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1 16:21:39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1

消防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化学工程、消防燃烧理论、建筑防火设计原理、灭灾对策学、消防技术装备、消防法规、防火工程、消防监督管理、消防队伍管理、灭火救援、火灾调查、消防专业外语。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的力学知识领域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知识单元组成;化学的知识 领域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安全等知识单元组成;工程学基础知识领域由建筑技术基础、建 筑结构、建筑耐火设计、工程制图等知识单元组成;消防知识领域由火灾基础理论、建筑防火、建 筑消防设施、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技术、火灾调查、工业企业防火等知识单元组成。

消防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到公安消防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消防工程技术与管理和灭火救援指挥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政府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政府/公共事业;

4 新能源;

5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消防工程师、项目经理、消防施工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消防工程师;

2 项目经理;

3 注册消防工程师;

4 消防项目经理;

5 消防施工员。

拓展阅读:消防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消防工程技术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公安消防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消防工程技术与管理和灭火救援指挥方面工作的工科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2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消防企业在建筑安装施工中确实体现了专业设计、专业施工、专业维护的明显优势,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消防安全作出了很大努力,很大贡献。但伴随着消防工程专业施工队伍的不断扩大和用户对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在内部管理上、质量责任上、依法从事消防施工等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下面就这些问题作简要的说明和探讨。

一、关于质量责任方面的问题

消防工程是构成建筑工程的基本单元,因其专业要求严格和技术含量大而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体的消防安全,关系到防火灭火的成败。因此质量责任非同寻常、至关重要,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建筑法》、《消防法》和公安部(96)30号令《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都明确规定了要对消防工程实行消防监督、专业许可。

1.1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消防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企业。在依法委托建筑工程监理时,须将建筑的消防工程质量一并委托给监理单位。须按消防设计要求采购设备,不应指使施工企业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防火技术规范等要求报送消防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资料,重要的工程项目还要专送消防设计专篇。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建立消防工程质量档案。

1.2设计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和工程的防火技术规范,特别是有关工程的防火安全强制性条款。要改变现有的建审模式,即从繁复大量的具体图纸检查作业中解放出来,重点放在消防监督审核上。我们的建审部门不应当是设计单位的"审核部",而应当是代表政府的消防监督机关,可以实行抽查制,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依法惩处。

1.3施工企业首先要忠实于设计文件不得随意改变,并且要严格按照消防设计规范进行专业施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严格遵守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以及行业标准,发现违规和缺陷要主动及时报告,不能明知有问题带"病"施工。要协助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完善主体设计、特别是消防工程的专业内容,要对工程中使用的消防产品和辅助产品、材料进行复核查验,做好记录,不合格的决不能使用。

1.4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消防工程档案,健全各种检验制度。对防火涂料、防火分隔、消防电气线路、消防给水管道、防排烟设施等隐蔽工程都要进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并且要结合施工、安装、调试、验收等重大程序分阶段做好质量记录。消防工程安装施工完毕但未通过消防验收之前,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应对整个消防系统负责。消防验收之后,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应主动向用户提供有关消防设施安装调试记录、开通报告、隐蔽工程记录和消防工程使用手册等文件资料,切实履行交接手续并主动做好用户的后期维护保养工作。

二、关于人员的整合能力和消防设备问题

2.1目前按照建设部《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2001年4月)的规定,专业消防施工公司在承接建筑工程中消防系统施工时,一般只承接报警系统,紧急广播系统,最多加上水喷淋,消防栓及气体灭火系统。而其防火排烟、正压送风、防火门、卷帘门以及电源的安装,则由土建公司或其他水暖公司负责施工。如果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现场施工负责人员,对整个工程防灾系统逻辑功能不具备全面清楚的理解把握,而土建总包方技术负责人或生产计划人员又不清楚这些消防联动,往往造成工程最后阶段迟迟调试不完,甚至验收不合格的被动局面,有鉴于此,消防工程施工企业应当而且必须安排对整个防灾系统且有整合能力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管理。

2.2关于消防设备,目前个别消防产品虽然通过了检验,允许进入市场,能满足消防的基本功能,但也在工程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产品标准衔接脱节、检测中心分工脱节、生产厂商设计不完善等深层次的问题。

