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景观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21

景观文化论文

景观文化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95-02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是人类“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是道路在江河上的延续。我国河流众多,建造桥梁的历史悠久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历代的桥工匠师创建了以木、石为主要材料的桥梁建筑,无论是桥梁结构的运用,建筑形式的表现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这些古代桥梁将建筑、艺术和科学完美的融为一体,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省地处中国的中南部,境内河流纵横,深壑遍布,自然条件的影响造就了丰富的桥梁类型。石桥作为运用最多且易保存的桥梁类型广泛的存在于农村地区,它们土生土长于自然环境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不拘一格的建筑形态,特殊的石桥民俗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本文就石桥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特性进行分析与阐述。

石桥原本是乡村景观中的一个基点,由于人的活动,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从最初的交通功能发展到以桥梁为核心的景观场所空间。在这里,石桥建筑既可以成为景观主体,也可以是景观的载体。作为景观的主体,石桥本身的艺术造型,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作为景观的载体,表现为桥梁所承载的文化现象——记载历史的兴衰,铭刻当地的风土人情。

一、石桥的视觉景观效应

石桥景观因为其异质的形态——其关键的桥体造型特征具有单一性,甚至唯一性,使得它最易于从诸多的环境元素中脱颖而出,极具识别性。湖南地区乡村景观中的石桥所处的环境多为山脉转折、两山对峙或溪流环绕之处,常是村落的交通要塞,村民对修筑桥梁非常重视,尤其水口桥的修建极尽精工,具有很强的营造景观形态的作用。当人们在桥的或进入桥的过程,石桥的建筑形态和周围的环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远景被观赏,走近,桥的细部设计和桥空间则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桥空间又是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场所,村民乐意在此休憩,是村落当中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另外,长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石桥还具有了其他的功能,如祭祀,其地域特征更加凸显。因此,在农村错综复杂的地形和道路中,人们一看到特征明显的石桥就会很容易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桥梁景观典型的地标作用。此外,人们也会利用这种地标属性将桥梁当作村与村之间的地界标志,作为一种行政区域范围的划分方式。

古人云,仁者好山,智者乐水。人类有亲近水流的天性,从景观角度讲,桥梁使人占有“河流空间”成为可能,精心设计的桥梁以其震撼的技术美再加上桥梁空间环境的艺术美为观赏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和体验之外,又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景平台,成为欣赏河流美景和村落景观的最佳观赏点。桥是乡村景观中的活跃因子,凭借强烈的视觉效应,成为地标的桥梁景观,提高了乡村景观的品质,甚至可能成为知名的风景区,而带动整个村落的发展。如,有着中国廊桥之乡之称的浙江泰顺,境内现存古廊桥35座,这些古桥造型独特,风格各异,艺术价值极高,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这些体态优美的廊桥、别致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民风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共同组成了一副精美的乡村景观,引众多外地人前往,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乡村旅游,使泰顺县一跃发展为著名景区。湖南地区的石桥景观虽在规模上不如泰顺地区那么集中,但数量众多,亦不乏经典之作,如邵东县洪桥村洪桥就是县级旅游景点。利用石桥景观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角,带动乡村的发展,也是桥视觉景观效应的典型表现,正如日本学者伊藤学所说,“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

二、石桥的人文景观效应

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提出“一个场所的感觉质量是它的形态与观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强调了景观认知感受的中心内容是“场所形态”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杨盖尔也认为“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正是由于人的活动才给环境空间带来了勃勃生机。在乡村环境中,人际交往的场所是丰富多样的,巷道街坊、田间村头、桥头河边等都是随时可以交往的场所,于是,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也酿成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民俗文化。

景观文化论文例2

2景观设计人性化的主要内容

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部分。大众行为心理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2.1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休憩、交往等。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2.2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应避免对人造成威胁与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运用设计手段增强人对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2.3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2.4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好的景观给人受到尊重的感觉,劣质的景观忽略了人的需求,否定对人的尊重。

3景观设计人性化的运用

3.1道路设计

道路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使人感觉亲切的尺度与造型,比如人行步道宜采用自然曲线。除了车道外,其他道路不应过宽,以增加游客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游客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设计师还需要结合当地城市道路发展的特点,考虑到人们实际的需求进行道路设计。例如,在设计某条道路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流量,对于人流量大的区域,可多安置一些座椅,并选择一些更经久耐用的石材进行道路铺设等,这样才能够保证道路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3.2场地设计

