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分离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3:15

分离工程论文

分离工程论文例1

2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要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对教与学这个过程的方法、方式上的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2.1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解释,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引导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更快地知道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准备一个主要问题和一个次级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主要问题时,较简单的次级问题可以教学生怎样和在哪里找到主要问题的答案。在讲述“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章内容时教师提出了流体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提出了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物质在自然界有哪些存在形式?物质有没有可能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讲与背诵,而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和探究者。听话式的学习和依赖教师的习惯被淡化,教师的讲述不再是真理的陈述,而是探究的汇报。在讲述细胞破碎这部分内容时,一个学生对超声波粉碎细胞的机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查阅文献以及各种资料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十分精彩的“报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

2.2打破教材对学生的束缚

教材可以全面地介绍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是科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书本上的知识必将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一些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呈现一种盲目的“迷信”,将其当做真理和答案,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上,任何教材的内容都带有编写者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还得运用网络信息、文献以及工业中实际面临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进而打破学生对教材的过分依赖。

2.3探究问题的合理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中的关键环节。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或者是学生思考得出的,这些问题既要能被学生最终解决,同时又能促进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探究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本中生涩的概念、重视科学数据获得的过程和补充教科书所给予信息的实验。

3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学生从实践获取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好实验的内容、目的、材料和步骤,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实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机械操作。实验对象不是学生渴望探究的,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模仿的,不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探究式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转变实验室的功能,使其从传统的教条模式转变到探究模式。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探究的场所和环境,实验的结论将不再是固定的、唯一的,而是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式实验室的功能更倾向于学生对问题处理和数据获得过程的理解和陈述。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工程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观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我们对生物分离工程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内容包括增加综合实验的课时数以及建立课程相关的开放式实验室。按照课程内容,实验室向学生提供各种分离技术相关的设备和试剂,如中性盐沉淀、离子交换、凝胶层析、冷冻干燥以及SDS-PAGE电泳等。待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疑问,具体的方法、步骤均由学生制定,教师仅起着引导的作用。在开放式实验室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实验的结论,还包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真实经历以及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

分离工程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TP3-4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所以又称为计算机数学[1]。离散数学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方法与工具,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诸领域,从科学计算到数据处理,从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到计算机硬件及体系结构,从人工智能到知识系统与工程,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本身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对象及对象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理论本身,还是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的其它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进行数学建模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已建立的离散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应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程统考的实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投入开始缩减,减少课时,降低难度,避重就轻;学生也无法认识与理解离散数学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致使离散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在计算机专业越来越边缘化。实际上,离散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工程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2]。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数学基础的离散数学,对其它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强的知识辐射作用。本文致力于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内容中还原离散数学知识,从而体现离散数学核心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通过对离散数学辐射作用的介绍,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重新认识到离散数学对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本科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重视自己数学理论基础的巩固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不是一门纯数学课程,而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离散数学是应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对数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广义的离散数学主题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关系理论、图论、代数结构、数论、信息论、组合数学等,甚至包含拓扑学、运筹学的内容。有些高校将除拓扑学、运筹学等内容外的主题分为三门课程,即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本文谈到的离散数学内容只涉及到数理逻辑、关系理论、集合论、图论以及代数结构。

离散数学课程与后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中都会涉及到离散数学知识。无论计算机软件系列专业基础课程,还是计算机硬件相关基础课程,例如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本文选择这六门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阐述离散数学在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如图1所示的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在图1中,编译原理的课程内容中就可以还原出全部的离散数学知识结构;数据库的课程内容则可还原出离散数学内容中的关系理论、代数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等内容;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路中都有离散数学知识辐射的印迹。

2 离散数学辐射作用

2.1 编译原理中的离散数学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3],旨在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除了形式文法、有穷自动机等编译原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外,其它内容基本上围绕处理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应该具有的各功能模块展开,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离散数学的数理逻辑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逻辑推理,由前提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推理方法等进行不停的推导演绎,最终得到想要的结论,这是一个严格的演绎分析过程。在编译原理中,与这一演绎分析过程相对应的则是语法自上而下分析方法,即从形式文法的开始符号(前提)出发,利用文法规则产生式(永真蕴涵式),采用相应的推理方法(最左或最右推导),最终得到想要的句型或句子(结论)。在推理证明中还有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那就是从要求证的最终结论出发,依次为其找到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等作为最终结论或中间结论的依据,即从结论出发追本溯源到前提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逻辑。在编译原理的语法分析中,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方法则是归纳过程的代表,即从要得到的句型或句子出发,利用文法产生式规则和推理方法,进行不停的归约,一直到开始符号或失败至,这是一直明显的归纳逻辑推理过程,对应最右推导。

在离散数学的关系理论中,等价关系尤为重要。而在编译原理中,处处有等价原理辐射的痕迹,例如形式文法等价、有穷自动机等价、中间代码表示形式等价等。在编译原理的内容中,有关等价的部分还包括正规文法与正则表达式的等价性、正则表达式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正规文法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实际上,有穷自动机等价是进行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确定化、确定有穷自动机化简的理论基础。

编译原理的很多内容中都使用了形式化技术,最典型的就是状态图刻画有穷自动机、语法树表示语法分析过程,当然在LL(1)文法FIRST集与FOLLOW集计算、算符优先文法的优先函数关系图以及基本块有向图中都体现了离散数学的集合论与图论。在编译原理全部内容中都贯穿了符号串运算,符号串与其上的运算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数系统。

2.2 数据库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4]。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的关系模型就经典地体现了离散数学中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关系模型中的参照完整性。数据库概念模型描述中使用的实体-联系模型(图)更是生动地呈现了实体型之间的关系。在离散数学中,函数是一类特殊关系,而关系数据理论中的函数依赖则描述了关系模式属性(集)之间的语义关联。数据库中的查询处理与优化的理论基础则是离散数学中等价原理,查询被处理或优化前后在功能和语义上必须满足等价关系。

与关系模型紧密相连的则是关系代数,这是一类典型的代数系统。关系数据结构是其运算对象,关系操作则是定义在关系上的具体运算,如选择、投影、连接、除等,这些运算都满足封闭性,关系操作的输入与输出则都是表示关系数据的集合,因此集合运算中的并、交、差、笛卡尔积等也是关系操作的一部分。关系数据模型中常用的SQL语言则是关系代数的一种具体实现,即一种具体的代数系统。

数据库理论中被集合论与图论辐射到的内容包括:(1)一个关系数据库是关系模式(二维表)的集合;(2)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就是一个实体集,表中每一个就是一个具体的实体元素;(3)在概念世界中描述实体型以及实体型间关系的实体-联系图;(4)关系查询处理与优化中的查询树。

