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检测新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3:12

检测新技术论文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1

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桥梁的建设规模也因此越来越大,建设成本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桥梁的安全性能问题。为了使桥梁能在运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需要对桥梁的整体结构和局部构件进行检测。近年来,检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传统的破损检测和人工检测虽有其局限性,但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无损检测因其优势逐渐兴起。

桥梁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桥梁结构和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桥梁使用过程中的某些物理参数进行测定,以此来判定桥梁结构与构件性能的一种检测方法。它是由多种学科综合应用而形成的高科技检测技术,其理论基础是运用物理学和材料学,其检测手段与设备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对桥梁进行无损检测,可以确定桥梁的受损情况,并估定桥梁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为桥梁的维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一、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

由于在工程实践中运用较多,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存在传统无损检测技术有红外检测、Y射线和x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等十多种之多,其中的大部分只具有局部检测功能。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超声波检测在钢结构检测中有一定优势,但对混凝土材料的检测精度不高,且设备较贵;Y射线和x射线检测对环境要求较高,只能检测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因其具有放射性,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较大;红外检测可进行远距离检测,但对交通运行有影响且成本较高。另外,传统的无损检测因为其局部检测的限制,一般需要管理人员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当费时,且可靠性不高;但对于中小型桥梁而言,传统的检测方式依然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检测方法。

二、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桥梁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运用十分广泛。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规模和数量都不断加大,桥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断加大,人们对桥梁的安全性能,无论是建造中还是建造后使用的安全,都给与了很高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建造一些大型桥梁建筑,由于在国际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桥梁的安全性能也因此获得社会的更多关注。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它全长36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台风多,水流急,潮差大,使得桥体下部受到腐蚀作用大,安全隐患多。因此,国家对于桥梁检测的新技术开发给与大力支持。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桥梁实时监控和检测的研究,使得桥梁无损检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将更多借助于其它学科

随着无损检测技术在桥梁检测运用不断扩大,而桥梁检测由于桥梁规模的扩大导致的问题将会对无损检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技术,其形成过程借助于其它基础学科的发展,因此其发展过程必定要从其它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汲取成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将不断加深,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借助于其它学科取得的成果。因此,桥梁无损检测技术将会不断借鉴其它基础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实现自身发展,以满足桥梁检测的发展要求。另外,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会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工程实践中获得理论研究方法。

2、桥梁无损检测的检测手段趋于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检测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高灵敏度传感系统在检测技术上的运用,使无损检测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设备也朝着集约化、一体化方向前进。例如,AMX全自动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集众多功能于一身,使用方便快捷,只需通过液晶屏幕的触摸,就可以实现对电气化设备的控制,完成远程实时检测。又例如,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检测中,采用的是德国梯形阳极的方法,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进行长期的检测评估,以估计桥梁的耐久性能。

目前,现代传感技术和无线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线遥感技术能够记录信息并传输数据,同时可以结合无线传感技术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指定地点,完成桥梁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因此,为了智能化的桥梁无损检测技术在可以纳入到现代桥梁管理系统中,使桥梁管理系统更加完善,研究人员需要对这两种技术做更多研究。

三、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有效运用建议

由于历史原因和使用管理原因,目前在我国有很多混凝土路桥需要结构诊治工作,而从整体上提高桥梁的质量和耐久性能在技术上存在诸多难题,因此不可能重建。为了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确保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桥梁的使用管理与检测便成为最佳方式。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种综合的高新技术在桥梁检测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因为无损检测技术在我国工程实践中运用并不多,同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因此,对于无损检测技术的运用还需做更多的研究。本文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旨在加快桥梁无损检测在工程实践中的发展。

第一:加快无损检测技术理论向实践应用的转化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将理论上的技术变为实践上的硬件物质,理论才能够为实践服务。目前,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检测技术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对无损检测提出了一些先进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无损检测技术在桥梁检测中的利用效率。然而,理论与实践却缺乏一条沟通的桥梁,使得大量的研究超前于实际运用,并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因此,为了突破无损检测技术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加快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为此研究人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2

1 质量检测的重要意义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检测机构接受委托,按照有关的工程建设标准和检测技术规范、规程,对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或构配件、设备,工程实体质量和使用功能等进行检验测试。以检测数据和结论来表征被检测的样品质量特征,并判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一种质量监控活动,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和质量监督机构的一个重要的监管方式,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的技术手段。

2 影响检测数据和结论的因素

影响检测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的检测的方法、程序、仪器设备、设施环境以检测人员技术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为保证检测数据和结论的真实准确,检测机构需建立科学完善和有效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见质量保证体系简图),以确保检测活动符合相关要求并可控。

质量保证体系简图

3 如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3.1 建章立制,制订完善适用的质量体系文件

检测机构要做好质量检测的各项工作,负责人首先要以书面形式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作为各项检测活动的总指导。

质量方针是检测活动的纲领,要以简洁的语言从检测依据、检测行为、检测数据、服务质量等方面加以明确,如“方法科学、数据准确、行为公正、服务诚信”。

质量目标要对检测数据或结论的准确率、设施或环境的符合率、依据标准的有效性、期限内以出具报告率、质量或行为的投诉情况等有具体定量的数字要求。制定质量目标要注意既要符合有关要求又要切合本单位实际,且不宜定得过低。

