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服务优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19

金融服务优化

金融服务优化例1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概述

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包含了储蓄业务、汇款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交易业务、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缴费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公共信息服务等众多的业务种类。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为顾客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丰富,我国居民也早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存贷款业务,而是对金融服务有了更为广泛的需求。金融服务业务收入对银行的业绩影响也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达到32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730亿元。数据显示,除五大行和南京银行之外,其他10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幅都在40%以上。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将金融服务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的优化与创新成为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基础工作。金融服务的内涵,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拓展,通过金融服务的改进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一)金融服务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落后

现代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在业务管理上就会表现出金融服务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合理,业务流程设计不科学,管理方式原始落后等方面的问题。而在服务水平上,部分商业银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或者有标准但是执行不严格,导致服务的满意度达不到现代消费者的要求。加大对金融服务工作水平的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制度约束,是不少商业银行主要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未能够将员工个人收入与服务水平以及工作效益挂钩,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凸显。服务质量的改善,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所提供给的金融服务,离客户期望值尚有较大差距。

(二)服务同质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差

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明显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的步伐,在银行业整体的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的同时,也表现出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同质化严重。往往是各家银行的金融服务大同小异,往往只是产品名称和收费标准上的差异而已,顾客普遍性的感觉到各家银行的服务内容高度同质化,往往是根据自身办理业务的方便性来选择银行,而很少因为银行较为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未来,随着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业务创新能力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业务发展策略类似、市场定位集中、经营方式类同和具体产品相似,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顾客而言,由于商业银行服务品种高度雷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银行客户的差异需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的服务管理机制

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首先要积极运用现代的服务管理技术,可以建立数据化的客户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化的管理进行客户服务的全面提升,通过掌握客户的个人情况和业务偏好,就能够很好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让客户的满意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通过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让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一定的区分,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的情况愈演愈烈。商业银行在服务管理方面,也需要更多的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要结合客户需求的实际情况,推出更多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策略,通过服务带动市场细分,给予不同需求的客户相应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满意度。

(二)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针对金融创新能力的不足,建议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改进现有产品、吸收国外经验、创造自有产品三方面进行努力。改进现有产品方面,需要收集客户对于现有金融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升级,来满足顾客对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更高追求。吸收国外经验方面,则是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向国外金融服务发达国家学习,将国外富有创新的金融产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金融服务方面的差距。创造自有产品方面,则是充分的发挥商业银行的自有创新能力,顺应金融服务市场需求,设计和推出一些富有创新性,又能够满足顾客实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研究金融产品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也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重视服务优化中的人才培养

要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服务优化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少银行的服务水平上不来,还是受制于专业人才不足。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于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业务培训和服务理念的宣导,提高员工的专业服务技能。同时不断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上为服务优化打好基础,辅助服务人才更为顺利的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的服务优化与发展。

总之,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能力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获得客户与银行双赢,才能长久保持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英.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11):6-10.

金融服务优化例2

关键词: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全生命周期;垂直搜索

Key word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finance;service platform;functional structure;full life cycle;vertical search

中图分类号:F832;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04-03

0 引言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网络时代为科技金融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工具,是通过有效聚集、整合、优化各类科技金融资源来满足平台使用各方的信息共享、资源对接需求的载体。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科技金融信息的集散地,可以提供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的全流程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各方提供了一个涵盖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对接渠道,能够有效克服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对接成功率,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不仅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而且也能对完善技术贸易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类型单一,能够提供的服务品种少,服务质量低,科学、高效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缺乏,特别是能够实现科技金融在线“一站式服务”的中介平台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普遍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功能架构不完善的问题,使得信息不能有效沟通与对接,导致平台的交易量小、工作效率相对比较低下。

从1993年深圳市科技局提出“科技金融携手合作扶持高新技术发展”,首次正式运用“科技金融”概念以来,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日益升温[2]。以“科技金融”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40多万篇相关文献,内容涉及科技金融概念阐述、制度安排、发展机制、实证研究等方方面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作为科技金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畅通渠道,对应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研究则显得相对空白[1-6]。以“科技金融”和“平台”同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仅能检索出100多篇文献,而且绝大部分是研究平台架构和数据库建设等底层设计的,极少有涉及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研究,偶有涉及也只是提到了部分功能,而未就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探讨。如谢文静(2011)[7]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中研究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子系统的既有功能和功能创新,但只是涉及到了科技金融相关的部分功能,并不全面。因此,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为后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

1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各省(市、区)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典型平台主要有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国科技金融网、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其他诸如团贷网、众贷网、红岭创投、合力投资等只提供科技金融某一细分产品服务或是只提供信息服务而没有相应在线申报平台的不纳入典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范畴。

分析这些典型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共性问题:

①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品种不全。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只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而忽略了科技金融领域中其他组成部分,如“风险投资”、“私募”、“债权投资”等。

②在各平台现有的金融产品中资源的覆盖面很小,只依靠于自身积累的资源,而没有积极向外扩展,且地域性很强。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的科技项目只包括“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创新资金项目”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局限于江苏省内和部级的项目,而并未兼顾到其他省市的项目;而且不提供科技项目的主动申报,不能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项目申报需求。

③大部分平台只提供供需信息,流程覆盖面比较窄,很少有从信息、供求双方接洽、调查、合约签订的全流程服务,尤其在合约签订后的后续服务、多方协调等方面更是缺乏。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了相关供求信息,而没有提供后续的服务,平台的功能只限于信息和查找,缺乏一站式的管理。

④大部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没有考虑到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资金需求结构有着很大区别,如风险投资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而在企业的成熟期比较适用主板市场或二板市场融资。现有科技金融平台并未对融资产品进行细致划分,导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中小企业难以找到适合的融资产品。如中国科技金融网在项目仓库中按照“投资期限”、“投资金额”、“投资收益”对投资产品进行了分类,而未区分资金来源,导致融资企业需花费较多的洽谈成本才能找到合适的融资产品。

⑤几乎所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未设计出清晰的商业模式,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政府补贴,不具有自我生存能力。

2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的思路

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①结合科技金融理论,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对融资产品进行细分,其中内源融资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不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考虑范畴;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的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国家已经有相应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因此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提供相关知识,而并不作为中介平台参与。因此,平台应主要服务于直接融资中的风险投资和包括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融资租赁和民间融资在内的间接融资。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

②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获取更多资源,提高科技项目与融资产品的匹配率。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都是封闭式的,只能提供平台自有信息,而不能搜索到其他平台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近百个带有科技金融服务功能的平台,均为独立运作,每一家的信息量都不大,但平台布局和结构不一,用户很难一一注册并适应每一家平台,因此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平台的信息更新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通过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的自有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垂直搜索技术[9-11]集成其他省(市、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平台使用率,实现良性循环。

③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签约后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项目接洽和开展过程中协调作用,实现服务平台的增值作用。

④改进平台的信息搜索功能,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融资产品的推荐与匹配,防止双方的盲目寻找,减少接洽成本。

⑤考虑集成的概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科技金融方面有所需求的同时可能还有技术转移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集成多种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中介服务;即便企业只对科技金融有所需求,在项目申报和后期审核过程中也需要集成其他系统的信息,避免重复验证,增加时间成本。

3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

根据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流程,对服务平台功能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对接服务、合同管理、项目执行、后评估及其他服务六大功能模块。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1 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为会员提供注册和需求服务。其中会员又可分为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机构。系统提供类别选择,但不划分独立子系统分别管理。首先由会员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给平台,通过平台确认无误后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完成注册。经过注册的会员,可提交需求信息进行需求,但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需在需求提交的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证明文件。同时,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所处阶段的不同进行细分;将投资方的投资资金按照风险投资、私募等来源不同进行细分,争取做到多维度的精确匹配,降低搜索成本。

3.2 对接服务 对接服务是指由投资方、融资方或平台三者任意一方发起的信息查找对接服务,一方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若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则通过平系另一方,并进行双方洽谈,对接服务发起的业务流程以双方或三方签订合同为终结。对接服务是整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板块,是平台使用者真正进行沟通、实现交易的关键步骤。

