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司马光课堂笔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52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春晓》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的话,是很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的。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用优酷客户端播放视频资料《宝宝读故事:春晓》,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效果,结合声、光、色和符合古诗意蕴且动静交错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成功导入新课。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完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汉字笔画查询网页“http:///”,打开“汉字笔画查询”窗口,在搜索框中输入每课中难写的生字,如输入“最”字,点击“查询”按钮,进入“最”字笔画、笔顺页面,利用其中的动画分析,可以向学生随机讲解其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词,特别是教学笔顺时,可以精确到每一笔笔画。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先示范朗读课文,然后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乌鸦喝水的样子的心理,及时播放《乌鸦喝水》经典童话故事动画,将课文的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来,即“乌鸦口渴――找到一个水不多的瓶子――乌鸦喝不到水――乌鸦想出了好办法――乌鸦在一个一个地衔石子――水位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几个生动形象的串联动画便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计划也就顺利完成了。又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称象的原理,将课文中称象的文字内容制作成PPT,采用PPT中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向学生播放一连串的称象动画过程,通过“水上的空船――大象上船,船下沉――下沉后的水面红线处――大象下船,船上浮――装石头,船下沉,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红线处”这一连串过程,使学生明白,此时船上所有的石头与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称出船上所有石头的重量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将“称象”这个问题转化为“称石头”,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2

“节外生枝”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一天,我自信地走上讲台,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分组学习,提一个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分组讨论交流下来只有一个问题:“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心中一片慌乱,这个问题我没有预设到,况且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叙述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具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办?是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我原先的预设中,还是尊重学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镇定一下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再读读书,从中找出答案。”在学生再次读课文的间隙,我迅速作出决定,尊重学生的选择,放弃原先预设。

“顺势而引”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可怎么解决?在学生读课文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利用资源。

【实录】

师:你还能从其他地方看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生1:我从图中看出,条件很简陋:只有一桌、一灯,而且人还是坐在草上。

生2:我从他的衣服来看,也许现在是深秋了,他穿着还是那样单薄,肯定很冷。

师:你发挥了你的想象,想象司马迁在狱中度过深秋的日子!还有谁?(小手如林)

生1: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本是赏花、饮酒的大好时光,他却孤零零一人在冰冷的狱中,奋笔疾书。

师:“奋笔疾书”一词用得好。

生2:夏天到了,蚊虫叮咬,又没水洗澡,可司马迁却不改初衷。

生3:冬天到了,他没什么取暖,冷得直打哆嗦,仍专心写作。

师:也许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经历了更多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他面对困难,退却了吗?

生:没有退却。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从图上看,司马迁席草而坐,神态专注,他忘了一切。

师:他真的忘了一切吗?

生1:他不会忘记父亲的嘱托!

生2:他忘不了身受宫刑的耻辱!

生3:他忘不了他的追求!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3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创新实践教学,首先必须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比如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中,笔者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与母亲相关的诗词,比如《孟郊》,课前制订两种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爱护之心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要从小体贴父母,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着重分析课文中“湿润”、“一针针”、“报答”、“慈爱”等词语。两个课时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构思,却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内容,这种“同课异构”的新型教学方式正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典型体现。

二、转变教学方法,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实现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搭建轻松自由的语文活动实践平台,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掌握课外获取新鲜知识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笔者在教授苏教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教师事先制作了该课的PPT教案,并嘱咐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丹顶鹤的相关资料,比如丹顶鹤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区域、我国丹顶鹤的生存现状等。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将不同种类、不同外貌的丹顶鹤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一课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灵活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小学教育中各个课程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案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中,笔者让学生收集中国历史上有关“飞天”梦的故事,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现代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分享,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言的频率与效率是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蝉脱壳》一文前,教师可布置观察活动,让学到野外观察蝉,或是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什么还要脱壳?又为什么在树上脱壳呢?”由于教师课前已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其他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有保护作用,却又限制了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待在树上会比较安全。”“在树上脱壳可以让翅膀垂下来,对翅膀伸展和锻炼有好处。”……学生由于在课前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讨论问题时敢于举手、乐于发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入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发言的欲望

