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09:49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1

1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的目的

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体系,而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了探索和谐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担负着将生态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责任,其研究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园林生态效益研究、园林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学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以园林规划设计及园林工程为主,因此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可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生态施工打下基础。

2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学”是随着园林发展中“生态园林”的提出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时间短,在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1 "园林生态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综合理论还相对匮乏,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景观园林专业融会贯通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研究,这种现象明显体现在教材编写中,现在“园林生态学”常用教材主要有冷平生(2001,2003)、刘长福(2003)、温国胜(2007)、廖飞勇(2010)主编的教材,教材内容凸显多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个体生态学部分的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及生态效应理论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部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案例讲解多来自普通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难以满足景观园林专业需求,教材尤其缺乏园林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的特色。

2.2 “园林生态学”在后继设计类课程中应用不足

随着园林学由原来的造园阶段发展到大地景观阶段,生态学的理念也体现在景观园林专业的各门专业

课程中,但多是理性要求,定性评价,教师在讲授园林相关设计类课程时也引入生态学理念,但在实践环节,如毕业设计、课程作业,项目设计中多以合理性、艺术性评论,而忽略了生态学设计指导。因此学生对于“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期实践得不到应用,影响了学生学习“园林生态学”的效果。

2.3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及实习环节。多数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多为实验课程,只有北京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安排了3-7天实习w,而对于景观园林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应该适当增加实习教学。同时适宜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机械式操作,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一般院校“园林生态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在3~5学期开课,而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是“园林生态学”生态规划及工程部分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类专业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园林生态学”之后,因此也会使“园林生态学”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

2.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尚待完善

虽然“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但由于“园林生态学”课程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应用成果较少,因此,多数院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偏重理论,对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更少。现在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

学以致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根本,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优化教学内容,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园林生态学”教学效果。

       3.1丰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精炼教学内容,对“园林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简化一些理论性过重的基础知识,如种群生态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删除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学阶段就有较深讲解的生态系统、个体生态学、种间关系等部分理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教材,把一些成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补充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

3.2采用适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探索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永远的课题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有描述,但风景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案例教学、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3.2.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生态学案例教学也多有研究。案例教学的素材,一是来源于文献参考资料,教师需要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园林植物滞尘杀菌作用时选择“上海市交通绿化带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研究”及“光华大道西沿线温江段绿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规划为例;二是来源于科研项目,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结合生态学理论,从项目的立意、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讲解,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淮北地区北美红杉引种驯化技术研究”、“薰衣草引繁技术研究及旅游观光园建设”等项目主要侧重讲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不同立地条件对园林植物影响;“徐州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及保护技术研究”、“淮北地区园林植物群落优化技术研究”主要侧重园林植物种群、群落的研究;“生态园规划”、“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项目主要是讲解园林生态规划的相关知识。

3.2.2课后文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基于教学相当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在“园林生态学”应用部分教学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组织材料,分组制作PPT上台讲解,并组织提问、讨论。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学生不仅了解生态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而且能了解国内外最新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动态,获得较新的知识信息。如“生态因子在园林植物引种中的应用”、“园林种植设计中植物群落构建中的要素”、“园林设计中适地适树的理解”、“人工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等。

3.2.3专题讲座教学

       “园林生态学”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而随着“园林生态学”教材的出版及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园林生态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多不能被教材及时编人,因此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更有利于“园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专题讲座可以邀请工作在园林一线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邀请本学院的教师参与,讲授内容包括研究课题、园林工程项目、学科前沿等。

   3.2.4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把课堂搬到现场,现场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现场教学,能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园林生态学”实践性强,笔者在植物生态特性、园林群落生态位理论、群落多样性、园林生态管理等教学中都安排过现场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场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现场,最好设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教学内容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进行预习,现场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讲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指导老师确定实验项目名称,要求学生查阅文献,编写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批改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实施期间,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就会通过相互交流、资料查阅、咨询指导老师等途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多种园林生态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地、湿度等),研究其对植物(自选)的影响。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实习在景观园林专业“园林生态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但基于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习时间滞后,待其他设计类课程授课结束,综合实习时集中安排,配合其他教师,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

4“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来“园林生态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了“园林生态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而不能用、不会用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4.1课程教学效果改善

“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教学中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及实践的讲解,学生积极性提高,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于教师留的拓展性作业能积极完成,上课发言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重视程度增加,也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更好地准备材料,组织上课,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2

