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市场化转型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1 16:49:25

市场化转型发展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3

2015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要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发展壮大主业服务。我国国有文化企业一方面在弘扬社会价值和发展文化产业上担当重任,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颠覆式改变社会和急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是摆在国有文化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一、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承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又具有产业属性。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效益、社会价值。

文化的繁荣与否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是否繁荣的反映和体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迈进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是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同步提升。

与文化繁荣的盛况相对比,当前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部分国有文化企业在运行中也存在隐忧: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二是存在体制机制的问题,责任心使命感不强,不敢开拓创新,不会运用市场机制,不愿参加市场竞争,无所作为。三是国有文化企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在逐步下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迫切需要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力量来激活国有文化企业。

二、构建与国有文化企业匹配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是作为在一定的市场形态下,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各种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主要表现为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制。

国有文化企业在体制上有其特殊性,运用市场机制上需要与之相匹配,重点是用好六种机制。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应尽快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对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在内部组织架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上按公司化要求搭建。改造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社会投资者参与企业投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夯实企业市场运营的基础。

二是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国有文化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国有文化企业要更多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目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上交所、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等,

在金融市场,重点利用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用文化产业基金撬动企业发展。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协会备案的私募数基金数已经达到25693(只/家),十年间私募基金数量从不到1000家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公募基金2683只,公募基金资产净值8.4万亿元。全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及规模状况,2014年有40只披露募资总金额,总募集资金额高达1196.6亿元,其中首期募集金额140.75亿元。

三是用户至上,转受众为用户。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消费者,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以前是文化企业生产什么、老百姓就接受什么,是单向的、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者。而在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信息资源极度丰富,老百姓可以选择性地接受文化和信息服务。国有文化企业必须迅速适应这一变化,把老百姓作为用户、而不再仅仅是受众来对待。要努力让我们生产的文化作品、节目内容老百姓接受甚而喜爱。

四是内容为王,把文化作品作为产品经营。坚持文化作品、文化节目首先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导向,同时也是产品、消费品,要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作品最好、节目最美,如果没有人欣赏、传播不到人民大众中去,只能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就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作品是否符合大众的需求、能否产生有效传播,需要将文化作品向文化产品的转变,只有市场接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才是好产品。产品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五是建立适应市场供求快速变化的机制。市场瞬息万变,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老百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国有文化企业要适应文化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市场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要做好市场供求关系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改变。

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和文化市场的内在规律,都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包括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研发风险、决策风险等。有风险不是意味着畏惧不前原地不动,而是既要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又要对可能产生引发的风险作评估、作预防,做到风险基本可控,不能胸中无数、盲目冒进,对不熟悉的领域和项目一头扎进去,出现重大问题和投资的决策失误,甚至成为腐败的滋生之地。

六是创新人才激励的机制。国有企业和国有单位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有一个基本明确的指引,国有文化企业也要在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上严格遵守和执行。对新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社会反映普遍是积极的,但也有少数不同的意见,认为对企业领导层的薪酬限定不利于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不能形成优秀人才汇集的“人才洼地”。其实国企的薪酬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并不矛盾,培养、引进、留住人才要靠企业环境和激励机制,在政策上,国家鼓励“开展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权激励试点。”,也支持“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这些都是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

三、有效运用市场机制,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

1.我国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情况

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出和利润持续增长,总体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数量达13313户,从业人员129.9万人,资产总额26488.9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2855.1亿元,利润总额1122.5亿元。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产生了“蝴蝶效应”,一时间风起云涌,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产业投资领域。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创造新纪录,万达集团、广州恒大集团、互联网三巨头BAT等相继强势进入文化领域。其中阿里巴巴大手笔收购香港南华早报、以12.5亿元入股上海第一财经、打造阿里体育、收购优酷视频网站;万达集团投入巨资收购电影院线、电影制作公司、节目制作公司等,构建完整文化产业的全生产链。在一些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占据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浙江省有4万余家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

但同时,国有文化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严重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简单的模仿抄袭。二是危险的硬件化甚至是地产化的倾向,搞文化创业园和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实际上使用便宜的价格圈地盖楼,还有文化旅游地产等,实际上跟文化产业是完全两码事。三是国有文化企业“散小弱”的情况依然突出。四是企业文化和员工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国有文化体制内,可以说还相当严重。

2.运用市场机制是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的有效途径

(1)适应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方式和消费习惯,文化的消费方式也在呈现急剧改变,国有文化企业要适应需求的改变,要面向消费者生产,研发制造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扩大消费者的覆盖区域,现在广大农村是文化消费的薄弱地区,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

(2)加快推进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以前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弊端,企业既要努力在文化市场中竞争,又因各种束缚使企业施展不开,缩手缩脚。这怎么可能和其他企业竞争呢,又怎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呢。所以,尽快给国有文化企业松绑,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赋予既符合文化企业特点、又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新模式,方能在文化市场的大潮中激荡出国有文化企业的巨大能量。

(3)善用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国有文化企业过去多是在依靠自我积累来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这种完全依靠自我奋斗、自我积累的方式,我们曾经奉为企业经营之圭臬。今天我们依然要对这种努力奋斗的精神表达敬仰,但仅仅完全依靠自我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向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借力,善用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借助金融撬动巨大的文化市场,以金融之杠杆撬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力量,放大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体量和能量,进而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砥柱中流的巨大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3)投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国有文化企业要发挥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在ICT产业发展迅猛的现在,更应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享受更快速更愉悦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服务。要重点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网络全覆盖建设、电影院线、文化公共服务、图书网络、互联网网络视音频、移动生活文化服务等。在基础性文化领域,投资回报期会较长,但也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4)导入面向市场的考核机制。把企业的内部考核重点向市场倾斜,向市场要效益。企业要加大与市场、与效益有关指标的考核权重,按照考核的结果来进行企业的收入分配,收入与考核机制挂钩,考核机制与效益挂钩。

(5)国有文化企业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国有文化企业要立足国内市场,守住国内舆论阵地,开拓国内文化产业新空间,优先满足国内人民群众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中国文化企业也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将更多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龙与世界一起携手同行。积极拓展国外文化市场,可以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集约资源,协同利用,多次开发,产生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海外并购,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幅增长,中国文化企业30强成为海外并购的排头兵。影响力最大的当属万达集团海外并购事件:2016年1月,万达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在此之前的2012年3月,万达与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正式签署并购协议,此举使万达文化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运营商,占有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依靠电影渠道输出中国电影。万达打造的电影制作、院线、发行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万达在全球电影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2014年,中国出版集团以1亿元收购英国出版科技集团股份,积极抢占数字出版技术制高点。2014年,安徽出版集团全资收购波兰时代马尔沙维克集团。

在文化企业海外一系列并购案中,渠道建设都是最主要的目的,解决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缺少进入国外主流文化市场渠道的问题,目前文化企业对外投资的目标正在逐步多样化,文化资本到境外投资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已经出现从买渠道为主向买技术人才优势过渡的趋势,一批具有强大资本实力的文化企业有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内生动力和现实需求。

四、正确处理以市场机制助推转型发展的几个关系

通过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既要有原则性,又要灵活性,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效益、社会价值,这是国有文化企业不能动摇的原则,必须牢牢把握住。同时企业要想方设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不择手段,不能以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来获取利益。

2.处理好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国有文化企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接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国有文化企业也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可以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借助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方式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

3.处理好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在国有文化企业中以前一直是只能拿薪酬,是企业的员工。未来的分配方式将出现变化,目前正在开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探索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4.处理好政府支持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转型期的国有文化企业,因客观、历史原因,观念旧、人员多、历史包袱重,政府支持必不可少,“扶上马、送一程”。但企业决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企业发展最终要靠自己,靠在市场中赢得发展机遇。

五、以责任担当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党在十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国家加快文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一是必须紧紧依靠以国有文化企事业为主的力量,国有文化企事业是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稳定社会的“压舱石”。二是国有文化企业必须有责任担当精神,抢抓机遇,利用丰富的市场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快速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实力。

国有文化企业引入市场机制的转型发展之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又不会平坦且一蹴而就达到目标,要付出艰苦、长期的努力才行。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15年9月印发.

[2]《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5)》,中央文化企业国

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12月.

