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闽南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49:56

闽南文化论文

闽南文化论文例1

福建省闽南地区主要指“以厦、漳、泉”为中心的三角地区,闽南文化发源于泉州,它深受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爱拼敢闯、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积极人文精神,一直在激励着闽南的企业家爱拼敢闯,同时也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之中。当中与此同时,家族思想、本位思想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众多企业无法摆脱传统枷锁的禁锢,是企业始终无法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企业文化现状

(一)敢于冒险犯禁、爱拼敢闯的精神

泉州人从小受到的来自社会的教育就是只当“头家”,不做“伙计”。所谓 “泉州人个个猛”、“卖三文豆腐也要做头家”。在80年代末,有大批的有为青年,抛开传统的观念,开始创建作坊式的小型工厂,这与福建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点十分搭配。这些青年本着“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从“草根”做起,顺应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步步走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们的精神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企业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刻激励和影响着内部员工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了整个企业经营理念。

(二)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行为方式。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发展动力。闽南文化中具有的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很多企业中都有得到运用。

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运动鞋业的卖方市场,晋江几乎所有的鞋厂都是订单不断,生产多少鞋都能迅速被市场消化掉,保持企业运营的“小康”状态根本不是问题。安踏领导者丁志忠和安踏人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和他的团队居安思危的想到,如果安于现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才想到转型,注定要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因此安踏开始聘请体育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这让安踏有机会进入以体育营销为主的品牌时代,单一的生产运动鞋的产品线丰富为运动服装和运动配件,安踏也向综合性体育用品公司的方向转变。

二、闽企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家族思想影响下的企业文化

闽南众多的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几乎都是都依赖于家庭纽带,利用家族的亲密关系聚集力量,发展企业。在早期,这样的方式确实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家庭关系和组织结构相互交织,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

家族企业存在着的勾心斗角、任人唯亲的现象与一般企业相比尤为严重,电视剧里对这方面的描绘倒不是空穴来风。在家族思想影响下的不安因素随着企业发展,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的阻碍着着整个企业前进。

(二)企业文化中潜在的本位思想

本位思想可以看做是家族思想的一个细分,由于本位思想过分强调个人甚至是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的利益,导致了整个企业整体利益的损失。众多的晋江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都隐含着本位思想。部门的领导者在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可能与其他部门争一时之长短,抢短期之利益,而忽略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需要的通力合作、提高效率。员工也可能过分看重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做法。如果企业长期如此,必将导致整个企业人心惶惶,内部动荡,而员工也不能安心工作,积极性下降。

晋江磁灶天宫大酒楼就是一家家族式大酒楼,拥有员工60人左右,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晋江天宫陶瓷城的出口处。在经营初期,由于是在本地较为上档次的酒楼,通常都是商业人士在此吃饭、谈生意的地方,日营业额有20万以上。一年之后,由于家族关系的影响,内部员工本位思想严重,导致出现各种“派系”,甚至各种明争暗斗。有些在“斗争”过程中失败的员工可能会被辞退,被辞退员工不满,以至于出现被辞退员工回酒楼盗窃、破换的事件发生。

(三)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内涵

在闽南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忽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如果只是打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不但使优良的企业文化难以维持,而且对企业的推动和发展将起到阻滞作用。在闽南, 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天天开会倡导产品“质量”,然而天天在处理产品质量问题。没有把问题落到实处,没有把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源予以切断并从根本上去分析原因,也就是没有把企业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予以细分并实施,对企业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对闽南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立足当下,不断挖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管是大型上市公司,还是小型的私企,都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对闽南企业来说,务必要在原来的文化基础上,不断探索,最后发现、归纳、宣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在闽南文化的熏陶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将它们发扬光大,科学的的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而对于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糟粕文化,需要合理的的进行抵制和摒弃。家族思想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的发展,那些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文化必须适时的丢弃,不要让过去推动企业发展的财富到最后制约着企业的前进。

(二)海纳百川,广纳贤才

文化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容纳四方之才,如何留下四方之才,如何使用四方之才,闽南企业亦是如此。其破题对闽南企业文化建构的意义,就在于闽南企业文化建构需要吸纳、包容、融合、创新外在的诸多先进企业文化,引进大批外地人才,就能消解他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造就一大批有地方特质又有现代企业文化意识的文化人和企业家,进而造就闽南特质的企业文化。

(三)确实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并不是单从宣传上、口头上、书面上的树立。而是要确实转变把员工看成企业的“包袱”的想法,看清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之下,以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为目标,构筑高素质的企业团队;通过各种方式的激励手段,建设亲情文化,使职工保持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对职工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塑造、能力上培养、生活上照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四)打造品牌,树立独有的企业文化

一个成功的品牌代表了一种文化,或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区域文化。例如看到泡菜就可以想到韩国的饮食文化,看到葡萄酒就想到新疆等等。品牌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的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代表企业形象。树立品牌的过程,就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乃至占有市场的艰辛过程。它必须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先进的技术为质量后盾,以严格制度进行制约,以诚信为内涵。因此,基于现代企业市场竞争与规模性集约发展的需要,闽南企业的发展可以考虑将闽南文化所特有的地域特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努力做出成绩。

四、结束语

在当今,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资源,不是技术,不是资金,有的人甚至说不是人才,而是企业文化。这句话正确与否有待商榷,但是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闽南企业若能结合闽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加以创新,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继承、创造、发扬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定能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何玉卿.闽南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海峡科学,2008,(04):28-32.