目前,园林施工人员及其绘图水平不一,园林专业相关学生毕业后,面对工程施工项目手足无措,理论和实践脱节,甚至有些学生在应用工程施工仪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均会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为满足岗位需要,应改革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1园林工程特点

在园林专业中,园林工程是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综合性,主要培养综合技术人才。学生需要掌握园林工程有关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施工技能,这样才能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充分运用工程技术与园林艺术,发挥园林工程构筑物自身功能,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目前,大部分园林专业学生注重设计,忽略施工。事实上,设计只有以工程施工为依据才能实现设计的可操作性。最近几年以来,各地区兴建大量公园、广场等园林工程,且项目投资、规模较大,设计精美,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包含雨季难以排除地面积水、经常维修路面等。

2园林工程课程教学问题概述

2.1理论教学问题

教师在园林工程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照本宣科,关于施工图设计、实例教学内容少,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限制学习视野。教学对象为学生,但学生无学习积极性,敷衍了事,也不参与实践活动,会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

2.2实践教学问题

园林工程教学中,实践课程少,无任何教学改革,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此外,学校缺乏实践场地、实验室设施,影响园林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由于社会实践少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机会。实践教学处于薄弱环节,学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未有效结合,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提高。

2.3课程安排问题

多数高校园林工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少,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包含施工项目组织、照明工程、供电工程、山石景观工程、水景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园林场地工程等。

3园林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3.1专题讲座

园林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指导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邀请有丰富工程项目经验专家参访,提出改进学校设施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通过专家讲座,可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其采取全面分析,重点剖析园林工程施工过程。

3.2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收集教学资料,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可详细讲解叠水、铺装与驳岸等施工流程。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兴趣,能加深学生对施工流程中有关知识的理解。

3.3趣味教学法

园林工程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趣,要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增强园林工程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开展比赛以及相关活动,打破常规教学格局,例如开展施工图设计比赛,展出作品,并进行评选,给予优秀学生相应奖励。

4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园林工程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向:施工方向、施工图设计方向,按照学生兴趣进行重点培养。对于施工方向学生需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社会实践,使其在园林工程施工中能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方向学生,是学校培养的重点,需掌握施工图设计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需对园林工程现场施工有详细了解。园林工程设计与园林工程施工有着明显差异,为确保园林功能设计图符合实际,学生需重点学习水景设计、排水设计、道路设计、苗木种植以及铺装设计等内容,严格把握整体设计。

4.1施工图设计实践教学

目前,园林专业学生缺少施工图设计实践锻炼,教师对于学生设计指导较少。教师需要按照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假定综合场地基础上进行设计,并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在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详细讲解学生设计图,指出设计图的不足,使其掌握施工图绘制步骤、内容以及相应规范。教师在针对学生施工设计图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以后,学生反复修改设计图,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能力。

4.2施工实践教学

在大树移植教学、园林工程实习中,教师可进行现场施工教学,重点讲解施工中的有关注意事项,并由学生负责具体的实习项目,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或者是争论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帮助,通过具体讲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现场施工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施工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论

通过总结园林工程课程特点,分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拓展教学内容、启发教学、趣味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法、施工图设计实践教学、施工实践教学等教学改革方法,获取显著效果。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明显提升;学生绘图能力提高,掌握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园林工程课程教学的进步,同时也能培养符合园林专业相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瑞瑜.园林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北京农业,2013(33).

[2]彭俊生,彭培好,陈文德等.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4(09).

[3]张磊,李亚亮.基于本科教学应用转型的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以淮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7).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3

园林植物类课程是指涉及园林植物的栽培与繁育、配置与养护有关的课程。这个课程大类是由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造景等相关课程构成。准确掌握园林植物的特性,灵活地运用园林植物造景技法,既符合现代园林生态的观念,也是造园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该类课程是园林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园林专业中的植物类课程有着鲜明的特色。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对园林植物美学功能的掌握、强调它们在园林中的合理运用,基本了解其习性和简单栽培养护技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园林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教学中依然延续了建国初期构建的教学模式,与现今园林事业实际要求相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暴露出不足。园林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不足 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本科一二年级英语、政史类、高等数学等通识性课程占有大量学时,从总学时上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开设时数,反映在教学效果上很多学生认为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学科面虽宽但涉及的深度不够,毕业生不能把园林植物类课程知识系统地、灵活地运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施工养护中。

