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市场规划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2 15:21:33

市场规划与管理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1

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所建的区域节能市场与现有省内节能市场的不同之一在于其交易主体中含省级电网售电单位。由于省级电网售电单位其网内各机组在不同时段参与跨省售电时可能存在多种组合,其能耗水平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的建立将面临如下问题:1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如何设计区域节能市场的交易流程,以满足省级电网跨省交易的能耗评估和节能需要。2在区域节能市场的交易中,各省级电网售电单位如何申报其能耗水平,以实现其省内省外能耗的分割。3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如何确定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限制值,以提高区域市场整体的经济与节能效益。4如何评估区域节能市场中省级电网跨省交易的能耗与节能效益。为此,本文重点对包含上述4个问题的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展开研究。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的基本流程设计与省内节能市场将售电单位的能耗作为公开数据不同,本文将区域节能市场中各跨省售电省级电网申报的能耗水平在交易前作为保密数据可直接参与跨省交易的机组其能耗水平仍可作为公开数据),采取交易后再公开其能耗水平的思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能耗水平的优化,同时降低能耗水平的全部公开引起各售电单位投机性报价的可能性。为此,重点以跨省售电省级电网为例,对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基本流程设计如下:1首先,各省级电网根据自身网内剩余的可竞价交易发电能力某些高能耗机组具有剩余发电能力,但无竞价交易资格)、预测的区域市场负荷需求以及跨省交易能耗水平准入条件,各自独立组织本省具有富裕发电能力的机组参与跨省售电;然后,统一以模式作为区域市场的一个售电单位申报跨省交易的电价、电量以及能耗水平信息。2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得到各售电单位申报的上述交易信息后,确定最低的能耗水平约束值作为区域市场跨省交易能耗水平准入条件,以确定具有跨省交易资格的售电单位。3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在已确定的具有跨省售电资格的售电单位中,结合各购电单位的申报电价、电量信息,按照区域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安全校核[11],确定交易成功的购售电方。4交易成功的购售电双方签订电能交易合同,评估计算出各交易合同中的能耗或节能效益,将售电方的能耗或节能效益折算到购电方。省级电网跨省售电能耗水平申报值的确定方法为实现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省内省外能耗的合理分割和确定省级电网跨省售电的能耗水平,本文提出了各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能耗考核“省内较省外优先满足”的思路。从区域市场的角度,各省级电网均是在满足自身负荷平衡之后,如果各统调机组还有富裕发电能力还需满足一定的跨省交易能耗水平准入条件),才能采取省级电网模式跨省售电[10]具有直接参与跨省交易资格的统调机组除外)。可见,电能交易计划具有省内较省外“优先满足”的特点。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各省级电网均优先安排水电等绿色能源发电,再按能耗水平由高到低排序确定火电等机组发电,以最大化提高本省的能耗水平与节能效益[4-5]。综上分析,考虑节能降耗与区域市场的结合,本文提出能耗考核省内较省外“优先满足”的思路:各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根据节能调度排序的思路对自身所有具有竞价交易资格部分高能耗机组只具有计划分配电量资格,而不具有竞价交易资格)的发电机组按能耗水平排序[5],排在满足本省负荷需求之前的竞价机组就为各省省内交易计划的发电机组也就对应该省省内交易能耗水平考核对象);而排在本网负荷需求以外的竞价机组就为该省级电网跨省售电电能来源,该部分机组对应跨省交易电量的平均能耗水平就为该省级电网参与跨省交易的能耗申报水平。由此,为提高跨省交易的能耗水平竞争优势,跨省售电省级电网会在预测区域市场能耗水平约束值基础上,在省内理性设定能耗水平,以限制部分具有竞价资格的高能耗机组参与跨省售电,从而实现跨省交易能耗水平的整体提高。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的确定方法为提高区域节能市场跨省交易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的综合效益,本文在对区域市场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的确定时,提出了采取跨省交易各售电单位申报的总容量充足率指标[13]bidsufficiency,BS)达到125%时的边际能耗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将能耗惩罚的模式应用到所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现有文献在对市场交易中的能耗水平约束值进行选取时,多采用在无约束的能耗总量一定时期)或能耗率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百分点[3]、政府下达的能耗水平[3-5,8]作为选取标准。这些能耗水平约束值的选取获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但没有兼顾市场竞争的需要。根据美国加州电力市场多年运行经验,当市场中各售电单位申报的BS大于125%时,可认为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售电单位的市场投机行为概率较小[13]。为此,本文对申报参与区域节能市场交易的所有售电单位按照能耗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并依次统计总申报容量。为确保区域市场的安全运行,区域市场规定跨省交易电量与电力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10],当售电单位申报的是电量信息时可转化为相应时段的容量信息。当申报总容量累计达到跨省交易需求容量的125%时,其对应的售电单位就可确定为跨省交易边际售电单位。该单位对应的能耗水平就为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低于该能耗水平的售电申报单位,则不具有售电资格。所提的区域节能市场能耗水平约束取BS为125%时边际售电单位能耗水平具有一定经济上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可能给低价高能耗售电单位也满足BS为125%时能耗水平要求)创造较大的竞价空间,有可能造成区域市场节能效益不明显。为此,本文将能耗惩罚节能模式[8]应用到所提的区域节能市场中。具体如下:在市场结算时,由区域市场交易机构向各售电单位全电量加收其超标能耗的外部成本,使跨省交易售电单位在参与市场交易时其报价中包含交易电量超标能耗的外部成本。由此,在满足区域节能市场能耗水平约束值基础之上,在售电侧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竞争格局。该模式中超标能耗外部成本惩罚折价利用国际市场影子价格法[8]可表示如下:6ex,n,coalex,j10)kkcC1)式中:ex,n,kc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超标能耗惩罚折价;表示当前时期人民币与美元汇率;coalC表示当前时期国际市场煤价;j表示区域市场社会基准供电煤耗率;ex,k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申报能耗率省级电网跨省售电时该能耗水平值的确定见1.3节)。跨省交易节能效益评估指标的构建鉴于现有的省内节能市场一般忽略交易网损[3-8],而跨省交易中网损较大[9]。由此,以电量结算在售电关口构建购电单位在跨省交易时的节能效益评估指标如下:oex,in,bex,ex,1[1)]NkkkkJW2)式中:Wex,k、ex,k分别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交易电量以及其对应网损率;No表示跨省售电单位个数;in,b表示若跨省交易电量由购电单位在省内购电完成时的平均能耗水平;in,b可取购电单位省内可用容量边际能耗水平,当省内可用容量不充裕时可取区域市场边际能耗水平。

