实,识别案例情境中的关键问题,个人进行案例分析,初步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此步骤,可进一步细分成下列四个程序:

第一,阅读前面几个段落,然后以你最快的速度浏览完案例。

第二,仔细阅读案例,并在一些重要事实下加线。

第三,在便条纸上记下主要的问题。然后再读一遍案例,整理对各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第四,根据你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在小组同学面前呈现个人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依据;听取同伴意见,对案例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以求达成共识,并形成多个备选方案,等待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

三、案例课内讨论阶段

案例课内讨论可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

1.开始阶段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展开讨论,避免冷场。如果没有对案例中的论题予以必要的分析,往往会使后面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种种备择方案变得毫无意义。

2.讨论疑难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们会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对于老师而言,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第一,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如果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情绪激动而用言语攻击其他同学时应该予以制止。

第二,不要批评不同的意见。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某个同学的看法明显不合逻辑,你可以适当提醒该同学,用委婉的方式打断该同学的发言,让其他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对一个复杂的案例来说,同学们在讨论时,难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3.讨论结束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通过总结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案例报告撰写阶段

案例讨论课之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这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撰写书面报告,学生能够加深对所讨论的案例的印象,同时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践的检验,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案例教学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

1.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在我国,许多大学老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些老师很少到企业工作,也没有到企业做过咨询。在分析案例时,不够深入,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来探讨问题。

2.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理念的理解

与国外教师授课的计划周密、控制力强的表现相比,部分国内院校的教师并不注重授课的技巧性,很好的内容由于讲课的不生动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则片面地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为讲笑话;部分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经常将举例子和案例教学混淆,使案例教学没有达到最优效果。

3.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由于教学案例都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企业中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接受案例教学的学生应该具有一些企业工作经验,至少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否则,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只能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没有实践经验作为探讨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采用案例教学,要看采用案例教学的条件是否成熟。对不同背景的学生,不能一味地不加选择全部采用案例教学。当然,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还要与其他方法相配合。实践证明,只有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答疑式、探讨式、研究式、情景式、模拟式等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案例教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案例教学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案例例2

知识经济的日益兴起、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日益趋同,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新世纪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王明珠,00)。而传统审计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导,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无法培养出具有理论功底扎实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改革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势在必行。笔者从事审计教学工作几年来,常常遇到“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尴尬境况。而在众多探讨审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献中,审计案例教学无疑提供了值得努力的方向。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呼声最高。笔者旨在结合亲身体验,谈谈对审计案例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00)。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导致审计课程严肃性有余而活泼性不足、抽象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拓展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有案情、有场景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观点,并参与辩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胜任能力”中“必要知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从主要具备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到应具备税法、经济、市场、金融、期货、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以外,还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快速学习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这一切都对世纪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业人才。而案例教学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具有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恰恰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障碍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的运用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笔者根据亲身体验,结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发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仍有如下障碍:

(一)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实践性。即审计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具有针对性。即好的审计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审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笔者发现,选用的审计案例普遍不令人满意,案例要么选自国外,而来自国外的案例大多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有的审计案例先虚构一个背景资料,然后完全按照审计实务的步骤编写,只不过有的步骤增加了一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银广厦、郑百文等大多是审计失败的例子,有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教学课时受到限制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审计课时提出了挑战。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7课时和54课时之分,而审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以7课时较为常见,教材也一般选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即使选用其他教材,也需增加新审计准则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总量是大致相同的)。据笔者经验,要在7个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也是相当紧张的。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必须保证(这是由审计理论的丰富性、零散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还需运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尚且不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也不谈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如何,单就课时来说,对案例教学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而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利于将来考研,或为了利于出国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其结果就是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克服审计案例教学实施障碍的举措

为了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克服上述各种障碍: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笔者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范文)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审计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与多门学科的渗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审计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然而,案例教学法毕竟尚不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亲身体验,探讨了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00,(5).

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007,(0).

马琳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005,().