3.2 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的保证

检测活动由不同方面的工作组成,因此,检测机构首先要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及部门间相互关系,使机构形成一个协调一致、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

其次,检测活动要由检测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来协同完成,因此检测机构要按照资质管理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受过专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以顺利开展检测工作。

在各类人员中,技术负责人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能解决检测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质量负责人熟悉资质评审准则,检测工作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能够组织实施好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

检测人员要熟悉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要熟悉检测技术方法标准,熟练检测技术操作;要组织培训学习并经考核合格,保证检测人员均持证上岗。新的检测标准规范颁布后,在实施前要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学习,使他们熟练掌握新检测知识和技术。

检测机构应适时组织骨干技术、管理人员到技术管理先进的检测机构参观交流学习;组织内部的集中学习、技术交流也不可缺少,以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实际的能力。

3.3 设施保证和环境条件的控制

检测设施、场地是开展检测工作的重要物质资源,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开展的常规材料等检测,实验室的空间面积、电力供应,温度控制、通风等设施条件要能满足检测的需要。

对设施情况和环境条件要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特别要注意备用电源的配备,以防意外断电对个别检测项目造成检测不可逆转的影响。对环境条件有温湿度要求的养护型室或试验室,要安装恒温恒湿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查并记录,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温湿度符合要求。对检测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或其他要有害物质的,要有确保良好的通风设施和条件,要制订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

实验室的空间面积要满足顺利开展检测工作的需要,收样工作和送检样品存储的地方要与检测室互相独立。检验区域布置要合理,不同检测项目的试验室尽可能独立,确保不同类别的检测活动不相互干扰和影响。

3.4 检测技术依据的保证

科学的检测方法是保证检测数据和结论准确的前提,当同一检测项目具有不同的检测标准时,要优先选择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检测方法会不断出现,原有的检测技术的也会不断完善,因此技术负责人应密切跟踪检测技术的发展变化,掌握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适应新的检测需求。同时,检测方法技术标准也会适时修订,因此检测机构要有人负责及时收集更新检测技术标准。新标准颁布后,机构技术负责人要及时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学习或培训,使他们了解变化并掌握检测新要求、新技术。

3.5 仪器设备的保证

选择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且性能稳定的,量程和精度要符合检测要求的仪器设备,是保证检测数据和结论准确的重要条件。

新的仪器设备使用前都要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或精度容易受使用条件影响的仪器设备,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检定或校准周期中间要组织足够次数的期间核查,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始终符合技术要求。

3.6 检测过程的控制

样品的控制:为保证检测样品的合法性,收样员收样时应认真核对送检样品信息与实际样品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并做好样品的唯一性和状态标识。样品在储存、流转、检测过程中不能导致样品的发生性质变化或状态改变,也不能发生混淆。

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检查:为保证设备状态和环境条件,在检测开始前,要先检查仪器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完好并记录,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要先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要停止使用,排除故障,必要时进行重新检定或校准。

检测程序的控制: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文件》和《检测方法实施细则》等有关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开展检测工作。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停止检测、查找原因,待问题解决后继续进行。必要时,按相关规定期限保留检后样品。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3

1 运行参数测量的内涵及研究范围

1.1 内涵

机械的制造与运行参数测量涉及面广,无论是在机械加工、装配过程中还是加工产品的检验都离不开测量。本文中所指的机械制造参数主要是加工过程中或加工完成后产品的各种静态参数,而机械运行参数主要是加工过程中或系统运行中的动态参数,但多数情况下,动、静态参数是同时存在的。为丁使测量问题更加明确,本文将重点讨论获取被测参量的新型传感器与仪器、保证传感器与仪器量值准确统一的计量新方法,以及新型测试与传感器技术在机械制造参量和机械运行参量测量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新型传感器原理与仪器;计量与测试新原理、新方法;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制造参数高精度测量与误差理论。第一、第二方面是测量技术基础,目标是提升传感器及仪器装备自身水平;第三、第四方面是新测量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目标是针对具体问题研究新的测量方法与系统,并从中提取一些典型和共性的测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牵引更多学科的发展。

1.2 研究范围

(1)新型传感器原理与仪器

该方向的研究目标是研究用于机械制造和运行参数检测的传感器原理与仪器,提升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和系统运行检测水平。

(2)计量与测试原理和新方法

该方向的任务是探讨计量与测试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给予新物理效应的测量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为了突出共性的计量测试问题及测量方法本身的新颖性,研究内容按测量尺度分为这么几类:微尺度范围的计量测试原理与方法;跨尺度范围的计量测试原理与方法;超大尺度范围的计量测试原理与方法。

(3)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

系y运行参数包括机械加工制造过程和机械装备运行过程中的参数。前者的有效检测是控制制造过程,确保制造精度和质量的关键;后者的有效检测则为监控重大机械设备系统状态,为其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关键数据。在运行参数测量中,新型传感器和新测量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这部分的研究包括了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多因素的相互作用问题。

