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5 11:31:23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71-01

今年6月,农业部对三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我国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等消息的披露,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广泛争论中,人们一时很难分辨哪些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说法是武断、谣言、投机炒作甚至是利益驱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近20年,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

转基因技术分为两类,一是把异源生物的基因转移到某种生物中,二是对某种生物的基因本身加以修饰改造,它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研究水平的限制,由于科研人员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虽然被转移的基因的功能是已知的,但有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由于基因插入时其插入部位是随机的,转基因生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科研人员没有预计到的后果,比如转基因农作物中已有个别品种出现了引起人体过敏的蛋白。这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辩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现在没有凸显问题,但有滞后效应:比如,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转基因农作物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渐渐地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隐性伤害,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在若干年甚至一两代之后,问题才表现出来。

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技术问题了。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也存在争论。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生物科技术,但对人类是否有利,主要看怎么应用这项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否被某些人利用谋取私利?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不是透明?监管能否到位?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能够受到较好的保护。某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生产阶段,还存在着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以有机食品为例,有不少厂家花钱买认证,那么就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厂家没有按国家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包装上标明,人们很难分辨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这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知情权被剥夺意味着失去吃什么的选择权。

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当然,没有证据表明有害不代表肯定无害,但是,更不能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有害就认为它肯定有害,由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心存疑虑、认同度差,市场销售的食品,一旦需要标识,大部分食品生产厂家都采用非转基因原料,一些厂家为了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使得转基因食品有害论占了上风,而且还耽误了基因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进步。

科技人员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转基因得到的生物有很多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相关国家和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主要看人体对这种食品的代谢能力,重组的基因经过筛选,经研究证明不会在人体内积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通过向玉米中转入一种来自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基因培育出一种抗虫玉米,转入的这种基因能导致鳞翅目等昆虫死亡,但对人体无害,因为只有鳞翅目等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他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

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持科学的态度,理性公正客观分析。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不能全盘否定。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它还不成熟,它的技术还处于发展之中,科学家对基因的认识和掌控还不够,基因重组有随机性,转基因生物也会出现人们不希望的结果,加上一些转基因技术不当应用,导致个别转基因食品的确存在安全性问题,如少数转基因食品含致人体过敏的蛋白,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科学家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技术层面可以防范,加上政府严格监管,完全可以防止此类食品的商业化应用,不会对人类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在转基因食品研究上科技人员需要研究很多新问题。比如新的基因组合生物会不会对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对生态系统的有什么影响,该物种自身的稳定性如何;再比如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改变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是否会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转基因食物出现到现在仅20余年,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考验,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应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基因认知水平,从技术层面防止不当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加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宣传力度,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转基因食品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公开信息,有利的不利的都公开;普及转基因技术常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真面目;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规建设,立法限制不当研究和应用;加强考核,慎重推广,把个别可能出现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转基因物种销毁在商业化之前,适当提高转基因作物种植和转基因食品生产企业门槛,保证市场销售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加强各个科学家的合作交流,比照核能和平利用,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转基因食品作出明确标识。这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J].科技传播,2011(15).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4-0033-09

一、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及争论

(一)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现状

主粮是指当地的主要粮食,主粮具有国家粮食安全性、商业价值性、消费者敏感性、市场波动性、不可替代性等重要特性。我国的三大主粮是水稻、玉米和小麦。目前,世界上转基因玉米已在美国和巴西等国家进行商业化种植,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生物燃料。转基因玉米在我国获得批准进口,转基因水稻和小麦尚未商业化。2009年,我国农业部批准发放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生物安全证书,推进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关键性的一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预计2015年转基因玉米在我国可能商业化,2016年转基因水稻可能首先在亚洲商业化[1]。可以预见到,转基因主粮在我国不久的将来商业化的可能性非常大。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是影响粮食安全、种子安全、生物安全乃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二)关于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争论

我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食用油自给率降到不足50%,棉花自给率在60%左右[2]。中国有世界22%的人口,却只有世界7%的耕地。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达16亿,粮食缺口将达到7000万吨左右。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在我国讨论得非常激烈,去年以来进入了白热化阶段。2013年7月,61名两院院士国家领导人,认为推进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该建议书一石激起千层浪,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与否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讨论。转基因事件层出不穷,崔永元和方舟子之争、28个城市开展的转基因大米试吃会、美国科研机构对湖南小学生开展的黄金大米人体试验曝光。2014年1月,袁隆平对转基因的表态由谨慎变为支持。2014年3月,崔永元在两会上指出中国转基因滥种厉害。反转派和挺转派纷纷登场,持续数年的转基因主粮的争论和事件持续发酵,集中在是否商业化上。十多年来,在众多争论中,转基因作物的品种、种植和进口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比较可获得的历年数据,1998年我国种植面积是低于10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小于1%,主要作物是棉花,到2013年的种植面积是420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24%,主要作物是棉花、木瓜、甜椒、西红柿和杨树。,转基因水稻非法种植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立法十分落后,缺乏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所需法律环境的综合评价。如果法律继续回避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问题,将对我国种子安全、生物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现有法律的巨大缺陷

