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37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1

首先,要求单位的领导以及员工从思想观念上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要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是为了实现某个会计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目标,所以新开发出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是对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的一种模仿与再处理,并未对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二者依然是相通的。另外要促进企业的领导关于会计电算化的理解与人认识,重视这一项工作,在单位中形成一个所有员工都认可并支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环境和氛围,让员工认识到计算机给大家工作带来的便利,更加有利于单位管理;让他们对会计电算化对信息的及时有效而又系统的处理和反馈的优势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话,有利于促进企业领导对其经济活动的现状以及最新信息的掌握进而对企业的发展与规划做出合理的决策,用最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加强对财会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培训

会计电算化就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会计业务,会计工作从手工记账和珠算到电算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极大改变,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年龄比较大,缺乏计算机知识,只有进行系统的培训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会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自动化,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得会计工作变得省时省力。但他要求财会人员在熟悉会计业务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会计电算化的目的。微型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近些年才得到普及的,普遍应用到财务管理上的时间不长,大多数财会人员对电算化业务是陌生的,因而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财会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才能适应电算化的需要。一是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计算机的使用、操作系统维护、计算机病毒防范和资料备份等基本技能。二是要加强财务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包括财务软件安装及正确使用、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时的应对方法。三是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会计业务与计算机结合,它派生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保证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先进性。因此,要通过培训改善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三、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平台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的,要实现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做的是构建起会计信息系统平台。系统平台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平台,一个是软件平台。硬件平台主要由微型计算机其辅助设备,包括主机、打印机、扫描仪及UPS不间断电源等构成。计算机硬件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硬件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质量。选择硬件设备原则上应根据使用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计划,使用财务软件的要求,业务量的大小及经济等因素统筹考虑。但从目前微机的硬件配置看,无论从CPU的处理速度、内存的容量还是硬盘的大小均可满足要求,在选择上不必做过多的考虑。电算化系统硬件平台的构建根据单位规模和会计信息量可选择单用户,即独立的计算机,优点是保密性强,不会受到黑客的入侵。也可选择多用户,即在一台主机上通过特定硬件,连接若干台终端设备,支持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根据需要还可以选择按一定方式,通过通讯设备和通讯线路,将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网络平台。

软件平台是根据不同种类的会计业务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在选择财务软件上一要选择实用性强,人机界面清晰,结构安排合理,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软件。二要选择数据输入项目、科目编码方案、计算和结账功能符合会计核算规定的软件。三要选择能保证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真实、能防止误操作和作弊行为的软件。四要选择具有可恢复性保护功能的软件,预防不利因素对会计数据的侵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形式大体一致,应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应用软件推广使用,它具有通用、避免软件之间的冲突、减少资源浪费、相对安全的优势。其他用户可根据业务需要自行设计或选择适宜的应用软件。

四、构建适宜电算化的会计凭证形式

与传统的在账册上处理会计业务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分配表等书面形式的基本会计资料都要转变成相应的电子凭证形式。这些会计凭证作为电子信息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导致各种凭证、单据部分地被取消了,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这就要求构建适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凭证形式,做到既方便使用又能防止对凭证的恶意删改。在软件设计上要做到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各环节之间能够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在输入程序中应设置对输入数据进行校验、审核的功能。如平衡关系审核、凭证类型及连续凭证号审核、科目对应关系校验等。当数据录入窜項或出现错误时,系统能自动审核出错误并做出提示。由于电子信息的篡改相对容易,因此,构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会计凭证形式既要有电子化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凭证形式,重要的凭证、单据除保存电子的外还应进行纸质的保存。

五、构建会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2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复式借贷簿记方法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正是因为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锱铢必较、泾渭分明的科学原理。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

本质上说,在借贷记账法中,借和贷只是代表一种符号,而其实质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换句话说,不管是在手工会计中,还是在电算会计中,衡量记账凭证是否采用借贷记账法,主要看其是否体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基本原则。在电算会计中,尽管记账凭证库文件的数据结构有“借贷金额”型、“借贷方向”型和“借贷科目”型等几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实质都是通过记账凭证编号维系着凭证的借贷记账法。

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事实上,过多地去研究借贷记账法与增减记账法如何在计算机中运行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两种方法仅是用于数据的输入而并非是用于信息输出,换句话说,记账方法与信息用户的需求无关,信息用户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发生额或余额(至少当前是如此)。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二是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错误的,则“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但由于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手工会计原有的更正作法。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反结账的错误做法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期末已经结账并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之后,如果将其“反结账”,则意味可以对该给账月继续输入凭证数据,无论这些新凭证是否已经记账,都存在账表不一致的错误,而当根据其登账后的账簿重新编制报表,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张报表是绝不相同的。如果某一会计期反复操作结账与反结账,并生成相应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生成不啻是在搞数字游戏!