一位文学家说:“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语感积累。

如语文S版语文第八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对玉澜堂的优美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入情朗读,从“眼睛突然一亮”“密密层层”“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几座喷花的飞泉”这些生动的词句中体会到玉澜堂的景色非常特别,繁花开得非常的密、非常的多。朗读极大地唤醒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积累了情感基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有效的提问催化学生发言的动力

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频频出现“卡壳”现象。因此,课堂中的提问必须做到简洁高效,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时,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阿炳从开始在二泉边除了泉水声什么都听不见,到后来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感悟到:“是师傅离开了人世,让他感到伤心”“阿炳双目失明后,对生活感到了绝望”“阿炳整天卖艺度日,且饱受穷困和病痛的折磨,他痛不欲生,而只有二泉伴随着他,对他不离不弃,所以阿炳对二泉有了感情,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2.“为什么说《二泉映月》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乐曲,而是阿炳用生命谱写而成的呢?”学生在充分地感悟课文后略作思考后相互交流:“阿炳通过琴声怀念师傅、思索走过的人生道路”“阿炳已把这首乐曲融入他的生命,用来对抗命运,创造美好未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却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四、利用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发言的激情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5

“夜静春山空”是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诗人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远离喧嚣、幽静洁净的世界。《鸟鸣涧》启示我们,王维心中有一座空山,一轮明月。这是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所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也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留意现今的各种研究课、示范课、研究课,以及各级优质课竞赛,不难发现,不少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出彩”,为了让自己的课赏心悦目,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不少课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只要运用多媒体,则求图文并举、声像并茂、动感十足;如果诵读,就一定要书声琅琅、震撼人心;讨论探究,则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热烈动感”;交流合作,则求热烈活跃、高潮迭起。显然,这些语文课正在忽视潜心静读,冷落凝神静思,似乎唯“动”是好。记得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曾经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正在阅读教学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这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深沉呼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使得课堂热闹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讨论积极,发言踊跃。但我们稍微冷静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热闹背后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情况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我觉得语文课堂需要“冷静”一下,教师要静下心来静心地做好课前准备,保持一颗冷静的等待之心,即要培养学生平心静气地默读、安静用心地倾听、冷静凝神地思考的习惯,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和谐起来。

一、教师首先要有“人闲桂花落”的“心境”

1.静心地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静心预设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等,充分预设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设计立体的、多层次的教学过程,课上就能抓住学生的问题或者精彩生成进行有效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课堂富有生机。

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我在学生品味诗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从诗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诗人心情的词。从哪些地方还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很容易地找出“喜欲狂”这一词语,并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诗句加以印证。这一提问是为后面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打基础。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高兴,以至于失了常态呢?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理解到“久别故乡的杜甫,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返回故乡,所以如此高兴”这一层面。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有其他的理解。不论怎么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不能否定,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看看在逃难的路上,杜甫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①蒙蒙的细雨,让杜甫的行程倍加艰难,他却因为春雨滋润了农民的庄稼不怒反喜,我们一起来读读杜甫之“喜”。(准备课件《春夜喜雨》,领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自己都朝不保夕,却还在为国家之衰败而哀,我们再来看看杜甫之“哀”。(课件《哀江头(节选)》,领生齐读:“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③风卷茅屋,他不叹自己的悲惨遭遇,却想着天下的贫民居无定所,这就是杜甫之“忧”。(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领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教师如果没有在课前静心准备,没有设计这些环节,学生就无法更深刻地理解杜甫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理解杜甫“喜欲狂”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考虑到教学过程的细节,那么怎么会有课堂上“生动”呢?

2.教师需有一颗冷静的等待之心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静思”情境,不要急于“赶场”。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司马迁受到了酷刑,为什么还能坚持把《史记》写下去?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并作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师巡视指导,约11分钟,之后,师生交流。)

师:想想看,还有什么原因使司马迁活了下来?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辱含垢,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洋洋52万字。(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记载了了,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鲁迅

……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在这11分钟内,看似课堂沉闷,但细观学生,他们或举笔圈点,或与同桌讨论,或摇头叹息,或紧握拳头作愤然状。这正是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披文入情”的合理时机,这正是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了文本的对立面,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虽然学生体悟得还不深,但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才能够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自己的情感。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不要把语文都讲肿了。学生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欲速则不达,宁静可致远,语文教学要创造一个给学生静静思索、品味的时空,让课堂张驰有度,动静相宜。

