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理咨询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41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1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2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3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4

Abstract: View on human na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nd is a key factor to constitu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view on human nature influences the way and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counselo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diseases and causes, and selection in the way of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about the currently most influential views on human nature, and resolves some issues such as rela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client, and counseling localization etc.

Keywords: View on Human Nature; Counselor; Client; Localization

人性观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本性”的认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往往影响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有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的出现。从人性观的发展来看,人性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人性观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心理咨询流派中的人性观

人性观是任何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人性观,他们认为本能决定一切,注重人性的先天性。现代精神分析则注重强调关系的重要作用。阿德勒学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自卑感,认为基本的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是创造的源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积极的人性观,承认人具有潜能并能在引导下自己将潜能释放出来,强调的是咨询员、治疗师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及感受。行为疗法的人性观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以认知行为为取向。

关于学派的人性观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心理学大师可以影响、改写甚至创造一个学派,所以,大师的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学派的人性观。大师们在对该学派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又深受该学派的人性观的影响。所以,大师的人性观与该学派的人性观是相互依托的。

二、人性观与咨访关系

1.人性观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基于以上各学派的人性观,咨访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

精神分析咨询师是以专家和权威的身份出现的,与来访者保持一种分离客观并完全中立的态度。行为主义把来访者仅看作能被改变和塑造的被动体,治疗的本质就是咨询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控制,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感情交流、分享,咨询师是以同伴的角色出现的。理性情绪学派认为咨询师应是相当主动直接和教导式的,而来访者则基本上处于纵的角色。

2.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的相互作用

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起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对彼此及咨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咨询师对某一特定理论的偏好正是由于该理论能反映其人性观,说明这一理论与其人性观是相匹配的。因此,咨询师本身的人性观会先验地影响其理论取向及对问题的认识,决定所做的决策,也切实影响其如何发展一套个人的咨询模式。同样,也会影响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

来访者的人性观,影响到自己的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也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对来访者人性观的了解,使咨询师更容易理解、分析来访者的行为和心态,可以协助咨询师界定咨询的目标,并方便咨询师对咨询工作作出评估。

在此,我将以大学生为例,阐述来访者的人性观在咨询中的双重机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人生规划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涉及到人性观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困扰他们的表面的问题,更应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性观。正确的人性观将使他们获益终生,同时,不合理的人性观也将可能困扰其一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自己本身已有的或愿意接纳的人性观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某大学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其次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作为高校的咨询师,对大学生人性观及其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其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为有效的咨询开辟了蹊径。但如果对大学生的人性观所知甚少,且对自己的人性观不自知,则咨询常常会陷入寸步难移的困境。所以,这就对咨询师提出了要求。

作为咨询师,要重视人性观的作用,真正地认识到人性观在咨询中的价值;要对自己所持有的人性观有较高的自觉;对来访者的人性观有清晰的认识;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不一致时,或来访者固守其原有的不合理的人性观,咨询师应适时地引导来访者的人性假设。如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可以寻求督导的帮助或者进行转介。

三、人性观与咨询本土化

西方心理咨询自身带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和西方人社会化特点。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在引进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同时,必须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社会化特点,存在一个改进、消化、吸收、“洋为中用”的本土化过程。在这里,人性观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1.人性观的本土化

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其人性观都受到了家庭、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探究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了解人性观,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而文化的介入,就离不开对本土化的反思。

目前,在我国有影响力的咨询流派中,基本上都源自国外,只有钟友彬教授的认知领悟疗法可以让我们稍微自豪一下,它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有影响力的流派里几乎找不到中国的影子,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论多一些,就说明适合中国人人性观的咨询理论会多一些,来访者在咨询当中就会获得比较大的益处。

2.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

研究我国文化、发掘人性观、实现本土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文化、人性观以及咨询,中西方有以下几点差异。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相对比较保守,缺乏冒险的精神,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无谓的牺牲。所以,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当人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或疾病时,一般会遮遮掩掩,自己宁愿痛苦,也不去做咨询。即使在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也避免让人知道。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咨询中也不例外。在咨询中,感情得不到表达和宣泄,势必会影响咨询的效果。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也许会由于注意表达的艺术,进行婉转地表达,这样,常常让咨询师曲解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惧上”和“面子”心理,所以,在咨询中,如果遇到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来访者,咨询师就开始“惧上”,而来访者为了保留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就所言不知所云。我们是一个“关系”国家,所以,我们的咨询仍然离不开关系的影子和介入,咨询的效果可想而知。

咨询总是与隐私相影相随的,在西方国家,保护隐私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概念,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意识,双方都能很好地去遵守,没有顾虑。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与对法律的不了解使得对保密性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而这不仅影响了咨询的动机、愿望,为咨询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而且使咨询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学界对本土化一般基于这三种考虑:考察国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在中国人身上的有效性;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思想、理论、策略进行研究;通过直接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观察一些有效咨询和治疗的实际过程,在不带有预定的理论套子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围绕着“咨询”提出来的,即出发点是咨询。

众多的研究者都涉及到谈论本土化的问题,但真正的行动者却远远地少于评论者。所以,本土化的效果甚微。而且,就中国心理咨询目前的现状来看,心理学家的研究重心和国家的支持方向仍然在实验室的研究等方面,在咨询这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小。另外,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咨询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良性发展。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对我国的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依托,对国外的理论去粗取精,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大力发展本土化的研究。目前,不少本土的有关心理咨询的思想还只是猜想或假设,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流派的出现可能需要穷尽一生,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在发展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意气风发的同时也要学会等待,既要鹰击长空又能鱼翔浅底!