进而言之,将“取消审核”、“反记账”与“反结账”同时使用,其后果更不堪设想:结账后可以再增减当月经济业务,账簿错误可以在原错误之处不留痕迹加以修改,而业已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记账凭证在取消审核后又可对该记账凭证的电子数据不留痕迹地修改,承认这种逆操作的合法性,又置会计的证、账、表勾稽关系于何地?它只会给制假者提供机会,而对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只顾及方便操作者而不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做法,还需要会计工作规范吗?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首先要评审,正说明会计软件必须遵守包括证、账、表等操作在内的工作规范之重要。

本质上说,上述所有的逆操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记账凭证库文件上的电子数据作不留痕迹的修改。事实上,发现证、账错误而采用红字(“-”号)更正法或补充更正法填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记账簿、会计报表,并不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麻烦。无论是结账前作为当月凭证的更改,还是结账后作为下月的凭证的更改,对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何况证、账的错误毕竟不会太多,因而不至于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活动的普遍展开,成本核算受外部环境影响与日俱增。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jit)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3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复式借贷簿记方法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正是因为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锱铢必较、泾渭分明的科学原理。

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

本质上说,在借贷记账法中,借和贷只是代表一种符号,而其实质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换句话说,不管是在手工会计中,还是在电算会计中,衡量记账凭证是否采用借贷记账法,主要看其是否体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基本原则。在电算会计中,尽管记账凭证库文件的数据结构有“借贷金额”型、“借贷方向”型和“借贷科目”型等几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实质都是通过记账凭证编号维系着凭证的借贷记账法。

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

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事实上,过多地去研究借贷记账法与增减记账法如何在计算机中运行是不明智的。

因为这两种方法仅是用于数据的输入而并非是用于信息输出,换句话说,记账方法与信息用户的需求无关,信息用户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发生额或余额(至少当前是如此)。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的可行性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二是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错误的,则“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但由于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手工会计原有的更正作法。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

事实上,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反结账的错误做法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期末已经结账并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之后,如果将其“反结账”,则意味可以对该给账月继续输入凭证数据,无论这些新凭证是否已经记账,都存在账表不一致的错误,而当根据其登账后的账簿重新编制报表,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张报表是绝不相同的。如果某一会计期反复操作结账与反结账,并生成相应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生成不啻是在搞数字游戏!

进而言之,将“取消审核”、“反记账”与“反结账”同时使用,其后果更不堪设想:结账后可以再增减当月经济业务,账簿错误可以在原错误之处不留痕迹加以修改,而业已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记账凭证在取消审核后又可对该记账凭证的电子数据不留痕迹地修改,承认这种逆操作的合法性,又置会计的证、账、表勾稽关系于何地?

它只会给制假者提供机会,而对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只顾及方便操作者而不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做法,还需要会计工作规范吗?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首先要评审,正说明会计软件必须遵守包括证、账、表等操作在内的工作规范之重要。

本质上说,上述所有的逆操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记账凭证库文件上的电子数据作不留痕迹的修改。事实上,发现证、账错误而采用红字(“-”号)更正法或补充更正法填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记账簿、会计报表,并不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麻烦。无论是结账前作为当月凭证的更改,还是结账后作为下月的凭证的更改,对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举手之劳,何况证、账的错误毕竟不会太多,因而不至于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活动的普遍展开,成本核算受外部环境影响与日俱增。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jit)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4

    电子商务是借助于因特网与计算机的电子化商务活动,是知识经济时代典型的经济模式。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对我国来说,在加快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参与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最直接方式。

    会计电算化多年的发展,从技术上实现了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dos平台到windows平台,从模式上实现了模拟手工到替代手工,更进一步发展到了资金、项目管理和辅助决策等,从核算型逐步走向了管理型。这些都是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到了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面临新的经济环境,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将如何变革,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将是笔者地此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下企业的新变化

