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急诊分诊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51

急诊分诊方法

急诊分诊方法例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16-01

随着医学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病人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的准确分诊,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投诉次数明显增多,医疗投诉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分诊错误所导致的医疗投诉。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医院都将“零差错”、“无投诉”作为医院发展的管理目标[1]。因此,研究提高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194596:,2012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分诊护士均为谢护士。

2 分诊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诊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谢护士从其它岗位调出到分诊岗位,未经任何关于分诊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培训,未对分诊工作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直接进行分诊工作。

2.2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谢护士进行分诊工作一年,经向各科室医师及病人调查发现,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不高,从2012年1月份开始,改进原有分诊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2.2.1 认真学习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分诊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内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妇产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种性质的头痛等疼痛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热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2.2 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

分诊护士经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确定该病人属于哪个科别的病人,向有关科室的医师电话告知该病人的疾病情况,得到有关科室医师确认该病人应该到有关科室就诊,再告知病人应该去有关科室就诊。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诊治,也可以向口腔科医师打电话为病人进行预约诊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号上午8时来院准备补牙,分诊护士可以先打电话询问口腔科医师:“现有需要补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诊多少时间才能够轮到她补牙?”,口腔科医师回答说:“下午1点半”, 分诊护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点半来补牙。

2.2.3 认真学习并掌握传染病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关于院内感染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流程。分诊护士需不断地加强学习传染病知识,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层出不穷,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这就需要分诊护士掌握这些新的传染病知识。

2.2.4 虚心向医师求教为病人的切诊方法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病人的护理,但对病人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病人的切诊方法。

2.2.5 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工作

分诊护士运用“护理评估―医疗诊断(原为护理诊断)―实施(给予分诊)―评价(即由医师或病人进行评价分诊的准确性)―如果分诊护士为病人分诊错误―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改进措施”方法为病人进行分诊工作。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分诊工作是整体护理意义的延伸,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意义。如:病人陈某,女,83岁,因慢性下腹痛来院就诊,护理评估: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分诊护士经观察得出医疗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给予分诊:通知导诊人员带领病人去妇产科就诊,经妇产科医师检查,无妇科疾病,妇产科医师评价:此患者不是妇科病人,应该去康复科就诊,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向康复科医师求教,康复科医师解释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腰椎骨增生虽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现,但病人腰椎骨增生仅有下腹痛,但没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腰椎骨钙减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导致慢性下腹痛,经向病人询问,陈女士无白带增多的表现,分诊护士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为分诊护士没有询问患者的白带情况,导致分诊护士为该病人错误分诊。改进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类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有无白带增多的表现。

2.2.6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观察病情要细致;对病人要热情;视病人如亲人;坚守岗位;学术求精。

3 结果(见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的比较表(表1)

由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明显降低医疗投诉

如病人张女士,45岁,于2011年4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妇产科就诊,张女士在妇产科侯诊厅等候了约1个小时,才轮到张女士诊治,妇产科医师告知张女士,肿物属于外科疾病范畴,请张女士到门诊外科就诊。张女士火气大发,向有关部门投诉,诉说让她白等了1个小时。又如病人赵女士,42岁,于2012年6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门诊外科就诊。赵女士能够得到准确分诊,未有投诉发生。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见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从2011年的10次将为2012年的零投诉。

4.2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如患儿陈某,6岁,于2011年3月就诊,因腹胀(但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就诊,被分诊护士安排到外科就诊,经外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腹胀属于内儿科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由于分诊错误,患儿的诊治不及时。如患儿成某,5岁,于2012年3月因腹胀来院就诊,分诊护士观察患儿,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经观察和综合分析,安排患儿成某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医师及时为患儿成某进行了诊治。

4.3 对传染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就诊流程符合规范

如患儿张某,4岁,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诊,分诊护士认为患儿患有皮肤病,被安排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有独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区),因此,不准确的分诊不但造成患儿就诊不方便,更造成患儿就诊路线不符合规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传染给其他小儿。又如患儿赵某,5岁,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诊,分诊护士仔细处观察患儿,疾病诊断拟“手足口疾病”,分诊护士安排导诊人员带领患儿按照院感科指定的传染病人就诊路线到内儿科科室就诊。

