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9 17:16:41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1

语文的外延的无限宽广,决定了语文探究活动的对象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不排斥直接针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探究,但作为丰厚人文资源与高效精美言语形式的和谐统一体的经典语言(或言语作品)无疑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探究源泉。语文教学,必然要把经典语言(或言语作品)作为最重要的探究对象。对经典语言进行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语言(或言语作品)其实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处于显性层面的是语言形式和内容,处于隐性层面的是言语行为,即言语目的、言语动机、言语策略、言语方法等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以往的阅读教学较关注的是语言显性层面的东西,而往往忽视对语言隐性层面的探究。事实上对言语动机、言语策略等言语行为的探究却往往能取得一箭双雕的功效,是高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荷溏月色》时,针对“近来心情颇不宁静”这句话,我们可以设置言语动机探究:作者为何说“近来心情颇不宁静”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查阅资料等语言实践了解背景也达成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正确把握文本的情感脉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过程的语文化

事实上,内容的语文化只是探究是否能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探究过程的语文化。

探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其核心。可以肯定得说语文教学同样肩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任务,语文学习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但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仅有思维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学科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策略方法的差异。因此要建构语文教学的探究模式必然要将“探究”与语文教学的其它策略、方法进行重组、整合,实现探究过程的语文化。

(一)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融合。人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认识和发展人本身,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更是浸润着丰富的人文营养。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完教育的目标,情感因素的积极介入必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语文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形成充分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情感判断和观念意识形成,并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从这一点上看,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必然具有浓郁的情感特征,这与自然学科教学中的更注重理性思维的探究是不同的。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学生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也依存在学生的实践中,这也就为语文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根据探究对象和内容区分语文探究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直接针对社会、自然、生活的探究和针对语言的探究(主要指言语行为探究)。针对社会、自然、生活的语文探究实际是现实情境中的学习,这种探究活动的优点是能直接唤醒学生的情感活动并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搭建了自由的的舞台。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得打破一切束缚,尽可能为学生情感火焰的自由升腾设置便利条件,并同时进行合理引导,促成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建构。这在我市语文教研组开展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卓有成效。

在这些尝试中,我们引导学生对我市的风土人情、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进行语文化的探究,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的同时,形成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积极情感态度和人文观念。

(二)探究与语言实践的融合

语感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形成不仅与语感分析(即前文所讲的对言语行为的探究)有关,更是基于反复的语言实践。淡化或摈弃语言实践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低效或是异化的语文教学。事实上探究与语言实践本来就是互为你我,相互促成,密不可分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探究的核心,思维需要“听”、“读”、活动为其提供材料,思维的过程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是一种内化的语言实践,思维结果同样需要“说”、“写”活动来输出。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探究活动既为语言实践创设了平台又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将探究与语言实践融合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语言实践与一般探究活动中的语言实践相比是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它除了为思维提供材料、内容和工具外,还肩负着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任务。因此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是一种更为自觉的活动,是一种伴随着效果评价的,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形式更为丰多彩的语言活动。

那么如何将探究与语言实践融合呢?事实上也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种融合永远是一种为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创造。而要实现这种创造,教师必须要强化探究过程中的语言实践的目的意识、设计意识、和评价意识。

(1)目的意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服务于语文探究,但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提升语言实践的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切不可把它看作是语文探究活动的附庸,或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2)设计意识。要提高语言实践的效率,就应努力避免语言实践的随意性,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探究内容、探究过程和学生心理等因素进行统筹安排。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2

如果我们把“抓培训、抓课型、抓活动、抓量化、抓展示、抓评价”作为整体一贯去管,将“课改理念”与“操作实践”这两线协同一致去抓,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再会感到繁杂沉重,实现“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标就近在眼前了。