(4)制造参数高精度测量与误差理论

这部分将共性测量方法有机结合,针对具体问题研究合理的测量系统与误差理论,为重大工程中装配测试和运行检测提供测量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按测量尺度分为这样几类:微尺度范围内的高精度测量;跨尺度范围内的高精度测量;超大尺度范围内的高精度测量;误差理论与精度技术。

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2.1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的发展现状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包括加工运行系统检测,如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检测,当然也包括装备运行系统检测,如对高速火车的检测。本文仅以加工系统为例,讨论系统运行参数检测与表征问题。运行参数包括加工设备自身的运行参数和加工设备与被加工零件相互作用时的参数。

对不同的加工设备,其运行参数检测方法是不同的。目前,激光干涉测量仪是机床平动轴几何误差检测众多手段之中同时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功能完善以及检测技术成熟等优点的手段之一,可以测量偏移直线度以及偏摆、俯仰等误差项,且可进行长度溯源。

2.2 复杂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在超精度加工的监测方面,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种规范性、系统性、通用性和完整性的机床精度建模理论和严格统一数学公差表述方法和模型。随着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加工过程中的监测和反馈补偿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精度要求。未来5~10年。随着加工用微型传感器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测量过程中多参数的同步检测将逐渐成为可能。同时,动态误差理论和加工过程中的反馈补偿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复杂形面的加工精度。刀具、工件的在线监测都将逐步实现,减少刀具磨损的各种技术将在较大程度上扩大加工范围和提高加工精度。

3 结语

本学科的主要目标在于近期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必要的测量技术基础:争取利用10~20年的时间实现面向重要工程应用的国产仪器性能指标达到以及赶超国外仪器。在家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应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一些典型测量问题,研究针对性的测量方法,通过多方位测量和误差理论,进行误差分离和补偿,提高测量精度。在误差理论的方面,需重点关注动态测量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以满足现代化高精度生产的需求。尤其是在测量系统的模型建立、传递函数的参数选择、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测量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着力探索出一些新的误差理论与精度技术,实现动态测量系统的科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我国是一个由工业作为主导的国家,要想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是必经途径。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发展工业的不可缺少的技术。其中电气自动检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因为电气自动检测技术可以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大大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电气工程能够安全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工程中的安全性能,维护了企业的经济成本。

1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内容,任务及特点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气自动测量原理、电气自动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

首先,若要测量一个参数,必须知道采用什么原理进行测量。不同性质的对象采用的测量原理也不同,同一性质的被测对象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原理来测量。例如压力和温度两个不同性质的量就采用不同的测量原理;又如飞机的高度可用测量大气静压、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激光测距等原理来测量。

其次,对一个被测量来讲,确定了测量原理后,就好考虑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借助于测量系统,将被测量与同性质的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测量。电视将被测量直接与标准量比较的场合不太.打多数情况下都要将被测量和标准量转换为某一便于比较的中间量来测量。间接测量法是对以被测量有确定的函数关系的其他物理量进行直接测量。然后根据函数式计算出被测量。我们所经常遇到的就是非电参量的电测法。这种测量方法是把被测的非电参量通过各种相应的传感器变换为电量。有时还需对变换的电量进行从电量到电量的转换或放大,最后输入显示仪表,记录仪表或计算机中,对数据进行显示,记录或处理。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测量方法。它包含了参量的感受,变换,传输,显示,记录和处理全部过程。这种测量不是用单个仪表而是有多个仪表(或称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系统,这个系统被称作非电参量点系统。

电气自动检测的任务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被测参数直接测量并显示出来,以告诉人们或其他系统有关被测对象的变化情况,即通常而言的自动检测或自动测试;二是用作自动控制系统的前段系统,以便根据参数的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控制决策,实施自动控制。

检测技术是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没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计算方法就不能采用;没有电子技术的告诉发展,快速、准确、可靠的测量、放大、处理的元器件就无从获得。电气自动检测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实时性强、精确度高、可靠性高、通道多、功能强等。

2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现状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检测理论是经过控制论、预测论、智能与模糊控制、谱分析、故障诊断及神经网络等有关理论的进展、自动化仪器仪表的进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确定被测量。对于一个要设计的检测系统,首先要确定被测量,包括被测量的状态、性质、动态范围和变化频率等因素。同时,确定的被测量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被测量是最能反应问题本质规律性的量;二是被测量具有可测性和易测性。其次,拟定检测方案。确定了被测量以后,就要拟定一种检测方案。拟定检测方案是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物理量来说,可以采用多种方案进行检测,应将能考虑到的所有方案都列出。然后,构造检测系统和考虑环境采取抗干扰措施。进行实验以改进检测系统的性能。

我国目前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具有信息集成化的电气自动检测技术。2)具有标准语言规范化的电气自动检测技术。3)具有监控集中化的电气自动检测技术。

3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经历着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大企业也不断致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追求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这样,各大企业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电气自动检测技术得到不断的创新。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不断的统一化。实行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统一化能给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变化。它能促进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周期性,维修和养护各个步骤的统一化。而且,实行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统一化能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也就能把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独立出来。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不断的标准化。随着我国的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经历着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接口也就不断的标准化。能够使各个企业的软硬件交换数据,确保各个企业之间能够将信息交流更方便,真正能将通讯产生的困难解决了。

4 结论

电气自动检测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电气自动检测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电气自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的走向专业化。电气自动检测技术大大地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确保电气工程能够安全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工程中的安全性能,维护了企业的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贾刚,张萌.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9).

