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6 16:08:45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1

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现成的课程,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但活动搞多了,学校领导、班主任都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因怕出现安全问题,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越来越少了,因为一旦学生外出时磕着碰着,就会成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故”,加之学生外出,学校就要收取相应的交通费、门票费,有的家长就会投诉学校乱收费,学校真是进退两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怎么可能推进?我认为当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有浓厚的德育气氛,学校的管理、评价、奖惩等所有工作都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这一思想成为一切工作的坚定导向。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德育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动力源,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因此一定要重视班主任的培养,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同时,德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不能贪图政绩工程。德育必须建设载体,我们学校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有校长讲话、教师讲话、学生国旗下演讲等,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还下功夫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比如老年协会,敬老院,社会实践基地等。同时,德育还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德育也要求具有服务性、开放性、情感性。

(二)转变观念,教会做人,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课改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在德育与智育面前同样更重视分数,语文、数学学得好,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各种表扬,于是“好学生”自己也认为已经全面发展了。但他们可能对劳动不认真、不e极,在同学面前容易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争强好胜,助人为乐的精神往往不够,每遇到事情,大多想到自己要出头,很少考虑他人、班级、集体。现在甚至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更自私”,我想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相反,德性好的学生很少得到表扬,他们可能因考试成绩稍差而不被重视,但他们对集体的事可能更认真,肯耽误自己的时间帮助他人。可这有什么用呢?品德的好坏不可能在升学中得到任何反映,虽然说现在是划片招生,但一些重点中学招收区域外的新生仍然是以分数的高低录取。孩子们在这样一种分数第一的环境中长大,家长和老师有没有看到,他们往往自私自利,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

未成年人是成年人的希望和未来,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将来就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祖国明天。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

未成年人的教育层次取决于成年人的教育水平;未成年人做人的热情源于成年人做人的激情,我觉得加强“做人”教育的力度首先是我们众多教育者端正观念,其次才是受教育者。

(三)规范言行,培养习惯,把准小学德育工作的脉搏

《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讲到德育,一些老师不免讲“思想道德”“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等口号挂在嘴边,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养成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还会受益终身。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一生的道德品格,乃至成功与失败。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一辈子。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但同时还要有耐心,有条理,有思路;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不能囫囵吞枣,半途而废。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老师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

(四)讲求实效,不断创新,德育活动促学生完美人格形成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2

二、德育是什么

以前多次参加培训聆听专家讲座时,我都会对着自己的工作来想象,一说到智育大家都能明晰,可德育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德育首先是种子,然后才是阳光、空气和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人在童年时的所听所见所感如刀刻般深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用同等力度去刻,大脑对此事的记忆也不如童年时深刻。所以,德育的首要任务是播种,播下善良的种子,播下感恩的种子,播下责任的种子……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应当怎么做,让孩子在成人后,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即使迫不得已没有按照原则做也心灵不安,心存畏惧,这是我对德育最朴实的认识。同时,德育也是阳光、空气和水,创造适合种子成长的环境。比如良好的校风,教师的榜样力量,适时的德育活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政教处干什么

有时和同行闲聊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政教处是专门负责个别学生的处置问题,比如打架了,比如上课跟老师犟嘴了……如果政教处管这些,那么再配上几个政教干事恐怕也干不过来。政教处应当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定位,不能总被个别学生和临时问题牵着鼻子走,要有计划,要防患于未然,要做老师的后盾,而不能总是救火、补缺、包办代替。我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德育工作存在思路想法太笼统与工作随意过乱过细包办代替的问题。

为什么说思路想法太笼统?比如几乎所有的校长老师在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问题,但小学低、中、高年级应当培养哪些习惯,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一个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却很少有人思考与研究,究竟如何使得教师认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历代千秋的事业,无需考核无需检查发自内心地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小有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呢?使得培养习惯成了一句空话。

为什么说工作随意过乱过细包办代替?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和老师顶嘴,本应当由老师自己解决,政教处却包办代替老师解决,所谓解决其实就是给老师撑腰,给学生一个批评,对师生关系毫无益处。因为这样的事太多,致使工作随意性很大,大家还会感觉忙忙碌碌。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出了问题必须由老师来处理或由老师拿出初步处理意见,然后由政教处核实落实即可,这样全员德育的想法才能实现。