光说抓课型,本人认为,关注整体教学才算是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而小学语文讲读课、自读课、写字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课、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类型的课结合起来才算是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这个整体。这几种课型的作用大体为:讲读课解决学习基础;自读课巩固学习方法、获取大量知识;语文活动课激发学习动力;习作课、口语交际课训练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表达。多用些时间研究“讲读课”本没有错,问题是现实中,眼睛只盯讲读课,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讲读课上的现象太多、太普遍了!有些教师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讲读课教学”。他们只看重讲读课,只研究讲读课,其他课型或活动可有可无。这样做的代价是牺牲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懂方法、缺乏动力、没有体验、不会应用。这样,学生又何谈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呢?看不到这些课型各自的作用和落实后带来的整体效益,语文教学能搞好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通过多年的研究证实,一个小学生要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必须读过近500万字的文章方可。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加上自读课本,加起来不过10万字,区区10万字相对500万字,真可谓是相距甚远。因此,如果把学生的阅读限定在课本上,单靠课本阅读教学是不可能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就必须在课本之外,加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学生只有做到了博览群书,才能达到底蕴丰实,厚积薄发,提升素养。课内外习作练笔量的规定也是同理。它不是任意一个教师的随意设置,它也是经过教育专家多年的实验形成的必然要求。事实一再证明,学生只有做到了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3

一.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1.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以可具操作性的语文活动来充实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成才和终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结合职业教育强实践能力的教育特点和语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综合成才和终身发展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教学特点,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点、以书本为蓝本来展开教学。

2.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和形式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动起来,具体一点就是听、读、说、写、做。

听示范。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经典名家名段,如诗词和优美的散文。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诵示范,直接接受熏陶和感染,无形中受到影响。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自律能力较差,注意力较难集中,所以在选择听的对象时要稍加选择,考虑到学生可以接受。同时为了增加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还可以选择有画面的播放音频,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读经典。听完示范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强化听示范的效果,我们接着可以让学生读起来。选择适合学生的片段,让学生开口读,在读中来进一步感受真,感受美。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读经典,可以在读经典时采取一些辅的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如读书和朗诵比赛。通过这个活动来丰富和强化学生读的内涵。

说自己、生活。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基础课,目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开口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中出现的现象和当下社会发生的热点事情让学生说,通过引导学生说来提高能力和拓展思维。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说、说得更多,在选择说的话题时最好采取既跟课文相关,又能跟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的,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环节也可以辅以演讲和辩论的活动形式来进行。

写感想。写作能力也是语文课要着重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较差且习惯不好,他们往往排斥和拒绝写作文,觉得无话可写。因此,语文课堂可以以写感想的形式来引导其写作。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无话可说的心结,做到有话可写,同时还可以让老师来了解这些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地了解受教育对象、推动语文教育有效地进行。

做活动。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环节,完全可以模拟真实场景来进行,让学生真正做起来,通过种种实践活动来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加强的教学点,如应用文的学习与写作,条据类、书信类、启事类、招聘和应聘都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来进行教学,以尽可能逼真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现阶段教育大力提倡素质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综合成才为目标。语文作为一们文化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任。通过实践性教学能极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目的教育,其优势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强实践性,让学生达到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做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性教学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实践性教学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语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2.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1)目前社会和教育大环境提供背景。近几年,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家都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这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基础。

(2)职业教育特点提供可能。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强实践能力的教育要求使得实践性教学易于在学校内推动。同时,职业教育非升学教育,没有中小学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相对来说时间充沛、精力充分,可以展开实践性教学。

三.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中应打破传统中学里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尽量把实践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主,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效果,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载体,只有他们真正学到东西,这堂课才是成功的。

2.难度适中,形成坡度,易于学生接受。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形成坡度循序渐进,让学生易于参与、乐于接受。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效果的提升。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要求。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局限于“就教材读语文”,片面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严重脱离。而语文综合性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把学生的学与用、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综合性实践活动,已经逐渐走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高效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依靠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学完《我叫神舟号》这篇课文后,教师设计了收集、整理图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空,想象自己坐在月亮船上,遨游太空。接着告诉学生,太空已经不再是人类的梦想。引导学生从哥哥姐姐用过的教材或是报纸上,搜集图片如“人造卫星”、“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等。然后剪下来,在班上用一两句话解说图片中的内容。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后,笔者开展了以“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搜集英雄事迹,并在班级以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评价,评出班级“故事大王”。这就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走近自然,感悟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核心。要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笔者先是设计了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不会偏离,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清丽典雅,散文色彩浓厚。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是向别人请教。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基本的了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渠道,学习热情高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界是神秘而伟大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实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对自然便能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边环境逐渐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与生活相关的课题。比如在《云雀的心愿》课后,笔者组织学生调查了周边的自然环境情况。特别是学校周边小河的环保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校周边小河今非昔比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保护小河的建议,最终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一实践形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体验了真是的自然环境。在观察与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认识到人们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常识,掌握了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其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延伸课文、拓展教学

课文的眼神与教学的拓展,能给为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适当地延伸,就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技能。比如在《用冰取火》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原理。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原理进行自己的小发明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使得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培养综合性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瑞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河南教育,2002 (2) .

