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跟踪审计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6 16:08:33

跟踪审计方式

跟踪审计方式例1

在进行工程建造时,若不能对工程造价进行确定,非常容易导致建设单位对资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工作则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加上相应的审计方法,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资产形成和技术经济活动等进行有效的评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保护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利益,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1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的内涵

所谓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指的是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或者工程项目的管理单位,对正在兴建的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资金消耗以及工程的操作运行等,都会全部进行记录和监督,防止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等现象。对于监督内容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种:项目的建设周期、所需要的总资金和质量要求等,另外,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施工方案,也具有提出要求的权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

2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占有率较高

同事后审计工作不同,跟踪审计工作由于其历时较长,过程较为复杂,导致其成本较高。另外,在进行跟踪审计时,其需要的审计人员数量较多,审计工作较为复杂,同事后审计工作相比,其工作量较大。因此,在进行跟踪审计工作时,足够的审计资源是保证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充足的审计资源也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在进行跟踪审计工作时,需要对计量资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审计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工作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人员素质问题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因此,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而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两种不同的学科,其中的工程造价审计需要较强的工程技术和造价知识,而财务审计工作则主要是审计师和会计师。对于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工作来说,其需要将造价审计和财务审计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时,保证技术的全面性,防止出现违法行为。因此,跟踪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缺陷较大,导致我国的跟踪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对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进行优化的措施

(1)选择高素质的造价审计人员

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时,对于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审计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还要求其能同工程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协调,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工程的所有施工流程等具有全面的了解,保证工程项目造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因此,在进行跟踪审计工作时,需要选择具有较高素质的造价人员。此外,还需要定期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审计工作人员对于工程所使用的技术等具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不断引进具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

(2)时刻同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保持同步运行

在进行跟踪审计工作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审计工作和工程项目的建设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监控,保证整个项目的承包、设计和施工等全部在审计工作的范围内,且对于不同的施工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监督手段。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保证每个环节都包含在内,防止后期进行事后审计。

(3)采用适宜的审计方法

对于工程造价来说,其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不仅有工程、经济,还有财务和技术等众多内容,这就要求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统一的运用,并且通过众多的工程进行检测,经过多方面的创新和经验的总结,逐渐建立完善的审计系统。通过对跟踪审计方法的正确选择,使其能够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监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等,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能够提高审计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4结语

综合上述所说,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工作是一项对技巧和技术等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不仅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还对审计过程中的方法选择等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工程的跟踪造价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腐败贪污现象,整治管理部门。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工程造价跟踪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其应用水平,最终实现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娜.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2,(14):268-269.

跟踪审计方式例2

一、政策跟踪审计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政策是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做出的主动调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和手段。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度和质量。

(一)政策跟踪审计的监督功能有利于政策落实到位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点”基本要求。为了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国家将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土地政策,同时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以营造适应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政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是否实行执行的及时、完整、准确。政策跟踪审计能从充分发挥其实时、动态、同步的优势,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并且针对各项决策部署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坚决予以纠正,从而保证接受审计的单位、部门正确的贯彻各项政策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政策跟踪审计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政策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客观实际

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要经过前期调查研究、草拟、评估、出台、反馈调节等环节。因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政策跟踪审计,能够及时发现政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情形,例如:政策落实的客观条件不具备,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影响效能的发挥以及政策之间存在脱节或者不配套等。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政策措施,从而发挥政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一)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

政策跟踪审计的对象是中央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及其相配套制度和规定,审计评价的内容是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审计载体是受政策影响的项目和资金,审计类型是跟踪审计。综上所述,本文的政策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宏观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以项目和资金为审计载体,通过对审计载体持续性的监督,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组织方式。

(二)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政策跟踪审计以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审计对象,与其他审计对象的审计类型相比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一是审计对象比较抽象,不是一个具体的被审计单位,而是对某一类社会或经济行为支持或限制的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具有审计载体,即涉及的项目和资金,也就是具有可知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政策既抽象也具体。二是审计对象涉及面广。一般的审计对象是一个具体的单位或部门,涉及面以单位所涉及的业务为界。而政策带有宏观性,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涉及到与之相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

2、审计过程的阶段性

政策跟踪审计贯穿于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由于政策执行的时间跨度大,执行中存在调整变更情况,因此,这决定了政策跟踪审计带有阶段性特点。为了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在全面掌握政策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政策执行关注的重点,选取最能反映客观状况的审计载体,作为审计的切入点,并发表阶段性意见。

3、审计内容的全面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范围的全面性,凡是受政策直接影响的经济活动都应属于审计范围,并在这些经济活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对政策执行的阶段性成果发表总体意见。二是审计评价的全面性,与传统财务收支相比,政策跟踪审计需要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模式上势必采取绩效审计的方式,在充分揭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查找深层次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政策跟踪审计的定位

为区分以政策为审计对象的跟踪审计与其他跟踪审计,找准政策跟踪审计的定位,应处理好三种关系,回答三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政策传递环节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回答政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的环节是什么。政策传递环节一般中央制定政策、地方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政策的执行、政策的效果评估和调整等环节。由于国家审计署并不承担制定政策的职能,所以政策跟踪审计主要是为了反映中央制定政策之后政策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政策执行的效果,并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央政策。从国家审计职能定位出发,政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地方制定的实施细则、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和部门的履职情况、受政策影响领域的变化情况以及政策的评估和调整等。审计实践中,政策跟踪审计应以中央政策的目标和效果为评价依据,重点反映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地方政策制定依据不足、政策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不理想、政策评估不客观等情况。

(二)正确处理政策、项目、资金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回答政策跟踪审计什么。政策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大部分政策的实现依靠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流动,所以以政策作为审计对象,除政策制定环节外,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必须通过审计与之相关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资金作为具体的审计对象。

政策、项目和资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政策的目标与项目、资金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依赖与项目、资金目标的实现而得以实现。同时,项目和资金是政策的载体,是政策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具体效果的外在表现。区别在于政策目标是总体目标,项目、资金目标是局部目标,前者决定后者的方向,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另外,政策制定环节的问题(例如:依据问题)不能通过项目、资金的运行情况较好的反映。

政策与项目、资金的关系要求跟踪审计既要单独研究政策的一致性和匹配性问题,又要通过项目、资金的审计揭示政策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政策效果的实际情况。

