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4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1

关键词:植物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前言

园林植物与园林中的地形、建筑等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它用自己独特的自然属性形成的植物景观,有力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衡量风景园林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在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旨在促进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

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当前现代园林分为两类:以人的需求为主,以植物材料为辅[1]。以现代建筑为主的设计大多属于这类,都是以建筑造型的特征、需要来进行植物景观塑造。这类通常用于住宅、广场、小型绿地等;以顺应自然为主,人工模拟自然,从而营造出近自然的人居环境。这类通常用于城市大型绿地、郊野公园等。在这里我们所论述的是第二类园林即风景园林。

随着风景园林规模的扩大,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它的原生植物生态系统几乎不可逆。对原生景观的保护要从生态环境、风景环境等大环境出发进行综合保护,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良性循环作为宗旨,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此外,还应该有效调节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使之重点突出,进行分级保护,促使经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统一。

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现状分析

首先要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当地的气象、土壤、地质情况等。其次要对场地信息如现有植物资源、地形、土壤等进行调研。现有植物对园林景观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要对现有植物的种类、体量、生长情况、病虫害敏感度、与新建筑的关系等进行调研,并尽可能在新的规划设计中运用到。植物的种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所以需要了解与植物景观有关的地形状况,如坡度、有无明显陡坡等。制定种植计划也会受到土壤的影响,所以必须根据项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土壤的EC值、PH值、磷等理化性质进行测定。选择植物种类会受到水文的直接影响,所以需要具体了解场地内水源的位置、容量,年度洪水循环周期等。除了了解场地内的情况,还应该对场地周边的绿化用地状况进行一定的考察。

(二)概念规划

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规划过程中要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指导,把规划用地的绿地类型弄清楚,然后再依据规划设计的定位、主题,结合风景园林现状,提炼出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的立意。在进行概念规划时,必须把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基调弄清楚,并把宏观整体把握植物景观的结构、内容作为建设植物景观的核心。具体来说需要进行植物景观的空间、特色、时序、色彩、渲帧⑷郝浣峁沟墓婊。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是对概念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深化,这就需要从宏观规划深入到细小的设计中。方案设计要在充分理解规划内容之后,把植物特色分区作为基础对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进行深化设计,其中有群落的空间、平面、立体设计以及植物材料的选择。

(四)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它对方案设计的内容进行了细化、调整。初步设计可以参考传统园林植物规划的原则、方法。植物的种类、位置等需要在初步设计中明确下来,此外,植物的数量、行距需要规划好,现有植物也需要标明。通常初步设计要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

(五)施工图设计

进行植物种植、工程预算、验收等工作都需要按照植物施工图设计来进行,所以植物施工图设计应该能够确切地展现出种植设计的内容、意图[2]。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施工图设计可以根据初步设计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把植物种类、栽植位置、植物规格等标清楚。同时在绘制的过程中要与放线网格、尺寸相结合。对于关键植物要把它与建筑物、道路等的距离尺寸标注清楚。那些种植设计复杂的地段,可以将其分为乔木、灌木种植物两种。那些有必要进行特殊说明的设计可以与植物立面图相配合。此外,也要以项目为依据编写专门的植物工程说明书、植物材料表。其中植物材料的选用情况、苗木栽植方法等要在植物工程说明书中体现。项目所用苗木的序号、拉丁学名、数量、中文名称等要在植物材料表中体现。

(六)设计的现场调整

在实际种植施工时总会遇到设计时没有预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预设的设计理念、景观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必须对设计的现场进行有效调整,这样问题既能得到有效解决,预期效果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设计的现场调整在植物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其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养护管理也会对植物的成活、长势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它不属于规划设计的范畴,但施工单位有必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思想、方法,这将会对植物景观的营造产生良好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规划设计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所涉及的范围在增大、领域在扩展、内容在增多,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可持续性设计等思潮的影响下,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中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握好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程序、方法等,保证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董丽. 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 中国园林,2014,32(01):93-99.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2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意识的增强,风景园林师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植物景观所带来的生态及社会效益。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施建设后的景观效果及产生的生态效益,俨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风景园林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园林植物景观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形成了一套用于指导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园林作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现代园林景观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规划尺度来看,现代园林建设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传统园林中的庭院栽植以及花坛、花境设计到现今的城市开放空间、河湖景观、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从项目类型来看,现代园林景观类型趋于综合、多样化,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如雨水花园、生态修复、废弃地修复治理等。为应对现代园林景观项目在尺度、类型上的变化,植物景观应从理论及方法上作出更多的尝试和探索[1]。

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分析

1、现状分析

1.1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包括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场地所属地区的地域性植被分布;当地气象、土壤、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况;地方志中提到的古树名木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典故等。

1.2 现场调研

1.2.1 现有植物资源。现状植物对于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状大树的利用,对园林景观风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场地内现有植物资源的调研,包括植物种类、体量。对树木的生长状况、寿命进行评估,对病虫害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养护的要求等均要做出评价。还必须对原有树木与新建筑物及道路等的关系做出精确分析,以便使这些保留下来的树木在总体设计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及效益,并应尽可能保证其继续自然伸长。至于原有的外观美观的树木,则可在新的设计中用于构成景点。