    首先,企业的含义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企业指的是一个个商务活动的实体,而在电子商务下,企业表现为因特网上的一个个域名,它表示的可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实体,也可能仅是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一个虚拟企业、地址符号;可能是一个实在的企业实体与一个虚拟企业的组合,也可能是一个虚拟企业与另一个虚拟企业的虚拟组合。这种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经营权意义上的企业,而不是财产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在这种形式下,企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和虚拟性,可根据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进行灵活重构,随市场机会的持续而存在,一旦失去市场或组合任务完成即可迅速解散。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展示自己最具优势的资源部分,达到优势组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电子商务下,企业层面含义已表现为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企业———企业域名,在会计学上可表现的只是一个无形资产。

    其次,企业之间的竞争有了新变化,竞争与合作变得同等重要。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竞争是永恒的话题,但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直接面对企业的网站及主页,企业竞争出现了平等化、透明化、全方位化趋势,每个企业都可利用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展示自己的产品、资源、技术、人才等,企业的各种信息全部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在网络上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和更方便的选择方式,哪家企业的产品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可选择哪家。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靠把消费者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来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企业的管理者只有互相协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企业间的竞争变化为合作与竞争共存,合作甚至变得比竞争更重要。

    再次,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了新的变化。一方方面,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垂直型转向了扁平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集中表现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中间管理人员是企业基层与高层之间的关键纽带,大量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管理模式为垂直型。在电子商务下,企业内部信息网与因特网使横向信息交流和越级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借助网络,企业最高领导可以随时了解下情,这就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功能,从而使企业可以大量减少中间层,加快企业信息的流通,企业管理模式趋向扁平化。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手段从有纸化转向了无纸化、信息化。企业传统管理手段主要依靠管理人员手中的笔、纸、各类报表及辅助工具,信息是分散的和孤立的。电子商务下企业日常管理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内部各方面管理信息透明化,通过网络,由信息孤岛汇集成企业的管理信息流,各方管理人员可依据自己的管理权限随时自由调用,方便综合管理。这些都使企业管理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手段,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电子商务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建设,才可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相融合,迅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于整个企业的设计、生产、运输、管理等各环节,这些环节各有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如服务于生产的制造系统、服务于仓储的自动存储系统、服务于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于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正是这些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构成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数据。在电子商务下,这样一些系统各自表现出其局限性,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覆盖范围太小,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些具有各自功能的不同系统,必须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与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综合化、集成化的互相联系、信息共享的有机整体,充分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

    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数据巨量化。会计电算化从具有核算功能到具有管理功能,处理的数据量相当巨大。可是在电子商务下企业生存的时间是无法用传统的会计时间去计量的,对具体的企业业务的核算和反映,在考虑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的同时,必须考虑企业的时间价值问题、人力资源(智力、知识、技术)问题、无形资产(域名、信誉、专利、商标)问题等。对时间价值、人力资源价值、无形资产价值等的计量不仅要使用原来管理会计的内容,而且要使用人力资源会计等诸多经济工具指标去考察,这些指标需要的数据量将是传统会计电算化的几倍。为满足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电算化系统不仅可按月、按季、按年输出有关信息,还可以按周或日输出必要的信息,甚至可实时处理,随时输出信息需求者所要查询的信息,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趋于智能化、国际化。一方面,电子商务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不再是信息的缺乏,而是信息相对过剩。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挑选有用的经济信息,提供最佳的会计数据,除了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及经济学有关研究成果,自动筛选和分析信息。另一方面,在因特网上,企业之间的交流已无国界,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要能在国际上通行,它要求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能够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具有国际化功能。

    三、电子商务时代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电子商务时代,完全脱离了传统手工模式的影子,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核心,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全面性。会计电算化信息全面地反映了企业供、产、销等日常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所有成员均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经济活动数据的收集,各部门和管理人员都在某种范围内利用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反映和监督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复杂性。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全面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它的这种功能就决定了它结构的复杂性。一方面,它与其他管理信息子系统都发生联系,从其他子系统中取得有关数据,加工处理后又反馈给有关系统。另一方面,它与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关系人联系紧密,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中,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要求很高,这就导致了系统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复杂性。

    精确性。与其他系统不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本身不仅要求正确、可靠,而且其信息处理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严格地按规定执行,做到数据的来源、加工和披露具有可检验性,确保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适时平衡。

    风险性。由于企业内外信息系统具有分布式、开放性、远程性等特点,与原有的集中封闭的信息系统相比,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风险性更高。具体表现为内部系统故障、操作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以及外部的病毒风险、黑客风险、数据安全风险。

