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典型病例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4 09:36:00

典型病例分析

典型病例分析例1

作者单位:715500陕西省蒲城县医院儿科

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由于其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国内研究发现,19.4%的川崎病(KD)患儿的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本文对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5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收治小儿不典型川崎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个月~8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为1~10 d,其中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5 d,其中中度热15例,高热12例,超高热3例,所有不典型川崎病均有发热,少数呈驰张热,多数呈稽留热。抗生素治疗无效,恢复期指(趾)端脱皮,详见表1。

表1

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例,%)

临床特点例数

发热30(100)

肛周潮红蜕皮25(83.3)

卡疤潮红18(60)

冠状动脉扩张5(16.7)

阴囊潮红、水肿脱皮8(26.7)

GRPESRPST明显增高 28(93)

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差 12(40)

1.3 实验室检查 24例在病程第3天后,6例在病程第10天后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均伴中性粒细胞升高;14例在病程第5天后、21例在病程第2周出现血小板升高,并随病程的进展血小板进行性升高;30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其中>45 mm/h者22例;血CRP升高25例,其中>450 mg/L者17例。血培养均阴性,支原体抗体阳性8例,16例出现轻度贫血,5例肝功出现低白蛋白血症,5例尿蛋白阳性,4例尿中有少量白细胞。

1.4 特殊检查 30例均行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扩张5例(16.7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3例(10 %)。

1.5 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持续发热,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予对症治疗无效,均于10 d内明确诊断,立即给予阿斯匹林50~100 mg/(kg•d)分3~4次,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3~5 mg/(kg•d)分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后阿斯匹林改为3~5 mg/(kg•d),顿服到血沉、血小板正常,疗程6~8周。冠状动脉异常者,服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均于确诊后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 g/kg,连用2 d。典型川崎病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有12例体温未恢复正常,于第2天加用1 g/kg,体温均恢复正常。本组5例冠状动脉扩张者随访6个月~1年冠状动脉恢复正常;3例心电图异常者随访6个月心电图恢复正常。

2 讨论

不典型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最常见于婴幼儿。目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典型或不完全符合KD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由于KD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加之临床表现多样,且诊断标准不在同一时期出现,一些特异性体征往往出现在恢复期,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且增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有研究表明:不典型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瘤的机会大于典型病例,故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2]。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参考指标有以下几点:卡疤处再现红斑,肛周皮肤潮红,男婴阴囊红肿、疼痛;PLT显著增高;CRP、ESR明显增加;超声心电图示冠状动脉病变(CAL);出现心脏杂音; CAL诊断标准:正常冠脉内径,3岁以下

本组的治疗体会是:①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患者,要将不典型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②动态的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不典型川崎病患者;③由于不典型川崎病是全身血管炎改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当患儿以某一系统症状为首发而对症治疗不满意时应尽早想到本病的可能。

不典型川崎病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将大大提高,将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安全,所以临床医生对发热5 d以上而又没有证据证实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组资料30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虽不符合诊断标准,但结合实验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综合分析,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

参 考 文 献

典型病例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50-01

川崎病(Ka-wasaki di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双侧非渗出性结膜炎,唇和口腔粘膜发红,四肢末端改变,皮疹和颈部淋巴结病变。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率升高,尤其是不典型病例增多,现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2009年6月的在我院确诊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1.5:1,发病年龄4个月-12岁,平均2.5岁,其中年龄小于5岁者10例占80%,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发热,所有病例均有持续性发热,7-14天,体温常达39摄氏度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皮疹,发热2-3天后出现,13例中猩红热样皮疹1例,弥漫充血性斑丘疹1例,环形红斑1例;川崎病面容11例,表现为双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见杨梅舌;淋巴结肿大2例,为一过性颈单侧非化脓性淋巴结肿胀,发病2-3天出现;手足硬性肿胀者3例;肛周潮红,且脱皮者10例;85%的病例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脱皮;有6例早期出现卡介苗接种处潮红。13例均以某种特殊症状为首发症状起病,不符合诊断标准6条中的5条,具备4条者8例,3条者4例,2条者1例

1.3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血沉均明显增快,CRP(+),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达10例,15*109/L-35*109/L有10例,血小板在病程的第二周后开始增多,且呈进行性升高,有一例有中度贫血,转氨酶轻度升高且白蛋白减少者2例,1例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1例出现尿白细胞增多,心肌酶谱异常者1例,在病程10天做心脏彩超出现冠脉扩张>3mm1例,在病程第7天彩超示二尖瓣轻度返流2例,有1例在病程第5天彩超发现冠脉辉度增强,此后复查2次彩超未见冠状动脉扩张,所有病例均未见冠状动脉瘤者。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从以上13例来看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60%的病例只具备诊断标准6条之4条,常见表现为发热,稽留热多见,指趾端脱皮,肛周潮红和脱皮,卡疤处潮红,川崎病面容,外周血像异常,血沉增快,CRP(+).其中除指趾端脱皮出现的比较晚以外,其余多出现在疾病的急性期。

