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哪吒闹海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8 10:11:44

哪吒闹海教案

哪吒闹海教案例1

一、案例背景

本课例的课题是《哪吒闹海》,讲的是哪吒三闹东海、打死东海夜叉和三太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学生是刚从二年级上来的,还在低中段的转折与磨合中。要用这节课教学生学习什么呢?想到这篇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这种文体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字里行间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弥漫着神奇的色彩。有人说,神话是儿童的神话,儿童是神话的儿童。通过奇特的想象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是神话的一大特点。于是,我决定从这篇课文的文体入手,以《哪吒闹海》为范本教学生学习神话这种文体,感受神话的神奇。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后,我开始寻找这节课要体现的对话教学的着力点,多方考虑后,发现采用挑战性话题贯穿全课比较合适,于是带领学生围绕话题“《哪吒闹海》是一个神话故事,你觉得它神奇在哪儿呢?”展开了学习。

围绕这个话题启发学生重点从“法宝、法力、人物”这三方面对神话故事的神奇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二、案例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我简单地介绍下这个案例:

1.哪吒三闹东海,有三个关键性动作:摆混天绫、扔乾坤圈、抖混天绫,我让学生也做做这三个动作,问道:你们能掀起滔天巨浪吗?你们能打死夜叉吗?你们能喷出一团团火焰吗?学生当然说不能,并发现他们不能做到,是因为他们没有法宝,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神话中都可以发生。然后从文中找到了描写哪吒两大法宝神奇的句子,在积极的交流中,细细体会神话故事中法宝的神奇。

2.就这样直接过渡到探究神话故事中法力的神奇,水到渠成。可见,只要课堂是开放的,话题是吸引学生的,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积极、活跃的,年龄小没关系,他们也会思考,老师和学生不太熟也没关系,课堂会在孩子们的探究中精彩纷呈。他们从文字中揣摩、发现、推策、联想,读出了一系列体现法力神奇的地方。

3.个人认为,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是探究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神奇这个环节,在探讨过程中,孩子们会尊重同学的观点,会自信地帮同学补充,也会有理有据地反驳同学的看法,如,在探讨哪吒的形象时,孩子们从文中字里行间找论据,互相补充着,总结出了哪吒许多正面形象,有正义感、勇敢、善良、为民除害……也有学生很理性,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说哪吒太偏激了,可以先教训一下,不至于一下子把人打死……一时间,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探讨出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想法。

最后,我又抛出一个话题:你觉得哪吒大闹东海后,龙王会怎么告状?哪吒会怎么为自己辩解?编者是站在谁的角度写的,为什么?孩子们在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目的不同,说法不同。在听到别人讲述一件事时,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将探究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在这些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踊跃,每个孩子都大胆自信,乐于对话,充分体会到了“神话”这种题材是如此的富于想象、如此的神奇、如此的充满魅力。

三、案例反思

(一)对话探究品质的体现

对照探究品质的体现来看这个话题式教学的案例,我觉得这个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对话的探究品质:

1.学生敢质疑、会发现问题

正如前面案例描述中讲到的,课上学生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虽然只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敢于在好几十个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大胆地向老师质疑、向文本质疑,发现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很了不起的,也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能互相补充、多角度表达与交流

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更像个主持人,偶点拨一下,偶尔煽风点火一下,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他们围绕话题或新发现的问题作深入思考,然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给别人补充完善,有时又换一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都说得有理有据,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个被点燃的火把,不断有奇思异想出现。

(二)探究品质特点的体现

1.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对神话的了解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将对神话这种题材新的认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

2.过程性

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中,探究品质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现、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神话故事的神奇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感悟。

3.开放性

哪吒闹海教案例2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人文性体现,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增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加轻松、更加自主。比如《哪吒闹海》课外阅读讲解教学,故事的主人公是哪吒,哪吒的个性活泼、古灵精怪,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另外,教师设计多个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如:哪个学生能讲讲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轻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感受到课堂中的民主、平等、宽松,因此更加信任教师,更加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广度弹性问题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广度、有弹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能够互补,促进班级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愉悦。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和谐、更加精彩。比如在《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朗读课文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各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①想一想,作者眼里的长城是什么样的?说说什么是运河?②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说说你们的感想?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向教师汇报后,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广度和弹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信,从而更加乐于参加语文课堂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有趣、和谐的氛围,教师提出符合思维和学习规律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都表现出幸福、满足的表情,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动力点赞鼓励法

哪吒闹海教案例3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玩。只要一提到玩,孩子们都会无比的兴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他们更加爱玩游戏。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与孩子们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孩子们一定会特别开心。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个故事相当熟悉,也比较喜欢哪吒,我就要求他们分角色上台表演。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表演,我做了哪吒、夜叉、龙王、三太子还有一些虾兵蟹将的头饰。在表演时,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孩子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孩子都演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偶尔有忘词的现象,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台词续上。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加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二、创设故事化情境

孩子从小就爱听故事,如果给予他们创设故事化的情境,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尝试着把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海洋中,学会语文。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在课前读一读《封神榜》,先了解一下哪吒,在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动画片《哪吒闹海》。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他们对于这个故事更加熟悉了,再去学习课文,就显得得心应手。不需要我解释,他们就能知道前因后果,对于哪吒和三太子的正面冲突,也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述出来。之后,我又让他们试着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可以自己加一些认为合理的情节。孩子们听了我的建议,就开始激动了,他们特喜欢自己编故事。即使不是太好,我也一直鼓励他们,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又能让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创设探究式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给孩子们创设一些探究式情境,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或者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锤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性地给孩子们设置一些探究式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例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时,我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孩子们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他们质疑问难,自主探究。我引导他们:“同学们,在读了课文后,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都在考虑该提哪些问题。最后,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之多:谁送了小猪、小牛和小猴一口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都用麦子干什么了?土地爷爷最赞赏谁呢?你们认为谁把麦子处理的最好呢?看着孩子们提的问题,我想:如果可以把他们提的问题答完,这课内容也就解决地差不多了。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在质疑,探究,品读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课文,领略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四、创设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和教案,充分考虑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激起他们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他们的思维和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开放式的情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语文。

哪吒闹海教案例4

虽然式微,但中国本土动画在世界动画界曾有着鲜明特色,独树一帜,最有名的就是脱胎于国画的水墨动画。

中国动画的第一代大家,是被称为“阿达先生”的徐景达等,中生代即为马克宣这一辈。马克宣先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于吉林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执教。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马克宣一直希望用人才培育扭转中国动画的颓势,“他非常重视教育,他知道要做出有创意的片子,首先是人才的培养。”知名动画导演王柏荣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与马克宣共事多年。