[3](美国)N.格里高利.曼昆,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2

[DOI]10.13939/ki.zgsc.2015.23.046

1962年,美国政府及许多私营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通信卫星”的公司,经营商用卫星通信系统,航天产品市场由此开始形成,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机遇,与之相适应的其他航天产品市场也陆续出现。近年来,世界航天工业及其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正在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力发展航天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 世界航天产业概述

航天科技与航天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培育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象征,而且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发展,对航天产业的投资也不断增长。新一轮的军事质量竞争比过去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军事机构,发展新的武器装备,凝聚自己的实力。航天产业成为各国发展军事力量的主要载体,并且扩展到商业领域。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欧洲和美国为主的竞争体系,各自在国防、商业和民用航空领域保持相当的市场份额。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目前仍保持着航天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在政府、人力资源和产业的主要范围处于绝对优势。欧洲依靠改善政策和空间探索项目,政府方面得到改进,继续保持竞争力。全欧洲的航天制度(包括民用和军用航天)已经法制化,而且欧洲会继续加强其联合政策、多国(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市场结构。俄罗斯人力资源和产业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低,但一直是航天发射活动最多的国家,并通过在发射平台和基础结构方面的战略投资强化了俄罗斯的复苏。日本由于在航天战略上的实质性变化和新的空间法,航天竞争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2 世界航天产业的发展特点

2.1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在世界航天产业发展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市场机制具体运用到航天产业,体现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合同承包机制。利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促进了航天产品的研制和采购。但航天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周期慢等特性,重大的基础创新型科技研发不可能单纯依靠企业,在这方面政府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各国均明确制定了航天长远发展规划,持续加大航天领域的投入,以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空间技术和相关高技术领域快速发展。商业市场是驱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仍然是当前航天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2.2 航天企业趋向大型集团化

世界主要国家的航天企业表现出集团化倾向,通过并购和重组不断扩大航天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一系列航天公司合并与兼并的结果,使得当今航天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世界航天科研生产形成越来越集中的局面。航天企业的集团化使资金集聚、产品结构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产生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依靠整体的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

2.3 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持续融合

冷战结束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各军事大国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均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实际调整改革围绕的中心和总体的目标就是实现军民一体化,形成富有弹性和市场化的航天产业基础。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使各国对军事装备的总需求量减少,对军事装备的性能要求和战略力量却越来越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强。作为以高科技为特征的航天产业,一定要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带动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 我国航天企业市场化转型

航天企业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生产体系,它在航天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国内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性。另外,航天企业航天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人才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在产品和技术开发上有较大的突破。在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航天企业必须进行市场化转型,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航天企业的市场化首先要有市场化的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切改革与创新的“总开关”。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必须树立市场化的观念。所谓“市场”就是权利对等的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其中,既有供给方的供给竞争,也有需求方的需求竞争。而市场化改革就是打破对市场的各种限制,恢复这样一种自由交易。而这种“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理念,正是长期以来按照政府指令进行生产和供给的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保障企业依法享有经营自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体制保障。

实现航天企业转型,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创新管控体系。新型管控体系的建设就是要以市场化观念为指导,挑战行业或本企业内普遍接受的成规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维约束,改变企业的管控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促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进行战略管控,解决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风险管控,逐步搭建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从根源上规避战略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多种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效率管控,以信息化的传输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3

本文从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货币传导机制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展的货币传导机制。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处于转型时期。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为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场总价值约为GDP的41.35%。可以说,资本市场中的股票价格已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核心要素。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较不景气。2012年,全年融资5841亿元,比前年下降了93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2%。表明我国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资源,至2012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全年共筹集资金5841亿元,同比下降13.85%。其中,首次发行的A股仅筹资1034亿元,减少了1791亿元;A股再筹资2093亿元,同比下降6.89%;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可分离债券以及公司债券共筹资2713亿元,增长了58.9%;公开发行创业板股票74只,共筹集近351亿元。

衡量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展程度的指标可采用证券化比率或q值等指标,证券化比率用以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q值用来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股票市场价值所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3.93%,上升到2000的53.79%,缓慢下降到2003年的36.38%,又缓慢上升到2012年的41.35%。从上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股票市场所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曲折上升的态势。目前,股票市场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是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资本市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资本市场发展的货币传导机制模型

资本市场发展、货币传导机制的加速机制可采用证券需求量增长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值的比值来衡量,假定加速系数为a,具体可表示如下:

a = ΔQ / ΔGDP (1)

其中Q表示资本需求量,ΔQ = Qt-Qt-1;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ΔGDP表示t 时期与t-1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

若用资本需求的收入弹性η来表示,则(1)式可表示为:

a = ( ΔQ / Q ) / ( ΔGDP / GDP ) = η *( Q / GDP ) (2)

其中η反映收入变化对金融市场资本需求变动的影响程度。与经济学中的需求收入弹性类似,资本需求的收入弹性具有如下内涵:

当0 < η < 1时,表明金融资本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小于收入的增加速度,收入的变动所引起金融资本需求量的变动较小,即资本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η = 1时,表明金融资本需求量的增长速度等于收入的增加速度,即资本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单位弹性。当η > 1时,表明金融资本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大于收入的增加速度,收入的变动必将引起资本需求量的大幅度变动,即资本需求是富有弹性的(Gulnur Muradoglu,2001)。

Q / GDP反映了国民经济中资本需求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本文将其定义为证券化比率。

从(2)式中可以得出:当资本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证券化比率越高时,资本市场的加速系数越大,即资本市场中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效率越明显。下文将分析加速原理中的加速渠道。

在加速原理的第一阶段,资本市场的货币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率(i)渠道和货币供应量(M )渠道的货币政策来影响资本市场。

顾名思义,利率渠道就是通过调整利率来改变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和实际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投资储蓄比率,最终影响全社会资本的总需求。从经济金融学理论来看,当利率水平下降时,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将下降,倘若此时投资的预期收入高于利率水平,则投资者会增加风险资本的投资规模,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股票、证券、基金以及其他资本产品价格上升(萧松华,2001)。而凯恩斯理论又认为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将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导致全社会的总投资下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利率水平的变动在一定范围内,而并未达到凯恩斯所讲的利率水平。

货币供应量渠道是指通过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或个人对于股票、证券等非货币资产的购买数量,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价格。2012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3.8%;而流通中的现金(M0)的余额为5.5万亿元,其增长率比广义货币供应量下降了6.1%;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 1)的余额为30.9万亿元,其增长率连M 2的一半都不到。表明我国狭义的货币供应处于紧缩的状态。

在加速原理的第二阶段,通过托宾的q值渠道、流动性渠道、财富渠道等方面来影响全社会的资本需求。

q值是指股票价格与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针对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托宾的q值等于企业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采用股票价格与总股本的乘积来衡量,资产的重置成本主要通过技术水平来衡量,并在转型时期中技术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表明短期内q值主要受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影响。当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将增加。此时,企业将选择发行较少的股票而利用货币来购买较多的投资品,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这一过程便是资本市场发展中货币传导的q值渠道。

流动性主要衡量企业或个人拥有的货币与可当现金使用货币的关系。企业或个人的负债与金融财富的比值称为财务困难系数,用来衡量企业或个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水平。流动性的增强必将降低企业或个人财务困难系数。当资本市场发展中,股票的价格不断上升,企业或个人金融资产价值将增加,财务困难系数也将大大降低,有利于促进个人购买耐用品或企业进行新的投资,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沈小胜,2012)。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流动性渠道来拉动社会总需求,进而通过社会总需求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财富渠道是指由于财富变动而引起货币的实际余额变化,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支出发生变化。由于财富在家庭的消费中起到重要的正向效应(黄晓东、戴玉华,2013)。因此,在资本市场价格上涨过程中,金融财富随之增加,可借助财富渠道,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效带动社会总需求。

然而,由于实际的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且容易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货币传导能力和传导效果出现一定的偏差。为此,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1995-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货币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转型时期资本市场发展中货币传导机制的量化分析

(一)基于加速原理的我国资本市场量化分析

本文选取1994-2012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加速原理,其中采用股票流通市价来衡量资本市场的需求量,采用GDP来衡量国内收入情况。将这些数据带入到公式(1)至(2)中,可求得如表1所示的相关数据。

由表1可知,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货币传导机制加速系数的变化趋势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0年期间,加速系数基本上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除1995年以外,其收入弹性系数都大于1,但是由于证券化比率较低,也导致加速系数上升趋势较为缓慢。第二阶段为2000-2005年期间,此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加速系数成反向作用,且收入弹性也大多为负值。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加速系数的变化趋势较大,且收入弹性和证券化比率也呈现快速波动的现象,表明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关键的转折期。

(二)货币传导机制的量化分析

为了增强方程的平稳性,本文采用对数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资本需求量进行量化分析。其中,转型时期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将分两个阶段分别进行验证。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数据的缺失,本文选取1995-2005、2006-2012这两个阶段进行量化分析。

在1995至2005年期间,货币供应量与资本需求量之间具有一阶平稳性,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Ln Q = -9.523 + 1.928 Ln M0

(-2.268) (4.390) (3)

R 2= 0.822 Adj R 2= 0.806 F = 59.273

在2006至2012年期间,货币供应量与资本需求量之间经过一阶差分后,均通过ADF单位根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其协整方程为:

Ln Q = -15.256 + 2.532 Ln M0

(-1.958) (3.437) (4)

R 2= 0.702 Adj R 2= 0.643 F = 11.814

对比(3)和(4)可知,在1995至2005年期间,货币供应量与资本需求量之间的影响在1%的置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此阶段流通中的现金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导致资本需求量增加1.928个百分点。在2006至2012年期间,货币供应量与资本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在5%的置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此阶段流通中的现金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导致资本需求量增加2.532个百分点。综合实证结果可知,资本需求量与货币总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资本市场发展中货币传导机制量化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日益上升。尽管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货币传导机制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一方面,我国的证券化比率较低,导致加速原理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抗干扰能力差,自2006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因此,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疏导货币传导渠道,改善货币传导效果。

参考文献

1.Gulnur Muradoglu.Kivilcim Metin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monetary variables: Evidence from an emerging market.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12(11)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4

1.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型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1.1科学发展观提出现实要求资源型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困境,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政府提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以来,传统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模式就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以来一直积累的问题也都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转型中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1.2资源型城市转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系统性的整体过程,需要兼顾综合发展,如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实现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进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协调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实现能源高利用、生态环保工作,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也要开发新兴产业,努力挖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多元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应该注重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强化对社会效益的发展,做大做强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大众现实生活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大众全面自由发展。

1.3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转型中涉及到的所有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解决转型问题,实现转型的顺利进展。如,在产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产业开发中要同时注重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坚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产业资源,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型良性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遵循的原则

2.1生态平衡原则

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很多都是依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发展起来的,致使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打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以此为戒,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产业发展中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调整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引进治理环境的新技术,取缔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产业,以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进行管制。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需要加大对环保的宣传教育,只有每位公民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对环保负责,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平衡。

2.2实事求是原则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结合每个城市的优缺点,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城市的转型道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其他成功城市的经验,不能实行一刀切的转型策略,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本城市的发展目标,正确评估本城市的发展资源,综合考虑本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等,参考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有效结合本城市内外部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城市经济转型的道路。

2.3政府参与原则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看出,政府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可能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转型,起到了主导转型的作用,也可能只是为城市转型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城市自行转型,在城市转型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政府主要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产业的发展逐渐分离,不再以直接领导的形式参与城市发展,更多的是以无形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指导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还较短,政府只是通过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宏观层面对城市的转型实施引导调控作用,以为城市转型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2.4市场规律原则

我国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源型城市已经不再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如,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会提供较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这类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比之民营企业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存在较大的竞争差异,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公平性,不利于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必须秉承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才能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政府扶持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与国内同类企业产品服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长期发展的话势必会落后于市场竞争企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原则,实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

3.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是一次理论创新,是一次思想解放,是城市发展中制定战略、编制规划和提出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过度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依靠资源优势带动城市产业发展,没有以正确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以持续性的战略作为调控,造成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消耗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数倍之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以正确的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转型带动科学发展。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第一,针对资源型城市现有资源状况,正确判断产业发展优势,精准产业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创新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政府提出的城市持续发展的机遇下,立足本地实情,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精深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延伸资源产业链,精深加工资源产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方式造成的,因此需要在产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产品的综合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工程,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升级;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附加值较低和高新技术欠缺两方面,因此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创新变革,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

3.2培育集群发展优势

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工作方法,要在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解决,解决矛盾,实现发展。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工业经济大力培育集群发展优势,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化战略和品牌集群化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培育集群发展优势:第一,产业集群化战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是有资源优势的,因此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就需要资源型城市立足本地实情,寻求本地发展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的主体作用,发展具有潜力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产品服务,发挥产业优势,以产业集群的形式促进城市发展;第二,企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内,联系紧密的企业之间形成的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需要以原有资源为基础,寻求带头企业,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企业集群,优化配置市场资源;第三,名牌集群化战略。品牌集群优势可以为企业发展,甚至产业发展带来比较优势,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精深企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统筹品牌发展,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品牌,以品牌集群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创新政府管理职能

科学发展观是系统整体的发展观,需要在整体发展中统一协调各个要素,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物质、精神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创新政府管理职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弥补政府无法管制的领域,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创新政府管理职能: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实现政企分开管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管理范围,实施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政府行政管理,规范市场环境,创建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二,政府加快实现公共管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转变过去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实施以公共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注重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第三,构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体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转变过去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创新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互动体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J].经济研究,2009(3)

[2]何永珍.科学发展观在城市转型中的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

[3]孟韬.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创新与战略取向[J].改革,2007(11)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5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系统性的整体过程,需要兼顾综合发展,如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实现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促进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协调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实现能源高利用、生态环保工作,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也要开发新兴产业,努力挖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多元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应该注重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强化对社会效益的发展,做大做强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大众现实生活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大众全面自由发展。

1.2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转型中涉及到的所有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向,解决转型问题,实现转型的顺利进展。如,在产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产业开发中要同时注重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坚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产业资源,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为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型良性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遵循的原则

2.1生态平衡原则

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很多都是依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发展起来的,致使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打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以此为戒,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产业发展中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调整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引进治理环境的新技术,取缔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产业,以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进行管制。另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需要加大对环保的宣传教育,只有每位公民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对环保负责,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平衡。

2.2实事求是原则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结合每个城市的优缺点,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城市的转型道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其他成功城市的经验,不能实行一刀切的转型策略,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本城市的发展目标,正确评估本城市的发展资源,综合考虑本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交通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等,参考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有效结合本城市内外部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城市经济转型的道路。

2.3政府参与原则

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看出,政府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可能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转型,起到了主导转型的作用,也可能只是为城市转型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城市自行转型,在城市转型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政府主要以主导形式促进城市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产业的发展逐渐分离,不再以直接领导的形式参与城市发展,更多的是以无形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指导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还较短,政府只是通过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宏观层面对城市的转型实施引导调控作用,以为城市转型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2.4市场规律原则

我国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源型城市已经不再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如,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会提供较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这类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比之民营企业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存在较大的竞争差异,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公平性,不利于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必须秉承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才能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我国政府扶持的国有大型资源企业,与国内同类企业产品服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长期发展的话势必会落后于市场竞争企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原则,实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3.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

3.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是一次理论创新,是一次思想解放,是城市发展中制定战略、编制规划和提出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过度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依靠资源优势带动城市产业发展,没有以正确的发展思想作为指导,以持续性的战略作为调控,造成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消耗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数倍之多。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应以正确的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转型带动科学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第一,针对资源型城市现有资源状况,正确判断产业发展优势,精准产业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应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创新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政府提出的城市持续发展的机遇下,立足本地实情,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精深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延伸资源产业链,精深加工资源产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方式造成的,因此需要在产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产品的综合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工程,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升级;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附加值较低和高新技术欠缺两方面,因此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创新变革,提高产业附加值,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

3.2培育集群发展优势

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工作方法,要在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解决,解决矛盾,实现发展。科学发展观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工业经济大力培育集群发展优势,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化战略和品牌集群化战略,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培育集群发展优势:第一,产业集群化战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是有资源优势的,因此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就需要资源型城市立足本地实情,寻求本地发展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的主体作用,发展具有潜力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产品服务,发挥产业优势,以产业集群的形式促进城市发展;第二,企业集群化战略。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内,联系紧密的企业之间形成的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需要以原有资源为基础,寻求带头企业,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企业集群,优化配置市场资源;第三,名牌集群化战略。品牌集群优势可以为企业发展,甚至产业发展带来比较优势,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精深企业产品服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统筹品牌发展,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品牌,以品牌集群形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6

作为金融深化的主生力量,资本市场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对经济增长可谓意义重大。而目前,中国债务性融资目前依然高度依赖产品信贷,这种融资结构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而这对于产业并购重组和资金配置都极其重要。基于此,笔者将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首先,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对外出口,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地位不利,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供需平衡不断恶化,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外需严重萎缩之下,中国采取了诸如4万亿的更大规模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通胀和银行信贷的大规模紧缩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改革发展已经证实,这种依靠有计划的大规模投资而不是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经济增长不符合市场规律,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将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则是转型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投资结构很大程度决定经济结构,因此,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手,而多层次的资本结构是引导储蓄投资的重要渠道,更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所以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有力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主要的资本来源是依靠银行信贷、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和FDI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多层次多工具的资本市场体系。从总量来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储蓄-投资”渠道产生总量资本积累效应;从存量来看,存量资金间的配置能够影响经济结构转型,这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外生冲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资本市场还能起到互补,如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的互补,通常,银行信贷具有典型逆周期调控作用,即经济增长时信贷供给会增加,而经济衰退时信贷供给会减少,而资本市场则是标准的顺周期资本供给市场,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银行信贷可与资本市场相互替代、补充,缓解经济的波动。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资本的不断积累,目前,债券市场、FDI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存在,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异质性的不同作用。当前,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的媒介作用,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推出后,包括相当部分的第三产业的新型中小企业能够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社会资本在财富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进一步鼓励了其参与投资,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在最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资本市场以其筹资、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起到了强大的助推动力。