考虑跨省交易能耗评估的随机规划购电模型

建模思路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下,由于跨省交易的能耗由购电单位承担,参与跨省购电的省级电网在该市场模式下如何实现经济和节能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由此,重点以省级电网月度典型负荷状态峰、平、谷)参与区域节能市场购电时的单购电方情形建模。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下,由于其交易管理机构对各售电单位收取了超标能耗惩罚折价此时网内机组也需考虑超标能耗惩罚折价),各售电单位申报电价中自然包含了能耗水平的差异信息,且其超标能耗已折算到了内部成本的同一度量平台。由此,省级电网在参与区域市场交易的购电模型可理解为是经典的购电费用最小组合优化问题在区域节能市场中的延伸[14-15]。而模型还需重点考虑跨省交易电力电量函数关系约束以及跨省售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另外,现有节能市场模式下其购电模型均属确定性的节能模型[3-8]。而实际节能市场环境中市场电价、水电或风电)生产、负荷需求均具有一定随机性。对市场电价随机性带来的风险价值,鉴于半绝对离差semi-absolutedeviation)半方差风险向下的概念能够体现风险的本质[15],可选用半绝对离差来度量购电组合的风险价值。对水电生产与负荷需求的随机性,如果要保证所有随机状态对应的交易方案都满足购电单位的负荷供需平衡,购电方案会过于保守,可采用含随机变量的机会约束来描述负荷供需函数关系。由此,模型可在含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理论框架下建模。不失一般性,为突出重点模型还作如下简化:1市场电价、负荷需求均服从正态分布,水电生产服从均匀分布[9,14];2忽略网络安全问题与跨省交易输电费用;3年度购电计划在该月的分解计划已经完成,模型中不再单独表示。模型的建立1目标函数。在构建的区域节能市场环境下,省级电网的目标函数可为月购电费用尽可能小以及其面临的风险价值的期望尽可能小。具体如下:htoh,h,t,t,ex,,ex,111minNNNkkkkkkkkkcWcWcW3)h,h,,t,,t,t,11min)htNNkkmkmkkkkEcWccWoex,,ex,ex,1)NkmkkkccW4)式3)4)中:E[]表示期望算子;Wh,k,、Wh,k,m、h,kc分别表示省内水电机组k交易电量的期望值、随机值以及电价省内水电“以水定电”,且不参与市场竞价);Wt,k、t,k,mc、t,kc分别表示省内火电机组k交易电量、电价随机值及其期望值;Wex,k、ex,k,mc、cex,k分别表示跨省售电单位k交易电量、电价随机值及其期望值;Nh、Nt分别表示电网内水电、火电机组的台数。上述变量中t,k,mc、t,kc、ex,k,mc、ex,,kc、h,kc、h,k,mW均为已知量,t,kW、ex,kW为待求的优化变量。2约束条件。跨省售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准入条件约束为ex,in,maxoex,=12,,1kkkN,5)式中in,max表示购电单位预测的跨省售电单位边际能耗水平约束值。网内交易竞价机组也须满足该能耗水平约束。该式以电量结算在售电关口,其网损由购电方承担的情形确定。跨省售电单位电力电量函数关系约束为ex,ex,o,12,,kkWPTDk,N6)式中:Pex,k表示售电单位售电功率;T表示一天中各典型负荷状态对应小时数;D表示购电月实际天数。该约束是跨省交易区别于省内交易的约束。省内市场电力与电量是弱耦合关系,即无确定函数关系[11]。另,若跨省售电单位的调度权在购电电网,则该售电单位可视为省内售电单位不受该约束限制。购电单位负荷电量供需机会约束为horh,,t,ex,d,max1111{}tNNNkmkkkkkPWWWW7)ord,minh,,t,ex,2111{}htNNNkmkkkkkPWWWW8)式7)8)中:Pr{}表示事件集合中成立的概率;d,maxW、d,minW分别表示购电单位负荷电量的最大、最小值;1、2分别表示各机会约束对应的置信水平。其他约束包括:各跨省售电单位可购电力或电量约束、网内火电各机组可交易电力或电量上下限约束、功率平衡约束等。限于篇幅在此省略。模型的求解方法针对所建的含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模型,因很难将机会约束式7)8)转化为确定的等价类,故可采用内嵌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技术的遗传算法求解[16]。为满足实际交易中购电单位对风险偏好的要求,可先将各目标函数处理成同一数量级后,再根据购电单位对风险价值的偏好程度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17]。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2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来说是问题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 正确认识城市规划