三、关于推行“优质优价”的问题

消防工程专业施工只有遵循质量效益一致的原则,即所谓的“优质优价”。努力追求消防工程的性价比,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就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信誉,而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建立健全消防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途径。企业要效益,必须抓管理,必须重培训,必须上规模。

四、关于规范市场的问题

4.1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对于消防工程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市场竞争层次不清,相互竞相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危及工程质量。有些企业拿到订单后,临时拉队伍,不经专业技术培训仓促上阵;采购设备不问质量,只求价低;还有个别企业卖资质证书和许可证书以及转包和挂靠,这些违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对市场秩序危害更大,应予坚决整顿冶理,以利规范消防工程市场。

4.2要实行消防资质动态管理,加大现场稽查力度,随时根据施工企业进入市场的经营情况和营业范围进行调整。要切实把动态管理考核的重点转向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单位的社会信誉上来。通过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对消防工程实行备案制度。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3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0绪论

现今建筑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施工工艺先进全面。大连某项目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形式,外框为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核心筒竖向结构采用集成式电动爬模系统先行施工,外框钢柱及压型钢板铺设落后于核心筒竖向结构,混凝土楼板浇筑及楼梯施工滞后于压型钢板铺设。而通往核心筒上作业面的通道只有设于核心筒内部的1#施工电梯,故无法满足作业面消防需求。因此在核心筒与外框之间构成消防通道是很有必要的。

某工程为保证现场消防安全,经项目人员现场多番查看及研究之后,一致决定通过在核心筒外墙设置消防爬梯构成核心筒内施工作业面与外框压型钢板施工楼层的消防通道,以下就此项技术及情况进行介绍。

1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总建筑面积为总建筑面积为163340.70,建筑地下4层,地上44层,建筑总高度204.4m,是集商业、办公、酒店、酒店配套设施、酒店式公寓为一体的独立综合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外框架结构形式。

某工程在施工工艺上采用先进的核心筒集成式电动爬升模板系统。现场整体形象为核心筒施工较外框压型钢板铺设3~5层,楼梯施工滞后于压型钢板铺设层6~8层,但其间有可供爬行的钢梯。

2适用范围

本消防吊梯工艺适用于核心筒与外框不同步施工,竖向与水平结构落差较大而导致消防措施不到位的工程项目,也可用于其他类似情形。

3工艺特点

本工艺主要特点是:消防吊梯的制作类似于塔吊爬梯,可工厂预制,现场进行拼装。充分利用爬模预留机位,制作简单,构件轻巧,拼装方便,可多次周转使用,实际应用操作性强,并且制作成本低。

4工艺原理

利用核心筒集成式爬模体系爬升过程中所预留在外墙上的爬模机位孔和导向座通过连接件与标准消防吊梯连接,构成可供人员上下爬行的吊梯。消防吊梯及上下爬行人员产生的重量由全部由机位承受,上下消防吊梯通过螺栓连接,保证吊梯的稳定性。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工艺流程

熟悉现场,选定消防吊梯安装位置预制构件定做并运往现场现场消防吊梯拼装将预制连接件与爬模导向座螺栓连接 安装消防吊梯安装吊梯防护箍安装下一节消防吊梯,连接相邻吊梯现场试爬行正式投入使用。

5.2操作要点

5.2.1消防吊梯安装应先熟悉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爬模通往下挂架的通道位置及现场施工段划分的原则进行选定消防吊梯安装位置。某项目核心筒情况如右图所示,现场分两个施工段,有1#、2#、3#三个通道可通往爬模下挂架位置。

5.2.2消防吊梯设置数量应综合考虑核心筒内作业人员及人员疏散时间决定。某项目在对最近一个月核心筒内作业人员数量分析后,发现核心筒内作业人员最多不超过80人,而人员从核心筒疏散至外框压型钢板的时间为60s~90s。充分考虑之后,在1#、2#位置处各设置一消防吊梯,在3#位置左右各设一消防吊梯。设前后两人之间5s间隔时间,验算如下:

每处消防吊梯应疏散人数:80/4=20(人)

疏散所需最长时间:90+5*19=185s,约3min。

可得出,若经现场合理、有序组织,可保证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在遇紧急情况下在3min以内全部疏散至核心筒外框楼板。

