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7 16:51:54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1

关键词 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习重点,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要求课前完成的任务:

准备好文具、草稿纸,浏览教材和伴学单的内容,让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安静下来。

学习方案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问题、活动、反馈等内容梳理并排组好。学习任务以问题式并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设计。活动序号体现章节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节第1个活动。学习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写,而是根据方案设计用字框框出,提高教师设计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课堂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0341⑴阅读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体表面叫“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观察到镜前物体的“像”。

⑵实验探究1:用力弯曲一块平整的薄不锈钢钢皮并观察它,确认钢皮在____状态时属于平面镜。

⑶实验探究2:尝试从提供的金属勺(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并完成填空:

①你猜想---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形成像的物体大小____(可能/不可能)相等。

②你体验---照平面镜时,若你在举左手、眨右眼时,镜中的“你”在举____手、眨____眼。

学习方案在每个学习任务之后设计有“实录与反思”板块。主要功能是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教学准备备忘,课堂上生成的经典问题及处置策略等。教学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课后写些不痛不痒的话,而是言之有物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建议或小结。案例如下:

实录与反思:⑴不锈钢钢皮尺寸约20cm×25cm,学生实验共需25块,2人一组,预先要将边缘毛刺和角落都磨掉,防止意外伤害到学生!⑵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各12块,4人一组,加上教师的1块共13套,也可用不锈钢勺,勺头的里面是凹面镜,勺头外面是凸面镜,勺柄平面则是平面镜!⑶要保持课堂良好的照度,用铅笔做物体也很容易观察它在3种面镜中的成像区别!⑷课堂上需要用纪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案的课外作业,应该在复习预习类作业、深化理解类作业、拓展学习类作业和探究创新类作业中做选择。复习预习类作业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伸展与补充,是作业的重点。深化理解类作业主要是以一题多变、一变多问、一问多解的方式从思维方法的渗透和物理技能的培养方向来编撰。拓展学习类作业应该基于育德、阅读、梳理、应用和实践等功能进行设计。探究创新类作业则应从物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选编些开放型、趣味型、观察型、探究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问题。案例如下:

要求课外完成的任务: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题.。

2.两人一组分站在无色窗玻璃里外,同学甲的手在玻璃前面运动,同学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对称运动,互换角色训练到熟练为止,参考下列填空,把活动概要记下来:

⑴“手上有光时平面镜中的像”比“镜子上有光时平面镜里的像”要____(亮/暗)。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镜面运动时,乙的手要做____的运动;

⑶甲的手向上运动时,乙的手要向____运动;

⑷甲的手做顺时针运动时,乙的手在甲看来要做____运动。

⑸小孔成像时,物体与像左右、上下的运动方向都相反。那么,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运动方向____(相同/不同),转动方向____(一致/不一致)。

3.尝试用不同表述方法来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物连线与平面镜____;像物大小____;像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②像与物关于平面镜____;像是____(实像/虚像)。

③若小孔成像特点描述为“倒立”、“u>v,缩小,u=v,等大,u<v,放大”、“实像”。

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描述为“___”、“____”、“____”。

4.尝试并评价一下,用点燃的蜡烛、双色棋子、F字架、发光二极管做的F字板来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2

二、问题的提出

牛津英语教材具有题材广、起点高、容量大、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特点,而词汇量大是其最大的特点。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成绩的分化也往往从词汇开始;词汇学习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设有Vocabulary(词汇)。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中看似简单,所占比例也较小。所要教授的词汇基本会在前面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中出现过,很多老师通常利用20分钟就把课结束了,实际上要想上好一节词汇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中度过。

三、教学案例

1.教材分析

(1)本课及本单元的概括

这是8A第三单元关于外出旅行的一个单元,本单元学完后要求学生能制定出一份出行计划,能列出一些旅游景点和出行的时间、地点及活动安排。我所上的这一节课是词汇,如果就课本而学课本,这节课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这节课涉及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2)教学目标(Teaching goals)