1.1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等等。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2 如何迎接这一挑战

首先,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市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市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市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市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

其次、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市土地市场和带动城市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市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市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市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市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市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和城市功能失调。

第三、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当前城市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市,没有资金城市就难以发展。所以。城市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市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市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市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二是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三是各种收费,增加城市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

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市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市就会发展。有的市县尽管也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旧城改造,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缺乏科学的测算,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一个本来可以给城市政府带来收益的成片开发项目入不敷出,成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规划的手段、级差地租的杠杆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2 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

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调控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3

引言

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探索、创新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地区特色、拥有卓越品位的城市,并对其实施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规划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课题。

1 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2)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3)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4)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5)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1.2 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分析

(1)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作出规定。

(2)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①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②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方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 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3)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者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4)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城市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来体现。规划局部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 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者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2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2.1 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现在,我们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除了重视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环境改造与保护、科技文化与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模式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改革和完善评价、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绩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除包括必要的经济增长指标之外,应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绿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为重要指标,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政绩,引导和制约政府的行为。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

(1)建立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结构,着力培植地方财力,利用地方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建设。随着税收,特别是地方税收的增加,使用更多的财力投入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2)采取灵活的资金筹措办法,包括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收取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国外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进行筹集。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利用外资通过建造、经营、转让方式。这种融资方式,盘活了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产存量,如通过路桥经营权的转让引进资金,使存量的国有资产变为建设资金。通过引进外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了地方财力的不足,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法治城是我国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用它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

2.2 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2.2.1 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察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2.2.2 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2.2.3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抓规划放线和材料关。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 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2)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先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这个副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正本同样具有法律效率。不同的是副本不能作为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依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经规划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3)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4)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3 结语

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4

Abstract: the change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ity's rapid development, the direct exposure to our country's existing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has functions do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means, authority is not strong and so on, this paper through to th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urban planning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some suggesti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之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急需迫切的转变,以此来解决职能不健全、缺乏有效协调能力和手段、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使规划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城市规划是政府为了合理配置城市资源。给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空间而采取的行动。

2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2.1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有效的政府离不开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有效的政府,维护国家的利益,公众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调动原有的资源。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协调有序,更为重要的是能加强建筑实体建设的控制,有效制止违法建设的产生和蔓延的作用。

2.2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城市规划已迎来了“第三个春天”。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规划滞后”的现象,从而需要积极主动的推动城市发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规划管理体制是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时代承继下来的,城市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而各自为政,因而表现出较多的矛盾:

(1)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对违法、违规建筑的查处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机制。越是违法的建筑,越出现机构之间的互相职能不清,互相扯皮,导致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建设丧失了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导致了规划只是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的单向交流,政府缺乏对规划的宣传,群众对规划缺乏了解,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