中国本土动画始于1925年的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41年极富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横空出世。传统之路走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烟消云散,至今仍未真正复兴。

老先生们的那些荣光,只能待后人去擦亮。

不断创新的岁月

马克宣1959年9月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而将水墨画引入动画,源自老动画家钱家骏执导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奖,却被认为是苏联作品。当时的美影厂厂长特伟感触颇深。到1957年开始创作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时,特伟提出了一个口号:“敲喜剧电影之窗,走民族风格之路。”

特伟原名盛松,上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专门从事国际时事漫画创作。他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创始人。

马克宣后来曾说,这个口号“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骄傲的将军》在国际上再受好评,美影厂顺势上马《大闹天宫》。马克宣正好赶上《大闹天宫》下集的制作。

上述作品的成功,又大大激励了特伟,彼时徐景达也提出引进水墨画的想法,由此开始实践。

“阿达先生”原籍江苏昆山,生在上海市一个银行家家庭,从小就能接触美国动画电影。他曾回忆,“在很小的时候,我看了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印象之深,超过一切,我被这优美动人的故事吸引,被神奇美丽的画面陶醉,日思夜想,恨不能立即弄清其中的奥秘。以后,凡是有这方面的书籍和画册,我都拼命地看。”

而在动画领域,徐景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熟悉迪士尼的气质,积极将之与中国动画融合。

“对于水墨动画,现在一些人可能有误解,认为主要是靠拍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片面的。水墨动画是在动画里面采取的新画法,并采用摄影的重复拍摄手法加以表现。它主要还是动画里的新办法,摄影只是手段之一,连画法也是不一样的。”后来马克宣曾解释说。

最初的试验选择了齐白石画风的蝌蚪、青蛙、小鸡等,在此基础上正式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也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水墨动画短片。

《小蝌蚪找妈妈》诞生时,马克宣的身份是原画师助手,阿达先生就是原画师之一。

几十年后马克宣回忆起那个“不停地在创新、创造”的岁月时说:“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动画太老了,日本动画是最新的、最好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很片面。以前我们中国动画在发展阶段,不断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自觉地突破自己、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朱毓平告诉本刊记者,中国本土动画在早期都是在走民族化道路的思想指导下演进的:水墨动画,再到剪纸动画,后来是立体的纸偶片。

王柏荣则称马克宣是中生代动画导演中的“杰出人才”,“他开始是学美术的,后来进入动画片、剪纸片领域,都作出了贡献。”

《山水情》的绝唱

《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就是《牧笛》和《鹿铃》。前者根据李可染的水墨画风创作,气势葱郁凝重,与齐白石画风明显不同。

特伟与李可染是好友,他在上海时是与张乐平、叶浅予和丁聪等人齐名的美术界知名人士,自己也特别喜欢李可染的牛和山水,将其都呈现于《牧笛》。

随后是《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马克宣担任首席或主要动画设计、美术设计的传世作品。

朱毓平回忆,1979年他与马克宣一起参与《哪吒闹海》的制作,这位师长对年轻人和蔼可亲,“做事情则特别认真”。

作为一部传统文化题材动画,《哪吒闹海》曾想用长沙马王堆编钟的声音配乐,最后从北京科影厂借到了当时唯一一次敲击编钟的录音。

这件古典乐器敲击的声音果然余音绕梁,每次都能绵延超过3分钟,最后用这些单音拼接成曲子。

为了录制龙王跃入水池中的声音,阿达先生带人在夜里寂静无声时去游泳馆。一个人先跳进池中,但声音不够震撼。最后阿达先生和另一人抱在一起跳水,才录下了与龙王入水匹配的巨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辉煌作品其实也宣告了这一类动画创作的终结。此后虽然有《三个和尚》《山水情》《漠风》等极具探索性的作品,但中国动画还是宿命般地走向了低潮。

如今说起这个转折,难免让人想起白衣哪吒在暗夜暴雨中拔剑自刎的一幕。

唯一的例外是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登峰之作的《山水情》。

在2006年的法国昂西电影节上评选出世界百部经典动画片,中国唯一入选的就是这部创作于1988年的《山水情》。

《山水情》强调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中写意的部分,飘逸、空灵。这个故事由王树枕编剧,他也是《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导演之一。

马克宣称《山水情》“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山水的情感、音乐与自然的情感,用浓浓的山水情来比喻师徒二人之间的情义,以源远流长的山水情来比喻以音乐为纽带的人的不了情。作为一部山水片,它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很多新的探索和新的表达手法”。

但《山水情》也被称为水墨动画片的绝唱。此后中国动画言必称美日,辉煌时代的一些经典作品,对于年轻一代创作者而言似乎已被埋进故纸堆。

中国本土动画则离开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遵循的“全龄化”的定位与方向,走向低龄。

在王柏荣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波动,他也能在这个波动中,一方面适应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中国动画走向辉煌的道路。”

但是,对于这些动画大师来说,终究“没片子可拍了”。马克宣不得不出走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由此与他钟爱的动画制作渐行渐远。

中国动画“不会灭亡”

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钟向本刊记者回忆,2005年前后他担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时要创建数字艺术系,培养面向动画产业的人才。

“马老既有产业经验,又喜欢教学,有教学的经验。”陈钟说,那时马克宣在吉林还担任着学校的管理职务。他征求马克宣的意见时强调专业初创时期、条件较为艰苦。马克宣则回答,他宁愿到北大只做教师,“他说吸引他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北大的平台上可以跟最优秀的学生在一起。”

对于中国本土漫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溃不成军,马克宣于若干年后仍毫无怨尤:“中国动画前途是光明的,但目前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就是市场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形成一个产业链的挑战。”

在他看来,“市场需求是有,但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个产业的形成并不是有一两个小厂或小公司就行了的,必须有国家和政府的真正投入和支持,国家的动画产业必须尽快建立起来。”

他说,“中国动画一定会再度重振起来的,不会灭亡。”

但他于此之后最著名的作品不过是动画短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在1992年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教育片奖。

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贡建英,上世纪90年代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策划创作部主任。她告诉本刊记者,马克宣为人谦虚低调,“很有风度”,但在业务方面却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

