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目标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5 15:47:03

目标管理论文

目标管理论文例1

论文摘要:目标管理是一种 现代 管理 方法 。本文详尽介绍了目标管理 理论 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强调目标管理的精髓是追求创造性的成就,从而将目标管理提升到一种人生 哲学 的高度。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本文是应领导要求,为中层干部进行讲座而精心写作的。论文关键词:管理 目标管理……一、什么是目标管理。 研究 一门 科学 ,介绍一种知识,总要先从定义入手。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可以使研究者,介绍者以及听众,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否则,言者滔滔,听者昏昏,彼此间不知针对的是不是一件事,那就白白浪费了精力。我们要谈目标管理,首先也要做这件事。但是,最为困难的,不易简单地说清,并作出一个科学定义的,也是这件事。因为,要阐述清楚,要真正理解,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甚至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不然的话,很可能甲所称的目标管理和乙所称的目标管理,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拿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在我们的周围,管理干部中对目标管理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许多书籍, 中国 的,外国的,往往都有各自的定义。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说,目标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其次才是管理的方法。为了说明这个 问题 ,我们先来说什么是管理。1、什么是管理。《现代汉语词典》在“管理”条下介绍了三种含义∶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③照管并约束。《词海》没有“管理”的条目,只在“管”字之下说,管含有管理、管辖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管理呢?研究 企业 管理的人都知道,这也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词汇。我们认为,以下两个定义,或可 参考 ,虽然它们不是定义管理,而是定义了“企业管理”。接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 经济 委员会的决定,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在第153页中说:“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知识出版社1983年3月编撰的《管理知识手册》在第153页上说:“国营 工业 企业管理的 内容 ,简单地说,就是对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这两个定义,都是从企业管理的职能出发去定义的。国外的专著很多也采用这种方法。例如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他在谈到管理时,也是界定了它有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我们就这样理解它吧。我们是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有这种理解也已经够了。2、什么是目标管理。关于什么是目标管理,也有很多定义。《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第230页中是这样定义的:“目标管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如果简化一下,就成了:目标管理:一种管理制度。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出版的《最新企业管理大辞典》第851页上说:“目标管理系统乃是一种广泛被一般企业所爱用的一种管理程序;在此一程序下,上司与下属将联合设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及确定每一个人对预期成果的责任范围。”如果也简化一下,就成了目标管理:一种管理程序。我们认为,目标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其次才是一种方法。《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在上述引文之后又说:“目标管理制度在世界各国 应用 较广,特别适用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故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这个意思,指出了广泛性,又指出了它的层次,和我们的看法,有接近之处。我们说它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就在于,它的深度,它的广泛适用性,这是和其他冠以“管理”二字的管理理论不能相提并论的。例如,有财务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甚至还有各种行业的管理等等。如果分一下层次的话,最接近业务工作具体特点的,是诸如“合同管理”、“计量管理”、“现金管理”这一类。它们的应用范围最直接,最具体,当然也

目标管理论文例2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但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未能形成共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企业财富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利润最优大化”目标相比较,无疑是进了一大步,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求更好的财务管理目标。

1.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缺陷

1.1实用性不强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它的适用范围很窄,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因此一般不能采用;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且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式计算复杂,大多使用估计,实际上使企业难以操作。

1.2现有条件下反映价值不准确

我国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证券交易还很不规范,股票和债券价格往往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真正价值。在我国,法人股禁止上市流通,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对股价的最高化没有足够的兴趣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追求股价的最高化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影响企业发展。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相脱离,容易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选择。

1.3可能引起矛盾

“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

1.4价值目标不明确

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明确的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同时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财务部门也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不能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

2.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应有机结合

由于以上缺陷,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最佳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会发现每种目标都有其优缺点,因此我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企业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应把目前存在的广泛应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最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而外界和股东只能从企业会计报表中获得评价企业业绩的信息。但会计报表只是企业过去某一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状况的事后反映,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股东在会计报表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指标只能是企业利润的高低,所以,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因素又回到了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筹集的大量资金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增资扩股或发行债券获得,但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增资扩股和发行新债券时,要考察公司最近三年是否连续盈利,即只有在考核盈利指标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与持续存在的根本企业价值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在利润的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有持续存在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将利润最大化同企业价值最大化有机结合,在追求两个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