素质教育案例例3

1.案例的定义

案例教学于1870年首次被哈佛大学引入法学教育,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教学法又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从那以后,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生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是模拟真实问题,让学员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员找

到唯一正确的解决问题答案,而是依据学员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强调全员参与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应是全体学员,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中国人民空军柳州95275部队,广西柳州545005)张定安运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让全体学员都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促使学员刨根问底地找到最佳决策。因而,它强调全体学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主动学习。

(3)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

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人们会提出不同见解,它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员一步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4)高度的拟真性。

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案例设计中,其问题往往是若隐若现,提供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有关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加工、推导才能直接用来进行分析。

二、案例课前准备阶段

在上案例课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前准备阶段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准备阶段,二是学生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阶段

(1)精选案例阶段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研读案例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做好案例讨论会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教师应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教师应该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只有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对如何引导讨论做好准备。

2.学生准备阶段

上案例课之前,不仅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案例时可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主要是审读案例文本,把握案例事实,识别案例情境中的关键问题,个人进行案例分析,初步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此步骤,可进一步细分成下列四个程序:第一,阅读前面几个段落,然后以你最快的速度浏览完案例。第二,仔细阅读案例,并在一些重要事实下加线。第三,在便条纸上记下主要的问题。然后再读一遍案例,整理对各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第四,根据你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在小组同学面前呈现个人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依据;听取同伴意见,对案例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以求达成共识,并形成多个备选方案,等待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

三、案例课内讨论阶段

案例课内讨论可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

1.开始阶段

开始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角色,展开讨论,避免冷场。如果没有对案例中的论题予以必要的分析,往往会使后面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种种备择方案变得毫无意义

。2.讨论疑难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们会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对于老师而言,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第一,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如果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情绪激动而用言语攻击其他同学时应该予以制止。第二,不要批评不同的意见。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某个同学的看法明显不合逻辑,你可以适当提醒该同学,用委婉的方式打断该同学的发言,让其他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对一个复杂的案例来说,同学们在讨论时,难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3.讨论结束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通过总结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的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案例报告撰写阶段

案例讨论课之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这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撰写书面报告,学生能够加深对所讨论的案例的印象,同时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践的检验,案例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案例教学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

1.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在我国,许多大学老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些老师很少到企业工作,也没有到企业做过咨询。在分析案例时,不够深入,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来探讨问题。

2.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理念的理解

与国外教师授课的计划周密、控制力强的表现相比,部分国内院校的教师并不注重授课的技巧性,很好的内容由于讲课的不生动而达不到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则片面地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为讲笑话;部分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经常将举例子和案例教学混淆,使案例教学没有达到最优效果。

素质教育案例例4

一、我校女性法律课素质程改革的意义

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指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性别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全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人学法用法,建立积极良好法治思维方式,遇到问题首先想到要用法律方式去解决。为了落实纲要要求和倡导性别平等理念,落实“依法治国”重要理念,同时体现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办学特色,提升女性素质尤其是女性的法律素质,创新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我校女子学院开设《女性与法律》课程。该课程与女子学院的其他课程《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女性营养保健知识》等同为女性素质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符合培华学院培养女性应用型人才要求,凸显培华学院女性素质教育办学特色。

二、女性法律素质课程改革的设想

(一)教学内容改革设想

1.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

《女性与法律》课程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女性就业、工作、社交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提高女性的法律知识修养水准,特别是了解掌握与女性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其确立法治观念,养成良好守法护法习惯,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进行自我保护,学会依法进行领导管理,学会依法进行生产经营,使其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成功应对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文明理智地去化解工作、生活中各种矛盾纷争,成功做人、做事、处事。该课程同时能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该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能力,增强学生维权意识、性别意识,树立健康的婚恋观,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自身和他人权益,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重点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女性与法律》

这门课倡导男女平等,弘扬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共同目标,在培养女性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线,围绕女性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二)教学状态改革设想

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热情、增强课堂“气场”的分析。《女性与法律》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的和民主的。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在课堂中鼓励平等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用学生眼光去发现一些社会性别歧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制作教学课件,学生结合自己身边性别歧视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课堂中强调协作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讨论中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想象,然后推选代表陈述本组观点。课程把学生看成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主体差异。

