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直升机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35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1

纵观直升机技术的多年发展历史,自第一代到第四代直升机,各项性能指标的进步均得益于直升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直升机各项技术的进步又离不开材料、加工、制造工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如今,直升机经典技术已发展成熟,为了满足特定使用需求,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设计理念,掌握现代化先进设计技术,充分考虑到设计、制造、管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逐步提高我国直升机技术水平。

1.直升机技术现状分析

目前,全球直升机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军用及民用直升机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直升机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为了满足军事作战需求,要求直升机具有多种作战功能,满足军事战术的需求;而在民用领域方面,直升机也有重要的应用,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因此,在研制新型直升机时,应关注装备的改进。就全球直升机技术而言,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总气动设计技术日趋精细化、综合化与集成化,具有满足客户各方面需求的总体设计能力;(2)新一代旋翼系统技术全面实现了视情维护,直升机桨叶拥有无限寿命;(3)综合隐身技术大幅提高,新隐身材料及设计技术有了新进展,有效减小了直升机的红外、雷达、目视及声学特征,满足了直升机的生存性能;(4)直升机机体结构日趋模块化,极大地简化了机体结构,有效减少了各种零部件的数量,有助于维修及维护工作的开展;(5)关键部位采用了复合材料,极大地提升了其适坠性与抗击性能,延长了机体寿命;(6)发动机技术油耗越来越低,功重比日趋增大,并装备了现代化监控、数控及状态监控系统,提高了其有效载重,有助于在高温高原环境下使用;(7)现代化航电系统及设备的应用,满足了信息共享、多路传输等需求,加之现代化夜视传感器的应用,使得直升机全天候作战水平大幅提高;(8)新型高速设计技术满足了直升机高速飞行及各项作战任务的需求。

虽然经多年发展,我国直升机设计、制造、试飞、试验等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中上水平,具有一定的研发、生产技术基础。但由于产业总集成效果差,产业支撑技术基础薄弱,还未形成成熟的自主研发技术体系,设计水平及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直升机产品而言,我国直升机行业已形成了以AC310、311、312、313、352等为代表的谱系,但是,在30吨以上的重型直升机方面几乎仍为空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仍需借助国外先进重型直升机完成救助任务,国产直升机技术水平亟待提升。此外,目前我国能够在高温、高原环境下工作的直升机很少,必须加快适应高原条件的使用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及战略安全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直升机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材料加工方面,还是前沿、探索技术方面,均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工程经验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还未完全建立各类数据库,缺乏前沿技术及预先研究,对直升机技术研发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艺,严重制约了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发展。

2.我国直升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创新旋翼桨毂

随着我国对直升机技术发展重视程度的日趋提高以及研发投入力度的逐步增大,近几年来,各种诸如反扭矩系统、整栋控制技术、新型旋翼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标志着直升机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换代,关键在于旋翼桨毂的创新。为了创新旋翼桨毂,未来我国必须加强无轴承桨毂设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简化桨毂结构、降低成本,保证使用效果。就旋翼桨毂的结构而言,为了提高其强度、弯曲刚度,应加强单向复合材料的应用,确保桨毂保持较低的扭转刚度,充分发挥摆振、挥舞的功能。

2.2充分应用CFD计算法

无论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在旋翼涡系及其周围气场流畅方面具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试验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国产直升机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显示,CFD计算方法可准确地给定直升机旋翼四周气流的动力学特性,有助于科学计算直升机的动力特性,简化试验工作量。因此,未来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及设计方面还将对CFD计算方法投入大量的应用,以推动直升机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2.3解决直升机的震动问题

震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国产直升机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是直升机技术研发、设计中的主要难点,主动减震技术的诞生及逐步完善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带来了曙光。主动减震技术的原理在于现代主动控制技术在控制直升机震动方面的应用,借助于现代主动控制技术,抑制机身对于直升机旋翼激振的响应,达到减少震动的效果。

2.4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

仿真技术也是推动我国国产直升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之一。通过在仿真设备中输入直升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对直升机使用效能进行定量计算及对比,就直升机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直升机设计方案专项分析评估报告。该方法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逐步成熟,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为此,我国未来在直升机技术研发过程中,也应加强仿真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直升机技术迅速同国际水平相接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必须加强直升机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强直升机技术的研发力度,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直升机技术,推动我国直升机技术迅速更新换代,逐步同国际水平相接轨。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2

80年代末,一种新型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装备到了部队。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飞机的火控和雷达系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战斗力。在蓝天,人们只能欣赏那优美的飞行姿态,却感受不到它做为航空武器的那种空中利箭的锐气。在训练之余,许多飞行员便把这种飞机戏称为“和平鸽”。

眼睁睁地看着用巨资研制出的航空装备形成不了战斗力,上级主管部门心急如焚,军委和空军领导也为此焦虑。为把这只“鸽”变为能攻善守的“鹰”,军委决定不论用何种手段,一要给该型飞机加装一套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为这只“和平鸽”装“火眼”、配“铁拳”。

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闻听此讯,个个摩拳擦掌,纷纷递交请缨书,要求完成这一艰苦任务。经过激烈竞争,最后重任落到了60年代初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女高级工程师彭志焕肩上,由她担任课题组组长。

由于提高了科研起点,加上加改装的机件多、重量大,随之也带来了加装结构空间紧张、全机电磁兼容和雷达通风、增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给课题增加了很大难度。这时一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劝老彭:“这些都是目前很新的技术,国内还没有人搞过,你们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了,何必要冒这个风险呢。”对此,课题组的同志们觉得,对现在落后的航空装备进行改装,就是在与自己过不去,就是要给自己出难题。今天我们多攻下一个技术难题,在明天的空战中我们的军队就能多一份胜利的把握。

改装过程中,课题组长彭志焕一次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造成股骨骨折,手术时用了3根钢钉固定。因为课题任务急,术后没有很好恢复就参加了科研,以至引发了股骨头坏死,后经再次住院进行矫正,医生反复嘱咐她一定要注意休养,否则极易造成瘫痪。可这时的课题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实在容不得半点马虎,没办法,彭志焕只得提着药罐、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带着课题组的同志南征北战。