3.目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作为协调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要求为之服务的对象便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实现应有由下三个内容构成:

3.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核心,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资本保值与增值,也没有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3.2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目标。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对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和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基础;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有关方面都十分重视这三个能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最佳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对象是多元化的,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把各种财务管理目标有机结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标管理论文例3

华峰,一个誓立于打造世界一流的聚氨酯生产基地的民族化工企业。在“四个共同”的企业文化引导下,一一实现人才,制度,生产,文化的创新。在工作中,各部门,各班组统一思想,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把实现企业目标作第一要事,不断的提升基层班组建设质量,从而加快企业发展步伐。而有效的班组目标管理则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是企业文化的潜在力量。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目标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不缺乏英明的决策者,缺乏的是能将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到底的班组和员工个人。树立班组目标,建立详细及量化的考核制度与奖惩条例,不断的进行监督与检查,改进,改善,进步,最后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目标管理,责任性改进

一.建设班组目标的原因

一个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目标,是所有发展的开始点,更是实现成功的奠基石。“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有所成就的起点。”这句名言出自拿破仑-希尔。可以看出,目标对于我们企业或个人的发展起着导航灯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

第一,通过制定目标,可以让人明确方向,避免因走弯路而浪费时间。第二,目标就像一个筛子,它可以筛选出哪些是要做的事情,过滤掉无关的事惰,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目的明确会使工作更加井然有序。第三,通过不断的目标实现,能给予人成就感,进而唤起员工巨大的潜能,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目标管理是以目标激励员工,而不是以控制为目的控制员工。应当注意,目标和目标管理是不同的。“目标”是一种期望或设计达到的结果;“目标管理”是通过设定不同方面和层级目标的方法;引导执行者追求,能给予执行者成就感,激发执行者潜能,快速有效实现最终目标的管理方法,它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两者的区分会在下面的文章中讲解到。

目标,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上要前进的方向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体现人的需求的平台,清晰的反映出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欲望。例如,在工作上,要努力做好每件事情,勤于主动思考问题,力争对氨纶丝产品进行创新。目标就是研发新的产品,那么我们就会有了工作的重点方向。在工作中,不断的用心关注每一个生产环节及工艺问题,时常对产品进行定位实验和研究。上述只是个小例子,来说明目标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目标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四大点。

第一.提高士气。企业有了战略目标的引导,能逐步使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华峰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战略目标,更离不开企业所有员工的默默的付出。战略目标,经各部门分解后,最后所到达的就是基层班组。班组长将年度工作定位在实现上级目标上,再制定相应的,适合班组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我认为,一个班组内,员工之间是在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中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所以,一旦班组发展目标实施起来,员工之间就会相互的监督,共同努力,这就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只有目标符合所有班组成员的利益所需时,才能凝心聚力,将目标执行到底。

第二.发展自身能力。能力是逼出来的,也是利益欲望激发出来的。例如,在纺丝车间里,A员工因自身操作技能不达标而缺乏正确操作的能力。倘若,班组建立个人工作技能达标的目标,那么A员工就会在其它班组成员的监督下自觉的去学习标准的技能操作方法,提升自身的个人技能,达到班组所设定的目标。目标,能发展个人能力,更能够挖掘个人潜能。

第三.聚焦资源。企业中,往往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也企业年度发展目标不一致,处于各自管理自己的状态。这样的部门无论把绩效做的再好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部门的职责是将企业的目标与部门工作重点结合起来,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所以,企业各部门有了企业目标的引导,就会建立部门任务和发展目标,把工作的重点聚焦在有效的资源上,从而更好的为工作服务,为企业目标服务。

第四.实现绩效。09年,企业开始实行薪酬制度改革,以绩效看生产成果。在企业工厂内部,分别对部门职责进行清晰化的区分。在坚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大方向下,各部门的年度目标实现为小单位,共同努力,为实现绩效和企业目标做好检测与管理。例如,纺丝部门年度生产的氨纶丝一等品率目标是98.5%。那么,这个部门目标分解到各个班组中,各个员工上。而部门的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直接影响部门绩效,部门绩效与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所以说企业目标的存在,作为一种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促使员工为绩效而不断的努力工作。

