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科研成果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2 16:17:19

大学生科研成果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1

2.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较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取得、交易、使用和诉讼等方面的活动给个人或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尤其是高校,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若对产权进行相关的处理,则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若要在我国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的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每个过程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另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审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专利的过高专利费用及过长申请时间抑制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3.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知识产权控制的核心是权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护。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及转化进程。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权利归属于雇主,这不仅使得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归属于雇主,而且发明创新成果专利的申请人也是雇主。虽然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发明人也能享受到专利效益的分配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都在强调专利是归属于高校单位所有,而没用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回应专利发明人。仅强调专利的归属权而不注重专利利益的分配权,其结果导致发明人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使得高校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远高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造成重大发明少、专利的技术层次和实施率、高校职务发明比率都较低的现象。

二、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政府层面(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要想将大学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很好的转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资产评估体系。有了这种评估系统,才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2)加大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国企业赞助的高校科研经费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经费是由政府赞助的,而且经费的额度也有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经费的额度已超过了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的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本质上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动力的保护,其结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使得科研成果的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2

关键词 大学生;成果转化;科技传播;协同创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21-02

科技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政府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也被国家日益重视。在国家的倡导下,各部委部门、各级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旨在培养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并鼓励其进行技术转化,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技术创业的案例屡见不鲜,相应地高校中开展和从事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大学生数量和规模稳步增加、参与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通过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成为一种新趋势。

1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优势

科学技术始终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一直是国家科技领域工作的重点。国家对于公民或科研机构开发科学技术一直秉持支持态度,出台了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的协同创业模式符合国家支持的导向,是国家支持和倡导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国家的倡导下各级职能部门也出台了有效的扶持措施,国家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倡导高校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专利成果转化获取技术。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如国务院明确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取消资金限制,降低创办企业准入门槛,同时更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便利条件。

传统行业领域的自主创业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开展,除了需要充裕的时间、资金及人脉支持,还需要专业化的工商税务、市场竞争、风险规避等诸多知识、经验和能力,需全身心的投入。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触新事物快,理论水平高的优势,但是由于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校以课业为主,无法做到全脱产创业,同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储备上均有所欠缺,从事传统行业领域显然是不具备优势的。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科技传播,承接企业项目研发、合作或者技术入股转让合营,具有更加长期和稳定的优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技能和科学技术的自身独占特性优势,科技创新与技术协同创业模式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学生创业的市场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亲睐。

2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及科技传播制约因素研究

分析

2.1大学生群体自身研发能力和转化意识不足

据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兴趣、觉得没有用、成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主要认知。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及现有的大学教育整体态势,在步入高等教育前接受中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是亟需提高的。大学生交叉创新意识薄弱,也成了制约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主要需要交叉学科的能力培养,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同时更加涉及到社会科学方面,往往需要结合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群体在校内的交际面和科技创新人脉的储备,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在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上有所突破。在对数据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从源头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科学技术能够成型的源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引导,科学技术的转化需要进一步系统的规划,扩大科学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只有首先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可能。

目前而言,由于知识和视野受到限制,大学生在从事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选题的时候,存在盲目的现象,导致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应用转化的前景,从而加大了科技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难度,致使大批量的科学成果,无法被有效转化。还有就是大学生科技研发产品、研发成果虽然具有较强的市场应用价值,由于信息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缺乏有效的支持,现有的科学技术有时候无法实现转化,欠缺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指导。对科学技术申请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的概念并不清楚,较多的同学因为不了解觉得很神秘,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信息闭塞。从而未能使其顺利的进行市场的转化和有效

引导。

2.2 大学生自身资源、人脉有限,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导

各高校先后设置了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例如《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申请。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分为自然科学类,科技制作类、人文社科类研究。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以及教师选题的方式进行项目申报书的撰写。然而高校大学生提交申请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在自身的研究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更好。

就目前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选题的引导,通过练习对接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以及相关的课题的延伸和综合,提升大学生研究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围绕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进行非均匀的基金项目划分工作,改变传统的不论大小,统一一刀切的形式,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资金实际使用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研发的时候,需要技术以及相关硬件条件支持。现有高校运行机制应充分合理使用高校的科研设备以及教师指导资源,协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促使其专利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向科学申请技术方面转化的支持力度,促使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更好更加平稳地的向科学技术