A.认知目标:通过本堂课学习,学生应熟悉北京的名胜古迹,并能运用交通工具出行。

To learn about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Tian An Men Square;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Laoshe Tea House;the Fragrant Hills,Wangfujing Street,补充:南京的名胜和世界名胜)

To talk about the transport (by underground/ bus/bicycle/car,on foot,补充walk,take a bus,ride a bike,drive)

B.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自由交流如何运用交通工具游览各地旅游景点。

C: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让学生彼此了解他们最想去的景点,增进彼此的友谊。

通过看天安门升旗仪式、颐和园的残破景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老舍茶社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香山红叶的图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手段:(Teaching aids)

Multimedia,Recorder

3.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Introduction

1.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Ask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nglish names popular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Explain the context of the tasks.

Ask students to study the pictures and words.

设计思路:静态的插图,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就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由于Part A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北京名胜的名词短语,所以我搜索出一些景点图片和一些相关的照片,利用多面体课件和实际操作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觉明显,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在这些照片中除了有课文中的六个景点外,我还添加了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颐和园的残垣断壁,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永远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让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通过对京剧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国粹继而继承和发扬。通过了解老舍先生和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学。在讲到香山红叶时,我选取了一些优美的红叶图片,边放音乐边欣赏香山美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英语课并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记忆,它也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生活。

2.Part A is a problem-solving task and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of Beijing to do it.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check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设计思路:英语教学不仅要学生会听会说,还要他们能读能写,所以在北京的景点教授完后,通过Part A相关的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一次测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Step 2:Finish part B

1.Revise means of transport by asking students how they go to school or work.

2.Show some pictures of transport.

设计思路:本课的语法点是乘坐交通工具,涉及动词词组和名词词组。学生们在做题目时经常会用错,我利用第二部分的句型在课文中直接改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能让学生更加直观。

Step 3:Teaching

1.Show the pictures of Nanjing.

2.Ask students how to get there.

Discussion:

Where will you visit in Nanjing and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通过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引申到我们所居住和熟知的城市――南京。通过南京的名胜古迹和一些现代化城市建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城市之美。并由此来了解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都市建设。因为学生很熟悉南京的地理位置,所以请他们谈谈如何出游,去哪里,怎么去?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

Step 4:Do a survey together

1.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world.

2.Ask students which country they want to travel and how they get there.

3.Make up a similar dialogue.

Ask:Which country or city do you like traveling?

How do you get there?

4.Show the photos of places they have visit ,introduce their trips,interesting stories.

设计思路:从北京到南京,再联系到世界各地,让学生们世界的美丽,而不要做井底之蛙。同时结合图片介绍自己的行程,锻炼学生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对所学内容主动再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是体现他们交际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Step 5:Homework

Your friend is coming to visit you.Plan a day out for him/her.

Make a list of places of interest for your visit.

Find out how to get there.

设计思路:作业的布置也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再复习,听、说、读、写也能够兼顾。

四、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5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7

一、背景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著名化学界老前辈、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戴安邦教授曾经指出:“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这是他们在一生科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断,同时也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课中要围绕核心知识内容精选有关的实验内容,设计有科学探究意义的实验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内容。学生科学探究中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以及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制约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因素。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标内容的一级主题,它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到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科学探究属于方法性内容、程序性知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长期以来没有作为狭义的知识出现,教材中也没有以文本形式体现,只是大量的具体探究实例。对于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在目前的纸笔测试中也无法全面的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价,学生喜欢实验却缺乏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并借鉴学生平时反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开设了一节科学探究中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复习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点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通过回归教材、总结归纳、尝试设计实验等环节层层深入,提炼出常用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明朗化、显现化。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1)从学生分组实验中不同实验装置类似实验原理出发,激疑进而展开猜想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2)分析归纳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再次认识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设计。为此,笔者一方面借助于分组实验,动手实践的切身体验,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实验设计;另一方面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自然、社会、生物等各个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知识点的应用,努力折射出枯燥的实验设计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案例描述

1. 情景1

将班级学生分组,每六人一小组完成两个兴趣小实验。

实验1: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锥形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2:将小气球内的液体注入到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集气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展示装置并描述装置发生的现象。

师:三套装置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它们的实验原理类似吗?

