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运动会值周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9 09:28:20

运动会值周总结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1

二、研究假设

企业的资产是指某一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可将其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盈利活动的主要工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一般是指企业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车嘉丽(2009)认为流动性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考虑,长期流动性或结构流动性表现为资产和资本的最佳构成,影响企业现金获取的能力;短期的或实际的流动性,影响企业即时支付能力[11]。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入,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收益的增加,从而实现资本增值。优质的员工培训、良好的流程运营、可靠的客户关系及企业具有活力的创新活动,都可以使企业现金获取能力增加,及时支付能力变强,也就是使企业资产具有流动性。长期资产,或称非流动资产,是企业持有的、没有及时变现意图的资产,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长期资产周转的快慢,主要由企业非流动资产存量及当期收入的实现来决定的。而智力资本是企业长期投资累计得到的结果。企业智力的结晶形成了智力资产,其变现能力差。企业对智力的投资决定了企业智力资产规模大小的同时,它又影响着企业其他长期资产的周转,企业内部流程的良好运营以及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投资决定了企业收入的实现,研发创新活动也可以提升企业营运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对智力资本投资影响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过程,也就是影响企业总资产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1: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2:关系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3:创新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4:流程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针对以上假设,本文建立回归模型:TATit=α0+α1HCit+α2CCit+α3InCit+α4PCit+α5Size+α6Mperce+α7Bdiligent+α8Dposition+α9Committees+ε其中,it代表第i个样本第t期,IT表示存货周转率(InventoryTurnoverRatio),RT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ReceivablesTurnoverRatio),CT表示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AssetsTurnoverRatio),LT表示(LongTermAssetsTurnoverRatio),HC表示人力资本投入(HumanCapitalInvestment),CC表示关系资本投入(ClientCapitalInvestment),InC表示创新资本投入(InnovationCapitalInvestment),PC(Proce-dureCapitalInvestment)表示流程资本投入。此外,企业资产规模会影响规模效应、议价能力等,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导致绩效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选用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而公司治理的好坏,也决定了企业营运效率是否良好。因此,本文也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Mperce)、董事会勤勉度(Bdiligent)、两职合一(Dposition)以及四委个数(Committees)作为控制变量,以提高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其中,①企业规模(SIZE):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②管理层持股比例(Mperce):管理层成员持股数/总股数。③董事会勤勉度(Bdiligent):Ln(1+董事会开会次数)。④两职合一(Dposition):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为同一人,是为1,否则为0。⑤四委个数(Committees):Ln(1+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立个数)。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

1.指标选择本文描述企业的营运能力,采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其度量指标,本文采用销售收入/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余额)+(期末总资产余额)]÷2。针对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本文支持学者南星恒(2013)的观点,智力资本的形成都是企业从设立以来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7]。对于智力资本度量的指标选取上,进行如下改进: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替代应付职工薪酬来描述人力资本投入,原因是企业各期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不一定都以现金方式分配给职工,各期应付职工薪酬中存在一部分重复;用2007年无形资产总额与6年研发支出合计额替代无形资产来描述创新资本,原因是企业无形资产里包含有与企业创新活动无关的土地使用权等,其对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同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研发活动的不重视导致研发支出为零,只用研发支出也无法完全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资本;用管理费用代替各会计年度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原因是现金流量表中的该项目包括捐赠现金支出、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现金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这一项目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良好的内部运行,对流程资本的描述欠妥。2.数据样本选择本文选取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2012年间所有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共1479家上市公司),并对样本公司按如下顺序进行筛选:(1)剔除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的公司;(2)剔除期间曾被ST、PT以及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期间任一年度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CSRC)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版),选择了沪深两市1040家上市公司2007~2012年间连续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所有财务数据取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从相关性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企业智力资本投入中,人力资本投入均值最大,流程资本投入次之,关系资本投入较少,而创新资本投入最小。关系资本标准差最大,流程资本标准差最小,总资产周转率均值为0.618,标准差为0.338。智力资本各要素与企业营运能力的相关关系中,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关系资本投入和流程资本投入在1%的水平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智力资本的投入对企业营运能力存在积极的推动效应。而与创新资本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企业对研发创新活动的不重视导致的。控制变量与营运能力的相关性中,企业规模对总资产周转率、高管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四委个数的相关性不显著,董事会勤勉度与总资产周转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负相关关系。2.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表可以看出,模型R2和Adj.R2均大于0,F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该回归直线解释。D-W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从其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关系资本投入和流程资本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都通过了T检验,这支持了假设1、假设2与假设4,说明企业对人力资源、客户关系、流程维护的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而创新资本的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了T检验,拒绝了假设3,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对研发创新活动的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无形资产中包含了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致使对创新资本的度量不够精确。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2

医院营运能力是指医院资产的周转运行能力,也是指医院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能力。如果医院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结构合理,则医院的营运能力较好。从深层次看,医院营运能力反映的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医院营运能力一般用,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和总资产等五个方面的财务指标进行逐层分析评价。

一、流动资产分析

流动资产分析的目的是,为合理使用流动资金,降低医疗服务耗费,促进资金良性循环与供给提供保证。其分析指标主要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流动资产结构比重分析,流动资产利用率分析。其分析内容:一是分析取得来源、存在形态、使用情况、组成结构和增减变动情况;二是考核使用效果,分析物资储备是否合理,物资消耗与业务量及业务收入是否相匹配;三是总结流动资金管理经验和存在问题。

1.流动资产周转分析

是分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综合指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快,可以节约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流动资产周转分析有两种表示方法:

(1)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计算期业务总收入/同期全部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表示,周转次数越多,效率越高。

(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全部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同期业务总收入×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是一个逆指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产利用率越高。

2.流动资产结构比重分析

主要分析流动资产与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某种流动资金与流动资金总额之间的比重,用以判明营运发展的有利趋势或不利趋势。计算公式为:

(1)流动资产率=全部流动资产/总资产。流动资产率越高,说明本单位营运发展势头越旺盛,此时,经营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流动比率越高,说明医院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反之则弱。但是,比率太大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经营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

(3)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速动比率反映医院在某一时点运用随时可以变现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较流动比率更能准确、可靠地评价医院资产的流动性及其短期偿债能力。