过渡。

2.3 在校大学生于社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市场的反应滞后,要加快对技术市场环境的预测监管机制,形成一个有需求有研究,有研究有科学,有科学有转化的一套尽力而为的推动推手,就要建立起一套高校自身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引导机制。科学技术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创新,需要满足技术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相应的硬性要求,同时对于科学案件的申请也是需要专门的业务知识,常常有科学机构来完成对科学的文件撰写、提交,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申请相对复杂,科学机构需要收缴一部分费用,因此造成了科学申请成本的增加,打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向科学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例如现有的科学案件的申请,已经由传统的纸质文件申请,转变为现在的电子科学申请,网络时代的来临,加快了科学申请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申请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鉴于此,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在完善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熟悉科学的申请流程,加强对科学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重点的突出学习,从而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研发出来的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及时申请成为科学技术,充分稳定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为后续的科学转化奠定相应的

基础。

3 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协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需要引入外力进行推波助澜效益,协同创业模式一方面充分使用校内的教师资源,要引入高校专家、学者、例如教授、高级工程师,通过加大教师教学实践补贴,让教师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路上的技术引导者,借助教师科研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更进一步地激发和提升大学生从事专利成果转化的能力,对大学生原始的科技创新研发作品的性能做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符合工业或者市场的使用,其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的特点,使作品形成产品,以便于同市场进行更好地接轨,获得企业孵化的亲睐。

协同创业同时探索“双导”牵引制。通过社会邀约、特聘的方式,开放理念,着力聘请社会上具有突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和营销能力、手段、资源的社会专家,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转化产品进行对接,促进产学研用同步协调接轨,实现在专利成果转化的源头有作用,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有指导,在研发之后又转化,转化之后能够形成创业企业的配套推动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扎根生存、市场开拓,销售营销及后续的创业过程中予以全程指导、并可通过其引入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将科技创新产品的科技创业做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科技创新产品进一步进行市场推广研究,根据科技创新产品类别特点,设置大学生科技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营,对其自身的科学技术申请进行培训,同时进行开设相应的科学技术向企业创办转化过渡的培训学习班,以提升广大大学生群体科技创业的意识和知识储备,为大学生群体开展科技创业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 结论

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基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业即将成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主要潮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学技术研发,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创业渠道,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但目前而言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过程还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沟通互动协调机制。

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基础,结合高校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建立起一套沟通协同机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并把控研发源头和方向,加快加深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程度,并探索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对接,引导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行协同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反促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无法创新或者不具备创新能力,都必将成为制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要结合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进行引导。然而克服这个困难,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高校间、政府职能部门、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协同工作,探索大学生科技创业、低风险创业的工作机制和机理,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和科学技术转化协同创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柴径.以点带面推进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2]范贤超.教育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94-197.

[3]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4]朱高峰.谈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5]刘连新.对本科工程教育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5-01

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发言时指出,教育部正积极推进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这标志着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开始转型,更加注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建设创新型大国战略下,高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建立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商品上的。近几年,我国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资助经费有较大的提高,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仅在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此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直接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的浪费[1-3]。

基于上述问题,构架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机制将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产出大批的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困扰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部级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与发达国家近80%的转化率相去甚远。可见,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成果找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4-5]。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国家,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储备力量。然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较为落后,比国外一些高校晚了20多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又没有可供参考的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6-7]。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互动机制的构架

基于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考量,构建一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联动模式,既有效化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题,又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效载体,实现双赢。

该平台互动机制通过三个模块的设置,建立一条双通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联动模式。

(1)信息模块,主要是为高校提供信息服务,包括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一方面,它将帮助研究者收集有市场前景、有企业需求的科研信息、发现或评估其发明与创造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它将向社会广泛大学的科研成果信息。

(2)项目研发模块,其主要任务是鉴定、开发和保护大学的知识产权。它连接外部投资者和校内科研人员两头。

(3)成果物化模块,制定准产品化策略与途径,通过制定具体的商业规划把技术发明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部门的投资。

该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模式结合了高校多学科的优势,体现了跨专业的合作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各学科各自特点,结合各自所长,分工合作,将大学生毕业设计,学科论文,及大学生科研以及教师科研成果开发充分结合在一起,该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各学科专业师生的聪明才智,将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二者不是各自独立,没有直接联系的。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书本教育,是知识与技能合一的培养过程。因此,研究从科学角度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协同的互动机制显得非常必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邱国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7):21-23.