四、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德育的内容是广博的,小到见面问好,大到爱国主义,都是德育教育的内容,那么我们应以哪些内容为核心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是非观、荣辱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荣,哪些是辱,如果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模糊的,那么他成人后是很可怕的。其次是利他和责任教育。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胸中无他人,难与人合作,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利他的精神,所谓道德就是利他,要让利他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思维习惯。责任感也是要着力培养的,因此要从小让孩子单独承担工作任务,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培养责任意识。最后就是理想和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活着就没有目标。在理想的问题上要求不要过高,要教育孩子脚踏实地,胸怀理想,要以区间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一个有血有肉的理想,区间的最低点要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区间的最高点要让孩子有自己对人生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累积的,自己感悟的,大人告诉的不叫理想,叫灌输,灌输的理想让孩子自己没有实现的动力。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3

我们许多的学校德育干部从接受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开始,就常常延续上任德育干部的做法,一开始就忙碌于各种活动方案的设计及活动的准备,而对于德育工作到底抓哪些,怎样抓,却没有更多地去理会和思考。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段话从三个方面非常明确地回答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环境,分秒都是德育时间的大德育观;其次,要把实践体验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第三,要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第四,德育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逐步实施。显然,如果我们把德育工作简单地看成是搞活动是不够的。

二、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我们的学校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里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服务什么,也就是说学生有什么需要;二是怎样服务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社会运动的第一动力,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德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老子说:“德者,得也”,朱熹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这些都说明需要是德育的目的和指向,德育是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有什么需要

1.爱的需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就业矛盾的日渐突出,许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为了好的成绩,家长对孩子的物质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却关心的较少,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家中看父母的冷面孔,在校受到同学的嘲讽,教师的不满,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关心,造成学生心理上负担过重。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理想的工具,强迫孩子学习兴趣不高的各种技能,如:书法、钢琴、绘画、奥数等,造成孩子身心疲惫,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第三,离异家庭数量剧增,这种家庭的孩子,很多得不到父爱、母爱,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忙于生活奔波难以得到物质、精神上的关心,富裕家庭父母同样忙于财富奔波,得不到应有的心灵沟通。

2.自我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想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的愿望。有些学生因经常犯错误、经历失败,自己本人有摆脱过失走出阴影的强烈需要,而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究原因,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列入坏学生、后进生的行列,使他们承受较多的责难,难以摆脱失败的阴影。现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对人才认识上的偏差,文化科成绩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往往被错误地看成是“闲活”,使许多学生产生成长的困惑,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娱乐和运动的需要

喜欢娱乐和运动是孩子的天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娱乐和运动需要愈加旺盛。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之社会、家庭造成的过重升学压力,使学生忙于学业,平时娱乐和运动的时间很少。许多家长不但不提倡学生参加必要的娱乐和运动,相反以各种理由,千方百计地限制学生正常的娱乐和运动,造成学生体质差,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畸形的娱乐观。

4.社会交往的需要

大多数学生喜欢与同学或同龄人交往,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日益加剧。而许多家长以孩子交往过多影响学习为由限制孩子之间的交往,使许多孩子难以感受真正的友谊,陷入孤独。

5.人格独立的需求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上辈对孩子呵护有加,以避免孩子闪失为由,对孩子处处不放心,事事过问。学校以安全为由,处处限制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对一些玩皮的学生甚至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讽刺挖苦学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人格的独立,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或是过分地依赖父母和老师,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我们的学生当作活生生、有思想的人来对待。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忽视了应按人性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德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划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强迫式、命令式的“我说你做”,用事先设计好的道德规范将学生塑造成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理想模型,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德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高、空、虚的德育要求最终都是无法真正落实的。德育只有在学生正确地满足自己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用学生自己的行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2.设置德育情境诱发德育情感。良好的德育情境是产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升华为道德行为。德育情境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尽力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净化环境,绿化校园,放置雕塑,布置“小品”,美化墙体,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舆论氛围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社会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3.实践体验。学生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他们想通过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想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践是学生获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径,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区资源,广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实践活动;“当一天家”、“当一天校长”、“消防警的一天”等角色体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探究项目、自定探究课题、自己开展调查研究、自己撰写实验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满足、在满足中完善自己,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三、德育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一)正确处理学校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矛盾

