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10:04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1

1.私募股权投资概况

1.1 私募股权投资的定义

“私募股权”(PE)一词源于英文“Private Equity”,也有人译为私人权益资本,是相对于在市场上公开募集的可以随时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权益资本而言的。利用私募股权方式募集到的资本即私募股权资本,与其相对应的投资即私募股权投资。

1.2 股权估值是私募股权投资运作中的关键环节

私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获得资本增值收益。投资机构通过对有高成长预期的目标企业进行权益投资,成为其股东,并通过行使股东权利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增值服务,待被投资企业发展壮大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转让所持股权,获得投资收益,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可见,在选定投资目标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拟投资企业进行估值,尤其是股权估值,对于私募投资机构而言,是否能对拟投资企业进行正确的股权估值,不仅关系到投资成本的高低,更直接影响到整个投资项目的成败。

2.种子期企业的股权估值方法

2.1 种子期企业的特征

种子期主要是指技术、产品的开发阶段,产生的仅仅是实验室成果、样品和专利,而不是产品;甚至有的投资项目往往只是一个好的想法或创意。企业可能刚刚成立或者正在筹建过程中。该阶段的企业充满了不确定性,投资风险非常高。对该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成功率是最低的,平均不到10%,当然,获得单项股权所要求的投资也是最少的,成功后获利率也是最高的。

2.2 种子期企业股权估值方法的选择及应用

通常,对拟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首先应考虑的是财务因素,但种子期目标企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往往只是一个想法或创意,其技术、生产、市场以及管理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尚未形成收益,无法提供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财务数据。因此,只能依据项目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通过因素评价法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拟投资项目本身的价值。那么,因素评价法就成为评估种子期目标企业价值的首选方法。

对处于种子期的企业进行项目评估,其主要的目的是衡量目标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是为了正确选择投资项目。

对种子期项目特征以及其关键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后,就可以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种子期企业的大部分指标都没有现成数据和历史数据作为依据,只能是通过评估小组的专家打分来确定,所以,最终的决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风险投资家主观经验的影响。具体评估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假设每一个指标相对于其下一级子指标来说,总权重为1。权重可以利用比较矩阵来计算,评估小组打分必须要借助大量相关资料对目标企业现有状态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指出,每一个指标的分值代表该项指标有利于投资的程度,越接近1,对投资越有利,反之,则越不利。确立权重和分别打分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总的加权值W。然后,根据W值的大小将目标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成:风险很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较小和风险很小几种情况。当然,不同的行业这个区间的划分也不太一样,还要根据项目所处具体行业来作出最后的投资决策。比如在生物医药这样的高新行业,一般认为W在0.8-1.0之间风险很小,在0.70-0.80之间风险较小,在0.6-0.7间风险一般,在0.5-0.6间风险较大,小于0.5时,风险很大。

例如:某PE投资机构准备投资一个乙肝治疗性疫苗项目,这个项目是国内某著名大学的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该实验室的想法是:利用其科研成果吸引投资机构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是公司各项指标的简单描述:

公司管理人X先生:是企业发起人、法人代表、总经理。2013年,他成功的协助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了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让国有企业开始扭转亏损的局面,转为盈利。2014年,准备成立该公司并任总经理。

产品技术评价:该产品目前只是在实验室阶段,实施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但由于由知名专家研制有很好的独特性和防模仿性,短期替代品市场难以林立。

产品市场预测:我国目前患有慢性乙肝的人数多达30万,每年有200万的急性乙肝需要治疗。因此,乙肝是目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为严重的一种病,故该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稳定性是可以保证的。

企业地位:生物医药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行业朝气指数很高,进人壁垒也很高。

得知以上的信息后,评估专家们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各指标附于权重和进行打分,进而计算分值评估投资项目风险的大小 (见表2-l)。

最后加总得出各个加权值之和W=0.80075,按照上面划分的几种情况,认为投资该企业风险很小,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投资决策。

3.总结

种子期企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往往只是一个创意,没有可以量化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故只能使用因素评价法从定性的角度分析项目具体的价值驱动因素来分析目标项目本身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2

一、实体现金流量法与股东现金流量法

实体现金流量法是以企业实体为背景,确定项目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用加权平均成本为折现率评价项目可行性的方法。股东现金流量法则是以股东为背景,确定项目对股东现金流量的影响,用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为折现率评价项目的方法。任何一个利用了负债筹集部分资金的公司投资项目都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同一项目的可行性。即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和站在股东角度,虽然从原理上讲两种角度评价的结论没有性质上的差异,但却常常使理财人员混淆其在应用上的差异,并因此而得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上述分析技术时,往往容易忽视不同分析角度存在的对应关系,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将股东内含报酬率与企业实体下的加权平均成本(此中包含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更有吸引力结论,或将债权人内含报酬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要差的结论。

对于股东权益来讲,由于其利用负债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受杠杆作用就必然比原始现金流量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一个较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即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股东权益成本)将会提高。而对于债权人来讲,债权人的利息是相对稳定而低风险的。因此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低,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债券资本成本)也就低,就公司实体来讲,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介于股东权益和债权人之间,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含义就是要保证每个资本供应者都获得等值于其机会成本的收益。如果注意到现金流量与相应折现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则无论采用股权现金流量还是实体现金流量评价项目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必须指出的是,股东现金流量法的主要问题是:

1.股东权益的内含报酬率会随着所用杠杆作用的大小而变动。

2.由于采用负债融资,股东现金流量的风险将会包含财务风险,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股东权益资本成本)不但受经营风险的影响而且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负债融资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股东权益报酬应随财务杠杆大小发生变化,但是要估计股东权益成本应随杠杆作用变动多少,却是十分困难的。

