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德育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20

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因此,对于现代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极其重要。本文主要就目前学校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德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多,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其自控能力和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1、迷恋打网游、泡网吧,厌学现象严重

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及全球性经济萎缩,致使人才过剩,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另外读书不多的人也能赚大钱等负面现象的影响,使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从而厌学。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或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网吧、游戏室一些娱乐场所就成了这种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养成不良恶习;并将不良恶习带到学校里,造成不良影响。如课桌墙壁甚至厕所中都写着五花八门的污言秽语,乱扔纸屑、果皮等。这种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比比皆是。

2、跟风现象严重,忘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部分学生发展到盲目追求时尚的地步。如追求发型的标新立异、服饰的牌子特色。致使校内出现了奇装怪发,男生带耳环,女生涂指甲、涂口红;随时听耳机、听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家长的娇宠,学生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如学生在学校吃早餐时,往往馒头、面包只吃一口就随手丢,操场、楼梯都随处可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优良传统已经被一些学生及家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3、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道德缺失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开始顶撞甚至背道而驰。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别在晚上成群结队出去太晚,他们却深夜未归。老师教导学生要爱护公物,他们偏偏破坏公物,并以此为乐。教室的门窗常被弄坏,学校的电线、电话线常被剪断,学生喊打老师、辱骂老师现象时有发生。

二、影响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缺少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是造成学生的不良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有些家长生活不检点,言行不注意,满口脏话,行为粗鲁等。这无形中使孩子沾染了坏作风。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有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造成家庭教育留有缺口。

2、学校因素

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但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社会、家长甚至有关这方面的领导都只注重学校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而教师在上述压力的影响下,不敢放手搞德育建设,致使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搁浅。

3、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还比较缺乏,对于道德行为认识比较肤浅、片面。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或错误理解。有些学生尽管懂得道德规范,但当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由于自身意志薄弱而出现不良行为。如在路上拾到钱,明知道应拾金不昧,但因控制不了诸如玩游戏的诱惑出现了贪财为己的过错;明知道不完成作业不对,但因控制不住自己,去看电视却没有按时交作业,违反按时交作业的纪律等。

三、改善中职学生德育的有效措施

1、对学校的德育教育体制进行整改,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中职学校中的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体系建设和德育队伍建设两方面。要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建立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德育教育体系,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时代特征。

2、对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教育的方法应改变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空洞说教,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运用详实的数据与事实,引导学生能明辨是非,正确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学校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从细微之处入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切实增强德育教育对学生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有效性。

3、对德育教育的渠道进行拓展,提高德育的凝聚力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但要发挥校内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更应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生制宜地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先学会做人,做受家长、老师、同学和企业欢迎的好人。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2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说育人为本,其含义就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为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他能力再强也不能造福社会。但是,现阶段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心只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可见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要的,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在部分学校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老师盲目地说爱国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规范道德品质,纸上谈兵,过于空大,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影片和一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子孝、爱国、助人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反面事例,让学生重视德育教育,规划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与生活结合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渗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最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

四、丰富校园文化,增添良好的道德气息

环境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这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可以在班级内和校园内粘贴名人的画像,并标注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可以树立光荣榜,对道德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表扬,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3

德育教育对于中学生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对中学生的思想发挥着指导作用。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也开始对德育教育进行学习和实践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国传统德育教育中容易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因此,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学,就需要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德育真正在中学生成长阶段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德育指导青少年思想的作用,只有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

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学校领导片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很容易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等宏观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在教学内容过多的强调理论,导致中学生没有珍重的领悟,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践。在教学上德育教师也没有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以至于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一贯采用的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单一,课程枯燥,这样的课程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简单的灌输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受到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无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条式的教育无法指导学生的言行,也就不能提升他们的品德。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效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还不能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导致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仅是凭借思想品德课的成绩来界定开展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根据此来评价学校的好坏,似乎考分越高的学校学生的品德就好,这实际是个非常错误的定论。现在教师只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也只是记忆书上的知识点,追求较高的分数。