一所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安全问题是所有行政领导、教师关注的头等大事。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尽量减少学生的活动,减少学生出校门的次数,甚至规定学生在校内不准奔跑。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有运动和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强烈需求。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对学校最不满的地方是学校管的太紧,希望能增加实践的机会。我想这对矛盾不解决,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始终难以解脱束缚。怎么解决?

1.给学校松绑

加强学校安全事故的立法工作,明确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压在学校身上。要完善现行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险,把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一部分由社会来承担。如果是学校疏于管理造成的,学校自然难逃责任,如果非学校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应由社会来承担责任,由作为学生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和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责任。

2.给老师松绑

学校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各自的职责,不能一味地将压力转移给教师。确实是因为教师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教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不是教师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教师可以完全不负责任。

3.加强宣传力度,为学校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

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处理学生校园安全事故,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还学校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学校并非一味地想推卸责任,而是希望社会、家长理解学校管理的难处,不要把一些无辜的责任强加于学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步履维艰。

(二)学校要求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往往是用一把尺衡量,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就是很好的见证。自然,学校的要求有其正面的作用,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道德要求平台,学生在攀登这个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要求。但相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很难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全体性。承认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就意味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不但要保障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力,而且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予均等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公平、民主、人人成功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衡强对教师的管理,在安全问题上要明确量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有些国家甚至主张:“政府决策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适合于所有人的学校,而不仅仅是让所有的学生上学读书。每一个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都需要并有权享受好的教育。这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不好的学生应获得‘成功’。”可见,那种只抓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多数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的做法,已被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所唾弃。

2.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之所以强调整体性,是因为完善人格的培养“不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品行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在内的行为与包括洞察实质、确切概括、区分目的和手段、确定原因与决策的智能同样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在道德教育中过分强调某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势必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4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5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6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7

近十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成绩有喜人之处,但实事求是地说,总体效果特别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是不尽如人意。如广东省关工委2010年11月份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广州市需要入读工读学校的学生有5000多人(其中有学习障碍和思品偏常的学生,思品偏常的学生占的比例相当大),目前广东只有三所工读学校,广州市入读工读学校学生的竞争率仅高达63:1。可能其余4000多5000名思品偏常(学习障碍)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应该进的学校;社会需求高而学校建设不足真令人触目惊心。另外,也就是在近几年,时常在各类报刊杂志上会阅读到类似于《九成人叹当下好老师不常有》、《谁能告诉我,班主任该怎样批评学生》和《谁教过我们当老师》等,反映老师处于无可奈何及师德教育仍需加强的文章;当然还出现马加爵、毛苒等闻名全国的教不好的坏学生。本文着重阐述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思考与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从理论而言,当国家将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学校主要是把握好德育过程和实施好德育工作。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来看,调是蛮高的,“将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但从本课题组一年多时间的调研和对大量资料的阅读研究,在追求“升学率”和“唯智倾向”长时间的作用下,其实德育首位未真正落实,因此,其实效性不高。究其原因故然很多,如社会和学校的反差、家庭与学校的脱臼、目的和手段的无赖、教育与教学的对立和师德问题等。为有效提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欲尝试从下面找对策和思考。

一、学校内部德育影响的优化组合思考

中小学德育工作包括过程和实施两个方面,作为学校,应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德育工作的实施,只有将一定的内容,通过相关的途径选择和与之相适的方法,才能达到德育目标。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来看,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实践也表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不可能单独的运作。它们的教育效能和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是否实现优化组合,组成一个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系统。提到教育影响的优化组合或网络系统其实有两个层面,但不管是实践者还是理论研究者,关注的更多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化组合,这是学校德育过程最为传统的有影响力的优化组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都在变革中影响、冲击着正在成长的儿童少年;另外,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一些家长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方面存在种种偏差;加之留守儿童少年数量在学校的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优化组合给多元社会的冲击、家长人才观的偏差影响,形成了家庭与学校的“脱臼”,导致学生父母难以成为学校之外的家庭中的“老师”。因此,为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那就选择学校能够有效控制的,内部德育影响的优化组合来思考和尝试。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乡师资队伍