2.3 其它课程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5],也是计算机存储与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因而,数据结构课程中很多具体的数据结构都是集合,如队列、栈、线性表等。数据结构除描述集合中数据元素的特性外,还要刻画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一个数据结构是由数据元素依据某种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中的树、二叉树以及图等结构则是离散数学图论内容的延续,基于图结构的各种算法,如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关键路径等,在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中都有不同深度的描述。

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进程状态图为典型的图论内容;操作系统在对进程等对象进行管理时,很多内容涉及到对象间关系,如死锁中进程间时序上的先后关系;操作系统中很多算法都使用到了集合概念,如死锁的解锁算法等。离散数学的核心内容辐射到了操作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中。

软件工程最终的产物是软件系统,既然是软件系统,在进行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不可避免要研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有自顶而下和自底而上两类分析方法,自顶而下对应数理逻辑中的演绎逻辑,而自底而上则表示数理逻辑中的归纳逻辑。软件工程内容中同图论有关的包括软件开发模型、软件模块间关系表示、软件测试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方面的基础课,在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组成单元“逻辑门”等以离散数学中的命题逻辑为基础;计算机处理器的结构形式化等都离不开集合论与图论的参与。实际上,在让学生认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等价性时,则充分体现了软硬件的逻辑等价原理。

3 结论

针对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的问题,本文以编译原理、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例,论述了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综合知识体系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体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傅彦,顾小丰,王庆先等.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离散数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等.编译原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分离工程论文例3

2015年度“十三五”规划建议:突出教育领域六大亮点,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有600余所高校将会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选为第一批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离单元操作作为过程工业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分离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正促进着化学工业与相关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水平[1]。为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修改教学大纲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相近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立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等基础课程知识之上的一门必修课程[2,3]。该课程主要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工程应用性强、计算过程复杂和多采用计算机编程来求解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效果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也加快本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步伐。修改后的大纲中减少了学生自己编程进行计算的部分,更多的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科研工作,以辽阳石花为依托,引入大量的生产实例,强调将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同时,引入常用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加强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人角色的转变。

2培养学生能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2.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4]。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中公式较多,比较繁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提出问题,通过适当提问,师生互动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分离过程的地位与作用时,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环境变化的图片,提出影响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除去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有哪些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对比式教学

对比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找出其异同之处,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5]。化工分离过程内容多,编程和计算都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对比教学方式,通过已学过的简单易懂的相关知识或者相同过程中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总结规律,加深理解。例如由双组分精馏到多组分精馏,由简捷法计算到严格法计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复杂难点的知识简单化。而对共沸精馏和萃取精馏,及不同分离方案,通过对比归纳,对比找出各自优缺点,便于理解和记忆,且不易混淆。

2.3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的环节,将文献归纳总结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能及时了解化工分离过程中前沿的分离技术,增加探索钻研的好奇心。

3提高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1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板书讲授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特别是对化工分离工程这样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工艺流程复杂、计算过程复杂且计算量较大等特点的课程来说,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里,学习兴趣不高。

3.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教学活动,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中。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7]。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专业性强、知识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因此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工艺流程长而繁琐,又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授课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工艺流程、图表)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态过程的演示进行描述,即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又节省了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实现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在不断完善课外学习平台,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教学手段及丰富生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

化工流程模拟是以工艺过程的机理模型为基础,采用教学方法来描述化工过程,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手段,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尺寸估算和能量分析,作出环境和经济评价[8]。结合目前已经在化学工程计算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一些化工模拟软件可以实现数值计算及流程模拟等多种功能的特点,在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相关的化工计算软件[9]。Microsoftoffice是常用的办公软件,其中Excel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充分利用Excel提供的运算功能,只需输入相应的公式,无需编程,就能完成极其复杂的化工计算,计算过程简单、直观,学生非常容易掌握。由于Excel的数组公式和公式的复制功能,使Excel在计算混合物性质上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非常适用于处理混合物的分离计算。因此,本课程将Excel用于分离过程的计算,即实现了节省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又可在没有编程的情况下对分离过程进行严格计算,完善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也介绍ChemCAD、Matlab、AspenPlus等化工计算软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4培养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但实际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引用工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可研项目为实例进行讲解,将复杂深奥的理论融于简单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使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生产相连系,避免空洞的讲解;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讲结晶分离单元操作时,引入分离催化重整装置生产的混合二甲苯中对二甲苯的实例进行讲解。指出分离体系为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目的是分离出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二甲苯,对于这样的体系应选取哪种分离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物料的物性,发现三种物料的沸点比较接近,但是熔点差距比较大,所以不适合用精馏的方法进行分离,而应采用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这样自然而然的把理论知识融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另外,我校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的开设;建设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建设了单元实训中心;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通过增加实训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我校定期聘请邻近化工厂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授工厂里典型的分离工艺、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如何进行改进、讨论先进的分离工艺技术及清洁分离工艺。通过工厂技术人员的讲解、及与他们的交流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设教师队伍,增加工程实践经历

作为专业课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外,也要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才能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生产中进行讲解,即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本团队教师每年都参加指导学生到工厂中进行生产实习,了解生产装置运行现状、原料供应情况和产品市场需求情况。本团队老师同时也担任本专业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工作。实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更快的成长;同时年轻教师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都有机会到邻近的工厂进行培训,熟悉一线生产过程;学校、学院也为专业教师提供很多技能培训的机会,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

6结语

为了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打造成特色、领军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朱家文,房鼎业.面向21世纪的化工分离工程[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0,7(2):1~6.

[2]张运波,刘淑荣.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家祺.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黄永春,容元平,谢清若等.启发式教学在生化分离工厂课程中的实践[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18:111~115.

[5]赵小平.对比式教学在电机教学中的实践[J].学园,2015,4:180.

[6]叶庆国,徐东彦,钟立梅.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在分离工程教学中的结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52~54.

[7]冯春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指标及制作流程综述[J].教学研究,2006,(4):355~357.

[8]秦祖赠,葛利,曾玉凤等.Pro/Ⅱ在《化工分离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2011,(8):186-188.