4.4 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导诊人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总服务台的其它工作,如: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发放、解答病人的药物咨询、双向转诊、免费测量血压等工作。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见表3。

2011年和2012年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表(表3)

由表3看出,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平均1小时/天。

4.5 减少了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又由于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候诊时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候诊时间见表4。

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表(表4)

由表4看出,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减少了平均20分钟/人次。

4.6 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由于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见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有统计学意义。分诊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

4.7 减少了各科室医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了准确分诊,从而使各科室医师减少了对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体格检查、问诊及书写病历等工作,从而使各科室医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本科病人进行详细的诊治。

5 结论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能够明显提高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门、急诊病人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满意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投诉,现有分诊工作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6 分诊工作进一步改进建议

急诊分诊方法例2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69-01

从临床诊断症状方面分析,慢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是关节炎与心内膜炎;急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是败血症;亚急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是皮肤上出现疹块[1]。近些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猪丹毒。所以,一定要深入研究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为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一、病原

猪丹毒病原是红斑丹毒丝菌,也就是猪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是一种微需氧与兼性厌氧菌。按照菌体抗原差异,主要将猪丹毒丝菌分成25个血清型,我国出现的主要就是1a型与2型,猪丹毒杆菌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在室温条件下,可以耐干燥几个月,在阳光下可以生存10-14天。在死后埋在地下1.5米处的动物尸体内,230天之后还有活菌。将污染的垫草与粪便堆肥发酵半个月之后,就可以杀死猪丹毒杆菌。同时,此菌抗热性较差,在50℃的条件下加热15-20分钟,或者在70℃的条件下加热5分钟就可以杀死猪丹毒杆菌,煮沸后很快就会死亡。

二、临床症状

我国猪丹毒主要以急性型与亚急性型为主,同时伴有较少的慢性型。亚急性型猪丹毒是此类疾病中较轻的一种,主要就是在猪皮肤上出现一些疹块。一般而言,猪体温均不会超出42℃,在发病的1-2天之后,在患病猪的背部、颈部、胸部、腹侧以及四肢皮肤上出现一些黑紫色、深红色大小不一的疹块,其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圆形、菱形、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出现疹块的位置稍有凸起,并且边缘呈现红色,中间较为苍白,具有明显的界限,与烙印非常相似,因此,有“打火印”之称[2]。在发病的时候,白猪容易看见,黑猪不容易看见,经常在宰刮毛之后才看见。随着疹块的出现,猪体温也会随之下降,病势也会逐渐减轻,在疹块消失之后,凸起的位置也会逐渐下陷,最终产生干痂,脱落自愈。此病病程大概为10-12天,其死亡率较低。个别病例会转为慢性型或者急性型猪丹毒。极少数病例中,猪背部、肩部皮肤会出现坏死、发黑、发硬的症状。

三、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试验主要包括免疫荧光抗体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凝集试验等[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可以对猪体中是否含有此细菌予以直接检查。SPA协同凝集试验,主要就是鉴定细菌与分类菌株。凝集试验主要包括试管凝集试验与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血清抗体与评价免疫水平。其具体方法就是:在含有抗丹毒的血清培养基中接种纯培养物或者被检组织,保证其温度为37℃,培养18-24小时,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在对猪血清进行检测的时候,凝集价在1:20以下为不发病猪,在1:320以上为发病猪或者有免疫力猪。

四、防治方法

1.治疗方法

在发病之后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早期确诊,并且对病猪进行隔离,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而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而言,在治疗猪丹毒的时候,青霉素是首选抗生素,在经过相关治疗之后,病猪体温会逐渐下降,精神与食欲也逐渐转好,此时,还需要注射2-3次青霉素,以此来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其复发,或者转为慢性型与急性型。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抗猪丹毒血清进行治疗,一般而言,进行皮下或者肌肉注射,仔猪注射5-10毫升,体重在50千克以下的猪注射30-50毫升,体重在50千克以上的猪注射60-100毫升,此血清主要为牛源或者马源,在注射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敏反应,需要仔细观察。如果可以和青霉素一起注射,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3]。

2.预防方法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而言,必须对猪舍、周围环境、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同时,还要注射预防疫苗,如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G4T10弱毒疫苗等,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猪丹毒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具有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以及猪瘟、猪多杀性巴氏性杆菌三联活菌疫苗可供使用。