参考文献:

[1]王惠萍.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的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朱静.心理治疗的文化根谭III.社会心理研究,2002,(1).

[3]刘枕.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J].中国人民

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C],2002,(5).

[4]况志华.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心理学

动态,1997,5(3).:75-78

[5]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3-02

近年来,我国高校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较为频繁,其在凸显高校心理咨询与教育缺失的同时,也在告示着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方式的僵硬,或者说并不能够全面地体现出其在高校心理健康上的预期作用,导致一部分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无法获取某种力量与疏导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出现的网络心理咨询模式将是传统心理咨询最好的弥补剂,如果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结合,那么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将出现质的变化,为高校心理健康提供更为稳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经验。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

1.保密性。严格的保密性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基本伦理原则,其在心理咨询师与访问者之间都非常适用。一般来说,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访问者需要通过暴露个人信息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而个人信息作为人身最为隐秘的生存因素与条件,能否得到保密不但属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职业道德,也是访问者与咨询师之间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条件。而网络由于带有匿名的特性,其在确保访问者个人信息不被发现或者泄露的同时,也为访问者提供较大的信息暴露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但是,在利用网络匿名性时,由于信息不公开往往也会造成来访问者缺乏责任感、信任感以及伦理观,无法建立长时间的咨访关系。

2.即时性。在心理咨询工作上,其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访问者的自愿来访咨询。但是相对来说,由于个人心理与社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学生并不会自愿进行心理咨询。而网络由于具有匿名保密的特性,学生在不暴露个人姓名或者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平台或者聊天软件等方式向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其他人群表述自身的困惑,而心理咨询老师则可以即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讲解,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与宣泄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问题的效率,降低了心理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

3.便捷性。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有寒暑假与相关节假日,在放假期间由于空间的差异,传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无法继续进行,也在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的持续性。但是网络心理咨询由于不受空间的影响,学生在异地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咨询。另外,通过网络咨询也为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资料存档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便于咨询老师对访问者的后期跟踪和反馈,实现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管理,为咨询师与访问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特性。

二、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在实践上常见的问题

1.效果无法显现与认可。在现阶段,访问者与心理老师对于网络咨询模式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于访问者对于网络咨询方式的普遍认可,心理老师评价的差异较为突出。从一份调查研究报告上发现,一半以上的心理老师认为网络咨询与传统“面对面”咨询各有优势,但是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认为在现阶段的网络咨询难度还较大,使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由于我国国内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特别是在高校领域内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研究与评估网络心理咨询无法跟上实践的发展速度,因此其效果还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

2.网络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于访问者的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咨询谈话记录要做好保密工作,其属于咨询行业的伦理原则。但是,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模式下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保密性的难度也更高。在网络中,相关信息与资料容易被第三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截取与破坏,或者由于咨询师与访问者的大意而丢失与泄露。另外,由于计算机具有公用与多用途等特点,其存在的记录较为明显,容易被其他人员共享与拷贝。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网络咨询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给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3.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匿名性给危机处理带来难度。在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上,访问者通常利用昵称或者邮件地址与咨询老师沟通。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危机事件时,由于匿名性的存在,心理老师无法及时现场解决,相对于校园网络可以及时通过IP查看学生相关信息,外网则需要和公安机关、救护与福利机构以及网络管理部门等取得联系与寻求帮助,这也导致了危机与紧急情况的无法及时解决。另外,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假扮访问者或者编造相关心理与心理老师取得联系,从而无谓地浪费了心理咨询老师的时间与资源。

4.理论与技术手段缺乏体系化认识。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上,对于理论与技术手段的运用还较为缺乏体系化的共识,大部分心理咨询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例如,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哪些理论适用于实际情况,哪些心理问题适用于网络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在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职业素质、能力与技术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执行效果等参差不齐,给网络心理咨询的广泛利用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探新办法

1.构建网络心理咨询的新平台。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上,是否具有规范化、合理化、易用化以及性能化的平台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相对于现阶段社会上的各种沟通平台,各高校如果可以通过自身校园网资源,开发利用小型化与专业化的校内网站、交流软件等,其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将更能显现。当然,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例如,Wbe Services技术、jQuery技术都能实现互动,基本可以符合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利用保密文件柜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存储,提升工作效果。

2.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为了避免匿名性所造成的问题,相关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实现身份认证,例如在咨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号要求体现,在紧急情况下老师可以很快地通过学号对位个人。同样,心理咨询老师要以真实的身份显现在心理咨询平台上,心理咨询老师的容貌、能力以及资质属于基本的标识信息,而访问者通过相关平台可以随时验证相关心理咨询老师的治疗效果。

3.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体系化心理咨询制度。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咨询方式,网络咨询给心理咨询老师带来巨大的困扰,这是因为咨询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往往由访问者决定,心理咨询老师缺乏直面观察的同时,部分访问者对于咨询的耐心还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心理咨询老师判断依据与思索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体系化的心理咨询制度的构建。例如,对于网络咨询空间、时间一定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咨询的地方最好在规定的IP上等,从而降低环境的干扰与心理老师的困惑。

4.提高网络心理咨询老师的职业素质。(1)提高心理咨询老师对理论与技术的把握。网络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形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与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为同行提出更多具有远见性与适应性的工作理论与技术。(2)提高心理老师对于技术网络技巧的掌握。心理咨询老师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身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维护、安全保障与网络程序的操作等一定要熟练地把握。特别是对于本校的网站与交流平台,一定要懂得程序的操作办法与软硬件设备情况,并要求懂得简单故障的及时排除技术。(3)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写作与相关技能。心理咨询老师无论在任何形式的咨询工作上,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书面表达与写作技术进行提高与加强,一定要善于表达与巧于提问,从而构建更为顺畅的沟通桥梁。