(一)立法目的单一,立法原则缺失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3

如果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结.果.部.分.属.实,转.基.因.农作物竟然在国家三令五申的限制下被非法种植值得我们反思。

1.1对转基因作物推广必须按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未达成共识.

我们非常希望.转.基.因.农.产.品.对.人.是.安.全.无.害.的,尽管它不一定.是.解.决.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唯.一.的.一.把“金钥匙”,那也是一项先进的生物技术,没有必要非要排斥反对不可。但是既然国家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应用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法规。那就说明我们还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所以.不.论.国.内.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存在着多么激烈的争议,也不管这些争论是来自多么权威的科研机构、权威人士,我们都必须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一号文件“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的要求下达成共识,坚定不移的按.国.家.关.于.转.基.因.的.有.关.政.策.与.法.规.所规定的要求.去.执.行。但.是.事.实.上.我.们.许.多.单.位、许.多.个人并没有就此达成共识,反而各行其是,这些都对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推”与“不推”,影响至深的原因。

1.2有法不依、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在转基因农作.物.引.进.和.推.广.的.激.烈.争.论.声.中,在.中央领导一再强调.我.们.吃.粮.要.靠.自.己,要.确.保.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尽管我国也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第.45条又明文规定,“未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擅自将农业转基因生物投入生产和应用,或者如该条例第.47条规定,未经批准生产、加工农.业.转.基因生物,那么该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尽管中央领导态度坚决,《管理条.例》明.确!但.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对.待.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还.是.差.强.人.意,转基因农产品的严肃性和未经批准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严重性,都没有引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东.北.地区已经在大面积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的报道虽然有一定水分,但转.基.因.玉.米.被.非.法.种.植.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有人指出,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人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了,只是相关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没.有.认.真.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查办过而已。根据农业部生.物.安.全.网.公.布.的.审.核.信.息.得.知,只.是2010年.1月,对华中农业大学申报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Bt汕优.63”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申.报.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获.准.安.全.证.书,其.有.限.期.均.为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两个产品分别限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可是当前种子市场上可能涉及转基因玉米品种很多。这些种子是哪儿来的?是谁研发的?是.谁.引.进.的?是.谁.推.广.的?我.们.的.主.管.部.门、种子管理部门都存在监管不到位的责任问题。.

1.3转基因玉米利益驱动

绝大多数农民对转基因玉米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受转基因玉米既不生虫子又高产宣传的影响,对转基因玉.米.是.趋.之.若.鹜。而.种.子.经.销.商.们.受.利.益.的.驱动,只要种子好卖,只要有利可图,不管是不是转基因照卖不误。所以从省城到市、县、乡镇种子公司、种子商店、种子销售点,早已.形.成.了.一.条.系.统.的.转.基.因.种.子.销.售.网络,几乎都在大张旗鼓的销售转基因玉米种子,可见转基因玉米来势汹猛绝非偶然;而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挺转派”的队伍中既有中央一些权威部门又有一大批权威专家、院士的参与,他们对转基因农作物产生了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4对转基因玉米出现的负面问题重视不够.

自转基因农作.物.引.入.中.国.以.来,负.面.反.应.并.不.只.是一例两例,对这些负面事例是真是假?“挺转派”当然.说是子虚乌有,“反转派”则信誓旦旦说这是铁的事实。究竟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还是“摭掩事实”别有企图?相关部门应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从.中.立.的.角.度.对.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做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公开、公正的调查研究,给.人.们.一.个.不.偏.不.倚.的.满.意.的.调.查.结.论。这不论是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或.是.禁.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以好己之好而好之,更不能以恶己之恶而恶之”!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人.民.十.分.关.注的调查结论,相关部门显然对这些负面问题重视不够。.