1.2 各课程之间雷同内容较多 在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苗圃学、园林花卉学中都涉及到植物繁育技术和理论、光温水气热等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调节等内容。对这些重叠内容如果把握不好,任课教师之间协调不好,就会形成重复教学,浪费原本就很紧张的学时。

1.3 课程开设不够合理,系统性差 园林专业既包含了工程设计又囊括了植物栽培养护和配置,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宽泛,但在现实中又无法兼顾,很多高校的园林专业删减或者弱化了一些基础课程,比如学习园林植物类课程所必须具备的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遗传学等课程。这类基础课程知识的欠缺,导致了园林植物类课程系统性较差,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致使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不能够深入,甚至流于形式;削弱了学生灵活运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的能力,表现在毕业设计中对植物的错误选择和不当使用。因此,园林植物类课程理论教学首先要考虑课程设置系统性,然后才是各门课程的重点教学任务。既不能对基础类课程全部开设,也不能全部删减,要有所舍取。必须对园林植物类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以够用为基本原则,以开设《园林植物概论》课程为形式,以此来健全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较为深入地掌握园林植物理论知识,为毕业后从事景观设计、植物造景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1.4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很多园林植物类教材缺乏重点,知识内容陈旧,与造园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很多教材基本是对园艺学、林学相关教材的翻版或改良,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园林景观营造实践活动。

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改对策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园林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园林专业人才的很多职业素质的养成,都要靠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完善和实施。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靠实践性教学来强化。脱离了实践性教学无法实现正常的园林教学目标。现阶段园林植物类课程所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从配套的实习实验指导教材上而言,各高校自成一家,通用性不强;从形式上而言,大多属于参观形式,实习的季节、时间、内容、地点随意性大;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言,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机会较少;从不同课程实习的内容而言,重复性内容比较多,实习效率较低。

因此,立足现有条件,本着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教学经费的原则,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理顺实践项目先后主次关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成为园林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教学教改要从以下几点来综合进行。

2.1 明确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顺序和地点 根据人才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实习实验的任务和性质,确定各项实习(下转第58页)(上接第93页)实验具体内容。按照不同季节条件下,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排序。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同步进行。

2.2 避免不同课程实践内容的雷同 充分考虑园林专业内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和后续性,避免雷同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产生。对重复的实习实验内容进行删减,对近似实习实验项目进行修改或者合并。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4

园林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快,由于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园林绿化》这门学科在我国教育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园林绿化》这门课程的发展势头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同其他学科一样,这门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园林绿化》的教学一直采用课堂教授知识并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园林绿化》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生活中园林行业对于该岗位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实际,不能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培养出合格的园林行业人才。作为园林技术的重点必修课程之一,《园林绿化》的教学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根据园林岗位的具体要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最终才能保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当中。

一《园林绿化》的课程内容

通过分析园林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决定《园林绿化》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园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周边事物的妥善治理,其次是对受众的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态度,人们最在意的不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大小,还重视居住环境是否能够满足高绿化、低污染等条件。[1]此外,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已经取代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所处的居住环境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上。对于小区的业主来说,小区的绿化程度如何提高以及小区内的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已成为最受重视的问题。社区内的园林绿化工作主要是根据业主与物业公司当时签订的相关合同来进行,绿化工作的内容必须严格遵循合同上的条款。因此,园林绿化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小区内部的园林设计方案,对于小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方案,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以及小区的建筑物布局;二是园林绿化要充分考虑对人们的服务功能性,铺设小路能够方便人们的交通,设置小规模景观则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情。[2]可以说,园林绿化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大小区的绿化面积,还需要考虑小区的整体布局以及服务功能。此外,绿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合理的种植植物改善热门周围的生活环境,主要工作就是对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进行绿化以及对现有的绿化区域进行治理。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要包括对植物习性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实践教学,还包括植被的冬季保养以及独立自主地设计出合理的园林绿化规划方案;二是教学内容必须跟现实生活一一对应,不能脱离实际;三是教学内容要具有可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实践能力。[3]