(三)正确处理宏观政策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这种关系主要是回答政策跟踪审计原因分析的落脚点是什么。在经济领域,宏观政策最终的作用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最终取决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而作用程度的大与小、好与坏取决于政策作用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政策跟踪审计原因分析时,应重点关注机制方面的原因,包括机制产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目前是否具备、实现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哪些差距、机制传导过程存在哪些障碍等。

四、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重点关注各地区、各部门促进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

从审计实践看,总是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其实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政策跟踪审计要紧盯各项配套政策的充分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前不久,《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该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从过去以支持重点地区发展为主向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可以预见各地区、各部门将会相应的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了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要重点关注:一是地方政府是否制定了配套政策,有无不执行的情况;二是配套政策是否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有无变相执行的情况;三是配套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符合现实情况要求;四是配套政策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中,没有明确的计划和载体。

(二)重点关注与政策密切相关的项目实施和资金流动情况

项目、资金是政策目标实现的载体,既体现在项目和资金是政策执行的具体表现,也体现在项目和资金的效果是政策效果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项目和资金审计过程中,一是关注项目和资金的总体情况,包括项目和资金的总规模、项目和资金的分布投向等,其中检查项目和资金的分布投向时,重点检查其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是否存在名义上一致和实质上相反的情况;二是关注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包括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施工进度情况,项目资金拨付情况,重点关注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资金被挪用导致的项目进度缓慢甚至停工等情况;三是关注项目和资金的效果,包括项目本身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否与政策预期一致,项目的带动效果是否与政策预期一致,通过微观和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其实际效果。

(三)重点关注影响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

从审计实践看,影响政策效果的原因既不是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性,也不是下级单位或部门执行走样,而是由于政策作用机制的条件不完全具备或者传导过程中存在障碍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国家出台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向国家支持的行业倾斜。但是,由于现代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风险可控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考核制度,加之当地现有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即使央行、银监会“窗口指导”,各家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并未向国家支持者倾斜。

究其原因一是信贷结构调整政策的条件不完全具备,因为信贷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是反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信贷结构调整缺乏客观条件;二是信贷结构调整政策的传到机制存在障碍,因为信贷调整政策缺乏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政策调整没有给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或者额外的利益,而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金融机构,在面临执行政策和利益选择时,会毫不犹豫的保持现有的信贷结构。

上述情况说明有些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要全面分析政策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尤其是传导机制上的各个环节,明确这套机制传导是什么利益,利益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只有掌握了传导的因果关系,才能发现利益传导上的障碍,对症下药。例如,倾斜的信贷政策需要尝试使用差别准备金政策,差别利率政策和再贴现优惠利率政策,以激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

(四)重点关注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从审计实践看,国家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往往同时出台多项不同类型的政策,但有时政策效果不是“1+1>2”,而是“1+1

政策跟踪审计应研究各项政策相互关系,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各项政策不协调的具体原因,从而为改善政策效果找到出路。以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为例,信贷政策制订主体是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产业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局部地区,由于产业政策对于过剩产能没有细化到地区,导致一些地方利用这些漏洞,获得了信贷政策支持。因此,应该细化产业政策,并与信贷政策相衔接,从而发挥政策的合力,避免内耗。

五、结论

政策跟踪审计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在实践中,除了要把握好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找准其定位,关注其重点内容,真正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刘家义2010年08月27日光明日报

跟踪审计方式例3

跟踪审计是单位内审部门联合外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使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不断完善,促进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经济效益和增值目标得以实现。审计工作以建设资金的流向为主线,通过对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资金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投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审计一般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竣工结算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等。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及竣工结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在2015年以前我国基本上采用这种审计方式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其主要缺陷是审计介入时点滞后、介入形式被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人员难以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在结算审计过程中难以避免与施工方发生争执和经济纠纷。跟踪审计则由事后结算审计向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进行延伸,这种审计方式更关注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潘萍(2008)、董林(2014)在研究中发现,与前两种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由被动的静态控制向主动的动态监督管控转变;二是从事后的造价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审计监督转变;三是更注重协调审计、施工、监理三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跟踪审计的模式 

周原(2008)依据介入时点不同,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三种模式。全程介入跟踪审计,即从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经济管理、工程施工技术、财务管理和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适时介入跟踪审计,即选择项目建设活动中的适当时段进行跟踪审计,要求选好介入点,抓住项目建设的重要过程;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需要选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来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事先了解项目建设的全貌,找出潜在的风险点以及应该关注的重点环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全程介入式跟踪审计一般只应用于投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则对中、小型建设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周原(2008)经过研究,提出按照参与程度可以将跟踪审计分为管理型和建议型两种模式。管理型跟踪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施工方必须依照审计建议予以纠正,周原认为,管理型跟踪审计是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应用环境还不成熟;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即审计人员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过程中,实时对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但提出的建议仅供施工方和监理方参考,跟踪审计人员不能干预施工过程。周原认为,就目前的审计环境来看,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以建议型跟踪审计模式为主。 

李会山等(2013)依据审计主体不同,提出跟踪审计可以分为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三种模式。内审部门独立跟踪审计,即单独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其适用于小型零星和造价较低的建设项目;社会中介机构独立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一般适用于所有的建设项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跟踪审计,即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其适用于投资规模重大的建设项目。 

二、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兴起与发展 

跟踪审计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国家。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开始兴起“跟踪审计”(Follow-upAudit),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建设计划审计以及投资绩效审计两个部分。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技术的发展和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审计报告使用者对传统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越来越不满意,“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模式應运而生,旨在增强审计工作查错纠弊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我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提出要加强对交通运输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2003年,国家审计署了《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实施准则》,要求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者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建设项目,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对项目从前期立项到竣工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06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也首次将由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纳入了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随后,各部委也相应对行业内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4月,国家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39号),对部属(管)各医疗机构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的、内容、方法提出了要求。2010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又制定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明确规定要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建设项目,要有重点地对其建设过程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至此,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开始由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逐步向事中、事前的动态审计监督转变。

