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29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1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了语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各类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对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尤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而对作为学术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综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汉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文献回顾能够体现论文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论证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观综合文献的能力,是整个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1]鉴于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以Swales学派体裁理论以及Connor的对比修辞理论为基础,从分布特征对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同一体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异同。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声望(reputation)和可读性(accessibility)的原则[2],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Linguistic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Mathematics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1990)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中的字(词)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词)数占相应各部分字(词)数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占引言总字数的495%),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t=1615,1953,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汉语论文为50)。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9-34.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高校本科教学 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顺利 毕业的重要指标之一。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 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了毕业论文的重要 性:“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成绩的 一个重要方式”[1]。同时,大纲还进一步明确了毕 业论文的要求。根据《大纲》,各个髙校也纷纷对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制定了具体的要 求。[2]

 

然而,笔者在对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论文管理过 程中却发现,对于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还有很多学生 甚至部分教师都不太清楚其目的及意义,对待学术 不端问题怠慢。许多高校都出现学生忽视学术不 端问题,仍然拼拼凑凑,复制他人成果的情况。[3]

 

因此笔者以本校2014届205名英语专业毕业生论 文学术不端检测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毕业论文 复制比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英语本科生在撰 写论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论文复制比的主要比例分配

 

对于毕业论文复制比,每所高校的要求都略有 不同,对于本校的要求,所有的毕业论文经学术不 端检测,检测结果雷同率或文字复制比率在30% (含30%)以内的视为合格,超过30%的视为不合 格。超过30%的论文,必须经过严格整改,否则取 消学生答辩资格。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 的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笔者通过对205 名学生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 下主要比例分配:

 

由表一可以看出,在205名学生中,95%的学 生基本上都可以按照要求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而且 有73%的学生复制比都在10%以内,只有少部分 学生(5% )未能通过检测,但其中有一名学生论文 复制比居然达到96%。因此,虽然说大部分都可以达到要求,但就未通过的学生而言,出现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

 

就学生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而言,笔者根据 本校的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要求,以复制比小于30% (含30% )和大于30%为基本两个组,分别分 析两组中学生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

 

(一) 复制比小于30% (含30% )

 

1. 正文外内容。从论文基本结构上看,除正文 部分以外,还包括标题、目录、参考文献、致谢以及 附录部分。就正文外的内容而言,通过分析,笔者 发现65%的学生抄袭现象主要集中在致谢部分, 甚至个别学生还存在致谢部分全部抄袭的情况。 另外,少部分学生对论文的目录以及附录部分也存 在雷同的情况,但通过论文分析,此部分并不是所 谓的抄袭,尤其是附录部分,因为学生会把引用别 人的问卷附在文后,但已标明出处。

 

2. 正文部分。通过分析,84%的学生论文正 文的复制处主要集中在文献综述以及总结部分。 对于文献综述部分,尤其是对定义解释以及研究回 顾部分的复制抄袭比例非常高,就这部分字数而 言,基本上都在600字以上。而且从该部分具体内 容上看,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理论概念的不理解,因 此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或者总结,只能完全 重复别人的文字。另外,综述部分更是重复别人观 点,但只述不评。从总结部分来看,学生的总结并 不是对自己研究结果的概括和提炼,反而是直接借 用他人的总结性话语,因而存在大量重复抄袭的 情况。

 

3. 复制来源。100%的学生复制的来源主要 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论文以及网络资源,尤其是百 度文库中的资料。虽然有少部分的学生复制出处 来源于期刊文章,但大多以中文为主。

 

(二) 复制比大于30%

 

1. 文献引用。从论文总体上来看,对重复抄 袭的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给出相关引证文献。除 此之外,11个学生的参考文献部分都存在大量的 复制抄袭。

 

2. 正文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部分以外, 11个学生的论文在introduction部分同样存在复制 抄袭。从报告单中还看出,这部分学生对 参考文献和研究方法部分也存在严重的抄袭。

 

3. 复制来源。与上述相同,11个学生的重复 抄袭部分都来源于论文或者网络资料。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报告 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即使大部分学生都顺利通过

 

了检测,有的学生的复制率甚至为0,但通过对其 复制比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调查,笔者发 现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一) 学生写作能力欠佳

 

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中,“写”属于输出技能, 也是较难的一个技能。通过对学生论文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 掌握仍不牢固,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法错误,严 重制约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生学术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写作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 还是在语言使用上都与普通作文有所不同。尽管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学术论文写作课,但许多学生对 学术论文写作概念十分模糊,仍然不清楚应该做什 么,应该怎样做。尤其是复制比超过30%的学生 甚至在总体介绍及参考文献部分进行复制抄袭,可 见其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论文写作,就连论文中的 参考文献部分基本结构都不清楚。

 

(三)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通过对学生复制来源分析,大部分的资料来源 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及网络资料。另外,学生在 文献综述部分,大部分的文献都来自中文文献,而 且通过访谈,许多学生都反映找不到英文文献。总 所周知,文献搜索技能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是必不可 少的,不仅需要找到相关文献,更是需要对这些文 献进行综合评述。但通过调查,许多学生所使用的 搜索方式集中于中国知网以及百度两种,这也导致 了他们收集的资料较为单一。