五、结论

首先,在亚急性猪丹毒防治中,按照免疫计划予以预防接种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当猪群中确诊患有此病的猪时,一定要马上进行隔离治疗。其次,一定要重视对猪舍、周围环境、用具等方面的定期消毒,并且将垫草、粪便等废弃物进行集中堆肥发酵,灭杀相关细菌,同时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其三,对于病死的猪以及病变内脏器官而言,均要进行深埋处理;急宰猪血液与废弃病变器官或者组织均要进行化制处理,在经过兽医检查之后确认没有病变的肉体与内脏器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处理,经常高温处理之后能够利用;运输工具、急宰场地等在完成工作之后,需要进行彻底的冲洗与消毒,保证猪的健康生长。其四,饲养人员一定要和兽医进行紧密的配合,对猪群发病情况进行认真的观察,一旦发现病猪就要马上进行隔离治疗,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损失。当同一猪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时候,需要采用青霉素注射的方式进行预防,保证猪群的健康。其五,屠宰、解剖、检验等人员一定要强化防护措施,避免受到猪丹毒丝菌的感染,如果出现病症,就要马上就医。

总而言之,猪丹毒具有广泛的流行性,并且还会传染,在危害养猪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一定要对此病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在确诊之后,马上进行隔离治疗,恰当使用药物,保证病猪能够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急诊分诊方法例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0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5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通常发病急、病情重,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大部分出现在发病后的6h之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同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息息相关。而急诊护士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一抢救者,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成功抢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前护理,临床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男性51例,女35例,年龄36岁―82岁,平均60.2岁。前壁梗死48例,侧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5例,下壁梗死5例,前壁并下壁梗死1例,前壁并侧并梗死1例,共有9例发生了心源性休克。86例患者中,存在冠心病史的患者35例,存在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9例,存在糖尿病病史的患者15例,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11例,存在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胸闷症状;发生心肌缺血性疼痛的时间大于半个小时;患者应用硝酸甘油等相关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或者疼痛缓解程度较小;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的表现,或者患者的胸导联抬高超过了0.2mV。

2 方法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院前急诊护理。具体为:

2.1 院前急诊护理。医院在街道患者的急救电话后应当立即出车,同时还应当通过电话指导患者的家属进行适当的救治,例如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及时服用速效救心丸,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抚等,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在医护人员到达后应当及时对患者进行吸氧、输液以及心理治疗等急救措施。在患者被转运的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并做好各项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措施的记录。

2.2 入院后的护理。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措施为:①基础护理,在患病的急性期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禁止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人员的探视,以免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卧床休息的意义,鼓励家属密切配合。吸氧的浓度应当依照患者的心肌缺氧的程度来进行确定,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②饮食护理急性期的患者应当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状态的食物,在病情得到好转之后可逐渐发展为普通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饮食期间还应当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③循环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的变化情况,定时对血压、脉搏进行测量。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发白,四肢是否发亮、神志状况、尿量多少等,以确定患者的是否存在休克整块。对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④心理护理,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多同患者进行沟通焦虑,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

3 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第7d的HAMA评分为30.9±4.1分,而对照组为50.1±3.8分,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发病较为突然,并且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多,在进行抢救时做好入院前的急诊护理操作对于患者的成功救治十分重要。本组研究中通过保证患者卧床休息、服用速效救心丸、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等院前护理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同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9.2±4.2分,患者的焦虑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研究中患者的成功救治率达到了95.35%,而对照组仅为81.4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抚慰、卧床休息、病情监测等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急诊分诊方法例4

急诊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风险较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护理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对护理之前、护理过程中以及护理之后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处理,以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3.5)岁;其中,32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消化系统疾病,77例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将我院急诊科室中的30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30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3.1)岁。将160例患者与30例急诊护理人员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80例患者与15例急诊护理人员;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状况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心理支持、病情监测以及对症支持等。研究组在急诊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具体方法与操作步骤:

1.2.1 分析急诊护理操作风险因素:①急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急诊护理操作中,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无法有效预测风险以及避免风险,在护理纠纷出现时,也不能合理的进行处理。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而且比较危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要求与标准较高,而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没有及时有效的对急诊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增大了医疗风险。③护理记录不合理:一些护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引起书写不全面、不及时以及脱节等一系列状况,护理纠纷出现的时候,无法充分发挥法律效力。