1.5人民缺乏对转基因农作物的认知

广大人民群.众.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认.识.还.是.个.盲.区,最多也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对转基因农作.物.的.食.用.安.全,还.是.漠.然.置.之!而.农.民.更.看重的是转基因玉.米.没.有.虫.害,所.以.积.极.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销售商只.要.有.钱.赚,面.对.当.前.的.监.管.缺.失.当.然.会挺而走险销售转基因种子。我们的.监.管.部.门.应.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从.生.态.安.全.的.角.度、从.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真.正.去.监.管.转.基.因.农.作.物.的.非.法.种植。在转基因农.作.物.非.法.种.植.调.查.中.发.现,稍.有.常.识.的农民,他们把种的转基因玉米全部卖出,自己吃的却完全种的是非转基因品种!这才是我们转基因玉米迅猛发展的最大问题之所在。.

2解决非法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途径.

2.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对待转基因农作物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既.不.能.把.转.基.因.农.作.物.“妖.魔化”,也没有必要把转基因农作物.“神化”,更没有必要急于去肯定或.否.定。必.须.按.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的:“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的方针,强化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不.管是“挺转派”还是“反转派”,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摒弃职业偏见和.私.利。要.拿.出.让.人.民.信.得.过.的、经.得.起.推.敲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试验成果,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既不要轻易全盘否定,也不要轻易全盘肯定,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靠任何行政指令,让人民自觉的去接受、去选择。

2.2坚决堵截转基因农作物非法种植渠道

我们的监管部.门.必.须.采.取.强.有.利.的.措.施,堵.截.转.基因农作物非法投.入.生.产.的.渠.道,不.论.是.任.何.权.威.科.研.机构还是任何大牌专家,都必须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央一号文件“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的精神,去研发、去监管,确保安全慎重推广,绝不允许未经审批的转基因农作物非法进入市场,非法销售、非法种植。禁种转基因玉米,首先必须查清转基因玉米种子的源头,源头不绝种植难断。

2.3加强转基因农业的科普宣传

我们必须从科.学.普.及.的.角.度,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大.力.宣.传.农.业.转.基.因.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既要宣传这项先进的生物技术,更要宣传国家对转基因农业的方针政策,即不能让人民受转基因.“妖魔化”的盅惑,也不能受转基因“神化”的影响。达到让人民能.够正确对待农业转基因中的各种问题。

2.4坚持违法违规零容忍

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不折不扣认真的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农.业.转.基.因.的.重.要.方.针,要.全.面.认.真.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种子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种子市场的大检查,加大检查力度,净化、严查种子市场,对经营未经国家批准的转基因种子者,一律取缔其种子经销资格,对.非.法.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各.种.违.规.行为,不包容、不放纵,坚决.予.以.严.厉.的.惩.处,必.须.做.到.“零容忍”和对主管部门的问责制。

3妥善处理现有的转基因产品

3.1妥善处理已生产的转基因产品

对已经生产了.的.转.基.因.玉.米.和.其.它.农.产.品,我.们.必须态度坚决地采.取.果.断.的.有.效.措.施,坚.决.不.能.让.这.些.转基因农产品流入消费市场、流入食品加工企业,让人民不放心。可是我们又不能让广大农民遭受这么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部门要从对人民身健康负责、对农民负责的角度出发,集中收购这些转基因农产品,用于工业生产原料。.

3.2妥善解决农民手中的转基因种子

我们必须要加.紧.宣.传,并.紧.急.发.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种子部门的力量,深入农村第一线,在播种前和播种现场对种子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农.民.拟.使.用.的.种.子.是.否是转基因.种.子,并.及.时.给.以.更.换,既.避.免.给.农.民.造.成.损失,也可避.免.再.出.现.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玉.米.现.象.重.演!坚决做到严禁转基因玉米种子下地。

4小结

不论转基因农.作.物.是.有.害.还.是.无.害,不.管.三.令.五.申如何禁止非法种植未经批的转基因农作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已.经.在.东.北.乃.至.全.国.非法种植了。如果.现.在.不.加.以.严.格.管.制,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恐怕还会有.增.无.减,而.且.对.其.他.转.基.因.农.作.物.品.种也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一旦证明转基因玉米等农产品对人畜有害,其严重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中央“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大胆.研发,谨慎推广”的方针和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严加管理好农业转.基.因.的.工.作,保.证.人.民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作者:赵婉萱 赵季秋 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老科协

参考文献:

[1]钱迎倩.转基因作物利弊的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1999,(15):7~11.

[2]王明媛,张曦,贾俊静.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利弊分析[J].当代畜牧,2014,(10):50~53.

[3]朱宏飞,王海英,刘爱.转基因食品的利弊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56~257.

[4]李相,郭鹏伟.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与利弊.[J].科技视界,2012,(36):45~45..