而站在债权人角度考虑采用债权人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主要问题是:债权人的终极目标是保证其债权本息的安全性,其对投资索取的现金流量仅是本息。而对投资的“剩余价值”并不关心(除非影响到他们的本息安全性)。因此也就无法从此角度考虑投资的真正价值,或投资对股东财富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较好的办法是将投资和筹资分开考虑,首先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评估投资本身的经济价值,而不管筹资的方式如何,如果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资本成本,即能产生正的净现值,然后再去处理筹资的细节问题,筹资只是如何分配净现值的问题。

二、名义报酬与实际报酬

在估计投资的现金流量时,若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又会出现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名义资本成本与名义内含报酬率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决策时,投资者通常无意之中已将通货膨胀因素包含在资本成本(或贴现率)中而在估计现金流量时,却未专门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不当的匹配的结果是使公司作出投资决策时过于保守,尤其是关于长期资产的决策与评估。

通货膨胀下的资本预算的关键是始终只对同类的量做比较。当现金流量是名义值时,应对应名义贴现率,而当现金流量是实际或稳定币值时,应对应实际贴现率。 

从上述分析来看,从原理上讲,只要注意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间的对比关系,两种比较结果都不会影响投资的选择,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好的办法还是利用名义现金流量计算的名义内含报酬率与名义资本成本进行比较作出选择。若使用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比较不仅增加计算量,而且因为其复杂性也会增加出错机会。

三、期权价值的作用

期权是指不附带义务的权利,它是有经济价值的,在财务上,一个明确的期权合约经常是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一项资产的权利。

广义的期权不限于财务合约,任何不附带义务的权利都属于期权,就资本预算而言,通常在决策者选定了某一项目后,并不会就此袖手旁观,任由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是在其有能力改变项目的情况下,充分施展其“后续选择权”(即期权)。控制项目效益的发展或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如:将投资推迟至较后日期的期权,在需求变动时改变经营规模的期权,当原材料价格变动时改变投入构成的期权以及在最初的投资成功(或失败)后继续(或放弃)投资的期权等,在每种情形下,管理者可以改变投资的性质与范围来对最初决策时未知的新信息做出回应。由于这种权利并不附带义务,因而能增强投资价值。

1.管理者运用贴现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和选择,如放弃或推迟决策或根据前面投资情况决定是否扩大投资,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投资的实际价值。

2.对投资项目动态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管理者充分利用期权调整投资价值的过程,由于期权价值增加项目的净现值。因此对期权的选择有助于管理者正确应对高风险高盈利的投资机会而不至于盲目低估投资价值。

四、忽视风险分散化效应

如果企业每年有很多各自独立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就应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并度量每个项目自身的风险,因为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即使每个项目的风险程序都较高这些项目组合在一起,单个项目的大部分风险也不能在企业内部分散掉。

从企业整体角度看,新投资项目自身特有的风险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内部其他项目和资产的组合而分散掉一部分;而从股东角度看,一部分风险又能被企业股东的资产多样化组合而分散掉,所有这些都应是在合理确定项目贴现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3

一、实体现金流量法与股东现金流量法

实体现金流量法是以企业实体为背景,确定项目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用加权平均成本为折现率评价项目可行性的方法。股东现金流量法则是以股东为背景,确定项目对股东现金流量的影响,用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为折现率评价项目的方法。任何一个利用了负债筹集部分资金的公司投资项目都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同一项目的可行性。即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和站在股东角度,虽然从原理上讲两种角度评价的结论没有性质上的差异,但却常常使理财人员混淆其在应用上的差异,并因此而得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上述分析技术时,往往容易忽视不同分析角度存在的对应关系,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将股东内含报酬率与企业实体下的加权平均成本(此中包含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更有吸引力结论,或将债权人内含报酬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比较而得出该方案比临界点状态要差的结论。

对于股东权益来讲,由于其利用负债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受杠杆作用就必然比原始现金流量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一个较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即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股东权益成本)将会提高。而对于债权人来讲,债权人的利息是相对稳定而低风险的。因此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低,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债券资本成本)也就低,就公司实体来讲,其现金流量的风险介于股东权益和债权人之间,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含义就是要保证每个资本供应者都获得等值于其机会成本的收益。如果注意到现金流量与相应折现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则无论采用股权现金流量还是实体现金流量评价项目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必须指出的是,股东现金流量法的主要问题是:

1.股东权益的内含报酬率会随着所用杠杆作用的大小而变动。

2.由于采用负债融资,股东现金流量的风险将会包含财务风险,股东要求的报酬率(股东权益资本成本)不但受经营风险的影响而且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考虑负债融资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股东权益报酬应随财务杠杆大小发生变化,但是要估计股东权益成本应随杠杆作用变动多少,却是十分困难的。

而站在债权人角度考虑采用债权人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主要问题是:债权人的终极目标是保证其债权本息的安全性,其对投资索取的现金流量仅是本息。而对投资的“剩余价值”并不关心(除非影响到他们的本息安全性)。因此也就无法从此角度考虑投资的真正价值,或投资对股东财富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较好的办法是将投资和筹资分开考虑,首先站在公司实体的角度评估投资本身的经济价值,而不管筹资的方式如何,如果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大于加权资本成本,即能产生正的净现值,然后再去处理筹资的细节问题,筹资只是如何分配净现值的问题。

二、名义报酬与实际报酬

在估计投资的现金流量时,若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又会出现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名义资本成本与名义内含报酬率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决策时,投资者通常无意之中已将通货膨胀因素包含在资本成本(或贴现率)中而在估计现金流量时,却未专门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不当的匹配的结果是使公司作出投资决策时过于保守,尤其是关于长期资产的决策与评估。