[2]冯静.打造新闽商文化推进海西区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5):137-139.

[3]张幼松,林龙.论传统闽商精神与新闽商企业文化建设[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02):11-14.

[4].安踏HR:追求卓越永不止步[J].人力资源,2008, (12):40-46.

[5]周松峰.论晋江企业文化模式的时代构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1):124-127.

[6]章登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7]陈勇,刘贤伟.闽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92-93.

闽南文化论文例2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闽南文化论文例3

自福建省提出并实施海西发展的战略构想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不仅增强了福建的综合实力,也为两岸交流搭建了更大的前沿平台。几年来,“海峡西岸”这个概念相继写进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的重要文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也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经济发展”进一步表达了党中央对海西建设的重视和关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之隔,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全面和谐、持续平衡的总体推进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需要强化品牌带动。从海西文化建设来讲,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就要数闽南文化了。

闽南文化论文例4

泰顺、庆元廊桥与经常古代名流望族连在一起。南宋礼部尚书陈嘉猷(庆元竹口镇平岭岗村人)《题济川桥>日:“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古人把廊桥与文章联系在一起,足见廊桥深厚的文化底蕴。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起居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的胡舷(庆元松源镇坑西村人)从小就经过松源草桥(后建咏归桥)到镇上念书。他在南宋庆元三年曾亲具奏章极力请命,皇上恩准置庆元县制。从绍兴经泰顺库村迁移到此的吴氏望族对修建廊桥更是情有独钟,大济二座,月山村二里十桥,从某种意义上说,庆元人是从廊桥上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

庆元、泰顺的木拱桥,桥上都盖廊屋,这桥廊屋有多种功能:其一,从木拱桥力学结构上其可增强桥的稳定性;其二,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特别是防风雨)方面,延长桥的使用寿命,建廊屋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浙南山高路远、气候多变,桥屋可以遮阳、挡风、避雨,过往行人可在桥凳上歇息、乘凉、聊家常,有的桥(如庆元竹坪桥)还在桥内设木床可代行人商贾睡觉休息;其四,一般村里造桥桥址皆选择在村溪流出口处,意为固一村之风水,所以桥上一般设神龛祀神佛于廊层之中。因桥廊屋的桥头,桥屋脊造型,造桥的题缘、记事碑记、木匾,桥柱楹联、桥梁墨书等等,留下不少历史印记以及文字资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木拱廊桥人文景观。

一、桥屋景观

木拱桥廊屋一般采用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中间为五架梁左右用单步梁。桥两旁檐下设多重挡风雨板,寿宁多全封闭并开窗,其他县(市)有小部分为半封闭。桥内两旁设桥凳以供行人歇息,有的桥还将板凳加宽铺成床状,可供行人睡觉,更显得人性化。桥屋脊双坡顶居多,简洁古朴,也有的升出重檐或三重檐,并在桥内设藻井,显得壮观华丽。有的桥内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有建桥董事、缘首、造桥工匠、书梁、择日、地理先生以及当地官员,四方百姓捐助、地名、人名、数额。此种做法,也称作以梁代碑(有的书写在匾额里)。柱联、梁上绘画。

二、教化空间

其实廊桥作为教育下一代,传授民间技艺之场所在第一章中已做陈述,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廊桥在村落社区中被当地官员主事者作为议事、教化与道德评判场所,其功能等于村落中的宗祀,但优于宗祀,因宗祀总是一姓一房所有,还不如廊桥更具广泛性。因此廊桥在乡村社会组织与结构中成为议事、舆论、评判、惩治之场所,是乡村道德维系、治安维持的重要场所,对村落民众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福建屏南双溪劝农桥与陆地莲宝台宝塔桥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劝农桥位于古镇双溪村东二里的千年古刹北岩寺前,桥原名下院桥因首任邑令沈钟劝农于此而改名劝农桥,沈钟《春日近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在古代农业社会粮食生产第一要务,一县之长吏春耕时节劝农告农桑也是必然,但在屏南开县之初,农业生产与农民教化问题相对突出,这可从沈公《治屏管见》中得出答案。其文云:“治屏之要,莫先乎教养。”“屏民习于懒惰,耕获之外别无所事,每见冬成后唯闭门向火,男妇皆然,良可笑也。”“屏南虽自古田分出,然从前百姓实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其朴陋山野之状难以言喻。”8《沈志》卷五“风土”载:“(屏南)山多田少,耕作常远在一二十里之外,晨往暮归,逾岭涉山献,工去其半。”清乾隆开县前屏南水稻岁只一获,且产量低,民无以为生,多出外谋生,沈种上任后经调查提出许多措施,如推广“蓄水灌田法”、“杂粮豆麦法”、“设猪圈屯灰粪肥田法。”9等,同时还兴修双溪水坝等全县多条水利工程,并每年开春于劝农桥上率众吏鞭春劝农,可以说,沈种的确是名良吏,在他课桑重农下,屏南农业在清乾隆朝及以后二百多年来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劝农桥上劝农成了每位县令开春后的常例,不管沈公之后的170多位县令几人用心、几人作秀,廊桥被官方做教化民众之场所确实实实在在的。

