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素质培养论文

时间:2022-12-06 09:40:10

摘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对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了分平台、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素质培养论文

素质培养论文1

虽然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但其跳槽率较高,企业忠诚度较低,并时不时出现各种就业问题。这反映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存在不足,如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等欠缺。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都会呈现在具体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之中,这就需要中职学校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即除了就业指导课和道德法治课,还需要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优势、教材内容、教学特点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渗透式培养,让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也能够接受全方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形成健康的就业择业观,进而真正成长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基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情况

1.对语文课的期待。绝大部分中职学生较为认可通过语文学习能促使个体的气质、能力得到提升,也希望通过语文课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和能力;希望教师多在写作课上进行指导,也希望教师能够在自己消化理解相关知识之后再推进更深入的教学过程。这表明中职学生认为语文知识是有实践应用意义的。2.对语文课的态度。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并不排斥语文课,但明确表示自己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占比只有50%左右,另一部分中职学生则是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喜欢语文课的中职学生表明自己对于语文课感兴趣的原因是认为语文学起来不难,自己也较为清楚学习方法;不喜欢语文课的中职学生则普遍认为语文课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自己的基础不好,理解起来较难。3.对自己学习语文结果的评价。有近四成的中职学生认为语文课的考试成绩基本反映了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有近一半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较好,但也有超半数的中职学生认为语文是自己整体知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问题表现

1.教学重点失衡。在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更重视阅读教学,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知识结构、中心意思和写作手法方面,而在应用阅读素材开展写作教学方面的安排较少。其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质量、效率最低。同时,对于口语教学,教师也较为主观随意,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专业环境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突出表现为读、写、口语锻炼相分离、相独立。2.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基础,许多语文教师通常会围绕课程的知识重点进行讲述式教学,其模式仍旧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阅读课教学为例,教师通常先进行作者介绍、背景说明,然后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划分文章层次,逐步进行文章分析,再对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归纳。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被动记录知识的行为者,而非能动学习知识的行动者。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整。在进行教学结果的考核时,中职语文教师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考试形式,即布置知识习题、阅读习题和作文习题。同时,考查学生时,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分数评核,既没有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没有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结果,考核评价体系不完整,进而使得教学过程不完整。

(三)成因分析

1.学生层面。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抱有刻板的陈旧印象,也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语文知识探索过程中,而是将学习重

点放在了专业能力成长方面。这就导致其既没有主动探索语文中包含的职业类内容的兴趣,也缺乏发现语文中包含的职业道德素质类知识的能力。2.学校层面。中职学校的主要办学特色是实现工具性,即培养学生的专业化能力,而忽视了能力体系之外一系列思想层面的内容,也忽视了专业之外的文化类教学内容,这种轻文化、重专业的观念对于教师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学校和教师不重视文化类教学内容,学生自然也不会重视。另外,中职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立体化素养不够,没有做到对于教材的创新性应用和方法的创新性选择,且没有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基础、特点,灵活选用教学资源。

二、基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全面促进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1.知识与能力,为职业素养奠基。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应当立足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能用到的具体语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比如,学习过语文材料之后,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性的口语锻炼,完成演讲;在学习文章之后能掌握必要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行文方法和写作技巧,并形成个人的写作特色[1]。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演讲和写作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比如,《合欢树》一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让学生阅读文章,品味文章中作者使用的语言特点,能够运用时间顺序记叙事件,能够把握人物描写的特点,能够学会利用某一实物线索、景物线索、事物线索串联起整篇文章,并使学生学会简要散文或记叙散文写作的方式。在本课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简要的复述,以提炼文章内容,进行口语锻炼,再请学生讲一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与亲人之间的故事,由此借由课文内容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善恶标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与道德素养。