 

(四)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不够

 

许多学生的论文在提交检测时仍然发现不少 的问题,如论文整体结构以及语法方面存在许多的 问题。甚至有学生的论文复制比达到96%。由此 可以看出,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外,指导教 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存在疏忽,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 的指导以及监督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学术不端检测报告单以及学生的访谈 分析,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存 在许多的问题。学生的论文复制比高与其学术论 文写作能力以及资料搜索、整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都 有关系。另外,指导教师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也造 成了学生对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对此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相关任课教师,论文指 导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建立健全 相关制度来加大监管力度。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3

关键词:

机械设计图像;外接圆距离;Hu不变矩;加权距离;异步检索

0引言

机械设计图像是对机械设计进行描述的主要载体,设计者在进行机械设计前需要通过查询同类型的机械设计来了解相关的发展现状,并从中获取经验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对他人的设计侵权造成麻烦,因此对已有机械设计图像进行检索和管理,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以数字形式保存的机械设计图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矢量图,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 CAD)软件或对数字图像进行矢量化而生成的;另一种为非矢量图,主要通过将现有的机械图纸进行扫描而得到的数字图像,主要格式有jpg,tif,bmp等。针对矢量图检索的研究,一般是利用其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图元空间关系的特点,将图中的复杂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并以它们的空间关系作为特征,以空间关系的相似度来衡量两幅图像是否相似[1-2];而针对非矢量图检索的研究,则一般需要利用颜色、纹理、形状及区域等视觉特征对图像进行描述,并根据对应特征的相似性完成图像的检索。由于机械设计图像一般为二值图像且图像的纹理信息并不明显,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都不适合于对机械设计图像进行描述,因此,本文从机械设计图像的形状特征方面对图像进行描述,并提出一种将外接圆距离特征和Hu不变矩特征相结合的异步组合检索方法。

1相关工作

基于图像形状特征的描述方法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基于轮廓的方法和基于区域的方法。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文献[3]提出用链码来描述图像的形状,利用具有一定长度和方向的直线段表示目标的边界,但该方法容易受噪声影响;文献[4]给出一种基于边缘方向直方图的方法,对经过边缘检测的图像进行边缘方向的统计,将经过归一化的直方图作为特征,具有尺度不变性,但是不满足图像的旋转不变性。此外,也有文章提出基于矩的形状描述符,如Legendre矩[5]、Zernike矩[6]、伪Zernike矩[7-8]等,这些描述符将图像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都考虑在内,受噪声影响和形状变化的影响较小。虽然国内外已经对“如何通过单一视觉特征进行检索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验表明,基于多种特征综合的图像检索结果优于单一特征检索[9]。

文献[10]将多特征综合检索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步组合检索,另一种是异步组合检索。同步组合的基本思想是在一次查询中利用图像的多种特征进行相似性度量,并对每个度量赋以相应的权值,最后通过求加权和得到距离,实现检索结果的输出,图1是同步组合特征检索过程的示意图。目前有很多针对同步组合特征检索的研究,如文献[11]利用多种区域形状特征的结合实现了商标图像检索结果的有效优化,文献[12]针对MPEG7单一描述符特征检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分块加权的多特征融合方法,提高了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由于同步组合检索的权重比较难以选择,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将多特征融合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通过相关反馈进行权重的调整从而实现图像的有效检索[13-15]。

4结语

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图像的外接圆距离特征和Hu不变矩特征,提出了一种异步组合检索方法,通过对二级检索相似性距离的加权调整,提高了机械设计图像的检索效果。本文方法相对于使用Hu不变矩和FD的单一特征检索方法,有更高的图像检索查准率。但本文方法针对机械设计图像的查准率和查全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本文方法所使用的特征均是区域特征,所以下一步研究工作将从更多方面进行考虑,比如着眼于机械设计图像的如何将图像的轮廓特征和区域特征有效融合以及预处理时有效的轮廓平滑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图像检索效果。

参考文献:

[1]

MANUEL F, ALFREDO F. Sketchbased retrieval of complex drawings using hierarchical topology and geometry[J].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9,41(12):1067-1081.

[2]

PEDRO S, MANUEL F. Sketchbased retrieval of drawing usingspatial proximity[J]. 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 2010,21(2):69-80.

[3]

余博, 郭雷. Freeman 链码描述的曲线匹配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8(4): 5-8.

[4]

曾接贤, 任璐. 基于聚合边缘方向直方图的图像检索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8(11): 205-209.

[5]

DINESH KUMAR V P. Performance study of an improved Legendre moment descriptor as regionbased shape descriptor[J].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Analysis, 2008, 18(1): 23-29.

[6]

MARENGO E,COCCHI M, DEMARTINI 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Zernike moment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SDS 2DPAGE maps[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1,400(5): 1419-1431.

[7]

CAO W, ZHAO J, MENG W, et al. Map matching algorithm according to pseudoZernike moments[C]// Proceedings of Second World Congres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Piscataway: IEEE, 2010: 21-24.

