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2 09:04:33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__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__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__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__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使我国步入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新阶段。四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五是有关部门在一些省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六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我国煤炭储量名列前茅,但是其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工业高速发展的特定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大量煤炭资源的消耗,如何更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转变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式,是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的难题。近来,我国经济全方位推进,煤炭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在严峻的资源形势下,一方面我国不可能停止开发煤炭资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煤炭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当前煤炭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对相关煤炭企业有所帮助。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煤炭经济属于生态破坏型经济,煤炭资源深埋地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使用这些资源消耗速度却很快。在煤炭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挖掘、破坏地表,并建立地下作业平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在利益的诱导下,很多煤矿开发无节制,开挖科学性较差,开采区生态、地理、水文都遭到了破坏,不但降低了煤炭的开采效率,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损失。

2.企业内部管理不当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狂,内部管理水平较低,像开采无度、生态破坏等情况,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破坏等情况,选择性地忽略,放任了许多不合理开采行为。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但是法律体系尚不成熟,效力有限;还有的企业在开采中,不以法律条文办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多煤炭企业将法律条文视为无物,甚至存在的情况,对煤炭资源开采、利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煤炭开采技术落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还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开采效率过低,导致煤炭企业竞争力不强,在煤炭经济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技术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这使得很多乱开采、过度开采的情况难以遏制。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成熟的开采技术,开采消耗能源存在明显的浪费情况。这不但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我国煤炭经济结构转型也造成了很大阻碍。

4.煤炭从业人员稀缺

近年来,针对煤炭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的人事改革大力推进,以往行业中存在的人员冗杂、效率低下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大幅下降,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的管理上出现了明显的人员匮乏问题。这不但加重了煤炭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也使得管理缺位现象更为普遍,工作质量大为降低。

二、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经济发展问题颇多,限制了煤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就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以往的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理念过于落后,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狂,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煤炭经济的发展需要吸收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对传统模式进行批判。而可持续发展理念立意深远,福泽子孙后代,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效益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促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政策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加强煤炭开采管理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不足,能源消耗结构畸形,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的煤炭经济前景堪忧,改革势在必行。煤炭勘测、开采、作业、运输等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无节制地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活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规范煤炭开采活动,制定开采标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煤炭各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实现煤炭经济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应该以当前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的实施,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制裁,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

4.完善煤炭开采技术

当前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比较落后,煤炭资源、能源的浪费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科研、创新、引进,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应该建立技术研发部门,一方面引进国外的现金开采技术,另一方面结合本国情况进行技术科研、改良,着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总结

煤炭经济资源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生态环境会遭到巨大破坏,煤炭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为此,本文分析了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希望对煤炭企业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左龙,陈闻君.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05).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林业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愈来愈稀缺,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森林作为地球的天然肺部清洗器,具有多种生态效益譬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把林业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可以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国家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初现成效,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也得到进一步的杜绝,但是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的面积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分之一。而且随着乱砍乱伐现象的加重,,我国林业资源正在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状态,而且林业资源质量也开始走滑坡路。虽然我国也有很多人工林的栽培,但是由于抵抗力性差,病虫灾害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库呈现总体不足的现象,经济效益很差。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萎靡的现状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道路[1]。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主要情况就是,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经过人工培养的人工树林,产周期比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体制改革的落后性。林业体制改革发展道路比较缓慢,从一定方面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业经济大都出现类似于林业资源的地产权力和经营权利的复杂融合,企业不能完全的进行自主经营,另外政府并没有给林业企业充分的支持,让林业经济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限制了林业的创新能力。