二、给学生一个“时鸣春涧中”中的“静境”

1.平心静气地默读

默读能最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体现终身化学习的需要。默读能促进学生静心思考,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摄取信息量。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默读的一般要求是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思考。因为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既保证环境的安静,又有利于集中思考问题,不轻易疲劳。教学实践证实,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平时看书读报,人们往往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十分重要。

默读,要讲究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默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训练有效默读的基本方法。③边读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④训练“一目十行”地阅读。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信息时代对速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速读,“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来越显著。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

因此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静心默读,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2.安静用心地倾听

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普遍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且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语文课堂上,首先要明确倾听要求。在培养小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在听别人说话时两眼一定要看着对方,在听的同时动脑思考,“眼睛――看,耳朵――听,动脑筋――想”,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倾听方面来。对那些不能认真听别的同学发言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提醒学生注意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老师可以进行课堂巡视,用目光或适当的动作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孩子注意认真倾听。

(1)注意倾听技巧的传授。为了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我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倾听能力培养的小技巧,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经常要求学生重复刚才老师或同学说的话的内容,然后进行评议。例如:“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是什么,你认为正确吗?”“刚才老师说的是什么?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让学生复述别人发言内容,就是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习题的反馈矫正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一起判断是否正确,这样在训练每个学生都注意倾听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时,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大家讨论发言后,请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来做代表,说说你们小组同学是怎样想的,并且要求每次推出不同的代表。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主动专心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意识地将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表达出来。

(2)注意倾听评价。在每次听完了同学的发言后,我注意对发言内容及时进行评价,既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又及时对错误进行矫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发言,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进行判断。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的发言说得非常不错,请你把掌声送给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认为他的发言不完整,请你举手,可以作补充发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及时表扬和夸奖听得认真的同学,让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倾听方面来。

只有静心倾听,才会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和别人的进行比较,才能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思维才能真正地“动”起来,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3.冷静凝神地思考

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议论纷纷,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若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是失败的。独立思考表现为凝神静思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获取知识、寻求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精心思考能力的培养。

(1)将问题择优筛选。教师若循着课文情节的发展或作者叙述的顺序一路问到底,当然不妥当,因为这样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优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既乐思,又深思。例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后,筛选出了两个关键的问题:1.我们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呢?我们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具体感受到霍金是生活的强者呢?2.面对轮椅上的霍金,假如同学们都是一名记者,给你一次采访的机会,你想向轮椅上的霍金问些什么呢?设计这样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留足“空白”。有难度的问题提出后,不宜急于让学生讨论或解答。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的氛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语言文字,组织内在语言,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空白”,或叫“静场”。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多用讨论而不用“静场”,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可能认为讨论显得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好;而“静场”易让人觉得课堂冷清拖沓,教法不当,教学不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空白”处正是学生思维拓展、想象驰骋的天地,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出许多奇思妙想。一堂课中,既有冷静深刻的思考,又有热烈愉快的讨论,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当教师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静心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发展思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也一定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学生踊跃参加。但当交流时,我们又会发现,发表自己见解的还是那几个老面孔。这样的合作有意义吗?其实我们在合作之前应该给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过程,让学生都能想一想,再进行合作讨论,取长补短。合作之后也应让学生静心思考一下,通过讨论,我有了哪些收获。这样可以让合作的效果更好,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文能力在合作中真正得到发展。