        我国公立医院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用的早期探索,大多局限于公立医院内审机构对项目的施工过程开展跟踪审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巴志强等(2006)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移,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可以有效地防止建设资金的流失。武汉协和医院任红路(2007)结合跟踪审计实践经验认为,跟踪审计的职能有工程造价签证、监督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等,并提出了医院跟踪审计的实施模式。杜晓霞(2005)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内审、外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是提高跟踪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2008年,河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宁波市第一医院等公立医院也开始尝试将跟踪审计应用到建设项目管理中,通过招标形式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承担建设工程的跟踪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投资规模也不断加大,建设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各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具有工程内容复杂、造价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性强、建设过程中调整变化多等特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旨在有效地控制建设投资成本,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公立医院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跟踪审计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管理,能更好地控制和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升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二是跟踪审计的前期介入,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材料和大型设备采购成本;三是实施跟踪审计,有助于审计部门和医院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和监理各方增强责任意识,重视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管理质量的监控力度;四是不断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可以遏制和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公立医院工程项目管理队伍的廉政建设;五是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可以降低建设资金的投资风险。 

在跟踪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一是跟踪审计只重视核实工程造价,忽视了跟蹤审计还具有监督评价和咨询建议作用;二是跟踪审计的深度难以把握,容易偏离审计目标;三是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比较模糊,审计人员难以把握具体的介入时点进行跟踪审计,导致跟踪审计的效果不明显;四是跟踪审计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设计不够完善,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五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审计取费标准未予规范,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六是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程专业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的实施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有积极的作用,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跟踪审计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跟踪审计的质量。基于公立医院的建设项目管理复杂,项目建设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众多。因此,公立医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还有待完善,如:完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跟踪审计流程,建立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委托跟踪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在公立医院建设项目中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根源.基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风险规避的跟踪审计研究.科技信息,2011(8). 

2.毕秀玲.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相关问题控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1). 

3.庄爱祥.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 

4.相炎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建筑设计管理,2016(5). 

5.潘萍.论全过程跟踪审计与全过程造价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6.董林.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管理观察,2014(2). 

7.周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6). 

8.李会山等.浅谈医院基建修缮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卫生经济研究.2013(6). 

9.俞英.加强对重大工程实施的跟踪审计.上海综合经济,1996(7). 

10.巴志强,姚月,郭锡斌.医院基本建设中审计工作的重点.中国卫生经济,2006(2). 

11.任红路.医院基建项目审计模式选择.财会月刊,2007(12). 

12.杜晓霞.谈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现代医院,2005(7). 

13.柴隆.公立医院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探索及应用.会计之友,2011(9). 

14.李明竹.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商业会计,2013(22). 

15.杨敏霞.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应用和探讨.山西财税,2015(4). 

跟踪审计方式例4

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和优良的质量建成预期的项目,使其实现预期的功能。

二、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

(一)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建设、管理的情况,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实时的评价和鉴证,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通过与项目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来共同完成项目计划目标。从审计实施的角度来看,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成为了项目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了项目从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到支付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事中审计。从项目的角度来看,这种审计模式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通过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中的偏差,及时的提出调整意见,降低因偏差导致的项目损失的机率,发挥出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

评价是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职能,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中的问题,提高审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免疫度,审计人员进行连续的跟踪,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投资项目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共同协同工作,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实施主体,在进行连续式跟踪审计的时候内部审计是比较有优势的,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实现了同步审计、实施审计,但是,占用了较多的审计资源,主要适用于建设阶段难以划分、周期较短、变更较多、工程技术复杂、可追溯不强、项目实施环境复杂的国家中小型投资项目。正是由于投资项目施工周期较短,会较少的占用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有利于合理的调配审计资源,同时,由于中小型投资项目很难划分建设阶段,因此,就需要进行连续的审计监督。采用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鉴证。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是聘请工程造价事务所实施连续式跟踪审计,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本质,由于工程造价事务的审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比较方便组织和招聘,可以在投资项目上配备固定的审计人员,并且审计成本较低,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选用的是社会审计。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审计人员和审计项目相对较少,可以将审计力量有效的组织起来。但是,在政府审计中,公务员是政府审计的工作人员,招考程序比较严格,增减人员的难度较大,因此,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不适用于政府审计。

(二)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是对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实施的跟踪审计,而不完全是同步、实时的审计,其本质是对投资项目从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到支付使用的过程中的事后审计,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实现与投资项目同时进行,具备了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但是,审计部门是在投资项目各个阶段实施后,对项目阶段实施的结果进行的审查,当投资项目不符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要求的时候,就要向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及时的调整投资项目中的偏差,促进投资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监督和评价是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职能,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资源,审计人员不需要驻守现场,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投资项目的管理者与审计人员的接触较少,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但是不能够实现同步审计,不利于对投资项目的实时监控,可以说是对投资项目阶段性的事后审计。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是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的实施主体,采用这种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可以监控投资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可以威慑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舞弊行为。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的审计次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投资项目比较复杂,就可以在投资建设结束后进行一次性的审计,可以提高对比较复杂的投资项目监督审计的频率。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对投资项目的决定性阶段进行一到两次的审计,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在决定性阶段的控制点包括:分析投资机会、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项目立项。要对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有无虚报、瞒报进行评价,要检查立项程序是否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对投资项目的设计阶段实施一次审计,主要的控制点包括:方案的设计、概算的设计、审查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对审计概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采用投资项目在实施阶段采用间歇式跟踪审计的控制点包括:招标投标、采购合同、工程结算、隐蔽工程,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投资项目进行多次审计,分重点分项目的进行监督,例如,当招标投标集中的时候,可以仅对招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当出现有大量合同需要签订的时候,可以仅对合同的签订情况进行审查;采用间歇式跟踪审计对投资项目的竣工阶段可以进行一次较长的审计,其中的审计重点包括:验收竣工、决算竣工、对竣工验收程序进行监督、对决算竣工进行审查。在投资项目的交付使用阶段,经营效益审计应该作为审计的重点,要对项目完成的既定目标进行监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审计的次数。

间歇式跟踪审计模式一般适用于阶段划分明显、建设周期较长、内部控制完善、项目管理较好的国家大中型投资项目,由于国家大中型投资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当遇到审计机构和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时,就很难实现同步和同时审计。因此,如果内部控制完善,项目管理较好,具备完善的进度、安全、成本方面的资料,审计人员就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出相关数据,不必实施全过程的跟踪。