3.流动资产利用分析

主要分析流动资金的利用效果,计算公式为:

(1)百元业务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业务收入总额×100

(2)百元流动资金业务收入额=业务收入总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100

以上两项分析指标反映流动资金与收入的关系,两指标互为倒数,流动资金百元收入越高,流动资金效益越高,从而百元业务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额越低。

二、存货分析

存货分析的目的就是在保证正常的医疗运行和供应条件下,对库存进行科学管理。其分析指标主要是:存货周转率分析,存货质量分析。通过分析加强存货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1.存货周转分析

是反映存货停留在医院的时间,也可用周转天数来表示,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周转速度越快。

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医疗支出中的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支出/平均存货支出

(1)药品资金周转率。指药品成本与平均药品库存额的比率,用以衡量医院的药品库存是否过量,测定医院药品的变现速度,在不妨碍医院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应以最少限度的储量为最好。以药品为主的医院存货随着药品供应的保证,周转天数可缩短到30天以内。目前扬州市笫一人民医院的药品周转天数不超过15天。计算公式为:

药品资金周转率(次数)=药品费支出/平均药品库存额

药品资金周转天数=本期日历天数/本期周转次数

(2)卫生材料资金周转率。指卫生材料成本与平均卫生材料库存额的比率,用以衡量医院的卫生材料库存是否过量,计算公式为:

卫生材料资金周转率=卫生材料支出/平均卫生材料库存额

现在许多医院都加强了卫生材料的管理,尤其是高值耗材的管理。扬州市笫一人民医院的高值耗材已经实现了零库存。

2.存货质量分析

指存货被利用的质量分析。主要有:(1)物理质量分析。既自然状态是否完好,是否符合相应的等级要求;(2)时效状况分析。按照时效状况对存货分类,与保质期相关联,与内容相关联,与技术相关联;(3)品种构成分析。与医院临床业务开展相关联;(4)周转与积压状况分析。与财务管理相关联等。

三、应收账款分析

应收账款分析的核心是对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分析,从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中找出应收账款的变动,然后对有异常变化的应收账款的经济实质进行分析,从而对本单位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应收账款与本单位的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都有密切关系。应收账款分析指标主要是:应收账款周转分析和应收账款结构分析。目前,扬州市笫一人民医院每月通过资金动态报表对应收帐款的情况及时分析,以减少呆帐、坏帐的产生。

1.应收账款周转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它说明一定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用时间表示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示医院从获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变成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应收账款回款率。医院回款速度快、资金占用少、可以减少坏账损失、资金流动快,医院偿债能力强。提高回款率财务要形成定期的对帐制度,每月必须同医保部门核对帐目。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回款率=(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本期应收账款发生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本期应收账款发生额)

2.应收账款结构分析

医院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医疗欠款和其他应收账款,通过对应收账款的结构分析,对应收账款占本单位流动资产的比重进行评价。

(1)应收账款比重分析。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占业务收入比=应收账款总额/业务收入总额

(2)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指从产生应收账款之日起 ,至资产负债表日止所经历的时间。简而言之,就是应收账款在账面上存在的时间。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快欠款回收,减少坏账损失。

四、固定资产分析

固定资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结构比重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分析。

1.固定资产结构比重分析

固定资产的结构是指医院各类固定资产原值在全部固定资产原值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各小类固定资产原值占该类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分析固定资产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于考察医院固定资产配置和使用上的合理性,考核利用效果并分析影响效果的原因,以便进一步制订措施、挖掘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的潜力。计算公式如下:

(1)固定资产比重=某类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2)固定资产更新率=分析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3)固定资产报废率=本期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100%

2.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分析

医院通过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分析,考核固定资产营运成果,总结固定资产使用是否合理、能否适应医院的发展需要。计算公式如下:

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本期业务收入总额/分析期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100

五、总资产分析

总资产是指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一般可以认为,经济实体的总资产金额等于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金额。其分析指标主要是:总资产周转率。

1.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医院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该周转率高,说明医院全部资产的经营效率高,取得的收入多;该周转率低,说明全部资产的经营效率低,取得的收入少,最终会影响医院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业务收入总额/平均总资产

2.总资产周转天数

是指资金周转一次所需天数(即资金周转期)。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天数=计划期日数/总资产周转率(次)

参考文献: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65-02

1 企业资产运营综述

资产运营,即企业通过组合、裂变、流动、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对其所拥有的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资产运营已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世界上很多企业家都利用资产运营实现了企业的超常发展与骄人业绩。比如,史蒂格尔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就曾对全球排名前500家企业做过分析,发现这些超级企业无一不是利用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资产运营手段而成功实现了企业的扩充。倘若企业仅是依靠自身缓慢的资本积累,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一种外部途径。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资本运营还是市场的产物。其以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为对象,通过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本配置的目的。

2 资产运营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良好的资产运营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抵御经营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经济体制也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经济体制,均呈现出成熟的发展趋势。在此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对此,企业若想求发展,就必须做好风险抵御工作。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和经济模式的影响,资金管理技术实际非常落后,导致企业追加边际效益的能力不断下降,经济效益十分低下。直接造成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和异常激烈。而有效的资产运营手段,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资金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通过有效的资产运营手段,对其所拥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多元化合理配置,以抵御市场竞争中的潜在风险。另外,有效的资产运营手段,还能使企业在资产保值增值中,也实现相应目的。

2.2 有效的资产运营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其自身价值

对一个企业而言,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能否创造价值和实现保值增值,除了取决于资产的流动量之外,还取决于资产的运营效率。另外,企业价值的真正体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资产价值。同时,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无一不是通过资产的有效运用与管理来实现。资产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对其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减少企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充分发挥其功能。评价资产管理的状态主要通过“效率”。而不同的资产运营效率与资产管理效率,均会影响企业的总体发展。对此,企业唯有不断提升资产管理与资产运营水平,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 我国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

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通常分为流动资产营运能力与非流动资产营运能力。而企业的流动与非流动资产营运能力通常是由几大指标予以反映,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具体公式如下表1。

笔者以某企业为例,根据其年末报表金额对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

3.1 总资产周转率

3.1.1 实例运用

总资产周转率代表企业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用于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周转情况和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的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的比值。