二《园林绿化》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

《园林绿化》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课时不能小于整个课程所需课时的四分之一。在我国,高职院校《园林绿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四个形式:实验论证、校内实践、模拟实践、社会实践。这门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在进行园林绿化的时候能够熟练护理植被,并且能够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得《园林绿化》的实践教学更加规范化,并且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保证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实践教学开始之前,必须合理安排实践的地点以及时间,既不能耽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够贴合实际的服务内容。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学生对于《园林绿化》这门课程的认识由感性逐渐转变为理性。通过对《园林绿化》这门课程以及园林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于《园林绿化》的实践教学如何进行,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方案以供参考:一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是充分发挥学校的物管部门的职能,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可以与学校的物管部门进行仔细协商,制定一种既不影响学校管理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教学计划。此外,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可以将学校的管理分为多个区域,在不同的区域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教学;二是由于《园林绿化》这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形成分级教学的教学形式,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学校或者社会上的物管部门中扮演不同的物业职员,从而将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与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一一对应起来;三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以及更轻松的学习氛围,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完成整个实践计划的制定。学生通过查阅各种相关资料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制定出实践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对于《园林绿化》这门课程的思考也变得更加有深度;四是加快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了同时培养学术型人才以及技术型人才,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有必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通过建设一个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以高校为教育主体、社会市场为主要引导方向,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4]此外,实践基地的功能地位可以分为以下几中类型:培养高等教育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实践基地、拓展专业对口和技能培训的专业型实践基地、强化园林绿化整体布局能力的高端人才实践基地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我国的园林行业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种合格人才。通过上述四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综合来讲,这些实践教学都是采用环境模拟的方法来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园林绿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高职学生进步[5]。

三结语

通过对《园林绿化》的实践教学进行归纳总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找到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更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6]。与此同时,当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加以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实践过程的印象,反复思考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对于《园林绿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巩固与深化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对学生未来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实践教学能够做到将《园林绿化》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迎春,杨凯波.高职园林树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11):149-150.

[2]张秋实.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219.

[3]何丽波,曾梦楚.浅议风景园林学在线教育课程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27):23-24.

[4]赵慧蓉.高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5-106.

[5]贾德华.《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04):107-109.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5

关键词:

市场需求;园林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园林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宏观上的自然风景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治理,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到微观上的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环境、庭院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园林设计的重要性,也更加促进了市场对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符合市场环境需求特点的培养模式成为了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当前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或景观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来讲,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从园林设计的发展概况入手,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艺术形式及特征,同时结合园林要素设计、园林制图表现、园林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园林整体空间设计的过程和方法。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高校园林专业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改变教学模式,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1]。

1.1教学与市场脱节,学生无法适应市场新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找到符合专业市场需求的坐标。特别是园林设计这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的学科,是直接为市场服务的,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方案设计能力和表现技法应用的能力,也需要熟悉有关园林设计的施工材料和工艺,并根据市场变化逐步更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园林设计”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陈旧,只限于校内教学甚至课堂教学,学生没有深入到材料市场调研的过程,也缺乏实地测绘勘察的经验,更不熟悉园林施工工艺,最终导致学生在设计时脱离实际。

1.2过于重视理论部分的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随着园林设计的市场分工逐步细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进一步增强,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当前国内“园林设计”的教学仍较多地以理论为主,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随意调整,使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完整掌握园林项目建设的过程和方法;有的高校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大学担任教师,实践知识储备不足,因此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技术的指导,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甚至还有的高校完全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没有设置任何供学生实践的空间和环境,学生只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纸来想象项目场地状况,既没有地形变化,也没有周围环境设施,最终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面对实际项目时无所适从。

1.3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性不高

很多园林设计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思维敏捷、创造力强、积极性高的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园林设计”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单向模式,缺乏互动性或情境式的教学。教师运用板书、多媒体等手段在短期内向学生输送大量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提问、讨论等互动形式,学生也无法通过方案讲解的途径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课堂气氛沉闷。另外,传统的“园林设计”单向教学常常忽视交互评图的环节,缺乏教师对学生的信息反馈以及学生之间的对比分析,学生画好图纸交完作业后只能得到一个分数信息,却不知道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今后需努力的方向,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随意设计,敷衍任务,学习积极性不高。

2市场环境对园林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

从近年来市场环境的总体需求来看,园林设计企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逐年增加的。从人才能力要求来看,他们更需要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然而,由于当前高校“园林设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部分人才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不符合企业需求,被迫转行进入其它行业工作,导致人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设计学科的发展。因此,明确市场对园林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2.1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的园林设计企业对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着重体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不论是对园林空间起初的勘察、测绘、调研,还是接下来的方案设计、图纸绘制、模型制作,或是最后的材料选择与现场施工,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具体实施,因此,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快速进入实践工作状态将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

2.2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然而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大众审美意识普遍提高的当今社会,园林设计领域需要更多创新的、前沿的、多元化的设计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思维的园林设计人才。