(三)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可以将投资项目从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到支付使用的过程中的事后审计,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式的审计模式,在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将连续跟踪审计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政府审计的优势,可以对投资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评价、鉴证、监督是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提供的服务,这种审计模式考虑到了节约审计资源的问题,比较适用于国家的特大型投资项目,例如我国的奥运项目。从现阶段政府的审计资源来看,并不能满足连续式跟踪审计的要求,如果单一的应用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不利于政府熟练的掌握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就需要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进行补充。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兼备了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和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优点,投资项目审计的效果较好。但是,这种审计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消耗的审计资源较多,很容易造成重复审计的问题出现。实施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由政府审计部门进行统一的部署,指导间歇-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各项工作,分清审计工作的重点,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将成为国家项目投资主要采用的跟踪审计模式之一。

三、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三种跟踪审计模式有着自身的优缺点,为了在国家投资项目过程中合理的选用跟踪审计模式,就需要对三种跟踪审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适合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模式,下面我们就对三种跟踪审计模式进行分析:

(一)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分析

1.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在于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实现项目计划目标,但是,这种跟踪模式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可以对项目管理起到比较大的影响。

2. 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很少的占有审计资源,对项目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较小,有着较高的审计独立性,但不能进行及时的监控,不利于实施同步审计。

3.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进行实时的审计,审计的独立性较大,但是,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加大了重复审计的可能,对投资项目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应用范围分析

1.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建设阶段难以划分、周期较短、变更较多、工程技术复杂、可追溯性不强、项目实施环境复杂的国家中小型投资项目。

2. 间接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阶段划分明显、建设周期长、项目管理比较完善的国家投资项目。

3. 间歇- 连续式跟踪审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投资项目阶段可以明确划分、建设周期较长、投资项目配合紧密、交错进行、项目设计不成熟、投资项目外部环境复杂、投资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些建设方的配合、特大型多元化的国家投资项目。

(三)三种跟踪审计模式的主体、职能、效率的分析

跟踪审计方式例5

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政府项目的审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审计监督,面临着“时间滞后、职能弱化、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等现实问题,最大的弊端就是审计的实效性差,审计工作在规范建设方面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这种情况下,各级审计机关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试点,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查、监督,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维护合法权益,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创新手段,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以下优点:

(一)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方面,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这时要面对如在施工阶段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地进行动态审计,使审核思路更清晰,可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压力。另一方面,跟踪审计可以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的运作。

(二)从事后审计向与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时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详,很难区分清楚、判定正确。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解决此类现象的发生,如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已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

(三)减少时耗,提高工效

如在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汇同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签字认可了实测记录后,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数据,避免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大量积压的弊病,将较长的传统审计周期提前压缩消化在事中阶段,使过去过于集中的量尽可能均匀分散在施工阶段,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加大了审核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以施工阶段的审计为重点向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延伸

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审计与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已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的跟踪审计,深入开展对设计质量的跟踪审计,积极介入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的特性,它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审计目标偏离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的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审计效果不明显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从不同阶段介人进行实时跟踪,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跟踪审计,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三)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审计实践被动

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增大、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四)跟踪力量有限,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五)跟踪审计收费不规范,难以保证

目前在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上,往往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协审。作为中介机构而言,其取费考虑的仅是两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并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矛盾点就会集中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这样,在跟踪审计中对于讲求效益的审核单位来说,就容易产生记录问题而不指出问题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跟踪审计的目的,跟踪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针对目前跟踪审计遇到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机制为目的,其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同时,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二)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是从立项时介入,还是从开工时介入,是从概算编制后跟踪资金运行路线,还是从施工签订后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建设项目情况不同,选择的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三)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规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四)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全程审计。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全天候的跟踪变为“重点关键环节”的跟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的重点关键环节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等。

(五)规范跟踪审计收费,优化跟踪审计人员配备

跟踪审计方式例6

跟踪审计比事后审计介入时间早、介入范围广、介入程度深,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跟踪审计,仍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现象。有的认为跟踪审计是管理审计,应对被审单位业绩、目标、计划和程序提出意见,以改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有的认为跟踪审计是全面审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什么领域都可以审计。在跟踪审计应用模式上,审计机构和人员往往不会结合具体情况,不分项目投资大小、营建机构管理水平高低,就是直接实行全方位“紧贴型”常驻现场审计,耗费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审计成本较高,导致现有审计资源使用效益不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二)责任划分不清,职能易发生偏移

对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而言,管理层级和部门一般较多,导致跟踪审计应用过程中往往责任划分不清。如某灾后重建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参与审计的人员来源不同,有国家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有对口援建省市审计机关,有受灾当地审计机关,还有参与重建的军队审计部门和人员,审计机构之间缺乏必要足够的沟通和协调,导致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非常突出。与此同时,由于跟踪审计时间长、环节多、关系复杂,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目标,介入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范畴,从而造成审计越位。如关于现场签证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往往会先征求审计人员意见,这样就容易造成审计职能越位,破坏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缺乏系统配套的跟踪审计评价标准

跟踪审计是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的全程动态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需要有系统完善的评价标准和准则。然而目前国家关于跟踪审计仍未制定出台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文书,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审计报告、审计复审、审计申诉等制度,仍然沿用常规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仅仅满足于工作实践层面的审计关口前移,使得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无法可依、无标准可循,工程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也大都不愿意接受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阻力较大、效果不佳。

(四)跟踪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跟踪审计涉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然而,当前我国的行政审计力量十分有限,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时间的审计过程,往往力不从心。同时,由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对跟踪审计项目管理水平要求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娴熟的审计技术、敏锐的审计洞察力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但实际工作中,跟踪审计人员查找问题不够深入、揭露问题不够主动、处理问题不够较真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审计人员利用权力寻租等违反审计职业道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跟踪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制度,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

一是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为使跟踪审计能够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得到科学推广和健康运行,应确保跟踪审计有法可依,形成完善的跟踪审计法规制度体系。要依据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相关规定,制定出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对跟踪审计内容、程序、方法及绩效评价标准做出具体规范,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道路。二是建立跟踪审计意见书制度。与传统审计形式相比,跟踪审计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及时发挥预警功能,有利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前发现并整改问题,节约建设经费,提高建设经费使用效益,因此,应建立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意见书制度。通过定期出具跟踪审计意见书,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揭露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可以起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作用,增强审计处理的时效性。三是明确跟踪审计具体操作规程。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方式的重大创新,使原有的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使跟踪审计规范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明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明确跟踪审计实行的具体方法步骤,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体人员都了解跟踪审计的具体要求,明确跟踪审计的责任和任务,自觉配合跟踪审计人员的监督,以达到规范跟踪审计行为、指导跟踪审计实践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实施跟踪审计