5.强化网络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探新工作。在利用网络咨询方式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较为显现,因此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从实践工作上来看,认知疗法、意象对话法等办法在目前较常使用,其效果也较为显现。而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由于实际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效果还无法得到保证。另外,焦点解决取向技术、在叙事治疗上的传统书写、故事叙说以及文本互动等形式较为适用于网络心理咨询。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显现,而相关高校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网络心理咨询网站、交流平台等进行构建,为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保障。另外,还要提高相关心理老师的技能、构建自身的制度以及强化校园内对于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力度等,为网络心理咨询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6

摘 要:

网络心理咨询因其迅猛以及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规范、理论取向、技术特征及咨询效果等方面。随着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将不得不继续考虑怎样在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局限性的过程中加强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 研究热点;发展;述评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4010605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形式,自1995年由Murphy和 Mitchell正式提出,并开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来,因其发展的迅猛及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1]。早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激发了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热潮。目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包括伦理规范、咨询技术、理论取向和效果评估等四个方面。

一、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是目前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Azy Barak对伦理规范研究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1)保密性。网络上没有绝对的秘密可言,几乎所有的心理服务都使用了不太安全的商业性互联网站点,一些非常个人的或敏感的信息容易通过互联网或者公用电脑,被陌生人或系统操作者分接或截取,而隐私被泄露可能性的存在将使来访者在自我暴露时感到犹豫[2,3];(2)心理服务的质量。网络心理咨询指导方针所标识出的一系列“治疗标准”中,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怎样核查网络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网络对审查制度、规章和监控的无能,无异于一张对庸医和盗窃(信息盗窃)的邀请函,由于来访者无法核实网络心理咨询员的资格和信任度,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所谓“专家”,可能只是来自任何高校的心理学毕业生到博士水平的从业者,甚至只是一般的心理学爱好者,而究竟是“谁在提供服务” 将对心理服务的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2,4]; Thomas, Forcht & Counts提出互联网不仅需要法律来保持其有序,也需要有伦理规范的工作者[2]; Bloom、Murphy 和 Mitchell在评论和分析了大量伦理规范问题后,主张网络心理咨询应该严格采用伦理指导方针,并且最大限度地强制执行,同时也建议需要适当地对网络心理咨询师进行训练[1,5]; Ainworth,Grohol提出可以通过“审核咨询师的资格证(例如:教育情况和经验)”来保证心理服务质量,这样来访者在选择服务之前能够联系创办人来核实咨询师的真实情况[2]; Kathleen T. Heinlen等人的研究表明,有资格认证的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NBCC标准遵守的水平显著高于没有资格认证的从业人员[6];(3)技术困难或需要特殊技术以运作在线服务。网络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应该接受适当训练,并使用特殊的技能来提供他们的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形式,从业人员获得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或援助的特殊训练和经验非常重要;比如网络心理咨询师应该为那些在网络交流中可能会发生的,而在一般咨询和治疗情景中非典型的情绪和行为做好准备[2];(4)使用网络工具评估个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局限性会引起某些伦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师应该意识到这些局限性,并且知道怎样合理地处理[2]。

此外,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也受到了一些专业组织或团体的关注。它们针对互联网对咨询专业造成的影响、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事务展开了研究,并且还相继制定出了如下网络心理咨询的指导方针或伦理准则。

(一)NBCC

美国全国合格咨询师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简称NBCC)成立的网络咨询委员会(Web Counseling Committee)首先制定出了网络心理咨询的指导方针,并继而发展成伦理守则,他们希望能通过这种虽然在学术界仍有争议的方法来减少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可能给咨询师和来访者带来的冒险与危险。NBCC1998年的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守则的内容主要包括[6,7]:①审阅现有的伦理守则和责任领域,以避免违犯;②告知网络咨询的来访者通过加密的方法来确认来访者、咨询师或监督员之间通信的安全性;③告知来访者有关每一阶段的咨询资料将是否、怎样或在多长时间内被保留;④当难以确定网络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身份时,设法通过使用诸如暗语,数字或图形等方法确定冒名顶替者;⑤当网络咨询的对象是未成年时,如果需要获得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应确定具有同意权的人的身份;⑥当与其他电子资源共享网络咨询来访者的信息时,应当遵循适当的信息透露程序;⑦谨慎考虑对网络咨询来访者自我暴露的程度,提供一个网络心理咨询师暴露水平的基本原则;⑧提供与所有适合的认证团体和许可委员会网站的连接,以利于消费者的自我保护;⑨连接NBCC、认证培训中心(CNN)或网络咨询来访者所在州或省的许可委员会,以获得至少一个在来访者所在地区可以联系到的咨询师的名字;⑩与访者讨论当咨询师不在线时的联系方式;B11网络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站点上提供那些他们认为不适合使用网络心理咨询的问题;B12对来访者解释因为网络技术原因造成失误的可能性;B13对来访者解释怎样处理来自网络心理咨询师或来访者因为缺乏可视的线索而造成的误解。

(二)ACA

美国心理咨询协会(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简称ACA)1999年10月的伦理守则专门制定了通过互联网使用电子通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适当标准,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4]:①保密性。涉及到信息保密、信息告知、来访者弃权协议、电子通信记录,以及以电子方式传递来访者信息等;②建立在线心理咨询关系。包括在线心理咨询的适用性、咨询计划、(治疗)持续的覆盖面、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能力界限,以及处理年幼或无法律上行为能力的来访者时的相关规定等;③法律注意事项。主要规定了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等。