好的场地设计,应在具备休闲活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强打造趣味性和参与性。如今,许多场地的设计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风格设计,比如罗马式柱走道,看起来很豪华气派,但这样既不能挡风遮雨,又不能提供休息空间,徒有其表,缺乏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园林就很注重人与景的交融,山可登,石可坐,水可赏,园林道路更是曲折有致,趣味无穷。

3.3植被绿化

植物景观人性化设计,要求首先达到相关规定的绿化面积,满足量的要求;但更要考虑绿化的质量。第一,要注意植物种类的搭配,注重地被植物、灌木和乔木结合;第二,要注意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的结合,长廊、建筑外墙、阳台、护栏等可以用攀爬植物或悬垂植物加以各种小材料配合,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第三要注意植物的合理布局,比如乔木不能离建筑太近,以避免挡光的作用;第四注意植物在时间上的搭配,包括速生与慢生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的观赏植物结合等。

3.4水体设计

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应该巧妙地利用现状地形、水体、雨水等有利条件,加强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对水体的宽窄、形态变化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这样的水景不仅更接近自然,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界的向往,还可以完善水体的循环和净化机制,减少管养成本。不同的水景设计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便可形成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进而有助于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水体景观的观赏,满足人们对于水体景观的需求。

3.5景观构筑与公共设施

景观构筑的设计应加强挖掘当地历史文脉,重视视觉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情与景”的相遇,令人愉悦目心,韵味无穷。另外,还要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缺少细节刻化的景物容易让人觉得产生简单化,缺少激情。公共设施布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规范,在充分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构思进行合理布局。平面构图上,要对植物种植、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进行统筹考虑;立体造型上,更要注重公共设施与周边景观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关系。

3.6夜景照明设计

夜晚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于白天环境的独特氛围。良好的夜景和舒适优美的灯光环境,可以营造出娱乐氛围、文化气氛和休闲气氛。照明依照“点、线、面(重点、道路、广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的夜景照明效果。同时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光源LED灯和分时段灯光设计等措施,使夜景照明设计更有针对性。

4人居环境中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4.1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实践中,设计师应该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人们的需求制定景观设计的流程,使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在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景观设计规划中,积极地为景观设计献计献策,如此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才能够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相符,实现人性化设计的目的。

4.2运用环保生态手段进行景观的设计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景观的环保也越来越关注,希望生活中的景观都能够生态环保,确保人身体的健康。因此,景观设计师可以利用环保材料作为景观的主材料,能够吸附有毒气体、阻隔噪音、保持水土、调节气温等,有助于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而这些也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人文特点,科学地进行,进而使设计出来的景观能够与当地融为一体。

4.3注重景观环境的共享性

所谓景观环境的共享性,是指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围居民能够共享。如居民的文化水平不同,在进行景观观赏的过程中感受也不同,如果设计的景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将导致很多文化层次低的居民无法欣赏,进而影响到景观的实用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充分权衡各方面因素,确保景观能够实现共享,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够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4.4科学的设计景观空间网络

进行观赏性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设计亲地空间、亲水空间以及亲绿空间。所谓的亲地空间主要就是指创造适合人们活动的场地,使人们在平时工作之余可以到景观周围进行活动、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等。亲水空间主要就是指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亲绿空间主要就是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人居景观设计师通过充分的设计景观空间网络,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观赏景观。

景观文化论文例3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developers making "cultural property", "humanistic landscape mansion" and other slogan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phenomenon, many people questioned: this will be to understand and criticize the old residential culture or nationality culture, the name simply a means to obtain interests from dressing? Thinking can not help in seemingly benign misinterpreted people: real estate landscape contains a kind of culture,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culture, where the meaning of it?......

Keywords: real estate landscape populated homogeneous culture city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设计中经常提到“文化”一词,文化在语言表述中似乎成为一种不言而喻却又似是而非但又象征着某种特权的专有名词。当文化成为自我标榜或是自抬身价的一种常态时,伴随着虚无和浮躁,事物本质性的东西流失了,而文化则成了承担拙劣伎俩的最后一道遮羞布的职责。房产景观亦是如此,和在名词前加以“特色”或“非常”等词藻彰显所谓的个性一样,这种无畏式的示大在展示果然凶猛正面的同时,须不知也将自身羸弱暴露无遗。面对众多的这种现象,有必要一探当中的究竟。