[2] 艾进伟,职俊红,娄元俊.产学研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论坛,2009,6(16):161.

[3] 蒋科兵,刘期达.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原因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3):201-204.

[4] 魏世梅,李思宇,李欣童.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5,179(1):62-63.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4

邓小平同志指出:院校的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美术院校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力量,又是中坚力量。只有逐步增加科学研究的比重,认真搞好科学研究,才能把美术院校建设成为既是教学的中心,又是科学研究的中心。美术院校的职能、任务与教学对象,都客观地要求我们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多出成果,多出艺术人才.

一、科研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对于一名大学的美术导师而言,应具备系统的美术、教育理论知识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和科研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这两个内容的协调和平衡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综合来看,教学和科研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出,教学和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是同时在一些方面又是相对统一的。首先,从对立面来看,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和科研是存在冲突的,教学目的和科研目的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教学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知识的传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科研则是对知识的创新与创造;从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方面来看,教学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道德、人格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在科研方面则主要侧重对知识的创造性和智力的高要求,对表达能力、口才等方面要求较低;最后从时间上来看,因为一个教师的精力是固定并且有限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自然会减少科研方面的投入,从而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反之也是如此,因此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得到的结论则是教学与科研是相对统一的,同样从目的角度来看,教学和科研的目的虽然在细微的方面有一定的冲突,但是在大的方向上都是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共同目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可以说二者是统一的。另外在长远的影响上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对于教学而言,首先,科研的创新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的基础,并且能够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多元化,从而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学对科研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出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是在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总结也会深化科研的内容。对于个人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所以要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和谐就需要不断研究教学手段和内容,避免出现教学的空洞,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要想得到优秀的教学成果必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奠定好根基才能够更好的结出教育的果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在我们具体的工作和考核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工作性质来进行权衡。对于一位高校的美术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重于教学的方式更为适合。因为大学生对于教师的学术水平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对于教师的表达和口才能力则要求较低。所以对于一位高校教师而言,保障更高的教学质量需要以学术质量为基础,尤其对于大学的美术教学而言,科研不可忽视,没有科研学校就难以出现名师。

二、美术教学中应用科研成果对美术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与教育不是单纯的对立或者互不相关,从大量的科研成果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应用”、“推广”、“转化”,是关于科研成果的三个重要的推广方式,虽然在一些理论书籍中没有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解释和分类,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应用”是指的科研成果被一些相关人员的小范围使用,使用范围相对较小。“推广”则具有更大的范围,主要是指某些成果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范围小的情况下不能算作推广,只能算是应用。例如在农业方面有的科研学者表示,当某项科研成果推广的覆盖面应达到适宜推广面积的15%以上方可称之为推广。在美术科研方面也是如此。“转化”则是在应用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了理论向成果的转变,将效益转变为现实。这三个概念都包含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本文针对科研成果的应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选择一些对学生专业发展有利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是运用一些科研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终提高美术的教学质量,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科研成果的应用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科研成果有利于美术专业学生观念的更新

观念的更新是美术专业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我国现在发行的美术教材,大都存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艺术思想与学术信息等问题。如果美术教学仍然根据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把那些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像井底之蛙一样眼界狭窄,这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选择性地把最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来,不断摈弃陈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使新的、先进的理念内化为美术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2、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现在我国大部分中等本科院校的教学都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教师缺乏科研能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师缺乏科研能力,他们不能将新近的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结果事倍功半,成效不大,使教学工作很难提高到更高一层的水平。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就能批判性地选择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进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促使他们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3、应用科研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科研成果,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学生出现读死书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科研成果,还可以通过借鉴性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通过课题的自主选择和调查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最终保障教学质量。

三、科研成果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将科研和教学进行形象的比喻,那么可以联想到车的两个轮子,科研和教学作为两个轮子承担着整辆车的运行,而车轴则是结合与运用,只有通过结合与运用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果的充实,教学课堂的优化,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与运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1、运用科研成果,既要“遵书”又要“求新”