(三)APA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守则并未专门针对互联网或电话所提供的网络心理服务做出特殊规定,这些渠道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所引起的伦理申诉只能以个案的方式加以处理。该组织1997年11月发表的声明中指出[8]:由于通过电话、电信会议或网络提供服务的情况在不断增加,在新版的伦理守则修订完成之前,伦理委员会推荐其伦理守则中1.03,1.04a、b、c,1.06,1.07a,1.14,1.25,2.01-2.10,3.01-3.03,4.01-4.09,5.01-5.11等关于专业资格、治疗关系、保密条款、知后同意等方面的条款,作为从业人员提供上述类型心理服务时的参考。

二、网络心理咨询技术问题

国外研究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网络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和相关理论的探索。我国台湾的一些研究者,也在近几年开始尝试对基于文本的实时网络心理咨询历程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正如王智弘等所指出的,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使用的咨询技术种类和次数,常被视为决定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9]。此外,由于借助了网络这种新的沟通媒介,相关的媒体技术也是网络心理咨询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一)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口语反应

在无法有效利用来访者的肢体、表情等非言语信息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咨询人员的口语反应使用情况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通过对我国台湾网络心理咨询口语反应使用情况研究的结果对比发现[9]:

1.网络心理咨询情境与面对面咨询情境对比

咨询人员在网络心理咨询情境中,比面对面咨询明显常用的口语反应是“轻微鼓励”和“赞成-再保证”,网络心理咨询情境中较不足的口语反应包括重述、反映情绪、高层次同感、搜集数据、补充、摘要、探索情绪等;在网络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双方都处于较少压力的状态,咨询人员能从容应用咨询技术处理个案问题,但对来访者非言语行为的不易掌握是一个最大的障碍。

2.网络实时咨询与电子邮件咨询对比

开放式问句与重述是电子邮件咨询与网络实时咨询中都常出现的口语反应类型;其他(与个案问题无关的咨询员陈述)和提供信息,在电子邮件咨询中比网络实时咨询中更易出现,且频率很高;网络实时咨询中常出现的封闭式问句、赞成-再保证,在电子邮件咨询的出现率为次高;咨询人员在网络实时咨询情境中“情感反映”的出现比率较少;直接引导、挑战、立即性及自我表露则是电子邮件咨询中不常使用的口语反应类型。

(二)基于网络的心理咨询技术

作为网络心理咨询技术发展的先驱者,Mitchell和Murphy总结其多年的网络电子邮件咨询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网络心理咨询技巧。我国台湾学者王智弘、杨淳斐将前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11]:

1.使用文本实现的“会谈”技巧

主要包括文本呈现、情绪深化和关系增进的技巧。文本呈现是指通过解读如字型的大小、错字或别字、斜体或加粗等文字信息和利用网络符号、空格、顺序地插入回复等文本形式,来帮助掌握来访者的个性、强调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程度;情绪深化是指在文中以情绪括号、比喻性的语言等来传达与深化意义,增加双方的沟通,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关系增进是指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缺乏很多非言语线索(如眼神交流),即使使用视频方式,也很难形成类似于面对面咨询中的情境,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技巧来辅助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2.网络操作的技巧

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和媒体运用的技巧。良好的设计可以使咨询工作更有效率,每个设计环节都要经历程序规划、窗体设计与程序撰写等工作才能完成。网络心理咨询的程序设计通常涉及到接案程序、知后同意程序、效果评估程序等三个方面。接案程序包含来访者通过网站求助、填写知后同意书和基本信息等步骤;知后同意程序是指事先将网络心理咨询的性质、适合讨论的主题、保密的限制、网络安全的考虑、彼此身分辨识的方式等相关信息告知来访者,以保护来访者的权益;效果评估程序主要是评估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可在咨询的不同阶段实施。

此外,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者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体心理学知识与运用媒体的技巧,例如: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程序、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熟悉所在咨询机构的网络心理咨询操作程序和软硬件设备;其中,基于文本的网络心理咨询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字输入技巧和良好的写作技巧,基于语音或影像的咨询师则应具备熟练运用录像音设备的技巧。

三、网络心理咨询理论取向问题

心理咨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等重要的理论模式与流派,不同的理论取向对心理咨询的性质、目标、方法等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网络心理咨询应该采用何种理论取向,已成为该领域研究中探索的重要问题。我国台湾心理学家王智弘、杨淳斐在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中得出,目前网络咨询工作中被建议采行的理论取向包括[10]:叙事治疗、焦点解决、多重模式与认知行为治疗等。

(一)叙事治疗与焦点解决

Mitchell和 Murphy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心理咨询过程,运用“叙事治疗”和“焦点解决”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叙事治疗重视书写的传统、文件的运用与问题的外化等概念与作法,帮助来访者从造成问题的旧故事中解套出来,协助当事人重写故事,朝向健康之路发展。焦点解决强调正向的例外、问题的重新建构与改变之积少成多等概念与作法,帮助当时人找到可行或有用的想法、感受、行为方式和资源等,积少成多以化解问题。“叙事治疗”和“焦点解决”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发现那些被主流故事所掩盖住的故事,这些新故事益于心理健康,或描述能力与成功,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化解问题的目的。目前电子邮件沟通关系中的叙事心理特质已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二)多重模式