2.过程与方法,为职业素养蓄力。此方面的目标是要求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即对文字表达和文学艺术形象有赏析能力,学会与其他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实现自我思索,并在交流过程中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2]。同样以《合欢树》一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讨论“合欢树”在本文中代表了哪些意象,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强化交往技巧和提升交往素养提供了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引入小组竞争模式,表达最为完善快速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份奖励,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道德与情感,为职业素养赋能。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结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这一过程,突出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并立足于专业特色和职业发展特色[3]。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蕴含十分宝贵的教育价值与处事智慧,对此,教师必须站在不同专业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捕捉其与不同专业学生相契合的情感连接点,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合欢树》一课为例,本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立足于文本,体会到母亲深沉的爱,同时通过作者对于母亲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亲人相处的过往点滴,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最终使其学会认知爱、发现爱和表达爱。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而言,要从本课中捕捉到学会尊重、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合作共赢的关键点,并延伸到职业道德情感目标上,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与同事真诚合作、友好相处,并致力于打造更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开展与职业道德素质相关的教学活动

1.职业道德内容主题学习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题材组织不同的职业道德内容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题目、主人公、作者等方面入手,寻找与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内容相关的主题,组织演讲、辩论等学习活动,让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更好地进行结合,从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4]。比如,教师可将《善良》和《人生的境界》两堂课串联在一起,组织“善良与人生”这一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两篇课文中找到的与善良和人生相关的字词句提炼出来,制成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理解认知,再谈一谈选择该思维导图主线的原因及善良和人生的关系,最后即兴举办一次演讲小活动或辩论赛活动。学生灵活地学习课本知识,发展自己的情感认知,并借助文本资料思考更深刻的话题,能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选择观。

2.职业道德能力主题学习活动。专业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职业道德能力主题学习活动。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中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职业道德能力主题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主题课上既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又可以发展职业道德能力。比如,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本节课是以口语锻炼为主要形式的主题课,让学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作者选择了哪些书写角度、哪些切入点,并思考如何将其变为自己进行言语组织和表达的形式。另外,学生在课上可随机选择教师提供的主题进行练习,像介绍工艺流程、介绍景点特色、介绍活动进展及开展竞聘演讲等。同样每一名学生都是口语锻炼课的评委,要给其他学生打分,并说出自己给分的原因,如言语结构完整、表达流利、表现自信、口语用词较为准确等。这样在相互的交流评价中,学生可实现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实现语文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同步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提升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最直接的途径。中职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实践活动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语文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活动形式,使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比如,教师可组织“绿色伴我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先将全班学生作为一个大的活动整体,让其交流、讨论本次活动的流程架构及最终的活动形式,再为每一个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使其按照自己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完成背景资料的收集整理、宣传海报的绘制、宣传板报的书写、宣传口语的录制、活动资料的支持准备、活动过程的监督、活动过程的记录等。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或写作,或口语表达,或跨学科应用语文知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并借用团队力量达成了目标,具备了责任意识和能动意识。

(三)打造全面的职业道德素质评价机制

1.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素质评价。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多元评价时,要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判定,使评价更为科学高效,更有目的性。学生对照不同的评价结果,可以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5]。比如,教师可给学生分发自评表,让其通过“在学习过《父亲的手提箱》一课之后是否掌握了本课必备的语文知识?具体掌握了哪些知识?对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方法有哪些不同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感有哪些影响?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应当如何将该类感情进行转化和实际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完成自我评价,这样可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更积极、更明确,之后教师再对照评价结果进行总结[6]。

2.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的本质是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即引导学生既关注自己的学习结果,又关注自己的努力过程。同时,教师也不再以单一的成绩对学生下定论,而是综合考量其学习过程。这样能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学生可以将该种评价方法作用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和能力成长,多角度、全方面地考虑未来工作问题[7]。比如,在完成记叙文书写锻炼活动之后,教师可请学生互换写作结果,互相进行点评。此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行文结构、写作流畅度、写作手法、用词用句的准确性,还要请学生尝试根据自己对同学的了解,结合其过往学习成绩进行过程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又要点出其有待提高的方面,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对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满怀感恩之心。

(四)注重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语文教学要进行不断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做好教学总结与反思,即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且以此作为触发点,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构建,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比如,教师可通过“在阐述作者的成长背景和生平经历时是否渗透了职业理想教育[8]?在分析文章人物时是否渗透了职业道德教育?在整合文章主题时是否穿插了劳动制度、劳动法规等的介绍[9]?是否注重应用文和口语交际等与职业素养相关的专题活动组织?学生是否领悟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是否能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职业素养?是否做到了课上学习、课外延伸相结合?”[10]等问题,将这一系列总结与反思进行详细记录和比对,从而用于优化教学策略。