分离工程论文例4

(一)员工保留的含义

员工保留指的是企业在管理员工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法,降低员工离职的情况产生,确保保留员工。总之,员工保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通过完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保留员工,健全人力资源结构。

(二)员工保留理论

对于企业员工离职而言,主要分为非自愿离职和自愿离职,自愿离职主要包含在竞争中被淘汰、人才流失和退休等,而非自愿离职则包括裁员和辞退,在员工保留有关的理论中,主要包括激励理论、离职理论和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理论,主要用于处理动机、行为、目标和需求间的关系。激励理论是指企业适当增加薪酬,然后在物质和精神上激励员工,保留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离职理论经过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和组织水平理论三个阶段,在研究离职问题时,侧重于分析影响离职的因素,进而形成了离职理论,对于影响员工离职的因素,主要包含激励薪酬和组织氛围等方面。对于期望理论,其又称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它是行为科学和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为了鼓励员工,必须让员工意识到工作能够满足其需求。期望值是人们结合经验,判断自身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否可以达到目标主观概率,期望理论是绩效管理的理论支持,通过期望理论视角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对员工保留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企业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总称。狭义上讲,企业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基础,全体成员自觉遵守相关道德规范,秉承价值观念和经营宗旨,企业将企业文化作为经营和发展的有利依据。餐饮连锁企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等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对员工保留具有相应的作用,企业通过开展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将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然后采取相关文化手段,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企业文化对员工保留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和企业文化现状

餐饮连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人才流失率很高,行业员工离职率在5%~10%左右,有些企业离职率超过30%,高层员工离职率最高,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时间长等,而且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较差,与企业期望有定差距,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员工工作时比较有激情的企业仅占16%。另外,所以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餐饮连锁企业出现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员工保留率偏低。当前,部分连锁企业的企业文化意识淡薄,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未能予以高度视,在提升企业竞争力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于其他内容,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手段的作用,甚至有些餐饮连锁企业将国外的企业文化渗透其中,但其并不适合本企业,造成企业文化不具有特色。另外,还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系统不完善,更多的强调标语和口号,餐饮连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四、有利于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某餐饮连锁企业为了提高员工保留率,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明显的增强,并将企业文化渗透于全体员工,从而使得餐饮连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应该确保企业的行为准则与员工行为准则保持一致,为员工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并不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去建设企业文化,而是大力实施人才本土化管理方案,对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行管理方面的指导,熟悉企业的人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此外,企业要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并设置弹性分工,为员工创造公平工作的文化环境,进行区分并且设立弹性,合理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通过建设健全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得餐饮连锁企业的员工保留率有明显的增多。

(二)多角度关心员工

为了确保企业文化在餐饮连锁企业员工保留中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企业文化得到有效渗透,餐饮连锁企业必须从多角度关心员工,从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员工肯定。因此,企业应该考虑到员工在工作年限和年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乐于在企业工作,企业必须适当的提升员工待遇,包括社会保险、人身保险和工资等,当员工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时,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同时,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健全激励机制

分离工程论文例5

【关键词】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优点;保障措施

教考分离考试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它引进公平合理的评价和竞争机制,能增强考试评估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所谓教考分离指的是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将过去任课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实行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1]。这种教考分离方式所体现的评价理念仍然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缺乏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素质的考量。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而且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应用能力[2]。这种传统的教考分离方法较适合于教材较稳定的传统学科和基础课程,但不适合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及其他一些特殊课程。

机械制图是表达和交流设计思想的重要工具,被誉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类学生主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知识和技能。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习机械制图的目的是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即形成一张可以工作的零件图、装配图。但由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和实践结合不紧密,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差的结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绘图质量,甚至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文结合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特提出校企教考分离的考试办法。

一、校企教考分离的联动内容、方式

此种校企教考分离,就是高校与相关机械设计、加工企业签订协议;任课教师在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等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可定期到这些企业参观实习,把课堂上教师讲的绘图的标准、机械零部件和装配图的画法、表示方法和公差、粗糙度等尺寸的标注在实际设计生产的图纸中进行印证;企业工程师针对设计、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或提出新的课题,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去研究;期末由这些企业自主对试卷命题并排版出来在学校由教师组织进行考试,或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每种考试,企业机械工程师可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创新性进行评分;最后任课教师对评分结果进行登记,公布。

这种校企教考分离模式突破了现在的教考分离模式,实现了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校外考试资源,考试方法变传统的仅考核书本理论知识为考核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企业在对学生的技能考核中占主导作用。

二、企业阅卷背景下机械制图考试形式、试题内容、范围

这种校企教考分离模式可采用多种并存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例如可采取基础理知识与论述题相结合在学校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完成某项设计、做某项课题或写论文的方式;对某些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比较强的学生,可采取到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试题的理论知识是教学大纲范围内的内容,具体的论述题、设计题、论文是企业工程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选出的自由发挥的题目。机械设计与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会产生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由实际操作者提出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成为学生课堂之外较好的作业题目与考试题目。

三、实行校企教考分离的优点

(一)迎合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突破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明确课程不等同于掌握知识,更不等同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校企教考分离不再是静态的体系,而是教师、学生与企业具体实践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文化”。它突出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实际应用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评价者。各项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更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教学成果的评价,除了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外,还需要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以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实践性。

(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机械制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意识及个性发展。在与企业结合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可根据企业的题目要求进行自我发挥,最后企业机械工程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充分评价。而如果采取传统的教考分离方式,单纯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将会抑制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有利于营造崇实尚能的学风

学生针对企业机械工程师给出的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感兴趣的题目,通过积极地查资料,想办法,与别人交流讨论,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出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人才,毕业之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

(四)充分利用校外考试资源来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机械设计与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学生产生创新思路的良好源泉。因为它与实际结合很紧密,学生的想法与设计是否合理可以很快地得到检验。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企业这一考试平台。对于机械制图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采取设计实验、做课题、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相关企业中贴近实际的题目,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这种方式既是对学生校内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又充分利用校外考试资源,达到教考分离目的,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与信度[3]。

四、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的保障措施

(一)配套制度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配套制度及组织机构是确保教考分离能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教务处、二级院系、教学团队及相关企业均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各级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考试过程,并具有试题的审查、验收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保密观念。其次,专门制定《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工作流程》,包括出题程序、出题原则,试题的题型、难度、范围、题量等,以及阅卷及评分的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完善与修订。最后,建立出与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章程。

(二)强化校企对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的认识

校企教考分离这一新的考试办法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员为依托。为了有效建立校企教考分离的模式,必须更新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办法的优点及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素质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让企业领导体会到与高校校企教考分离考试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考试的浅层次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从中发现人才,为我所用。因此,需要对教师和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做大量的说服、引导工作,使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校企教考分离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由于受工作内容的限制,企业机械工程师在理论试题设计方面不能完全保证试题库的质量。为了保证考试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给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提高试题库的质量非常重要,试题库的建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试题库的建设应该由制图课专任教师和企业机械工程师共同完成,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既要保证试题的质量,还要保证试题的数量[4]。

(三)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考试方式的难易度、可行度和效果,在使用中l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要认真地统计分析考试结果,及时地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学生成绩可以反映出教学管理中及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从而建立有效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5]。根据反馈,及时修正《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工作流程》及相关章程,使这种考试方式得到不断完善。

五、结束语

教考分离的设计既要考虑所学知识的考察,也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这符合教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提出基于工程问题的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学校实施工程制图理论教学,并结合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的具体产品设计考试内容,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的制图理论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4):92-94.

[2]乔晶,胡兵.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58-59.