2.2 治疗 所有确诊病例均予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1g/kg.d2日疗法,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三次口服,体温正常后改为3-5mg/kg.d,持续用药至血小板,ESR及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正常,有心肌损害者予护心治疗,有肝功能损害者护肝治疗,所有病例经上述治疗后2-3天体温下降至正常。

3 讨论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主要表现,除发热为必备条件外,以下5项中具备4项即可诊断,仅具备3项或3项以下者则需证实有冠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方可确诊。1>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末端脱皮。2>多形性红斑。3>结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皲裂,杨梅舌。5>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而不典型川崎病是指未达到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但病情发展符合川崎病的特点,且已排除其他疾病,或有典型的心血管并发症者,也有学者指出以下几项可作为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依据:卡疤潮红,血小板数明显升高,CRP和ESR明显增加,超声示冠脉扩张和动脉壁辉度增强,心脏杂音,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本项研究13例中60%的病例只具备诊断标准6条之4条,后结合试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而确诊,从临床表现来看,其中发热的出现率达到了100%,川崎病面容85%,卡疤潮红46%,肛周潮红达77%,指趾末端脱皮达85%,而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象的异常,血沉和CRP增加几乎出现在所有不典型病例的早期,由此可见当患儿出现以上几项异常时,应警惕KD,而反复行心脏彩超检查以了解有无冠脉损害,一旦发现明显的冠脉病变,可诊断不典型性川崎病。近年来不典型病例增多,不典型病例多发生在婴幼儿,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极易误诊,本研究中的13例中,被误诊为发热查因的有8例,心肌炎的1例,肝炎的1例,上呼吸道感染的3例,因此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应该提高警惕,必要时可进行治疗性诊断,早期诊断,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控制血管炎症,可以预防或减轻冠脉的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

典型病例分析例3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17-02

恙虫病临床症状复杂,并发症多,容易误诊漏诊。近年来无焦痂溃疡等特征性表现的不典型恙虫病有增多趋势。我院2011.01-2012.12收治恙虫病住院患者119例,其中56例无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表现,本文讨论这56例不典型恙虫病患者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1-79岁,平均32.5岁,儿童11例,60岁以上13例,青壮年32例;农村居住49例,城区7例;5月份1例,6月份3例,7-10月份51例,11月1例,病程2-36天。

1.2 临床表现 (1)症状:发热56例(100.00%),其中53例体温超过39.0℃,3例38-39.0℃,有弛张热、稽留热及不规则热型。伴头痛43例,纳差、乏力51例,全身酸痛43例,咳嗽7例,咽痛2例,惊厥,1例。(2)体征:56例均无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13例,皮疹7例,肝大2例,扁桃体肿大2例,血压降低1例。

1.3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异常21例: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最高17.8x109/L),白细胞计数降低13例(最低1.5x109/L),血小板降低7例(最低34x109/L),(2)肝功能损害10例,以ALT、AST增高为主,均低于200U/L(3)肾功能损害2例,其中1例肌酐153.5umol/L,1例肌酐368.5umol/L(4)凝血分析异常2例,PT、APTT时间延长5-7秒(5)血清学外斐氏反应阳性(OXK≥1:160)56例。(6)X片:双肺纹理增多、增粗7例

1.4 诊断依据 依据《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恙虫病诊断标准[1]:(1)恙虫病流行区有野外草地接触史; (2)高热伴特异性焦痂或溃疡; (3)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4)外斐反应效价>1∶160或恙虫病立克次体DNA阳性,具备其中3项即可诊断为恙虫病。

1.5 误诊情况 以首诊或复诊未诊断为恙虫病的为误诊漏诊。56例中误诊漏诊51例(91.07%)。其中22例(39.29%)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3例,支气管炎肺炎7例,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另29例(51.79%)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最后全部确诊为恙虫病。

1.6 治疗及转归 青壮年32例给予氯霉素1.5-2.0g/d静脉滴注、1例儿童重症及2例老年重症患者用氯霉素25-50mg/kg/d静脉滴注,治疗后1-2天体温开始下降,体温正常后减半量静滴或口服,总疗程5-10天;其余10例儿童患者以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11例老年病例以阿奇霉素0.5g/d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减半量静滴或口服,总疗程5-8天;对各种并发症加用相应治疗。除1例既往患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经治疗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但肾功损害未完全恢复自动出院外,其余55例均治愈。

2 讨论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恙虫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域性,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本病的基本病变为弥漫性小血管炎、小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可侵犯肝、肺、肾、皮肤、血液、中枢神经等系统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以发热、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征[2]。

