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色彩心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5:46

色彩心理学论文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1

2.色彩心理与职业有关体力劳动者喜爱鲜艳色彩,脑力劳动者喜爱调和色彩;农牧区喜爱极鲜艳的,成补色关系的色彩;高级知识分子则喜爱复色、淡雅色、黑色等较成熟的色彩。

3.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有关由于不同时代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也不同。古典时代认为不和谐的配色在现代却被认为是新颖的美的配色。所谓反传统的配色在装饰色彩史上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一个时期的色彩的审美心理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大,所谓“流行色”就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产物,时代的潮流,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的艺术流派的产生,甚至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色彩心理发生作用。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符合了人们的认识、理想、兴趣、爱好、欲望时,那么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会流行开来。比如,60年代初,宇宙飞船的上天,给人类开拓了进入新的宇宙空间的新纪元,这个标志着新的科学时代的重大事件曾轰动过世界,各国人民都期待着宇航员从太空中带回新的趣闻。色彩研究家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了所谓“流行宇宙色”,结果在一个时期内流行于全世界。这种宇宙色的特点是浅淡明快的高短调,抽象,无复色。不到一年,又开始流行低长调、成熟色,暗中透亮,几何形的格子花布。但一年后,又开始流行低短调,复色抽象,形象模糊,似是而非的时代色。这就是动态平衡的审美欣赏的循环。现代世界上,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空气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科学研究上的生态学理论兴起。以此为背景,许多国家利用人们要保持生态平衡的心理,提出将流行自然色调的理论。后来由于霸权主义的威胁,经济萧条,政治局势不定,社会上又产生恐惧战争心理,国际流行色协会又了卡其色(即军装绿)的流行色。这段时间中国正处在“”时代,号召“全国学习”,使得人人都想得到一件军装上衣、蓝裤子和一顶军帽,这成了当时的流行色。后来西方又流行“历史主义时代”的理论。1982~1983年国际流行色协会的沙漠色象征着古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协会提出流行“敦煌色”也曾受到重视和欢迎。法国提出1983年春季女装流行“巴罗克”或“罗可可”风格色占有主要地位。60年代中期,抽象派的“光效应美术”在西方国家的美术界曾成为最有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这个流派于1965年春在纽约市现代艺术馆举行“感应视力”展览会引起观众们的重视,此后这种艺术形式立即在美国、欧洲、日本的实用美术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纺织图案设计、时装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装潢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都十分流行。

流行色一般的流行规律是,长期流行红蓝色调以后,人们会想往绿橙色调;长期流行浅淡色调以后,人们会想往中深色调;长期流行鲜明色调以后,人们会追求沉着色;长期流行暖色调以后,人们会想往冷色调。大概这就是人们的生理需求所形成的欣赏需求的生理生态平衡吧。

过去我国男子是不穿红着花的,尤其是“”时期,人们称中国是蓝色海洋。红色是革命色彩,十分神圣。号召向学习,人们开始热爱草绿色军装。80年代开放政策实施后,国外的东西传入中国,我国青年人开始穿红着花,喜爱对比色,鲜艳色,高纯度色彩。不过,如同流行歌曲一样,流行色只是在青年人中间流行,他们成为社会色彩流行的代表者。

4.共同的色彩感情虽然色彩引起的复杂感情是因人而异的,但由于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是单一色,或者是几色的混合色,在色彩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共同的感情。根据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色彩的冷暖: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凡是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凡是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感。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中。

(2)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轻重感一般由明度决定。高明度具有轻感,低明度具有重感;白色最轻,黑色最重;低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重感,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具有轻感。

(3)色彩的软硬感:色彩软硬感与明度、纯度有关。凡明度较高的含灰色系具有软感,凡明度较低的含灰色系具有硬感;纯度越高越具有硬感,纯度越低越具有软感;强对比色调具有硬感,弱对比色调具有软感。

(4)色彩的强弱感:高纯度色有强感,低纯度色有弱感;有彩色系比无彩色系有强感,有彩色系以红色为最强;对比度大的具有强感,对比度低的有弱感。即地深图亮则强,地亮图暗也强;地深图不亮和地亮图不暗则有弱感。

(5)色彩的明与忧郁感:色彩明与忧郁感与纯度有关,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具有明,深暗而混浊的色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忧郁感,高明基调的配色易产生明;强对比色调有明,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2

 

关键词:VI设计;色彩;标准色 

1 色彩与VI设计 

VI全称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VI视觉设计,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1]。为了更加有力的传播企业理念、树立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人们往往要充分做好VI设计,施行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随着VI设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想在这方面赢得优势,就不得不对影响作品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讨,其中,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在VI设计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在传递作品本身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寄托着设计者的精神情感。因为对生活经验、记忆或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总会将映入眼帘的色彩和与色彩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称之为色彩的联想。人们在日常的消费中往往离不开对色彩的联想,尤其是在卖服装,工艺品、装饰品和其他需要展现外观的商品时,必定会从商品的色彩上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联想[2]。消费者对色彩的联想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如果能够将色彩对人各种联想和心理作用恰到其处的应用到VI设计中的话,将对作品的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色彩的功能上看,色彩主要有识别与符号的功能,从识别功能看,其实就是同一双方的认知过程,使得色彩自身的表现力和外界对色彩的认知达到基本一致。例如当我们看到“粉红色”时就会认为这是粉红色而不是其他什么“粉紫”或“紫红”色。这就是我们对色彩的认知。从色彩的符号功能来看,色彩在本身情感属性上就是一种符号的表现,不同的色彩具备不同的符号意义,而受众对不同的色彩同样会有不同的认知[3]。色彩其实可以看作一种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识别性,一个好的VI作品甚至会让人一看到和作品有着相同的颜色的事物就能立刻联想到作品本身,这就对作品的传播扩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标准色与校园VI设计 

标准色是指企业在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时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者一组色彩系统,应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和心理反应,来表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的特点[3]。标准色有三大特点,分别是科学化、差别化、系统化。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本身生活经历、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对色彩迸发联想和抽象的感情,因而标准色的运用还需注意两点:要注意色彩自身所含的特性,使其较好的结合设计理念,防止产生较大偏差;其次在应用标准色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与一些风俗习惯发生冲突。比如在法国人们不喜欢绿色,因为纳粹军服也是绿色的,容易产生联想。由于法国在举行葬礼时有铺撒绿叶的习俗,所以他们很忌讳用绿色的地毯。所以在做各种设计之前,必须按照各种特征,充分发挥色彩的功用,标准色选用则要尽可能单纯、简明,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以小见大,从而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校园VI的设计也可以通过标准色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和传递学校的价值理念。 

3 项目中色彩的具体应用 

在以我校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项目组成员对校园VI设计中的色彩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斟酌和讨论,包括讨论了校徽、名片、明信片、信封、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的色彩的选择和设定。 

3.1 校徽色彩的选定 

校徽的再设计与标准色设定是校园VI设计的核心,因为校徽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经过项目组再设计后的校徽增添了代表我校特色的元素,与原母体学校校徽进行了区分,主体仍然与原母体学校校徽一样采用圆造型,保留了上半部分的简约地球符号,象征学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下半部则用南国商学院的简称SCBC进行合理抽象化形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与广外的关联性又体现了我校的独立性。原校徽主体以中蓝色为基调,背景为白色,简约明快,寓意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中英文校名为红色,醒目突出,体现热情、智慧与活力。再设计后的校徽保留了原校徽的红色,用红色作为此次校徽的标准色,寓意传承和创新,加之临近我校20周年校庆,从古至今,每逢佳节喜事人们都会选用有关红色的各式东西加以装饰来表达对喜事的喜悦之情。红色不但表达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快之情,更是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恒久的喜庆气息也正从这象征传统吉祥的红色中传递开来。因此在校徽设计上内部整体都采用红色,字体则选择了和大红对比鲜明的黑色,代表着学校对办学的严谨态度。再设计后的校徽与原校徽如图1。 