[5]邱彩红,柳鹏程,冯中朝.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6,(7):110~113.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4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国际上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863计划”将转基因育种列入生物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1]。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快推动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步伐①。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②,这是2007年以来9个中央1号文件中第6次提及转基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如何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如何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产业,都已成为当前发展中急需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基因技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人类文明,从来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在生物领域,育种技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早在1万~5千5百年前,人们开始种植植物并将作物中最好的留作来年种子,自此开启了选择育种的历程[2]。18世纪中期,人们发现两个不同品种通过杂交产生的后代具有明显的优势,杂交技术培育的高产品种推动了世界第一次绿色革命[3]。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射线、诱变剂等手段诱导植物基因突变,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品种[4]。1973年科学家科恩和博耶将遗传物质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以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开始在医药、农业、食品、能源和环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自人类进入农耕社会,每一次农作物的改良都是优良基因选择的结果。选择育种是选择自然突变的基因,杂交育种是聚合优良性状的基因,诱变育种是选择人工突变的基因。转基因技术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因整合,与传统技术只能在近缘属种间实现基因转移不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来自于植物,甚至动物、微生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作物中,大大扩充了优良性状的来源[6]。实际上,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转基因现象,只不过发生频率很低。在转基因中广泛应用的农杆菌转化法,就是基于自然界中农杆菌可以将自身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去的原理。因此,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为优化开发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前景。当前转基因技术在全球飞速发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14年10月,共计65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作物的进口或生产种植,涉及27种转基因作物、357个转化体。其中,日本位居第一,批准了201个转化体,其次为美国171个(不包括复合性状),欧盟73个居第九,中国55个居第十二[7]。2014年全球28个国家的1千8百万农户种植转基因作物27亿亩,与产业化之初的1996年相比增长了106倍。从1995年至2014年间,因为种植转基因作物,化学农药使用率降低了37%,作物产量提高了22%,农民利润增加了68%[7]。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应用保障了粮食安全、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基因发展,把转基因技术作为国家的战略选择。2006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国务院审议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转基因技术应用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生态安全和食用安全两方面的疑虑和争论[8]。人们不希望转基因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增加新的环境和食品风险。公众主要有三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转基因食品危害身体、影响下一代。实际上,从科学角度讲,只要转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和食物中的其他蛋白质就没有本质差别,都可以被人体消化[9]。二是担心影响环境安全,种植转基因会产生杂草耐药性、害虫抗药性、破坏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常规农事操作也需要除草剂和农药的轮换使用,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抗虫和耐除草剂作物。三是担心大量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影响我国产业安全。实际上,转基因大豆进口既有国内需求增加、也有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我国粮食安全基本战略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应该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疑虑和担心都是正常的,本质上属于科学认知问题,转基因作为微观分子生物学的新兴技术,公众了解少,不免难以接受。一是我国从事转基因科普工作的人员不足,科学家虽然了解转基因技术,但多数缺乏沟通和传播技巧,无法将专业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公众很难听得懂。二是负面言论更容易传播并产生影响,公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难免会产生疑虑和担忧。与此同时,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人物或组织机构曲解误读、随意发声,也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心理。由于以上原因,社会对转基因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事实上,转基因技术正是伴随着争论而迅速发展的,对转基因的争论,不止限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科学从来都是在论争中进步的,关键是让转基因争论回归科学的轨道,通过科学普及让转基因技术获得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2科学管理是确保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基石

DNA重组技术出现伊始,分子生物学家就开始关注其安全性。1975年召开的阿西洛马国际会议,确立了重组DNA技术的基本策略,“认可它对于生命科学的意义,正视其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继续研究”[10]。这次会议后,政府部门开始对重组DNA操作实施管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976年颁布《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6年《重组DNA安全性考虑》。相关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开始制定转基因操作指南和安全评价指导性文件。我国是较早实行转基因安全管理的国家之一。1993年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颁布实施《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指定农业部负责,会同科技、卫生、环保、外经贸、检验检疫等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共同管理;2002年、2004年和2007年,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规章。法律法规要求对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各环节进行安全评价,通过安全管理避免和控制风险,用科学技术解决科学发展的问题。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安全与否关键在于转入什么基因。转基因是在明确基因序列、功能、作用方式的前提下,将生物界已经存在的基因转入到目标生物中。所得到的转基因生物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明确转基因生物潜在的风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我国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分级分阶段的安全评价,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4个安全等级,及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以转基因植物为例,主要从分子特征、环境安全、食用安全三方面进行评价。分子特征是安全评价的科学基础,有助于识别转基因生物是否存在相关安全性问题。环境安全主要考虑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漂移的影响、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转基因生物的功能效率和靶标生物的抗性风险。食用安全主要评价外源蛋白的毒理学、致敏性,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营养学和全食品安全等。科学研究和试验表明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欧盟投资3亿欧元、历时25年的研究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大。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权威组织,都得出同样结论:转基因农作物的食物成分,不比普通方法选育的农作物组分更危险[11]。安全管理是管控转基因生物风险的关键,主要是针对安全评价中的潜在风险,采取对应的安全控制措施。世界各国通常采取过程管理,按照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以及生产应用后的监测。从实验室、温室到田间试验,每一个研发过程都要在严格的管控下开展,防止未经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生物扩散到环境和食物链。我国建立了涵盖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全过程的安全监管,重点是转基因农产品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的实验室研究和田间试验阶段。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必须具备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设施和措施,做好安全监督记录,以备核查。一是建立转基因生物试验的操作程序,包括包装、运输、贮存、销毁、收获,以及试验点的隔离管理和采后期监控,保障每一个环节可控制、可溯源[12]。二是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档案,包括材料管理记录、试验操作记录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等,表明所采取的安全管理是适当的。三是规定了不同等级基因工程操作和试验的安全控制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属地化管理制度和研发人第一责任人制度,严格控制条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