一是混合型跟踪审计方法。是指根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灵活采取驻场审计、专项审计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定期跟踪、不定期跟踪等多种跟踪审计方式。通过制定跟踪审计计划、确定跟踪审计目标、选择跟踪审计方式、制定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确定跟踪审计重点等措施保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实施。通过跟踪检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揭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体制、机制以及制度层面深入分析问题本质,提出审计建议和对策。二是阶段性跟踪审计。人少任务重是当前跟踪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应根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运行情况和项目建设周期,开展阶段性跟踪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环节性跟踪审计。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对其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时间节点、重点方向及重要事项的监督,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重大工程变更、竣工结算等重要事项及环节的审计,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又能保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质量。四是批量跟踪审计。它是指对同一类型的所有建设项目全部进行跟踪审计。其优点是可以将一个或几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扩大到同类型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去,提高跟踪审计效率,扩大跟踪审计成效。

(三)厘清角色定位,科学履行跟踪审计监督职能

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相关规定,跟踪审计其基本职能仍然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这种审计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确保审计实施过程与被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同步进行。关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人员角色定位和职能履行,笔者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明确跟踪审计人员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核监督者,不是项目管理者。其主要负责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经费、物资使用情况和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审查,而不是从事建设管理、项目施工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其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其工作的本质是通过监督促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因此,服务职能是始终贯彻跟踪审计全过程的。最后,要始终突出跟踪审计的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跟踪审计的重要职能,通过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发展过程之中,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可最大限度发挥跟踪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经费使用安全高效。

(四)突出抓好跟踪审计阶段性重点工作

跟踪审计方式例7

1. 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内在关系

两者既存在着各自的个性又有内容和目标一致的共性。项目管理, 是指组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 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 包括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评估论证、 设计、 采购、 施工、 验收、 后评价等) 进行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项目目标 ( 造价、 质量、 进度) 最终实现项目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 —人的需要, 三大目标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 1][ 2]所谓跟踪审计, 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 事中、 事后的咨询、 鉴证和监督活动。其实质是实时审计,又被称为同步审计。其目的是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的关口前移, 及时有效地预防经济风险, 促进项目各方的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建设成本。这种审计方法的使用, 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由于审计体制的不同, 各国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计介入的时间、 审计内容与审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跟踪审计江苏省政府明确的将其列为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坚持的第五项制度( 其他四项制度为招标投标制、 合同管理制、 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 。就两者的关系来看, 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目标和内容是跟踪审计的对象, 跟踪审计不能独立于项目管理之外, 项目管理目标的成功实现依赖跟踪审计, 这种内在关系使得两者的整合显得必要和可能。 两者的整合从深层意义上看, 实质是对人的管理, 是人本原理的体现。

2. 跟踪审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整合[ 3 ]

一是进行管理部门的整合, 从组织的原理和职能来看,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有分工有协作, 用权力和责任制度来进行组织活动并实现组织目标, 把跟踪审计作为项目目标的管理者之一,通过社会招标 ( 或高校内审部门参与) , 确定跟踪审计单位, 以合同的形式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 从一开始其就作为项目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跟踪到位, 组织到位, 从组织上给于保证。目前我校新校区的建设采取这一模式, 效果很好。 审计组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 与施工、 监理、 建设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 参加工程项目例会, 并且作好会议记录, 及时了解、 掌握项目有关情况, 提出审计意见。二是管理职责的整合, 胡总书记曾说过, 失去监督的权力等于腐败, 而失去对权力使用过程的监督则等于流于形式, 这就是跟踪审计的制度意义。 跟踪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 是制度创新, 对项目管理进行整合, 把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各方管理职能和权限从制度上合理界定,明晰各方责、 权、 利关系, 能使各管理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各司其职。 针对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存在设计不到位、 施工不到位、 监理不到位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通过跟踪审计, 可及时、 及早发现问题, 以利堵塞漏洞, 有效防范项目管理中风险。跟踪审计具有 “复位” 功能。跟踪审计同时具有结算审计创新职能, 在土方、 基础、 主体等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 可进行阶段性的结算审计, 而且通过对建设项目施工合同、材料设备价格、 工程量签证、 进度款、 隐蔽工程和索赔内容进行咨询和鉴证活动, 能促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管理、 材料质量及价格控制, 工程进度款的控制, 同时对施工现场跟踪, 促进了施工方的质量、 安全管理, 加强了监理方责任意识, 促进了监理工作到位。 审计的介入, 有力地促进了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监理管理、 财务管理, 优化了项目管理, 这种多重管理效益显著。

3. 跟踪审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整合

跟踪审计技术路线: 预防、 服务、 监督三位一体, 项目跟踪审计是与项目管理同时进行的, 平行作业。审计随时发现一些问题, 随时纠正问题, 随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决定, 以增加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高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跟踪审计的思想代表着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项目管理的技术路线: 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 ( 包括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评估论证、 设计、 采购、 施工、 验收、 后评价等) 进行计划、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把跟踪审计引入项目管理过程, 从技术管理路线上进行整合, 如设立的跟踪审计点, 既可以是一个施工过程、 一项施工管理活动, 也可以是审计设置的一个独立于管理的程序。在项目施工中, 一些对工程质量、 投资及施工安全有较大影响, 事后又无法对其审计取证的, 在跟踪审计时, 把其确定为跟踪点, 目的是便于审计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 并在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履行的情况下, 对工程施工中的投资、进度、 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参与施工管理活动而言, 主要是对施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 如单位工程以上的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图纸会审、 技术交底、 设计变更、 工程建设例会、 特殊情况下召开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会议、主要材料设备检验、 材料试验、 化验的取样等。实践中把审计技术与项目管理技术进行整合,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通过计划、 控制、 分析等技术手段, 进行纠偏, 达到成功的项目管理目标。符合 “建设工程项目应坚持自主创新, 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 ,“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的规范要求[ 4 ]。 4. 跟踪审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整合

传统的审计将审计通知书- 审计作业- 审计报告- 审计复核- 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作为一种程式, 其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往往在竣工审计结束后作出, 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 而跟踪审计围绕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跟踪、 咨询和控制, 参与到建设项目管理的流程: 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 竣工交付使用阶段, 审计目标是及时、 客观的提高项目质量和控制项目造价,千方百计为提高投资效益服务。 实践证明, 跟踪审计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学校预防风险, 增加价值。具体来讲, 在建设程序中, 审计人员及时参与, 如审计组可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 要求参与各方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工程结算资料, 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 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阶段性的工程施工完成, 相应的工程结算审计基本结束; 对发现问题, 及时下达审计意见, 通过整改, 优化管理流程。