5.2.3 消防吊梯在制作过程中应保质保量,控制预制构件的误差,保证现场能够顺利的拼装。

5.2.4安装消防吊梯时,预制钢板(右图)通过螺栓穿过圆孔与爬模导向座连接,吊梯则卡紧于预制钢板凹槽处,上下消防吊梯之间通过设置于吊梯端部的螺栓孔连接。

5.2.5防护箍采用拼装而成,由横向的半圆护环与纵向直条形护杆螺栓连接。

5.2.6吊梯在进行安装过程时,处于核心筒墙体外侧,安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施工安全,不得过急、过躁,现场设有管理人员,保证安装人员的施工安全。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4

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在职业分类体系中都设置了较完善的消防职业,其基本特点是:涵盖从“预防”到“扑救”的全过程国际消防职业的设置,普遍体现了事前预防与灾后救助并重的思路,尤其突出火灾预防,普遍在社会消防管理、消防技术服务和消防宣传教育等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职业。在社会消防管理方面,普遍在“管理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高、中级两个层面的消防管理类职业。高级管理类,主要工作是参与制定、解释和执行政府消防政策法规,并就消防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监督,如《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和加拿大的“高级政府官员”中均有“消防局长”;中级管理类,主要是各类消防机构的管理人员,主要工作包括对防火、灭火救援行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指挥、评估,如韩国的“消防机构管理人员”、美国的“消防部门管理人员”。在消防技术服务方面,为体现消防工作的专业技术特性,普遍设置了专门从事消防设施安装维护保养、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消防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的职业,并根据不同的技能水平要求,分设于“专业技术类”(或“工程类”)和“安保服务类”(或“辅助技术类”)两个层面(即通常理解的“白领”与“蓝领”)。如美国的“消防检查和调查人员”、“安防和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人员”;加拿大的“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人员”;韩国的“消防技术士”、“消防设备技士”、“消防设备产业技士”、“消防设施管理士”,日本的“消防设备士”、“消防设备点检资格者”等。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领域,普遍在“安保服务”职业大类下设置了“消防员”,基本工作是从事火灾预防、扑救以及参与处置其他紧急事故,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实施救援行动。

随着灾害事故种类、形态的复杂化,灭火救援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消防员职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职位明显多样化。如加拿大的消防员包括建筑消防员、铁路消防员、机场消防员、船舶消防员、企业消防员、军队消防员、见习消防员等共24个具体的职位。在消防教育培训方面,加拿大在“社会科学、教育”职业大类的“专科和其他职业教育讲师”下设置了“消防人员培训讲师”和“灭火救援讲师”;韩国设置了“消防安全教育士”,根据韩国消防法,取得消防安全教育士职业资格的人员可在韩国国家消防防灾厅、各市道消防本部、消防署、韩国消防安全协会及各市道分会、韩国消防产业技术院等机关和团体就职,从事面向社会公众和消防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融入相关职业大类除从事火灾预防、应急救援等工作的“消防人员”职业类别(一般从属于“安保服务”职业大类)外,普遍在其他相关的职业类别中设置了消防职业:工程技术类消防职业。《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在“技术人员和辅助技术人员”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检查员”和“防火专家”、“火灾调查员”;美国在“建筑工程”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工程师”、“防火工程师”;加拿大在“自然和应用科学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人员”;韩国在“专业技术”职业大类中专门设置了“消防工程技术人员”细类,包括“消防工程设计及研究人员”、“消防设施施工技术人员”、“消防工程监理人员”等职业。技术服务类消防职业。加拿大在“自然和应用科学类”职业大类中设置了“火灾报警系统安装和维护保养人员”、“火灾报警系统技师”,在“贸易、运输和设备操作”职类大类中设置了“消防设备维修人员”、“消防设备保养人员”;韩国在“专业技术”职业大类中设置了“火灾预防专家”、“减灾防灾专家”。机械装备生产、操作类消防职业。消防设备特别是各类自动消防设备的生产、安装和操作,在具有机电设备生产安装和操作共性的同时,必须充分体现其涉及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美国在“安装、维修”职业大类下设“火灾报警系统安装人员”,在“生产”职业大类下设“防火门制作”、“灭火器检验”、“消防水带制作”;韩国在“设备操作安全”职业大类中的“金属、机械零件组装人员”职业中专门设置了“消防设备生产工人”。其他产业类别中的消防职业。