后来马克宣在中国动画学会的一些奖项做评委,“不管是初评还是中评,不管被评作品长短,他都会认真把片子看完,从来都不会不屑一顾。”贡建英说,当时从马克宣在北大的住所到动画学会所在地有十几公里,“他总是最早到的两三个评委之一。”

“不让他做动画,他会难过死的”

“他对中国动画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动画的理念理解得比较透彻。”王柏荣说,随着电脑硬件和技术的进步,很多人认为二维创作已经没有前途,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用三维创作取代。

“以马克宣为代表的老一代人坚持认为,技术的进步也不能替代动画的原创。”王柏荣解释说,“全世界都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发展三维,三维只是技术手段的变化。马克宣老师虽然坚持中国本土动画,但也认为绝对不能走跟世界潮流相反的道路。”

有时,马克宣也会在采访中回忆过去,“那个时候中国动画的造型和风格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不由得批评:“现在的动画创作者一味模仿国外的东西,把自己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给丢了。我认为,把别人身上好的东西吸取过来,融合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正途。”

2010年2月4日13时45分,特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他在90岁的时候,仍然想在水墨动画领域有进一步突破,“原来的水墨动画片都是抒情的,特伟想在题材上有所突破,想做一个武松打虎的水墨动画片。”贡建英回忆。

但当时他已力所不能及,请贡建英找人帮忙。

贡建英找过几位老先生,都没有成功,“就算成功了,名利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后来她找到马克宣,后者立即答应下来。

“很快他就组织学生设计了几套方案。”贡建英说,马克宣还趁着回上海探亲,找人一起帮忙做这个片子。但这部寄托了诸多期望的动画片终于未能完成。

阿达先生早在1987年去世,《哪吒闹海》三位导演中的另一位王树枕也已离世,只剩下80岁的“美猴王之父”严定宪。

哪吒闹海教案例5

下面以《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为例,尝试阐述这一问题。

问题案例

(课文第二节: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描写打夜叉的内容,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可以看出哪吒很机灵。

生:我觉得哪吒敢和夜叉打斗,很勇敢。

生:哪吒的乾坤圈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了”,哪吒力大无穷,武艺高强。

……

师:的确,哪吒很机灵很勇敢,而且力大无穷,武艺高强。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哪吒的形象来。

(生读,较有感情)

师:请大家再阅读大战三太子的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节: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说着,举枪便刺。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浑天绫。那浑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三太子只好现出了原形。)

生:从“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浑天绫”可以看出哪吒很机灵。

生:“那浑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表现了哪吒勇敢、武艺高强。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你能把这个机灵、勇敢、武艺高强的小哪吒读出来吗?

(生读,较好)

案例剖析:

案例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理解。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感受到了文本的意义。初看,似乎符合课改理念。然而,这种“自读感悟”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引导,没有对课文关键词的咀嚼品味,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涵咏赏析,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感悟相当肤浅,阅读感悟水平只停留在―个浅层次上,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没有充分发掘。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改进案例

深度阅读“大战夜叉”

(师引导阅读第二节)

生:哪吒很机灵、勇敢……

生:哪吒力大无穷、武艺高强……

师:的确,哪吒很机灵,很勇敢,而且力大无穷、武艺高强。请大家再来仔细阅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当夜叉从水底钻出来,看见一个娃娃在洗澡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他会想,我以为是谁掀起的滔天巨浪呢!原来还是一个小娃娃呀!

生:夜叉想,这个小娃娃有啥了不起的,我一斧头就能把他砍死……

生:夜叉想,别跟他废话,趁他不注意,干脆我一斧头把他砍死,回去向龙王爷请赏。

师:你觉得夜叉怎么样?

生:夜叉太自负了,他看哪吒是个娃娃,就认为哪吒本领小,其实他失算了。

生:夜叉趁人不防备,便下毒手,真卑鄙!

师:是啊,看到这一幕,我们真为哪吒捏一把汗,可是小哪吒是怎么对付夜叉的“黑手”的?请大家再读读第二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哪吒只“一闪”,便躲过了斧子,真机灵。

师:“一闪”是什么意思?

生:“一闪”是指身体向旁边躲避。

生:虽然哪吒正在洗澡,没提防夜叉向他下黑手,可是哪吒反应极快,一下子就闪开了。

师:这“一闪”把哪吒的机灵劲刻画得栩栩如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哪吒仅仅是“闪”吗?他还做了什么?

生: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

师:“随即”是什么意思?

生:“随即”就是马上、立即……

师:这里说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用的是“随即”,能不能用“然后”、“接着”呢?(出示换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请大家比较阅读体会。

生:用“随即”显得哪吒速度更快。

生:用“随即”感觉哪吒“闪”的同时,便取下乾坤圈,这两个动作几乎同时进行;而用“接着”、“然后”,感觉哪吒在“闪”过以后才取下乾坤圈,动作较慢。

生:“随即”说明哪吒反应极快,非常机灵,夜叉根本没有反应便被打中了……

师:这里“闪”和“随即”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哪吒的机灵、果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将小哪吒的形象读出来。

(生读,有声有色)

[评析:学生初读文字,感受到了哪吒的个性特点,但这时的感受是肤浅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感悟课文:首先仔细阅读描写夜叉的语句,想象夜叉看到哪吒洗澡时的想法,学生想象丰富合理,读出了多元感受,认识到夜叉“突放冷箭”的丑恶嘴脸;然后,重点阅读描写哪吒机灵、勇敢的第二句话。一是让学生品读“一闪”。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体会到“一闪”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哪吒的机灵。二是用换词法品读“随即”的内涵。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为深刻地感悟到哪吒反应极快.极为敏捷的个性特点。也领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深度阅读“大战三太子”

(学生阅读描写大战三太子的一段后)

生:哪吒机灵、勇敢、武艺高强……

师:体会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一句,你觉得三太子怎样?

生:从“三太子气冲冲地”可以看出他很霸道。

生:三太子平时一定很傲慢,听说哪吒竟然打死他家夜叉,当然恼羞成怒了。

师:你体会得很准确!

生:三太子也是一个突放冷箭的小人,他说着话,举枪便刺,也想乘哪吒不备,就下黑手。

师:是的,我们再来看看面对三太子的“突然袭击”,神奇的哪吒是怎样应对的吧!请大家再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哪吒一纵身,就轻易地避开了这一枪,真机灵。

师:“一纵身”是什么意思?

