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教育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25

数字教育分析

数字教育分析例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思维强。本课程作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数字系统逻辑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其逐步具备独立分析与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当前,该课程在网络教学中采用视频录像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只有理论部分,缺少实验评价。

二、基于Mulitism软件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Mulitism软件简介

Mulitism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推出的电路原理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是早期的ElectronicWork-bench(EWB)的升级换代的产品。Mulitism元器件库包含了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仿真实验选用,虚拟测试仪器仪表种类齐全。该软件特色体现在它将各种虚拟仪表非常逼真地与电路原理图放置在同一操作界面上进行各项参数和波形的测试,以图形化的方式消除了传统电路仿真的复杂性,它具有详细的电路分析功能,可以设计、测试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

(二)Mulitism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在组合逻辑的教学中,以逻辑代数、基本逻辑门、逻辑函数、基本逻辑电路为基础;在基本逻辑门视频录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真值表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通过逻辑门、开关、LED显示器进行直观实验式教学;在逻辑函数视频录像教学中重点讲解公式化简、卡若图化简,规则繁琐通常需6个左右课时进行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利用其逻辑函数转换器实现真值表、逻辑函数、逻辑电路、逻辑表达式化简相互之间转换,因此可大大减少课时。组合逻辑的常用逻辑功能芯片教学中,需掌握编码器、译码器、译码显示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比较器,在时序逻辑的教学中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是重点,也是本门课程的难点,这些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视频录像教学中只能理论讲解,而采用Mulitism可实现实践式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Mulitism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示例

以六十进制计数器为例进行Mulitism教学示例。六十进制计数器的讲解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在PPT中介绍

Mulitism中典型的计数器芯片74LS161N,74是个系列名,LS是低功耗,161是型号,N表示民用产品。它是一块四位二进制数计数器,可用一块74LS161N设计成十六进制以内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用多块74LS161N级联可设计出任意进制的计数器。

2.在PPT中讲解

74LS161N芯片的清零、计数、保持、同步预置数四种功能,结合Mulitism仿真进行教学。在Mulitism仿真中教学能让学生直观接受,达到一边理论教学、一边实验示范的直观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学生可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反复仿真实验。

数字教育分析例2

关键词:

数字化;幼儿家庭教育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数字化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周筠 魏丹丹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分析例3

    1、基于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的发达带来的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陌陌等多种软媒体的无限蔓延,昭示着我们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分制的推行,使得以班级为纽带的联系逐渐淡化,学生之间缺乏一个特别稳固的团队形式来组织,渐趋松散,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使得学生工作在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真空”状态,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弥补。数字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的显性和隐性方式积极“营造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宽松、自由与自主氛围,通过感人情境、优美艺术、多样语言与多彩活动等教育信息依托、渗透、潜藏到网络信息中”①。如何通过树立品牌进一步创新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数字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当前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高校辅导员面临最严峻、思考最深刻的问题。

    2、基于国内外学长制实施的实践经验“学长制”(英文为“StudentMentoringScheme”简称“SMS”)是在国际上和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指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②。早在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就出现了学长辅导制度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长辅导制度在学业、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都已经发展的很成熟。日本早稻田大学将学长制纳入学分,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学长制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这项计划于1998年试行于香港城市大学,现已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应用。近年来,内地的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陆续启动了此项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基于当前学生工作多元化的思考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性越来越复杂,如何将繁杂的事务条理化、规范化、清晰化也成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思考的话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数字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意识,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寻求新方法,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范式。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往往较难很快地改观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自我型心理状态。高校实施学分制,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课程,选择过怎样的大学生活。但这种选择有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果对于新生有了较为贴切和细致地指导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光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专门成立了学长计划项目组,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调研了国内外学长制的实施概况,实际调查了我院新生的需求状态,从理论上探讨了学长制的可行性,并于2009年在实践中实施“常青藤”学长制。“常青藤”寓意朝气与蓬勃,积极与向上。同时,美国的常青藤高校是顶尖名校的代名词,常青藤高校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给学长制冠以“常青藤”,便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和印象深刻,进而打造基层学生工作的品牌。

    二、“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和模式构建

    1、“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与运行“常青藤”学长计划是由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策划、组织,选拔和培训一批高年级学长,组成“常青藤”学长队伍,通过构建1位学长辅导4-5位新生的学生互助网络。从大二、大三年级中选拔各方面表现优秀或有所特长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辅导低年级同学,从而使同学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常青藤”学长团队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或者学习成绩优异,或者专业上学有所长,或者科研成果丰硕,或者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等几方面或者某方面突出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学长人选的产生经过自主报名、上一届学长推荐、班级推荐和综合确定四个步骤,学长入选后进行统一培训才正式和新生见面。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管理好你的辅导队伍、建立密切良好的关系等。第一学期末提交“常青藤”学长工作总结和“常青藤”学长意见反馈表,通过学长自评、被辅导同学评测和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测评等几个方面进行学长工作的中期考核,督促做好第二学期工作。第二学期5月份,面向全院大一、大二、大三招聘下一届学长。

    2、学长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常青藤”学长制自实施以来,选拔了57位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通过各种方式与新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关系,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了悉心的帮助与指导,也与他们在生活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时间上的相对不宽裕,对于学长的各种培训不够充分,“常青藤”学长们对工作不够熟悉,也凸显了一些问题:(1)学习活动开展较少。有的学长因专业赛事多、学生干部事务多等,而与学弟学妹们日常面对面交流较少,专门的学习活动开展也较少,这使得“常青藤”学长计划的开展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2)生活中交流不够多。一些学长在提供学习上指导的同时忽略了对学弟学妹们生活以及心理动态上的关注。对新同学们的指导应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用心去倾听去关注他们才会使交流互动更有意义。(3)在辅导低年级同学时耐心不足。也存在极个别的学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多,辅导学弟学妹耐心不足的现象,这一点对于新一届学长的遴选起到了借鉴作用。新同学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都相对陌生,作为一个过来人,应对他们保持以真诚及耐心,这也成为了日后遴选学长的最重要条件。