加拿大在“第一产业”职业大类的“林业人员”职业小类下设置了“森林消防员”和“森林火灾瞭望员”;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在“办公和行政支持”、“商业、金融和行政”职业大类下设置了“911系统操作人员”、“911调度员”等火灾接警、调度职业。“二元化”分类原则国际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均强调两个关键指标:工作和胜任该工作需要的技能,体现了工作性质与技能水平相结合的“二元化”分类原则。其演进趋势是:根据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在坚持工作性质相似性的同时,强调职业对技能水平的差异化需求,将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由原来“工作性质”的单一维度,发展到目前“工作性质”与“技能水平”相结合的双重维度。工作相似性是职业分类的根本依据。每个职业都是由一系列具有相似性的工作组成的集合,能否将不同的工作归并为一个职业,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工作性质的相似性。按照这一基本原则,国际消防职业体系普遍分列了不同的消防职业。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为例,将与灭火救援有关的工作设置为“消防员”,将主要从事防火检查的工作设置为“消防检查员”,将主要从事消防管理的工作设置为“消防专员”、“消防机构管理人员”。技能水平相似性是构建职业体系的主要依据。在根据工作性质相似性确定了不同职业后,如何将数以百计的职业分门别类,合理组合到不同的大类、中类、小类,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体系,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各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水平的相似性。“技能”可从“技能水平”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两方面衡量,其中,“技能水平”是指与任务和职责的复杂程度和范围相关的执行能力;“技能的专业化程度”由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加工和使用的材料,以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确定。#p#分页标题#e#

以《新加坡标准职业分类》为例,该标准将“技能水平”划分为4级,如表2所示,“消防安全检查员”归入技能水平为“3级”的第三大类“辅助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消防员”则归入技能水平为“2级”的第五大类“服务人员和商店与市场销售人员”。引领消防职业社会就业从国际趋势看,职业分类不仅是人口普查、行业调查等统计分类的工具,更在引导社会就业、开展职业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职业分类在引导社会就业方面的应用日益普及和广泛。1998年,美国劳工部基于《标准职业分类系统》,开发了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OccupationalInformationNetwork)。作为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能够及时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不仅包括工作任务、工作活动以及从事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技能、知识和人格要求等内容,还用规范化的指标体系衡量所有的职业,发展了跨职位的指标描述系统,为描述不同的职位提供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各职位之间的比较,其作用主要包括:就业和再就业、薪酬调查、企业岗位重组等。求职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可能胜任的工作。同时,O*NET还标志了绿色职业(有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耗、生态修复等的职业)、朝阳职业(就业需求在未来可能明显增长的职业)等。在O*NET网站搜索“firefighter”(消防员,职业代码33-2011)和“First-linesupervisors/managersoffirefightingandpreventionworkers”(消防指挥、管理和防火人员,职业代码33-1021),即可方便地查询到消防员人员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使用工具、工作时间等),以及该职业的专业训练、从业资格、晋升条件、就业规模、薪酬收入、职业展望等内容,如表3、表4所示。由于消防员的就业规模在2008-2018年可能增长19%,因此被标志为朝阳职业。

对我国完善消防职业体系的启示

当前,在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中,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滞后、社会消防从业人才奇缺,是“短板”中的“短板”,原因之一就是尚未建立适应消防工作社会化、现代化进程需求的消防职业体系。《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大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运用科学的职业分类理论和方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消防职业体系,是关系消防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对于深入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和全面加强消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意义重大。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5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消防系统和安防系统是相互独立无关的两个系统.但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成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技术融合的边界无限地延伸[4].如:数字视频监控技术就将安防中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消防中的火灾监控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火灾探测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视角.在实际工程中,建筑物中的消防系统的探测点覆盖了建筑物的各个角落,在发生火灾的紧急状态下,建筑内的门窗、供水、通风空调、防烟排烟、电梯、广播、照明、动力等建筑命脉将全部纳入消防系统的掌控中.就控制规模来讲,消防系统有着强大的联动控制功能.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应用软件搭建的平台上,以往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互不相关的消防系统与安防系统有了关联和对话.而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消防技术和安防技术是作为两门专业科,课程相互之间有比较强的独立性,联系较少.但其课程内容是有一定的重叠的,比如:消防系统中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与报警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传递就和安防系统中信号传输的相关内容重叠.如果按此安排课程,就会造成授课内容的重复,学时的浪费.因此,在我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尝试将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专业课———建筑消防与安防技术,从优化课程体系和精简学时的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在授课过程中,从建筑电气的专业基础出发,紧密结合公共安全行业的最新技术,有机渗透《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适当结合《供配电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楼宇自动化》、《电气安全》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技术要点,体现课程之间的承接性和交互性,消除课程之间的“断裂”,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改革教学方法