对接服务可细分为对接服务(一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融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平台发起和对接服务(二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四部分。

一级交易是指项目的发行过程,涉及项目从发起到完结的全过程,起到的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产的对接作用;二级交易是指金融资产的转让,二级交易的实施能够使资金真正融通起来。对接服务无论是哪一方发起都会涉及信息检索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匹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开放性和易用性特质,在建立自有信息系统的同时提供垂直搜索功能[9-11]。用户的信息检索首先将在平台自有信息系统中完成,若不符合要求将通过垂直搜索集成其他平台信息,提高用户的检索匹配度。

3.3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提供半自动化服务,包括线下合同签订、线上合同更新和抵押质押物管理三部分,需线上和线下配合完成。其中合同的洽谈与签约过程主要由平台工作人员配合交易各方在线下完成;而线上合同更新则是对合同进度的线上跟踪服务,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抵押质押物管理是指对交易过程涉及的抵押物与质押物进行查询、跟踪的过程。

3.4 项目执行管理 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包括常态化跟踪和冲突解决两部分,常态化跟踪是指平台对于合作项目的日常跟踪调查,冲突解决是指平台作为中介协助解决合作各方存在的冲突问题。常态化跟踪由平台定期发起,需合作各方定期上报项目进展与相关材料,平台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与审核。冲突解决由合作方不定期发起,主要发生在项目合作出现问题时,由合作各方沟通解决,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协助。

3.5 后评估流程 后评估发起于合作的结束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对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以及平台的自评估。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给出。对合作各方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各方的诚信度、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后续合作提供依据。平台的自评估能够分析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平台的后续运营提供支持。评估结果将存入平台数据库,供后期项目开展参考。

3.6 其他服务 除了针对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提供其他相关服务,具体包括会员服务、信息资讯、成功案例和内参报告等。会员服务板块将为平台用户提供入会指引和平台介绍等帮助信息;信息资讯则主要有关科技金融的媒体报道、政策法规等资讯信息;成功案例提供平台过去的项目对接成功案例;内参报告是对平台累积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报告,能够为平台用户提供投资方向、行业现状等指导意见。

4 结论

本文首先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实施完善、运行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能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各方提供有效的对接渠道,克服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对接成功率,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最后基于平台开放性和易用性的设计理念,建立了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自有信息库+垂直搜索”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

该平台拟采用的盈利模式为广告位收入以及自有信息库项目的佣金收入和垂直搜索项目的精准营销点击费,但由于国内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都为公益性免费网站,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而垂直搜索功能又较少应用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改变平台用户的消费观念,平台实现收支平衡直至盈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将是对科技金融平台盈利能力的持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2005.

[2]王晓莉.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杨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4]周运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股权再融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5]曹颢,尤建新,卢锐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134-140.

[6]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 2003,16(2):67-72.

[7]谢文静.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D].东华大学, 2012.

[8]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金融服务优化例3

2、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的思路

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①结合科技金融理论,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对融资产品进行细分,其中内源融资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不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考虑范畴;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的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国家已经有相应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因此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提供相关知识,而并不作为中介平台参与。因此,平台应主要服务于直接融资中的风险投资和包括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融资租赁和民间融资在内的间接融资。②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获取更多资源,提高科技项目与融资产品的匹配率。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都是封闭式的,只能提供平台自有信息,而不能搜索到其他平台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近百个带有科技金融服务功能的平台,均为独立运作,每一家的信息量都不大,但平台布局和结构不一,用户很难一一注册并适应每一家平台,因此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平台的信息更新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通过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的自有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垂直搜索技术集成其他省(市、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平台使用率,实现良性循环。③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签约后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项目接洽和开展过程中协调作用,实现服务平台的增值作用。④改进平台的信息搜索功能,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融资产品的推荐与匹配,防止双方的盲目寻找,减少接洽成本。⑤考虑集成的概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科技金融方面有所需求的同时可能还有技术转移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集成多种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中介服务;即便企业只对科技金融有所需求,在项目申报和后期审核过程中也需要集成其他系统的信息,避免重复验证,增加时间成本。

3、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

根据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流程,对服务平台功能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对接服务、合同管理、项目执行、后评估及其他服务六大功能模块。

3.1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为会员提供注册和需求服务。其中会员又可分为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机构。系统提供类别选择,但不划分独立子系统分别管理。首先由会员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给平台,通过平台确认无误后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完成注册。经过注册的会员,可提交需求信息进行需求,但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需在需求提交的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证明文件。同时,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所处阶段的不同进行细分;将投资方的投资资金按照风险投资、私募等来源不同进行细分,争取做到多维度的精确匹配,降低搜索成本。

3.2对接服务

对接服务是指由投资方、融资方或平台三者任意一方发起的信息查找对接服务,一方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若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则通过平系另一方,并进行双方洽谈,对接服务发起的业务流程以双方或三方签订合同为终结。对接服务是整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板块,是平台使用者真正进行沟通、实现交易的关键步骤。对接服务可细分为对接服务(一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融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平台发起和对接服务(二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四部分。一级交易是指项目的发行过程,涉及项目从发起到完结的全过程,起到的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产的对接作用;二级交易是指金融资产的转让,二级交易的实施能够使资金真正融通起来。对接服务无论是哪一方发起都会涉及信息检索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匹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开放性和易用性特质,在建立自有信息系统的同时提供垂直搜索功能。用户的信息检索首先将在平台自有信息系统中完成,若不符合要求将通过垂直搜索集成其他平台信息,提高用户的检索匹配度。

3.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提供半自动化服务,包括线下合同签订、线上合同更新和抵押质押物管理三部分,需线上和线下配合完成。其中合同的洽谈与签约过程主要由平台工作人员配合交易各方在线下完成;而线上合同更新则是对合同进度的线上跟踪服务,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抵押质押物管理是指对交易过程涉及的抵押物与质押物进行查询、跟踪的过程。

3.4项目执行管理

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包括常态化跟踪和冲突解决两部分,常态化跟踪是指平台对于合作项目的日常跟踪调查,冲突解决是指平台作为中介协助解决合作各方存在的冲突问题。常态化跟踪由平台定期发起,需合作各方定期上报项目进展与相关材料,平台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与审核。冲突解决由合作方不定期发起,主要发生在项目合作出现问题时,由合作各方沟通解决,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协助。

3.5后评估流程

后评估发起于合作的结束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对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以及平台的自评估。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给出。对合作各方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各方的诚信度、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后续合作提供依据。平台的自评估能够分析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平台的后续运营提供支持。评估结果将存入平台数据库,供后期项目开展参考。

3.6其他服务

除了针对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提供其他相关服务,具体包括会员服务、信息资讯、成功案例和内参报告等。会员服务板块将为平台用户提供入会指引和平台介绍等帮助信息;信息资讯则主要有关科技金融的媒体报道、政策法规等资讯信息;成功案例提供平台过去的项目对接成功案例;内参报告是对平台累积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报告,能够为平台用户提供投资方向、行业现状等指导意见。

金融服务优化例4

关键词:湖南省;金融服务业;产业结构;动态影响

一、引言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密切的关系,Raymond W. 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推进的过程。因此,研究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两者之间的历史关系,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使金融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协同,最终形成两者的良性循环,将有助于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文献综述

自金融发展理论产生以来,探讨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伴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而兴起。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强工业竞争力、实现有效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的发展呈现不同态势,成长性不同的行业对资金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蔡红艳、阎庆民,2004)。基于资金导向的作用机制,金融系统将金融资源分配于不同收益率的投资之间,使资金能够按照经济原则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高效流动,调整资源配置状态(Robert C. Merton and Zvi Bodie,1995),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中的作用分为显性和隐性,即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大类:显性作用指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行业,其增加值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隐性作用则从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角度考虑它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作用。黄明旻(2009)根据1987~2006年江苏省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中介规模扩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且金融中介规模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支持与协同发展,伍海华、张旭(2001)认为金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包括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扩张、产业整合和风险防范与补偿。本文将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类:

首先,金融服务业通过资金形成和信用扩张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在储蓄与投资之间建立桥梁,提供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化的渠道。商业银行将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信用机制放大资金规模,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需求。

其次,金融服务业通过促使资金从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商业银行按照风险收益均衡原则确定贷款的数量和使用方向以获取最大利润,盈利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和产业不断获得信用支持,而经营不善、发展前景不佳的行业由于无法得到信用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发达的金融市场信息更完全,能够及时从低成长行业撤出资金,迅速满足高成长行业的资金需求(Jeffrey Wurgler,2000)。但蔡红艳、阎庆民(2004)通过新兴市场国家行业成长性模型,考察我国资本市场内的资本流动与实体经济中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股市资本在成长性不同的各行业间的分配状况,发现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存在明显的扶持落后行业的非市场化行为,导致整体工业的竞争力减弱,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曾国平、王燕飞(2007)运用1952~2005年时间序列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的畸形发展对产业结构变迁表现出扭曲效应,经济货币化显示了有利的推动作用,金融资源和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则未表现出积极的效果。邓光亚、唐天伟(2010)指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不存在有效互动,资金使用未能实现优化配置。

第三,金融服务业通过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无论是国家主导型还是企业主导型的技术进步均要求有丰富的资金来源,而金融服务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机制着重体现在它对技术开发投融资的支持上。金融服务业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投资和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提供必要的技术创新支持。在完善的金融制度下,一方面通过制定实施技术进步导向的相关金融政策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发展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性金融机构,建立和拓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与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技术开发的资金困难,有效地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优化。周孝坤、冯钦、袁颖(2010)基于我国1978~2008年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的研究表明,存在从金融深化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科技投入和产业结构升级则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国外多数实证研究文献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股票市场尚属于新兴市场,因此,国内文献在全国、地区和省级层面针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结论未能达成一致,也未能就金融服务业发展可能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对象,试图对后一问题进行探索。

三、模型设计

如上所述,金融服务业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中的作用分为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本文重点研究隐性作用。

(一)变量选择

1、产业结构优化指标

彭志良、胡荣才(2010)定义产业结构优化度(RO)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各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比值之和,用于反映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分布规律,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第 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为第 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经济发展中各部门人力资本利用的角度考虑,该指标能合理反映产业结构变化中资源配置的情况:当 即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等时,产业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则是一种直接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偏离状态,反映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果:劳动力结构变动与产值结构变动的不一致导致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而引起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的变化。邵明振(2010)定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为 ,其中: 为第 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 为第 产业就业比重, 为第 产业产值比重。 大于零(正偏离)表明该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劳动生产率低,负偏离则表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因此,正(负)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转入)的可能性。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则为 :如果各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变动相协调,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则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P趋于零,产业结构接近最优,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呈完全竞争状态。

本文选择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P作为反映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

2、金融服务业发展指标

Raymond W. Goldsmith(1969)用金融相关比率(FIR)——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与经济活动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的比值,反映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这是最早对金融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的指标。作为世界上首先分析金融压抑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障碍的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开拓性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以货币存量(通常为M2)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指标替代的原因,M2/GDP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它只反映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率关系,并不能反映金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其它更加完善的货币融资形式。M2/GDP上升的过程只反映了初期金融服务业的上升发展过程,当国民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趋于完成时,M2/GDP已不能较好地反映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从国外历史数据来看,M2/GDP都经历过一个先上升后下降过程,而这种过程则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彭志良、胡荣才,2010)。

由于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采用上述FIR或M2/GDP衡量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因此,本文将沿用国内大多数文献的思路,以湖南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记为FIR。

(二)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产业结构变化对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依赖很少是瞬时的,更多地表现为时间上的延迟,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体现出来,这种时间的延迟现象称为滞后效应。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引入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可以研究不同时期经济现象的联系,从而将经济活动的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化为动态分析,使模型更准确地反映经济规律。因此,本文对P、FIR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P、LFIR。)以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建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1),以描述金融服务业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性。

其中: 称为短期或即期乘数,反映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对同期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 称为延迟乘数或动态乘数( ),反映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对第 时期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 称为长期乘数或总分布乘数,表示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变化1%,由于滞后效应引起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在其后 个时期内变化的总百分比; 为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数; 为满足线性回归模型古典假设的随机误差项。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由于包含解释变量滞后项,采用OLS估计时存在两方面的困难:

(1)滞后长度难以确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滞后项的长度越大则认为模型估计效果越好;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滞后项长度越大则自由度越少,容易出现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如何确定合适的滞后长度没有充分的先验信息可以利用,因此,选择合理的滞后长度是估计模型(1)的首要问题。

(2)多重共线性问题:解释变量的当期值和滞后值之间很可能具有高度共线性,导致参数估计量失去意义,不能揭示解释变量的各滞后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变大,造成根据常规计算的t值认为滞后项系数不显著的结果。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修正方法。对于滞后长度的确定,可以根据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和经验进行判定,或者先取一个较大的滞后长度进行估计,然后再逐步减少滞后长度,观察模型的拟合是否随着滞后长度的减少而显著恶化,如果是则不应再减少滞后长度;也可以利用AIC准则与SIC准则来确定滞后长度。对于滞后长度已知的分布滞后模型,修正的估计方法有经验加权法、阿尔蒙(Almon)多项式分布滞后法(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PDL)等。本文首先绘制两个变量的相关图,根据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确定最大滞后长度,然后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方法估计模型参数:(1)对每一个确定的滞后长度,通过逐步增加多项式的阶数并施以近端约束或远端约束进行参数估计;(2)逐步减少滞后长度,重复第(1)步;(3)在通过所有检验的回归方程中,根据AIC准则与SIC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长度,进而得到最终估计结果。

(三)数据来源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因此,本文研究的样本数据区间为1993-2009,原始数据来自历年《湖南统计年鉴》,计算过程采用Eviews6.0软件实现。

四、实证研究

(一)金融服务业与产业结构描述性分析

湖南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的正负来看,第一产业(农业)始终为正值,第二、三产业则为负值,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远大于产值比重,生产率低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小于其产值比重,以较少的劳动力创造了较高的产值,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就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的绝对值而言,第一产业大于第二、三产业,表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因此,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功能,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从而加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促进劳动力资源更为合理的配置,将有利于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图1显示金融相关比率FIR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其上升速度的变化则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表1):1993-1997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为适度从紧,金融相关比率缓慢波动上升;1998-2003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使金融相关比率大幅上升;2004-2007年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而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金融相关比率处于波动过程中,2008-2009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此,金融相关比率在2008年达到近七年来的最小值后开始大幅上升。

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在1993-2009年阶段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过程,而这一波动趋势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1)1993-1996年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逐渐下降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上升——1993年6月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采取十六条措施正式开始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办法扭转经济过热的局面,经过近3年的努力,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基本上恢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大幅度下滑,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2)1997-2000年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下降——国企改革、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成为1996-199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态势,使中国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加上国内供求关系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演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扭亏增盈,力争到2000年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开始,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阶段以2000年底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作为结束。(3)2001-2008年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逐渐下降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上升——扩大内需成为2000-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的主基调,2007年则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4)2009开始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上升显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下降——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为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的主要基调,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形成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应对方案,即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上述分析表明,1993-2009年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均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

(二)模型估计与解释

图2变量交叉相关图显示,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 与滞后5、6、7期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 相关,因此,模型(1)的最大滞后长度为7;滞后7期以上不相关,在PDL估计中应施加远端约束; 与滞后的 不相关,在PDL估计中应施加近端约束。因此,本文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PDL方法估计模型(1)时,最大滞后长度为7,且同时施加近端约束和远端约束。

通过逐步减少滞后长度和增加多项式阶数对模型(1)进行估计和检验,根据AIC准则与SIC准则,本文确定最优滞后长度为7、多项式阶数为2且同时施以近端约束和远端约束,得到最终估计(表3)、残差自相关LM检验(表4)和残差异方差检验(表5)。