(3)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缺位,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质量不高,规划部门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滞后,难以适应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4)新的《城市规划法》缺乏有力的司法解释,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如实际工作中计划部门对新法规中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理解有分歧,造成工作中矛盾突出,破坏了城市规划实施的整体性。

3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转型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要求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规划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强对社会的宏观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广大市民的参与。城市规划的综合、规划与协调职能,依靠行政系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是现代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管理的效能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体现政府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协调城市的公共发展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我国城市规划机构的建设,建议参照新加坡的做法,国家设立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机构。在省级政府中,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由于管理职能与管理手段的不配套,受到政府行政框架的约束,同时,由于行政编制太少,表现为城市规划对该级政府负责: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业务上,又必须接受上级规划部门-建设部的指导。当然。在有法规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无法满足高水平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成果实施的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部会保持高度的一致,特别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由于我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对一些具体工作内容缺乏明确规定,这使省级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城市规划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

4 现行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研究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城市规划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演进,同时也对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与否的城市规划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在新形势下及时的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研究是有益且必要的。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分析

1、引导作用

城市的规划管理对投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主要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制定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来实现对城市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的制定还能体现出自然环境的利用要求和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安排,在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上也做出详细的规定来引导投资方向。

2、调控作用

政府实现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城市规划管理。通过进行城市的规划管理来协调政府与投资者以及投资者之间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还能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有效的控制投资开发的速度。实践中主要通过规划的编制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调控功能。

3、规范作用

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市场行为准则就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所以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才能使投资者产生安全感,而城市的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是通过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和规划的审批管理来实现的。

4、保障作用

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能够实现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有效保障,而这一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规划的审批管理和规划的监察管理来实现。当投资者已获得土地的合法开发权利时,如果他人在该土地上进行违法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等方面出现的损失,这时就通过对违法建设的查处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服务作用

城市的规划管理是一种服务,它主要是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服务。所以规划机构的设置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就关系着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形象,这也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实践证明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能够增加投资的成功机会。

二、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重视不够

城市绿化程度不够,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绿化,常常以环境作代价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绿化覆盖率低,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直接损害着市民的身心健康。

2、城市规划水平较低

城市的定位不够准确,规划没有特点。部分城市盛行图纸规划或政绩规划,规划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和挂在墙上,甚至某些领导视规划如儿戏,好大喜功,大搞“政绩工程”,严重破坏了规划的严肃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3、城市经营理念不够

仅仅靠财政来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是远远不够的;仅靠拍卖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更新经营城市理念,走市场化运行的路子,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才能推进城建城管事业的发展。

4、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城市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乱堆乱倒、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另外,从全国来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

三、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视

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要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经费得到落实,根据城市目前的情况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避免出现资金不足和欠账的问题;第二,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意识观念,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的培养,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能力;第三,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审批流程,尽量避免城市规划审批工作中的随意决策的情况出现。

2、城市规划管理要以人为本

一方面,在价值尺度上,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城市规划管理不能单纯追求基础设施的数量及市容市貌的漂亮,更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内在的、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用“人”的视角、以“人”的需求,去考量城市规划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措施、步骤和细节,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城市规划管理必须从细节上做文章,从服务上下真功,让优美的环境规范和引导市民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高市民的素质,即以管理文明引导市民文明,以市民文明带动城市文明。此外,城市规划管理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民生。一方面,工作重心必须更多地向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倾斜,努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必须积极探索和谋划城乡均衡化的新路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素质,抓好城市建设工作

一是要结合规划范围实际,适度壮大规划队伍力量,加强对规划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和业务讲座,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和基本素质;二是要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打击力度,确保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相关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执法,及时制止或查处违法建设项目,保障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环境保护

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环境能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人们心情愉快和身体健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人也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的重要作用,应该尽量防止污染,加强城市自然环境建设和保护,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保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将经济建设与环境美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进行。

5、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证这个计划从头到尾按时无误的完成,严格的监督体系必不可少,它需要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做好监督检查工作。首先,要尤其重视土地资源的使用和各项工程建设活动的批后管理,按照要求严格督促正在进行中的各项工程;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要积极做好,及时发现规划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格和不合法现象,并及时根据严重程度纠正、处理。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监督,防止他们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渎职,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及时清除一切不良因素,将监督行为落到实处,保证各项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也能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

四、对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1、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体系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规划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规划管理者对规划的意图、构想以及城市规划的新技术处理方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实施,所以规划管理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职业道德,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职工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另外,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2、建立多学科专业化人才的管理队伍

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者面临各种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经济效益、公众利益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规划管理者有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并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人员选择上,要求一专多能; 在队伍的人受配备上,要增加土木工程、给排水、水利水电、法律、经济等专业人员。

3、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定期考核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经济成分早已多元化,建立起管理人员项目每日报批管理工作的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开发进程。