本组病例显示其临床特点为:(1)发病前2周内所有患者都有野外草地接触史,有明显季节性 (2)症状繁多,全部病例有中高热,以高热为多(热型有弛张热、稽留热及不规则热型),可伴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 (3)体格检查:无焦痂溃疡,少部分患者有皮疹、淋巴结肿大、肝大 (4)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白细胞大多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损害、凝血分析异常等多种表现 (5)血清学外斐氏反应阳性(OXK≥1:160) (6)氯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效好。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患病前均有野外草地接触史,全部有发热,血清学外斐氏反应阳性(OXK≥1:160),结合我县是恙虫病高发地区,故可明确诊断恙虫病。本组患者无恙虫病特征性焦痂溃疡,少部分有皮疹及淋巴结肿大,只有中高热为突出表现,故认为是不典型病例。

本组56例不典型恙虫病中51例(91.07%)被误诊或者漏诊,误诊漏诊率极高。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病,与庄立琳、谢正红等报道相似[3,4] 。分析其原因:(1).不典型恙虫病无特征性焦痂溃疡、皮疹,以发热、纳差、乏力、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诊断较困难 (2). 容易被并发症掩盖而漏诊:由于恙虫病基本病变是全身性的弥漫性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器官充血、水肿、渗出和间质性炎症,临床表现多样,可侵犯肝、肺、肾、皮肤、血液、中枢神经等系统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肺炎等而忽略恙虫病的诊断(3).临床常用的血清学外斐氏试验敏感性不高,早期阳性率低,对缺乏恙虫病特征性表现的恙虫病早期诊断帮助不大。(4).部分临床医师诊断思路局限,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询问病史不详细、体检不认真而忽略隐蔽部位的焦痂溃疡而延误该病的诊治

恙虫病的病原治疗效果与病程的长短有关,发病2周内就给予病原治疗的疗效较佳,发病2周后或出现多器官损害的并发症时才给予病原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差[5]。充分认识不典型恙虫病的特点,将有利于指导恙虫病的诊断及治疗。在恙虫病高发地区及发病高峰季节,凡是出现发热者,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找有无焦痂溃疡、皮疹等恙虫病特征性体征;即使没有恙虫病特异性焦痂溃疡、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的不典型病例也不能排除本病,尤其是持续发热或发生了多脏器损害、血液白细胞数不增高、抗生素治疗效差、用其他疾病不能解释者应拓展思路考虑到恙虫病的可能性,积极行血清学外斐氏反应协助诊断。治疗上氯霉素及阿奇霉素疗效均好,但不良反应阿奇霉素少于氯霉素,尤其是血液系统及影响生长发育方面[6.7.8],故个人认为儿童及老年患者首选阿奇霉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31 -944

[2] 杨绍基. 任红主编,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ISBN 978-7-117-09482-5

[3] 庄立琳. 饶日春. 42例恙虫病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27.

[4] 谢正红.恙虫病37例误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01)

典型病例分析例4

小儿;轻型;病毒性脑炎;心肌损伤

病毒性脑炎(VE)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轻重不一。人们往往对重症及典型病例非常关注,实际临床上轻型非典型VE并不少见,因目前对轻型非典型VE诊断比较模糊,临床少有报道。VE每年均有散发,但今年5~7月我县出现小的流行,且轻型非典型居多。为对本病有更清楚的认识,现将我科5月3日至7月28日收治的轻型非典型VE 3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患儿,男22例,女10例,男:女=2.2:1,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其中3~6岁5例

(15.63%),6~10岁20例(62.50%),10~14岁7例(21.87%),有6例来源于3个家庭,其余均为散发。所有病例诊断标准[1]:①有发热、头晕、头痛或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无抽搐、瘫痪或昏迷等重症表现;②可有脑功能损害的阳性体征,但缺乏神经系统局灶阳性体征;③常有脑电图(EEG)特征性慢波异常;④除外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化脓性脑膜炎,Reye综合征,急性中毒或代谢性脑病,脑变性疾病,严重电解质紊乱;⑤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炎治疗无效,于减轻脑水肿、抗病毒治疗则明显有效;⑥病程较短,一般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及精神萎靡,其中低热3例(9.37%),中度发热15例(46.87%),高热14例(43.76%)。头痛30例(93.75%),多为全头痛,头晕2例(6.25%),以坐站时明显,平卧时减轻。呕吐28例(87.50%),其中非喷射性22例(78.57%),喷射性6例(21.43%)。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5例(78.13%),其中脑膜刺激征阳性12例(48.0%),病理征阳性6例(24.0%),二者同时存在7例(28.0%)。

1.3并发症32例并发心肌损伤11例(34.38%),其中心肌酶异常8例(72.73%),心电图异常3例(27.27%),临床体征有心音低、收缩期杂音、心律不齐等。