分离工程论文例6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加速。当前的国际分工与历史中的国际分工不同在于,就某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被分配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进行生产,可能是空间上的分离也可能是产权上的分离。这在制造业中尤其明显。导致跨国公司开始专注于某一工序的生产,而外包其他工序,即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Hummels(2001)对于垂直专业化给出了明确的概念和界定,根据其观点并结合本文要分析的跨国公司垂直分离,本文说明跨国公司采用垂直非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在产品生产工序上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经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生产。第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其提供价值增值。第三,至少有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其他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

在全球化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这一现象准确的把握,需要在多方面多领域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首先要了解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现状如何,尤其我国的情况。其次,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与全球进入产品内分工甚至工序阶段分工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再次,什么因素影响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最后,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垂直分离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文献综述

关于制造业垂直非一体化的研究,国外学者多是从企业垂直非一体化的动因、因素及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的论述。Balassa(1967)首先使用“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icalization)这一名词来描述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完成生产的经济现象。Feenstra(1998)最早深入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垂直非一体化的发生机制,他认为,全球化经济中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Feenstra假说:随着中间投入品贸易比例的上升,生产的非一体化程度也在上升;国家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中间品贸易的比例也越高。

在国内,目前对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非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少,刘东(2001)指出这是企业强化核心优势和实现超分工组合的途径,并解决了大组织的管理问题,讨论了我国企业未来垂直非一体化的经营战略设想。刘志彪,申俊喜(2002)论证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制造业组织和分工形式的演化过程。程新章(2004、2006),从企业理论和企业演进理论出发,提供了三个演进解释的基本观点:一是假设限制理性的行为者,二是集中在解决上,三是强调对相关嵌入和组织业务的依靠路径的敏感度,研究了企业垂直非一体化的模式、原因和效应等问题。江小娟(2008)指出服务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讨论了服务外包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以上的研究仅仅是从制造业或者是服务业跨国公司垂直非一体化的一个方面进行的研究,缺乏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联系。

总之,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没有区分服务业跨国公司和制造业跨国公司两类垂直非一体化的区别;研究主要从产业组织学和国际贸易学的视角进行的理论探索,缺乏从经济学的视角阐述服务业跨国公司和服务外包等理论。本文从理论推导说明服务业如何从制造业中分离,并且发现上游企业的竞争程度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垂直非一体化。

理论推导

假设东道国存在n家上游企业愿意接受跨国公司的外包订单,所有企业提供同质产品,且其生产该中间投入品的成本为c1。跨国公司如果垂直一体化生产则其成本为c2,且c2>c1。每单位中间投入品对应每单位的最终产品,这一假设保证了跨国公司不进行任何制造生产活动,而外包给东道国制造业企业。以P(x)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市场交易价格。而跨国公司面临的最终产品市场需求反函数为P(Q)=a-Q,其中a表示市场对于最终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因此a >c2。跨国公司自制中间产品的产量为qi,外包给东道国的产量为qvd,因此Q=qi+qvd。在其余成本不予考虑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为:

(1)

(2)

(3)

由公式(2)和(3)得到:

(4)

(5)

当跨国公司外包中间投入品生产时,即P(x)

(6)

(7)

其中某一东道国企业承接外包订单,所得利润为:

(8)

其中πD1表示东道国生产性承接外包企业中的一个企业的利润,同理q1表示该一个企业的产量。由于之前假设上游为古诺竞争,因此有:

(9)

(10)

(11)

(12)

(13)

将公式(12)和(13)代入(6)中求得母国跨国公司的利润为:

(14)

单个承接外包订单的东道国企业利润为:

(15)

(16)

分别对公式(14)和(16)进行求导:

(17)

(18)

从结果可以看出,当上游市场处于垄断市场时,即只有一个供应商的时候,该供应商接到跨国公司的外包订单获得最大利润,其最大利润为(a-c1)2/8。随着上游东道国制造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可能会有个别企业的利润增加,但其总体的利润开始减少,总利润随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而减少。

实证检验

(一)数据说明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不连续,因此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时,采用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和欧盟OECD数据库中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计算我国1997-2010年的分行业进出口贸易数据。从而计算出总进口/(总产出-净出口)这一比例。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以最近年份的代替。

(二)模型构建

根据之前理论推导发现,服务业在制造业垂直分离过程中逐渐分离出来,因此双方必有相互影响,同时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也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产生影响。lnVSit表示分离程度、lnLIit表示上游行业竞争程度。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的模型和数据,对影响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的因素进行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检验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表1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中数字1代表制造业,2代表生产业,这里以服务业代替。例如,VS1表示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程度数据。

从总体上观察结果基本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对于被解释变量lnVS1,当引入解释变量lnVS2时,lnVS2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该回归结果中,lnVS2的系数项为正,即生产业的垂直分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的垂直分离发生。将制造业竞争程度lnLI1引入模型可以发现,lnLI1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上游行业竞争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制造业垂直分离程度增加0.330个百分点。

对于解释变量lnVS2,当引入解释变量lnVS1时,lnVS1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制造业垂直分离程度对于生产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回归分析中这里引入制造业市场竞争程度变量lnLI1,其系数项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制造业行业竞争程度的增加能够促进生产业的垂直分离程度的增加,这也与之前理论推导部分结论相符。说明上游行业竞争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服务业垂直分离程度增加0.284个百分点。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理论为基础,推导出生产业是如何随着制造业专业化而分离的,并且说明了上游行业的竞争程度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垂直分离产生影响,实证检验证明了理论推导中说明的影响因素,并且定量说明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制造业和生产业垂直分离影响的作用程度。

本文从现实的数据和实证角度都发现,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垂直分离程度较低。这与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领域处于劣势地位相关,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少。而我国多数制造业一直处在国内生产价值链较低端的环节,造成为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业亦无法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分工。我国服务业应当打破仅仅依赖国内制造业这一路径,积极探寻与国外服务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服务业分工。由于核心生产业含有大量的各种隐性知识和信息,因此我国在鼓励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走出去时,更应该加强对于这些服务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的保护,使我国服务业企业能够占据价值量的更高端。

1.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文汇出版社,2006

2.程新章.企业垂直非一体化—基于国际生产体系变革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顾乃华.中国转型期服务业发展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