庆元如龙桥作为村落教化空间功能也很突出。一个村落中小到夫妻口角,大到宗族纠纷都可拿到廊桥上由众人评说。如果出现一个道德失范之事,当事人是难以承受廊桥之上众口一词的舆论指责。同时,廊桥上有神明,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功能,“抬头三尺有神明”,在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灌输下,人们在神明面前不敢说谎,神明也就成为乡村道德治安的有力维护工具。屏南陆地村订有许多村规民约,包括禁鱼、禁伐、盗窃、毁物等方面,处罚包括罚戏、罚物、公开道歉、张榜检讨等等。

三、建桥登科

在浙江一带有“建桥登科”的风水之说。例如,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浙江宁波定海县令王阮一上任,了解到本县尚无人由科举取得功名,他十分迷信风水,听从风水先生说,在城外架了一座石拱桥,并亲自题写一副桥联:“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桥中间设有神龛,供奉文曲帝君,祈愿文教昌盛、人才辈出。桥成后,名日状元桥,据说大有利于发荣科甲、文运昌盛之意。平时许多文人学士争相过桥,以祈登科。果然不出几年,当地文教大振,有几个学子文武登科,应验了“状元此时生”之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地有个名叫张信的书生,中了解元,族人出资造了一座石桥,名为解元桥,以示光宗耀祖。翌年,他又中了状元,人们便相信是造桥缘故。时至今日,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但当地每年有些高考生,深受民间口碑传说影响,为图个吉利,在考前也会在状元桥、解元桥上往返走一遍祈盼“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的洪福降临身已考上理想大学。把桥与功名联系在一起,来是属于一种偶然巧合,但却被风水先生牵强附会说成是风水的必然现象。

四、桥头送客

古有在桥头迎送客友之俗。起源于我国史载最早的一座桥——绍兴舜桥。《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候之。”从此,开创了一个久传不衰、盛行各地的迎送桥俗。凡帝王临幸桥梁,地方官吏要在桥头迎恩;凡派到地方的官吏赴任或离任,地方其他官吏也要迎送到桥头。此习俗,逐渐延伸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在桥头送客别友的桥俗。

古人送客到桥头,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风俗。因为“柳”与“留”是谐音,表示主人挽留之心。用柔柳挽系离愁的习俗可追溯至汉唐。《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当时灞水两岸多柳,长安人送客,必至桥头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云:“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五、桥上赏月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并列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五大节日”。中秋明月皎洁,晶莹团圆似镜,人们把它当作幸福美满的象征,并出现许多中秋赏月的故事。旧时,在江南、中原、西南一部分地区,中秋之夜有在桥上赏月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唐宋时代此风甚盛。古时,说拱桥是人间彩虹,顺着这道彩虹可上天。据《龙城录》记述,有年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桥上遥望明月,遐想着跨上“天桥”进入月宫见“广寒宫”前有仙女起舞,便记下其乐曲。当他回到人间后,将嫦娥舞曲记述于《霓裳羽衣曲》中,乐工演习,乐音清丽动人,宫女翩翩起舞,为赏月助兴。历代帝王沿此习俗,代代相传。南宋《癸辛杂识》中说:“中秋之夕,帝王在京都临安德寿官内桥上焚香拜月,遥寄美丽善良的嫦娥,并在桥上宴饮赏月,池之两岸宫女穿白绸衣,与月光相映生辉,舞于桂树下,乐工奏乐助兴。”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说中秋明月夜,富贵之家结伴到台榭桥亭饮酒赏月,民家争占酒楼赏月。

明清时,宫廷内桥上赏月礼仪流人民间市井。旧时,孔子门徒仲子路的故乡山东泗水卞庄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村民汇集在一座名叫“卞庄双月桥”的古桥上共赏明月,祭祀孔子,看桥下双月戏水。

六、桥头聊天

在江南水乡苏州、绍兴和四川成都一带乡镇,桥头常建有茶楼酒馆,桥上设肆摆摊,商贾、行人、游客常在此处品茶饮酒,买卖交易,赏景聊天,热闹非凡。许多人常到桥上石级或低矮条石状桥栏上,席地而坐,小憩、闲聊。尤其是夏日晚上,明月高悬,河水盈盈,凉风习习,桥上更是近处居民纳凉好去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纵论古今人世百态,趣闻逸事,付诸一笑,其乐无穷。这种江南盛行的“桥头聊天”千年遗风,至今仍为人们所继承。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中,如科举、风水、命相、宗教、建筑、学宫、农事、娱乐等等,都与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沿成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桥俗,蕴涵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表征。

参考文献:

[1]吴积雷.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庆元木拱廊桥[J].语文学刊,2006(1).