2.3较高的团队协作意识

园林设计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它还涉及了生物学、建筑学、文学、声学、光学、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内容,所以实际的园林设计项目往往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这就要求其中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各个工种、不同研究领域人才之间的互助协作,确保高效完成项目任务。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园林设计教学改革路径

3.1更新教学内容

园林设计是一门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的专业,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快速变革,因此,“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全面、系统,还应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对于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设计案例应当及时跟进,这将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处于优势。同时,“园林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不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时间,教师可组织学生调研一些有创造性的设计项目,现场了解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也可有针对性地走访一些装饰材料市场,熟悉市场上各种新的材料,并且教师还可现场讲解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3.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作为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园林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注重学生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调研、测绘能力,以及模型制作。以公园设计专题为例,教师布置某一实际公园空间设计,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方案来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困惑进入到实际的场地进行调研和测绘,让学生亲自体验该公园的尺度、地形、周边环境,并分析空间的功能布局,思考场地的植物配置,规划游客的游览路线,同时结合照片拍摄、调查问卷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和感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要通过绘图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设计思路,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场地模型,让学生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更清晰地感受各景观要素的尺度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设计的不足之处。2)通过校内模拟,校外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实际空间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中的实体空间作为“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场域效应’”[3],因此,利用校园某一特定室外空间模拟绿地改造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训练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十分熟悉的环境中再次感知场地要素,并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以1:1的比例在场地中放线观察,并不断地修改、完善,切实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另外,还可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并分组进入不同的场地空间接受工程设计及施工全过程训练,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园林设计施工操作技能,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前文已提出,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等,然而基于市场对园林设计人才创新性、灵活性、多样性需求的特点,“园林设计”的教学方式亟待改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而非灌输,注重启发而非传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构思,塑造学生的艺术个性。情境体验式教学为“园林设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情境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或描绘生动的专题场景,使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通过师生协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主题。”[4]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有计划地介绍某园林空间设计专题的相关概念和内容,然后有目的地根据专题内容将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同时建立并描述与之相关的专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下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利用设计情境使学生接受并体验设计任务,从中发现各种问题与矛盾并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这些疑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分析、启发,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沟通协作,产生新的认知,从而解决问题,找到设计方向。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主动发现、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对于课堂教学中设计成果的展示,可通过学生间交互评图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作出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激励机制,最终促进学习的积极性[5]。

4结语

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对园林设计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教学也更加重要。然而,传统的“园林设计”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规划,或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都应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新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57-160.

[2]陈薇薇.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150-151.

[3]刘晖,李莉华,董芦笛,等.生境花园: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中的实践教学[J].中国园林.2015(5):12-16.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6

二、园林景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建立校内园林景观实践基地,将课程内设计方案中的局部景观进行实施,并将好的设计应用到整个校园的景观中,使整个校园景观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充实园林景观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将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教学、探讨研究、方案绘制、动手实践、总结报告五个环节。理论教学由教师来完成,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探讨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在基于园林景观理论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设计思路分析,并将植物、铺装、水体及园林小品等应用于方案当中,并在校内实践基地内完成实践环节,把图纸上的设计真正的展现出来。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完成相应的实践内容,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将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并打分,选出优秀的设计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更换和补充。校内园林景观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操作。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可以给学生增加学习氛围,使校内的景观更加丰富。学生在课程内实践动手设计出的优秀景观可以应用到校园景观中,体现校园景观特色,同时也可以直观的体现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来解决一味在教室里进行教与学的单一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园林景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方案

制定新的教学模式。对照社会需求对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将对过去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差距和缺陷,为建设园林景观实践基地做好准备。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了解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园林景观实践基地展开教学,拓展外延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二)可行性分析

根据现有的艺术设计大学本科四年制来进行分析,实践基地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为苗木培植区、第二部分作为成品苗木储存区、第三部分作为景观设计课程实践区。其中第一部分又大一的学生来完成,第二部分由学校的工作人员来管理,第三部分由大二大三来使用。因为大一的学生大多涉及的是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等课程,让他们来培植苗木有足够的时间,也可以尽早的对景观植物做个初步的了解。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始涉及相关专业的设计课程,他们可以利用实践区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作业,其中应用到景观植物的可以到植物储存区挖取。设计好的景观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应用到校园景观中。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景观会使校园景色不那么单一,形成丰富的校园景观,学生把应用到校园中的景观进行挂牌,牌上标明培育设计者的姓名、班级、设计理念等资料,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观,形成校园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四、园林景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取得的教学成果