该企业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1022000/(790570+205800)÷2=1022000/4055775=25.20%。总资产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的资产周转的越快,销售能力就越强。总资产周转率较大的企业,通常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通过高速度的资产周转,获得利润数额的绝对增加。

3.1.2 营运能力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分别计算企业当期及以前会计期,还有同类企业的比率数值,分析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此外,通过计算同类企业的比率数值,还能获知企业在同类企业中在资产利用上存在的差距。从而有助于企业寻找改进措施,挖掘潜力,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投资者在利用该指标对企业进行实际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自身特点,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客观评定。同时,需要注意,仅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很难判定企业的实际营运能力,还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3.2 流动资产周转率

3.2.1 实例运用

该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1022000/(678700+123300)÷2=1022000/401000=2.55(次)。倘若该企业上一会计年度内流动资产周转率=1.78次,从公式计算所得出的结果来看,企业当年的流动资产利用率较上年度有所提高。但是并不能以此评判企业的营运能力是否较上年有所好转。还应结合该企业在两个会计年度内的收入增减变化情况。

3.2.2 营运能力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与企业平均流动资产的比率,主要用于衡量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反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利用情况。通常,该比率越大,表明流动资产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的周转速度越快,营运资金的利用率越高,企业营运能力就越强。

投资者在通过该指标分析企业资产营运能力时,不能局限于指标数值的高低,还应充分考虑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该指标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流动资产增长幅度的基础之上。倘若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增加,是由流动资产的减少幅度大于营业收入的减少幅度所造成,那么即使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有所增加,也并不能就此断定企业的营运状况有所好转。

3.3 存货周转率

3.3.1 实例运用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营业成本与存货平均数的比值,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可以用来测定存货的变现速度。该企业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560000/(88000+60000)÷2=560000/74000=7.57(次);存货周转天数=360/7.57=47.56(天)≈48(天)。即表明企业在该会计期间内,存货周转需要48天。

3.3.2 营运能力分析

该指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是用于评价企业从存货取得开始、经过投产、销售等综合管理状况的一种评价性指标。主要分析存货的流动性与其占用资金的合理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存货周转率除了可用于衡量企业库存状况和销售能力,其本身还是一种尺度与媒介,可以用来衡量企业供、产、销的平衡状态。通常,该指标较高,表明企业的存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销售顺畅,存货变现能力较高。

同时表明存货的积压风险较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与变现能力也都较好。但是,该指标也并非越高越好。比值过高,还可能代表企业存货不多,供货水平较低,或者存货批货太小,采购较为频繁。

3.4 应收账款周转率

3.4.1 实例运用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值。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1022000/(62700+51300)÷2=1022000/57000=17.93(次)≈18(次)。表示该企业在会计期内的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为18次。该指标仅是从数值的角度、从应收账款层面反映了企业的营运能力,并不全面。投资者还需结合其他比率对角度全面分析。

3.4.2 营运能力分析

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越快,短期偿债能力也强。而且,在企业流动比率不高时,该比率能从侧面予以弥补这种不良影响。然而,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并非越快越好。比率过高在某一程度上也可能代表着企业所要求的付款条件、信用政策过于严格所致。在带来应收账款高周转率的同时,也可能因此限制了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继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利用该指标分析企业资产营运能力时,应结合企业的信用政策、付款条件、各地客户往来管理、商品种类、公行业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参考文献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4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6-0033-03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

当前,研究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以运输弹性系数法、运输产值比重法、运输强度判定法、产值运输系数法和“推拉效应”分析法应用最为普遍。前四种方法在判定交通运输业供求水平时,必须选定一个“标准值”或“理想值”,通过实际值与“标准值”或“理想值”的比较,进而分析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是否适度。但由于“标准值”或“理想值”的确定还无法取得共识,所以大大影响判断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推拉效应”分析法可以不依靠任何标准值,仅通过“推动效应”系数和“拉动效应”系数本身的分析就可得出结论,使用时具有较大的方便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此方法数学模型简明,并且由于是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同一时期的推、拉效应系数进行比较,所以不失为交通运输业供求水平判定的一种较好方法。

该理论认为,国民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发展通常是相互影响的,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产出增长所引起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效应可以称为“推动效应”,而把国民经济增长所带动的交通运输业产出的增长效应称为“拉动效应”。国民经济增长可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等指标度量;交通运输业产出增长可采用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旅客运输量或旅客周转量等指标测定。

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大,那么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形: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交通运输业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即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应该加速发展;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相适应的,即运输供求基本平衡;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运输需求不足,应优先发展经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推拉效应”分析法可以用以判断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供求是否平衡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它的发展水平是超前的,还是滞后的。

二、中国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下面我们对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进行具体测算。在此,国民经济增长指标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交通运输生产指标选用货物周转量(FKT)。为了使所作的分析指导性更强,我们还可以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个方面分类进行分析,具体确定失衡的主导因素在哪个方面。

1.“推动效应”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周转量之间一定存在着函数关系。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我们可以得到表1中的198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货物周转量(FKT)、铁路周转量、公路周转量、水运周转量及航空周转量的数据,再依据经济计量方法反复测算,可以确定“推动效应”的数学模型为:

LN (GDP)=a+b LN (FKT)

其中:a为常数项;

b为“推动效应”系数;

LN为自然对数。

“推动效应”系数b是“推动效应”模型中最重要的量,它表明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即货物周转量每增长1%,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b%。当b>1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于货物周转量增长,运输需求大于运输供给,交通运输业发展相对滞后,国民经济增长相对超前,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当b=1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周转量同速增长,运输供求基本平衡,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是协调的;当b

此处,采用统计学中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模型为:

LN(GDP)=-13.2473+2.2933 LN (FKT)

(-5.5459) (10.1228) R2=0.8798,F=102

从拟合优度检验R2=0.8798、参数估计检验t=10.1228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102可以看出,所作线性模型的统计检验是相当成功的,说明我们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得的中国FKT与GDP之间关系的样本回归直线,作为总体回归直线的近似是恰当的。由于“推动效应”系数b=2.2933,远大于1,说明中国目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应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

