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36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1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及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一“决定”明确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及其作用

高等院校大学生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实践能力。

(一)职业道德及其作用

具体而言,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基于职业特点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必备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个行业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密切,每一个社会从业者,都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的一切从业者是相互服务、相互扶助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从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道德正是促使上述职业品格形成和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搞得好,能促进劳动者做好本职工作,改善社会从业风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同时,职业道德也使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个人及社会生活充满着理想和憧憬,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可以促使其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心,形成具体的职业信念和职业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从而更有利于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职业道德能够调节行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使劳动者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和谐醇正的工作氛围。

(二)职业实践能力及其意义

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指一个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在生产劳动、经济文化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形成实际积极效果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个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个体的理论应用性和实践能动性。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应当更加突出自身的实践特点,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因此,职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当着力培养的成才条件之一。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特别是一线岗位的主力军,社会对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学校培养状况和生产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所在单位的实力、发展状况、薪资待遇、培养体系还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对单位诚信度不足的状况,如对单位所在地域、薪酬水平、晋升制度等要求过高,即使进入单位工作以后也不安心工作,认为劳动强度大,待遇较低等等,因此伺机而动,想寻找更好的单位。从对已经就业的学生的调查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参加工作以后半年内,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缺乏敬业精神,没有社会责任感。造成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彼此不信任。

(二)缺乏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

从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来看,一些学生的职场目标不明确,职业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区,一味贪大求全,讲究工作的稳定性和高待遇,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往往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缺乏创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能勇挑重担,单位和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为所在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承担能力上和思想上的责任。

(三)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行业需要

虽然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在校进行实践环节时,由于实践学时少、实践条件差等原因的限制,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另外有些同学还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始终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应当有更好的岗位和待遇,不愿从事基层和一线工作。

(四)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学生更多地把同学或同事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始终对他人怀着戒备甚至敌对心理,不愿意与对方交往和沟通,长此以往,就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来看,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社会环境和观念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学生所体现出的职业素质的不足,除了以上提到的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之外,还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另一方面,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都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3]。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必然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途径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基础还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没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样的“精神大厦”,职业素质的养成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又是高等院校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们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方式方法。

首先,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把“育德”放在首位,要重点把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中心内容,而不应当忽视德育的重要地位,各高校应当为德育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德育建设。

其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现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与其它专业课相同的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厌倦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因此没有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诸如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自己谈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老师给与积极的建议和引导,以及开展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简便易行而且效果很好的方法。

再次,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整体任务,大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应该整体上重视德育建设,它不应当是某一部门或某几个老师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言行以及与学生朝夕相处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各个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对师德的教育和培养,从任课老师到辅导员,从行政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有责任为学生树立一个职业道德的榜样。

(二)树立职业典范,积极影响学生

高职院校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强调职业素养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仅有一技之长并不一定能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没有保障的。只有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基础,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劳动模范以作报告、开讨论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实践的范围和对象,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与相关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友好单位,定期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培养工作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社会现实,培养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切实有效地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wWW.133229.CoM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各种技能是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形成的。因此,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主要采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活动项目的选择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实际,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 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四)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各种技能是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形成的。因此,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主要采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活动项目的选择与组织,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实际,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4

培养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一块短板。一般来说,高校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科研能力,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训却相对滞后。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下,这种教育模式的不适应性逐步凸显,甚至成为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高校角度来讲,培养用人单位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需要更多关注和思考教育模式的转型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市场为导向更新教育模式

从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从不完善向完善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上体现的尤为充分。在高校教育改革方面亦是如此。正是固有教育思维、模式改革的不彻底、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薄弱。因此,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就业难困境,见微知著,继续扎实地推进包涵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正视市场对高校的影响,不能一谈市场就嗤之以鼻,更不能全盘市场化功利化。在反对市场负面作用的同时,要正确研究市场化带给高校的新课题,充分利用市场带给校园的新机遇,因势利导,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构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与市场的对接上,高校应该发挥主动性。比如,主动走向劳动力市场,通过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实时了解掌握不同市场周期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再比如,主动走进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要那些人才,聘用标准是什么。以此作为参照系,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创新学科与课程设置等层面的工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大学生。

2.以就业为重心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

大学教育中,大多数毕业生最关心的是就业,家庭和社会也最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此,高校在加强学术建设的同时,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在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时,有必要把就业作为重心之一,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的优化。比如,对于具有巨大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高校要给予扶持和发展,在招生名额上给予倾斜。相反,对社会需求萎缩且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要逐步做出调整,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在推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教学改革方面,高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重新调整、设计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促进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整合。

3.以指导为手段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是高校帮助大学生谋划职业方向、做好职业准备的教育手段。作为高校来讲,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如就业意向调查、职业技能比赛、模拟面试等,将就业理念贯穿至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丰富社会阅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其次,要积极推广创业教育。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能够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与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扶持,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4.以质量为本位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8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重点围绕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内容进行,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将其固化到人的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和职业修养。

2.职业素质的内容

大学生将来在职场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1)思想道德素质。它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诚信做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它包含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力和高雅的品味,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