    四、发展电子商务下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

    从计算机成为会计的运算工具以来,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它随着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也一定会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而完善。但是,电子商务已对传统会计理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原来的规则与规范都可能重写。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会计电算化技术发展与相应会计理论发展不平衡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先进高新技术,其中有基于因特网的web技术,它包括了网络安全技术、网页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大型数据库技术,它解决了大量数据存放及数据运算问题;三层交换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它们为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理论不仅需要传统的会计理论的支持,还需要信息技术学、经济学、司法诉讼学等多方面理论的支持。可见,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强、加快,才能为会计电算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下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障问题。电子商务这一经济活动涉及国内与国外企业的贸易交流,必然发生经济纠纷与国际仲裁,这是各国政府不得不面对而又不能沿用传统法律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它需要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需要有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各国相关法律在内的国际法律体系,以保证电子商务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有效。1996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 tral)通过了《电子商务示范法》,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范例。面对电子商务无纸化特征,新型的认证、确认方法如不能尽快进行立法确认,电子商务将是无生命力的。

    会计人才问题。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的电子商务时代更显出人才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成为人们的共识。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具有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通讯知识、web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必须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使他们不断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在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有效地利用系统,完成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把注意力转到管理职能上,充分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加强电算化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律能力的培养,保证企业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合法、安全,保证电算化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不危害经济信息的安全,使会计职业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挥它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文斌,电子商务会计[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张广,等 会计信息体系结构和发展[j] 会计研究,2002,(10) 

    [3]马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j] 会计之友,2002,(9)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5

1、电算化会计下账簿虚拟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将纸上的会计资料信息数据化,而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化”的。所谓“虚拟化”,指电脑系统中并不存在账簿,更不是电子文件和真实账簿一一对应。账簿上体现的数据基本有两种组成,一种是消耗额,另一种是余额。由于计算机强大、高速的处理数据功能,能清楚的对记账凭证库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期输入的初期余额数据正确,之后各个会计期的最终余额也就正确无误。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2、电算化会计下记账过程符号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凭证到最后的编写报表中间的所有流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工记账的过程。电算化系统中也是一个虚拟化的记账过程,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记账文件。“记账”就是将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已审核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能再对其做任何的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只能采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如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是可以完全取消的,即日常不登记本文由收集整理日报账、明细账及总账,只保存记账凭证,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二、会计电算化形式下会计核算形式

1、明细表核算形式

明细表核算形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该形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账与表的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也是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 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相比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3、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

明细表和科目汇总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是从原始凭证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根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6

1、电算化会计下账簿虚拟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将纸上的会计资料信息数据化,而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化”的。所谓“虚拟化”,指电脑系统中并不存在账簿,更不是电子文件和真实账簿一一对应。账簿上体现的数据基本有两种组成,一种是消耗额,另一种是余额。由于计算机强大、高速的处理数据功能,能清楚的对记账凭证库文件进行分类、汇总。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期输入的初期余额数据正确,之后各个会计期的最终余额也就正确无误。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2、电算化会计下记账过程符号化

记账是会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从制作凭证到最后的编写报表中间的所有流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工记账的过程。电算化系统中也是一个虚拟化的记账过程,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记账文件。“记账”就是将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已审核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能再对其做任何的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只能采用其他办法进行处理,如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是可以完全取消的,即日常不登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日报账、明细账及总账,只保存记账凭证,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二、会计电算化形式下会计核算形式

1、明细表核算形式

明细表核算形式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该形式是根据明细账来登记总帐,提供会计报表的数据。明细表核算方式中明细表是整个处理程序的核心,它包含每一个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和年累计金额,科目内容为企业所有发生的会计明细科目,其内部关系为:一级科目数额等于下属二级科目数额之和,二级科目数额为下属三级科目数额之和,依此类推。明细账处理上包含两个过程:登记明细账和累计明细表。记账时根据不同的科目登入相应的明细账,同时将金额累计到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相应科目的余额。计算明细表是根据明细表的内部结构及关系,分别累计出各级的发生额,直接修改原明细表中相应科目的金额。一般先从一级开始,逐级累计到最后一级为止。