1.2.2 地形。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种类及分布。了解场地内与植物景观有明显关联的地形情况,包括坡度、坡向、有无明显陡坡、山谷山脊分布等。

1.2.3 土壤。深入了解场地土壤类型,对制定种植计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项目情况,选择性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EC值、pH值、氮、磷、钾含量等。

1.2.4 水文。需了解场地内水源的位置及容量;水源流动方向和流域面积;维系植物生长的水质情况;年度洪水循环周期及洪水水位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种类的选择。

1.3 周边考察。除了要熟知场地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了解场地所属城市的绿化用地状况,如城市绿化整体面貌、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概况以及苗圃用地的苗木情况等以便于更加准确地把握规划用地特征。现状分析是对场地解读的过程。利用人工判读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营造植物景观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2]。

2、概念规划

2.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现代大尺度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占有较大比重,一般性公园70%以上的陆地面积是绿化用地。因此,植物景观的空间布局结构对项目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变化的范围也较大。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以宏观尺度的空间疏密分布及其序列为植物景观空间规划的重点。空间疏密主要是指植物覆盖地表的程度,一般分为密林、疏林和疏林草地3类。随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尺度的增大,需求的功能越来越多,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可进一步丰富、细化,以便更好地把控整个项目的植物景观基调。

2.2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是丰富植物景观内容的关键。其内容包括在了解场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分析,在适宜地段营造适宜的植物景观,构建植物景观特色分区,确定分区基调树种。植物景观特色分区是植物景观的立意表达,各特色分区之间有主次之分,同时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在面对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项目时,植物景观的分区规划是指导植物景观深化设计工作的有效手法之一。

2.3 植物景观时序规划

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是不同于其他景观要素的独特之处。时序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主要体现在小尺度空间内。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植物景观的年周期变化是规划重点,包括季相变化和近、远景规划。将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观统筹在园林空间中,通过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观特征强化空间中的时序性。植物景观季相规划要与植物景观特色分区相结合,不同的特色主题对应不同的季相变化。植物景观远景规划,一般选择20年或50年作为调整节点。根据植物预期的生长速度和变化速度,对目前的植物规划提出调整建议,进行远景规划。

2.4 植物景观色彩规划

色彩是对植物景观欣赏最直接、最敏感的内容。在植物景观营造中,色彩不仅可以使植物景观变得更有趣,而且还可以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植物景观色彩规划从宏观层面确定植物色彩的基调及布局,明确植物景观主题立意。

2.5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植物群落是植物景观构成的基本单元。乔灌草复层混交的自然式群落结构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功能及植物景观立意需求的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包含乔木单层结构;草本地被单层结构;乔木与草本地被、灌木与草本地被的2层结构以及乔灌草复层结构。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应从宏观层面梳理植物群落结构的布局,初步确定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类型的分布。植物景观概念及详细规划从宏观层面把控植物景观的整体发展方向,有力地指导下一步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3]。

3、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对概念规划阶段内容的调整、深化过程,需要从大尺度宏观规划层面深入到中小尺度的设计层面。这个过程需要在充分掌握、正确理解规划内容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以植物特色分区为基础,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组合单元内,针对空间构成的主要群落进行深化设计,主要包括群落的空间设计、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群落的平面设计、立面设计。

4、扩初设计

初步设计是继方案设计之后的再一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调整和细化的过程。初步设计可充分借鉴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初步设计确定主要植物种类、名称、位置,同时需要控制数量及株行距,并标明现状植物。在项目实践中,种植初步设计往往与方案设计阶段或施工图设计阶段相结合。

5、施工图设计

植物施工图设计是植物种植施工、工程预算、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的依据,应准确表达出种植设计的内容和意图。植物施工图设计在对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后,标明植物种类、株行距、栽植位置、栽植密度、植物规格、数量。保留植物需标明树木的名称和数量。植物施工图绘制需结合放线网格,或放线尺寸。关键植物应标明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或地上管线的距离尺寸。对于种植设计较复杂的地段,可分为乔木种植图与灌木种植图。对于需要特别说明的设计可配合植物立面图。除此之外,还需根据项目有针对性地编写种植工程说明书及植物材料表。

6、设计的现场调整

在种植施工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设计阶段无法预见的问题,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最初的设计理念和景观效果,此时需要设计师快速地进行设计的现场调整,既能解决问题,又不影响预期效果。设计的现场调整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植物景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项目设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尺度项目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采取正确、合理的设计原则、程序和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保障合理的工作进度,进而更好地控制项目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3

引言

伴随着现代科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化建设需要合理的园林设计带动完成城市建设的扩展,创建合理的园林风景模式,建立具有文化气息、历史内涵的综合性的风景园林建设风格,保证合理的风景公园相关规模控制,保证合理的风景管理过程控制,逐步找寻出适合现代城市发展路线的,综合性的合理化风景设计规划,从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深科技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运营模式的有效化管理和控制过程分析。