同理,我们可以用铁路周转量、公路周转量、水运周转量及航空周转量的数据分别替代货物周转量(FKT),求得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分别是:3.6207、2.4340、1.7552和0.9291,而且统计检验也都是相当不错的,模型如下:

LN(GDP)=-23.4178+3.6207 LN (铁路周转量)

(-5.1270) (7.5200) R2=0.8016,F=57

LN(GDP)=-9.8055+2.4340 LN (公路周转量)

(-8.9091) (18.8444) R2=0.9621,F=355

LN (GDP)=-6.3492+1.7552 LN (水运周转量)

(-3.8465) (10.4718) R2=0.8868,F=110

LN (GDP)=7.9288+0.9291 LN (航空周转量)

(56.3083) (21.7758) R2=0.9713,F=474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除航空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小于1,即运输供给大于运输需求,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外,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发展均不能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都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应加快其发展。这里,铁路和公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都远远大于1,表明铁路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滞后问题最为突出,今后,中国应该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这两种运输方式上来。

2.“拉动效应”分析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的,国民经济增长反过来也会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样,利用表1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反复测算,可以确定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效应”的数学模型为:

LN (FKT)=α+βLN (GDP)

其中:α为常数项;

β为“拉动效应”系数;

LN为自然对数。

“拉动效应”系数β是“拉动效应”模型中最重要的量,它表明了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即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将拉动货物周转量增加β%。当β>1时,说明货物周转量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运输供给大于运输需求,国民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交通运输业发展相对过快,交通运输业应该减速发展;当β=1时,说明货物周转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运输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发展之间是协调的;当β

此处,同样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拉动效应”模型为:

LN (FKT)=6.3491+0.3836 LN (GDP)

(15.3069) (10.1228) R2=0.8798,F=102

从拟合优度检验R2=0.8798、参数估计检验t=10.12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102可以看出,所作线性模型的统计检验是相当成功的,说明我们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得的中国GDP与FKT之间关系的样本回归直线,作为总体回归直线的近似是恰当的。由于“推动效应”系数β=0.3837,远远小于1,说明中国交通运输业增长远远小于国民经济增长,运输供给远远小于运输需求,所以,中国应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

同理,我们可以用铁路周转量、公路周转量、水运周转量及航空周转量的数据分别替代货物周转量(FKT),求得国民经济增长对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发展的“拉动效应”系数分别是:0.2213、0.3953、0.5052和1.0455,而且统计检验也都是相当不错的,模型如下:

LN (铁路周转量)=7.0666+0.2213 LN (GDP)

(21.9316) (7.5200) R2=0.8016,F=57

LN (公路周转量)=4.1988+0.3953 LN (GDP)

(18.2899) (18.8444) R2=0.9621,F=355

LN (水运周转量)=4.3220+0.5052 LN (GDP)

(8.1348) (10.4718) R2=0.8868,F=110

LN (航空周转量)=-8.1969+1.0455 LN (GDP)

(-15.5992)(21.7758) R2=0.9713,F=474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除国民经济增长对航空运输业的“拉动效应”系数大于1,即航空业运输供给大于运输需求,基本能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外,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发展均不能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都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应加快其发展。这里,国民经济增长对铁路和公路运输业发展的“拉动效应”系数都远远小于1,表明铁路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滞后问题最为突出,今后,中国应该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这两种运输方式上来。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推动效应”系数和“拉动效应”系数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为2.2933)远远大于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拉动效应”(系数为0.3837),说明目前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远远大于交通运输业增长,交通运输业需求远大于供给。所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要求来说,已经呈现出供给不足型的严重失衡,交通运输业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下一步增长的“瓶颈”。造成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以先进的技术装备交通运输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未能协调发展。据此,应该从资金、技术和结构三个方面改善中国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现状。

1.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社会效益大”的特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必须拓宽筹资思路,实行“多条腿走路”,逐步建立“国家投资、地方筹资、利用外资”的投资新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国家交通建设的专项、专款扶持和倾斜政策。其次,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大型交通运输集团公司,优化共享稀缺资源,并鼓励国内外公司和个人以资金、技术、劳务、土地、材料入股,形成全社会对交通运输业的合力。最后,还应该利用BOT方式吸引外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由投资者负责建设、经营和管理某个项目,并在规定期限内向用户收费,在回收投资取得一定利润后,将所建设和经营的项目,即拥有权交给政府。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以大胆采用BOT方式融资。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化水平

针对交通运输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应该积极推广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普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业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共享程度都很落后,很多信息都是手工劳动的结果,没有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方面潜力很大。所以,要通过增加交通科技含量,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交通运输业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腾飞的条件。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193-04

中小企业是广阔的投资市场,为了降低企业收购的风险,必须逐个审核财务报表的各种账目。然而,仅仅分别核查每个账目是不够的,还需通过一定方法分析各个账目、各种会计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才能全面了解待购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1]。运用不同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可以把各个孤立的账目有机地连结在一起,从而使它们在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中,显现企业以往的面貌和历程,并为企业的将来发展提供某些启示。财务比率内容很多,它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负债压力、资本结构、经营效率、获利能力和投资收益等情况。对于企业收购者来说,应着重分析以下几方面财务比率。

一、分析显示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资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企业为了支付各种到期的债务和费用,必须持有数量足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便保持和增强偿债能力。收购者分析待购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反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的财务比率来进行。

1.流动资产比率。这是全部流动资产除以全部流动负债得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流动资产比率(倍)=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变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企业收购者可以用它分析:待购企业的流动资产是否足以偿付流动负债。从中国目前的资产运行状况来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宜保持在2倍左右。可以说,这一比率达到和超过2倍,表明资产流动性是充分的;它在1~1.5倍之间,表明资产流动性是不足的;它在1倍以下,可能表明企业偿付债务已有较大困难 [2]。此外,水电、电话、煤气、暖气等公用事业部门,由于采取按月收取费用的方式,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比工业企业快得多,流动资产比率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收购者为了检验待购企业是否具有正常的资产变现能力,应先了解待购企业所在行业的性质和资产周转特点,以行业流动资产比率的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待购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接近行业平均水平,显然是正常的。要是只有行业平均数的一半甚至更低,可能表明企业短期财务状况欠佳,流动资金偏紧,已难以满足支付必需的费用和到期的债务。假若高于行业平均数的一倍或者更多,可能也不是个好现象,尽管偿付债务没有什么问题,但它表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上过于保守,把过多的资金投向流动资产,将会丧失一些获利机会,也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实力和后劲。