分离工程论文例7

一、数字化在化工分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理论教学是其后继实验、生产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靠黑板、挂图和少量教学模具,而学生初涉化工领域,对分离过程及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不易讲清化工分离单元操作的过程理论、复杂设备的原理结构、物流内部的相变及运动状态等工程概念较强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其实时操作与大屏幕投影产生的仿真动画并配以影音的多媒体数字教学模式,解决了化工分离传统教学中某些内容单靠黑板和挂图很难讲解的问题,如:超临界萃取分离,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看不到真实的相变现象,会造成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利用Flash、3D MAX等软件制成相应的动画CAI课件之后,因其三维形象逼真,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理解得也很清楚,从而有效地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我们综合了几所高校的化工分离权威教材,以及部分英文最新版相关教材(如: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了数字化教学课件的主要内容。当讲解到具体的分离单元操作时,再使用Html语言实现超文本链接到用Photoshop、Animagic等软件开发的萃取、变压吸附、膜分离等具体分离单元操作的多维动画上,从而使复杂的分离单元操作过程在几分钟内直观、形象地得以演示讲解完毕。每堂课结束前,数字课件后都附有我们用JavaScript编写的化工分离练习题,供学生进行课堂解答,系统自动判断对错,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小讨论,提高了学生的互动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数字化在化工分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课时数,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化工分离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数字化在化工分离专业实验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性很强,化工分离专业实验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复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检验。化工分离的实验普遍较化工原理复杂,如反应精馏、喷雾干燥、变压吸附分离等。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达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采用了Author-ware和Delphi编写的实验数字模拟软件,使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必须完成计算机仿真实验。在进行仿真实验过程中,某一步操作错误,系统就会立即给出错误反馈信息,使其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迫使学生认真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提供再次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具体动手实验之前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整个实验过程,熟悉正确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对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实验完毕后,再用数字化的过程模拟计算软件,如Matlab、MathCAD、Labview、Aspen、Proll等,进行分离过程中典型设备的工艺操作参数优化计算。学生还可以自由改变参数,反复运算,对有关参数在化工分离操作中的作用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可检查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最后整个试验流程再用AutoCAD等数字软件绘制出来。这样,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在化工分离实验中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使学生熟练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而且印象深刻,强化了实验的效果和目的,还进一步提高了化工分离实验的效率。

三、数字化在化工分离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生产实习是对其所学的分离知识的全面总结与应用。有些工厂分离操作环境噪声很大,很难在现场给众多学生作清晰的讲解,而且学生进厂实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每一步操作都进行具体实习。我们利用每年去不同化工厂生产实习的机会,用DC和DV拍摄下相关分离操作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影像,通过音频、视频数字软件对其进行编辑处理,并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制作成化工分离生产实习用数字化教学课件。下厂实习前,先利用这些教学课件对实际生产的分离单元操作原理、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辅以化工分离实习软件,可使学生较清楚地认识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并模拟相关分离单元操作。如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变压吸附、多效蒸发、超滤膜分离等具体化工分离单元操作。数字化实习软件能对操作中不正确的步骤予以指出,对操作的正确程度进行评分。这样,学生能及时了解操作错误的原因所在,并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现在许多化工厂都实现了计算机远程控制。而学生模拟的分离操作情况与工厂控制室的实际情况类似,这样能将所学的化工分离理论知识与工厂实际生产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技能。

利用数字化进行化工分离生产实习教学,再让学生到生产现场实地实习后进行比较总结,加深了学生对分离单元操作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到生产实习基地去仅是走马观花,事倍功半的遗感。

四、网络化在化工分离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离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除了教师的认真讲授,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我校已全部搬到新校区,教学楼绝大部分都是新建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也是全部联网。这为化工分离教改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可能。我们建立了化工分离数字交互网站,学生的电子版作业、实验报告等文件在宿舍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上传到网站相应数据库,供教师在线批改。教师的化工分离教学相关文件,如备课笔记,复习要点等均放到网站相应页面,学生可以通过任意一网的电脑访问电子教案,课前预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重要知识和习题点讲解用PowerPoint制作成可供自动播放的幻灯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后复习使用。在线访问的SQL化工分离试题库系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答题后给出正确的答案和步骤,学生可以及时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交互网络为大多数“我想学”的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愿意当面向老师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采用了ASP编程的网络论坛(BBS)模式,学生可以自由地通过匿名发帖提问或提教学建议,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帖参于讨论,大家互相平等,更为融洽,而且外校师生也可通过Internet网广泛地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球网络化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将部分高校历年化工分离考研试题及考研咨询到论坛,供学生复习备考使用。即使假期里,学生在家也可正常登陆论坛,与全国的师生一起交流考研复习经验和心得体会,使化工分离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校园。

分离工程论文例8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技术产品对其下游过程技术中的分离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生物分离过程是生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专业的环节,因此,分离技术是生物高新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制约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适应生物工程产业化发展需要,必须开展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原理及装备的教学工作,培养真正实用型、专业型和创造型人才,因此,就必须改变实验课程原有的设置模式。

本科院校的教学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更加侧重分离中的工程问题,强调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归纳出分离学科的科学和技术难点问题,因此对基础理论的讲解较为深入、透彻。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其教学目的、课程标准的设计等与本科院校均有很大不同。笔者拟就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本校开展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高职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与关键点问题。

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发模式成为改革主流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也会影响到其后续的教材开发。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应以社会职业需求为起点,将职业群中有关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转化为相应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与之对应的能力。课程开发设计是课程体系设计的细化,它解决了课程体系的设计如何实现的问题。目前,以实际工作过程、情境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改革实践。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深入调查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归纳出实际工作任务,从而转化为教学任务。这样,教学的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更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知识整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标准,同样要突出体现实践工作过程。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鉴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它应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目前,利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对于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质量标准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教学评价已经克服了单一的闭卷考核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考核形式,更加注重于实践过程的评价并具有激励性。

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组合应用并逐步推广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逐步采用了多媒体等新手段,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新技术、新手段的组合运用也成为今后课程改革的新热点。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会学习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就应在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以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如将问题、情境、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启发式教学应用到高职教学当中,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分析与对策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定目前,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教材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到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与选定,若单选某本教材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与教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相匹配,并据此进行教材选定。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应首先考虑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理论和实训内容也必然要求与之匹配。我校针对华南热带和亚热带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置了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先后开设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导论等基础课程以及发酵工程等应用性课程,为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开设打下了基础。在教材选定方面,本课程现在使用教材为《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邱玉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为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又指定了六本参考教材:(1)辛秀兰,《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2)欧阳平凯,等,《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3)孙彦,《生物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4)刘国诠,等,《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5)顾觉奋,《分离纯化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6)李津,等,《生物制药设备和分离纯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在理论教学中,精选了“讨论生物物质的生产过程,明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固相析出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萃取技术”、“过滤与膜分离技术”“浓缩和干燥技术”等7个教学情境模块,并分成22个子项目进行教学,包含了生物分离过程中常见的单元操作;在实训内容的选择上,主要突出农产品的生物分离技术的训练,如蛋白成分分离提取,糖类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氨基酸的层析分离和纯化等模块。