一当下房产景观文化的形成和状态

房地产作为当下热门的产业,在中国大地上早已硝烟四起、颇具规模。地产景观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被开发商和购房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内容,房产在相互竞争中,从原先的硬件比拼,逐渐转移到景观和服务等一系列软实力上来。这样一来,景观在房产中的重要性是日益凸显的。当谈到房产景观文化时,印记在人们脑海的便是诸如新古典、地中海、ARTDECO等令人津津乐道的概念名词。前些年流行新古典、法式,这两年ARTDECO风格盛行。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将风格形式与文化混淆了,这皆“归功”于房地产商,当然还有一大批紧随其后的炒房者和炒房团,皆为利益驱使使然。问到寻常百姓何为房产景观文化时,回答莫过于:自然、生态,有大花园、有雕塑、有喷泉水景等,皆道不出所以然来。其实大部分房地产商所标榜的文化无非为两种:一种是前面谈到过的以照搬形式当作文化的;一是将所谓的自身企业文化贴上地点性文化标签而大肆宣扬的。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在满足居住者浅性需求的同时,大敛其财,而真正将文化做到骨子里的却着实很少。

二论房地产景观文化的实质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并赋有兼容性和社会属的专有名词。文化是一种思潮和实物长期作用力的产物,是维持共性共存的一种状态。如果要谈到房产景观文化中的具体实质性的存在,在脱去包裹外衣之下,仅能存立的便是直指居住文化。居住文化从有人类生存开始就已经存在,人类从最原始的居住需求出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多样性的出现,其生活方式一直在变化,这种改变始终围绕社会发展在匍匐前行。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生活方式,也下意识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诉求。在猛兽洪荒中,人类但求生存;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们渴求绿色、阳光、新鲜空气;而面临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人们想到的是能徜徉在良性生态环境中并有着地域性文化生活特征的品味生活。在此,人们学会如何与其他个体相互依存,当然,在共性中还必须拥有其专属的个性。因为有需求,便会有了供应,虽然供应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改变,而如今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毫无掩饰地对人性虚荣乐此不疲地催化。在大肆开发被抑制和保有量渐趋上涨到一种相对程度时,房产景观俨然成为从中得到实惠的施用者又恨有爱的道具,为了表示所谓的各种形式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人们找到了“文化”一词,目的将“文化”神话,文化神话的结果是在房地产商举品质大旗,炒房团呐喊助威中,众多“信教徒”甘愿被盘剥的事实。

三探讨房产景观文化实质下的意义

文化是时间沉淀下的产物,也是一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居住文化的实质之下,公共生活的方式在一定条件和引导的作用力状态中是千差万别的。从以前的园区能见绿就能满足,到如今各种形式风格手法不厌其烦地运用,无非是为原本的本质中加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因为这个外衣关系到大多数人心里那份看似无形却实比金坚的虚荣。这一切像极了“皇帝的新装”。实际上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里有一种关系奇迹般的产生,发生的无声无息,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可喻为病态的,但它毕竟是产生了,那便是新型的生物链,进而形成可细胞分裂般产生和生存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集合便组成了大的生态圈。由此可见生态的概念的真实性如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药引,而良性生态的实质倒成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里为何要谈到房产景观文化,因为房产是当下,而实际的景观概念是宽泛的。房产不管其有如何功利的一面,它毕竟是现实当中的现象和产物。本着对环境的尊重和处于不断改变的人类生活习惯和行为的理解,景观在其中充当一种营养液和剂的作用,单纯的景观既然上升到文化的范畴,那么更多是如何把握角色和实际性的意义。如何在改造生态环境、增进交流、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进步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语: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概念屡屡被人们提起,甚至是被标榜。面对当下房地产业提出的文化口号,其实的目的是显而易见。在试图说道澄清中,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望在知晓实质后,正确和善意地看待。的确,单纯的事物无法合理存在,理想是美好的,正视问题,在找寻答案中前行已经是一种解决,因为事情的发展无关乎始终。

景观文化论文例4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该规划场地位于**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景观文化论文例5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提高了对文化性的重视度,深入挖掘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文化作为支撑旅游发展的精髓,体现的旅游的内在美和形态美,深入发掘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十分有利于旅游景观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现的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投资管理者以利益为发展目标,过分注重收益和利润,忽视了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导致很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乱象发生,如景观标准化、组合程度不高 文化内涵趋于同化等,不注重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使得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逐渐消失和的越发的庸俗。所以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是现代化旅游景观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人文和美感两大主要方面探讨和分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重要性。