表3显示,采用PDL方法对模型(1)进行估计的调整后决定系数 ,表明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多项式PDL01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0000,变量显著性检验通过;F检验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000004,方程显著性检验通过。表4残差自相关LM检验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1393、表5残差异方差White检验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2636,均大于常用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性。因此,模型(1)能够很好地描述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 对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 的动态影响。

根据表3得到模型(1)的回归方程(2):

方程(2)中,解释变量及其滞后项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小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的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期至滞后7期的系数均显著,且滞后3、4期的系数绝对值最大,表明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存在较长期限的持续性即动态性:促进作用逐渐上升,并在第3、4年达到最大,此后逐渐减少直至第8年消失。这一变化过程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周期基本同步,充分证明了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非一日之功,若欲通过金融服务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有预见性、前瞻性地提前3到4年着手金融服务业的布局和发展。长期乘数或总分布乘数 ,表示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变化1%,由于滞后效应,将能在同期至滞后7年内引起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变化-0.72348%,因此,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调整和优化湖南省产业结构的有效措施之一。

五、结论

本文基于1993~2009年数据采用分布滞后模型针对湖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研究发现:(1)金融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与国民经济总体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密切相关;(2)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小产业结构总效益偏离度的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3)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存在较长期限的持续性即动态性。因此,提前3到4年制定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的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能够有效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Raymond W.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蔡红艳, 阎庆民. 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 管理世界, 2004(10)

[3] Robert C. Merton and Zvi Bodi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5

[4] 黄明旻. 金融中介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江苏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 价值工程, 2009(7)

[5] 伍海华, 张旭.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5)

[6] 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Vol. 58

[7] 曾国平, 王燕飞.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 财贸经济, 2007(8)

[8] 邓光亚, 唐天伟. 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 2010(5)

金融服务优化例5

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利用物流、信息流实现风险防控的思想本质相同,因此,随着物联网在实际运用中的逐渐深入,物联网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根据Michael Lamoureus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由多方机构参与,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链上企业、物流仓储机构以及连接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增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机会,取代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以相当于“团购”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将未来货权、应收账款、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质押商品实现融资,甚至凭借在供应链中信誉获得无抵押融资。

在该运作模式中,仓储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质押物监管活动,与银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质押物监管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平台和精准的监管流程设计,保证对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在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联系的前提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朝着不断延伸链上金融服务长度方向发展。物联网能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将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更多企业间的合作,整体上提高供应链信用资质。银行通过物联网同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机构合作,全面“可视化追踪”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物联网概念、结构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透明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

在物联网中,通常使用RFID(自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包括读写器和标签。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与Intern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贴带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物品和Internet组成了“物联网”。RFID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供应链,同供应链有共同目标。

(二)物联网在供应链中架构

供应商运行物联网依靠分布在各企业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器连接。信息服务器既要保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又要对来自物联网内外的查询进行身份鉴别和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服务供应链这一构想,在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布局分层化。第一层,RFID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于生产商或运输商等底层的服务器中,负责传输物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第二层,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格式的数据过滤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层,提供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

图1是物联网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RFID 的无线通信方式,读写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经过中间件过滤掉重复读取的数据后,生成事件序列,传送给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访问由电子标签信息指示的信息服务器,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经营情况。图1中的RFID标签存储容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计。

物联网优化供应链企业成员融资过程

物联网辅助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客户向银行申请授信,在以往,除了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司章程、财务报告等纸质证明材料之外,还需要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购销合同、抵押物信息,如库存、房屋。若银行通过物联网接口,进入其管理系统,查询近期企业经营信息,由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用信,省却了企业收集、整理用信资料时间。

物联网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一般而言,银行在受理一项业务后,通常要至少一个工作周的时间来审核业务的可行性,业务团队从亲自并且多次走访收集待授信客户的信息,到资料整理与洽谈、申报审批、签署合同及至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相应专职人员处理,加上客户属于中小企业,关于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多,增加沟通时间。所以,如果物联网在企业中被运用,银行通过物联网掌握企业更准确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沟通时间。

物联网提升贷后管理效率。贷款审批通过后,银行对货权进行严格审核复核,然后通过物联网内部系统加强管理,减少人为管理环节,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中电子感应器用于检测货物保管状态。当感应器感知抵押物存在质变风险时,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出信号和通知客户。这方便银行快速判断抵押物的状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价格核定与跌价补偿。若总跌价超过银行最低授信额度,且借款人未追加质物或提供新的担保,立即宣布授信提前到期,在与客户沟通后,采取拍卖等措施出售质物,偿还贷款。RFID监管客户提货。在物流仓储现场安装RFID电子监控设备,客户一旦提货,通过物联网传递信号,由银行发出提换货指令后,仓储监管人员根据指令发货。

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督企业贷后经营。物联网如同一台监视器。银行在线实时监控授信企业日常结算与现金流状况,结合仓储机构提供的抵押物的信息,共同对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与财务状况予以掌握,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借助物联网获得优质监管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经营单位,其中,与物流仓储机构合作,负责抵押物的监管,对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物流仓储机构,使银行方便监管链上中小企业抵押物。RFID技术可以使银行与物流监管机构间采用信息系统协同传输。这种方式取代传真、电话、纸张等点对点的传统传输方式。相应地,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银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好解决银行难于监管问题。图2是融资环节中的仓储监管流程。

从图2可以看到银行授信前,必须经过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延长业务办理时间。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协同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同仓储监管机构的交易,极大的节约办理时间。尤其在仓储交易、抵押交易环节,物联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银行与链上企业达成交易后,银行将来自企业的抵押物交予合作仓库。由仓库负责保管抵押物,并定期同银行核查抵押物的货值。例如,当抵押物入库时,装在仓库门口的RFID扫描抵押物,接着,读码器扫描银行和企业双方签订的抵押单据,检查货物数量是否与单据匹配。车上的每个抵押物上都装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含有一个惟一标识该抵押物的产品电子代码(EPC)。货车驶出仓库时,门口的RFID识读器启动这些标签。于是货物“苏醒”过来,并自动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上“注册”自己信息。运输到合作仓库,搬运工直接将抵押物入库上架(通过RFID识读器,仓库的库存系统自动记录入库信息),库管人员从物联网系统确认此次存货量,同时抵押物信息传递到银行系统。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辅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供销企业从提交融资申请到放款,企业从补充保证金到去监管仓库赎货;供应链成员企业工作采用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替代纸质合同、盖章、传真、电话等线下繁琐工作,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省管理费用。据统计,仅银企传递单据的快递费用就可节约99%。

此外,核心企业要全面快捷掌握本企业和供应链成员的金融业务信息;供销企业能及时掌握额度、融资、结算、质物等信息,便于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生产、销售进度等;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获得核心企业、供销企业融资、质物出入库、商品价格等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供应链金融运用物联网后,能使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大大拓展,如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半成品等。同时,银行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服务;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找出融资瓶颈问题从而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在近几年,它广泛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创新原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其广泛用于微型企业中。但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狭窄,没有突破传统信贷方式,且受到信息不对称、银行观念落后的影响,极大地阻碍该金融服务的使用。物联网能巩固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彼此间凝聚力。基于物联网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3.李 ,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5)

4.陈达文.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丘永萍.物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J].金融科技时代,2011(3)

7.孙其博,刘杰,黎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3(6)

金融服务优化例6

近年来,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为非公经济提供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举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峰会等。各金融机构适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创新非公经济金融产品,简化审批手续,量身打造小微企业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设立专营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认真落实小企业专营机构“四单管理”(即单列规模、单独人力资源配置、单独信贷审批、单独考核激励)。截至2011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设立金融专营服务机构461家,其中,总行设有3家,一级分行设有18家,二级分行和支行设有440家,专业营销人员超过3000人。在实行分类评级和创新业务流程方面,包商银行采取“重经营、轻抵押,重信用、轻担保,重分析、轻担保”的方式,贷款手续简便,审批高效,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的全过程。截至2012年12末,包商银行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689亿元,为14.9万多户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100多万人就业和创业。