通货膨胀下的资本预算的关键是始终只对同类的量做比较。当现金流量是名义值时,应对应名义贴现率,而当现金流量是实际或稳定币值时,应对应实际贴现率。

从上述分析来看,从原理上讲,只要注意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间的对比关系,两种比较结果都不会影响投资的选择,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好的办法还是利用名义现金流量计算的名义内含报酬率与名义资本成本进行比较作出选择。若使用实际资本成本与实际内含报酬率比较不仅增加计算量,而且因为其复杂性也会增加出错机会。

三、期权价值的作用

期权是指不附带义务的权利,它是有经济价值的,在财务上,一个明确的期权合约经常是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卖一项资产的权利。

广义的期权不限于财务合约,任何不附带义务的权利都属于期权,就资本预算而言,通常在决策者选定了某一项目后,并不会就此袖手旁观,任由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是在其有能力改变项目的情况下,充分施展其“后续选择权”(即期权)。控制项目效益的发展或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如:将投资推迟至较后日期的期权,在需求变动时改变经营规模的期权,当原材料价格变动时改变投入构成的期权以及在最初的投资成功(或失败)后继续(或放弃)投资的期权等,在每种情形下,管理者可以改变投资的性质与范围来对最初决策时未知的新信息做出回应。由于这种权利并不附带义务,因而能增强投资价值。

1.管理者运用贴现现金流量评价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调整和选择,如放弃或推迟决策或根据前面投资情况决定是否扩大投资,这些行为都可能增加投资的实际价值。

2.对投资项目动态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管理者充分利用期权调整投资价值的过程,由于期权价值增加项目的净现值。因此对期权的选择有助于管理者正确应对高风险高盈利的投资机会而不至于盲目低估投资价值。

四、忽视风险分散化效应

如果企业每年有很多各自独立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就应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项目的风险调整贴现率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并度量每个项目自身的风险,因为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即使每个项目的风险程序都较高这些项目组合在一起,单个项目的大部分风险也不能在企业内部分散掉。

从企业整体角度看,新投资项目自身特有的风险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内部其他项目和资产的组合而分散掉一部分;而从股东角度看,一部分风险又能被企业股东的资产多样化组合而分散掉,所有这些都应是在合理确定项目贴现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4

(一)项目选择。选定合适的投资项目是保证经济收益的首要条件,决定了资金持有者的最终收益。私募股权投资极少涉及公开市场的运作,其必然存在着诸多经济风险,项目选择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总体来说,PE项目的选择需符合:良好的经营模式,有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指导经营;经营时间必须在3年以上,确保投资对象具有足够的市场价值;丰厚的经济收益,保证投资利润达到预期。

(二)法律调查。市场上可以投资的项目复杂多样,各行企业会不定期地向投资者发出招商项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辅助项目实施。其中,不乏一些商家为了筹集资金而采取非正当措施,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按照经济法律的规范,投资方应对被投资企业详细地调查分析,特别要弄清PE企业是否存在债务、产权、土地等方面的纠纷,以免涉及到各种赔偿问题。

(三)投资设计。PE需要建立相对完整的运营机构,以及与投资双方相匹配的投资方案。PE设计工作的重点:一是评估价格,根据市场价格标准确定本次投资项目的总价值;二是运营机构,投资项目运营后的董事会组织及内部管理体制等;三是编制合同,协调后的PE条款应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合作双方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此外,还需解决资金分配、人员调配等方面的问题。

(四)退出策略。一般情况下,当投资者察觉企业所具有的风险隐患以及一些难以彻底解决的经营问题,其有权向董事会申请退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另外,当私有企业经营发展到相应的程度,有足够的实力上市经营后也可要求退出PE模式。比较常见的推出方式有上市、出让、股票回购、卖出期权等,投资者需综合分析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防止盲目性地退出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五)综合监管。国内PE模式的推广空间比较狭小,这与投资的高风险是密切相关的。资料显示,正常情况下仅有15%-20%的私募股权投资能创造理想的收益,多数投资者承担着亏损、持平的结果,均是由于私有企业的经济力量、经营模式、日常盈利等指标水平不高所致。综合监管是PE必不可少的工作,主要目标是对各项经济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市场投资潜在的风险以应对处理。

私募股权投资中运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公允价值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以公平交易、自愿交易等为原则共同协商后确定的交易价格。其本质上是买卖双方私自确定的限价范围,可以随着双方协商工作而适当调整的。PE也具有私自协商的特性,这与公允价值的概念存在着较多的相似性。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引入公允价值是比较有利的。

(一)维持市场秩序。尽管公允价值是买卖双方协调确定的,但其依旧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以市场行情的普遍价格作为参考。因而,私募股权投资引用公允价值为参考,可以避免随意性定价产生的混乱局面。如:部分投资商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肆意压低投资金额,给私有企业的经营造成不便。利用公允价值作为衡量标准,有效地维持了市场经营秩序。

(二)稳定股权价格。股权价值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调整,特别是咋经济危机阶段股权价值下跌,经营者随意性降低股票价格以筹集资金。面对这种局面,公允价值具有稳定股权价格的作用。如:由买卖双方提出价格调整方案,确保股票持有者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并且以合理地价格完成股权转让等操作,为私有企业创造了优越的经营环境。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5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