    3、“常青藤”学长制实施模式的构建结合半年的学长制的实践,学长计划项目组对调查条款进行了修订,大量地搜集了学长及被辅导的低年级新生对于此项制度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了学长计划的相关活动安排、制度要求,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长从遴选到考核的所有流程。体制上的健全和制度上的严格,使学长制开始从稚嫩走向成熟。为了便于学长团队的管理,缓解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的压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设立了学长事务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常青藤”学长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学长事务委员会和年级事务委员会、专业事务委员会平行,同时隶属于院学生会,总体负责“常青藤”学长制的实施,从事相关计划、规则的制定,遴选学长及部署培训事宜,并且对学长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新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对自己学长的辅导情况进行反馈,通过考核机制对学长进行测评。学长要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消除心理上的困惑与恐惧,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多彩,也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做好前期的积淀和准备。学长遇到辅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及时与学长事务委员会联系寻求帮助,同时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为低年级同学服务。结合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特点,我们搭建了“常青藤”学长的网络交流平台。“常青藤”学长QQ群,主要用于即时的通知和在线的交流;“常青藤”学长博客,主要用于适时的、定期的交流,是不同专业小组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的平台,是资料保存和非在线交流的载体。老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监督和指导学长的工作。同时也向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公开网络交流平台,使更多的人关注“常青藤”学长,评价学长的工作,不断地激发学长的工作热情和内在的动力。

数字教育分析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77-03

一、前言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逐步开展了智慧校园的建设。MOOC在线教育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极大的革新,使更多的优质资源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得以共享,推动了我国全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更公平化,使信息孤岛问题得以有效的消除。在MOOC网络平台之中,其课程学习是免费开放的,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均能够对平台自由访问。现如今,MOOC平台拥有一千多万的用户,其对学者提供更为全面、正规的课程教育。MOOC在线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拥有十分庞大的学习者群体。在传统的教育测评工作中,我们以假定:学习者群体所具有的学习动机大致是一样的;学习者的心智发育以及知识构成也较为相近;并且参与学习的人数相对要少得多。所采用的测评方式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且相对简单。而以上假定在MOOC网络平台中,则出现了相对大的改变,不同的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动机以及自身的知识构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学习者参与人数众多的MOOC平台之中,传统的测评方式无法适应新的教育模式,不能取得良好的测评效果。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越来越来深入,数字化的学习已经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学习者在MOOC网络平台中发生的全部学习行为,通过多种信息数据的方式而记录至数据库中。因此,要对MOOC网络平台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测评,无法完全借鉴以往的测试方法。因而,需要基于大数据条件下,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与测评。本文以某学校在MOOC网络平台中所开设的6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这行为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旨在为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学习者的类型分析

掌握不同的学习者与MOOC平台发生的交互学习行为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行为进行分析,能够找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状态等具有较高价值的数据信息,以此作为个性化课程教育的改进以及测评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不过,学习者所具有的动机不能直接的测量到,唯有依照一定的评估总结,对某些行为具有的假定构想间接的进行感知。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对于单个的学习者进行目标、学习内容、证书对学习者的激励价值大小、外部环境、个人状态以及本能推动等评测是相对较为困难的,而以上情况均反映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差异方面。按照不同学习者所具有的动机进行群体的划分,单纯依据学习者的行为数据,无法进行相对精确的类别划分。而且,所划分的种类较多且繁杂。所以,应对此进行一定的简化处理。

表1中的数据是针对某高校在MOOC平台中所开设的6门课程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统计。此6门课程分别为:人群与网络课程(P)、艺术史课程(A)、大学化学课程(C)、生物信息学课程(B)、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D)、计算机概论课程(I)。每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要求均有所差异。

表2中的数据是不同的课记录在总分之中的项目,在这些记录总分之中的项目中,小测验以及期末测试是所有课程均含有的。

依据传统的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依照不同学生的成绩,而把其划分成“好、中、差”这三个等级。在MOOC平台中,仅仅通过学习成绩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明显较为片面。在MOOC平台中,存在着多类别的学习行为,在此选择“观看视频”以及“提交测验”这两个非常广泛而且也最为基础的学习行为,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由于我们将参与学习者总共划分成“好、中、差”三个不同的等级。所以,在此就要求具有两个相应的阈值。本文将其做了一定的简化处理,仅仅考虑学习者“观看视频”以及“提交测验”的行为。在属于“差”类等级之中的学习者中,其出现上述学习行为的次数极少,有些学习者的记录甚至为零值,此类学生被纳入到“打酱油者”之中。而在属于“中”类等级之中的学习者中,其观看视频的次数以及提交测验的次数在整个群体之中属于中等水平,我们能够将这些学习者看成是未完整的对课程进行学习。而在“中”等学习者之中,有个别学习者是偶尔的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也有部分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未进行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此把这部分学习者再细致划分成“虎头蛇尾者”以及“始终摇摆者”。而在属于“好”类等级之中的学习者中,他们的学习行为记录非常多。不过,这其中部分人未取得相应的证书,说明此部分学习者其目标并非是为了获取证书。所以,把此类学习者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分别归类为“坚定完成者”以及“只为学习者”。这两类学习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看是否参加了期末的测验。在对不同的学习者种类划分之后,要对不同分类的阈进行确定。首先,定义不同的两个阈值分别为c1与c2,定义学习者观看课程视频的记录次数l,定义学习者提交测验的记录次数q,学习者首次发生观看视频或者提交测验与最后发生观看视频或者提交测验的时间间隔数为t。那么,可得某一学习者的记录密度值p为(p+q)/t。定义θ是“中”类等集中,全部学习者记录密度所拥有的平均值大小。那么,在对学习者类别划分时有下列五种类型:

(1)若是l+p≤c1,那此学习者被定义为“打酱油者”。

(2)若是c1

(3)若是c1

(4)若是l+q>c2,且此学习者参加了期末测验,那么,学习者被定义为“坚定完成者”。

(5)若是l+q>c2,且学习者没有参加期末测验,那么,学习者被定义为“只为学习者”。

三、学习者参与行为的分析

1.与时间相关的行为分析。在采集的数据中显示,一般在课程还未开始之前的几个月之内,已经有人进行了课程的注册。和之前的课程学习方式有所差异,通过MOOC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在课程开始前以及课程开始之后,依旧有非常多的学习者进行课程的注册学习。我们通过分析人群与网络课程,来探讨关于学习者时间相关行为的问题。从统计数据中可知:约有36%左右的学习者,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注册。而且,在课程完全结束之后,依旧有大约2%左右的人注册该课程。在各个时期之内的注册学习者,所表现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对于学习者的退课情况分析显示,多个课程在开课的第一周与第二周表现出了学习者人数大量减少的态势,在课程进入到第三周之后,学习者的人数才开始逐步地平稳。并且,在最后的测验周,学习者的人数会有所增加。我们想要的情况是全部的学习者均在开课前或者开课时注册,而在测验结束后退出。不过,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同时,大约有1/3左右的学习者,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已经注册,并且在课程已经完全结束后,依旧出现有关学习记录信息。这部分学习者,并非是仅仅为了关注所取得的测验成绩,进一步分析是由于前期未能仔细的对课程进行学习,而当结束之后,又重新的对课程进行学习。

2.与成绩相关的行为分析。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多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在MOOC网络平台中,不同的学习者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技巧。不过,所取得的成绩和学习者能否获取相应的证书紧密相连。在本文所分析的6门课程中,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不同的课程虽然在成绩分布方面存在差异。但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此,依然以人群与网络课程为例来进行说明。该课程的注册学习者为10807人。其中,有9677人的成绩显示为零分,大约占据了全部学习者人数的90%左右。有862个学习者所取得的成绩是比零分大,但无法获取到证书,此类学习者占全部学习者数量的比例约为8%。而有149个学习者获取到了相应的证书,此类学习者占全部学习者数量的比例约为1%。

四、学习效果预测分析

对于MOOC网络平台来说,提升课程的通过率是MOOC网络平台效用极为重要的体现。在此,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行为,对其成绩进行预测。

1.问题的描述以及数据集。针对此次学习效果的预测,期望可以在整个阶段,能够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的预测与分析,预测能否可以获取到相关的证书。以统计数据来看,6门课程都在课程开始之后的第一周以及第二周的时期内,发生学习者人数较大的波动起伏。然后,在第三周时,学习者的人数才慢慢地趋于平稳。此次课程的课时时间持续13周左右。而在此假定现在仅仅获取到了学习者在前五周、前六周以及前七周的学习行为数据信息。同时,将数据信息中非学习者的相关行为数据去除。表3中的数据代表的是此次实验所采用的样本量统计。

我们将每一课程所拥有的学习者数量设定为n,所有的学习者均拥有p个特征值。那么,X={X1,…,Xp}∈Rn×p,预测值则表示为:Y=f(X) ∈Rn,y∈{0,1}。

上式中,y=0代表的是没有获取到证书而y=1代表的是已经获取到证书。

2.实验方法。对不同的课程,把所收集的数据依据3∶1∶1的分配方式随机地抽取出训练集、验证集以及测试集。当进行实验时,用训练集进行参数的训练,而采用验证集来进行参数的优化与选择,最后采用测试集来对不同的指标加以计算。

3.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最终得出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所以,采用此方法,我们能够依照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来确定出可以获取到证书的学习者,也能够准确地找到一些极有可能获取到证书,不过却未获取到证书的学习者。通过MOOC在线平台这种学习模式,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接受教师的单独个性化学习辅导,可以从一起学习的同伴那里获得指导以及指导他人,同时感受学与教的快乐。从而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使该学习者最终也获取到证书。所以,采用此种学习行为分析方法,除了能够对不同课程的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同时也能够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预测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改善课程的整体通过率,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利于n程内容的不断完善与合理化,并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而采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贺超凯,吴蒙.edX平台教育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中国远程教育,2016,(06):54-59.

[2]沈伟.基于xAPI的学习行为大数据研究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5):79-80.

[3]李良才,张家铭,崔昌宇,邓文佩,叶玮.基于Tableau实现MOOC学习行为数据可视化分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22):47-75.

[4]和珍珍.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0):1-5.

[5]周丽涛,刘越,彭立宏,肖晓强.探索MOOC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A1):118-121.