1 风景园林的基础规划设计类型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要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特点,对整体园林的相关设计意义进行合理的过程分析,构建良好的现代建设设计元素和物体本原的相关东西,保证合理的自然感觉效果,采用合理的现代历史文化加深综合性的风景氛围创作。例如,采用石头子对风景园林中的弯曲销路进行有效化的搭配,合理的控制整体自然效果,营造出自然的环境,实现一种具有风景设计的自然化的园林,从整体观念出发,提高风景园林的综合性建设和整体布局,改善风景园林真实的设计效果特点,保证合理的过程控制,实现风景园林的有效规划。

2 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重视植物的自然园林作用

在园林的整体设计中植物的规划设计是以合理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目标,采用合理的内容控制完成环境作用的营造。园林中的植物是具有较高建设标准的原因。园林中的植物种植比例直接影响着整体设计效果。然而在实际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常会忽视植物的设计,忘记合理的规划设计其种类和形态之间的匹配过程控制,不考虑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的利用过程,从而造成植物的设计规划分配不自然、不合理,无法满足现有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

2.2 增强知识产权的有效控制

园林风景的规划设计是具有设计理念的知识产权,合理的保护其设计风格,防止被他人篡改、模仿甚至抄袭,是影响了园林设计规划产业发展进程,从而逐步认识造成作品受到知识产权问题影响的原因,保证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是对于风景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2.3 风景园林设计结构的综合合理化加深设计的缜密性

伴随着科技设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同风格的园林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加深综合产品的设计过程控制,从而完善综合性的总体设计思路认识,保证合理性的规划过程分析认识,加强综合风景设计产品作品的机构分析,防止产生依赖性的、单一性的作品结构问题,直接影响风景园林设计规划的发展和创新,创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设计风格规划,防止缺乏特点的规划设计,逐步完善综合性的园林规划设计过程。

2.4 科技进步影响风景园林设计发展

现代城市的快速科技发展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风景设计规划发展中采用合理的科技手段加强综合性的、自然化的、合理化的风景园林设计规划是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有一些却是采用高科技的方法设计园林规划,造成自然环境效果的流失,无法完善综合性的规划管理过程,造成产品设计资源的失误设计,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风景园林的不合理性问题。

3 风景园林的设计中的技巧

3.1 采用适宜的植被完成植物再造设计

园林植物可以有效的改善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情况,这在风景园林艺术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特点和意义。我国具有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合理的选取景观植物放置于合理的位置,通过设计完成整体风景园林的合理性过程控制,逐步提高植物的综合园林景观建设过程,提高植物的成活效率,放置资金的浪费,保证生态平衡,采用多样化物种完成特色性地方风景景观建设,逐步的降低总资金投入,降低资产成本。可以利用地势分布采用高低错落的植物分配,逐步点缀相关植被,精良选取和谐的植物色调,保证合理的颜色过渡,达到稳定心情,降低疲劳程度的综合作用。

3.2 风景园林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加强综合性的产品法律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建立具有设计化发展过程的有效保护控制,提高自身合法权利的保护工作,防止经济效益产生破坏问题,维护设计者的总体利益,加深设计创新性的管理过程,实现创新性的稳定性的知识产权维护过程。

3.3 融入科学技术方法完成综合性设计过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管理中采用合理的数字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综合性的、科学性的、数字化的数据技术分析运算过程,从而逐步完善各种客观性的规律建设,保证有效性的设计法律法规秩序管理,加深环境风景园林技术知识设计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客观性数据信息技术分析过程,使用合理的逻辑过程控制、合理的材料数据、合理的结构分析各类信息数据,完成综合性、数字化的风景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保证风景园林中综合性景观的有效化建设过程预测管理。

3.4 创新发展具有生态化的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规划环境

综合文化历史原因、设计生态建设原因、植物地理规划合理性原因等诸多相关性的具有人文生态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的相关因素,综合建设其合理性的具有追求性的风景园林规划管理过程控制,完善文化、历史、气候、园林设备等综合保养控制方案,细化实用性过程管理,加强人文内涵控制,实现充分情趣化的自然生活管理空间控制,在不断的实际创新发展过程中,找寻合理的特色创新思路,逐步实现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生活管理空间。完善特色化的多层次自然风景规划设计和谐管理,按照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方式,合理的提高结构、功能、数据层次、动植物建设过程等多种新型设计秩序的管理和创新,从而逐步达到具有生态化、科技化、美好化、人文化的综合艺术特色,加强综合的经济效益管理过程控制,实现具有优美性的生态环境变化管理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加深城市化的整体发展管理进程,从而在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加深深刻化的环境问题干预,对风景园林规划城市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城市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实现具有客观规律性发展的基础性目的的有规律性的综合管理发展,逐步完成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有效化提高。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4