目标,能够带给企业员工许多的好处,能发展员工的能力,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双赢。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我认为,只有对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目标。即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组织高层管理者根据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需要,制定出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的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导向,系统导向,控制导向,授权导向,结果导向。其特点充分注解了目标管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任何有效目标都要遵循SMART原则,首先,目标管理必须明确、具体。专家们把这个叫做SMART原则,即目标的“具体性”(Specific)“可度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和“时限性”(Time)。应该说越到基层,各种任务越具体,在现场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对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这样讲,没有SMART也就失去目标管理的内涵。为什么这样说呢?困为目标管理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要求各种指标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我们有时会在工作现场看到悬挂着这样一些大幅标语:“安全重于泰山!”“一定把质量搞上去!”但是你一问员工:安全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回答是:就是别出事呗!那质量的标准呢?就是少出次品呗!这不行,标准一定要具体,或者说,我们的目标能量化的就必须量化,即使是难以量化的,也要把结果描述出来。

其次,目标的设定应该既具有先进性、挑战性,同时又要具有可行性。没有先进性和挑战性就失去了激励作用,等于没有目标;但是又不能把目标定得没边,无法实现,还要考虑到可行不可行。我们把这个原则叫做“让小孩跳起来够桃”,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应该让大家经过努力一跃能够实现。因此我们既要强调队伍能打硬仗,但又不能蛮干,强迫部下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因为这样会使部下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注意:严格意义上的目标管理,其目标不是上级强加的,而是由员工与所属领导共同制定的,目标的达成是员工自我管理的结果。目标管理的核心是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要客观分析实现目标的边界条件。什么是边界条件?就是实现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依据《生产任务单》的要求对人员、设备、物料、技术能力、能源等进行测算,任何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应尽量在开工前和有关部门沟通,并得到解决,避免误事。边界条件我们又称之为底限原则,它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基本前提,否则就是不顾条件地蛮干。比如现在有些地方的所谓献礼工程,为了在某某日子之前一定完工献礼,结果活儿是完成了,但成了“豆腐渣工程”。因此原则比目标更重要。这一点已经被无数实践所证明,因为原则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

二.目前班组目标管理的情况

第一.作为班组长,是否意识到班组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发展潜力和空间掌握在高层领导高瞻远瞩的决策中,而企业班组的发展则是挖掘发展潜力的先锋队。因此,班组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实力。那么班组长是否意识到发展班组就是人为因素。据我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企业将近96%的班组长是能够清楚的知道发展班组的重要性。在上级的领导带领下,班组内所有的成员共同努力工作,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坚持四大创新机制,使班组内部形成人人争先进的工作氛围,尤其在工厂内部争创“优秀班组”称号。目前,工厂内部各个部门逐渐形成一种内在的奋斗景象。许多员工利用这次企业停产检修的机会,自己主动去其他部门学习各种设备操作知识。

我认为,思想决定行动。有了班组发展意识,那么必然会有其行动的方针。

第二.是否根据上级目标建立合适自己的班组发展目标。

有目标,并不代表会成功。第一,在企业中,班组长根据企业年度发展目标及上级目标来进行分解相关工作任务,来确定班组的生产目标,任何事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引,才不会在日后的工作中适应自己的工作重心及个人价值意识。第二,充分了解自身班级组的情况。对员工各方面的技能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与员工能够和谐相处,在必要的时候,要一呼全应的局面。第三,与员工共商目标,班组目标的执行人是员工,那么班组发展目标必须充分得到员工的支持。制定出合适班组成员各项欲望所需的目标,但其方向要与企业战略方向是一致的。通过调查显示,100%的班组长主动的根据企业年度目标及上级的目标建立相关适合班组发展目标。这说明我们企业的班组长都有自身发展要求,并为此不断的努力。

第三.目标是否经班组成员一致通过才生效,班组长以身作则,带好领袖作用。

目标管理论文例4

(一)制定的目标不够全面

很多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仅仅把目光放在原材料和人工费以及办公费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成本考虑的较少,如设备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内部物流、最优订货批量、科学决策等方面,基本上都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投产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开发设计成本,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正是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这些年来,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妨碍企业发展。