Analysis of Digital Learning Behavior Based on Large Data of Education

YANG Ding-zhong

数字教育分析例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128-02

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是“学习港”互联网教育质量的保证。在社会发展和改革、科技进步和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众化的教育进程正由数量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种类增多的阶段转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如何加强专业化“学习港”的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学习类型学习者,对远程教育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影响“学习港”教育质量因素分析

专业化“学习港”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就是远程教育机构根据办学宗旨而制订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港”远程教学质量,我们从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资源与管理、学习者动因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评价它们是否共同改善了学习环境,保证了学习效果,以及对远程教育质量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策略

教学模式和策略是建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分析之上的,它决定着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环节。数字化皮肤性病学习港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如何通过以临床模拟三维动漫模块构建的医院诊疗虚拟场景,来满足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学习类型学习者在专业化的虚拟场景里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是需要探索的。针对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的学习者,因为需求不同,掌握知识的目的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活动的反馈与调节上,更需要教师、动漫设计者和运行技术与服务管理者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障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2.教学资源因素

学习资源建设在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港”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在基层无法进修脱产学习的专科医生、在校学生和想了解相关疾病知识的普通民众在交互性、情境性的网络课程中,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和课程是皮肤性病模拟三维动漫虚拟医院诊疗场景开发的重点。在以临床疾病分类为主线、以临床问题为核心的专科网络课程的深度设计与开发中,应将教育和娱乐相融合,借鉴网络游戏中的一些设计元素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游戏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使之在虚拟的医院诊疗场景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1]

3.学习者动因

成人的学习是自我导向式和功利性的学习,因此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如果要让学习者在教与学这种在时空上分离的“学习港”中,能自觉地为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制订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能根据个人的自主判断和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我们在建设“学习港”时就要重视学习者的动机、自制能力、策略与技巧这些决定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因素。

4.教学管理因素

教学管理就是组织和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教学质量的最佳效益。[2]在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港”中,如何开展远程教学支持工作的管理,如何组建和协调好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三维动漫设计师和运行技术与服务管理者的优秀教学团队,如何制定和完善“学习港”中的课程与评价标准,这些都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所需要解决的关键因素。

5.互联网平台学习支持服务因素

在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以临床模拟三维动漫虚拟医院诊疗场景的“学习港”中,急需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一个基于Web的大型多用户同时在线以及高可用性、负载均衡、高可扩展性的网站系统,并通过优化组合支持几万至几十万用户同时在线。采用什么方式建设和维护好“学习港”的网站,如何设计制作好的仿真三维动漫设计是“学习港”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影响“学习港”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6.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因素

由于不同学习者需从“学习港”中获取的知识不同、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所以,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会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远程教育不同。如果我们要更好地对“学习港”教学的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就需要从其办学宗旨出发,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有效路径,制定出符合“学习港”教育特色的监控与评价机制。

提高“学习港”教育质量的对策

“发展远程教育,将中国建设成学习型社会”。对于在线开放教育来说,围绕影响“学习港”教学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建立健全“学习港”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长期研究的方向,在建“港”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创新一套适宜全民参与的开放式医学专科教育模式

“学习港”的办学宗旨是:以提高专业从业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为广大民众普及皮肤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因市场需求和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不同,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则应围绕这两个群体,利用先进的三维动漫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出一种既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创设出一套兼顾不同学习者背景、寓教于乐、易操作而简明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活动方式。

2.建设一流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式教育资源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皮肤性病教育教学资源是“学习港”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点。在资源平台建设中,我们要从“学习港”办学宗旨、开放对象和皮肤性病的专科特点出发,在寓教于乐学习的前提下,设计面向学习者而构建的以疾病分类为主线、以临床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框架,并在此框架下通过对学习者背景和学习目的的分析、进行游戏化、模块化的情境设计,科学系统地开发出既突出游戏化学习情境的游戏性,又侧重于游戏化学习情境学习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造就一支“四合一”密切协作的优秀教学团队

以三维动漫呈现为主的“学习港”,要造就的是一支由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三维动漫设计师和运行技术与服务管理者“四合一”的优秀教学团队。从由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选择的临床典型病例和三维动漫角本的设计,到三维动漫设计师的软件实现,再到移动互联网的运行和技术服务都需要他们之间的密切协作。重视培养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四合一”的教师队伍是“学习港”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命门”,也是实现“学习港”高质量运行的保证。

总之,质量才是“学习港”生存的根本,是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它决定着“学习港”的前途和未来。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分析例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4084-05

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数字媒体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相互渗透和飞速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极为旺盛。因此,从2002年开始,各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层次教育作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了解国内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教育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数字媒体专业数量、类别及学位类型

我国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分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以历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进行统计,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获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首个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2003年浙江大学成为第一个获准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此后,各高校纷纷开办或改办数字媒体专业,至2011年,获批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达到209所,其中独立学院为40所。我国历年获批的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数量与学位类型如图1所示。

1、专业数量

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拉开了数字媒体产业高速发展的序幕。这一年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数量大幅增加,2007年有所回落;2008年又开始增长,2010年回落,2011年继续增长。从图中红色线框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数量总体呈螺旋增长趋势,且增幅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缺口将达到60万。可以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数字媒体专业仍较为热门,数量将继续增长。

2、学位类型

从授予的学位类型来看,数字媒体专业一般授予工学学位,占70.8%,文学学位占27.8%,只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两所院校授予理学学位。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的学校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而有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按艺术类进行文理兼招,需要进行艺术类的专业考试。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各高校招均收理工科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也有的学校考虑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欢迎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报考。

3、专业类别

2007之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较多,主要由一些传媒类、艺术类院校在艺术设计学等相关专业基础上申办。2007年之后,游戏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已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开始申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导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量多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0年持平),如图2所示。

二 数字媒体专业开设院校地域布局与产业发展

按照我国传统的区域划分,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数量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高校的总体布局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大多数高校集中在东部与中部地区,这固然和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积弊有关,同时更具有深层次的原因——与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北京、上海、成都和长沙四个部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也对数字媒体专业地域布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1、东部地区