闽南文化论文例5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闽南文化论文例6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y-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y“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y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y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闽南文化论文例7

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独特地域内涵的文化;就历史而言,闽南商帮是闽商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不仅直接哺育了闽南商人,也在闽商精神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研究福建文化还是研究闽商,闽南文化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石。

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地区厦漳泉三地共有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0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整合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学术力量,推动闽南文化的研究。11月27日上午,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就闽南文化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讨会上,闽南文化与闽商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促进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促进新闽商的成长壮大,成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关注的话题。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对闽南文化和闽商之间关系的发言可谓是妙论迭出,精彩纷呈。

闽商精神是闽商长成不衰的键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还有就是那早已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闽南习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从闽南乡土中走出来的朴实话语深藏于闽南商人乃至福建商人的内心之中,它们中间反映出来的闽南文化的特点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他乡,从历史繁盛到现代。

福建师范大学的苏振芳教授分析说,闽商自宋元尤其是明清以来,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且至今兴盛不止,得益于他们在商场运筹过程中,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闽商精神,而闽南文化正是孕育闽商精神的重要条件。

苏教授进而指出,研究闽商精神。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闽人经商意识的形成,唐代以来,世界上几大自古便以从事海外贸易而著称的商人集团,都曾落户福建泉州等地像阿拉伯商人、欧洲意大利人及犹太人,还有南印度商人,这么多历史上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民族,不期而遇,汇聚福建泉州等地,与福建人杂居相处,甚至通婚繁衍,福建人受其经商意识的濡染很深,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其次是,历史上闽商国内经营活动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为多,这些地区成为闽商南下东南亚的中转地:最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福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闽商商帮。他们各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但都共同创造了闽商的辉煌。

闽南“国民性:”对闽商发展利大弊少

“个个猛”、“输人不输阵”,闽南的俗语也从侧面反映着闽南人的性格。胡沧泽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总结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迁徙和联姻,外地、外省、外国人的加入以及闽南人向外地、外省、外国的播迁,形成了闽南人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胡教授认为,闽南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强悍拼搏,甚至敢于冒险犯禁;重商务实,讲求实利、讲究实际,既有获取高额利润的愿望和要求,又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包容和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方能孕育出闽商这朵历百年风雨依然盛开不败的鲜花。

不过,胡教授也分析说,物极必反,闽南人强悍拼搏的精神走到极端就是目无法纪和胡作非为,重商务实走到极端就是唯利是图和市侩哲学,包容和合走到极端就是不讲原则和目光短浅,因此,闽南人性格特征又有目光不够远大,集体观念不强,法制观念较弱等弱点。

华侨大学的陈少牧先生也提出,在闽南文化辐射的区域内,面子心理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撑门面”的事情随处可见。这其中,有些是礼节礼仪和规则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人为的浪费和造假。这些缺点,对闽商的健康发展和闽商自我人格的塑造,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闽南人性格创造宝岛辉煌

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强调,福建和台湾有着“五缘”,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年众多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东渡台湾,在宝岛上打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台商,亦可说是广义上的闽商。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同样是他们的文化血脉。

台湾知名人士、台商服务总会总会长廖正豪先生表示,当年的移民发扬闽南人的性格,筚路蓝缕,方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宝岛”。做好闽南文化的传承、接受、整理、再出发,对台湾和台商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闽南经济学是研究和提倡闽南学的重要分支

闽南文化论文例8

2014年9月29日,在《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会上,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支平说他要“吐吐苦水”。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越来越开放,可是,编篡古籍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尽管如此,由他参与主编的两套丛书,虽然“吃了很多苦头”,但还是“得到了很多支持”,并如期出版。

这两套丛书是两岸协同努力的结果。《台海文献汇刊》60册,分为“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集成”、“台海诗文集”、“海疆文献丛编”、“民国时期台湾稀见刊物丛编”等四辑;《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一套定价6万元。该书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汇集闽南地区涉台民间族谱100种,均为首次披露。

这些族谱绝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少数修纂于明代。族谱以台湾人数排名前100位的大姓陈、林、黄、张、李等作为主要搜集整理对象,再根据某些特殊姓氏如连、辜等在台湾社会的重要影响程度,适当增补。内容上更加注重台湾政治人物祖籍地族谱的搜集,版本以19 49年以前为主。

族谱大多秘不示人,收集可谓艰难,能得到海峡两岸的襄助,陈支平感觉“特别高兴”。他说,“台湾拿族谱出来要拜祖宗,举行仪式,是很麻烦的事情。可是听说我们要编辑这套丛书,很多人非常支持,很慷慨无私地贡献了出来。”

荣誉主席连战的族谱备受各界重视。陈支平透露,“能看到的连氏族谱基本上只是手抄的两三册,跟他们沟通以后,连氏家族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把他们珍藏的最原始的族谱全部贡献了出来。”

一部族谱就是一个宗族的迁变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林彬说,族谱中不只是繁杂的家族小事,也有详述了历史上知名大事件的,可见到这些事件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这些族谱体例完备,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先辈艺文著述、祖先图赞、风水图等一应俱有,且富含闽南民间特色。

陈支平说,这些族谱分开来看是一个个家族、一个个人的拓荒史、发展史;合起来看,则是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之传承。他透露,在《台海文献汇刊》中,收有福建武夷山一次大战时安置台湾移民的记载,此类记载,他认为,“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台湾现有居民大约80%来自福建,而其中70%是从闽南移民的。从家族史的记载也能反映两岸的血缘关系与文化渊源。”陈支平说,接下来还计划为福建地方姓氏建立数字博物馆。

看到“大部头”的丛书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表示“很是震撼”,他认为,这两套丛书的发行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推动学科建设和新的学科增长点的产生。”