(二)目标成本管理缺乏人性化因素

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虽然在制度表面上看不出多大的问题,但是对员工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的太少,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被动接受,缺少尊重,缺少建议权利,缺少岗位创新,从而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际上,员工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是起主导作用,只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业绩才能真正上升,在每个环节当中严格执行目标成本,只能适当降低目标成本。企业生产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

(三)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服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对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班组的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四)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岗位创新与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只注重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使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实际成本难以降低。

(五)忽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容易陷入下列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把握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成本分析的方法过分依赖于会计方法和制度,而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等。没有从战略高度与全局上来予以考虑。

二、关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拓宽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包含面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将目标放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上,还要注意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和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的资源耗费等都考虑进去,预测它们的目标利润与目标成本,并制定有关标准。

(二)在目标成本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带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自身解决的。带动起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在管理上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施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尽量将所有的精力都运用到工作中去,积极提出有利建议,并鼓励大家进行岗位创新。

(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能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效益。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降低了有关的目标成本。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最主要是成本的竞争,但在取得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时,成本的竞争就变得次要了。在企业内部吸收先进的技术,多搞些发明和创新,重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能提供发明和创新的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五)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

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实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不同环节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与分解,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除了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还要注意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也要多加分析,努力寻找降低目标成本的途径。在目标成本管理上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是在人、物等各方面,把整个生产运作当中的成本降到最低,才是真正的全面化的目标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吴雪林.目标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45.

目标管理论文例5

验前就专题研究课改方案的实施,并将它列为区教育局重点工程之一。

一、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

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对这四个素质的内容阐释各有不同,这就给课改方

案实施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依据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校教育、学生的实际,初步确

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政治思相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学加强

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

国主义教育中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获得知识,要借助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主要

表现于一个人的智力。所以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一般说偏

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认知和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

系。但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维力。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身体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力量、耐

力、速度、协调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社会的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指有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能积极调节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能自

觉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教育还是心理素质教育,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

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而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是核心问题。

要教育学生从小会劳动、会动手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劳动。故而

该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即立足于“愿不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强

调“会不会”。

二、落实三个板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修课。必修课是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主要阵地,是个性发展的基矗在实施课改方案时,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我们采用:1.钻研新教材,要求教研员、基层教师学习新教材,钻研新

教材。为此,我们狠抓备课,狠抓教材,教研员不仅自己要了解新教材知识点编排的意图、

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指导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提高驾驭新教

材的能力。早在1994年我们就提倡教研员下基层上实践课,至1994年下半年全室教研员无

一例外地均自觉到浦西、复三孝西凌家宅幼儿园上课研究,取得对新教材的第一手材料。目

前上课实践已形成了制度。

2.研究教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

分教师还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没有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高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这

就给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为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决定把改革课堂教法的

立足点放在“思维训练”上,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研室于

1992年起就开展“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课题研究,各学科根据这个总课题,结合

学科的特点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3.研究考法,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年级分目标的要求,反复学习教学评价的方法。我

们大胆尝试了口试(如语文、英语学科)和操作(如理、化、劳技等学科)考试。有些学科

以平时考核为主取消阶段考试。这样做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他们可以学得生动活泼些,

教师也可放手教学,有利于向素质教育转轨。

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特点。按课改方案规定,选修课是

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修习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为了实施课改方案,我们采用:1.组织选修课教师的培训。1995年暑假我区对选修课教师

培训了2次,一次由大同中学教师负责,性备涸穑瑺共培训27门学科,参加的教师多达220

人次。

2.提出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选修课开设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本区10所完

中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按方案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设置的科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类是基本上按方案的要求开设,学科门类虽然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但是还

是从拓宽、加深等方面让学生有发展的余地;第三类是由于搬迁拆房等原因尚未按要求开设

选修课。选修课都是必修课的延伸,但是延伸不是增加一节必修课,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

或补缺,或提高。

区教研室对这三类选修课在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报出分类教学要求,并加强分类指导,保证