(三)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健全的,而且相对来说,林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结构形式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2]。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虽然我国森林总有量比较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而且我国主要是丘陵多山为主的地形,不利于耕作,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原因,迫使需要建立一种非常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来促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这其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等方面的辅助。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的用科技来带动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探索,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测定和树木结构分析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树苗的优良率,加强对林业技术实际应用的研究,使林业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地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既要做到能够体现林业特征的经济体制,又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需要政府机关林业部门,建立一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度,按照社会利益化的原则,对林业企业组织进行科学的安排,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确定林业产权的关系,逐渐推行森林资源的市场化使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构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四)完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等相关法律,但是它们只是对于林业资源被破坏之后的一些处罚性方法,考虑到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加大林业的执法力度,对于森林的采伐量进行限制,加大对林地的管理力度,对于乱砍乱伐和随意占地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要依法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林业大概分为三个产业机构,首先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支持,促使他们不断发展的第一产业;其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林业产品的更新期,有低成本原料像深加工林业产品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林业产品的新用途,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林业产品的结构,带动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作为当今各行各业争相竞争对手的资源,在林业经济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要注意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林业人才的相关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做好林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有活力的林业人才团队。

(七)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制定出林业行业的规划方案,引领市场有秩序化发展;安装林业预警信息系统,避免市场风险;利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造和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提高林业行业的产业协会知名度,以期来控制林业行业的自律性。

四、结语

要想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做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在林业发展道路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相融合,相共存,相作用,认真注重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切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人于自然的关系,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4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能源问题是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50%以上的能源是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中国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力来解决能源问题,能源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未来能否解决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一、我国能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约占9成,这样的能源结构设定是不合理的。这三种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如果开采过量会陷入能源危机,不利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能源开采过剩,利用率低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主要资源,被大量开采,造成开采过剩,且价格偏低,无法体现煤炭的稀有性,造成了供给过大造成浪费,同时开采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非可再生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

3.节能观念薄弱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价格偏低,无法让人们重视这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另外,在许多人意识里,我国是资源大国,能源储备丰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能源的任意浪费,使人们的节能观念薄弱。

4.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煤油气的三荒现象,这正是由于我国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没有做好提前的计划和控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一些地区陷入能源危机。

二、实现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就是利用科技技术,使我国使用各种能源的比例趋于合理。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对煤炭能源的依赖。首先要调经经济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和发电用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使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结构达到合理[2]。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能源结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品生产的数量,从而忽视了效益和质量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粗放,投入和消耗和生产效益不成正比,并且高耗能的产业占绝大多数,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能源的浪费[3]。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转变当前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找到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路线。

3.加强科技投入

面对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当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因此加强科技投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减轻煤炭能源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已经研发出洁净煤技术,将煤炭液化再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煤炭在使用时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消耗后废弃物处理方面仍然要加大科技投入,并实行推广,让环境可持续发展。

4.将节能放在优先位置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基本国情的限制,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人均能源不足,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用加大能源外延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前期确实一定程度上使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随着后期资金、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弊端和缺点不断被暴漏,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不能采用大量消耗能源走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须保证开发和节能双管齐下,优先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随着能源的不断发展,对能源消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终会陷入能源危机甚至能源枯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等,其优点是可循环利用且无污染。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因此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出台,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加快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曾不同程度地突然出现煤碳、石油等资源的短缺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采集和消耗也突然变大,而提前没有搞好计划和预测。其实能源陷入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能源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应急机制。考虑到这方面,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能源经济预警体系,抓紧能源源头,可以及时发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前就给予阻止,从而确保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能源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我国的能源经济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等方法都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

参考文献:

[1]薛俭.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设计[J].生态经济,2011,05(10):32-33.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5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03-02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给我们的警示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为标志,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业健康稳定,为什么也会在这场冠名“金融”的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问题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占的比重比较小。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使中国出口大幅下滑,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使中国认识到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这种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压力

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从当前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第一,限制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目前主要依赖的能源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煤在中国能源构成中占的比重最大,而煤又是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少,中国“富煤少油缺气”。 “减排”意味着限制我们的发展。第二,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我们的发展方式是高消耗、高排放的,我们生产的产品碳含量就高。发达国家会以此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征收所谓的“边境调节税”、“环境和气候税”等,或者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施加其他制裁措施。另外,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第三,限制中国在世界各地购买石油、农产品、矿产及其他产品。发达国家可以以中国“碳排放”太多为借口,限制中国购买石油等产品。2009年11月26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让世界瞩目,也意味着中国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三)中国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国际贸易顺差偏大,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不可持续。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低水平产业粗放生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投资和消费不平衡,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一)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居民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是中国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而投资率2003―2007年均达到42.4%,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特别是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产能严重过剩。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四是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五是把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消费,不仅经济结构得到改善,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根本目的。