3科学规划转基因产业健康发展

强调,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要确保转基因安全,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转基因工作要求,需要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按照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的思路,进行科学规划,主要有五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3.1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转基因产业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建立了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抗虫、抗除草剂新品系蓄势待发;克隆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价值的关键基因107个,打破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垄断。但总体来说,着眼于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还相对薄弱,具有应用价值和竞争力的功能基因相对较少,商用转化载体、表达元件等大多来自于国外,研发基础相对落后。因此,要以产品应用为目标,以国际产业发展为引领,加强抗虫、抗除草剂、抗旱、品质改良等产品的开发,以及启动子、增强子、载体等转化元件的挖掘。同时,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专利即将到期的有利时机,把好的基因、好的平台、好的产品为我所用。

3.2科学评估,提高决策力

“用最严格的程序、最严谨的试验、最详实的数据”。一是要按照我国的法规和技术规范,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开展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评估,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二是要保证安全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评审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强化综合评估。对技术成熟度、公众接受度以及产业影响、贸易影响、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等开展综合评价。进行主要安全指标、目标性状、农艺性状的综合验证和比对,确保将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推向市场。四是提高信息透明度。逐步公开获得安全证书转基因作物的综合评价报告和申报书,试验审批结果,以及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扩大公众知情权和监督范围。

3.3科学普及,提高接受度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广泛宣传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评价、安全管理,以及转基因生物对农业、环境和消费者的作用。在科学层面,通过不同声音之间的交流沟通,达到广泛共识,使公众能够理性地对待转基因产品。在传播途径方面,充分发挥新型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和网络的力量,提高科普知识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在科普力量方面,凝聚部门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科学家、技术协会、公益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培训更多的科普专家,多方共同传递科普信息。在科普受众方面,开展分层次宣传。面向大、中学生,以报告会、论坛等方式集中宣传;面向社区居民,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为平台进行面对面交流;面向领导干部,推动转基因进入各部门的培训课程。

3.4突出重点,分类分步推进

建议遵循“先是非食用、然后是间接食用,最后是食用”三阶段稳步发展转基因技术的路线,按照分类分步、突出重点的思路,综合考虑公众接受程度、社会需求程度、技术成熟度和产业竞争力,以基础好、有条件、公众接受程度高的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为推进重点。转基因产业化的有序推进,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认可和信心。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5

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将生物的DNA发生变异。我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预防农业转基因生物对我们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中转基因技术指的是经过转基因技术的改变,即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生物DNA基因组的生物。

1.我国转基因生物的风险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的转基因管理机构主要有卫生部、环保部、科技部和农业部组成。我国的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主要是政府性质的公办研究院或者公办的研究所进行科研立项,然后根据审批的结构进行研究。转基因生物监管的程序主要是对生物转基因实验,这种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中间试验;第二,环境释放;第三,生产性实验。根据我国相关的转基因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到我国的转基因风险监管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在监管上比较单一,公众很少参与。农业部下属的安全委员会决定一种生物是不是安全的,安全委员会中的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是安全委员会中的专家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关系,使专家不单独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是忽视了普通民众的担心。(2)我国的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中对于安全等级的划分缺乏相应的标准,并且没有对相关的资料、数据作出科学的判断。(3)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的主体和开发商的责任不是很明确。当前,我国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管是农业部下属的安全委员会,因此这个安全委员会要为大家提供安全的保障。(4)没有很好的社会风险互动平台。因为转基因生物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要积累相关的历史数据,但是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中缺乏相应的规定,因此应该让公众参与到转基因生物的互动中来。(5)相关的部门监管执行不到位。例如,在购物商场上的一些食品在商标很醒目的位置贴着本产品非转基因产品,但是转基因的生物的标签放在隐蔽的位置,很不起眼。我国的监管部门在检测转基因技术上没有建立开放的机构。