(3)专业素质。它包含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等。大学生应做到在工作中掌握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尽快熟悉职业岗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

(4)身心素质。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其中,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然而,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缺乏诚信,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另据有关学者对某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约28%的同学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而有约36%的同学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人文素质欠缺

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功利理性一时盛极,大大削弱甚至取代价值理性,这就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出现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关心社会,渴望成才,但缺乏相对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少主人公的参与与责任精神。追求美,崇尚美,但相对缺乏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们中普遍存在历史知识匮乏、文学艺术修养不足的缺陷。许多学生职业技能高,动手能力强,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心理较脆弱,遇到人际交往或自身心理问题时,沟通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较为淡漠。

3.职业技能欠缺

通过在大学期间三、四年的学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毕业生的技能掌握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实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认同程度低,认为他们工作经验缺乏,职业技能和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胜任工作。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现阶段只有10%的毕业生具备直接在公司工作的技能。

4.创新精神不足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意志力。有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欠缺。大学生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能力强而没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前进无益,反而是有害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同时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这就决定了高校要坚持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举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在职业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真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素质要求,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和锻炼。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劳动者的身心负荷,劳动者身心健康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越来越重要。同时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已经成为企业的人本生产力,所以企业愿意聘用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毕业生。高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认识身心健康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积极确立保持身心健康的观念。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自觉实践,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全面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2 刘 洁.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6:11~13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6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强,各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渐长,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成为制约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因此,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探讨其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渠道,创新其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途径,成为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增加和促进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现状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三十多年来,全国超过四百余所民办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具体表现是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等。职业意识既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调查表明,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了解不足,对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认识不清,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等问题。有的大学生入职之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频繁出现“跳槽”“裸辞”等现象。

2.就业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有些大学生不注重提升交际能力,不善于推销自己;有些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欠佳,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大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不足,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欠缺;还有些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视实习实践,不注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致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经常濒临被让出岗位的危机。

3.心理素质欠佳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在现实面前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最终产生心理失衡。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暂时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而某些平时表现差或能力一般的大学生由于其他人为因素反而获得了热门岗位,必然挫伤其他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可能产生恐惧心理、厌世心态等。还有的大学生由于其就业不稳定,对待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先求稳定,再另谋高就,这势必造成有用人才的流失。

二、深化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建构模式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办学体制等客观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难题。与普通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共同努力,深化“学生—高校—社会”立体式职业素质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1.学生自我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处激烈就业形势,想要脱颖而出,就势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如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才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或方向,进而顺利找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逐步锻炼和培养职业意识。

2.学校责任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民办高校有责任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他们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具体情况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其次,学校要坚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课程教育,通过有效训练和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和技巧。还可合理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校得到锻炼。最后,学校还应培养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指导工作。

3.社会共同培养模式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除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政府和用人单位也应提供相关保障。政府可继续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扶持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可逐步完善实习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达到“双赢”。

三、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反馈,最终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民办高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科学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觉认同并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形成向既定目标努力的强大合力,最终促进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2.组织技能训练和资质考试

民办高校各学科专业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效果明显,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大学生热衷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等资质已经成为相关职业准入的基本标准,它是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的量化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关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另外,民办高校聘请用人单位优秀人才或优秀校友为大学生传经送宝,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3.重视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注重发挥社会实习实践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要大力抓好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如组织开展向历届优秀就业创业校友典型学习交流活动,举办职业素质学习评比、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无处不在,落到实处。

4.扶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民办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抓紧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对具备创业实力的大学生团队给予重点帮助、扶持。加强大学生见习训练工作,确保见习训练体制机制正常运行。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加大定点培训机构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创业导师制,举办创业大赛,完善“进展会、进社区、进县市、进校园”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产生更多“创客”。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要求,对于促进和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深化改革、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备良好职业素质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实现个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只有把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意识,形成合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才有望真正养成。

参考文献:

[1]张伟平.以素质拓展为主线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D].2011.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48-151.

[3]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3):118-119,121.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7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而就业难则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大学生普遍反映“工作难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人才难求”。

而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1]。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生涯状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下,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探讨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淡薄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2.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获得工作的能力较差、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2]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有些学生分析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定位自己适合的单位或岗位,造成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工作能力方面,有些学生虽经过专业训练,但动手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过于偏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却忽视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等的培养,只注重做事,不注重做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以至保持工作的能力不足。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培养所需要的资源不仅涉及学生个人、高校,同时还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需建立“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1.自我培养模式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这也是整个模式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3]。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有:(1)做好正确的职业定位。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大学生做好正确职业定位的客观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只有做好职业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才能顺利找到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是否适当,将影响其将来事业的成败以及一生的幸福。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重视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凭借良好的职场敏感度达到职业成功的彼岸。(3)增强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增强专业技能,更快地实现职业目标。

2.学校培养模式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有义务运用职业发展理论,构建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4],使他们成为职业素质高、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实现全程化,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成熟。其次,学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相关课程教育,通过群体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也要围绕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锻炼。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生涯辅导机构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设讲座,提供可供借鉴的职业咨询服务。另外,学校应培养一批有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指导。