(三)教学方法改革设想

1.本门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分析

“案例教学法”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来选材设计不同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经验,从而可高效地使学生得到能力训练,增强直面社会生活的本领,培养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女性职场性骚扰案例;女性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纠纷案例;家庭暴力离婚案例;离婚财产分割案例等等。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学期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重点

“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很重要。在选择案例方面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要具有有效性,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案例中所蕴涵问题,具有启迪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它解决如何更有效获得这些知识,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第二,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取内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疑难问题。

(四)优化实践教学场所的设想

该课程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场所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女性与法律》课程中涉及到反对家庭暴力一章的实践教学,我们利用模拟法庭教室,开展学生模拟审判活动,借助法律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三、总结

女性法律素质教育倡导男女平等,弘扬先进的社会性别理念,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共同目标,在培养女性法律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在宪法基础上,推进国家立法、司法、执法和普法进展,还要重点发展女性法律素质教育,提升女性自身法律素养,对家庭和谐稳定,社会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王庆昱 赵洁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素质教育案例例5

1. 前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 程序与方法

2.1 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 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 结果

3.1 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 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 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 结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 分析与讨论

5.1 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 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 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 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 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 编写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 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 展望 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久广. 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4:6-7

素质教育案例例6

在现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的速度也在变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缩短了能量转化的周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这些变化对社会的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想真正成为21世纪新时代的人才和社会的主人,就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就要求身为学生的我们在接受教育阶段,要培养好自身的素质,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方面的素质,同时它也是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模式的内在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资格来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形式。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内容,教育模式是途径,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了调整配对,对教学起到了构造的作用。同时,教学模式一般形成于实践过程中,它解决了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则是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思想指导。这样合适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教育学者比较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总体素质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培养一个优秀的新时期学生的基础,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这些理论相结合,把这些积极乐观的政治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为自己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但是正因为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就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

第一,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再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年级偏小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些思想品德内在思想,而只是从文字的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这还不足以将思想品德的实质内容融入生活。第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也认为这是一种很抽象、很无趣的思想理论,于是他们只是将这些理论生硬地灌输给这些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生活。第三,只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多思想品德的基本模式,而这些理论模式是不符合大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现实事物,而不是静静躺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本课程应该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要为他们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

1.引导模式

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尊重人权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主要的原则,所以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会给素质教育的实现带来很大的效果。引导模式是指学生以自主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在一旁起到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老师的协助作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综合的提高。

2.案例模式

案例模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构建属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独有的案件模式,将案例教学目标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中,打造属于它独有的案例模式。第二,案例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案例的撰写。一个好的案例教学的重点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案例,案例中要包含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而且案例要切合实际,反映社会现实。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案例熟悉,教师还必须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第四,案例教学开展的形式应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教育部门在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时会下发一份教案,教案是供老师教学参考的,而非是必须教授的知识,老师在开设自己的课程时要把握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本学生自己的学案,当然学案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教案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初中的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未来新人才。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案例例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5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整个教育发展规划大不匹配。我国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是客观存在。为了解决这一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国家的层面上进一步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些指导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引入案例教学应该说是教学方法大胆改革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具体到《刑法学》的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深入浅出阐释《刑法学》理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度,培养创新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等方面作用不容小视。”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原理、成文法规则等。实践证明,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刑法学》教育走出困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既可采用由理论到案例的演绎方法,也可采用由案例到理论的归纳方法。在法制史的视域内,一览中国古代有关刑事审判的历史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历代大都相当重视发挥 “判例作为正式法源的作用:以例解律,以例辅律,以例补律,甚至以例破律;编制判例也成为官方和民间重要的法律活动。”从中也可以说,我国传统法律把判例作正式立法的源泉,以实际的判例或是解释、或是辅助说明、或是补充说明法律条文,甚至可以破旧除新,改革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法律条文。可见,案例的重要性。我国一向是重视传统,传统的思想延及至今,在教学过程中,也必然采用案例教学,以便更清楚准确地阐释法律理论。