[2]王术贺,李广东.浅析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3]石磊,李国栋.电气自动检测技术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

[4]郭红生.电气自动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5

从含义上分析,无损检测技术指的是在不损伤材料、器件和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检测,特别是在封闭容器中,具有一般检测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还有人定义现代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借助先进的设备器材和技术,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在压力容器制造与维修中,结构完整的破坏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保证设备服役期间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设备进行检查,由此可见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制造与维修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1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

1.1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的应用范围与领域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工业检测的各大领域,这一种方法的检测深度大,因而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的灵敏度也高,而且成本低,使用十分方便,速度也快,对人体无害,十分适宜现场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对接焊缝内部埋藏缺陷与压力容器焊缝内的表面裂纹,压力容器锻件与高压螺栓可能会出现裂纹的检测,同时压力容器中的无缝钢管的检测也是其主要应用方面。

1.2电磁涡流无损检测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模糊计算推理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多种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引起了试图用该技术解决电磁涡流检测信号处理问题的兴趣。我国对电磁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以清华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电磁涡流成像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1.3声发射检测技术

声发射技术在较多方面不同于其它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声发射检测作为一种动态检测方法,所探测到的能力来自于被测物体的本身,因而对线性缺陷比较敏感。在一次试验的过程中,能够整体探测与评价整个结构内的缺陷状态,并可预防因未知缺陷而引起的灾难性失效,并限定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

1.4磁记忆检测技术

磁记忆检测主要通过对构件磁化状态进行测量进而对应力集中区进行推断,主要对材料疲劳损伤、应力集中进行检测、推断。对于压力容器而言,运行过程易受温度、压力、介质等因素的影响,应力集中部位易出现裂纹、疲劳开裂、腐蚀开裂等,事故、损伤易在该部位发生。在压力容器的具体检测中,首先利用磁记忆检测仪器,快速扫描压力容器焊缝,发现焊缝中的应力峰值部位,首次硬度检测、内部超声检测、表面磁粉检测这些部位,及时发现材料所存在的微观损伤、内部裂纹、表面裂纹等,以此进行及时维修。

2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研究进展

据文献[1]可知,Packman等人是在系统研究无损检测可靠性或灵敏性第一批人,以二项分布理论为基础对POD进行分析。之后,80年代到今天,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大量试验研究用来评定不同NDT系统检测能力。Silk经过分析,得到结构内部和表面缺陷检出概率(POD)曲线,并与Marshall等人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Dimitrijevic等人经过分析,得到POD作为缺陷尺寸函数关系图,使得POD值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即使缺陷尺寸小到仅4mm,POD值已达到0.993。

国内对无损检测可靠性研究较晚,所做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刘秀丽等人[2]对磁粉法检测表面裂纹的POD曲线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得到置信水平95%下的POD-缺陷尺寸的函数关系曲线,并分别应用二参数威布尔、指数和幂函数对POD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同时在文献[3]中阐述了无损检测检出概率(POD)的统计分析方法。贾永泰等人[4]在完成“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分项“在役压力容器危害性缺陷的超声检测可靠性研究”,得到如下试验结果:超声探伤系统的检测能力在95%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 CL)下,对缺陷长度>10mm,且缺陷自身深度尺寸h≥1.0mm的缺陷具有90%的检出概率,并绘出了超声探伤检测概率随缺陷自身深度尺寸变化的POD/CL-h概率曲线。尤为重要的是研究过程发现和突破了现有理论误认的超声检测对自身深度尺寸

尽管对无损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和缺陷尺寸分布规律有较广泛研究,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如如何定量评定无损检测中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对于不同的结构形状、不同的焊缝方向,缺陷参数的不确定性又将如何区别对待;确定缺陷尺寸分布规律时,如何考虑无损检测检出概率的影响等等。对于上述问题陈国华[5]教授在《模糊理论在焊缝缺陷质量等级评定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如果条件允许,笔者欲从实验角度进一步论证模糊理论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中应用。

3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安全中的应用展望

无损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在压力容器的安全评定中地位日益重要。因为现在压力容器的数量不仅在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在役设备的安全运行也需要无损检测技术的支持。对此,本文尝试指出其发展趋势:

①无损检测技术可靠性将日益提高,检测、定量、断裂力学评定、专家知识应用等一体化安全评定系统将会日益得到发展。

②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安全中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不仅应用于缺陷检测,还将用于蠕变损伤、启裂监控

③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微观评价和无损评价成为可能,在这些新领域的应用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便于外场使用的数字化智能无损检测产品将会发挥越来越广阔的作用。计算机硬、软件及人工智能算法和图象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条件。

