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先进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57

先进文化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05-01

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实际上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近七八十年来,我们关于文化的概念和解释将近300种。马克思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地使用过文化的概念,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生活方式、多种艺术等所有人类实践过程中全部的遗存。狭义的文化是精神成果、精神产品的综合,跟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的体现。

中国关于文化的界定是什么?其实文化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框架。中国的文化是跟天道联系在一起,跟我们未知的世界,已知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人与王权、人与官僚系统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里说:文化者,人类先人所开设出来有价值的功业。它就是一种道,是一种共同的期许,是一种人类内心的体悟过程所形成的关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族群之间的关系,它具有规范社会、引导社会、约束行为、维护和谐、主张正义等功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跟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相联的,当然也包括跟当时社会管理而展开的潜质思想的文化模式,比如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科举制度。我们都知道,中国自秦汉到清朝的官员数量都非常少,但是我们有一套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包括乡绅制度在内的社会管理系统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位性。多元性就是不同族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族群的文化冲突确实很难避免,但是,所有的不同族群的人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是彼此之间的兼容过程。一位性就是我们讲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文化的演进方向。一位性就是说我们需要给这个多元社会一个确定的目标。确定的目标就是我们内心的期待,是我们价值的神坛,是我们苦难不堪的灵魂避难所,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家园,它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它告诉我们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未来的文明体系是什么样的文明体系。

第二,文化的蔓延性和包容性。蔓延性实际上就是传染性,一个文化可以向其他地方蔓延。包容性就是文化彼此之间兼容,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各种不同的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能够实现兼容。

第三,文化的内聚性和扩张性。内聚性就是对一个群体具有极强的引导力,能够形成社会群体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扩张性就是向外负压的可能。什么叫内聚性?比如说中国人到美国去,你必须融入他的文化以后才能融入他的社会,才能在那个地方活下去,否则你永远得不到任何认可,这就是文化内聚力的体现。

第四,文化的坚韧性和脆弱性。文化是非常坚韧的,我国有的少数民族现在只有几千人,这么少的人口却能够坚韧地把他们的文化坚持到现在,险恶的环境无法改变他们的价值体系,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无法改变他们祖上流传给他们的文化。但是,再坚韧的文化都有其脆弱性,一个文化在特定的时期可以灰飞烟灭,一场战争、一场瘟疫、一场自然灾害都可以让再强大的文明在几百年里荒芜人烟,比如楼兰古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崩溃也只在顷刻之间。

第五,文化普世意义上的平等性和潜藏着的民族狭隘性。文明之间肯定是平等的,但是不同族群之间肯定是有纷争的,也有民族狭隘性。其实就文明本身来讲,文明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微弱的,但仅仅是那一点点差别就界定了自己的文化特质。我们不能说因为我们文化的兼容性去轻易否定和取消人家的独特性,所以我们讲平等。

二、如何理解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论文例2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一)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三)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二)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

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

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

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

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

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超级秘书网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三)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先进文化论文例3

2.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内没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党员和干部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既定的宿舍管理实施细则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宿舍管理队伍缺乏建设,很多既定细则在执行时无法得到实施。

二、以新近先进典型促发展的管理模式引入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对宿舍文化建设起到引人瞩目的成就

1.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观先进典型作用,选取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指导宿舍文化建设,传授经验。首先,要实行党员学生值班制:每个楼层每个晚上有数名党员学生负责值班,让需要帮忙的学生随时可以到值班室寻求帮助。其次,实行党员学生责任制:每个学生党员都要负责一到两间宿舍的示范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对指派到的宿舍要时时日日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同意宿舍的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引导全体舍友弓箭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学生党员对指派的宿舍中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及时的帮扶,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辅导,经济上的困难及时反映,心理上的困难及时交流,帮助困难学生重新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党员还要对指派的宿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教会宿舍成员如何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鼓励宿舍成员争创“文明宿舍”。