《刑法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的和基本的教学要求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刑法理论知识。在讲授《刑法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面对庞杂而难懂的概念、原理和规范以及一些其他重要问题,如何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深一层次,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笔者多年的《刑法学》教学实践中,以及与以往听过《刑法学》课程的学生沟通或问卷表明,在《刑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实践,笔者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案例教学。“选择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推动法律的发展与完善。”这是在传授抽象概念、原理、规范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的教学过程,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中的由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这只是《刑法学》案例教学中的第一步,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原理、规范引入案例,同时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深化对概念、原理、规范的重新认识。这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促使学生的知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微观延伸到宏观,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提高,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中的由具体到一般的演绎过程。演绎方法或归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掌握概念、原理、规范,从实践的层面上是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规范。学生主要是学习书本的知识,深入操作层面已是不现实,这是一个悖论。因此,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这也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刑法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有效认识这一学科的发展规律。

二、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刑法学》教育既是法律通识的教育,又是法律职业的教育。当前《刑法学》教授方法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缺陷,此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关于什么是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意见很不一致,分歧很大。有学者主张“应该定位于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工作者的职业性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定位于“素质教育,法学教育应成为一种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或培养学者和法学专家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法律知识的研究性教育。”这两种争论,即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的职业教育学院,还是应成为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或培养法学家和学者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知识的研究学院。

无论是定位于职业教育还是定位于通识教育,都有其缺陷。笔者看来,二者应该有机结合,既要考虑职业教育,同时还要考虑通识教育。基于这样的定位,在笔者的《刑法学》教学实践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提供了平台,使其在分析案例、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由此满足了现代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从实际判例中来,具有实践性,同时,又因为建立在统一的客观原则之上并可以提供一致的结论而具有科学性。”无论是法律职业教育目标的确立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都决定了《刑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的设计、法学课程的设置、教育方法的选择。”在强调法律职业教育的情况下,过去的《刑法学》教学只注重概念、原理、规范的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只要记住即可,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典型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不利于法律职业教育。

笔者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引用案例教学法,把这个课程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按照法律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十分注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引入和分析判断来解决理解、掌握有关《刑法学》的理论问题。在强调法律素质教育的情况下,笔者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法律职业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刑法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法治建设所需要的有关刑法方面的法律人才。而素质教育“以其对于高等教育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成为法律教育的理想模式”,而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刑法学》教学过程的融合,这是推进《刑法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具体到《刑法学》教学方法领域,可以变灌输式教学法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贯穿于整个《刑法学》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其具体形式包括在课堂讲授《刑法学》理论中评析案例、专门组织的案例分析、案例模拟教学(如模拟法庭)、旁听案件处理、实习以及现场教学等。

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解释成文法律,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成文法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及有待改善之处,从而推动成文法的发展完善。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成文法分析案例,因此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比较明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刑法学》知识的精髓,又能够增强实践工作能力。这也正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在《刑法学》的教学活动中,选择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案例,生动形象地解释《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范等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以及逻辑推演,推动《刑法学》的渐进发展与逐步完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有其独特优势。尽管其根植于判例法国家的法律文化背景,但其对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不无裨益,值得《刑法学》教学过程中提倡运用和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小珺.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建构与进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张志铭.我国法院案例指导制度的全新定位[N].光明日报,2011.6.29.

[3]王祖书.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4]顾永景.谈案例教学模式的内在根据[J].教育与职业,2005.20.

[5]房文翠.当代法学教育的法理学透视[J].法学家,2002.3.

[6]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3.

[7]曾宪义,张文显.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J].法学家,2003.6.

素质教育案例例8

中医儿科学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是针对中医教育传统的授受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当前案例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以“主体教育论”为理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最终目的,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创造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能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打破了传统授受式、灌注式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它始终以中医儿科临床案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途径或策略,以多元化教学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多种教学反馈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以多种能力培养为目的,特别注重教学互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外教学活动的结合,更显示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能全方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学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和谐统一,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多种形式的案例讨论和案例的不断更新,既能更好地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也能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案例讨论中解脱出来,换换口味,并且案例的不同方式的使用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经验,这是传统教学法所不及的。

二、临床问题的敏感性、创造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能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敏感性,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参与到临床问题的思考和决策中来。