园林景观设计通过两年的校内实践教学,已体现出它的优势所在。首先它能够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能够亲自参与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动手做景观之前,他们会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比如植物的特性与配置、铺装材料的种类与铺设方法等,这些都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知识,并且加深记忆,这比在课堂上仅仅是讲些理论课,然后虚拟的做一些方案效果要好很多。再者老师在指导学生事件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更有利于提升老师的指导能力。同时学校又可以节省部分的绿化资金,将这部分资金用来奖励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以作为对他们的鼓励。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年复一年,好的设计作品会越来越多,校园的景观会越来越丰富,既美化了校园,又达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目的。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7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介绍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71-73.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8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总学时为120,其中实践性教学学时为60学时,占总学时的50%,主要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有:园林景观施工场地的改造(带学生在施工现场参观为主); 园林景墙和花坛的建造(在校园局部小范围模拟建造和市区参观相结合);园林假山建造(在校园小范围模拟用塑石方式建造和市区参观相结合);喷泉建造(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为主);园路的修建(在校园局部小范围模拟建造和市区参观相结合);园林场地水电施工(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为主);栽植园林植物(在校园局部小范围模拟栽植和市区施工现场参观相结合);集中实训一周,让学生以校园局部地形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施工训练等内容。根据实践性教学内容合理灵活的调整教学学时,可把实践性教学学时提高到总学时的60%-70%,通过实践性教学的强化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校企结合模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现场施工场景

通过对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部分毕业生调查,发现学生刚到园林企业时,在园林工程现场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施工项目不能相互有效的衔接,施工工艺流程不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等现象,在通过一个月的实践后,才改变这种混乱的施工局面。其原因是学生与园林行业企业的施工现场接触不多,真实体验太少。因此在《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设置上加强了与黔东南州园林企业的合作,把实践课带到园林企业的施工现场进行,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现场施工场景,同时聘请园林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给学生讲解园林工程施工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相关知识。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让《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园林企业的需求,更能让学生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目前园林企业对毕业生的表现满意。

三、提高??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往往与理论考核合并在一起以试卷形式进行,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也不大,不超过40%的分值。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也存在上述问题,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园林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在园林企业施工管理岗位就业后就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把《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单独列出,作为对学生的一项独立考核指标,使其占该课程考核比重的50%以上,这能促进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把《园林工程》课程的考核由单独的期末考场里做试卷的模式,转变为与现场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让学生进行实操大比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与部级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结合,为参赛做准备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9

(一)缺乏适宜的实习基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实习基地,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附属于林木育种学实验,主要依靠校园内固有的资源进行,如利用校园的银杏、油松等树种开展优树选择等,但是这些材料的起源模糊,部分树种甚至可能是同一无性系、且生长过程人为干预明显,使实习过程仅仅是一种模拟状态,与野外实际环境相距甚远,实习效果较差。因此,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林木育种学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实习内容单一原有的林木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仅包括模拟优树选择和树木遗传变异观察两个方面,难以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同时,实习内容对于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小,有关种源试验、苗期试验、子代测定、种子园的营建与管理、无性繁殖技术等实践内容学生无法亲身参与,造成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丰富并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是林木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三)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长期以来,因为缺少正式出版的林木育种学实验与实习指导教材,学生只能使用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整理的实验指导手册,并据此开展林木育种学的实验。由于将模拟优树选择和树木遗传变异观察等内容也纳入其中,实习指导手册内容凌乱,缺少针对性。这样的指导手册不利于学生学习了解林木育种学研究内容的具体实践过程,且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缺少帮助。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不平衡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应包括实验、实习、科学研究3个不同的层次。其中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均衡设置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强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将花粉染色体加倍技术等部分林木育种科研成果整合入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育种过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实验室内完成的实践训练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到林木育种的一线生产实践,对林木育种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认识得不够深刻,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需要加强林木育种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强化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二、林木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选择适宜的实习基地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学实践教学基地选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七沟林场国家油松良种基地。该油松良种基地始建于1984年,200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基地建设总规模达2595亩,包括油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1.5代种子园、母树林、优树收集圃、子代测定林、示范林、育苗圃等较为完善的种子园良种繁育与生产群体,为林木育种学实习内容的设计提供了较丰富的选择。同时,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部分老师与该油松良种基地开展了多年的科研合作,选择该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也使教学与科研项目的联结成为可能。此外,该基地紧邻101国道,距北京林业大学北方综合实习基地约25km,交通便利,基地建有职工食堂,可为学生实习提供餐饮服务,这些都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设计有针对性的实习内容目前,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林木育种学课程实验教学包含了林木开发授粉习性观察、林木花粉染色体加倍、林木花粉变异及生活力测定、杨树切枝水培有性杂交等内容,同时还在校园内模拟进行优树选择等。因此,在实习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避免重复、注重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实习基地的具体条件以及实习时间,设计了如下的实习内容,包括油松天然林分优树选择,参观优树收集圃;母树林生长、结实及病虫害调查;油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变异观察和产量估算;子代测定林调查及遗传参数估算;无性系嫁接及繁殖技术操作;针叶树控制授粉操作;油松花粉传播距离调查;油松、高山松和云南松种源试验苗期调查等。通过以上实习内容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如何在天然异龄林份中具体开展优树选择,母树林和种子园的差异以及两者在油松遗传改良中的作用,结合种子园无性系间性状差异及子代测定的遗传参数如何为去劣疏伐或改建种子园的营建提供指导,利用花粉传播距离的规律如何规划种子园不同育种群体的位置以及设置隔离带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种源试验的设计更是与真实科研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探讨高山松的起源及生态适应性等科学问题。