先进文化论文例4

先进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广大工作人员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模式及所创造的一系列有形、无形工作成果上所体现的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由此而形成的由个体到整体的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与创造能力的高水平总和。先进检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广大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检察机关设立以来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高水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先进检察文化是指检察系统的独特的主流性的思想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等。

先进检察文化对检察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改造、增强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锻造有检察特点的检察职业工作者的修养和情操、密切检民关系、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加强同其它部门的联系、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以及同各国检察机关的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先进检察文化具有党性、人民性、职业特性、融合性等特征。

1.党性。党性是先进检察文化的灵魂。先进检察文化是党领导下的检察机关的广大工作人员所创造的一种主流检察文化,因而必然体现出其固有的党性特征。先进检察文化必然要求党员检察官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要求党员检察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公仆意识,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求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在检察工作中积极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履行好职责。

2.人民性。我国社会主义检察机关称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是人民检察官,先进检察文化必然体现人民检察官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作为干工作、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真正体察人民群众冷暖,热情为人民群众服务,执法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这样一种思想意识。

3.职业特性。先进检察文化也必然体现检察机关的职业特性。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因此先进检察文化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法治发展的潮流,体现高水平的检察工作的职业特点,体现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执法思想。同时,检察职业工作者作为检察工作人员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刚直不阿、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人格力量也能通过先进检察文化而体现出来。

4.融合性。先进检察文化是融合人类优秀文化,结合自身特点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它既继承和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自党创建工农民主政权以来至今所积累的检察文化成果,又面向世界,博采世界上各种检察文化的成就,从而取其精华,不断融合、创新。

从广义上说,先进检察文化由以下三方面内容所构成:

1.先进检察文化的思想、意识层面。包括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水平、能力。它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和推动检察人员尽职尽责,奋发向前。

2.先进检察文化的行为、作风层面。包括各种制度、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八要八不准”、“九条卡死性规定”,以及各级检察机关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共同构成了这个层面的检察文化。而检察人员的行为方式也体现着这种文化的底蕴。

3.先进检察文化的物质要素层面。包括各种先进、科学的检察装备,如制式服装、车辆、信息及通讯设施、工具、办公用品、办公场所等各种硬件设施。先进的检察工作装备、设施中也体现着先进检察文化的人文内涵。

先进检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称先进检察文化的渊源,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意识形态方面。指检察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精神风貌等思想意识领域。

2.职业技能方面。指检察人员所具有的履行检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特有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检察工作所积累的各种经验。

3.文化素养方面。指检察人员所学习、掌握的各种优秀科学文化知识;检察机关通过其人员形象、文化活动、环境设施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等。

4.行为、作风方面。指检察人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与检察职业工作相适应的态度和行为。检察机关要做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最公正、最文明、最讲法、最讲理的地方之一,能尽职尽责地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法制的统一,这些应从检察机关、检察人员的行为、作风中反映和体现出来。

5.其它方面。这方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在检察机关中定期举行各种仪式,具体如升旗仪式、宣誓仪式等;又可在检察机关中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等活动,如唱检察官之歌,举办书画、摄影活动,以及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有关检察事业、工作的信息等等,不断弘扬崇高精神,增强先进检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先进检察文化对检察人员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同时,也能适应检察机关、检察人员的多种需要。它具有以下六项功能:

1.先进检察文化具有教育、导向的功能。先进检察文化具有对检察人员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素质、情操、修养等培养、锻造的功能和作用。先进检察文化在实践中被创造、发展和流传,而它又能鼓舞人、影响人、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使检察人员得以全面发展,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先进检察文化对检察人员行为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其作用对象包括检察人员的行为和检察机关的作风。它是一种普遍性的、非个别的指引,能适应系统化的检察机关管理需要,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的优势。是建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和优化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根据先进检察文化的要求,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结果、效果,从而决定行为的取舍和方向。通过先进检察文化的教育、熏陶,有助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道德好的检察队伍。