[8]

陈平, 李垒, 任越美. 基于区域伪Zernike矩的商标图像检索[J]. 计算机仿真, 2010, 27(8): 270-273.

[9]

邓诚强, 冯刚. 基于内容的多特征综合图像检索[J]. 计算机应用, 2003, 23(7): 100-102.

[10]

周明全, 耿国华, 韦娜. 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65-166.

[11]

张雯雯, 王斌, 舒华忠.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多特征融合的商标图像检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8(21): 186-190.

[12]

樊凌. 基于 MPEG7 多特征融合的图像检索技术[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 19(6): 12-15.

[13]

张国宏, 蔡念, 楼朋旭,等. 一种多特征融合的外观设计专利图像检索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 47(14): 166-169.

[14]

罗军, 况夯. 基于内容的多特征融合图像检索[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 45(1): 153-155.

[15]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4

一、概述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区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对整个国家或整个地区物流业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发展[1]。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的物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区域物流产业特点及重庆市市情,对重庆市主城9区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予以分析。

二、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一般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全面性原则:各评价指标应当全面考虑影响地区物流水平的各个因素,要从宏微观、内外部等方面全方位地设计。

(2)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物流发展状况,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准确。

(3)科学性原则:各评价指标含义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指标数据资料应来源于第一手资料或官方数据库。以定量指标为主。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将其恰如其分地转换成定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

(4)可比性原则:为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所选取的指标在含义、统计口径和时空上要有可比性。

(5)灵活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有灵活性,使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并且设计的指标应该可采集,对一些难以衡量的指标尽量予以避免。

2、评价指标选取

该指标体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选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物流需求状况、区域物流要素状况、区域物流宏观发展环境四个指标;二级指标中选取GDP状况、工农业产值来描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对外贸易水平、区域贸易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来描述区域物流需求状况,选取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能力来描述区域物流要素状况;选取全社会投资情况、政策环境、地理区位来描述区域物流宏观发展环境。三级指标主要是变量选取与描述,总共确定16个变量,分别编号,具体见表1。

(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结合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内涵和特点,选取主成分分析方法矶郧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进行评价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的一种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3]。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设有个城市,

个评价指标,则观测样本矩阵为: ,标准化公式为: 。

其中,Xij为第个城市的第个指标值;Xj为n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Zij为第个城市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

(2)计算标准化后的p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Sij为xi与xj的协方差

(3)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特征向量。通常用雅可比方法求R阵的p个特征根λ1≥λ2≥…≥λp≥0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

(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k及累积方差贡献率a(k)。第k个主成分Fk的方差贡献率 前k个主成分F1,F2……,Fk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Fk的方差贡献率ak表示var(Fk)=λk在原始指标的总方差 中所占的比重,即第k个主成分提取的原始p个指标的信息量。因此,前k个主成分F1,F2……,FK的累积方差贡献率a(k)就表示这k个主成分保留的原始信息量的总。即a(k)越大,说明前k个主成分包含的原始信息越多。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较为常见的是累积方差贡献≥85%原则和特征根均值原则。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将特征根均值法与累积方差贡献原则结合使用。

(6)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7)计算综合得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为权数,将其线

性组合即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据此即可计算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值越高,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说明物流发展水平越低,根据综合得分高低可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其中主成分数量为5。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9区的综合物流发展水平与潜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表2 重庆市主城9区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重庆市主城9区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1、第一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具有好的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主要包括渝北区和九龙坡区。

2、第二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其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等若干方面拥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方面也相对较好,包括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

3、第三类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比其他区略差,主要是受本区的社会经济、物流需求等方面的限制,或是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基础较差、或是不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等,包括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物流需求相对较小,其中巴南区以公路物流基地为核心,拥有南彭贸易物流园,以发展公路物流为主。大渡口区和北碚区主要因地理区位与交通设施发展影响,没有大型的物流基地。

四、结论

本文提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充分结合了重庆市区域物流的发展特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也较系统、客观、全面,评价结果与各地区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本文所构建的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重庆市物流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5

1.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但这并不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其本质特征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迁移增减;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的影响,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并决定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区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

1.2资料性

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灾害等各方面的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包括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等;历史与政治资料,包括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阶级斗争、历史人物等等;文化艺术资料,包括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文物、科举、诗文等。地方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体现其价值。除以上两个本质特征外,地方文献还具有以下两个非本质特征。

1. 3时代性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4多样性

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安排到语言文字,都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式。由于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2.地方文献的类型

通过以上对地方文献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区域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而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则是这一概念的外延。下面,我 们就以地方文献的特征为基础,对地方文献作一些探讨。

地方文献的划分应当有统一的标准,按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各类概念必须明确。一般来讲,可以按内容和形式两个标准来划分地方文献。按内容标准,又可以按文献主题和学科内容划分。按主题内容,可分为自然文献、政治文献、社会文献、军事文献、科技文献、经济文献等。按学科内容分为社会科学文献、自然科学文献,其中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文献较多。我们都知道,地方文献中综合性内容很多,如方志内容较广、笔记内容较杂,难以归人某一学科,可见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是有一定困难的;而按形式划分,则较明确,又利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藏。因此地方文献的划分应以形式划分为主要依据。