3.2 色彩应用的心得 

在此次项目中还有明信片,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在色彩的选定和搭配上需要仔细讨论。就明信片而言,小组成员共设计了两种风格类型,一种是风景写实风,另一种是动漫风。风景写实顾名思义是以风景为主,因此在一些细节的色彩选择中还是以此次项目标准色红色为主。动漫风明信片的色彩则会丰富许多。在此次项目中如果换用其他标准色也不是不可,之前也有考虑过,色彩有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作用,所以无论选用何种颜色,都是应该以正确传递该VI设计的理念为前提。其次再在创新方面考虑。在以我校为例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其实也可以继续以原来的校徽颜色蓝色为标准色来继续进行其他VI设计。为此,小组也进行过多次对比讨论,将各种设计方案放置校内公众号,让同学们来进行投票选择。大概是校庆临近带来的喜庆氛围使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红色调的校徽,最后综合投票结果票选出了此次项目的再设计校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是最明显的外化表现,起到对物体的渲染作用,不止在校园VI设计,在其他任何VI设计中作为影响作品的重要因素都应给予慎重考虑。为了充分发挥色彩的巨大的魅力和功用,在选择标准色的过程中必须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效应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忌讳或风俗习惯,避免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1色彩心理学与平面设计

在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中,更多的人认识到平面对消费市场的巨大作用, 企业大力通入和扩展平面设计以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平面设计却没有完善的设计理论。 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设计理论的缺乏, 设计发展混乱, 难以形成健全的学科体系,从而使平面设计师们设计时候不能得心应手。 所以在设计中, 设计师深刻认识到设计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并进行设计理论的研究。 往往根据设计学科的需要, 如人机工程学、 色彩学等。 然而设计理论还需要更完善的研究。 就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 设计师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地创意, 而必须考虑设计过程中人的因素, 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然而色彩就是最影响人们情感因素的,因此色彩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消费观越来越关注人性化, 对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性化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仅要求获得商品的使用功能, 而且迫切要求满足精神需求。 设计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 就越需要科学完善的设计学的理论支持。 但是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和运用其它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理论和方法手段, 色彩心理学的研究也是如此, 主要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方法来进行。色彩心理学也是一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边缘子学科,完全隔断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例如, 心理学和生理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心理感受的内容大都通过对生理反应的测试得以验证。而色彩心理学与生理学相结合,可以对平面设计成果的评估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色彩心理学的范围很难绝对界定,它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可割裂消费者对色彩心理学和平面设计作品乃至平面设计师的双重关注, 使设计色彩心理学在培养平面设计师,为企业增加效益, 以平面设计打开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各设计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有的已经很成熟了, 有的则刚刚起步, 它们只能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 所以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而迫切的, 但首要的是理清思路, 这对于色彩心理学的系统化和完善意义重大。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还需要在建立色彩心理学的框架后细分色彩心理学的内容,使其更专业化、更完善, 这有待于平面设计师和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2平面设计对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1)“色彩是有表情的,这是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颜色表达指的是情感因素,如:红色带给人的热情,激情,蓝色是平静、纯白色代表纯洁,黑色的神秘等。色彩心理学也来自这里。在传统心理学科的基础上研究颜色、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色彩心理学适用于多种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中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颜色,图形,文字是平面设计元素,设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到产品的颜色中。可以使观众情感共鸣,引起购买的欲望。色彩心理学的引入可以指导设计师在广告、书籍、海报和其它产品的颜色本身的有效发挥作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颜色,加固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有一种解释说色彩可以使人的时间感发生混淆,这是它的魔力之一。人看着红色,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长,而看着蓝色则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短。所以在某些场合的平面广告适当运用红色,能让人感觉到时间长并且能专注观察广告内容。

(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色彩也是有重量的。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物体重,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物体轻。例如,同等重量的白色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哪个感觉更重一点?答案是黄色箱子。此外,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箱子看上去更重;与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看上去更重。运用在平面海报里会让人们更加重视设计师要表达的某种情节。

(4)颜色有让人心理上感觉暖与感觉冷之分。不过,这只是颜色所具有的心理效果中最普通的一种。红色、橙色、粉色等就是暖色 ,可以使人联想到火焰和太阳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与此相对,蓝色、绿色、蓝绿色等被称为冷色 ,这些颜色能让人联想到水和冰,使人感觉寒冷。色彩冷暖关系是平面设计师最基本的色彩关系训练。

(5)颜色可以将物体放大或缩小。像红色、橙色和黄色这样的暖色,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大。而蓝色、蓝绿色等冷色系颜色,则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小。物体看上去的大小,不仅与其颜色的色相有关,明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色系中像粉红色这种明度高的颜色为膨胀色,可以将物体放大。而冷色系中明度较低的颜色为收缩色,可以将物体缩小。像藏青色这种明度低的颜色就是收缩色,因而藏青色的物体看起来就比实际小一些。明度为零的黑色更是收缩色的代表。现实中例如,女生穿黑色丝袜,我们就会觉得她的腿比平时细,这就是色彩所具有的魔力。实际上,只是女生利用了黑色的收缩效果,使自己的腿看上去比平时细而已。可见,只要掌握了色彩心理学,更好地体会观察者的心理。更好地表达设计师想要表达的内容。

(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也随着所处地域的转变而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此的差异使得同样的一个色彩可以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唤起迥异的心理情感,对于一些民族来说,某些色彩使用不当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抵触心理,如:“在日本,紫色一直代表高贵、典雅;罗马的天主教会则把紫色象征苦恼与忧愁;在荷兰却代表毒药与不幸”

3 总结

随着当今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整个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问题尤其是视觉传达中平面设计与色彩心理学的联系更为直接平面设计需要色彩心理学理论的指导。色彩心理学作为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试图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研究广告件、商标、招贴,其研究获得的各种理论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最终对象――人的重要。色彩心理学并非什么高深玄妙的东西,它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和规则一旦被真实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就能帮助设计师更充分地考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合理、有效、适宜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日]泷本孝熊,藤泽英昭.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43.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4

一、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概念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色彩景观的概念。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宏观的、景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环境中色彩因子的控制性规划和设计,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它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

二、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作用

(一)物质景观的构成。植物是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重要构成,是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城市公园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大类。植物就是城市园林要素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其色彩虽不可更改,但造园者可巧妙地利用它们,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植物要素能充分的发挥在城市公园或者其他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

(二)景观意境的提升。植物景观的色彩同样由于游客个体的感知不同,而由客观的物质颜色上升到心理颜色。植物色彩在心理上的物理效应象魔法一样地用来创造心理空间,表现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着各异的作用,植物色彩成功的被利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景观意境提升。如在宽阔草坪、厂场地上的开朗空间,用大色块、浓色调、多色对比处理的花从、花坛来烘托明快、畅朗的环境气氛;在山谷林间、崎岖小路的闭合空间,用小色块、淡色调、类似色处理的花境来表现幽深等等,利用植物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提升景观的精神意境。

(三)景观文化的构成。植物色彩能强烈的表达出植物造景的寓意,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同时,植物色彩突出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表达出园林景观的不同文化。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松柏常青,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驻;春花洁白的白玉兰,象征烈士们纯洁品德和高尚情操;枫叶如丹、茶花似血启示后人珍惜烈士鲜血换来的幸福。又如江南园林植物色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体现出不燥不火崇尚自然,清雅而疏朗的儒家中庸思想和江南人孺雅的风格。

三、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色彩心理学。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

色彩给人强烈的空间感,由于光波进入人眼后,人眼对不同光刺激进行不同的调节、 因此,色彩给人以比实际距离前进或后退,比实际大小膨胀感或缩小的感觉,形成强烈的空间感;色彩还给人冷暖感,最暖的色为橙色,橙为暖极,最冷的色为蓝色,称为冷极。橙、红、黄为暖色,蓝、蓝绿、蓝紫为冷色。

除此之外色彩还给人轻重感、软硬感、兴奋、忧沉寂等情感[58]。

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设计中,利用色彩的心理及生理感知影响,根据色彩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将植物色彩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的色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

(二)色彩系统理论。色彩学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的涵盖面很广,本研究则主要建立在色彩语言系统理论之上,现有的色彩语言系统繁多,包括Munsell、CIE、NCS等。本文所使用的色彩语言系统为瑞典的NCS色彩语言系统,该系统被研究环境色彩的学者们广泛使用[60]。

(三)景观美学。景观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观赏者和观赏景观的审美关系出发,主要研究内容有:景观的审美构成和审美特征,景观审美的心理结构和特征,以及景观审美关系形成和发展及其在审美意境中的积淀,并包括景观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美学原则。景观美学涉及到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四)植物群落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首先,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期望。其次,应尊重植物本身对立地生态环境的要求及其群落特征,这是植物生长良好的前提,也是植物造景的基础,同时也是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因此,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应遵循色彩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色彩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功能性、和谐对比、文化意境及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艾定增,金笠铭,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5.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74-02