生:“一纵身”就是身体向上一跳。

生:虽然三太子突然向哪吒刺枪,可哪吒反应极快,一纵身就躲开了老远,三太子根本伤不着哪吒半根毫毛。

生:从“趁势抖出浑天绫”可以看出,哪吒不是完全躲避,而是同时抖出了浑天绫,一下子就制服了三太子……哪吒真是机智勇敢。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对比阅读描写哪吒打夜叉和大战三太子的句子,思考:三太子和夜叉对哪吒的进攻有什么相同之处?哪吒分别是怎样对付的?

(生比较阅读)

生:三太子和夜叉都对哪吒发动了突然袭击:夜叉见到哪吒,二话没说,“举起斧头便砍”;三太子“说着举枪便刺”。

生:他俩的做法都非常卑鄙。

师:不错。哪吒分别是怎样对付的呢?说明什么?

生:对夜叉的袭击,哪吒“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把夜叉打死了;对三太子的进攻,哪吒“一纵身,顺势抖出浑天绫”,使三太子现出了原形。

生:哪吒对于他们的袭击,表现得非常机敏勇敢,令人佩服。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这段话,深入体会哪吒机智勇敢的个性特点。

(生读,声情并茂)

[评析:“大战三太子”与“大战夜叉”两段文字的写作方法非常相似。因此,案例中迁移运用品读“大战夜叉”的方法阅读文本。先是引导阅读描写三太子的句子,学生见解独特,感悟到三太子的霸道、卑鄙。其次,引导品读描写哪吒应对的句子。由于学生已经从品读“大战夜叉”领悟到了阅读方法,所以他们能够主动地抓住“一纵身”、“趁势抖出”这些关键词语去读、去品,从而再次深度感悟到哪吒的机智勇敢的个性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联系两段文字比较阅读思考:“三太子和夜叉的进攻有什么相同之处?哪吒分别是如何应对的?”这一具有归纳概括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深入阅读,比较概括,领悟到哪吒两次面对突然袭击,表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机智和果敢,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经历了由片面到整体,由具体到概括,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阅读更有深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则得到一次历练和提升,这样的阅读课更富有语文味,这样的阅读教学更富有“含金量”。]

反思

上述两则案例相比较,不难发现,深度阅读是高质量的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上述的成功案例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一、深度阅读需要教师深度引导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及阅读能力有限,自主阅读时,对文本的感悟相对较为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度引导。通过引导将学生肤浅的阅读引向深入。一如案例中,当学生初步感悟到哪吒的机智勇敢时,教师则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悟:紧扣描写夜叉、三太子的句子感悟其“突放冷箭”的卑鄙;抓住“一闪”、“随即”、“一纵身”、“趁势”等词品读感悟小哪吒的机智勇敢;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两段文字,进一步深化阅读体验……在教师的逐层引导下,学生的阅读不断深入,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刻,小哪吒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发鲜活丰满起来。

哪吒闹海教案例6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更不能“依样画葫芦”,胡拼乱凑。语文教学往往依托于一定的文本,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例子,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就应该把握好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唤醒学生对具体文本的情感,使之对文本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具有声音的、色彩的、生命的、情意的、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世界,感悟语文魅力之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着眼于学科特性,切实把握学习文本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在联系,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一个快捷而科学的平台。

2 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缺少学生独立思考

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随着大屏幕画面的不断切换,声、形、音、像不断呈现,课堂气氛也随之变得“热烈”起来,于是乎,评课的人便找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主动”这样的口实。如教学《哪吒闹海》时,“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作恶多端”这一句,只是《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非这篇课文所要学习的重点。而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热闹起来,刻意播放了长达10分钟的《哪吒闹海》的动画片,这就不免破坏了全篇课文的学习。“闹海”场面尽管是课文表现的重点内容,但单单靠动画片来演绎,肯定是失当的。学习语文,光有形象的画面是不够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吸纳语言,发展语文素养。这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无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不少教师喜欢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以为这就能够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好助长了这种现象的不断孳生。事实上,表面的热闹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主体性就得到发挥。语文学习,同样应该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单单以“形象化的媒体呈现”,代替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代替学生的“口诵心维”。

3 超越教学辅助地位,形成越俎代庖现象

一次市级汇报课上,有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人教版第四册),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可操作性很强的课件。不巧的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电脑出现死机现象。而恰恰最精彩的课件就在这个时候要派上用场。这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动画效果,表现的是狐狸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全过程,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画面配上狐狸和乌鸦对话的教学环节;后面还有一处课件设计,表现的是乌鸦第二次得到肉,狐狸又得意洋洋地想来骗肉,然后留出空间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象。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处设计还是可取的。但是电脑坏了,这是事先所没有想到的。这位教师就停在那儿,等待电脑教师查找病因,可不知不觉中,下课了,这位教师只好手足无措地宣布下课。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服务地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语文。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这种现代化手段,甚至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运用,就无法上好理想中的语文课,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要走出这个迷途,教师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迷信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本末倒置。