按形式划分,可以按载体标准、文种标准和著述形式标准来划分。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原始材料、如甲骨、金石、简牍、简帛等;纸质材料,如印刷品、写本、抄本、书画、静电复印件等;感光材料,如幻灯片、缩微片、电影片等;磁性材料,如磁带、磁盘、磁卡等;激光材料,如光盘、光磁盘等。按文种标准,则有汉文、少数民族文、外文等多种类型。按著述形式划分是最重要的,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2.1地方志

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依照方志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志、专志、部门志、杂志等。综合志是记载某一地方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志书,又包括一统志、省志、府志、厅志、县志、乡镇志、边关志,、卫所志、土司志、岛屿志、乡土志等多种类型;专志是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社会现象为记叙对象的方志,例如物产志、水利志、气象志、矿产志、食物志、轻工业志、书院志、人物志、经籍志等,现代志书还有商业志、教育志、军事志、司法志、

交通志等,如《湖北外事志》、《湖北工商行政管理志》;部门志是记述地方某一行业部门情况的方志,如《武钢志》、《江汉油田志》、《东风轮胎厂志》、《汉冶萍公司志》等。杂志多是私人的撰述,不以官府修志的通用名目命名。但它们所记述的,都是有关一地的舆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现象,而没有通志那样完备、系统。如明谢肇(氵+制)的《长溪琐语》,清张焘的《津门杂记》等。 2.2地方史

地方史是记述某一地方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史书。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如《上海史话》《黑龙江开发史》等;专门性的有党史,如《广东党史资料》、《武汉春秋》等。文史资料,如《湖北文史资料》、《南京文史集萃》等;少数民族史,如《四川苗彝民族发展史》、《土家族古史探讨》等。

2.3谱牒

谱牒是以封建氏族制度为基础,以家族为范围;记载一家一族兴衰迁居,世代流传,人口繁衍、家规伦理,以及族人的田庄田产、生死嫁娶、功名业绩等情况的家族史。分为家谱和族谱,如《洪氏家谱》、《郑氏族谱》。

2.4论著

论著是指作者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严密地分析,研究并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著作。自然科学中,如地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都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点;而社会科学中,历史、考古、民族、美术、语言等方面的学术著作,也有很多地方性的内容。所以,从文献价值来看,具有区域特色的论著应作为地方文献加以收集。

2.5地方档案

地方档案是过去或现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现行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如《武汉抗日战争史料汇编》,旧政权档案,如《武昌起义档案史料》。

2.6地方报刊

地方报刊是以报导地方时事、政治、经济、现实新闻为主的兼及其它内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如《湖北日报》、《武汉晚报》等。

2.7地方丛书

地方丛书是以地区为范围、专收某一地区人士的著述。如《广东丛书》。

2.8地方年鉴

地方年鉴是系统汇集某一年内本地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地方资料性工具书,如《湖北年鉴》、《武汉年鉴》、《湖北财政年鉴》等。 。

2.9地方百科全书

地方百科全书是概述地方知识的一种著述。如《北京百科全书》、《黑龙江百科全书》。

2.10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

这是研究某一地方有影响的人物的重要资料。如《鲁迅全集》、《鲁迅日记》等。

2.11地方人事碑志

碑是历代最为普遍的石刻,人们往往于碑上镌刻文字,以记述功德、欲传后世,包括刻石、碑碣、摩崖、墓志、石阙、石经、造像记以及一些杂刻题记等。

2.12地方图录

地方图录包括有关某一地区的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图录、人物图录、艺术图录、科技图谱等。如《汉初诸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等。

2.13地方音像资料

地方音像资料是用物理学的方法把声音、图像记录在磁带、唱片、光盆等载体上,供人们查考利用地方文献信息的资料。如地方信息数据库,地方信息计算机检索系统等。

2.14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有关一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文献,并按一定>!

引用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6

关键词:图像检索 圆环法 灰度共生矩阵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快速的组织、管理和检索图像数据库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课题[1]。图像特征可以从各个方面描述图像的内在语义。根据对不同特征定义的相似度来表示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可以实现对图像的精细、快速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2]得到学术界和应用领域的青睐。

本文在颜色的特征提取方面,利用文献[4]提出的基于HVS加权颜色特征的方法,对不同分块的主色进行加权处理,形成基于主色特征加权的颜色特征;在纹理特征提取方面,对传统共生矩阵进行改进,结合结构分析方法中的共生矩阵的优点,提取更丰富的纹理特征。最后利用高斯归一化方法将图像颜色和纹理特征结合,形成最终的检索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效性。

2、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

2.1颜色空间选取

HSV颜色表示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三个分量组成,该颜色空间可以用一个圆锥来表示。每个分量都与人的视觉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HSV空间是高维,需进一步进行量化,才可以使运算得到简化。