二、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助推作用的对策建议

如上所述,多层次资本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作用毋庸置疑,当前,笔者认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着重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积极创新银行业务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急需要银行加快研究分析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市场,主动融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之中,积极创新银行业务:一是要尽快建立专业研究团队,通过新兴产业数据搜集、信息整理分析研判,提高银行信贷投放和授信额度判断,加强规范贷款项目管理,科学放贷。二要创新科技银行业务,有效结合资本和科技,这是银行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金融创新,银行应研究建立独立的科技银行或成立承担科技银行功能的业务部门,一方面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积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国家要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参股战略新兴产业,同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控制风险的同时加大鼓励科技银行为初创和成长的战略新兴产业提供融资贷款。

(二)加快发展股票市场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基本建立了一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内的蓝筹股主板市场;包括为“五新三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本运营平台的中小企业板;包括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创业板及场外交易市场(OTC),如新三板市场等。截至2015年8月14日,上交所上市公司1071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324851.13亿元,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1729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224,812.82亿元,中小企业板有上市公司767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9,723,592,796,352元,创业板有上市公司484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4,812,581,369,146元。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渠道作用逐步显现,有研究表明,规模不断扩大的股票市场与信贷资本间的“备用轮胎”效应越来越显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但政府却大量吸收利用FDI,FDI对股票市场融资形成的挤出效应充分暴露了国内金融市场不健全,储蓄-投资转换效率低下,特别是FDI对第二产业,如初级交工制造产业的侧重发展投资,也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不相符,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作用,为经济结构转型注入动力:一是进一步推进主板大型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扩大证券市场供给规模,提高战略新兴产业股票市值规模,为这些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二是逐步深化中小企业板建设,鼓励部分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并购、再融资和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优化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完善创业板建设。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历史关口,创业板要发挥好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的渠道功能,就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建立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规范创业板上市法人公司的治理结构,引导创业企业长远发展。四是综合考虑投资者偏好、监管、法律法规等扩容新三板,推进OTC发展,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权流动平台,满足融资需求,从而促进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提供上市储备资源。

(三)扩大深化债券市场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目前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都获得较大拓展,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市场体系,也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其占比甚至超过股票市场维持较高水平,2014年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为67%,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的企业达到1024家,较2001年增长二百多倍。有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9286亿元,债券市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合计为39%。但是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初期的先天发展不足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低,债券市场应当与股票市场一起成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金融中介,发挥其资本积累的内生作用、提升效率,因此,我国要扩大深化债券市场,一要鼓励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针对一些特定技术项目、资金用途较为明确的企业发行债券,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产业等更易获得机构投资的亲来,在配合企业发展战略,合理控制融资节奏的同时是不错的融资选择。二是要稳步推进中小企业结合债券发行,鼓励经营绩效好、成长速度快的多家中小企业联合发行公司债券或债权信托基金,提高融资成功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等在内的国内金融改革,只有通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短期拆借市场利率和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才能真正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

三、小结

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除以上具体的积极创新银行业务、加快发展股票市场

、扩大深化债券市场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市场化运行机制,从确立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监管等方面为其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围绕促进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良性互动的配套政策,包括工商、税务、财政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7

专业市场

中小企业集群

转型升级

作者陈民利,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义乌

322000)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互动,在专业市场周围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这是一种横向分工的初级集群,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企业发展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并且在市场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进行竞争。目前不仅要承受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三重叠加影响,还面临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增多、原材料特别是国际性资源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上涨、新《劳动法》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及节能减排等多重压力。因此,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是浙江省乃至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以义乌为例,从专业市场与企业集群互动关系的视角,探讨基于专业市场功能创新牵引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0的路径与模式。

一、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与中小企业集群

转型升级的路径构造

专业市场是义乌经济的核心枢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义乌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目前拥有400余万平方米营业面积,6.2万个商位,经营16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在政府“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政策引导下,市场与产业互动,在专业市场周围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如饰品、拉链、袜业、无缝针织、工艺品、玩具、制笔等优势产业集群。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国际贸易环境趋紧,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宏观形势的倒逼机制。同时,义乌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带动力小,转型升级面临种种困难。

第一,依托于专业市场的单个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困难。义乌共有各类企业2.6万余家,以中小企业为主,有很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微型企业,年产值超lO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超500万元的也仅有1209家。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不到0.4%,自主研发能力欠缺,价格层面上的竞争依然是大多数企业的现实;义乌企业以民营性质为主,大多数企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依托于专业市场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存在先天的营销弱势。企业依托市场强大的销售网络,长期以来专注于生产环节,营销意识薄弱,营销组织架构不规范,营销能力先天不足。据笔者对义乌企业营销现状的调查,没有专门营销机构的企业占43.2%,销售人员3人以下的占34.7%,很多企业在年销售额过千万甚至上亿规模时,仍然没有建立相应的营销组织结构,这种先天的营销弱势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市场所固有的商业功利性带来企业的短视行为,使中小企业缺乏产品研发与营销创牌的动力,陷入了“批发市场边上无品牌”的怪圈。

第二,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与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遵循着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提升的路径,以价值量增加为主线,即从处在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分别向研发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价值环节和营销等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两个方向前进,通过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

企业由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向高端的研发与营销环节升级,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与营销投入,还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和营销队伍,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等。这对于资金、渠道、营销、人力等资源有限的单个中小企业来说,转向研发与品牌这两种直接嵌入价值链高端的方式都不具备条件。因此,本文提出“政府掌握部分市场资源,专业市场通过功能创新,成为集群服务业集聚平台,政府、市场、协会集体合作行动,为集群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将集群企业纳入转型升级体系之中,以实现整个集群在价值链上的攀升”。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专业市场功能创新牵引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适用的条件是政府掌控部分市场资源,为集群转型升级提供公共服务。专业市场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政府与市场的典型关系:即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专业市场发展采取哪一种模式,由市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专业市场自身的特点等决定。义乌政府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抓好市场建设,主动推进市场转型和功能创新,在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市场专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在义乌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义乌市场与企业集群互动发展的进程中,专业市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分工由市场组织协调,企业规模小,组织化水平低,转型升级面临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主导市场发展,掌控部分市场资源,站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度,从市场与产业互动的视角,主动推进市场功能创新,发展现代生产业,推进市场从销售平台转型为集群服务业集聚平台,为集群转型升级提供公共服务,避免集体行动的困境,形成要素洼地,牵引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专业市场功能创新牵引中小企业

集群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集群的耦合互动机制早已为学术界所认可,学术界一般认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存在正反馈的互动机制,大规模市场所带来的强需求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专业市场所在地集中,从而形成经济聚集与要素流动互为因果的循环过程。”关于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提升的机理,陆立军、俞航东提出“专业市场对地方产业集群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完成:其一是市场内激烈的竞争倒逼集群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捕捉新的市场需求;其二是专业市场的品牌化经营策略要求有能力的企业塑造自主品牌。”但这两种机制都是从专业市场作为中小企业集中交易平台的视角,从市场对企业生产行为引导的层面来研究的。

专业市场对集群转型升级的牵引机制不仅表现在市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市场由交易平台向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转型所形成的对集群强大的服务功能层面。这种服务功能通过“政府控制部分市场资源,由政府、市场、协会和企业等相关主体运用多元决策模型,制定公共政策,形成非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合作行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集群公共利益”而实现的。

第一,公共政策与企业集群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制造环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对当地政府介入

集群发展提出了要求。傅京燕和郑杰认为促进企业集群成长的一项重要干预措施,就是由地方政府促进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及纵向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这既需要政府来承担“网络经纪人”的职能,培育企业间建立合作交流以诱发主动的集体效率,又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投资“公共产品”领域,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以促进被动的集体效率。但政府的公共政策却有可能导致政府失灵,因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即不缺位、不越位,又能符合集群发展的规律,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公共政策应是集体性(collee-tive)、集聚的(cumulative)、更应是以顾客为导向的(customer-oriented)。但在存在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政府是否能够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从而制订有效的公共政策,政府是否会作出有利于企业集群的最优选择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集群合作行动与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如何减少交易费用,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制订出更符合企业利益并有助于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多元决策模型可以避免政府单独决策可能的次优选择。多元决策模型即公共政策的制订不是完全依靠政府机构,政府根据集群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寻找参与者,如协会、专业市场、企业甚至是私人专家团体,由此可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强化决策者的责任制,杜绝私利性决策和寻租行为。