在加强理论环节的授课的同时,应大量引入工程实例,形成具有独特形式的工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的过程图纸及案例,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制图规范及注意事项等有最直接和最切身的认识和感受.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工程练习,开设建筑消防与安防课程的课程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设计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而每个学习项目又分为与工作过程相匹配的若干工作任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做,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将多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一个横向的贯通[5].同时,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如:调整实验室布局与配套设施、完善专业实验室教学实训水平,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和开发性实验;同时紧密依托本专业与天津市区和滨海开发区的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管理、产品生产、开发企业、楼宇自控企业和建筑防雷工程企业,以及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典型的工程,带领学生参观工程,或者指导生产实践,将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相结合,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搭建良好的平台.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6

2.厂房合理设计

2.1石油化工厂房的装置铺砌和竖向布置

在《石油化工厂区竖向布置设计规范》中,对于厂房的装置铺砌做了明确说明,适合铺砌的是检修、生产操作、消防运输等场地。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划清场地之间的位置,这样就能为检修和消防赢得时间,方便其开展工作。所以,在当前的相关规范体制中,需要增设一点,那就是“装置竖向布置设计应使泄漏危险物料和消防溅洒物在装置内滞留时间最短”的相关内容。

2.2石油化工厂房的层数设计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限度的布置建筑,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消防的重视度不足,尤其是厂房具有很多层的时候,要特别注重消防安全问题。在楼板或者平台上,要建设相关的设施,防止可燃物的下漏。设备最好不要放置在多层,避免发生火灾时难以逃离。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于厂房的层数设计就有了明确的说明,目的就是为了能及时方便的疏散人群,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3石油化工厂房的高度

通常来说,石油化工企业的厂房不能高于三十二米。由于当前国内的消防设备最高的灭火高度是二十四米,所以,在建造石油化工厂房时就需要在这个高度之内,避免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及时进行扑救。不但如此,要考虑到消防人员的登高水平,通过考察和测试,多数的消防员在二十三米的高度是可以开展救火工作的,再往上的高度,要进行救火工作就会受到能力的限制。

2.4改进健全当前的预防火灾的相关规范体制

在当前的相关规范体制中,主要是规定了仓库的面积、消防道路,对于装置的整体面积或者是最大面积并未作出明确的限定。这样显然是不够安全的,在控制火灾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现有的规范体制中,需要补充上述不足,再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要依据实际情况,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占地面积作出限定。

3.对石油化工工业可燃物的危险系数作出有效区分

由于石油化工工业的特殊性,许多的物质都是易燃物,虽然当前的规范体制中对于其相关的危险系数做了划分,但是依旧不够完善。火灾危险区域大小需根据量化分析结果及环境因数决定。一般情况下,液体碳氢化化物火灾危险区域考虑从设备或液体火灾水平方向考虑6―12米,垂直方向考虑从液体表面向上6―12米。但液化石油气的容器或泄露储存区域水平方向需考虑巧米。装卸可燃易燃液体的码头水平方向需考虑30米,垂直方向考虑从水平面到码头表面。根据确定的火灾危险设备及火灾危险区域范围,可画出防火危险区域图。

4.生产过程中的防火措施

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应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采取相适应的防火措施,具体如下。

4.1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

加强对各个岗位人员上岗前的培训,提高其对生产工艺流程的熟悉与掌握,认识相关化工原材料的性质,了解与掌握化工设备的使用方法,具备基本的事故应急能力。

4.2加强对设备参数的控制

应时刻密切观察与控制化工设备与管道的压力情况,了解不同管道压力与各种设备耐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控制好设备正负压的调整,定期做好耐压检测工作,确保相关安全装置已安装好,如压力计、放空管、安全阀等。

4.3确保化工生产设备、输送管线及储存容器等封闭性管理

一旦发现有泄漏现象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与救援对策,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4.4控制化工材料的比例与投料速度