生:三套装置都是密闭的,由装置内压强减小引起装置中部分器材产生形变从而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师:哪些液体和气体能让装置产生这样的形变呢?

生:互相讨论后回答。(1)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2)水与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或氯化氢气体;(3)水与氨气;(4)稀硫酸与氨气……

师:针对刚才老师的疑问,你们做出了猜想,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这就是一般进行科学探究的要素。

师:刚才同学们的实验装置中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我们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的实验现象,你能通过老师的实验设计明白其中的设计原理吗?(教师分步演示实验。见图2)

师:演示实验1、2、3步,此时能证明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可以,先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当反应不再进行时加入固体氢氧化钠,通过塑料瓶的变瘪程度可以判断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象这种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让隐性实验显现化。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转换法。

师:要证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伴随的明显现象外,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呢?

生:检验是否有新的生成物。

师:演示实验4。

师:在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反应能否发生时,不要忘记紧扣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后续实验检验有新的生成物或检验反应物消失(减少)也是途径之一。

学以致用:提供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分别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让学生根据信息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分组汇报、评价实验方案、演示实验。

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用到了转换法?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答:如分子运动看不见,可转换成可见的酚酞溶液的变红证明分子的运动,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宏观化。又如,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氧气的体积看不见也不易测量,可转换成水的体积进行观察,把间接的现象直观化。再如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可转化成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然后再加稀盐酸至红色突然褪去,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等等。

2. 情景2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组实验中,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导致部分装置发生形变可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仅通过密闭装置压强减小无法判断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如何用这样的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生:将刚才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即可。

师:很好!对比法也是我们常用的实验设计法之一。设计对比实验时关键要弄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中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分别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运用了这种方法?

生:互相讨论。

生答:⑴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⑵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⑶木炭、硫磺、铁丝等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⑷探究燃烧的条件;⑸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等等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比较典型的对比实验(见表3)。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纠错,深刻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及相同与不同的因素。

师: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铜如果也置于潮湿的环境中是否也会生锈呢?

生:也会生锈,有铜绿生成。

学以致用:李明同学视力不好,戴了一副眼镜(铜制眼镜框),某日发现镜框上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学习知道,该物质是铜锈,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俗称铜绿)。

【提出问题】铜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假设猜想】根据铜绿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 、 、 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想的依据是 。

【设计与实验】

师:实物投影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科学探究不再茫然,对实验设计不再无助。实验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现实生活和今后的学习中要针对不同实验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潜能挖掘出来,课堂才会有生命力。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步步设疑、创新实验设计激发思维、身边熟悉的变化层层剖析使得整节课上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

思维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和内核,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不但可以是枯燥难解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更易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需要和探索新的未知知识。

1. 注重情境创设,助推学生的认知行为

教学情境的功能不只是导课。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都具有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的作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本节课选着学生分组实验“密闭容器中液体和气体混合”的情境,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出现,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引入新课,激趣质疑;二是利用实验情境突出实验装置设计的巧妙性,引出了实验设计的方法――转换法;三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到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对比法。一组兴趣实验的情境创设串起整节课的主干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形成感性认识,在剖析实验原理、归纳实验设计方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最终促进学生理性认知的发展。

2. 改进实验设计,彰显实验的方法功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无明显现象的重要反应。从各类教参资料及近几年中考实验命题来看,设计该实验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或直接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笔者重新设计实验:在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半瓶蒸馏水(在瓶口挂上装有片状氢氧化钠固体的塑料小药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倒置塑料瓶,让氢氧化钠与剩余的二氧化碳反应,观察现象;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观察现象。将该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常见实验设计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认知难点。

优化整合的实验起到了构建新知、形成概念、运用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等多种功能。

3. 注重知识迁移,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4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5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说到公开课的意义,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一节好的公开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因素:

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专业的相结合,更好的体现专业性。

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

正文:作为职教的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把课程具体化、简单化,能更好的展示中职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更有自信、更爱学习。为了突出这一特点,我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来设计我的课程。本节课我上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手工部分)》下册中第一章平面纸工,第一节剪纸中二方连续纹样。剪纸这节课为4课时,我上的是第2课时。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如下几个方面不能忽视:

一、钻研教材

1.课前认真钻研授课内容并请教老教师帮忙专研教材,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的不同在备课过程中也考虑到;我们在课堂上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这些都需教师在课前仔细琢磨,做好设计。

2.这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第一节的时候理论基础也要让每个学生都扎实,包含着概念、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基本排列方式的掌握。所以第一课认识二方连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对以后的课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

二、实践课堂

1.我是根据“做中教、做中学”这个理念,在课堂上以学生学为主,我把这个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的。首先,开课时根据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同学们上来展示作品并加入儿歌;其次,提问问题时,学生能很好的利用作品直观的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了解什么是二方连续;最后在操作中进行小组合作,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传统课程教师是只是传授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学生总是被动的学习。所以更多的考虑职教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是能正正做到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不同,因此在分配任务时,由浅至深的时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我分了二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让学生“临摹”,就是让学生观看教师展示与制作的视频,自己从中领悟、学习到方法和模式,然后根据这个方法自己进行绘画和设计。因为每个人的领悟力不同绘画能力也不同,因此每个人所展示的作品也不同,从而教师找出典型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再演示,达到让会的同学加深印象,让不会的同学又一次学习。第二个任务,让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小组合力完成一幅设计作品,在设计前学生们相互讨论,增强团队意识,在探索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教师从这个课堂上完全的成为辅导的对象,真正的把课堂给学生。教师在做演示中给学生讲授,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探索学习过程,真正的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6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7

2、能比较形近的声韵母,并抄写。

3、看图拼读音节,会把音节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

4、认读巩固学过的字。

二、教学重难点

1、区分比较形近声韵母的音和形。

2、巩固学过的生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字母。

1、学生自由读字母,要读准每个字母的音。

2、同桌互读,如果读对了,奖他一颗五角星。

3、小组开"火车"比赛认读。

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准又快。

二、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1、集体认读,注意读准音。

2、四人小组,选择一组字母,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1)b___d

相同点:由半圆和竖组成,都占上格和中格。

不同点:前者右下半圆,先写竖,再写半圆。

后者左下半圆,先写半圆,再写竖。

儿歌巩固: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

(2)f___t

相同点:横写在二线下方。

不同点:f,右弯竖。

t,竖右弯。

儿歌巩固:一根拐棍fff,一个伞把ttt。

(3)n___m

不同点:m比n多个左弯竖。

儿歌巩固: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4)u___ü

不同点:ü比u多两点。

儿歌巩固:u上两点ü。

3、游戏"变变变"。

老师说前半句,学生猜字母,猜对者学生击掌表扬。

4、对比书写,边抄边小声读字母。

第二课时

一、看看读读。

1、看看图,你知道图上都画了什么吗?

2、自由拼读音节。

3、指名读。

二、认认连连。

1、看看图上画了哪六种动物?你认识吗?

2、现在它们迷路了,想请同学们替它们找到回家的路,同学们能帮忙吗?

小动物的家上都有名字,只要你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它们就能到家了,

3、学生自由拼读音节,连线,教师巡视,找出一份全对的连线。

4、集体订正。

四、巩固生字。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8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 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 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 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 2005- 11- 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9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例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设计、轻反思”的倾向比较明显。信息技术教师过分看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精彩、失误、创意、灵感等都没有在课后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没有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在加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后的反思,及时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需要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关注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各类细节问题的关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学情信息进行有效搜集和系统分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来反思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为接下来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开展单向灌输性、标准性的教学活动,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和互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才能为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创造条件。例如,为了检验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安排一个“任务”,在课堂的末尾让学生根据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尝试,这样可以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带着“任务”学习,而课堂末尾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恰恰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标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再制订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而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则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会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多是提前进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与“学”之间的不协调,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不适应时,就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互动方式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大小等。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避免灌输性的理论教学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动画制作”的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能否自己制作Flas,是否有自己的创造力等;同时,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更好地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持续优化。

三、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精彩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