公共政策的施行及公共平台的建设则通过集群合作行动来实现。集群合作行动指集群中的相关主体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发挥能动作用,采取集体的方式共同行动。集群合作行动具体有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行动,还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间组织、专业市场之间的非贸易相互依赖为基础的合作行动。

合作行动开展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多主体根据地方特点、产业特色以及发展阶段等,需要灵活采用适宜的模式进行合作。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市场依托型集群可以采取“政府、市场、协会和企业等相关主体形成非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合作行动,政府掌控部分市场资源――专业市场功能创新,形成集群服务业集聚平台――为集群提供公共服务――牵引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模式。

第三,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从商品销售平台向集群服务业集聚平台转型。在政府推进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下,专业市场通过功能创新,由商品销售平台向集群服务业集聚平台转型,为集群提供公共服务,从而牵引集群转型升级。具体功能创新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服务。市场处在价值链的前端,掌握着大量的消费信息、需求信息。专业市场与科研院所合作,打造海量数据储存和信息处理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商品的市场信息库,以提供当地集群企业与市场经营户最新的商品信息,发挥信息对企业生产的引导作用。2006年lO月22日,由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若干单独监测指标指数三部分、23个分项指数构成的义乌指数在“2006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面向全球正式,义乌市场实现商品输出向信息输出的转型。

2,技术研发服务。单个中小企业研发力量不足,需要政府、市场、协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专业市场与各行业协会共同整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构筑技术研发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形成企业、研发中心、政府互动模式,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义乌目前正在推进“义乌饰品科技产业园”、“义乌饰品总部大楼”、“电镀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中国无缝服装科技产业园”、“动漫产业园”等项目。

3,营销服务。专业市场的营销服务功能是指专业市场与行业协会及其所依托的区域专业化产业区内的生产企业通过契约联结或股权参与的方式,在研发与营销领域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研发与营销平台”,并采取相应的合作行动,使市场为中小企业的服务从产品价值链上单一的“批发”节点,扩展到产品价值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研究、产品研发、展销展示、渠道拓展、品牌营销等一系列功能强大的服务活动,达到风险及成本共担、营销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战略目标。义乌目前正选择有一定企业品牌基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无缝内衣”、“拉链”及“袜业”作为试点,按照区域品牌运作机理和模式,政府、协会、企业合作,打造区域品牌。

4,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向人才依托、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关键是人才。专业市场与行业协会协同,与区域内大专院校采取合作行动,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平台,提供人才教育培训服务,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等。

5,物流服务。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专业市场要为市场经营户和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包括物流园区建设、物流设施建设及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物流条件。义乌物流业非常发达,表现在物流经营主体总量大;物流运输方式多样化;国际物流发展势头强劲以及形成了网络优势和价格洼地效应,竞争优势较为明显。进一步强化物流服务功能的主要工作是:强化物流的产业地位,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完善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扶持政策,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6,会展服务。会展是中小企业进行渠道开发和品牌形象宣传的主要方式。专业市场业态要从“现场、现金、现货”三现交易转向展贸市场,同时,依托市场和产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为中小企业搭建良好的国内外贸易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会展对企业的宣传和渠道作用。义乌市场已顺利实现从交易市场向展贸市场的转型,除了全年举办的42个集中性展会外,国际商贸城是一个常年的商品展示平台。为进一步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义乌政府及市场管理部门正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会展业的规范发展,打造展会品牌。

7,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专业市场通过成立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推广、信息咨询、质量检测、财务管理、依法经营等服务。

三、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与中小企业集群

转型升级的模式

在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专业市场不再是单一的商品流通平台,而是要通过功能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型,不断强化产业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中,帮助产业升级。在政府推动和行业协会合作行动下,专业市场进一步整合商流、物流、金融、商业信息、品牌推广和技术研发、物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形成集群服务业集聚平台,与产业充分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培育带动和区域品牌创建两种牵引集群转型的具体运作模式,牵引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如图2所示。这种专业市场牵引的集群转型更多的是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而实现的主动推进。

(一)龙头企业培育带动模式

科斯认为,经济中的分工由市场组织还是由

企业组织决定取决于二者的交易成本。在缺乏领导型企业的产业集聚区内,众多的上下游厂商通过专业市场自由交易,成本则会较低。一旦集聚区出现了掌握“话语权”的领导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便可能由这些龙头企业来组织,当企业协调分工更有效率时,市场必然被企业所取代,这是微观经济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于是由市场协调的分工转向领导型企业协调的分工。因此,当集群中出现了掌握“话语权”的领导型企业,那么,领导型企业就可能成为推动集群转型升级的外在力量。具体模式是政府、专业市场及行业协会合力培育龙头企业,成立大型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来协调集群企业分工,龙头企业专注于研发与品牌,中小企业集群成为龙头企业生产外包商,与龙头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中的众多中小企业通过依附品牌策略,从而提升区域内的品牌结构,促进区域品牌的发展,由此推动整个集群的转型升级。以义乌饰品企业集群升级为例,具体如图3所示。

义乌饰品企业有8000多家,目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集群组织化水平低下,为数不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还有手工作坊的关联度不高,从而显现“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效率状况,大企业、中小企业、小农作坊一起恶性竞争。因此,提高饰品企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实现集群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新光饰品是义乌饰品行业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生产规模最大的龙头品牌企业。基于义乌饰品企业集群特点和新光饰品在行业中的地位,饰品集群转型升级选择龙头企业培育带动模式。政府、市场和行业协会合力培育龙头企业,以新光饰品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中国饰品企业集团”,在集团内形成“饰品设计、生产、销售”专业化分工的骨干企业群,组建“中国饰品物流中心”,建成全球最大的饰品交易基地,把“中国饰品企业集团”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部级创新型企业,带动饰品企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区域品牌营销模式

如果在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进程中,专业市场发展良好,生产分工仍由市场协调,那么专业市场就可能并应该成为集群转型升级的牵引力量,通过区域品牌营销带动集群转型升级。义乌拉链、无缝织造、袜业等集群都具有这些特点,通过创建“义商拉链、义乌袜业、义乌无缝织造”等区域品牌,实现集群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创建,应该由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考虑与合作(如图4),政府掌控部分市场资源,通过专业市场功能创新,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共同为企业提供研发、品牌营销以及信息、金融、物流等综合,将销各环节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共建共享营销网络,共享研发与区域品牌营销收益,以牵引整个集群的转型升级。

义乌拉链行业的区域品牌营销已取得初步成效。拉链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实施企业联盟标准,促进拉链产业质量提升;通过建立行业产品检测中心,开展产品标准检测,推进义乌拉链产品质量的提升。协会正凝聚行业力量,与市场、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组织成立研发中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实施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促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2010年9月,“义商拉链”荣获“浙江省区域名牌”称号。协会制定了区域品牌推广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对内明确了企业申请“义商拉链”的使用条件,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对外制定网络推广、展会、广告、公关等品牌推广方式,通过区域品牌营销带动集群转型升级。

四、结语

本文以义乌为例,探讨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与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与模式,试图为浙江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专业市场依托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道路的探索提供一些启示。研究认为:专业市场通过功能创新,从单一的企业产品销售展示平台转型为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为集群转型升级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资金、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等要素瓶颈。这种服务功能通过“政府掌控部分市场资源,由政府、市场、协会和企业等相关主体制定公共政策,形成非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合作行动,实现集群公共利益”而实现的,需要政府职能的适时转变,需要专业市场的重新定位和功能创新,需要行业协会的发育和完善,需要企业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

注释:

①本文关于中小企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界定是“通过工艺升级、产品升级直到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端制造环节转向高附加值的研发与品牌营销环节的功能升级”,提出通过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使其4k“企业销售平台转型为集群转型综合平台”,从而推进中小企业集群整体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②王传宝:《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57~60页。

③陆立军、刘乃全、任光辉:《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互动研究:来自浙江的案例》,《经济学家》2009年第8期,第46~53页。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8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4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加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纷纷陷入不景气的境地。电商冲击、市场外迁、行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给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市场、改进服务、拓展空间、打造市场发展的新平台,这是当前市场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互联网+为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指明了方向:融合电商是市场转型的必由之路,铸造品牌是市场维系活力的源泉,弘扬诚信是市场生存发展的根本。