在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应控制好投入材料的速度,精确投入材料的数量比例,如果没有控制好投入材料的数量与速度将会致使化学反应过于剧烈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5严格控制反应物料温度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有的反应物料都具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才能发生正确的反应,若反应时的温度超过所需要的温度,则会导致反应物发生爆炸或着火。

5.建立健全防火管理制度

为了降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火灾发生的几率,应建立健全防火管理制度,加强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管理。完善防火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消防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明确分工,加强消防措施,提高生产安全性。建立加强消防体系。根据国家相关设计防火规范进行火灾危险分类,根据火灾危险类型采取不同防火工艺。做好关键、重点部位的工艺防火体系完善工作。

6.加强对化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培训

当前,我国化工企业中存在很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为了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应加强对化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培训,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实地演习和专家讲解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7.依据实际情况,需要设立相关的紧急装置

7.1需要增加应急消防设备的后备电源

通常来说,我们在考虑消防问题时,都是按照我们自身的理想化的思想去做出思考的。比如说,通常会考虑到,假设发生火灾,而现有的建筑或者是相关设备能在不被灭火的情况下坚持多长时间,能不发生爆炸的可能等等。假设遇到强降雨、滑坡、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消防人员不能及时的到达火灾现场,又或者是因为其它种种原因导致现有的消防设备不能有效地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考虑到后备电源的稳定性问题。而且,要确保后备电源与相关的消防设备能科学合理的链接,一旦外部供电系统停止供电,后备电源要能进行自动切换,保证能有效地进行自主消防工作。

7.2需要增加应急的切断阀门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7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一、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二、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三、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8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68—02

《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局部修订条文)第7.3.11条规定,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工艺装置区、罐区等,应设独立的稳高压给水系统,其压力宜为0.7~1.2MPa。所谓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是以稳高压泵的日常稳压来保持和满足消防给水系统内任何一处消防设施的最不利点工作压力。火灾时,通过稳压给水联动消防水泵供水,满足全部消防设备系统投入使用所需的工作压力及流量的消防给水系统,一般由一台高扬程小流量的稳压泵(一开一备)与气压罐组合而成稳压给水设备,两台高扬程大流量的消防水泵(其中一台为柴油泵或由柴油机供电的电动泵)以及联动控制设备等组成。消防管网的稳压设施有多种方式,如消防稳压泵、气压水罐等,不论采用那种形式,稳压系统均包括动力设备,电力自控设备和管线三部分。稳压泵压力控制稳压工艺是当系统压力超过设定值,压力控制装置将自动关闭稳压泵出口电动阀,随后切断稳压泵电机电源,实现平稳自动停泵。当压力控制装置检测到管网压力低于某设定值时,向稳压泵电源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自动启动稳压设施后,慢慢打开出口电动阀,实现平稳自动启动稳压泵。通过压力节点控制自动启动和自动关闭将消防供水系统压力控制在一定压力范围内。这种工艺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将系统压力稳定在0.7—1.2MPa内,但如果消防设施系统存在较大泄漏点,使用稳压设施时,稳压泵就会容易出现频繁的启动和停止动作,造成稳压泵使用寿命降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某化工企业稳高压消防供水系统设计中,其采用了压力开关控制连锁启泵方式,并设有柴油泵作为备泵的工艺,可靠系数大大提高,现将此工艺介绍如下。

1 工艺

整个稳高压供水系统由供安装4台泵,2台稳压泵、1台电动泵、1台柴油泵等组成,具备手动和自动启动方式。无火灾时,对管网中漏水,渗水造成的压降,当压力表显示低到0.65Mpa时,压力开关动作即闭合,自动启动稳压泵,运行直到压力上升至0.75Mpa时压力开关打开,泵停止运行。由稳压泵供水给与补充,维持管网需要的消防压力,以防消防电动主泵误启动。两台稳压泵互为备泵。另外为了保护管道在管道上安装了安全阀,当压力超过0.8Mpa时安全阀动作,把多余压力泄到消防水池里。平时管网的压力靠稳压泵来维持在0.7Mpa。电动泵和柴油泵处于消防预防状态,即设备的运行方式选择的开关打在自动位置。当消防栓或自动喷淋出水进行灭火时,管网泄水压力下降,压力显示低于0.55Mpa时,电动泵启动,柴油泵作为电动泵的备泵,当压力降至0.45Mpa时自动启动。当发生紧急情况时,消防中控室手动可以起动电动泵和柴油泵/停止电动泵。