Lazarus的“多重模式”提出BASIC-ID(即行为、情绪、感觉、意象、认知、人际、药物与生物功能)的概念,它强调心理咨询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王沂钊认为BASIC-ID结合萧文的短期咨询IDE(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 Existence)模式,可在上网行为、上网-离网情绪、网感官经验、网络与真实自我意象、网络与真实人际互动、药物使用与生理状况、发展任务与危机、生命存在议题等九大层面上以整体观来描述网络成瘾者,并提供网络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虽然这种观点尚无实证证据,但不乏创意和可行性。

(三)认知行为治疗

Ellis的合理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Beck的认知疗法(CT)和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治法(CBM)都是有名的行为取向策略,Day和 Schneider曾首先将认知行为取向运用于通过影像或声音进行的远距离咨询情景中。其历时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远距咨询的效果并不亚于传统面对面咨询。这不仅为远距咨询的有效性提供实证证据,同时也间接说明认知行为取向咨询策略在网络咨询上的可行性。

四、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

超过半数(62.2%)的咨询师认为网络心理咨询能解决20%~50%的来访者的心理疾病,仅有2.7%的咨询师认为能解决80%以上的来访者的心理疾病[11]。目前的网络咨询服务尚缺乏成效评估的部分,但许多相关的研究可以为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提供佐证。

台湾林世鸿对大专院校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咨询服务后对咨询的咨询满意度(counseling satisfaction)的调查 [10],以及Aaron等对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的态度进行的对比调查等[1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心理咨询有效程度;Michael等关于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在情感理解、自我暴露、亲密度、过程的深度等指标上的对比研究[13],以及Aaron等对男性在网络心理咨询与面对面心理咨询中知觉评估等对比研究[14],直接尝试对人们因非言语线索缺乏而对网络心理咨询效果产生怀疑的背后真相进行解释。

在国内,赵嘉路、贾晓明发现即时网络心理咨询过程〖CD2〗效果在转变内容和转变过程与面询相比有其特点:来访者卷入过程呈现初期更快更深,结束阶段反而停滞的特点,且受多任务操作的影响,咨询关系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模式,且受网络沟通方式如文字语言、网名、个性签名等的影响[15]。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可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方便快捷弥补了传统心理咨询的诸多不足,可以更好地为来访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网络心理咨询始终不能替代传统心理咨询,而是作为一种新技术,对传统心理咨询起到补充和推进作用。

五、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其探索的深广程度远远不够。随着网络心理咨询的发展,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将不得不继续考虑在克服网络心理咨询局限性的过程中,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咨询技术特征

对咨询技术特征的探讨将有可能成为今后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的重点之一。基于文本的网络心理咨询本身将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在仅仅是文本的交流中,来访者对咨询师文本信息的理解将成为决定他们能够持续解决困难的关键因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感将受到没有非言语线索证明的挑战;互联网媒介可能恶化来访者精神病倾向;在缺乏言语交流的情况下建立的治疗关系,实质上可能不同于面对面咨询中的治疗关系,等等[3]。

(二)网络心理咨询临床应用功效

目前只有极少的经验性数据被用于评估网络心理咨询在临床应用上的功效,以后的研究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目前,虽然有如ISMHO(其任务是提高理解、使用和发展在线交流和其他对心理健康有益的信息技术)等组织正在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的益处和局限性,但少有关于基于文本的网络心理咨询价值的研究,且这些有限的研究(大多采用的非常小的样本)中,对来访者和服务供应者技术满意情况调查的关注也更胜于对服务中技术有效性[3,9,12,16]。

(三)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认定

当前的研究极少涉及有关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但网络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定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将对网络心理咨询发展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网络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一些相较于面对面咨询师而言更特殊的专业素质,除了具备面对面咨询师所需要的素质之外,一名合格的网络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在咨询过程中自觉地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在缺乏非言语线索的情况下,懂得使用一定的文本会谈技巧以实现有效的口语反映,使咨询能够顺利地进行;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等等。网络心理咨询在咨询的场所、内容、手段、方法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心理咨询存在着不同,但是这些不同到底在哪儿,它们对网络咨询师的培养有何影响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确定。

(四)在线治疗网络通讯工具

此外,任何涉及到在线治疗中网络通讯工具的功效、灵敏性、治疗潜能新发展的问题都应该继续被控制和研究。目前在评估哪种类型的通讯技术适合那种类型的服务,尤其是对是否某些通讯工具会对特定的人起更好或更坏的影响的研究中达成了小范围的一致,例如有研究者认为那些相信电视能够影响他们的思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适合通过视频会议提供服务,然而有注意力缺陷的多动症儿童通常表现出对视频会议的较好回应。由于网络心理咨询通讯工具的特殊性,这些内容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部分[3]。

参考文献:

[1]Mitchell D. L. , Murphy L. J. . Ethics, email, and the counselling profession[J]. Cognica: the Canadian Counselling Association’s Newsletter, 2002, 34 (2) : 10-14.

[2]Azy Barak.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 on the Internet: A Discipline 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Millennium[J].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1999, 8: 231-246.

[3]Mark Griffiths. Online therapy: A cause for concern?[J]. Psychologist, 2001, 14 (5) : 244-248.

[4]Ethical standards for internet online counseling[EB/OL].(2010-06-21)[2014-04-02]..

[9]林世鸿. 大专生电子邮件谘商中个案特性, 谘商员口语反应与谘商满意度之分析[D].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咨询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中市, 2003.

[10] 王智弘, 杨淳斐. 网络心理谘商中可行之理论取向与实务技巧[J]. 辅导季刊, 2001, 37(4) : 20-27.

[11]邵波, 刘伟. 基于WEB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 情报科学,2004, 22 (2) : 196-199.