1.2.2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的防治方法:①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小组,由护理长与护理骨干负责,根据急诊患者的实际状况,实行多层次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的安全性、实效性进行客观评价。②重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在急诊科室内部对风险管理进行宣传与教育,以此加强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知;还要将护理人员与急诊患者的合法权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讲座、自学考试、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与风险管理知识。③风险管理:重视新毕业护士、实习护士以及试用期护士的管理,加大岗前培训力度,规范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行为,将护理工作的重心放在新入院、病情危急、心理状况特殊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风险的患者身上。同时,根据急诊科室中患者病情不稳定、医疗时间紧迫等一系列特点,按照新老搭配原则与能力互补原则进行排班,重视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主要包括急救仪器使用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消除、保养等。

1.3 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分,比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急诊分诊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7-02

本文对2012年4月~2012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763例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急诊急救患者的心理特点。急诊患者大多数都是危、急、重为“三大”特点,在抢救过程中,医疗机构不仅需要熟练地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达到加强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救治效果。

1 对象与分类

1.1 对象。收集本科室2012年4月~2012年6月接诊的急救患者763例。其中男432例,女331例,年龄4~82岁;病因分类:车祸伤253人(33.2%),突发疾病89人(11.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0人(18.3%),酒精中毒113(14.9%),打架斗殴致伤68人(8.9%)人,服药自杀20人(2.6%),意外致伤61人(8.0%),自然灾害致伤19人(2.5%)。

1.2 分类。通过有近十年工作经验的急诊科护士人员临床观察,根据患者较典型的语言行为和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①紧张、恐惧型:此类病人多为意外伤害引起,如车祸,自然灾害;②急躁、易怒型:此类病人多为醉酒、打架斗殴致伤引起;③悲观、绝望型:此类病人多为慢性疾病、服药自杀、意外事故等。

2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再者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水平、心理抗压能力不同,当遇到疾病的时候,其心理反应均有较大的差异,分为以下四类:

2.1 焦虑与急迫救治的心理。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大咯血或车祸、失足坠楼、CO或农药中毒等。这类病人病情急,病势险恶,躯体症状(呼吸困难、疼痛、肢体活动障碍等)明显。这类急诊病人缺乏思想准备、心理应对能力较弱,思想上与身体上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

2.2 恐惧与紧张心理。主要是由于意外事件或疾病引起的,比如意外事件,忽然遭受意外或得知病情或原有病情急剧恶化以及对医院的环境、医疗技能水平不了解等原因而到院就诊,这类病人的思想准备大多不够充分,特别是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病情与病因不了解,对术后的身体状况过分担心。

2.3 易怒、烦躁心理。这类病人主要是由于自身病情原因或医院环境与医护人员态度不满意引起的。比如一些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严重,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病情产生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对外界采用攻击态度、把情绪发泄给医护人员。

2.4 悲观绝望心理。病人表现出忧伤、悲观、绝望、无生活信心、沉默寡言、不愿外界打扰,这类患者一般常见于服毒病人或慢性病病人或发生意外事件,比如忧郁症、感觉社会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另外,有些患者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意外失去亲人或亲友,受到过度的心理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状态,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各种治疗和护理。

3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护士积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急诊科护士首先接触患者,并进行有效沟通,护士的语言方式、采取的行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和蔼、有序地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在护患的接触时间里,护士在观察病情的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减轻其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对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3.2 较高的业务素质与良好技术水平。对急诊病人,急诊护士应积极主动并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解除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娴熟的护理技术它会使病人信任你、依赖你。

3.3 善于忍耐和自制。在急诊患者前来就诊过程中,有的是意外事故受伤,有些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出现暴躁、偏激的行为时,要学会理解与忍让,切忌争吵,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与照顾。

3.4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医院应本着一些为了患者、方便患者、关心患者为原则,提供干净、整洁、安静的就诊环境;医院应简化入院手续、通过便捷的服务,尽可能减小病人对医院的不满意度。

4 总结

4.1 本文首先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4.2 急诊患者对于疾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要同情、体贴、爱护,“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耐心劝导,语言要艺术,待患者如亲人,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如有过激言行,不要计较,要以诚待人、克制忍耐、用心劝导,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急诊分诊方法例6

突发群体伤作为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外科疾病之一,具有时间急、发生突然、伤情复杂、伤员多、抢救难度较大等特征,多由自然灾害或者群体交通事故造成,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Abstract】objective:Method of sudden mass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scientific study and.Methods: from the hospital from 2008 January -2012 year in January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group inju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200 cases, using the method of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of these 200 patients an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review.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pertinent nurs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Nursing for 2 months to 2 years.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2 months, 200 patients in 8 cases because of rescue invalid death, the other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and measures of sudden mass injury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rescue success rate.