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说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必要的数量,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校长和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实践也表明这一点,因为教师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是主要方面。

首先,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自觉转变陈旧的德育观念,形成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德育观。当前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变革时期,教师的德育观念必须自觉变革。德育实效性不高,就是因为观念落后。教育观念要更新,要坚持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道德的产生是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而是以学生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以创新为标志的二十一世纪,应该在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德育也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独立人格;树立“让儿童青少年个个主动、健康发展的德育教育观;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采用传统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能够审时度势,你变我变,并结合新课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可以尝试着运用微格式、问题式、研讨式和学导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德育教学方法,达到有效激活学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网联动,真正实现新时期德育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能够乐教勤业。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张思明曾这样说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着它、感悟它、享受它。”这是张思明之所言,也是张思明之所为。“把教育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认为这就是张老师成功的“秘诀”。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是这样,大凡素质高的老师其必定具有正确的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意味着这样的教师将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纳入人生价值的框架去思考、去理解。在这样的框架中,教育价值观与生活价值观、教育志趣与生活志趣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教育的真实即生活的真实。在学校德育过程和德育实施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们(她们)的精神面貌,包括他(她)人生价值观、敬乐业精神、责任心、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品德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声无形的示范作用和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人人乐教勤业,素质优良,学校除德育实施中负面效应就少外,学校德育实效性有根本的保证。

再次,高素质的教师有爱生如子的高贵品质,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校之外的“家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的青壮年基本跑到城市(城镇)务工。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有80%属留守儿童少年,孩子与父母见面一年就那么几次,父母连自己的基本职责都难以履行,哪还谈得上成为学校之外的家庭中的“老师”。当前城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家庭中的“老师”与学校中的“家长”角色缺陷。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失缺的情况下,学校在正规的有组织的教学基础上,将会注重有家庭教育气味的“侧面教学”。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对缺少家庭教育的学生管得更加细致,照顾得更加周到,对学生做更多的个别教育和“侧面教学”,给只注重正规的有组织的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另外,老师还会将具有家庭教育内容广泛性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如教学生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本领,到劳动、社会关系(已了解到的)、风土人情等等,老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代替家长毫不保留地、无私通过工作和生活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有效地强化学生言行,使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感受既是师长也是慈母。学校有这样的教育氛围,教师的影响力就高,学生的德育逆反心理就无产生的空间,其德育实效性高情在理中。

2、构建德育主渠道与各科教学的德育网络

思想品德课及各科教学,是中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同为德育途径,但又各不相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学科,而各学科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除注意发挥自己人格魅力,以身立教外,还应努力将德育主渠道和各科教学结成德育网络,形成合力。

新课程标准已明示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从目标阐述可知,思想品德课整个教学过程都着力于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而言,是通过系统接受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在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及水平,于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顺理成章,如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德育的主渠道?实践表明,“亲其师信其道”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信条。一位称职的思想品德课老师,首先,其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给学生道理,教给知识和解决疑难;更不能将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人为斩断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填空和判断题。其次,作为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满腔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充沛的情感点燃学生思想火花。再次,要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炽热的爱,使师生间的知识情感处于相互交融状态,这样才能在知识传授上“共振”,在德育交流上“共鸣”。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品德课主渠道的地位落实无疑,学校德育实效性高。

各科教学任务主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在素质教育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今天,又有多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认真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协同品德课去解决学生行不行的问题。的确,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得尽量隐蔽些,迂回些,更多的是靠渗透、靠人格的魅力,靠教师的道德影响力,真正以德育德。学科是育德的载体。去年11月,一套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认为:“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新时期的社会学校为了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除重视学科的德育渗透力量外,学校应在努力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重视抓好各科教学,即各课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共同承担起德育实效性的责任。如发挥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优势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通过体卫艺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样学校的学科教学在育德的自然渗透的基础上,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结成育德网络,形成学科育德合力。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面影响的思考