(三)编写完备的实习指导手册为增强野外实习的可操作性,保障实习的安全、顺利进行,课程组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相应的实习指导手册。实习指导手册的内容包括实习安排与要求、实习内容及操作步骤、实习基地基本情况及种子园平面区划图、实习报告的格式模板等。通过实习前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实习的时间安排、注意事项、实习目的、成绩评定原则、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及具体操作步骤、基地信息等,各实习小组可以提前进行工作分配,以提高实习效率。同时,在实习指导手册中还包含了野外数据调查所需的必要表格和计算公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借鉴。提供实习报告的格式模板的目的在于保证最终提交实习报告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便于存档。林木育种学实验与实习指导手册,经过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有望成为正式出版的教材,以期为全国林学专业学生开展林木育种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科学考核实习结果实习结果采用百分制进行评定,成绩除由传统的实习出勤及态度、实习报告质量组成外,还增加了多媒体汇报的环节,以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种照片并保存与重要结果相关的证据。根据权重,各环节占据不同的分值,其中实习态度占40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习调查的认真态度以及是否严格遵守野外实习纪律;实习报告的质量占40分,主要考核外业数据的整理是否科学准确、报告撰写是否认真规范,是否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讨论并对种子园的营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同时还包括实习的心得体会及相关建议;多媒体汇报环节占20分,由每小组推举1名代表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实习过程的熟悉程度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应美观、大方,汇报中要能体现团队协作的精神。实习结果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林木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实习结束后,笔者对参与实习的2012级林学专业6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1份,收回问卷61份,有效问卷为61份。调查的内容及结果见表1。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对本次实习的内容设计,有95.09%的学生认为满意和非常满意,认为实习内容反映了我国林木良种选育与生产、遗传测定等主要技术环节和现实水平,是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90.17%的学生认为实习指导手册编写完善、内容合 理,对操作步 骤 等有详细的介绍;9345%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充分、认真 耐 心,能根据 学生 提问作出准确回答;9344%的学生认为,本次实习的考核方式合理,利于综合评价实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95.08%的学生认为实习增强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85.25%的学生认为本次实习增强了对林木育种学研究和林学工作的兴趣。然而,尽管绝大部分同学对实习的出行、住宿、饮食等安排表示满意,但也有3.28%的学生认为这些方面有待提高。

(二)带队教师对实习效果的评价

1.学生对我国林木良种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实习前的大二学生,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教学中给出的一些数据、例子上面。通过实习,学生深入到林木良种生产一线,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林木良种生产和林业发展的现状,理解了林木良种对于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了解林业基层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作风。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国林木良种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有同学提出与美国火炬松种子园相比,我国油松种子园园址的选择主要在山地,不利于经营管理,也不利于种子的生产;有些同学通过调查发现种子园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现象,但是无性系间在病虫危害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可见,本次实习对于加深学生对林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大的帮助。

2.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调查、交流、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等一系列环节,获取实习数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种子园营建和生产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种子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所以,林木育种学实习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园林实践过程及内容例10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刘慧(1979―),女,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绿地景观建设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902