2.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第一,应用范围。这种转基因项目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确定项目的开发环境。当前的生物转基因风险监管下应用环境是不是存在风险逃避的可能。第二,发生的条件和概率。这种生物转基因项目风险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发生的条件和发生的概率需要长期地做大量的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的相关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危害程度。这种生物的转基因对人们居住的环境和人的本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发生这些影响时对环境和人的本身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这些问题都要经历大量实验,根据实验的相关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风险的预防是根据以前同样的问题得出的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生物的转基因技术,第一,要根据以往的科学技术的风险监管经验作为导向,并且根据相关的规定防止生物的危险发生;第二,假如是新的生物进行转基因技术,一定要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进行;第三,假如一种生物实验成功,需要上市,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批和备案。风险追踪指的是对存在不确定潜在的风险的项目要认真记录,记录相应的应用情况。对于转基因项目的追踪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过程追踪,对于转基因生物要根据其流通环节进行信息的追踪,流通环节包括:研发试验、生产加工和应用消费等。另一方面,环境的监管。要通过长期的环境监测数据记录当前的环境变化情况,对于环境存在的异常情况要进行记录,并且进行及时的处理。风险的处理是当出现事故时要有应急措施。当转基因生物出现伤害事故时,要调查事故的原因、危害,针对这些原因和危害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急措施进行后要对事故的责任进行追究,依法处理。当前,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与否还存在争论之中,本文对转基因生物风险监管体系体系进行了探索,对转基因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概述,对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对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6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口爆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 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 病毒和RNA 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 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 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 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7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8

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已经广泛应用于公众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在医药领域,现在的胰岛素、干扰素、疫苗大部分都是由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目前,人类应用的微生物基本上都要进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工业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喝的啤酒酵母,还有一些美容用的酶都是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环保方面的降解、生物能源上也有转基因的应用。

二、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生产概况及认知

1.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生产种植概况。自1996年美国开始推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至今已有19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势头更加猛烈。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名誉主席CliveJame介绍,2014年有28个国家的1800万农民种植了1.815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比2013年的1.752亿公顷增加了630万公顷,其中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390万公顷,包括棉花和木瓜。

2.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的认知。

(1)转基因作物与生态安全。转基因作物在增加作物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大规模开发生物质能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大力发展转基因农作物将是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是农药、化肥等来减少虫害以及增加土壤的肥沃力,这些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转基因种业的应用,减少了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产量因而减轻耕地使用压力,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了生态安全。彼特·雷文指出,使用了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的农业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敌人。自然界中植物之间的杂交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就此而言,转基因本身不会增加或减少杂交的几率,因而不会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

(2)转基因作物与粮食安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是生存之本,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已经在基于科学和法律框架下成功和谐的发展转基因作物。世界人口已经快速增长至72亿,且正在以每4天净增100万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还有10亿人营养不良,1亿人面临因为粮食不足饿死的现状。空谈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没有意义,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可以改善粮食短缺问题的新技术上,发展可持续的、高产的农业。为了实现“养活所有公民”这一真正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各国建立的有关转基因相关复杂的监管系统必须进行简化。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负荷,对转基因技术各种耸人听闻的报道和错误的引导实际上会导致大量的饥饿和死亡,所以在可以解决因粮食匮乏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之前空谈粮食安全是毫无意义的。

(3)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显示用于特定作物改良的转基因方法对人和动物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啤酒、奶酪以及胰岛素等许多药物都是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例可以证实的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畜禽动物和生态环境不安全的案例。转基因作物来源的食物与普通作物来源的食物没有实质差异,偏离事实和科学依据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没有意义。到目前为止,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众多政府间组织及权威机构均对转基因持正面立场,世界卫生组织即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风险评估,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而且,在它们被批准的国家的普通人群中,还没有发现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三、我国转基因种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转基因抗虫棉、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木瓜、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抗虫杨树、抗病毒番木瓜等转基因植物,以及防治禽流感等基因工程疫苗等产品获得安全证书。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朱桢介绍,我国研发成熟的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已有约20个。一号文件九年六次提转基因技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专家认为此信息传递的正是中央持续鼓励转基因科研,探索其商业化道路的信号。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首次将转基因科普与研发和安全管理并列,表明了中央对转基因研发的鲜明态度,纠正当前舆论污名化转基因技术的倾向。同时也表明了中央对转基因种业的态度。目前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战略,仍是大胆研究、自主创新、慎重推广、确保安全。伴随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实践,目前转基因技术发展模式已经基本定型,成为促进人类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中国顺应时代和世界发展潮流,首先引进了世界较为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在进行技术处理后,开始在一定区域进行农产品试点种植,主要推广了木瓜和棉花的转基因种植,预计在未来转基因农产品还会有更大范围推广。但中国并没有局限于转基因技术的初级使用,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层次的科研方面,力图变被动为主动。