⑤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将使基于知识面向工程的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方法的建立成为可能,开展结构可靠性在线智能评价技术领域的研究便是十分重要的方向。

4结语

在压力容器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无损检测技术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无损检测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若有机会,希望大家继续加强研究,以国外同类先进仪器为目标,不断研制开发更新型的检测仪器,使我国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Provan JW主编,航空航天工业部AFFD系统工程办公室译.概率断裂力学和可靠性[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

[2] 刘秀丽,左富纯,黄华斌.磁粉法检测表面裂纹概率曲线的测定[J].试验力学,1995,10(1):91-94.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6

 

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入侵检测,就是对网络或者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简单说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一个能够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它能够发现并报告网络或系统中存在的可疑迹象,为网络安全管理员及时采取对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研究与现状入侵检测系统从开始研究到目前的商业产品,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研究入侵检测的是James Anderson,他在1980年首先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将入侵尝试或威胁定义为: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的企图。Anderson提出审计追踪可应用于监视入侵威胁。

国外入侵检测系统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目前比较成功的商业系统大都是混合使用多种技术,而且很多系统不只是具有入侵检测和响应功能,还具有很强的网络管理和网络通信统计的功能。比如:ISS公司的RealSecure、Axcent公司的Intruder Alert、Cisco公司的Cisco Secure IDS、Network Flight Recorder公司的NID、NetworkIce公司的BlackIce Defender、NAI公司的CyberCop Intrusion Protection等产品。

国内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创新都落后于国外,目前处于对国外技术的跟踪研究状态。。近年来有一些单位如:中科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联绿盟、金诺网安、启明星辰等都开展了入侵检测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制工作。

3.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随着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入侵检测系统,不同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数据来源划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

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它检测的目标主要是主机系统和系统本地用户。检测的原理是根据主机的审计数据和系统的日志发现可疑事件,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被检测的主机或单独的主机上。此系统依赖于审计数据或系统日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安全事件的定义。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它通过在共享网段上对通信数据进行侦听,采集数据,分析可疑现象,系统根据网络流量、协议分析、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信息等检测入侵。

2.按照目前国内外的入侵检测技术IDS主要分为两类: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和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

1)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

首先总结正常操作应该具有的特征,例如特定用户的操作习惯与某些操作的频率等;在得出正常操作的模型之后,对后续的操作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偏离正常统计学意义上的操作模式,即进行报警。

2)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

收集非正常操作也就是入侵行为的特征,建立相关的特征库;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将收集到的数据与特征库中的特征代码进行比较,得出是否是入侵的结论。当前流行的系统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模型。

3.按照目前IDS的发展趋势来分,IDS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1)集中式IDS

所谓集中式是指整合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网络的IDS的各自优点,将HIDS和NIDS这两种检测技术很好地集成起来,提供集成化的攻击签名、检测、报告和事件关联功能。

2)分布式IDS

对分布式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分布式网络攻击的检测方法;第二层含义即使用分布式的方法来检测分布式的攻击。这其中的关键技术为检测信息的协同处理与入侵攻击的全局信息的提取。。

4.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有两个:一是误警率太高,二是检测速度太慢。针对这些挑战和入侵手段的不断进步,今后的入侵检测技术大致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分布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传统的IDS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的网络的监测明显不足。同时不同的IDS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而目前的IDS仅能检测如WEB之类的通用协议,而不能处理如Lotus 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与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3.智能化的入侵检测

入侵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已经有模糊技术、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这些方法常用于入侵特征的辨识与泛化,需对智能化的IDS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其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来完善系统模型,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4.入侵检测的评测方法

用户需对众多的IDS系统进行评价,设计通用的入侵检测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平台,实现对多种IDS系统的检测已成为当前IDS的另一重要研究与发展领域。

5.综合性检测系统

与其它的网络安全技术 (包括硬件技术) 相结合, 形成综合的检测系统,解决传统方法检测对象单一、检测攻击形式简单的问题和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6.宽带高速网络的实时入侵检测技术

大量高速网络技术近年来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的各种宽带接入手段层出不穷,如何实现高速网络环境的入侵检测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入侵检测系统的软件结构和算法需要重新设计,以适应高速网络的新环境,重点是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是,随着高速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新的高速网络协议的设计也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如何适应和利用未来新的网络协议结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有效的关键组成部分。医疗器械检测技术类岗位要求从业者熟悉医疗器械相关标准、掌握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能够编写医疗器械产品标准、能独立设计和完成检测程序。在“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课程建设中,根据上述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紧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动态,以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为中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本课程始终保持其跟踪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前沿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具备基本理论基础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则

理论教学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理论教学离不开技术含量高、紧跟该领域发展的国际前沿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有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师内涵建设等,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必须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的资料,如检测标准、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等,及时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课程以GB/T16886的内容为主线,紧紧围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内植入器械的质量与安全方面,全面而翔实地介绍了常用无源医疗器械及其标准和检测方法。第一部分介绍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第二部分医用注射、输液、输血器具的国家标准及其检测方法;第三部分血压计检测标准及其方法;第四部分医疗器械中不溶微粒的检测方法及相关仪器;第五部分环氧乙烷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及仪器;第六部分人工心脏瓣膜检测标准及方法;第七部分外壳植入器械相关标准及其检测方法;第八部分血管支架及其检测方法;第九部分中空纤维透析器及其检测方法,第十部分人工晶体及其检测方法。并且本课程配套了相关课程设计指导教案包括血液透析器相关指标检测的试验、无菌试验、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试验、溶血试验等新的检测项目的检测试验。通过理论教学及课程设计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配套实验的创建