我们期待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美好意境能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异彩。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6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纵观中国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和周围的同桌聊天,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听完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上的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他们也体会不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小学生认为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就是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字词背诵下来,然后将老师提出的关于这课的问题和答案直接的背诵下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语文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堂不过是老师将资料上的重难点知识写在黑板山,然后他们负责抄下来,在课后找时间背诵下来,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和同学闲聊,在课后的时候找同学抄笔记,然后背诵下来,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摘抄和背诵的工具,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总结出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纵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可以进行授课,他们完全没有跟上新的教学方式,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老师的授课手段显得有些落后。再看看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也严重的连接不上。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要教授的知识先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前要先进入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到课堂知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新疆的葡萄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串一串的葡萄,让后让学生画出一棵又一棵的葡萄树,让学生在葡萄树上挂上葡萄,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学生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继续挂葡萄,然后让学生体会到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新疆的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了解到在新疆的葡萄沟的季节里,新疆人民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就更加的多和快速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在讲授课文知识之前进行情景的设置,直接让学生翻开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新疆的葡萄沟,那样学生仅仅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作为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看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广。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设置情景的这部分之中,老师不断的提出一些相关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的互动也更加的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大兴安岭的哪些景象。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的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如何有效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一)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情景教学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来的话,那么老师在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要设置小伙伴下水的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要学生也进入到当年司马光遇到问题的情景之中去,也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想出如果他们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小学语文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相关联的情景。各种情景的设置也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上一个情景中进入到教学环境中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设置下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司马光砸缸这个做法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老师在这时前一个情景时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怎样做,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上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才能够考虑到学生对于下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每一个情景的设置的反映程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84-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这部大书,鲁迅先生曾下如此之赞语,金圣叹将它列为“第三才子书”,“二十四史”之“前四史”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史记》被称为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它既是史学圭臬,又是文学高标,是司马迁留给中国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在执教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时候,我感觉多少厚重的历史赞语都抵挡不住信息化时代里更多看似深刻看似隽永的肤浅而华丽的文字诱惑,学生对《史记》的阅读和学习意兴阑珊,主动性和兴趣比较缺乏,对《史记》中雄奇悲壮的文字陌生,对《史记》中个性鲜明的人物陌生,对《史记》中奇崛挺立的精神品格陌生,甚至把《史记》里的一些经典篇目视作繁难无趣的文言文,产生疏离感和畏惧感,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明珠暗投之感。

《史记》是写人的历史。写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人的感情、人的意志、人的追求,从而从人身上挖掘出深沉的崇高美。李泽厚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自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韩兆琦在《司马迁的审美观》一文中说:“司马迁的审美观‘最主要的这就是他分外喜爱悲剧英雄,喜爱那些对于当时社会、对于权势者、对于严重的恶劣环境敢于批判、敢于抗争的特立独行的人物。’”

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精神渐趋萎靡、骨气和血性普遍缺乏的时代,捧读《史记》,或许可以让我们舒筋活血,走进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分崩离析到天下统一、从崇拜鬼神到建功立业的历史进程,领略司马迁的旷世才情,感悟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同时,感受司马迁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生。那里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还有悲歌慷慨的英雄。真正走近《史记》,我们可以读到失败的挽歌、悲伤的叹息,可以读到无畏的进取、成功的快慰,也可以读出那种“就极刑而无愠色”的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些,让《史记》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永远站立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后世的人格、人性、人生高标。

为了不让学生入《史记》这座宝山而空手返,基于《史记》中让人感受到的那种勃勃站立的人格、人生和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我提倡并实践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即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一方面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穿越文言文学习的语言障碍,深入人物内心,读懂经典。另一方面,立足学生精神品格的滋养,依托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动情阅读,激情朗读,深情对话,真情写作,感受《史记》中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体会《史记》不老的魅力。通过对《史记》中人物刻画、感情倾向、选材艺术、细节描写、矛盾冲突、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研读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走进《史记》人物或荡气回肠或义薄云天或慷慨悲壮或威武不屈的挺立而饱满的人生,从而培养他们追求卓越、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心灵享受,喜欢阅读并享受阅读。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要在教学中渗透《史记》人物忧国忧民的情怀。“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胸怀祖国”的忧国忧民情怀,从“小我”走向“大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8

老班上课有三个程序:NO1先别翻书,看他在黑板上”表演“,你只需把思维跟着他转,不一会儿你就能听出点名堂来,当然你也得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NO2这回该打开书啦!老班会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实战“,总不能光”纸上谈兵“吧!同学马上开始演算,不一会儿,大多数同学都做完了,剩下的同学都不会,这下老班又接着在黑板上教大家演算。NO3把课本上了弄懂了以后,老班就带着我们到更广阔的”战场“——练习册上”打仗‘了。老班呢?他作为我军的“司令官“自然在旁观战,当有的”士兵“的”武器“——演算方法不好用时,“司令官”可是随传随到,马上改良“武器”这样“士兵”们又可以“上阵杀敌”了。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9