4、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对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的编制或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应聘请专家评审小组来把关,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

5、建立联合审批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打破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旧习俗,缩短材料报道、审核流程、方案修改、验收发证的时间,建立以规划部门为主,园林、环保、人防、消防、交通、电信、煤气等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制度,联合办公,限定审批时间,统一收件,发证。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办事人。

6、建立健全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地方性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人治”方法,用“法制”代替“人治”。而且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加强法制。重视走城市规划法制化的道路,一方面是城市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开发商合理、正当利益的保护,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体现。

7、建立灵活多样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对投资的争取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而国际国内的资金总是流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投资环境成为政府与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形成与改善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以吸引城市建设资金,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个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保证城市的规划建设顺利实施,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所以,只有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科学规范的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浅谈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J].行政管理,2013.

[2]郭玲玲.论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民居,2012.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城市规划的作用亦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贯彻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具体管理。城市定位、规模、布局结构方面属于宏观管理,城市规划的具体管理是指对“一书两证”的许可管理。目前由于体制、机制、法制等深层次方面原因,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还远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本文阐述了现行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使指导性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可操作性。

二、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职能的研究

80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给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而城市规划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加入WTO,规划行政职能转变已迫在眉睫,著名规划学者、专家王景惠、杨兴权、陈晓丽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包括:

在迈向21世纪的今天,逐步由非常规时代走向常规的时代,在规划设计市场开放进程中,规划行政部门应始终以反映“公众”意志,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提出要转变角色,加强公众参与,建立制度化渠道,改革规划行政体制,以实现规划宗旨。

城市规划是政府为了合理配置资源,给社会创造良好与经济运行空间而采取的行动,规划应是服务于市场的,而不应当凌驾于市场之上,同时规划对市场又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向市场开放引入诸如招投标的市场竞争机制,就城市某个城市规化,公开向社会发出招标公告,并在有效的监督机制下,对投标单位的规划方案进行评议,选出最优方案,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必须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实施机制,以确保规划的实施。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法律监督上;改进城市规划的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证规划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法制、依法行政,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

三、现行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型的措施研究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规划管理职能的转变应跟上这一历史潮流。结合英国、法国、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规划行政职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逐步转变:

1、规划行政服务职能的强化途径

1.1 建立权威的信息公告机制,实现信息公开和公共的资源共享

真实的信息是市场有效运转的基石,建立严格有效的信息公告制度是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从信息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的角度,再结合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建议使信息与市场管理的级别相适应,可分为2个层次,省(直辖市)级和部级。

1.2培育市场化的竞争主体结构

提倡设计师的个人品牌竞争。

开放小型规划设计事务所。

建立合理的竞争主体结构。

1.3培育规划技术中介服务市场

目前,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是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集团、个人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种专业性社会机构。规划中介机构以有偿的形式,按社会要求、自身作用和运行则,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提供建设项目选址服务。

提供用地规划服务。

提供建设规划服务。

提供规划设计服务

1.4发挥行业协会等NGO的自律作用

NGO即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nations)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下,各国对NGO均有不同的认识,而目前取得比较有共识的界定为: NGO是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组织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要关注经济、社会、社区发展、住房、就业与职业培训等事务。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作为社会非行政系统的市场监督体系的一部份,可发挥其自律作用如下:

教育培训功能。

咨询功能。

协调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规范调解促裁职能。

2、规划行政裁判角色和规制方法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地方性规划条例,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的图纸和文本。这些法定依据的制定和完善应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法定限制量最小化、基础化、留出更大的余地,由市场机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让城市的设计智力资源有发挥的佘地,以追求空间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和谐统一。明确的游戏规则是市场秩序的保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法定管理依据,从而强化规划行政的裁判角色。

划分商业性(或开发性)与非商业性业性用地,将城市规划用地进行这两种划分, 有利于对规划管理过程区别对待。将商业性用地由城市政府进行规模控制,有计划使用。

划定可持续发展用地范围。

划定传统文化遗存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核心区和一般控制区。

划定城市主要景点和视觉走廊的控制区范围。

划定多功能城市景观区和建立开放的空间网络。

划定核心商务区的用地规模和范围。

3、规划行政引导职能及实现方式

法定依据的完善有助于规范规划行政管理权的行使,让权利的行使有章可循,有度可控,有法可依。

引导规划设计的投入

促进价格杠杆作用的有效发挥

合理设定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的评定组织模式

四、结论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市场的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的任务是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市场和社会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职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是要求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不是替代市场。

城市规划管理是以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土地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以使城市向着人们预期的理想状态不断接近为根本目标的综合性、实用性行业。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对城市建设资源配置市场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有效促进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中观层面,有利于促进城市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协调有序;微观层面加强建筑实体建设的控制和有效制止违法建设的产生和蔓延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存在着矛盾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实现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建议强化城市规划的服务职能、裁判职能、引导职能的作用,建立起新的城市规划机制和体制。

参考文献:

[1]戴均良.中国城市体系必须加强规划调控[J].城市规划,2001,⑵.