(二)创新和推行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批量拓展型金融产品——“乳业通宝”,为伊利、蒙牛两企的原奶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破解奶牛养殖企业融资难题。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诚贷通”、“资贷通”、“e贷通”、“联贷联保”等信贷产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截至2012年底,累计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462.74亿元,涉及农林畜牧、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化工等十几个行业和领域,项目遍布全区各盟市。

(三)改进服务方式,推行便捷服务

邮政储蓄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的小企业贷款业务,手续简便、无需中介担保,贷款一次申请,便可循环使用4年,单笔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自治区农村信用社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供可供选择的还款付息方式,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为中小企业及工商个体户提供及时、周到、优良的服务。

二、金融在支持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全国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2/3,而目前我区的非公经济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50%左右,说明近几年我区的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我区金融系统无论在信贷总量还是信贷结构或者是服务创新方面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金融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不够,服务非公经济意识薄弱

由于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经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自有资金不足、资信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等因素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标准的要求。同时金融机构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贷款营销观念不强,一方面是银行有资金用不出去,另一方面非公经济企业资金紧缺得不到缓解,造成了非公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与银行的可贷资金宽松间难以有效结合的状况。

(二)县域和农牧区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力度弱化

尽管当前县域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但与当前新形势下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与县域非公经济新发展新要求相比,县域金融服务仍然亟待改进和完善。

金融组织体系难以适应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新要求

一是县域银行机构和网点匮乏,难以满足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县域信贷供给仍然集中依赖于三家“农”字号金融机构,贷款占70%;而在乡镇农村,大型金融机构极少有网点,绝大多数乡镇基本是农信社“独木撑天”。县域,尤其是乡村金融服务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县域非公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与县域融资中弱质性主体多、政策性融资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适应。三是草根金融不足。全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59家,还未达到旗县网点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还有空白点。

县域非公经济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部分领域贷款难问题突出。县域贷款总量占全区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县域GDP占比60%。同时,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此外,信贷结构不平衡。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中长期贷款多,短期贷款少;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多,其他行业贷款少;大中型企业贷款多,小企业贷款少;呼包鄂贷款多,东部盟市贷款少。

(三)缺乏适应非公经济需求的灵活机制,服务水平低下,业务品种单一

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在资金需求上有“用款急、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而各家银行基本上都实行集约化经营,将信贷管理权限集中,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的四重战略,在业务指导思想上一直把大中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因此,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审批流程等方面,都还未能建立起完全适应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需求的灵活机制和经营模式。还没有能根据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融资顾问、保险等全方位多形式的金融服务。当前对其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简单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等方面,服务水平相对低下,业务品种单一。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自身中间业务的发展,影响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非公经济企业取得贷款的条件和融资成本较高

银行办理每笔贷款,都必须付出一定成本。相对于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言,个体和私营的非公经济企业的资产数量少、信用等级低,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都比较困难。贷出相同额度的一笔钱,银行会选择全部带给大企业,而不会分成好几十部分贷给几十家个体、私营企业。这就逐渐形成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自然限制,再加上一些大银行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对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资信评估的不利因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比如,在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客户规模”这一项所占比重为9分,而个体、私人企业在这一项基本上拿不到分,获得贷款就比较难。此外,为了促进银行对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使风险与收益实现对等,国家对贷款实行利率浮动制,如农村信用社贷款率最高可上浮至90%。但是这项政策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加重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成本。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非公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负担较重。

三、优化我区非公经济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服务中的弱点,特别是金融机构很多的金融产品不能适应非公经济的发展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区非公经济经济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创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银行及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

1.着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激发非公经济金融内在活力

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加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内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延伸窗口服务;推动邮储银行加快储蓄网点改造。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管齐下满足非公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积极推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非公经济担保专项基金,积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非公经济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注入、补充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与担保机构的互利合作,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引导商业银行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非公经济企业转化项目在贷款定价上给予优惠。

3.进一步加强金融环境建设

金融环境建设是促进非公经济服务最基础的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金融环境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社会中介行为,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出台支持银行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银行方面

1.改进管理方式,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体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把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服务当作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渠道和机遇,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管理制度,完善审贷模式,根据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下放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促进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管理的灵活性,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提高定价科学性和自主性,提升通过利率覆盖风险的能力。

2.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加大信贷投入

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相应调整信贷结构比例,在新增信贷总量中确定一定份额定向用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支持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探索依托中小金融机构向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探索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相配套的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贷款运行模式;城市商业银行要把信贷工作的重点放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积极支持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的发展,大力扶持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示范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支持农村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积极探索多种信用增级形式,开发基于产业链的、适销对路的和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林权、专利权、应收账款、 股权和动产质押等金融产品;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积极发放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对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个体经营户,可采取个体经营户联保的办法,方便其贷款;积极参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支持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除传统的信贷服务手段外,要积极开办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间业务、递延业务;创新服务手段,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个体、私营业主提供开户、结算、转账、提现、票据、信息、代收代付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切实方便其生产经营。

4.加强窗口指导,密切银企关系,全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向个体、私营企业宣传金融政策,介绍金融产品,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理财顾问、资产重组、评估咨询以及其他多种信息服务。

金融服务优化例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56-06

引言

20世纪中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内部分支机构或外部企业,从而使自身能够集中精力于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以便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外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1990)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rad,1990)于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外包已成为当前企业界与理论界关心的热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外包这种“通过合同契约将企业内部一些反复开展的活动和决策权转移给外部提供者的行为”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延伸。这不仅是因为制造业的跨国公司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的企业,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可能。服务贸易本身的迅速发展也为服务外包的日益盛行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服务产业全球分工的重要载体——服务外包的发展日益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和高端化的新特点。

服务外包日趋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点。金融服务外包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从全球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而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却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BPO服务外包市场分析报告》称,到2008 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同期市场规模为9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654 亿元,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及美国市场规模的7.4%。但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4—2008年中国BPO内需市场年增长率超过了20%,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业的外包公司近年来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年均增速在100%左右。

2008年9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许多跨国金融机构陷入危机之中,不得不调整其经营战略,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从而加速了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全球转移。来自计世资讯(CCW Research) 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 年中国金融IT 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74.57 亿元,同比增长21.03%,2011—2014 年中国金融IT 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91%。毕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国际环境的变化更需要中国提高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来迎接这一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微观的角度,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演化模型,提出了竞争力各阶段的优化策略,并结合中国、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对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学者和专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问题: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和动因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决策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研究[1~2]。本文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

(一)金融服务外包概念的研究

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内容之一。服务外包的概念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议,因此,相应的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 (BIS)所属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BCBS)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IAIS) 组成的联合论坛 2005 年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3]。

此外,王庆喜认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到境外投资,为降低成本和缩短投资回收期而将非核心流程分离出来,打包给当地企业的操作方式。在这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中,金融企业通过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4]。

(二)金融服务外包国家竞争力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现有的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方面。

赵蓓文(2010)从“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出发,运用价值链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印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加以比较。通过研究“后危机时代”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世界主要城市金融服务离岸外包发展的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中国必须从比较优势上升到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以“扬长补短”的方式提高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5]。

阙澄宇(2010)从接包竞争力的基本决定因素(基础要素、过程要素和环境要素)入手,逐项分析比较中印两国在接包能力上的具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仅在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国家环境方面优势明显,而在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仍与印度存在一定差距[6]。

(三)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

1.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形成研究。已有文献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形成原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如王婧(2011)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形成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7]。

魏倩、王正明(2009)通过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发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高级人才要素、知识资源、服务业基础、企业竞争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8]。

2.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的文献主要从发包方角度,探讨向承包方发包的主要影响因素。类似文献很多,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外包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波士顿咨询集团对100多家公司的外包行为进行的调查、美国外包机构和欧洲中央银行对BPO动机进行的调查中, 都认为外包的主要原因是实现规模经济(获取成本优势) 。

国内的文献主要立足于承包方角度,着重分析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刘贝(2011)提出影响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四大方面因素:成本因素、产业基础和环境支持、市场机遇。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了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9]。高健华(2011)指出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有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 教育和培训、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经验、业务成熟度、技术准备和创新能力[10]。