设计色彩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色彩造型形式,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色彩写生、色彩研究和色彩实践活动。就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使色彩训练成为设计的基础训练,而不是感性艺术的基础训练,改善设计色彩教学,适应当前设计专业发展的要求,成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索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

一、色彩是感觉和欲望的开端

汉斯·霍夫曼曾经说过: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表现力量。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它的性质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我们的感情。研究表明,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映的是色彩,色彩是人体视觉诸多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人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持久的。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过:色彩是一种力量,无论我们对它觉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这说了人的视觉在大脑的支配下感受到色彩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在人的心里激发出某种感情。

二、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

设计色彩是设计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艺术设计中,色彩关系到设计作品整体的色调感觉及给人的心理感受,因而在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自由地应用色彩语言设计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色彩地位越来越重要,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色彩理论和色彩训练。色彩理论是以科学理性的方法系统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色彩训练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运用颜色表现对象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色彩感觉的敏锐度,掌握色彩整合技巧的能力;这两部分在教学中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三、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训练方法

要开展好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色彩是广泛地针对学习设计者的造型基础训练,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系统的色彩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色彩语言自由地表达其设计构想,并通过色彩的相关训练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设计色彩教学要求学生应用色彩规律,从相对限定对象的光色关系,从色彩认识和写实的描绘能力研究入手,逐步进入较大空间、相对整体的空间色彩的研究,再进入对色彩的调式处理和色彩整合能力的训练,最后进入对色彩具象、意象到抽象的研究与训练。通过观察理解与动手实践,结合色彩理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成因、现象及色彩的符号意义,为对色彩付诸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设计色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视觉思维、色彩整合和色彩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色彩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究自然光色关系,在动手调色与色彩写生实践过程中认识光色关系与物象色彩的成因,了解色彩三原色以及调色与色彩塑造的科学依据与方法,从感性的绘画色彩的研究角度出发,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在实践中验证并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实践。通过设计色彩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色彩符号,认识到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设计色彩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训练方法。一是空间色彩训练。空间色彩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写生习惯开设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以往学生习惯于小组景物,常规视角的构图练习。在写生对象的布置上组织较复杂的空间环境,扩大学生写生的空间范围。写生的视角要求有特点。空间色彩写生训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理论中色彩的组织与秩序,强化学生以空间的心态重新审视色彩的基本规律,主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色相的空间变化特征;明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纯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对比的运用;冷暖变化的空间体验。前三个问题是对色彩理论中色彩三属性的深入理解,而后两个问题是色彩理论中人的生理及心理的体验,即同时对比是观察色彩时生理的必然反应,冷暖变化是人心理感觉的体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质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色彩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大空间中的色彩区域,对色彩变化与成因结合理论进行解析性的理解,充分理解空间位置的特点,在空间组织上将层与深度把握好,将空间的节奏控制好。

二是归纳色彩训练。归纳色彩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理论中的调式的理解,以及对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的理解,即在实践中要做好色调的提炼、色彩的归类、色彩面积的控制工作,以及对色相、明度、纯度进一步巩固,继续提高对色彩的心理及生理反应的敏锐程度,使学生的色彩视觉思维进一步提高。归纳色彩写生是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家李有行先生倡导的。最早是结合染织专业图案设计的需要,对花卉素材加工变化而创建的一种带有装饰效果的色彩写生方式。几十年来,这种色彩写生方式为国内愈来愈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表现对象由原来的花卉发展到静物、人物、风景,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归纳色彩写生的重要作用是使造型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接轨,为学生通向艺术设计架桥铺路,为学生学习专业设计夯实基础。

归纳色彩写生要求学生面对客观物象写生时,在注重主观感受的同时,强调理性分析和发散思维,在写生中强调主观性、装饰性,重视画面的设计因素。色彩归纳写生要求学生捕捉主要色彩,强调固有色,合并同类色,用相对较少的色彩数目表达主观感受,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明暗归纳”、“结构归纳”、“平面归纳”、“创意归纳”四种表现方法。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突出设计意识,对学生学习专业设计起到衔接作用。

要学好归纳色彩写生,应注意作画计划问题。学生刚接触归纳色彩写生训练,往往缺乏作画计划,只凭一时的感觉绘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客观物象中发掘形式美,剖析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是抽象色彩训练。抽象色彩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写实的色彩表现到抽象色彩的认知及表现能力,是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升华到更高感性的教学手段。它的前提是学生较好地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及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色彩的能力。它冲破了以往色彩学教学过程中具象、刻板、艰苦的图案作业方式,代之以开放、自由、愉悦的能动作业的方式。视觉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多种思维形式一体化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对色彩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设计色彩功能指向性极强,抽象色彩训练必须有主题,学生必须始终围绕主题,对未来出现的效果进行理性的预期和准备。创作主题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个人自由选择。主题可以根据色彩的心理、历史及文化等因素,通过“具象联想”、“抽象联想”及“共感联想”等方式来设定。就抽象色彩训练而言,通过对物理空间色彩相貌及形态的间隔、重叠、透叠、并列、交错等,来匹配多种性质的心理空间联想,以此寻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抽象的形(点、线、面)与色(明度、纯度、色相)来表现对色彩的领悟,拓展色彩语汇“质与量”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具备使用色彩符号的能力,具有设计色彩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基础切入,以色彩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线,以引导式教学为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设计色彩语言。除上述训练外,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冷暖色区、点、线、面,不同工具、材料、绘画肌理等进行带有一定联想和主题的分类、综合,构成设计色彩练习。并有意识地使学生运用设计色彩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感受色彩语言构成的训练,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中,得到设计语言的积累,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3]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周刚.体验设计·色彩[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6

色彩研究的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流行是一种社会心理,它是某个时期人们对某几种元素产生共同美感的心理反映。所谓流行色,就是一段时期内人们共同爱好和带有倾向性的色彩,可以说是一个时尚的名词。流行色是色彩在当下与未来的趋势和走向,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颜色,它的特点是流行快而周期短。由于流行色研究的时效性很强,使得流行色研究无法为新形成的色彩流行体系寻找到严格的理论解释和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设计学界轻视流行色研究也就在所难免了,甚至不会将流行色研究纳入学术视野。学术界对流行和时尚的偏见,往往将严肃的“流行色”和设计潮流研究隔离在学术之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我们心怀尊敬的文化学者心里。因此,设计潮流研究作为最能解决当下应用问题的学术常常被理论界的权威们拒之门外。譬如: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在《大师与传统》一书中就说:“流行与时尚,应该与学术大师无缘。”我理解这句话是相对于王国维、陈寅恪和傅斯年这些实至名归的学术大师而言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如刘梦溪这般的文化学者是看不起应用性学术研究的。我以为,流行色研究虽不能说会产生诸如陈寅恪这样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当然也不可能支撑起民族文化的精神脊梁。但是,流行色与时尚学作为关注现行人类生活品质的实用研究科学,应该得到学术界的尊敬与肯定。

三十年多前,当我刚刚接触流行色的时侯,就曾经聆听过我国流行色研究前辈蔡作义先生讲课。虽然,那时中国流行色研究体系处在初创时期,信息来源也仅仅是国际上少数几个纺织品博览会。丝绸和轻工行业的国家进出口公司,每年派出专业人员赴国外收集资料,形成流行色报告。但是,流行色这个概念,足以使我们相信来自西方的流行色彩是权威性的,现在想来当时多少有些盲从。从流行色理论研究的历史层面说,我们不应该忘记流行色研究最早是从纺织品流行色开始的,而且发端于上海,进而影响全国。我们要真诚地感谢《流行色》杂志的老主编周峰先生,是他主编的那本印刷质量不佳的《流行色》杂志给我们带来了最初的流行色学理分析。在色彩学研究领域,我们还不能忘记尹定邦、黄国松、魏国村、王蕴强等人的努力。虽然,近年来色彩研究由于大量海归专业人员加入,色彩研究无论从方法论,还是研究内容,以及学术体系的科学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迄今为止,黄国松等先生的色彩学著作,就成熟度和体系性而言,仍然是优秀的教科书。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时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在刹那间了解时尚最前沿的流行信息,巴黎、纽约、东京、上海街头的时尚女性,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同。虽然民族色彩的运用,由于民俗活动等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习惯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欧美流行设计主导下的色彩流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审美认同。人们追赶时尚,随时尚潮流变化而追求新的流行。因此,国内的流行色研究,已经不再是三十多年前去“法兰克福”等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转几圈,回来写个报告到各地宣讲那么简单。研究方法更趋科学与合理,同国际色彩组织的联系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宋建明等一批从国外归来的色彩专家和年轻一代学者,洞察到国内色彩研究的缺失,将在国外学习到的色彩观念和色彩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中国流行色研究及应用设计的进步。