该企业每周分别对电动泵和柴油泵测试运行一次,每月各阀门开关状态和上锁情况、水池水位等进行检查,每季度对消防泵进行保养。

2 主要设计参数确定

稳高压消防供水系统用于使自喷淋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始终处于要求的压力工况条件,一旦出流即能满足消防用水所需的水压和水量要求。其设计参数主要取决两个方面:(1)系统流量,它关系到在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流量设计偏大,对于整体系统管网要求就会提高,平时维护费用就会大大增加, 而且会造成系统反应速度降低。如果设计流量值较小,如果系统管网稍有渗漏,就会造成消防稳压泵反复启动,从而降低稳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本文介绍的企业稳高压系统管网管材采用镀锌钢管,接口采用法兰连接,管网系统的渗漏主要发生在水泵的密封部位,其数量相对而言是有限的,所以设计流量按不大于一个喷头或一个消火栓的水量加上系统管网平时渗漏量进行计算,设计的流量留有足够余地。(2)系统稳压点,它关系到消防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灵敏度。本文介绍的企业消防供水系统稳压设施设置的稳压点以稳压泵设置两个压力节点,消防主泵设置两个压力节点、柴油泵一个设计压力节点来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当系统出现渗漏,管网压力降低到设定值时,系统自动启动稳压泵,向消防供水管网补水,当消防供水管网通过补水,压力上升至上限设定值时,自稳压泵动停止运行。当发生火灾时,系统大量向外供水,供水管网压力迅速下降,管网内压力下降至设定启动消防主泵的下限时,系统会自动连锁启动消防主泵,消防主泵向管网内供水,达到设定压力上限值时,主泵也会自动停止运行。而且当消防主泵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时,管网压力持续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柴油泵根据压力开关设置的启动点,启动柴油泵,保持向系统内供水。

3 运行

(1)消防水池浮球液位开关于柴油机泵/电动泵/稳压泵连锁:水池液位开关低位常开接点控制柴油泵控制盘内液位继电器,当水池水位降至距池底0.5米左右时,水池浮球开关常开,接点闭合,液位继电器常闭接点断开,分别连锁电动泵/稳压泵停止运行或不能启动。液位继电器常开接点闭合,连锁柴油机泵停机继电器动作,柴油机泵停止运行或不能启动。

(2)稳压泵运行:稳压泵自动状态下,管网压力下降到0.65Mpa时,稳压泵压力开关接点闭合,启动稳压泵。稳压泵自动状态下,管网压力达到0.75Mpa时,稳压泵压力开关接点断开,停止稳压泵。

(3)消防主泵运行:电动泵自动状态下,管网压力达到0.55Mpa时,电动泵压力开关接点闭合,启动电动泵。电动泵自动状态下,管网压力达到0.7Mpa时,电动泵压力开关接点断开,停止电动泵。

(4)柴油泵运行:柴油泵自动状态下,管网压力达到0.45Mpa时,柴油泵压力开关接点闭合,启动柴油泵。柴油泵启动后只允许现场手动停止。

(5)电动泵自动状态下,中控室人员均可在多线控制盘上随时启动或停止电动泵。柴油泵自动状态下,中控室人员均可在多线控制盘上随时启动柴油泵,但须在现场手动停止。

4 结论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9

政府专职消防队是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一种,是乡镇、农村火灾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地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专职消防队发展的瓶颈。

1、政府专职消防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机制未统一。因镇街消防专职队是一项新事物,管理部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指导责任、人员经费保障等机制未建立健全,部级、省级统一的管理机制未出台,各地区管理模式、规定仍处于试行阶段,且都不相同,有的由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业务工作由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负责指导;有的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领导,并由镇(街道)政法副书记或副镇长直接分管消防工作;有的均交由派出所管理;有的则为全民事业单位,隶属县级消防大队领导。

1.2队伍建设不稳定。集中表现在消防队员招不来、留不住。消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专职消防队队员必须年轻化、军事化。而目前,大多数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这与执勤备战强度、行业高危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平均消费水平相比,工资待遇明显偏低,将很难满足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要求,并将会导致队员流动性加大,很大程度上影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调查发现,专职消防队员更换频率非常高,有时队员人数像坐过山车,刚刚招满员的队伍,队员说走就走,一下子就剩下不到一半了。