鄂丽丽(2008)将影响因素定义为外生因素、催化因素和商业环境因素。外生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国家风险以及基础设施因素;催化因素包括地理距离和时区差异、文化兼容性、人力资源储备以及语言环境因素。商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成本因素、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的技能因素[11]。

3.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以往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于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在此基础上的接包地之间的比较评级方面。

高健华(2011)利用金融服务外包的8个影响因素来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竞争力的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出17个三级指标,通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性的分析和论证,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和整合,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着对所选十六个样本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印度、中国和加拿大。

任征宇(2011)对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SWOT 的分析方法,找出目前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及潜在的威胁,同时对比武汉市同其他服务外包一线城市在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针对差距提出了提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路径[12]。

4.关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这类文献数量较多,王婧(2011)、任征宇(2011)、刘贝(2011)等都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汗牛充栋,大量文献探讨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影响因素、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典型成果。将金融服务外包这一属性附加在企业层面,涉及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国外文献主要从发包方的角度,探讨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绩效管理问题[13~16]。

从微观层面,有些文献定性的分析了金融外包企业现状并提出发展策略。但关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的形成原理、竞争力的动态演化问题,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文献基本未见到。

可见,当前国内外有关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中从中观的行业角度进行的非常多见,从宏观的国家角度进行的研究数量较少,从微观的企业角度进行的研究则很少。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结合金融服务外包的特质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动态演化规律和外包企业层面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尚存在空白,亟待深入挖掘。

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动态演化概念模型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成长和发展是外包企业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任何一个企业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追求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冲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成长、成熟度提高的过程中会经历具有不同特点的若干个竞争力的发展阶段,这要求企业要在各个方面实施不断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特定成长阶段适应性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和目标的实现,只有适应企业特定成长阶段的具体情况,根据各阶段竞争力的主导要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的竞争力,才能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健康持续地成长与发展。

该动态演化概念模型(RCCD 模型)是由四个有机部分构成的:坐标轴、竞争力的演化曲线和竞争力的四个构成阶段

(一)坐标轴

1.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是横坐标。该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的横坐标表示的是外包企业成熟度。结合外包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相关认证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外包企业的成熟度。中国对于服务外包企业的相关认证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ISO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AAALAC)、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认证(ITIL)、客户服务中心认证(COPC)、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业务持续性管理标准(BS25999)等相关认证。根据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认证的数量、级别和维护、升级的情况,来确定企业的成熟度。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是纵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是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规模。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等标准),可以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二)竞争力的演化曲线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曲线是指随着外包企业成熟度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变化,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移动的轨迹。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演进模型中用黑色的粗线来表示(见图1)。

第一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从不成熟逐渐起步,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从小逐渐增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逐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边际是逐渐增加的。此时外包企业的成熟度和企业规模是相辅相成的,此时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也是最为明显的,这说明在第一阶段中外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第二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进入到中等程度的成熟度范围,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逐渐由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迈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继续提高,但是竞争力的提高边际是逐渐降低的。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逐步减慢的,此时企业竞争力提升速度仍在加速,但是相对于第一阶段外包企业竞争力在提升的难度上加大了。

第三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从中等成熟度向高等成熟度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已经成为大型企业,总体上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保持在很高的程度,但是该企业的竞争力是先升后降的。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所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加速减慢的。这是由于规模效益曲线的作用,因为企业规模扩张到经济规模这一点,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就会出现拐点,即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是逐渐降低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开始下降。规模经济的作用同样适用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这说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会因为企业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经济规模这个拐点出现在第三个阶段,令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开始增加,企业开始考虑是否通过将部分自营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专业提供商而减小规模。可见在第三阶段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第四阶段的外包企业竞争力曲线可以描述为: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成熟度进入高度成熟阶段,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成为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总体来说仍然能维持在很高的程度,企业竞争力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换句话说,由于外包企业成熟度增加带来的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是逐步减慢的。为了规避规模经济作用的进一步加剧,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必然进行要削减,同时企业的成熟度已达到高度成熟度,这使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原有的一部分竞争力随着转型而削弱了,与此同时,外包企业开始关注全新竞争力的培养。从而使企业竞争力的曲线实现纵向平移。这说明同等的企业成熟度条件下,企业规模可以较从前有所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有改进。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演进模型中用灰色的粗线来表示(见图1)。可见企业竞争力在演化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企业所处外包行业具有差异性,则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演化曲线的纵向平移或角度旋转。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四个演化阶段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在该概念模型中,通过三条平行的纵向虚线,将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见图1)。该四个阶段分别为资源竞争力阶段、能力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阶段和动态竞争力阶段。四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其中资源竞争力阶段的企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后一个阶段的竞争力要优于前一个阶段的企业竞争力,动态竞争力阶段则是竞争力最高的阶段。一般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是逐层实现的,但超常规的发展,也可以使企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增长。

1.竞争力的第一阶段为资源竞争力阶段。在资源竞争力阶段(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企业有价值的、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资源,企业通过资源的使用和管控而产生成本竞争优势。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之间在资源的拥有和控制方面存在着差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有了资源优势就会产生竞争优势。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处于该阶段,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该企业使用或支配的资源。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开发利用具有价值性的非流动性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非物质性的无形资源,它们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

2.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二阶段为能力竞争力阶段。在能力竞争力阶段(Capability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技能。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服务的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其提供的IT、BPO服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征更具吸引力,金融外包企业通过快速响应能力、数据和信息安全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建立起竞争优势。

3.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三阶段为核心竞争力阶段。在核心能力竞争阶段(Core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多种技能的有机整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获得市场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问题是要跟踪发包商的服务创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保持持续的服务创新能力,行业解决方案的交付能力和雄厚的人力资源供应能力。

4.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第四阶段为动态竞争力阶段。在动态竞争力阶段(Dynamic Competitiveness Stage),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是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适应、集成和重构组织、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要求的能力。根据蒂斯和皮萨诺的看法,“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动态竞争力是为克服企业资源惰性和核心能力刚性而提出的,它强调了前三个竞争力阶段中所忽略的一个关键方面即“动态”。动态竞争力突出了企业间竞争的动态性,强调“暂时的先动优势”以及“竞争规则的改变”,是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关键。

三、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的优化策略

本文构建了一个与外包企业竞争力发展、演进相关的四个阶段模型,该模型显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谋求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外包企业在特定的竞争力阶段,不仅要考虑如何外包,更要考虑随着企业成熟度和规模的变化,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也要随着改变。竞争力演化阶段模型可以帮助外包企业明确企业在那些特定规模和成熟度条件下,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该竞争力演化模型的四个阶段应分别采取以下策略:

(一)资源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列出各类资源清单,列出企业目前拥有或可能获得的资源。寻找资源缺口,确定需要获取和掌控的有价值资源。运用投入产出比来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积极谋求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二)能力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先建设管理能力,而后建设功能性能力,最后建设技术能力的策略。只有在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功能性能力获得市场生存机会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才能逐步建立起技术能力,特别是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企业家和高层管理团队具有发现市场机会和形成合理战略的能力,同时具备有效执行战略的能力,能够将包括投入要素、生产手段、市场策略、产业机会等多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企业稳定赢利的基础。

(三)核心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服务创新策略。中国外包企业可以创新性地向更细分的外包专业市场发展,比如图像处理、数据管理、E-banking服务等,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及时提供有特色的或专精式服务。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软件开发测试综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成为新的服务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开启国际化的营销经营策略。

(四)动态竞争力阶段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1.重组企业资源,进行流程再造。为了获得和保持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外包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或运用现有资源的新方式。资源重组是企业以新的方法运用现有资源,是重新构造企业的资产结构、完成企业转型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渐进式变革,是提高企业动态竞争力一种有效途径。

2.打造持续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外包企业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对于外包企业来说,学习的本质是通过模仿和实验,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识别新的业务外包机会。如果企业的学习能力被削弱,学习的效果就会偏离企业的目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学习的过程不仅仅通过模仿和个体的竞争来进行,也通过个人之间理解复杂问题的合作效应来进行。