一、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日趋广泛,电商经济风起云涌,给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业户外流,空房率日渐增加;二是市场客流明显减少,据粗略统计,地市级商品交易市场日均客流量降低1―2万人;三是市场辐射半径减小,物流配载量同比下降超过40%;四是交易额普遍呈现锐减的趋势。从一铺难求到出现空房,从人流涌动到顾客锐减,从停车难到车位闲置,都反映出市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从国家宏观层面讲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宏观经济形势整体趋紧,商贸流通业进入了快速变革的重要时期。当前,“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行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直接影响实体市场的生存与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采购成本,传统意义的中间商将逐步失去生存空间。而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就是一个销地型市场,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称和物流不发达的产物,既需要租赁费用,又需要水电、人员等其他费用,直接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并且商品品类、便捷程度与价格优势远远低于互联网采购,市场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二)从市场自身层面讲

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是惠及民生的项目,发展定位为中低档、大众化,更多地服务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平抑物价、增加就业、引导生产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低下的弊端日趋明显,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因此在差异化竞争中优势已逐步丧失。市场设施落后、功能单一、体验性较差的劣势更加突出,仅靠物美价廉已形不成竞争力,市场萎缩成为必然。

(三)从发展理念层面讲

部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理念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存在守摊子、吃老本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能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市场宁愿把钱花在设施改造和店面装修上,也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互联网上。有的参办单位调整转型怕担风险,满足于眼前利益,思想跟不上时展步伐。二是思想不统一,缺乏发展合力。目前,专业市场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参办单位上项目、做决策,缺乏调研论证,存在盲目问题,造成了业户流失、效益下降的后果,引发了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

二、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定位

今后一段时间,是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重大机遇,迎难而上,提振信心,实现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华丽蝶变。

(一)转型升级要体现“专业化”

要加强规划引领,围绕当地优势行业、特色产品等优势,加快研究制定市场中远期发展规划,为市场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绘好“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成立由发改、商务、规划、财政、税收等部门和第三方服务企业组成的市场转型升级指导服务中心,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转型升级要突出“差异化”

鉴于各专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市场触电升级应实现差异发展、平衡发展、共同发展,形成互为协作、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借鉴周边市场的成功经验,整合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个体电商三者力量,创新建立“自主品牌+生产外包+网上分销”的发展模式。

(三)转型升级要注重“集约化”

各地要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提高电商企业的集聚度,依靠其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为各类电商企业给予场地、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着力打造若干个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要进一步聚集物流资源,鼓励仓储企业多元化方向发展,为电商企业提供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咨询、物流融资等服务,拓展服务空间,实现电商、物流、仓储、服务一体发展。

(四)转型升级要讲究“实用化”

借鉴外地成功做法,进一步完善电商人才培训模式。借助政府的力量,将培训的方式实用化、实践化,通过引进一批素质优、层次高、激情足,并且具有网络营销和经营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切实做好电商与市场的结合文章。

(五)转型升级要面向“国际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有关国家陆续签定自贸协议,跨境电商成为一种新趋势。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集散功能尤为突出,要借助跨境电商带来的有利条件,加快将本地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地产品优势转化为交易优势;同时,充分利用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平台,积极与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外贸等部门对接,力争加快建成具备海关特殊监管、检验检疫和物流仓储功能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切实推进跨境电商的全面开花。

三、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全面转型升级。总的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大战略,推进三个创新,坚持五个拉动。

(一)围绕一个目标

利用“互联网+”,整合信息、物流、商贸、展会各大功能,建起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齐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贸双驱的新模式,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城市形象新亮点、旅游购物新节点。

(二)实施两大战略

一是大力实施电商战略。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应积极打造电商平台,并以此为依托与外地跨境电商创业园对接。在各专业市场要迅速设立电商经营服务区,吸引业户开展线上交易,实现触电升级,使线上线下两种业态互促发展,形成线下繁荣、线上爆棚的新格局,实现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同时要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和业务实训,培养一批跨境电商、外语外贸、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跨境电商人才。二是大力实施内外贸并举战略。外贸方面,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鼓励各企业与外国的企业、贸易商进行洽谈合作,采取工贸联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国际商品联营直销;内贸方面,采取货物、采购、销售等模式,直接对接消费商,建立大企业、大财团采购中心,建立政府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采购中心,充分放大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已有的资源优势。

(三)推进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首先要拓宽市场经营领域,加快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由生活型消费资料市场向生产型消费资料市场转变,由销地型市场向产地型市场转变。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力争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打造成专业性的采购市场平台,切实增强地产品的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市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能。其次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创客空间、文化创意、广告策划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实现市场由单一产品交换功能向信息、招商招展和价格形成等功能转变,将会展业培育成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新兴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拓展产品展示、休闲娱乐、金融服务、法律服务、报关报检以及商业文化传播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新亮点。二是创新流通方式,构建新型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规划,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开展点对点、门到门式服务,全面提升陆海空铁联运水平,全面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延伸拓展仓储、包装、供应链融资等物流功能,推进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与周边港口、机场等的无缝对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三是创新产销互动体系,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积极引导市场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与大商家大品牌的联合协作,推行新的营销模式和利润分配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价格统一,降低商品成本,极大限度地让利消费者,提升商品竞争力。在大力发展电商平台的同时,结合市场建设改造,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消防、安保、物流、物业、金融、企业信用等纳入信息化改造,全面打造三站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升市场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企业、境内外客商共同参与的贸易摩擦处理机制,探索建立贸易伙伴长期互信机制和市场信用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合同诈骗等违约违规行为,真正做到境外客商引得进,境内商家走得出,维护好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坚持五个拉动

一是坚持以旅游经济拉动贸易。充分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旅游采购定点市场,切实增强市场商品的辐射力。二是坚持以商会交流拉动贸易。积极开展与国外商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的名优商品,把本地商品推向国际。三是坚持以跨境电商拉动贸易。完善跨境电商平台功能,为线上交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坚持以国外展会拉动贸易。积极帮企业搭建海外交易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国门,拓宽交易渠道。五是坚持以友好市场拉动贸易。与国内大市场形成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方优势的嫁接。

【参考文献】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9

工商部门职能是完成工商行政管理任务必须具备的职责和功能,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好市场主体的准人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经济卫士的依据。当前,要实现工商部门职能转型到位,就必须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范围、内容等方面看,工商部门职能转型主要是市场准入、监管、执法和维权职能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其特点:

(一)积极履行准入职能,由发照型工商向指导型工商转变,发挥工商培育市场主体的作用。从重发照把关向指导培育市场主体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大市场过程中的事前监督:是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前提条件:是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从特定层面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

(二)积极履行监管职能,由管制型工商向服务型工商转变,发挥工商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从重管制市场主体向服务发展市场主体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大市场过程的事中监督: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基础保障: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外在力量。

(三)积极履行执法职能,由处罚型工商向规型工商转变,发挥工商执法为民的作用。从重处罚执法向规范化、法治化建设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大市场过程中的事后监督;是工商履行自身各项职责的核心所在;是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权威手段。

(四)积极履行维权职能。由收费型工商向效能型工商转变,发挥工商经济卫士的作用。从重管理收费向监管服务一体化的维序维权效能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理大市场过程中的全程监督;是建立统一开放、诚实守信市场体系的具体要求:是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工商部门职能转型面临的问题

在实施新“三定”和停征“两费”后如何推进工商职能转变,积极推动基层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基层科学化管理水平,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职能转型的考验和挑战。

(一)保障科学监管的体制还不顺畅。工商系统现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实际上,省以下的垂直体制部门有多个,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基层工商在管理体制上的垂而不直。造成看得到的不一定管得到,管得到的不一定能管到位。

(二)促进科学监管的机制还不健全。由于体制上不顺畅,因此在职责履行机制上还存在不协调、不健全的问题,造成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瓶颈制约。

(三)落实科学监管的制度还不完善。由于体制、机制还存在不相符、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在工作中有反复、有尴尬、有迷茫,造成基层基础建设滞后。

(四)实现科学监管的队伍还不适应。“两费”取消,工商新的职能加强。一方面是食品安全的监管人才、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短缺。空编严重,干部老龄化严重,不适应现代市场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基层分局的领导职数偏少,干部交流选拔、人员进出激励等举措缺乏,不适应新时期工商队伍管理的需要。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因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二是发展中的问题;三是改革中的问题。这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和完善。

三、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现实途径

(一)把握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定性。县级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定性是由突击性、专项性向日常规范化监管转变,其实质是由传统的管理收费型向现代的监管服务型转变。

1 把握工商监管服务的工作重点,即对市场和经营户的监管。对市场和经营户的监管是工商的核心职能,全面年检和重点巡查是工商的主要抓手,合力推进责任区监管是强化责任和降低风险的主要载体。要找准切人点,以责任区监管为平台,全面年检、验照为基础,重点巡查监管为手段,行政指导为要求,服务发展为目的,不断提升监管水平和效能。

2 把握工商监管服务的主要任务,即维序、维安、维权。维序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维安是维护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维权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此,要立足自身职能,为市场主体创造相对宽松的准人环境,为市场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维权环境。