5. 跟踪审计对项目管理的创新与融合

5.1 跟踪审计, 不局限于 “量” 的跟踪, 更是“质” 的度量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的事前、事中、 事后的咨询、 鉴证、 监督管理活动, 是对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除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跟踪、 调查、 现场计量等就地审计外, 跟踪审计还要对施工单位结算书进行量、 价、 费的审计, 对设计、概算、 施工预算、 投标书、 合同、 签证、 变更、 材料设备价格、 索赔、 隐蔽工程等环节进行全面、 全程审计。 其监督职能, 充分体现了审计咨询、 鉴证职能,扩充了审计的功能, 寓监督于审计服务之中, 体现了现代审计理念。 跟踪审计优于事后结算审计, 减少了结算审计时的许多矛盾, 审计结果更真实更合理, 提高了审计的 “质” 。5.2 不局限于 “图纸” 的解读, 更是 “实物” 的甄别我国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对建筑产品实行以实体工程量为计算依据, 决定了跟踪审计及时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而不仅仅是对施工图纸的认知和了解。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重要方式, 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成果。 在审计中与施工、 监理、 建设管理等工作密切结合,审计参与管理, 坚持审计相对独立性原则, 在现实中, 对建筑 “物” 的认识和跟踪, 有利于跟踪审计逐步步入程序化、 规范化、 制度化的轨道。5.3 不局限于 “价” 的跟踪, 更是对 “人” 的关心跟踪审计体现管理的人本原理, 体现关心人、尊重人、 服务人、 为了人、 发展人的理念, 使施工、监理等参与各方了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及应配合的要求, 自觉接受审计。传统审计中, 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还是经济效益审计, 都是事后进行的, 是 “秋后算帐” , 具有管理的滞后性。跟踪审计是将结算审计最终造价结果涉及到的内容, 通过跟踪审计进行事前造价咨询和过程造价控制, 寓监督于跟踪服务之中, 加强了建设项目造价过程管理, 防范了经济风险。 跟踪审计具有及时性、 预防性和建设性的特点, 是对人的关心。5.4 不局限于 “利” 的是非, 更体现 “和” 的理念跟踪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到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 有利于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的建立, 有利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利益的协调、矛盾冲突的处理。传统审计职能是监督、 评价和鉴证, 基本职能是监督。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现了从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咨询和事中控制的延伸拓展, 实现了传统审计职能向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变, 是质的飞跃。跟踪审计从查错防弊到注重价值,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由于跟踪审计的贴近现场、 及时等特点, 能非常快捷地配合基建部门解决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 从而加快了工程进度, 提高了工作时效。 由于跟踪审计的明显效果, 逐步消除了一些部门的认识误区和狭隘偏见, 使各相关部门的配合更加紧密, 更加协调, 管理更加和谐, 促进了相关部门工作的规范化, 大大提升了综合管理水平。5.5 有利于 “跟踪审计” 职业化的形成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发展, 可类似工程项目监理制度的形成一样, 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 应逐步形成职业化、 专业化、社会化的功能, 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 实现与项目管理的真正整合。5.6 有利于审计环境的优化高校跟踪审计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需要有关部门理解、 配合。 因此, 优化审计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跟踪审计与项目管理的整合, 有利于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创新, 有利于对传统审计的程序、 内容、 方法进行革新, 使跟踪审计能健康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服务。因此, 要从制度着手, 建立健全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 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单位, 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 为跟踪审计人员与其它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与高校建设项目进行整合, 使两者相互配合, 协调运转, 促进跟踪审计步入规范化、 程序化、 制度化的轨道, 进而优化高校的建设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 1] 韩同银, 刘庆凡. 建设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 [ M] ,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14- 15.

跟踪审计方式例8

Abstract: the five years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arge investment project put forward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rack audit.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audit authority according to the plan, most of them have carried out the major investment projects or major matters of track audit work, part of the local achieved good results. But as an exploratory work, track audit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not perfect, the audit process is larger risk.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isk-oriented audit construction project track audit mod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isk-oriented audit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reas the role of the track audit, to reduce the audit risk, improve the auditing quality, ensure the audit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urpose.

Keywords: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Track audit; mode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审计风险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今世界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其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在于是否把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因此,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更好地防范跟踪审计风险,是目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含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以建设项目为审计对象的跟踪审计。审计过程中将审计对象(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审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财务报表审计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的风险评估数学模型,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但就审计机关而言,跟踪审计仍然是审计机关的一种审计监督行为,传统的审计风险的定义至少提供了基本的对于跟踪审计风险的探讨和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可以表述为: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不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造成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承担相关责任和声誉损害的可能性。

二、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也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作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事项的潜在风险作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审计事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系统中大胆引用战略理论与系统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这种全新模式要求独立审计师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与报告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谢荣、吴建友,2004)。随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逐步深入开展,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尤显突出,因此推行科学而高效的审计方法势在必行。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1.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模式运用于跟踪审计全过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期望风险水平,以此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在各个审计阶段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来评价各阶段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事项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建设项目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自身的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自身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2.风险导向审计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增高的期望。审计担负着监管与服务的共同职能,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促使审计人员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思考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动态地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能够适应这一需求。

3.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跟踪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这个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风险高低不同的审计领域,对一些风险大的环节多投入一些,而对于风险较小的环节缩减审计资源。通过风险评估分析,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合理制定审计计划,有效收集审计证据,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保证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从立项开始,历经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招投标、施工、财务决算等各个环节,是对建设项目详细的、具体的全面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针对建设工程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舞弊可能性大、风险高的特点,在建设前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审计。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能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障碍,又能全面控制风险点,进一步确保审计质量。

1.跟踪审计点的确定形式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慎重确定高风险点,也可以说是审计跟踪点,是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种形式是重要的隐蔽工程。隐蔽工程是跟踪审计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某些重要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及施工安全有较大影响,而这些工程事后审计难度较大或无法进行审计取证,如大型土方换填、涂装防腐、特殊施工工艺、大型机械进出场等,因此应把其施工过程作为必须审计的内容,而且应将审计跟踪点进行细化,如公路建设项目中的路堤填方段的原地面标高可作为路堤填方工程的审计跟踪点。