3.保持战略柔性。战略柔性是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另一个基本途径,一方面,竞争环境中非连续性限制了线性管理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战略逻辑、战略意图、动态竞争力管理过程等要素的变化也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事实上,保护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轻松、更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企业的迷失程度。

四、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的应用

结合金融服务外包的实际状况,运用竞争力动态演化模型来分析、判断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阶段,并提出提升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一)本土、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和成熟度分析

1.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小,成熟度较低。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营业规模普遍较低。据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美国为9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的7.4%。从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渗透率来看,中国也处于较低水平,金融行业服务外包支出仅占整体金融业运营支出的0.53%,而在同期美国则达到1.86%。

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人员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底已经超过万家,小企业占90.3%,领军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东软集团曾有两万多员工,而2010年东软将专门从事服务外包的人员单独进行了统计,服务人数降至不到1万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利润率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平均利润率只有8%左右。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产业组织和管理较不成熟,专业资质普遍较低。

2.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较大,成熟度较高。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印度软件外包企业有3 000多家,从业人员50余万,其中,前10家外包企业人员规模多在1万人以上,印度的著名软件企业 Infosys,全球人员规模高达8万人[13]。

截至2004年11月,中国、印度通过CMM认证的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可见印度外包企业的成熟度要远高于中国的外包企业 。

3.美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大,成熟度高。在服务外包市场中,美国企业不仅是发包商,也是承包商。根据服务外包合同总额,2008年全球前十名中有六家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美国服务外包提供商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成为当地服务外包提供商的佼佼者。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服务外包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美国服务外包项目合同总额2007年下半年为17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为146亿美元,2008年下半年为132亿美元,但仍然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17],在市场动荡、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调整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本土、印度、美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演化阶段判断

“全球外包一百强公司”名单分为两大类别:一类为已经发展成熟的大型公司(共65家“领导者”),另一类为行业中迅速成长的明星公司(共35家“新星”)。这些企业分布在从印度、俄罗斯,到爱尔兰、中国等全世界各地。

1.大量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处于资源竞争力阶段,领导者处于能力竞争阶段。在258页图 1 中,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白色椭圆表示的就是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所处的阶段。中国的大部分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偏低,成熟度不高,处于竞争力演化模型的第一阶段,即资源竞争力阶段。本土少数上规模的外包企业和在中国从事金融服务外包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处于竞争力演化模型的第二阶段部分。

中国金融机构开展外包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缩短新产品或新业务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了成本。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低端ITO业务为主,较少承接BPO等高端业务,且业务内容相对简单。以重复性强的基本后台处理业务为主,如数据加工、单据审核、IT服务等低端业务,大部分职能型业务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金融市场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批发银行、保险理赔等前台高端业务外包很少。对外包业务提供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人力和技能等资源提供方面,通过长期合作实现流程优化、业务创新以及改善运营模式等长期目标的战略外包较少。实践证明,中国大部分本土金融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差,这与其所处资源竞争力阶段不谋而合。充分利用资源组合,努力降低成本才是大多数本土企业应该考虑的。

2.大部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处于能力竞争力阶段。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处于第二阶段,即能力竞争力阶段(如258页图 1 灰色的椭圆所示)。印度的外包企业集中的主要城市和地区是班加罗尔、孟买、海德拉巴等。印度外包企业服务的主要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美国市场为最大客户。印度的金融服务外包领导企业的竞争力则位于核心竞争力阶段。

印度已经进入由BPO向KPO发展的阶段,但随着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因素所占比重下降并逐渐淡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发包方,固然会注重成本因素,但接包国的文化氛围、商业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亦很重要。所以印度外包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服务能力、质量管理能力都会产生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印度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要优于中国本土的企业。

3.部分美国企业处于核心竞争力阶段,全球领导者位于动态竞争力阶段。美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处于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即核心竞争力阶段和动态竞争力阶段(如258页图 1 黑色的椭圆所示)。通过“全球外包一百强公司”的历年榜单就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在领导者中占有最大的份额,IBM公司、HP公司、Accenture公司、Wipro 科技等公司多年一直排在榜单的最前端。微软公司作为全球领导者的美国企业,更加关注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在核心业务方面更加专注,在提供客户服务和支持方面,则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众包,在员工技术支持和生产业务,全部进行离岸外包。此外,全球领导企业将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设在多个国家。2011年中国评选的最佳在华跨国发包企业5家上榜,微软、IBM、HP、埃森哲都列于榜上。

可见美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实力强劲,它一方面通过服务产业转移,依靠其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来承接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业务,加速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外包渗透,另一方面它们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外包承接商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外包的业务范围,通过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实力,控制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所以美国领军级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处于动态能力竞争力阶段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 吴国新,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31-38.

[2] 姬大鹏.金融外包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0,(9):147-149.

[3] 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

[4] 王庆喜.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37-139.

[5] 赵蓓文.“后危机时代”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57-62.

[6] 阙澄宇,柴渊哲.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8):73-82.

[7] 王婧.中国金融离岸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1,(2): 155-156.

[8] 魏倩,王正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江苏商论,2009,(1):84-86.

[9] 刘贝.大连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 高健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 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151-166.

[12] 任征宇.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2011,(4): 97-98.

[13] R Arun Kumar,Sunder Sarangan.Leveraging outsourcing during economic uncertainty.Infosys View Point,2008,(5):9.

[14] B.Elango.Using outsourcing for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J].Journal of Global Competitiveness,2008,(18): 322-332.

金融服务优化例8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锐减。近几年来,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实行扁平化治理,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量撤并。金融机构数量减少。有限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是县域信贷服务日益萎缩。贷款总额增长缓慢,县域贷款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信贷服务种类少,且大多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目前各县级支行信贷审批权很小。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功能逐步衰退。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的收缩,信贷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融资、结算、房地产金融、代收代付、咨询评估等业务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存款服务所”。

四是县域金融资金实力不足。由于银行在县域的网点在逐步减少,县级农行的信贷审批被上收,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成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抽水机”。县域金融整体处于供给严重不足的状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其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但农信社其因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治理水平低下,结算手段落后,吸储能力不强,很难真正成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主力军。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

2、县域规划无序、项目开发零乱,不能有效推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协调发展。而县域规划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级政府经济意识的影响带来的相互竞争、互挖门槛、盲目引进、重复布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发展无序、重复建设的状况。要特别重视在快速城镇化形势下,由于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滞后造成的无序开发,城乡区域发展、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与县域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不足的状况。

3、县域经济起步晚,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落后,作为借款主体的国有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近年来,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大多借款主体是国有投资公司,但该类借款主体大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难以保证投资后资产保值增值。国家为了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将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具体实施政府投资行为的载体。这一举措使国有投资公司成为开发性金融借款法人主体,通过公司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进行国有资产资本运营,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以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投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政府,国有资产人虚拟的状况并未作根本转变,对营运范围内的资产产权控制力较弱,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的资产保值增值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也会将风险转移银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只负责融资,没有对项目建设和资金运用的管理权;同时,项目建成后的收益由项目单位享有或直接上缴财政,借款人不能参与分配,这种借款人和用款人分离情况使得银行面临贷款使用失控和贷款归还无保障的风险。另外,政府作为实际的国有资产产权人的特殊身份,使其仍保留干涉企业运营的权利。政府与国有投资公司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委托关系,从而削弱了国有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降低了其自担风险的能力。

4、县域财政力量薄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

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框架下,绝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微薄,县乡债务负担沉重,农业税取消后,县乡政府获得收入的渠道迅速萎缩,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农能力严重虚弱,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

5、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金融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县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较为明显地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熟悉项目运作与融资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提升后劲和竞争力。会计、律师、支付、信用、业绩考核和执法等金融基础设施、基础制度落后;市场不能聚合社会的各种能力和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扶持、增加县域金融组织与机构

扶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鼓励发展适合湖南县域经济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支持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并在当年向当地增加投放贷款的新增网点给予一次性的开办费补助。