案例教学是教师、学习者在情境之中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编、自导,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潜能,认真分析、思考和讨论,弄清问题的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作出科学决策,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这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提高他们思考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一方面锻炼、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知识能记得更牢。通过这种教学互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巩固教学效果

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更强调课堂讨论与课外教学活动的结合。为促进学生对讨论问题和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与牢固掌握,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如:① 开展案例分析辩论以拓展思路;② 再示疑难案例讲座,调动其探索性;③ 组织知识点抢答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④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归纳;⑤ 根据课堂内容布置作业等。以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让教学活动不仅只局限在课堂上,更能体现在各种教学场合。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再次接触临床案例或相关知识,让他们能有更多机会去回味、去琢磨,使课堂讨论得到延伸,不断巩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牢固掌握。

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场景中,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思维都保持在活跃的状态,这种大脑的激活状态更易逬发出新的认知式。同时,创造性案例教学还强调相互给予与分享的协作式学习,由于学生间彼此的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的合作互动,群体与个体的思考均获得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可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医学人才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提高医学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它能促使医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它主要是通过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这一切的实现要靠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主动施行。“行为的引导是最好的教育。”[3]因此,案例式教学法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既熟透临床案例,又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全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并严格控制课堂气氛,使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积极鼓励不同的意见,勇于接纳批评和反驳,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案例教学模式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医学教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技术至上、科学至上的教育观的矫正和完善。在中医儿科所采用的案例式教学法中,它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忽视和代替专业教育,而是要达到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在人才素质构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正如英国哲学家默顿.怀海特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科学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而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也只有辅以人文精神的制约,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6

素质教育案例例9

高师公共教育学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然而,高师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在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要求,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使教育学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的中心词是“案例”。案例最早是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科等教学领域,其英文是case,张家军、靳玉乐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即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案例应具备几个基本要素: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叙述、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或方案。

案例教学到目前教育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杜萍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黄卫国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

1、实践性

传统教育学教学往往采用抽象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学生的现实经验常被忽略,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来源于实践的真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经验基础上,有助于改善学生以往缺乏教育实践的不足。

2、复杂性

教学案例呈现的情境是真实而复杂的,隐含着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要协调教学各要素,教学过程必然也是复杂的。

3、互动性

案例教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多元性

教案教学的情境是多元的,着眼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教育理论案例也有教育事实案例。其次,师生认识和解读案例的视角是多元的,每个参与者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都会从自身的视角审视案例。再次,同一个案例对问题及其解决的认识会不同,其结论也是多元的。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中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学习中,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经过整合内化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不去理,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教学状况,使学生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获得教育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际问题,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生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在探索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

(三)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呈现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时,也锻炼了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另外,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讨论和交流创设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了团结协作精神。

(四)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性的素质,教师素质面临挑战,为了组织好教学,教师需要主动地学习,案例教学过程也是教师提升过程。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选编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使案例教学能顺利进行,首先要选编案例。案例素材是丰富多样的,既蕴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存在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教师要勤于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在积累中丰富和完善案例。

有了案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选编,在选编案例时要考虑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目标以掌握基本原理为主,则应选择与所学理论有密切联系、隐含着所要学习的教育原理的理论型案例,案例要与所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学生。根据学生的素质、特点等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3、选择来源于生活、能反映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案例。真实的案例才有说服力,才能在实践中经受检验,才能指导学生未来的教学实践。

(二)呈现案例

选编好案例还需考虑呈现方式,追求案例呈现的高效性。教学中,可先介绍相关的原理、概念等,通过介绍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而转入案例发生的背景,再陈述或演示案例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将理论置于案例情节中加以理解,并在理论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一般而言,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务必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设身处地地分析思考案例。

(三)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案例呈现之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案例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与处理案例中的问题,既使学生初步领会案例所包含的教育理论,又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化。

(四)教师指导,提升认识,加深理解

案例教学必须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形成的经验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只停留在经验认识水平,既未实现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教师是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为了保证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素质教育案例例10

作者简介:程霄(198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

王雪芳(1973-),女,福建宁化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01-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也在不断改革。如何继续保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就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应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