新书首发式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主办。两套丛书均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编纂,分别由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台文化研究方面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是海内外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教授陈益源称自己祖上是漳州人,这次赶来参加首发式,有一种“与漳州乡亲一起进京的感觉”。

陈益源说,“成功大学这五六年来,特别以闽南文化作为人文发展的重点,几年前,学校就想建立一条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金厦成功(金门大学、厦门大学、成功大学)之路’。”

他表示,“刚刚接受了汪毅夫老师的建议,可将这条‘路’再扩大成‘闽南厦金成功之路’。”以此打造一个“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合作平台”。他希望四所大学“在这个轴线上加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

陈益源说,“族谱是血脉相连的凭证,隔着海峡、隔着一些特定的时空及事件,血脉如何再相连,学术界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让这些珍贵文献重新出土,让这些过往的记忆能被重温。”他强调,“立足闽南、跨越两岸、走向世界”的闽南文化研究有着令人期待的合作前景。

成功大学推动闽南文化研究,已起步多年,曾经举办过6次闽南文化论坛,且和马来西亚的大学探讨过闽南文化的议题。据了解,第7次闽南文化论坛于2014年11月下旬召开,将邀请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大陆等地专家讨论“闽南民间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拓展闽南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据悉,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将于2015年2月挂牌成立,未来不仅将延揽两岸人才进驻,也会结合岛内多所大学共同研究闽南文化及文献。

全国副会长杨毅周表示,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两岸民众精神生活中。《台海文献汇刊》与《闽南涉台族谱汇编》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历史事实。

两岸闽南“非遗”展演活动

漳州歌仔戏经典剧目《十八相送》、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南音、巧夺天工的剪纸表演、诙谐幽默的高甲戏《送水饭》2014年9月29日,由全国、北京市、福建省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习惯了上演经典大制作的“国家大剧院”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福建漳州华安高山族舞蹈团、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戏曲学院以及漳州艺术学校、泉州艺术学校等两岸艺术团体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能够应邀前来参加这个盛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台湾戏剧学院院长张瑞滨表示。“歌仔戏是中国360个地方戏当中唯一横跨两岸、相互交流的一个剧种。此次展演,台湾戏剧学院带来了最富台湾特色的歌仔戏,以彰显闽南和台湾文化的一脉相传,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台湾用心保存民族文化的一个成果。”

全国组书记梁国扬在致辞中说,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层层积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现形态,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库”,并随着移民进入台湾,在那里生根开花、传承发展。

他表示,闽南文化是闽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扎根于闽台地域社会,是联系闽台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两岸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演活动,意在通过两岸闽南传统文化艺术家的首次联袂合作,对两岸共同拥有的闽南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展示和交流,重现闽南传统文化之美,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两岸文脉的相承,同时共同探讨闽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闽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同一天举行的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座谈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就民间信仰、戏曲、方言等议题进行了座谈,认为两岸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加强合作。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陈益源认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他举例,“青海、甘肃的西王母信仰和台湾花莲的瑶池金母信仰,还有安溪城隍信仰等,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传播流布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在根源上是同一的。”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说,“两岸确实可以一起做些事情。”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严峻表示,闽南方言是两岸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课题。他透露,计划邀请两岸学者共同就此问题召开研讨会。

大陆正计划将“二十四节气”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台南地区的寺庙供奉‘二十四节气神’正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力,这作为一种(证据)材料,会在申遗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陈益源说。

自2005年中国文化部第一次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正日益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福建与台湾共有39项民间艺术、55位民间艺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闽台两地不少传承人生活生存状态欠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福建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豫闽称,闽台同根同源,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源于福建,福建省已高度重视恢复文化的生态环境,恢复元宵节等民间习俗,恢复民间方言,以让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闽台客家研究院成立

2014年10月12日,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闽台客家研究院在“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市成立。

龙岩是迁台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台湾至少有70余姓氏源自龙岩。早在上世纪80年代,龙岩就首开大陆客家研究先河,成立大陆高校首个客家研究机构。

闽台客家研究院设于“客家祖地”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龙岩学院内。龙岩学院院长李泽表示,研究院将增强客家研究的力量,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呼吁两岸学者携手共进,将闽台客家研究院发展壮大成为闽粤赣区域内两岸交流的又一个文化高地。

闽南文化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J609.1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东南亚歌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JGY08.

闽南语歌曲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歌曲,主要流传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及宝岛台湾、东南亚等闽南人聚居的地方,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及整个东南亚流行乐坛中,闽南话歌曲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经久不衰。歌曲中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和鲜明的音乐风格,以及独特的唱腔,让人们在艺术的美境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一、闽南歌曲的根源、演变及音乐风格

一说到闽南语歌曲,这个极具闽南方言韵味和特殊魅力的“乡土”歌曲,很多人都会想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目前舞台上演唱的闽南语民歌也主要来自于台湾。它的产生可追溯到300年前。那时,大批的闽南移民追随郑成功东渡台湾,使闽南人的语言文化、风情习俗在台湾扎根。先民们以闽南方言采用中国古老的五声音阶进行演唱的俗歌俚曲、山歌褒调世代相传,所以说现在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的闽南语歌曲就是在闽南语民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歌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题材大多包含亲情、爱情、励志、思乡等。 早在1922年厦门才女周淑安就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歌曲《安眠曲》,这首花腔歌曲的出现在原本到处都是闽南歌仔的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闽南语流行歌曲的一个雏形。闽南歌曲用的是闽南方言演唱,闽南方言源远流长,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千余年来,闽南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海外移居,人语相随,故在如今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在东南亚地区,闽南语歌曲具有一定代表性。长期以来,闽台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闽南语系地区的闽南同胞都非常喜爱并传唱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可以说是闽南文化精华浓缩的体现,它的不断崛起、发展和演变,无不渗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歌谣启蒙到戏曲音乐,再到风起云涌的各种流行乐风,始终因应着时代的不同需要而生存。