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明确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每个人都能持续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第一,要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遵纪守法,这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二,要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对学生又提高了要求,除了让学生遵纪守法外还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这是培养学生要有公德心。第三,有利他主义精神,德育讲究要付出,为他人付出,这是道德教育的高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第四,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是对思想的引导,除了让学生接受教育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言行,要积极引导他们,注重心灵上的感触和真实体验。可用情感陶冶法,要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这样学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可以运用榜样模仿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身边的模范树立起来,这种方式就将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变为形象的、具体的,对学生的言行发挥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运用行为训练法,一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加强主体的作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深刻认知,从而转化成行为习惯。

(三)强化教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教育如想很好的开展,也需要一直思想业务和专业素质均高的教师队伍,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针对性的对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德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树立与现代化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德育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需要集合三方的力量,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德育指导,运用各种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挖掘青少年真正的需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社会的环境也不可忽视,尤其是面对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大量的信息轰炸,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结论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切实的给予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导,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为构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冯菊香.德育问题在非编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3(11).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4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工作,学生对一些“守则”和“标准”也耳熟能详,但反映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和思考: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源在哪儿?

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1.2历史与现实的脱节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这种距离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1.4社会舆论的误导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舆论的误导,往往是他们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舆论的误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的喜多忧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天下太平”的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抗挫折意识不利。

(2)各种检查评比验收重“形象”,重表册,重汇报,而不重实效,会误导打学生产生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不良品质。

(3)选拔人才中的走过场,任人唯亲,只重关系,重金钱,而不重实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一种悲观心理,难以成才。

(4)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诱导。现在有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充斥着色情、暴力的镜头,这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无疑是诱导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应对问题的对策

2.1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高职德育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开展工作。大学生虽然已具备某种知识和能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的德育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针对兴趣爱好,抓热点,正确引导;针对偶发事件,抓起点,追根寻因;针对差生个体,抓闪光点,树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点,质疑去惑;针对学生易受挫现象,抓薄弱点,磨炼意志。

2.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具体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广泛的爱好;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诚奉献。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质,知识与做人实际上是两回事。就做人与知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的基础是要从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养的。

(3)社会教育,实践为主。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校是个“小气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以说取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科技文体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制作优良的德育课件,构建“绿色网站”。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5

纵观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要能立足于社会,拥有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除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外,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将中职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中职教育非常关心的话题。

一、当今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良好,缺少磨练,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差,并正处于心理困惑和烦恼出现最多的时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前途渺茫,从而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卑心极重,情绪低落而孤僻,难以与人沟通;有的学生容易产生一些过激心理,冲动好斗。

2.不良行为习惯和较差的自控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逃学、旷课等违纪行为经常发生;不讲文明礼貌、损坏公物等现象较为严重;受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暴躁、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3.道德情感狭隘,道德意识薄弱。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他们一般重感情、讲义气、爱打抱不平,但缺乏真正的正义感。一些学生的法纪观念、劳动观念、勤俭节约观念淡薄,缺乏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1.教育软弱乏力,德育工作低效化。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和学校不力,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常常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孤军奋战,孤掌难鸣。在道德认识方面,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学校的教育,学生在社会和家庭接收的信息经常与学校的教育不同步也不合拍,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被社会的负面影响消蚀殆尽。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存在教育偏位、德智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施教者与学生之间存在某种隔离,德育工作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力量因此而消弱。

2.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社会评价片面化。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以前我们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历和文凭,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目前很多考试仍然还是一卷定终身,所以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太大的转变。

三、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

2.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中职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

3.强化德育队伍,建立德育基地。提高德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班主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校要把班主任是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是否称职的标准,并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鼓励、表扬、奖励机制,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在学生一入校时,学校和教师就应加强管理,用《守则》《规范》及校规校纪等来约束学生,并用学校或班组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主题班会和各类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道德建设上真正形成自律。还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活动,通过演讲、影评、参观、访谈、文艺汇演等活动,把学生置于必须做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改变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低效、低速的现状。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理论武器,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理障碍。总之,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反复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特点,以饱满的信心和耐心,结合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的德育现状,常抓不懈、讲求实效,才能真正闯出一条中职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6

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校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二、原因分析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恰当。由于中职教育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关爱,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据调查,品德不良学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报打不平,但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三、对策

1.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2.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3.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4.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适度提出行动要求,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四、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7