对于色调H、饱和度S和亮度V的权重分别取15、4、1,由于色调包含图像的大多数信息,减少亮度和饱和度对检索图像的影响,进行量化后[5],合成为一维颜色:L=15H+4S+V

2.2 颜色特征的提取

采用分块和圆环结合的方式进行颜色特征的提取,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块,将图像看成为矩阵,用行列号进行分块,对每个分块的像素进行量化合成后,都可以获得一个具有64(假设划分为8×8)的一维颜色分量的矢量,提取其中像素点数多的作为该分块颜色的主色,最后获得图像的综合主色颜色向量。采用熵的图像分块边缘检测[6],然后采用圆环分割分割图像,图像被划分为N个圆形。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克服传统只是通过单一的分块或圆环的方式来检索图像的颜色特征。此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解决图像的标准化、单一的问题。

采用直方图有时候会出现零值,影响检索的效果和标准。为此采用累加直方图法[7]:

是图像特征值为k的像素总数,N是像素总数。在四个区域分别提取68柄,共提取272柄颜色特征。

2.3相似度的计算

对于颜色特征的相似度的度量,采用欧氏距离,经过修改后的公式如下:

J,D分别是被检索图像和图库图像,Ex,Ey,Ez,Ew,为中心、圆环一、圆环二、外部区域的颜色特征;i为分量,N为总共的特征数目。

为每个区域的权重,分别取0.5,0.2,0.2,0.1。

3、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

3.1 纹理特征提取算法

采用改进的共生矩阵和基元共生矩阵[7],更能清楚的分析图像的纹理特征,结构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认为复杂的纹理可由一些简单的纹理基元以特定的、有规律的形式重复排列组合而成,它从图像内部结构重新研究纹理的规律。

将一幅彩色图像按照RGB—YCbCr公式进行转换。给定一个像素点(r,g,b)的灰度值为:V=0.289*R+0.560*G+0.151*B

通过对图像中的两点进行检索,计算其灰度值g(x,y)和灰度差值 g(x,y)。由于图像有时候局部的颜色信息不同,通过计算、统计灰度差值的个数,就可以得到的灰度直方图。就可以计算 g(x,y)当为i的概率,取值为P(i)。并按照查询图像和被查询图像之间的相似度从大到小的排列。

3.2 相似度计算

采用欧氏距离法和比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这里主要介绍比值法。

fPj和fqj分别为检索图像和数据库中的第j个特征,MAX()和MIN()分别代表取最大值和最小值,N和M分别为特征数和方向数取值。

通过介绍欧氏距离法和比值法的计算,更能区分不同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克服传统计算法单一的处理方法。

4、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的综合

对于上述所讨论的颜色特征更侧重于整体,而纹理更侧重于局部。仅一种图像特征很难描述图像特征。只有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对图像进行描述。本文对前面所获得的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结合起来进行图像的检索。由于颜色和纹理特征基于不同的特征向量进行描述图像的特征,首先采用高斯归一化方法对其进行“外部归一化”处理。

5、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VC++6.0和SQL server2000进行检索系统的搭建。实验采用Corel图像库的部分图像,包括海滩、花卉、动物、建筑,骑车等5种,每种类型200幅图像,总共1000幅图像。采用基于HVS加权颜色特征法、灰度共生矩阵、综合加权颜色直方图和灰度—差分基元共生矩阵法,分别对图像库的中的图像进行检索。使用改进的纹理算法,返回颜色相近的图片,检索效果更好。为了全面比较各个算法的性能,采用查准率作为评价标准。

6、结论

本文针对传统图像检索不能对高层语义充分解释,提出圆环和分块提取累积直方图的方法。提取的颜色具备局部和全局特征,提取的颜色更能突出图像的具体特征。最后再对改进的算法提取特征,对图像实现综合特征的检索。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良好的效果,比传统算法更优。

参考文献:

[1] 孙君项.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2]veltkamp R C,Tanase M.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systems:a survey[D].Utrecht,the Netherlands:Utrecht University,Ocotober,2002.

[3] 常哲,侯榆青.综合颜色和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J].西安:西北大学,2009.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7

引言

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具有时代意义的永恒话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制定《21世纪议程》,提出适合本国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纲领并于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这一引起国际社会巨大反响的重要举措,宣告了我国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决心,标志着我国实施可持续战略进程的开始。

时至今日,距我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15年时间。在这15年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被作为各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在这15年的发展中,什么样的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依照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设计出一套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资源问题突出的人口大省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存在三大主流体系,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社会学体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体系。我国以牛文元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三大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设计,独立地开创了研究的第四个方向――系统学方向[1]。其突出特色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

可持续发展系统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以维护与增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前提、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不是单指经济的发展或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协调统一的一致发展。只有3个子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

遵从系统学的原则理论,在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时,应从三个维度搭建起指标体系的框架,即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资源与环境发展维度。