作为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之一乐种闽南语歌曲,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的话语,朗朗上口的语调,通俗易懂,好听好唱,因此受到老白姓的喜欢,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自己的歌。台湾闽南语歌曲之所以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艺术之花,除了歌曲始终保持自己的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外,还在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因素之融合。如闽南的戏曲有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台湾歌仔戏)等。民间音乐有南音、北管以及山歌、茶歌等。在宗教方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及相关的宗教音乐文化。闽南语歌曲正是产生在这种多元文化积淀的土壤中,具有鲜明的地域多元文化的音乐风格。当然语言和音乐并非孤立的文化事项,它们往往是某个民族或民事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等等自然的文化产物,他们有其自成一格的特殊框架。这些音乐语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使歌词内涵的情感强化、深化、使色彩更丰富;变化更细致,展现更富有动态,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再加之它的歌词完全趋于大众化,同时做到贴切生活的通俗性不说,任何一首闽南歌曲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十分形象生动,内容高度统一,结构紧蹙层次分明。闽南歌曲音乐的陈述也是很具特色,其音乐色彩包括旋律美、语言美、韵味美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歌曲内容、形式体裁的不同,其创作手法大致分为三类:童谣、爱情、婚姻生活。闽南歌曲中的童谣活泼俏皮,其歌词充满着童真童趣。如闽南语童谣《天乌乌》: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其爱情歌曲多半忧伤缠绵,婉约迷离,非常扣人心弦,如《爱人跟人走》把一种痛失爱情,深爱的人却爱上别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闽南歌曲中有关婚姻的歌曲则风趣幽默,充满着幸福与甜美,其取材也贴近着生活,以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来歌颂婚姻的美好。如《病仔歌》其唱腔欢快而有趣,而其歌词更展示了闽南方言的丰富多彩。短短的十句换了十种叫法称呼自己的妻子。总之,闽南语民歌最为单纯朴实,闽南方言的根植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各种乐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该地区的音乐风格,为其音乐文化远播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闽南歌曲是独具魅力的歌种,鲜明地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情趣。闽南语歌曲作为闽台文苑中的一个乐种,正是其歌曲音调组合元素来自闽南文化沃土中,源于闽南地区的语言,民间曲艺民间民谣、戏曲、以及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等人文活动。一直以来,闽南语歌曲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地的闽南乡亲所津津乐道并传唱着,凡是有闽南语系的地区如闽台一带、广东潮汕、海南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少不了闽南语歌曲,可见其辐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

二、闽南歌曲独特唱腔

闽南歌曲的魅力不仅来自其优美的歌曲旋律,而且来自其诗一般优美的歌词,鲜明而起伏跌宕的歌唱性节奏。它们在表达了词、曲作者的动机和思想的同时,也通过演唱者饱含深情演唱的二度创作,赋予了曲调和歌词以全新的生命。

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跟其他流行歌曲一样,都需要有声乐的基本功,但是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与流行歌曲、民歌等演唱的最大区别和特色在于唱腔上,大部分台湾闽南语歌曲演唱常用哭腔,这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时要有一定的声乐技巧,运用充满韵味的哭腔来演唱。使整首歌曲的感彩越加浓厚,使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如现代比较流行的一首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独特的鼻音、丰沛的感情、苦味满满的哭腔令人为之动容,如“啊~~~~雨水我问你,我的感情算什么,不知爱已经爱这么多年。。。。。。”如果和我们平时演唱流行歌曲一样来演绎就体现不出这首歌的韵味,如果再结合哭腔来演唱,歌曲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吸引人,又显现出闽南语独有的味道。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变化,闽南语演唱也渐渐融入流行音乐的要素,有些歌曲出现了没有运用哭腔演唱,但歌曲仍然有自身的特色。

闽南语歌曲在演唱上的另一特色在于尾音的咬字以及演唱的颤音上。闽南语歌曲在演唱时经常用拉长的颤音,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的时要有气息的支持及控制气息的能力,而且在咬字上有别于我们演唱其他歌曲,闽南语歌曲演唱的尾音特别注重押韵,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爱拼才会赢》中“一时失志,不免怨叹”的“叹”,一般是唱成ta.....n,而闽南语歌曲在唱腔上却注重它的押韵,唱成tan n......“一时落魄不免胆寒”的“寒”,“那通失去希望”的“望”等等都注重在押韵上,与流行歌曲在演唱上要求要打开唱有区别,又如歌曲的尾音在演唱时运用颤音来拉长,通过气息上升到鼻腔,感觉是用鼻音再延长,就如我们练声时唱“n”字一样感觉运用到尾音的咬字上,然后再拉长保持尾音的时候装饰了颤音,使歌曲特色突出,韵味十足又与众不同。多数闽南语歌曲婉转优美,转而情绪激昂高亢,再急转直下,唱腔收放自如,出神入化。因此我们要唱好闽南语歌曲就要把握它的风格,了解其曲式结构,歌曲的特点,运用其特殊的演唱方式演绎出饱含韵味的闽南语特色。