经过3年多的奋力攻关,课题组的同志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为这种新型歼击机加装上性能优良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使之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该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装后的战机整体作战能力提高了80%以上,成为我军新型主战装备。昔日这只温顺的“和平鸽”,如今终于变成咤叱长空的“雄鹰”了。

铸造蓝天“神毯”

1996年5月22日,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聚集着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此刻,他们的目光都注视着草地中央的一个模拟座舱上。

“发射!”一声令下,只听“嘭!嘭!”两声,飞机座舱盖和座椅迅即弹起,在空中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这时,测试仪表显示的数字令人吃惊:0.289秒!“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庆祝这一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外国武官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称“OK!OK!”。

短暂的欢呼兴奋之后,人们不约同地把手伸向一个戴着眼镜、头顶微秃的中国军人,他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杨新明。

此时此刻,杨新明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思绪回到了6年前他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北疆航空兵某师一架某型歼击机,在进行夜航训练返航四转弯时,发动机突然熄火停车,当时飞机的姿态比较好,飞行员要求迫降。然而就在飞机着地时,前起落架折断,座舱突然起火,飞机在地面,飞行员无法弹射出舱救生。到这个部队进行调研的杨新明看到现场,作为搞了大半辈子航空救生的专家,在眼皮底下发生的这一幕,就像沉甸甸的包袱压在他的心头。从那一刻起,杨新明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套世界最先进的救生装备,铸造出一条神话中“天兵天将”的蓝天“神毯”。

装备在这个师的这种某型歼击机是我军的主战机种,但其救生系统缺乏在“零高度、零速度”(通常简称“0-0”)范围内的救生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恶劣的险情,飞行员很难获救,座舱成为“死亡之舱”。

有统计资料表明,飞机发生事故的机率在起飞、着陆过程中占的比例最大,美军为55%。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弹射救生性能作为衡量战斗机性能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0-0”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要求舱盖抛离迅速、弹射通道清除彻底、座椅启动快、弹射轨迹高、空中姿态良好、人椅分离及时和救生伞稳定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飞行员救生都可能失效,技术难度很大。国际上救生的主要技术指标――抛盖时间要求不大于0.3秒。美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的抛盖时间为0.3秒,为世界上最短的抛盖时间。要想实现“0-0”弹射救生,必须解决“0-0”弹射通道清除和座椅“0-0”性能改进。

刚立项时,由于上级给的经费不足,没办法,杨新明只得带领课题组的人员挤进一间被列为危房的仓库做实验。这间仓库墙上的裂纹能放进一个手指,遇到刮风天是房外刮大风,室内刮小风;下雨了,雨水会顺着墙壁往下流。做实验需要有飞机座舱,可买一个座舱需要十几万元,他们买不起,怎么办?无奈之下只得用别人淘汰的模拟座舱应急。就这样一个座舱盖也得要6万块钱。为了不让抛起来的座舱盖掉在地上摔坏,他们采取了用人工接的办法来完成。一个盖有几十斤重,接不好落在人身上,轻者砸伤,重者有生命危险。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后退,因为他们把这些实验设备看得比他们的生命都重要。他们说,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护好实验件!

刚开始试验时很不顺利,设计了几十个方案都失败了。杨新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方案就是出不来,连急加累,不几天,他的耳朵听力突然下降,左耳朵几乎失聪,眼睛的视力也下降到了0.3左右。在战友的劝说下,杨新明勉强同意住进医院。那几日,杨新明真想退缩了,可一想起那名牺牲的飞行员,他的信心又足了。渐渐地,“要用我的生命去救飞行员”这个信念,在杨新明的心底牢牢扎了根。

出院后的第二天,杨新明又走进了实验室。

经过两天的思考,他改变了主意,把试验场由室内挪到了室外。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杨新明就带领大家在实验室边的垃圾场上清理出一角,建起了后来蜚声军内外的弹射救生实验场。这个简陋的实验场夏天气温高达40多度,工作时臭气熏天不说,有时连计算机都“罢工”,不得不专门买一台电扇给它吹风降温;冬天天寒地冻,风一吹,沙土、废纸满天飞。但他们全然不顾,干劲不减,有时一天要进行4次试验,每次试验都要把所有的系统全拆装一遍,座椅加上假人就有三四百公斤,没有升降设备,就靠他们几个人抬上抬下。

课题组只有四五个人,他们既要当设计员,又要当试验员、记录员,每个人干的相当于通常情况下几个人才能完成的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100多次综合试验,杨新明带领课题组同志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研制成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装备,其座椅“0-0”性能、防掉盖技术、抛离机体、结构形式、余度可靠性等均挤进了国际前沿。这一成果当年便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魔振”永失“魔力”

金秋10月,在以色列召开的第16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一个带着眼镜、个头不高的中国人,用流利的英语在宣读论文,会场鸦雀无声。当他将《直升机空中振荡的试验研究预防》论文宣读完毕,立即响起了热烈掌声,与会专家对该文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个中国人就是飞机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忻志明。

忻志明是有两个硕士学位的直升机专家,他前后上了11年大学,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格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越是难的事情,越是高精尖的科研,越有挑战性,他就越干越有劲。

80年代初,一架某型直升机在进行本场飞行时,突然发生骑马式剧烈振动。尽管飞行员立即采取了措施,可飞机还是没有解除抖动,最后不得不中断飞行任务进行紧急着陆。回到地面开车再检查时,振动却已经消失了。飞行故障的原因也随之查不清了。直升机空中振动故障一直是困扰国际航空界的一个难题,经常“突然”出现又往往神秘消失,被航空界喻为“魔振”。振动轻微时,直升机像“筛糠”一样颠簸、摇摆;振动强烈时,直升机又像惊马一在空中乱跳乱窜,常把飞行员颠离座椅。