2. 先进检察文化具有调节、评价的功能。先进检察文化具有能够衡量、评价检察人员、检察机关作为的规范性或习惯性的功用和效能。它是一种一般性的评价,其在统一性和强制性上是或然的,其规范性具有如模糊数学中的模糊性的特点,其作用力惯性是强大的。可以说,这种评价来自方方面面,影响时间长,范围大。具体而言,先进检察文化对检察机关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起着协调、整合、稳定的作用,同时还能引导、评价、调节检察人员的行为方式。

3. 先进检察文化具有凝聚的功能。先进检察文化使检察人员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使检察人员联系起来、聚集起来,它使整个检察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这对于检察机关维护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公正、公平、正确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4.先进检察文化具有改革、创新的功能。先进检察文化要保持其自身的先进性,必然随时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检察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创造先进检察文化,而先进检察文化又使检察人员自身的观念、思想、行为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先进检察文化熏陶而发展、创新。同时,还能不断推进检察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检察改革,积极探索检察工作体制的不断创新。

5.先进检察文化具有公关的功能。检察机关同其它国家机关一样,需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先进检察文化能为检察机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检察机关的公共关系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对内使检察人员借助先进检察文化进一步认识检察工作的性质、内容、特点、意义,促进各级检察机关之间的交流;对外,有助于社会各界、社会公众通过先进检察文化,更好地了解检察机关,还能作为检察机关进行对外交流的载体与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检察理论,吸收、融合外部相关的、合理的理论、机制。

6.先进检察文化具有记载、传播、交流的功能。先进检察文化具有内容与方式的二重性。在方式上,它本身又可以表现为各种储存有文化内容的媒体,能将先进检察文化通过各种媒体记载下来。这样就能使之跨越时间、空间限度,得以传播、交流、流传。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应立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工作实际,勇于探索、创新,具体包括以下五项:

1.从观念、思想层面构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宗旨观念,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强化检察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公正执法思想,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牢记检察工作“二十字”方针。形成科学、正确、统一的检察理念。同时,不断加强检察机关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2.从规范层面构建。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范、制度,规范检察人员的言行举止,使检察人员的工作方式、作风整齐、划一。

3.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构建。注意发现、积累、储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原料”,善于提炼、提高。并积极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寓教于乐的活动,运用各种传播、沟通的载体,不断弘扬、创新。

4.从物质要素层面上保障。不断改善各种装备、设施,科技强检。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待遇,良薪养廉。

5.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法文化成果。从中外法律思想、文化史中借鉴,从当代各国检察体制及其相应的文化中吸收、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检察文化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先进文化论文例5

一、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

1.从“睁眼看世界”到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引进。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没落,他们提出要改变积贫积弱状况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此他们着力在中国推介西方文化,编译西方书报,这即是后来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开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在中国推介西方的“制度文明”,并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将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推向了纵深,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民主、共和等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则在中国首次鲜明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2.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飞跃。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以俄为师”、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创建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前进方向。

3.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及其曲折发展。取代新民主主义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左”的教条主义思想盛行。党在这一历史时期虽然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正确方针,但却未能始终坚持贯彻执行。“”中、集团打着纯洁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文化进行了双重排斥和打击,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整体上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时期已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因而它代表着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经验和教训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4.从改革开放到“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一方面积极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实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二、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特点

1.继承、选择与创新相统一。先进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选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的产生与形成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对西方文化借鉴基础上合乎逻辑地发展。

2.民族特色鲜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史给我们流下了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每一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深刻的传统烙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表现出一种让人惊异的内在活力,它使一种全新的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潮的今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清除妨碍现代化的封建文化残余,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中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中国先进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途径

探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超级秘书网

2.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践证明,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应认真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