[2]田莉.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J].城市规划,2001 .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7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management system;reform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187-01

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之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①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对违法、违规建筑的查处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机制。越是违法的建筑,越出现机构之间的互相职能不清,互相扯皮,导致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建设丧失了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②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导致了规划只是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的单向交流,政府缺乏对规划的宣传,群众对规划缺乏了解,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③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缺位,规划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质量不高,规划部门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滞后,难以适应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④新的《城市规划法》缺乏有力的司法解释,干扰了正常的规划管理。如实际工作中计划部门对新法规中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理解有分歧,造成工作中矛盾突出,破坏了城市规划实施的整体性。

2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他们所采用的强管理模式和弱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管理手段、管理职能上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建设城市发展的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中央政府的调控和监督职能,对省级和市级规划机构进行改革,应是我国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要学习的。从国外的经验看,拥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行政机构大多为强力部门,人员充足,机构健全;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为了确保我国各级政府在新的形势和环境条件下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调控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职责,城市规划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必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新体制。

3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创新趋势

3.1 法制化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3.2 民主化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

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3.3 数字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市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市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技术近十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其重要的意义和对人类深远的影响举世公认。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体现了一种技术,而是向人类展现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城市规划这个“龙头”部门入手,可以说抓住了关键环节,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城市规划将成为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工程之一,并可提供基于网络化的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

4结束语

只有加快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转型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率;实现良好的城市管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决策的多元化、政治的透明化、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最大参与化,建设适应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积极变革时期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之路,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治。

参考文献: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8

1 公共管理职能与城市规划转变

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不断得到发展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内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将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步从规划(plan和plans)编制向规划(planning)实施转变,更加强调规划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展规划已经不再提供具体的蓝图,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策略的集成,是建立规划原则和政策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城市规划越表现出其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

1.2 城市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分析

从公共管理要素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更强调战略管理和外部构成要素管理,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新时期城市规划应有效应对多元化、复杂现实环境与目标,逐渐由原来的注重空间规划和物理规划、注重规划内部技术性分析向注重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的研究转型,规划内涵也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拓展。

从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安排和弥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不足,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并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现代城市规划逐步由狭义的物质空间环境“一书两证”为核心,转向解决现代城市发展公共领域问题和管理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

从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外,还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规划管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公众规划,对规划管理过程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检验和整合规划目标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分配,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由相关者达成的“公共契约”。

2 政府职能调整与城市规划变革

2.1 城市规划与政府职能调整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从清除平民窟和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区复兴改造,以至21世纪当代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政府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等形式,吸引大量市场资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物质形态等全面复苏与复兴。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为中心,本文由收集整理政府部门利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手段,引导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对老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公园、展览场所)进行改造再利用,增加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文化视为“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建设“文化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融合,激发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作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除主要提供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外,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公共问题解决等救济职能。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和资源配置工具,在我国传统“全能政府”职能模式向现代“有效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也应由“规划管制”向“规划服务”转变,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 政府职能转型下的城市规划

在经济调节方面,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新时期,应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规划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构,谋求不同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从项目建设规划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变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仲裁者。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的全过程,均应体现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对城市发展设定规划控制和引导。同时,利用技术标准和公共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管。

在社会管理方面,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合理引入公众参与等公共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严格规划监督和违法建设查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贴于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公共需求和促进社会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优化及功能疏解,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保障,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体制。

3 公共管理过程和城市规划创新

3.1 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过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要素安排和实施规划等,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城市政府和各部门制定政策和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需要从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英国为例,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城乡规划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在此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区规划”,对地方政府而言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法规改革了英国规划体系,立法创立了地方规划局,并授权编制本地区 “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发展规划本身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表达规划部门的意图,建设项目需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批准。1967年,英国颁布的规划法把规划分成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结构规划又称为战略规划(strategy?plan),它包括总体政策及其阐述文件、框架图纸(图解)以及专项政策等,突出城市发展方向、整体空间框架(结构)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需要向中央政府报批。而地方规划(local?plan)是以小地区规划(district?plans)为主,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强调发展的具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等,可在批准的战略框架内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后来,在城市发展相当成熟的地区,又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合二为一,称为一体化发展规划(unitary?development?plan)。2001年底,英国政府发表了《规划绿皮书》,提出简化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在区域空间战略下制定地方发展框架。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决定其本身将成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体,规划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物质控制和计划目标,转向对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和城市实际建设过程进行干预,规划控制的行政手段也逐渐削弱,决策、协调、监督等规划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规划政策法律、政府投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等规划引导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通常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与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方法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政策框架和行动纲要。通过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借助概念性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城市发展结构性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创新与完善的重点。