任务下达给了空军某研究所,该所立即组成了以飞机研究室为主的课题组。室领导马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汇集了各专业的专家,对故障展开了攻关。忻志明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他和课题组同志一起,大胆提出了国内还没有采用的全机地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的新途径。

所谓地面物理模拟试验,就是用一架真实直升机与地面飞行模拟转台、以及计算机交联进行试验研究,以使空中振动故障现象再现,同时研究各种参数的影响关系,寻找故障机理原因。

在攻关的3个多月中,忻志明日夜拼搏,走遍了北京地区航空科技情报部门,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回母校与老师商讨计算方案,冒酷暑、顶雷雨到驻在江西山区的某研究所去搞计算,探索出了一种简便计算修正法。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各方案的试验,课题组终于使故障再现,弄清了发生故障机理原因,研究出了预防措施和处置方案,“魔振”的来去行踪终于让他们捕捉到了。

问题解决后,他又和课题组同志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这些宝贵的研究结果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上升到理论。善于挑战、勇于攀登的他,整整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份试飞记录报告和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彻底解决了该型直升机空中振动难题,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模拟技术参与飞机故障研究的先进途径。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辟高原的空中通道

五六十年代,在祖国的疆土上,高原是直升机还未涉足的领域,也成了世界上直升机要攻克的主要堡垒。这片神秘的疆土被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山脉所围隔,四方都是险要的门户:南有喜马拉雅,西有喀喇昆仑,北有唐古拉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这里含氧量是海平面的一半,任何以氧气作为助燃动力的机器到这里都会像人一样害上高原症,功率减少40%。在世界屋脊上使用直升机,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不能让祖国的任何一寸疆土没有空防。”敢于挑战困难的飞机研究室科技精英们面对现状,主动要求对装备我军的某型直升机进行挖潜改进,成功地开辟了世界上第一条海拔4000米以上的直升机航线,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此后,又成功地使我军现役歼击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战略跨越。

开辟一条从内地通往雪域高原的航线,打开空中战略通道,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由于国情所限,当时我军装备的直升机是建国初期仿制苏联的某型直升机,战术技术性能比较差:飞行距离短,载重量小,飞行升限低,最高只能达到3000米,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况且,这种直升机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执行任务,国内没有搞过,国外也没有先例。

当时前苏联专家断言: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无使用价值。

为了实现军委尽早开辟通往高原的空中战略通道的战略意图,飞机研究室成立了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由新中国培养的直升机设计专家、研究室直升机组组长温清澄担任。

到世界屋脊去飞行,首先要确定3000米以上的飞行包线、各种高度的起飞重量和载重、解决起动功率等技术难题,然后再实地试飞验证。接到任务,温清澄便带领课题组赵长年、游中校等同志进入了紧张的考察和研究中。当时确定进藏的某型直升机因为有许多先天不足,必须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试验之后才能进藏。他们先与地方航空工厂一起,大胆采用增压二速的起飞状态,通过了功率关。之后又攻关解决了发动机在零下30多度的低温条件下顺利起动问题。经过3个月艰苦的计算、试验,取得了数十万个数据,并重新制订了新的最大起飞重量计算图,把苏联人规定的最大标高3000米的包线图延伸到了5000米,为直升机的高原试飞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摸清进藏航线,温清澄小组找来标注精密的军事地图,反复分析、研究直升机进入和通过高原的最佳路线,查阅了大量气象资料,对航线沿途地区温度、湿度、风雪、空气密度等各种可能影响飞行的条件,都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进藏试飞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就开始了不同季节、不同标高场地的试飞,一步一步地探索着直升机的高原使用性能。

温清澄、赵长年从海拔1700米的某机场开始向高原试飞。初来高原,他们无不眼冒金星、两腿打飘。为了测试直升机载重,他们用卡车拉了一车的水泥块,每块25公斤左右,搬上搬下地给直升机加配重,高原缺氧,走路都喘大气,弯腰搬一块石头就感到双臂发酸、脑袋发沉、脸色发紫。

这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土地。在标高4200米的鄂拉山,的戈壁用凹凸勾勒成一片令人惊骇的轮廓,使人想到一座座坟堆。初到这里,他们看不见一片树叶、一根青草、一缕灯光,他们找了一个场地作停机坪,跳下直升机进行测试不到10分钟,就有好几个人晕倒,除两名藏族向导外,所有人都感到血压已不是正常值。因为在天气、饮食、住宿等方面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谁的身体也抗不住。温清澄的心率过速,血压开始升高;过去血压就偏低的赵长年,这会儿血压更低,太阳穴的血管老是“蹦蹦”地跳……试飞从标高3000米到4500米,一直飞行到沱沱河。在沱沱河住的几日,南国长大的温清澄和水乡出生的赵长年只用冰冷的雪水洗过一次手,洗脸洗脚却不敢奢望。以后赵长年接受了试飞东线的任务,先到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墨脱等地区进行了试飞。

几度春夏秋冬,他们逐渐增加海拔高度。游中校等同志接受了本线试飞和开辟航线的任务。西起阿里狮泉河的冈底斯山脉,海拔多在五六千米,亘古的永冻层,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沿新藏线试飞阿里地区航线选在了当年初冬。这种考虑是因为低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可以使直升机飞得更高一些,然而这个季节对于千里新藏线来说,却是一年中大雪封山期的开始,很多路段其实已不允许通车了。

游中校乘直升机从新疆和田到沿途海拔最低的喀拉喀什河山口观察地形。山口比较窄,宽度仅有100米左右,直升机贴着山飞时,他觉得就象穿梭在天井内,随时都会碰着两边的崖壁,但他全然不顾,继续测试着数据。以后,一站一站地选择起降点,并作出准确的计算和试飞。课题组乘车经过6000多米的界山时,头疼、恶心更为厉害。汽车水箱80度就沸腾。每当夜幕降临时,课题组的同志只得伴着直升机露宿在荒芜人烟的高原上。夜里温度低,怕发动机冻坏,也为了保证发动机起动,大家把所有能够挡风的物件搬来把发动机围住,并用暗火保温。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程,直升机终于第一次飞过了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降落在中国人口最稀少的阿里地区首府。