一、引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中学德育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学德育不仅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对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德育有助于更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二、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加强中学德育,就必须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对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德育内容偏离实际

在现实中,中学德育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实践教育相当薄弱。近年来,作为中学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版本虽在不断更新,但内容大体上没有什么区别,它往往只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忽视了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课堂老师也仅停留于“照本宣科”的说教。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所以,很多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学习态度异样被动,机械地背诵教材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而已。其结果导致学生知行分离,书上的大道理人人皆知,但做起来却显得力不从心。

(二)德育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德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方法和手段单一。在德育的评价上,采用考分制,学生的品德转化成分数,形成考分越高者品德越好的荒谬逻辑。僵化的说教方式无视学生的困惑,对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仅采用教条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形式,如讨论、辩论、演讲、参观、考察、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其中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中学德育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德育工作者就频繁地组织活动,希望引起轰动效应,而很少切实考虑中学生的品德基础和品德发展需要,结果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弱,部分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有的中学生一味赶时尚、追求怪异,模仿港台娱乐明星,追求所谓的“酷”;有的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自私心态严重;有的思想空虚,沉溺于网络等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有的心理脆弱,受不得一点打击。由于受外界影响太多,中学生已经接受了许多不良的东西,形成了一定的己见。当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有些中学生就拿出自以为正确的那一套理论来反驳,或者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根本就不会去理会那些正确的道理,这也使得中学德育难度增加。

(四)德育环境存在突出问题

1.学校教学环境欠缺

学校应试教育气氛浓厚,德育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有的德育工作者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授,轻体验”的倾向。在应试教育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于是重智育轻德育变得非常常见。在他们看来,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所以,忽视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老师上思想政治课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仅为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学校风气变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也就一直得不到改善。

2.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纵容孩子的坏脾气;有些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养;有些家长甚至自己都有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从而也影响了孩子的正确思想的形成。

3.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德育的反差

目前,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与学校教育不协调,致使许多中学生产生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甚至抵消学校的正面教育。

(1)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型致使青少年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重视和承认,使得中学生对金钱、利益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逐步形成。在注重个人奋斗的同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等消极现象也随之产生。

(2)大众传播及网络的不良影响。在信息时代下,大众传播及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 年7 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接近6000 万,青少年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36.7%。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判断是非能力较差,在这些东西的影响下,最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三、加强中学德育的对策分析

解决中学德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中学德育,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主要包括:德育实体观,即重视德育的实体作用;德育价值观,即重视德育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德育主体观,即明确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对中学德育来说,其目标主要就是达到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二)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比如,教育者具有开放观念,学校德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大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制一切腐朽消极的东西,培养中学生的开放人格,社会主义意识,接纳他人的意识和交往接纳能力等等。

(三)改进德育方法,科学开展德育工作

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德育方法,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避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简单化等倾向。中学德育要运用多种方法如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

(四)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使其真正为人师表

中学德育工作者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崇高理想和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好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钻研德育理论,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掌握与德育理论相关的一些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时刻以身作则,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深信从事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工作。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精神做好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德育的效果。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的关系,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中学德育建设中,学校要与学生家庭经常取得沟通,教育和引导孩子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要积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人们对道德的行为见而赞扬,誉为光荣;对不道德的行为,见而贬斥,视为耻辱,形成一种以履行道德规范为荣,违背道德规范为耻的社会风气。

(六)注意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

中学德育要认清形势,借助网络实现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扬长避短,探索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的新方法。一要正确处理网络与其它德育资源的辩证关系,构建网上、网下和谐互动,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德育体制和机制。二要加强德育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全面引导学生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三要加大网上德育工作力度,德育工作者应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用全新的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伍小青.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5]许耀辉.新时期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道德教育研究),2007,(4).

[6]蔡美娟,周忠生.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7]汪建兵,申笑梅,何新林.试论学校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8]余俊渠,郭文亮.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7,(4).