教学中引入新技术、新内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分离也随之发生很大的进步。教材建设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在授课时就有了基本框架。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不应局限于教材,因为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因此,教师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与交叉领域的发展要有清楚的了解,要经常查找文献,关注热点研究的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适当地引入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探讨。大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不断增强,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是本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中曾提到“学会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标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分离科学涉及的丰富内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指导学生自学,同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推荐学校图书馆、有关网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参考图书和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本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式,“两步走”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技术发展方向,指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的核心;在课后,就课程中提到的新技术、新问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分组选题查阅资料、讨论、撰写论文,在期中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讲解。每组安排10分钟,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台下同学提问,教师作综合点评。学生反馈表明,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文献检索、写作能力,而且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渗透分离工程思想目前的教材编写方式,多数是把各个单元的操作逐一介绍,然后在实训试验中也是按照单元操作试验并附上一两个综合实训内容进行编排。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来说,条理相对清晰,但是学生将来工作面对的是完整的分离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培养从单元操作到过程操作的工程思想,否则学生将难以适应将来的工作。我们在课堂上尝试采用了播放生物产品分离的全过程视频,课后安排学生参观认识实习啤酒厂、味精生产厂等单位,要求学生撰写认识实习报告,逐步建立分离工艺流程、分离设备的感性认识。在综合实训课程中,把单元操作之间的联系讲解清楚,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某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分清主次,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就整个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撰写总结报告。根据实训报告和综合反馈,学生的分离过程思想也得到初步建立。工程思想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可以奏效的,因此,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不断强化,同时要求学生要实践中不断总结,这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性培养必不可少。

课堂互动教学中提问的处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保持一定的互动则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并已成为当前十分流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情境生动、知识点条理性强、信息量也比板书要大等特点,学生要充分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就必须提高参与性。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提什么问题、提几个、何时提、如何控制时间、如何解答等构成提问的处理环节。一般课堂教学时间40分钟,我们尝试采用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提问,时间分布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一般用3~5分钟就上一节课的某个重要知识点做一提问,课中则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如不同单元操作的比较、单元操作的影响因素等等;当教师讲完后留5分钟左右给学生做课堂总结,教师加以点评,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可明显提高课堂的气氛,还能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如何做归纳总结,如何发现新问题,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处理目前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多数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训成绩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考核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如布置小论文、专题讨论、课堂提问等形式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50%,这种考核方式在操作上改变了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传统,使评价更能有效地发挥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尺度难以掌握,量化较为困难。以提问为例,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由于提问环节的量化打分较为困难,因此,主动回答问题只能把它当做加分环节来处理。

结合我校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新手段组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定位,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剑君.《生物分离工程》教学过程中研究前沿知识的引入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296-297.

[2]李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96(4):34-35.

分离工程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116-05

一、引言

对于组织而言,合理的人员流动会使企业充满活力并激发企业的创造力,使组织文化由于不同背景员工的引入而得到整合、提升和发展。但是,员工频繁流动也会给企业带来熟练员工匮乏、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所以组织可能容忍甚至鼓励正常的员工流动,但是绝不会坐视频繁的员工流动。对于个体而言,流动的目的除了少数特定原因外,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职业前景。在现实中似乎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某人通过跳槽,得到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职位、更优厚的薪水,好像离职总能使职业成长得到提高,加之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就业的灵活性不断加大,跳槽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产生一种误解:离职是获得职业成长的最优选择。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难度的同时,给员工流动理论研究也提出了更重要的命题:离职能够带来多大程度的职业成长?离职的频繁性与职业成长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探析员工离职密度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构建二者的关系模型并得到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希望能够帮助员工理性对待离职,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的高离职率。

二、文献综述

(一)离职及离职频繁性

对离职的概念,学术界已经有了成熟和系统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对离职就有明确的定义。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员工离职(Employee Turnover)概念的定义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狭义理解最具代表的是Mobley[1],他认为员工离职是指“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此定义明确指出离职是在员工与组织有雇佣关系的条件下,终止这种关系并离开组织的一个过程。广义理解最具代表的是Price [2],他认为员工离职是指:“个体作为组织成员状态的改变”。近几年来,国内对离职问题研究的学者颇多,但对于离职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多数都接受和采用了Mobley和Price的早期定义,同时因各自研究主题不同而做了一定的修正。如张勉[3]在离职影响因素和离职模型的研究中,对员工离职的定义采用了Mobley的狭义概念。而张弘、赵曙明[4]在对员工流动探析研究中以及郑爱民[5]在对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管理研究中,对员工离职的定义基本上采用了Price的广义概念,并做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修正。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离职频繁性的概念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与之相关的是我国学者武博与李银[6]在中国人才流动频率相关性分析中明确指出:人才流动频率是指“到接受调研时为止,各层次的人才在工作中的流动次数”。这一界定将流动频率等同于流动次数,而在不同的工作年限中个体的流动次数不同,因此这种流动次数不具有可比性。

(二)职业成长研究综述

1. 职业成长概念

学者们比较认可的职业成长概念是Graen[7]在1997年提出的,他将职业成长定义为一个速度概念,认为职业成长是个人沿着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系列流动的速度。这一概念存在的局限是忽略了即使员工工作没有发生转换也存在着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薪酬的增长。为此,Weer[8]将职业成长定义为“雇员在现有组织中可能获得的职业成长的机会”,如承担更多的责任,承接更有挑战的事务和丰富相关经验。Weer将员工的职业成长局限在现有组织内,却忽略了员工在流动过程中的成长,也具有片面性。国内学者翁清雄、席酉民和胡蓓对国内外有关职业成长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翁清雄和席酉民[9]通过实证研究对企业员工职业成长概念进行了操作化界定,他们认为职业成长包括组织内与组织间职业成长。组织内职业成长是指员工在目前所在组织内部的职业进展速度,而组织间职业成长指的是员工在工作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职业成长。同时,胡蓓和温清雄[10]对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职业成长和职业成功是时点概念,职业发展是一个增量概念。

2.职业成长的测量

Chay和Aryee(1999)、Nkereuwem(1996)、Garavan(2006)、Metz和Tharenou(2001)等分别在职业成长(Career Growth)、职业成长前景(Career Advancement Prospects)、管理人员职业成长(Managerial Advancement)等研究中对职业成长的测量进行了探讨。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职业成长的测量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研究员工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翁清雄、胡蓓[11]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证明了员工职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进展、职业能力发展、晋升机会3个方面。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对职业成长维度进行了补充性研究,形成了一个包含4个维度、15个测量指标的量表,在原有3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薪酬增长”。最后,他们对量表再次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员工职业成长由并列的4个因素构成,研究中编制的员工职业成长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翁清雄、席酉民[12]进一步对职业成长的量表进行了检验,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