三、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素养类内容,要与学生的发展重点相一致,与学生的成长规划相一致。教师既要认识到语文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之间的重要关系,还要能够针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找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制约因素,并能够从确定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入手,组织开展不同的主题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将在课上所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以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并利用包括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成长档案,助力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素质培养论文2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其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设计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设计应用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践内容,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这种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非常重要[1]。

1实践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为课内18学时、课外12学时。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安装、调试和测量技术,训练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工程素质。课程设计为16学时,学生通过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掌握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了解电子产品研制开发过程,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设计

在有限的时间内和一定的实验室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和内容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中一直探讨的问题。本着“精选内容、注重应用、启发创新”的原则,根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通盘考虑,使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设计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即基础、专业和综合技能训练;开设三个层次的实践项目,即基础性、设计应用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设有7个实验项目,减少了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增加了设计应用性实验。实验教学安排由浅入深,从基础性到设计应用性,再到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中,主要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综合技能的训练,设置了多路抢答器、数字频率计等综合设计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实践项目与内容

实验项目与内容如表1所示。在确保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设了设计应用性实验,加强学生对中规模芯片的综合设计能力。每个实验设置了渐进性的实验内容,这既符合教学规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又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综合性、趣味性、先进性,突出反映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设置了多路抢答器、数字电子钟、交通信号灯等综合设计训练项目。

4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从实践辅导到实践引导、学生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2]。

4.1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性实验,采取教师指导实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单元电路进行理论验证和性能指标检测,了解实验的一般过程,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对于设计应用性实验,学生自行完成电路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安装和调试,培养分析检查、排除电路故障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自行选择电路方案、设计实验电路、组装实验电路,拟订调整测试方案,了解各功能电路之间的相互影响,掌握各功能电路之间参数的衔接和匹配关系,提高电子系统设计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4.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Multisim仿真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实践教学,充分地展示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将虚拟仿真和硬件实现相结合,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中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仿真,加快了电子电路设计实践的进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3]。

5教学实施与进程

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实施进程如表2所示。采取课内(集中)、课外(分散)半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除课内上实验课外,课外可在教室、宿舍或实验室自主进行电路设计、仿真、制板和调试,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摆脱了实验场所对学生的限制,提高了实验效率。实验二、五、六、七均安排电路板制作教学训练,每组的两个学生选择不同实验内容独立进行电路板制作、调试,加强了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所制作的电路板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参考。课程设计以多路抢答器设计为例,多路抢答器系统结构方框图如图2所示。它由抢答电路、控制电路、秒脉冲发生电路、定时电路、报警电路和答题电路等构成。单元电路设计尽可能选择前期实验的设计电路,如秒脉冲发生电路、定时电路和报警电路,也可借助实验六内容(3)所设计的30秒定时/译码/显示/报警电路来实现。做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定时电路、报警电路与抢答电路之间的时序关系,即控制电路如何控制定时电路中计数器和报警电路多谐振荡器的启停等。通过实验二内容(2)(3)、实验五内容(1)(2)(3)(4)、实验六内容(2)和实验七中所设计的8个电路为8位选手分配题目答案,如实验五内容(1)两数的加/减运算结果作为题目答案,或者实验五内容(3)两数的乘法运算结果作为题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答题电路输入信号的获得方式、输出信号的显示方式和相应位数等。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缩短了课程设计的周期,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掌握各功能电路之间参数的衔接和匹配关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结语本文对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设计应用性、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以工程项目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将虚拟仿真和硬件实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梁丽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素质培养论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从单一类型的数量扩张逐步走向多样化内涵发展的局面。2020年我国研究生达到313.96万人,成为近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创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从培养规模上看,2021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招生人数1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高等院校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大[1],尤其是报考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占比明显上升,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一半[2]。因此,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特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成为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康复医学、医学影像和营养学等。临床医学研究生又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医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学制、培养方向和取得证书方面有所区别。培养方向不同主要体现在专业型硕士的主要工作是针对于临床工作而言的,而且早期临床接触对专业型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3],其未来的方向就是和病人直接接触的医生,专硕又被称为临床型硕士。而学术型硕士的主要培养方向是该生的医学科研能力,未来的主要方向就是做研究,发展方向是医学科学家,该类型又被称为科研型硕士。其次,两者取得证书也不相同:专业型硕士毕业后可以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而学术型硕士只有毕业证和学位证,没有规培证。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主要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相关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另外,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且满足了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需求[4]。本人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几年的硕士研究生带教及参加研究生开题及毕业答辩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加强研究生对本科基本医学知识的巩固和学习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要学习包括基础和临床的众多医学学科,包括解剖、组胚、病理、病生、生化、免疫等基础学科及内外妇儿等多门临床学科,例如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5],该门课程是以后学习的关键和基石,另外医学生要在医院不同的临床科室进行轮科见习和实习。可以说虽然学习了众多的学科,但大多数是浅尝辄止,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术型研究生本科并不是医学专业的。当进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后,一个共存的问题就是研究生一开始就被导师要求通过多读文献来了解其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但忽略了对其基础医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不了解导师所要研究疾病的的正常器官的组织学特征,疾病的成因及研究价值,只是机械的翻阅文献了解研究的前沿是什么。但文献中的研究通常只是针对一个或以上科学问题,他们不会告诉你没有进行的研究实际已经在教科书中存在了数十年。特别是如果其导师也不是医学方面的,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可能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发现这些研究结果早在教科书中已有定论的,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后果之二就是学生即使已到毕业阶段,还对自己所研究疾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过程中漏洞和错误百出。因此,在医学研究生的初级阶段,一定要加强他们对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再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去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真正的创新意识