1.3管理教育难度大。目前,所聘用的合同制队员文化差异较大,素质参差不齐,有初中、高中,也有大专,因为没有专门针对专职队伍的管理规范,各单位只能参考现役中队的各种办法来实施管理。但是,由于这些队员并不是军人,个人心理上很难认同,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战士那样的新兵训练,毫无基础可言,大部分队员有厌倦甚至抵触政治教育的现象,认为大道理离自己太远,对自身的要求很低,遇事总是讲歪理,强调客观理由,喜欢拿别人的短处和自己的长处比,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影响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质量的原因分析

2.1队员思想上的困惑。政府专职消防队队员普遍存在身份困惑、待遇困惑和前途困惑。他们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身在部队又非军人,除了身份证没有其它的工作证件。尽管各地财政不断加大对专职消防员的支持保障力度,但不同地区经济待遇差异较大,同属一个市不同县区的经济待遇也不同,全天候的工作模式所享受的待遇与地方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与现役士官相比差距更大。由于专职消防员同现役官兵一样工作,平时训练多,参加执勤备战任务时风险大,年龄大了就无法胜任,不大可能一直干到退休,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岗位,在没有任何政策保障和经济补偿的情况下,面临重新择业,这也是造成专职消防员工作不安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三个困惑始终存在,大部分队员认为自己是临时打工人员,对已而言没有荣誉感,对消防队而言没有归属感,身在心不在,他们只是把消防队作为避风的场所,把从事消防职业当成权宜之计,一旦有其它机会就毫不犹豫地一走了之,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2队员保障上的局限性。目前,政府专职消防队体制编制不明确、建设规范不具体、物资经费不充足。队伍没有编制,人员更是如此,没有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在开展工作上多是通过协调解决问题,消耗了大队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际情况是在现有编制下,哪个单位合同制队建的越多,人员问题越突出。关于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一直没有具体规范,各级对政府专职消防队的要求的期望值都很高,基本上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基层干部对队伍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心中没有底数,工作开展起来存在盲目性。目前地方政府仅仅是按照人员总数每月核拨经费,经费主要是工资、伙食费、服装费等,队员在签订劳务合同和缴纳的“五金”时,按照企业类别执行,一方面经费有限,一方面缴费金额又高于事业编制人员,队员能够拿到手上的工资与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队员流动性过高,造成单位缴纳的“五金一险”大量搁置沉淀在社保机构成为无头帐,造成巨大浪费。

3、推进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对策

3.1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渠道是根本。专职消防队能否正常运行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保障问题,器材装备购置与维护、日常执勤备战消耗、队员工资福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离开了资金支持,专职消防队的建设就会是“空中楼阁”。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长效保障机制是解决合同制队伍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要借助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深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协调人事、劳动、财政、工会等相关部门,将专职消防队伍建设作为消防工作一项长期发展计划纳入地方发展规划范围,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请政府制定出台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可操作性强的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的规范性、政策性、法规性文件,作为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依据。明确队伍性质、队伍管理规定、队伍建设标准、队员工资待遇、人员招录程序、管理体制、政治保障、经费来源标准和抚恤优待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结合现行士官制度,实行专职消防员分级晋升和等级工资制度,实行班长骨干、驾驶员、特种器材操作员等特殊岗位补贴制度,在保证绝对工资相应水平的基础上,拉开工资差距,充分调动队员工作积极性。

3.2加强专职消防队自身建设是重点。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的自身建设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质量建队,提高队伍的影响力、生命力和灭火实战能力。坚持走一队多能的路子,积极向多功能方向发展,除承担灭火、消防保卫任务外,适当承担防火宣传以及其它社会救援任务,努力把专职消防队建设成为灭火战斗队、防火宣传队、灾害救援队。二是建立队史文化,加强职业荣誉感教育,强化队员献身消防安保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三是强化队伍管理,用规章制度加强队员的约束感。四是争取奖励基金,加大典型人物奖、宣传力度,造就队员的成就感。五是创造激励政策,鼓励队员学习多种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专职消防队员参与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对专职人才广开出路。

消防工程的就业方向例10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