4 媒体应用充塞课堂,自主学习空间缺失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什么样的条件,留下多少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不能借“现代教学手段”之名,行剥夺学生的“学习主人”身份之实。倘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占用了,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要也罢。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课件的设计、网络信息的选择,都应从具体的学习内容出发,充分考虑语文学习的特性,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哪吒闹海教案例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是“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通过《哪吒闹海(壁画)》一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壁画的发展,知道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互动描述了故事的梗概,从播放他们熟悉的《哪吒闹海》动画片中的片段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十足。接着我就组织学生开始赏析壁画作品。同学们从构图到人物造型、色彩表现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出人意料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我觉得壁画作品中的哪吒,作为一个小孩子,打打杀杀的,太暴力了!”他的发言一语“惊”人,课堂中顿时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进行评价。他的“见解”也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稍作思考后,我赶紧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次认真赏析作品,结合整个故事情节弄明白哪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然后找出最佳答案。 小组学习结束后,学生开始了汇报交流:“我觉得哪吒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小孩,他是正义的化身,龙太子胡作非为,欺压弱小,龙王不讲道理,以势压人,哪吒完全是伸张正义……”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表见解说:“这是神话传说,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始终坚信邪不胜正的道理。”这一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再次赏析作品。这次学生发言更积极了,有的同学说道:“作品中用鲜艳的色彩体现了正义之光,律动的线条表现出了混天绫和乾坤圈巨大威力。”有的同学说道:“我发现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其他作品中,龙的形象都表现得比较威武有气势,金碧辉煌的。可是这幅作品中的龙,造型非常瘦小,张牙舞爪的很难看!这和哪吒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创作表现的独特。”还有的同学说道:“哪吒的造型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小孩的形象一样,既然是神话传说,那就没有这个人物,肯定是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吧!”随着同学之间的深入讨论,那位同学也认同地点点头说:“我现在明白了,哪吒真勇敢!他真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好孩子!”好,那就让我们再次赏析作品……课后,我反复咀嚼,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设置问题,激发课堂氛围。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教师如何有效地、巧妙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愉快而又主动地学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有效矫正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 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也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 2.关注感悟,调动学习积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那么,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启迪他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思维,探究他们的兴趣。当那位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教师机智地调整了教学安排,借助学生的异议,引导学生围绕“哪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采用学生自主赏析壁画,同桌感悟,大家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之中,教师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在讨论、交流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都敢于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起来,进而再一次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3.创设空间,促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分歧时,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能牵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中,当“问题”生成时,教师机智地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交流的方式,既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同时,教师又很好地把握了面向全体学生及以学生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大胆将学生“放开”畅谈,又婉转地将学生的思维“收回”,体现了教师“放与收”的教学艺术,巧妙地使学生明白了哪吒虽然是一个动画人物,但又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小英雄,他为了百姓勇斗夜叉、三太子,为了父母又自毁,理解哪吒是最可爱孩子的同时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上,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4.共同评价,提升审美情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样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教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索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在碰撞的火花中,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哪吒闹海教案例8

1. 授之以渔,让学生说得有条不紊。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说的意愿,我们就要因势利导,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在这方面,薛法根老师教学《哪吒闹海》一课,“学会概述”板块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师:读完《哪吒闹海》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生练习概述)

师:这三句话:为何闹?是原因;如何闹?是经过。闹了又如何?是结果。把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把这个故事说清楚了。

2. 有效引领,让学生说得声情并茂。学生语感的唤醒和培养,仅仅靠自身努力是难以达到的,教师要积极寻找感性的语言环境,引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情动辞发,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自然就能够说得声情并茂。

江和平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设计:那一座座山岭,是无法一下子跳过、跨过的。你能想象出母亲翻山越岭的情景吗?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走进无限的情感空间:山路崎岖……道路泥泞……骄阳似火……寒风凛冽……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及时捕捉恰当时机,通过想象说话、角色表演等形式训练学生“说话”,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在阅读课堂上愿说、会说、乐说。

二、 写

1. 文本空白处,挥洒自如地写。在文本中隐藏许多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就是文本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去填补空白。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自由想象,一定能够实现挥洒自如地“补白”。《掌声》一课中,在教学“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一句时,教师提出训练要求: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这时小英会有哪些心理斗争呢?请你想象当时小英的心理活动,用文字写下来。

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了主人公小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

2. 激情迸发时,酣畅淋漓地写。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我们可紧紧抓住学生思绪万千、感慨万分的契机进行写的训练,让学生心中的情感随着优美的文字自然地流泻而下。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先浓墨重彩地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受罚”这一环节,当学生们为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痛苦义愤填膺,几乎要拍案而起时,教师相机出示要求:

假如你有机会站在宙斯面前,为普罗米修斯做一场辩护,你想怎么辩护?又想对宙斯说什么呢?请你为普罗米修斯写一份“辩护书”。

此时学生心中涌动着万语千言,个个笔走如飞,很快,“辩护书”写好了:

普罗米修斯虽然没有经过同意,拿取了火种,但他是为了造福人类,他没有错!

作为神,为人类造福是天经地义的,普罗米修斯做到了这一点,宙斯,你为什么要惩罚他?

哪吒闹海教案例9

国内外动画产业发展的鲜明对比

世界动画产业规模较大的国家有美国 日本、韩国。美国是动画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在八十多年的发展中,依托发达的经济力量,雄厚的创作和技术力量,完备的市场化组织力量,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动漫产业的出口仅次于计算机产业,产值达2000多亿美元。日本则通过动画片,漫画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动画大国。世界市场的65%,欧洲动漫产品的80%都来自于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即便是后起之秀的韩国,其动画业产值也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的30%,是中国的30倍。

以上的这些数据足以让中国的动画从业者们兴奋。中国是动漫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可中国却没有产生出譬如Hello kitty猫、皮卡丘和米老鼠唐老鸭之类的广为人知的动画形象。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 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新浪网的一份网络调查表明,1 100位网民以10年为一个年龄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最喜欢的动漫形象中,无一来自中国。和同为娱乐业的网络游戏备受投资人青睐的局面形成对比,动画产业的投资及并购案例并不是很多。中国并不缺动画产品,也不缺相应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扶助,技术、从业人员也具备相应的素质,但为什么本土的动画作品常常输给舶来的产品,中国的动画“叫好不叫座”呢?

中国动漫产业的三点弊病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动漫产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

创意产业缺乏创意

哪吒闹海教案例10

中国作为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拥有着相当庞大的动画电影市场。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电影都一直停留在以国内低幼龄儿童为目标观众的阶段,致使其他年龄段的动画市场出现了空缺,任由以美国、日本为主的其他国家大肆占领了我国动画电影相当之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动画电影亟需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创作出适合于更大年龄层范围的动画电影作品,是中国动画电影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传统文化作为经过漫长历史的筛选与淘汰,不断丰富和发展下来的文化精华,对于国家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在以低幼龄儿童为主的动画电影中大多缺失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使得其他年龄层的观众在观看时会产生“幼稚”的看法。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动画电影中,对内起到“传承”的作用,对外则是宣扬、传播中国文化。想着手中国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应从已有的优秀动画作品吸取经验。中国动画电影曾经在世界电影史上有过其辉煌时期,那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可谓是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模范。近几年也偶尔出现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动画电影。通过对这些优秀的中国动画电影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析,既可以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提供经验,同时也可以更深刻的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电影,大多数学者将此类电影也划归至动画电影的范畴,但由于这类电影的特殊性,所以此类电影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中国学派”中传统文化元素传承的解析