1.4辅助检查

1.4.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24 h内均行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化验。其中白细胞增高7例(21.88%),其余均为正常。肝功能全部正常。心肌酶异常8例(25.0%),心肌酶谱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其中5项酶均增高5例(62.50%),CK增高2例(25.0%),CK及CK-MB增高1例(12.50%)。电解质化验大致正常。30例做了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均正常13例(43.33%),异常17例(56.67%),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4例(23.53%),200~400 mm H2O,白细胞数增高11例(64.71%),(15~100)106/L,均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2例(11.76%),0.42~0.45 g/L,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1.4.2脑电图及头颅CT入院2 d内全部进行脑电图检查,2例正常(6.25%),30例异常1(93.75%),均呈弥漫性或阵发性慢波改变,其中轻度异常12例(40.0%),中度异常17例(56.67%),重度异常1例(3.33%),头颅CT检查17例均正常。

1.4.3心电图11例做了心电图检查,8例正常,有3例异常,其中1例T波低平及倒置,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酷似LGL综合征(以上3例心肌酶均正常)。

1.5治疗及转归全部病例均予抗病毒、降颅压、能量合剂、支持治疗,合并心肌损伤者加用果糖二磷酸钠。心电图异常者动态观察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心肌酶及脑电图异常者出院时复查,心肌酶恢复正常4例(50.0%),脑电图恢复正常13例(43.33%),疗程10~15 d,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一例死亡。

2讨论

VE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和病毒学检测。而脑脊液中病毒一般分离率低,且目前国内病原学诊断明显滞后于实际需要,故对基层医院来讲,前两者更为重要。本组病例中均以发热、精神萎靡为首发症状,绝大多数伴头痛、头晕及呕吐,全部无抽搐,瘫痪及昏迷。脑电图异常占93.75%,与文献报道[2]一致,提示脑电图呈慢波改变对小儿轻型非典型VE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脑脊液异常率为56.67%,有报道[1]认为VE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低,不应做为轻型非典型VE诊断的主要依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VE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3],根据其外观、常规、生化恰好可与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故脑脊液检查还是必要的手段。本组有2例神经系统体征不明显,在院外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5~6 d,头痛、发热不减轻,入院后按VE治疗用甘露醇降颅压、抗病毒等头痛迅速缓解,体温很快下降。故神经系统体征阴性不能排除VE,本组神经系统体征异常占78.13%,提示对轻型非典型VE的诊断应全面详尽询问病史,仔细地全身物理检查,结合脑电图、脑脊液等综合分析,及早治疗,以尽快减轻患儿的痛苦。

近十年相继出现有关VE合并心肌损伤的报道。本组资料显示,VE不仅可损伤心肌细胞,还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其原因可能为[4]在病脑发生前,患儿就存在着病毒血症,经血液循环而损害心肌,使心肌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病脑发生后机体处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紊乱的不正常状态,这有利于病毒侵犯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因此,在治疗VE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心脏体征,常规做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必要时监测心电图,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本组病例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患病高峰年龄为6~10岁,发生于5~7月份,有6例来源于三个家庭,本病是否有一定的流行规律,因条件所限未做病毒学检测,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尚有待更多的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黄奕辉,彭盘俐,翁素霞,等.儿童轻型非典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57-759.

典型病例分析例5

作者单位:450000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陈刚 赵慧敏 宋留存 郭九一);郑州市卫生学校(李珂)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历史久远,故临床上对其研究较广泛深入,对肺结核的诊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方法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不断有新疾病产生及原有疾病变异,结核病尤其如此,无论是结核发病人数、耐药性结核发生率均显著提高,临床上也频繁发现临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病例。所谓不典型肺结核(atypic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主要是是指发病部位不典型,即不发生在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的结核好发部位的肺结核[1]。有学者经研究报道了临床5%的活动性发病部位不典型[2]。现对30例经临床确诊结核病患者的不典型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胸部SCT平扫检查肺结核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性别比约2:1,年龄10~72岁,平均约32.5岁。10~19岁有4例,20~59岁25例,60岁以上一例;临床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咯血,乏力,消瘦,低热等。全部30例均经临床痰检查找抗酸杆菌、PPD、血沉、结敏试验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X线、CT及其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并经规范抗痨治疗后明显有效好转。

1.2 研究方法 30例均采用Phillps Brilliance 6层螺旋CT平扫,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层厚7.5 mm,间隔7.5 mm;重建层厚3.3 mm间隔1.65 mm.患者均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下至肺底。

1.3 病例收集方法 所有30位患者影像均由2位具备多年影像诊断工作经验医师共同作出,除外常规轴位观察,结合MPR,多位相观察病灶部位、数量、形态。

2 结果

病变性状:结节(包括直径>2 cm团块)状、条索状27例,其中,边界清者3例,模糊者24例;结节最小者0.5 cm,最大者2.65 cm;占据肺叶(段)病灶5例;空腔(洞):空腔(薄壁空洞)3例;厚壁空洞1例;偏心空洞1例,边界均较清;胸膜多发半球(肿块)影2例。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与结核病防治 全球约20亿曾被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的流行与国民经济发展低相对应。我国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型国家,每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0.72%。全国有近半人口曾受感染,其中城市人群高于农村。每年约13万死于结核。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本组30例不典型肺结核病例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的6个月内,发病率较以往文献报道明显增高,应引起医师高度重视。