仅有上千人的狮泉河小镇沸腾了,老百姓倾城出动,夹道欢迎,人们载歌载舞,敬哈达、献酥油茶,像过节一般,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降落在此的直升机唱呀跳呀,尽一切所能来表达自己对直升机飞来的欢悦心情。

三度春又回。1000多个日夜的奋斗,直升机组迎来了丰硕成果:由温清澄主持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当老温在国际直升机基础技术理论研讨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时,引起了与会的150多位世界直升机专家的兴趣,会议专门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提问。美国直升机学会主席迪克・刘易斯对这篇论文给了很高评价:“直升机在像这样的高原地区使用是非常困难的。温先生的研究,开辟了直升机使用的新领域。”之后美国学会还专门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

其实,谁都清楚,课题组的成功并不在于论文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公认,而在于这一试飞成功,为我军在高原地区执行作战任务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也为其他军用飞机上高原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和探索。

直升机飞进雪域高原后,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又进一步挖掘其它型号飞机的高原作战潜能,经过长达10年的攻关,使现役的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的作战能力,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

如今,只要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人民空军的作战飞机便可立即飞赴祖国西疆任何地方,并能对指定目标实施符合要求的防御。

独演活剧的“神雕”

面对军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感到要缩小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瞄准世界航空技术前沿,提高科研选项的起点,奋起直追,自觉把科技强军落实到攻克科研难关的具体实践中。

当高技术含量正以加速度在战场上递增的时候,只有那些具有一流想象力的军事专家,才能构想出未来战争的大致轮廊。

1997年的秋天刚刚来临,一架墨绿色的武装直升机轰鸣着飞向华北山区某机场。只见它稍一低头,一簇簇火舌从机腹喷射而出,紧接着,“敌阵地”区域的要地上腾起团团烟柱,传来阵阵隆隆巨响……这架武装直升机是由运输直升机改装成的。而承担改装设计任务的,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游中校任组长的课题组。

游中校,飞机研究室直升机专业组的老高工,晒得黝黑的额头雕印着岁月留下的深深皱纹,眼镜后面,眼睛常眯着缝。当他谈起对某型直升机改装的事,总是呈痴迷状:某型运输直升机是我军近年来新装备的一种中型运输直升机,为这种直升机装上“铁拳钢牙”,一直是部队指战员的迫切愿望,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迫切需要。

游中校等承担这个研制课题之初,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酝酿论证,对各种数据进行了测量计算,建立了计算机计算模型,撰写各种成文资料,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成功地扫清了设计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经过近一年的苦干,终于进入到了改装阶段。改装地选在河北某机场。天不作美,这一年的夏季气温特别高,机场水泥地经过太阳的烘烤,温度达50多摄氏度,机舱内时常是近60度的高温,参加改装的同志,身上的汗几乎没有干过,工作服上的汗盐纹一层叠着一层。由于机场地理位置偏僻,周围没有旅舍,课题组的人员只能住在机场放零件的小工作间里,有好多人得了皮肤病。机场里的蚊子特别多,进行振动测试时,由于仪器受不了白天的高温烤晒,只能晚上做,晚上的蚊子一会儿就咬得人满身满脸疙瘩。几个月下来,课题组的人拉肚子、感冒、中暑者不断,尽管如此,但没有一个下火线。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3—043-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除了依赖于国内技术进步的自我增强机制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和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功。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出口环境不断恶化,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需”大幅缩减,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另外,盲目的、不加甄别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国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企业严重依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国在事实上沦为发达国家的“工厂”,被日渐锁定在全球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可见,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路径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都曾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推动本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由原来的单向接受国际资本流入为主转向资本跨境双向流动并重。在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69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长到688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5.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名列全球第五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1.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理论基础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国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自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投资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小岛清(Kojima,1987)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指出,母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加速国内的产业升级。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影响。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也引起相关研究的关注。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Lall,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摒弃了跨国企业只能依赖垄断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eantwell,Tolentino,1990)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是在周边国家进行,随着海外经验的积累,为了获得较为复杂的技术会向发达国家投资,这样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这一论题。范飞龙(2002)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之一是要发挥其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拉动效应,因此应优先选择产品供求链长、产业内贸易量大的产业。王根军(2004)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吐故”与对发达国家的“纳新”过程,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为国内产业升级腾挪空间;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冯志坚(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途径,提出按照梯度转移原则,将国内制造业中的成熟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江东(2010)利用中国典型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规模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影响较小。

2.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传导机制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1)传统产业转移效应。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但是,在传统产业退出时会遇到退出壁垒,这些壁垒主要来自于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沉淀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已经或濒临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低梯度国家进行转移,既能释放出沉淀生产要素用于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能获取较高的海外投资收益用于国内技术的革新和研发,因此可以极大地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

(2)新兴产业成长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母国新兴产业的成长:一是通过向境外转移传统产业,将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高于国内的投资收益,并将这部分投资收益汇回国内投入新兴产业从而促其成长;三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直接投资,使国内企业能更直接、快捷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引导国内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产生需求,从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

(3)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所谓前向关联是指下游产业的技术发展或市场扩大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设备和技术等要素的上游产业同步发展;所谓后向关联是指上游产业的扩展及技术提升会刺激下游产业的投资扩大和技术提升。因此,一国对那些生产链条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的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导致国内提供要素投入和配套服务的产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波及效应,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产业升级。