在财务会计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核心章节的《长期股权投资》一直困扰着很多学习者,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其以最后一项资产的身份出现,本章知识的掌握是判断学生对整个金融资产理论框架是否把握和良好应用的重要指标;在高级财务会计学中其又以《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前导性章节的形式出现,并且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所得税费用》等章节彼此融合,可以说本章知识是决定着学习高级财务会计成败的关键。

一、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的分类

财政部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会计信息透明度为目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原《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修订,并以财会[2014]14号文重新印发,该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包括: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取消了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上无公允报价的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要求对第一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对第二、三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原第四类长期股权投资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同为股权投资,由于表决权不同、被投资单位性质不同、运作方式不同,可能被划分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

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实质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仅需要围绕股权的取得、被投资单位现金股利的宣告、现金股利的发放、资产负债表日减值的测试(减值发生时,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最终的处置五个基本环节进行处理。而权益法则需要围绕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诸多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核算工作较为复杂。

(一)权益法名称的由来

学习权益法,首先应理解其名称的由来,权益法即投资方按照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而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相关账户进行调整的方法。为何称之为权益法?由于投资者作为被投资方的投资人即股东,成为企业众多所有者中的一员,应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方的所有者权益,为了核算投资的价值及其变化,应参考被投资方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的价值,而非总资产的价值亦或负债的价值,并且随着被投资方所有者嘁婕壑档谋涠而及时变动。因此此种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价值的后续方法按照核算特征被称之为权益法。通俗地说,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求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随着被投资方的所有者权益而变动,即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要按照被投资方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来确定。

(二)分析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的要求,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包括的基本项目有: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

实收资本记录投资者投入的注册资本的部分,股本记录投资者投入的股票的面值,扣除手续费、佣金后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溢价部分,实收资本或股本与资本公积溢价部分与投资者投入有关。而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来源于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换取的职工劳务和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被投资单位的其他权益变动。经过分析之后,在此可将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分为三类,即留存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

其他综合收益为新增项目,列示按会计准则规定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包括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和以后会计期间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两类。前者主要包括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以及按照权益法核算因被投资单位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变动导致的权益变动,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确认的该部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后者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等七个部分。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属于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历年收益的留存,为了体现报表之间的关联性,可通过报表间的结转来显示,即在报表层面上是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结转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指出由于净利润归所有者而有,所以应转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中,具体隶属于留存收益项目。

三、案例分析

结合2016年CPA教材《长期股权投资》章节例题,经补充、修改后如下:

例:甲公司于2017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40%的股份,自取得投资之日即派人参与乙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甲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为对价,其成本为6 000万元,累计摊销为1 500万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为1 000万元,该专利技术市场公允价值为4 500万元。投资当天,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 000万元,除表1所列项目外,乙公司其他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假定乙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800万元,其中,相对于甲公司取得投资时存货中有75%已对外出售。甲、乙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且资产负债表日及会计年度也相同。本例中所涉及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为管理部门所使用,预计净残值均为0,且均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或摊销。要求:编制投资当年会计分录,并计算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一)初始投资时

本例中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结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初始投资应以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核算。所以在投资日,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47 700 000

累计摊销 10 000 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5 000 000

贷:无形资产 60 000 000

营业外收入 10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 700 000

其中专利权属于无形资产,已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且增值税税率为6%,则:

增值税税额=4 500×6%=27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4 500+270=4 770(万元)

营业外收入=4 500-(5 000-1 500-1 000)=1 000(万元)

投资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 000万元,投资方所享有的份额=8 000×40%=3 200(万元),可见初始投资成本4 770万元大于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3 200万元,差额1 570万元为正商誉,无需调账,作备查登记。

(二)核算盈亏时

按照被投资方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量,分别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核算其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核算流程如下图所示(单位:万元):

账面价值下本期核算的净利润为800万元,而公允价值下核算净利润时成本费用应多扣除315万元,其中营业成本多扣除225万元,管理费用多扣除90万元,最后的净利润=900-225-90=485(万元)。

(三)其他

若假定当期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一批商品,成本为800万元,销售价格为1 000万元,截至资产负债表日其中60%的商品对外销售,除此之外未发生其他任何内部交易。

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收益=(1 000-800)×(1-60%)=80(万元)

调整后最终的净利润=555-80=475(万元)

企业享有的被投资方净损益=475×30%=142.5(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 425 000

贷:投资收益 1 425 000

若当期被投资方取得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公允价值上升1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除此之外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变动额为200万元。

分析:显然由于上述事项导致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中“其他综合收益”增加100万元,“留存收益”减少60万元,其他项目增加200万元。基于“照镜子”原则,被投资方通过具体明细账户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300 000

――其他权益变动 600 000

应收股利 18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80 000

其他综合收益 300 000

其他权益变动 600 000

经调整后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计算如下:

方法一:按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账户余额分析后计算,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 498+142.5-18+30+60=3 712.5(万元)。

方法二:按“照镜子”原理,资产负债表日“镜子外”被投资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9 000+475+60+100+200=9 715(万元),则“镜子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镜子外”被投资方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正商誉=9 715×30%+798=3 712.5(万元)。

显然在确定被投资方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时,基于“照镜子”原理的方法二可以快速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CPA教材的案例设置中往往忽视了对税收征管的要求,针对提高学生综合专业水平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最新的税收法律制度对案例中涉及的税种予以分析、核算(本案例涉及到“营改增”项目),使会计核算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经济业务活动,不失“会计为经济业务活动的语言”。S

参考文献:

[1]王燕.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照镜子”学习法[J].财务与会计,2016,(7).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修订)[S].2014.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6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077—02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在发展直接投资,都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其中私募股权融资就是最主要的直接融资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盈利模式和操作流程;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构想;阐述了商业银行私募股权投资的管理方式。