[12]Aaron B. Rochlen, Lee N. Land, Y. Joel Wong. Male Restrictive Emotionality and Evaluations of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Counseling[J].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2004,(5): 190-200.

[13]Michael J. Mallen, Susan X Day, Melinda A. Green.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Concersations:an Examination of Relational and Discourse Variables[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2003, 40: 155-163.

[14]Aaron B Rochlen, S Natasha Beretvas, Jason S Zack. The Online and FacetoFace Counseling Attitudes Scales: A Validation Study[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4, 37: 95-111.

[15]赵嘉路,贾晓明.即时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 - 效果模型初探:对来访者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11):838-845.

[16]Jeannie Wright. Online counseling: Learning from writing therap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2002, 30.

Review and Focus of Research on WebCounseling

XIEChao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7

高校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教师依据有关心理学科的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协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要在短时间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调适、适应并寻求发展,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特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而且要逐渐修为咨询态度,遵守心理咨询职业道德,如此才能有效开展咨询工作并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特征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1.心理学专业知识。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识及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会谈及心理诊断技术、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等[1]。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至少应对一种心理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运用于自身咨询实践之中,掌握此流派的谈话、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以此作为自身长期职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现象及规律,掌握教育学的各项原则和各种方法。有可能的话还应该在个人发展与家庭的发展的理论、学习与个性发展理论、正常与异常的人类行为、咨询理论与技巧、职业发展理论、关于团体的理论、基本质和量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处理分析这八个领域做更为专业的深造和学习。

2.非心理学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尤其关于病理心理学、诊断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和养生学的知识,可以直接指导心理咨询者的实际工作[2]。道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大师,就是用“宁静”与“静观”的态度来帮助他的求助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不仅能解释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的现象,而且能划分人的气质类型,以解释个体差异。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高,知识面广,言语表达更新速度快。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扩大报章书刊阅读量,对网络流行的新词汇、各行业的新闻八卦事件加以留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之,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二、博广的态度修为

有研究表明,76.2%的咨询人员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3]。而高校的咨询老师,除进行学生个体和团体辅导以外,还要处理部分行政事务,组织相关讲座和培训,做到与各系老师的及时沟通,同时承受来自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双重的压力。因此,咨询教师易产生工作不胜任感及职业倦怠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咨询态度不仅能有效提高咨询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自身的调节、和谐与成长。

1.爱的能力。

爱是教师整体人格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创造性目标迈进。同时爱能够使人克服孤独感和隔绝感: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都是爱的积极必备要素[4]。老师爱学生,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学生结为一体。因此咨询中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给予,有爱的咨询老师能在咨询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活力和升华。因此爱的能力是心理咨询教师的核心能力。

2.自我觉察能力。

高校心理咨询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建立的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心理老师本身是咨询和转化的关键条件。咨询教师应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创伤,考察自己成为咨询者的动机,明确自己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咨询前、中、后对自我的觉察更为重要[5]。咨询前,咨询师若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情感问题困扰而难以胜任工作,则应将咨询改期。在咨询中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觉察。情绪卷入过度,一般是教师本身成长及生活事件未处理好的投射,出现此情况教师应该尽快将自我调整到咨询的正常轨道上来,若这种情绪过于强烈,则应停止当前的个案并进行转介。个案结束后对学生的印象,以及对其有无特殊感受、共情和回应程度、阻抗与突破等环节进行自我觉察。同时,在生活中,心理咨询老师也是一名普通人,也要面临普通人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因此应关注日常事务、突发事务及重大事务对自我进行觉察和提升。

3.对职业有信仰,真实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要有立足于服务学生、博爱谦虚的坚定信心,这种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信心就是一种职业信仰。若无信仰,咨询教师就很容易职业枯竭,在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时感到无力和自责。有信仰才会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承担风险和接受痛苦与失望,同时真实面对内心。心理咨询老师无须将自己的软弱、罪恶感和无力感隐藏起来,承认“凡人具有的我们皆有”,面对学生问题无助时真实表达自我,“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我很抱歉”等话语反而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接纳。

4.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的生活就会受到干扰,个体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害羞、焦虑、有自卑感的咨询者较难应对突发事件。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平日要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识别、干预和管理,而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逐步总结经验形成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式,以便在类似突发事件发生时果断作出回应,从团体辅导到个体干预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严谨的咨询职业道德

高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权益与福祉,必须受专业伦理的约束,才能得到信任和尊重。有一个完整而专业的道德要求,是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咨询质量的重要保证。

1.专业保密的范围与限制。

心理咨询记录除作为专家判断时所需的内容外不得泄漏给他人。此外,在公开案例研究时需要使用特定个人的有关资料时,必须承担保守学生的秘密的责任。同时,也应向学生说明以下是不属于保密范围的:学生想要自杀或伤害别人,涉及公共危险的事情。

2.以来访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高校心理辅导是教育整体的主要部分,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达成完整人格的发展。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的相关辅导员和上级领导做沟通,因此心理咨询老师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公开言论必须是准确的,不能添加不恰当的评论,不能持有歧视、偏见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在文章发表和教学研究中,有关的临床资料必须保证不能辨别出具体的学生。在活动宣传时,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和有科学依据所支持的。

3.避免与来访者形成双重或多重的关系。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避免给其他老师或学校领导做心理咨询,其他双重关系可能损害到专业判断准确性、咨询效果的客观性和当事人的利益。若有需要可以请校外心理咨询师来给老师做心理辅导。咨询师应严格维系与学生之间专业关系,限制超出专业服务以外的私人关系和其他任何的关系冲突。此外,咨询师在与同事讨论某学生的情况及治疗方法时,应避免让同事参加进来,成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4.咨询师不能在咨询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