在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209所高等院校中,东部地区有118所,占56.5%,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北京和上海作为部级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对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北京市高校独占23所,辐射了周边天津、河北,辽宁三省(市)。位于上海市的数字媒体专业高校虽然只有10所,但是上海基地园区延伸至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联手为数字媒体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产业环境,同时也带动了这几个省份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广东省向来是我国经济强省,地域优势和产业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共51所,占24.4%。由于处于中部地区的长沙是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之一,动漫和传媒业非常发达,所以湖南省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较多,同时还辐射了周边的湖北、江西等省份。安徽省作为上海数字媒体基地外省分园区之一,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较快,也促进了本省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

3、西部地区

数字教育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67-01

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很多职业院校都修建了数字化资源平台。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多应用数字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针对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数字化资源能够增加教学的信息容量,创建知识网络,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质,提高教学质量。依据技术手段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类别划分,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动画资源;其二,图表资源;其三,视频资源等。遵照设计功能进行类别划分,包含的内容有:演示类资源、虚拟仿真类资源、交互类资源等。不同的数字化资源都存在优点与不足,教职人员应深入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期间,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而禁锢了数字化资源的功能及价值,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讲,存在的不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教职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性。现今,很多职业院校中的教职人员并没有了解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在讲解课程期间,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出于被动的地位,不仅极容易消除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们的综合发展;第二,教职人员本身的能力较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其自身的能力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一些授课老师并没有熟练掌握应用数字化资源的技能,无法对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第三,学生们对数字化资源运用缺少兴趣。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绩相对较差,而教师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十分乏味,极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字化资源持有抵触的心理,进而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2 相关解决策略

2.1 教学需求性原则

在进行职业教育期间,数字化教学资源属于一类辅助教学方法,需要服务于整体教学过程,并且与教学改革的方向相一致。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各项技能,为学生们以后的求职就业夯实基础。所以,在教职人员在运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参与能力及动手能力。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期间,需要严格遵照观察、模仿、训练、考核这一流程进行。教职人员设计课程软件时,应包含分布演示、训练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们经过动手训练,可以逐步进行模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2.2 技术适应性原则

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法需要服从教学效果。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如果可以应用二维动画讲解的知识点,尽量就不需要应用三维动画。可以通过视频讲述的内容,尽量不适用动画形式进行模拟,应明确认知到,并不是技术方法越先进越高。大多数较为先进、科学的方法都计算机设备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不利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用。只要让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技术达到教学效果即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2.3 辅原则

对于数字化资源来讲,其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无法完全替代真正的教学过程及实习活动。就像驾驶汽车玩具并不能替代真正的车辆驾驶一样。数字化的资源能够加快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速率,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适应职位,同时也能够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然而,却不可以完全以数字化资源替代实习活动。一些实习活动是无法借助计算机模拟进行的,例如:在进行汽车的装配实习期间,公差间的配合极为重要,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于烹饪专业来讲,刀工及掌勺也不是以来计算机操作就能够完成的行为。调酒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将配料加在一起,还需要借助力度及手法,从而制作出美味的鸡尾酒。

2.4 低成本原则

当前,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类新兴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各个职业院校的认可及喜爱,同时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来讲,专业实习活动需要耗费很多成本,例如: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实习操作成本较高,在刚入学的实习活动中,经常可能出现设备不够的问题,并且其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学生无法熟练掌握相应知识点,则不仅浪费了资金,同时也会降低实习的效果。而借助数字化资源进行模拟训练,就能够良好的处理设备不足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深入记忆相关内容,待日后真正操作时,能够更加熟练、保证实习质量及学生们的安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实习都适合采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模拟,所以,教师应认真对该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进而增强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2.5 共享性原则

由于各级政府机构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所以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在数字化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从而经常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金。想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实行资源共享,应用其他人员开发的资源,经过相应改造,从而变成自己的内容。当然,资源共享并不一定需要免费,可以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从而以最少的成本完成资源的建设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教学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教职人员也应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深入挖掘数字化资源的价值,将其更好的应用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功能,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职人员深入分析的事情。

数字教育分析例8

数字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但它并非仅仅通过计算机技术就能解决,而更多地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教育学理论揭示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能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供思路、方法或途径。但教育学理论不是死板的教条,“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扬弃过时的部分,生发新的内容”[1],哪怕是最新的教育实践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过去的数字化课程开发往往存在技术研发与教育内涵脱节的问题;只有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数字化课程开发,才能更好地适用于教与学,发挥最佳的教育传播效果。笔者在参与《课堂内外》杂志社“电子书包”的研发实践中,发现教育学理论中有不少观念、学说、原理和模型对数字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诸多启示,能够为教育数字出版编辑在数字化课程的程序设计、内容制作、编辑流程等方面提供颇有价值的指导。

1教育发展观树立开发理念

1.1教育现代化观念明确了数字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现代化包括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渗透于教育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和公平教育观。数字化课程开发从中得到的启示分别是:内容建设应该基于学习者的视角,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课程;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媒体和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构建移动学习环境,完善终身学习的条件;通过数字化课程开发丰富教育资源,依托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络,减小因资源分配不均形成的教育水平地域差异。课程现代化是教育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核心。数字化课程既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又是现代化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载体。因而,数字化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就构成了课程现代化的工具层面”[2]。首先,它要求课程结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它需要教学方法、手段和设备的现代化。一方面,数字化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生产,从“课程即教学内容”的观点出发,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实质就是生产供师生使用的教与学的内容。萨缪•鲍尔斯(SamuelBowles)和赫伯特•金蒂斯(Her-bertGintis)认为“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而数字化课程就也是数字形式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直接引发了传统教育方法、手段和设备的革新。因此,数字化课程的开发承担着课程现代化的任务,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