3.2 肺结核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痰菌检查和痰培养、胸部影像检查(X线和CT)。影像学检查在结核核病诊断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CT及螺旋CT的使用,不仅对病变定位精确,对病灶一般性状显示清晰,而且能够动态观察病情的发展转归及对预后评估。最常见的肺结核位于一侧和/或两侧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表现为片絮状、结节条索状,病灶数量较多,单发少见;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为较具特征性的弥漫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粟粒状结节影,边界清或不清;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影像都较具特征性,易引起警惕,误诊、漏诊极少。

3.3 本组不典型肺结核影像分析 病因包括结核细菌量、毒力、机体免疫、抗生素不规范使用等多种因素影响⑤,发病部位均发生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以外,且病灶均多发。病灶形态大都为结节条索状、空洞(腔)及占据肺段或肺叶的大片状影,故不典型肺结核诊断难点在于不常见部位发生的常见病。

总之,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除外考虑病变部位,病变形态、数量等,必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穿刺病检,最后做出诊断。

典型病例分析例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其中男12例例,女8例,年龄6个月~4岁,发病至住院时间为1~10 d,其中<3 d的为5例,3~5 d的为1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其中冠状动脉扩张为14例,心电图显示非特异性ST段改变的为6例。选取标准:符合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且患儿的年龄为4个月~11岁。

1.2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均由持续发热的情况,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气管肺炎等对症状的治疗无效,并立即给予阿司匹林50~100 mg/Kg/d分3~4次,并口服潘生丁3~5 mg/Kg/d,待患儿的体温正常后,阿司匹林的剂量改为3~5 mg/Kg/d,维持到患儿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个疗程为6~8 w。20例患儿均在确诊后给予静脉用丙球蛋白1 g/Kg连用2 d。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均使用(x±s)的形式表示,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使用χ2和t检验,显著学水准为α=0.05,当差异为P

2结果

通过对于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得出,在20例患儿中,非典型川崎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以及肛周黏膜等出现变化以及指端变化等。经过实验室的检查发现,在20 例患儿中,有17例出现了白细胞增加的情况,有16例出现了血红蛋白降低,但四周后血红蛋白却升高的情况,而血沉加快的患儿为18例,有15例患儿出现了反应蛋白升高,且还有15例血小板升高的情况。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后发现,在20例患儿中,有14例出现了冠状动脉扩张的情况,其中有8例为双侧同时受累,还有8例患者显示心肌缺血。20例患者出现非典型川崎病在1 w内共检查出1例,2 w后检出8例,第3 w时共检出11例。

3讨论

川崎病通常在

综上所述,非典型川崎病在临床中易发生误诊以及漏诊,对于持续发热以及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当进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与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等检查,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张翠香.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5例临床分析及实验室指标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9,11(08):22-24.

典型病例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R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94-01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幼年儿童,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以冠状A受累较多见,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也逐渐增多,约为10~20%,诊断主要依靠一组临床表现。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尤其是一些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尤为困难,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其认识,本文收集了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0月收治并确诊的不典型川崎病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基层医院的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所帮助。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6月~2岁20例,2~5岁12例,5岁以上2例。

1.2 诊断标准:典型川崎病为符合以下第1项及第2~6项中4项以上者: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无渗出;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皮诊,为多形性红斑,躯干部多见,不发生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直径>1.5cm。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热超过5天以上,具备2~6项中2~3项。

1.3 临床表现:34例均为住院患儿,除发热以外的5项临床表现中,本组患儿多数早期具备2~3项。所有病例由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扩张或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脱皮而确诊,主要临床表现及 实验室检查见表1。

1.4 其他检查:(1)ECG:异常10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及ST段和T波异常,也有显示P-R,Q-T间歇延长等改变。(2)彩色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冠状A扩张8例,左室扩大3例,心包积液1例,冠状A瘤2例;(3)胸部X线片:肺纹理增多5例,2例有片状阴影。

2 结果

所有病例入院确诊后(34例均在发病后7d内)及早给予大剂量IVIG1g/kg/d,连用3d,后改为400mg/kg/d,连用4天,急性期同时应用阿司匹林50~80 mg/kg/d,至热退7d后减至5 mg/kg/d维持治疗。全部患儿住院(14.7±5)天出院,无死亡病例。2例出现冠状A瘤,入院时病情较重,发热已超过10天,未进行特殊治疗,入院后经积极治疗,恢复良好。随访3年仅1例冠状A瘤样扩张患儿仍有冠脉局限性扩张,但无明显临床表现。