咨询师不应在咨询时在学生身上寻求自身在爱憎、依恋、欲求等方面的需求和满足。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咨询,向学生宣泄自己的烦恼和不幸,也不允许对学生在情感上寄托爱憎和依恋。

5.转介的必要。

咨询教师应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避免接受超越专业能力的个案,必要时,应予以转介。如果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专业关系发生变化,就应采取必要措施,或终止服务,或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咨询师。对已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

高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和咨询中不断提升自身容受力,拥有爱自己和他人,自我觉察、职业信仰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职业道德在高校心理咨询行业中要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时刻警示咨询教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心理咨询才会有保证并得到尊重。总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特征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心理咨询教师的不断提升和内心的修为。

参考文献:

[1]陈新,严由伟主编.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6-328.

[2]林安梧译著.老子道德经[M].台北读册文化有限公司,2000.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8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许多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发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

学者们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李伟健、孙炳海等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崔丽霞、雷雳等人认为,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求助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主持网络的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公开真实身份的心理咨询教师借助网络媒介,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在线文本、在线语音、在线视频、在线测试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远距离即时或非即时的平等、自由的信息互动,给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想求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第一,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密性强。目前,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带有偏见,认为做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有“精神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还有的学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学校、教师、同学知道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咨询。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不必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声音和形象,能比较轻松地表达真实的想法,这就避免了传统心理咨询给学生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从而使学生在有心理困惑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心理咨询教师交流,或留言、发邮件给咨询教师寻求心理援助,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当然,对于心理咨询教师来说,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咨询案例进行存储和查询,尤其是通过QQ、MSN等聊天软件进行的咨询,其咨询过程能够完整无误地保存下来,便于咨询教师在下次咨询时随时调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咨询教师咨询和研究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便于督导教师对其咨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督导。

第三,网络心理咨询有“动静结合”“共性与个性并举”的优势。网络心理咨询不仅可随时提供个体咨询,而且可以同时接受多人求询。如利用QQ群的多人聊天功能,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网络上的留言本功能,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写在留言本上,而心理咨询教师按时以回复的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解惑。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分享个人的心得,通过这样一种展示自我、感知同伴、建立关系的特殊方法来寻求心理支持。

在线心理测试也是深受学生青睐的一种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学生往往乐于在网络的情境下来了解自己的性格、职业倾向、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咨询所无法做到的。

2.网络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第一,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可大大提高心理咨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心理测试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或是在BBS上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讨论,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咨询指导,及时准确地了解并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同来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出集体解答。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中受时间、地点、人数影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偏少、来访学生数量较多而带来的矛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空间,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了条件。

第二,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中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根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室近三年来对网络心理咨询内容的调查统计,人际交往、爱情和性以及就业压力是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如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三角恋、性道德、性行为、就业问题等是目前学生咨询度比较高的问题。针对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和个别心理行为,在平常的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解决突发性心理疾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有利于对来访学生开展有效的个别咨询和治疗活动。网络心理咨询可以看做是传统一对一心理咨询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快捷性,一方面,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求助愿望的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在线聊天、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心理咨询教师对同一或不同问题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探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校外心理网站,如中国心理在线、525心理网、心理120网等,通过网站所提供的在线咨询、专家信箱、专家咨询等联系方式,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针对自己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回答,从而达到发现和治疗个别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目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1.心理咨询网站及网页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笔者经常浏览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网站,发现网站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形式也比较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的互动比较少;网上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心理知识多是理论性介绍,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

2.电子邮件咨询没能快速回复,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和咨询效果。电子邮件咨询是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回复周期较长,且有些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打开邮件,长时间的等待会增加来询学生的焦虑感,减少学生对咨询教师的信任感,也使电子邮件咨询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3.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有时难以保证。借助聊天工具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受时间、空间和网络聊天环境的限制,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上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聊天咨询多数通过文字交流完成,但有些咨询教师受打字速度和文字表达的限制,就比较难与求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有时网络会中断,网络咨询时间不能保证,网络咨询环境容易受干扰等,也使得来访学生和咨询教师的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有些来访学生把上网咨询当做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随时可能终止咨询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从而使咨询的实效性受到限制。

4.网络心理咨询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主要通过“人—机”模式进行互动交流,这容易使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分依赖,长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个别学生网络咨询时间长达二、三年,毕业后还常以在校生的身份上网,视网络咨询为人生的拐杖而难于离开。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其提供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也会延误进行学生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个别教师会违背心理咨询保密性的原则,泄漏学生的秘密,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四、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对策

1.重视和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功能强大的心理咨询网站,是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进行网络咨询,首先要有硬件的支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高质量、实用的网络平台。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和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来负责网站的建设,使心理咨询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吸引人,界面美观且容易操纵。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设计要充分考虑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通过设计在线聊天、心理咨询问答、网上讨论区等版块来发挥其优势,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咨询的效果。

2.加大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拥有了完善的网络平台,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教会他们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心理帮助,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能力。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9

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目前该行业在西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方面的技术和条件也很成熟。但是,心理咨询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心理咨询行业需求

中国心理咨询需求量明显增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正不断地凸显出来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13亿人口,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高达1600多万;在我国34亿的未成年人中,有2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9%是中度心理问题,01%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得到及时解决[1]。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数高达200万。在15~35岁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第一原因[2]。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3]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算的话,在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仍有476万的缺口。