私募股权投资主要从事直接融资业务,商业银行主要提供间接融资业务。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得快,可能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造成冲击。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拓宽业务,都在积极发展私募基金。因为商业银行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合法合规的一种融资行为,商业银行控股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就间接持有了一些合法股权。在商业银行和实体业务间架起了一道防火墙,有效隔断银行与公司的人财物与经营,避免不正当交易。另外,使用私募股权投资使运作更加专业化,因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专业人员很多,经营可按照股权投资行业的规则。私募股权投资也是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途径。通过此方法不但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可解决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人才引进、治理结构等问题。

一、私募股权基金的盈利模式和操作流程

(一)盈利模式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盈利模式与证券基金没什么分别,都是获取长期资本增值收益。价值形成分六个阶段。首先是价值发现,然后是设计价值、持有价值、提升价值、放大价值,最后是价值兑现。其中发现价值阶段,就是要发现有投资潜质的项目,并进行合作投资。价值设计主要包括实业设计也就是资本利得、运营设计、产权设计、资本设计也就是资本上市,以及其他设计。资本利得的设计最高占半数,运营设计占三成,其他所有设计占两成。价值持有阶段,就是当基金管理人对项目进行了调查,并完成了基金的投资,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的阶段。价值提升阶段就是基金托管人运用自身的优势,提升公司战略、管理、财务与市场,从而提升企业的资本利得也就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价值放大阶段,就是投资的项目经过几年的股票发行与溢价出售,价值放大的阶段。价值兑换阶段就是基金管理人在资本市场一合理的价格抛售项目企业的股票,从而兑现了价值。

(二) 操作流程

私募股权基金操作起来分为筹资、投资、退出这几个过程。筹资阶段就是通过私募,向特定的人群募集资金,用募集来的资金设立资金。投资阶段,通常是在基金成立后,调查、评估、竞标、决策投资项目,可以新设参股这些项目,也可以跟投、增资等的后续投资行为。退出阶段就是先对所投的项目进行增值然后再通过收购与兼并的方式退出资本市场,当然退出后也要收取增值的收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构想

我国的商业银行非常关注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而且多家银行都已经开始实施了。商业银行的私募股权融资业务一般为资金委托。这样一来,上下游的产品价值链被拓宽,整合了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私募股权融资产业链,增值了金融服务的空间。目前商业银行为私募股权基金和基金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首先是资金托管业务,银行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资产保管、会计核算、投资监督、资产评估以及信息披露。但是清算服务不是对所有的对象都提供的,只有授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才能申请此项服务。为了防止资金的挪用和乱用,独立托管机构会为私募基金的投资人设置资产防火墙。其次是提供基金募集服务,商业银行在私募股权过程中,成为中介,链接基金募集者和资金持有者,把限制资金依照客户的要求变成股权基金。另外是财务顾问的服务,银行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财务顾问,提供一些有关基金设立,运营的咨询服务。当然,也可以提供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作条款的咨询服务,并与资金参与方进行谈判。最后提供基金退出的服务,上文提到的私募基金要退出才能取得收益,银行可以为私募资金提供退出的路径。

三、我国商业银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的方式

本文根据2008年的公开年报上的信息,重点关注长期股权投资和管理,所用的样本银行都是上市的国有控股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管理的情况。

首先股权投资是一种创新的业务,给银行带来很多利益。因为经营的复杂,很多商业银行都迫切需要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它的管理方式。大体上看,商业银行都很会选择商业机会,纷纷建立多元化业务平台,当然也包括股权投资在内了。建立平台后方便其整合资源,综合经营,形成杠杆效应。

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境内境外全资控股子公司来实现多渠道投资和获取股权。比如建银亚洲、工商行的工银租赁、中银香港等这些子公司都是境内外全资控股的,所经营的业务大多都是金融类的,比如商业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等。设立股权投资大部分是为了投资,也有少部分直接购买。

商业银行的监管需要更加专业化。目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去专业化管理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这些管理任务都交给了子公司管理部门、资产负债综合经营管理部门等。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去管理会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的。基于此,所以商业银行需要更专业化、更智能化的股权投资管理。股权投资管理一般有这样几个流程,首先是调查,然后进行筛选项目,对项目进行决策,再进行财务处理和风险管理,投资评价,最后退出股权投资。可以以这个流程为主线,用财务和非财务两个视角去分析。首先是股权的投资决策分析,主要分析股权投资的动因,选择投资机会,指定投资政策,安排决策程序。上述的一系列过程都需要统一企业价值和权责制,这样才能从内外部监督检查来制衡投资决策。用财务的视角分析股权投资,股权投资组要通过财务揭示,比如股权投资的计价、优化股权投资的资本结构管理、优化股权结构与会计行为等。

股权投资的风险管理有很多模式。总体上有这样几种,规划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实施部分、风险检查和评估改进。股权投资的评估主要包括投资完了的,正在投资的以及可能会投资的效益评价。

最后是股权投资管理的退出。退出是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考虑。如果从经济角度看,就要分宏观和微观,从宏观上看,考虑的内容有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产业周期等。从微观看,考虑的内容有纠错失败,正在进行中的很可能失败的股权投资,转移成功股权投资的高价值趋向,将丧失控制权的股权退出。

除此之外,要建立股权投资管理的信息系统。股权投资管理中的控股子公司越来越多,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有助于管理。为满足管理规范和一些制度上的需求,要通过高效的管理,系统化的技术,包括对参股控股的企业的树型管理。对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和股权投资控股企业进行基本的信息管理,需要对这些信息做定期报告和动态管理。