经济发展维度所选的指标,应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社会发展维度所选的指标,应体现出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水平。资源环境维度所选择的指标应能体现出当地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环保力度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上述理论的指导,结合评估指标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等一般原则,最终确立包含19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在可持续发证能力的综合评价中,为了全面反映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状况,需要搜集大量数据、多项指标以便进行分析和寻找规律。多变量数据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在多数情况下,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相关性而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对分析问题带来不便。如果一个一个的分析的分析这些指标,无疑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也不容易得出综合的、一致性很好的结论。主成分分析不失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1933年首次提出的,它利用降维的思想能够把多个指标转换成几个保留原数据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3]。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即将原来的指标做线性组合,成为若干个新的指标。通常要求第一个线性组合方差最大,即第一个综合指标包含的信息最多,如果第一个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所有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并要求已有的信息不出现在其中,依次类推,直到选取的主成分能够包含评价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同度量化。具体分为两步:将原始指标正向化;对正向化化后的指标变量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换。

(2)计算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并由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特征根的值,确定主成份个数m。

(3)命名主成分,并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其中为第j个特征向量的第i个元素;为因子载荷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为第j个因子对应的特征根。

(4)依照特征向量矩阵写出主成份的表达式,其中为各主成分,为特征向量矩阵,为原始数据矩阵同度量化和标准化后的矩阵。构造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

其中为特征值,P为原始指标个数,为个主成分得分。

(5)计算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值以及综合得分值,进行综合评价。

3.山东省17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孕育培养了一批如海尔电器、青岛啤酒、双星等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但同时,人口膨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正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此外,由于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导致的差异,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加速拉大的趋势。因此,区分山东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公信力,本文选择的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本文按照第一部分设计的指标体系选定样本后,由于指标中存在成本型指标,首先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的处理。正向化处理是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非常重要的数据处理工作,刘新华在《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一文中用实例验证了若不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就会导致分析的结果出现偏误[4]。本文具体按照下述公式对原始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对于效益性指标:

对于成本型指标:

正向化处理后,对指标变量矩阵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换。具体按照下属公式进行:

3.2 计算特征根,确定主成分个数

3.3 计算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的表达式

变量的的共同度刻画了全部因子对变量的信息解释的程度是评价变量信息丢失程度的重要指标[5]。根据SPSS软件提取的结果,绝大多数变量的共同度均高于0.8,只有第18个变量的共同度较低,为0.624。这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80%以上的信息,本次提取的效果较好。

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得出主成分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累计贡献率已达82.572%,说明前4个主成分已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本文最终确定提取4个主成分。

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份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每万人拥有的园林绿地面积(x16)、每万人医生数(x14)、万元GDP取水量(x6)、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10)、人口自然增长率(x9)、登记失业率(x13)、科教经费占GDP比重(x1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x18)有较大载荷,由此看来第一主成分涵盖了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因此称第一主成分为综合因子。

第二主成分在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4)、地区生产总值(x1)、利用外资额(x7)、每万人拥有的教师数量(x1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3)有较大载荷,第二主成分主要体现了地区经济的总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性程度,因此称第二主成分为经济发展因子。

第三主成分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9)、人口密度(x8)、每万人拥有的农业用地面积(x17)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可见其主要代表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称其为社会生活因子。

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载荷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5),这一指标上,故称其为绿林环境因子。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分析了主成分的构成情况并命名主成分后,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矩阵后,可得出4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

以各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3.4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分析

按照主成分的表达式和综合评价函数,利用spss17.0软件得出江苏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主成分及综合主成分排名,如表5所示。主成分得分保留两位小数。

从表5可以看出,山东17个地级市中,东营、青岛、莱芜、淄博、济南、烟台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位居前列,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好、经济较发达,主要表现为综合因子(F1)和经济因子(F2)的得分较高,排名靠前,从而从整体上拉升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但同时,在社会生活因子(F3)和绿林环境因子(F4)的得分上,这些地区出现了与前量大因子几乎相反的排名,都排在了比较靠后的位置。这进一步说明,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促使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发展仍是建立在以消耗资源还进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上。

聊城、济宁、临沂、菏泽、枣庄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致,因此这些地区应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协调问题,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另外,从整体上看,山东省各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发展和生态状况恶化,今后如何扶植山东西部地区培育起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山东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顺利实施山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指标中无论某一项如何强,只要有一项偏弱,都会在综合评价结果上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三者必须协调发展。今后的发展,应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保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以及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通过这些努力,使山东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8

l 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属于专题文献数据库,但因其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文学、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学科范畴,故又具有综合性数据库的特点。

分类是人类认识、区别众多事物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打开一个学科综合的数据库,广大读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依学科分类来检索文献。不同的用户一般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该领域的文献最敏感、知识分类也最熟悉。为使用户能快速了解自身学科范畴的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浏览某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依据学科专业来组织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显示文献信息,亦即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的功能。

学科分类检索主要是指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及其特征,将成千上万种文献划分开,按照科学分类标准,将库容文献编排类目,各分其类,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类提示文献信息、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寻类索文、触类旁通。用户可按分类的次第性,逐次寻找类目,查获数据库内含的有关文献。[2]