【keyword】sudden mass injuries;emergency treatment;nursing;method; measures;effect;explore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0例突发群体伤患者是从医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20例,女性有80例,他们的年龄在18-50岁之间。经病理学研究,这些突发群体伤患者中,因斗殴、打架等原因导致群体伤的有75例,因车祸导致群体伤的有76例,因建筑工程塌陷、商业区火灾、剥离意外碎裂而导致的群体伤有49例。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是颅脑外伤、面部伤、腹部或背部刀刺伤、四肢外伤等,伤情体现出急、危、重等特征。

1.2方法

利用回顾性方法对这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是做好住院前的护理工作:医院护理人员需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地点、轻重伤员人数之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五分钟之内前往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同时需及时地报告相关部门与上级领导,根据患者伤情的严重程度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抢救准备。在护理工作的分配方面,由医院护士长安排组织各项护理工作,在患者没有到达医院之前需组织相关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于危重患者需由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负责护理工作,对于能行动、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需由一名专业护理人员负责5例。

其次是做好事故发生现场的常规性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伤情与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止血、强心、补充血容量、生压以及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一系列对症治疗。进一步清除患者的伤口、做好包扎止血以及骨折部位的固定等基础性应急处理。利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对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做好对患者的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需使用约束带以免碰触到伤口。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需及时地给予心肺复苏治疗。

三是做好对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工作:第一点是需做好分针分流与伤情记录工作,这是由于群体伤患者到达医院时因伤情复杂,且人员数量多,护理人员与医师在接诊的过程中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伤情较重的患者做好伤情标识,给每一位群体伤患者佩戴相应颜色的手腕带并做好患者身份的识别工作以有效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护理工作,做好群体伤患者的伤情登记工作;第二点是做好患者的转运工作,即对于一般性的群体伤患者需进行相关性检查、手术与住院等一系列程序,对于危重型的群体伤患者需由专业人员进行护送,保障各项管道的无限畅通,且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搬运动作要轻缓,且和病区的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伤情交接工作;第三点是对于危重伤员需及时地给予吸痰、给氧工作,检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吸痰与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对于拥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需严密观察;第四点是护理人员需运用自身丰富的护理经验与心理学知识以及语言艺术给予患者适当地心理疏导与关心,做好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工作,尽量减少患者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第五点是做好巡视工作,即在患者住院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生命体征,对于骨折患者的肢端末梢循环进行系统性观察,在抢救结束后需仔细核对群体伤患者的住院人数、转门诊治疗的人数以及危重伤员人数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检查,P

2、结果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突发群体伤急诊救治护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2个月时间的治疗与护理,200例患者中有8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3、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自然灾害、群体性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受灾人群与受伤伤员集中送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给医疗机构的应急性护理与抢救机制提出了挑战,在做好患者入院前后的基础护理的同时需对患者进行及时地心理疏导,以安抚患者与患者家属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及时有效地清理创伤口、缝合包扎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对症性的应急处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另外需采取吸痰与清除分泌物的方法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系统的畅通,对于危重患者需给予气管插管与吸氧治疗。

与此同时,需定期或不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使得护理人员在掌握一般性护理理论与技能之外,需了解并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分析与观察能力,进而为现场救治进行有效的病情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必要的抢救时间。另外需强化护理人员与医师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将大局观意识作为医疗机构的院内文化完全贯穿到急诊治疗护理工作中。

另外需采取措施保障绿色通道的真正畅通:由主管急诊科室的人员负责,自急诊科原有医疗资源与医务人员的基础上,依据突发性的群体伤患者的人数与急诊救治与护理的特殊性特征,指定医院各个科室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急诊救治的预备人员,再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迅速地开展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松娣.绿色通道在突发群体伤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0(02):308-309