选修课的因材施教。

3.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年级组负责选修课的学籍管理,教研组负责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有

的学校,如大同中学、敬业中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选修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了探索性研究,

取得很好的成果。比如大同采用“特长认定”的办法,得到市课程办的认可,并认为这是创

举,也是今后的方向。敬业中学长期坚持开设选修课,每学期将学生成绩记入成绩册,并通

过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学生、家长反响很好。

活动课。课改方案把活动课作为一类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并提,显然不同于过去的第二

课堂。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设置该类课程是方案的一大特色。

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采用:1.提供活动课教材。现在作为正式

课,教材就成为首要问题。而基层教师大多数没时间编写教材。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多渠道地

提供教材。

2.培训活动课教师。在方案试行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培训活动课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第

一种是由少年宫组织培训;第二种是能者为师,由基层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第三种是邀请名

人或有一技之长的艺人参与培训。

三、抓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区承担中学劳技、小学《自然常识》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的试验任务,这三门学科

的市级培训也就由我区承担。四年来,我们为全市试验学校培训了数千人次,每次寒暑假培

训参加的人数是其他市级培训无可比拟的。尽管这三门学科教师专职少,兼职多,但参加培

训很少有缺席的。由于教材组与教研员合作协调好,认真负责,每次培训都受到学员的称赞。

我们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自然常识》与《生活与劳动》两门学科的青年备课组既在课改试

验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又使他们在课改中得到了锻炼,他们有的在区、市及全国各类教

学教研评比中获得高奖,有的已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他们都深感青年备课组对自己的培养很

重要。

选修课教师十分缺乏,我们就组织教研员、大同中学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

本区自行培训选修课教师,这在全市属首创。

活动课教师培训的任务也很重,我们就组织教育学院和少年宫、少科站联合办班,也顺利地

解决了本区活动课的师资问题。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非常重要。这几年我区首先注重区教研员的

素质提高。教研室组织教研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组织教研员下基层上课,

参加课改实践,既了解了教学第一线的状况,也取得了对基层教学的指导权。教研员在自身

提高的基础上,带教基层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参加教研科研,今年青年教师向市申报教科研

课题的48位,超过历年。我们还利用学科中心组、课题组活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理论。最

近,我们着重学习“思维训练”方面的理论,并扩大影响、带动基层骨干教师学习。

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以智育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传统的评价机制。

目标管理论文例6

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触目惊心,近年来一桩桩涉及国内外知名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案件使人们不仅对企业自身,甚至对证监会、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产生了重重置疑。是什么原因使“泛假主义”如此猖獗、有恃无恐?造假者的趋利动机难以根除,但动机转化为结果是需要条件的,如何防范虚假信息已不仅仅是会计界的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了政治界、经济界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1加大违法成本,健全制约机制

1.1对违法者的相关处罚

有人曾把上市公司比作足球,证监会是守门员,地方政府、会计师及证券商都是射手,射手们齐心协力、一定要把上市公司这个球踢进大门!这么多人齐心协力,也难怪造假猖獗,难于治理了。

如今,公司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虚假会计信息占很高的比重。由于查处力度不够,某一公司的虚假信息被查出的可能性很是微小,这本足以另造假者欣慰,即使被查出,处罚又很轻微,一般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通报批评、警告、罚款、市场禁入、禁业、吊销执业证书等。除非达到红光实业、琼民源、大庆联谊之流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才见有所举措———追究刑事责任。刑事处罚最重一般也不会超过5年的有期徒刑。针对民事赔偿问题,更是无依据可循。

再说对涉案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处理,“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仍以行政处罚为主。即便如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过高的诉讼成本和过低的诉讼收益使其将注册会计师推上被告席的几率也是很低,这就更加助长了注册会计师充当“射手”的风气。

1.2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在这里,我们要很好地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大“泛假者”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最有效的途径也恐怕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来得最快。如果法律条文对会计违法行为规定明确(包括有关的民事赔偿问题),可操作性强,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同时严格执法程序,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违法所获收益难于弥补其违法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其造假行为自会加以收敛。诚然,即使对于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再完善,但是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到位,或者疏于对违法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增无减。