二、什么是人文旅游景观

(一)国家标准对“人文旅游景观”的界定

由人类创造和发掘的富有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且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统称为人文旅游景观,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不论是历史遗留的或是现代创造的。跟自然旅游景观相比,人文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旅游价值表现出更加鲜明的主观性和潜藏性。相比自然旅游景观而言,从旅游审美的过程中发现,旅游者从人文旅游景观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其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呈渐进式。

(二)学术界关于人文旅游景观的定义

根据学术界的定义,人文旅游景观指的是人类基于自然环境,根据一些实践需要,自发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多谈及的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表现人为性、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科学性、知识性等,而且这些特性都表现的十分鲜明。人文旅游景观可以看作是人类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人类通过创造一些文化去表达和体现人类生活,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的眼球,使得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体念和感受多样化的美感。区别于自然旅游景观,人类通过创造将自己的意志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所以人文旅游景观是无形的精神氛围和有形的物质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文化及其流变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满意的解释,下面所阐述的一些看法和文化产业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性。1987年,加拿大联邦通讯部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其中包括道德、法律、知识、信仰、艺术及一些特殊性的风俗习惯等。欧盟委员会对文化定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传统、绘画、书法、语言文字、艺术、音乐影片、建筑规划、科学技术等。加拿大的部分研究者表明,除一些文化活动以外,文化不只是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一些感悟,其还触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文化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力量产物,它是人类共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始因素;美国的部分学者重新界定了文化,他们将文化看作是商品,可能文化始终就是一个难以精准定义的概念。

(二)流变中的文化类别

由罗森塔尔・尤金撰写的《哲学小辞典》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解释,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所有的财富,其中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方面则只是精神文化,其中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等。 上个世纪中期,国外知名文化学家发表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在整理和分析西方国家80年内有关文化近170种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文化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行为模式,通过象征性符号进行传递;文化体现了人们的显著成就,如其在人造器物中的表现;文化的主要核心在于传统观念,特别是其产生的价值;文化体系既是活动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样具有综合性的定义几乎得到了整个学术界所的认可和肯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通常,人们根据层次将文化划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观念文化,代表民族的价值体系、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与哲学和意识形态都存在差异,处于哲学和意识形态的中间层次,不能被认作是哲学理论,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文化,指的是受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制度,不是抽象的看不见,但又无实际存在的物体,属于中层次的文化;器物文化,具体体现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存在着,如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这些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服务于人类的,是真是存在的事物或实体,属于表层次的文化。总结以上内容,对于文化的概念,还是一个备受争议,难于严格和精准进行定义的。而至少有一点是得到众多肯定和认可的,那就是人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人是文化存在的根本,不一样的人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化。

四、人文旅游景观的文化蕴含

(一) 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的特点

通常,人文旅游景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非物质遗产,历史古迹、社会文化、宗教等,跟自然旅游景观存在的差异性相比较而言,人文景观所呈现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差异就更为突出,这也就表明人文旅游景观耶哦比自然旅游景观更加丰富,人文景观浓厚的历史底蕴,承载了时代的文化气息,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很好地体现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将人文旅游资源誉为人类历史的写照也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人文旅游景观的丰富程度跟历史、民族、文化传统和文明发达程度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1、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距今有超过5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勤劳和智慧留下了不胜其数的历史文化瑰宝;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不断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和文化蚕食,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中华文明的根基从始至终都没有被动摇,经历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因此,我国所有的旅游资源、旅游对象和旅游服务者都参透了中华人文精神,我国的旅游产业和人文资源可谓是一脉相承、骨肉相连。很多历史悠远且整体具有明显文化继承性的人文旅

2、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的多元化形态 。中国历史悠久,也曾是世界上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经济、文化、科技令人瞩目,存留下来数不胜数的多层次化的人文旅游景观,如建筑、寺庙、道观、园林、雕塑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人文旅游景观就超过30项,这些人文旅游景观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一些独立成景,一些则交相辉映,人文形态的多元化造就了多层次的旅游产品。根据我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目录的记载,能够看出:1987年之后的每一年都会有或多或少优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记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仅2000年就有4项人文旅游景观被记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人文旅游景观资源深厚博大,国家有关部门对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