科研成果的运用首先要做到的是“遵书”,所谓“遵书”就是紧扣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讲授。但是,同时科研成果运用到美术教学工作中还要“求新”,所谓“求新”就是在现有的课堂内容和教学基础上不断的深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获取知识的媒介。“遵书”能够将教材精华内容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求新”则能够紧随社会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课堂上,避免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书上的成果固然是精华,但新的科研成果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教材的观点,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学术研究的观点介绍,从而扩大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科研成果,要概括精辟

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在进行总结和研究之后才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讲授,高于现用教材并且成熟的科研成果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科研成果的新。所以在科研成果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科研内容的精辟概括,保障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让学生受到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

3、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恰当

如果将科研成果的恰当运用比喻为一部电影中的插曲,那么插曲的应用得当可以让整个电影水平升华,推动剧情的发展,反之则会成为败笔。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就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正确的运用。首先,科研成果的应用必须扣紧主体。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科研成果的内容进行大量的积累和筛选,从而抓住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运用终究只是辅助,不能够喧宾夺主,必须有个范围的保障,以教材为基本点,相互配合,避免将课堂做成学术讨论会。所以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

4、运用科研成果,要巧妙安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不能随心所欲、临堂应付。这就要求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是符合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的目标和大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与之配合,运用到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更适合都需要进行斟酌,不能再课堂上信马由缰。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综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全局结构,采取科学安排,将科研成果的理论渗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成果的运用要注重一个活字,通过准确生动的插入和讲解让学生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学生参加科研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业余时间的研究活动来更好的得出学术价值高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而言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在美术院校的教育中,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和教学的有机权衡来实现科研兴教的目标,真正的将教学科研提到办学的中心上来,以教学目标来引导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真正形成一个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吴秋萍 胡博 单位: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5

所谓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就是指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由专业领域转化大大众领域,从而使成果能够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科研项目的任务。通过将这些高校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科研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这些诸多的科研成果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占总成果的1/3,但在实际的转化应用中且几乎没有太多的成功转化案例,这种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逐渐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促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难这一问题。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在质量、数量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刊物上,即使有少量的成果进行了转化,也存在转化的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不成体系的状况。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用不断凸显。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成果转化的效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笔者在对当前我国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后,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总结了阻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顺利快速转化的影响因素,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特点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大不相同。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从研发到投产,从生产到获利,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成果转化的效率。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间接的、伴随性的,这就增加了社科成果转化的难度。

2、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

科研成果的质量是影响其市场利用价值的直接影响因素,若科研成果质量较差,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就不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成果的转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正是面临着数量多质量差、转化少转化难的这一现象。很多人文社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来体现,发表的论著也较多,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应用价值非常低,甚至几乎对现实没有一点指导意义。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里有一部分文科类的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透,难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科研。二是,高校文科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谓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

3、对人文社科类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 谈到成果转化,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进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国家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的全是自然科学类的项目。可见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三、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质量控制,不断提高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价值的认知。在此,笔者以自身体会为依据,提出了几点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和措施,以供参考交流。

1、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关键。社科成果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有着软件性、滞后性、受众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转化周期较长等特点。这就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顾任期内短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如同重视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样,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精神产品。

2、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是转化的前提。社会需要大量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的产生,需要引导和激励,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适应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科研人员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在一定考核期内有一个精品成果的教师、科研人员即可以豁免其他科研成果项数,鼓励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准备高水平的成果,就能起到了促进科研、激励精品的效果。

3、健全机制,搭建平台,畅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渠道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6

一、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但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在质量、数量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刊物上,即使有少量的成果进行了转化,也存在转化的层次偏低,影响力不够,不成体系的状况。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用不断凸显。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成果转化的效益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一)人文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特点决定

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大不相同。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从研发到投产,从生产到获利,能够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成果转化的效率。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与自然科学成果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一般是间接的、伴随性的,这就增加了社科成果转化的难度。