[9]马许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宁夏教育,2006,(12).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8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1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德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德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育更倾向于对学生文化课的培养,导致德育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内容

德育即道德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然而,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他们更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认为德育无关学习成绩,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学生的德育不重视,不开设德育课程或者德育课程过于形式化,导致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

(二)小学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而当下的小学德育常常忽视这一点,只拘泥于传统的道德教育,不能做到因时而异,与时代接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过于书面化,缺乏社会实践性。道德在社会事务中更容易得到体现,因而,道德教育绝对不能与社会脱节,只拘泥于书面。

(三)小学德育的方法方式不恰当

小学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或倾向于成人化,不能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来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德育工作者只一味地将德育内容强加给小学生,而忽略他们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学生只能强行记忆德育内容,而不能领会、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德育工作自然收效甚微。

(四)家庭忽视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一些家庭,父母思想观念落后,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从小缺乏道德教育。一些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有错误也不指出,反而一直放任,导致家庭教育的力度薄弱。

(五)忽略了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生的生活,然而网络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内容、消极思想也被小学生接触到。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时期,如果小学德育工作者不能充分认识到网络消极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将给小学德育带来更大的困难,使小学德育处境更为艰难。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切实抓住小学德育精髓,丰富其内容

小学德育应避免空泛化,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道德素质教育比科学文化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先要学会做人,接下来才应该是做学问。小学教师不能因为德育与考试成绩无关而忽视对学生该方面的培养。教师应抓住德育内容,发挥课堂作为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切实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小学德育应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时代不同,其道德标准也有所不同。小学德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与时代接轨,同时,道德教育也应注重其实践性,不能与社会脱节。小学德育应做到让学生脱离课本,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好少年。

(三)改革道德教育方式,强化道德教育力度

学校应加大德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而非一味形式化,只追求表面上的德育。学校在制定德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使课程具有趣味性、灵活性,避免课程内容过于空泛、枯燥。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顾及到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进而对其进行德育。德育工作者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为“希望工程”进行爱心捐款,让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并总结心得感受,使自己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四)家庭与学校充分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对孩子进行德育。家长应摒弃成绩至上的落后观念,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应避免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的言行举止或思想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予以指正,切不可放任自流,否则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学校教育更加强调的是整体教育,而对单个个体的教育力度不是很强,家庭教育刚好弥补了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家庭教育更应与学校教育相配合,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减少网络消极影响

在网络时代,小学生接触网络是不可避免的,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除了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之外,还让小学生暴露在了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中。要避免小学生受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免受网络消极文化的荼毒。

三、结语

德育对小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宁扎旺姆.浅谈小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2).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9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日趋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现如今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新阶段,高校德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情况,有新的形势,新情况,面对这一形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德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我们要深刻探讨德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努力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高校德育承担着为祖国培养思想觉悟高、品格高尚人才的任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引导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德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随着身心的成熟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德育在此时就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三观正是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基础,如果三观都不正,如何更好的自身发展。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中,他们才处于人生旅途的起点,对人生充满了未知与探索欲望,因而三观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最核心部分。但是三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德育起作用,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踏入社会,完成自己的梦想。

(二)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当代大学生为这一目标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而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德育水平,社会的发展进步,仅靠经济的增长,而没有高素质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高素质的人才必然离不开德育。这就是说德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发现和科学发展观。

(三)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不高,90后大学生标新立异,希望自己的另类行为可以得到关注和追捧,使得道德缺失严重,更加突显出德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行为举止等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公民。大学生是要通过几年校园生活最终走到社会的人群,正确的运用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品格的作用,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品格,使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说大学德育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社会人群的素质高低直接是由高校培养出去的,所以一定要在高校中普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当前我国大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高校德育的工作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的德育思想却没有得到预期的那样提高,所以说当前我国大学德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反思,认真反思以下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育过程:

(一)德育思想落实不到位以及德育内容失范

同志原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指出德育在多方面教育中占据首要和统帅地位,旗帜鲜明地强调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我国第三代领导人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院校不同程度存在口头上强调德育为首,各类并举的教育思想,但落实起来往往是处于“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并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大学德育队伍力量薄弱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对这个学校总体的教学水平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对德育工作投入的关注度较少。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工作,而且工作量大且繁琐,收效甚微,远不如理想中那么有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也不断的增长。但远远不如学生规模的增长,这样就造成了德育队伍的数量相对不足,通常在大学的德育队伍中,以辅导员为主,大部分都是刚从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普遍没有什么经验,首先从结构上来说就不合理,有些辅导员从事一段时间的德育工作后,可能会考博士,这样就导致了这条队伍流动性非常强,刚刚熟悉了德育工作的流程,刚入门就要离开。所以在大部分德育工作岗位总是有新的面孔,这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德育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了德育效果被削弱