3、分布广泛,特色显著。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多样,通过民族风俗,人文、经济和当地自然风光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产生了多样化韵味的地域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等,不一样的人文气息、不一样的文化遗产、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不一样的历史传承等等。然而,因开发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种类分布差异性比较大。具体表现为,像主题公园、游乐园等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娱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开发历史较为久远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则集中于少数民族集聚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不同地域集中的人文旅游景观的造物风格对比十分鲜明、多样化,以园林为例,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居多,规模宏大,庄重、宁静;江南则以古典园林居多,玲珑、纤巧、精致、秀丽;在民族文化方面差异性更为突出,我国西南地区细腻、委婉的民族特色与西北的粗犷、豪放对比十分鲜明。以上就是使得我国人文旅游景观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为我国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人文旅游景观蕴含的文化内涵

1、科学性内。涵旅游景观的科学性内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不同的科学类别、时代的科学性、发生的科学性、设计的科学性、发展的科学性、保留的科学性和用材的科学性等。

2、历史的积淀。人文旅游景观承载着历史,体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典型的历史遗存、历史的演变和差异等。

3、文学性内涵。散文游记、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是旅游景观的文学性内涵。从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流连于自然山水,赏心悦目,创作了无数文学作品,将旅游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赋予旅游景观浓厚的文化韵味。

4、艺术性内涵。旅游景观的艺术性内涵包括多种艺术形式,如影视录像、摄影艺术、音乐舞蹈、雕塑、书法绘画、风土民情、工艺品、纪念品等。譬如雕塑,雕塑主要是经过雕刻和塑造而制造的具有体积感的空间形象。曾有人将伟大的雕塑比喻为国家、民族城市的象征和精魂。

5、社会性内涵。旅游景观的社会性内涵包括喜庆节日、风土民情、香烟、酒、茶水、食品、饮料、杂技表演、说书、博物馆、动物园等,任何某种形式都在某些程度上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就譬如说北京的一条又一条的胡同,北京独有的胡同文化其实就代表着北京人历史社会习俗文化,表现出那个历史时代的封建社会礼制和家庭宗法制,反映的就是以种封闭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蕴含的价值

1、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以具体事物作为载体的。开发和保护人文景观其实就是传承和发展特色文化的过程。兰州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蕴涵,应进行不断地发掘和充分的展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使得原本灿烂的本地文化慢慢走向衰败,难以得到传承和弘扬。针对这种看似平缓实际波涛暗涌的文化侵蚀,只有积极寻求本地文化的发展渠道,才能将本地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传统的发展,保护我们的文化精髓。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够将本地的灿烂文化传播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2、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展示市民精神文化风貌。城市承载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毕业于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曾发表过相关的言论,建筑代表的是一种艺术,一座城市的街景代表的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内有一条条的街道,街道上又有一幢幢的建筑。建筑不只要具备其内部的使用功能,还应重视外部街景观瞻。街景的造型、色调和周边等方面都体现着文化的特色。通过他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建设只有跟文化相结合,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进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于文化的累积性,也就是城市的人文环境。景观开发实际上就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和综合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还为人文景观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主要就是为人们的活动创造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全面体现城市功能、审美、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功能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人文景观的开发设计的风格、内容、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景观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的人文景观记录着人类溶入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过程,还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制度。国外著名的史学家曾说过,“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由现代人撰写,参杂了现代人的思想,但历史遗存下来的人文景观却是实物,真实地反映出社会阶段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为我们研究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此外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更好地展示了市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文化上的进步。所以,不断开发和加强保护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衡量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景观文化论文例6

据统计,我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临时景观设计花费高达百万,然而正是因为少数民族临时景观设计为区域环境创造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因此媒介呈现的信息传播功能可最大限度地增加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在特定时间内的参观者数量与频度,推动景观利用程度,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经济收益和传播价值。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呈现的生态保护思想与当代的媒介传播价值高度契合,通过临时景观设计,借助媒介实现其民族价值观便成为了可能。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相较大众体育景观而言拥有鲜明的文化生态学内涵,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受到少数民族地域形态与文化习惯的影响,相较大众体育景观设计的差异明显。一般来说,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建筑材料大多取材于少数民族区域生活,天然具备西方环保主义造型的“嫁接”与“拼合”风格,例如云南篝火体育晚会使用玻璃纤维与反光金属来制作篝火晚会的栏杆,通过材料自身的光泽度在夜晚进行空间分割;新疆维吾尔族每年一度的牛车竞赛,采用牛车轮胎来拼接赛道,“大面积的几何曲线表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5]。此类自然取材又遵从几何学规则的秩序空间设计,俨然成为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志,简单、明确、大胆又充满创意,即使伴随着当代新建材、新技术源源不断的更新,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灵感与方法仍然没有做出较大改变,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是对少数民族独特生态资源的利用,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组建与拆卸的便捷性、组合功能的灵活性都反映了自然利用的生态保护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对现代新型材料应用的滞后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景观设计的前进”[6],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媒介传播的景观视觉理论与环境行为学说的引入却否决了这一说法。当代媒介传播讲究“和而不同”,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组建与拆卸的便捷性、组合功能的灵活性,设计者减少自然资源掠夺的生态目标,它们展现出的民族独特生态资源的利用反映了自然利用的生态保护观,契合了媒介呈现的生态学意义在于“促使中国体育文化焕发多样化生机”,与当代媒介传播价值高度契合。