3.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1)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处理好文化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2)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对基层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应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加强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先进文化论文例6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渊源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扬弃、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杨翰卿、徐初霞同志撰写的《中国先进文化继承创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一书,是对这一重要问题从哲学文化的视角进行理论研究的新著,具有鲜明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围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中国先进文化这一主题,对20世纪中国学术界形成的几种学术观点如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创造转化论、综合创新论等进行了评述,较为客观公正地论析了诸种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情境、理论立场、目的作用及实际影响,显示了作者深刻的理论眼光和宏阔视野。本书在叙述过程中,将以、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文化观,与一般的文化理论争论区别开来,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方针加以论述,是有见地和恰当的。本书还通过对三代领导人文化观或文化建设理论各自解决了的重点问题的论述,较好地显示了这一文化观不断丰富、发展的实践过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判别标准的实践问题,特别是论定其所具有的特定内涵——预设性、实效性和相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更是作者经过深入的理论思考所得。书中归纳出的对开发利用不同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继承性弘扬、融合性创新、剔除性转换、矫正性纠偏、批判性重构等几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更是经过了对传统文化较深入的分析、比较而提出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与对这一重大问题只是抽象的论述相比,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全书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紧扣主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注重立论的科学性。体现在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创造性地把中国优秀哲学和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并将其运用于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实践判别标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问题,坚持在实践标准基础上时代标准和民族标准的辩证统一。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社会实践,对各种文化理论和观点进行审视,确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理论观点,就有了科学的根据。同时又进而指出实践的相对性特征,进一步凸显着科学精神之维。

第二,突出学术的创新性。本书作者以研究探讨如何树立并发展科学完善的文化理论,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主旨,开发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充分肯定了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等文化观的创新取向,进而提出了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开发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诸种方法,既表现出辩证融摄的理论态度,也颇具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本书还把重训诂考释的汉学与“史料派”、新国学联系起来;把重义理阐发的朱学与“史观派”、新儒学联系起来,两派各一脉相承又形成对应,并分析了各派的理论得失和现代价值,这些论述同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旨在现实的应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关系,只有通过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才能得到落实。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对于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的理论原则、方法途径、现实意义和实践要求所作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推进我国优秀传统哲学和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具有深厚内涵和渊博底蕴。

先进文化论文例7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志有关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深刻阐发了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又如何进行先进文化的建设,都是我们所关心的。

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一词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术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在加入WTO后,先进文化的建设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的趋势。

1.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流。21世纪的人类社会,虽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最大时代背景。应该说,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认识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也成为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流,这个框架为人类先进文化建设的多样化提供了融合、交流、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平与发展给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给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给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它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全球的生存方式。以计算机的应用,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类对于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将有更大的自由把握;对于自己的命运,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衍生出来的新文化、新知识、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给人类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观念的冲击与变革。

3.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人类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先导性作用进一步体现。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之中,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要求共同的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等共同的精神理念。经济全球化不仅要求摆脱民族分工和地域性生产,而且必然要求抛弃与之相联系的地域道德文化的狭隘性。比如,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使人们在生态环境、反腐倡廉等方面达成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规范,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一种世界性的道德规范的出现完全是可能的,这种道德规范更加体现着当今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二、全球化给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

面对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并给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1.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全球化不仅使中国卷入了经济的全球化,而且使中国的教育卷入了全球化的竞争中。教育全球化的竞争表现为:外国学校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向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国外办学机构直接来华办学、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更容易吸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但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垃圾、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也由种种渠道渗透到我国,对我国长期构造的意识形态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贸易是美国“能够在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的工具”。同时,随着国外办学机构来华办学的增多,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将不断在我国传播开来,特别是西方那种实用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某些高校有抬头之势。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在我国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会扭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全球化对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不可抗拒的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撞击乃至冲突是必然的。西方文化挟其强势发挥主导影响也是客观事实。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大的忧虑不在于被全盘西化,因为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最大的忧虑在于舍本逐末,取其糟粕,弃其精华。西方国家的强盛之道是深深植根于它的历史文化之中,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这是其精华。而现在辐射到发展中国家的,甚至被趋之若鹜地吸收的大多却是糟粕。如社会风气中的重物轻人、崇富嫌贫、享乐、急功近利、追求高消费、文化快餐化、审美低俗化,还有日益升级的公开展示暴力,等等,这些为西方自己所诟病的精神堕落表现,却在发展中国家沉渣泛起,这些以个人主义、物质利益为中心特别对青年一代有吸引力的西方文化的强力扩张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注重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和家庭作用,以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人伦观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将会丧失其独特的价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这些新问题、新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寻求发展和稳定局面面临新的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先进文化建设上奉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和交流。然而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全球性制约。中国面临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即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来自全球化背景的沉重压力,同时也面临自身独特的问题,即中国必须在短时期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强大,赶上曾经主导、现在依然控制全球化进程的西方国家,自身的发展又需要接受主要由西方国家制订的国际制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发展和稳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外国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我国的教育市场。但是很显然,中国对此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我国的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封闭,如“工厂化”的培养模式、“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工具式”的育人方式等比比皆是。其次,我国教育管理方式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目前政府的教育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全球化的节奏。最后,我国的教育立法特别是有关外国机构来华办学的立法工作仍比较滞后。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宏观教育的稳定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宏观调控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全球化背景下切实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