综上所述,中国自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私募股权投资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领头羊,无疑也想分这杯羹,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抢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已经是实现战略突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7

1、投资行为可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遭受国家行政部门制裁及处罚,导致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选择时,投资行为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切不可只贪图利益,而不顾及其他。

2、投资未按立项审批程序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出现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投资损失。授权批准属于事前控制,可以将不当行为制止在发生之前,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可能的损失,长期股权投资金额、投资风险大,因此公司必须对长期股权投资设立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

3、投资项目未按科学、严密的评估和论证程序进行立项、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专家论证,随意性大,形成乱投资,给企业经营造成严重损失。第一,对于决策者来说,信息的收集程度是展开决策的前提与条件,必须尽可能多的收集更为精确、全面的数据,从而保障所作决策的科学性。第二,投资决策者的自身综合素质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投资决策者不能对行业的发展背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做出全面了解,那么就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决策风险。

4、在公司开展投资工作当中,如果长期股权投资从持有到处置出售转让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那么就很有可能给监督与控制工作带来困难,不能保障投资安全和投资收益而造成损失。公司在进行一系列合同的签署工作时,必须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程序来开展工作,如若不然,就很可能导致长期投资股权的不尽明确,从而造成公司投资权益的损失,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5、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没有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做出准确的核算,出现遗漏或者差错,使会计资料缺乏较好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给财务工作造成风险,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权益受损。如减值准备的计提、审核、批准工作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步骤开展,就可能导致核算工作缺乏准确性、权属变更缺乏时效性,最终还会影响到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这都会加大财务工作风险。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措施

1、在长期股权投资决策阶段,公司应当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定投资方案,明确投资目标、规模、方式、资金来源,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同时结合公司内部的各项实际情况,对投资项目与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工作,以公司的规模状况、投资目标等情况客观对投资规模、预期收益等指标做出评价,要根据公司本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投资工作,做到小心、谨慎投资,切不可盲目投资。

2、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特别是涉及到“三重一大”事项(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项目投资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投资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

3、公司应当根据批准的投资方案,拟定投资合同,并聘请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专业人员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必须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还应严格按照母公司规定执行,及时上报母公司审批。

4、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执行阶段,公司应该根据正式签署的投资合同的相关文件规定,严格按照投资合同约定投放资金。为了避免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完善公司内部的授权制度,建立健全投资业务的资金收付、凭证保管、会计记录等管理制度,实现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全过程管理控制。

5、公司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定期组织投资质量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公司财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与被投资方核对有关投资项目、开展项目分析,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账务处理,保障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

6、应该强化对股权投资权益证书的保管,健全好一套完善的档案记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点盘查,设定专人对其保管,明确权利义务。如果股权出现改变,相关部门要尽快办理好权属变更的相关手续,最终由财务管理者对变更后的最终账目予以审核与确认工作。

7、公司应加强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及处置过程的税收筹划,长期股权投资有两方面的投资收益,一是持有期间的股息、红利收益,二是投资转让的资本利得收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为免税收入;而企业转让股权,扣除相关成本按照差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先投资分利,再转让股权,运用分割方法,可减少公司的税收负担。

8、对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或丧失继续持有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公司应当及时处置。首先,应由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向授权部门提出相关处置申请,申请中应注明相应长期股权投资的项目名称、金额、处置原因、处置方法。其次,授权部门认真审核,对于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开董事会议进行讨论,集体决定处置方案。为防止处置过程中的舞弊,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价格应由外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者直接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工作给社会专业处置机构来进行,从而更为有效地保障公司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9、公司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长期股权投资开展减值分析,要按照规定的标准与程序执行,保障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企业对持有的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在后续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对子公司和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8

我国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第五条中提到“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2000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七十条中提到“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2006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四条中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上面是以债务重组为例来说明我国的一些业务处理曾经在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之间反复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资本公积?为什么在处理这些业务时会反复变化呢?本文从资本公积的本质出发,结合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来讨论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化。

一、资本公积的本质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资产。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虽然都同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但两者有所区别。实收资本一般是投资者投入的、为谋求价值增值的原始投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要求企业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金相一致。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应当与实收资本相一致。因此,实收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无论从来源上还是资金金额上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当投入企业的资本超过法定资本时,也就是存在资本或股本溢价时,由于法律的规定而无法直接以实收资本的名义出现,则该部分内容保留在了资本公积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资本公积具有资本的属性,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资本公积也可以说是准资本,当条件具备时,资本公积可以转化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与留存收益也有本质区别,留存收益是企业净利润的转化形式,资本公积与企业的净利润无关。

二、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化分析

(一)资本公积原核算内容分析

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资本公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庞杂,被戏称为“聚宝盆”。其核算内容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准备、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七项内容。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现金捐赠、债务重组收益、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如果根据资本公积的本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有许多内容不具备资本公积的本质,不应该通过资本公积这个科目进行核算。例如接受捐赠等。

1.关于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的分析。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由于不具备投资的属性,在新准则里作为企业无偿获取的经济利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参与利润表的核算。不再通过资本公积核算。

2.关于股权投资准备的分析。“股权投资准备”在权益法下核算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严格来说,“股权投资准备”也不具有资本公积的本质。因此在新准则里不再设置“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但将这部分内容记入到“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详见下面分析)。

3.关于拨款转入的分析。拨款转入是国家对某些企业的拨出专款,专门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待该项目完成后,形成资产的部分记入“拨款转入”明细科目。“拨款转入”可以认为是以国家作为捐赠主体的捐赠行为。在新会计准则体系里引入一项新的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在新颁布的政府补助准则里对这种情况重新进行了规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拨款转入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是投入资本的概念,因此与资本公积无关。具体规定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记入到“递延收益”科目。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记入到利润表。