闽南语歌曲演唱大多以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深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其唱腔曲调的特殊均利用人物性格,环境气氛,用音乐强弱和节奏松弛来激发相应的感情,所以更能强化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使听众直接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与共鸣。“声情并茂”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一个闪光点,而且也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方面的一种追求,在我国古代的唱论中,“声”与“情”一直作为歌曲艺术的两项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

综上所述,闽南语歌曲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歌种。欣赏者和演唱者应从歌唱的语言、音乐、文化去把握其间相互的关系;体会其交相辉映的美感。闽台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又与闽台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闽南语歌曲正是秉承其特点而发展成为闽台乡土之花的特殊歌种。闽南语歌曲演唱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文化,他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

三、结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而歌曲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成跨越国界、疆域的文化使者,它们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也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喜怒哀乐、文化习俗。同时,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其歌唱的内容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所以,对闽南歌曲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东南亚国家的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笔者希望能借助声乐教学中闽南歌曲的教育和教学,使声乐演唱者易于接触、理解、融入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可以从闽南歌曲的学习中挖掘出大量的他民族文化的瑰宝,缩短中国传统民歌与东南亚民歌之间的文化“时差”距离,扩大演唱者的文化视野,逐步消融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启迪我们学生的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所需的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蓝雪霏.台湾“褒歌”的系属及其来源[J].音乐研究,1994年01期.

[2]邓双林.音乐审美的体验性特征与主体性发展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陈伟建.爱拼才会赢──访台湾”闽南语歌王”叶启田[J].台声,2003年06期.

[4]李雅琴,林志党.明末清初“闽南语字典”佐证海峡两岸方言渊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陈艺凤.近现代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闽南文化论文例10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学校建设,校本特色课程是主载体,因此,课程的领导力也就无可争议地成为校长所需具备的首要能力与核心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变化的课程领导要求使部分校长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或者对课程领导的内涵和课程领导者的角色缺乏清晰认识,缺乏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资源的统整开发意识;或者对课程领导目标不明确,没有认真思考过学校发展前景,没有精心研究过利于师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或者课程领导团队建设不力,没有形成“互帮互助”的合作氛围;或者课程领导制度保障不全,缺乏相应的任务激励机制等。

看来,要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职能,就必须给予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策略上的指导。在此,笔者主要结合任职过的两所学校(下文以“A校”、“B校”指代)开展特色创建工作的实例,浅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的理解。

一、课程领导力离不开校长的“专业感召力”

“校长发展的最成熟的方式并不是听别人说什么,而是同别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校长的个人能力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校长唯有通过自身内在与外在素质的培养与修炼,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引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校长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只有在观念上做到突破和转变,充分意识到课程领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校长才能引领全校员工形成课程改革的教育自觉,进而达成高品质的课程实施。

同时要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增强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唯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把握课程的本质、功能、价值,才能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并转化为学校的领导行为。

当校长对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课程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在自己课程领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课程领导理论和方法,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全体教师才能有实施课程改革的方向感与自觉性。

二、课程领导力凸显的是“团队合作力”

校长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无论校长多么优秀,总有长处与短板,不可能单独完成课程领导活动。更何况校长如果过于看重、凸显自身的能力与才华,忽视给团队发挥的空间,往往难以赢得追随者,进而丧失课程领导力。因此,课程领导的主体应该是由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组成的课程领导团队;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应该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团队成员相互作用的合力,是一种优势互补、整合观点的合作行为。该高调吆喝,该扛大旗冲锋陷阵时,校长责无旁贷,但有时候同样需要校长退居幕后,默默地为团队提供“火种”,激发课题组成员的潜能,吸引更多追随者,这才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课程领导力需要校长的“精准规划力”

衡量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具体而言有三条:是否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发展;是否让更多甚至是全部的学生受益。“校本”与“生本”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生命符号。脱离学校的现状,忽视了学生的水平与需求,再好的课程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分析学校个性,全面了解校情,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既是顺利开展特色创建工作的前提与保证,更能显现出一位校长的智慧与精准规划课程的领导能力。

借助SWOT分析法,我们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可以发现A校和B校无论是所处的区域、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社区情况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A校是一所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的老校,地处老城区,校外资源及闽南文化历史古迹丰富,生源大部分是本地孩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较合理,各级骨干分布平均且比例较高;B校则是一所开办刚满7年的新学校,地处厦门岛东部的城乡结合部,本地生源家庭大部分是农改居的原村民。生活环境虽趋向于城市化,但根深蒂固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陋俗依然影响着孩子。在保证本地生源入学的情况下,学校又接收了大量外来务工子女,最高峰时近乎达到学生总数的80%。当中不少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难以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规范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而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多,近五年毕业的青年教师占50010,骨干教师少(只有2人是区级骨干,高级教师比例占30%),青年教师的成长缺少有经验教师的引领。