流行色研究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不仅可以从人类文化史和艺术流变史的角度,还有可以从人类行为动机的角度,更可以从人类文化心理和设计伦理的角度,对流行色趋势展开研究。同时,一种建立在技术实验室和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现代色彩研究,则以更为科学的方法而受到人们的亲睐。

2

流行色研究需要构建起合理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所限,所谓“流行色”研究往往从视觉表象入手比较多,许多研究报告和常以设计师个人的感性认识,参照一下欧美色彩流行趋势的图式,再寻找几本时尚报刊杂志,生搬硬套地所谓流行信息。有的则将自己企业产品简单组合一下说这是流行,有的则套上一个流行趋势名头而了事。

流行色是易变的。关于其科学性的一面,有许多专家著文评说。但是,凭我几十年来对流行色的关注,流行色似乎不外乎这三种机构和模式:一种是独立性的色彩科学研究机构和团体,他们往往从色彩流变史的角度,结合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从当前社会发展、文化事件中分析流行因素,并根据人的心理反映,缜密地规划未来的色彩流行;第二种是以某些企业集团为利益群体,以商业赢利为目的,委托某些色彩机构和社团组织,对未来色彩流行作出预测,并使这些企业在以后的商业活动中能够先声夺人,最终为企业的商业成功而服务;第三种是某企业为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商业推广中把握话语权和销售主动权,借助于某些设计名师和演艺明星以流行的名义推广自己品牌的色彩规划,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后两种流行作为商业营销和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无可非议。但我把它们称之为“流行阴谋”和“时尚阴谋”,因为这样的行为不具有科学性。也许他们宣称流行紫色的时候,仓库里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紫色染料。他们主要把握的是一种趋众心理,用金钱和名人的强势宣传,编织一些美丽的梦幻故事,进而影响人的消费需求,其中怀揣的是“不可告人”的商业“阴谋”。关于这一话题,我和王新元多年前已有共识,并在不同的场合畅谈过感想,因此所谓“流行色”,它的语义有时是复杂的和含混的。

流行色趋势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关键源自于这一研究最初建立的框架。其中,流行色研究应该建立怎样的组织模块、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三十年前由于经济、文化、设计、科研经费及社会整体影响力与认知力所限,研究体系极不完善。而今天

一批具有实战经验、学术训练和学术视野的色彩组织和专家已经搭建起研究平台,已经显现出以往不具备的学术优势,并排除一些机构的伪学术性,突出这项研究的公益性,增强了流行色研究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权威性。

关于色彩研究的公益性与实用性问题。有专家认为由于以往流行色趋势缺乏权威性,企业不认可,流行色无用论和乐观论始终存在。对此,学者、商家和设计师表现出不同态度。中国流行色协会作为行业先导,应该起到引领作用,它的服务宗旨决定了研究行为的公益性。色彩研究话语权的获得,并不靠等待而获得,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话语权。或许现在不成熟,但坚持十年必有结果。色彩学者往往立足于色彩研究的战略性思考,设计师和商家更多考虑的是实用战术问题。但我认为应该殊途同归。有鉴于此,设计师的唯市场论与学者的文化自觉论应该寻找到平衡点。中国流行色趋势的话语权问题实则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问题。同时,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法国时尚风潮与美国商业流行之间的争斗,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优雅与高贵本质的认同反映了民族心理积淀。快餐文化使美国的商业流行充满着“暴发户”意识,而讲究高贵血统的人们又总是从心底里蔑视“暴发户”。色彩的修养就蕴含在其中了。

3

流行色研究需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抗性和融合性问题。流行色趋势研究的话语权,不能理解为对抗,而应该是融合。色彩作为设计形式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色趋势研究实质上是设计话语权研究。工业革命以后,欧美文化占领了世界主流文化的前沿,时尚流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现实。然而,应该看到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非主流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正成为一种设计现实,或许这种现象还不完备,有的甚至很残酷。譬如:局部战争促使区域文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生态灾难成为困扰全球的致命性问题。但是,应该看到一种可持续的全新的属于全世界的世界性设计文化正在形成中,而世界性设计文化中包涵了多民族的流行元素和人文理想。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八十年代韩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时尚流行的线路。本世纪新兴工业国家的孟买、上海等地创意产业正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影响着人们的设计观念。因此,强调民族性色彩设计不代表丧失世界性,而世界性设计流行中必然渗透着地域性的民族审美意识。这已经可以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乃至服装设计等国际性大师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色彩研究者应该拥有宽阔的胸怀和包容性,化对抗的弱势心理为融合的强势与自信心理,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一定不同。

我一直强调设计文化问题不能理解为一种对抗。色彩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追寻西方的研究体系。但是,台湾交通大学的黎汉林教授则独辟蹊径,以中国传统《易经》为思想出发点,用和谐理论建构起了独特的色彩理论框架,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色立球,并设计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色彩理论研究模型,颇具应用价值。他来我办公室介绍了他独特的研究成果,给了我很大启发。

以国内流行色研究的现状而言,如何把握南北地域性审美趣味的心理差异,以跨学科跨地区的大视野,整合研究资源,也是流行色研究需要关注的。要不然,有些所谓的流行色研究成果往往南辕北辙。中国流行色趋势的研究既要把握几个大都市的时尚脉搏,又要注意南北的地域性审美差异。流行倾向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区综合实力、文化辐射的张力。以北京和上海为例,人的生活品质要求、色彩趣味倾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很难以一种要求来衡量。一方面是时尚流行的同一现象,另一方面又有互不包容。而且这种变化反映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小之处。

流行色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研究,系统是否完备直接关系到话语权问题。一碗面条之所以美味,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山曾经在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时就强调设计样式与色彩是一个整体,并称“建筑色彩设计”的提法是雕虫小技。设计色彩作为学院式的训练无可非议,但专门搞一个色彩设计的门类确实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然而在当今不重视色彩的情况下,却又有存在的合理性。至少我不反对这样的实践尝试。再譬如:服装款式和色彩互为关系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如果将色彩和款式分离开来设计将是滑稽可笑的。色彩研究还包括流行趋势中的其它因素。因此,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及合理的民意采集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4

色彩研究不仅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文化学意义上的流行色具有模糊性,如何化感性为理性,建构严谨的数理模型是流行色趋势研究科学性的关键之处。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7

一、问题提出

从色彩评价上说,中国画色彩审美论早就提出“墨分五色”“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成为文人画笔墨价值观的核心。语出唐代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为‘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其实,古人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而是意识到视觉评价的“道”和审美的“德”,这个还原本来的色彩评价意识左右着他们的文化心理,比如:“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唐・孔颖达《十三经注疏》),“五色原于五行,谓之正色”(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所谓正色,即今天人们讲的原色,中国人在西方红黄蓝三原色的基础上,加上了黑白二色,组成五原色。东方艺术放弃甚至蔑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

三原色与五原色之异,代表着东西方对色彩世界的不同理解与表述,众所周知,三原色是对大千世界所有色彩归纳后的结果,而黑白二色,则是色彩大系统中的两极端。今天,我们从现象学可以进行较量,探讨我们的艺术的殊途同归――这就是油画灰色调审美和中国画水墨理论的一致性:色彩评价的立论。

二、理论原则

绝对的黑与自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它带有虚拟的成分,为虚色,与红黄蓝三种实色组合成虚实相生、阴阳互根的五原色。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色,也往往被古人用来泛指世间所有颜色,“运墨而五色具”当是一例,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经》)也并非仅指五种颜色,只是形容五光十色之眩目而已。现代色彩视觉科学已经证实,我们所看到的“黑”,是世间所有色彩混合的结果,“白”则是所有色光叠加后的结果,可知“黑”与“白”涵容了大干世界的所有色彩。