(4)产业竞争效应。当跨国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时,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它必然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等方式,不断提升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它还会要求国内为其提供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由此将更多的国内企业卷入开放性的经济活动当中。另外,跨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将对国内的同行企业产生新的威胁,使该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传导机制越强,对本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就会越大,而这些传导机制的强弱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区域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区域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国向低梯度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成长效应;以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主要目的的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中国对发达国家和生产要素价格低于本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产生较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晚,但并不缺乏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例。近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不断攀升,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纺织业、食品、玩具等),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这些企业通过将低效益的加工装配环节向国外转移,实现了跨国资源的重新配置,由此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国内一些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中兴、吉利、万向等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大型企业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但是,从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较小。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10年末,对这两个地区的直接投资占总量的85.7%。分具体国别(地区)来看,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澳大利亚、新加坡、卢森堡、美国、南非、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三个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39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5.5%。与此相对比,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84.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5.8%,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非资源类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更少。由于流向国际避税地的资本最终真实去向难以明确,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返投国内以获取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优惠,因此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规模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小,导致中国无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无法更多的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来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成长,因此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行业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一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8.3%。除此以外,中国在其他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少于100亿美元,占比均小于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产业升级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偏重于对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而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不足;在投资产业的选择上,偏重于对贸易依附型服务业和能源、资源行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偏重于对传统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制造业领域,偏重于对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投资;缺少国内连锁效应强、辐射面广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之,现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服务于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和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而向发达国家寻求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尚未形成规模。

基于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考虑,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直接投资。以此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等战略性资产,并通过向国内的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这些战略性资产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国内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第二,加强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多具有比中国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且大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轻工、机械、电子、通信类产品具有广泛需求。因此,要鼓励那些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并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性转变。目前中国对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小,投资层次较低。加快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还能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加速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第四,通过能源和矿产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上游研发部门和下游资源深加工部门的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类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母国的重化工业规模,因此理论上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但对该领域的直接投资事关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初加工环节移至国外,而国内企业则专注于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培训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实现多层次开发、多层次增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品结构的提升与国内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05).

[2]陈漓高,张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于产业地位划分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4

1.1 取消转正定级制度

转正定级制度是一直沿用的初级及部分中级职称的晋升政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三年,且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转正定级为中级(主治医师、主管药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一年,或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直接转正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职称;中专毕业,见习期满一年,可转正定级为员级(护士、药士、技士),任员级资格满5年可转正定级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

自2001年开始,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转正定级制度。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须参加医师执业考试,护理人员须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这是医疗和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根据学历、任职年限和工作年限的不同报考相应级别的任职资格,博士毕业、硕士研究生任助理级满两年、大学本科毕业任助理级满四年、大专毕业任助理级满六年、中专毕业任助理级满七年可报考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硕士毕业、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一年、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或任员级满两年、中专毕业任员级满五年可报考助理级资格考试;大专、中专毕业科报考员级资格考试。

1.2 外语免试制度的变迁

外语合格证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首先过外语关。2001年以前,外语免试制度相对比较宽泛,具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中级职称可免试外语;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副高级职称可免试外语。2001年开始,取消外语免试制度,凡需要晋升的人员,全部需要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并且外语合格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高级的有效期为4年,中级的有效期为3年。自2005年开始,增加外语免试,针对高学历、高层次以及中医药等特色专业的人员免于外语考试,同时外语考试合格证取消有效期,直到晋升为止一直有效。

1.3 增加计算机能力测试

为适应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计算机能力测试列为职称晋升的一项必要条件。计算机能力测试分为全国考试和青岛市两种考试,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职称晋升的级别参加相应的考试。

1.4 晋升中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制度

以往晋升中级职称也需要参加评审,申报材料中要有体现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的论文、科研等。在转正定级制度取消的同时,人事部也出台了中级职称的以考代评制度。自2001年开始,晋升中级职称不再参加评审,只要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即可取得中级资格。

1.5 晋升的条件有所放宽

晋升上一级职称主要由学历和任职资格年限来确认,如果学历不够需要申报破格。对于学历较低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破格也是比较困难的事。在出台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政策后,对学历受限的人员适当放宽了条件。新政策出台后,晋升中级职称只要具备中专学历任初级资格满7年即可参加中级考试,考试通过即取得中级任职资格。

1.6 高级职称实行网络化评审

以往晋升高级职称,每个人申报的材料用2个材料袋才勉强装得下,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表格就要装满一个评审袋。实行网络化评审后,诸多表格、复印件不用了,既方便快捷又节约很多资源。只要每个参加晋升的人员将自己的材料通过评审软件一一录入,再通过网络向上传输至评审部门即可参加评审,所有材料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量化赋分表

由于岗位的限制,不可能达到晋升条件的人员都可以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必然要根据岗位等额推荐相应的人数,量化赋分表的使用,将每个人的业绩以分值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具有说服力。但是,量化赋分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专著、论文一栏,限提交三篇论文或专著,满分为15分,这一点所有人都能达到满分,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论文不分级别、不分类别、不分性质,“豆腐块”跟大篇幅的论著只要是发表在同一级别的刊物上一律一样的得分,显然欠缺公平性,容易挫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建议保留专著、论文数量的限制,取消上线封顶,专著、论文的量化分值细化,以不同的级别、类别、性质区分开计分。

2.2 刊物、论文级别的界定

在进行量化赋分时,往往会遇到对各种刊物、论文性质的界定,现在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哪种刊物属于部级、省级、市级,哪种论文属于论著、综述、短篇、个案等等,量化小组的专家也仅仅是凭经验来判断,难免会出现主观因素的干扰。建议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33.23;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29-03

一、引言

自从《资本论》诞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都对其经典理论进行推导与验证。当然,作为《资本论》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也被中外经济学家不断的求证。资本有机构成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技术构成,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动力的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价值构成[1]。马克思预言,在长期资本有机构成有上升的趋势。

吴欣旺等 [2]用中国1995—2007年各省的数据面板数据,验证了在中国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命题。蔡晓辉 [3]论述了随着资本技术进步,并非只有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种发展趋势。从蔡晓辉的论述,我们可以思考资本影响本有机构成的因素有多种,并不只是技术的进步。郑久平等 [4]通过对我国省际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将减缓经济增长。林毅夫 [5]认为制造业过高的资本技术构成,会显著降低人均GDP增长率,导致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

现有文献虽然对资本有机构成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是仅局限于一国数据的研究,一些结论是否能够在其他国家适用,尚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在接下来,我们提出相关假设以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各个因素。