1引言

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有1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校[1]。一方面,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对规范学科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合格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网络公开课、慕课(MOOC)等为核心的开放、共享教育资源对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一些基础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同时,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时设置较少、学生相对忽视等原因,《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成效往往不佳。

2《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园林植物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的《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进一步明确了《园林植物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其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自2007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园林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教育,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教材选用难

在农林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由《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组成,北方院校的教材选用主要以陈有民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张天麟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1600种》为佳,南方院校的教材选用主要以庄雪影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华南本)》为宜,《花卉学》课程则大都选用包满珠教授主编的《花卉学(第三版)》。这些权威教材主要以讲述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生长发育及栽培管理等为主,相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来讲,其内容多、专业深、涉及面广,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同时《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园林应用现状[3],目前相关其他教材又或多或少存在较大不足,选用合适的教材比较困难。

2.2教学课时少

对于《园林植物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院校大多安排80学时的课时,且农林院校一般开设植物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园林苗圃学等相关课程[4]。而桂林理工大学将《园林植物学》作为必修课,教学课时只有48学时,严重偏少,且缺少相关课程的支撑。而《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促使教师的讲课蜻蜓点水,不能深入,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2.3教学条件差

由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时间不长,缺乏相关树木园、花卉温室、苗圃等教学设施,教学条件较差,造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课堂讲课为主,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对园林植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一到实际应用就两眼摸黑。

3 《园林植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新时期,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工科院校应充分把握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实践等四方面对《园林植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克服教材、课时、教学设施等诸多不利因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园林植物学相关专业知识,为未来从事风景园林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3.1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就业导向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门人才为目标,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计划实施中强化以就业导向为理念,因此改革《园林植物学》教学内容应充分突出应用性与适用性。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园林植物的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内容,减少对园林植物的分类、分布、生长发育、栽培管理等内容的教学。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应结合地方高校主要生源属地(广西)和就业去向(上海、广州、深圳等)选择适用性较强的教材以及讲授针对性较强的内容,如选择庄雪影教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华南本)》为主要参考教材,重点讲授木兰科、山茶科、樟科、木犀科、棕榈科等内容,并以南方园林植物应用景观效果为案例进行实证,以提升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专业需求的能力。

3.2改革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使教师的讲授简单易懂,学生的认知更加便捷,特别有助于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幻灯片展示速度又快,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往往跟不上节奏,真正掌握知识的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增强课堂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充分运用声、光、色俱全的多媒体课件把园林植物的花、果、叶及整体形态特征形象直观地讲授给学生听,并通过课堂提问式互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提升学生对园林植物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布置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堂讲授与分享心得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枯燥、生涩的园林植物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中去,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3改革教学手段,共享网络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更多知名高校的网络公开课免费共享以及“慕课”、“微课”等日益盛行,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者单纯的PPT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地方高校教师应审时度势,积极适应新技术发展,在《园林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主动寻求变革。

3.3.1共享教学资源

教师可通过创建自己的互联网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学校课堂教学进入“在线导学”模式,实施网络课堂教学,加强两个课堂的教学,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矛盾

3.3.2“翻转课堂”

即教师通过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把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对话和讨论,并强化对园林植物相关视频讲座、电子刊物、植物图库等网络资源的学习。

3.3.3“微课”互动

即针对园林植物某些重点、难点、疑点制作“微课”资源,并通过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微信、微博、QQ等传播给学生,增强相关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

3.3.4网络资源分享

推荐和引导学生关注有关园林植物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如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自然标本馆、中国风景园林网、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等行业知名网站及园林植物识别类APP等优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3.4改革实践模式,提升教学效力

《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运用性很强的课程[5],由于地方院校由于园林植物实践教学基地普遍欠缺,应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课堂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力。

(1)对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在野外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如在春季木兰科、蔷薇科植物盛花期时,可直接选择在课外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学生对木兰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赏效果及园林应用的深入认知。

(2)协调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选择桂工校园、桂林市区公园、植物园、街道及居住区等进行实践教学,认知、调查园林植物的实际应用及景观效果,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的感性认识。

(3)融合课堂实践与网络实践,充分利用植物识别类APP等网络软件资源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和获取园林植物的能力,要求学生采集标本、拍摄图片、记录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等,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识别200种以上常见园林植物,增强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效力。

4结语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有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相关特性,学会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各种功能并合理搭配植物,营造多彩多姿的园林景观[6]。总体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较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其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应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更好地促进地方工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