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动态、实时、有效的调控,城市规划体系越来越注重城市运行和规划运作体系,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立的行动步骤转化为公共政策,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引导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增进,将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

3.3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城市规划管理失灵和公共政策失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科学发展。

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以城市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的提供以及城市各利益主体间实现均衡博弈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从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确保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将城市规划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使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模式。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9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目前看确实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对水务公益性与经营性领域界定不清,部分地区存在把政府责任也推给市场的“泛市场化现象”;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水价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界定不清,监管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规划和配套政策等等。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建立有利于水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水务局既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确定水价、统一分配水权、统一监管、统一市场准入。具体为:

1.制定水务行业的法规与行业政策,制定水务行业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致力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编制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供水水源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3.统一管理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4.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

5.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评估体系,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供水、污水处理等价格政策。

6.负责水务企业经营资质的审核认证以及特许经营权的发放与收回;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水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用水的合法权益和水务市场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7.监管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监督水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对于水务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起草技术标准,进行行业调研,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等;同时可以接受企业委托,进行项目评估与咨询,提出企业管理咨询报告,提供各种信息与技术等。

在界定政府与企业职责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资产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水务发展模式。上海市成立了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承担着水务国有资产的管理,为新建项目融资,剥离了水务局原承担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分离了管理权与所有权;武汉市由市城市投资公司管理水务国有资产,只赋予水务局公共管理权。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的职能,在新形势下,水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进行先期研究。

完善水务政策,深化城市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

1.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该承担起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的责任,主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行的新路。对于城市供水等经营性项目,资金来源应该市场化,主要应通过非财政渠道筹集,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污水处理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受制于污水处理费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但随着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也要解决多元化投入和产业化发展问题,起码要建立国家投入、依靠污水处理收费可持续运行的机制。

2.划分事权,形成分级投入机制。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需求巨大,单靠市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因此,应适当划分事权,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全局性的重点水务工程,如水源工程、骨干管网工程、防洪工程、河网整治工程等。区域性的水务工程,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地区和部门投资,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市、区、镇分级投入机制。

3.运用政策手段,加大利用信贷资金力度。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水务行业,国家采用政策手段,如贷款贴息、长期开发性低息贷款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向城市水源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经营性项目倾斜。

4.拓宽筹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筹资能力,优化企业资本债务结构,在发行股票融资之外,应该大力发展水务企业债券,尤其对于没有改制的国有水务企业,债券应该成为银行贷款之外的一个新的筹资渠道。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水务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水务债券或污水公共机构债券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我国现行政策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应该积极研究通过市政或水务收益债券融资。地方水务等市政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收益债券融资。

5.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加水务投资。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所依托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其资源以及功能分属多元主体和多个层次,因此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是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桥梁,成为解决城市水务行业投资不足的主要手段。同时只有多元持股,才能真正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力地约束企业内部成本,提高效率。 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力度

城市水务企业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要求企业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连续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等,并且只能在经营中获取合理利润。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履行对城市水务企业的监管责任,并且与一般竞争性领域比较,这种监管应该更为严格。如监管服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水安全、监管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等。

在水权配置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放水务市场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垄断性和外部经济性,对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必须牢牢控制水资源的分配权、调度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明晰水权,把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水市场上水权的有偿转让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是必须采用的有效手段。

城市是一个集中的用水系统。城市范围内的水资源不能满足城市用水要求,必须在流域或区域内进行水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政府制定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相应的工程措施,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城市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城市中水回用规划》等专业规划,提出今后水务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和分步实施方案,并在此指导下,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推进水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的市场化,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改革水价机制,推进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政府要综合考虑供水企业制水成本、居民承受能力和物价指数,建立合理的城市供水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使用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以及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方法。同时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尽快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已经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要把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尽快提高到保本微利的水平。

构建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环境,配套改革措施

1.确立规范的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确立规范的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有利于经营者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合理的利润回报。城市水务市场的准入规则,应对投资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有明确的规定。城市水务市场的退出规则,应分为强制退出和自愿退出。强制退出是对不能实现政府监管最低要求的投资者实行惩罚性处理措施。自愿退出是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不愿经营的投资者,予以解除经营合同。

2.建立并完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特许经营的形式是由政府授权考核合格的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项目的经营建设,而企业向政府递交承诺书,承诺在建设经营期的义务。建设部已于2004年3月出台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各地也将陆续出台地方性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或条例。