3 把握工商监管服务的关键环节,即主体、客体、行为和管理。主体是依法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客体是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行为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管理是指导管理商标、广告、合同等职责。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按照“四个转变”的要求严把经营者的资格关、食品经营从业人员的健康关、商品(食品)进货查验关、不合格商品(食品)下架退市关、商品(食品)质量监测(检测)关,实现对商品人市、交易以及退出流通领域全过程的监管,从而进一步防范市场监管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二)搭建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平台。县级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平台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能、发挥优势、创新求变。

1 搭建以市场化为重点的公共交易平台。工商是市场经济的奠基人、守护神,发展市场就是发展工商事业,以新型的市场化推进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以块状经济为依托,加强对专业市场建设培育的指导和协调,合力推进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以监管促发展、促培育。要注重以吃、住、行、用为重点的生活资料市场的培育;要注重以培育块状经济为重点的生产资料市场的培育;要注重以产权交易、劳动力、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按照“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加强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力求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和培育既符合新型市场化发展要求,又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促进专业市场上规模、树品牌。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低水平同类市场的重复建设。

2 搭建以工业化为重点的服务发展平台。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市场部门责任编辑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要立足工商职能,在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软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吸引资本流人的洼地。以参

与“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分批实现工商审批服务网上办事功能的开通,建立起“网上办事大厅”,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办事新模式,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营造透明、规范、高效的办事服务新环境。降低准入门槛,着力优化工商新服务。

3 搭建以精细化为重点的责任区监管平台。责任区监管是发挥工商职能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维护市场秩序的主要方式方法,是依法行政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推进行政指导。与监管对象相互沟通、了解的有效途径。要制定适合分局实际的精细化责任区监管方案,完善工商所“一室两队”的机构设置,对监管计划及人员、对象、项目、过程、结果及反馈情况等,做到精细化管理,提高巡查的效能,推进工商“四化”建设的进程,实现科学化行政、精细化监管的新要求。

(三)明确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定位。县级工商部门职能转型的定位是实现监管服务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1 牢固确立依法监管有权威的理念。市场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基本职责,行政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职能的基本方式。权威来自履职,职责来自法定。因此,要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强化监管,创新监管,一方面要胸怀柔情“戒小过”。全面深化责任区监管,把握全面年检、验照和重点巡查监管相结合,制定监管服务一体化计划。坚持重规范、强指导、慎处罚的原则,彻底改变以收费代监管、以处罚代监管的现象。对一般违法行为,未造成直接危害后果或主观恶性不大,事后能及时消除违法状态的,先进行提示、警示、告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再依法处罚。另一方面要胸怀激情“攻大奸”。加强对公用企业、垄断行业、食品安全、洋品牌的监管。敢于亮剑、严打重击危害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的违法行为。同时改革完善“量质并举、以质为主”的经检考评体系,以高效能的监管树立工商行政管理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2 牢固确立服务发展有作为的理念。服务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根本目的。因此。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行政指导。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从收费型、处罚型、管制型向规则型、效能型、服务型工商转变。充分发挥工商市场监管的信息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市场化转型发展例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4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092- 03

0 引 言

2000-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经历了由兴起到崛起的黄金10年。国务院出台了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投融资、税收政策支持,到地方配套扶植,为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软件业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逐步渗透进传统行业、新兴产业的各个领域。各类软件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近年来,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减缓。另一方面,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用户投资谨慎,需求多样化等,使得软件企业的经营环境愈趋严峻。为保持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许多软件企业面临战略重新定位、资源重新配置,实现战略转型已成必然。本文从理论和企业实践出发,尝试对软件企业战略转型模式和策略加以分析,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和软件企业应用提供一点启示。

1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和动因

1.1 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

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1]。从广义上理解, 企业战略转型属于企业变革的范畴。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比较泛的描述企业变革行为的词语,与其类似的称谓包括转型、转制、转轨、转行、战略转换等。狭义上的理解, 为适应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变化,企业打破原有经营模式,采取的业务调整、目标市场变化、商业模式调整、组织变革等都可以称为战略转型行为。与企业战略转型相似的概念还有战略调整、战略变革等。

综合国内外的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可以将企业战略转型定义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根据其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了保持或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克服企业在原有经营格局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重新设计, 并由此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过程。

1.2 企业战略转型的动因

驱使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动因:

(1) 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律。许多研究将软件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创业阶段、生存阶段、摆脱束缚成功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5个阶段[2-3]。众多研究表明,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 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依赖的资源、管理的方式均有明显的差异, 它所采用的战略类型也不尽相同。软件产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 具有创新推动特性、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研发周期短、知识技术高度密集性、客户需求变化多样以及企业之间竞争程度加剧等特点。因此, 每当步入新的成长阶段,软件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型或战略调整来保持或增强已有的竞争优势。

(2) 经营环境变化的驱使。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战略转型的诱因。由于企业所处外部行业环境的影响导致企业成长受到威胁,市场份额受到侵蚀。如果以现有的企业能力, 即便经过变革也不能在行业内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或者所处行业市场已经属于成熟、衰退性的夕阳行业, 为了获得市场开拓的持续增长, 企业可能通过战略转型将更多的关注力投向新生领域,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假设前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时, 企业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来与之适应。

(3) 未来战略的主动布局。企业战略转型归根结底是企业自身发展、竞争策略的具体落地。企业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制定是基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环境分析和预测基础上的。因此,战略转型就是对企业的战略方向修正、对战略实施路径创新的过程。相比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许多企业的战略转型是企业主动选择行为,是企业着眼于未来长期发展的自觉“造势”和布局。

(4) 内外资源的整合需要。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是内外部资源充分优化配置的结果。有远见的企业会通过战略转型顺势而为,量力而行,将可能获得的资源用到极致,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果。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政策资源的借力、产学研和战略合作伙伴一条龙的互动、协同和共赢。另一方面,企业战略转型往往伴随着企业内部的深刻变革。无论是技术创新体系的调整、营销力量的布局,还是企业资金、人力的投入,都会随着战略重点的调整而重新配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战略转型也是整合和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的需要。

(5) 经营体系的深刻创新。任何企业的持续成长与企业家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 企业家和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对于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软件企业,企业领导者追求经营方式的创新调整是天然的需要。战略调整可能涉及到的创新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也涉及经营思路、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以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在软件企业成长过程中, 企业领导者凭着职业的敏感性和远见卓识,能敏锐地发现新技术或新的市场机会, 适时推出新的经营理念, 提出新的经营思路, 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从而使软件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软件企业的战略转型是企业领导者追求创新的结果。

2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模式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从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时间点来看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即非危机状态下的战略转型和危机状态下的战略转型[4]。非危机状态下的战略转型是一种主动转型, 是具有前瞻性的转型。危机状态下的战略转型, 又称危机性战略转型。当企业已经存在有形的可感觉到的危机, 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转型摆脱危机。朱俊等[4]研究表明:“企业如能在非危机状态下完成战略转型, 会大大减少转换带来的阵痛, 提高转换的效率。但多数企业直到发生了大危机才认识到战略转型的必要, 才愿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转换”。 许多软件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 企业唯有善于识别企业危机、选择合适时机、成功实施战略转型, 才能保持企业的持续成长。

从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战略市场转型、核心业务和产品转型以及商业模式转型。

(1) 战略市场转型。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软件提供商发现面向城市管理的信息服务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开始着手进入智慧城市相关工程领域。但是,由于智慧城市领域与工业信息化管理具有较大的行业跨度,这种战略市场转型要求软件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城市管理的知识积累、从技术、营销和服务多方面重构核心竞争力。

(2) 核心业务和产品转型。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专门开发和实施工业信息化类软件开发转型至移动互联、手机应用等领域软件研发。同样,由于软件产品技术分门别类很多,企业选择主要业务和产品方向的转型,必然面临人才、技术、资源的重新配置。另外,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为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些软件企业也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由单纯做软件转型至软件、硬件、集成等全方位提供服务。

(3) 商业模式的转型。比较典型的是一些过去专门做财务软件产品的公司转向提供ERP解决方案。一些专注定制开发软件系统的企业,开始转型进行成熟套装软件产品的销售,以实现规模化。另外,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推广,有些软件企业从销售软件转向提供SaaS服务等。以上各类转型都涉及到软件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相应的企业运营方式、资源配置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

3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要素和风险

邓少军 等[5]的研究成果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视角出发,结合企业战略转型的实践归纳并提炼了以下4个方面的转型成功关键要素:① 对转型方向与时机的准确把握; ② 成功的转型战略及其有效执行; ③ 适应转型战略的组织与文化变革; ④ 足够的资源及其有效配置。芮明杰 等[6]认为战略转型要取得成功, 关键取决于获取或培育两个方面的关键知识的能力,即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能力;企业内部要有与外部环境匹配的关键资源(特异性知识)。