3.社会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相关的有效保障。政府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也可以扶持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的咨询辅导机构以满足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企业方面,可以逐渐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目前我国仅有5%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吸纳大学生实习的意识。因此,应倡导企业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这些企业的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如果我国能形成大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将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48-151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8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从2000―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增长6倍,增长率是500%。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却总是招不到理想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强,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高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才立业,实现成功就业。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9

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为了在用人单位面前能够从容地展示自我,在职场脱颖而出,作为求职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思想道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自强自立、自尊自律等诸多方面。

首先,要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基础。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大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而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

其次,要自强自律。要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要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做到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培养自强自立的坚强性格。

再次,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共处的道德规范。有些学生把眼前利益看得太重,在求职简历里作假,就业违约现象不时发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生的了解只能从书面材料加以分析和判断。作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一旦发现有学生不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企图走捷径伪装自己,就会对其所在的学校产生本能的排斥感,也会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和学生自身就业成本的增加。

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而敬业、勤业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含义是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钻研本职业务,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假如没有敬业勤业的精神,即使你拥有再好的职业也不会有所作为;相反,如果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刻苦努力,在任何职业上都能做出成绩和贡献。

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知识结构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首先,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结构的调整,职业岗位也会随着变动,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已经不会再是从一而终,而这种变化离不开宽厚的基础知识。

其次,就是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外,还要了解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并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把精深的专业知识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积累与调节相结合,及时更新知识,增强适用性。一般来说,各种行业和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就要求能够了解熟悉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需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善于捕捉信息、沟通信息,处理问题灵活机动;作为财会人员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采购学等方面的知识,诚实可靠,不营私舞弊;作为行政人员要具备与本职岗位有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适应本职岗位需要的协调能力、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各类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社交能力,不论今后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通过交往才能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社交能力的基本途径。在社会实践中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技巧,使别人能够完整准确地了解你的正确思想。许多成功者都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

再如决策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对实现目标和手段做出最佳选择。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求职择业和升学,是对自己决策能力的一个考验。因此, 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不要事事让父母、老师、朋友拿主意,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再有就是多看、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三、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很多公司认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所有技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如果每一位员工都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效益,而且从长远来说也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记得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上也有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能力,我也有一种能力,两种能力交换后就不再是一种能力了。作为职场中的求职者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那么相对应地也将会做出应有的业绩,获得大家赏识能够成功就业。

团队精神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也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中,也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例子,一些在创业初期资金、技术、项目远远不足的小企业中,几个人往往能够鼎力相助而取得成功。可是在他们具备了发展壮大的一系列人力和物力资源等条件时,却由于某个人的自我主义膨胀造成了企业的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组织如果缺乏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参与者的分工合作,即使每一个成员都是优秀的个体,也一样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求职者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团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

所以,大学生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交往时,应尊重、真诚地对待,不歧视其他成员,在共同的工作中互相帮助,学会倾听和沟通,不搞小团队分散团队的合力,多看到对方的优点,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团队的整体力量。

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今,经济建设、科技发展都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传统的、旧的观念和事物,提出新见解,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有的人能把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抓住本质,不仅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有的人面对新问题,则出现不知所措、逃避,或者不假思索就下结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发生。两种不同的思维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的不同所致。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因此,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技能方面的锻炼不够,也不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不强,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相应培养对策

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阅历和工作才能比较重视,即使毕业的学校、专业一般,只要能力素质较高,往往也会被优先考虑。所以,锻炼实用的职业才能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支撑点。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例10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并且实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为了有效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就一定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样才可以在就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而职业指导就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职业指导内涵及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指导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相应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高校职业指导角度而言,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是由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规避风险,使学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在高校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设置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关职业指导培训人员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依据。现阶段,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充分运用了一些信息技术与心理测试软件,设立了相应的学生档案,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与信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方向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就业。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对职业指导任务进行了明确:大一时,重视学生职业认知与规划;大二时,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大三时,重视学生职业定向指导;大四时,重视学生择业指导和职业服务。这样就可以很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与此同时,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高校和人才市场、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设置的一些专业也脱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缺少一定的特色,课程设置不够规范,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的教育机构不够完善,相关的人员也没有落实,经费紧张,导致职业指导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

二、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与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促使大学生的成功就业。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仅出现了期货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还出现了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在大学生进行就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素质,提高择业与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就业形势与毕业生增加的需求。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进行就业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时,一定要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成功就业。

(二)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采用科技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科技手段的运用。在职业者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应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立学生的背景档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导咨询活动等,让职业指导者的工作越来越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高效化。

2.强化课程教学

通过正规的教学方式,设立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安排专职老师或者职业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向大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素质,适应职业需求。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创业与就业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可以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与创业方向进行一定的了解,进而在进行择业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成功率,一定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努力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样才可以突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优势。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的逐渐增加,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针对各高校来说,一定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努力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加深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