由于会计业务的每一笔数据都必须依据一定的会计科目,业务上的每一笔数据都可包含在明细表中,故报表的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明细账在此只起分类的作用,但账与表的数据源只有一个,即记账凭证,各种账表的数据都是在记账凭证分录库的基础上派生形成。如按业务排列形成明细账;按业务汇总形成科目汇总表;按一级科目汇总形成总账。这样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科目与科目已失去了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也是适用于会计电算化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是基于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结合计算机数据处理的特点提出的。这种核算形式的处理程序一般描述为6 个步骤: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款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同时累计生成明细表;4)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三栏式总帐;6)根据明细表编制会计报表。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来看,相比手工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增加了明细表,会计报表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明细表,总账采用三栏式账页,而账簿的设置也不必严格分类。

3、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

明细表和科目汇总表两种会计核算形式,在实现时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即记账凭证的一次输入,多次调用,多次记账,得到的账表数据只能是相对的动态数据,只有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下采用记账凭证的实时处理会计核算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每一时刻的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计算,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记账凭证实时处理的核算形式处理过程非常简单。整个核算的起点仍是从原始凭证开始,所不同的是记账是即时进行,记帐凭证形成的同时各种帐簿也已产生,即记帐凭证文件既是记账凭证又是账簿。记账凭证文件包含了本会计期间所有科目的期初、本期发生、期末、年累计金额,其内部关系同明细表。科目是按业务发生日期的顺序排列的,只要有新的科目记入,就会在记账凭证文件中逐笔登记该科目的发生额,同时将金额累计到相应科目的发生额中,并计算出该笔业务发生后响应科目的余额,这样就可根据会计人员的要求在凭证文件中得到每一科目任一时刻的动态信息,形成所谓的账簿,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均能很便捷的即时产生。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7

[关键词]基层医院 会计电算化 思考

[Keywords]Basic-level hospital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thinking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会计软件,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目前,全国各大医院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基层医院大多尚未真正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在使用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财会人员仍困扰在繁琐的手工记账、算账、核账之中,会计账务处理滞后,财会管理水平较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刻不容缓。

二、基层医院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面临的困难

2.1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缺乏

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人才是关键,相对传统的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知识,又要精通计算机知识。

基层医院由于规模较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待遇较低等先天劣势,高素质的财务人才和计算机技术人才很少,加之基层医院对财务人员的再教育重视不够,造成基层医院既懂财务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

2.2 会计软件的选择较难

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其好坏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使用,涌现出了一大批会计软件,如何定位并选择易于操作、功能全面、数据安全且满足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的会计软件较难。

2.3 建立适用的内部管理制度难度较大

内部管理制度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制度保障。基层医院由于规章制度建设水平较低、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要短时间内建立适用的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难度较大。

三、基层医院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思路

3.1 制定总体规划

首先要制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总体规划,规划中应明确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负责人、时间节点等关键要素,尤其要明确医院办公室、财务科、设备科、信息科等主要部门的职责。

3.2 软件配置

计算机软件应选用通过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评审的商业会计软件,选用软件应综合考虑软件的功能是否全面、操作维护难易程度、价格和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必要时可外请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家给予指导,确保选用操作方便、功能齐全、满足本单位实际的会计软件。

3.3 硬件配置

电子计算机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物质基础,各单位应根据电算化应用程度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投入一定的财力,选择与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结构,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1]。目前,由于计算机硬件水平飞速发展,一般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即可满足会计软件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硬件及网络设备选用原则为:满足软件需要、符合当前主流且性能稳定。

3.4 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应编制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其次要明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岗位和各岗位职责分工,确保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管。

3.5 人员培训

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后,应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对单位领导应进行会计软件使用和会计电算化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对会计电算化主管人员应进行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知识、会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和数据备份等知识的培训;对一般人员应进行会计电算化基础和会计软件使用等知识的培训。

3.6 试运行及甩账

会计电算化试运行是实现电算化的必要程序。按国家有关规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启用后,不能马上取代手工记账,而应手工和电算化系统同时运行三个月以上(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且计算机与手工核算的数据相一致,才能向评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评审单位评审通过,方可正式使用电算化系统。

四、 结论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迫切需要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此背景下,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如何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及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福建经济学校实际情况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专业建设的相应思路。

1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现状及不足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特色。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人们对其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版本很多,其知识的整体构成大致相同,但就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将实践落到实处。教师授课时往往以考证为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导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需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此外,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仅普遍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训校本教材,而且校本教材往往滞后于最新财务知识和技术,难以跟上行业发展,导致不少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无法胜任会计工作而改行从事其它工作。