1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风景园林建设雷同现象严重

各地城市园林建设相互模仿,对园林建设的规划及构思浮于表面,为了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而建设。城市形象工程频频出现,缺乏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地方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缺乏人文精神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是一个地方的地标,在各城市跟风的城市建设中,在追求大而美的园林建设中忽略了自身特点,在园林设计中没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反映不出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当地习俗。大面积雷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区域设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韵,雷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掩盖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缺乏历史文化的继承,造精神的缺失。

1.3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

在不考察当地环境、地理风貌的基础上,照搬其他地方园林建设。追求新鲜、不同的设计,不合理的规划设计,不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是否能够承担起新的生物样种的引进和繁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和环境,造成资源浪费,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负担。

1.4加大了当地经济负担

不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盲目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不顾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建设,加大了经济发展的负担。盲目地跟风建设,不切实际的大规模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财力的耗费。如果地方经济负担不起城市建设费用的支出,容易导致国家资产被挪用等经济案件发生。

1.5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园林建设,维护成本过高

照搬其他地方的园林规划建设,不适合当地的城市环境的建设,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导致经济支出偏大,园林建设成本过高,容易滋生乱收费等问题。

2对于当前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2.1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蓝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布局,根据当地地理风貌和人文条件进行研讨和商议,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制定合理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长效的、可持续的风景园林规划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有效规范和监督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2.2实地考察,园林建设注重当地生态环境

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地貌、水文、植被、人居环境等因素,在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优势条件进行规划和设计,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

2.3坚持当地特色,保护当地人文风情

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在城市建设中守护和传承历史文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特色,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保留当地特色,这是古老文化的瑰宝,当地的风俗民情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名片,是当地最真实的面貌,在追求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古老文明的传承。

2.4科学、有序地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维护工作

合理规划城市风景园林,根据当地的人员数量、分布等合理调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园林修护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园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5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讲究“人”的因素,重视“以人为本”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注重“人”的因素,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整个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人文因素,增强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品质。

3结论

现代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既要考虑当地地理地貌和人文风情,还要考虑当地经济水平;既要体现现代文明的发展,又要传承历史韵味。面对当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要改变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先进的设计理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泉煌.浅谈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5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能力与需求的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逐渐将自然绿化加以人文化,创造出人文绿化的新的艺术境界。本文对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程序,归纳为现状分析、概念及详细规划、方案设计、扩初设计四个阶段。

1 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是指导植物景观立意的关键。现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这个阶段的内容包含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周边考察三个部分。

1.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包括地方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场地所属地区的地域性植被分布;当地气象、土壤、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况;地方志中提到的古树名木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典故等。

1.2 现场调研。现场调研是对场地信息搜集的过程,包括场地的生态因子,如现有植物资源、地形、土壤、水文条件等。

1.3 周边考察。除了要熟知场地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了解场地所属城市的绿化用地状况,如城市绿化整体面貌、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概况以及苗圃用地的苗木情况等。通过对场地周边大环境基本情况的了解,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规划用地特征。

现状分析是对城地解读的过程。利用人工判读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营造植物景观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

2 概念及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用地的绿地类型,深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初步确立植物景观规划思路,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特色和亮点。

2.1 植物景观概念规划。植物景观概念是基于项目总体规划的定位、主题,结合现状分析,提炼出的属于该场所的最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设计立意。概念规划需要认清植物景观设计的目的,明确植物景观基调,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控植物景观结构和内容,是指导植物景观营造的核心。

2.2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现代大尺度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观占有较大比重,一般性公园70%以上的陆地面积是绿化用地。因此,植物景观的空间布局结构对项目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变化的范围也较大。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以宏观尺度的空间疏密分布及其序列为植物景观空间规划的重点。空间疏密主要是指植物覆盖地表的程度,一般分为密林、疏林、疏林草地三类。植物景观空间规划是植物景观立意表达的方式之一。

2.3 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植物景观特色规划是概念规划的深化内容之一,是丰富植物景观内容的关键,也是体现场地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在了解场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分析,在适宜地段营造适宜的植物景观,构建植物景观特色分区,确定分区基调树种。植物景观特色分区是植物景观的立意表达,各特色分区之间有主次之分,同时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在面对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项目时,植物景观的分区规划是指导植物景观深化设计工作的有效手法之一。

2.4 植物景观时序规划。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是不同于其他景观要素的独特之处。时序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主要体现在小尺度空间内。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植物景观的年周期变化为规划重点,包括季相规划和近、远景规划。将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观统筹在园林空间中,通过植物不同的季相景观特征强化空间中的时序性。植物景观季相规划要与植物景观特色分区相结合,不同的特色主题对应不同的季相规划。植物景观远景规划,一般选择20年或50年作为调整节点,植物景观近景规划,一般选择20年作为调整节点。

2.5 植物景观色彩规划。色彩是对植物景观欣赏最直接、最敏感的内容。在植物景观营造中,色彩不仅可以使植物景观变得更有趣,而且还可以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植物景观色彩规划从宏观层面确定植物色彩的基调及布局,明确植物景观主题立意。