当代高校教育德育目标模糊不清晰,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形式教育,缺乏针对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要改变现状,但是谈何容易。德育教育现在的重点偏移在着重于形式化,简单化以及强硬的灌输,导致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事实证明一味的言传身教并不会吸引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的排斥,到后来学生没兴趣,老师没耐心,德育工作停滞不前,效率低下。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德育规划不实际、德育队伍不稳定、落实不到位、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德育管理体制很呆板,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无法挣脱的大网中,只注重抓学习规范和行范为规的教育,缺乏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使德育的生命力不断萎缩。

(四)德育评价体系滞后,导致了德育的知、行脱节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没有形成合理的制度和合理的体系。大学德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只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和素养往往是不科学的,如今的学生已经成为考试的奴隶,尤其是闭卷考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能否升学,能否毕业主要看分数而且学生为了如愿以偿的顺利毕业,常常不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得不按照教师的讲解或课本内容来回答问题,显然,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评价体系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效果,并造成知、行环节的脱节。

三、我国大学德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

首先,大学德育必须向学生传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大学德育的价值。虽然大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传播基本的道德准则,但是我觉得重重之重应该要教会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都没有学会那么谈何道德,谈何理想,所以要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生活,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思想境界。

其次,要塑造合理的道德理念。我国大学生的德育事业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主要就是没有理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导致的,大学生本身就是缺乏这种理念,常常就是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树立一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但是这种以人为本也并不是以个人为本位和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所以一定要正确的了解这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养。

最后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肯定是提到日程上来,不是说说而已,要循行渐进,但是不能像应试教育那样,强行的加以灌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是要从小的就要培养的德育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不需要大费周折,大张旗鼓的宣传德育观念,只有这样够落实到位,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二)加强大学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要造就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必须从两方面下功夫。首先,是要为德育工作者的创造个优良的环境,包括正确评价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解决好待遇问题,要确德育教育者实际收入不能低于同层次人员的水平;要处理好编制问题,招收的德育工作者的数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不是人多就能办好事,而是精益求精:要把好“人口”,将那些符合德育工作者素质要求的优秀干部和优秀毕业生选以便充实到德育队伍中来,于此同时,要注重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让工作者的层次一定的层次:要严加管理,有一套让德育工作者努力上进的机制体系。其次,是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问题了,首先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肯定要热爱好自己的职业,而且要有努力学习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激励自己,才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

(三)创立科学的德育方式

德育存在的问题例10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特征,藐视权威,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但是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因此,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和开展,但是学校往往从利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如果长期以往,学校将不在是乐园,而是军营;学生也不在是青少年,而是军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二)德育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5<2”式的德育效能模式是很肯定的,即五天的学校德育效果小于双休两天的社会的负面诱惑。学校和教师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学校为了维护生存,减少风险,大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的开展,导致学校的德育方式很单一,对于学生的德育仅仅是生硬的“禁止”“不许”的规章,而学校推崇的德育经验其实是全面监督学生。学校德育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听话的孩子,但是很少考虑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开发,“无知则无行”,学生自然会缺乏这方面的有效行动。因而,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德育模式效果显而易见。

(三)德育队伍建设的落后性

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着手建设了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了“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看似合理,但是力量不强,往往造成班主任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成了“替罪羊”和“敢死队”。无论学生造成的问题大与小,轻与重,在校内或校外,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班主任,家长找班主任,学校也找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处在一个矛盾的焦点。很多能够化解的小事都有可能被放大,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其他科任教师似乎是“无官一身轻”,下课和学生缺乏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在自己课堂出现的小问题,也要找班主任解决,似乎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四)德育途径认识不清

大多数学校认为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点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班会上来完成德育工作要切实开展,不能仅将其作为课时计划,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讲授、德育考试或者简单的德育评价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而且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初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涉及很多层面和很多环节,注意很多细节问题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针对上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些许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

(一)继续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学生做人的准则。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个过程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实现交流的现代化,倡导老师加学生的QQ或者微信,与学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使以后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