二、价值渗透

从环境行为学说来看,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关注的人的临时性体育意愿的实现,其本质是人的体育行为与体育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因此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蕴含着“少数民族通过感知特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7],其中行为反应可以围绕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来获得新的生物适应性,但是心理反应却有赖于媒介传播来沟通信息,调适景观占有者与观赏者的审美视野与精神空间,当今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静态的物质文化形态,尚未通过媒介呈现渠道发扬自身的社会交际内涵,形成良性的社会价值观渗透。例如白族女子霸王鞭比赛寄托着“凤穿花”、“打四门”、“爆平安”的吉祥兆头,其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常“以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制作成回旋体结构的三维纯几何空间放置在场地四周”[8],获胜者可以将自己队伍的特制铜钱装饰悬挂其中,当铜钱被填满后,将会出现一个形似玉璧的金色钱眼,该景观设计的建筑过程完全交给了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体育景观的审美价值实现需要依靠运动员去发挥创作激情,然而这种前沿设计思潮并没有通过媒介传播得到有力的宣传与培育,损失了受众者心理感知的深层次美学经验获得,取而代之的是对白族女性霸王鞭运动的性别逻辑强化,由于媒介传播过多聚焦白族女性运动员的年龄、体形、容貌,不仅抹杀了少数民族女性体育的独立品格,还模糊了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体系,使体育传媒推广陷入娱乐消遣的怪圈。

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的社会价值渗透是媒介呈现追求的主要目的,从环境行为学说来看,体育临时景观设计关注的是人的体育意愿的实现,蕴含着少数民族通过感知特定空间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其中媒介传播的作用是沟通信息,调适景观占有者与观赏者的审美视野与精神空间,实现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社会交际内涵。环境行为学说将社会交际内涵与媒介呈现功能等同,认为“有效的媒介呈现是通过行为人与空间环境的信息沟通获得主体意识的提升”[9],包括了深层次的审美感悟以及对正确社会舆论的引导,体现为专业人员采访写作、编辑发行、报纸杂志、广播评论等静态媒介呈现形式对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设计的媒介监管与文化引导工作。一方面是提取区别于当今主流体育景观设计的异质性体育理解;另一方面是强化少数民族体育临时景观中的文化共融,既客观务实又能加以选择性地陈述。正确的社会价值渗透要求媒介传播“在媒体议题、篇幅架构、内容选择、重要性排列、叙事方式等各个方面”[10]超越特定社会群体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的归属性文化,从而引导少数民族体育中的独立人格,促进社会平等与舆论和谐。

三、价值实现

景观文化论文例7

2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

2.1视觉符号化表达

通过视觉符号来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文化表达方式。符号是可以为人类所感知的能够代表意义的载体形式,是联系物质和意识的桥梁,也是文化的产物[3]。人们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代表或区分某种事物,是信息传播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尤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使得许多城市身陷“千城一面”的危机时,景观视觉符号常以寓意深刻的形态语言展现城市的历史片段或民风民俗,成为人们认知、体验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4]。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在设计和建设中就大量运用了体现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比如在色彩上,公园将红、黄、白、灰等最能表现皇城色彩的颜色作为基调色,反复运用在景观小品、铺地、植物和灯光色彩上,给人以极强的心理暗示,同时通过一系列分布于空间节点中的主题雕塑概括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民俗风情。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城市文化的时候要注意特定的时代、地域、社会背景及价值观等方面因素。比如,日本庭园的枯山水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是与其形成的时代、地域文化紧密联系,中国古典园林也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如果把枯山水作为一种符号直接插入中国古典园林,势必与整体环境不和谐,其文化意义也会让人难以理解。因此,在景观视觉符号的选择上,必须紧扣城市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放入恰当的城市环境中,才能引导欣赏者正确领悟其所要传达的内涵。在我国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对视觉符号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些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对视觉符号生搬硬套,甚至直接复制,导致城市景观丧失特色。还有的城市想要吸引眼球,运用一些造型奇特而突兀的景观视觉符号,结果违背人们的审美偏好,也难以和城市的环境相和谐。这种对符号的不合理使用反映了部分城市建设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不仅不能产生优秀的城市景观,还会损害城市形象。