3 讨论

川崎病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各脏器均可受累,以心脏及血管病变最严重,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后命名,近年发病增多,目前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月婴儿,男>女,无明显季节性[1]。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指标及确定的检测手段,所以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这对在基层医院患儿的诊治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国内沿用的诊断标准是日本MCLS研究会提出的经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标准,即6项主要表现中,至少满足5项或4项主要表现加冠状A改变即可确诊。

川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急性全身性、自限性的非特异性血管炎,可表现为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或全层血管炎性改变,涉及A、V和cap,病程早期为全身微血管炎,2周后表现为主A分支的A内膜炎和周围A炎,最严重、最主要的病变在心脏,尤其是冠状A受损,表现为增殖性A炎、扩张、血栓形成、A瘤等,其它可有心包炎、心肌炎、无菌性脑炎、肝炎和肾炎等损害,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和冠状A瘤破裂及心肌炎。

在不用IVIG治疗的情况下15%~20%的患儿会出现冠状A瘤,早期IVIG的使用可使冠状A的发病率低于4%~8%[2]。早期应用阿斯匹林可以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A病变,与IVIG合用可以大大降低冠状A瘤的发生率[1]。本组患儿入院后均应用IVIG和口服阿斯匹林,时机为发病后(7±2)天,并辅以对症及支持治疗,长期随访冠状A病变程度及预后较为理想,本组34例均获治愈或好转,因此加强对不典型KD的重视,减少误诊和漏诊,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意义重大。本组患儿有早期诊断提示价值的特征有发热、结膜充血、皮疹、唇舌表现,颈L结肿大及指(趾)端硬肿和肛周皮肤潮红等,结合实验室资料,可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而指(趾)端脱皮对KD虽具有特征意义,但出现较晚(多在10天以后),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通过对本组34例患儿的回顾分析,对临床上持续发热5d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BPC、ESR、CRP增高,提示KD,排除其它疾病后,即使达不到MCLS诊断标准,也应及早应用IVIG和阿斯匹林治疗,以预防冠状A病变的发生,对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促进康复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典型病例分析例8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 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A、B两班, 其中,A班52人,男21人,女31人,年 龄 18~21 岁,平均(19.2 ±2.6)岁,B 班50 人,男22人,女28人,年龄18~21岁, 平均(18.9 ± 2.2)岁,两班学生的性别、年 龄及平常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 0.05)。

    方法:B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 法,A班在B班基础上应用临床典型病例 视频及辅助检査随堂分析方法,即教师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开发成熟的临床典 型病例视频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 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并根据学生 需求,随即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同时,针对教学内容,随堂分析辅助检 査方法,包括检査操作方法、步骤、要 点以及其他注意事项[2]。

观察指标:学期结束后向学生发放 调査问卷,就教学进度、重点突出、双向 互动、教学民主、启发激励、课堂氛围及 专注教学等内容进行1 ~ 10分评定[3],并 同时比较两班学生的考试成绩。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单位采用f ±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经 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班学生调査问卷评分比较:两班 学生在教学进度及重点突出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班在双 向互动、教学民主、启发激励、课堂 氛围及专注教学等方面的评分明显优 于B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 1。

两班学生期末儿科学考试成绩比较: A班学生成绩明显优于B班,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t=6.899,P<0.05),见表2。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 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特别是 儿科学领域,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这 对临床专业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具备相关专 业技术的医学人才。在医学科技迅速发 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现 代医学发展的需求,传统教学方法只注 重对学生传授知识,而缺乏对学生诊疗 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接 受,缺乏积极性,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难以适应现阶段医疗工作的需求。针对日益增大的就医需求和现有医 疗条件之间的矛盾、传统医学医疗方法 与现代医学新思路之间的矛盾等,如何 深化教学改革,顺应新的医学教育发 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巳成为 现阶段医学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 迅速发展,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技术 等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不仅可以将书 本内容系统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还可 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网上交 流等功能技术优势,突破了传统课堂教 学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能够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互动性,使学 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观看视频、展开讨论、总结、 分析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典型病例分析例9

中图分类号:TV27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90-02

1 引言

盆式橡胶支座在我国铁路桥梁上应用已有近30年历史,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京包和京唐铁路的铁路大桥上应用;20世纪90年代在京九铁路上推广应用抗震盆式支座;1998年在南京长江二桥的北汊桥5跨连续箱梁(90m+3×165m+90m)上应用大吨位盆式支座,最大设计承载力达到6500吨,是当时国内设计承载力最大的盆式支座。

2 典型实例分析

2.1 实例一

2006年武汉某现浇五跨5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移动支架施工,第一联跨落梁时,箱梁在活动盆式支座上出现滑移,3小时后最大横向滑移量达36cm,导致严重事故,见图1所示。