3.建立水价调整与听证程序,建立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程序。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形成,水价调整日趋规范化。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出台了《政府价格听证暂行办法》,使水价听证有了法律依据。鉴于水务行业的垄断性,政府必须负责企业产品与服务价格的审核,同时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程序。

4.建立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应承担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水务企业的部分损失,并依法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5.统一内外资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待遇和政策。我国对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政策上的不统一,不利于国内水务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净资产回报率高达15%以上,而政府给予国内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仅为7%~8%;在水价制定上,国内企业的水价调整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需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一致通过,而政府给外商承诺的回报或水价却不需通过听证会而由政府直接确定。

6.统筹考虑职工安置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妥善处理好职工安置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

市场规划与管理例10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现在已经向着经济发展阶段进行转型,这样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让其陷入到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政府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能将市场活力释放出来,从而使政府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变,让政府所具有的公共职能更加完善,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让政府向全方面发展建设,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我国政府已经在各个城镇进行了管理权限的调整,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让城乡规划管理也走向的改革的浪潮。

一、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发展

1 必然性转型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以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还相继出现了集体经济模式、个体经济模式以及外资企业模式,从这些经济模式中可以看出来我国政府在所有经济模式中都呈现出主导地位,政府在土地组织上和生产资料的筹备上都占据一定的主导性,有的政府直接兴办企业,这背后其实都是政府在主导,干预性非常强。长期下来,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也就更加突出,号召力比较强,加上行动快,还不用大量的投资成本,这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多方面不足因素也都组建体现出现。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承担着过大的经济压力,这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要是在企业经营中出现差错,政府也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这也使政府背负过重的财政压力,完全不能将企业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过分依仗政府,所以政府实现转型是必然的。

2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我国在2005年就已经正式指出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并从多个方面完成建设的目标,既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率,还有公众的参与,以公开型的政务。这主要是将人民放在的服务目标的首位,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民主服务指导理念,将政府的服务宗旨和服务责任都明确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所服务,权衡公民的所需,去协调多方服务主体,建立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也让公民参与进来,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管理原则。

3 对城乡规划管理带来的影响

城市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进行城乡规划,以往的计划体制管理模式,限制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在是服务型政府,其服务理念和服务职能上有了新的模式,这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来说,将其政策性管理模式和公共特征都进行了转变,真正成为自主发展。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服务型政府为其提供更好的制度管理模式,让管理机制更具法制性,还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多的公共,完善了服务政策,将社会公共利益看得更加重要,也不在是政府一家独大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也是公共管理方式发生了改变,让城乡规划管理不再是的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向着多方协调管理和监督为主的主要管理方式,让其有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问题

1 政府审批管理扼杀了市场力量

我国在城乡规划中一直都是看中权利归属,通常都是用最直接最有成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根本没有将具有宏观特点和间接特点的经济法律管理手段应用在其中,政府完全实行全覆盖的控制管理模式,市场经济并没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对城乡规划来说,完全没有权威性可言。如今是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体制,城乡规划必然要做出的对政府独裁式的控制和权责行为进行转变,让市场力量走向更合理的发展态势,这也正式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解决的问题。

2 规划体系的决策趋于形式化

在城乡规划中,说好的公众有直接参与规划编制权,但在实际的规划中,公众并没有参与到其中,对于多数的民众来说,那些繁杂的规划图纸更像天数一样,完全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机会,有的政府人员会对公民进行讲解,但碍于文化环境的限制,群众所关注的各类补偿问题并不有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利益单位也都对群众没有较高的关注度。而且群众的参政氛围并不浓厚,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决策一直都处在形式化的体系中。

三、城乡规划管理的市场化改革

服务型政府下的城乡规划管理以制度供给、公共政策、公共产品与间接管理为主要特征,规划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突出我国特色,理清城乡规划中政府与市场的管理界限,强调政府对公共空间的管理,将非公共城市资源交予市场竞争调配,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型。如果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企业注重公平,必然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因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

结语

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已经从传统的行政专制管理模式向着市场经济模式进行转变,改善了政府的专制管理模式,让所有的规划管理模式都更趋向开放式管理,政府也在其中秉承着服务的原则,协调城乡发展的主要机制,确保其规划管理模式更加合理,也更趋向与人性化。我国现阶段的规划管理任务,还处在对现有管理制度的超越上,从而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项任务是我国政府应该首要完成的,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政府更应该将社会的各种资源给统筹在一起,摸索出更适合城乡规划管理的市场化途径,并进行不断地创新,让服务型政府在市场化改革和城乡规划中发挥出主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