四、我国转基因种业的发展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了发展转基因技术,应该增加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保障转基因作物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占领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必须加大转基因科研的投入,尤其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工作。今日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围绕高新技术的竞争愈发激烈。面对严峻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或抵制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而是加强研发、加快推进、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93 -02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实现了物种间的基因转移,获得了新的性状,丰富了遗传资源,为人类在解决粮食问题、药品开发等问题上开辟出一条新路。但随着转基因生物的不断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一些风险因素也不断被引入。如何保障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从而使其能够自由选择,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选择自由和健康权利。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是基因修饰生物体中的一类,又称基因修饰食品。它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GMO)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尽管转基因技术在解决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是否安全,仍不明确。

(一)转基因食品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性:第一,危害潜伏周期很长,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威胁。第二,现有技术尚不能够准确检测出到底在何种标准度下才是安全的。第三,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的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转基因食品潜在性危害主要有:1、转基因食品可能引发对抗生素的抗药性;2、转基因食品中外来基因产生的新的蛋白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3、转基因食品可能含有未被发现的致毒物质。

1998年,英国苏格兰研究所的Arpad Pusztiai 教授用转基因马铃薯喂老鼠。同年秋,在电视上宣布老鼠食用转基因马铃薯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免疫系统受损,引起国际轰动。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组报告,斑蝶食用了转杀虫蛋白基因的玉米花粉后44%死亡,引发对转基因食品的广泛争论。

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认,转基因生物可能把自身的基因传递给相关物种,也可能会对其他物种产生意想不到的有害影响。

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

二、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

(一)知情权,即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从另一方主体依法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知情权的权利主体主要为公民,而义务主体为国家机关;民事知情权,主要通过民商法等民事法律法规予以调整,但也会由宪法、经济法等公法来调整。

(二)我国知情权的宪法基础。我国宪法性文件虽然没有直接规定知情权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知情权缺乏宪法基础,因为:

1、我国宪法典确立的人民原则内含了知情权的宪法存在。1982年宪法第1条规定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第2条确认了“人民”的宪法基本原则。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2、我国宪法通过规定广泛的公民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间接承认了知情权的宪法实体内容。现行宪法规定了六大政治自由、人身自由、通信自由等。第3条第2款、第3款和第27条第2款、第41条第2款规定了各级人大和各级行政、司法机关接受人民监督的义务,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原则等,为公民知情权的落实设置了保障。

(三)转基因食品推广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执法的力度来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技术发展与使用中的行为,保障技术的正义性。作为消费者的大众有权参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规则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技术决策的重要内容,使大多数有争议的技术领域都付诸公众讨论和磋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技术决策的最终导向。

在转基因食品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今天,中国公众也要广泛参与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决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公众参与技术发展决策的模式。

消费者对预案参与,是消费者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的根源。综合决策部门或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的主管部门在制定转基因食品政策、法规、规划和可行性论证时,可通过网上讨论、问卷调查、消费者听证会等形式来征询、听取消费者的意见;请消费者代表参加论证会,消费者不认可的决策决不能出台。消费者全过程参与是消费者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在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研究、销售以及售后的过程中要随时听取消费者意见,充分发挥公益组织、新闻记者等的作用,定期召开信息会,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行为参与主要是要求政府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进行转基因食品的宣传教育工作,扩大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能力,提高消费者的信息辨别能力。

我国是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大国。如何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和合理的管理,保障国民健康,促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宗良,刘学礼,翟晓梅.生命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沈铭贤.生命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长健,张锋.转型社会下第三部门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3).

[4]刘志陆,李慧.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法律体系的完善[J].2003,(10).

[5]沈渊.转基因研发项目监管[J].北京农业,2009,(01)中旬刊.