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课程实验以常用的无源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为基础,以最新的无源医疗器械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为主线,对医用输液、注射器具、血液透析器等无源医疗器械进行物理性能检测、无菌检查、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以及血管支架的溶血检测,学生们通过一系列无源医疗器械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一是掌握了方法,二是学会了对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三是激发了学生研究兴趣,四是启发了学生的研发观念,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发展的潜能,有能力适应相关的科研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工作,在无源医疗器械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

无源医疗器械检测实验室主要配有的检测设备有:注射针刚度检测仪、注射器密封性能检测仪、注射器滑动性能检测仪、落地式双级反渗透纯水制备系统、电阻法微粒检测仪、光阻法微粒检测仪、气相色谱系统、无菌检查仪、电子天平、离心机、干燥箱、CO2培养箱、双向电泳系统、超净工作台等。

四、结合理论教学方案,建设学习实践场所

实践教学以理论课程为指导,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本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检测技术在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所谓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医疗器械检测岗位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上海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市东医院、康德莱集团公司、上海医疗器械厂、上海诺成电气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这些实训基地都具有高水平的装备、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生产环境,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实训环境中开展辅助教学,从设备的认识与操作,到部件、整机的安全、性能检测,学习领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再密切结合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这些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互动的实验平台,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跟踪国际前沿动态,设计无源医疗器械检测实验,使学生熟练和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检测医疗器械的能力。

五、教师队伍建设

优良的教师团队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医疗器械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在企业聘请的技术工程人员、工人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实践性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以及质量高低的大事,参与本课程建设的教师对理论性及实践性教学基地的情况能做到非常熟悉。团队中的成员均已获得副高职称,两年来积累了许多教学和科研成果,他们深人生产第一线,摸清企业设备、工艺、产品结构以及医院使用情况等,尽可能多的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为学校培养双师型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也能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企业作贡献,达到双赢的目的。

六、课外拓展,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除规定的课程学时外,另外特别建成了《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课程网站,网站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实践性教学、最新发展动态等。研究制作的“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多媒体课件,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而真实。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有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资源去学习与巩固。课程网站上扩展的最新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学生互动平台搭建等在网上实现课程教学,为同一领域教师教学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和共享教学资源,能进一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七、考核方式和教学反馈

学习领域课程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考核涵盖实训项目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两部分。实践环节在设计上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中,让每个学生都完成全部项目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环节的考核。期末考试也注重能力考核,除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把大量的平时训练项目改造成考试题目,让学生不必死记概念,而要强化能力训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教师与学习环境之间构建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预期教学的目标。

结束语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改革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改革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了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建设,利用网络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检测仪器及检测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医疗器械检测标准也必将不断地更新,许多旧的检测方法将被淘汰。为了跟踪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无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网络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了解检测标准的最新动态,以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满足日益苛刻的医疗器械监管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8

概述

随着我国公路、市政桥梁检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公路桥梁检测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很多路桥已经长期服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人为损坏、承载力下降,甚至成为危路、危桥,影响了交通运输的畅通,阻碍经济的平稳发展,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对道桥的检测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太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形式的采用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使用,桥梁结构的检测工作也日益突显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道路桥梁安全检测的必要性分析

在道路桥梁建设项目中,由于工程材料本身的不足.以及在工程的结构设计、项目施工中出现一些失误在所难免,道路桥梁竣工后的质量鉴定成为业主关注的重要问题。另外,一些多年前建成运营的道路桥梁工程,在负荷若干年后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检测。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不合格和运营后检测预警的不及时,一方面增加了道路桥梁日后的维修保养成本,让国家和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极容易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近年不断出现的大桥垮塌事故就是运营后检测预警不及时最好的例证。因此,加强道路桥梁的安全检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道路桥梁安全检测的主要内容

道路桥梁项目完工后的安全检测内容包括:几何形态检测、索力检测(悬索和斜拉索援)、结构截面的应力检测、预应力检测、温度检测、环境检测、下部续构检测、动态特性检测等。已经投入运营的道桥结构的安全检测则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一是建立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二是建立定期检测机制,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测。通过对两种方式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实时监测比定期检测机制具有很多优势,这也是如今国际上桥梁安全监测研究的热点但实时监测在应用上也存在许多劣势,如监测系统不但复杂,而且投资投资还很大。并且至今损伤诊断和安全评估仍然不能实现智能化。所以,定期检测机制的加强和完善现实意义应该更强。相关管理机构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包括检测制度的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信息分析方法的应用等方面。