收购者还应清楚,企业需要维持的正常流动资产比率,究竟高低如何为宜,与其筹措短期资金的能力密切相关。在同一行业中,某企业重信誉,讲信用,赢得合作者的广泛支持,赢得供应商的普遍信赖,很容易筹措到短期资金,那么,它只需保持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也可确保资产运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反之亦然。

2.速动资产比率。不是用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而是用速动资产部分除以全部流动负债得出的比率,叫做速动资产比率,其公式是:

速动资产比率(倍)=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指可以随时快速用来偿付各种流动负债的资产。它主要表现为,在流动资产中减去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的倒账部分等。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剔除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的资产后留下的余额,它可以快速地用于偿付短期债务和随时出现的开支。以它为基础形成的速动资产比率,相对于流动资产比率而言,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更严格的指标,它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快速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所以,收购者用它评估待购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比流动资产比率得出的结果更精确,也更合理。

对正常运转的工业企业来说,速动资产比率以1倍为宜。这一比率达到1倍,说明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各种可快速变现的短期资产,与流动负债数量相当,不必动用存货就够偿付各种中短期债务和其他必要的费用,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是较强的。速动资产比率过低或过高,可能都不是好现象。如果在0.5倍以下,说明企业短期资金偏紧,要是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的现款,将会陷入无力偿付短期债务的困境。如果在2倍以上,则表明企业资产结构不够合理,低收益资产比重过高,会导致盈利能力减弱。

3.应收账款周转率。这是一个衡量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速度的指标,它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行效率,也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应收账款较快转化为现金,它可以用作投资获得更多盈利。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的速度较慢,企业流出的现金相应较多,需要筹措的短期资金量就得增大。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为了保持必要的支付能力,不得不增加借款,将造成更多的利息支出。应收账款周转率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赊销净值÷平均应收账款净值

(1)

上式中的赊销净值,是销售收入减去现金销售收入和销售折扣,再减去退货价值和赊销商折让等形成的余额。平均应收账款净值,等于期初平均应收账款净值,与期末平均应收账款净值相加,再除以2得出的数字。其中应收账款净值,是应收账款总值减去倒账价值的余额。有时,企业的销售收入很难划分为现金销售收入与赊销收入两块,可以采用变通的办法,以“销售收入”代替“赊销净值”,这样就形成公式二: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净值

(2)

以上两个公式,都能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状况。但企业收购者必须清楚,由于被除数不同,它们得出的数值是不一样,相对而言公式一的准确性更高一些。收购者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待购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现状,在可用公式一计算的条件下,应再用公式二复验一次,分别把两个数字,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正常。

用上述公式为基础继续推导,把一年的天数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可算出收取应收账款的平均时间,这一公式是: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时间(天)=一年(365天)÷应收账款周转率 (3)

应收账款回收时间的多少,取决于其周转速度的快慢。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快,它的回收天数就少,反之亦然。不过,企业收购者必须清楚,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回收时间,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商品的品质、功能和效用千差万别,各地市场交易存在不同的行为习惯,宏观环境和竞争状态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它们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是不一样的。收购者为了核查待购企业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可先取得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应收账款平均周转率和平均回收时间,再算出待购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大体有三种情况:(1)待购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回收时间,完全符合或基本接近行业平均水平,属于合理状态。它表明企业销售产品的货款回收迅速,应收账款倒账损失少,催收账款的成本低;也表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大,偿债能力强。(2)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待购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回收时间过长,它可能透露出两种信息:其一,客户没能按时支付赊购货款,信用状况欠佳,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倒账风险;其二,企业经销人员对回收货款缺乏有效方法,催款力度不够,致使较多营运资本被束缚于应收账款中,降低了生产经营效率。(3)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待购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回收时间过短。这也不一定是好现象。它可能表明企业对赊销产品提出了过于苛刻的条件,这在短期内尽管可以获得应收账款的高速运转,但从长期看将会影响销售收入和利润的较快增长。

二、分析显示负债压力的财务比率

企业承受的负债压力如何,是债权人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企业收购者需要分析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借入的贷款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大体反映企业的负债压力。此外,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的比重、利息支付状况、债务本金偿还状况等,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所面临的偿债压力。收购者通过分析显示负债压力的财务比率,可以了解待购企业债务负担是否合理,能否继续从银行获得贷款等。

1.负债比率。企业债务总值与企业资产总值之比,就是负债比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负债比率=债务总值÷资产总值×100%

上式中的资产总值,仅指有形资产的全部价值,不含无形资产部分。如果企业财务报表把无形资产也统计在资产总值内,那么在计算负债比率前,应先将其减掉。负债比率高,说明企业承受的负债压力大,需要偿付的利息和债务本金数量多,可以自由灵活使用的流动资金少。还说明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程度低,他们的权益可能已经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愿意继续为该企业提供资金,这样,企业的融资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与此相反,企业负债比率低,债务负担轻,贷款的安全性高,谁都愿意为它提供资金,于是企业的融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2.长期负债比率。这是把企业长期负债除以企业固定资产得出的数值。其计算公式是: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固定资产×100%

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用自有资金和盈余积累来添置,也可通过贷款、借债来购买。而企业获得的长期贷款,一般总是用来购置固定资产的。长期负债比率,显示企业固定资产中长期负债占有多大比重,它反映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的依赖程度。如果这一比率高,表明来自固定资产方面的负债压力重。由于固定资产不易流动,变现能力弱,于是会降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程度,他们可能不愿再给企业提供长期资金。如果这一比率低,表明长期负债产生的压力不大,企业还有较大的借债余地和潜力。

3.利息保付率。企业当前可用来付息纳税和自行支配的收益,与本期应付利息支出相比,所得的倍数,叫做利息保付率。其公式如下:

利息保付率(倍)=付息纳税前收益÷利息支出

上式中的付息纳税前收益,等于企业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毛利,减去营业费用总额和折旧费的余额。这部分收益,用于支付利息和缴纳所得税后,留下来的便是企业可自行支配的纯收益。利息支出,是给债权人所持债券的报酬。企业通常按月支付利息,直接从当月的销售收入中扣除。每月的利息保付率,可从每月收入报表显示的数据算出。季度收入报表或年度收入报表,也能相应算出一季或一年的利息保付率。

利息保付率,是衡量企业本期收益能否确保支付本期利息的指标,它反映企业所承受的付息压力有多大。企业的付息压力,是其负债压力的一个直接而具体的表现。如果一个企业连支付利息都有困难,它怎能偿还债务本金呢?利息保付率,与企业的付息压力成反比。利息保付率高,说明企业的利息负担轻,反之,则说明它的利息负担重。利息保付率高低如何,也关系到债权人收益的安全性大小。为了确保债权人投入资金的安全,要求企业达到一定高度的利息保付率。由于行业的性质差别,不同行业要求达到的利息保付率是不一样的。工业企业要求保持较高的利息保付率,一般需达到6倍左右,而公用事业和服务性部门则可以稍低一些,但通常也需达到3倍以上。收购者把待购企业的利息保付率,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待购企业的付息压力和债务安全程度。

4.债务保付率。企业可用流动资金与到期债务之比,即为债务保付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债务保付率(倍)=可用流动资金÷到期债务

上式中的可用流动资金,等于付息纳税前收益,加上折旧费,再加上用于公益事业或各种赞助支出的摊提费;如果属于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企业,还得加上资源枯竭补偿费等。到期债务,指长期负债的到期部分,它是需要偿还的债务本金。收购者审查待购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可以发现,资产负债表有长期负债的数量,但没有到期债务及其偿还情况的记载。这需向待购企业的会计作进一步了解,若有必要,可让其编制一份企业近五年偿还到期债务的细目表。

债务保付率,是用来衡量企业偿债压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企业可用流动资金,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偿还到期债务的需要,从而显示企业近期承受的偿债压力。债务保付率与企业的偿债压力成反比,而与企业的偿债能力成正比。债务保付率高,说明企业的偿债压力轻,偿债能力强,企业很容易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也说明债权人所持中长期债券的安全系数大,他们的收益是有保证的。收购者可在算出债务保付率后,参照本行业的平均值,分析待购企业偿债压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三、分析显示经营效率的财务比率

同样资产在不同企业中,可以形成大有差别的产出结果和销售收入。企业利用各种投入的资产而形成的产出收入业绩,就是经营效率。收购者通过分析显示经营效率的财务比率,可以看出待购企业的是否实现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是否存在提高产出和销售收入的潜力。经营效率是企业业绩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目标 [3]。显示经营效率的财务比率,带有较大的综合性,它需要把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报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不同报表中的相关联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的运转状况,揭示其配置资源的效率。

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把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存货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存货 (1)

上式中的平均存货,是期初存货,加上期末存货,除以2得出的商。也可由一年内月平均存货相加算出。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除了销售货物成本外,还包括各种营业费用和利润,是一个内容较复杂的概念。当企业对产品成本加价政策存在一定差异时,用它除以平均存货算出的存货周转率,会有一定偏差。销售收入中的销售货物成本,其主体部分是存货的价值,它的数据是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形成的,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如果在上述公式中,用“销售货物成本”取代“销售收入”,其计算所得结果,将会更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这样,就有了以下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货物成本÷平均存货 (2)

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的运行速度。它表明存货通过销售转化为货币资金的快慢如何。收购者可用存货周转率,分析待购企业销售能力的强弱,以及存货是否合理;也可以用它分析待购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流动资产的运转效率。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意味着存货周转速度快,表明待购企业营销能力强,束缚于存货中的营运资本少,商品没有出现库存积压或滞销现象,销售成本低而盈利多,存货的经营是富有效率的。要是存货周转率低,意味着存货难以顺利卖出去。这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存货在性能、功用、使用年限等内在质量,或在平整、光洁、色泽等外在质量方面有缺陷,不受消费者的欢迎。二是存货数量过多,市场需求有限,造成较严重的供过于求。三是企业销售力量单薄,营销网络不够完善,无法迅速而有效地拓宽市场。存货周转率低,周转速度慢,表明存货变现能力差,将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收购者需要明白,尽管存货周转率与企业经营效率成正比,但并不是说,存货周转率越高,企业的经营就一定越好。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只有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它才与经营效率相一致。如果存货周转率过高,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可能是企业经营效率下降的表现。因为存货周转率过高,可能是由于原材料库存被过量压缩,难以保证正常生产的需要,会出现停工待料的状态,降低了生产效率。也可能是由于库存待售的制成品数量太少,无法维持正常供货的需要,会出现市场脱销的状态,降低了销售效率。收购者还需明白,重工业与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其他轻工业,由于原料来源、生产周期和销售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各自要求的存货周转率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不同行业,存货周转率的合理范围,有不同的标准。收购者在分析待购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可以把它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看看这家企业存货周转率,跟本行业平均值存在多大差距,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继续推导,把一年的天数除以存货周转率,可以算出存货的平均周转时间。于是,形成以下公式:

存货平均周转时间(天)=一年(365天)÷存货周转率(3)

存货周转时间,也叫做存货供应时间,表明企业卖掉代表存货的物品需要花费的天数。它反映企业能否顺利销售产品,并及时收回货款。它与存货周转率一样,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相应有不同的平均值。

2.固定资产周转率。把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除以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算出的数值,就是固定资产周转率。这一财务比率表明单位固定资产能够形成多大销售量,它是衡量企业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家具什物等劳动资料使用状况的指标,收购者可用它分析待购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其公式是: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总值 (1)

固定资产是按照磨损程度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收回投资,实现周转的。它的构成成份复杂,各部分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存在很大差别,折旧时间也长短不一。厂房可使用五六十年,而某些工具仅能用五六年;有的设备刚刚开始提取折旧,有的机器已提完折旧却仍在运转。所以,用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总额,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需对上式作点修正,用“固定资产净值”代替“固定资产总值”,形成以下公式: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 (2)