研究生教育中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就是要求他们对一些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精读,了解文章的研究思路,有何创新点以及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他们了解科研是一个提出科学问题,然后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研究生应该勤动手多动脑,在日常实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寻找创新和新思路,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当自己尝试各种方式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应该及时与导师沟通,因为增加导师与研究生见面交流沟通频率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4]。其次,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热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6]。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全盘接收和相信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内容。这样才能培养研究生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第三,尝试让研究生在导师的研究领域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科学问题和科学假设,并参考文献设计实验,然后导师再进行指导和纠错。这样可以使他们了解到科研需要具有整体思维和大局观,而不是最终成为一个只会技术、不会思考的伪科研人员。研究生教育应该注入创新意识和革命意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内涵式发展,突出质量提升,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7]。在新时代新医科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顺应时代需求,优化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树立创新医学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新时代医学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交叉融合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8]。

3在学校和学院开设培养研究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课程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课题大多数都是要进行一些动物、人体组织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对他们来讲是必须的。但对于一些较小的课题组或者一些缺乏科研条件的临床医生,一般无人对新加入的研究生传授相关实验技能。如果在研究生入学初期,能够开设一些细胞培养、组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前期的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得到有经验老师的专业指导且有初步动手的机会,这样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及研究进展。在进入实验室后很快就能开展研究工作,而不是在技术上花大量的时间试错,从而可以在有限的研究生3年时间中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在相关技术的学习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员的专业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和教授主编的《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就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医学实验动物学》《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生教材就包含医学常用的组化技术、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这些都是研究生在医学实验研究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研究生课程就可以参考这些教材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另外,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材方法也很重要,例如实行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相结合等,加强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他们的创新能力[9]。以上即为作者本人在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过程中一些粗浅的体验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新晋的或非医学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希望各高校在重视科研的同时,能有效的为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特别是临床学术型研究生提供一些初步的实验场地及技能培养;从而从学校或学院层面支持学术型研究生及其导师的科学研究,达到提高科研效率和增加研究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蓉芳.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7):36⁃37.

[2]罗国华.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6):113⁃116.

[3]张桓玮,刘亦舟,肖彤,等.早期接触临床对医学生培养的意义探讨[J].中西医结合究,2021,13(5):358⁃360.

[4]徐凌霄,马振秋,王黎芳,等.基于研究生导师视角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6):125⁃126.

[5]马春媚,郭开华,罗利,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解剖学研究,2021,43(1):92⁃94.

[6]郑姣琳,史怀璋.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7):73⁃76.

[7]郑承军.以创新驱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J].北京教育(高教),2021(8):23⁃24.

[8]尚丽丽.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10):1078⁃1081.

[9]葛波,石海林,周保同,等.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75⁃77.

作者:冯英 司璇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