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际上就相当于编制了一个地方文献的分类索引总目录,只要选好科学分类标准即可。我国目前建立的有关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大都采用《中图法》编制文献分类检索系统。《中图法》是一种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分类工具,其分类体系严谨科学,现己成为我国文献分类的标准大法。地方文献数据库当然也应依据《中图法》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依据分类法的等级序列,将不同学科的文献归位其相应级别,形成文献的并列性及次第性,作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要人口。对该系统具体的建立方法,已有不少数据库的成功实践(如CAJ一CD等),这里不必赘述。

2 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

虽然学科分类检索能满足人们检索文献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科技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强。而学科分类是属于一种先组式的检索体系,只能单维地提示文献特征,对文献的专指度跟不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反映新学科、新成果方面也总是滞后,给用户检索新的科技信息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降低了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因此有必要建立另一种检索子系统以弥补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的不足,笔者由此提出了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设想,以实现按地名归类检索的功能。

地名归类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所属的地区,将文献划分开来,按地域区分和隶属关系,以地名作为细类和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地,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地域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以地寻文、鸟瞰全貌。该系统可避开文献的学科分类,直接、方便、有效地了解和利用某一地区范围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最新文献资料。地方文献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这些共同的地方特色,体现为文献的区域性[3]。某一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影响,从而才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等,也才有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地方文献这一“区域性”特征,使得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成为可能。对研究地方特色的用户来说,他们更注重文献的区域性,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也正是满足了用户按地名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要求,用户不仅能以地名作为检索口,查检某一具体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总体概况。以我馆收藏的徐州地区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按市、县、乡、村的级别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树叉式的检索结构。结构的深浅、树叉的稀密,可依库容文献的收藏情况确定。进入系统后,首先列出第一级地名“徐州”,双击该条目,即可进入显示该级文献内容及下一级地名目录,依次下去,即可进行更为详细的查找。当进入到地名归类的最底层时,即只显示该层的所有文献。对任一级文献的进一步查找,可以配合设计“学科分类检索”或“著述形式检索”形式,以便用户更直接地索取到所需资料。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可以说为“区域研究”的用户提供了一张地图似的资料检索途径,使他们对地方文献一目了然,广域的地方文献从而成为更具体的地方文献。

3 著述形式检索系统

地名归类检索已是在学科分类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查检途径,亦是在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体现了专题性数据库的检索要求,但对地方文献的不少用户来讲,学科的交叉渗透、地域的临界相关往往正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这时候前述两种检索子系统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著述形式则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第一入手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如能按著述形式组织文献,即建立“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则可实现按著述形式检索的功能,满足更多地方文献用户群的需求。

著述形式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的著述形式,将文献划分开来,按著述形式的层次关系,依次设立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位,编制文献检索系统。仍以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是一种列举式的检索结构,不可能将已有的一切著述形式都罗列无遗,不同地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依各地的地方特色及各种著述形式文献的多寡确立不同的检索结构及结构的深浅。如:我馆收藏的是徐州地区地方文献,因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又是我国汉文化的发源地,于是将之归为“地方档案”的具体收藏。

“广、快、精、准”是对文献检索工作的需求,也是衡量数据库检索系统质量好坏的标准。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时,若能注意几种检索方法的相互结合,即可让用户有选择地进行检索,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料,有效地满足读者“广、快、精、准”的检索需求,达到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初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9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为不同时期、各种记载形式的文献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1]可见,地方文献不仅涉及内容广泛、时间序列较长;而且具有资料来源复杂、贮存方式多样等特点,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要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途径、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归于同一库中供用户综合使用。为方便用户的快速查找、有效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必须能给用户提供多条检索途径。根据地方文献本身及其用户群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建立特定的检索系统,该系统除具备常规的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专项检索功能外,还应建立以下三种检索子系统。

l  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

地方文献数据库应属于专题文献数据库,但因其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文学、历史、地理、人口等多学科范畴,故又具有综合性数据库的特点。

分类是人类认识、区别众多事物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打开一个学科综合的数据库,广大读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依学科分类来检索文献。不同的用户一般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该领域的文献最敏感、知识分类也最熟悉。为使用户能快速了解自身学科范畴的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浏览某地区在该学科领域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必须依据学科专业来组织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显示文献信息,亦即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的功能。

学科分类检索主要是指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及其特征,将成千上万种文献划分开,按照科学分类标准,将库容文献编排类目,各分其类,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类提示文献信息、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寻类索文、触类旁通。用户可按分类的次第性,逐次寻找类目,查获数据库内含的有关文献。[2]

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实际上就相当于编制了一个地方文献的分类索引总目录,只要选好科学分类标准即可。我国目前建立的有关综合性文献数据库,大都采用《中图法》编制文献分类检索系统。《中图法》是一种历史最久、使用最广的分类工具,其分类体系严谨科学,现己成为我国文献分类的标准大法。地方文献数据库当然也应依据《中图法》建立“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依据分类法的等级序列,将不同学科的文献归位其相应级别,形成文献的并列性及次第性,作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要人口。对该系统具体的建立方法,已有不少数据库的成功实践(如CAJ一CD等),这里不必赘述。