1941 年由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的上映,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正式诞生。此后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画片发展历程,又陆续出现了诸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多部经典动画电影。在动画片的发展历程中,诸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三个和尚》等经典动画片均先后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获奖。中国的动画片和动画电影开始引起了世界的注意,走上了动画历史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中国动画区别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动画而具有的独特的中国艺术风格,进而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学派”诞生了。“中国学派”的作品在国内又称其为“美术片”,就是因为它的创作过程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小蝌蚪找妈妈》就是直接借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而成的水墨动画,其艺术形式仅为中国独有。“中国学派”除了借鉴了绘画的艺术形式以外,还吸收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技巧。譬如“计白当黑”在水墨动画中就运用得淋漓尽致;又如《三个和尚》中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改变了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都清晰的展示在观众眼中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位置上的远近。除却绘画艺术外,“中国学派”还在剪纸艺术、戏曲艺术等众多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中吸纳了许多经典元素。可以说“中国学派”其实是同时包含了动画片和动画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但由于当时世界动画界中,动画还属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动画片和动画电影的区别还没有明确,因此对“中国学派”的赏析、学习也不需要将动画片和动画电影作出明确的区分。

(一)造型设计

动画电影区别于传统的真人演绎电影其中一个地方,就在于动画电影的全部角色、场景的造型都源于制作团队的设计,并不需要考虑演员是否符合角色形象、实际拍摄场地的问题。作为具有高度假定性的动画电影,其人物造型、场景造型、道具造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从表达理念付诸视觉效果时,创作人员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创作出符合导演意图的造型。其中,人物造型是一部动画电影(动画片)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元素,是对观众而言最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因此人物造型成为了所有“动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关键点。从《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设计可以看出,孙悟空的面部造型设计借鉴了传统京剧艺术中的脸谱元素;玉皇大帝的造型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帝王画像和民间年画、木刻中部分财神、灶王爷等人物的造型加以创造而成的;而四大天王和七仙女的形象则来自于敦煌壁画,七仙女的造型更是凸显了“飞天”的神韵。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是充分传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后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传承的外在体现方式之一。《哪吒闹海》作为另一部“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其风格与《大闹天宫》则截然不同。没有了明显的戏曲艺术的踪影,转而以一种跟为内涵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大闹天宫》中也有“哪吒”这一人物,只不过《大闹天宫》里,哪吒是一个小配角反派,其人物设计理念秉持的是基于无锡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策划――为大时代留影:华莱坞电影研究――本栏目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办泥娃娃和庙宇壁画中善财童子之上创建出一个反派形象。而《哪吒闹海》中的哪吒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角,在角色的造型设计上需要有更多的考量。“在导演阐述中也曾提及设计哪吒造型的张仃先生吸取了中国门神画、壁画里的素材,配以民间画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色彩,使人们感到常见又新鲜,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提炼与加工。”[1]除了哪吒人物造型以外,在电影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混天绫”也是有所考究的。在电影中,混天绫是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传于他的法宝之一。由于这件法宝搅乱了龙宫,迫使龙王三太子熬丙征讨哪吒才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可以说混天绫是电影中触发矛盾冲突的“契机道具”,所以如何设计就尤为重要。混天绫是一条柔软的红色飘带,这个设计十分符合中国绘画中人物的造型设计方式。“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在神仙的身上画上红色飘带,营造出一种奇幻绚丽、飘逸浪漫之美。”[2]在电影中,混天绫的设计显得轻盈、坚韧而非同寻常,可见这种艺术传统的传承是成功的。四海龙王找李靖兴师问罪的时候,乌云上的纹路是以汉代传统装饰纹样“卷云纹”为核心加以延伸而成的。可见《哪吒闹海》里造型设计或多或少都是由中国艺术传统的元素进行加工后创造而成的。

(二)动作设计

《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元素。动画中的角色大多臂展修长而轮圆,行动起来充分体现了京剧艺术中“圆”“曲”“收”的特点,在制作行走和冷兵器的打斗场面时则更多的借鉴了身段表演中的“四欲法则”,即:欲左先右,欲进先退,欲放先收,欲上先下。下面从影片中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辅以论证。孙悟空在东海龙宫“借”走定海神针离开龙宫时,在半空绕了一个圈飞走。这种以在原地打转代表行走的方式是以戏曲为主的舞台艺术所常见的,《大闹天宫》中曾多次利用类似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动作。这么做既可以使画面动起来,不会显得过于呆板,又可以不挪动镜头,使场景和配角不产生变化。在孙悟空和四大天王的打斗中,戏曲艺术的影子更为明显。像增长天王的剑被孙悟空猴毛变成的盾打败时,两手摊在身前手心向上来回颤抖用以表现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动作属于典型的京剧艺术“摊手”的表现方式。包括持国天王和多闻天王收回法宝的动作也由京剧动作演变而来。又如诸多角色在说话时,采用探头、缩身等动作,人物在表现情绪,尤其是生气和恼怒时,发出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均来自戏曲的演变。与之相比《哪吒闹海》中的人物动作设计则更偏向生活化,动作更为流畅自然。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众多戏曲元素的影子。比如开场时,东海龙王在天上喷水时龙颈先收再伸的动作;李靖得知妻子生了“不知是个什么”后前往查看时的走路方式,一手撩着衣服下摆一手按在剑上的动作也是京剧中动作的变形。而在人物间打斗的动作和声音动作设计上,则依旧如《大闹天宫》一样,几乎采纳了戏曲艺术中的特点。在打斗动作上,比如哪吒在跟夜叉打斗时,两人持武器亮相、定型的动作,短兵相接时的动作行径都与戏曲艺术中武行的动作相似。而声音动作中,在打斗激烈和高潮时采用以唢呐、锣鼓、镲等为主的戏曲器乐作为背景音乐,人物发出哈哈大笑和生气时也时仿照了戏曲艺术中较为夸张的声音表现方式。