1.2信息化、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观念证明数字化课程开发的价值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社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方式,多媒体的引入为课堂教学带来探索空间。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型的经济,它必将对教育的改革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特别是对网络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综合学科教育和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可能[3]。此外,教育还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例如近年来网络幕课、视频微课和翻转课堂等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数字化课程开发与传播的目标和价值之一,是它通过教育的数字产品引发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人们合理使用媒介和网络,养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效率。数字教育的继续发展,必然使得教育和学习超越时空限制,让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促进全面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课程论和教学论揭示开发方法

2.1泰勒原理解决课程内容遴选的问题

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经过8年的研究(1934-1942),最终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50)一书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必须回答的4个问题:(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2)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4]。泰勒原理的编制过程可以简约为如下模式: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教学内容)—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泰勒原理对开发数字化课程内容的启示是按照怎样的步骤遴选课程内容。编辑人员首先要明确课程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内容的收集,科学设计内容的组织构架方式,最后检验内容的效用。泰勒原理旨在促使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确立目标、根据目标选材、为实现目标进行编排、检验是否实现目标。这正如传播学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重视对“反馈”和“传播效果”的考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提倡碎片化,学习者接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精细化的。“课堂内外电子书包”所设计的“同步学习”板块,把学科同步课程全部打散细化为单个知识点。碎片化既方便数据库管理与信息调用,也方便学习者各个击破地学习知识。这种内容开发的首要问题是编辑人员如何从丰富的资源中选择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合内容和设计教学环节。如果利用泰勒原理加以思考,编辑人员的思路就会明朗起来。因此,在正式进行内容开发之前,编辑和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交流,由教育工作者给出专业的目标和编排意见,指导编辑人员编制出课程的内容框架和逻辑。

2.2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解决课程内容划分问题

赫尔巴特(J.F.Herbart)从目的与手段出发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关于教学的解释框架,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理论。这个理论被赫尔巴特的弟子席勒(TurskenZiller)、赖因(WilhelmRein)等人补充和修正,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五段教学法后来风靡世界,尽管现在称之为传统教学法,但它“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一般规律,便于教师编制教案,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5]。因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非常值得在数字化课程内容建设和程序开发中作为基本参照步骤,指导编辑人员按图索骥。在形式上,“课堂内外电子书包”中的“同步学习”板块主要通过文字来呈现课程,同时在必要位置插入图片、音频或视频。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该部分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摆在编辑人员面前的关键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呈现已经圈定的教学内容。如果参考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我们就可以把所选的教学内容分为5种类型,即:预习类、引入类、讲授类、总结类和练习类,然后将5类内容依次排列或呈现。从教学过程来看,这个数字化课程的组织形式自然而然就有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3程序教学模式解决程序设计基本原则的问题

程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程序教学中,学生通过选择、填空或解答问题,对系统呈现的问题或表述做出操作,程序在每一个操作之后及时反馈,学生马上得知学习的结果,然后依次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所有阶段的课程。程序教学原本就是通过教学机器来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在经历过以程序教学、广播电视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为代表的电化教育阶段以及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育和数字校园等为代表的数字教育阶段之后,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变[6]。程序教学模式始终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化课程提供思路支持。对于数字化课程的开发而言,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即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和低错误率原则,为课程的内容开发和程序设计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则性指导。小步子,要求数字化课程的最小单元必须碎片化,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为小步骤进行;积极反应,要求程序在学习者进行操作之后,立刻向用户显示反应———这一原则特别适用于UI设计,用户操作行为之后程序是否有所反馈和如何反馈,直接影响用户后续的操作和对程序使用的黏度;及时强化,要求课程内容讲练结合,做到同步测评;自定步调,要求设计程序时多采用非线性方式,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有权限地选择性学习———这既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考虑,也是因材施教的要求;低错误率,要求评价反馈(练习)的难度应当适中或偏低,让学习者保持程序学习的信心。

2.4掌握教学模式,解决讲-练内容关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数字化课程的内容开发中,编辑人员对讲授内容的呈现与提供测评内容的关系上常常存在疑惑,即:讲授内容和测评内容在比例上如何设计,在组合上如何安排。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要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7]。因此,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要为掌握而学。而保障学生达到掌握程度的重要因素,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按照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要求,数字化课程每呈现一个最小单元的知识点,就应该配套提供测评内容。编辑人员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学习单元,并针对每个单元按照目标编制简短的形成性测验,以诊断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学习者每学习一部分内容,就可以及时获得测评机会。如果评价良好,说明掌握了知识,学习者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如果评价不合格,则说明知识掌握不到位,学习者就应在本阶段继续学习。学习进度的晋级与保持,由系统根据测评分数控制。形成性测验可以使学习者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积极地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达标,以便明确努力方向,及时矫正。开发者可以借鉴游戏通关升级的方式来设计数字化课程的推进程序,这样符合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理论的要求。