1.2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然而,中职学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由学生角色直接转换为教师角色,缺乏工作经历,没有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具备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技能,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升华,无法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导致所讲内容不能展开与迁移,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只针对电算化考证需求,纯粹为学生拿证考试而教学;或是以完成教材教学内容为任务,照本宣科,不联系社会实际,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的中职课堂教学中,许多学校采用的还是片面强调灌输方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固定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一些实训教学竟然也以教师讲述为主,并辅助以一些简单动手操作。如上机填制凭证和模拟做账,学生只停留在已编制好的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根本无法了解财务制度的流程。虽然也能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仅以软件使用流程为主,停留在软件流程操作的表面技能教学,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虽能应付考证的实操试题,却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

1.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尽如人意

由于受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实训场地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无法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导致企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虽然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会计社会岗位,开始重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但大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实训内容、教学场所还是教师配备,均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混乱,模拟实训单调,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实现学生就业时与会计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严重制约了中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5课程评价体系和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

许多中职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往往采取笔试的方式,仅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试往往避重就轻,老师划定范围,提供资料,学生依样画葫芦操作,掌握的只是会计软件的界面、菜单及操作流程。在教师考核机制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涉及教学、考勤、评教、招生、升学率、办公秩序、工会活动、领导评议等多项内容,以综合得分作为教师评聘、培训及评优选模的主要依据。然而,调查资料显示,中职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坐班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路

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中职学校只有实施综合改革,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1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建设

鉴于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主力军,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优化教学效果,学校应根据校情、学情,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编写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本教材,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引入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电算化知识与技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且把重点放在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从而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努力做到就业“零距离”顶岗。中职学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兼顾升学和就业,课程设置除了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的愿望,更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需求,大力建设开放性的实践配套设施,充分合理地安排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重视就业岗前职业培训,为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其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拥有一支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依旧名不符实,多数是“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型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轮番组织“双证型”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把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其次,应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编写教材,参加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与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拓宽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应建立体现中职学校特色的教师认定体系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激励机制,坚持“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可以加大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参加企业实践的力度,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实习,也可以主动聘请企业中有相当财务知识素养的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把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运用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还可以聘请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教师开展定期技术培训,从而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2.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性强,因此除了理论教学外,同时要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然而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灌输型理论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不适应会计相关岗位,影响了学生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突出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鉴于中职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体系弱、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分析式、任务驱动式、情境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建合作型的学习团队,开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训教材,将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将技能知识点系统化、内化。

2.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实现中职会计电算化学生就业时与工作岗位“无缝衔接”,落实校企合作机制,做好工学结合,引进记账公司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引进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结合岗位工作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相关岗位的内容和工作职责,与互为依托单位深度融合对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对于入门基础会计课,可以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实地考察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观的认识;对于会计专业课,可以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实际会计工作,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理论,提升本专业的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发展与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实现无缝隙校企结合,从而实现实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5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使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学校管理应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体系。中职学校必须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在校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制定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此外,中职学校还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一是改进中职学校考试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试形式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师徒结对帮带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技能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等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奕畅.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3(7中):62-64.

[2]金阿力.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97.

[3]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大学教育,2014(8):96-97.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迫切需要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此背景下,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如何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及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福建经济学校实际情况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专业建设的相应思路。

1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现状及不足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特色。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人们对其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1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关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版本很多,其知识的整体构成大致相同,但就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是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将实践落到实处。教师授课时往往以考证为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导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需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此外,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仅普遍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实训校本教材,而且校本教材往往滞后于最新财务知识和技术,难以跟上行业发展,导致不少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无法胜任会计工作而改行从事其它工作。

1.2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

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要同时具备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然而,中职学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由学生角色直接转换为教师角色,缺乏工作经历,没有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具备熟练操作会计软件的技能,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升华,无法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导致所讲内容不能展开与迁移,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只针对电算化考证需求,纯粹为学生拿证考试而教学;或是以完成教材教学内容为任务,照本宣科,不联系社会实际,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3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的中职课堂教学中,许多学校采用的还是片面强调灌输方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固定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一些实训教学竟然也以教师讲述为主,并辅助以一些简单动手操作。如上机填制凭证和模拟做账,学生只停留在已编制好的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根本无法了解财务制度的流程。虽然也能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仅以软件使用流程为主,停留在软件流程操作的表面技能教学,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虽能应付考证的实操试题,却无法挑起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梁。