(三)离职与职业成长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将员工离职作为前因,职业成长作为结果的研究很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流动与个人成长关系研究;二是将职业成长作为前因变量而离职倾向作为结果变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关于员工流动与人才成长影响研究较为经典的理论是Kuck Curve和Lewin的场论。美国学者Kuck [13]通过对研究生创造力发挥变化的研究表明了人才流动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进入组织15年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创造力得到快速提高。在接下来的1年时间里,高效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随后将进入衰退期,创造力下降到一定水平保持不变,这段时间大体为15年。库克曲线从侧面表明员工不应该频繁离职,一个工作的任职周期不应少于4年。Lewin [14]场理论的表达式为B=f(P·E),其中B代表个人的行为(Behavior),P代表个人(Person),E表示环境(Environment),该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人自身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场理论表明环境会对人才流动和成长产生影响,但没有研究员工流动前后成长性的变化。国内对人才流动与成长关系的研究较少,翁清雄 [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员工的流动存在成长效应,即流动将促进员工成长性的明显提高。程红兰 [15]通过对人才流动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分析发现成长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流动的科学选择,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实现人才价值及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朱苏丽[16]认为流动既可能促进人才成长,也可能会导致人才成长性变差,而决定这种变化趋势的关键是流动的决策。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离职与员工成长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一个前提条件,即对离职概念的广义理解,他们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却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员工流动是否会促进成长关键在于对流动的决策,然而却对员工流动与职业成长规律缺乏量化研究。本文基于对离职概念的狭义理解,对由于员工离职密度的不同而引起的职业成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能够丰富和完善离职决策模型和理论。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1.离职

离职是员工流动中基本的择业现象,是个体在信息不完全状态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风险决策过程。本文以马伯乐对离职概念的狭义理解为基础,狭义的离职可根据离职决策的主体不同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主动离职由员工做出决策而被动离职是由组织做出决策,被动离职往往是由外部不可抗因素造成的,不属于员工个人的自主职业决策行为;主动离职又可分为对机会、利益等权衡后的理性辞职和对抗式的非理性辞职[17],无论是理性或非理性的辞职都将引起职业成长的变化。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本文所涉及的离职主要是员工主动的个体行为。

2.离职密度

员工工作年限有长有短,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离职次数不能够直接进行比较。为了便于对离职的频繁程度进行刻画和统计分析,本文根据统计学强度相对指标,引入离职密度的概念。离职密度是指到接受调研时为止离职次数与工作年限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离职密度=离职次数/工作年限。离职密度是离职周期的倒数,据此可以得到员工在某一单位平均工作的时间。

3.职业成长及其维度

本文研究的职业成长主要是指员工在组织间职业转换过程中,自身职业能力、职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组织对员工能力提升的认可程度,如薪酬水平提高、职位等级晋升。旨在分析一系列离职过程中职业成长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各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性,以此来探析职业成长随离职密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文献研读和专家访谈,本文对职业成长的测量借鉴翁清雄、席酉民、胡蓓开发的组织内员工职业成长量表,即职业成长包括职位晋升、薪酬变化、职业进展、职业技能变化4个维度。同时,由于研究主题和目的的不同,对各个维度的内涵做了部分修正。

职位晋升是指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职位实际提升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单位实力、自己在组织中的职位层级、职责权限提升的程度以及晋升可能性的改变。薪酬变化是指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薪酬实际增长程度,实际增长要求剔除物价因素和工资自然增长因素,它与名义增长相对,更能反映员工因离职而得到的薪酬增长幅度。职业进展是指目前从事的工作是否与职业目标相关,是否为职业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持续的工作转换过程能否促使员工离自己的职业目标更近,是否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技能的变化主要包括,工作转换是否促进员工掌握新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促使员工不断掌握新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促使工作经验的丰富。4个维度中,职业进展及职业技能是员工个人能力的体现,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明显提升,而职位晋升和薪酬提高则是作为组织对个人能力及创造价值的认可程度,相对于职业进展和职业技能,职位晋升和薪酬更容易从实际数据中客观感知。

(二)研究假设

适度的工作转换,能够刺激员工克服先前固定环境中形成的惰性心理,激发好奇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并在组织中重新定位,挖掘潜力,接近或达成新的职业目标。员工若频繁离职,会一直处于新工作岗位的适应阶段,不能在短时间内对工作及组织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丧失薪酬增长和职位提升的机会,中断职业技能的积累和职业目标的进展,不利于职业成长。故离职密度的变化将作为职业成长的前因变量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和假设2。

H1:离职密度与员工职业成长各维度存在相关性。

H2:离职密度的高低对员工职业成长的影响有差异性。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文主体部分借鉴温清雄、席酉民、胡蓓所开发的组织内员工职业成长量表,自编了由职位晋升、薪酬增长、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目标进展4个维度共13个题目组成的组织间员工职业成长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以往工作经历的调查,第二部分分别从4个维度对员工职业成长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采用Lister 5点量表进行计分,即每个问题的选择有5个,分别是“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不清楚”、“基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其中“非常符合”为5分,“基本符合”为4分,“不清楚”为3分,“基本不符合”为2分,“非常不符合”为1分。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为验证问卷的建构效度,本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样本的KMO值为0778。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902507,自由度为78,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从各题项提取公因子是有条件的。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萃取4个因素,并对萃取出的因素同时进行正交转轴,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题项变量因素负荷均在0500以上,同时因素分析累计方差贡献率(累计解释变量)达到了76522%,表明问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三)信度分析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离职和职业成长问题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方面专家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目前企业和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离职密度与职业成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提出的两个假设都得到验证,说明职业成长随离职密度的高低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不同离职密度带来的职业成长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同时,当离职密度处于0221~0320区间时,职业成长达到最大值,对其求倒数可知:当员工的离职周期为3125~4525年时,离职能够带来较好的职业成长。因此,员工在工作转换过程中,应全面理解职业成长的内涵,正确认识离职密度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离职更加理性和科学,以更好地促进自己职位的晋升、薪酬的增长、职业目标的进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树立全面的职业成长观。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应该追求全面的职业成长,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成长而选择离职时,应从薪酬、职位、职业进展、职业技能4个维度进行充分考虑。不能只追求直接收益,而忽视机会成本;更不能为了追求名义和显性增长,而忽略实际和隐形成长。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成长观。首先应摒弃离职就能够促进职业成长这种片面的观点,因为,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之间既存在正相关性又存在负相关性,并且当离职密度为0221~0320(即任职周期为3125~4525年)时最有利于促进职业成长。因此应准确把握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的规律,做到科学决策。

第三,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对离职决策起到指导作用。职业生涯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并且是有期限的。如果对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定位和把握,而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频繁转换工作,会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混乱尴尬的局面,甚至丧失核心职业竞争力,中断职业成长。因此,个人应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离职决策,从而避免频繁离职。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研究中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分析并不是很全面。本文只对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做了总体上分析,但没有以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业性质为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由于性别、年龄、学历、行业的不同,离职频率带来的职业成长拐点也会有区别。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运用人口统计学变量及行业不同对职业成长进行差异性分析,使职业成长与离职密度的理论更加丰富、模型更加完善,从而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obley W H Intermediate Link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7, 62: 237-240

[2]Price, James L The Study of Turnover[M]. Ames: 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7.4-8.