(二)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

科研成果质量是市场转化的生命线。我国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少、转化难的现实,与高质量应用性人文社科成果较少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是论文、论著和研究报告,一所综合性大学每年发表的人文社科类论文有上千篇,其中不少发表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上,但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论文推广和转化的价值较低,真正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更少。究其原因一是高校里有一部分文科类的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不深、不透,难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科研。如某一地方性本科学院,在申报当年所在市下达的社科科研课题时,很少申报与当地省情、市情结合紧密的课题,80%以上的教师都热衷于那些比较务虚的纯理论课题。最终的成果能直接指导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就少了。二是,高校文科科研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注重社会的现实需求,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谓的科研成果不仅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而且难以进行转化,成为庸俗的文字游戏。(三)对人文社科类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看, 谈到成果转化,各级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就是进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国家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化项目”等资助的全是自然科学类的项目。 国家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中注明:“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排除在可转化的成果之外。可见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1]。

三、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关键。社科成果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而是经过转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武装劳动者。与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有着软件性、滞后性、受众不确定性、效果不确定性、转化周期较长等特点。 这就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顾任期内短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而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如同重视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样,重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精神产品。

(二)加强引导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质量是转化的前提。社会需要大量的切合社会实际的、有转化价值的精品科研成果,这类成果的产生,需要引导和激励,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适应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与科研人员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中国政法大学为了鼓励精品成果,制订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对在一定考核期内有一个精品成果的教师、科研人员即可以豁免其他科研成果项数,鼓励教师用足够的时间准备高水平的成果, 起到了促进科研、激励精品的效果,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省市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主持社科类科研课题立项时,应加强引导和管理,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与省情、市情紧密结合的课题,把纯理论性的、“空对空”的课题量规定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7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8

市场经济中,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定义为,将从前没有发生过的关于生产的条件和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套完整体系,从字面上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创新性的管理,重新组合系统和功能的过程,以达到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新高度的一门管理科学。创新性的的科学管理应完全的符合市场的导向和需要,对企业的功能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控制协调,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利润,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就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作为工具,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每个环节与要点进行管理,将各项指标如,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企业各行业间的激烈角逐,这种角逐,已不再仅限于传统产品上,而是逐渐的转移到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了,所以只有企业成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才会产生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尚做不到有效转化,没有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战略高度,所以必须引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来监督运行整个转化过程,对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意义

1.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提升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过程非常繁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取得多而高效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理念监督运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配置,将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市场效益最大化。

1.2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布局

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批量化生产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必然过程,因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各个环节,如科研成果转化的,对象,途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环节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真正的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的途径保驾护航,比如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可以将科研成果在市场有迫切需求时,应准确的把握时机,将科研成果变为商品,这就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有效指导作用与保障。

2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

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功过的意识表现为,首先,将经营生产当作企业的主要生产目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带来的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两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式等同对待,其次只重视场产品的市场效益,而对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价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要从以后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扣除才是盈利成本,所以企业追求高的盈利能力,必须降低研发成本,再次缺乏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科研部门,对于技术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越了此产品的性价比,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市场的不认可,这就说明,如果不遵循市场,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符合市场的产品研发,就会造成产品应用面窄,而得不到推广。

2.2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和产出难以系统计量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衡量科研投入的指标应当分解为,科研人员的数量,专业化程度,科研经费,与引进的科研技术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全面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因为只是在投入科研研发中可以反复使用,并没有产生损耗,所以讲知识进行商品化计量就会有困难,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就更不会有意义。

3 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成果实施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树立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用来保障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成果,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尽最大努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

3.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市场意识

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批量生产成为商品时,其就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它就成为转化科研成果后的最大受益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不单是研发的活动,他的最终目的为创效益型的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主要依据为它的成功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与此同时,企业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任务,但是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由生产、管理,直至市场营销的都贯穿起来,这也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并服务市场的精髓所在。

3.2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优势

影响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科技投入及产品寿命周期、营销管理等因素。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诸多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因此,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本,并减少风险,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事例,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有机的将产学研相结合是提升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重要途径。

3.3建立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应实施有效的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权变性和非程序性等特点,与传统技术管理相比,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经济型的转变,从传统技术管理型向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型转变,可有效消除技术与经济两分离的弊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作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中,促进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作为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支撑,如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约束机制、投资机制、竞争机制等。企业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限,从深层次上系统地解决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力争建成一个实用、高效、系统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切实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确保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浩邦,左小德.价值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马骁.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J].吉林农业,2015(04)

[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牛斌,何真,白成云.[J].山西农业科学,2015(03)