全球化给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确实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用积极的姿态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努力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更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代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高举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用科学理论去教育、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破除腐朽、封建的东西,回归我国教育的本真性,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但是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虽然也非常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并没有将此落实于实践中,这实际上是远离人的本性。因此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

2.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传统美德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当代先进文化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通过大量经书诗文、生活习俗、人物典范等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例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个人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厚德载物”、和合思想、“仁爱”社会价值取向等都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要加强祖宗文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我们要吸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并使之与我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对传统道德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改造和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先进文化建设的成果。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文化绝不能靠排斥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接受外来文化挑战的勇气,有没有容纳外来文化成分的气魄,能不能吸收和消化新的成分而又不机械搬用、盲目崇外,正是另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志。同志曾指出:“先进的文化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不是宗派主义的,而是集人类优秀文化之大成。”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应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的宝库中开阔视野,充实自己,洋为中用,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丰富自己,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

[2][日]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先进文化论文例8

文化的科学性。要求加强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和防止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伪科学、等反科学倾向。

文化的大众化。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始终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落实群众的文化权益放在首位,面向群众,面向实际,反对和防止一切背离人民利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避免低俗、病态、畸形等不良文化泛滥。

三个“面向”。是文化的发展性、文化的科学性、文化的大众性所共同具有的、为先进文化必须具备的开放进取精神,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在当今时代,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打牢先进文化的现实根基,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增强先进文化的活力,只有面向未来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的先进性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尺度。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不仅要表现为它的思想理论科学、群众基础广泛、资源配置合理、产品富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等,而且要表现在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具有扩展潜力和更新活力,表现为它的创新机制健全、富有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能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因此应该说,先进文化体身就包含或产生着“前进方向”的规定和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总是通过先进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要求表现出来,总是通过先进文化自身建设的实践体现出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重要的就是使我们的文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与民俱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从现实发展中发现和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群众利益的目标与任务,加以实现。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任何故步自封或超越阶段的东西,都不可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先进性的来源,有“历史积累”和“现实活力”两个方面。从历史基础看,五千年历史是中华文化自身的积累,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是世界性的历史积累。它们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资源。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单纯向外看的“西化论”是邯郸学步,单纯向后看的“复古论”是刻舟求剑。我们要批评和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等倾向,坚持“向前看”的发展论、创新论。在吸收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时,要以我们当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根据,坚持立足现实,着眼发展,以我为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先进文化论文例9

[作者简介]曹峰,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湖南 衡阳 421008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6―0128―04

当今世界,一个民族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那就意味着落后挨打,甚至是意味着存在资格的消失即亡国灭种的危险。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依托的民族文化,她在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在外则是中华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

民族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民族共同体是一种文化共同体。人类之所以划分为民族,那只是因为各民族创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才使得文化成为了人类划分各个不同民族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只不过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已。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之本。