[2] 李效全,刘佳易,周玉波.“5·12”汶川大地震群体伤院内急救“A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9(05):1423-1425

[3] 陈天琴,张辉.群体伤院前急救对策与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10(24):1238-1239

[4] 蔡映杰,谢佩玲,管癸芬.群体创伤患者规范化处理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7(02):810-812

[5] 段凤阁.群体创伤性复合伤的救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0(05):315-318

[6] 陈巧玲,卢爱金,卢平丽.突发群体伤患者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10(05):317-319

[7] 廖全全,叶良玉,张友惠,叶平香,王从华,邹红梅.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0(04):297-300

急诊分诊方法例7

结果:此次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现场迅速做出了明确的诊断,成功实现了现场救治和转运及急诊科延续性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采用生理指标进行评分。

结论:院前创伤评分应用量化和权重对受伤程度进行判断,提高急诊救治有效率,尽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正确的院前评分系统对指导急诊医师进行临床救护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评分诊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4-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意外事故、灾害导致院前创伤患者逐渐增多,并且已经是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威胁[1]。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创伤的严重程度的判断逐渐过度到量化和权重的领域,即院前创伤评分系统的建立。创伤评分是将受伤程度以量化方式予以表达[2]。本文探究了院前创伤评分对院前急诊救护患者的诊治效果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到110例创伤患者,其中男58例,占52.7%,女52例,占47.3%;年龄2~71岁,平均35.3岁。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55人,研究组55人。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

1.2评分方法。PHI法即“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 Index,PHI),在CRAMS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简化而产生,是评分法中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并且保持最佳均衡的一种方法。指数特点:采用四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每方面评分0~5分,四项参数得分之和即为PHI值,对胸或腹部有穿透者,再加四分作为其最后PHI值。总分0~3分为轻伤,病死率为0,手术率为2%;4~11分者为重伤,病死率为16.4%,手术率为49.1%;大于12分者为危重病,病死率为16.66%,手术率为61.11%;判断重伤的灵敏度为94.1%[3]。

1.3研究方法。对照组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等做出急救诊断;研究组依据PHI创伤评分系统创伤评分标准做出急救诊断。对比两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及死亡例数;转运成功及转运死亡的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h内死亡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现场急救情况比较。对照组中现场明确急救诊断者共11例(20.0%)、急救成功者共48例(87.3%)、死亡共计6例(10.9%);研究组中,现场明确急救诊断者共35例(63.6%)、急救成功者共52例(94.5%)、死亡共计3例(5.4%);将两组患者的以上三项指标分别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现场转运情况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的情况和转运失败的情况:对照组中,转运成功53例(96.6%),转运失败2例(3.4%);研究组中,转运成功55例(100.0%),无转运失败的病例。将两组患者的以上两项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急诊科延续抢救情况的比较。对照组中,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的患者共计48例(87.3%)抢救失败(即患者死亡)共计3例(5.4%);研究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共计50例(90.9%),抢救失败共计1例(1.8%)。将两组患者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h内死亡例数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5例和2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对于一些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争取的时间对患者的救治及后果非常重要[4]。院前急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者的急救思维和医疗技术水平。

目前临床上正在流行的用于急诊救护的创伤评分的方法多达10余种,可分为院前和院内两大系统[5]。主要评分方法有:①创伤指数:根据患者受伤位置、受伤的种类、机体循环状态、呼吸系统情况和中枢神经情况五个指标;②创伤评分:主要用于颅脑及其他部位损伤的评分(TS)。TS值的计算主要依据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收缩压和毛细血管再充盈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记分后得到;③PHI法,在CRAMS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简化而产生,是评分法中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并且保持最佳均衡的一种方法。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开始重视创伤数据的收集,实际应用中主要由软件完成[6],从而使创伤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更方便简洁。