[5]冀纯国,霍晓明.浅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6]张梅申,王慧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9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国家科技部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长沙市在1998年初被批准列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之一。长沙“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目标任务。“十五”期间,长沙又提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优势带动战略,把长沙建成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秀美的山水城市”。2009年11月,长沙凭借“科技和人才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全市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160亿元”、“技术合同成产额突破32亿元”等多项硬实力指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这一切得益于长沙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采取了正确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长沙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促使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 借鉴成功经验,指导产学研合作,推动经济、生产力发展

研究长沙产学研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导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在借鉴的同时再吸取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适合本地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指出不足,加以完善,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何产学研合作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只能说某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某个时期最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指出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本身就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修正和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三) 在研究中通过整合优点的模式推广有效可行的新的产学研模式

在对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中,要对各种模式的优点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再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对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适合本地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长沙产学研现存模式及其特点研究

湖南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因而,长沙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吸引高精尖人才参与,创造了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得到社会及海外投资机构的热捧,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发展吸引了大批的资本,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长沙的生产力发展。

长沙的产学研模式主要有:产学研资,科技园区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校办企业、技术转让论文范文。

(一)产学研资模式

产学研资模式是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产学研模式,也是最成功,对长沙科技、经济、社会促进作用最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它是通过新的观念,把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企业、资本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大学、企业进行研发、生产,而资本为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入动力和提供保障,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资本支持,当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的壮大,资本壮大后,又回来投入科研和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使长沙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长沙的科技创新短期内跃入中部省份城市的第一。

它的具体特点有:

1、政府引导并建立科技投融资机构

长沙为了使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由政府注资3000万并成立了长沙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沙科技创业投融资协会、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

2、以多种方式巧妙实行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

通过成立民间投融资机构,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对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达到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的目的。

通过与银行合作,达到把科研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的目的。通过技术交易平台和科交会等,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市场化的运作吸引各方资本

民间投融资机构对科技投入的参与,大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海内外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采取互惠互利共促发展的方式,达到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又满足了投入资本的壮大和发展。

(二)科技园区模式

长沙通过对科技园区的规划兴办,达到了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大量孵化器的作用。以园区的四大特色产业掀起和带动整个长沙经济和产业的腾飞。它的具体特点有:

1、由政府规划和引导

政府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好基本设施,引导高新企业和高校产业进入,吸引高精尖人才进入创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园区的运作进行保护和监督。政府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通过对税费和行政收费的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淘汰及对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优惠措施的采取,达到对园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园区形成研究基地、产业基地、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

园区的高新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甚至博士后工作站,或者有院士带队的专家团队进行研发,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强。

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以四大产业为支柱,形成系列化的产业基地。通过对孵化器的建设,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以科研成果或自有资金为基础,吸引社会投资

园区中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自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自身最初的投入资金为起点,通过吸引社会对科技的风险投资及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

长沙高新区岳麓山高科技园中的园区企业与23 所驻长高校、70 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近400 个,共建部级工程中心6 个、国家及省级技术中心8 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还有的企业根据自己招来的人才及自身固有的技术力量,成立了独立的科研机构甚至博士后工科站。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进行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来进行的,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进生产和企业发展为目的。

2、科研院所是附属于企业的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这些科研院所是依靠于企业的资金的投入而建立并发展的,它的科研目标的制定和项目的确立,是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所有人,企业支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科研院所是企业的一个附属机构。

3、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在这种产学研模式下,由于科研项目是企业以生产任务形式下发给附属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又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市场信息进行研发,因而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对市场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同时,在研发出来后,科技成果迅速投向企业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极大促进生产。从科研项目的研发、科技成果的出现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实现,实现了流水作业式的一条龙式的生产,因而,这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三)校办企业

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采取“一校一园”、“多校一园”等方式:在麓谷,湖南大学设立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中南大学设立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从而有效实现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实体化。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和管理、财务的决定、人事的任免、生产的方向,都有决定权。而企业只是高校的一个下属机构。

2、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企业是附属于高校的,一般在高校有某个能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生后,这种企业才予以建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由高校决定。当高校有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应的科研成果产生,便迅速下发给企业进行生产论文范文。高校科研机构也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企业生产的调研进行立项。