2.1.1 设计原因

①支座布置不合理,见图1所示。五跨50m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两端设计有伸缩缝,紧靠伸缩缝位置的第一联跨布置的4个支座都是多向活动支座是不合理的。由于采用移动支架施工时,其施工顺序是从伸缩缝处的第一联跨开始,依次向跨中推进施工,当第一联跨箱梁落梁时,落在4个多向活动支座上,由于未设临时支座等于一根简支梁落在4个球上面,使箱梁成悬浮状态。此时支座已不以承受竖向力控制,而是由支座接触面水平摩擦力来控制。由于活动支座的摩擦系数很小,实测为0.005。50m跨箱梁的理论自重为1600吨,平均每个支座反力为400吨。而每个支座的摩擦力为400×0.005=2吨,4个支座合起来为8吨,靠8吨的摩擦力支承1600吨的箱梁是不可能的。如果落架时高程有先后,就有可能产生水平推力,促使梁体在支座上发生滑移。②设计选用的盆式座的设计转角小于实际桥梁对支座产生的转角很多,也是梁体滑移的重要原因。GPZ(Ⅱ)型支座的设计转角为0.02rad,由于该桥梁的设计纵向坡度为3%,横面坡度为2%,由纵坡和横坡所造成的支座转角已达到0.032+0.022=0.036rad,再加上箱梁落架后的自重产生的转角,4个多向活动支座上实际产生的转角有可能达到0.04rad,已超过支座设计转角的2倍,这对支座是很不利的。因为支座的设计转角0.02rad,主要是考虑梁体恒载和活载作用下的转角,并未考虑梁体设置纵、横坡所产生的永久转角0.036rad。由于转角过大安装支座时未加楔块调整,这是导致梁体在支座上发生滑移的第二个因素。安装布置活动支座就是要求梁体在正常使用时能自由滑动,不滑动就不正常了。由于上述两个因素,所以落梁后就开始滑动,3个小时横向滑移量为36cm,将支座内的橡胶体大部分挤出。

2.1.2 施工原因

由设计图可知第一联跨箱梁下面布置的是4个多向活动支座,制定施工方案时未考虑落梁时活动支座会产生滑移的防滑措施,未加设临时支座,施工方案考虑不周。另外落梁时不同步,有高程先后,反应在梁体向纵坡上方向滑移,充分说明梁体上坡方向先落,下坡方向后落,造成高差使梁体产生向上坡方向的水平推力,导致梁体向上坡方向滑移。

2.2 实例二

2005年某特大型桥梁在交工验收检查时发现南北引桥的盆式支座安装连接板大部分未拆除,见图2所示。盆式支座类似安装病害是普遍现象,许多桥梁在通车后,正常养护检查时才发现多数盆式支座的安装连接板未拆除,支座上压板被压弯,连接板被拉弯或拉断。

3 盆式橡胶支座病害防治措施

3.1 质量检测

对于盆式橡胶支座的产品质量应严格按铁道部和交通部相应产品标准和规范加强质量检测,不仅检测钢盆的质量缺陷,中间橡胶层也要检测,检测不合格者不准使用。杜绝支座带病使用。

3.2 支座设计布置

多跨连续箱梁的支座设计布置,要保证梁体受力合理。实例1的支座布置图是不合理的。对连续梁靠分隔带的一侧应该全部布置单向活动支座,靠护栏一侧的支座应全部布置多向活动支座,中间跨桥墩布置固定盆式支座,图3所示。设计选用盆式支座时,对有纵坡和横坡及纵向坡度≥3%的桥梁,一是要提供桥梁的设计支座转角,供厂家生产时参考。

3.3 支座安装

对多跨连续箱梁采用移动支架施工时,第一联跨箱梁安装支座时,在支座的两侧应设置临时支座,保证落梁时防止意外滑动事故,等到第二联跨箱梁落梁并张拉预应力后,第一联跨的临时支座和支座连接板方可拆除。当多跨连续箱梁施工结束后,一定要检查将所有支座安装连接板全部拆除。保证支座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功能。

3.4 支座连接板应及时解除

对多跨预应力变截面连续箱梁,采用挂篮悬挑法施工时,施工阶段箱梁为悬臂受力状态,支座受力很小,当箱梁合拢后体系转换为成桥受力状态时,梁体自重全部作用在支座上。所以体系转换阶段前应将盆式支座的安装连接板全部拆除、解除约束,使支座按设计受力状态正常发挥作用功能。