在对校情、生情等进行全面分析后,A校积极申报成为厦门市首批“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试点校,并确定了以“弘扬闽南文化,构建多学科渗透体系”为专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学校依托周边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将“闽南文化”安排进课程,将闽南文化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突破口。目前所涉及的地方课程涵盖了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品生、品社及班队主题会等课程。每个学科的学习内容细化到了每一学期、每一课时,有固定的教材,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完成教学进度。学校的目标是:每个学生经过6年12个学期的闽南文化熏陶、系统学科学习,至少能掌握基本的闽南语;会唱一定数量的闽南歌谣,了解闽南重要的曲艺形式;会玩12种以上的闽南传统游戏;掌握初步的剪纸与陶笛吹奏技巧;明白闽南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知晓闽南民风民俗精华及闽台历史。培养学生探索闽南文化的兴趣,为其今后继续学习、弘扬闽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很显然,B校的学生最缺的就是养成教育,最急需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基于以上认识,学校确定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特色的发展突破口,提出了“养成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办学理念。学校除了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围绕“做人、做事、学习、共处”四大领域及“诚实守信、阳光自信、谦虚宽容、用心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真诚待人、友善合作、感恩分享”十二个习惯指标,专门制定《学生“好习惯”训练项目序列表》、《学生学习好习惯手册》,并成功编撰了《好习惯伴我长》校本教材(每年级一册,每册各分八个习惯主题)。目前,此套教材已投入使用,每个月月末各班都会安排一节班队课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并不断充实教学资源。

此外,基于本校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机能优势,并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及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B校开发了球类校本课程,对体育学科部分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如一至三年级每周一节乒乓球,四、五年级每周一节“三球”选修课。如今学校可以自豪地说:“热爱运动的孩子一样知书达礼!”

四、课程领导力依靠校长的“学习引领力”

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必须要有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一定教育教学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打造优良师资需要招贤纳才,但更多的是依靠内部培养与教师的自我提升。这无论对开展闽南文化课题研究的A校,还是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居多、骨干教师偏少的B校来说,都极具现实意义。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一方面,校长学习的热情会促使教师主动学习,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风气,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校长必须承担起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既要健全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校本培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相关技能培训,做到培训的组织、内容、时间、条件的四保证;更要积极参与指导、引领教师大力开展学习活动,让问题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能力在学习中提高。

以A校为例,它虽然是闽南方言与文化进课堂的实验校,但全校闽南籍教师只占总数的一半多,即使是闽南人,大多数的年轻教师,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闽南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对闽南文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更遑论非闽南籍的教师了。尽快提升全校教师的闽南文化底蕴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学校除了添置一些“闽南文化”的相关书籍提供教师借阅、学习外,还尝试多渠道地对教师进行闽南文化专业知识培训。参与培训的有厦门市闽南文化的专家,如“闽南文化研究会”的陈耕会长为全体教师作“闽南文化演进史”的主旨培训,让教师对闽南文化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则分三次对教师进行闽南语的专项培训。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了闽南文化课程的业务培训工作。笔者作为学校领导、课题主持人之一,也为教师作了闽南文化专题讲座,用翔实的图文与大量的原始数据向教师介绍了闽南方言的历史与演变,让教师知道闽台的历史关系与紧密的五缘连结。为了提高教师学习闽南语与闽南文化的效率,学校还特别将教师根据闽南籍与非闽南籍进行结对,组成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助。

此外,A校还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研讨及岗位竞赛活动,以赛促练,提升教师的闽南文化专业知识底蕴。如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岗位大练兵”竞赛活动时,音乐教师被要求现场抽取所教的闽南语童谣,并伴奏演唱;体育教师则现场从教给学生的12个闽南游戏中随机抽取两个,当堂完成示范操作。学校领导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求学生会的,教师要先会;不但会而且还要做到精通。

五、课程领导力贯彻“制度执行力”

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校长要重视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实施制度引领和规则引领,将理念通过制度转化为教师行为。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行为表率是推进学生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B校大力倡导“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育人观念,从教师的自我养成着手。制定了《涵养工作好习惯,争做学校好教师要求》《教师工作基本习惯》,针对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细化规范,促使教师做到彬彬有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还依据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学科教学习惯要求》,分学科提出具体常规要求,甚至规范了不同学科的课前准备流程与师生课堂用语。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校长领导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教师的创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课程实施的全面推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评价是最重要的课程领导行为之一。

首先,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反思。这是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梳理的过程。教师要对自身不足进行大胆地质疑与批判,不断地对课程进行重构与改进,使校本课程结构日趋完善。

其次,同伴教师也应积极介入实施过程的评价。同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观摩与评议参与评价。这种评价不应该是批判性的,而是建设性的。而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

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学效果来进行。教师应尽量少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来展示。

学生应该参与到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信息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这些信息将成为学校、教师完善课程,补充、调整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六、课程领导力追求“课堂教研力”

特色课程最终要立足课堂教学,因此,校长要走向教学的第一线,深入课堂,亲自授课;深入到教师中间,去听课、评课,和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有真正的发言权,才能真正指导、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笔者是A校市级课题“弘扬闽南文化,构建多学科渗透体系”的主持人,不但承担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参与“闽南文化进课堂”课程开发全过程,为各学科开展课程研究提供指导,还长期坚持从事闽南语教学研究工作,并承担地方课程教学,教授学生闽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