二、研究假设

近十多年来,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经济学界对新兴市场的发展极大的关注。经济的增长不断地积累资本存量,人均资本存量也不断地增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逻辑推理是按人均推动物化的劳动资料来计算的。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增长越快,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就越慢。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的引进,节省活的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此,本文预期该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越多,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也越快。从而提出假设2。

假设2:一个国家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多,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越快。

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假设3。

假设3: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也越快。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与变量的选取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

资本有机构成(C/V)在文中作为被解释变量。依据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同方向变化,表现在购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上。用公式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现值美元计),可变资本用用当年已收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按现值美元计)来替代,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包括流动工人创造的经常转移以及非本地工作人员挣得的工资和薪水。

(二)解释变量的计算

经济增长文中用人均GDP增长率来代替,用PGDP来表示。依据假设1我们预测该符号为负号。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计算外商直接投资。投资(INVEST),由于国际数据很难统一,本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国内贷款占GDP的百分比来代替。投资率越高,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测符号为正号。人力资本(HC)是用中学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剩余价值(m)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工人劳动报酬总额之和。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工人劳动报酬。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一)模型的建立

结合上面对各个指标的分析,建立i个国家t时期的面板模型:

(二)数据选取

本文从新兴市场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国家中,选取了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从中选择出8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联邦、巴西、土耳其、韩国、墨西哥、南非和埃及。基于文中各变量数据的有效性为原则,为尽可能的采取时间跨度较长的数据,本文选择从1980-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文中所有数据都来自世界银行。相关变量和实证部分均采用excel2010及stata12.0软件进行处理。

五、实证分析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6

1 煤矿定量装载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82条规定“提升装置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重差,应在井口公布,严禁超载和超载重差运行”。然而不论是矿井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还是单绳缠绕式提升机,不论是主井提升还是副井提升系统,依据我国目前的设备和设施装备水平,都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严禁超载”,只能是依靠“定性”管理,而不能实现电梯式的“定量”超载闭锁的本质安全型管理。如矿井实际生产中对于副井提升系统矿车装料多少、吊运大件的单重、配重等,很难精确控制吨位数量,对于主井提升系统虽有装载定量系统,但箕斗的粘堵问题,时有造成二次装载问题,在煤矿行业就发生过多起因超载提升造成重大机电事故,这不仅使矿井的生产设备受到破坏,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还会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矿运输提升事故所占比例仅次于瓦斯和顶板事故,是煤炭系统的第三大灾难事故。

2 承载实时在线智能监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2.1 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

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

2.2 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解决现有传感器精度低、抗冲击性差的难题;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2.3 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2.4 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3 项目技术关键和实施方案

3.1 技术难点

(1)由于井筒环境恶劣,提升机在井筒中运行状态无法直接获得,而钢丝绳终端载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具有紧密的相互关联性。因此,需掌握钢丝绳终端载荷的变化趋势,寻求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模型,利用钢丝绳终端实时检测的张力来判断当前提升机运行状态。

(2)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开采,矿井的设计井深、提升距离逐渐增大,提升钢丝绳运行与装载过程中的动载荷也越来越大,而提升钢丝绳绳受到的动载荷需要直接传递到实时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称重式传感器上;同时,称重式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需要快速的存储、分析与判断。因此,需开发以大量程、高精度、抗冲击性的称重式传感器为核心的提升机运行状态的感知技术与设备,实现提升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3)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有线传输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对矿井提升系统实施全面、有效和灵活的数据传输,而无线传输系统在井筒内无线信号衰减异常严重,对无线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

(4)提升机是矿井生产的咽喉,提升效率将直接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钢丝绳终端载荷、提升时间与提升效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提升载荷将降低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增加提升机安全可靠性,缩短维修时间;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无线传感器的更换频率也影响提升时间。

3.2 实施方案

(1)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接着,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然后,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最后,分析并掌握相互关联特性。

(2)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其次,基于张力变化特性,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再次,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最终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3)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其次,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再次,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最后,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

(4)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建立优化控制模型;其次,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最后,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4 结语

4.1 建立了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了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开发了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了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4.2 建立了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设计了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开发了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4.3 建立了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实现了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了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TN7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提升机在矿井生产中素有咽喉设备之称,提升机对于矿井的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机电力传动系统复杂,控制系统要实现的控制功能较多,因此对于提升机的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能够满足提升机频繁制动和不同工作状态相互转换的功能需求。针对提升机如此复杂的控制要求,传统的电气控制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借助于PLC自动控制实现。

本论文主要结合西门子S7-300在副井提升机自动控制系统上的应用,对提升机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研究,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可靠的提升机控制系统设计应用方法,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1) 我国提升机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矿井提升机一直承担着井下与地面之间输送人员或者货物的重任,因此一直素有矿井咽喉设备之称。我国矿井提升机控制技术相较于国外处于落后阶段,国外已经发展到智能实时监控提升机并实现故障智能诊断技术,而目前我国提升机控制系统的技术,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电气控制阶段,对于数字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我国的提升机电控系统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展缓慢,多数是借鉴或者仿制国外的电控系统,并且电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 我国提升机控制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 我国提升机电控系统没有专业的生产厂家。这是我国目前提升机控制系统和控制技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的提升机电控系统,要么直接从国外公司进口,这样成本十分高昂,且后期设备维护维修十分不便;国内现有的提升机电控系统均是高校科研院所自发研制的电控系统,多数并不具备通用性。

② 我国提升机电控技术落后。目前仅仅在一些大型煤矿上的先进提升机才采用了计算机、PLC或者数字控制技术,传统的提升机电控系统都是采用电气化控制系统,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广泛使用,导致能耗过高,控制不可靠,严重制约了我国提升机电控系统的发展应用。

③ 我国提升机控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目前我国矿井提升机仅仅在上下井口端采用切除电阻的方法实现提升机运行速度的制动,制动能耗过高,造成提升机电控系统负荷太大,由此导致我国提升机控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对于提升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参数、状态参数及运行参数根本没有实现实时监控,经常发生过卷或者超速等安全事故。