3、目前道路桥梁检测技术应用

3.1道路检测技术

一般而言,道路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类型。路面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车道、路线、交通、流量、故障检测和自检测等,这是路面管理系统中数据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采用的道路检测方法是传统半自动化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路面弯沉检测新技术。路面弯沉主要指,路面表面轮隙位置在规定的标准轴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总垂直变形或垂直回弹变形值。检测仪器有自动弯沉测定仪法、激光弯沉测定仪法等。二是路面平整度。路面平整度是指路面表面诱使行使车辆出现振动的高程变化,用于进行路面平整度检测的设备也为两种,一是断面类,另一种是反应类。检测方法主要有探地雷达法、摄像测量法。其中摄像测量法具有成本低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或将成为路面损坏检测的主要手段。

3.2桥梁检测技术

目前,桥梁检测的项日主要有承载力检测和表观检测两种。桥梁传统的检测方法为电检测法,电检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电阻应变片粘在桥梁某个部位的外面对其应变进行测量。它主要依靠动静载试验和检测人员的现场目测,并辅助使用腐蚀作用实验、混凝土硬度实验以及超声波探测等方法。现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也比较成熟。

4、道路桥梁检测技术的新趋势

目前,道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光纤传感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以及探地雷达检测技术三方面,侧重于高新技术的应用。

4.1光纤应变检测技术

利用对某些特定物理量敏感的特性,光纤可以将外界物理量转换成能够直接测量的光信号。桥梁检测中采用这种技术,可测量和监测桥梁钢索的索力及预应力连续混凝土梁内部应力、应变特性,构成所谓的光纤智能桥梁。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光纤应变传感器具有不受环境限制,绝缘耐高压耐腐蚀,即使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也可以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精度高、实用性强任意形状等优点。

4.2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原理主要是瞬间应力波,即通过采用一种短促的机械撞击桥梁使其产生低频应力波,该波传导至桥梁的结构内部,由于桥梁的断裂面、冲击面及其它面间的波瞬间会产生共振.相应共振的波信号(时间和频率曲线)可以进一步提供有关空隙位置的信息。据此工程人员可以测定出桥梁结构的完整性或者裂缝的位置。因此,超声波可以被用来对桥梁进行综合检测和维修,包括桥梁、桥板以及桩桥等部位。但对于管道相交或相邻或管道中有蜂窝体、水或部分空气或采用别的材料的管道。以及道路路基密实性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4.3探地雷达检测技术

探地雷达主要是将高频电磁脉冲波(10~¬-1000MHz或更高)由发射天线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送入地下。在地下传播的过程中.该脉冲将会遇到不同电性介质的交界面,部分能量将会被反射至地面被天线接收。工程人员通过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间t和反射波的波幅来反映地下介质的的特点。探地雷达能精确测定缺陷区的大小、形状和深度,具有速度快、操作方便,不受周围环境影响,可以在大范围内应用检测等优势。探地雷达主要是对道路基层密实性、道路路面厚度、基层厚度及含水及挡土墙病害的检测等,还可运用于道路材质、湿度、裂缝、桥粱结构等检测。但是该技术对仪器要求分析检测人员必须具有大量实测数据的丰富工程实践。

5、结束语

桥梁检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作,需要各个环节都做好才 能达到一个最优的效果。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营,必须经常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桥梁结构检测已成为桥梁结构安全养护和保障正常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同时,学科交叉的现象日益普遍,特别是将一些高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必将推动该技术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9

《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为了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能够学以致用,组织《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就凸显出其必要性,而在课程设计中选题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育者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的选题

《光电检测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难,但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如果能加强《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在教授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光电检测技术的奥妙,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组织《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课程设计的选题尤为重要。

首先,老师应该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老师可以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把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内容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

第二,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要把老师提供的题目范围、自己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对促进课程设计的成功意义重大。

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中的资源结合自己的所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

2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2.1 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

光电检测技术内容多而复杂,不仅涉及到光学和电子学,还与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只有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在授课的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光电检测技术,让学生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光电检测技术知识面太广,在教学中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们会觉得知识乱而杂,所以,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采取“弹钢琴”的办法,去粗取精,少讲精讲,突出教学重点。

最后,光电检测技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课本上的知识比较陈旧,与时展脱节,这就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新要求。老师不仅要精通于课程内的知识,还要与时俱进,了解最新科研结果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及时给学生进行补充。另外老师自己也可以申请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自己的教学科研结合起来。

2.2 加强理论教学,开展启发式教学

光电检测技术本身理论性很强,而且它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零散,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很有难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光电检测技术知识的整体框架,在讲解具体知识时要能够去粗取精,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老师应该认真地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富有趣味性。

启发式教学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向性作用,老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另外,启发式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这个过程本身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

2.3 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板书的书写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且主要起到书写提纲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本身方便快捷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像等多种效果,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例如,通过多媒体动画来介绍和演示光电效应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亲自体验光电效应,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 加强实践环节,巩固理论知识

真理必须能够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光电检测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这对学生学以致用意识的形成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生进行实验时,除了让学生按照课本上写好的内容和实验原理进行验证实验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实验,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可以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或者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总之,在课程实施中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探索的评价与效果