第二种形式是重要施工管理活动。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明确需要审计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设置这类审计跟踪点的目的是便于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并在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程序的情况下,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审计,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此类审计跟踪点主要包括单位工程以上的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图纸会审、现场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审查、工程建设例会、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进场检验、材料试验的取样、工程款的拨付情况等,通过对上述跟踪点的控制,从而使跟踪审计人员能迅速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第三种形式是专门为跟踪审计设定的独立于施工管理活动的程序。它设定于工程施工的连续两道工序之间,即在某项工序完成,各项检验、验收手续已经履行,下道工序开始之前。此类审计跟踪点设定后,不经审计确认一般不得逾越。设置此类跟踪点的主要目的是对建设管理、监理等工程建设有关各方的职能发挥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抽查审计,同时也可解决一些事后审计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如在基础工程完成后,主体工程实施前,审计人员可以审查基础工程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验收,施工单位有无自检,监理工程师有无按设计图纸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验收,有无签字盖章等。

2.跟踪审计模式选择

跟踪审计的模式就是在进行跟踪审计时,根据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审计机关应采用何种模式组织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重点,进行审计实施。在实施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时,可采用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1)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适当时段跟踪介入的一种审计模式。在当前跟踪审计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大多是把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点作为介入点,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若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规模选好介入时间,就能抓住审计对象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否则就可能影响审计质量。

(2)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是选择重点环节实时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这种方法,审计机关事先要充分了解、分析审计对象的全貌,找出可能出问题和应该关注的环节作为重点,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一般情况下,应将施工中的隐蔽工程、变更工程作为重点。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能将建设项目中审计所关注的所有重点环节纳入跟踪审计的对象,从而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但由于这种审计过程有间断性,需要缜密的事前规划和组织,事中配合和协调,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对于不同的审计对象,使用的模式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力量,安排每年几次或每季度一次的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小、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重点控制环节,如招投标阶段、重大设计变更、重点隐蔽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进行重点介入式跟踪审计。

3.审计整改意见的表达形式

施工过程跟踪审计必须就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审计意见和决定,以增加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尽量避免施工进度受到审计工作的影响。根据跟踪审计的特点,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决定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口头、审计底稿与审计整改意见书、正式审计公文。对一般性问题,发现后有关单位立即主动整改的,以及对施工进度安排、施工组织等方面的意见,审计人员可用口头的形式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发表审计意见,并视其重要程度在事后补做审计记录;对因质量问题需要停工、返工和对施工方案及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措施等存在异议,或需要提出必要的审计建议且经初步交换意见与有关部门达成一致的,可用审计底稿和审计整改意见书的形式提出审计意见;对发现重大、有倾向性或经多次提出屡禁不止的问题,以及发现的设计方案存在缺陷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出具正式审计文书,包括审计建议函、审计决定等,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反馈整改意见。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整改意见书应及时登记台帐,做到管理规范。

三、实行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跟踪审计模式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一)加强宣传,正确认识风险导向跟踪审计

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宏观环境下,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预防和遏制工程建设过程中腐败行为,避免“竖一幢楼、倒一批人”的现象重现,各级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审计身上,希望通过审计的全程把关来预防这些问题。建设单位、其他管理部门也都对审计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希望,这些都可以理解。投资审计应该通过创新和挖潜,在职责范围内为国家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努力把好关、站好岗。但是,审计机关也应该做好宣传、搞好沟通,消除地方领导和其他单位(部门)对审计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强调审计的局限性以及审计与其他部门职责的区别,促使投资相关单位、相关部门自觉履行职责,协同规范投资市场。

(二)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分析、风险管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经营战略的能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的收集分析,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中的职业判断是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根据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职业行为守则的要求,在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决策。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有效防范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和审计人员的自身风险。审计机关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确定跟踪审计的数量,强化跟踪审计的管理,提高跟踪审计的质量。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跟踪审计的操作,加强对跟踪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使跟踪审计在国家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以全面评估工程风险为基础,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加大审计力度,宏观把握审计重点,既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期增高的期望值。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过程跟踪审计为前提,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隐藏风险化解于前期阶段,为最终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供了新的审计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3〕贾新宇.浅议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4〕时现,朱恒金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思考[J],审计月刊,2006年第2 期。

〔5〕叶茂中.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跟踪审计[J],财经研究,2006年7月。

跟踪审计方式例9

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工程项目,为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由于基建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及科研事业单位向科研工作的重点倾斜性,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中质量、腐败问题等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是科研事业单位避免基建项目出现质量、腐败等现象的重要手段。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基建工程的审计监督主要以事后结算审计为主,直接结果是部分重大问题在工程完工后才被发现,导致无法补救,或者补救成本过高。而跟踪审计采取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的形式,在实现事前预防的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及早扼杀。目前,跟踪审计已在部分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上得到采用和使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认可。本文从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的特性出发,探索其跟踪审计模式,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大型基建工程跟踪审计提供参考。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及组织模式

(一)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近年来,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在节约工程造价、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出了具体的作用,受到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定义,尚未有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其中曹慧明(2005)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效益。笔者认为,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是一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是审计部门对基建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

(二)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

从实践来看,单位开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模式,基本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外包跟踪审计服务。单位由于人手等原因,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将跟踪审计委托专业跟踪审计单位开展。二是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单位由于内部人员具有工程造价、建造等职业资格,基建专业能力强,可以自行开展跟踪审计。三是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既借助专业跟踪审计单位的力量,又充分利用自身人员熟悉单位的特点,将二者结合,共同服务跟踪审计。以上三种跟踪审计组织模式,各有特点:外包跟踪审计服务,能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在跟踪审计方面发挥专业力量,出具的报告更具有信服力;自行开展跟踪审计,能更好地结合单位特点,咨询意见更贴近单位实际;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使专业力量与内部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各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工作的侧重点出发,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对基建项目各个阶段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