(三)选题来源

“中国学派”诞生的背景本就是国内提出了“创造民族化的动画片”的倡议。例如上文提到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里都采用了脸谱式的人物设计,背景音乐使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大量借鉴戏曲艺术。又如在动画的类型上不光出现了水墨动画,还出现了剪纸片、木偶片等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类型。可以说“中国学派”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成功。我们不能将“民族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划等号,但是“民族化”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中国学派”的一系列代表作品中,看到了各式各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动画电影从发展之初至今,涉及题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改编类和原创类。对于改编类题材的动画电影,主要包含文学作品改编和俗语神话改编两种。以美国迪斯尼为主的动画电影从创作伊始《白雪公主》先后创作了《小美人鱼》《小飞侠》《长发公主》等。都是从童话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而在“中国学派”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大多数作品都属于改编类题材,这与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密切相关。部分作品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例如:《铁扇公主》、《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都根据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改编而来;《哪吒闹海》则改编自《封神演义》;《崂山道士》是根据《聊斋志异》。此外还有一系列改编自民间传说或故事的作品,譬如根据张士杰收集的自鸦片战争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流传于渔民间的同名民间传说改编的《渔童》;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还有根据敦煌壁画中《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九色鹿》;以及由民间俗语改编的《三个和尚》,这些都是根据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可见“中国学派”的作品在题材的展现上也是充分吸纳了中国各类古、近代艺术传统中的精华而构成的。在对“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传统元素解析后,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大程度上印证了“中国电影艺术来自于戏曲艺术的延伸”这一特点。也发现了“中国学派”在传统元素的传承上更多的比较直接的展现,并未通过解构重塑传统元素。这一点,近年出现的中国优秀动画电影则呈现出另一种创作方式。

二、近年中国优秀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元素传承解析

随着大量日美动画作品的引入,国内观众的喜好与审美倾向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近年来,大量中国国产动画的角色形象都偏向了日美风格,而失去了中国自己的风格。但是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几部影片既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像《大鱼海棠》、《小门神》等影片,虽然故事内容不如人意,但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民族风格上,仍有很多可以借鉴与学习之处的。

(一)造型设计

在造型设计上我们主要可以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后文缩称《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缩称《魔童降世》)两部作品着手。《大圣归来》开头的场景正是《大闹天宫》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别是《大闹天宫》的借鉴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大圣归来》则显得隐晦一些。例如《大圣归来》中四大天王的形象更偏向于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中四大天王的形象,只是这些造型设计都在原有佛教雕塑的形象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动,使人物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加上造型鲜明,特点突出,才能达成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的目的。可见,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时,是需要做出一些现代元素的融合的。《魔童降世》的造型设计则比较具有创新意识,打破l传统的常规刻板设计理念。首先“魔童”哪吒的形象就颠覆了传统故事中“哪吒”的形象,他不再代表着“正义”,也因此在人物的形象上加上了“烟熏妆”、不整齐的牙齿等使人物出现了类似“反派”的负面印象。而太乙真人的形象也一改传统印象中真人仙风道骨的样貌,变成了一个身体圆润、有双下巴、厚耳垂的胖仙人。可以看出影片创作团队不光在故事上追求改编,也在人物造型上有所突破,追求更加贴合影片主题效果的形象。看似处处都透露着创新意识的《魔童降世》其实在细节上反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他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来做。例如作为“魔童”的哪吒和作为灵童的“敖丙”两人额头的印记,看似时两个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印记,然而这两个印记却是中国道教“八卦”的延伸,两个印记合并在一起时恰好时一个圆。结合把“混元珠”炼成两颗珠子的元始天尊的身份,可见这个印记并非随意设计出来的。八卦象征一阴一阳,也印证着灵、魔两人正邪的对立,更是为最后二人合二为一的融合做了铺垫。还有在哪吒第一次进入山河社稷图,太乙真人为其演示其中奥妙时,水里的两条鱼也不是普通的鱼,更像山海经中的“文鳐”。可见《魔童降世》中把中国众多传统元素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进行了传承,而其效果从《魔童降世》的票房和口碑就得以见得了。在造型设计中,《大鱼海棠》则有较为明显中国传统元素,但因其设计与其题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将于题材设计部分一并论述。

(二)动作设计

由于三维动画的特点,所以近年动画电影中人物的动作都更为生活化,很多夸张的动作都是为了喜剧效果或戏剧冲突而产生的。符合动画电影的动作特征,却不再有“中国学派”作品中对戏曲艺术的动作借鉴。然而在声音动作的设计上,却依旧以戏曲乐器为主。在《大圣归来》中,也有直接引入“皮影戏”和“秦腔”的一个小片段。整个桥段自然流畅,不显突兀,利用这两种中国传统艺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借助影片对传统艺术进行了宣传,是以一种较为大胆的尝试。从世界动画电影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电影的人物动作将会愈发真实和流畅。未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可能更多地需要从声音动作上寻求发展空间。

(三)选题来源

近年国内动画电影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主题上。其中较为值得一提的是《大鱼海棠》这部作品。《大鱼海棠》的灵感来自于《庄子・逍遥游》中一句,然而其整个世界观和故事架构都是在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可以通过影片中的一些角色和故事细节发现中国其他古典名著的元素。例如影片中的帝江、白泽、句芒、嫘祖、后土的形象,则是来源于《山海经》和《搜神记》等著作。影片中举办成人礼时,有一句“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小明》。这些细节上的设置,都离不开《大鱼海棠》这部作品本身题材的选择,它将自己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座上,创作架构了整个故事,因此这部电影如果想要做好,必须要在细节上都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底蕴,让观众信服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部分,才能开展故事的讲述。所以这部作品中,大到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式,小到配角中的服饰设计。掌管通天阁众多鱼的婆婆,对于她的形象塑造,便被合理地设定为鱼头人身。其服饰则类似于中国传统京剧的戏服,从她腰间佩戴的玉带饰品便可证明。还有一些细节,如在那场成人礼的仪式上出现了中古代仕女的形象,其衣袂飘逸的服饰造型在《步蓥图》、《簪花仕女图》等传世图卷中均有所体现。[3]《大鱼海棠》这部作品属于典型的中国式幻想型题材。因为中国拥有厚重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进行幻想型题材的创作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也是让影片内涵更为深厚的必要选择。影片中不光有外在形式上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中国儒道思想的体现。例如椿在和爷爷讨论“我们也会死吗”的时候,两人观点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道”的讨论。道家讲求“出世”,提倡追求个体的存在,鼓励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这正是椿的行为解释。此外本片中还有诸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蕴藏其中,在此就不多做赘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大鱼海棠》可以说是做到了从外(造型)及内(题材)的典范。