2.2场景氛围的营造

处于城市文化结构中层的制度与行为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更是城市特色的重要来源。但是,这个层面的城市文化仅仅依靠视觉符号来表现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场景来激发。实际上,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不仅仅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的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凝聚了人的活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新建的城市景观如何吸引人的参与,激发人的活动呢?阿摩斯•拉普卜特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中提出了“场景”和“规则”的概念。场景和空间不同,空间是客观的存在,并不具有文化信息,而场景则由于融入了人的活动,从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5]。比如,欧洲街道和广场上会形成人们喝咖啡、聊天的场景,而中国街道和广场上则会呈现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场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仅仅提供空洞单调的空间,而应该站在空间使用者的角度,营造他们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景”。“场景”的营造离不开对“规则”的解读,这里的“规则”实际就是某种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规则”形成了环境的性质,也限定了不同空间中人的行为和活动,使得空间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就应当对当地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理想环境的理解进行深入调研,将其中对今天生活有意义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促使新建景观对人的活动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比如在成都都江堰广场设计前,设计师了解到场地北侧原有的一些揽船用的水泥坑一直是是当地人玩牌、看牌的适宜场所,于是在广场设计时按照原来水泥坑的尺寸设计了一系列5m×5m见方的、由矮墙石凳围合成的小空间,空间内布置石桌石凳,给人们提供玩牌、看牌的场所,从而将当地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延续下来,形成了极富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6]。

2.3精神与心理的满足

城市景观设计除了通过提炼视觉符号、营造场景氛围的方式来表现城市文化,还应该注意传承和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实际上,富有文化含义的视觉符号、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场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但是要进一步表现一个地域的精神、价值观、审美趣味等,那就要上升到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如前所述,中国城市景观的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北京紫禁城还是江南古镇民居,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苏州私家园林,都体现了人顺应于天、与自然相融的天人思想。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更是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7],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精神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的,因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必须深入研究传统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解决好传统精神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转化问题。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挪用,而是在认识传统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行分析、评估、扬弃及更新发展,将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提取出来,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新的创意和启发[8]。比如,中国传统景观艺术中蕴含浓郁的人文精神,但其毕竟主要是为少数人服务,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所以在当代景观理想的探索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需求出发,寻找其中的民族智慧。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营造出山环水抱、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审美意趣,而且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让古老的城市轴线融入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9]。因此,优秀的城市景观应该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赋予景观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景观文化论文例8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景观文化论文例9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景观文化论文例10

巴音布鲁克草原,距库尔勒市636公里,位于和静县西北,伊犁谷底东南,中部天山南麓,海拔约2500米,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居住着蒙、汉、藏、哈等9个民族,民族风情灿烂多彩,一年一度的草原那达慕盛会,赛马、射箭等比赛活动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著名的天鹅湖就坐落在草原上,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政府约60公里的巴音乡西南部。天鹅湖实际上是由众多相互串联的小湖组成的大面积沼泽地,这是全国第一个天鹅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水草丰茂,气候湿爽,风光旖旎。鸟类有128种,隶属14目30科80余属,其中雀形目53种,非雀形目75种;繁殖鸟95种,占74%.其中留鸟34种,栖息着中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是鸟类繁殖和度夏的栖息地。兽类有20余种,其中,两栖类2种,鱼类5种。其中属国家Ⅰ类保护的有8种,如雪豹、黑鹳、金雕、白肩雕等,Ⅱ级保护的有25种,如天鹅、盘羊、雪鸡等。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内有旅游避暑胜地巩乃斯林区,区内林木葱郁,繁花似景,溪流潺潺,怪石青苔遍布,景色极为优美。班禅沟,原名叫茶汗乌苏郭勒,意为白水沟,山清水秀,牧草如茵,是和静县巩乃斯乡最美丽的一块夏牧场。巩乃斯草原地势起伏较大,山地草原与河谷草原并存,春、夏、秋、冬四季牧场齐备,其间河湖泉涧、野果山花、珍禽异兽不胜其数。