(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结构相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发展。在第三产业中严重落后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围绕科技研发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技术培训市场的技术进步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国技术市场尽管发展较快,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差距很大。同时,物流业发展落后,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较高。扶持、壮大物流业,建立跨国、跨地域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一批物流中心,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价格评估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比较完善。从业人员众多,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政府的一些职能,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优化要素结构,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地区和企业能逆势而上,奥秘就在于它们注重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提高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靠消耗大量资源和付出环境代价来实现。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制度保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已经下降到43%。中国企业工资收入占企业运营成本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其次,缩小收入差距,加大财政、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收入差距太大不利于消费。富人边际消费倾向(最后一个货币收入单位用来消费的比例)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即通过提高穷人的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最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居民负担。在西欧、北欧这些高福利国家,财政的钱45%以上是用在社会保障上的,美国财政也有1/3的钱用在社会保障方面。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大概占到国家财政的12%左右,甚至低于印度、孟加拉以及非洲很多比我们贫穷得多的国家。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益导向

改革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财税体制。现行的分税制,出于对本地财政收入、就业的考虑,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高污染的项目。比如,中国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但要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难度和阻力非常大,因为要触动地方利益,影响地方政绩、税收和就业。应该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改革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财税体制。研究完善资源税、开征环境税等。中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偿使用。国家通过收取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体现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但是记税方式不合理。如煤炭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以煤炭产量和煤炭销售收入为基数征收的。由于煤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未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不利于激励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资源的浪费。另外,征收的资源税和补偿费太低,相对于资源的价格几乎微乎其微。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中国矿产资源总体上人均储量低,相对贫乏,但普遍存在矿产资源税费过低,甚至无偿开采;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异常珍贵,但在招商中常常出现低地价或实质上零地价;水资源短缺,但缺乏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和价格形成机制。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6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55-02

收稿日期:2009-12-07

作者简介:孟怀宇(1975-),男,辽宁沈阳人,会计师,从事会计理论研究;郑玉军(1971-),男(满族),辽宁阜新人,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与税收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通过循序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曾经被旧体制严重束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与先进技术,为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服务。持续有序的对内改革和日益深入扩大的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遭破坏为代价的。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恢复生态,治理环境,取得了巨大成绩,局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呈现出了逐步恢复和改善的态势。但是,由于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和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中国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已日趋严重。

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16年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特征来看,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涵,使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向良好的方向转变,按照目前的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和生态恶化的走势,我们只能完成一定的增长目标,而不可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甚至会面临资源枯竭、生活质量下降的严重后果。因此,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使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是中国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重要任务。

二、循环经济的起源及技术经济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处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到了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技术经济特征包括:(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2)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3)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气物的排放。(4)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生态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生产效率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越来越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参照。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循环经济涉及许多行业,如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等。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德国循环经济已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日本的循环经济也十分迅速。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 400万个就业机会。

归纳起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给我们的启示:(1)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如果说政府立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那么,强调企业在废弃物产生方面的源头作用,明确废弃物的处理的企业责任制,对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3)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政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综合前面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1.必须彻底转变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不应以GDP论英雄。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各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2.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要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鉴于国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环境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对目前的环境保护机构进行调整,创造法律、行政法规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提高其权威性。

3.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作后盾。要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扩散。这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4.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收益者补偿机制。例如,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保护税的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允许税收抵扣。其最终要求是使利用废旧资源的经济效益高于利用有限的初次资源的经济效益。

总之,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经过发达国家的实践,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济学家论坛,2003:,(12).