2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只有可参照的法律条文还不够,要想加大对虚假会计行为的处罚力度,首先必须将违法者从众多的企业中查找出来,这是前提。我们不能总是指望造假企业如滚雪球般将造假规模越滚越大,最后实在包不住了,才被披露出来。这时,无论采取怎样严厉的惩治手段,投资者的损失都已难以得到弥补,只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已。在这之前,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审计———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与评价功能,将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扼杀于其壮大之前。

“1990年对克莱斯勒来说并不好过。近十年来自日本及欧洲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不断压榨着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克莱斯勒尽管在产品质量上努力追赶竞争者,市场却并未对此做出多少回应。与此同时,竞争者还在不断地为其产品加入新的功能与技术。

日元在升值,然而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却并未受到影响。克莱斯勒公司的现金流在缩减,盈利在下降,股票价格一度低至每股10美元。面临这种严酷的现状,克莱斯勒怎样翻身?”这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管一民教授在“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财务主管培训班”授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管教授指出:“一项关键的举措就是引进目标成本管理,并运用于产品开发的全过程。目标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的最好证明是:克莱斯勒的股票价格由1990年的每股10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每股54美元。收入增长了70%,汽车与卡车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2.1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克莱斯勒的利润与现金流几乎增加了400%。但这并不是全部,目标成本管理还帮助克莱斯勒实现了组织转型,通过有效的跨职能团队,采用简单的产品/流程设计规则,基于成本影响的设计决策,提高生产率的生产过程,消除耗时耗费的产品改变,在产品设计中尽早考虑顾客、供应商以及分销商因素等措施建立了一种新的公司文化。”其实,许多全球汽车制造商使用目标成本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加快新产品开发设计,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

如本田汽车公司在重新设计新款畅销车“思域”时,力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顾客满意程度。改进的地方有:将仪表盘的时钟刻在收音机显示器上,简化车身铰链,重新设计保险杆、挡泥板和其他部件,以减少组件,降低生产成本;再如福特汽车公司的新产品设计项目“福特产品研发系统”可以加快新车研发、改善设计质量并节约设计成本。该系统以网络为基础,集中全球范围内福特工程师的研发能力,使之竭诚合作。最近,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4500名工程师使用了该网络工具。福特还使用结构动态研究公司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加快设计进度,降低设计成本并减少汽车样品生产成本。

目标成本管理出现的背景、实施原则及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1.目标成本管理出现的背景

目标成本管理在今天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当今的产业环境性质所决定的。如今,企业必须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环境,适应快速变化的特点。作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通过技术领先达到产品高质量,已经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另外,竞争者之间的产品质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使得依靠质量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很难奏效。产品质量需要提高的同时,成本也必须降低。除了质量和成本外,时间也构成新战略三角上的重要一点。

公司应对商业竞争环境,需要做到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公司经营之前做出回应;持续地改进经营,而不仅仅是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外关注顾客的要求以及竞争者的威胁;将公司内部和外部各因素有机结合,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解决。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为温和的竞争环境设计的,那时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传统方法无法适应现今的商业环境,因为它是在事后控制成本与质量,试图寻找暂时的均衡,向内关注效率,暂时性而非彻底地解决问题。

2.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原则

(1)价格引导的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通过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减去期望利润来确定成本目标,价格通常由市场上的竞争情况决定,而目标利润则由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财务状况决定。

(2)关注顾客。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由市场驱动。顾客对质量、成本、时间的要求在产品及流程设计决策中应同时考虑,并以此引导成本分析。

目标管理论文例7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还有一种整合是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时,就没有必要专门提“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概念,而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2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如何具体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如何具体实现整合,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最主要的可能还在于对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的微妙差异。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在做法上,该课题强调3个要点:一是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二是相应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应着重提倡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基本组件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目前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热门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美国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几何画板”与数学、物理课程进行整合。从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看,这种观点看重的似乎是被辅助的其他各学科教育(包括突破难、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而非信息技术教育本身。