[2] 钟永辉.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民族教育,2010(Z1).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5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的教育首先是一种语言教育,而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化本就博大精深,而且极富魅力,并且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都是引用一些名家名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话剧、情景表演等形式。同时可以适当辅以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合理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学生加强互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以笔者自身所带的班级为例,在分析课文《丝绸之路》的内容时,可以先找来大量相关史料制作ppt为学生进行扩展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并且结合影视资料,在所有课时结束后笔者为学生留了作文题目《梦回丝绸之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自己学过这一课之后的感想,体会,憧憬等。并抽出半堂课的时间对作文进行讲解的点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在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夏令营活动,重走丝绸之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语文实践活动与积淀语文基本素养对接

伟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学校,社会即生活。教语文必须有大视野,学语文必须有大时空。我们做教师的,心中想的,手中做的,都应为孩子们着想,随着学科间壁垒的消除,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我们有责任创设大学科学习的实践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增强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秋天的画》一文时,课前我就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孩子们看秋风吹拂的山丘黄草层林尽染的秋色,去看红彤彤挂满枝头一眼望不到边的苹果园,去看雪白一片呲牙咧嘴笑的秋棉――回到课堂,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眼中的秋天,然后学习课文。不经意间,学生已将感性认知与抽象文字符号链接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一体,升华了学生们的审美情操。

三、以教材为本

我们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而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还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进行。遵循这一基本情况,我们依然要以教材为本,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媒介,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紧密结合,建立具备更强综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迅速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通过图书馆、家庭网络等诸多手段可以使五彩缤纷的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展课本知识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立足于这一点,在日常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其中一个知识点,围绕它来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例如,在探讨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借助电脑上网查询,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故事,了解圆明园的兴衰过程,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真相,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文,做好相应的课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谈谈心中的圆明园?你想象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哪些关于圆明园故事呢?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被生动的课堂内容吸引,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本,以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内涵,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四、对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认识世界、搜集信息、发展思维、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更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体验。小学的孩子们正处于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的阅读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应当拓展视野,扩大阅读范围,增强阅x能力。阅读是一种精神食量,小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培养阅读的能力。书籍使人进步,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必须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多读书的益处很多,一方面读书可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时间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小学生如果可以从小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将会十分有利于其以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文学素养。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所带来的益处并不仅仅如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多读书,多积累资料,提升自己的语文文化素养,才能提升自己理解文章的能力、分析段落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等。读的书多了,这些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所能够训练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是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外阅读所带来的益处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老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广阔的学习空间,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我们应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6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教材、质量评估上,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职业能力的提高。本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导向的专业性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服务专业应侧重于文章所蕴涵的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的分析,而幼师专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表达上,计算机专业则应在园林的设计方面做文章。

2.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比如,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文字录入练习实训的录入练习材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学美,让他们受到情感的冲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课文朗读录音、配套图片或者课件等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3.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例如,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藤王阁序》一文中,用藤王阁图片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再把相关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还可延伸南昌其他名胜古迹,甚至与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联系起来,如我们赣州的八境台、郁孤台等。学生从学语文也学到了旅游方面知识,使语文学习专业化。 转贴于

二、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虽是一门文化基础学科,但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中职语文的实用性。

1.教学应贴近生活。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荔枝,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向大家介绍说明。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我们可以开展辩论赛或是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广告到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

3.中职语文教学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把语文学习与不同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名胜景观、服务技巧、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1.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如在教读话剧《雷雨》一课,让学生先观看电影《雷雨》,然后根据课文,排演话剧,在课堂拓展阶段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7