(四)与“中国学派”的对比总结

通过对“中国学派”作品和近年动画电影的解析后,可以发现两个时期的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些许区别。在造型设计上,两个时期的作品都大量借鉴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中的元素。不同的是,“中国学派”的作品借鉴得较为“直接”。而近年的动画电影的造型设计则是在传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加工而成。这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时,不能一味地进行单一的借鉴,也要进行“现代化”处理。就像陈旭光在论述“电影工业美学”原则时说到的“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化品格基准……力图寻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统筹协调、张力平衡而追求美学的统一。”[4]动画电影在今后的电影行业中若想寻求强有力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必须要将艺术性与商业性相结合。在动作设计上,“中国学派”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对戏曲艺术的吸纳呈现上,而近年的动画电影则并未在此环节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对于未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而言,一要注意寻找新的传承角度,二要注意避免施行“拿来主义”。避免出现“中国学派”中有些照搬而来略显生硬的动作,要对传承内容进行解构重塑,融入自己的动画风格。在选题来源上,无论是“中国学派”作品中的动画长片还是近年较为火热、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动画电影,选题上都有很明显的共通性――改编。通过纵向历史上的对比,和横向同一时期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学派”的改编是比较传统的将原有故事略加改动的“动画化”的改编。而近年的这几部动画电影则只是利用原著(原故事)中的大的框架、背景和代表人物,故事情节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例如《大圣归来》虽然也是改编自《西游记》,整体的故事情节却做了较大的变动,而不是像《大闹天宫》一样节选其中的一个章节。《魔童降世》的改编力度则更强,甚至改动了一定的故事背景和重要人物的设定。《白蛇:缘起》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白蛇传”延伸出来的故事,原创了白娘子与许仙相遇前几百年的故事,这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也为创作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进行选题时,如果选择做改编类的故事,不妨把目光放远。在中国厚重的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诸多文学著作,并非只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亦有许多经典之作可以选择。所以创作团队在摘选题材时,不应以著作是否有“名气”为标准,而要综合考量故事改编的空间、是否与动画特征相适等因素。无论是整体改编亦或是拆解故事,都要切忌改编并非照搬,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著作中总会有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地方,我们在改编时应该取原形之精华,去其糟粕,带着创新思维推进改编的创作进程。

三、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路径

在对中国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元素传承进行解析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任何个人或团队都无法脱离社会进行电影艺术的创作,接触社会就务必会受到依附在社会上的文化的波及,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还必须要关注当下文化融合语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跨文化价值观的表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全球化”、“一体化”、“世界村”等概念的不断提出的背景下,当代社会自然而然地面临着“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对于文化融合,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民族文化”间的融合,还有一个是“国家文化”间的融合。对于电影创作而言,其实就是跨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如何在两种文化融合中寻求到较为理想的表达方式,是这个背景下的核心问题。民族文化的融合比较简单,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较多,而汉族人口较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不断接触,就发生了以城市为主的都市文化不断侵蚀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情况。因此在动画电影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有意识地注意民族文化的表现。同样,因为信息的便利和不断与更多少数民族的接触,也让我们得以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更多地认识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借鉴、吸纳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大到题材的选取,小到服饰道具的设计,甚至场景布置的点缀都可以借鉴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内容,充实我们的艺术作品。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国家文化”的融合,则需要更为谨慎。因为文化融合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近20 年来,日本动画和迪斯尼动画对中国动画观众的影响就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融合的过程,而这种单向的输出还涉及文化侵蚀。所以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其他国家的文化,而应该有选择地、有意识地学习其他国家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比如日本动画电影在讲述故事时,往往会带有很强的日本的文化气息和当地特色,日本导演新海诚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日式寺庙文化、日本的乡土文化等;在讲述现代故事时,像日本新干线、东京铁塔等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点也都很融洽地出现在镜头中。而迪斯尼的动画则一直与美国提倡的“民主”“自由”以及他们的“移民文化”有很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在接触到他们的文化内容时,要先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核,学习其文化中的“精气神”,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其文化外壳。

(二)动画技术的运用

文化融合语境下,还会带来的是技术上的交融。三维动画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动画创作团队喜爱的呈现形式。近年优秀的动画电影中,除了《大鱼海棠》,其他影片几乎都是三维动画电影。这和迪斯尼动画电影的输入有一定影响,同时也要看到三维动画的优势。因为三维动画比之二维动画在特效等视觉冲击上更为强烈,加上灵活流畅的动作体现、建模灯光的仿真效果,三维动画能够让观众具有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也为3D观影提供了更好的观影感受。二维动画大多是以线条和色块构成,画面简单干净,对于动画导演而言更利于形成其独特的导演特色。例如目前二维动画较为成功的日本大师宫崎骏,还有近几年日渐显露的新海诚,其动画电影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导演风格。在二维动画的发展史上,著名学者贡布里希先生早在《艺术与错觉》著作中就曾预言,“艺术之所以能够让人感觉真实存在是因为人们能在艺术作品与生活经验之间进行高度匹配,从而实现场景还原。”[5]二维动画因为其基础源自于二维图画,而二位图画在生活中会较多的被人们所接触,人们可以从图画中获取较多的亲切感。加之二维动画突出的是绘画主题的表现特征,以人物或场景的代表性特征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让观众在进行观影活动时可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艺术感知力与主观能动性,调动其从生活经验中取得信息弥补画面与生活中不吻合的信息。这种类似“蒙太奇思维”的大脑运动过程也使得二维动画也较三维动画更加具有亲切感。然而将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进行比较时,会发现三维动画更占优势。因为现在的观众在进行观影活动,尤其是动画电影的观看时,会抱有对视觉冲击的期待。而在这一点上,三维动画明显优于二维动画。同时,结合动画电影制作成本的计算等较多现实问题的考量,致使中国动画电影今年来出现了较多的三维动画电影。但《大鱼海棠》作为一部二维动画电影在当时引发的关注度和热议程度也证明了,二维动画电影依旧是存在市场的。所以我们在创作新的动画电影时,如何选取二维、三维只需依据自身需求即可,并不需要为了追求中国传统,学习“中国学派”而一味追求二维动画。《白蛇:缘起》作为一部三维动画电影,其中也包含了中国艺术传统的身影。影片开头白蛇几乎走火入魔的表现画面就充分结合了中国水墨的元素,配合白蛇古装的形象与动作使影片更加充满中国古代的味道。这完全可以当作是一种中国艺术传统与新兴技术结合的尝试,无疑从表现力、视觉观赏等角度看,这个片段的完成还是比较完整的,应该得到认可与借鉴。也为更多动画电影行业的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思路――水墨不一定非要成为动画类型,也可以成为影片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在文化融合语境下,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充满了更多的方式与可能,也有需要谨慎避免的“雷区”。创作者应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关注其他优秀作品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动画电影的特点,进行创作活动。

参考文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