文化是植根于民族特性之中的,它以信仰和价值观为内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实践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审美、学术理论等之中。尽管在一个民族内部,人们会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渗透在不同领域中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民俗等)可以提供一种沟通,使同一民族的不同人们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彼此认同。这样,当民族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或者是当整个民族的利益遭到来自外部的威胁时,同一民族的人们往往会通过民族文化来意识到自己与所属的国家、民族的根本共同利益,从而形成民族强大的内聚力。因此,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力量之基、精神之源。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

(一)中华民族多元与一元共存的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疆域广大的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文化从来就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首先是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当然,由于人口、经济、政治等因素,汉族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其次是多种地域文化并存,粗略可分为南北文化。一般而言,南方文化细腻缠绵,北方文化则粗犷豪放。细致地分则可分为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三晋文化等。从文化在人群中的分布而言,则可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从价值追求来说,中国文化中又包含多种形态、派系,突出者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后来又形成儒、释、道三家鼎足之势。而这种格局还在影响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这种一元与多元共存的现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用儒家文化来包装自己的意志,统一民众的意志,规范民众的行为,而且通过教育保证其代代相传,这样就促成了一种所谓超稳定结构的形成。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强劲的生存功能,从而在今天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中华民族汉文化的强大同化功能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竭的动力。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以其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而,不可否认,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一直是保持着话语优势,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这种话语优势与同化功能,仍在影响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汉文化具有强大同化功能的原因,首先当然是与生产力及生活方式有关。由于多种因素,相对来说,汉族比少数民族要发展得快一些,文明形态要先进完备一些,这样容易产生自然的吸引力;其次的原因应该说在于汉文化本身的魅力。由于汉民族长期性、稳定性的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汉文化便具有成熟性、完备性、丰富性、实用性等特点,足以值得别的文化去学习和仿效。

(三)中华民族开放的文化态度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强大武器。历史上,中华民族不以民族差异而自设藩篱,这种普遍开放的文化态度,一方面表现在输出自己的文化,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是明证;另一方面表现在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扬与光大。近代史上,中国文化一度落后。在由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的演变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文化态度,选择了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又否定了资本主义弊端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并成功地把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的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推进先进文化的本土化,完善“”后形成的先进文化理念。这种先进文化理念始终是以民族的需要、民族的命运为内核的。正是在这种先进文化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解决了民族新文化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这种民族新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而失去“民族性”的民族新文化,是没有中华风骨的软文化。在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识别标志和民众精神支柱的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开放的文化态度,不断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的大旗,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引领时代潮流,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文化特有的开放文化态度,没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偏见,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世界各地的各族人们都可以自由和平地从事经济和文化活动。没有内外之分,没有固执的狭隘性,有的是对外来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的友善和喜爱。这种“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文化气度,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正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才构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灿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民族特性的最高境界

“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民族文化形式的形象表述。作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民族特性的最高境界。我们都知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由此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理论成果,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新

的历史篇章,也一次又一次地提升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特性境界。

(一)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中华文化民族特性的第一个典范。文化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文化问题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文化事业所取得的成绩,都与文化思想的具体指导分不开的。在一生的革命实践中,一直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强调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发展,并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必须保持中国特性,“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只有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对中国的社会发生作用。同时他又指出,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与“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的这一思想曾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有过多次的阐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还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学艺术传统要继承,但目的是为了建设中国的有民族特点的新文化,是为了革新和创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建国后,他在《论十大关系》《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基本思想,以指导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他指出:“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此后,他将这一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思想简明地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始终倡导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态度,并且在自己的一生中身体力行。在他的文章中大量援引中国历史、文化的有关知识,采撷古今成语典故,广泛运用人民口语、活用古语古词、借喻人民生活习惯,活泼生动,都鲜明地表现出著作的民族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的这一基本文化思想为指导。

(二)邓小平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中华文化民族特性的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个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成果。邓小平文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对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另一方面,邓小平也指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三)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文化领域不断开拓中华文化民族特性新的境界。世纪之交,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复杂形势,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三个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既是本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同时也可以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先进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它必须有勇气把我们民族固有的和外来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利用它来为我们的社会进步服务,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也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思想侵蚀干部群众,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和鼓励他们紧密结合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先进文化论文例10