2.6 树种规划。树种选择应从抗逆性、生态功能、美学特性三个方面人手。抗逆性主要包括植物的耐早性、耐寒性、耐膺薄、抗污染、抗病虫害等。植物的生态功能是指植物保护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向不良方向发展)的功能,主要包括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养分循环、维系生物多样性和防灾减灾等。美学特性包括植物外在的观赏价值和内在的文化特征、地域特色等。

2.7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植物群落是植物景观构成的基本单元。乔灌草复层混交的自然式群落结构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功能需求及植物景观立意的需求,植物群落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包含乔木单层结构;草本地被单层结构;乔木与草木地被、灌木与草本地被的二层结构以及乔灌草复层结构。在概念及详细规划阶段,应从宏观层面梳理植物群落结构的布局,初步确定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分布。

植物景观概念及详细规划从宏观层面把控植物景观的整体发展方向,有力地指导下一步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

3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对概念规划阶段内容的调整、深化过程,需要从大尺度宏观规划层面深入到中小尺度的设计层面。这个过程需要在充分掌握、正确理解规划内容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以植物特色分区为基础,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组合单元内,针对空间构成的主要群落进行深化设计,主要包括群落的空间设计、植物材料的选择、群落的平面设计、立面设计。

3.1 空间设计。方案阶段的植物空间组织设计,以植物景观特色分区为单元,通过功能、视线的分析,对规划层面的空间关系进行细化,划分出大小不同的密林区、疏林区以及开敞草地的位置和范围。

3.2 植物材料的选择。为不同的群落单元选择组成该群落的主要植物材料,包括乔木、灌木、地被、藤本、水生植物等。同时要明确构成该群落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以及各类型植物之间所占比例。

3.3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指群落构成空间在平面上的布局。平面布局反映了群落与群落之间的空间组织及群落内植物材料在水平方向上的疏密、前后关系。林缘线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指树林或树丛、花木边缘上树冠垂直投影于地面的连接线。林缘线是植物配置在平面橘色图上的反映,是植物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空间的大小、景深、透视线的开辟,气氛的形成等大都依靠林缘线设计。

3.4 立面设计。群落的立面设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植物群落结构,其二是林冠线设计。植物群落结构设计指群落的层次及各层次间的尺度、疏密、空间关系。林冠线是指树林或树丛空间立面构图的轮廓线。不同高度树木组成的林冠线,决定着游人的视线,影响游人的空间感受。

4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继方案设计之后的再一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调整和细化的过程。初步设计可充分借鉴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初步设计确定主要植物种类、名称、位置,同时需要控制数量及株行距,并标明现状植物。

5 结语

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的绿化效果。同时,它也是风景园林集观赏和实用功能得以最佳展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确保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状态,以此创造出人们需要的、满意的风景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也开始融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过去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绿化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开始更加注重城市整体形象。通过建设生态风景园林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绿化环境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对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在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施工技术的提高,本文接下来简要分析影响施工技术的几点原因,并提出相应对对策建议。

一、制约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提高的原因

(一)施工管理缺乏制度规范

施工管理是整个生态园林建造的宏观管理过程,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或者内容,一是施工前的规划和施工安排;二是施工过程的具体管理;三是施工完毕之后的后期维护管理。这三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整个生态风景园林规划建造的宏观管理过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整个园林从构思到规划到建造到后期维护中间需要涉及到的单位、部门、人员、工序等都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在建设之初就缺乏一个宏观有序的管理,导致后期施工很难顺利进行。

(二)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园林施工虽然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但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园林施工技术研究部门,更多的时候是依靠劳动者的经验积累。而我国从事施工类工作的工人往往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素养,在工作中随意性较强,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他们大多数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和从业教育经历,因此在工作中也常常存在着施工不规范的问题。施工队伍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职工质量,这也是影响园林建设施工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施工工序安排缺乏秩序

前文提到,现代生态风景园林建造是一项工序复杂内容繁多任务繁重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多团队的有效配合,中间任何一项工作或者程序出现偏差都会对整个施工进度和施工效果产生影响。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宏观的施工规划和管理,施工队伍之间配合相对松散,交叉施工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施工队伍为了干工期盲目施工,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等都会给整个的园林建设工程引起混乱,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四)园林建造的后期维护不到位

生态风景园林的建造与其他工程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后期维护上,其他工程建设竣工往往意味着整个工程的结束,后期维护工作非常小。而园林建造则恰恰相反,其建造竣工仅仅意味着整个工程的刚刚开始,因为其中涉及到的花草树木以及水源等都需要长期有效维护,比如必要的施肥、浇水、施药、除草等工作。这每一项工作都对这个园林的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会给园林整体健康和风景造成难以预料的破坏。所以,很多园林后期维护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园林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工作规范化流程化,促进生态园林建造过程有序进行的重要堡垒,要有效的提高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搞好管理是必要的。这就要求负责施工管理的相关部门,根据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特点和内容作出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包括材料采购、各方面的协调、施工工序、施工队伍安排和流程安排等,以及到后期的园林维护工作等,都应当作出详尽的规划,并在实际中严格执行。这样才能确保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部就班的推进园林建造。