急诊救护中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分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等作为参数,然后量化评价受伤程度和预后。院前评分由经验性的、直观性的评分演变为只用生理指标为参数的科学的、客观的评分方法,但实际中其灵敏度、特异度欠佳,可能的因素主要有[7]:①数据中参杂了客观因素,可靠性较差;②评分方法尚不完善;③采用的指标不够完善。因此须对目前的院前评分系统进行改进和验证,以创建更实用完善的院前评分系统[8]。此次实验中,研究组在现场迅速做出了明确的诊断,成功实现了现场救治和转运及急诊科延续性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确的院前评分系统对指导急诊医师进行临床救护有重要的意义。PHI评分系统在我院专职化院前急救队伍使用起来,取得比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评分参数的准确性、可靠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9]。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尤其要得到更为符合实情的预测生存率的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10]。因此我们认为应大力加强院前创伤评分,提高急诊救治有效率,尽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创伤评分是应用量化和权重对受伤程度进行判断、并能提高救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伟,彭博,蹇华胜,等.创伤评分在急救中的应用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3):249-250

[2]何忠杰,孟海东,林洪远,等.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2):113-116

[3]康国振.创伤评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4):231-234

[4]苓颖,刘素华,邓红梅,等.高原地区多发伤院前创伤评分与院内创伤评分相结合对患者伤情评定及其急诊护理的意义[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1):75-77

[5]裴辉.我国院前创伤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14(5):2079—2085

[6]殷婷婷,孔悦,应可满.院前创伤评分法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1,28(1):28-29

[7]关紫云,张宗绵,刘大川,等.严重创伤急诊急救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现代医院,2007,7(11):6-8

急诊分诊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一个关节,经常由于肱骨头变大、关节囊薄弱松弛以及肩关节孟浅等原因引起肩关节脱位等情况[1],尤其是一些爱好运动的年轻人中发生率非常高,成为了当前急诊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伤性疾病,在临床中一旦就诊后,需要立即选择适合的脱位复位方式加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2009年5月~2015年9月的90例肩关节脱位患者,每组各3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4.60~63.10岁,平均年龄(30.59±11.20)岁。

1.2方法 复位钳采用关节度测量仪器对关节旋转角度进行准确的测量,从患肢旋转角度到内收角度完成准确的测量,最后对前屈角度实施准确的测量[2],一旦关节弹响瞬间,需要将角度准确的加以记录。

一组采用科氏法脱位复位方式,在复位操作时,麻醉处理,等到患者的肌肉变得松弛后进行复位操作,用力要控制得当,不能够用力太猛,同时需要避免引起肱骨颈受压过大而出现骨折症状,手术患者需要将患者的腕部准确的握住,屈肘到90°[3],同时尽可能的使得患者的肱二^肌变得松弛,另一只手需要将患者的肘部握紧,持续进行牵引操作,轻轻的向外延展,慢慢的将上臂向上向外旋转,之后进行内收操作,使得患者的肘部可以顺着胸壁更好的贴近中线位置,最后从内旋上臂,完成有效的复位处理。

二组采用牵引推拿法脱位复位方式,选取仰卧位姿势,辅助人员采用布单将胸廓套住之后向着健侧进行牵引拉伸,另一个辅助人员需要将布单从腋下将患者的患肢套住后向着外部上方进行牵拉操作,同时将患者的患肢手腕握紧后向下进行牵引处理,形成内旋外收方式,之后3个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适当的牵引拉伸,手术医师需要用手在患者腋下将其肱骨头缓慢的向外推送,实施有效的复位处理[4]。

三组采用足蹬法脱位复位方式,选取仰卧位姿势,手术医师在患者的患侧位置,将患肢腕部握住,足跟放置在患者患侧的腋窝位置,两只手给予稳定持续的牵引拉伸,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足跟需要向外缓慢的进行推挤,对患者的肱骨头有效推挤,同时旋转操作,完成内收上臂处理过程,实现高效率复位处理。