笔者认真研读了相关学者文献资料,并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认为进行课题设计,合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学生改变了对《光电检测技术》的刻板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神奇性和课程的活力。

4 结语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广大理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这样一门内容广,知识点多的课程,众多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使《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检测新技术论文例10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纺织工业对于检测技术的依赖程度也逐渐提高,并且在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的情形下,纺织材料的检测也是对纺织材料质量的保证。我国的纺织材料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出台的新贸易规则对纺织检测技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求纺织检测在大容量检测、快速检测、新指标检测上要提高反应速度,加快纺织检测技术的发展。

1 我国纺织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防止检测技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纺织检测技术不断吸取先进的经验,已经开始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在我国的20世纪40年代之前,纺织检测技术一般都是采取手工机械的方式检测,只有少量个别的采取了电能加热,原料运输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在这个阶段,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还处于需要进步的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检测原理方面,比如纤维对可见光的反应原理,纤维电系数对电容场的感应原理和共振原理等,在这个阶段,纺织检测技术还实现了X射线技术运用到微晶体反射原理中的纺织检测技术中,同时在这个阶段,数学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和电路转换在电子技术中有了明显的应用和进步,推动了检测技术的自动化运算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纺织材料对紫外线的吸收和反射原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远近红外吸收和反射及纤维对声振动共振的原理也有了提升。纺织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判断纤维导热的原理,对纤维表面水蒸发原理和表面电荷分布原理产生了磁场作用,并且将静电场的分布和泄露原理都运用到纺织检测技术中,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不断提高了大型数据告诉运算处理的水平,软件的应用能力也逐渐成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纺织检测技术的水平。在纺织检测技术的前进当中,逐渐又开发出了大容量、快速高效、无损的检测方式,大大提高了全面性检测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在纺织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要不断推进应用发展的新概念,从而推动纺织检测技术的进步。

2 我国纺织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纺织检测技术与国外的检测技术在质量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很多用户反映国产的检测仪器加工粗糙,外观不够流畅,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且很多生产商表示即使是同类的国内外产品,很多用户也能接受价格的大差异,这也成为了限制国产仪器发展的问题。同时,我国还存在很多已经被明确限制淘汰的产品,这类产品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实际效果不能满足产品标准,而淘汰速度却相当缓慢。当前,我国度纺织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科研成果无法流畅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由于发展中的渠道不畅,只是完成了科研工作,但是对后期的调整和检验协调能力不够,最终导致出现只科研不生产的情况。再加上目前纺织检测仪器的市场竞争较大,一些仪器生产商为了片面追求速度和外观,缺乏了对质量的保证,甚至出现了无良竞争的情况,严重阻碍的新品种的研发和质量的提升。在基础理论发展阶段,研究周期长,见效慢,涉及面广,因此常常出现投入无回报的情况,在当前经济规律的限制下,出现纺织仪器低水平高重复的现象。

3 纺织检测技术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纺织仪器生产能力

要想提高纺织检测技术,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纺织仪器的生产能力,改变常规的纺织仪器,根据相对过剩的情况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客服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不断缩小我国与国外水平的差距。我国需要狠抓高新科技技术,如告诉高精度成像、图像摄影技术、微小力值测量技术等,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性,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保证纺织仪器能够具备相当的基础技术力量。

3.2 加快检测仪器理论研究和更新步伐

正确的纺织检测机理是保证检测可靠性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基础问题有待研究,如果一味地回避这些问题,只能仰他人鼻息,因此我国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基础,才能在检测机理上有所创新,并且创造出具有技术特色的专家系统,并且要能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青睐。我国的仪器更新速度缓慢,且还存在二手专卖的情况,在这个方面我国需要进行改进,减少一次性投资的经济损失,实现检测仪器的尽快更新。

3.3 完善现有检测机理

我国目前大量使用棉花回潮率电测仪,这就要求要与国际进行接轨,对测试的稳定性和温度的敏感性要得到加强,解决好灵敏度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加快将现有研究成果转为生产力的速度,让经济效益能够直接与科研挂钩。且针对当前的检测标准,还要加快从单元化向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做好纺织检测要求的制定,避免人力物力的重复和矛盾。

4 纺织材料的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纺织材料检测技术的进步,检测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检测技术的快速化、大容量化必然会成为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纺织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在纤维技术也是较早认识并开发的,但是历史上我国的检测技术较为落后,且检测的速度有待提高,检测仪器的容量较小,无法满足比例取样的需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纺织材料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纤维、纱线、织品还是最终成品,已经开始采用大量检测的方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实行棉花逐包检验的技术,并且在90年代开始就要求出具检验证书,部分化纤产品实行分等、包装、贮运的技术。在面向今后的纺织检测技术中,将会出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继续发展,且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纺织检测技术不仅需要提高检测的稳定性,还要求纺织检测技术能够达到正态分布,并且因此获得客观的评价。

5 结语

虽然我国的纺织检测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关的单位和企业还是要转变观念,对纺织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要进一步提高,积极创新,找准目标,提高检测技术,根据检测仪器的测试结果来制定新的目标,为提高纺织质量做出更多基础性、有效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