(2)加大对助贷机构的支持力度

开发银行坚持“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助贷机构和平台建设为手段,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金融运行机制。以“四台一会”(组织平台即合作办、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监督平台和信用协会)组织架构为基础,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各类合作平台并向下延伸,由助贷机构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担保情况作客观公允的考察评估,再由助贷机构受理开发性金融贷款申请和确定支持项目,并对申请按照合作协议加以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开发银行批准。但由于受到业务特点的限制,开发银行须借助政府协助,才能实现对实际借款人的贷后跟踪监督。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助贷机构进行扶持:一是制定规则,改善外部环境,扶持并监督助贷机构;二是资金支持,政府财政直接出资建立助贷机构;三是对助贷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四是分散风险,提供再担保,对失败项目承担补偿责任。

(3)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产品和服务项目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各种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直接面对农户的小额授信业务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民创业予以贷款扶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完善现有扶贫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坚持以扶贫效果为导向,取消扶贫贷款的计划控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短平快生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等。

(4)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地下金融“阳光化”

湘西非法集资事件涉及非法融资70亿元。该事件暴露了监管方面的不足,但从另一方面,说明民间资金活跃。为更好的引导民间资金,建议在坚持管理体制不变、县级联社法人地位不变、为农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企业法人入股的银行,以促进和规范地下金融合法化。

2、加强财政资金激励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1)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激励作用

对经金融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组建的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省财政可按其已到位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省财政按其50%给予奖励。对于开展农户小额授信试点的金融机构,省财政按试点金融机构当年发放小额贷款月均余额的5‰给予风险补偿。

对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所发生的培训费用,省财政给予50%的补贴。对于以农业担保为主要经营范围的新设担保公司,如1年内农业项目担保额占其业务总量50%以上的,省财政按其注册资本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现有担保公司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省财政按其当年为涉农(含农民创业)项目提供担保月均额的2%给予风险补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以及农村信贷联保体的信贷投放,省财政按金融机构上述贷款新增额的1%给予风险补偿。

(2)发挥财政性资金的组织增信作用,增强担保与补偿功能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积极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省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用于鼓励涉农担保业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组建担保公司。省财政可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专项支持建立省级再担保体系,为县(市、区)农业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支持。2008年5月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省政府就明确安排财政专项借款(每县500万元)用于支持县(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市县担保机构实力不断增强,近3年注册资本金大多增长1倍以上,担保能力大幅提高。

鼓励各地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尝试和探索建立农村信贷联保体模式,有效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省财政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涉农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可设为年末涉农贷款余额比上一年度末余额净增额的2‰。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市、县财政也可相应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3、通过财政性资金撬动贷款资源,利用行政手段体现并实现市场意图,形成最佳配合,实现多赢

财政性资金具有量大、稳定、利息成本低等特点,是最受银行欢迎的资金之一。财政性资金在银行资金总量中占比大小是衡量一个银行与地方政府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整财政性资金在各银行的存款比例,可促成各金融机构将财政意图与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多赢。

4、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批整合

(1)立足实际,做实县域经济规划

在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县域应根据地理区位条件、资源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方法对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快速提高县域经济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和加快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各县域在编制县域经济规划时,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要立足县域实际,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把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不受时间限制,要直接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突出可操作性。县域经济规划内容上应从产业上划分,以专项(专题)规划为主,重点对全局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重大事项进行规划。同时,各县域要加大吸引域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至并购投资的力度,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和劣势,整合构筑“零资源经济”的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对初具规模的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进行科学规划,组建集聚型县域中小企业的平台企业,通过与平台企业的对接实现县域零售金融业务的批发化

政府可在金融部门的协助下设计参照类似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式,使其在内生地成为平台企业出资人之一的同时,以自身的组织协调优势引导相关企业和个人入股,形成有利于减少同类企业重复投入、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有利于形成共同品牌和打开销路的特色产业平台企业。政府可以现金、土地或标准化厂房等形式注资。平台则可依据公司制设计组织管理架构,建立适应产业市场的组织制度。根据市场化原则,平台企业管理层采用社会公开招聘,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同时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确保平台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由于平台企业连接县域内众多企业或者千家万户,平台企业通过类似高新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和金融租赁的原理,可以降低相关企业具有共性的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压力。另外,通过预付销售款等方式相当于给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经营户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这样,通过支持平台企业的方式,可实现用金融批发的模式间接为众多零散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解决县域金融业务低效的问题。特色产业平台企业可以成为开发性金融的直接合作主体。

5、加强县域政府类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整合政府投资资源,增强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能力

从湖南县域经济实力来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投融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资源整合力度,则很难影响资金的流动和聚集。各县政府要像重视项目建设一样重视融资平台的建设,通过融资平台开展引资合资、资本运作和借贷融资,凭借更高的盈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吸引外埠资金。各市(县)政府可以投融资平台现有盈利性存量资产为基础,通过划转存量国有资产、赋予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权、增加国有资本金投入和提供专项补贴资金等方式,增强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扩大现金流量,使投融资平台的盈利性资产规模、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符合市场化融资的要求。此外,投融资平台还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债务风险,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水平。在完善政府对平台“输血”机制的同时,不断增强平台自身的“造血”功能,并逐步摆脱对政府资源和财政补贴还款的依赖。

(2)政府赋权,创新多种融资模式

以政府赋权的各级融资平台为借款主体,采用“省带县”、“市带区、县、镇、村”和“县带镇、村”等多层级的融资模式。使用该种融资模式,需重点把握、整体推进,逐级孵化、逐级落实;同时要抓住贷款投向、运作方式、还贷机制三个环节;把好申贷项目、申贷额度、贷款决策三道关口;坚持城镇、村镇综合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探索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的过程中,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融资平台模式。通过建立县级融资平台,整合各种支农资金的资源,建立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的“三个一”贷款模式,逐步形成由一个融资平台帐户管理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和贷款发放、回收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行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教育、医疗等行业融资平台,将行业部门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与开行贷款资金相结合,采取统借统还的方式,重点支持县域民生领域工程项目。三是龙头企业融资平台模式。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以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和“万村千乡”流通等项目,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融资平台担保平台模式。开行可以间接方式,支持县政府及地方龙头企业建立支持农村发展的融资担保公司。农村担保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担保公司在为农村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同时,也可扩大开发银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金融服务优化例9

“雪中送炭”,帮困难企业渡过难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菏泽不少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周转困难、经营效益下滑的现象。一些县域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停产歇业。危难之际,菏泽农信社及时开展“我帮客户渡难关”活动,对困难企业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冷落,对一时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实行“放水养鱼”,组织企业结成“信用联盟”,携手抵御风险、共谋发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2011年,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菏泽农信社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小微企业项目库,制定差别浮动利率,给予优惠利率扶持,开辟了贷款“绿色通道”,对小微企业实行了单独管理、重点扶持。

“百尺竿头”,为企业壮大争取政策。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菏泽发展工作会议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市农信社及时成立了由市县两级一把手组成的“菏泽农信社贯彻落实20条意见助推菏泽经济发展工作小组”,积极主动向各级争取政策。通过与省联社结合,全市新增企业贷款权限由2000万元,调整到5000万元,社团贷款权限由6000万元,调整到1亿元;与人行结合,全市农信社申请支农再贷款1.95亿元,为信贷投放提供了资金保障;与银监局结合,扩大县级联社单户贷款额度,各县最大单户贷款额度平均增长32.6%。这些政策为进一步扶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金融服务优化例10

(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人人心。

(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

(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立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

(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

(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

(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2邮政储蓄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的四个领域

(1)挖拥有效播求,为“三农”服务。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人点。

(2)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触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竟争的重要手段。

(3)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人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4)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

3邮政储蓄差异化经营的实施

(1)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触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2)学习世界邮政金触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3)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折。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裕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搜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5)赋予网点功能和信息化渠道同等的重要性。广泛的分支网络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是世界各邮政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市场进军的利器,电子信息化系统令大银行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向客户提供最新、最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