3、高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共享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是共享的。在人才资源、资本支持上,高校与企业是相通相促进的。高校为企业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实现,又以丰厚的利润回报高校,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技术转让

长沙这种产学研模式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科研个人,将科研成果通过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转给企业,再以企业为主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这种方式能较为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避免了高校或个人因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转让科研成果,从而对科研资源及科研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体的特点有:

1、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与转化者不相同

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或个人所有,但是,依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条件无法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搁置成果不用,将会使科技创新成果随时间的推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也会使在进行科研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和智力处于被浪费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长沙成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通过科技成果交易会和技术成果交易公司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生产力和市场转化,既使科技成果的研发人获得经济利益,也使企业节约了研发资本,迅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有偿转让科技成果

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时,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的。企业可以一次性全部购买;也可分批次根据市场前景状况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多次付转让费;也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给以提成。

3、市场的需要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让起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要想转让,必须在转化后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因而,有市场生产前景的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发展。而缺乏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即使转让给企业,也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四、长沙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利用产学研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地成就。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政策监护

作为政府,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协调和引导的作用,排除障碍,制定政策法规,引导正确的发展。

1、政府要有完善的产业布局规划

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产业布局规划,针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有效的产学研模式的运作带动科技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再以优势产业的龙头效应带个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对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引导

企业缺人才,而高校人才聚集,为了企业的发展和高精尖人才的有效利用,政府就要恰当适时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关系,及时处理好所建立的产学研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因素。让高校在向企业输出技术的同时,双方能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发展。企业可以项目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关系,也可以生产领域联合高校建立学科领域类的产学研关系。而高校呢,也可进一步影响企业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基地。

3、要制定适宜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联盟加以监护

在产学研成立和运作后,政府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而应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对其加以监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好高校的利益,也要照顾好企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人才的心理。政府要重奖对社会科技和经济、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同时,也要对无所作为的产学研联盟加以惩戒,撤消其所享有的优惠待遇。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产学研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企业为整个科技创新的主体,从企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角度来建立和健全产学研模式。

1、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

在产学研联盟建立的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对于生产需要、市场信息,企业把握得较准,因此,企业的生产带有市场化,他们所提出的科研要求通常也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模式,不仅有利于科研,也有利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2、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而企业相对于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策略管理人才缺乏。因而,必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要激发人才的潜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促进人才的创新,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3、建立企业独立的研发机构

要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迅速得到专业性地解决,在生产需要时提出的项目得到适时的攻克,并使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转化论文范文。最好能在企业内部建立附属于企业的研发机构,处于企业生产线上的研发机构,既能随时对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也会及时根据产业和市场需要确立科研项目,同时也会研发出更适合生产力转化和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三)产学研资是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学研是把科研与生产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研、产,为科研成果和生产搭建了平台。但是,在科研成果出来后,必须有相当的资本保证其转化和健康运行,这样,才能使科研、生产、转化位于一条快速的流水生产线上。

1、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

这种产学研模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直接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实行对接,以雄厚的产业资本来保证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吸引社会各行业各层次资本的投入。同时,产业资本的大量存在,也促使大量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2、雄厚资本的保障有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化

雄厚的产业资本的存在,为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快速发展时,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激发产业升级和转型,甚至新的产业的产生。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会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当这种模式运行到一定程度并使该产业得到升级甚至转型时,就会促使该产业成为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科技投入和中介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较为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会为产学研的运作带来雄厚的资本支持,而好的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又会随时为产学研搭建一系列平台,能有利地沟通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好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做引导性和启动式的投资;民间的科技投融资机构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投入,确保科研的顺利进行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一定方式吸引海内外科技投资机构来对本区科技创新进行投入。

2、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好中介平台

产学研联盟的成功建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政策的扶持、人才的加盟、项目的吸引、经济的激励,以资本为基础,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发展为最终实现。因而,良好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对于串接好产学研建立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对于各个环节的顺利和有效对接也至关重要。

3、为科技研发打造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

产学研联盟成立后,进行科技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面临失败,出不了成果,或者所出的科研成果在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这就意味着先前为了研发而投入的大量资本、人力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宽容失败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风险投资对科研进行有利地保障。因而创立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也很重要。