(二)加强施工队伍素养和技术培训

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直接关乎工程建造的顺利推进和工程质量安全。提升施工队专业素养和技能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工人招募过程中就应当选取德才兼备技术优越的工人;二是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其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三是在施工中强调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意识。努力让工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得到不断的成长和锻炼,不断提升生态园林建设的施工技术。

(三)做好施工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工序

首先是在生态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规划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合理的做出园林规划方案,之后再根据规划方案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然后管理部门要根据施工方案组织建设队伍,并做出明确的分工安排和施工顺序安排,务必让每一只队伍都明白自己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性,同时还要清楚如何配合好其他施工队的施工。最后管理部门要进行全程监督,积极协调中间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四)全面提升施工技能加强后期维护

生态园林的后期维护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十分重要,工作中稍有差错即有可能给园林带来严重破坏。尤其是植被的管理维护,新植入的植被适应性和生命力较弱,需要维护工人精心的维护,及时的灌溉、施肥、施药、除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还要及时观察植被的生长,避免出现病害或者病害扩散,以保证建成的园林能够健康的存活。

三、结语

生态风景园林是一项工序及其复杂的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需要的是各方面积极的配合和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衔接不到位都会给工程整体质量带来影响。在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之下,生态风景园林规划将越加受欢迎,积极培养高素质施工队伍,构建程序化管理制度,做好工程规划建设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将是今后提高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7

风景园林概念是近年来人们对自然和城市相处方式有了新理解提出的现代园艺设计,一方面满足城市绿化、生态的基本生存要求,另一方面是从可观性的角度对园林建设进行新的改变。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的新地标容纳大量流动观赏、休闲人群,其实用价值以及综合安全性是关系着城市良性发展和园林建筑的走向,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承建单位和监察检测部门工作重点,及时更正问题环节,避免整体完工后的大面积翻修整改,考虑到施工的环环相扣,后期的返工将是破坏性质的,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1 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诸问题

1.1 管控体制不健全、系统

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实例近年来才增多,就管理体制而言还有待进一步严格组建,园林建筑的基本过程由国家建设施工标准和质量验收机关予以把关,而后期的养护、维修基础工作还存在漏洞,使得园林发展链条断裂,存在因为人为疏于管理造成的资源、资金浪费现象,建立严密的管理监督体系势在必行。

1.2 施工工序欠缺

风景园林涉及工种繁多,施工前要经过设计师和施工单位有效沟通后,形成施工体系规划方案才能进行作业,应明确不同工期内的建设目标和验收标准,科学的逻辑步骤规划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环节紧密联系,施工组织工作是园林施工前的必要准备。

1.3 施工人员建筑水平不足

风景园林是现代化进程中新型的园林设计概念,建筑实例和可参照的材料较少,缺乏足够的时间组建专职的园林施工建设队,承担园林施工的单位聘请的施工人员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深入的认识,仅能完成固定的分配任务,对施工中技术性的问题不具备处理能力。监管的不及时会造成对问题工艺的疏漏,因此,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园林知识岗前培训是提高园林建设品质的前提。

1.4 养护、维修工作疏于管理

园林景观是人为对自然的改造,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改变植物野生的基本生态状况,园林为吸引游客、改变园林景观同时也会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移植和引进植物都要对后期生长情况予以观察、干预,及时调整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威胁因素。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存在园林建成后管理缺失的问题,建议建立定期循环检查工作机制,及时做好浇水、除草、施肥等基础工作。

2 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提升分析

2.1 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质量监管是施工建设与管理学的综合产物,是对人类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潜力的诠释,从约束、控制的角度合理利用专职的监督减少人为的疏忽,为园林质量提供保证。风景园林能够在现代化城市建筑中独树一帜,究其原因是其精致的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施的安全性关系着风景园林在城市中的发展、推广前景。施工单位作为质量呈现主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机制,将复杂的工艺、工序落实到小区域内的个人责任,工作安排的细化便于统一协调管理,可以通过施工准则的验收标准限定施工者的工作结果,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工作质量与工资管理挂钩的人力资源控制。

2.2 工序的设计与安排

园林设计既包括区域、空间的划定安排也囊括技术施工的工序安排,各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紧密联系,施工环节及工序的设计安排具有科学逻辑性。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项目,建议承建单位首先做好同类城市建筑的调研工作,经过设计师和研究专员的讨论后设计出较为完善的施工方案和工序,以保证施工环节的流畅性。

2.3 注重参与人员的素质提升

园林施工涉及园路铺设、设施完善、空间规划等多种工作,对施工人员素质和技术的要求是出于施工质量和人身安全考虑。管理部门要做好施工承建单位的资格审查工作,同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考核,通过奖惩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调动工作积极性。