与黑白相比,任何一色都是单色,而黑白之间所包容的,却是色彩的全部。老子日:“知其自,守其黑”(《道德经》)。“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之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瘁。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不难发现,水墨评价色彩,是透过其对色彩的反复铺陈,实际表达的却是对客观物象表面色彩的忽视,“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因为黑白变化(运墨)当中,自有色彩缤纷(五色具),过分拘泥于表象,反而妨碍了本质的表达。在张彦远所处的唐代,水墨画渐兴,画家开始重墨而轻色,故此一立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此前画家水墨实践的总结概括,更为宋代文人水墨画的产生以及后来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色彩上,我们简单地把颜色的光学以及视觉关系理解为光学刺激神经,而忽略了色彩取象中的感觉体,除了眼睛之外,主要依据的是色彩分析和色彩态度,尤其是来自生活的色彩印象以及获得印象的色彩阅历,这些都会告诉我们,色彩的阅历就是黑白灰与彩色的关系,色调与色别的关系。相对而言,今天西方色彩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散、乱、跳、灰、脏、粉、焦、闷、生、板、腻、碎、变色,就说明色彩评价的基本态度,唐代的王维给晚明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以及“文人画”做出了根本的色彩讨论,傅抱石先生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和宋代坡的评价是很有色彩评价的眼光的。王维在《论画・山水上》中开篇明义,“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又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色彩评价的原则,他的最高精神是“取象”,就是色彩之外的“笔墨”。

三、教学理论与艺术实践

八十年代新潮美术,在九十年代文化转型期逐渐稳定风格,到新世纪蔚然成风甚至如今呈井喷状态,一大批以黑白灰的纯色或单色为主的绘画作品,又是另一种色彩形式的宏大叙事的重演。王广义、舒群、刘彦和任戬的“庄严、崇高、冷漠、肃穆”,张培力和耿建翌充满批判意识和突破意识。他们不同于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陈宜明、刘宇廉、李斌的《枫》和何多苓的《我们曾唱过这支歌》等等受伤害的主题,也不同于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关于《》升华为民族的痛苦和遭遇。而是直接评价“文化的差异,文化的遭遇与宿命”,在中年和青年艺术家中,毛旭辉、李路明、张晓刚、郭伟、海波、方力均、杨少斌、庄辉、喻红、郭晋、忻海洲、何森、赵能智、石心宁、杨福东、尹朝阳、李大方,再加上台湾的陈界仁,他们表达了价值观念坍塌的无奈和内敛心情,物质主义对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控制与反控制,公共集体经验和记忆的图像资源。如果说八五艺术家黑白灰冷色调,是为了批评附加在绘画语言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强权和个人情绪的无病,那么,进入九十年代的黑白灰与中国社会现实在文化上的需要相呼应,形成了独领的视觉美学特征。

因为每个画者他个人的经历、阅历、学历都不同,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带了很多个人的色彩。色彩分析要提求很高的修养,比较简单的色彩评价,研究视角是视觉和感觉以及表达,这样,色彩远离了人生的态度,变成感觉的依据。艺术家将黑白灰为代表的色彩评价引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有着各种具体、微妙甚至是偶然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和诱导,但是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却有着更多艺术和审美观念上的必然性。正如黑白灰艺术家在作品展的说明中解释的那样:“揭示出这二十年来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呈现出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虚妄、整体与碎片的矛盾现实状态,另一方面展示视觉形象作为这种矛盾状态的表征(representation)其自身演绎所形成的似是而非性质……它更新了以往油画忠实于色彩的本质主义描绘对象的方式,开拓出一种中性的带有过滤和疏离感的艺术风格。

鉴于上述学术思考,黑白灰的色彩评价“不是针对时下某种单一题材、类型或风格的艺术现象和作品,而是针对艺术作品黑白灰冷色调语言特征的视觉感知和表现方式,是一次关于艺术语言和手段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等诸要素”的揭示。它的意义,将为改变或者说引导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划思路和方式向着更加关注艺术语言的方向发展,起到开创性的推动作用。用现代著名国画家陈子庄先生的话说,或者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造意,是把直接看到的(实际景物)与间接看到的(古今人的画)物象集中起来,加以考虑,熔铸新的意境。”“用笔、形象,都要为意境服务。神韵、意境通过形象来表达,一内一外,是不可分割的”。就具体的创作层面,就是“我现在视外界,目光所及,万物皆无所藏,能洞见其内在美,在心与物接触之瞬间,思想与万物融成一片,无障无碍。”那么,直接揭示色彩取象的就是“黑”“白”“灰”和水墨理论,就像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一些隐藏在无意识深处的秘密,色彩阅历必须经历人生一样的境界,才可以谈色彩,才可以用色彩表达。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豪泽尔著,《艺术史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2]张培力:《我的艺术态度》,未发表。转引自《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高名潞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8

对色彩的认识从婴幼儿时期就有,我们称之为色彩感知,这是色彩的初级阶段,也是直接感悟阶段,它源自于自身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和体会。色彩由光而产生,因此从自然界中去寻找色彩并有着追本溯源的意义,从自然光源中认识体会并通过写生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力的一个方面。色彩因光线而产生变化,自然界的色彩构成有其天然的形式美感,这就是为何我们愿意去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万物的美。通过色彩风景写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色彩构成的基本能力,体会具体化、微妙感的色彩世界,从而拓展色域,克服程式化的用色习惯。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进一步探讨色彩变化的原因以及光与色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出发,舍弃些许细节,使画面色调统一,冷暖关系明确,从而表达自己的意图。

“设计”一词本身具有理性思维的成分,而设计色彩强调主观意识,追求内心感受,它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色彩感受,把对色彩的描绘上升为运用自然特有的色彩模式去创造。设计色彩是以倡导个性特色为出发点的,由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色彩感受和喜好,这就要求学生摆脱写实色彩的共性标准和思维模式,摆脱习惯性的绘画方式,运用自我感受去进行色彩设计,只有具备了特色,才能称为艺术作品。

二、探寻自然色彩中的形式美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既定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使得教学重心不突出,学生不能理解设计的初衷。然而,色彩风景写生刚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自然色彩,在自然中感悟光影变化,同时了解色彩形成的本源,如果将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与设计色彩相结合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会问及写生的意义和目的,这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之初应该思考的问题。写生在于感悟与理会,例如写生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花卉、植物以及动物。这就需要我们用眼睛和色彩记录下他们之间的颜色搭配,思考是否符合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刻画和仿照自然植物。设计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操作性,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元化的灵活性、创意性。教学活动如何体现一种新锐的、鲜活的、综合化的以及多元化、探索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自身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潜力和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可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验性教学或与教学经验结合的反思的实践模式。

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相关的色彩教学内容和色彩构成体系方面的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革课程结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鉴赏、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打破相对狭隘的色彩观念,建立广泛的、多元化的后现代色彩观念,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交叉式、互动式、协作式以及开放式流动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吸收深厚广博的美术史和色彩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全面的色彩素养,开阔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色彩设计意识和审美趣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以适应设计艺术发展的需要。

三、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组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色彩风景写生理应是适应各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本质特性以后,在原有的具象写生色彩基础之上,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装饰性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以及应用色彩。现代设计色彩的综合性色彩表现,通过强化训练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的艺术理念,再通过对多样的自然媒介进行分解、打散,以及经过重构、透叠、支配、重叠、重组、渐变等表现手法,来改变自然色彩的对比调和,从而达到传递现代信息激发都市生活情感的设计作品,使人产生联想的心理功能,使色彩设计从“自然空间”进入“想象空间”。

如何建立色彩写生的教学理论体系;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设计的初衷;分析以往色彩写生教学的利弊,过去色彩写生教学主要是以表现自然为中心内容进行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对象的主观表现上,如:色彩搭配的基本技能、综合表现风格的更新等。如何把色彩理论与当代设计观念统一起来,找到切合点,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色彩风景写生的目的性。例如,加强对色彩美学原理、色彩社会学、色彩心理、光构成等与色彩设计的关系研究。锻炼学生在写生中感知色彩到理性概括归纳色彩。再到主观整合色彩,表达意象,从而体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色彩语系,运用色彩语系体现自己的观念,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性再到表现的过程。在色彩风景写生的教学当中,灌输一定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能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