[6]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7]应松年.行政法新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9]皮纯协,刘杰.知情权与情报公开制度[M].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例10

前言:

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备受世界各个国家主体的关注,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我国当下也增加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度。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借鉴了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对食品基因想要展示的蛋白物质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对于非预期影响分析,可以利用对选择和差异性的分析,来展开预期的分析作业。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理论依据

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原则是在1993年初期,OECD经济机构给出,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利用这一理论依据增加安全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假设一各种类的转基因产品,和以往的相同类型食品进行对比,包括对其特点、化学元素、营养元素、霉素的含量与动物需要的食品相同,进而这一食品就具有相同性。实质相同性这一理论依据给出,这一新食品的产生和非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积极影响是相同的。对于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进行实质相同性安全的评价,假使仅仅认为一个新形式的转基因食品和当下相同食品没有相同性质,就判定其为不安全食品,这一评价缺少科学依据。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监测活动时,首先要对新食品的特点和表征进行检测,依据新食品的化学元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等,对其进行研究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要增加对新食品的掌握度,看其是否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判断其是否需要立体分析和研究。对于转基因食品来说,不是全部的视频都需要开展动物实验,进而对其进行评价时,依据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即可。假如 转基因食品需要展开动物实验,那么对于动物实验的 任务目标和构建设计要极为谨慎和细致。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式

2.1 Monsanto公司安全性评价方式

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存在众多转基因企业,Monsanto公司就是美国一个较大规模的转基因公司,其具备先进的科学评价体系,具有众多评价经验,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可以节借鉴和吸取美国Monsanto公司安全评价方式的优势。Monsanto公司安全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首先要对食品基因想要展示的蛋白物质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二,对于非预期影响分析,可以利用对选择和差异性的分析,来展开预期的分析作业。把基因食品的主要营养元素和对应的非转基因食品进行对比分析,把分析的数据和结论进行整体和保存。其次面对现有的视频主要营养元素进行分析,把分析的数据和结论,与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数据进行对比,来判断其营养元素是否合理。抗氧元素的数据和信息也要和当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和分析。来判断内源毒素是否发生变化、对食品加工环节、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和对比,来保证检测的系数可以在当下范围内展开应用。

2.2 Monsanto公司健康显示检测

对健康显示检测。通常来说。进行这一监测作业时,主要是利用商业化饲养模拟,在实验环境中,对家禽和动物进行喂养。假使这一食物是人类需要食用的食品,则可以把这一食品进行大于人们营养吸取量的25倍,来对加大鼠的饲养。对于不同种类的大鼠。不同组别可以开展四个星期的喂养作业。在进行全食物喂养时,由于家禽对食物的变化没有极大感触,进而对其健康度的监测,可以利用每天的观察,动物的体重、动物食品的需求低量、动物的营养元素含量等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动物的进行全面的检查。假使在为动物进行身体检查时,发现动物安全存在隐患,其出现身体异常现象,则在实际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动物器官的重量、观察动物的血液安全性、观察其临床反应、观察动物的组织病理等等方面的变化。

2.3 至敏性的评价方式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假使其具有蛋白质,并直到蛋白质的来源,则可以利用SDS-PAGE进行免疫作业,在其发生免疫反应后,对其进行至敏性的检测,把至敏性和吸着剂进行整合运作,保证其产生抑制反应。在发生反应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假使监测结构呈现阳性特点,则可以继续进行皮刺监测,进行双盲监测。如果其监测结果为阴性特点,则可以给出:这一食品种类,对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没有威胁,是人们可以使用的转基因食品。

3、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应用

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其一,数据信息库的运用。对于数据信息库的应用,首先其可以给出食品的营养成分等等基本信息,利用数据库中不同信息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判断其食品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与毒素是否具有差异和变化,对于食品的营养元素与毒素的变化和差异性的判断,也要考虑其成分的变化范围,在保证营养元素和毒素数据和信息有效性的同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对其元素的成分进行检测和评价。其二,不同形式的动物模型的应用。其主要包括两种主要形式: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具有实际意义国外食品监测机构,其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间评价时,主要是构建了众多哺乳动物的消化体系。其对于大鼠模型的构建较多,这也是当下不同国家主体较普遍现象。对大鼠进行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对其细胞的幸存率进行研究,也可以对大鼠的移植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加了对动物主体的生物特征和遗传体系的研究。

结论: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得当下社会极为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面对这一形势,要增加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注度,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检测,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在利用数据信息库的和不同形式动物模型来进行转基因食品监测和评价时,对于数据和信息库来说,其主要是利用数据库中不同信息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判断其食品中含有的营养元素与毒素是否具有差异和变化,对于食品的营养元素与毒素的变化和差异性的判断。对于不同形式动物模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利用活体模型和立体模型来对食品与微生物的我安全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祁潇哲, 黄昆仑.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4):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