[3]张勉,张德.企业雇员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新变量的量化研究[J].管理评论,2007(4):23-28.

[4]张弘,赵曙明.人才流动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7):4-6.

[5]郑爱民.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管理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7.

[6]武博,李银.中国人才流动频率相关性分析[J].求实,2005(2):178-181.

[7]Graen G B, Chun H, Dharwadkar R ,et al .Predicting Speed of Managerial Advancement over 23 Years Using a Parametric Duration Analysis: A Test of Early Leader-Member Exchange, Early Job Performance, Early Career Success, and University Prestige[A]. Best Papers Proceedings: Making Global Partnerships Work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Business Studies[C].1997:75-89.

[8]袁庆宏,王双龙.基于职业成长的知识性员工离职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4):57-60.

[9]翁清雄,席酉民.职业成长与离职倾向:职业承诺与感知机会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119-131.

[10]翁清雄.职业成长对员工承诺与离职的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9.

[11]翁清雄,胡蓓.员工职业成长的结构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97-104.

[12]翁清雄,席酉民.职业成长与离职倾向:职业承诺与感知机会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119-131.

[13]叶金松,吴存凤.库克曲线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2007(1):56-57.

[14]叶双慧,程明.从勒温场论看国企人才流失[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14.

[15]程红兰.论人才流动与成长的关系[J].当代经济,2006(11):77-78.

[16]朱苏丽.基于无界职业生涯的人才成长与人才流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52-55.

分离工程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TQ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8-02

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有关精馏塔板分析是液体精馏这一章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们对精馏塔设计和操作性分析掌握存在较大的难度,以至于阻碍了学生对该章内容的掌握。这是由于精馏塔分析过程中,因为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而导致了此类问题的多样化。目前有相关文献对其操作性分析进行了探讨[1-7],但迄今为止,还未见系统报道设计型和操作型分析的系统报道。教学工作中,如果一题一解就更容易使学生感到此类问题的繁杂,往往是解了这道题,不会解另一道题,不利于掌握精馏塔操作型讨论题的实质。本文针对精馏塔的设计和操作性分析教学难点,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系统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对此类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达到强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1.两类命题方式的区别

在“精馏”章节的题库和习题集中,有关精馏塔设计和操作的常见题型精一般以讨论的形式出现。

(1)对精馏塔设计型命题通常为:“在精馏塔设计中,若保持进料组成和分离要求,即维持xF,xD,xW不变,改变P,F,α,R,q中的一个参数,讨论对其精馏塔板数的影响”。

(2)对精馏塔操作型命题通常为:“在精馏塔的操作中,若维持在设备(精馏段板数及全塔理论板数)已定条件下,改变操作参数中P,T,F,α,R,q,xF中任意一个,预计精馏操作的结果xD和xW变化趋势。

2.影响精馏塔板分析参数的讨论

理论板N的计算方法逐板法图解法捷算法 (10)

精馏塔板数分析涉及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操作线方程,全塔物料衡算、相平衡方程等公式,另外还涉及到加料热状况和回流比选择等因素。公式多、计算麻烦,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影响参数较多,而教材对精塔的分析运用方面讲解较少,学生难以全面理解。

3.教学中心——板分离能力

这么多的参数如何在分析过程中灵活使用,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现总结出一条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将所有的影响因素最终归结为板分离能力这一个中心。可以让学生简单掌握分析精馏塔设计型和操作型讨论型问题。

在板式塔分析讨论中,通常是用梯级图解法来分析[8],即在相平衡线和两段操作线作梯级,见图2所示。在操作线和平衡线中的一个梯级代表着一块理论板的分离程度,纵向距离代表着汽相增浓程度,横向距离代表液相减浓程度。换句话说,一个梯级也就代表着一块理论的分离能力。围绕板分离能力这个中心,可以快速定性分析设计型和操作型的讨论题。板分离能力变差,对于设计型问题就代表着理论板数增加,而对于操作型问题则代表着分离效果变差,即精馏段的馏出液xD减小,提馏段的馏出液xW增加。反之,影响板分离能力是梯级的梯度,而梯级的梯度是受相平衡线和操作线的共同影响。当操作线偏向平衡线,说明梯度减小,板分离能力变差;当操作线偏离平衡线,梯度增加,板分离能力变强。影响相平衡线的主要影响是压力和温度,温度升高,压力降低,可使平衡线偏离操作线,导致板分离能力增强,即分离效果增加。而影响操作线的影响就较多,可以见图1所示,这时一般要将精馏段和提馏段分开来讨论。

4.教学实例

5.小结

抓住精馏板式塔分析的核心,即板分离能力的好坏,能快速分析设计型和操作型题,将理论塔板数所涉及的知识点形

图4 板式塔分析网络图

成网络状,以生动准确的形式来展示,如图4所示,能够对所涉及的参数进入归纳和关联,根据实际要求来对一个精馏塔来进行设计型和操作型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

符号说明

F - 进料量;D -塔顶产品量;W —塔底产物量;xF-进料组成;xD-塔顶产品组成;xW-塔底产物组成;N -理论板数;L-精馏段下降液体量;V-精馏段上升蒸气量;L′—提馏段下降液体量;V′-提馏段上升蒸气量;q- 进料状态参数;r-回流比;—— 增加;——下降。

参考文献:

[1]刘艳升. 板式塔的操作分析 (1)——关于精馏塔操作限制的新认识. 炼油技术与工程 [J]. 2004, (7): 29-34.

[2]张立奎. 精馏操作型问题分析求解. 化学工程师 [J]. 1996, (4): 30-35.

[3]付有成, 王崇智. 板式塔精馏技术进展. 石化技术与应用 [J]. 2000, (4): 232-236.

[4]倪献智. 彰显化工原理课程内容特点 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中国大学教学 [J]. 2011, (12): 45-48.

[5]倪献智, 于明, 牟宗刚, 鲍猛. 通过连续精馏热量平衡 剖析进料热状态的合理选择. 化工高等教育 [J]. 2012, (6): 51-53.

[6]王国胜, 王祝敏, 王红心, 张翔. 有助于掌握化工原理内容与实质的讨论题 (二)——精馏塔操作型问题. 化工高等教育 [J]. 2008, (1): 77-80.

[7]王景峰, 吉惠杰, 王玉香. 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化工塔板的评价与选择.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J]. 2004, (1):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