虽然上述研究并不针对软件企业,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笔者综合归纳并结合企业实践发现,任何一个企业(包括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如下因素: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魄力;转型方向的把握和路径的适配性;推进转型发展的策略和执行的有效性;资源配置和组织文化氛围的助力持久性。

战略转型毕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变革。企业在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可能使最后的结果违背最初的战略意图。因此,把握得好可能成为企业发展历程的有益“转弯提速”、“空中加油”。把握得不好,则可能使企业错失发展机遇,弱化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浪费。企业战略转型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研发风险和资源流失风险。[7]

(1) 战略风险。企业在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设定的目标不能达成,从而导致竞争力的削弱或战略机遇的错失。这种由于转型的现实条件与转型的战略意图之间所存在的缺口和偏差就是战略风险。转型时期软件企业需要重新进行战略规划, 为企业长远发展指明方向。这时的战略如果有偏差, 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软件企业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转型时期的战略风险,尤其要关注产品定位风险、竞争战略风险、战略客户联盟风险等最基本的战略风险。

(2) 市场风险。转型时期, 软件企业往往希望开辟新的产品市场,形成新的竞争力。但是由于对新市场的熟悉程度和自身行业知识的匮乏,可能会面临市场开拓不力的风险。这主要包括市场需求风险和营销能力风险。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能否为客户带来效益一般与业务结合的程度密切相关。当软件企业从相对熟悉的市场转型到新的行业市场的时候,对新行业市场的业务熟悉程度、对用户需求的转化程度将成为软件转型新市场的重要瓶颈。另外,营销体系能力是另一个需面临的风险。软件企业人员的营销能力对软件的推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型时期的软件企业可能在新的目标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 行业客户资源有限。因此,能否尽快建立高效的面向新的业务的营销队伍、重新规划营销策略、建立营销渠道将直接影响软件企业转型的成败。

(3) 执行力风险。转型时期, 最重要的是软件企业要有一支具有高执行力的管理队伍和体系,保障既定的战略转型战略执行落地。既然是战略转型,所涉及的变革必然触及现有管理体制,必然涉及资源的重新配置,甚至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等等。因此,如何克服软件企业各类不利于转型的阻力,加强转型战略的执行力,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选择了转型的正确方向、制定了策略,但是由于管理层的督导不力、执行层的落实不力,使得最终的转型成果不如人意。因此, 转型时期的软件企业应当注意管理体系执行力欠缺的风险。

(4) 研发风险。为适应转型的需要,许多软件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开展自主研发创新活动。由于任何研发活动本身成功与否都具有不确定性, 再加上研发成果市场化的前景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依托于研发项目成功前提的战略转型,则可能由于研发项目未达成预期效果而失败。因此,转型时期的软件企业不仅要在综合实力方面有所积累, 还要建立研发风险分散和承担机制,以免自主研发创新的失败对企业实力有很大程度上削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5) 资源流失风险。资源流失是企业战略转型所要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一般来讲,企业战略转型对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品牌资源等有较大的直接影响。由于战略转型带来人员和业务调整,并导致员工形成过度抵触情绪, 或者战略转型引致企业发展前景不乐观、与个人职业发展相悖等都极易引致人力资源流失; 另外,战略转型如果涉及企业进入新市场,而其与原目标市场相关性很差,则可能削弱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或者战略转型相关的产品延伸等行为不当,极易影响产品的原有品牌形象, 甚至影响原有客户认知,从而影响品牌价值, 形成资源流失; 还有战略转型可能涉及公司产品的变化、渠道调整、企业人员流动, 从而最终导致客户流失。企业必须对此类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范。

4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策略和实践

下面我们通过A公司的战略转型实践说明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

A公司是软件产业的龙头企业,多年来在工业软件领域持续耕耘取得不俗的业绩。但是,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业务结构和规模都遇到发展瓶颈。尤其是随着主要客户市场投资水平的降低,A公司业务盈利能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产业形势良好。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要求企业重新定位、认真审慎选择未来发展方向。A公司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公司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战略转型已成必然。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提能力、促转型”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市场结构和业务模式转型”是重中之重。

当然,A公司管理层充分认识到战略转型的风险,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战略落地、转型高效。

(1) 为确保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 企业首先应该根据战略选择的基本理论和企业战略转型涉及的主要因素和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 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战略转型决策分析系统。A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经营环境、企业自身实力、面临主要挑战等因素进行了充分分析,并通过竞争力分析、SWOT分析、GE矩阵法等管理分析工具,明确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战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的战略风险。在战略执行方面提出“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并举的总体策略,在市场和业务结构调整方面采取渐进和务实的举措,强调“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之上的战略转型,以避免转型过快、过大导致的业务衰减严重的风险。并通过季度例会检查、年度评估等办法检验发展战略执行效果, 从而尽可能早地发现前期战略是否有误, 从而识别企业的战略风险, 并加以控制。由于制定战略谨慎、战略执行坚决,资源配置考核激励办法到位、过程监控调整及时,A公司转型战略正在得到有效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战略转型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为避免市场结构的盲目转型,A公司对相关市场做了充分研究,并在“试水”基础上检验自身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同时获取相关行业知识和用户认同。在市场转型的策略上提出“现有产品和技术进入新市场;现有市场注入新产品和技术;新产品和技术进入新市场”。例如,A公司在冶金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转型的初期尽量选择对本企业有利的细分市场空间,将工艺、制造过程相似的有色行业作为转型的重点,并取得不斐业绩。同时,在采掘行业的战略用户中不断推荐新研发产品,从而从单纯做工程转向尝试独立产品销售,实现业务结构转型。另外,在研发策略上,A公司也开始注重面向市场需要的产品研发。为了提高产品独立销售可能性和市场成功率, 通过实行产品经理制,在产品投入开发之前,就尽可能地做好市场前期分析, 并建立责权利结合、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机制,确保研发产品有市场前景,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同时为突出产品销售职能,成立了产品销售事业部,配备相应资源, 制定产品营销策略,尽快提高营销部门的执行能力,最终使业务结构转型战略落地。从而避免为转型而转型,产品和服务不能最终被用户认同的市场风险。

(3) 转型时期的软件企业面临经营环境、业务领域等方面的诸多变动, 公司管理层的观念、员工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转型战略执行力等能否适应转型战略需要,将对企业战略转型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很多研究表明, 组织惯性是抵制组织演进、妨碍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管理风格来看, 已有的管理风格和传统以及建立起来的关系会形成一种惯性力量, 从而使员工抵制、扭曲一些有利于战略转型的信息, 造成员工对战略转型犹豫不决以及转换动力转移。A公司管理者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用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才能克服转型过程的阻力。公司领导层亲自进行战略宣贯教育,从高层、中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都要学习新战略、研讨落地举措,从而把管理者的意志、战略的目标变成推动全员参与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而避免了组织执行力不到位,影响战略转型目标达成的风险。

(4) 软件行业是一个技术发展迅速的产业,软件企业不进则退,只有注重创新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A公司在战略转型时期深刻地认识到顺应信息服务业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性,很早就开始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投入资源,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人才队伍。诚然,软件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获得良好发展, 坚持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根本。但是,软件企业创新需要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投入,这与企业追求高速发展的业绩考核要求有一定矛盾。如果研发失败还可能给企业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积极鼓励和开展自主创新的同时,A公司通过加强研发项目的过程评估和模拟考核,致力于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转化成功率,避免研发失败给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从而也为战略转型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5) 战略转型期的资源流失风险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最先流失的员工往往是企业最优秀的员工, 最先流失的客户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客户。当然,不同的战略转型模式可能带来不同类型资源流失。A公司为了有效控制资源流失风险,在目标市场发生较大转变的时候,通过加强总代表制维护与大客户的关系,确保已有市场的稳固。在业务重点和业务模式发生转变的时候,为确保公司核心人才不流失,A公司贴近市场化竞争要求,完善当期激励制度。通过延期激励制度向工程部门倾斜的政策,稳固核心人才队伍。同时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倡导企业创新文化, 为优秀人才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通过以上举措,企业战略转型期间资源流失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5 结 论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些企业是主动选择,有些企业是被动而为。由于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方向和重点的转变,必然带来企业多方面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必须深刻认识战略转型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战略风险、市场风险、执行力风险、研发风险和资源流失风险,才能确保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勇, 修国义. 企业战略转型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与管理,2007(2):51-53.

[2] 涂守才,黄建.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转型[J]. 经济理论研究,2008(3):26-28.

[3] 山红梅. 软件企业成长机制与成长制约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62-65.

[4] 朱俊, 叶一军. 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