2.4 完善园林使用期的养护、维修

风景园林具有动态发展性,即园内植物生长、死亡,设备老化待更新、建筑磨损破坏待修整,需要园艺技术人员和建筑维修员定期养护、维修。园艺方面是及时洒水、施肥、除虫,检查植物的生长情况,对于引进的物种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减少植物移植后水土不服现象,不适宜植物生长的规划要做好调整,比对植物对光、水条件的喜好处理不合理的植物种植区域。如遇大风、冰雹、雨季特殊天气,要及时根据气象部门的提醒做好防灾防护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经济正处在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室外室内各类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工程也不例外。风景园林施工的外观与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对园林工程施工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此,分析讨论了当前国内风景园林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改进策略,旨在为我国风景园林施工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成,陈侃.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J].中国园林.2005(10).

[2]江天远,唐晶莹.文化造景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表达――以蚌埠龙子湖风景园林概念规划设计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08(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8

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研究性以及相当的实用性,。因此,随着行业的发展进步,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随之调整与更新, 从而保证各个不同时代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满足时代的需要。对于园林专业的教学,当然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现代风景园林的教学内容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也不断地在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 此课程是以园林设计初步为基础,与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建筑等课程息息相关,同等重要的课程, 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通过熟练的表现技法,将设计理念清楚表达在图纸上。不仅如此,学生可将该课程所学与其它植物类、建筑小品类专业课程结合,从而将设计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详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由理论及设计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对园林中外史的简介,园林的美学特性、布局形式、植物建筑造景的特点,以及各类园林景观设计的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练习,掌握地形、道路、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的搭配。

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设计类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要求对园林四大要素的特点、布局掌握扎实。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作品美观、实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职教育的学生整体上来讲,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够规范。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会容易放弃,不够坚持。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是太高、少有学生具有较好的手绘表现能力。从而在设计训练当中会失去耐心,头脑中缺乏所谓的“灵感”,造成所设计的作品空洞、表现不规范、美感差。

(二)课程时数不够,教学内容繁多

过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两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以及一周实习的教学安排。教改以后,直接浓缩为一学期,减少一半。这就打破了理论和设计的比例。因为理论知识繁多,若删减过多,设计阶段难保设计质量;若不删减,设计训练的次数不够,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着时困难。

(三)外出实习机会不够多

鉴于园林专业对园林要素,尤其园林植物的要求,外出参观实习对于学生专业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园林要素、园林布局的直观认识。随着课程时数的减少,首先就是外出教学时数的减少,从而造成学生对园林的认识仅仅限于书本和图片,不够全面。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正确适当缩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部分

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园林中外史简介、园林美学特性、园林布局、园林要素和各类绿地园林设计。其中,中外史简介作为园林鉴赏部分,对于学生对园林分类及特点的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时数足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讲解一些中外名园。而园林美学特性作为纯理论部分可大幅度缩减。作为园林基础知识的园林布局和园林要素部分,是园林设计好坏的根本。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花较多的时数。

该课程的设计理论部分包括道路、厂区、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屋顶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的设计训练。整体来讲,每一类绿地的设计训练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例案掌握此类园林设计布局和要素的特点;第二阶段,进行设计实作练习;第三阶段,通过方案讲解,评奖,找出方案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因此,这部分需要占据更多的时数,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体会各类绿地的特点并且掌握。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案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设计理论,绘图表现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园林设计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园林设计、社会生活与园林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园林设计、审美意境与园林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1]。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口述讲解设计理念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丰富活跃学生的设计思想。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小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雨.园林专业种植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 SciBull2009,15(11)

[2]刘华.现代园景设计创意祥解,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9

Abstract: Landscape engineering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project, including the 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cluding landscape construc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ainly landscape road construction, landscaping rockery, etc.. In a word, it is a collection of architecture, arts,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ecology in one of the rich and colorful subject. The landscape for people in daily work brought to relax the body and mind to enjoy, is that people like to place to relax, so I hope can find bright spots, it will put forward the request to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evitably has many problems, but it can find a solution from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of course, the solution is not perfect. Also need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6.2

1概述

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工作,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风景园林作为当代的都市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必要的休憩场地,同时还是休闲娱乐的地方,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有非常显著地意义。园林是否可以符合相关的规定,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除了要做好设计工作之外,还应该认真地开展施工活动。所以,施工管理活动是园林项目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因素,而管理能力的优劣会对园林的品质有一定的作用,在具体的开展施工的时候,除了要做好管理活动以外,还应该及时的解决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以及相关机构对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目建设也在朝着环保的方向迈进。

2 风景园林绿化的特点

“二战”以后,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与创新,到目前为止,现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学科体系。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的园林相比较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现代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从大众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社会文化需要,必须加强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施工技术,充分的体现出现代化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风景园林绿化的需要,要做到解放传统园林的同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从私家园林的思想中走出,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第二,现代风景园林绿化设计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经过了百余年的风雨历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在内容上越来越广泛。将原本空旷的区域发展成城市广场、居住小区以及公园等景观环境;将风景名胜区做出了总体的规划、旅游度假区则做出策划性的规划、并将主题公园和城市绿地做出系统性的规划、还有就是道路的规划设计等;将自然原始保留下来的景观进行人工生态的再造,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点,并与现代的风景园林精神相结合,达到现代人们所追求的设计理念。