二、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特点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核心业务是开展科学研究,其基建项目是为科研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1.从建设内容来看,大部分基建项目要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专门建设专用建筑物或者专用部位。在基建项目的设计阶段,需要使用该基建项目的科研人员参与,明确科研活动所需场地的大小、设备的摆放、辅助配套设施等。如某些生物研究,就需要专门的洁净室,在设计阶段,应提前明确。2.从资金来看,科研事业单位的基建资金,除了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或者各单位主管部门的基建投资经费外,科研事业单位会自筹相当比例的资金。由于自筹资金的压力,科研事业单位更需要控制基建项目的建设成本,有效利用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满足科研活动需要。3.从基建管理角度来看,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并非每年都有,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未专门设置基建管理部门,和配置较多基建专业人才。

(二)科研事业单位跟踪审计的选择

科研事业单位,从基建工程特点出发,基于最优的原则,应选择符合自身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由于建设内容的特殊性,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不了解科研活动规律,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基建项目的内在使用方向;同时,从资金角度出发,处于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角度出发,围裙律,就需要专门的基建完全委托跟踪审计单位,费用将较高,因此,外包跟踪审计服务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由于人才的缺乏,不仅仅是与基建相关的建造专业较强,还有工程造价专业也较强,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无法自行开展跟踪审计。因此,本文认为,科研事业单位,基于最优的原则,从成本和效益角度出发,应选择将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

三、外包与自行开展相结合的跟踪审计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科研单位充分借助跟踪审计单位,做好各项管理

1.选聘优秀的跟踪审计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业绩良好、信誉度高、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和审计费用合适的专业跟踪审计单位。2.做好沟通和协调。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强调跟踪审计单位是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发挥专业的造价咨询意见。在沟通渠道和方式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专门的沟通渠道,强调跟踪审计单位不直接与施工方沟通,其造价咨询意见首先反馈给科研事业单位,由其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在协调机制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与跟踪审计单位的定期协调会议,专门就双方了解的情况进行协商。这样,保证跟踪审计单位真正为科研事业单位所用,代表其利益。3.加强跟踪审计单位的评价和总结,把好出口关。由于大型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是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的跟踪审计单位开展,科研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在结算审计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重要标准,但跟踪审计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对建设过程进行了监督评价,使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这些工作成果是隐性的、无法量化的,所以不能主要以审减率来简单衡量跟踪审计的价值,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这样通过建立健全跟踪审计单位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引导专业机构发挥跟踪审计的最大效用,更加深入了解基建项目的内部特性,服务科研基本建设,同时,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淘汰不合适的跟踪审计单位,培养一批了解科研单位基本建设特性、配合默契的跟踪审计单位。4.以内部培养为主,强化队伍建设。“没有合适的人,就做不好合适的事”。科研事业单位在依托跟踪审计单位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要把培养跟踪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下大力气。

(二)跟踪审计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1.在合同中明确各自的权责。科研事业单位与中介机构签订审计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跟踪审计机构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按照行业规则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审计结果负责;科研事业单位负责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抽查与监督,监督其公平、公正依法开展审计。2.跟踪审计单位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明确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自身行为。3.跟踪审计单位要选派优秀的跟踪审计人员,组织项目小组。小组内不仅仅要配备懂造价的土建、安装工程师,还要配备懂现场施工的建造师,和懂经济、财务等专业的人员。4.跟踪审计单位要在关键节点,在基建项目现场驻点,将重要信息拍照留存,以便日后工程的结算、索赔纠纷的处理,以此控制工程造价。5.跟踪审计单位建立严格的跟踪审计工作流程。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并按照流程开展工作。跟踪审计应遵循监督而不是替代管理职责的原则,坚持在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原则上,实施再监督。6.保持学习的态度。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跟踪审计单位对于特殊的事项,要向科学家虚心学习、请教,从科研的角度控制造价。

主要参考文献:

[1]邓芳,王娜.加强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90.

[2]张崇莉.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支海坤.高校基本建设中“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新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4).

跟踪审计方式例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制度化改革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由近年来的疯狂状态慢慢回归理性,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思考与总结的机会。在基础建设疯狂投资的环境下实施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是否达到了合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还有哪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更好?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方法,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跟踪审计介入,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与事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减少了时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投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和方法,促进了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和急需改善之处。

一、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模糊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不同,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关于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此阶段审计任务,又由于传统意义上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跟踪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够明显。现阶段,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程序不适当、招标控制价不准确、投标报价不真实、评标落于形式,这些问题造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很难合理。如何通过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建议,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以便以后审计工作开展,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所在。

建议跟踪审计工作应提前至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加强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针对项目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预算价、合同价等编制审核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审计的制度,对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合同价确立进行事前审计。

二、缺乏相对规范的跟踪审计实施法则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审计法则作为支撑。但目前尚缺乏相对标准、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规定,造成项目的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职责不明。如:隐蔽工程验收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应该对现场工程量进行复核,放松了对现场质量的控制;进度款及结算价款审核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会勘查现场情况,放松或完全放弃了对竣工图纸、送审资料的审核工作;现场签证监管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对签证等事项的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要先等跟踪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责任和风险上的冲突。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职能管理部门制定跟踪审计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职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参建各方行为。跟踪审计人员应是作为助手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履行监督职能,通过造价专业咨询和管理咨询以建议形式参与对项目建设的服务,而不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决策。

三、评价无标准,审计质量难提升

目前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参与协审。在传统的审计评价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审计人员不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审计建议,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于是矛盾点就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细致,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可能就越少。所以不能用以往的审减率来简单的比较审计的效益,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现实情况是审计人员考虑到审计的审减收费,往往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问题不重视或者忽视,影响了跟踪审计绩效的价值。

建议在制定跟踪审计委托合同及考核细则时说明,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审计人员的绩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四、跟踪审计收费压价,审计质量难保证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各阶段的审核工作,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以满足跟踪审计的同步性。然而,过度的竞争压价,跟踪审计单位为减少成本,派出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的素质偏低,使跟踪审计应付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细致的审核工作,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必然难以保证。

建议以现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为基准,结合各地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可行的跟踪收费细化标准。跟踪审计招标时明确收费标准,防止恶性竞争、降低服务质量,这样使跟踪审计单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于提高服务质量上。加强对跟踪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报酬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促使跟踪审计单位认真服务,使跟踪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并发挥更好的作用,国家宏观方面,应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审计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微观方面,咨询公司和审计人员要积极组织学习实践,总结已有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一套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对审计的原则、内容、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方面做出细化规定,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提供支持指导,防范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跟踪审计已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我国审计探索和推进效益审计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符合世界范围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苏红.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之我见.《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

[2]熊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措施浅谈.《财会通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