色彩是设计表现的基础工具之一,它在情感意图、创意表达上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色彩的研究应该追其根源,了解其内在的意味。色彩风景写生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提高审美趣味,更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一项必修课程,对其教学模式的探讨,建立合理的教学理论体系有利于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9

引 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群素质的逐步提高、世界人口步入老龄化等问题以及现代医学新模式的确立,人们对医院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现代医院的确立、建设已经超越了“治病防病的场所”的简单定义。现代医疗服务已经从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医院环境色彩。高新技术的使用促使现代医疗过程逐渐从生物实验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对疾病本身的治疗上,而是对人的个体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维护,包括生理及心理的治疗护理。

一、现代医院环境与情感

所谓“医院环境”是指人们对医院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意识的总和。医院环境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能让员工、患者从无形中感到有形,从抽象中感到具体,并把美学原理应用于医院文化的实践与发展中,使这种审美文化成为沟通医院与员工,医院与患者,员工与患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使外在的物质映象转变为内心的信念。

这一解释包含了对医疗意义认识的深化以及对就医过程中整体环境设计对人的感官意识和心理情感所产生的人文关切,更是一种将医疗与环境艺术情感相结合的利用。现代医院建设发展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的人性化,注重环境品质的优化和提高,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整体医疗环境,寻求适用医疗技术与情感点的平衡,突出人性情感的“绿色医院”。环境艺术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情感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它与人所处的空间状态包括医院环境都十分相关。“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它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地联系着的。消费者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有属于社交类的情感,如父子情、夫妻情等家庭情感;也有朋友情、邻里情、战友情等人际交往情感;有属于自尊审美的情感,如美感、民族感、独立感等;也有属于自我发展类型的情感,如认可感、赞誉感,等等。”①李彬彬观点中提出人的自我情感的认识,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心理描述表现,可见在医院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更需要有人的情感体现。社会对医院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令建筑物本身空间结构更合理、现代化气息更浓郁,更重要的是创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氛围。这种情感环境氛围能够针对医疗需求平复人们情绪,令其更为理性地面对、配合医疗过程。

二、医院环境与色彩

“一个人的现实观察,总会受以往所见、所闻、所知的影响,积累越多感受就会越丰富。”②环境设计导入医院的整体环境规划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色彩的运用是影响人们对医疗环境中视知觉、感受到不同心理情感的主要元素。长久以来,医院环境中单一的白色色调占据了人们视觉主要部分,传统的医院环境大到医院主体色、标准色、墙壁、医护人员的服装统一标准,小到病历、桌椅等环境中的任何细节都会采用自认为“洁净”的白色色调。为何儿童听见“医院”名词就哭闹或者看到白色区域就止步?这是小孩长久对医院的观察、积累将医院的视觉存在概念为白色建筑,其中包括人的存在都是白色,受这些白色人、物的影响,小孩对医院的理解就是“白色恐怖”。可见长久以来“白色医院”在人们的记忆中有着很深的印象。研究证明人长时间在白色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和精神紧张,因此现代医院的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医疗环境的功能色彩的规划、室内公共空间的处理方法,力图达到一种符合亲近病患的世俗化艺术效果。现代医院公共环境中所采用的各种各样的修饰手段已逐步改变了人们印象中医院混乱拥挤的紧张气氛,同时重视环境色彩的个性设计,为患者创造了舒心愉悦的医疗环境,从人的视觉情感印象和心理理疗两方面考虑研究得来适应于医疗工作环境的色彩体系能够很好的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作用,改变以往人们对医疗环境色彩的单调认识。

医疗色彩环境形成的心理情感表述,对患者能起多大的作用?调查研究表明,医院的室内外色彩环境,对于病患者的治疗起了医药之外的心理辅助作用。对于医院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以现代专科医院尤为突出。这些专科医院在接受现代社会环境艺术的熏陶之时,结合医院这一特殊行业的医疗作用,把多种色彩运用到医院不同的功能区中。例如很多女性医院在环境色彩的使用上,大胆打破以往医院白茫茫的单调视觉感受,而在医院环境中加入粉红,以达到镇定患者情绪同时呼应女性主题要素以达到让患者感受到医疗环境的温馨情感作用,大大缓解了这些女性患者入院前的焦虑情绪,通过色彩心理上的暗示作用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色彩在医院环境中的心理理疗作用

人们对医疗环境与色彩的关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患者的年龄、病情、性别的不同,对于色彩医疗环境的考虑,也有着不同的角度。

1、色彩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色彩?SageGeorge给色彩定义为:“大脑对某固定波长的光投影在视网膜上所做的反应” ③,大脑对不同波长做不同的反应,当某一适当波长的光进入视网膜时,色彩刺激即已开始。色彩由颜色构成,是指颜色间的组合在视觉上构成的不同明度,不同色相,不同纯度的既对比又呼应,既排斥又依存,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样的不同色调的颜色的有机构成,能给人的视觉以和谐感,色彩感,美感。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色彩是吸引视觉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渲染感人的氛围,传达特定的信息;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关系吸引注意,也可以强化感性的诱导作用。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④人的色彩感觉信息传输途径是光源、彩色物体、眼睛和大脑,也就是人们色彩感觉形成的四大要素。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色度学委员会曾经把颜色定义为:颜色是除了空间的和时间的不均匀性以外的光的一种特性,即光的辐射能刺激视网膜而引起观察者通过视觉而获得的景象。

色彩感觉总包含着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在我国国家标准GB5698-85中,颜色的定义为: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医院环境色彩。根据这一定义,色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而人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也是一种心理反映。

2、 色彩的心理理疗效应

在心理学上,对于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现象。,医院环境色彩。人们对颜色的感觉容易引起联觉,因此,颜色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医院环境色彩。艺术心理学家认为,色彩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情感语言,它所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内在生命中某些极为复杂的感受。颜色的冷暖,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在人们的心里,决定于人们对它们所联系的具有同样颜色的实物的印象,或者受社会文化和个人理解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运用色彩的时候,不仅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考虑,而且需要考虑色彩的心理效应。

现代医院环境的建设是基于色彩的心理理疗的理论基础上,把医药治疗与色彩心理理疗进行了糅合。根据色彩心理学家和病理专家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是通过眼睛感知,再传输到大脑,人受到色彩的刺激以后,产生对色彩的反应,如引起人们产生阴暗、冷暖、轻重、远近等感觉,同时对人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与健康,如产生兴奋、忧郁、紧张、轻松、烦躁、安定等心理作用。正如美国色彩学专家吉伯尔(w.Ger-ber)的色彩理论所阐述的,即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手段,可用于治病,色彩直接引起人和动植物生理上的反应,针对各类色系在医疗环境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做如下相关的探讨。

3、医院环境中的色彩心理理疗

医院属于特殊的环境设计,受传统医院环境概念和中国人自身对色彩的愉悦和恐惧的理解,医疗色彩设计受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根据具体地点、不同人物以及性别、年龄的不同针对色彩在医疗环境中的设计,作以下分析:

从环境上分,医院由医疗区域、后勤生活服务和行政管理区域组成。行政和后勤办公区是后勤和行政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动场所。该办公区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工作人员提供后勤服务和执行管理职能。因此,根据该办公区的功能及人群的特性,在该区域选择中性色——白色作为周围环境的主色调,并以医院标准色辅助该区域环境主色调,从而达到统一视觉形象的识别作用,同时起到激励工作和识别企业色彩的暗示性作用。

医疗区域是医院的主体。医疗区域根据职能的不同又可以再分为三个区域:门(急)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由于这三个工作区域的职能和功能的差异性,导致了环境的色彩的运用上的相异性。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发现,色彩除了对人视觉器官的影响,还对其它感觉器官和人的心血管、内分泌机能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合理的色彩搭配有益人们身心健康,不合理的配色只会使人觉得精神紧张容易疲劳。

门诊大厅是医患者比较集中的区域。研究显示,在现代医院大厅环境设计中,浅色调如米黄、乳黄等黄色色调逐渐取代白色色调成为了医院室内色彩的基调。根据色彩专家的研究,黄色是最令人愉快的颜色,被认为是知识和光明的象征。温和欢愉的黄色能适度刺激神经系统,改善大脑功能,可以使血压降低,对肌肉、皮肤和太阳神经系统疾患有疗效,同时它能促进健康者的情绪稳定。因此在门诊大厅这种人群拥挤的场所,多使用黄色色调,能过消除前来就诊患者的急躁和焦虑。