二、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运用SWOT法系统分析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遗,找出其优、劣势,发现其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有助于确定在申遗过程中如何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申遗的成功率。

三、结果

1.优势。独特的历史文化: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拥有清朝乾隆时期蒙古族土尔扈特、和硕特等部落万里迢迢东归祖国的所带来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本身所一直信仰的宗教——喇嘛教。每年七月举行的东归那达慕艺术节更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一大盛事,这一节日源自于土尔扈特人的传统节日塔格楞节。这一点是符合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条件的。

有机进化的景观: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内有旅游避暑胜地巩乃斯林区,林木葱郁,繁花似景,溪流潺潺,怪石青苔遍布,景色极为优美;坐落于草原上的著名的天鹅湖保护区是新疆三大部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大天鹅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拥有鸟类数百种,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33种。巴音布鲁克草原还是新疆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2.劣势。生态环境的恶化: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新疆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每年牛羊马等动物的粪便和草原上居民的过度放牧都严重破坏了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疆内外诸多专家都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许多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草原居民大部分居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来源都是源自于畜牧业,而且他们早已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因此诸多研究成果的实际实施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3.机遇。遗产旅游的兴起: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形式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文化景观遗产地除了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外,而且还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政府重视程度的加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深厚隽永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普遍追求导致世界遗产旅游日益升温。世界遗产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当遗产价值被充分认识、知名度被提高后,可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巴音布鲁克大天鹅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被确认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以来都很关心整个巴音布鲁克区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4.威胁。资金投入的保障要求低: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疆自治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下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整个新疆处于中上等,但由于整体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城市建设的各方面都需要经济投入,因此用于开发遗产的经费十分有限。除了风景区本身的保护外,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十分巨大。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需要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难免出现开发性破坏。

旅游基础设施的缺少及可进入性差: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要求。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备,旅游交通路线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整个新疆占地面积大,地域广阔,旅游景点分布较散,单个旅游景点之间距离太远,外加旅游交通的不便利。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景区的申遗的道路。

保持原始风景的要求的工作不够: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在景观上应遵循保持原貌的原则。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现有的旅游接待设施十分陈旧,接待能力也十分有限。草原及周边上的居民为了致富自行修建了一些接待的宾馆和餐饮,其选址、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等均与风景区极不协调。由于兴建的盲目性导致风景区内景观混乱,严重影响了申遗道路的发展。

四、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遗保护与开发建议

1.在范围上划定保护区域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包括巴音布鲁克草原以及其中的天鹅湖自然保护区、旅游避暑胜地巩乃斯林区,整个景区的保护应该划分为这三个独立景区的保护。对于每一个独立景区,应该按其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区。在核心区内严禁建设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等,车辆严禁进入;缓冲区内主要用于改善景观面貌,同样严禁建设接待型建筑;开发区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布局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建设接待建筑以满足公众对旅游“吃、住、购”的需求,但是建筑的风格、造型、体量、色彩、功能等应严格限制。

2.在环境上注重生态恢复和设施建设

在环境上亟待解决的就是生态问题,整个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内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区牛羊马的过度放牧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法自我调节的粪便等的污染物以及巩乃斯林区旅游旺季可能出现的接待游客过多导致的生活垃圾污染物。因此,要做好生态恢复,就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与当地居民的保护自我生态环境的意识相结合。

3.在景观上遵循保持原貌的原则

在景观建设上应分别采取保存和控制等保护整治措施。保存即保持原貌,对待核心景区应绝对保护,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及自然风光;设置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对区内的新建建筑应进行风貌控制,使其在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核心保护区的传统建筑及自然风光相协调。

4.在管理上高效一致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文化景观为代价无限度地开发利用,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

结语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这一代甚至是下一代新疆人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希望能够按照申遗的条件通过对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早日达到成功申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佩芝.论三清山申报世界遗产的优势[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乔丽芳,张文杰,张毅川.潞王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SWOT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3]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概况[EB/OL]./travel_guide/076/009862100.html,2005-10-30.

[4]丁志敏,王中锋.基于世界遗产的两个原则思考庐山规划管理问题[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