一、案例教学法的来源及其特点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指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创立的,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创设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而言,该法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以法院的实际判决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以假设的实际案例作为考试的题目。[2]在三大特点中蕴含着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即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参与讨论。

二、在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法律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专业术语和概念也较多,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我国目前在法律教育中所采用的演讲式(或讲授式)教学,即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学习知识。这种传统授课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复杂的法律结构体系讲授清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演讲式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1.开展案例教学法是当适应前国际教育形势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国际教育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高校教育必须贯彻继承与创造并重、做人和做事紧密结合的教育方针。就教学方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无疑是能使这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具体有效的方法。纵观当今法学教育,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法已无法适应法学教育的潮流,开展案例教学法是大势所趋。

2.开展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3]兴趣对课程学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知识或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兴奋和高效率状态而不知疲倦。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学的某种知识或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4]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法律课程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将案例教学法运用自如,关键取决于案例的选择。生动有趣且难易适中的案例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若案例是偏难或偏易,则学生不一定愿意将自身置于教师创设的案例场景中,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了。

3.开展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课程教学适应人才培养战略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以及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等原因,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具有高学历和一定专业实际能力、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备一定的实际能力成为学生择业和就业的重要筹码。就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言,恰如其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开展案例教学法是有效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高校作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才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持久性的工程,要常抓不懈。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是有效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在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

如前所述,在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

1.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不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和较薄弱的法学素养对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制约作用是相当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课程学习。他们在学习法律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法律基础知识不太扎实、法律知识体系完整性欠缺和法学素养匮乏的情况。而对于一个较复杂案例的解决往往需要广博厚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使得他们很难独立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也难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时紧张也阻碍了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一般而言,相对于演讲式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法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占用的时间较多,而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的授课时数却相对较少。这一矛盾无疑会使得单门课程的课时紧张问题突显出来,从而制约了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

2.有自身独特的培养目标

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在讲授案例时的目的更多的是通过创设一种案例的场景,让法律知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加深对法律知识点的理解并强化记忆。其首要目标是通过案例讨论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在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是大有裨益的,但要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以下弊端:往往只重视对法学理论、法律制度的吸收和消化,而忽视了对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继承,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述弊端阻碍了高等院校完成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学生的教育任务。要想彻底改变上述局面,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创造性教育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等。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

2.精心挑选和设计案例内容

案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支撑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影响案例教学预期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案例的分类。

1)根据不同门课程的重点知识,收集或设计大量的小案例,每介绍完一个知识点,都跟进一个小案例,将概念带入到具体的法律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得到训练。

2)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选择使用难度适中的综合性案例。使用这种案例的好处在于能够将多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活跃的思维方式都大有裨益。

3)教师通过增加假设性条件或减少案例中的现有条件,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2)选择案例应当遵循的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好是选取发生在自身或在身边朋友的案例,“实用”二字通过这些案例就能很好地彰显出来。

2)典型性原则。案例的典型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相关法理和法条后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

(3)灵活应用所选案例的几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具体实践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列举法。该方法不注重案例的细节,只要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将案例交代清楚即可。案例的类型可以是当事人有名有姓的案例,也可以是不具体指明原、被告姓名的案例;可以是教师根据需要编造的案例,也可以是实际的案例。

2)讲评法。该方法对案例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挑选具有重大和深远影响且适合启迪学生思想的案例。既可以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具有深刻影响的权威性案例,也可以是近些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不仅可以是国内的案例,而且也可以是国外的案例。

3)引申法。引申法是指在讲授完一个案例之后,通过对案例事实进行相反或相近的假设,引导学生和以往所学的法律知识相对比,引申出不同结论的方法。[5]该方法在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现有案例与过往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4)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在各高校中的广泛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采用投影、计算机等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内容综合起来。就非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庭审案例的录像,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了解案件的事实和庭审的程序,感受和体会庭审现场的气氛。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好处还不仅限于此,还能够达到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魅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培养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质量工程”真正落到实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的栋梁之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维大.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之应用与远景[C].沈四宝,王军,焦津洪.国际商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84-89.

[2]王军.关于在中国法律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思考[C].沈四宝,王军,焦津洪.国际商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