手术室是医院医疗区域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区。美国的色彩专家研究发现淡绿都有镇静、安定作用,能治疗神经衰弱。鲜艳的绿色是一种非常美丽、优雅的颜色,它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绿色宽容、大度,几乎能容纳所有的颜色,它是希望的象征,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绿色对人的视觉神经最为适宜,它是草木的生命色,能使人产生凉爽、清新之意,给人以生命的活力,有振奋人心的奇功异效。因此,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率先将“色彩调节”技术应用在医院的手术室中,将白墙刷成绿色,不但稳定医生的情绪,还可消除医生久视血红色产生的视觉疲劳。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因为人处于绿色氛围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2度,脉博平均每分钟减少4-8次,血液流速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呼吸平缓而均匀。在医院医疗区域的装饰中,除了利用涂料进行色彩的表现,同样可以利用植物或者绿色系的画作来进行点缀空间的需要,以达到利用有生机的绿色小景,给患者以心理上的一种安静、积极的心态帮助。

急诊病区里的病人大多是因为突发性疾病,情绪比较紧张和惶恐。因此,在该工作区域应该选择能使病人缓解紧张情绪的颜色作为环境色。,医院环境色彩。蓝色很容易使人想到蔚蓝的大海、晴朗的蓝天,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具有调节神经、镇静安神、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因此在病人相对集中的急诊治疗区域,很多医院选择蓝色作为环境色,帮助病人达到稳定情绪和镇静的作用。

针对儿童病区,在大面积的背景色选择沉着淡雅的颜色的基础之上,我们多可以选择鲜艳颜色的搭配,首先在视觉上让儿童觉得来到的不是恐怖的白色医院,而是富有童趣色彩的儿童世界。在儿童病区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在环境色的选择上,可以以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橙色为主,使儿童消除来到医院环境的抑郁沉闷情绪。橙色是新思想和年轻的象征,令人感到温暖、活泼和热烈,能启发人的思维。,医院环境色彩。它在心理上能够引导儿童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情绪感受。

在住院病区,根据病区科室的不同、患者病情分类的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色彩的应用,从而对病患进行有效的心理理疗。譬如,在充满喜悦和激动的产科病房,针对初为人母或即将为人母的女性及家人的情绪、心理上的要求,我们可以在色彩选取上多偏向紫罗兰色与粉红色的搭配,因为紫色能让孕妇激动的情绪安静下来,粉红有补血、养心宁神的作用。紫色代表柔和、退让和沉思,给人以宁静、镇定和幻想,可以松弛神经、缓解疼痛,对失眠和精神紊乱可起一定调节作用;在临床治疗功能区域选择冷色系列产品,营造宁静的临床工作环境,消除医护人员的焦躁情绪;利用蓝色治疗肝炎、关节炎;用黄色和橙色治疗贫血、支气管炎、便秘;用深蓝色缓解疼痛;用红色提高血液循环,用黄色能促进激发忧郁病患者之欲望和意志,血液循环,增加唾液,刺激食欲;利用具有安适宁静之力量赭石色在精神病患者的医疗环境,;用纯洁无暇的白色,促进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都获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结论

现代医院已经不仅仅承担着病理治疗的任务,同时通过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医院逐渐借助色彩的心理理疗属性为病患进行心理上治疗的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不断进步。医院环境设计中通过对色彩功能特性的了解,加以正确的运用,就会如上文所介绍的,对病患的治疗与恢复产生积极作用。合理的色彩将有助于病患缓解疲劳,抑制烦躁,调节情绪,改善机体功能。在现代医院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色彩所能起到的功能性心理治疗作用,将为病患的就医之路增添一抹有效的情感色彩。因而不同色彩在医院内外不同环境中的应用,将成为我国现代医院环境的改革的必然趋势并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李彬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与设计》焦燕机械工业出版社

《视觉艺术心理》王令中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西安作者:方军,秦晗2007-5-8

摘自:

①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54页

②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8页

色彩心理学论文例10

现代钢铁工业发轫于19世纪初期,在20世纪得到大规模发展。两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国际市场变化,轧制装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和质的飞跃[1]。其间,轧制装备设计通常只重视对产品规格、力能参数、控制精度、年产量等性能方面因素的考量,而忽略对其视觉形象设计方面的考虑。21世纪后工业时代下的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全新发展模式,产品装备更新换代,工艺流程紧凑高效,更加向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装备已具备质量性能好、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却仍存在外观笨拙、配色陈旧等问题,与其高精尖的技术特点十分不匹配。而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在其视觉识别、人机优化、品牌影响等方面的功能效用愈发被时代所需。

一、概念阐述

(一)后工业时代。后工业社会,在20世纪中叶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贝尔首次提出,是一种人们依赖于信息,致力于发展服务业的社会形态。随着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人类迎来后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我国也由工业化社会转向后工业化社会。后工业时代,是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优势地位后,由商品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知识技术为社会主导因素的历史阶段,具有信息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2]。(二)轧制装备。轧制,是通过轧机使钢坯或钢锭发生塑性变形而制成钢材的过程。轧制装备直接决定钢铁行业发展进程,目前,约有90%的钢材都是经过轧制而成的。轧制装备,是指完成轧制生产所需要的相关机械设备,轧制装备的核心设备是轧机。轧机,依据其功能分为不同类型,如板带轧机、型钢轧机、钢管轧机、棒线材轧机等,它们分别用于将钢坯或钢锭轧制成钢板、型钢、钢管、棒材或线材。不同类型的轧机结构也具有各自特点,比如,板带轧机主要由机架、压下液压缸、辊系相关装置等部分组成。(三)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轧制装备视觉形象是由轧制装备外观形式中所包含的视觉要素共同组成,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是对其所包含的视觉要素进行设计,本文由其中色彩要素开展对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

二、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现状

进入后工业时代,钢铁工业在装备工艺、品种质量、节能环保等方面持续高速发展,轧制装备技术持续创新。主要体现在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产品品种多样化、性能高品质化、控制和管理信息化。如德国西马克设计的CSP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2009年意大利阿维迪公司的ESP薄板坯无头连铸连轧生产线正式投产,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智能制造技术被重视并相继应用到钢铁工业等。整个钢铁工业都在朝着绿色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轧制装备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和成熟,为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提供了有利土壤,关于“形式追随功能”中的“功能”也不再只是工业时代下单一的生产功能,更有视觉识别性、审美性、文化性、人机交互性等附加价值的体现。同时,客户对以上阐述中附加价值的需求正在日益提高。在此时代背景下,目前国外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略优于国内,但国内外轧制装备整体仍呈现出外形粗糙、笨重、缺乏视觉秩序性等问题,视觉形象设计发展严重滞后,显然已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3]。

三、轧制装备视觉形象发展溯源与分析

19世纪以前,轧制装备设计处于起步阶段,且当时并没有成熟的涂装产品,几乎不存在视觉形象设计。进入19世纪,欧洲建成二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美国建成三辊劳特式中厚板轧机和世界第一台四辊可逆式中厚板轧机,德国开始采用电动机代替蒸汽机驱动轧机。这期间轧制装备设计主要考虑功能性,虽然装备主体会进行简单喷漆,但轧制装备的视觉形象设计意识仍未成形,如图1所示。20世纪初到50年代,钢铁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轧制装备在这一阶段最典型的特点是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4],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涂装的色彩上。同时,因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此时期,战争与和平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当时多数机械装备,包括轧制装备的涂装均以军绿色为主色调,如图2所示,且这种视觉形象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至今我们仍能看到一些上个世纪生产的军绿色装备。20世纪50-90年代,技术发展推动钢铁行业加速扩张,轧制装备在这一阶段进行了很多结构设计创新。产能和能耗成为这一时期轧制装备的关键词,轧制装备技术方面出现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具代表性的是无头轧制技术、连铸连轧技术和热处理装备技术等。与此同时,液压控制技术和PLC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对轧制生产自动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革命性作用[5]。随着技术发展,轧制装备在涂装上开始广泛采用带有科技元素的蓝色,如图3所示。同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液压和电气系统的视觉形象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液压配管和电气控制系统布线条理性和相关颜色使用的规范性成为产品质量的重要考量指标,且一些颜色标识等相关标准在这一时期形成。进入21世纪,国内外在轧制装备涂装上,各设备供应商除了选取蓝、绿等传统颜色之外,在冷轧等工况相对较好的装备上也开始采用浅灰等具有时代感与科技感的色彩,控制系统界面多采用当今主流的扁平化设计理念,在液压或供水配管的分布、电气系统布线等造型组织方面也开始显露出对视觉秩序感的追求。就国内而言,目前全国钢铁企业都在推行5S管理体系,并且随着科技发展,产线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现场的环境较之上世纪有很大改观,为装备的视觉形象设计创造了更好的技术条件[6]。综上分析,工业时代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车间现场生产工况,并且轧制装备为生产性设备,其核心功能为高质高效的生产。在装备设计过程中,视觉形象设计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力学、结构、能耗等技术方面成为主要考虑因素。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科学技术已飞速发展,工业装备无疑应是技术和设计的共同产物,设计赋能无处不在。在传统轧制装备的纯技术形态里加以视觉形象设计融入,以提高其视觉形象识别性、审美性与文化性,优化其人机操作关系,是轧制装备生产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是轧制装备朝着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时代需要。