近十年来,中小学德育苍白无力实效不大,成了不争的事实。导致这一“怪病”的形成,原因当然有多种。在调研和近些年阅读大量的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文献,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这一“怪病”的形成,概括起来两点:其一,德育过程、德育实施组成元素中的内容不变或变化不大。其二,社会变化速度快出现许多新生事物,导致人的思想变化太大,使当前的德育过程和德育实施适应不了。网络文化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冲击最为明显。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离不开网络。

1、利用网络文化优化德育实施的环境

网络文化的产生,促成了以第四次教育技术的变革为契机而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它的典型媒体是多媒体电脑和计算机网络。因此,将网络技术融入学科和德育教学之中,实践表明融入网络技术的德育教学,其将有效创造教与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展示教学信息,增进学习者的理解力;发挥多媒体功用,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率;发现与建构知识,培养符合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交流与共享。从上述理论和实践均可说明,融入网络技术的德育教学具有吸引力,较之传统的德育过程和实施,信息网络多元的信息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更具有震撼力和辐射力,对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规范置于同等重要层次加以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自觉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切实提高网络德育自我教育能力。

2、利用网络文化引发德育实施的自身革命

在有条件(或创造条件)的城乡中小学,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尽量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小学四年级以上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开发BBS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利用E-mail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立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和科任老师信箱。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直接与校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交谈,这样既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尽快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可以建立起学生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网络化等,使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实施在网络文化的引发下,真正实现自身的革命,德育的实效性切实得到提高。

以上是本人对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可能很不成熟,仰德育方面的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柳海民主编.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0).

[4]唐瑛.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些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8).

[5]朱丽娜.关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6).

[6]民国老教材70年走红拷问现行教育体系[OL].腾讯网,2010,11,30.

[7]晓莎.一位中学教师的教育生活[J].中小学管理,2004(12).

[8]余颖.广东工读学校步子落后了[N].羊城晚报,2010,11,12.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8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在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不但能够通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来实现,也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进行。单纯依靠以往的德育教育途径已经难以满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的新要求,学校应立足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将德育教育作为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担当起来,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总结新方法,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最终目的并非是灌输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教学中,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来服务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传递教育思想以故事的形式为主

以情感来教育小学生的品德效果较为明显,要用生活化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用故事传播优良思想,是一种好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丰富精彩的故事演绎来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开辟了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种新途径。具体的说,每周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故事,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生动形式,将德育理念注入隐含在故事中。少一些形式僵化的哲理说明,多向学生分享故事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自行对故事进行评议,搞活课堂气氛,自己找寻道理。老师所准备的故事要能够从小观大,所选取故事内容要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具有一定的启迪教育意义,这样的形式比一味的说教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很多。通过故事来进行德育教育,并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课堂上讲故事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还要将故事的启迪意义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故事形式的德育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家校联系,加强德育教育

开展一些家长可以参与的活动,以这些活动为桥梁,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家访制,学校也应该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老师和家长建立一个共识,对优秀的家长及学习型家庭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经常开展大规模的家长交流会、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使这些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等,拉近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拉近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达成一致的意见看法,汇集教育力量,从而让家长可以以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德育素质。

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学校要开展德育工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支持,而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水平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这三个方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研讨提高活动、评选活动。学校还要提高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考核水平。把教师师德水平作为考核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激励教师自行加强自身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其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相关制度,搭建教师的思想政治和素质学习平台,坚持不懈地开展德育工作总结会议。发扬师德典范带头作用,弘扬师表风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正师德师风都会明显提升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并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结语:总之,要想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很多新的途径和开展方式。而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应该摆正学生为主的核心地位,把德育的教育资源合理充分运用到普通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去,结合学校、家庭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坚实力量,通过寻求新的思路、更好的方法、更合理的手段来规范学生关于德育方面的意识,并把这些付诸到德育教育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各种德育观念,为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构造坚实的思想后盾。

【参考文献】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9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5-02