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课文的赏析环节的教学力度。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在唱独角戏。这是由于一下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中职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欠自觉和自律,而中职学校又极为重视课堂纪律,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多采用硬性的管理手段,但这也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性。第二,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诸如课前预习和复习这些工作是做不好的,甚至不去做。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产不了共鸣和交叉。天长日久,教师就更愿意自己发挥,自己主导,而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互动环节的另一方学生,就慢慢消失了。切忌强求以教师个人体验或作者立意来做统一和强制要求。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在思维和语言的交流碰撞中完成文本的赏析。达成文本、文本作者和师生的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摆脱以往语文课上不动脑子。

2、要重视写作训练在语文素养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是最能体现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样式。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情况,中职语文教学在写作上不必贪大求全。在涉猎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以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重点。其他诸如诗歌、散文、记叙文和小说等文体,则重在让学生体会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手法,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形成个人体验。在写作训练中,尽可能开放,以提供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要尊重学生特有的个人体验,但同时也要把握好方向。

二、教学导向的专业性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

不同的专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语文教学也有其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

3.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1.教学应贴近生活

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荔枝,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向大家介绍说明。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连接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可以开展辩论赛或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首先,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其次,中职语文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五、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不能马上立竿见影的教学课程。它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目标要长远,不能功利性的只重眼前。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个人的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超过了对知识内容的追求。也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迈出校门、跨出社会以后。而不仅仅是在校园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我们民族的文化语言,中职语文教学要彻底抛弃功利性的目的,从实际出发,为学生都能够具有良好的素质以迎接将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应被看成是对过去传统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回归,而是从实际出发和长远考虑,所做出的必然和必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管小燕.中职语文教学误区及改革策略探析.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8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1 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 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3 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要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9

一、质疑有质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促使学生不会问、怕问-敢问-会问转化,让学生学会“好问”这一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质疑的质量。

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学会质疑,形成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词语的选用,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可以在难点处质疑、困惑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尤其是在无疑之处能求疑;还可以告诉学生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熟读课文,熟读才能深思,这样经过质疑方法的指导及训练,学生逐步由“敢问”到“善问”,能真正提出有质量的疑问。

二、朗读有个性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语感的培养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生读书要靠自己去读懂,而不是靠教师讲懂,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

注重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一旦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我们会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是教师远远不能预料的。教师准备的那一番自认为精彩的课文分析在课堂上派不上用场了,老师预定的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原来也并不那么“标准”。创造的活力不可遏止地在学生的身上奔涌而出。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阅读也不是无情物,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入乎其中,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这种沉潜到语言深处的涵泳体味,靠“理解”是不能实现的,必须依靠“感悟”。我们读书往往能得意忘言,抛其形而得其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合作有效益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明确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行有目标,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泛泛而谈,应先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调动每一个个体的自主意识,启动每一个大脑活跃思维,以便参加讨论时有所准备。在合作学习中,既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任务,也要巧妙地安排每一个学生积极承担个体的责任,做到有分有合;在每一个小组内,应培养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讨论活动的全过程,确保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组与组之间也可适当地采用激励竞争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强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例10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中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语文实践性教学趋势日益明朗,这种教改思路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一致,也是中职语文自身发展的使然和教改的必然出路。

一、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今天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中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中职生毕业之后要就业应聘,语言是频繁使用的工具,没有较高的语文素质便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即使过硬的专业素质,也尚需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奏效。目前,中职学科教改相当活跃,其基本趋势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课,提高实践效率。中职语文作为其中之一学科,也必须进入这种状态方能与之适应。语文教师就要在实践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二、彰显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用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要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等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材要先行

教材是教学之本,犹如演戏,首先得有好的剧本。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有关实践的内容十分匮乏。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不能打破“书本―课堂―闭卷考试”的禁锢,更不便大面积地进行实践性操作。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编写易于操作的“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教材,注重实用性。

(三)教育技术使语文实践性教学立体化

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单调而平面式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令人生厌,教师形象受损,魅力丧失,实为语文教学的悲哀。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特有的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较多,设备较好,现代电化教学仪器基本齐全的资源,使中职语文走向实践性讲、做、观、访、说、演、写、编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打破教师“一讲主宰天下”的格局。

三、强调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参与性

(一)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中职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

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中,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是中职语文适应和满足上述现实需要的根本途径,抓住当前教改的大好契机,看准目标,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开创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