2.5“做中学”理论解决技能与知识同步训练问题

杜威(JohnDewey)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出发,提出了“做中学”的理论。过去的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缺乏“做中学”环节,其原因不排除受到教学条件限制,仅仅基于教室中的黑板、桌椅和书本,确实难以过多地开展“做中学”。如今,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中,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数字化课程为广泛开展“做中学”教学提供了可能。“做中学”后来发展出“动手做”。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尔帕(G.Charpak)倡导的“动手做”科学教育计划,在法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8]。可见,现代化课程的研发非常值得参考“做中学”理论,尤其是自然科学类数字化课程的开发。“做中学”中“学”的对象既包括操作技能,也包括知识、思维、素养和能力。做中所学,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更是通过技能的操作,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判断能力。数字化课程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交互式设计,并将知识融入技能当中。实际上,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而是看到了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性,在强调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9]。例如,中小学实验性课程“科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当中的实验课程,都非常适宜借鉴“做中学”理论,利用程序引导学习者动手动脑,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现象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因此,课程编辑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研究如何将学习内容嵌入到“做”的每个环节。

3教师作用论阐明开发中的人机关系

在师生关系当中,关于教师的作用,我国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导”作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弥补了教师或学生中心论、主客二元对立论思维的不足。当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之后,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境下和在用户中心论的影响下,有人认为教师的作用可以被弱化,教师可以被教学机器、教学程序和数字化课程所代替。正如早期有学者认为借助自动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指导或调节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功能被加以编码,以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被移走或被延伸,并根据需要加以复制。的确,教育技术的最初理念之一是替代教师,然而,我们今天知道,替代教师这件事不会发生[10]。教育学理论中的教师作用论告诉我们,在数字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编辑人员决不能试图通过信息技术或智能媒体去替代教师。例如在班级智能教学系统中,教师扮演着为学生提供外部学习资源的角色。一切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预习资料、学习资料、复习资料和练习资料都存储在数据库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因需调取———甚至这些资料都已经按照既定教学过程和组织形式进行了科学的编排。即便如此,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样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例如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用“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引导性材料),灵活地收集学生的反馈并适当迁移等。学生自主地运用智能技术进行学习,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目标”[11]。因此,在进行数字化课程内容建设和程序设计时,需要为教师利用数字化课程教学创造条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强调用户体验,注重交互效果,倡导以用户为中心,很容易确认学习者是中心,而忽视了教学媒体以外的教师。在数字化学习当中,教与学的双方同时构成用户主体。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姬建峰.教育学理论的开放性品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103-107.

[2]陈旭远.论课程现代化的四个层面与时序模式[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96-100.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72.

[6]钟晓流,宋述强,胡敏,等.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M].远程教育杂志,2015(4):34-40.

[7]徐继存,赵昌本.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

[8]郝志军.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4.

[9]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59.

数字教育分析例9

1.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开发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把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写字板融为一体,甚至可以在一个终端上实现虚拟的课堂,将英语学习者置于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之中。而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中动画、图片及背景音乐的过度使用,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策划、设计人员要了解语言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

2.服务于英语教育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教育性,能否服务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推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是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选题策划应遵循的另一个原则。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利用数字资源开发管理平台对内容资源进行高度集成,运用数字出版技术改进传统英语教育类教材和教辅,确保教材、教师用书、学生辅导书等不同内容出版的横向立体化配套,以及纸质介质、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出版物的纵向立体化配套。[2]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可以立体化、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并通过与数字出版平台及数字资源开发管理中心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的学习方案,真正实现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3.融合国外文化知识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涉外特点是指书稿内容、图片、视频等涉及国外的文化背景的特点。为了保证学习者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思维方式,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原文多为外国人创作。另外,在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中,英语学习者除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还应涉猎国外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文化信息。因此,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应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了解国际文化知识。

二、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现实困境

1.兼具外语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编辑人才匮乏

在数字化出版的环境下,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发展中,人才储备仍然是关键因素。在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生成流程中,编辑的工作相对要简单,只需负责英语教育类出版物选题的甄选和内容的把关,但是数字出版物对英语教育类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参与到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加工、出版、营销几乎所有的环节,并具备对数字技术的熟练运用、较高的外语水平、信息快速的检索能力、计算机熟练的操作能力、多媒体娴熟的转化能力,还要有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由于数字出版社都是从传统出版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的,但是专业人才并没有紧跟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或者是具备数字技术的人才不太了解英语教育的专业知识,这就使得能够完全掌握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技术和管理的人才稀缺,因此引进和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是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很快要解决的问题。

2.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策划创意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教育政策改革为英语教育市场的需求形成一个基本的模式: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一般的纸质图书都需要配上电子教案、助学光盘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因而,但凡出版大学英语纸质教材,必然要出版这三类数字出版物。由此一来,这类英语教育类数字产品的选题就固化了。[3]这就需要策划编辑对英语教育类数字产品的素材呈现方式、产品功能、出版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突破,更好地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服务。另一方面,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对内容有巨大的需求。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者关注的侧重点各异,需要各种类型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英语学习爱好者的需求,更需要大量优质内容来凝聚核心的用户群体,而当前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选题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

3.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版权困扰

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的另一困境是海量作品的授权问题,其常见的版权问题表现如下:其一,作为语言学习材料,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英语原文作为素材。这些原文均为教材作者从已出版的材料中选择出来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侵权情况。其二,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著作权往往容易被忽视。由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十分重要,尤其英语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能够使文字、图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这是英语学习的一大优势。现在这些资源在网络上搜索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使用这些图文并茂的素材时一定要谨慎。由于图片、音频和视频上经常会不注明作者,容易出现侵权问题。产品一旦销售出去,就可能面临版权纠纷。

三、化解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困境的路径

1.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工作需要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需要具备如下素养:首先,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英语教育的市场需求,了解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需求,熟悉当下英语学习的最新趋势。其次,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懂得如何对传统资源进行创新和加工,同时在素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应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基础,不仅涉猎二语习得的规律和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而且要了解具体产品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出版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流程及技术。最后,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编辑要具备很强的执行能力和社交协调能力,编辑需要制定周详的计划并予以落实,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对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