鉴于以上问题,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提升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电控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机电控系统。

3西门子S7-300在副井提升机上的应用分析

3.1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利用西门子S7-300构建提升机电控系统,根据提升机的工作模块,将PLC电控以网络化模式进行布控,分为主控PLC、监控PLC和信号PLC三个主从式控制PLC,其具体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信号PLC作为整个电控系统的信号管理站,负责对提升机工作过程中的状态参数、环境参数及其必要参数做信号管理,统一发送至控制主站;监控PLC主要对提升机的关键控制参数,如井深、进口提升速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受主控PLC统一调度管理;主控PLC一方面实现对监控PLC和信号PLC的控制管理,并对由监控PLC和信号PLC发送过来的数据信号进行整合管理,并发送至上位机进行集中管理、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以提高提升机工作过程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主控PLC通过交流变频调速装置实现对同步电机的控制,进而实现提升机速度的电气化控制,同时将提升机的工作参数再反馈回信号PLC和监控PLC,从而实现了PLC网络控制系统对提升机的闭环控制。

3.2 基于PLC实现的提升机速度控制应用

提升机控制系统最为关键、也是最难实现的技术要点,就是对提升机运行速度的控制。借助于西门子S7-300的PLC,能够很方便的实现对提升机速度的控制。

基于PLC实现的提升机运行速度的具体控制方案设计如下:

(1)(1)在井口与井底分别放置接近传感器,一旦提升机到达接近传感器,即可认定提升机即将到达井口或者井底,从而进入预定的制动阶段。

(2)(2)利用光电传感器和深度指示器配合使用,实时监控提升机当前所处巷道中的位置,并将位置转化为数字量传送至监控PLC,利用监控PLC与主控PLC的通信实现对提升机位置的实时监控。

(3)(3)一旦提升机触发接近传感器,由主控PLC发出调速指令给交流变频调速装置,由交流变频调速装置实现对电机转速的调节,进而实现对提升机运行速度的调节与控制。

(4)(4)主控PLC利用监控PLC监测到的提升机当前运行速度与深度指示器的位置信号进行交叉运算,得出调速幅度,并将调速幅度指令传输给交流变频调速装置,从而实现无极调速;另一方面,监控PLC通过实时监测提升机的运行速度并反馈回主控PLC,主控PLC根据反馈回来的运行速度和程序中的预设值进行对比,结合PID调节算法实现对提升机运行速度的闭环调节与控制。

结语

提升机作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枢纽设备,其安全性对于整个矿山生产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目前提升机电控系统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实际技术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挖掘。本论文结合西门子PLC对提升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对于提升机电控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技术应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关于提升机电控系统方面的更多技术,还有赖于广大矿井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提升机电控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的提高应用。

参考文献

[1]姚书波.浅议我国矿井提升机电气传动系统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7,(19):227.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8

20世纪后半期兴起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是: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分布并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链接的现象,称之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i/2"。目前,对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收入分配、技术扩散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上。本文通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效应研究,分析其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之间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的机理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趋势及其动因

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末以前,对国际分工格局的论述依然是以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发达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间贸易。例如,日本和美国之间相互进出口大量汽车,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机电产品,而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服装;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国际分工发展到了今天,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替代了国家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体。分工关系也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功能分割承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独立公司,总部则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段。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经营费用降低、经营交易更加便捷是分工的技术条件;全球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导致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主导国际分工走向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制度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是全球化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杨小凯、张永生(2003)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形成绝对优势。

(二)中国服务业升级趋势及其动因

李江帆、曾国军(2003)分析了从1991--2000年的中国服务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比重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方向。”根据中国统计局对中国服务业的划分,中国服务业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对于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动因,李江帆、曾国军(2003)归因三点:(1)第一层次产业属于先行产业,在发展初期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使得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促使第二层次比重增大。(3)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推动第二层次比重增大。除了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升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fdi、服务贸易结构和技术扩散三大方面。

1 fdi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规模流向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使得服务业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仅为25%;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40%;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已稳获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最初,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投资向中国转移一些附加值较低、盈利较少的服务业项目。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七年内投资额几乎下降了一半;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足社会服务业,或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1999--2003年呈现大幅上升;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趋于一致。

2 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复苏与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据wto的统计,1990~2002年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长7%,高于同期货物出口增长率的6%,服务出口规模达到货物出口规模的24.7%。中国的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根据当时的统计只有4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比重不足0.6%,居于世界第34位。2004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总规模达到1346亿美元,增长32%,出口居全球第九位,进口居第八位。从服务贸易项目的进出口对比来看,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广告与宣传、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呈现顺差;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技术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电影与音像、政府服务等项目为逆差;顺差最大的项目为旅游,逆差最大的项目为运输和保险服务。

从贸易结构上可以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服务业,说明第二层次服务业受到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深;而第一层次中的服务业。

3 技术扩散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服务业国际化的推进成为了现代技术的发源地、传播者和推动器。制造业跨国公司建立国际分支网络的目的是实施相似体系内的劳动分工,将劳动密集度相对高的生产段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而保留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度高的生产段在母公司,从而拉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技术层面。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用于硬件技术研究和开放的投入并不多,而软技术优势见长,而由于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从母公司生产中分离出技术相对低的那部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当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对外建立子公司时,必然将先进的软技术带给子公司,从而带动子公司所在地的服务业的软技术提高。服务业跨国公司来中国建立子公司,可以引进能够高效率使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对国内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进研发能力,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较多的带有设计和研发功能的项目,其中多个项目是全球性的独立研发中心,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呈现比较平稳,七年内企业数目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而言,企业数目略有上升,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逐年增加,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七年内上升了224%,而社会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2003年比1997年增加了1961户,金融、保险业的上升趋势也相当明显;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表现为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003年比1997年下降了51%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力度开放中国的服务业,以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多半是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些年国际上,一些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更新迅速,需要持续的巨额研究和开发费用,生产能力投资额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替代显然是一种风险巨大的选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利用“返回头效应”先占领国内市场,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中,是进口替代模式的理想轨迹。