3.5 清除垃圾及废弃混凝土

支座垫石要保证平整,模板和废弃混凝土要随即清除干净,防止积水导致钢盆锈蚀,影响支座使用功能。

4 结语

(1)建议在墩、台顶面设置支座垫石;(2)盆式支座安装前应拆箱作全面检查及进行清洁。除去油污,特别是不锈钢与填充聚四氟乙烯板的相对滑移面应用丙酮或酒精仔细擦洗干净,支座其它各件也应擦洗干净,支座内不得涂刷防锈油;(3)支座除标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外,为确保支座的使用性能,须保证三个方向的平面水平;(4)支座上、下各部件纵横向必须对中,或由于安装时温度与设计温度不同,支座纵向上下各部件错开的距离必须与计算值相等;(5)支座中心线与主梁中心线应重合或保持平行;(6)连续桥梁实行体系转换时,必须在支座和硫磺水泥浆块之间采取隔热措施,以免损坏填充四氟乙烯板和橡胶块。

典型病例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4.00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4-0401-03

Applications of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500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

Sui Zhenyu,Li Zuojing,Chang Lijuan,et alSchool of Pharmacy,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16)

Abstract:Objective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500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canonical variables are derived,which provid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Method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is applied to compare 500 cases relevant data of patients under western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The data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which has better efficacy,wa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zed.That 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lurality of sets variables of the clinical testing.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by both western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the angina pectoris grad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key-symptom grade,blood stasis grade of the patients can reduce significantly.But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had better improvement effec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Conclus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e canonical variables of angina evaluation are mainly decided by angina pectoris grade.And the angina grade was affected by blood stasis score.Blood stasis can be relieved i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thereby reducing angina pectoris grade.

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blood stasis scor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冠心病则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之一[1]。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多种药物和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强调治疗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逐一的、准确的判断并进行危险分层,从而针对个体确定治疗方案,并提高用药水平,努力平衡达标治疗和个体化治疗间的矛盾,从以往只关注单一的因素转变为多因素同时关注。所以,如果能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采纳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治疗,对减少急性心血管病症发病率,改善患者病情、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2]。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典型相关分析首先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其具有最大相关性;然后再在每组变量中找出第二对线性组合,使其与第一对线性组合不相关,而第二对本身具有最大相关性;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设x=(x1,x2…xp),y=(y1,y2…yq)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随机向量,分别在两组变量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综合变量ui,vi,ui,vi表示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即ui=ai1x1+ai2x2+…+aipxp,vi=bi1y1+bi2y2+…+biqyq,这些典型变量反映了x与y之间线性相关的情况。将两组变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转化为少数典型变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能够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本质[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既往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或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狭窄≥50%,年龄≤80岁的患者500例,随机分成中医综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患者体重64.96 kg±8.64 kg,腰围80.6 cm±8.7 cm,单纯西医治疗组患者体重65.25 kg±8.19 kg,腰围80.0 cm±8.7 cm。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照冠心病相关建议和指南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硝酸酯类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常用西药。中西医综合治疗组加用治疗血瘀证、气滞证的心可舒片,治疗气虚证的心悦胶囊,治疗阴虚证的滋心阴口服液,治疗痰浊证的丹蒌片等常用中成药,但以心可舒片为主进行规范化治疗[5]。

1.3 试验组设计 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按照冠心病相关诊断治疗建议和指南给予相应的治疗,在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且中药服用疗程≥90天/年。单纯西医治疗组按照冠心病相关诊断治疗建议和指南给予相应的治疗,不服用中药治疗或中药服用疗程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组24个月内,对其心绞痛评分、中医主症评分、血压、心率、舌诊诊断、血瘀证计分、血常规、血生化、血脂、血糖、纤维蛋白(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重要指标进行随访记录,以评定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软件行t检验对心绞痛评分、中医主症评分、血瘀证计分等指标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对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利用SAS软件对中西医结合组心绞痛和中药指标采用典型性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心绞痛评分、中医主症评分、血瘀证计分比较 单纯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综合治疗组都能显著降低患者心绞痛评分(单纯西医治疗组降低66.47%,中西医综合治疗组降低76.70%)、中医主症评分(单纯西医治疗组降低64.22%,中西医综合治疗组降低75.49%)、血瘀证计分(单纯西医治疗组降低56.15%,中西医综合治疗组降低64.63%),说明两种治疗都有效。中西医综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相关性分析 对效果较好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考察体重、腰围、中医主症得分、心律、血瘀证积分、血糖、hsCRP、心电图和血压的相关性。典型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校正相关系数和标准误差详见表1。

3 讨 论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讲究整体观念,围绕望、闻、问、切进行辨证施治;西医以西药及手术等为特色,起效快,疗程短,能较快消除病因及缓解症状。中、西医各有所长,从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则起到将两种治疗效应相叠加的作用,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单纯西医治疗冠心病具有疗效迅速,靶点明确等优点,但同时副反应大,安全性差,患者预后较差也是不可避免的缺点,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其副反应小,安全性好等优点,弥补上述不足,患者预后更好,成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典型相关分析可用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中,找到主要影响因素和描述冠心病指标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袁志发,周静芋.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2-180.

[2]胡建军,周冀衡,李文伟,等.烤烟香味成分与其感官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J].烟草科技,2007,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