第三,现代风景园林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领域的物质材料都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材料革命的兴起,使许多新型的材料被发现和使用,为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以上这三点足以看出传统园林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存在的区别与不同,为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施工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第一,很多企业管理体制

从大的层面上来分析,问题主要的是由于管理体制工作没有认真地进行,当项目竣工之后无法持续的维持其应有的功效,大多数情况下指示看中验收当前的情况,并未结合今后的情况来分析,无法确保园林品质达标,这就导致很多醒目在品质管理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特征,当碰到不利现象的时候只是从浅层次上分析,无法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待。这就导致项目存在许多的不利现象。而从小的层面上来看,问题大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地开展现场管理活动,具体的表现为操作活动不按照规定进行,不重视制度等。

其次,活动人员的综合素养不高

当前从事园林施工的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不具备高超的技能,无法合理的知道具体的施工者开展活动,因而常会出现许多的不利现象,假如基层施工者假如不具备专业素养,工作中就会发生一些植被搭配无序等的状况。而很多的问题都会对园林的整体品质有一定的不利作用,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意义。

第三,没有认真地按照工序进行工作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例10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3.生态设计的图式化与语言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解读、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二、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进展

1.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1)以自然生态研究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方法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3)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2.“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成为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前沿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核心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拓展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 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2)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 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 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 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3)“景观的语言”与场地景观设计的语言体系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3.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景观的语言”研究呈起步态势

(1)对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师设计语言的研究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2)“景观的语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3)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体系研究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三、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突破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范式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突破点

(1)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对象,突破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2)研究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探索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图式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3)通过图式语言体系构建,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四、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

(1)“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理论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观的语言就是将场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连接起来的动态纽带。景观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体、岩石、植物、动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劳作、人群、构筑物、活动以及地方性语言与文化景观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过程和关系组合成基本的景观空间类型,并复合成典型的空间格局。②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是和谐的,缺乏秩序会造成杂乱,但造成杂乱也有可能不是因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冲突。景观中以很复杂的结合方式将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④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⑤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2)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整体景观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镶嵌体格局理论等景观格局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的网络化均质化与连接度和连通性理论。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是景观综合体及其形成并稳定发展的机理的系统研究,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研究中典型生态空间研究的基础依据。

(3)人文生态学与“文化适应一场所构建”理论

人文生态学应用人类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导形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决策。该理论重点研究人类影响环境并被环境影响,以及完成与环境相关的决策影响人类的机理和特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人文生态规划重新得到重视。人类及其与土地间的互动是人文生态规划的首要关注点。斯坦纳(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1991)一书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中不仅列出了社区信息分析清单,而且主张将社会经济分析与生物物理信息联系起来。麦克哈格(McHar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新泽西Medford镇做的规划实现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创新工作。赛佛·纳维(Zev Naveh)和亚瑟·利伯曼(Arthur Lieberman)提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也更具有人文生态偏向。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是综合自然和人文过程信息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尽管人们看待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不同,人文生态规划者和设计者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空间之间的最佳匹配,将区域利用类型的适应优势最大化。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框架体系

(1)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与图式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是由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自然景观空间单元、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和复合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空间组合、文化景观空间组合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空间组合)和生态过程(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与社会经济过程)构成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单元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和构成,基本组合和空间格局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态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句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生态过程为核心,融合生态要素和空间单元,有效组织基本组合范式和空间单元模式,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的景观整体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及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空间组合的整体空间单元的图式,揭示生态空间耦合的内在机理。它是空间组织和空间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空间法则。

(2)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综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种景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空间”、“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与生活景观空间”、“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性景观空间”、“文化景观网络化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并通过特定的空间关系复合成为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每一种景观空间类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相互调适机理,这些机理与过程是认识传统文化景观形成的人文生态过程的规律,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基础。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应结合典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运行过程与动力系统、空间组织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变、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探索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地域人文过程与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形态及图式语言研究

形态与过程的耦合是以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构成与模式。①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图式语言构成、形态与组合模式。②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态与肌理空间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土地肌理是人类社会生产性景观自我创造和自我维持系统在环境上形成的记忆,集中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统的集中体现。④自然一人文复合型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间为核心,在空间上耦合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自然一人文过程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景观空间。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与网络图式语言。无论在任何尺度空间中,网络都是空间中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以网络化过程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景观在中等尺度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耦合关系,并探讨网络景观图式化语言构成与模式。

(4)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

文化景观图式语言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过程和组合形态等规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空间组织过程和形态耦合特征,成为冲击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因此,我们应在图式语言基本构成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地方性图式语言特征、图式语言的调适优化和基于实践的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