2  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

虽然学科分类检索能满足人们检索文献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学科、新科技不断涌现,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强。而学科分类是属于一种先组式的检索体系,只能单维地提示文献特征,对文献的专指度跟不上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反映新学科、新成果方面也总是滞后,给用户检索新的科技信息增加了不少困难,也降低了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因此有必要建立另一种检索子系统以弥补学科分类检索子系统的不足,笔者由此提出了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设想,以实现按地名归类检索的功能。

地名归类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所属的地区,将文献划分开来,按地域区分和隶属关系,以地名作为细类和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地,编制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地域提供文献线索,便于用户以地寻文、鸟瞰全貌。该系统可避开文献的学科分类,直接、方便、有效地了解和利用某一地区范围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最新文献资料。地方文献都是以某一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的,这些共同的地方特色,体现为文献的区域性[3]。某一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影响,从而才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等,也才有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地方文献这一“区域性”特征,使得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成为可能。对研究地方特色的用户来说,他们更注重文献的区域性,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也正是满足了用户按地名揭示和组织文献的要求,用户不仅能以地名作为检索口,查检某一具体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能较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总体概况。以我馆收藏的徐州地区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按市、县、乡、村的级别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树叉式的检索结构。结构的深浅、树叉的稀密,可依库容文献的收藏情况确定。进入系统后,首先列出第一级地名“徐州”,双击该条目,即可进入显示该级文献内容及下一级地名目录,依次下去,即可进行更为详细的查找。当进入到地名归类的最底层时,即只显示该层的所有文献。对任一级文献的进一步查找,可以配合设计“学科分类检索”或“著述形式检索”形式,以便用户更直接地索取到所需资料。建立“地名归类检索子系统”,可以说为“区域研究”的用户提供了一张地图似的资料检索途径,使他们对地方文献一目了然,广域的地方文献从而成为更具体的地方文献。

3  著述形式检索系统

地名归类检索已是在学科分类检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用户的查检途径,亦是在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体现了专题性数据库的检索要求,但对地方文献的不少用户来讲,学科的交叉渗透、地域的临界相关往往正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这时候前述两种检索子系统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著述形式则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第一入手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如能按著述形式组织文献,即建立“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则可实现按著述形式检索的功能,满足更多地方文献用户群的需求。

著述形式检索主要指依据文献的著述形式,将文献划分开来,按著述形式的层次关系,依次设立子目,将库容文献各归其位,编制文献检索系统。仍以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为例,建立一个著述形式检索子系统的检索结构:

 

该系统是一种列举式的检索结构,不可能将已有的一切著述形式都罗列无遗,不同地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依各地的地方特色及各种著述形式文献的多寡确立不同的检索结构及结构的深浅。如:我馆收藏的是徐州地区地方文献,因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又是我国汉文化的发源地,于是将之归为“地方档案”的具体收藏。

“广、快、精、准”是对文献检索工作的需求,也是衡量数据库检索系统质量好坏的标准。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时,若能注意几种检索方法的相互结合,即可让用户有选择地进行检索,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料,有效地满足读者“广、快、精、准”的检索需求,达到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初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例10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失去土地后,许多农村家庭出现了收入来源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老年农民的养老失去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而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涉及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资金上也无力承担。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居民民(特别是老年农村居民)在养老制度上能老有所依,我国各地相继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此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山东省结合本省实际于2013年下发了《鲁人社发[2013]35号文件》,该文件对本省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进行了总体筹划和规范。结合山东省有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及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现状,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作以分析。

一、保障范围的界定及资金来源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为:对被征收的土地(或被调整的土地)拥有相应土地承包权的承包户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征地后不实行调地安置的,征地所涉承包户的所有成员均为保障对象;实行调地安置的,拥有相应土地承包权并被调整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为保障对象。

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土地征收报批之前,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或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将应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划入当地由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保专户。在国土资源部门拟定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的同时,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大会,研究拟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征收方案出台后,由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村(居)民委员会共同签字确认,并由村(居)民委员会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生效。

二、个人账户的建立及待遇支付

(一)个人账户的建立

1.被征地农民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记入其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应按照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自主选择缴费档次继续缴费。

2.保障对象中未满16周岁人员及16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由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预存款账户,待符合参保条件后,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记入本人相应基本养老保险账户。

3.保障对象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待国家出台相应衔接政策后,按照规定将其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转移衔接。

(二)待遇支付

1.已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按对应年龄的支付系数,与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领取养老金(参照执行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70岁以上的执行70岁的支付系数)。

2.被征地农民被征地时,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开始领取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其因征地产生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发放给个人。

3.被征地农民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栏目外,可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依法继承。

由于被征地农民在被征地前所参加的其他养老保险情况不尽相同。已经参加其他养老保险的农民,被征地时是否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真正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统筹兼顾好不同群体、不同类别、不同年龄人员的根本利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所有群体的“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李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文献综述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管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

[2]陈会广.被征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文献评论与今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

[3]郭喜.当前中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43(3).

[4]冼青华.中国失地农民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柯璇.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