固定资产作为劳动资料,是为改造特定劳动对象而形成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特有或专用的固定资产,并与其他行业相区别,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然而,就同一行业来说,不同企业固定资产的现存总值或净值,也是大有差别的。因为不同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有高低,存续时间有长短,折旧费提取有多少,很难形成一个行业内的统一标准。因此,固定资产周转率,不同于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它没有行业平均值可以作为基准参照系。收购者用固定资产周转率分析待购企业经营效率时,很难与其他企业作横向比较,只能通过该企业不同年份的纵向对比来进行。

3.总资产周转率。把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除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其计算结果即为总资产周转率。它表明企业投入的每一元资产在一年内能产生多大的销售量,反映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体情况,是衡量企业全部资产运行效率的指标。用公式表示:

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资产总值

上式的资产总值,是指企业全部有形资产的价值,不包括无形资产。如果待购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值含有无形资产,收购者应将其扣除之后再进行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显示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它与企业的投资效益成正比。一般来说,总资产周转率越高,企业全部资产的运行速度越快,带来的投资效益越大。反之亦然。但是企业收购者必须清楚,不同行业对资本投入的需要量,存在巨大差别。例如,相同规模的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所需的投资额,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所需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的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便越低。由于这一原因,不同行业之间,总资产周转率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当然,本行业内总资产周转率是可以比较的。收购者用总资产周转率分析待购企业的经营效率时,不要作跨行业比较,只宜在行业内进行检验,看它是否接近本行业的平均值。

参考文献: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97-02

资产作为一种会计要素,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资源,包括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一切资源。资产运营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对资产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效率通常是指资产在一年中的周转速度,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效益则是指资产运营的效果。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与资产有关的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效益,评价企业管理资产的能力,为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益指明方向。

一、资产运营能力分析的内涵和意义

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对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债权人都有重要意义。资产运营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资产运营能力能够优化资产结构,加速资金周转,确保企业资产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通过分析资产运营能力,能够发现企业资产结构和资产周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和加速资产周转的途径和方法。从企业债权人角度讲,资产的运营能力越强,表明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同时资产运营能力的提高能够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债务及时足额偿还,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二、资产运营能力分析的指标设计

对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一般是基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报表分析没有一种固定的工作程序,根据分析的目的和对象不同,使用不同的分析指标和测算原则,不存在通用的分析方法和程序。一般而言,运用比较多的是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常见的分析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资产与收入比等。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指标,是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比率,有三种表现形式,其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平均应收账款÷销售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表明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的次数,说明每1元应收账款投资所能产生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表明从销售活动开始,到收回现金所需要的天数。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短,应收账款的流动性越好,企业的收现能力越强。但是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过高,可能是企业应收账款政策过于苛刻所致,过于严格的政策会限制企业销售的增加,如果赊销比现销更能促进销售,适当放宽信用政策对企业更有利;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往往是过于宽松的收现政策,对客户信誉审查不严,会导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坏账增加。

(二)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存货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指标,是销售收入和存货的比率,有三种表现形式,其公式为: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平均存货)

存货与收入比=平均存货÷销售收入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短,说明企业存货周转的效率越高,存货管理的业绩越好。但是存货周转天数并不是越短越好,企业在一定生产水平下,存货过多会造成积压,增加资金占用,同时存货过多也说明企业销售困难造成产品滞销;存货过少虽减少了资金占用,但过少的存货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因此企业应合理确定存货水平,确保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使存货资金占用最少。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与收入比=平均流动资产÷销售收入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多越多,周转的天数越短,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越快,利用效果越好,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过快是由于管理不力造成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存货占流动资产的绝大部分比重,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取决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因此对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应结合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进行分析。

(四)非流动资产周转率

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平均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与收入比=平均非流动资产÷销售收入

(五)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天数=365÷(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与收入比=平均总资产÷销售收入

企业的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组成,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总资产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构成总资产的各项资产,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是各项资产周转率变化引起的,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的分析,即是对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在内的总资产及构成因素的分析。

三、回天新材资产运营能力分析

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回天新材)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上市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胶粘剂/密封剂系列产品,以及汽车养护产品包括制动液、原子灰、液压油、油、脂的生产与销售,同时还从事剂、制冷剂、清洗剂等化学制品及相关设备、精细化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根据回天新材2015年和2014年财务报表,计算出各项资产周转率,如下表所示:

由于各项资产周转次数之合不等于总资产周转次数,因此一般使用“资产周转天数”和“资产与收入比”这两个指标,对总资产周转率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资产周转天数”分析,2015年总资产周转天数是581.029天,比上年增加50.186天;2015年“资产与收入比”是1.592,较上年增减0.138。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主要是由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增加导致。

(一)应收账款

2015年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是355841828.20,较上年增加127703912.50元,增幅55.98%,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34.49天。2015年营业收入975212456.64元,比上年增加15.58%。表明销售规模增长,导致应收账款规模扩大,但是应收账款增加的幅度高于营业收入增加的幅度,可能是企业为增加销售,放宽信用政策所致。由于应收账款存在一定的收现期,增加了资金占用,大量的应收账会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压力加大,现金流紧张。同时结合会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应收账款账龄2年以上的金额为27283626.84元,计提坏账准备9947551.62元,一般来讲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应收账款账面价值17336075.22坏账的风险很大。为及时足额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损失的风险,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按期收回款项,并要对购货企业的信用进行严格审查,根据信用评级给与企业不同的收现期。

(二)存货

2015年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由2014年的14.82%,下降到9.08%,减少5.745, 存货周转天数减少7.249天,是由于公司控制产成品库存所致。对存货管理效率的分析,应注意存货与应收账款(销售)和应付账款(购买)之间的关系:

1.通常情况下,销售的增加会引起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相应增加,当这几个因素同方向变动时,存货周转率无明显变化。在销售旺季,订单量增多,首先要购入原材料增加存货,应付账款增加,在产品销售后,又引起应收账款增加。在销售淡季,或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销售萎缩订单减少时,首先减少存货,引起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减少,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企业业绩下滑,对企业收入是不利的。