[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Setting Cycled Economy, Realizing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NG Huai-yu1,ZHENG Yu-jun2

(1.Water Supply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3, China;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7

褐色经济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Dennis表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且难以为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以及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危机呈爆发式加剧态势,使得长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深刻影响着世界的稳步发展。2008年以来,为应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发展经济学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成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转变褐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正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发展成果喜人 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为国策,奋力推行。但是何为绿色经济呢?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们看到,中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Dennis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成果喜人。”

为了推行绿色发展,各国绞尽脑汁,创新技术。同时,人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污染转移。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已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Dennis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转移问题。问题转移,究其根源,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资源不均等导致的。相较于处在较高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具有独特优势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绿色发展应从全球视角着眼,淡化国别与地域之分,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作为绿色发展同盟军的一员,各发展中国家彼此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引擎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8

众所周知,我国是家,没有经过革命和资本主义垄断发展阶段,而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工农业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虽然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 1/ 5和美国的1/7,但是,我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并不“逊色”。无论从环境看,还是从资源看,我国的形式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①我国的水污染相当严重,地方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城市。更有甚者,伴随着乡镇的发展,某些村镇污染正呈蔓延趋势,直接到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②大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在重工业型的大城市。有资料显示,全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大气严重超标的环境中间,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当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它同样困扰着世界人民。于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了世界各国开展的污染预防活动并加以分析报局后,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这一术语,并迅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紧接着,我国与印年代也提出了这一术语,在《中国21世纪议程》当中这样定义道:“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从前面CP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实行这种清洁生产的前提是进行CP审计,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清洁生产,我们必须大力推行CP审计,对企业现在和计划进行的工业生产进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我国国家领导人也明确提出:我国是对环境负责任的国家,并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以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大力倡导和推行CP审计显得尤为必要。

二、CP审计总体思路

CP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其目的在于:①找出企业当中不符合清洁生产的地方和做法;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清洁生产。通过CP审计,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检测,找出高物耗、高污染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的提出对策、制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CP审计的目的出发,CP审计的总体思路可以这样:l、找出污染源;通过现场调查和其他方式找出废弃物产生的部位,并确定其产生数量。在这里,废弃物指各种废物和排放物;2、从原因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①原材料及能源;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是否有毒性或难降解性,其产出的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否与此有关。企业应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能源是企业动力的基础,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企业应尽量选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空气的污染。②技术工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艺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③设备;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到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④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一次合格率水平,因而,会间接地对废弃物的产生量产生影响。⑤产品;应从产品性能、种类、结构、入手找出可能的原因,有时产品的包装也会对废弃物的产生量产生影响。⑥管理水平;任何管理上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⑦职工素质;因为职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运作质量和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因而也可能是原因之一。⑧废弃物本身;它所具有的特性和所出状态关系到其是否可现场再利用和回用,即决定了是否为真正的废弃物。3、找出和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际人员应针对每一个废弃物产生的原因,设计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有时方案可能不止一个,通过实施这些方案来减少甚至消除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三、具体的审计工作程序

根据CP审计的总体思路,其审计过程可分为:①审计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取得领导的支持,组建审计小组,进行现状调研,然后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范围等工作。②实施审计阶段。根据计划阶段所确定的范围、重点、步骤进行现场考察,评价产污状况,找出并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③审计完成阶段。也是确定方案和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阶段。这中间包括进行方案实施,并汇总、分析和评价各种可行方案实施后的结果,根据的具体实际情况,最后确定清洁生产方案。同时,要对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和评价,比如从技术角度,从环境的角度,从角度作出评价。最后,综合所得出的各种结论或评价,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四、CP审计的特征

从CP审计的总体思路及具体的工作程序看,它具有以下特点:l、目的鲜明。CP审计强调节能、降耗、减污,这与企业全面管理目标相一致。2、系统性强。CP审计涉及到从原料投入到产品改进,从技术革新到加强管理等各个方面,并设计了一套发现、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系统。3.突出预防性。注重从源头消除污染,达到预防污染的目的。4.强调持续性。CP审计十分重视可持续问题,因而从制度、组织、计划各方面给予了持续改进的保证。5、注重可操作性。CP审计的每一步骤均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工作程序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清洁生产的机会,在方案实施上以企业的现实条件为依据,因此可操作性很强。

五、CP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实思考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9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10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的绿色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型矿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鹤煤,2007年鹤煤集团获得了“ 中国 能源绿色企业50佳”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 政治 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莅临鹤煤集团视察、调研循环经济工作后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 

1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 科技 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 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 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4 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 社会 、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5 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 发展 势头。 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 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