另有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来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总的来说,这一类整合从目标价值观看,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对取得的资料的分析,对已有实践的思考和一些理论推测,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问题,提以下几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整堂课以讲为主加大屏幕展示的模式,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价值就不大,而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事实上,包括设备投入在内,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本相当高,如果只计被辅助课程的目标价值,不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价值,是很难取得令人信服的效益成本比的。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他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在美国的小学中被经常采用。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的整合方面还有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是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整合问题,也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如何安排和衔接。这个问题近阶段会非常突出。

(3)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单独依靠其课程教学本身是难以全面达成的,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专题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及周边信息环境的建设和利用,将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4)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目标管理论文例8

公共管理目标体制能够领导社会人员履行自己的责任,规范市场,维持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稳步前进,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目标来说是实践的理论性基础。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当中某些制度比较僵化,公共管理对于不良行为处置的方式比较单一,有关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没有被合理运用,久而久之,公共管理目标就被简单化。要求过高,单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的体制反而会与公共管理目标相违背,在对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管理时,忽视了公共管理目标的本质要求。比如在管理市场经营活动时,由于商家没有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市场管理人员除了让经营商罚款外,还取缔了他在该处进行商品贸易的权力。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人员没有认清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反而将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异化了,他认为罚款是解决这件事的主要方法,殊不知在这件事中,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市场经营人员的环保意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对市场的营业活动以及经营商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所以需要灵活运用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目标完善化。

1.2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

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公共成员行为的偏差、计划执行时的偏差、经营活动的偏移。由于社会成员思想上的偏差,会逐渐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他们是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参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会对公共管理造成影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差距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观念、社会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目标。计划是公共事业行使的战略性目标。由于计划来源的不同,执行者的不同以及标准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就是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所以企业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目前由于企业在节制用水,环保等事务上没有处理好,企业的目标又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也会使公共管理的目标异化。

2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规避

2.1增强公共管理当中的监管力度,有效避免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现象

政府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监控手段,对公共管理当中违背目标的行为进行严格管制,必要时可以采取处罚措施。还要扩大监控的渠道,尤其要扩大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公共管理当中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监管当中突出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解决。还要强化公共管理当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社会人员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公共管理目标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不仅能够加大使命感,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只有团结,才能制胜。

2.2提升公共管理中目标的相容性,避免目标异化现象的出现

让每一个社会的参与者都成为社会的决策者,将自己的爱好以及目标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对应起来,将社会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有效融入社会公共管理的事业当中。对于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要合理对待,不可以推卸社会责任,因为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主体是社会人员,所以需要扩大沟通以及信息化的途径,为了公共管理的目标而奋斗。

2.3提升社会人员对于理论化的理解程度

公共管理者背负着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执行者来说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目标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公正意识。当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时,要注意顾全大局,可以主动地为了公共社会管理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利益的相同性能够降低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程度。

2.4公共管理目标制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标体制制定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应该要在符合公共社会对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高,同时还要注意目标是不是和市场以及企业违背,如果是,就要做出调整。

3规避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理想,只有将目标异化进行规避,才能快速发展社会,赶超其他国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企业、市场以及金融性产业,因为这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目标在大致上是一样的,所以规避目标异化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目标管理论文例9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1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2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目标管理论文例10

一、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导向,是财务人员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的,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可能发生变化。目前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业内届也存在不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投资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利润,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再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的关系,是个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横向比较;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以上种种缺点决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欠妥的。

(2)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

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与发生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投资者投人资木获得回报的能力。蓦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该指标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导致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②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越大;③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④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对于非股票上市企业,对其进行评估价值也很难做到。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1.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资本结构理论提出,有债务的企业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因此,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越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理论。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4.等级筹资理论。1984年,梅耶斯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序筹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其次,债务筹资由于股权投资。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过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以上分析可知,利用负债资金具有双重作用,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当企业负债比率太高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1)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它是以分析每股收益(EPS)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EPS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EI''''S无差别点的销售量,可以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由于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负债融资还是股票融资,其每股收益是相等的,则有:EPSI=EPS2,即(EBIT一Il)(1一T)=Nl-(EB1T一12)(1一T)=N2其中EPSI,II,N1分别代表权益融资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EPS2,12,N2分别代表负债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T为所得税税率。

(2)比较资金成本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决策前先拟订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本结构。该方法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结构较为简单的非股份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