2.存货周转率没有明显变动,但存货构成发生了变化。要关注存货构成比例之间的关系,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如果他们之间比例呈现不规则变更,如产成品比重大幅上升,则表明存货积压销售不畅,在这种情况下,应放慢生产节奏。基于财务报表数据分析,本期原材料账面价值减少7933179.00元,在产品增加3347151.00元,库存产品账面价值减少32320201.00元,表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产量和销售额平稳较快增长,产品销售量大幅提升导致产能增加,同时企业清理库存也使库存商品减少。

(三)固定资产

本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14492985.62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34.7%,比上年增加净额193068202.40,增幅45.81%,)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增加13.301天。主要由于企业处于快速扩张期,投资规模扩大。

对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行业特性及经营背景,同时企业的资产管理政策和管理的方法效率也会对资产运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回天新材资产整体的运营能力较强,但企业正处于急速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产品的产销量大幅增加,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总资产营运效率及效益,需要公司在加大流动资产周转、账款回收方面做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烛竹.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分析[J].商业时代,2007(33)

[2] 余波.浅谈企业营运能力分析[J].市场论坛,2008(9)

[3] (美)施奈德(Schneider,G.P).企业运营体系(第7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陈培爱.企业运营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8

一、油田存续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必要性

自二十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石油行业通过存续分立方式陆续重组改制,将油田企业分为“上市公司”和“存续企业”两大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优良,主要经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炼制、储运、销售等油田核心业务,盈利能力较强;而存续企业则是主业分离后以辅助业务、附属业务为主的未上市企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普遍较差,其经营发展依附甚至是高度依附于油田“上市公司”。改制前,两者作为同一单位,业务往来按照企业内部计划统一开展,属于企业内部生产协作,存续企业经营发展受到企业内部保护。然而改制后,存续两者间发生的业务往来转变为市场关联交易,这就意味着存续企业不仅要同油田以外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公平竞争,还要同时承担为油田上市企业和未上市部分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各项费用,给存续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此种环境下,油田存续企业若要准确定位日后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对自身的营运能力始终进行准确评价,才能够使油田存续企业全面掌握各项资产的利用效率、利用效果及利用潜力,及时发现并加强控制企业资金周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还能够为油田存续企业在对标中提供依据,帮助企业随时掌握行业经营动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实现资产管理的强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科学、合理、有效地分析营运能力是油田存续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油田存续企业自身的特性,传统的营运能力分析方法并不能完全反应其实际情况,需要对指标加以改进。

二、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方法及其局限

(一)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营运能力分析方法是比率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企业资产运用、循环的效率来揭示企业的营运能力,包括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和总资产营运能力三个分析指标。

1.流动资产营运能力比率分析

揭示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的比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如下:

(1)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公式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该指标越高,说明该企业应收账款流动性越强,企业资金回笼越迅速,营运资金越能够得到保障,企业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也就越强。

(2)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公式中,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能够完成产品销售额的周转次数,该指标越高说明利用相同的流动资产获得产品销售额越多,企业营运资金越能够得到保障,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越强。

2.固定资产营运能力比率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公式中,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净值)/2

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利用固定资产提供生产成果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提供的生产成果越多,企业营运资金越能够得到保障,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越强。

3.总资产营运能力比率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公式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一定时期企业资产整体的使用效率,该指标越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越强。企业总资产能够为企业赚取的收入越多,企业可回笼的营运资金也就越多。

(二)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

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均是通过衡量和评价企业利用各项资产赚取收入的效率来揭示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但并未考虑不同性质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是在油田改制上市之时,许多不能上市的资产都被划入油田存续企业,质量较差,因而如果单纯利用资产指标分析营运能力,必然不能满足油田存续企业的资产特性,极易造成如下两方面分析结果失真:

1.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维持正常运转需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保持充足的营运资金,使之能够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是油田存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就是加快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尽量减少资金的过分占用,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因而通常企业利用上述公式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是必要的。

然而,对于油田存续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存在与企业真实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失真的局限。这是由于在我国石油行业数十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受早期经济环境变化、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外部因素和企业资信、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许多坏账、呆账等历史遗留问题,而这些问题绝大部分都属于企业不良流动资产不能上市,改组后广泛存在于油田存续企业之中,需要陆续确认是否无法收回并计提坏账准备。这样便会造成期末应收账款的减少,使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母变小,从而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结果变大,但这种因账务处理而人为造成的周转率提升,显然并不能说明企业资金回笼情况有所改善。

2.资产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利用资产获取营运资金的情况

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公式中,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在内的企业各项资产能够为企业赚取收入的能力是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关键指标。资产周转率越高,企业利用资产赚取收入的能力越强。而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入无论是形成现金回笼还是应收账款,都为企业带来营运资金增加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企业营运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油田存续企业普遍具有资产质量差的特点,尤其是改制后对各项资产进行了重新评估,许多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价值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期末固定资产净值和期末总资产减少,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率分母变小,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率计算结果变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资产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的营运资金,而恰恰反映了企业不良资产较多。

三、改进油田存续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建议

由于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在如实反映油田存续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情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因而在分析时必须加入与资金回收和周转相关的评价指标,笔者认为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总资产现金周转率是最理想的选择。

总资产现金周转率是企业经营现金流入量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关系,是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反映资产运用效率的指标,反映了企业投入或使用全部资产所取得的现金流入的能力。而传统财务分析指标则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用收入作为考量指标,尤其是赊销收入的存在,使该指标准确率不高。而总资产先进周转率以现金流入量作为参考指标,排除了油田存续企业不良应收账款对指标分析带来的影响,与传统分析指标结合使用,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价油田存续企业营运资金的实际情况。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比值越大,企业利用资产创造的现金流量越多,企业营运资金也就越有保障。虽然该指标仍然会存在不良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分母变小的问题,但是由于减值准备是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部分差额原本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进而引起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化,因而将该部分剔除恰好是统一了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公式中分子分母口径的核算口径,能够有效避免油田存续企业不良资产较多而影响传统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问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分析油田存续企业营运能力时,不能僵化地照搬传统的分析指标,既要立足于财务报表的数据,又要根据油田存续企业的特点改进分析指标,将两者结合使用,互补不足,才能准确、深入地掌握油田存续企业真正的营运状况,为油田存续企业经营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9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运动会值周总结例10

【关  键  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  正  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