2.提升产品策划能力

研发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之前,要根据产品的大致服务对象和目的,开展相关英语学科教学和学习规律以及数字出版物特点的研究,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例如针对中小学教育,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卡通、小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英语学习产品;针对高等教育,则集合图像、声音、文字等向英语学习者呈现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同时开通网络互动信息平台,有助于出版社、英语学习者、著作者等多方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不断完善。再就是根据出版介质的特点、技术能实现的程度决定是否改编内容以及怎么改编。如果网络课件、助学光盘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与图书完全一致,则会丧失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吸引力。因此,策划编辑可以在产品内容中增添一些丰富生动的口语情境、逼真的语音训练等视频、音频,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充分发挥网络和光盘作为出版介质优势的素材。数字出版物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传播渠道以及不同的终端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相互补充,才能使英语教育类数字出版物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数字教育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水利行业人才现状与教育需求

水利行业面广量大,在岗职工总数近120万人,服务水利建设的人数则更多。当前,基层水利人才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够合理、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机会偏少。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县级及以下基层水利职工队伍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仅为33%,县市水利局长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只有49%,乡镇水利站所负责人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仅为54%,其中县市水利局长和乡镇水利站所负责人中具有水利专业背景的不足50%。一些地区和单位对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水利干部职工培训机会偏少,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水利部明确了“十二五”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通过制定培训规划计划、建立培训机制、实施重点培训工程,培训县市水利局长1万名、基层水利站所长1万名和业务技术骨干5万名。二是通过严把新进人员入口关、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等措施,将县级及以下基层水利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由33%提高到45%,县市水利局领导班子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49%提高到60%,基层水利站所负责人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54%提高到65%。三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等级结构调整,使基层水利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万名。

二、服务基层水利职工教育的实施方案

在水利部人事司的指导下,本着“全面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河海大学与水利教育协会共同构建了基层水利队伍教育联盟。该联盟联合60余所水利院校、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和相关水利科研院所,覆盖全国3,358个县级以上水利主管部门和工程单位,汇集数千名各类优质教师资源,以创新适应水利改革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为目标,共建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学特长,针对水利行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划,为基层水利人才专业与文化提升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支撑水利系统构建学习型行业。

为顺应当前形势,加强水利人力资源研究,夯实人事人才工作基础,2011年10月,河海大学经水利部批准成立了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将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大力推动研究院围绕服务水利,针对水利实践,密切团结和合作,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督促高质量的成果,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依托人力资源研究院,进行水利行业培训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在培训政策与模式研究上,研究多种途径共建水利行业教学基地和典型案例教学点的模式,鼓励各类优质教师资源参与多种形式培训的模式,鼓励水利行业教育联盟内各类培训教材的共建、共享模式,以及相关政策、经费等支持的方式。

“云服务”概念来源于“云计算”,是指依托通讯网络构建利益共享的无边界服务联盟,以提升整体的服务能力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虚拟富集分散独立的资源,各服务主体遵循统一的规则,自主、协同、有序地共同为服务客体提供互补、无缝、高效、优质的整合型订单式服务。基于“云服务”的网络培训平台聚合多结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合多结点的网络教学服务能力,通过公共通信网络组成柔性的公共网络教育服务体系,突显规模与特色优势,实现知识积聚、优势汇集,为行业职工提供无边界云端化的学习环境,以适应基层从业人员工作地点分布广、流动性大、偏远地区学习条件简陋等客观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教育服务。

培训平台面向全国水利机构和培训单位,搭建开放式架构继续教育优质资源的供需与信息交互平台。此平台为各级管理机构提供完善的学习计划管理、多级培训计划制定和下发、灵活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制定、自动化的培训总结报表;为培训教学单位提供以服务为导向的教务管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严格的学习过程质量控制;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各项完整的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功能,实现无边界云端化的学习,在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相应学习过程的评估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学习电子证书、单项课程学习证书等。

河海大学会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水利继续教育现状与需求调研工作,确定了面向基层水利职工开展培训的总体思路、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实施方案等。根据调研结果,组织专业教师,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8个水利行业共性岗位(专题)的培训方案:乡镇水利站长、水文站长和工作人员、中小型水库管理员、乡镇水利员(施工管理与技术)、农村水厂工作人员、农村水电站站长、农村水利规划、病险水利工程加固。

培训工程的课程体系包括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课程、水利科技前沿类培训课程和文化素质提升类培训课程三大类。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课程依据水利行业各岗位的专业知识要求,有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培训联盟成员单位编写教材,开展示范培训和制作网络培训课程资源;水利科技前沿类培训课程追踪国内外科技前沿,以开拓水利职工创新思维为目标,主要介绍与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政策、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新设备等;文化素质提升类培训课程根据国家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水利职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行业文化软实力为目标。

探索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通的“立交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探索水利教育联盟内各层次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与非学历教育的对接,在学历教育方面,可发挥教育联盟中各层次学校的优势。非学历教育则需要在更大更广的教育平台上展开,要真正建立一个服务水利的职工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探索水利教育联盟内相同层次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要努力在教育联盟内就相关的教育模式、内容作统一的计划,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既做到学分互认,又保证教育质量。

三、实践服务行业继续教育的创新模式

河海大学与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共同构建的水利行业培训联盟主要致力于为“基层人才文化和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服务,依托基于“云服务”的水利行业培训平台,计划用5年时间,聚集数十所水利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规划数十个岗位培训项目,建设数百门专项培训课程,覆盖数千个县级以上水利部门和工程单位,培训数十万基层水利行业职工,探索行业继续教育新模式,为水利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