二、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现状

(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我国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4]。从专业背景上来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的,而是其他专业或是社会工作人员,他们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只是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考了咨询师职业证书。他们只接受了短期的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上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这与国外心理咨询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差距甚大。

(二)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发展的影响

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又受制于社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国名的心理[5]。由此导致了某些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民。因为这也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三)专业教育力度不够

我过现在总共1731所普通高校中,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心理学院,不到100所大学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其中没有一所高校有心理咨询的专业,只是把其作为一门学期课程来教授。即便是在应用心理学中,只有26所高校于2006年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而最后会从事专业心理咨询的人员则是少之又少。因此虽然我国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能力的人员却十分匮乏。

三、我国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一)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和正规化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批准、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使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获得了合法的地位。2002年,卫生部出台了“心理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开始针对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考核。2005年又正式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化和正规化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咨询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心理咨询的形式主要以门诊式为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对心理咨询需求的不断扩大,心理咨询的形式也将发生更大的改变和扩充。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心理咨询的形式包括:电话咨询、宣传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以及以比较多的人为对象的团体咨询等。而笔者相信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现有的形式将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也相信将有更丰富的形式产生。

(三)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我国现有的很多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大多引进于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方法、理论和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人民的心理。因此对于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呼声在中国心理学界收到了重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中国咨询师创建的一些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疗法和钟友斌的认识领悟疗法都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离不开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的培养,因此首先在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其实还应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正规培训和学习要求。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内的要求和国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之大。为了中国心理咨询的正规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训出合格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次,加强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督导培训与自我成长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心理督导机制仍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培训机制的资质鉴定。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培训者只要交几千块钱就可以参加培训。而培训机构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增加收益,大大降低了培训对象的资质要求,而且培训的周期也只有一个多月,这就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因此加强对心理咨询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势在必行。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和改进的事情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王枉盛,丁新革,中学生抑管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谁来为自杀设道防线.2003

心理咨询师论文例10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当事人产生互动的人际交流过程,咨询师不可避免的会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事项带入咨询关系中,这样会导致咨询师过去的经历,价值观和信念对与当事人的互动的影响(Blanck & Blanck, 1979)。咨询师没有意识到的潜在的个人事项会随着与当事人的互动而被激活,从而使咨询师产生焦虑和冲突,影响到与当事人的互动,影响到咨询关系,最终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因此,咨询师对个人事项的觉察和处理对于心理咨询的有效进行很重要。本文拟对咨询师的个人事项与其心理咨询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澄清和说明,主要涉及咨询师的个人特征、个人需要以及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三个方面。

一、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

新手咨询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有效的咨询师具备哪些个人特征,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特征,如果尚未具备的话,能否通过训练具备这些特征。有很多研究者对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进行了研究。

1973年,Jerome Frank从同事或督导的评价,当事人的反馈和成功的咨询效果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关于好的咨询师的人格特质。从同事的观点来看,有能力的咨询师一般是一个好人,聪明,创新,真实,精力充沛,对他人温暖,有责任心以及完好的判断力。Orlinsky 和Howard(1986)认为,在三分之二的研究案例中,当事人的治疗效果与咨询师的自信,幸福感和心理调节正相关。

对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的研究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提供了机会,我十分赞成Corey的观点,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咨询师的愿望是最关键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就会不断地提高。

二、咨询师的个人需要

咨询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各种需要,这些个人需要无疑会被不自觉地带入咨询的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对自己的个人需要不能很好地觉察就很有可能阻碍心理咨询的进行以及当事人的成长。

Corey(1996)总结出咨询师的九个典型需要:(1)产生影响的需要;(2)回馈的需要;(3)照顾别人的需要;(4)自我帮助的需要;(5)被人需要的需要;(6)金钱上的需要;(7)名誉和地位的需要;(8)提供答案的需要;(9)控制的需要。

有这些需要没有什么不对,它们也不一定出现于咨询过程中。但是,当咨询师没有觉察到这些需要时,可能会在咨询过程中,不自觉地牺牲当事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就不能做到把当事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这样势必会对咨询关系和咨询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咨询师不妨常常问自己:“我个人能从咨询中得到什么?”,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能够认清自己的需要,进一步接纳那些需要,了解那些需要是如何影响与他人的互动的。

三、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

咨询师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有创伤痛苦。在咨询中,当与当事人一起重新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这些没有觉察到的个人未解决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咨询产生影响。Corey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在开始为他人提供咨询之前必须解决他们自己所有的个人问题,重要的是咨询师要能够并且应该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偏见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常持否定态度,哪些是他们自己生活中感到特别难应对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对咨询有影响的因素(Corey,1998)。也就是说,咨询师首先要对自己可能影响到咨询的个人问题有很好的觉察,通过接受个人咨询和督导可以促进这种觉察,然后在觉察的基础上去勇敢面对自己的个人问题,正视这些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可能会怎样影响到自己提供咨询的方式,从而更好地在咨询中帮助当事人。

综上所述,虽然心理咨询师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人事项,包括个人特征,个人需要,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等带入到心理咨询中,但是只要咨询师能够很好地觉察到这些个人事项,勇敢地面对个人事项,清楚它们会如何起作用,这样就能够减轻个人事项对咨询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2005):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Beutler,L.E.Machado, P.P.P.and Neufeldt,S.A.(1994).“Therapist variable”,in A.E. Bergin and S.L.Garfield.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ur Change,4th ,New York: Wiley.

[3] Blanck,G.,&Blanck,R.(1979).Ego psychology. Psychoanalytic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 Frank,J.D. (1973) .Persuasion and Healing, New York: Scho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