德育即是育德,它是主体有意识地将社会要求、社会规范、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自身德性的过程。中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促进学生主体德育的发展,这是中小学德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急需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积极应对。

(一)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受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一些校长和教师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轻重失调、“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同时,他们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二)一些学校德育渠道不畅,内容单一,方法呆板,手段滞后,缺乏创新。

一些学校只把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唯一的德育内容,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德育渠道,没有将德育渗透到其它各学科的教学和活动之中。而且德育方法也比较呆板,手段也不灵活,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真正摆脱“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束缚。因而,对学校德育工作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全面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三)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新时期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但一些教师师德不高,素质较低,对学生缺乏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嗜好,致使自身师表形象较差,既不能很好地教书,又不能很好地育人。因此,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到位,没有形成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对于德育工作,有些学校既没有明确的思路、计划和目标,也没有健全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德育工作到底应该由谁来抓,怎样去抓,他们是茫然的。加之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过于“高、大、空”,一些学校常常把德育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德育工作等同于抓纪律,错误地认为把学校纪律抓上去了就等于把德育工作搞好了。因而,致使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打开局面,长期处于被动冷落和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为了适应新课改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教师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新课改理论,促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增强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还应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内容要求,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并且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轻重失调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大力推进德育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改革和创新是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改革和创新德育内容。在德育内容上,应按照“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掘、整合和利用一切德育资源,并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在德育目标上,应改一个目标为分层要求、分类实施,逐步形成前后街接、目标具体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在德育外廷上,应改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教育”。二是改革和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新课程赋予学校德育新的内涵。德育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和体现这一规律。教育实践证明:“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就是要彰显“认知明理、交流研讨、学以致用”的德育主体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德育教学过程知行统一,遵循规律,达到德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作为新课改践行者的中小学教师应在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讲求实效的科学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方法,避免“假、大、空”的说教,克服重理论轻实际的教育,努力把德育教学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和行为习惯养成上。三是改革和创新德育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影视、幻灯、录像、图片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切实受到直观体验。四是改革和创新德育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机制。 在德育管理方面,应改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独家操作的“一人独唱”为党、政、工、团、队共同参与的“大家合唱”,逐步形成学校党、政、工、团、队等所有职能机构全员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五是改革和创新德育评价方法。评价是教育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新课改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德育评价方面,应大力推行注重德育过程的动态评估法和量化考核法,逐步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三)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重任。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认真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应把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实抓好,促进广大教师全面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到用高尚的师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二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应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教师综合考核范围,并同教师的职称评聘、工资晋升和评先选优挂钩。三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督导评估制度。教育督导部门应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督导评估,促进中小学教师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四)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一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运行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和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各学校应建立健全党、政、工、团、队组织以及政教处、学生会等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做好德育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调查研究、制度建设和考核评价上,特别是要研究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部门应建立和实行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督导评估,确保中小学德育工作与其它工作同安排、同管理、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从而全面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时代赋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教育部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5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2月).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例10

1、德育工作得不到重视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传道、受业、解惑”自古就是教师的本职所在,“传道”被列为第一位,因此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占首要位置,“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也是学校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仍然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计划总结中说说,平时工作撇撇”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

2、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

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一是要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二是要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三是还应该有健全的少先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虽然校校设,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基本不设,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建立不起来,根本发挥不出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个别教师素质比较低,不能对学生起到“师表”作用,相反,个别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反而对学生起到了负面影响。

3、德育阵地匮乏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有力的措施就是利用校内外德育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教育优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比空洞发的说教效果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农村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学校内没有德育活动室,学校外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多数农村更没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因此,在农村是没有什么办法利用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由于上述原因,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缺乏应有的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完善班主任考评的制度,加大对班主任的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强化少先队组织建设,形成一套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小学学生的组织,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少先队组织,要支持少先队的工作,选派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少先队辅导员,聘请热心少先队工作、在社会有较大影响品质高尚的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举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主要工作;少先队小干部要实行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或者定期轮流任职。其次组织少先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动性,在辅导员的具体指导下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发挥红领巾监督岗作用,建立起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