四、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理论与方法

纵观轧制装备视觉形象的发展历程,主要是一部色彩涂装的发展史。基于后工业时代下的轧制装备技术属性特点,其色彩设计可以在满足技术层面形态需求基础上,同时为轧制装备建立起良好视觉秩序与人机操作关系。可见,涂装色彩对轧制装备的影响不断提高与深化。因此,本文着重对轧制装备色彩视觉要素的设计进行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运用色彩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设计实践研究。轧制装备,其构成要素分为材料、结构、形式、功能,其中以功能为核心,形式是材料与结构的外在表现,具有形式追随功能的特点。在轧制装备技术形态基础上,通过对其色彩视觉要素进行设计研究,将色彩理论、格式塔法则等视觉设计原理运用其中,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优化人机功能,提高视觉识别性、审美性与文化性[7]。(一)建立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思维。“设计需要论”认为设计自始至终是为人设计的,轧制装备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正是通过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产生的附加价值和人机功能优化来满足。应建立起对轧制装备色彩视觉要素的设计意识,通过设计赋能,使其具备满足人的需求属性。视觉设计思维的建立,为开展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意识基础[8]。(二)色彩设计主体理论与方法。色彩在轧制装备视觉形象中的设计,应具有视觉识别功能、生理与心理功能、象征功能[9]。本文运用格式塔法则及相关视觉色彩理论构建轧制装备色彩设计理论与方法。“格式塔法则”,主要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探讨整体及部分的有机关系,多用于视觉相关设计领域,包括:图形与背景、接近性和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等组织原则,它揭示了人类在接受事物形态时所蕴含的视觉心理内在规律。根据视觉组织原理,将上述格式塔法则与色彩心理学、生理学理论相结合,运用于轧制装备视觉色彩设计,形成如下理论与方法:1.轧制装备整体性色彩设计,奠定了其色彩主基调,根据其自身技术及其他方面属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其间不仅要考虑装备自身固有特征,还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人的心理感受势必影响其行为,整体性色彩设计在此体现出了对人机交互性的影响。因此,对轧制装备进行整体性色彩定位,宜选择明度和纯度适中、中性及偏冷色调的色彩,如:蓝色、绿色、灰色等具有理性、冷静、高效、硬朗、敏锐特性的颜色,这符合轧制装备工业化、智能化、科技性特点,同时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作用。2.在保持色彩整体一致性的原则下,对轧制装备进行必要性区域划分设计,此划分可以是基于技术性或外观视觉性,以便于视觉的有效识别,可将同一功能属性区域或层级的色彩设计为同色相颜色,使其易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同功能区域或层级的区分则通过选择相邻色相或不同明度、纯度下的同一色相的色彩设计来实现。3.在同一功能属性区域或层级内部色彩设计中,利用“图形与背景”设计原则,将需要被强调的部分给予“图形与背景”关系中“图形”的属性设定,可将需要在视觉上加以强调的小面积区域做暖色设计处理,并与整体的中性偏冷色形成对比,而暖色在色彩空间感上具有前进性、体积膨胀感的视觉体验,可对其整体视觉色彩起到平衡与点缀作用。使其区域内部的色彩设计兼具功能的差异化和视觉的和谐统一性[10]。4.对于轧制装备整体而言的特殊功能部分或者需要被强调的部分,如:电气控制系统布线、液压或供水配管区域,通过色彩将其区分成矩形、三角形等常见简洁形状,可实现视觉形象的高识别度[11,12]。(三)色彩设计外在影响因素。轧制装备的色彩设计还应考虑其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色彩具有不同象征性,如受众群体可能具有不同色彩喜好与禁忌,以及装备与其使用环境的协调性和匹配度等因素。

五、轧制装备色彩设计实践

顺应后工业时代背景下轧制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运用本文所研究的轧制装备色彩设计理论与方法,对轧制装备进行色彩设计实践研究。拟定实践方案:以四辊板带轧机为例,依托其技术形态,将其分为机架、辊系相关装置、压下液压缸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进行视觉形象色彩设计。

(一)机架色彩设计。机架,很大程度上展示着轧机整体视觉形象,其色彩设计奠定了轧机色彩主基调,宜选择冷色系或冷色偏中性色系,符合轧机理性化、重量感、科技感的内在固有属性。偏冷不宜过冷,色彩越冷,其色彩心理的硬度感越大,若色彩过于冷峻则不免使人产生麻木生硬之感,缺乏包容性与创新性。因此,在理性的色彩基调中适度融入柔和的色彩心理元素对其进行调节十分必要。(二)辊系相关装置色彩设计。辊系相关装置,作为轧机生产作业的主体结构,是轧机主色调的重点表达部分,其色相的选取无疑应保持在轧机整体色彩基调之内。同时,通过对辊系相关装置的色彩设计,对轧机固有属性起到进一步心理强化作用,进一步突出轧机的科技性。宜选择与机架颜色的相邻近色、或保持原有色相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颜色纯度及降低明度来加大其色彩心理的硬度感与重量感,突出表达其强大的专业性能[13],使辊系相关装置的色彩设计成为轧机整体视觉色彩的核心。(三)压下液压缸色彩设计。压下液压缸,其造型上略有特殊,它与轧机生产作业主体部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生产,可对其色彩设计做轧机局部区域的偏暖色处理,压下液压缸所占色彩区域面积相对较小,宜选取明度适中、纯度较高的暖色,使其具有色彩的前进性与体积膨胀感,起到对轧机整体性色彩的平衡与点缀作用[14]。通过上述分析,制订三套四辊板带轧机视觉形象色彩设计实践方案,如表1所示,设计效果如图4~6所示。基于冷色系色彩的属性及功能特点,冷色系色彩的明度对其心理色温影响不大,而其纯度对色温影响较大,根据冷色系色彩纯度越高,色彩心理冷感度越强的理论,对方案1到方案3做出如下总结分析:(1)关于机架色彩设定逐渐变冷而纯度逐渐降低,以保持其色彩心理的冷感度适当;(2)关于轧机辊系相关装置色彩设定,在保持与机架整体色彩基调相协调一致的基础上,适当地将色彩明度调低,用以增加其视觉心理色彩的重量感,与此同时,给予色彩纯度的提高,增加其色彩心理冷感度,从而强化其作为轧机生产主体部分的功能性与核心性;(3)关于压下液压缸的色彩设定,均选取了各自方案主体色的对比色系,即:明度适中、纯度较高的暖色系,为其融入了柔和的色彩心理元素,对轧机整体的冷色基调起到了均衡作用,对轧机整体性色彩设计起到了点缀效果。同时,在轧机色彩设计的过程里,还应考虑不同轧机生产企业品牌发展需要以及不同国家地区轧机使用者的文化需求,在符合大方向色彩设计的前提下及时做出必要调整处理。通过以上对四辊板带轧机拟定的色彩设计实践方案,不仅准确传达了轧制装备的固有属性特征,还提高了其视觉识别性、审美性、人机操作性。顺应了后工业背景下轧制装备视觉形象色彩设计需要,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