老班上课有三个程序:NO1先别翻书,看他在黑板上”表演“,你只需把思维跟着他转,不一会儿你就能听出点名堂来,当然你也得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NO2这回该打开书啦!老班会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实战“,总不能光”纸上谈兵“吧!同学马上开始演算,不一会儿,大多数同学都做完了,剩下的同学都不会,这下老班又接着在黑板上教大家演算。NO3把课本上了弄懂了以后,老班就带着我们到更广阔的”战场“——练习册上”打仗‘了。老班呢?他作为我军的“司令官“自然在旁观战,当有的”士兵“的”武器“——演算方法不好用时,“司令官”可是随传随到,马上改良“武器”这样“士兵”们又可以“上阵杀敌”了。

司马光课堂笔记例10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成的,优秀的方案是要经过实际教学过程的检验,并应逐步进行调整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多个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案,以寻求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可能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环节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找准突破点、聚焦点、挖掘点,做课堂教学的优秀设计者。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可以从文本理解、拓展的角度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还要注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笔者在教《报任安书》时,补充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能否找出这两篇文章中一脉相承的内容?

由此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本,在比较学习中重新研习课文。最后学生从作者类似的遭遇、相近的语言风格和书信内容的针对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在对司马迁、杨恽的遭遇深深同情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报任安书》的深入理解,加深了对《史记》中所蕴涵情感的理解。学生接受到了更加新鲜的内容,激活了追索新知的欲望。又如在教学《渔父》一课时,文章阅读完成后,一般老师可能会设计探讨关于“择生与择死”的问题,往往会流于表面化。于是,笔者决定继续深化教学内容,还是从屈原这一人物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探究问题:

屈原为什么不像孔子和杜甫一样活下去继续为理想而执著坚持呢?古人说过“千古艰难惟一死”,可屈原为什么选择自沉汨罗江呢?死这一方式对于他理想的实现有用吗?

在经过研讨后,学生不难得到以下答案:

对于屈原而言,既然“生”不能活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只剩下一条路,就是“死”。历史没有因屈原的死而有任何改变,但历史却记住了屈原。原因就在于屈原给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们一个“死节”的榜样。屈原的死就在于他宁肯一死,也不愿意污损节操,自甘下沦,以“死”来呐喊,来唤醒那些随波逐流的人们,来警醒那些同流合污的人们。

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才应该是语文课堂真正想要达到的境界。也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二、调整方式,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设计师。但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情的教学,永远依照教案来进行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循循善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建立群体学习环境。学生之间在合作中寻求互补,这既是弥补知识缺陷、理解误差的需要,更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促进学习,互相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应该看到,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是无序和低效的,甚至是混乱和无效的。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方式、目标、内容,要在学生讨论时有意识地进入到讨论相对冷清、相对较弱的小组协助讨论,引导他们共同学习。

如在教授《老王》一课时,当笔者想走出文本,拓展认识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在学习完本课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也有着不少这样收入微薄,地位地下,生活艰难的底层人,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这些身处底层的不幸的人们?

这个探究的初衷是要让学生想到发现他们身上所散发的光芒,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在情感上平等对待他们。但一连几位学生的回答都是我们要“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比如捐款、慰问什么的。虽然说得不错,但感觉不够真诚。后来,笔者将提问改成五个问题:

你能举出一个身边类似老王的底层人吗?你能寻找或者发现到他们身上的光芒吗?仅帮助他们、关注他们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吗?仅仅这些就够了吗?他们真正需要些什么?

这样一连串的追问,非常细致,非常入微,这样就顺利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老王身上的光芒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像作者那样歉疚和愧怍。结果很多同学在这样的追问下,非常顺利地进入到新的思路,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应该在看到底层劳动者的艰辛时,更应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执著,从他们身上看到坚韧的道德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品质。对他们我们不应该只是施加廉价的同情,更应该是从情感上平等以待,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三、调准定位,做课堂教学的倾听者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真正将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课堂教学的倾听者。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在课堂上大搞“一言堂”,而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那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倾听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感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接受水平,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