(二)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大力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051-02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力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和过去的的直流调速技术相比,现在的交流调速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流电动机系统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新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事实证明了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举得了巨大的进展的。

1 交流变频技术的现状

我国在变频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也有很大的生产能力,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有生产交流变频技术的能力,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异步控制和矢量控制的变频器,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效率不高,国产变频器的质量精度不高,所以市场占有度不高,主要是小工厂的操作,国外的产品的质量要好,自动化程度高,总体来说,交流变频调速的调速精确,速度平稳。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有三个优势:(1)转差频率控制、矢量变换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新的交流调速理论的诞生,使交流调速有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的交流变频技术的更加成熟;(2)功率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为主题的现代功率较大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其开关频率、功率容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交流调速装置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些为交流变频技术的总体上、硬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3)得益于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交流变频技术的变革。

2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前景展望

我们将交流变频调速的设别为变频器。一般来说,交流变频器可以分为滤波部分、整流部分、控制部分、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等。一般认为交流电动机的感应电势约等于交流电机的端电压,和频率和磁通的乘积成正比。当频率上升且端电压保持不变时,势必造成磁通量的减少,而磁通量增加将造成电机磁饱和。频率下降时(高于电源频率),磁通量将增加,造成电机不足。无论饱和还是欠不足,对电机都是有害的。所以,需要使电机磁通量恒定。这就是变频时电压要相应调节的原理。

(1)将常用的三相交流电源经过交流变频整流装置并经电容滤波后,逐步变成幅值基本稳定的直流电压通向逆变装置上,利用逆变装置功率元件的通断的控制,使逆变装置输出端获得一定形状的长方形脉冲波形;(2)通过改变长方形脉冲的幅度控制电压幅值;(3)通过改变调制周期控制其输出频率等等。

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特点有很多,主要是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和控制策略的更新以及数字微电子器的应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恒压频比控制模式,第二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采用矢量控制模式与此同时还有直接转矩控制模式。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了,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电子器件主要有逆变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智能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的升级和改造主要有逆变器的升级、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升级、智能功率模块的升级。目前这个方面对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也得到了升级。

2.2 控制策略的更新

直升机技术论文例10

传统的机械制图方式已经无法直接满足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机械制图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机械制图教学工作中,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和制图方法相结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课程的实用性较高,因此,教学方法和设计方式成为教学的难题,给专业教师带来了挑战。

1 计算机辅助设计简介

计算机辅助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作出图形,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作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复制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

2 机械制图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意义

2.1 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构形能力

和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计算机本身的高效性和快速性具有优势。不仅如此,准确性相对较高,而且修改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中,学生们首先应该培养自身的构形能力和思维方式。这也正是教学目的的集中体现。所以说,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机械制图工作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计算机辅助制图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观念的高度创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形态具体化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社会之后多数都将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开发和营销等岗位。因此,对于这些人才本身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实践能力过硬,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岗位上占据一席之地。学生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完成机械制图是一种重要的平台。教学过程中的机械制图可以提升学生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测量和分析,学生还可以明确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所以说,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机械制图的教学工作中,从宏观上还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 计算机辅助机械制图的策略分析

3.1 利用多媒体技术机械制图环境

教师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技术。这是一种将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数据信息来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有形的图像和声音等来向学生进行表达。将设计方法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在机械制图的时间中,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营造了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相关的制图工具设置文字以及图形的样式和颜色,为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3.2 将计算机制图和手工制图相结合

虽然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机械制图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一些特殊的制图教学却不能单纯地只依靠计算机来进行辅助,也需要传统的手工来完成。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是最科学的选择。如果机械图形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单一的二维图形,在实际的绘图中,学生们选择手绘地方式不仅有助于找到图形设计的规律还能够对各个参数之间的比例进行明确。如果是对相对比较负责的装配图进行讲授时,可以适当地选择计算机进行辅助。一般来说,计算机的CAD技术是比较常见的应用软件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本身的动手能力,还可以直接提升教学的总体效率。将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和传统的手绘方法相结合在现如今的多数高校中都有所应用,效果明显。因此,逐渐成为机械制图专业教师们的首选教学方式,对于达到教学目的,提升课堂氛围都具有借鉴意义。

3.3 利用剖视图和剖面图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方面,利用制图中的剖视图进行教学。在制图中,当对两个相交面进行剖切时,在获得一个直观视图效果的同时,又能对多个剖切位置的剖视效果有所了解。教师要对剖视图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为以后机械制图的设计与实践教学打下建设的基础。利用制图中的剖视图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对一个或者多个相交剖面的零件设计和实践的能力,利用实例进行演示的话,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实际设计中如何利用好该类型的剖面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另一方面,利用实际操作绘制的剖面图进行教学。先要绘制三位模型与剖面图之间的截交线投影,投影是封闭的曲线,然后在封闭的曲线内绘制剖面符号。在绘制内孔的投影时,要将其作为透明的实物进行分析,依据剖视图的定义,对其投影的绘制出了剖面和孔内的投影外,对不可见投影如果视图无法表达清楚的话,就直接忽略。

3.4 机械制图的内容与机械CAD结合

机械制图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基本方法、正投影的基本理论以及培养学生对图样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CAD则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手工制图需要的绘图工具都被一个显示器和一个鼠标就所替代了,并且CAD的绘图功能要远远超于手工绘图,无论是绘图的效率还是质量都远在于手工绘图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机械制图没有意义,如CAD中的三维模型虽然取代了手工制图方法,但是它并没有违背机械制图的理论和规范,CAD巧秒的弥补了传统制图的缺陷,两者要交叉使用,相辅相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将机械制图与机械CAD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结束语

总之,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进行机械制图设计与实践,适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是为我国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计算机辅助制图与传统手工绘图,利用剖视图和剖面图进行教学,利用CAD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信群.CAD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