三组患者复位处理完成后,需要对其实施后续的干预操作,前脱位患者将患肢保持内收内旋位置,腋下适当垫置棉垫[5],之后采用三角巾、绷带等将其妥善固定,20 d后缓慢的进行一些简单的旋转运动和肩部摆动运动,但是一定要避免出现过度外旋、外展等情况。对于后脱位复位患者,需要采取相反的固定方式,进行有效的外展、外旋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的肩关节功能检测情况以及疾病复发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x±s)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三组的肘关节、上肢、手功能综合评分大小结果对比 一组的肘关节、上肢、手功能综合评分大小为(13.58±1.21)分,二组的肘关节、上肢、手功能综合评分大小为(13.57±1.16)分,三组的肘关节、上肢、手功能综合评分大小为(13.56±1.22)分,三组患者的肘关节、上肢、手功能综合评分大小结果两两对比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三组的疾病复发率大小结果对比 一组的疾病复发率大小为13.33%(4/30),二组的疾病复发率大小为26.67%(8/30),三组的疾病复发率大小为6.67%(2/30),三组的疾病复发率最小,二组的疾病复发率最大,三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大小结果两两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肩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肩关节疾病,通常在治疗过程中,用于复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当前没有一种复位处理方式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复位有效率,这些复位处理方式总会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复位处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技术综合开展复位处理,也许能够取得更好的复位处理效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急诊肩关节脱位复位处理过程中,先对患者的旋转复位角度进行准确测量,之后开展了三种不同方式的复位处理操作,发现每一种不同的复位处理方式疗效都较好,同时足蹬法脱位复位处理方式的疾病复发率更低,因此在临床实际选择脱位复位处理方式时,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脱位复位处理方式,其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的疾病复发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王德荫,张自立,郑艺中,等.肩关节脱位急诊旋转复位角度与两种固定法效果分析[J].新医学,2011,42(4):221-224.

[2]王天怀.肩关节脱位急诊旋转复位角度与三种脱位复位方法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3):86-86.

急诊分诊方法例9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61

在妊娠期内, 有的孕妇会出现剧烈头痛、肢体及言语障碍, 恶心、呕吐的现象, 此时应注意患者是否为急性脑出血, 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病情较急, 如不及时治疗随时会威胁患者生命[1]。有研究者提出, 导致妊娠期急性脑脑出血的原因包括孕妇疾病、身体条件及营养状况和分娩方式等因素[2]。本研究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56例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5.48±7.16)岁, 体重52~77 kg, 平均体重(61.58±5.16)kg。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22例。早孕期发病10例、中晚期发病40例、产后发病6例。均在发病后1~14 h入院检查。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及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结造成患者妊娠期脑出血的原因, 并就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临床特点 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 患者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存在基底节、丘脑和内囊出血引起的轻度偏瘫是最早期的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 重症患者会进入意识模糊或者昏迷。但并不是所有的脑出血患者都会出现高血压等合并疾病, 针对出现突发性进行性头痛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妊娠期合并急性高血压患者常常感到头痛、呕吐, 查体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瞳孔变化等病理反射。脑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 临床症状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

2. 2 诊断方法 针对妊娠急性脑出血患者来说, 迅速及时的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神经科查体等基本检查是临床上主要诊断方法。包括意识、精神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及自主神经系统等检查, 但仅依靠神经科查体还不能完全判断患者的病情, 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协助定位诊断并分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上开始利用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MR)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2. 3 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是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56例研究对象中10因颅内动静脉畸形, 10例因贫血、24例因妊娠期高血压、12例因自然分娩因素导致急性脑出血。

2. 4 治疗结果 56例患者中38例经手术治疗痊愈, 18例为保守治疗, 总好转47例。

2. 4. 1 针对孕

2. 4. 2 针对不典型部位出血包括颞叶、额叶、枕叶脑出血, 且出血量

2. 4. 3 保守治疗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平稳, 甘露醇和白蛋白交替使用效果良好, 也可亚低温治疗, 将体温控制在34~35℃, 保持血压在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平均动脉压

3 讨论

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是产科中比较危重的疾病, 脑出血可发生在整个妊娠期及产后, 有相关研究者指出, 妊娠合并脑出血的发病时间与妊娠期的血液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合并疾病、母体应激负荷、高血压等因素有必然的联系[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初产妇及中晚期妊娠孕妇比例高, 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抽搐和意识障碍;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是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56例患者中38经手术治疗痊愈, 18例为保守治疗, 总好转47例。说明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病情较急, 危及母子生命, 致残致死率高, 可因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妊娠期高血压、自然分娩等因素引起。早期就诊和治疗, 大部分患者能好转。孕期普及产检, 可有效预防和及早诊治。

参考文献

[1] 章霞, 刘涟, 吴学春, 等.妊娠合并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3(21):104-105.

[2] 张健, 师春梅, 周春燕, 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 43(8):455-459.

急诊分诊方法例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