[作者简介]段方乐(1969―),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力量,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无数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结果。今天,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包括政治的组织能力、经济的管理能力、文化的领导能力和社会的建设能力。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肩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党的先进性,既表现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政治目标的先进性,也表现为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所以,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也有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一、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首先表现为不断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党的先进性在文化上的表现,首先是党的正确领导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够执政,关键在于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方面,她同样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产生往往依赖于先进阶级的带动和领导。因为进行文化创新既要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又要扶助进步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复杂的斗争过程。资产阶级文化代替封建主义文化如此,社会主义文化代替资本主义文化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先进阶级所领导的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不断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建立起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建立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篇著作为当时解放区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方向,也为中国一代迷茫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源泉。这种文化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党理论创新“第一次飞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党历史上理论创新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伴随着我党在新时期针对“两个凡是”所进行的“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学文化事业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因此,党的理论创新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先导,是形成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我党一如既往地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始终坚持对文化创新的正确领导。为创造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同志强调:“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①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全球性的统一。民族性是创新之根。先进文化作为激励我国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必然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时代性是创新的先导,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新,不是真正的文化创新,不会建立起顺应当今历史潮流的先进文化。全球性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外在要求,不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不顾及世界人民交往中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企图关起门来搞建设,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只有立足自身,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时俱进,才能振兴民族文化,引领世界新潮流。

二、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也表现为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控制能力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文化一开始是人类为了摆脱愚昧和野蛮而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然而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变为落后和腐朽的东西。因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与文化的更新紧密相联。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如果文化没有跟着发展,或者文化控制力不能体现出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会丧失。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作为社会意识的思想文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文化一旦产生,又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会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在文化领域体现出自己的先进性特色,必须与以往和现今的一切剥削阶级文化做不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她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的控制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今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家之间在经济依存程度上大大加深,国际间的广泛交往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了隐患。一些敌对的势力企图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对我们国家进行“妖魔化”宣传,为我们的政治安定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我们享有全球化带来的实际好处的同时,各种闻所未闻的威胁也伴随而来了。具体来说,改革开放后,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各种文化思潮乘虚而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们更是处于各种社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国际文化环境之中。针对这些文化冲突和文化摩擦的现象,西方的某些学者把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升为文化战争。他们认为,未来全球规模的竞争除了经济和军事的竞争外,文化力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政府应该有组织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作为经济上比较落后国家,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冲击或侵略,我们不能消极观望,必须行动起来,保护和弘扬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

针对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挑战,中央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文件,制定了多种措施。在互联网的管理上,要求理清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分工。要抓紧制定、完善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要健全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开展文明上网,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更要加快技术研发,用最新技术防范有害信息的传播,维护文化安全和舆论稳定。无疑,这些措施会建立起一个国家文化的安全网络,有力地回击敌对势力的文化宣传,防止腐朽文化对人们心灵的侵蚀。

三、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还表现为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在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国家之间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成为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又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在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上,从内外两个方面采取一些重要的措施去完成它。

第一、加强民族精神研究,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绵延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思想精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归属感和荣耀感。它是民族的精神依托。炎黄子孙无论身居何处,只有民族魂是他永远的归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东西方思想相互激荡的背景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包括运用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来弘扬民族精神,阻挡外来腐朽文化的渗透。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唤醒民族意识,增强凝聚力。鸦片战争以来,各国列强争相入侵,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耻辱。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座大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拯救了中国。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牢记国耻,抵御外侮,是中华民族高扬的旗帜。

第三、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互派留学生,增派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昨日千疮百孔、被动挨打的中国,而是正在崛起的巨人。她已经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现在,中国在各方面都以积极的姿态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文化也随着国运的昌盛,走向了全世界,并引起各国人民的瞩目。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持续升温的世界性“中国热”,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速增长,我们公派的汉语教师“供不应求”,正在大规模地招募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往国外。外国人认为会汉语、懂中国经济就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可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越来越让国际来和自己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