五、结论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采用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加以引导,以产学研资模式甚至更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巧妙建立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鼓励社会风险资本的参与,以人才为基础,以资本为推动,以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长沙市技术创新工程成绩斐然[N],科技日报,2003年07月17日;

[2]陶小爱,长沙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技术跨越[N],湖南日报, 2000年12月20日第A01版;

[3]湖南省统计局,科技创新助推长沙经济发展[J/OL],湖南省统计局,hntj.gov.cn/sxfx/csfx/200908060002.htm,2009年8月10日;

[4]徐东,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层次分析及五点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6]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2月

[7]柳卸林,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月;

大学生科研成果例10

尽管美国著名的科研型大学大多为私立大学,但政府在大学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移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大规模的科研经费投人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强大支撑。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有多种渠道,如私人基金会、工商企业界等,但自50年代后期以来,政府的科研投人是大学科学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与大学的科研与伙伴关系始于1954年。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美国政府是很少对大学的科研进行投人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首次进人太空并获得成功,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政界和科技界。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设立“SelcetCommitteeonAStro-nautiesandSpaeeExploration”。这个委员便是美国科学委员会的前身。同时,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此后,美国政府的科研投人及其对高校的科研资助不断扩大。1972年,联邦政府对高校的科研拨款为160亿美元,2001年达到280亿美元。其中对霍普金斯大学的科研拨款为9.23亿美元,对华盛顿大学的拨款为5.2亿美元。其次,联邦立法赋予高校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拥有权,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移创造了前提性条件。在1980年以前,由联邦资助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政府拥有其所有权,专利权很少转移到工商部门,因而也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980年,联邦政府拥有30,。00件专利技术,其中仅有50%商业化。为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向工商业的转移,联邦政府于1980年12月12日制定颁布了Bayh一Dole法案。Bayh一Dole法案赋予了大学对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专利的拥有权,为这些科研成果的专利政策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其基本的目标是刺激联邦基金资助的专利技术商业化,提高专利技术的使用效率,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Bayh一Dole法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界定了受联邦资助机构的权力和义务;另一方面则明确界定了政府的权力。按照这个法案,大学可以自主地将这些技术专利转让给企业,并获取专利销售收人或股份收入。但是受资助的大学有义务向政府报告技术专利的取得及使用情况,有义务行使技术专利的所有权,并与技术发明者分享专利收人,有义务优先向中小企业转移技术;大学获得的收人应用于资助教育和科学研究。政府虽然将资助大学科研获取的专利的所有权授予给了大学,但保留了控制权:政府对非排他性执照的权力;对大学没有报告的或未获得专利的技术发明的所有权;对大学专利的优先使用权;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要求大学专利授予政府或其他特定机构的权力。这样既能让大学拥有知识产权,并能自主地进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同时政府又能对大学的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进行有效的调控。Bayh一Dole法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的科研创新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据统计,美国设有技术牌照办公室的大学由1980年的25所增加到了1990年200所;科研机构申请技术专利的数量2000年比1991年增加T238%;牌照2000年比1991年增加T161写;版权同期增加了520%。在1993一1997年期间科研机构获得技术专利超过8000个;1980一2000年期间,有3376个新的公司以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利为基础而建立起来。除财政拨款支持和制定相关的法律外,政府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不进行直接干预,但美国大学的科研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其中有三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美国联邦对整个政府的科研投人和使用方面有一整套严密的控制程序。美国每年的科学研究的拨款及分学科的分配比例,要经国会审议通过,重大的项目(如超过100万美元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要报国会批准,国家科学研究机构(如国家健康研究院)和基金(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要负责人要经国会通过后由总统任命。这些措施确保了政府对大学科研的宏观控制和引导。其次,科研项目的审议注重同行专家的意见。不论是美国科学基金,还是国家健康研究院资助的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基本上都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办法,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决定具体项目的取舍。同行专家主要依据学术标准进行审议,而不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非学术影响。同时,美国科学基金会及健康研究院都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有关同行专家评议的组织制度和行为规范,较好地保证了同行专家评议的公正性。再次,美国政府鼓励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但并不直接介人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而在法律规定的具体框架范围内由市场自发调节,大学向那些企业转让科研成果,采取何种形式转让以及如何确定转让价格或收益,由大学与企业同行确定,政府不承担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风险。

二、大学在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