4.关于外币折算差额的分析。根据《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工商外企字[2006]81号)的规定,外商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只能采用收到出资当目的即期汇率,不再使用合同汇率,也不使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与其相对应的资产类科目也不使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这样,外币投入资本折算差额以后就不存在了,资产类科目在期末仍分别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虽然“实收资本”账户的金额不能反映股权比例。但并不改变企业分配和清算的约定比例,这一约定比例通常已经包括在合同当中。

5.关于关联交易差价的分析。新《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因此,新《关联方披露》准则认为关联方交易是不公允的,已经在报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不需要再单独核算“关联交易差价”。

(二)新准则下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分析

在新准则里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这部分内容通过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来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这部分内容一般通过资本公积来反映。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新会计准则中,将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严格区分开来。新会计准则从资本公积的本质属性出发,还原了资本公积的本来面目,体现了资本公积是资本性投入的本质属性。取消了和资本公积属性无关的会计科目,只保留了“资本(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前者从字面意思看很好理解,体现了资本公积的本质,主要核算企业收到的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后者的核算内容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用于反映现金捐赠等内容,而用于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资本公积主要内容包括: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例1,甲公司2005年1月1日向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股股票期权,这些管理人员从2005年1月1日开始

连续在公司服务两年,即可以每股5元的价格购买本公司100股股票。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20元。公司估计每年管理人员离开公司的比例为10%,第一年有10人离开公司。第二年有8人离开公司。甲公司每年会计处理如下:

2005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9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

2006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74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4000

假设剩下的82名管理人员在2006年12月31日行权,甲公司股份的面值为1元:

借:银行存款 41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64000

贷:股本 82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96800

分析:在这种业务里,资本公积也体现了它的本质特征,具有准资本的特性。

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倒2,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占其有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为40%,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当期乙公司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1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4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000

当甲公司处置对乙公司的长期投资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400000

3.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例3,甲公司是房地产开发企业,2007年3月1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将其开发的写字楼整体出租给乙公司使用,租赁开始日为2007年5月10日。2007年5月10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余额为4500万元。转换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5月10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4700万元。

2007年5月10日。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成本) 47000000

贷:开发产品 45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当甲公司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将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0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

例4,甲公司2008年2月12日按每股5元购入乙公司100000股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6元,2009年12月1日。甲公司以每股7,5元的价格将乙公司股票全部出售。

2008年12月31日,股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乙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

2009年12月1日,出售该股票时将以前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例5,甲公司因持有意图发生改变,于2008年10月1日将2006年1月1日购入的面值为50万元、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6%、每年12月31日付息的乙公司债券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乙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52万元。账面摊余成本512035元。其中,成本50万元,利息调整12035元。

重分类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乙债券(成本) 52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债券(成本) 500000

――乙债券(利息调整)12035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965

在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将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965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9

分析:(1)上年度(2011年)甲公司(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由于既末登自身的有关账簿,又未登乙公司(子公司)的有关账簿,只是为了提供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要,才对报表有关项目的数据进行了调增调减处理。因此,本年度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应继续予以调整,编制如下调整分录(采取上年度合并调整分录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24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40需说明的是,上年编制的调整分录,本年继续调整时,其贷方不能再是“投资收益”项目了,因上年度贷记“投资收益”项目240万元,导致合并利润表中增加了利润总额240万元、净利润240万元,最终增加了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上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与本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有关项目应该街接,因此,上年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增加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在本年编报时应转换为增加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

(2)本年度(2012年)甲公司又要按权益法对乙公司(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编制如下调整分录(比照上年度合并调整分录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86.40贷:投资收益[80%×(180-40%×180)]86.40若将上述(1)、(2)两笔调整分录合并,可得:借:长期股权投资326.4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40投资收益86.40[例3]承[例1]、[例2]资料,只是假设甲公司和乙公司为不同企业集团的两个子公司。同时补充一个资料:2010年末甲公司合并时,评估发现乙公司只有某项管理用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出8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按年限平均法在5年内计提折旧,其它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省略其它资料。要求:分别在2011年末、2012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分析:由题意可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与[例1]不同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在合并日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各项可辨认的资产、负债需按其在合并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可靠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

(1)2011年度。首先:因合并日(2010年末)对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进行评估,发现只有某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其它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故首先就得对子公司该项固定资产报告的价值进行调整,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借:固定资产80贷:资本公积80其次,调补该项固定资产在2011年度计提的折旧费,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借:管理费用(80÷5=16)16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需说明的是,上述贷方的对象本应是“累计折旧”项目,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这一项目,考虑到“累计折旧”项目是“固定资产”项目的备抵项目,因此,贷方增加“累计折旧”项目导致的是“固定资产”项目反而减少。

项目股权投资价值分析例10

2.新准则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应按所得价款扣除已确认但尚未领取的应收股利后的余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处置损益;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在处置时亦应结转,自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二、分回剩余资产税法与会计处理规范的差异及分析

1.税收上,确认分回剩余资产,应作为投资资产转让确认转让所得或损失,计算公式为:

投资资产转让所得=分回资产-其中应确认的股息所得-投资成本

以上公式中:(1)“投资资产”,以下简称投资,即会计上的“长期股权投资”;(2)应确认股息所得,是指被清算企业清算后累积盈余公积和累积未分配利润中投资企业应享有的份额;(3)“投资成本”,即会计上“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2.会计上,分回剩余资产,应作为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价款看待,其应确认的投资处置损益的方法因为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方法不同而有异:

(1)成本法下,应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收益=分回资产-投资的账面价值=分回资产-(投资的初始成本-持股期间冲减的投资成本-投资的减值准备)

在正常处置股权投资时,所得价款中可能包含已确认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以下统称现金股利),但在被投资单位实施清算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企业清算的变现所得,首先应当用于偿付包括已确认的应付股利和各项税金在内的全部债务,剩余资产才能由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因此投资企业分得被清算企业的剩余资产,不应包含已确认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2)权益法下,应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收益=分回资产-投资的账面价值=分回资产-(投资的初始成本+投资时计入当期损益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 “损益调整”(借)余额+ “其他权益变动”(借)余额-投资的减值准备]

以上公式中:①分回资产,是指投资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回的剩余资产,如果分回的为非货币性资产,应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②初始成本,是指取得投资时会计上按准则规定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③冲减的投资成本,是指成本法下分回现金股利时,因为分回金额超过取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分配额的部分而冲减初始成本的金额;④投资时计入当期损益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是指权益法下,初始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按规定应调增投资成本和确认营业外收入的金额;⑤如果公式中已确认的“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为投资损失(即余额在贷方),则应以“-”号代入;⑥以上公式计算结果如为负数,则应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失”。

三、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所谓差异,此处是指分回资产作为处置投资确认损益时,税收与会计上所存在的差异;所谓差异原因,是指会计确认的投资调整项目,如损益调整、减值准备等,税收上不予认可,或者税收上认定的调整项目,如分回资产中包含的股息所得,会计上又未予确认,因而导致税收上确认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与会计上确认的股权处置损益产生差异的因素,及其对差异额的影响金额。

分析差异原因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了解税收上或会计上相关事项的处理对差异的影响方向(增加或减少差异)和影响程度;二是在计算纳税调整金额时可以用来对直接按税收所得与会计损益确认的差异进行复核,减少差错。

现采用公式计算方法,就上述差异及差异原因进行分析:

1.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

税收与会计上股权处置收益的差异额=税收上投资转让所得-会计上股权处置收益=(分回资产-应确认股息所得-投资成本)-[分回资产-(初始成本-已冲减的投资成本-投资的减值准备)]=(-应确认股息所得)-已冲减的投资成本-投资的减值准备

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

税收与会计上股权处置收益的差异额=税收上投资转让所得-会计上股权处置收益=(分回资产-应确认的股息所得-投资成本)-{分回资产-[初始成本+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损益调整(借)+其他权益变动(借)-投资的减值准备]}=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损益调整(借)+其他权益变动(借)-投资的减值准备-应确认的股息所得

以上两个公式中,如果代入公式的相关数据与公式所列方向相反,比如“损益调整”或“其他权益变动”的方向为“贷”,则将“+”改为“-”,或以“-”号计入。

四、投资企业分得被清算企业的剩余资产的会计处理

投资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剩余资产,标志被投资单位的终结,投资企业在账务上应按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分回资产价值作为股权处置价款看待。

1.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应按分回资产价值,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投资已提减值准备,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该项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应按分回资产价值,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投资已提减值准备,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该项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按投资的其他调整项目的账面余额,贷记或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还应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属于该项投资的部分转入当期损益,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五、投资企业分得被清算企业的剩余资产的所得税处理

第一步,确认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

1.确认分回资产中包含的股息所得:

应确认的股息所得=被清算企业按年初至终止经营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清算所得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合计×投资企业持股比例

2.确认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

应确认投资转让所得=分回资产价值-应确认的股息所得-投资成本

以上公式1计算结果如果为0或负数,则按0计算;公式2计算结果如果为负数,即为投资转让损失。

第二步,计算确认税收与会计上计算所得(收益)的差异,具体计算公式见本文第二部分(三),直接按税收上计算的转让所得与按会计上计算的“投资收益”的差额确认时,还应按影响因素分析的公式进行计算,检验无误后再予确定。

第三步,进行纳税调整:(1)如果计算出的差异为正数,应按其差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应税所得),如果计算出的差异为负数,则应按其差额调减应税所得;(2)权益法下将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税收上并不认同,因此,如果转入为收益的,应当调减应税所得;转入为损失的,则应当调增应税所得;(3)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时已调增应税所得的,转让时则应当调减应税所得。

六、案例

A上市公司对B公司持股40%,按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20×9年6月30日,B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届满,股东会决定对公司作解散清算,各项资产变现后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了汇算清缴,并计算了清算所得,一并缴齐了企业所得税,再以变现所得清偿全部债务后,剩余资产为500(万元,下同),按持股比例分配给A公司现金200。在终止B公司账务和转销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前,B公司账面盈余公积余额60,未分配利润余额195;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46,其中:成本106(初始成本100,已确认股权投资贷方差额6),损益调整(借)30,其他权益变动(借)15,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5。试作相关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上确认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借:银行存款2 0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 06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150 000

贷:投资收益540 000

[200+5-106-30-15=54(万元)]

同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B公司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A公司应确认的份额转入本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0 000

贷:投资收益150 000

(二)税收上确认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1.A公司分回资产中应确认的股息所得=(60+195)×40%=102

2.A公司对B公司的投资资产转让所得=200-102-100=-2

(三)计算税收与会计上确认股权处置损益的差异:

1.直接计算的投资处置收益的差异额=(-2)-54=-56

2.用因素分析法检验的差异的可靠性:

税收上确认的投资转让所得与会计上确认的投资处置收益(权益法)的差异=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损益调整(借)+其他权益变动(借)-股权减值准备-应确认的股息所得=6+30+15-5-102=-56

经验算复核,上述直接确认的差异无误。

(四)进行纳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