1.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尽如人意

由于受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实训场地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无法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导致企业招不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虽然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会计社会岗位,开始重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但大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实训内容、教学场所还是教师配备,均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混乱,模拟实训单调,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实现学生就业时与会计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严重制约了中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5课程评价体系和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

许多中职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往往采取笔试的方式,仅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试往往避重就轻,老师划定范围,提供资料,学生依样画葫芦操作,掌握的只是会计软件的界面、菜单及操作流程。在教师考核机制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涉及教学、考勤、评教、招生、升学率、办公秩序、工会活动、领导评议等多项内容,以综合得分作为教师评聘、培训及评优选模的主要依据。然而,调查资料显示,中职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坐班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路

针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中职学校只有实施综合改革,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1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建设

鉴于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主力军,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优化教学效果,学校应根据校情、学情,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编写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本教材,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引入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电算化知识与技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且把重点放在会计软件操作使用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从而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努力做到就业“零距离”顶岗。中职学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兼顾升学和就业,课程设置除了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的愿望,更要满足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需求,大力建设开放性的实践配套设施,充分合理地安排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重视就业岗前职业培训,为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其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拥有一支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依旧名不符实,多数是“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型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轮番组织“双证型”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把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其次,应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编写教材,参加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与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拓宽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应建立体现中职学校特色的教师认定体系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激励机制,坚持“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可以加大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参加企业实践的力度,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实习,也可以主动聘请企业中有相当财务知识素养的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把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运用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还可以聘请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教师开展定期技术培训,从而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2.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性强,因此除了理论教学外,同时要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然而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灌输型理论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不适应会计相关岗位,影响了学生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突出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鉴于中职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体系弱、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分析式、任务驱动式、情境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建合作型的学习团队,开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训教材,将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将技能知识点系统化、内化。

2.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落实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实现中职会计电算化学生就业时与工作岗位“无缝衔接”,落实校企合作机制,做好工学结合,引进记账公司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引进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结合岗位工作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相关岗位的内容和工作职责,与互为依托单位深度融合对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对于入门基础会计课,可以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实地考察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观的认识;对于会计专业课,可以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实际会计工作,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专业理论,提升本专业的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发展与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实现无缝隙校企结合,从而实现实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5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使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学校管理应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体系。中职学校必须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在校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制定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此外,中职学校还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一是改进中职学校考试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试形式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师徒结对帮带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技能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等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奕畅.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3(7中):62-64.

[2]金阿力.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97.

[3]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大学教育,2014(8):96-97.

[4]金治中,肖薇.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4(13):111-113.

会计电算化的思考例10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46-01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会计大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会计人才。综合型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 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会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无疑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会计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财务软件开发的迅速发展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滞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 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 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与电算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学理论上来弄懂电算化记账原理, 只是简单地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用电脑和会计软件完成另一种方式的会计实验,更谈不上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掌握程度、达标水平的清醒认识。

2.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很强的章程,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会计操作流程,并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对会计理论的理解。然而,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采取“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学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和创新性的锻炼,基本流程是:老师讲、演示学生听、看学生操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应用层次低、应用范围狭窄,学生参与度较低。经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掌握了如何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但在如何利用财务软件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则显得不足。

3.缺乏科学的实践考核标准。许多高等院校教学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应试教育类型,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研究,对专业实践性教学缺乏科学评价标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要考核的内容、方法、标准等模糊不清,势必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有的学校甚至以笔试的形式来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考核,依据的是书面考分而不是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技能考核分数在课程总分中所占的比例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和技能的训练。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设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和财务软件为载体,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双证书”制,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先”,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生“零库存”,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

通过实践教学,一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二是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三是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1.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验―自主实验”四个步骤开展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验教学,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内容接轨,从而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职业认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为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完成实验项目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该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实验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将课内单项实验、课内综合实验和会计岗位模拟实验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具体实验组织形式如下:

(1)单项实验。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会计电算化各模块的单项实验,并编写实验报告。

(2)综合实验。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会计软件核算模块和供应链管理软件模块的综合实验。

(3)会计岗位模拟实验。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各组3名同学,分别模拟财务部门的三个岗位:账套主管、会计和出纳。各组同学共同完成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各组同学通过按实际岗位分工要求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

(三)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标准

本课程的考核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原则,实施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考核由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即3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即70分)。期末考核采用在试题库中抽取试卷的方式。由财政部门对考试考核及格的同学颁发《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合格证》,即会计电算化上岗证,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成绩考核与职业资格证颁发结合在一起,大大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